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问题式教学法(精选6篇)
1.所谓问题式教学法 篇一
浅析新课标下英语的情感教学
关塘中学
李翠兰
我国古语中就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意思是学生只有在情感上接纳教师,在人格上去尊重教师时,才能听从老师的教诲,模仿他的言行。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情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认识主体结构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总是要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折射出来。而中学生的情感往往带有极强的游移性,不善于用理智控制情感,却常常以情感影响理智。老师应该用情感去调动学生的上进热情,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完善自己。这就是情感教育教学法的核心。
所谓的情感教学指的是以人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本性(natural disposition)、平等(equality)、自由(freedom)、关怀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英语教学离不开情感教学,由于学生个体本身性格、身心状况方面等的差异与区别,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概念(self-conception)的实现,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愿望、体验、个性解放,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新意识及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素质发展的人。
传统英语教学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要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独立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知识并未入心,久而久之,就把学习看作了一种负担
新课改的实行更加体现了英语是一门技能语言,不仅要了解相关的知识,更要运用它去表达自己,唯有这样才能学好。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简单地说就是用英语进行交际。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目前“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等现状,根本无法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要在教学上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要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消除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从而实现人才素质和整体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实施情感教育模式。在渗透情感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互相影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从而产生极大的主动学习,主动合作,主动发现和主动发展的热情,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要把情感教学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做到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教师的情感、心理状态和个性以及对学生所采取的态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而情感是学生思考的催化剂,只有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动下,学生才能在英语学习中获得乐趣。故在每一堂英语课上,教师都要营造浓郁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要表现出高尚的教学爱心,用微笑对待每个学生,保持高昂的激情,就会不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保持旺盛的情绪,积极地投入到每个教学步骤中。
第二,、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师生交流。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质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仅仅是导演,启发学生进行实际生活表演,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手,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放下架子,真诚地深入学生生活底层,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爱那些偏常生,认真听取这些同学的意见,那么教师本身在学生中的威信就会大大提高。教师要信赖每一个学生,信赖的前提是尊重。教师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时,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厚此薄彼,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第三,. 降低焦虑,增强自信,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美国作家翰生说:“自信是成就伟大事业的首要条件。”古罗马政治家及哲学家西塞罗说:“唯有信心,才能使心灵坚定信念,迈向伟大而荣耀的奋斗历程。”的确,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一个人成就自己的一种美德。世间没有一个缺乏信心而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英语学习也是如此,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借用表情、眼神、嗓音等非语言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信任和友爱,特别是“后进生”列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教育学生的最好方法是要鼓励他的好行为。”教师的不断鼓励,会激起后进生心底的层层浪花,在学习与生活中越来越积极主动,对一些事情开始充满信心,也就在这一刻他们才真正认清自己的价值,从而树立起从未有过的坚定信念。
第四、激活课堂气氛,体现愉悦感。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宽松友好的师生关系等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由此学生便提高了审美情趣。现行教材中加入了大量体育类、音乐类、人文类、地理类等等内容与学生关系密切的话题和课文,运用这些材料优势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上课时自始至终能保持较高的激情,这些高涨的情感本身就是最好的情感效应。学生即体验了情趣美,又在和谐的氛围中完善了人际关系,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得到很好地调适,学习的潜力也得到了最大可能的发挥。同时还完善了学生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美好的理想。
情感教学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情感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不拘一格地使用多种手段,关键在于更有效地传情和激情。总之,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教学一刻也离不开情感。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感受到了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只有重视学生情感,加强情感教学,通过多种途径激发情感的要素功能,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同时,教师要调控教学情绪。英语教学呼唤情感,让情感充满课堂,从而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2.所谓问题式教学法 篇二
