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成功经验

2024-07-04

家庭教育成功经验(8篇)

1.家庭教育成功经验 篇一

从农村实际出发,开展针对性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在我们这个偏远的农村其实没有多的成功经验,也没多大值得参考的东西。我们农村学校数量多,学校规模较小,教师人数少,教师整体素质相对薄弱(优秀教师不断地调入城里学校),教研基地较小,教研过程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教育科研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整个教研成绩很不突出,但经过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也做出了一点点成绩。

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涉及的领域很广,我们从农村学校的实际,立足于农村学校,为了农村学校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研活动,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第一、强化了校本研训的体制管理。

联校成立一个教研室,统领全联校的教育教研活动,各学校成立学校教研小组,具体负责本校的教育科研活动,以中心成立中心教研组,解决一些实际性的课题活动,形成教师人人参与的有效机制。健全教育教研的各类制度,制定了业务学习制度,外出学习汇报制度,三课一条龙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案例定期分析制度,课后反思交流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和教育科研激励制度等。经过教代会和校工会的民主评议后出台的学校科研管理制度,有效地激发了教师教育科研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了教师积极参与和提高的能力。

第二、从实际出发,拓宽教育内容。

课题研究是一种工作思路,是一种方法体系。其实,教师要真正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我们针对学校实际,学校的基本现状,重点从师德建设,理念的转换,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拓展和专业的提升等方面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立足于学生,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把学校的管理作为研究对象,把学校的校情作为研究对象。真正使研究对象成为问题化,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真正把问题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中,通过分析归因使问题形成课题化。在课题研究上,教师能从学校实际出发,针对本校的诸多现实问题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去调查和研究。

第三、细化教研过程,有效落实责任要求。

我们农村学校教师大部分是包班,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为使教研活动开展具有实效性和时效性,我们采取的教研活动形式是个人独立灵活调查实验,撰写课题个案,学校固定教研时间(晚上)集中教师智慧,采取比较的方式,全面交流,形成课题议案。中心或联校利用周六开展大型教研活动,确保各学校教师的有机交流,拓宽教师研究的思路。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写教育叙事,搞行动研究,采取案例教学,开展对话研究,组织反思交流,应用捆绑式帮扶的有效模式来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每项活动要求做到落实到人,进行了具体分工,对每个任务的落实做到有计划、有督查、有评价。比如我们联校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争创流动红旗”两个话题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且有了一定的成效,已经在全联校的所有学校开始实施。

关于教育科研的问题,我很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只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做了一些外延式研究,对科研内涵实质性的东西没有作充分的研究;还有我们存在不求上进的思想观念,对工作的痕迹不善于总结和归类分析,因此在教育科研方面没有什么可参考的文本性资料。这是我们农村学校领导和教师最大的不足,是我们今后主改的方向,也是今后教育科研的奋斗方向。我们力争从广度到深度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2.家庭教育成功经验 篇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尤其是60年代至今, 科技的迅猛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使得社会职业岗位的总体结构产生了巨大变动;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产生了许多与高新技术直接有关的职业岗位, 如机器人技术员、数据处理与系统分析人员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使社会职业岗位分布出现了另一种倾斜, 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职业岗位, 如广告编辑、广告推销监理、企业估价员、证券咨询员、投资分析员等;原有的职业岗位, 产生了既有分化又有复合的现象。例如护士岗位, 随着医疗技术和护理技术的发展, 护理工作也逐渐专业化, 如精神科护士、外科护士等。由此可见, 由于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变动, 使职业技术教育由中等教育层次高延到高等教育领域, 产生了高等技术教育, 即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和地区涌现了多种多样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如美国、加拿大的社区学院;美国大学中的技术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和双元制的职业学院;美国的多科性技术学院;澳大利亚的综合技术学院;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印度、阿富汗的综合技术学院:马来西亚的工艺学院和综合技术学院:日本的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大学, 技术科学大学:韩国的初级职业学校;我国台湾省的高等专科学校和工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院校主要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 学制大部分为二至三年, 但也有不少国家 (如美、英、德、日等) 存在着四年制本科层次教育。

从国际比较研究中发现, 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并不断增大招生比例和招生名额。例如, 美国1950年大学生数占总人口数的1.64%。但到1978年秋大学生数已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经过28年, 大学生增加了877万名, 为1950年的4.5倍。而在这一时期, 美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主要部分是社区学院, 主要以承担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或职业培训为主, 修业期一般为2年。社区学院从630所增加到1234所, 而且各院招生数也在不断扩大, 促使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因此, 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 大力高职教育对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1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概况

