关注教学起点,实施有效教学

2024-10-19

关注教学起点,实施有效教学(共11篇)

1.关注教学起点,实施有效教学 篇一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3、4、5、6、7班的教学工作,这5个班在分班时,整体成绩上都差不多。各个班的学习气氛都比较浓厚,4班的纪律性比较突出一点。总体上讲,5个班的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很明确,学风良好。不过也发现有极少数同学在小学时的成绩极其低下,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对这部分同学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多变,力求提高整体成绩。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从上表可知:三个班的成绩比较平均,4班的成绩较为突出一点,7班的合格率得到较好的保证。究其原因是由于4班在平时的上课当中,整个班的学生思考积极,与教师密切配合,并且大部分学生的对历史的兴趣比较浓厚。7班学生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求合格的较为强烈些,主动到教师那里过关,所以成绩较为理想。

三、教学目的和任务

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了解历史发展的历程。让学生基本上掌握从隋到明的历史演革。了解并掌握从隋到明的历史发展线索。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等等知识。

培养学生基本的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能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史料,能够从中挖掘有用的信息,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能够把各朝代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分类。

四、本学期的重难点

重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新罗、日本的关系;唐朝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北宋的统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和战;宋与金的对峙;南方这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宋代衣食住行的基本情况;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与民族融合;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清朝的疆域;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的政策;《资治通鉴》;佛教文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发明;《本草纲目》;赵州桥;北京城;

难点:隋朝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唐代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宋时期,政府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间复杂的关系;对统一中国应如何看待;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2、切实抓好课堂的小测过关工作。

3、将课堂《同步训练》作为预习的资料,课堂上花多点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巩固知识的训练。

4、切实抓好课前纪律,确保学生趁早进入上课角色。

5、加强对新课标的研究工作。

2.关注教学起点,实施有效教学 篇二

1 形成思维障碍的原因

1.1 学生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有些同学由于低年级时学习方法不得当, 没有及时补救, 学习成绩滞后, 造成思维障碍, 从而对学习缺乏信心;有些同学由于兴趣分散, 不爱独立思考能力, 在学习上提不起精神, 形成厌学。1.2基础知识不系统, 不扎实, 重要概念一知半解, 似懂非懂, 定理、法则、公式丢三落四, 囫囵吞枣, 不了解知识的内涵、外延、公式、定理的使用条件;1.3知识内容本身比较复杂。有些数学知识, 由于它本身的内容比较复杂, 使学生难以全面认识、理解和掌握而成为难点, 从而在解决问题时产生思维障碍。1.4有些问题实质比较隐蔽、抽象。有些数学知识的实质不是一目了然, 而是比较隐蔽抽象, 也往往形成思维障碍。例如:不同在任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由于高中学生认识的局限, 对“不同在任一平面内”难以理解, 造成思维障碍, 从而难以把握异面直线本质, 误认为“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1.5教师在教学中方法不当造成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即基础) 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 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 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 形成思维障碍。1.6定势思维引发的思维障碍。定势作用是关于活动方向选择的一种倾向性, 或者说是一种经验的惯性。它使学生习惯于按照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特别在运用迁移规律教学新知识时, 学生更会出现错误。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 因此, 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 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 思维陷入僵化状态, 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 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如:z∈c, 则复数方程|z-2|+|z-5|=3所表示的轨迹是什么?可能会有不少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椭圆, 理由是根据椭圆的定义。又如刚学立体几何时, 一提到两直线垂直, 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两直线必相交, 从而造成错误的认识。1.7学生的学法呆板, 学习中死记硬背, 练习时机械摹仿;缺乏学科整体意识, 不善于发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与转化, 不了解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对题目的新颖情境辨析能力差, 遇到问题无从下手。

由此可见, 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 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2 突破数学思维障碍, 有效实施教学