在教学中, 教师以有价值的问题为切入点组织课堂教学, 不但能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 还能摆脱“满堂灌”的催眠, 避免“满堂问”的折磨, 让阅读教学清晰起来, 纯净起来, 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下面以笔者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为例, 谈一谈如何确定主问题、如何开展主问题教学。
一、破题筛选, 生成问题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庙、吃干粮, 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 表现了他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教学时, 教师可顺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归纳提炼出主干问题: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寺?李时珍在古寺里做了些什么事?引领学生捕捉关键词句, 再现情景, 有感情地品读深入体验, 让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耸立丰满起来, 从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上课伊始, 我从学生熟悉的可作药用的花、草、菜引出药物经典著作《本草纲目》, 介绍它的作者就是明朝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 然后板书课题, 让学生谈谈读了课题有哪些疑问。学生情绪高涨, 争先恐后地提了许多问题:1.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2.这是什么样的古寺?3.李时珍在古寺里干了什么?4.古寺里有什么?5.李时珍是谁?长得什么样?6.李时珍和谁夜宿古寺?7.李时珍要去干什么?8.古寺是什么意思?……我把这些问题列在黑板上, 在解决浅显简单问题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合并甄选出最能体现李时珍高尚医德的两个问题: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寺?2.李时珍在古寺里做了些什么事?让学生带着问题急切地投入到初读感知之中。
二、初读感知, 理清脉络
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的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1.要大声读几遍生字, 同伴互读, 互相纠正字音, 提出易写错的字, 想办法记住它的字形;2.对于比较难读的长句, 要多读几遍, 体会停顿是否合适;3.对于一些不懂的生词可借助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4.朗读课文不少于3遍, 达到正确、流利, 在读中概括归纳、圈画批注开头所提问题的答案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寺?李时珍在古寺里做了些什么事?) 。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梳理出课文的大致脉络:投宿古寺—啃食干粮—记载草药—品尝草药, 让学生对李时珍这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初步印象。
三、研读词句, 领悟精神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我紧扣主问题展开教学, 引导学生细读品味描写李时珍语言、动作的重点词句, 领悟他乐于付出、认真严谨的可贵精神。
1. 感悟“吃点苦万民得福”。
以“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寺?”引入第四自然段的学习。师:能否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古寺的特点呢?学生很自然地抓住了“破败”一词。师:哪些词句表现了古寺的破败。学生抓出“灰尘”、“青苔”、“蜘蛛网”等表现环境恶劣的词。师:住的条件如此之差, 那么吃得又怎样呢?让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品读“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并让学生说说平常吃什么东西需要“啃”, 并表演“啃骨头”的样子, 学生恍然大悟:“啃”是用力地咬, 一点一点地咬, 推想出干粮放的时间太长了, 风干了硬了, 从而体会到李时珍的生活可真艰苦啊!师:面对野外查访药材生活的艰难困苦, 李时珍是怎么说的呢?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对比:一是“破庙”和“家里”对比, 强调苦多了;二是“万民得福”和“个人吃苦”对比, 强调吃苦值得,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为万民得福而甘愿吃苦受罪的博大胸怀, 学生对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2. 体验“品尝草药为区别”。
以“李时珍夜宿古寺里, 除了与弟子笑谈苦与乐外, 还做什么事呢?”引导学生关注“品尝草药”段, 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并模仿“端详”、“嚼嚼”的情状。师:他为什么要仔细地看呢?通过出示外形极为相似的鸡肠草和鹅肠草的图片, 让学生明白, 在微弱的月光下, 李时珍要想区别这两种草, 的确需要仔细地看。师:李时珍还不放心, 又细细地品尝, 他不这样做不行吗?从外观形态很难看出差异, 这才品尝, 而品尝草药是很危险的, 随时可能失去生命。师:李时珍不仅品尝鸡肠草、鹅肠草, 为检验长食生姜是否有损视力, 他还长期吃生姜;为了证实曼陀罗的药性, 他喝下了浸泡曼陀罗的毒酒。他曾经这样对儿子说:“不通过亲自尝试, 怎么能验证药性?你爹冒了一回险, 就可以免去许多病人再冒一回险。”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李是珍一心为病人着想、认真负责的高尚医德, 从心底里升腾起尊崇之感, 于诵读中尽情释放敬仰之情。
四、深化主旨, 有效拓展
教学中, 通过选取一段有关李时珍的电影片段播放, 让学生如临其境, 加深体验。师: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 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 (出示) 。此时, 瞻仰着他的塑像, 你想说些什么呢? (可让学生写下来, 再交流。)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师: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具体地描写来表现李时珍的优秀品格的呢?让学生精读课文描写李时珍语言、动作的词句。师:作者用语言、动作着力刻画的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这个人物, 可为什么在最后却出现山风呼啸、猫头鹰叫、月移中天的景象, 这是否画蛇添足呢?引导学生在朗读想象与交流互动中理解景物的描写。“风啸鹰叫”表明李时珍师徒夜宿荒野的艰苦生活, “皓月当空”点明夜已经很深了, 李时珍师徒仍在研究草药, 他忘记了……忘记了……心中只有……李时珍师徒不畏艰苦、废寝忘食地修订《本草纲目》的可敬形象犹如在学生眼前, 从而让学生感悟到课文结尾虽然不是直接写人, 但却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了李时珍不畏艰苦, 一心修订《本草纲目》, 为民造福的可敬形象。
3.所谓问题式教学法 篇三
所谓的教学机智就是面对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教师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进行处理的能力。教学机智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使教师能够应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有效组织教学,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