高职教育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在1862年颁布的《毛雷尔法案》中关于发展工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条款, 当时开办的工农业学院一般修业四年。后来由于四年制大学年限长、费用高, 转变为二年制学院。学生在学完两年课程后, 即可获得副学士学位成为中等专门人才从事职业, 也可以不经升学考试进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完成正规高等教育。由于它学费低, 就业方便灵活多样, 能在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开放原则等方面满足实际需要, 因此很快发展起来。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 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很发达的。在美国, 担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是二年制的社区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 大部分兴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由于科技的发展, 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和更新生产技能, 近年来这些学院发展迅速, 据统计到1990年, 美国共有二年制学院1408所, 在校生486万人, 分别占普通高等院校总数 (3535所) 和学生总数 (1305万) 的40%和37%:全美有社区学院800多所, 几乎遍及全美各社区。美国1950~1970年本科在校生只增加了一倍半, 而社区学院在校学生却增加了9倍。如果没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 美国的知识经济可以说不会有现在的局面。

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 在一片废墟上, 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 就跃居世界第三经济强国, 职业技术教育被誉为促使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每个层次和类型的职业学校施教过程都非常严密。例如, 培养一个泥瓦工, 学生必须是完成9~10年的基础教育合格毕业生, 还必须在“双元制”职业培训中进行不少于三年的技能与理论培养, 最后, 还必须通过行业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合格后才具备技术工的职业资格, 才能进入职业岗位。德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高等职业专科学院负责, 培养能把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的“桥梁式专门人才”, 包括各行业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师、管理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据德国教育部统计到2000年, 德国有高职专科学院125所, 比综合大学多38所, 在校生50多万人, 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全国2/3的工程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毕业于高职专科学院。由于其毕业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强, 受到各界人士的赞誉。

同样作为战败国的日本, 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贫乏, 在战后也是经济迅速发展, 其人均占有的国民经济总产值 (GNP) 多年来是世界第一, 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 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在日本, 负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是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修学校。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 日本短期学校多达近600所, 高等专科学校62所, 专修学校2731所。

从196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高职教育蓬勃发展, 如英国的多科性技术学院、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学院、印度等国的综合技术学院、韩国的初级职业大学、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专科学校和工业技术学院、香港的工业学院等等。20世纪60、70年代, 世界范围内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工业部门向传统工业部门的挑战、生产方式的转型以及新的管理制度的引进等原因, 都促使生产一线迫切需要补充大批既懂理论又具有较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而这种类型的人才是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所不能与之相适应的。由于高新技术与经济迅速发展呼吁大量各类技术人才, 而长期以来世界各国传统大学重学术科研, 且学制较长、专业结构单一, 培养人才仅靠原有大学己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加上规格划一, 原有大学无论是在规模, 还是在教育结构类型方面均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各国产业界强烈呼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层次的职业人才。这就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迅速兴起、蓬勃发展的外部动力。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历程, 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近年来, 国际组织、各国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柏林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技术和职业技术教育公约》, 制定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政策。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了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 大会主题为“终生学习和培训:通往未来的桥梁。”呼吁各国改革职业技术教育, 以终生教育思想为指导, 建立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和高一级教育相衔接的有效机制, 建立开放的、灵活的和面向学习者的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制度, 加强产教结合, 增加投入, 开展全民职业技术教育, 加强国际合作。

90年代以来, 美国通过了《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和《由学校到就业法案》, 以加大联邦职业技术教育专项拨款力度。1997年德国制定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计划”, 强调修改和完善职业培训条例,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 大力培养年轻人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 等值承认职教普教学历资格, 增强职教吸引力。1998年澳大利亚制定了《通向未来的桥梁:1998~2003年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战略》, 强调加强产教合作, 建立适应学生和就业者的需要的, 为终生技能培训打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制度。不少国家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法制建设, 如匈牙利《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法》 (1993) 、挪威《职业培训法》 (1980) 、芬兰《中等职业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法》 (1 9 9 1) 和丹麦《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法》 (1999) 等。