2.1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活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 才能更大程度地预防思维障碍的产生。从形成厌学行为原因的角度, 思维障碍有一种非学业领域表现聪明, 但在学业上存在困难的学生, 他们在学困生中占很大比例。这些学生在非功课学习领域诸如游戏、社交、制作、组织各种活动、体育竞赛等方面表现出超一般人的聪明或某种优势特长等, 能得到来自各方面的夸奖和赞许。常听这些学生的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如何如何懂礼貌、爱劳动, 如何如何聪明, 家里电脑一摸就会, 收音机坏了也会修, 搞不懂为什么学习上不去。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的理论, 这些学生的智力正常, 只是在非功课型活动上能得到太多的赞许, 而在功课型活动中获得的赞许很少甚至没有, 所以他们在非功课型活动中非常兴奋, 而在功课型活动中表现冷漠, 最终对功课失去兴趣。对这类学生在肯定他们的同时帮助他们升华人生价值观, 结合新教材的特点, 充分利用他们感兴趣的校本资源、地方资源来编写例题, 不失时机的开展数学活动, 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充分表现他们书本以外的知识, 并及时地加以引导, 让他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知识,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 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案例1:如某甲同学是班上的体育委员, 球类、棋类、电脑、美术样样感兴趣, 就是上课时提不起精神, 学习成绩落后, 究其原因是对所学功课实在是提不起兴趣。针对这一情况, 在学习“概率”时特地有意编写一些有关球类比赛的题目让他解决。在学习“算法程序设计”等内容时, 根据平时他爱好电脑, 有意编写一些简单的题目让他板演, 结果让他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赞扬, 得到同学的羡慕, 从此上课不再没精打采了, 半学期后他的数学成绩从班级下游上升到中等水平。2.2重塑学生的自信心, 促进思维发展。有思维障碍的学生并非全是因智力因素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 他们大多数人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为超常的智力, 这些学生在低年级也曾很努力, 也不甘落后。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 缺乏正确的引导, 没有及时补救, 学习成绩滞后, 以至于在班上一直抬不起头, 造成思维障碍, 从而对学习渐渐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综合思维能力较差, 他们对一些简单的概念和运算还是会的, 针对这一特点, 在讲解较复杂的计算和综合较强的题目时, 尽力深入浅出, 化繁为简, 分散难点, 把综合题解剖成若干简单的小问题, 这样做减轻了学困生的负担, 把难于理解的问题变成可以掌握的知识, 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 就能摸到桃”的感觉, 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例: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大、最小值尤其是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值的求法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 在讲授时我作了如下题型设计, 对突破学生的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 学生普遍 (包括基础差的学生) 情绪亢奋, 思维始终保持活跃。设计如下:1〉求出下列函数在x∈[0, 3]时的最值: (1) y= (x-1) 2+1, (2) y= (x+1) 2+1, (3) y= (x-4) 2+1;2〉求函数y=x2-2ax+a2+2, x∈[0, 3]时的最小值。3〉求函数y=x2-2x+2, x∈[t, t+1]的最小值。上述设计层层递进, 每做完一题, 适时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 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课堂效率, 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消除了恐惧心理, 充满了信心。2.3攻克抽象思维, 转为理性认识。实质比较隐蔽、抽象的内容要多举实例 (包括正反两方面的例子, 特别是各种变式图形) , 把数学教材中的直观图形的隐蔽、抽象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 尽量由具体的事例、图形、模型、实验, 或较为贴切的比喻等加以说明, 以帮助学生认识。如在“异面直线”教学中, 为了深刻理解定义, 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演示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结合实物, 加深对“不同在任一平面”的理解, 避免思维障碍的产生。2.4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 对于每一个问题, 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 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 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 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例如:在教学“柱体的体积”这一内容时, 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长方体的体积入手, 把握住长方体的体积与棱柱的体积的关系, 即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作为已知事实来运用, 而通过前面空间几何体的学习我们知道, 长方体是由矩形向某一方向平移得到, 类似棱柱 (圆柱) 可又多边形 (圆) 沿某一方向平移得到, 只要底面积和高都与长方体一样的柱体都与长方体的体积一样。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 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当然, 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 但不管起点如何, 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 以旧知识为依托, 并通过“迁移”、“转化”, 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2.5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教学中, 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 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 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 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例:已知奇函数f (x) 的定义域是{x|x≠0, x∈R}, 且在 (0, +∞) 上单调递增, 若f (1) =0试求满足x·f (x) <0的x (下转144页) (上接137页) 的范围。分析:由于函数f (x) 没有给出具体的函数式, 目标不等式无法直接解出, 形成思维障碍.转换思维角度, 注意到x·f (x) <0表明此函数的自变量与函数值异号, 结合题设条件, 即可见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构造一个符合条件的简单函数的图像 (如图1) 。由图像立知, 满足x·f (x) <0的x的取值范围是 (-1, 0) ∪ (0, 1) 。本题中, 由于不能充分揭露题目的隐含条件, 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时, 有意识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换思维角度, 赋条件和结论中的数式以图形, 或给条件和结论中的图形以数式的解释, 以形释数, 由数思形, 把代数式的精确刻画与几何图形的直观描述有机地结合起来, 尽现题目丰富的种种联系, 思维障碍便不攻自破了。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 如“转化思想”“类比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等的教学, 才能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得心应手、从容作答。所以, 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2.6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合理运用正迁移。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 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 (如思维定势) , 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 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规律, 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随机设计学生参与的最大开发口, 暴露思维过程, 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 给学生主动研究、探索、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的时空。例如: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很多学生由于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学过“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于是不假思索便得出“平行关系”。这种错误, 不能认为仅仅是粗心大意造成的, 更多的却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在起破坏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于教具, 实物让学生动手实验, 消除旧知识的负迁移。2.7 教师加强自身修养, 默移迁化学生。有些学生对某一学科老师的言行、为人不喜欢、甚至讨厌, 从而对这一学科产生抵触情绪, 形成思维障碍。如有些学生其他功课很好, 惟独不爱上数学课,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偏科。究其原因不排除老师本身的缘故。“敬其师”方能“爱其业”。老师的工作态度、上课的神态、板书的风格、驾驭课堂的能力无不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自身修养, 特别是高尚的品德修养要能让学生佩服, 方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得到指导和建议。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学习兴趣的培养, 都离不开老师的启发和诱导, 离不开老师高尚品德的感悟和促进。要提高这些学生的数学水平, 老师必须与学生有所沟通与学生建立感情, 不歧视、不训斥、不挖苦、不嘲笑学困生, 消除个别学困生的抵触情绪,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真诚的关爱, 在心理上有亲切感、信任感, 老师愿意与他交朋友, 让学生敬佩老师的人格修养。

当然, 学生学习思维障碍的成因多种多样, 转化与辅导工作任重道远, 只有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 则势必会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教学质量, 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3.尊重学习起点 实施有效教学 篇三

一、根据学生学习起点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1.对于学生学习起点低于教材设置的教学起点的内容,可适当降低教学目标。如解决“到餐馆吃饭怎么付钱,外出旅行怎么租车合算”等数学问题,这个学习内容对于村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起点明显低于教学起点,在教学时可以适当降低教学目标,把“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改为“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习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的方法”。

2.对于学生学习起点高于教材设置的教学起点的内容,可适当提高教学目标。如第一册教材“1~5的认识”的教学起点是学生不会认、读、写5以内的数。但是对于城区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会认、读、写5以内的数,学习起点明显高于教材设置的教学起点。有一位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为“进一步探讨为什么1颗糖、1盒糖、1箱糖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2~5数字的学习以此类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学生明白单位不一样,同样的“1”,表示的个体也不一样。这就提升了学生对5以内数的认识,同时为以后1在不同的数位上可以表示10、100、1000等打下了基础。