思想品德课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爱?怎样去爱?我认为要让学生知道这些,作为教师就要去爱学生。我在上课时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上课10多分钟,我看到有个学生总是不看黑板,而且总是在笑。我走下去,发现他在玩什么东西,看到我,他慌忙的把东西放进桌洞里。我大声呵斥:把东西交出来。他狡辩到:我没玩什么?我非常生气,和他争论,他仍然狡辩。这时我意识到这样争吵下去无法解决问题,只会使我们的矛盾激化。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和他交谈。主要谈了三点:第一点,你们都是学生,有犯错误的权利。第二点,无论犯什么错误,都要诚实。第三点,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最后这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承认他上课玩手机,并保证下次不玩了。
虽然这只是课堂中一件普通的小事,但这样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转化为影响正常教学的大事,处理这样的事情,不仅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突发事件有足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冷静,教师才有可能处乱不惊。处理问题才能够当机立断,游刃有余。所以教师机智的形成是和教师长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的锻炼分不开的,丰厚的教育实践经验是“教师机智”的良好基础。
4.英语问题式教学论文 篇四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英语问题式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初中英语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老师居于主体地位,而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很多的初中英语教学工作者都对初中英语问题式教学进行了探究,他们希望通过这种问题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主动性,而且问题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笔者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多年,对初中英语问题式教学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英语;问题式;教学策略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是存在有很多的问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注重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没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也不强,学生处在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他们只会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来进行英语学习,不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就是顺应新课改教学提出的,这种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很有帮助的.,还能够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初中英语课堂当中。那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问题式教学呢?笔者将在下文谈论自己的观点。
一、把握问题难度,激发学生兴趣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提问是至关重要的,老师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旧知识进行必要的巩固和复习,老师的提问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检测,这样能够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教师的提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老师的问题会激起学生的探索意识,只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发掘他们的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避免学生对问题的畏惧心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一听到老师提问就非常紧张,这就是因为学生很害怕老师提问,这种态度是不对的。老师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之前,应该先准备一定的问题,要注意提问的策略。
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因为学生之间是具有个体差异的,每个学生的想法和能力也是有差别的,老师给每个学生设计不一样的问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进步和成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提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这是很影响教学质量的,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和教学内容有关;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需要注意提问的顺序,问题的难度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这样便于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思想性,能够开扩学生的思维的问题才是好问题。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老师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英语。而且,教师需要充分把握课堂提问的难度和密度,教师不能够在课堂上总是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还会让学生害怕英语的学习,这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影响的,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也不能总是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样会使得学生轻视初中英语的教学,简单的问题也不能够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一些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充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也要注意课堂提问当中问题的数量,只有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提问才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当中,主动地去思考老师提出的一些文图,这样就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大量的问题,那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全程高度紧张,他们会把所有的课堂时间都用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对学习会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