2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特征

2.1 依靠法规规范职业技术教育投资

美国1946年的《乔治·巴顿法案》提出对职业技术教育提供财政补助, 使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超过了普通教育。1962~1976年曾四次通过有关修正案, 其中, 1963年肯尼迪提出并经国会批准的《职业技术教育法案》影响很大, 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职业技术教育修正案》明确提出, 国家负有向社会上大部分人提供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义务。对公立、私立学校都提供资助。德国政府通过向雇主收税, 成立基金, 用于职业技术教育专门支出。对企业内职工培训费规定, 在市场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企业培训经费计入产品的成本。企业可以从徒工受训其间创造的部分价值中收回培训费。凡在学校和企业完成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业者, 可以从企业获得部分教育补贴。法国1971年通过的《终身教育法》规定:“凡雇员超过10人的企业主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1.1%以上作为继续教育的费用。”1976年又将此比例上升到2%。要求各企业交纳“成人职业培训税”和“学徒税”, 对办学和接纳学徒的企业, 减免培训税和学徒税。新加坡1988年决定, 向所有企业征收教育补助金, 金额相当于企业应付职工薪金总额的1%。职业技术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 包括经常性维持费和发展费.维持费由财政部拨给教育部, 再划给学校;学校遇有重大发展项目时可向教育部申请发展费。如新加坡理工学院每年可以得到政府拨款1.5亿新币 (约合人民币7.5亿元) 。因此, 学院院长毫无筹款之忧, 他们所要做的是如何管理、分配和使用经费。学生入学时须缴纳一定学费, 学费一般占培养成本的20%, 每生每年约2000新币左右。韩国1980年12月1日国会通过《教育税法》, 用多种形式向纳税者征收不同比例的税收。1987年将占GNP达5%的教育财政, 优先用于职业技术教育, 实现设备现代化。1997年开始, 国家财政经济院、教育部、劳动部、通商产业部每年筹集2500亿韩元 (相当于25亿人民币) 建立“人力开发基金”, 支持在中小企业终身就业人员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取得资格证。规定30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提供在职培训, 否则要向政府交纳培训费。办学企业减免税收。

2.2 运用经济手段调整个人教育投资方向

韩国为保证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充足、合格,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主要措施有:政府的财政拨款与财政支援, 职业技术教育多于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学费低于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奖学金高于普通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减免的费用多于普通教育。

2.3 实施教育输出赚取外汇

近10年来, 澳大利亚政府及各类学校, 都把教育当做一种特殊商品, 通过教育输出, 为国家赚取外汇。澳大利亚政府计划到2010年创汇60亿澳元。澳大利亚的教育输出, 职业技术教育是强项专业。招收非英语国学生来澳留学, 进行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的学历教育, 或进行一年、半年、一周、几天的短期培训, 收取高额学费, 引进外资, 投资职业技术教育。

3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成功经验的启示

3.1 政府重视, 法规健全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促进了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因而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纷纷制定政策和法规以及增资拨款来保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德国高校总法以及各州的高等教育法中都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出了专门的规定。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只有取得技术继续教育证书才能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性工作, 并且技术继续教育文凭证书既是就业的必备条件, 又可与大学学位沟通。我国虽于1996年颁布实施了《职业技术教育法》但其条款还比较原则, 不够详尽, 可操作性不强, 且缺乏相应的行政法规, 因此, 我认为当前我国发展高职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 以立法的形式来规范高职的发展, 同时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资金投入。

3.2 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与职业功能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根本

灵活性、科学性、职业功能性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所共有的基本属性。严格按照职业群集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确定课程, 根据社会变革对人的知识、技能以及品质要求, 按个人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调整。课程设置方面, 十分注重增强课程的弹性, 兼顾理论和实务, 广泛增设选修课数量, 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适应性的需要。课程内容的安排上, 除强调掌握和应用成熟技术的能力训练外, 还适当兼顾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发展的最新成果的介绍。注重课程的职业功能性, 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 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专业, 并在毕业后能立即投入工作。同时, 许多国家为使学生能适应以后工作的变化, 满足转换不同职业岗位的需要, 广泛实施“通专多能”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高职正广泛开展课程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学分制, 关键是课程的设置要科学。目前我国高职教材非常匾乏, 编写出适合高职的教材是当前高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紧迫任务。

