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司法行政管理制度内容

2024-08-21

中国司法行政管理制度内容(共10篇)

1.中国司法行政管理制度内容 篇一

一、行政管理制度:

1、保密工作规定;

2、安全保卫管理(暂行)管理办法;

3、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4、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

5、会议制度;

6、文件管制度;

7、公司印章管理办法;

8、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管理办法;

9、合同管理制度;

10、后勤管理制度;

11、公司环保管理制度;

12、公司废旧物资管理制度;

13、车辆管理制度;

14、人员进出管理制度;

15、办公费用管理制度;

二、公司组织设计:

1、组织架构;

2、部门工作内容;

3、岗位责任书;

三、公司运作流程:

1、订单处理运作流程;

2、物料运作流程;

3、公司物料接收转移程序;

四、团队建度设:

1、党支部;

2、团支部;

3、公司目标;

4、部门目标;

5、单位目标;

五、企业文化与管理:

1、正洲公司月刊;

2、公司章程;

3、6S;

4、ISO90025、TS169496、QS9000

六、公共管理;

1、公司财产;

2、私有财产;

3、公共区域环境;

七、人事行政管理:

1、人力规划;

2、工作分析;

3、绩效管理;

4、招聘选拔;

5、培训与发展;

6、薪资福利;

7、奖惩机制;

8、劳条资讯;

9、劳动合同;

10、社会保险;

11、工伤培偿;

12、辞职解雇;

13、工时休假;

14、劳务法规;

2.中国司法行政管理制度内容 篇二

关键词:中国报业,内容生产,制度变迁

内容生产一直以来都是报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是指信息的采集加工、编辑整理与生产发布的全过程, 具体包括报业的新闻传播理念、内容主体、采编制度、生产运作以及发行体制等方面。

20 世纪50 年代初至70 年代末, 中国报纸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政策传达和舆情引导上。虽然1956年《人民日报》等报纸进行了一次由“以宣传为本位”的党报模式向“新闻本位”——大众传播媒介回归的尝试, 但由于当时高度一体化的社会生活环境最终导致改版失败[1]。这一失败标志着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系统, 党报体制形成[2]。在采编制度层面, 编辑部实际成为政府的延伸, 报社以编辑部为核心, 实行总编辑责任制, 设立编辑委员会, 总编辑对党委负责, 领导编辑部的工作。在生产运作层面, 这一阶段报业整体处于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阶段, 报社各部门产量、质量均有显著提高, 编辑、制版、应刷、装订及发行等各环节实现了配套。在发行体制层面, 实行“邮发合一”的发行制度, 报纸的发行工作全部交邮局办理, 报社自身发行功能丧失, 预订和计划发行成为发行的主要形式, 进一步巩固了“以宣传为本位”的新闻传播理念。

20 世纪7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 报纸开始回归大众媒介。1978 年12 月, 国家新闻总署在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上正式宣布了报社企业化经营决定[3]。这一阶段, 一个以党报为中心、多报种多层次的报业体制开始形成。内容上, 报业扩大了报道范围, 纯信息的新闻占比逐渐增多, 内容囊括生活、工作、娱乐等各个方面, 引导和服务读者的功能日益突出。在采编制度层面, 实行采编合一制, 注重发挥报纸的新闻传播功能和舆论监督作用, 注重发挥报纸的特有优势重视深度报道。生产运作方面, 报社开始利用计算机对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 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取代铅排铅印, 实现了印刷电子化[4]。在发行体制层面, 报社开始“自办发行”, 由报社自行承担发行业务, 自主经营, 自设发行机构, 自建发行网络, 自己对报纸进行宣传推广和收订投递, 使报纸能够直接接触读者。

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开始, 党报种群持续衰退, 晚报、都市报种群先后成为社会主导性报纸种群。定位于市民生活报的都市报开始崛起, 报纸的目标受众开始倾向社会中间阶层。都市报的崛起加速了中国报业产业化进程, 意味着中国报纸走向商品化, 也真正开始重视读者的需求, 直接推进了中国报纸的市场化转型。与此同时,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 中国报业的新闻传播理念强化“以消费者为中心”, 开发了“作为市场的读者”。中国报业的产业化、市场化提速带动了中国报业新闻体制的一次大转型——集团化战略[5]。报业通过“集团化”进行结构重组、资源整合, 使报业的经营模式更加多元化。内容上, 全方位迎合“作为市场的读者”需求, 并且突破了传统报纸文字、图像等信息的限制, 真正实现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统一集成。在采编制度层面, 开始实施采编分离、责任编辑制, 变记者中心制为编辑中心制;另一方面, 编辑也通过开通新闻热线等形式从被动受邀转向主动出击。生产运作方面, 海量的信息可以通过磁、光等新型出版介质进行存储, 不再局限于单一纸介质存储, 数字出版技术得以实现[6]。发行体制层面, 以“自办发行”为主, 开始向“多渠道发行”转型, 进一步把报纸产品的销售工作主动权掌握在报社自己手里。

进入21 世纪, 新闻专业主义碎片化呈现, 媒介融合开始发生, 报业开始重视“作为权利主体的读者”, 新闻传播理念向“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转变[7]。同时, 中国报纸的数字化转型速度加快, 进入转型新阶段:从只是简单地将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当作生产工具发展为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 同时众多报纸开始主动发展新媒体, 开办有别于报纸电子版的特色网站, 开办手机报和WAP网站, 推出电子报纸、移动终端应用App等。

随着报业自身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以及报业集团化的成熟, 报业提出打造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 开始整合资源, 形成资源共享、整合配置、价值链接的产业链条, 由单一的纸媒传播向多媒体渠道与产品传播进化。

综上所述,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报业内容生产方式的制度进行回顾, 不难发现,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 媒介融合进程日益加快, 海量信息的加工整合、社会化的协同生产以及多元化信息产品的到来, 报业内容生产方式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大致经历了以下几方面转型过程:第一, 政府角色从控制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第二, 社会治理理念从“以国为本”转型为“以人为本”;第三, 媒介产业经营理念从分众定位转型为整合营销;第四, 报纸受众从知识分子转型为大众;第五, 大众传播形态从单一媒介转型为整合媒介。

参考文献

[1]王琛.新中国党报60年的发展与变革[J].深圳大学学报, 2009 (3) :130-136.

[2]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389-390.

[3]陈戈, 储小平.当代中国报业制度变迁的一个理论解说[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6 (2) :94-98.

[4]李东东.60年, 中国报业与新中国一起成长[J].中国报业, 2009 (10) :7-13.

[5]魏轶群.中国报业集团十年足迹[J].中国记者, 2006 (3) :45-47.

[6]文宏武.信息技术与出版的创新和转型[J].出版参考, 2007 (5) :1.