二、培养问题意识,奠定教学基础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遇到自己弄不懂的问题会直接跳过去,这样的做法是不对。学生在面对难以理解的问题的时候,需要主动怀疑、主动探究,这便表明学生需要具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能够促进学生去主动探究和主动学习,问题意识也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发明创造,问题意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探究奥秘。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时候,需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勇敢提问和大胆质疑。比如,老师在教学《Sports and Games》这一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在课下收集一些关于各种运动的有关资料,之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英语来解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其他学生听完这些同学的讲述之后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由讲述的学生来回答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质疑习惯。而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提出,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还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的英语课堂当中,教师居于主体地位,教师一直在给学生灌输很多的知识,老师根本不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一直处在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回答问题的状态,这样的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也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能够快速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教师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给学生充足时间,发展学生自主能力
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要鼓励学生打开自己的思维,允许有各种奇思异想出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提问,让学生能够自己感受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也让他们获得英语学习的成就感。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老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学生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深入思考,学生也很难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四、结束语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英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问题式教学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运用问题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5.所谓问题式教学法 篇五
语文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基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语文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不再是以讲授知识为主导,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基于“问题驱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正是这种方式的一种有效体现。
一、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设计
关于问题的定义,心理学家对此的表述多种多样,但总体而言,认为所有问题都包含三个基本的成分——给定: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问题要有具体的目标和相关的条件,为了达到这一个目标要有一定的激发思维活动的障碍。
问题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问题,即学讲课堂上师生共同研讨,提出有效问题,共同建构问题支架,从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有效推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所谓的问题驱动式课堂, 是老师在课前将本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用问题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 然后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完成任务,其间老师做出相应的指导、检查和讲授[ 罗曼:《打造问题驱动式的语文课堂》,《教研天地》,2008年4月。]。问题驱动式课堂的奥义在于让课堂动起来,而驱动课堂活跃的重要力量正是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因此,如果能够做出好的问题设计,一堂语文阅读教学课便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问题驱动”教学的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应该遵循教学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语文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发展思维,帮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教师问得少讲得多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普遍重视课堂提问。但是,一些语文课堂设计的问题不科学,要么问题设计出现偏差,问题低效。主要表现在:
(1)、“大石头式”的问题。课堂问题设计年级目标不明确。课堂上不顾学生年龄特点,提问过深,问题难度过大,像一块大石头抛给学生,脱离了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实际水平,学生无从接手,无从回答,不知所云,回答不了。“大石头”式的问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挫伤孩子的学习的积极性。
(2)、“散泡沫式”的问题。有的教师问题设计像小塑料泡沫,散开来,轻飘飘,没有根基,缺乏思维含量,过于简单。许多提问,学生可以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相应的答案,部分学困生,只需跟着大部队回答是或不是,无需思考。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无法达到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目的。
(3)、“小碎片式”的问题。有的教师提问,像电脑硬盘的碎片一样,既多又冗杂,数量过多,随意性较强,问题设计不分主次,过于繁琐。“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混淆了教学重点,一堂课问下来,到底解决了什么主问题,学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二、问题驱动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价值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学界普遍在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语文教师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
上海语文新课标说,语文教学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好的问题设计,能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逐步地形成问题意识,并在对问题的思考,认识,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能在课堂能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发现、解决问题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的良好学习方式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二)转变语文教学方式的需要