3.3 课程体系实施方式的实效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特色

课程实施目标明确, 产学结合贯穿始终, 教学方法独特实用是国内外高职教育课程实施方式的基本特色。德国“双元制”:两个学习地点—企业和职业学校, 就是产学结合的根本体现。澳大利亚南悉尼学院所有专业课程的实施均实行“工业回炉”、参与公司合作项目、与工界建立伙伴关系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方式, 共同培养高职人才。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组织教学, 突出在一线岗位从事现场和实际的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在德国, 政府出面干预, 使产学合作制度化。一方面, 企业要按给予学校的财力支援比例来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 学校要通过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来接受企业的资金援助, 同时, 政府设立“产学合作委员会”, 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控制和监督, 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 对不依靠大学培养人才的企业则增加一定的税金, 并公开因教育水平低而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学校名单, 减少或停止对其的财政支持, 以此来促进企业与学校的相互合作。我国企业办学意识差, 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之路仍需不断探索。70年代以来, 国外开始探索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采用了“自我培训评估系统”, 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估, 重视学生反馈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 而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主动获取, 这就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在教学手段上, 综合运用了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参观法、讨论法、模拟法、案例法、实习实验法及现代化教学手段, 体现了个体化教学, 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限度的调动,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均得到了全面提高。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所采用的学生自我学习和评估教学等, 其在帮助学生如何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设置小型课、实施个性化教学等方面均很具特色。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3.4 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师资除了应具有政府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外, 特别强调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理论的掌握。如美国要求从事高职教育教师一般应在所教范围取得学士以上学位, 并要求教技术课的教师必须有二年以上工作经验及最新经验, 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五年以上实际经验, 还要求应聘者学过教育学课程。其次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全过程由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织实施。兼职教师绝大多数来自企业, 能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与学生所学的内容紧密、及时地结合起来, 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学以致用。澳大利亚北悉尼学院的师资队伍由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部分组成, 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为1∶1。英国职业技术教育中继续教育机构的师资, 亦有专职与兼职之分, 兼职教师所占比重较大, 约占63%。再次, 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有着较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与丰厚的待遇。如日本, 教师的报酬比一般的公务员高15%, 工资原则上一年提升一级;学校对具有高学位、教学质量又很高的教师采取持续延聘的保护性政策, 相对来说高学位教师流动性较少;对学位不高但潜质优良、有发展前途的教师, 学校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或停薪留职进修, 使其尽早获得高学位。正因为有较优厚的待遇, 才吸引、稳定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从而产生了高水平、高效益的职业技术教育。由于我国高职发展处在起步阶段, 高职教师对高职教育缺乏经验。在思想认识上,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特征缺乏研究。在业务水平方面,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尚有差距。在适应经济、科技发展方面缺乏创新精神。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尽快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一支观念新、业务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3.5 职业技术教育的终身化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

把高职教育看作阶段性教育, 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是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共识, 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日本政府1978年5月颁布的《部分修改职业训练法的法律》, 明确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方向。后来又制定了《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终身学习振兴法》。目前, 日本已组建了包括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中心、职业设计指导中心以及地方职业能力开发综合中心在内的, 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日本职业教育终身化、多样化, 提高了各类职业人才的培养的适应性, 顺应了技术变化环境下产业经济对于熟练劳动力的素质变化要求, 促进了日本产业部门的技术革新以及从“劳动资本密集型”经济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经济的转变。企业内职业培训通过全员性和终身化的针对性培训, 从知识、技能、职业责任态度、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帮助产业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适应技术变化的要求, 直接推动了日本产业部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移植, 以及各类产业领域的技术改造和工艺更新。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美范围内推行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技术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从幼儿园到成年获得全部生涯的谋生技能, 并形成个人生活方式。国外劳动力就业的状况都已证明, 学校已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 职前学习也不再是唯一的培训时期, “只有终身学习, 终身受教育, 才

科技教育

能终身就业”。1999年4月在韩国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 把会议的主题确定为“终身学习与培训, 迈向未来的桥梁”。大会提议各国要改进终身教育与培训系统, 制定灵活的接受终身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

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基本仍是一次性的。许多企业由于没有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在产业重组、转让和发展时期, 大批的技术工人下了岗, 这些工人原本是很优秀的, 但他们走出学校以后很少或再也没有经过职业培训,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技术束手无策。还有一些企业借着“减员增效”大肆裁减员工, 结果减了员却没有增效, 反倒是企业多年积聚的技术力量大量流失。因此我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今天的改革中, 应当将人才战略放在首位, 引进人才, 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本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上。日本和美国人才接受终身教育培训的制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周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3.

[2]郝新生.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 1999, 6.

[3]约翰斯.高等教育财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

[4]孟昭上.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004, 6.

[5]姜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内涵及培养目标研究[J].江苏高教, 1999, 12

[6]付八军.理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5, 3.

[7]詹荣海.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若干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0, 4.