二、根据学生学习起点优化学习材料

1.学习材料要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学生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教学时,要根据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选择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的学习材料。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慈溪的一位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是这样的:“慈溪是全国著名的杨梅之乡,其中最好吃的四种杨梅的价格分别是早大种每筐43元,水晶种每筐36元,粉红种每筐39元,荸荠种每筐47元。老师想挑选其中两个品种的杨梅各买一筐,请你来做我的小参谋,可以怎么买呢?”这里,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感兴趣;同时不同的买法中既包括了学生已经学习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也包括了即将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接下来让学生先解决不进位加法,再尝试解决进位加法,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2.学习材料要具有思考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什么都无法弥补在一个主要领域里荒废了的东西,这个领域就是思考。学生首先应该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学习材料的思考性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认知策略。首先,应从学生现有的起点去理解学习材料的思考性。如在教学9+3时,教材中要求学生用9根小棒和3根小棒去探索算法。结果,多数学生都是采用把9根和3根小棒合在一起数的方法。而整数计算的基础方法是凑十,凑十蕴含着满十进一的思想,是以后多位数加法的基础。那么,学生为什么不能主动地去思考凑十的方法呢?这时,教师应理智分析一下学生的思维起点:在学生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没有用过凑整来计算的思考方法,所以不容易主动地想到去凑十。我把学习材料进行了这样的改变:在钢笔盒里放上9支钢笔,在盒子外面放3支钢笔。这里10支装的钢笔盒就是对学生起到一个搭建思维桥梁的作用,学生在10支装的钢笔盒这个10的暗示下,很快地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把盒子外面的1支钢笔放入盒子里,凑成十,再和盒子外面的2支合起来是12支;在这个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外面拿1支到盒子里面,为什么要凑成十和怎样凑成十的道理。这样的学具才真正变成了学生思维的载体,这样的操作不仅仅是得出结果的工具,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载体。另外,还应注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

三、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顺应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这里的知识既包括数学知识,也包括相关的生活经验。

1.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把新知识同化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在教学时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是以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一位数为基础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整十数乘一位数、一位数乘一位数与新知识两位数乘一位数之间建立起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旧知主动进行新知的学习。如教学21×3,教师出示3组“两盒月饼10个一盒和1个月饼”,学生结合情境启动原有知识可以顺利解决这个问题。

2.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还要重视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差异,在新旧知识之间制造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思维,通过辨析重建新的认知结构。如有位教师在教学1/5+2/5时,先让学生尝试计算,结果绝大多数学生求出的和都是3/10,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用圆片的1/5与2/5探索计算结果,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矛盾中思考为什么不能像计算加法那样把分子分母分别相加,理解得出整数加法计算和分数加法计算本质的共同点: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3.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对新知识学习的推动作用。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对学生的经验予以足够的关注,并尽量在经验与所学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有位村小教师充分利用村小学生“比赛掷石块”的游戏与“长度单位”建立起联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掷石块的游戏中,确定谁掷得远的方法是用一截同样长的树枝去量掷出的距离,用谁掷出的距离包含的截数多来定输赢,这里一截树枝的长度其实就是一个长度单位。利用这一游戏中必须用同一截树枝去量不同的人掷出的段数这一规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长度单位、为什么要建立长度单位,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1.尊重学生原有的思维起点,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要充分发挥原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及认知策略对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起点和认知策略。例如,当儿童初学“一位数加法”时,常常采用数手指的策略;慢慢地除了数手指之外,儿童还会使用口头数数策略、小值策略等多种策略;当对问题完全熟悉时,往往就只采用直接提取的策略。所以,在学生学习计算的各个阶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策略选择,而不是硬性地规定学生用教师认为最简便的策略。

2.重视学生原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认知策略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除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外,还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认知策略是否得到了提升。如在解决( )-5>4 时,如果只满足于让学生填一个符合要求的数,那么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认知策略就得不到提升。如果教师再进一步追问:你能概括一下,符合要求的是什么范围的数吗?将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认知策略的提升。

五、关注学生学习起点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全面提高

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不尽相同的,只有尊重并针对这种学习起点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才可能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对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学习目标、问题设计、课堂交流、作业设计等方面都要有层次性。例如,在学习“9+几”时,课前不会算“9+几”的,目标定为学会“9+几”的计算方法;课前已经会算的,目标定为明白“9+几”计算的道理,熟练计算“9+几”;课前已经会熟练计算“9+几”的,目标定为尝试用多种方法解答“9+几”的计算,探索最优的计算方法,并进一步探索“9+几”的算式特点。这样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来制定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新的学习需求。问题设计、作业设计要有坡度。在课堂交流中,更要特别关注起点较低的学生,从心里尊重他们。总之,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每一个学生,让数学课堂成为每个学生的课堂,而不是少数优生的课堂,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发展。

4.关注教学起点,实施有效教学 篇四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把握学生学习起点,实现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邓鹏飞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

摘 要:学习起点对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通过合理的数学教学活动,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阐述了学习起点的定义,探讨了教师如何才能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针对不同学生组织合理的数学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起点;有效教学

因为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掌握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所以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学生展开多种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教学实践证明: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高效率地完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一、概述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以前,已经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具备了相关的认知水平以及态度等。学习起点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是指学生按照教材标准的学习进度积累基础知识以及培养能力水平;而后者主要是指学生借助教材、参考书籍等不同的学习资源实际掌握有关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思维认知水平。

由于各种原因,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同学生的两种学习起点会产生以下三种关系:其一是逻辑起点高于现实起点;其二是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一致;其三是逻辑起点低于现实起点。因为这三种关系的产生,所以就导致了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二、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合理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教学方案

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逻辑起点出发,为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学教学计划。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科学地设计符合大纲要求的数学课堂教学,从而实现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比如,数学教师可以根据高中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特点为学生设计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模块,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按照不同数学知识内容的特点进行学习。数学教师还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和心理特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教师要想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就需要依靠有关的外在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来充分实现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技能和知识水平?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学习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具体有多少学生掌握?这些学生的掌握程度又是怎样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多少差异?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哪些知识?哪些知识需要经过教师点拨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学会?教师掌握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后,要按照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制订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有效提高数学成绩。

3.以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基础调整教学程序

教师经过钻研以及对教材进行全面理解和把握之后,要根据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展开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结合到钻研过程中,通过分析不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为学生创设合理的课堂情境,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资源转化成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总结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4.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提问一些现实起点比较高、掌握新知识比较快的学生,让这些学生总结自己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经验,以此来带动一些现实起点比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起点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通过小组之间的研讨活动,探讨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总结解题技巧和解题规律;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互相出题比赛等,从而达到缩小学生现实起点差距的目的。

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教师实现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关键。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学目标,找准教学起点,准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认真钻研教材,展开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仍是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静敏。把握学生学习起点,进行有效教学[J].教育艺术,2014(04)。

[2]张汶,邵伟琳。关注学习起点,调整课程标准:上海市高中信息科技学科学习起点调查报告[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09)。