二期课改要求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迫在眉睫需要我们教师解决的是如何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去发问,去解决,去提高,去成长。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应该遵循的最高规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而在英国哈佛大学的门口处也高高地挂着一块牌匾,上面鲜明地写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精辟的观点“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看来,问,是学的前提,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因,可是要如何发问,需要我们的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创设情景,运用智慧启迪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们有主动提问的欲望,看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而在 打造精品课程中,我们更需要将问题意识通过一节活生生的课传达给学生,在不断滋养意识教育的同时,完善学生提问、会问、解答、感悟的各项能力
(三)构建生态语文课堂的需要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语文课堂品质,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的,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应能够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也就是和谐生态的课堂。就是要让生命鲜活。首先是师生关系要呈现和谐之美。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的,而不应该是君临天下式的。老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学而教,学生顺心而学,师生同处于教与学的快乐之中。其次是生生关系要显现生态之美。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探究、互动中学习,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要充分发挥出语文的功能,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让语文真正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因此,“问题驱动”教育对于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具有重要意义,而“问题驱动”教育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本文就如何设计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展开论述。
三、问题驱动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见的课堂提问有三类:一类是随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一类是指向性明确、推导过程一步到位的问题;第三类是有一定逻辑梯度的问题。这三类提问之间存在一个几何型的逻辑递增关系,第一类提问所能形成的知识模型只能是一个点,第二类则是有明确主线和方向的一条线段,第三类则是能够帮助学生建构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提问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对学生进行一个引导的作用,而第三类提问模式下的“探究性问题”才是课堂生动又深入的保证。
问题驱动式教学中,我们设计问题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一)遵循问题设计难度逐步加大的原则
人的认识是呈波浪形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的,总体而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不会”到“会”的知识状态转化是一个比较简单而又直观的过程,但让学生能够由“不会”到“会”进行能力状态的转换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微妙的过程,简单来说,一个是“授之以鱼”,一个是“授之以渔”。因此,我们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应当遵循难度逐渐加大的原则,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过程中逐渐加大难度,使得学生的知识状态和能力状态都有一个良性的变化,获得知识的积累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遵循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迁移扩展原则
初中阶段,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不可能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一生二,二生三”指的是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学习,而“三生万物”则是更为关键的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原有知识”指的是哪些知识呢?纵向上,初中的语文知识是和小学时候的知识以及初中低年级阶段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在之前语文知识基础上的升级演变;在横向上,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其他学科知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都是很好的问题设计切入点,一来可以在语文学习的难度上降低,二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遵循注意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材施教的原则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贯彻了“人本主义”原则,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核心是要以所有的学生为核心,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也要贯彻这一原则。
在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问题设计之前,我们应该先对语文教学知识有一个简单的划分。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语文知识划分成基础性知识和拓展性知识,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习分为了解、掌握、熟悉和熟知等几个要求,因此,我们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方面,在课堂环节应当着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照顾到大部分的同学,使他们能够完成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任务;另一方面,要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思考已经课下求知。
四、问题驱动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方法
问题驱动式教学有四个基本环节: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交流讨论----问题小结。教师在问题生成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只起引导和调控作用。语文“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是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心脏,是重中之重。问题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问”,而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促进学生思维的活动,也就是所谓的“驱动”,在“学”的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问题”要真正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只有通过学生的“学”(高品质的思维)才能完成。