3.中国司法行政管理制度内容 篇三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度;行政监督;内部监督;外部监督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008—02

一、行政问责制与行政监督的内涵界定

(一)行政问责的涵义界定

行政问责制是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的,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结果的一种规范。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行政问责的主体。按照问责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责主体一般划分为同体问责主体与异体问责主体。同体问责主体是指能对本系统的领导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问责的内部机构; 异体问责主体主要是指能对外部系统的领导机关和领导进行问责的各种机构、团体及个人。

(二)行政监督的涵义界定

行政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广义的行政监督泛指执政党、国家权利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等多种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

二、中国行政监督的现状

中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后,从行政监督体系分类可将其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大体系。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政党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司法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人民群众监督、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内部监督包括审计监督及上下级监督或同级之间的监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构建行政监督体系,完善行政监督制度,以防止行政主体滥用职权、违法行政。经过多年探索,中国已形成多元行政监督体系,行政监督制度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行政监督的作用也日益彰显出来。但是在中国行政监督机制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还难以完全扼制转型期腐败事件高发的态势及不法行政行为及违规行为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对行政监督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以找出提升行政监督效能的相关因素,完善中国行政监督。

三、中国行政问责制度与行政监督机制的不足分析

(一)从中国行政问责制度与行政监督体制的实施方面看

1.问责程序与行政监督不够规范。从现行问责制实施与监督机制上看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公众与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有可能进行暗箱操作;另一方面,在进行内部评价时,带有个人主观偏见。如果不能在程序上进行规范,那么行政问责的公正性也就很难保证。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乏力,要推行政府问责制必须有一套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与之相配套,而目前的监督现况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内部监督由于部门利益,往往“相互礼让”;外部监督因为主体众多难以形成合力;专门监督虽制度不少,但实施起来步履艰难。

2.重同体问责,轻异体问责。目前的问责制是行政机关的一种内部监督,主要由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并由政府进行责任追究。问责制有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两种类型。同体问责是执政党系统对其党员干部的问责,或者行政系统对其行政官员的问责。异体问责是人大代表、民主党派、新闻媒体、司法机关和社会公众对于执政党组织和政府的问责。从问责制的长远发展看,必须实现对行政官员责任追究制从内部问责向外部监督方向发展,即以异体问责为重点,同体和异体问责相结合。

(二)从中国行政监督自身机制方面看

1.行政监督内部协调机制不健全。中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已形成了多元化的监督主体,但各种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未完全理顺。多个监督主体均有权对同一起违纪案件进行监督检查过程中,分工不明确。运行机制上缺乏沟通和协调,致使监督主体之间互相推诿或重复监督的现象时有发生,结果造成“漏监”,有关的违纪、违法案件得不到及时查处,从而影响了行政监督的效能。在行政监督实践中,很难做到按照监督对象的身份和违纪违法严重程度来确定监督机关,因此造成有的问题多方插手,有的事情无人过问,有时还导致在案件处理上的冲突和矛盾。

2.行政监督主体缺乏独立性、权威性。“任何权力制约机制的有效运行都毫无例外地取决于其地位的独立,独立性是行政监督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从目前各行政监督主体的实际情况看,它们大多处于附属地位而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如在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中,设置在政府内部的行政监察机关,受本级政府和上一级监察机关的双重领导,监察业务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在双重领导体制下,上级监察机关没有人、财、物的实权,无法对下级监察机关进行实质性的领导,而同级政府的领导能够直接或间接干预监察机关的工作。

3.行政监督法规不完善,监督缺乏可操作性。行政监督是一种法制监督,健全的法律监督体系是保证行政监督效能充分发挥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监督立法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仍不完善。一是一些重要的监督法律法规空缺,使监督活动缺乏法律依据;二是一些现有的监督方面的法律缺乏程序性规定,尤其是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很难操作。就公民监督而言,中国宪法中规定的有关公民的监督权利还没有完全通过法律加以具体规定,权利的行使还缺乏法律设定的可操作性程序。立法的滞后使得监督机构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缺乏法律依据,这极大地影响了行政监督的效果。

四、对完善中国行政问责制的行政监督机制的建议

(一)从中国行政问责制度与行政监督的实施方面看

1.强化行政问责制度中的行政监督机制。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各种监督主体对政府监督约束容易由于知情权和参与权的缺失而变得脆弱无力,政府的责任性就难以维系,对政府工作问责乏力也就势在必然。这就使得对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监督成为政府问责制建构的重中之重。内部监督方面要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监督体制;专门监督中监察、审计机关要切实地发挥监督作用,应加强专门监督部门的权力和独立性;对于外部监督,人大监督是根本,应加强人大的依法监督、违宪审查职能。强化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在公民参与方面,行政监督应当成为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契机与制度平台。

2.进一步强化对行政权的全方位监督机制,形成问责合力。要健全司法机关监督问责,进一步加强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力度,扩大司法机关的受案范围;完善行政侵权赔偿制度,加大法院对政府的侵权赔偿责任的惩处;将行政问责与司法追究结合起来,由司法介入追究法律责任。同时完善审计部门将审计结果向人大直接报告的制度,完善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开的制度以及绩效评估与考核制度。建立多渠道、高效率的公众投诉体系,使民情民意能尽快进入监督机构的视听范围。

(二)从中国行政监督自身体制方面看

1.树立中国行政监督法制观念,强调其独立性。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和实践,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崇尚法治、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接受和配合行政监督,形成新的法观念和法行为模式。另一方面,调整、充实行政监督队伍,同时通过提高纪委、监察机关、法院、检察院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来提高行政问责监督效能。提高行政问责监督机构的独立性是提高监督效能的前提,使机构由现在的双重领导机制变为垂直领导机制,在人事任免和财政支持上彻底摆脱地方限制,由中央直接安排。

2.完善中国行政监督体系。行政监督体系的完善要以下角度出发,首先,人大监督要体现权威性,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监督和支持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实施监督。其次,层级监督要增强严肃性,要完善行政复议监督机制,在实现复议救济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复议的监督功能。最后,专门监督要注意针对性。专门监督中的行政监察要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执法效能监察,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监督所特有的案件查处职能,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

同时扩大社会监督的覆盖面。首先,扩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渠道,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使大家能够监督;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群众参政议政,使大家便于监督。其次,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发挥网络直接互动的优势,利用公众参与的动力推进机制更大范围起到监督作用。

行政监督自身体制的改革和规范化对健全行政问责制度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和规范行政问责与监督的主体及其权限,解决由谁来问责、谁来监督的问题;规范其客体及其职责,明确责任种类及行政责任追究方式;规范它们的事由和情形,明确哪些行为应当问责,哪些行为可以免责;规范行政问责与监督体系的程序,实现行政问责制度与行政监督机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行政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沈亚平.关于行政监督的理论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1998,(2).

[3]卢家骥.完善中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4).

[4]谭世贵.中国人大监督制度的改革与重构[J].海南大学学报,1999,(1).

[5]喻希来.行政问责制与民主问责制[J].领导文萃,2004,(7).

[6]郭道辉.政治责任与责任政治[J].学习,1995,(7).

[7]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8]王乐天.公共行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企业行政管理的内容 篇四

1、明确岗位职责。日常办公事务管理包括日常事务的计划安排、组织实施、信息沟通、协调控制、检查总结和奖励惩罚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办公物品管理包括办公物品的发放、使用、保管、采购以及相应制度的制定;文书资料管理包括印信管理、公文管理、档案管理、书刊管理;会议管理包括会前准备、会中服务、会后工作;其他事务视具体情况而定。作为行政部门就要按岗位职责明确分工,保证每项工作有人抓。

2、加强沟通。沟通包括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纵向沟通分为与上级沟通和与下级部门沟通。与上级沟通主要是充分领悟上级领导的意图,把握住方向,同时将自己和下级部门的观点很好的传达给上级,这需要行政人员有观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与下级沟通主要是执行上级的决定以及收集整理下级部门各项信息,这需要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横向沟通包括公司内部相关部门和外界媒体政府机关等等。在传达精神及布置工作任务及协调各部门工作时,务必真诚、谦虚。与外界沟通需要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3、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及时提供给管理者。信息包括企业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外部信息具体包括: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社会习惯、风俗、时尚变化;市场需求、消费结构、消费层次的变化;竞争企业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信息;突发事件等。内部信息具体包括财务状况;生产状况;产销状况;采购、库存信息;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人才资源等。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人员最重要的是要及时了解企业内部情况发展变化和国家政府机关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的变化。