5.关注常态课堂 聚焦有效教学 篇五

聚焦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龙都小学 张勇

让课堂教学走向“常态”,就是要返璞归真,还课堂教学以“自然本色”,少一些花哨,少一些造作,少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少一些太过理想化的东西,从而让课堂更加实在一些、朴实一些、真实一些;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基础更扎实一点,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使常态课更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在提高

“常态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下面简单谈几点:

一、制定制度,加强常规管理。学校制定了《常规教学管理办法》、《校本研训制度》等制度,坚持一月一次常规检查、一周一次校本研训、一天一次教学巡查,特别是要求校级领导加强“导”的功能,每周学校领导要抽一节课时间进行随堂听课,并且提前一天打好招呼,了解听课内容,做到有准备的听课,并及时交流。

二、骨干教师示范课引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学校每学期都会举行一次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列出一张课堂教学安排表,目的是引导更多的教师少走弯路,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们通过听课、评课、仿课,在观察、对比、分析、理解之后,及时地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

三、为青年教师问诊领航。对于众多的年轻教师来说,仅仅是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可能关注的还只是表面现象,而对于名师们如何深入地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等内在的精髓,还很难领悟得透,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针对这样的困惑,每学期,我们都以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开展有效课堂进行研究,并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有效课堂问诊,即每位青年教师汇报一节课,每位听课教师带着任务听课,每位听课教师手中有一份“有效课堂评价表”即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素养、学习状态、目标达成等几方面进行评价,然后下面留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专栏,专门分析这节课的不足,并提出有效建议,这样使每次研究真正做到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四、集体研课中让常态课优质化。这里所说的集体研课,是指教师与教师之间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修改、再设计„„的过程。围绕学校的校本研训主题,各备课组每月进行一次集体研课,研课课活动经历这样的流程:

(1)确定主题、课题、执教人;(2)每人填写自备单,分析教材,自我备课;

6.关注教学起点,实施有效教学 篇六

──非校长之论坛,一位村小学教师的拙见

会宁县焦河小学教导处

人们说,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应该说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师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想尽一切办法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课堂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基于此,我想就《关注课堂细节 注重有效教学》这一问题与大家交流探讨。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课堂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关注课堂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课堂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味与追求。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特别是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课堂细节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如课题如何导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的设计,板书的设计,如何就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相应的评价或点拨,乃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等都属于细节。

下面我想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从几个方面简单地谈一谈。

一 一节优秀的课,必定有一个优秀的教案设计,怎样的教案设计是优秀的呢?

1、有智慧(内容精到),体现有效性。教案在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切合学生发展需要,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关注课程最新资源)、体现先进教学理念(学科思维方式)。

例如李晓娟老师的《Tian’anmen square》一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师

“书读百变,其义自见。”充分说明了读的重要性。阅读能力包括: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对文章所包含的领悟能力和主题的发掘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欣赏能力,等等。可见“读”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学生如果能不读或只读一遍就能学透,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多读,多品才能对文章有更好的理解。几个语文教师都很注重这个。

四 课堂提问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如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提问随意,想到什么提问什么,有些过于简单;提问过多,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师问生答,使学生处在应付状态等等。

提问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选择能触动学生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思维方向的问题进行提问。对高年级的学生,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 “对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学得新知。同时尽量根据教学要求,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设计富有趣味的问题。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课堂环境能配合课堂提问随时变化,那课堂的气氛将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把握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五 态势语

态势语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态势语实际上是教师展现课堂教学艺术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师教学意图的重要方式,是教师完成和学生

成较小较易较浅的问题,让学困生也有回答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角落里无人问津。二是操作时要想到后进生,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贵在参与,不准再将他们搁臵起来,臵之不理。三控制学困生课堂违纪的问题。

八 锤炼课堂语言,打造高效课堂

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听有些教师讲课,就是一种享受,他们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师生间的交流有如行云流水,并时常能碰出智慧的火花。尤其是那精妙的课堂语言,那诗意的课堂,那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让听者沉浸其中。

课堂教学中,“嗯。”“好。”“不错。”这样含糊而又廉价的语言太多,学生从中感受不到教师的激情鼓励,长此以往,他们便会丧失了回答的兴趣。

老师亲切的语言,鼓励的目光,温暖的抚摸,热情的期待,可以使学习变成了一件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也使课堂教学更加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问形成良性互动。

刘洋老师的课堂语言就比较好,如“帮老师找„„” 九 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有很多教学方法,关键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认真研究总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找出最适合学生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刘洋老师启发、诱导运用多,李晓娟老师演示法多,谢文华谈论法多,王珂老师使用实验法。

十 内容的细节处理

7.关注教学起点,实施有效教学 篇七

一、价值缺失:有效教学的理性反思

长期以来, 课堂耗时多、收效微、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效益不高始终是阻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问题。如果我们能切实地逐步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教学效益和质量的提高是可以期待的。有效教学的命题虽来自国外, 但由此带来的从问题出发、针对问题开展的研究, 教师们十分欢迎也非常乐于接纳。事实证明, 有效教学基本切合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 这一命题的重提及其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推动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开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人作为一种价值的存在, 在整个教育过程都应该受到关注。在对人作为生命体的价值关注中, 有用价值和生命价值这两种价值都是不得不面对和考虑的。生命价值的降位, 有用价值的凸显, 人们长期被一种“有用就有价值”的功利主义思想所左右, 这样的价值取向在教育过程中也暴露无遗。

教学工作因其在学校教育中独特的地位, 变成了达到某些具体目标的手段, 教学过程自然也不例外。人们更多地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学生更多地在乎教学评价的结果, 人的生存价值及其意义似乎很遥远, 于是不得不让位于现实的目标。但生命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当人们意识到生命意义的缺失, 回头去审视当今的教育, 看到课堂上种种扼杀创造性、无视个性的表现, 于是有了“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构建生命课堂”的种种呼吁。课堂本来就是生命体聚集的场所, 置身其中的人们却把自己忽略了。在一个主体性得到张扬的时代, 人们终于开始觉醒, 意识到生命价值的重要。我国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正在于过度关注有效, 而轻慢甚至忽略了价值。[1]