好的问题设计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问题驱动教学的问题设计中,尝试采用了以下方法来促进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
(一)庖丁解牛法----触发学生思维的延伸点
语文课堂是一个整体,不能被零散的问题割裂而支离破碎。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问题设计应该层次清楚,有主有次,或以点带面,小问题引出大问题,或提纲挈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笔者采取结合教学目标的“庖丁解牛法”,即像庖丁解剖牛一样,把课堂的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问题设计上层级分明,由主到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让学生的思维不断随着教师的问题设计延伸出去,在文本、作者和学生内心流淌。
我在课前设定好教学目标,问题设置也框定在这个教学目标的范围之内,这是总的一个大框架(牛);然后,我们要设计第一级问题(开始解牛)——“知道了什么”,这一级问题是最初级的问题,以《变色龙》教学为例,第一级问题就是“变色龙指的得是谁?为何而变色?”;下一步,就到了第二级问题的设计——“怎么知道的”,这一级的问题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找寻答案的技能,重在过程与方法,在这一级,我们可以追问诸如“作者是怎么讽刺这个人物”之类的需要一定的过程与方法的问题;然后在这一级问题的层面上可以设计一些诸如“①课文中有不少对话,这些对话能像戏剧中的对话一样突出人物吗?②对话中有不少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用?文中提到的大衣有何意义?”之类的小问题;最后,我们开始设计第三级问题——“知道之后有什么用”,这一级问题旨在对所学知识的拓展与应用。如“小练笔:奥楚蔑洛夫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不料,迎面遇见将军的哥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发挥你的想象,模仿文中的语言描写,写下这一场面”这三级问题的逻辑内核是“由浅入深,由内而外”,把握了这几个临界点,在各自范围内再设计一些小问题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二)穿针引线法----聚焦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牵一发而动全身,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通过聚焦学生课堂的思维点,窥“一斑”而引出“全豹”,抓住这一“斑”进行“穿针引线”式的提问,始终围绕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点,通过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提问时切不可忽视。孟子有云:“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是,把弓箭拉开,可以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以便让别人观察和体会。这种原则很适合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启发式的点播教育,因此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启发引导的作用。
(1)从题目入手 以《煮酒论英雄》为例 针对课题可以提出①谁论英雄?②曹操和刘备说怎样的人是英雄?③刘备说的英雄观和心里想一样吗?④刘备为什么要遮掩?⑤为什么在煮酒时论英雄?解决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认识到刘备和曹操都是当时的真英雄。这样的问题设计能聚焦文章的重难点,同时也集中了学生的思维。不仅课上得紧凑,而且也更有效。
(2)从关键词入手 以《春风》教学为例,文章第五段“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抓住关键词“别样”,“别样”指的是“有别于那样”。作者对北国春风“那样”的体会指的是怎样的体会?起初,作者对北国春风“那样的体会”是不那么美好。北国的春风真就那么一无是处吗?在北国的乡下,作者有了一番独特的经历,产生一些“别样的体会”。别样的,别有一番滋味的体会。具体是什么?“别样”这个“一斑”,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所以,整体、集中的提问取代了那种琐碎、繁复的一个个小问题的不厌其烦地发问,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效度,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一定的空间中、在一定的“磨砺”中得到了提高。
(3)从结尾入手 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教学,我们可以抓住文章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也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进行设问: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这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的突破口,能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依据课文各抒己见,很快就把握此文的主题。
(三)天女散花法----激活学生思维的发散点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采取“天女散花”式的问题设计,问题好比花,有计划有步骤地抛出一些独特的思考力强的问题(撒出一朵朵美丽的花),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促使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以《差不多先生传》为例 首先抛出独特的思考力强的问题,从题目中有什么收获?传记是真实的,差不多先生恐怕不是真实人物,为什么用纪实体裁写一个虚构的人物?这个问题较大,思考力较强,学生一时不可能回答完整,接着分解成一系列的小问题,帮学生搭设台阶 ①找出这位先生的肖像描写。发现差不多先生原来是个懒人。②关于这位先生,作者写了哪五件事?为什么要写五件事,可不可以只写1-2件事吗?原来作者是从小事写到大事,从儿时一直写到去世,从不同角度(对工作、学习、生活、生死)表现差不多先生马虎性格③作者对他肖像描写都有变化,但对他的语言描写,为什么总是重复?虽然生存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人物的机械不变恰恰表现出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讽刺。④哪件事最可笑?请牛医为自己治病,运用夸张,荒诞的写法将对这个人物的讽刺达到极点。⑤作者用这五件事,想要表现什么?国人向差不多先生学习,国成为懒人国,⑥他有机会改正吗?周围的人都是懒人,不肯对他严格要求。有了这些小的问题铺设,学生就能深刻体会,为什么用纪实体裁写一个虚构的人物,作者不仅要讽刺差不多先生这个人,更是要讽刺这个社会风气,别人为历史上的真实的大人物写传,胡适为差不多先生这样的小人物写传是一种讽刺,这一种人有普遍性,用纪实手法来写虚构的这个人,能警醒国人。
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四)曲径通幽法----捕捉学生思维的兴趣点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不能简单地一味地直来直去,时间一长,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味同嚼蜡,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所以,问题设计还要多采用一些“曲问”,因势利导,体现问题的新颖与巧妙,针对学生的回答再继续追问,通过追问启发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在课堂问题的引导下螺旋上升,在兴趣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1作为一名读者,你是怎么看待于勒的?(跳读,找出文章中仅有的几个写于勒的片段,看看于勒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认识到于勒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个流氓无赖,败家子,后来发了财,良心发现想要回报原生家庭,最后还是以破产告终。有了这样阅读体验做铺垫,追问学生2作为他的兄弟,菲利普夫妇怎样看待于勒的?(概读,体会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何行为的变化。交流讨论:他们因何而变?仅仅就是因为金钱吗?)(研读,细细品味菲利普夫妇生活上的言行小细节。再度思考:“躲于勒”是种怎样的选择?)学生既读出菲利普夫妇的势力、自私、冷漠、爱慕虚荣,也读出他们的无奈。读出的不仅仅是讽刺和批评,也有同情和理解。这一系列的追问,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在课堂问题的引导下螺旋上升,最后思考:作为一个少年小约瑟夫,为什么他看到的和一个成年人会如此不同?(比较“我”看于勒与菲利普夫妇看于勒的不同)长大后,“我”(成年后的约瑟夫)还会如此有同情心吗?揣摩作者的意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学生体会作者莫泊桑的人文主义的胸怀。