4、培育传播企业文化。在企业中,仅仅用薪金留人是不够的,还要用企业文化去吸引、感化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管理。公司“诚信、友善、宽容”的企业文化很具特色,很有代表性,非常符合企业的特点。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断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文体的建设包括:(1)组织结构清晰,战略导向明确。分工明确,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不仅应该有近期目标,更要有远期规划。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协助企业管理者制定一个好的组织结构,并制定近、远期战略目标,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团结的团队。(2)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标准,形成公平、竞争的平台。管理者不完全控制员工做事情的方式,而去衡量做事情的结果,使任何人员能上能下。(3)注重企业形象建设。包括物质形象和精神形象。物质形象包括司容、司貌、技术装备、产品、服务设施等。精神形象包括员工精神面貌、企业风格、人文环境等。让工作“生活化”。(4)重视人才,用企业的发展凝聚人,用榜样激励人,用员工成才教育人。企业在给员工发展空间的同时,注重提供给员工再学习机会。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让每个员工都能对未来都充满信心,对公司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5.行政管理职责具体内容 篇五

根据办公需要,完成日常办公用品、劳保用品、低值易耗品采购、发放和登记;

根据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负责公司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采购和管理维护;

公司文书档案及管理,做好文件的收发、登记、立卷归档、传阅、催办和保管工作,档案系统维护;

公司证照的申办、定期年检等工作;

公司公文文秘工作,负责行政文秘、公文、信函上传下达等管理工作;

协助上级完成公司流程管理体系的建立、维护和优化;

协助上级组织股东会议、董事会会议、班子会会议等,并做好相关会议服务、会议纪要及资料归档等。

6.行政管理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篇六

行政管理:

1、会议、活动组织:

负责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包括公司内、外部各类公关、宣传、演示、文体等活动的组织、宣传、安排工作;负责公司各类会议的组织、安排、服务工作。

2、物品管理:

负责公司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办公设备的采购、登记、核查管理工作;制定办公用品计划,报主任审批;做好每月的分发、调配、保管工作,建全登记制度,做到帐物相符。

3、环境卫生:

负责公司及现场指挥部办公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

4、安全保卫:

负责公司的安全保卫工作。制定安全防火制度,负责公司防火、防盗等安全保卫工作;安排节假日保洁、保安的值班。

5、食堂供餐:

负责现场食堂的监督管理工作。

6、证照年检:

负责办理公司营业执照年检、组织代码证年检。

7、设备管理:

负责现场指挥部辅助设备(发电机、锅炉)的管理及设备维护。

8、事务工作:

负责交纳电话费、物业费,保证公司各部室饮用水供应,处理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相关事务。

9、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任务

企业要发展,要做大,必须有一个英明的决策层,制定高远的企业发展方向和计划;必须有一个坚实能干的团队,坚决贯彻执行决策层领导制定的各项企业发展计划。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如同一个转动的车轮,所有零部件必须严密结合,充分发挥本身的作用,才能跑的快,跑的稳;才不会在跑动的过程中散架。而行政管理工作就好比润滑油,适量的润滑可以使车轮跑的更轻、更稳、更快。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企业行政管理广义上包括行政事务管理、办公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产会计管理四个方面;狭义上指以行政部为主,负责行政事务和办公事务。具体包括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推动、日常办公事务管理、办公物品管理、文书资料管理、会议管理、涉外事务管理,还涉及到出差、财产设备、生活福利、车辆、安全卫生等。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和人为努力使部门之间或者关系企业之间形成密切配合的关系,使整个公司在运作过程中成为一个高速并且稳定运转的整体;用合理的成本换来员工最高的工作积极性,以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公司目标发展任务。

二、对做好企业行政管理的几点认识

1、明确岗位职责。日常办公事务管理包括日常事务的计划安排、组织实施、信息沟通、协调控制、检查总结以及奖励惩罚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办公物品管理包括办公物品的发放、使用、保管及采购以及相应制度的制定;文书资料管理包括印信管理、公文管理、档案管理、书刊管理;会议管理包括会前准备、会中服务、会后工作;其他事务视各公司具体情况而定。

2、加强沟通。沟通包括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纵向沟通分为与上级沟通和与下级部门沟通。与上级沟通主要是要充分领悟上级领导的意思,把握住方向,同时将自己和下级部门的观点很好的传达给上级,这需要行政人员有观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与下级沟通主要是执行上级的决定以及收集整理下级部门各项信息,这就需要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横向沟通包括公司内部相关职能部,与关系企业窗口部门和外界媒体政府机关等等。在传达精神及布置工作任务及协调各部门工作时,务必真诚、谦虚。与外界沟通需要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3、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即时提供给管理者。信息包括企业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外部信息具体包括:国家政治、法律、经济、政策规定;社会习惯、风俗、时尚变化;市场需求、消费结构、消费层次的变化;竞争企业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信息;突发事件等。内部信息具体包括财务状况;生产状况;产销状况;采购、库存信息;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人才资源等。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人员最重要的是要及时了解企业内部情况发展变化和国家政府机关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的变化。

4、培育传播企业文化。在企业中,仅仅用薪金留人是不够的,还要用企业文化去吸引、感化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管理。企业文化的建设包括四个方面,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

(1)组织结构清晰,战略导向明确。分工明确,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不仅应该有近期目标,更要有远期规划。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协助企业管理者制定一个好的组织结构,并制定近、远期战略目标。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团结的团队。

(2)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标准,形成公平、竞争的平台。这个平台上充满竞争、激励、开放、交流的特征,管理者不完全控制员工做事情的方式,而去衡量做事情的结果。任何人员能上能下。

(3)注重企业形象建设。包括物质形象和精神形象。物质形象包括司容、司貌、技术装备、产品、服务设施等。精神形象包括员工精神面貌、企业风格、人文环境等。让工作“生活化”。

(4)重视人才,用企业的发展凝聚人,用榜样激励人,用员工成才教育人。企业在给员工发展空间的同时,注重提供给员工在再学习机会。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让每个员工都能对未来都充满信心,对公司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5、踏踏实实地去执行。完善成熟的制度有了,即定目标有了,关键就是要做好。要做好执行需要注意:(1)什么事情该做,该怎么做。

(2)如何更好更快完成该做的事情。

(3)清除所有障碍。

(4)形成企业执行的制度和文化,让执行影响到每个员工。

一、什么叫行政管理?

(一)什么是行政?

行政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依据法律,通过庞大的政府机构,采取一定的程序方法,实施其政策,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管理活动。马克思说:“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行政活动是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与行政的关系:一是行政从属于政治,服务于政治,是为实现政治目的而行动。二是政治统治要靠行政的积极推行才得以巩固和完善。三是行政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政治、调整、修正、完善政治决策,推动政治改革。

(二)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指对人和事的主管和治理。它是伴随着人类群居生活而产生,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凡是有人类群体活动的地方,就出现管理活动,氏族社会有原始的管理,但没有行政,行政是在阶级,国家出现以后才产生的。因此,管理的历史要比行政长和远,将来国家消亡了,行政不再存在,但人类社会仍然要管理。所以,在理解行政与管理方面它们既有共同之处,但又不能完全等同。行政是管理的一种,但不是所有的管理都叫行政。

因为管理的范围要比行政宽广得多。从个人家庭、从单位到部门、从团体到党政、从企业到政府、从国家到世界,凡是人群所涉及到的领域都有管理。行政管理仅仅是管理大系统的一个分系统,它不同于家庭管理,企业管理,社会管理和党政管理。因为行政管理是不能脱离国家来研究的,它必须有一套科学方法,这套方法要根据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来决定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即领导艺术与领导科学相结合。

(三)什么是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亦名“政务管理”或“公务管理”,是推行行政令或管理公务的方法、技术、程序和规范,其目的是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目的,以最佳手段获取最大效果。即:运用行政学的管理,原则和系统的知识去处理国家行政机关的政务或公务,就叫行政管理。