3.家庭教育成功经验 篇三

【摘 要】阐述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介绍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理念,以及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 职业教育 教学工厂 经验借鉴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B-0015-02

职业教育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发达国家的工业产业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用性,其办学理念值得我国职业教育借鉴。2009年2月至3月,笔者由学校选派分别参加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系主任研修班、机电一体化班,培训方式有参观、学习、分享、交流等,对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切实感受了该校灵活科学的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我国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不高,课程设置与社会实践有一定的脱节。因此,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积累的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吸收借鉴。

一、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与成功经验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由工艺学院、理工学院和大学三大部分构成。(1)工艺学院。新加坡共有10所工艺学院,开设的课程有工程、工艺、商科和服务业技能等。工艺学院通过和国际企业伙伴的合作,丰富了学生的工艺与专业知识。(2)理工学院。新加坡共有5所理工学院,所开设的课程都专注于学生的兴趣和其在各个学习领域的发展。课程是与企业密切商磋设计后开设的,以符合市场的需求。(3)大学。新加坡共有3所公立大学,开设的课程有商业、工程管理、医药、实用科学及生物化学等。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在全民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新加坡的主体教育。从理工学院的学生构成来看,生源渠道很广泛,专业文凭教育主要来自初级学院和工艺学院及中学毕业生,专向文凭教育生源则来自社会从业或非从业人员,录取对分数没有严格的要求。从就业来看,理工学院毕业的学生可以进入大学深造,也可以直接进入社会就业,选择是双向的。从学制形式来看,学院实行的是完全弹性教育的学分管理制度,每学期都开设主修课和选修课,主修课是必须及格的,而选修课则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不及格可在一年之内参加补考或者重修,以修完学分。

具体而言,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功经验。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近年来,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工读双轨计划”的推行、以工艺教育学院取代工职局、“混合型学徒训练计划”推行三个阶段。它的发展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同时给了更多的学生受教育和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在新加坡,学校是企业亲密的伙伴,企业的真实产品由企业技术员和学校的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研发,如地铁自动投币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他们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产品开发中去,单纯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由此可见,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中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就是将来在企业工作的内容,实现了教学与就业的内容无缝对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方向。

2.职业教育发展制度完善,国家注重办学资金的投入。新加坡教育经费在政府预算中占有比例高达23.4%,仅次于国防开支,而高等教育经费占整个教育经费的26%~28%,50%以上的经费划拨在职业教育上。新加坡发展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经费保障。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有业精技强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企业的全力支持,為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具有前瞻性、实用性。新加坡职业教育在针对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所从事的具体工作、行业做认真的需求分析后,制订非常细致的教学计划,并进行切合实际的项目化教学,采取“教学工厂”的模式。教学工厂是以学院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它是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设立的。学校的学生分成两批,一批学生这个学期在学校学习专业课程,另一批学生安排到企业去实习,在下个学期将这两批学生调换,专业学习的去企业实习,企业实习的学生回学校学习。新加坡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较快提高实际工作技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要。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新加坡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避免学生的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新加坡的职业学校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毕业设计选题方向直接来源于企业,学生有了参与实际项目的经历,更为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定位。新加坡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独立承担实际的项目,而我国的中职学生甚至高职学生都严重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应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通过校企合作,使学校依据企业需求对课程设置、实操要求、教改目标等进行改革,让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参与顶岗实习,从简单到复杂的实际项目不断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避免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

2.重视“教学做”相结合,实施“教学工厂”模式。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的成功,在于将企业项目放在学校开发、完成,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和工厂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学,给学生一个类似工厂的学习环境,通过实际的生产和项目设计,学到企业实际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功能和职责,更好地体现职业岗位技能培训为本位的精神;学生毕业后可以立即上岗,独立承担生产或设计任务。我国职业教育也可以选择适合这种教学模式的专业作为实施对象,来培养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经济发展。

3.提高我国中职教师实践和科研的能力、开发项目的能力。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注重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鼓励教师参加企业项目和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与企业共同开发产品研究。因此,教师的专业技术是紧随社会的,避免出现教师所教不是社会所需的弊端。而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普遍存在科研能力薄弱、教学任务繁重、动手实际能力较差等现象。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引进企业技术骨干、能干巧匠,也可以利用寒暑假让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等方式来提升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为教师搭建科研交流的平台,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与企业技术人才针对生产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应用型的研究,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开发项目的能力。

4.注重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能力。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学习中,所用的教材都由任课教师自己设计、开发、制作。据了解,新加坡的学生没有课本,都是采用任课教师制作的教材或者讲义,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视频都上传到学校的网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再学习,增强学生对讲义内容的知识要点。制作网络视频教程,要求教师懂计算机的基本软件,这就是“无界化”管理模式。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职业教育也应该鼓励老师自己编写校本教材或者讲义,选取一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学校现有的设备,引入真实的工作场景,结合学校现有的设备选择资源载体,编写内容灵活、实用性强的活页讲义。

