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经营论文

2024-08-30

国际化经营论文(精选7篇)

1.国际化经营论文 篇一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指导老师:彭艳

班级:市销901

姓名:张雨薇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在与本国不同的各种环境条件下,本国总公司为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对经营资源的基本流动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控制活动,在国际化经营活动中采取的相应战略措施,即为国际化经营战略。

一、企业国际化

(一)、企业国际化含义

企业国际化就是指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局限于一个国家,而是面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一种客观现象和发展过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国际市场,去组合生产要素,实现产品销售,以获取最大利润。

就单个企业来说,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

就所有企业来说,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内含国际化和外延国际化。所谓企业的内含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技术、人才、服务等非物质性的生产要素而实现的企业国际化。所谓企业的外延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资金、设备、厂房等物质性的生产要素而实现的企业国际化;就企业活动的方向来说,企业国际化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方面。企业内向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进口生产性要素或非生产性要素而实现的企业国际化,其主要形式有进口贸易、三来一补、合资合营、购买技术专利、成为外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企业外向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出口生产性要素或非生产性要素而实现的企业国际化,其主要形式有出口贸易、国外合资合营、技术转让、国外合同签定、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

(二)、企业国际化内容

企业国际化包括管理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融资国际化、服务国际化和人才国际化六个方面:

1、管理国际化,是指企业的管理具有国际视角,符合国际惯例和发展趋势,能在世界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

2、生产国际化,是指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采购、运输和生产,利用海外资源提高生产绩效的方法。

3、销售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国内外的销售网络,根据不同地区和产品,有选择地进行销售活动,使自己利润最大化。

4、融资国际化,是指企业有能力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成本低、风险小的融资机会。

5、服务国际化,是指企业能根据实际范围内不同的地区提供从售前到售后并且符合当地文化习俗、法律规章的服务。

6、人才国际化,是指企业拥有的人才不仅要熟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领域相关知识,而且懂经营、会管理。

(三)、企业国际化特点

企业国际化的特点企业国际化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1、企业在确定经营方向、制定经营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国际市场的需要,并自觉遵循世界经济规律,按国际贸易规范和国际惯例办事。

2、企业一般根据国际价值和国际市场供求状况确定进出口商品的价格。

3、企业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选择投资领域,配置生产要素。

4、企业一般利用国内外资源,尤其是国际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5、企业既可以从某一局部或某些个别产业出发,也可以在多个领域进行多种经营,通过扬长避短,最终实现完整的企业国际化目标。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高的利润,而突破一个国家的界限,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

(四)、企业国际化的动因

不同的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出于各自不同的考虑,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驱使。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从根本上说都是出于整体战略的考虑,即为了寻求更大范围的竞争优势。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包括三个:

1、为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寻找新的顾客。

企业从事国际化活动最直接的动因是开发海外市场,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为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寻找新的顾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在需求偏好和消费习惯上有趋同的倾向,这使得企业有可能将产品和服务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2、寻找低成本的资源。

企业在海外市场寻找更优质和更低廉的资源,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低成本优势。可以带来低成本优势的资源主要包括原材料、劳动力和技术。

3、打造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比竞争对手更优秀的根本性的原因。企业将经营活动领域从单一的国内市场扩展到海外市场,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新的技术、管理经验,积累对顾客需求的认识,由此打造出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

战略一词是本事军事术语,用于企业管理也只是近代的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刻画了战略对最终战事结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句话,套用到商战上,恐怕一点也不为过。尽管没有了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但商界的竞争同样残酷无情。尤其是在竞争与日俱增的今天,全球化的浪潮和日进千里的技术创新,使企业稍有闪失,便有可能招致灭顶之灾。如何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企业经营战略,已经成为决定企业能否立业不败之地的关键。