二、价值追求:有效教学的核心命题

从对价值的理解看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在教育范畴讨论价值问题需要界定讨论的范围。第一, 从价值哲学意义上理解价值。有效教学价值追求的是教学的文化属性, 追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愿望的实现及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依存性, 不能把经济学意义上与日常用语意义上的价值用在有效教学上, 否则就会使教学技术化、物质化、商品化。第二, 从教学论意义上理解价值。教学知识可以分为有效知识和无效知识。有效教学追求的是有效知识的价值。同时, 新的知识观和新的学习观告诉我们, 明示知识、默会知识是人类知识的两个维度。我们“主张真正的学习一定涉及人类知识的默会知识的维度, 而默会知识总是同具体的、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 ”因此“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 而是学习者自身构建的。”有效教学追求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追求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 这样的教学才具有价值意义。

从对教学的理解看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有效教学不能只看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在价值观的引领下完成教学任务才能体现自己真正的价值。这里有两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其一, “价值即理想中的事实”。价值不仅指向学生的现实性, 更指向学生的可能性。价值的这种属性和指向, 必然要求有效教学要从学生的不确定性、可能性和未来着眼, 不拘囿于现实中的一得一失, 必然要求有效教学不仅要关注预设任务的完成, 更要关注教学的生成和发展。其二, 对有效教学有效的判断, 应该是一个价值负载的活动和过程。当下对有效教学的评价有很多很好的做法, 当然也有离开价值而进行效率、效益评价的倾向, 这样的评价不可避免要陷入细节和技术的优劣评判中。我们不是不关注细节和技术, 问题在于对细节和技术评判的价值意义、价值取向。[2]

三、价值关怀:有效教学的内在需要

1. 坚持价值的生活性, 关怀学生的生存需要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课堂教学生活化意味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 要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 把学生引向各种实践活动, 在开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实践和体验。课堂教学生活化不仅意味着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 更意味着建构他们的可能生活和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 即把教学看作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 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 让教学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2. 坚持价值的主体性, 关怀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习的主动化同样也是新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学习的主动化意味着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由衷的喜爱,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动、自觉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会学”的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技能的根木性转变;学习主动化还意味着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价值以及学习过程本身, 学习对于他们将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重要体验, 是融入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将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情趣盎然。师生互动互惠, 在教学中共同生活, 共同成长。

3. 坚持价值多元性, 关怀学生的价值选择

教学不是制定某种价值观, 让学生学习和接受, 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去辨别和选择, 逐步学会如何获得价值观念。有效教学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如何获得价值观念”, 比“获得怎样的价值观念”更重要。如何获得不仅仅是学自己的任务, 教师也应当是学生如何获得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 即在学生对价值辨别和选择的过程中, 引导他们运用分析和评价手段, 帮助他们减少因价值混乱而带来的困惑和负面影响, 发展他们思考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 交给他们正确处理价值冲突的方法。

4. 坚持价值的平等性, 关怀学生的创造能力

主张平等性, 是新课程有效教学又一个重要条件。师生交往的有效化意味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 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 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 学生在被教的同时, 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 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 个性的表现, 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 交往意味着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是一起分享理解, 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 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5. 坚持价值的独特性, 关怀学生学科学习的特点

有效教学必须认真分析本学科对学生的独特发展价值, 而不是首先把握某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每一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 从更深的层次看, 还应为学生提供唯有这个学科的学习才能获得的价值理念、经历、独特视角、路径及不同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把备课的重点从一般的授课内容向价值思考转变, 尤其要从学科的独特价值出发, 把教学目标的设定作为教学的价值定位和价值承诺, 同时在价值定位的基础上, 对教学内容做必要的重组和补充, 对教学过程做必要的调整, 以使价值承诺真正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黎琼锋.价值关怀: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向[J].当代教育科学, 2007 (15) .

8.关注学生差异,实施有效体育教学 篇八

关键词:中学体育;个体差异;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出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全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的个性和创造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体育教学中必须面对的,实施有效的教学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是追求的目标。那么怎样实施有效的教学呢?

一、教学目标的差异化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把握,确定合理的差异化教学目标。

第一层:教学目标要高于课程基本的要求。

第二层:教学目标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三层:教学目标一开始要稍低于课程标准要求,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差异化

教师必须全面掌握课程内容和标准,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在运动能力、身体素质、智力、兴趣等因素的不同,将同一班级的学生合理的划分为几个学习层次,为每一层的学生制订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评价标准,在差异化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

1.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化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差异化教学:

第一层:能力好的学生除了学习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之外,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提高内容。

第二层:中等的学生就安排与课程标准相符的课程内容,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第三层:对于基础差点的学生一开始要低于课程标准,逐渐增加内容,达到课程标准。

2.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化要求,在教学方法进行差异化教学:

针对于内容的分层次教学,第一、二层的学生在基础教学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相对而言第三层的学生在授课的时候要细致,精讲多练,起点低,小坡度,着重于身体素质和体育基础的练习。

三、学习结果评价的差异化

评价是建立在学生个人目标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评价的内容与形式的意义。对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师要注意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与第一层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取得更大的进步。相对与第二层的学生,在学好基础的内容上,也需要采用激励的措施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竞争能力,促使他们勇于进取、不甘于落后的精神。

总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差异化教学,营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有效体育教学的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八十二团中)

9.关注教学起点,实施有效教学 篇九

2008年9月底,笔者在南京师大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培训期间,一位教授的讲座引发了我对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思考。记得当时她列举的一些教学片段,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教学片段1:《人民怎样当家作主》

新课导入:

教师:一个三口之家要买房这样一件家庭大事是怎么做出决定的呢?

学生(众):父母商量。

学生(个别):好像是爸爸做主。

教师:这一般是以一家三口坐下来共同商讨的方式做出决定。那么,一个国家遇到大事该怎么办呢?13亿人一起坐下来这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就有了一个制度,叫做?

学生(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思考:你如何评价这节课的导入?