(四)管理的对象、作用及达到的效果。

1.管理的对象。行政与管理它们共同的地方,都在于以管好人,理好才,用好物,办好事,支配好时间,处理好信息等为对象。

2.管理的作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西方学者泰勒说“管理即效率”;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赫尔茨讲“管理就是对人的协调行动”;“管理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战略因素”;“管理是一个系统”;卡斯特说“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等等。现代的管理者说:“管理是一门系统的科学,管理就是金钱,是时间,是效益”。

3.怎样才能达到管理的总体效果?综合起来为六个方面:

(1)计划与预测。有效的管理都应该是有计划的管理,而有计划离不开对事物的发展前景作出科学预测。

(2)组织与指挥。对一群人,一批物,一堆事要管好,就要善于组织和指挥,使无序变为有序。

(3)用人与协调。任何计划都要有人去执行。选用什么人,怎么分工,如何协作,才能互相配合,共同前进。

(4)监督与控制。任务布置了接着就要跟踪检查监督,发现偏差及时纠正,从而控制整个工作朝预定的计划目标发展。

(5)教育与激励。在管理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宣传教育,保持旺盛的士气。也就是说,在交待工作任务时,执行任务中要做好思想动员;有利条件,不利因素,采取的措施都应有一个交待;顺利时要提醒众人防止骄满情绪,注意潜在的危险;困难时鼓励大家分析有利因素,找出战胜困难的办法。

(6)挖潜和革新。任务完成,工作告一段落,潜心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优点,找出差距和不足,为了在下一阶段争取更大成绩,多方挖掘潜力,通过改革扫除阻力,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科学、技术、管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有人认为,科学和技术是两个轮子,管理是轴。有了科学管理,科学技术才能转变为生产力。列宁说:“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有特殊的本领。有的可以是一个最有能力的革命家和鼓动家,但完全不适合做一个管理人员”。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整个关键不在于政权,而在于是否会管理”。古今中外,无数历史经验和教训都反复告诉我们,重视不重视科学管理,掌握不掌握科学管理知识,懂不懂科学管理方法,其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二、干部的行政责任制(称干部岗位责任制)

是以行政方法为依据,以干部职位为基础来明确规定每个职位的工作性质,职责范围,以便能做到各司其位,人尽其职的一种责任制度。不实行行政责任制,权限划分不清,职责范围不明,就会造成遇事推诿,相互扯皮,无人负责的恶习,不能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衙门作风。其结果表现在工作效率低下,甚至会发展到组织机构频于瘫痪状态。所谓权力是指在人事上、事务上、财务上的权限。

三、单位和机关的管理

(一)机关的概念:从管理方面讲,“机关”泛指国家、政党团体为实现其职能而组织和负责指挥和控制该组织活动的固定机构,也称“单位或机构”。

(二)什么是机关管理,是指机关为完成组织职能而进行的内部管理活动。即利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机关的组织,人员,设备,物资和经费,对机关业务进行适当的计划控制,联系和协调,以保证工作正常顺利地开展,实现其工作目标。

(三)机关管理的主要内容。一般是指编制管理,人事管理,办公室管理,财务管理,行政事务和后勤管理等等。

机关管理是行政管理的关键部位,是行政管理的基础,它的功能和作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参与政务的功能。它是以为领导决策和领导工作运转服务为宗旨的,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它要协助领导者制定和实施决策,收集整理提供各种信息和资料,掌握和研究有关工作的方针,政策,提供各种决策的方案和建议。

2.处理事务功能。管理事务是机关管理的重要内容,面对机关大量的日常事务工作,相关内部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其枢纽和综合协调作用,根据机关的执行计划和领导者的命令或授权,做到承上启下,及时沟通情况,督促各部门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同时,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完善机关工作制度和工作秩序,保证行政工作的正常运转。

3.提供服务功能。做好行政工作,离不开后勤保障,因此,后期保障是机关管理基础,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办公用具等工作条件的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工作秩序和必要的生活条件的创造,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行政任务的完成。所以从机关管理功能看出,起着沟通上下,协调左右,连结内外,联系群众的作用。

(四)机关(单位)管理的特点和原则。

----机关(单位)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它有四个基本特点:

1.全面性。机关(单位)管理的内容既包括人事编制,政务文秘等工作,又包括资产财务,行政后勤等工作,几乎是无所不是,无所不管。

2.广泛性。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既涉及机关内部,又涉及机关外部。

3.服务性。管理目标是保证机关工作正常顺利地开展,为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4.时效性。管理只有讲求工作效率,讲求工作质量,才能对机关各部门起到协调、配合,互相支持和监督作用,才能促进机关整个行政工作的效率。

----机关(单位)管理有四条原则:

1.按政策办事的原则。从机关管理的功能,任务,内容,要求以及服务的对象和范围看,既要对机关文书、档案、会议、信息、信访、政策研究等政务类工作进行管理,又要对财务项目、基建、行政后勤等事务类工作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对人事、编制等进行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政策,要求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按政策办事。

2.制度管理的原则。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实现机关管理规范化的基础。通过制度建设可以使机关管理在科学的基础上有章可循,有规则可依,形成团结,务实,进取的环境和规范,有序高效,优质的运转机制。

3.效率和质量原则。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行政效率和质量,所以管理人员的思维能力,办事能力都要较高,知识面应较宽。

4.节俭服务的原则。管理人员要本着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原则,合理使用机关(单位)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想方设法多为干部、职工办实事,办好事。

四、行政机关(单位)管理的具体工作

(一)办公室的管理。

1.文书管理。通常是指公文的处理工作,也就是机关内部文件运转的一系列过程。三个阶段,收文阶段,发文阶段,文件归档阶段。根据文件的性质,内容要求,作不同的处理程序。

(1)收文的处理程序:收发,签报,登记,拟办,批办,分送,传阅,催办,承办和收集等。

(2)发文的处理程序:拟稿,会签,核稿,签发编号,登记,缮印,用印,分装,投送等。

特别强调,文件管理要本着集中管理,方便使用,严格保密的原则。

2.档案的管理。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内容大体包括: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鉴定;档案保管;档案统计;档案编目和检查;档案利用。

3.会议的管理。机关各部门要根据工作的中心科学合理地安排会议,并且纳入总体规划:

(l)要明确职责,规范办事程序,减少业务部门之间的交叉,提高会议的质量和效率,从会议的分工和议题出席会议人员,时间和规模都要严格合理安排。

(2)建立会议的报批制度。

(3)加强会议经费的管理,控制会议开支。

4.事务管理。后勤管理;财务的管理;交通车辆的管理;办公用房及其职工宿舍的分配和管理;办公环境的管理;职工生活福利的管理;接待工作的管理等。它是机关的总后勤内管家,牵涉到机关的人、事、财、物各个方面,头绪繁多,面广量大。所以负责管理的同志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科学地统筹起来。

(二)信访工作。

信访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在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中,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倾听群众的呼声,接受群众的监督,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密切同群众的联系,维护社会稳定。因此,对待人民的来信来访工作的原则和制度:

1.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2.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

3.坚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4.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

5.搞好协调,联合办案。

6.领导亲自处理重要信访问题。

7.对所有信访问题努力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

要做好信访工作,就要建立健全信访工作制度,按一定程序办事,制度包括登记制度、呈阅制度、批办制度、查办制度、结案制度、复位制度、归档制度、反馈制度、工作总结和奖惩制度、领导接待日制度等等。

(三)保密工作。

保密,就是运用行政、技术、法律等手段,把秘密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和时间之内。

1.泄密事件常有发生的主要表现:

(1)发至基层单位的机密文件,资料,刊物等无专人管理造成丢失。

(2)随意将机密文件扩大发放、阅读范围,违反规定,擅自翻印或复印机密文件。

(3)个人携带机密文件、资料、图纸外出开会或办事。

(4)将机密文件、资料、刊物混杂在旧报纸,图书中出售或作它用。

(5)将内部会议传达或研究的机密事项泄露给家人亲朋或身边工作人员。

(6)在写文章或新闻单位投稿时,将不宜公开的内部情况和尚未解密的事项披露出去,造成大面积泄密。

(7)在涉外工作中或与外国人交往时,放松警惕。

(8)在普通有线电话或无线电话中传达或谈论机密事项。

(9)利用工作的便利条件,将机密事项或内部情况作为拉关系,谋私利,搞不正之风的交换条件。

(10)被间谍特务分子收买,为其提供和搜集党和国家机密及内部情况。

上述问题如得不到切实解决和纠正,或者任其蔓延和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将成为一句空话。

2.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保密工作。

(1)文书工作中的保密:一是保密文件的印制。所有保密文件在印制前都要依照规定标明密级和发放范围。要由专人送指定的印刷厂或者普通印刷厂单设的保密车间印刷。印刷时必须严格按领导批准的份数执行,不得擅自多印多留。印刷好的文件进行登记、编号。印刷后的原稿,重要修改稿及印刷清单要同正式文件一样对待,要妥善地保管起来。印刷过程中形成所有的废页、蜡纸、衬底等要及时销毁,严禁个人存留,抄录或外传。二是保密文件的分发和复印。分发文件应由专人负责,要严格履行签领手续。秘密文件应通过机要渠道寄送,不准在普通的传真机上传送。外出递送秘密文件,不准办理其他与递送文件无关的事项。复印秘密文件必须经过领导审批,并办理审批手续,只能在机关保密室的复印机上印;绝密的文件按规定不准复印。三是机要文件的传阅。阅读范围不得扩大。阅读文件要在办公室进行,一般不得带回家中。四是机要文件的销毁。文件销毁不得擅自进行,经领导批准,严格的登记、造册;机密、秘密文件需派专人(且需2人以上)到指定的造纸厂监督销毁;绝密文件需由专人在本单位销毁。五是其它事项。外出工作须携带秘密文件时,要经领导批准,履行借领手续,并采取有效措施严加看管。严禁携带文件逛商店,下饭店,走访亲友,排队买东西或娱乐场所。对秘密文件要定期清查,清退,并按立卷要求收集,立卷,归档。对调动或离退休者,要及时把他们手头文件全部清退,移交,并办理移交登记,签字手续。对清查、清退中发现丢失的机要文件,经办人要立即报告,行政主管要及时组织追查、处理。

(2)会议的保密。

(3)经济工作中的保密。

(4)科技工作中的保密

(5)涉外工作中的保密。

(6)通讯工作中的保密。不能在非保密电话通讯谈秘密事项。

(7)计算机信息的保密。对储存保密信息的计算机工作机房要采取有效的保密措施。计算机秘密数据的储存、传输必须采取保密措施(密码数据磁盘、磁带、打印纸要严加管理)。建立非计算机工作人员进入机房的审批制度,严禁外来人员私自进入机房。计算机秘密信息磁盘的拷贝,要建立严格的登记、审批手续,拷贝盘要同原盘一样严格管理。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工作人员,要按照机要人员的政治条件配备。

(8)宣传报道工作中的保密。

五、接待工作

(一)接待工作的基本内容:接站;安排住宿;组织会谈;组织公众联欢活动;欢送宾客。

(二)接待工作的一般程序。

(1)掌握来宾情况(人数,男女,身份,级别),来宾乘坐交通工具和抵达的时间等。

(2)根据来宾身份及人数等,请有关领导提前到宾馆、机场、车站迎接。

(3)来宾抵达住地后,如有行李应让工作人员或服务员帮助拿、取。

(4)来宾下榻后或消除疲劳后,应向客人具体了解来访意图,商议活动的日程,并根据滞留时间安排好他们的生活。

(5)按照大体对应的礼仪原则,根据本单位领导的意见通知有关领导看望客人。在会见之前,要将来宾的有关情况向领导汇报清楚,使领导心中有数。

(6)送行。(代购车、机票,车辆调度)

(三)接待工作的礼仪和注意事项。

1.见面握手(不论和什么入握手,均统用右手)。

(1)主动走上前去,一边握手,一边说些您好,辛苦啦等一类的问候语。

(2)握手时要自然,大方,既不要有气无力,也不要使劲握住客人的手左右摇晃。

(3)握手顺序应按客人的身份,年龄等由高往低依次进行。

(4)握手时应双目注视对方,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

2.引导进房。将客人引导进客房,接待室,会议厅。

3.介绍引见。客人与机关领导会见时,行政主管或秘书工作人员要在主客方之间作介绍引见。

4.乘车行路。

5.接洽交谈。在同来宾接洽交谈时,总的要求是:热情,不能失之媚俗;客气,不能失之虚伪;坦诚,不能失之粗陋;潇洒,不能失之无礼。

六、行政主管的督查工作

(一)督查。就是对领导交办事项,从上而下进行督促检查,具体落实。它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重要文件和领导批示落实情况的催办;二是群众反映的重大问题的督办;三是重要工作部署的督促落实。具体有以下几点:

1.对领导同志批示文件的督促办理,包括贯彻上级某个文件精神的批示,对下级部门和单位的请示,报告的批示意见。

2.对上级领导部门的重要工作和重要会议精神落实情况督查。

3.上级领导同志在检查工作中所作的重要指示和具体交办事项的落实情况督查。

4.群众反映的不正之风,违法乱纪问题的调查处理。

5.本级党委集体决定的需要督查,催办的事项。

6.新闻单位要求核查的事项。

7.从内部文件,资料,报刊,信访或其他渠道了解到的需督查的重要问题。

(二)督查的要求。

1.紧扣中心,突出重点。督查工作一定要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来开展,以推动党委决策的贯彻落实。

2.注意实效,确保质量。督查人员要有求实、务实的思想作风和认真、扎实的工作态度,确保质量。

3.尽职尽责,有查必果。凡列入督查的事项,务必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做到有查必果,有果必报。

4.举一反三,扩大效果。通过办理某一具有典型意义的督查事项连带解决一批同类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扩大督查效果以推动面上的同类工作。对于督查过程中发现不落实的典型,要敢于批评,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5.促进各级党委和领导改进作风。督查从根本上说,是对各级领导工作作风的监督检查。上级党委的决策,主要靠下级的党组织和领导去贯彻落实,督查是从外部推动、促进这种落实,通过外因促进内因发挥作用。

6.在督查中发挥好综合协调作用。

(三)督查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1.程序:一是立项登记。接到领导要求立项督查的事项之后,立项日期,领导批示意见,立项题目,主要核查内容等进行登记。二是转办。根据立项事项内容,性质和领导的要求,按分工批转有关部门和单位办理。三是催办。催办方法,电话催办,走出去请进来,直接催办,填发催办单等。四是结办。督查事项查清后,应及时结办。结办时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适当,符合政策。五是立卷归档。

2.方法:归口处理。突出重点难点。转办结合。

七、组织协调工作

所谓协调,就是协调和调节,是通过协商和调节,沟通联系、调节关系、化解矛盾,使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中的双方与多方关系达到和谐统一、步调一致、有机配合、齐心协力去完成某项目标的方式和方法。

(一)协调工作的范围概括为三个方面。

1.横向协调(称为左右协调)。包括协调好同级机关之间正常工作或业务工作关系,协调好平级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不同属工作部门之间关系。

2.纵向协调(称为上下协调)。(1)协调好本单位与上级职能部门的关系。(2)协调好本机关同下级机关之间关系。

3.内部协调。(1)协调好内设各机构之间的关系。(2)协调正职与副职之间,副职与副职之间的关系。(3)协调好正职与干事(秘书)之间,秘书与秘书之间的关系等。原则应以横向协调为主,纵向协调和内部协调为辅,而不是主辅不分,平均使用力量。