因此,这种“曲径通幽”式的提问,能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五)无为而治法----引导学生思维的质疑点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应该遵循的最高规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其实,教师问题设计的最高境界是通过日常的问题驱动教学,让学生想问,会问,善问。教是为了不复需教。教师要敢于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做一个高明的“懒”的教师,“无为而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去质疑,去发问,去解决,去创新,去成长。
以《威利斯商人》为例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戏剧,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首先学生知道戏剧的核心要抓住矛盾冲突,学生自问:矛盾冲突是什么呢?学生自答:以鲍西亚,安东尼奥为代表的一方与原告夏洛克围绕“要不要割一磅肉?”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初步认识主人公鲍西亚,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人物形象。但在分析夏洛克时,产生分歧,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夏洛克是一个凶狠、恶毒、贪婪的吝啬鬼。可有位同学提出质疑:夏洛克,不仅是一个残忍、贪婪的吝啬鬼,也是一个受害者。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发形成两组,一组准备“夏洛克,是一个受害者”,另一组准备“夏洛克,是个残忍、贪婪的吝啬鬼”,每组至少找出五点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的自主研读和合作交流,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夏洛克:夏洛克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吸血鬼的典型。他具有贪婪、固执、残酷的本质。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学生深刻感受莎士比亚的人文理想,体会他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这节课教师的“无为而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去质疑,去发问,去解决,去创新,去成长。
因此在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提倡学生对课文进行批评性、背离性、分歧性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既丰富审美体验,又深化人生思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创设情景,运用智慧启迪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们有主动提问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我们更需要将问题意识通过一节活生生的课传达给学生,在不断尝试问题驱动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提问、会问、解答、感悟的各项能力。
五、问题驱动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成效
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感到,有效的问题能驱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高效完成,优秀的问题设计有很好的效果和作用。
(一)激发了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更明确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问题设计能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兴趣,迸发出学习的热情,拥有积极的学习语文的态度,激活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乐于学习,想去学习,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问题是一支激发兴趣的兴奋剂。
(二)提升思维
问题设计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但主体还是学生自己,黑格尔说的好:“没有人能过替别人思考,正如没有人能过能过替别人饮食一样。”,优秀的问题设计能活跃思维,化腐朽为神奇,犹如在学生平静的“思维之海”投入一粒启发的“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引发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引导学生从开始的被动带入问题空间,发展到主动进入问题空间,最终形成学生主动积极质疑的思维能力,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问题是一支开启、发展、提升思维的催化剂。
(三)提高语文素养。一堂好的语文课与生活紧密联系。语文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优秀的问题设计能拓展课堂内容,把语文与生活串联起来,相互渗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人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关心当代生活。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力量,塑造民族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营养剂。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形成学习的主体意识,而好的问题设计是其关键所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我们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紧紧抓住“为学习者设计教学”这一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双重收益,基础知识与能力拓展并重,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得到自己能够达到的最大程度的学习与成长,培养其语文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曼:《打造问题驱动式的语文课堂》,教研天地,2008年4月。
2、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李淑萍:《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问题驱动”策略》,《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12月。
4、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
6.所谓问题式教学法 篇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一、开展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的内涵意义研究