乍一看,这位教师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从小家到大家,由具体到抽象,导入新课自然流畅。可仔细想想:(1)我们家庭买房子都是一家三口坐下来商量吗?这贴近生活吗?不贴近,可这位教师全然不顾学生的回答,而按照自己的预设直接引出课题。这是以学生为主体吗? 教学片段2: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尊重别人是我的需要》时,教师组织开展了一个给同学写赠言的活动,并说比一比看谁得到的赠言多。当学生将写好的赠言送给同学后,教师统计:请收到三张以上的同学举手;请收到两张和一张赠言的同学举手。最后教师说:“还有好多同学一张也没收到,没收到的同学一定很失落吧?”

思考:你如何评价这位教师的点评?

教师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同学的友情。收到友情卡的学生一定很开心,而没收到友情卡的学生的内心可能会有一些失落和自卑感。这位教师的点评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将这种失落感强化了。感受尊重的教育,却变成了对学生心灵的伤害……

人们说,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应该说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师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想尽一切办法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课堂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一些教师对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思想动态、内心世界、需要、兴趣等了解得不够深入,关注得不够具体,在教学细节方面有时会出现一些与思想品德教育和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现象,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基于此,我想就《关注课堂细节 注重有效教学》这一问题与大家交流探讨。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细节。课堂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关注课堂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课堂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味与追求。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特别是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细节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如课题如何导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的设计,板书的设计,如何就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相应的评价或点拨,乃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等都属于细节。

下面我想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仅从两个方面简单地谈一谈,通过反思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寻找贴近生活的细节,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先看一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3:《学会合理消费》

教师在讲《学会理财 合理消费》之前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你买彩票中奖了,得了500万,你会如何消费?”

学生1:“我把它全部捐献给国家。”

学生2:“我一部分捐献给国家,剩下部分自己用,如买房、买车。”

学生3:“我用它讨老婆。”(全班大笑)

学生的回答出乎了教师的意外,游离了教师预设的目标,教师匆忙收场,不了了之,不顾学生反映,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上课。

教学片段4:一位教师讲《难报三春晖》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家长做家务的辛苦,由此引导学生多关心、体谅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课堂上开展了这样一个活动。教师:我们的爸爸妈妈在工作之余还要忙家务,照顾我们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的。下面我们就来体验一下父母的辛苦。

【多媒体显示】家务劳动大考验

1.洗衣服2.缝纽扣

教师:你做了这些家务劳动后有何感受?

活动结果:让教师大出意外的是,参与家务活动的学生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且班级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帮助父母承担家务已经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感到这两项家务的辛苦。这已经远远背离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使教师的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思考:以上这组教学片段让您想到了什么?

启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现实,哪怕教学过程的脉络再清晰,课堂教学活动再丰富,课堂气氛再活跃,课也是禁不住推敲的,热闹的背后,学生是一头雾水。很显然:教学片段3设置的情境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导致学生信口开河;教学片段4虽然以活动为载体但由于不了解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使活动缺乏有效性。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生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教学就是要引发学生最多的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使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寻找贴近生活的细节,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全国大赛课可谓精英荟萃,异彩纷呈。那些让学生感动让老师们称赞的课其主要原因在于把思想品德课融入了生活,注重引用活生生的现实来丰富课堂,充实课堂,升华课堂。

例如:荣获一等奖的天津的参赛教师北辰区李禾老师讲《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一课,一上来先展示该班级的一些师生同乐、关系融洽的生活照,教师特意突出灿烂清纯的笑脸,就是这样一个细节,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迅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为了达到我知我师的目的,教师设置了猜老师活动──由教师出示了事先搜集的该班几位教师的生活素材,特别是习惯动作、口头语等,让学生们竞猜,把生活细节变成课堂细节,这一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对老师的了解,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江苏省的程老师为讲好《换个眼光看老师》一课,更是创设了几组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如开展了“师生对对碰活动”并邀请老师揭示答案,这位老师的精彩点评一下子烘托了课堂的气氛,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老师了解,而且使学生更加的爱戴这位老师;点击该班级老师对同学们的留言,升华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事后听说这位老师为搜集这些素材提前几天到所在学校,了解所教学生,走近任课老师。正是因为程老师创设了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注重搜集师生交往中的一些细节,走近学生的心理,才真正架起了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一节课获得成功,离不开课内外一系列细小的关节点的落实。

从以上正反五个教学片段的分析引发我们的思考,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就如朱熹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强调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人。生活即课堂,就学生而言,只有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认识,才是鲜活而深刻的认知。

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生活经验,选取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素材,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汲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使课堂教学成为活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主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接受教育,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捕捉精彩细节,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在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1.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

教学片段5:一位教师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礼貌显魅力》一课,出示了“孔融让梨”的案例,然后提问:如果你也有三个梨,你会怎么做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先把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小的留给自己”;“先让爸爸妈妈吃,再自己吃”……教师颇感满意,突然一个声音传来:“我要先挑大的,在选小的。”此时,教师装作没听到,马上把话题一转,进入下面的教学。下课了,听课的老师饶有兴趣地上前询问学生,为什么你要先选大的呢?学生天真得抬起头:“我要先尝一尝,如果是甜的,我就留给爸爸妈妈吃;如果不甜,就我吃,让爸爸妈妈吃甜的。”……如果这位教师听到这样精彩的话语,肯定会感到十分遗憾!

教学片段6: 李老师在上《畅想青春》这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根据 26 个字母的形状,描绘自己眼中的青春。课堂上,李老师安排学生 5 人一组,在自己创意的基础上,各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在走下讲台了解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中,李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聚精会神地画一只乌龟,以为他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就提醒他要参与小组活动。

热烈的讨论结束后,学生们踊跃在黑板上用图画表示自己的创意并进行讲解,有的学生说青春是一个小写的“n”,是一扇又一扇的门等我们用智慧去开启;有的学生说青春是大写的“M”,是一座又一座的山,我们要用坚强的意志去跨越它;有的学生说青春是大写的“Y”,是一个人生岔路口,我们要用理智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还有的同学说青春像大写的“J”,是一把萨克斯乐器,能奏出悦耳、动听、浪漫的音乐……

这时,刚才画乌龟的同学的手也举起来了,李老师犹豫了一下,还是请他上了讲台,他就在黑板上画起了乌龟!老师有些失望,台下的学生在窃窃私语。当他停笔后,老师问:“你认为青春只是一只乌龟吗?”学生们哄堂大笑,他红着脸说:“我认为青春是一只乌龟,一只安详的乌龟,虽然爬得慢,但是一步一个脚印很踏实地走着人生的路,而且乌龟是长寿的,所以它是健康的,有活力的,就像我们的青春。”听着学生诗一般的话,这时的李老师也忘情地说:“老师也愿意做这只健康、有活力的乌龟。”,每个老师,讲课时都在盼望亮点、追求亮点,众里寻他千百度,美丽的明眸,往往就在不经意的回首之间。热闹可以制造,亮点则需要捕捉。

但在以往的课堂中,很多教师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是一个被动的倾听者和学习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本案例的成功就在于老师能借助学生自我体验,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创设机会,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升华为更高的追求。

2.正确处理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动态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情况,教师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的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7:《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教师谈到人是万物之灵,充满智慧,因此我们应该为自己能够作为人而骄傲。

学生:“是动物多好啊,不用写作业,不用工作,多安逸啊!”