(二)组织协调工作的内容。

按协调性质分,有政务协调和事务协调;按协调种类分,有会议协调,电话协调和行文协调等;按协调形式分,有纵向协调,横向协调和内部协调;按协调内容分,有计划,工作,政策,人际关系协调和利益协调等。

在这里,着重讨论计划协调,工作协调,人际关系和利益协调。

1.计划协调。计划的制定和计划的执行两个阶段的协调。(1)在制定计划阶段,各个制定计划的单位和部门都希望自己发展快些,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希望上级领导能够批准。因此需要从全局和整体出发,根据主次和轻重缓急,协调其中的各种关系。(2)在计划的执行阶段,由于人员,环境等条件的变化,人为障碍的影响等,在计划实施中,往往出现不同步,不衔接,不合作的现象,在职权内进行积极协调。

2.工作协调。工作协调,是行政主管对系统内各单位、各部门以及对同层领导班子工作的协调。

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把总目标、总任务分解为一个个次目标、次任务,按照分工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再落实到人,定岗定责,构成上下左右各个环节相互配合,互相制约的组织系统。同时制定严密的合乎科学的规章制度,使人们的分工、行为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组织协调注意直接向下达指示的领导人建议。

(三)协调工作的原则。主要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整体效能,原则性与灵活性,以思想教育为主,提高效益和效率的原则。

(四)协调工作的形式和方法。

1.协调的形式。

电话协调、信息协调、文件协调、上门协调、邀请协调、会议协调、制度协调。

2.协调方法。

7.中国司法行政管理制度内容 篇七

一、行政管理权力泛化

这是我国近些年来高校发展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问题。搞好学术研究是高校最基本的任务, 他是由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决定的, 不仅是知识思想创新的需要, 同时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需要, 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对于学术管理权力的独立性和自治性是不可侵犯的。但是就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质中, 逐渐形成了学术权力服务于行政权力的局面导致学术权力缩减而行政权力不断泛化。具体体现在一线教师的合理意见不能有效的被采纳, 业务上的诉求得不到满足, 更有甚者, 当高校教师上课时间与行政会议冲突时, 教务管理部门不是将二者进行协调, 而是要求教师必须以会议为重, 教学为行政会议让路的处理方法, 换言之, 会必须开课可以不上。“官本位”而不是教学、科研本位的观念普遍存在。“官本位”的盛行使得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 违反了高校发展的规律, 严重阻碍了学术创新和发展, 使高校的学术发展无法自由的展开。当行政指令限制了学术活动, 学者无法独立自由的开展学术研究, 长此以往就会思想僵化, 失去高校原有的创造力, 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二、行政管理制度落后, 服务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 中国的高校改革重点集中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科研的运作, 由于高校的改革主要由政府主导, 使得高校现有的刑侦管理制度十分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规章制度跟不上管理发展的需要、干部岗位职责划分不清、各自为政的情况比较普遍, 工作中经常有扯皮现象存在, 使高等教育资源隐性流失, 影响高校健康快速发展;二是不重视对行政管理的监督工作, 在工作中经常出现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的局面, 造成工作经常失误的局面。

此外, 服务意识不强, 责任心较差也是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高校行政部门其实就是为全校师生、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部门, 而目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职能机构普遍存在服务意识淡薄、态度傲慢、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 我国高校应重视对现代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的研究和改革, 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激励措施, 保障行政管理工作高效性和服务性。

三、机构臃肿

我国的高校行政机构和人员的设置是按照政府机关机构人员编制建立的, 虽然高校行政机构进行多次精简但是效果都不理想。机构在行政分工中不仅越设越多, 而且功能分的也越来越细, 使得人员不断增加。党政两套组织机构在高校行政部门同时存在, 两套办事人员, 机构设置重复交叉的现象尤为严重, 阻碍了高校发展的速度。

四、人力资源素质不能适应职位需要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行政管理人员都没有受过专门的行政管理教育或培训, 现代管理知识贫乏, 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难以胜任职位的要求。分析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 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金、福利等待遇远低于教学队伍, 高校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变化, 使行政管理人员的平均待遇与教师的平均待遇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使得高素质的人才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因此导致了行政管理的专职人员年龄偏大或学历偏低;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认为行政管理工作只是跑跑腿、传传话、处理公文服务、接待和其他日常杂事, 管理人员缺乏对自己的合理定位, 影响对工作的热情, 工作中缺乏创造性不能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实现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科学化。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仍存在体制、机制、管理、人员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高校行政管理是具体而又细致的工作, 在工作中要坚持以教学为本, 不仅要重视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 而且要重视规章制度的创新, 使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栋.浅谈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与当代, 2010 (12) .[1]郝栋.浅谈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与当代, 2010 (12) .

[2]王珏.浅析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界, 2009 (4) .[2]王珏.浅析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界, 2009 (4) .

[3]李蓉.论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 2009 (9) .[3]李蓉.论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 2009 (9) .

8.中国司法行政管理制度内容 篇八

关键词:传统司法 司法官制度 自洽 法律移植

题记:“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庄子·秋水》

对于中国古代官员尤其是州县“亲民之官”来说,听讼折狱是其最主要职责。但是,这些司法职官,总体上都不具有法律专业技能,尤其是科举出身的儒生士子,精通的是四书五经之属,而对法律“专业”知识几乎是一窍不通。然而,司法作为一个古老职业,法律知识和司法经验是不可或缺的,近代法学大家王宠惠说:“司法官为亲民之官……非有学识渊博,经验宏富之士,不能应付裕如,胜任愉快。”[1]

——这样说来,我国古代这些“法律白脖”们是如何承担起听讼折狱、安定一方的重任的呢?对司法官员而不作司法技能的要求,岂不是司法官制度的缺陷吗?

但凡一项成熟的制度,总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对其评判,也只有把它放到它的系统中进行考察,才能避免乖谬的结论。评判中国传统司法官制度,也应当如此。

首先来看中国传统司法的指导思想。中国法律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但儒家法思想的主导地位从未动摇过。因为中国“古代法律可说全为儒家的伦理思想和礼教所支配”[2],“儒家学说中的德主刑辅、慎刑恤狱、原心论罪、则天行刑、君亲无将、亲亲相隐等等,这些伦理观念,有的直接细化为具体的法律的条文,有的则成为立法、司法的基本原则,为整个司法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数千年的中国司法历程。”[3]可见,以伦理纲常为核心的儒家法律思想是中国法律文化的基调与底色,不仅指导着历代王朝的立法和司法,而且是臣民一体遵行的行为规范。

在中国古代社会司法活动中,儒家伦理是其最高原则和根本目的。在司法活动中要贯彻儒家经义,要以儒家经典为判案的根本依据,司法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虽然,唐后历代法律有“诸断罪皆须引律、令、格、式正文”的明文规定,但事实上,历代官吏在审理案件时,始终都秉持着法律标准和人伦标准,即情、理、法多重标准并重。尤其是州县官吏审理民事案件时,很少引用律例条文,而是以经文原则或包含人伦精神的家法族规代之。当法律与儒家法律思想发生冲突时,“凡与五伦相涉者宜屈法以伸情”,即可以变通、不遵循或者违背法律的规定。此类案例,在中国古代司法中比比皆是;即使到了民国时期,这样的案件也不胜枚举。如1932年的郑继成刺杀张宗昌为叔父复仇案、1935年的施剑翘刺杀孙传芳为父复仇案和1939年杨维骞刺杀范石生为父复仇案案。国民政府皆皆予以特赦“以矜孝思而示宽大。”