从历来的教学实践工作来看,教师能否在课堂中提出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是教学效率能否提升的重要因素。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过度注重自我授教,未能从学生的根本需求着手,研究相应的互动策略,与学生之间展开必要的学习交流,造成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如此一来教学工作成效也必然会难以提升,这一失败情况的出现,同教师没有提出具有一定教学价值的问题密切相关。小学阶段正处于习惯养成的时期,而教师的一味授讲让小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空间,习惯也没有适时养成,极不利于之后的学习。若教师能够恰当地在课前进行问题的设置,在课堂中应时应景地予以艺术形式的提问,那么必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内容研读的兴趣,使学生轻松掌握学习目标。那么如何做艺术性的提问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究分析:
二、问题式教学中教师应基于的教学原则要求研究
(一)所提问题必须具备针对性
所谓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是指,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目的必须明确具体,而非随口提问,应当保证所提问的每一个问题,均具有同课堂授讲内容的关联性,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而提出的。其次在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时,需要统筹教学的根本目标进行,确保问题可以紧扣教学重点,能够针对教学难点予以提出,或者采取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方式。
(二)所提问题须具备启发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精力着重放在对学生问题思维的启发诱导上。因为在广泛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下,绝对不能够由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一味作课堂授课,代学生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教师运用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领悟到知识要领及方法,进而尝试着自我提出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读书学习的能力,以此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及满足感,为之后的语文学习,积蓄更多优异的学习方法经验。
(三)专注于提问形式的多元变化
若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促使小学语文课堂鲜活起来,那么必然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呼吁学生整体的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学生均能够真正地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同时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小学生的活跃特性,他们的参与热情是很容易被调动的,但是效果的好坏,主要是由教师的课堂灵活度决定的,因而教师在教学提问时,必须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堂的整体氛围进行提问。
三、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一)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研究
对于学生而言,问题意识是学习中所必需的一种思想维度,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遭遇相应难解问题及理论实际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困惑心态和研究心态,在此态势下,学生即会产生提问问题的想法。而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即是对学生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只有学生方面产生问题,想问敢问,方能更加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关注问题研究解决的过程,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如此一来课堂问题教学方能事半功倍。笔者认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二)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措施研究
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令学生产生质疑
小学学生具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教师想要训练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那么一定要从学生好奇心理入手,好奇心理是每一个学生共有的特性,具有潜在的创新动力,从根本而言学生的好奇心理越强,那么对于教师来讲便越有利。因为学生好奇心可以强化其对于外界信息方面的剖析欲望,即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自身不够熟悉的知识内容的探究欲望。学生想学,那么他们便会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继而追根溯源,着力探索,此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便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知识问题质疑的习惯。
2. 构建语文问题交流沟通的学习平台
教师应当意识到,当前小学生的心智水平较低,而其对知识探究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教师应专注利用这一点,培养学生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以就彼此间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沟通。教师在课堂中要针对课堂实际对话题进行设置,为学生提供一个共同合作交流的平台,促使在课堂出现不同的意见及问题,令学生在此情境下分析思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语文课程时间设置相应的讨论课,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小组,展开讨论。在讨论完毕后各组派出代表,畅谈小组看法。笔者在教学中即提出了以下一个问题供学生讨论,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即在《悯农》一课学习之后,组织学生讨论:你如何看待浪费粮食这一情况呢?学生们即开始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农民伯伯种庄稼非常辛苦,我们应当珍惜粮食;有的学生认为浪费粮食非常可耻;有的学生说节约就是对父母的孝顺……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良性解决了悯农一文存在的知识难点问题,同时也促使了学生节约意识的形成,锻炼了学生的讨论能力,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问题式学习模式探索[J].素质教育论坛, 2009 (9) .
[2]罗支柳.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对策[J].读写算 (教师版) :素质教育论坛, 2012 (13) .
[3]郭崇珍.语文教学中“问”的技巧——浅谈小学语文“问题教学”[J].阅读与鉴赏:中旬, 2011 (11) .
【所谓问题式教学法】推荐阅读:
学习徐前凯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做“徐前凯”式共产党员,无所谓值不值得06-20
所谓一生哲理故事07-06
作文:所谓成功读有感08-09
人生感悟文章:所谓智慧08-12
问题发现式导入教学疑难问题10-02
人生在世,所谓知己生活随笔07-16
心里很难过装作无所谓的说说09-25
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08-27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现状及“问题式”教学改革08-13
初中数学问题结构性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