“企业战略取决于一个企业选择有别于其竞争对手的、由不同价值组合构成的、独特的地位。”当今学术界公认的企业战略研究专家、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2000年出版的《日本还能竞争吗?》专著中指出。从广义上讲,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达到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针以及支配和运用资源的总体规划。战略是规划和计划的灵魂,规划和计划必须体现既定的战略。因此,战略是规划的基础,规划又是计划的基础,应当先有战略,再有规划,再订计划,使其成为可以布置、可检查的具体行动方案。

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可取得资源的情况下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地发展,根据企业的宗旨和使命,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规划。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环境分析

企业国际化经营环境远比国内环境更为复杂和多变。国际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性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而成的,包括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所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必须对环境变量给予更加充分的重视,要在深入考察各环境变量的基础上精心准备应对之策。

1、政治法律因素。

国际化经营中涉及的政治法律因素主要包含: a.政治制度;

b.国家安全;

c.商品检验法规;

d.劳工法案;

e.知识产品保护。

2、经济因素。

需要特别予以重视的经济因素包括:

a.经济体制;

b.经济发展水平;

c.经济稳定性;

d.汇率变化;

e.税收政策;

f.通货膨胀率。

3、社会文化因素。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居民共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塑造了国民的行为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哪一个对员工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民族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大于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必须深入地了解东道国当地的文化,并以尊重、包容的态度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国际化进程中,企业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在不同国家的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国际化战略。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选择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本公司的国际化战略;二是选择适当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1、国际化战略。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公司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发展规划,是跨国公司为了把公司的成长纳入有序轨道,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环境适应性而制定的一系列决策的总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决定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态势。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可以分为本国中心战略、多国中心战略和全球中心战略三种。

a.本国中心战略。在母公司的利益和价值判断下做出的经营战略,其目的在于以高度一体化的形象和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获得竞争优势。这一战略的特点是母公司集中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协调,管理模式高度集中,经营决策权由母公司控制。这种战略的优点是集中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支出,缺点是产品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需求适应能力差。

b.多国中心战略。在统一的经营原则和目标的指导下,按照各东道国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生产和经营。母公司主要承担总体战略的制定和经营目标分解,对海外子公司实施目标控制和财务监督;海外的子公司拥有较大的经营决策权,可以根据当地的市场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这种战略的优点是对东道国当地市场的需求适应能力好,市场反应速度快,缺点是增加了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协调难度。

c.全球中心战略。全球中心战略是将全球视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获取最佳的资源并在全世界销售产品。采用全球中心战略的企业通过全球决策系统把各个子公司连接起来,通过全球商务网络实现资源获取和产品销售。这种战略既考虑到东道国的具体需求差异,又可以顾及跨国公司的整体利益,已经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主要发展趋势。但是这种战略也有缺陷,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高,管理资金投入大。

2、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可以通过进出口商品、许可协议、并购、合资以及建立新的全资子公司。每一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对于公司能否达成预定的国际化经营目标至关重要。

三、国际企业全球化战略的种类

国际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从初始阶段到完全的国际化经营阶段,国际企业的经营战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产品出口战略;契约协议战略;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国际战略联盟。这四种战略表现了国际企业的纵向成长轨迹,但四者又不是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产品出口战略

产品出口战略不仅为试探国际市场行情的中小企业所广为采用,对于大企业,这一战略也是国际经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全球化战略的起点,为更深层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对于大多数国际企业而言,通过出口直接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依然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然而维持国内生产基地,大力推动出口的本质特征已发生变化。比如从本土出口越来越少,而从建在其它国家的工厂的出口却在增加。这证明在全球经济市场中出口战略的日趋复杂性以及这一战略与其它战略之间所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产品出口战略优缺点 优点:

a、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了国内市场萎缩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b、通过将国内产品直销海外,企业可保持对研究、设计和生产决策的很高程度的控制;而若生产设施分建在世界几个地区,或企业与国外公司有某种形式的经营瓜葛,这种宏观控制关系就不分有这样牢固。维持对研究与生产决策的紧密控制,对企业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利于保护关键性技术,并促进产品快速更新换代。

c、出口战略使企业能够保持国内生产规模,继续利用国内生产资源。

缺点:

a、企业必须对付外国市场的各种障碍,如关税及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等。

b、汇率方面的不定期波动也使得国内企业在出口贸易上面临风险。

c、国外进口商保持成功的合作关系比较困难或代价高昂。

d、出口所需支付的各种名目的开支也会加重企业的负担。

(二)、契约协议战略

通过签订合作性契约协议这一贸易关系形式可以使企业无须在外国领土上进行大规模资金、技术投入也能在国际市场上分获一杯羹,成为国际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又一选择。这种战略在用来避开外国政府设置的进口限制或投资障碍等方面成效卓然,同样也是国际企业建立更高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前奏曲。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合作性契约协议主要有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和分包这三种形式。

1.许可证贸易

指通过签订许可合同(Licensing Contract),由享有专利产品、服务或技术的输出方将一定限度的生产和销售权出售给输入方,输入方支付给输出方专利权使用费。

国际许可证贸易最初是在不同国家中的垄断企业之间进行,互换许可证以避免二者在竞争中形成直接冲突。最近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许可证贸易成为弥补研发费用的有效途径。

优点:

(1)不必耗费大量投资即可从现有的产品或技术中获利。

(2)它是穿透国外市场障碍的有力武器。

缺点:

(1)控制程度低

(2)培育竞争对手

2.特许经营(Franchising)

是许可证贸易的一种变体,特许权转让方将整个经营系统或服务系统转让给独立的经营者,后者则支付一定金额的特许费(Franchising fee)。

在美国,特许经营正成为增长最快的贸易形式。

优点:

(1)它是不需大规模资金投入即可打入国际市场的十分快捷的方法。

(2)通过出售一揽子特种经营权,提高了特许专业公司的知名度。

(3)特许经营使用费往往被记入到企业所收到的“预付款”中,可以说这是企业所获得的一笔十分可观的额外营业基金收入。

缺点:

(1)特许经营主要适用于那些服务行业,而对于高技术产业或一般制造业则不适宜,也很难推而广之。

(2)与许可证贸易相似,一旦特许经营协议签字生效后,管理上也易于出现失控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干预经济或政局不稳等给监控当地经营活动带来困难。再则,文化和语言障碍也有可能抑制特许经营在国外的有效发展。

3.分包(Sub-letting)

是指一家企业将一具体的生产任务或将企业某一经营部门承包给另一家公司。优点:

(1)精悍主业

(2)降低成本

(3)获得技术竞争优势。

缺点:

(1)自身生产能力的弱化,以及引致辞的将来企业整体运营的灵活性和管理控制能力的下降。

(2)生产经营的空洞化。

(三)、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企业在国外进行的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投资。其最大特点是投资者对所投资的企业拥有经营控制权,即投资者在所投资的国外企业中拥有控股权,能够行使表决权,并在经营管理中享有发言权。

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发动机。对外直接投资的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世界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信息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推进,只要这一趋势不变,国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将作为全球化的引擎,推动世界经济向前发展。

国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扩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取新建(Greenfield)的办法;另一是兼并和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的办法。

1.新建企业(绿地投资Greenfield Investment)

即独资企业,其所有权全部属于投资者,投资者提供全部资金,独立经营,获取全部利润。

优点:

有效克服进口限制,比出口能更深入地打入目标国市场,营利机会要比使用许可证贸易更多。并且可以更深入地熟悉当地的销售网络和经营方法。

缺点:

创建新企业耗资大、速度慢、周期长、不确定性大。

特别是在许多国家实施各种吸引外资政策的影响下,新建企业成为国际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一种重要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的日益显现,新建企业在FDI中的主体地位已为另一种形式--合并与收购所取代。2.跨国并购(M&A)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总称,前者是指在竞争中占优势的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的全部财产,合并组成一家企业的行为;后者是指一家企业通过公开收购另一家企业一定数量的股份而获取该企业控制权和经营权的行为。

目前国际企业的跨国并购领域广泛、规模巨大。这种空前的并购规模将有可能导致一个行业、一个区域甚至全球经济模式的重大转变。

优点:

(1)并购可以使企业迅速进入目标国市场。

(2)并购可以迅速扩大产品种类。

(3)并购与“当地化”战略相辅相成。

(4)并购可以从被“吃”企业的资产价值低估中获取好处。

缺点:

(1)并购过程中价值评估困难。

(2)各国企业在地理、传统、文化、企业形象等方面存在差异,并购很难使两个企业间的差异很快得到大的改善,并购后往往会出现貌合神离的局面,导致企业面临经营控制不灵的风险。

(3)企业并购使企业出现两极分化,会造成“太少的企业、太少的竞争和太高的价格”的格局,从而形成产品市场价格上涨,要素市场失业者众多,而企业则会出现惰性滋生,创新动机减弱,以及因规模过大而产生效率低下等问题。

四、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进入新阶段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全国出口总值达到10245.1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3.7%,其中出口5464.2亿美元,增长31.3%,进口4780.8亿美元,增长16.0%;累计贸易顺差683.4亿美元。对外贸易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5个百分点。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海外并购活动进入活跃期。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障碍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虽然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国际化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成熟,同全球著名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化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包括以下方面:

1.资金障碍。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普遍面临资金不足的障碍,导致发展速度低,投资规模小,生产经营不成规模,海外并购对象质量不高等情况长期存在。

2.人才障碍。国际化企业需要国际化的人才,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国际化人才匮乏的突出问题。国内企业现有人才不能适应海外市场,这是目前最令企业头疼的问题。由于缺乏具有国际化经营经验的营销人才、国际经营管理人才、法律人才,金融人才,严重限制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3.管理障碍。国际化经营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企业普遍缺乏跨国管理的经验,组织现有的管理能力很难适应企业国际化的需要。管理障碍突出表现在:一没有全球化的组织架构;二缺乏跨文化整合能力;三不具备全球化思维模式。

4.品牌障碍。品牌价值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如何让自己的品牌得到海外消费者的认可,是几乎所有中国企业必须跨越的障碍。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途径

中国企业国际化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

2.建立全球组织架构。

3.进行跨文化整合。

4.从事国际品牌推广。

5.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小结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是获取更大利益空间的需要,手机获得战略要素优化配置的需要,是规避经营风险的需要。所以,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对于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2.国际化经营论文 篇二

关键词:中国石化,国际化经营,跨国公司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

1. 企业国际化经营概念的界定

到目前为止, 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较准确地界定这一概念的要数杨德林博士。他认为, 所谓国际化经营, 就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 寻找更好的资源、追逐更多的财富, 突破国家界限、向国外发展经营业务, 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 实现产品交换国际化、生产过程国际化、信息传播与利用国际化以及企业组织形态国际化的过程。当企业经营活动与国际经济发生某种联系的时候,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过程就开始了。

2. 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阶段的划分

企业由一国经营向全球经营发展的过程中, 又可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1) 内向型企业阶段。企业在这一阶段的成长将为国际化经营打下基础; (2) 外向型企业阶段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 ; (3) 跨国公司阶段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中级阶段) ; (4) 全球公司阶段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最高阶段) 。在这一阶段, 公司已有能力将其在全世界的经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把公司的所有资源在各个经营环节进行跨国界的配置、协调和管理, 以追逐全球性的机遇为目标, 求得整体的发展和财富最大化。

二、中国石化集团国际化经营分析

1. 中国石化集团的经营现状

中国石化工业是从70年代真正发展起来的, 通过技术引进, 自身研究开发和消化吸收, 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经营规模。近几年来, 不断完善了成品油贮运设施, 建立了较完善的油品批发, 零售, 服务体系, 组建了产品网上交易平台, 增强了营销服务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2000年, 中国石化股份在纽约、伦敦、香港三地成功挂牌上市, 一次筹集资金达37亿美元, 表明中国石化集团的商业信誉度较高, 融资能力较强。所有这些, 说明中国石化集团已经基本形成了自身较强的所有权优势。