5.重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的衔接。新加坡的职业教育由工艺学院、理工学院和大学三大部分构成,从理工学院的学生构成来看,生源渠道很广泛,专业文凭教育主要来自初级学院和工艺学院及中学毕业生,专向文凭教育生源则来自社会从业或非从业人员,录取对分数没有严格的要求。从就业来看,理工学院毕业的学生可以进入大学深造。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应该注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的衔接。目前国家已经出台相应的政策,将600多所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进入应用型的高校深造,但需要考虑几个因素:首先,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开设都有不同,如何开展可行性的衔接方式值得去探索。其次,中職学生的基础底子薄弱,高职、普通本科院校所开设课程的深度、难度都大大提高,学生由中职到高职及普通本科院校不断提升的学历层次,在办学方向和课程开设应该更加科学、合理,以便与高等院校进行衔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沈红波.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三阶段及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J].东南亚纵横,2004(8)

[2]钟启泉,吴国平.革新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曾志华(1968- ),男,广西梧州人,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务处主任;唐雯雯(1982- ),女,广西桂林人,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科研处副主任。

4.教育教学中成功经验交流 篇四

今天,成功经验交流是谈不上的,因为在座的老师都有许多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借次机会向老师们汇报一下,我在这几年中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有的学生为什么一直学不好数学,原因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 信心就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在校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糊里糊涂。如果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再努力学习,就会学好数学。所以,我平时很注意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如有些后进生智力并不低,但因前面基础打得不牢,造成学习困难大,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于是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课,课后不完成作业,常受老师批评,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学情绪,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从不放弃。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让他们问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多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也能像好学生一样,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意识到“我能行”,从而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学得快乐,变“苦学”为“乐学”。在课堂上,我还经常发现有些学生胆子不够,总怕自己说得不好,或是本来就不够热情。但是因为同伴被老师表扬、夸赞而变得跃跃欲试,我会抓住机会请他们发言,等他们发完言后,我同样也会给予赞扬“讲得真好!”他们腼腆的脸上流露出自豪的微笑。也许正是这一次良好的开端,激发了他们以后学数学的信心,锻炼了胆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老师一次次的鼓励,学生们有了好数学的信心。记得,有一个学期学下来,有一个男生高兴地告诉我“从一年级到现在,数学大考考上100分,还是第一次”。我想,这是因为这位男生一进入五年级就有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再经过自己的努力的结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一个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往往一辈子平平庸庸。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从一定意义上就是培养好习惯。所以,我平时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的好习惯

预习可对新课中较浅显的知识通过思考达到掌握。预习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一旦有了自学能力就会产生学习潜能。因为老师教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自己学习知识是无限的。为什么有的学生非常聪明,因为他在读五年级,六年级的书已经在预习了,在读六年级,初一的知识已经在学习了,永远和时间赛跑。因为领先一步,他们学得很轻松,成绩 1

也是遥遥领先。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2、培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课内40分钟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是学生在数学课上接受信息、吸取知识的最根本保证。

充分调动相互听课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决定,只有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能被自然地轻松地、牢固地接受。针对这些特性,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如开设数学活动课,在游戏、竞赛中传授数学知识,在学中玩、玩中学,就是一种很好的培养途径;对抽象的概念尽可能地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如教《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动手折出对称轴,把存在于抽象中的对称轴用折痕展示出来。只有坚持教育改革,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课堂上因势利导,学生一定会逐步变成学习的主人,教学效果就会提高。“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数学。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课后练习时,也要求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

3、培养认真细致,工整,有质有量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作业练习是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环节,既能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重要的基本功。作业质量的好坏主要是有学生的作业心态反映的,它关系着学生的作业行为和作业质量,左右着学生知识的理解巩固

(1)教师布置的作业量适当,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否则学生易对过量作业的不能胜任而产生捆扰荒乱、紧张畏惧,从而会形成书写潦草、计算粗心,甚至引起作业时思想禁锢、思维堵塞等现象。久而久之,易形成“任务观点”,作业质量低劣、错误和问题增加,根本就达不到有质的要求。所以只有适度安排作业量,才能从根本上排除这些因素,从而使作业有质的保证。

(2)优化作业环境,尽量课内练习

多次的作业证明,当堂完成的作业和课外的作业和家庭完成的作业,其正确率、书写工整度都大不相同。因此,我考虑到作业环境的优化,大部分选择在课内完成,少量量安排在家庭,最多不超过15分钟,坚决杜绝抄写作业现象和机械重复的作业。

(3)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平时,学生的错误作业有看错题目、抄错数字、计算错误等,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要求学生做完作业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但注意,检查时一定要比做的时候更细心、更认真才能把错误查出来。