综上,儒家法思想不仅是我国古代立法指导思想,也是司法指导思想。如此,饱读四书五经的司法职官们处理起案件来至少在大方向上还是能把握得准的。

其次,要考虑到中国传统司法的“无讼”理念。 “无讼”是中国古代司法的核心理念。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以后的儒家学者都进一步发挥这一观点,把诉讼视为民风浇薄的表现,理想的社会是没有诉讼的。从社会伦理上来说,谦和无争不但是个人的美德,也是社会建立良好风尚的基础。因此,道德高尚者不会“滋讼”,风俗纯朴善良之地不会有讼;唯有争财争利的“小人”才会相讼于庭。从政治层面上来说,“无讼”的理想在中国古代还具有其独特的政治价值,无讼则不争,不争则安定有序,统治者的社会基础就牢固。所以,传统中国的地方官“几乎都不约而同地用‘几致刑措、‘刑措而不用、‘图圄空虚之类的话来为自己树碑立传,这体现了他们的一个共识,只有实现‘无讼,才是实现了真正的、根本意义上的理想世界,才算是真正的政绩”。[4]

在无讼的司法理念之下,“平此两造”就成了审判之要义,即要顾及原被告双方的合理要求,尽可能地实现双方利益的平衡,以案结事了,达至“无讼”。

再次,在无讼司法理念下,中国古代司法职官的办案方式也是很独特的,这就是以教谕、调解为主的“父母官”办案模式。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家国同构,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放大,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是一种“父母——赤子”的关系。君主常常被称为“君父”,地方官则被称为“父母官”;民众被称为“子民”,是君父和父母官们的孩子。在地方为政的官吏要像父母哺育子女一般去爱护地方的臣民,像父母一般教化子女,修齐治平为子女立德立言。作为“父母官”,州县官员当然希望其“子民”和谐相处;当百姓间发生了讼争时,地方官就会像父母处理子女间的纠纷那样,以消弭冲突、化解矛盾为目标,而不会较真于事实和法律。明代清官海瑞曾总结自己的办案经验说:“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在处理方式上,大多类似家长调停兄弟姐妹之间争执、申斥子女不良行为拟或惩罚不肖子孙,使用的常常是说教、感化等非诉讼方式。清代康熙年间,陆陇其任某地知县,有兄弟二人因财产争诉至县衙。这位陆知县的断案方式很是奇葩,既“不言其产之如何分配,及谁曲谁直”,也不调处息争,“但令兄弟互呼”,“此唤弟弟,彼唤哥哥”,“未及五十声,已各泪下沾襟,自愿息讼。”

第四,幕吏操纵的司法运作模式。如前所述,儒生士子出身的地方职官所专长的是背诵儒家经典和撰写诗赋,在处理狱讼事务方面是没有什么“专业知识”的。相较于地方官审理狱讼的“业余化”,刑名幕友则堪称是专业化。幕友又称幕客、幕宾,俗称师爷,其主体是科举道路不顺利的读书人,多是依靠师傅的传授走上幕宾之路,也有不少出身于“世守刑名术”的刑名世家。至晚明清代,幕友佐治得到法律及社会的广泛认可,并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幕学。

刑名学幕者不仅要诵记卷帙浩繁的当朝律例,还要仔细研读多得汗牛充栋的幕务书籍。以清代为例,从幕者的基本学习内容共有五类之多。第一类是法规,如《大清律例》和《大清会典》。其中《大清会典》包括各部院则例和实例,还包括适用于地方的法令。第二类是经过整理的诠释律例的书籍。由于卷帙浩繁,研读困难,所以有不少清代学者便针对大清律例进行编著解释,作为习律法者之辅导,如沈辛田的《名法指掌》、蔡逢年的《律例便览》、蔡嵩年的《大清律例辑注》、刘衡的《读律心得》、薛允升的《读例存疑》、梁他山的《读律琅管》、宗继增的《读律一得歌》等。第三类是判例。清人留下很多判例文籍,大多是对各级审判职官的疑难成案的汇编,不仅包括中央司法职官的判例,还对地方司法典型判例进行记载。第四类是有关地方刑名钱谷事务的书籍。许多在地方为政的官员,调任中央或致仕之后常常将自己治理地方时的行政、司法经验进行回忆总结,往往附有处理地方行政和司法的心得,以供其子弟或后继者参考学习。第五类是幕友心得著述。光绪年间,绍兴师爷孙云章为了其子孙后代有从幕学习的资料,花费了近30年的时间,将其从幕的经历撰成200万字的公文资料,包括律例、成案、则例、公文、书信、告示、钱谷账册等。这类书籍是幕友处理刑名钱谷事务的经验教训总结,著名者还有汪辉祖的《佐治药言》、《续佐治药言》和《病榻梦痕录》,王又槐编著的《钱谷备要》、《办案要略》、《刑钱必览》等。研读、记忆上述典籍之外,学幕者还要进行实战演练,类似于当今的开模拟法庭、临庭观摩。经过多年学习,想要“毕业”,学徒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筛选程序,合格者方可出幕。

刑名幕友的职责包括,代批诉讼呈词、确定审讯日期、提供审讯意见、代拟判决、撰写向上级汇报的案件材料并答复上级问询等,为“东家”提供全面的法律服务,成为地方司法狱讼的实际操办者。幕友虽不属国家正式职员,但在地方各级政府机构中,充当着无职而有权的“无冕之王”,成为特殊的权力群体。“清与胥吏共天下”,“幕友代十七省出治”,是清代幕吏擅权、操纵地方政务的真实写照。

第五,家族司法对国家司法的有力支持和重要补充。在中国古代,家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的基层治理机构。国家由于治理能力有限,在州县以下从来没有政权机构设置,对广大基层乡村的治理鞭长莫及。但是,乡村又是皇权之根基,所以国家通常承认家族对许多社会事务的自治权,包括发展经济、税收征管、风俗教化、惩戒族众、宗族防卫以及对族内诉讼的处理,族中轻微刑事案件和几乎一切民事案件差不多均由族长以家法族规处理,其结果受国家司法的承认和保障。

家族和国家一样,也是以儒家法律思想作为其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国家法主张 “德主刑辅”、“明刑弼教”,而家法族规也重视“犯者惩之,且能改者,恕焉,亦明刑弼教之意也”;国法所禁止的行为,也一律为家法所不许;教谕、调解也是家族司法的重要方式,消弭纷争、化解矛盾更是家族司法的目标;对于无讼、和谐秩序价值的追求,家族司法较之国家司法恐怕还要更急迫些。所以说,在指导思想、基本理念、法律依、处理方式和目标追求上,家族司法与国家司法是相通的。事实上,经过家族司法的过滤,走到官府的案件就大大减少了;甚至不少案经过官府处理之后,矛盾化解工作也是由家族完成的。因此,家族司法成为国家司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补充。

在古代中国,法律是不受正统思想待见的。因为,法即是刑,而兵刑同源,所谓“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筰,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朝市。”“夫刑人用刀,伐人用兵,罪人用法,诛人用武。”所以,法律即意味着血腥的杀戮,一提到法,人们想到的就是阴森森的牢房、面目狰狞的刽子手和血淋淋的鬼头刀。而作为社会正统的儒家思想主张以温柔的礼教化天下,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如前所述,儒生士子自幼熟读四书五经,非常熟稔德主刑辅、亲亲相隐、原心论罪、则天行刑等儒家法思想,深刻领悟中庸、无讼司法理念的精神,所以对听讼折狱的大方向还是能把握好的,至于具体的律例条文适用则视之为雕虫小技,交给幕吏去办,况且又有家族司法事先过滤和事后补充。对司法职官却不要求法律知识技能,孤立看起来的确是制度的缺陷;但由于有其他制度的扶持、补充,它又与其他制度和谐相处,相得益彰。