教师:……?

教学片段8:《珍爱我们的生命》

教师:“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学生:“坏人的生命就没有价值。”

教师:……?

教学片段9:《珍爱我们的生命》

教师:“请同学们列举一些不珍爱生命的事例。”

学生:“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

教师:学生的回答让这位老师措手不及,于是把这个例子写在了黑板上,并说一会解决。可惜这个问题一直悬到最后,也没有是非答案。

本来是一节节设计精美的课,但由于教师在动态生成中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误点,而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虽然是一点瑕疵,但体现的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

教学片段10:在教学“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问题时,一位教师列举了“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事迹”。老师讲得生动感人,情到之处不禁问道:“如果是你,你是选择在城市生活还是去边远的农村从教?”被指名提问的学生竟然响亮的回答:“我会留在城市!”老师目瞪口呆:“啊?”……

怎么办?面对学生意外的回答,此时教师如果一味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让学生一定要接纳无私奉献的价值观,而限制学生的思维及回答问题的合理因素,这节课就显得很可笑。既然“问题从学生中来,那就在学生中解决”。于是这位教师直面这个问题,将持“留在城市”“选择农村”观点的学生分成两组,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辩论,在辩论过程中老师注意调控。现将课堂对话摘录一二:

学生1:通过读书,改变我们的生活状况,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的正常心理。如果放弃城市的生活,重新回到农村,十几年的书不是白读了吗?(不要绝对否定,承认其合理性)学生2: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进而为社会作出贡献,如果在贫困的农村更适合发挥我们自己的才能,那样的人生不更光彩吗?!(及时肯定)

学生3:我不否认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但是面对十几个农村的孩子,你一生会平平淡淡的度过,何谈价值呢?如果你在城市,也许会拥有自己的企业,创造巨额的财富,再向盖茨那样把他捐出来,那才是真正的选择(盖茨创造了一个时代,也留下来一种精神)学生4:我们这个社会离不开轰轰烈烈的创业者,更离不开默默无闻的风险者,选择农村也许会使城市里少了一个政府官员,或者CEO,但能让一方热土摆脱贫困,走向文明。所以用知识改变农村的面貌,会时我们的人生焕发光彩!(你说的太棒了,全班鼓掌)

课堂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精彩,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充分的认识了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精彩之处在于抓住了一个误点,通过矛盾尖锐的辩题题达到一个共赢的结果。可见,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误点,教师应怀有一种豁达、宽容的心境,允许学生犯错误,原谅学生的过激行为,创造性的运用心理学和教学规律,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情况进行及时、巧妙、灵活的处理,挖掘其中的“问题”,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这是对教师把握课堂能力的考验,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锻炼,也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生华,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

3.善于抓住教育的“着力点”。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动态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很重要。因为这些资源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及时加以利用能够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特别是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思想品德教育永远无法指望某种标准化的手段,去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教师要抓住针对不同人进行施教的特定时机,选好触发学生心泉腾涌的着力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当学生思想升华的催化剂。

教学片段11:在教学《尊重别人是我的需要》一课时,老师组织开展了一个给自己欣赏的同学写赠言的活动,并说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得到的赠言多。小梅是一个自尊心特强的女孩子,因成绩好、家庭条件也好,待人有些傲慢、尖酸,在班上人员不太好。老师发现没有一个同学写给她,就拿起笔给她和另几位成绩纪律差的同学写起了赠言。

交换赠言后,一个学生喊道:“小梅没有。”小梅的脸色非常难看。这时老师扬手中的纸条说:“老师这里还有未送出的赠言,是送给同学们的惊喜,同学们猜一猜是写给谁的?”同学们瞪大了眼睛。“你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孩儿,我欣赏你用一首漂亮的书法给班上写的座次表,用精彩的演讲给班集体带来荣耀,……我相信,你已经充分体会到了理解、尊重、帮助别人会给他人更给自己带来快乐!”“理解、尊重、帮助”三个词读得很重。同学们马上七嘴八舌地说:“是小梅的,是小梅的。”她接过纸条时,眼里已满含泪水。

特定的时机,特殊的手段,一段轻盈的点拨,消释了平时说教几乎无法溶解的坚冰。可见,在细微处见真情,教育让学生感动。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关注学生,抓住机会感化学生,让平凡的教育在学生心中落下深深的烙印。

10.关注教学起点,实施有效教学 篇十

发展儿童

——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遂昌梦翔幼儿园

周 芸

“一百个孩子有一百种语言”,而集体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否相应的也有一百种呢?如何让集体教学能够基于儿童的现状,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特别关注的问题。集体教学的功能价值:集体教学是我国幼儿园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活动既要完成教育教学内容,又要能真实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集体教学对教师的挑战:如何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它要考察老师对关键经验的把握,老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能不能够环环相扣,并找到准确的点去一一加以贯彻落实,让孩子能够通过集体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去掌握一些从其他学习活动中不能够获得的经验。它既要满足于集体教学当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又要顾及到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思维方式。

集体教学中教师的困惑:在集体教学活动的预设中,教师会急于完成全部的教学内容,达成整体的发展目标,容易忽略如何搭建好一个学习的支架,给孩子自主学习发展的空间,有层次的因人而异的促进孩子主动和积极地发展。

在我的这次集体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如下的几个策略来促进幼儿主动和积极地发展:

策略一:公平轮流

我从示范幼儿园公派到了民办的梦翔幼儿园,在梦翔的每个教室 都安装了爱心摄像头,家长可以24小时观察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于是通过视频的观看就有了这样的质疑声:“我的孩子怎么上课都不回答问题?是不是老师关注得太少了?”在家长的疑虑中,我开始重新审视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如何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公平的教育呢?今天,我把这个关于公平性的话题聚焦到集体教学活动中。虽说一百个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我们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难发现,往往那些能力强、思维灵活的孩子占据了课堂的主动权,回答问题、示范演示都常常会集中在这几个孩子身上,而那些相对内向、不善言辞的孩子却总是默默无闻地随在其后,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伴学者,甚至连表达的机会都没有,这样对他们来说公平吗?于是,在我的集体教学中就采用了轮流表达的策略,让每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表达表现的机会。一次自信的成功的发言,说不定就成了孩子改变性格、提升勇气的拐点事件,从此走向另一个发展的空间。轮流也是为了更好地关注个体差异,以便做出相应的反馈和回应,引导每一个孩子恰当地行进在自己的发展轨道上。

策略二:同伴互助

“敢在众人面前说话”是《指南》中对大班孩子语言领域中倾听与表达方面的要求之一。有的孩子比较胆怯,请他到台前来讲述时,会以“不愿意”或“没想好”来逃避,以免出现怯场的尴尬而打击自信,很多成人亦是如此,都很害怕在公众场合被点到单独发言。其实,这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的习惯,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表现。于 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轮流上来讲述,无形中获得了一种同伴互助的力量,让发言成为一种顺理成章的自然习惯,可以增强勇气和信心,从而在成功的表述后悦纳自己,获得自我认可和他人的肯定,保护了一份自尊心。

策略三:梯度递进

我今天执教的教学内容是一首绕口令,绕口令中一些关键字词因读音的相近而容易混淆念错。于是,我采用梯度递进的方式,让孩子们先用单字来表达,再串连成4字一句的两段,最后形成一首完整的绕口令。这期间,难易程度逐步提升,让孩子们不断地在原有的发展水平上获得提高,轻松自然地达成了教学重难点的学习。

策略四:自主探究

孩子的语言表达是基于他们原有的认知经验和发展水平,通过模仿学习或依靠他人提供的支架得以实现。今天的教学活动当中,我为孩子们提供的是图片支持,但都是让孩子们自主探究后进行表述的。我使用了简便的图片教学,而放弃现代化的PPT,旨在让孩子近距离地专注观察,主动地探究发现,以便于帮助表达,突显自主性。我们可能会认为,自主探究是科学课最需要的,其实不然,语言课同样需要自主探究的精神,让孩子们观察图片也是一种自主探究的过程,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发现,将原有的认知经验与单字表达的要求想结合,才能准确地进行表述,这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大家看到了,绕口令的第二段就是孩子们运用了前面的句式,自然地表述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充满了快乐和喜悦,学习的兴趣 得以长时间的持续。)学会自主学习才能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基于儿童,发展儿童,是我们追求的“教”与“学”的目标。搭建怎样的支架、给予什么样的引导、提供怎么样的支持,就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集体教学活动(灌输式或自主发展式),从而也形成了一种孩子发展的模式和教师成长的模式。“基于儿童”就是让儿童成为儿童,把学习还给儿童,把发展还给他自己;“发展儿童”要求教师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幼儿的发展需要;“以儿童发展为本”,这是一个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定位,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定位,一个符合幼儿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位。儿童的发展需要多样性、协同性和自主性,还需要教师自身发展的跟进,愿我们朝着这样的发展目标一起努力。

11.关注教学起点,实施有效教学 篇十一

在一次外出学习时,笔者有幸聆听了两位老师执教的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

王老师和杨老师他们都对例题进行了改编,从刨设适当情境复习整数加减法(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低位算起)开始,然后引进小数加法。王老师出示的例题是计算8.75+3.4,杨老师出示的例题是计算4.75+3.4。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他们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思路。王老师的教学思路是:教师先示范讲解8.75+3.4的竖式计算,强调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和整数加法相同),然后将小数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减法,最后讨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杨老师的教学思路是:先让学生估算4.75+3.4的结果大约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尝试竖式计算4.75+3.4,教师巡视课堂,找出三位同学的竖式计算(见图1)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接着课堂教学围绕辨析这三道竖式计算的对错展开,通过师生交流、讨论、质疑总结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再迁移到小数减法,最后讨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

两位老师对于例题的教学谁更真实、扎实、有效呢?显然,从两位老师的执教思路来看,他们的教学设计源于不同的教学预估。王老师的教学预估是: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学生完全可以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顺利迁移到小数加减法。杨老师的教学预估是:虽然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本质相同,但是,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的原因,从更加抽象的高度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可能有不少学生并不能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顺利地迁移到小数加减法,学生的认知障碍在于受到整数加减法竖式末位对齐的影响(例如图1中生2、生3的列式)。两种教学预估到底谁更符合实际情况?虽然在活动前我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平时教学中都有不少学生发生了生2、生3的错误,教师要求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相同点时,学生显得比较困难),但是为了能够找到充分的证据,我对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做了一次调查。我校四年级一共有6个班,调查时在每个班级先复习整数加减法,然后出示问题:一个讲义夹4.75元,一本笔记本3.4元,买一个讲义夹和一本笔记本一共需要多少元?横式列出后,要求学生尝试竖式计算。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一。

表一的统计情况充分说明:虽然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从本质上讲是相同的,但是它们的表现形式不一样,整数加减法的表现形式是末位对齐,小数加减法的表现形式是小数点对齐;由于负迁移的影响和学生思维水平的限制,不少学生并不能轻易地从更加抽象的高度认识到它们的本质,在列竖式时容易受到整数加减法末位对齐这种负迁移的影响(表一中每个班级都有1/3左右的学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通过师生的交流、讨论、质疑,帮助学生认真辨析图1中算式的对错,从本质上理解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而不是轻描淡写地讲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全然不去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将课堂教学的多数时间用在如何应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上。

上一篇:太极表演串词下一篇:中学生关于纪念12.9运动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