4、对错误作业反思的好习惯

现在有许多学生,一拿到有错误的本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察掉,根本不知道自己错误的原因而造成一错再错。针对这种问题,我要求学生先找出错误原因,对症下药,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如有认真审题的习惯,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必改的习惯等,总之,成长中的学生,一定要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业。

三、让数学走近学生,使学生乐学

课堂教学中为了避免枯燥乏味、学生厌学的现象。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紧密联系生活和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实际阐述科学知识,引导他们认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力求体现出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如第九册应用题教学的例4东岙村1991年人均收入是1700元,比1978年人均收入的6倍还多32元,这个村1978年人均收入多少元?我认为这道题信息落后,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因此我就根据实际编了一道应用题:高老师今年36岁,比施丽丽同学的3倍还多3岁,施丽丽同学今年几岁?在解答时,不按书本的教法,而是让学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然后反馈,说说这样做的理由。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培养了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上个学期,我在教研组上了“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一课,我也改变了常规的教学。先请学生写一个最分数,然后用分子除以分母,看看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根据学生计算的情况老师给以分成两大类:一类,能化成有限小数;另一类,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再让学生根据上述情况提出问题,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而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还有的学生提出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怎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紧接着老师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提出的问题。接下去,让学生猜测到底跟什么有关?有的说与分子有关,有的说与分母有关,还有的说与分子、分母都有关。最后让学生探究验证,得出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致昂然,学的积极,学的快乐。

5.家庭教育成功经验 篇五

一位哲人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就决定了你的高度。进取心是进入更高境界的前提。一位自考生经过一年半的自考学习,顺利通过了14门,英语和毕业论文正在积极准备中。国生教育的小编带大家分享一下这位自考生是如何顺利通关的。

一、尽可能参加辅导班的学习。

因为参加自考的大都已参加工作,所以,我们的时间、精力和能力都很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怎样使我们的学习更有效率呢?国生教育的小编认为,参加辅导班可以说是一条捷径。国生教育的自学考试辅导班,学习方式较为灵活。

二、尽可能利用时间消化所学。

一般地,国生教育的小编建议拿到一本书后总是习惯性地先看目录,了解本书的章节和主要内容。上课之前,习惯先预习,大致了解这课的内容,有时带着疑问上课感觉特别有收获。课后利用时间消化。晚上睡觉时像过电影一样把白天所学温习一下。如此坚持,一定会有效果

三、尽可能做一些模拟题和历年试卷。

考试的题型一般是固定的,考前15天做一些模拟试题,对比分析历年试卷,可以大致了解考试的重点,哪些考过了,哪些还没有考,今年会考些什么,而有些知识是每年必考的。

6.美国成功父母教子经验四大经验 篇六

一、充足的爱。

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有价值的礼物就是“爱”——慷慨和无条件的爱。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爱他。无论孩子犯了怎样严重的错误,妈妈都要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一些不好的词语,在批评孩子时最好不要用,例如“你滚开,我再也不愿见到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如果你不能做到,就别来见我”。这只能将孩子与父母间的情感联系隔断,使我们失去教育引导孩子的机会。

二、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

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每天工作之余,我们要腾出一些时间参加孩子的游戏,例如扮演一名教师、售票员或足球教练、汽车司机。两种最好的亲子活动是:一起读书和一起游戏。所以,最好把看电视的时间节约下来,用来与孩子一起读书和游戏。还有一点,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要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种东西。这样,可以扩展孩子的视野,丰富他的知识,使他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更有可能选择最适合的发展空间。要是能全家人一起来做一些事情,那就更好了。这不仅给孩子提供了向父母学习的机会,还会促进家庭成员的交流,增进家庭的睦。

三、倾听孩子的心声。

有经验的父母提出,通过听孩子说话来了解他们的感受,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方式。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都要尽可能找时间立即去倾听他所说的话,而不要让孩子等你有了空闲时间再说。与孩子谈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立即倾听孩子的谈话,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他所有的事都告诉我们。而对我们来说,了解孩子头脑里想的是什么,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7.家庭教育成功经验 篇七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经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才的必备技术,所以学校中的计算机课程的地位就愈发重要。“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将计算机课程中的难点分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故而是一种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很好的尝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目前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之中的突出问题

(一)简单化与形式化。

目前,从“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应用于计算机课程教学之中来看,其所起到的作用与优势已经得到了计算机教学研究者的广泛赞同,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简单化与形式化相对比较突出,例如,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具体实践来看,对于整个课堂目标的具体实践起着重要作用。但在任务驱动的整体过程中之中则相对过于简单化,例如,部分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把任务简化为以教学目标的问题的提出,就有犯形式主义错误的倾向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没有体现出它特有的激发学生兴趣以及提高教学效率的优势。