清末司法变革,决心与中国数千年的司法传统决裂,全盘学习西方,有其大背景和直接动因。

这个大背景就是李鸿章所说的近代中国所遭遇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一次次败北的战争和丧权辱国的条约,促使中国人进行思考,向西方学习,先是器物,继而制度,最后到文化。这个过程中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对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一步步败下阵来,一步步自我否定的过程。在鸦片战争之前,西方文化被视为“奇技淫巧”,作为少数中国人的业余爱好而存在,对中国文化没有产生真正的冲击。鸦片战争后,国人将失败的原因归于西方的船坚炮利,开始了以“中体西用”理论为指导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而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以及在基础建立起来制度、秩序不可变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以泱泱大国而败于蕞尔小邦,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于是有了以“制度救国”为旗帜的维新派,他们认为中华帝国之所以一蹶不振,日渐衰弱,直接原因在于国穷民弱,在于科学技术落后,在于国力落后;而根本原因则在于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不如人,是“三纲五常”理论以及君主专制制度早已落后于时代。这一思想一直持续到19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姚国华教授称这一过程为“百年中国脑震荡”,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受到沉重打击,其结果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百事不如人”,外国的一切都是好的。

清末司法变革的直接动因是列强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1843年7月签订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确立了英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列强纷纷效尤,至1918年扩大到19个国家。“条约国”蛮横操纵司法审判,恣意侵害华人利益,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随着废除领事裁判权的呼声越来越高,1902年中英签订《中英续议通商船条约》,该条约第15款规定:“中国政府深欲整顿本国律例,以期与各西国律例改同一律,英国允愿尽力协助,以成此举。一俟查悉中国律例情形,及其审断办法,并一切相关事宜,皆臻妥善,英国即允弃其治外法权。”为与西方“改同一律”,晚清政府和历届民国政府都加快立法、在短时间内形成了粲然可观的法律体系,更不遗余力地进行司法官职业化建设,建立司法官的考试、培训、考核、奖励、惩处、身份保障、物质保障、职业伦理乃至司法礼仪等制度。很多法律直接抄自外国,以致“对于一些违法行为之处罚,中国与英美相差甚微。”[5]再如清末民初的司法官考试制度中,对报考司法官者须“公立大学或专门学校修法律之学三年以上得有毕业文凭者”,这一报名资格要求就是照搬照抄自日本《裁判所构成法》。殊不知,日本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规定是建立在其法学教育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而当时中国的法学教育只能算作刚刚起步。结果,符合条件的应考者寥若晨星,各审判庭司法官严重匮乏。

对于我国传统司法制度,今人多以“野蛮”、“落后”进行评价。把古代的司法制度从其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中剥离出来,放到现在的环境中进行审视,看到的当然是缺陷。实际上,这些“缺陷”是与其他司法制度以及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相允协的,整个司法制度是自洽的、周通圆融的;如果司法制度是“野蛮”、“落后”的,恐怕哪个王朝都无法存在二三百年,遑论更久。同样道理,看到国外的某个司法制度效果良好,即兴冲冲地把该制度引进过来而不考虑其赖以产生良好效果的诸多制度环境、社会条件,结果往往是“淮南为橘,淮北为枳”。

对于中国传统和外国司法文明不仅有借鉴的可能,而且有借鉴的必要。在借鉴中国传统和域外司法文明成果的方法上,应当采取“拿来主义”。但是,怎么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判断中国传统司法之弊,与认定外国司法制度之利,都要把该制度放在各自的环境条件中去考察,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否则有可能弃其精华,取其糟粕,如寿陵余子邯郸学步那样,“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

注释:

[1]转引自余伟雄:《王宠惠与近代中国》,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页。

[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6页。

[3]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4]范忠信:《情理法与中国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5页。

9.行政管理人员日常工作考核内容 篇九

1、工作时间情绪饱满,热情有礼,仪表规范。按工作要求着装,穿工作服。不留长指甲,指甲不染色。不穿袒胸、露背、超短裙、低腰裤,不穿奇装异服。

A、2分 B、1.5分 C、1分

2、爱护公共财物,做好部门安全防盗工作。因未锁好门窗等自身原因导致财物被窃的,此项不计分。

A、2分 B、1.5分 C、1分

3、尊重家长,对待家长热情、耐心,家长满意。与家长争吵或做不利于团结的事情,造成比较差的影响,经核查情况属实,此项不计分。

A、2分 B、1.5分 C、1分

4、热情接待来访客人,态度文明礼貌。

A、2分 B、1.5分 C、1分

5、团结同事、服从分配,协作意识强,积极配合他人或其他部门开展工作。

A、2分 B、1.5分 C、1分

6、严格执行办公制度,做好本部门的房舍、办公用品及各种设备等管理工作。

A、2分 B、1.5分 C、1分

7、做好行政值班工作,无特殊情况能坚持查、值班工作,并做好检查记录。

A、2分 B、1.5分 C、1分

8、工作中发现违反制度的员工能进行督促、指导,不包庇。

A、2分 B、1.5分 C、1分

9、上班时不办私事。

A、2分 B、1.5分 C、1分

10、上班时间无在班级(饭堂)用餐或吃幼儿饭菜、使用幼儿餐具情况。

10.中国司法行政管理制度内容 篇十

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应独立完成实践报告。实践的内容应限定在与行政管理有关的社会实践范围内。各试点单位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毕业论文的选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内容可采用对某单位或社会与行政管理有关的诸如公务员制度建设、劳动人事管理、社会保障、办公室管理、政府体制改革等各方面进行。形式可用调查报告样式报告内容包括:实践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结论、效果和体会等。社会实践报告文字材料专科不少于3000字。

行政管理本科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

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应独立完成实践报告。实践的内容应限定在与行政管理有关的社会实践范围内。各试点单位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毕业论文的选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内容可采用对某单位或社会与行政管理有关的诸如公务员制度建设、劳动人事管理、社会保障、办公室管理、政府体制改革等各方面进行。形式可用调查报告样式报告内容包括:实践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结论、效果和体会等。社会实践报告文字材料专科不少于3000字。

行政管理本科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

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应独立完成实践报告。实践的内容应限定在与行政管理有关的社会实践范围内。各试点单位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毕业论文的选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内容可采用对某单位或社会与行政管理有关的诸如公务员制度建设、劳动人事管理、社会保障、办公室管理、政府体制改革等各方面进行。形式可用调查报告样式报告内容包括:实践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结论、效果和体会等。社会实践报告文字材料专科不少于3000字。

行政管理本科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

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应独立完成实践报告。实践的内容应限定在与行政管理有关的社会实践范围内。各试点单位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毕业论文的选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内容可采用对某单位或社会与行政管理有关的诸如公务员制度建设、劳动人事管理、社会保障、办公室管理、政府体制改革等各方面进行。形式可用调查报告样式报告内容包括:实践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结论、效果和体会等。社会实践报告文字材料专科不少于3000字。

行政管理本科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

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应独立完成实践报告。实践的内容应限定在与行政管理有关的社会实践范围内。各试点单位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毕业论文的选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内容可采用对某单位或社会与行政管理有关的诸如公务员制度建设、劳动人事管理、社会保障、办公室管理、政府体制改革等各方面进行。形式可用调查报告样式报告内容包括:实践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结论、效果和体会等。社会实践报告文字材料专科不少于3000字。

行政管理本科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

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应独立完成实践报告。实践的内容应限定在与行政管理有关的社会实践范围内。各试点单位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毕业论文的选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内容可采用对某单位或社会与行政管理有关的诸如公务员制度建设、劳动人事管理、社会保障、办公室管理、政府体制改革等各方面进行。形式可用调查报告样式报告内容包括:实践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结论、效果和体会等。社会实践报告文字材料专科不少于3000字。

行政管理本科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

上一篇:读《怀念母亲》有感下一篇:hse体系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