(二)任务驱动教学中缺乏人文精神关怀。

计算机课堂教学作为一门基础性较强的学科课程,其具有着较强的基础性、科学性、人文性以及知识性。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之中,任何驱动教学法往往被看成是提升学生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单纯手段。因此,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之中其教学方法的实践造成了严重的人文精神关怀的缺失。笔者认为,通过任何驱动教学可以构建一个相对融洽的教学意境,进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基本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如果不能够将其人文精神关怀考虑其中,则这个教学意境的构建则往往持续的时间相对短暂。因此,目前我国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中采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人文精神关怀的缺失对于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具有着较大的影响,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二、计算机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建议

(一)避免任务驱动的简单化和形式化。

计算机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关任务的设计要避免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首先,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计算机教学大纲的框架基础之上,将较大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细化的各个教学目标以螺旋性、渐进式进行重新划分。进而使所有细化的目标能够使学生逐渐完成的“任务”。而这些“任务”是组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目标。通过不断地进行“任务”的完成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其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之中,要能够通过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特征来进行“任务”设计。通过与计算机学科知识与能力紧密的“任务”设计,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与学生实际习得的能力与知识之间达到平衡。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与其他学科不同,死记硬背所起到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对于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把握在于其对于计算机真正的了解与实际的操作水平。伴随着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日益普及,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传统的学生相比具有着较大的优势。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自身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习得往往具有着较大的盲目性,即未经过系统的学习,而是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的学习。这直接导致他们所掌握的一些知识往往是不系统与不科学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过程之中,切记避免简单化与形式化,不能够因为表面上看学生“会”而忽视“任务”的重要性。

(二)加强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关怀。

“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新探索和新方法,其目的在于提高计算机课程中的教学效率,使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的积极性,并且使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服务。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人文精神不可缺失,学生在学习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应当将其应用于对国家和社会有利的方面。具体而言,在计算机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关每一个小任务的设计,使每一个小任务都不能背离正确的价值观,都必须对学生操作计算机有着积极的影响。其次,教师在设计具体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也要加强一些人文性的任务,将人文关怀贯彻到每一个任务的实现过程当中去。使得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能超越具体情境,进而达到融技能、知识和情感于一体的高尚的境界。教师要进行有价值的任务驱动的设计,这种设计除了能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和网络,还需要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乃至价值取和向人格塑造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勋.基于项目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08).

8.成功者的经验 篇八

杜衍成功了,很多人就想向他学习,认为也可以像他那样凭着一身傲骨,只要宁折不弯就可以声名鹊起、平步青云。杜衍有一个门生,颇有才气,当了县令后更是极力地模仿老师,像是愤青一样。不料和老师的际遇大相径庭,他虽然博得了小小的名气,却得罪了许多人,结果到处碰壁,弄得几乎连县令都当不下去。

门生大惑不解,就去向老师讨教。杜衍告诫他说:“以你的才能,当个县令绰绰有余。但是你要善于韬光养晦,不要锋芒太露,要去掉棱角,稳居中游就可以了。不然的话,不但无益于事,反而会取祸!”

门生更不能理解了,说:“老师您平生以正直忠信受到天下人的敬重,今天为什么要教导我去掉棱角、韬光养晦呢?”

杜衍语重心长地解释说:“人与人不同啊,我做官的时间比较长,历任的官职也较多,上为帝王所信任,次为百官所了解,下为百姓所拥戴,因此才得以施展志向。而你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官职的升迁、运气的好坏,都取决于上级。你要想升到更高的级别,难啊!我若不告诉你这些,你如何能施展平生的抱负志向?只会徒然取祸罢了。所以我才让你磨去棱角,稳居中游,不要冒进。”

众所周知,现在影视界有个王宝强,他因饰演《天下无贼》里的傻根儿和《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脱颖而出,大红大紫。王宝强,一时成了草根一族成功的代表,很多人似乎都从王宝强身上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以为一个人真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坚持不懈,历尽千辛万苦最终能够破茧化蝶。

但现实却是那么不容置疑。你知道吗?有成千上万个像王宝强那样心中有梦的年轻人和不再年轻的人,白天围在电影厂门口,夜里睡在地下室,以方便面果腹还在苦等苦熬,却根本没有幸运女神的再次眷顾。

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周围形势变化莫测,任何成功者的经验都只能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激励、宏观上的启示,而不能成为我们机械模仿的教条。

上一篇:基层医生典型事迹下一篇:火灾应急演练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