2. 石油化工行业环境分析

(1)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 世界石油, 石化工业进入了以资产重组为特征的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大型跨国石油, 石化公司间出现了全面购并联合, 形成了以埃克森-美孚公司, BP阿莫科—阿科公司, 英国壳牌公司, 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为首的四强, 这些超大规模集团将在全球石油石化市场起着长久的均衡作用, 必将改变世界石油, 石化产业的竞争格局, 对21世纪石油, 石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产生深远影响。

(2)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面临的国内竞争环境。由于国内原油产量的增加明显落后于消费量的增加, 中国从1995年起就成为原油净进口国, 1998年原油进口达33Mt, 1999年上升到38Mt。有关专家预测, 如果中国GDP继续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 原油产量的增长维持现在的增长速度, 那么到2008年以后, 原油进口量将超过一亿吨, 这种状况是中国石化业界面临的最严峻的课题。

三、中国石化集团国际化经营战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 可以看出虽然中国石化集团已经基本形成了自身较强的所有权优势, 但在国际化经营战略方面仍需进行全面部署。

1. 战略目标

中国石化集团作为特大型石化企业, 有着较强的综合实力, 有专业化的协作体系和较稳定的供应和销售渠道, 有自己的品牌, 其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应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实力, 生产能力, 选择一定的业务领域和国际经营区位, 拓展跨国经营活动, 利用内部化的优势获取更大的市场利益, 在适应国际市场变化的过程中, 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逐步把自身建设成为具备强大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企业集团。

2. 战略实施阶段划分。

(1) 战略准备阶段。企业的经营战略一经制定, 接下去便是实施问题。企业要正确地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以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 (2) 跨国公司阶段。通过一段时间的国际化经营运作, 即约用5年~10年的时间, 使中国石化集团进入跨国公司阶段。这一阶段, 公司的国际竞争势力增强, 积累比较丰富的国际经营经验, 初步建立国际生产体系, 包括原油勘探开采, 炼油化工生产, 初步建立起国际营销体系和信息网络, 并且建立起中国石化集团的国际品牌形象。 (3) 全球企业阶段。进入跨国公司阶段后, 再通过5年~10年的跨国经营, 使中国石化集团的整体竞争实力进入跨国石油公司前5名。在这一阶段, 应选取适当的进入方式, 涉足北美、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 实现在全世界范围的有效配置, 把中石化集团培育成全球性大企业。

3. 战略保障措施

(1) 以“三改一加强”为指导思想, 提高企业竞争力。与世界跨国公司相比, 中国石化集团虽然具备了较大的规模, 但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力。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加大企业制度改革力度;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 分离分流不良资产, 强化核心优势;加强管理, 提升经营决策的科学性。

(2)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必须尽快建立技术创新机制, 强化研发部门实力, 集中力量开发对全局有突破性作用的项目, 加大技术开发投入, 着眼长远发展, 创造国际竞争的所有权优势。

(3) 大力培养国际化经营的高素质人才与国际上大的石油石化企业论伯仲, 比高低, 就必须有一批懂业务, 肯钻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有一批具备全球眼光的经营管理者。要建立起培养人才, 吸引人才的机制, 做到培养与使用相结合, 建立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 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德林张建中迪晶:现代企业国际化经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2]廖钦:美国《石油情报周刊》公布2002年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排名[J]《.国际石油经济》, 2004~2

3.中国国际化经营企业特征研究 篇三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企业特征:制造业500强

中图分类号:F4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2008)03-0100-04

一、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发展早期阶段,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中国制造业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大企业。然而,作为世界经济第三大实体,中国的经济规模与中国实施国际化、全球化经营战略并享誉全球的大企业数量,显然极不相宜。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六大发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号召以来,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加入到国际化经营的行列中。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对中国最大的500家企业资料的分析,2005年以前60%的企业就已经有各种形式的海外经营活动。那么,在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际环境动荡不安以及中国企业整体实力不具优势的情况下,中国率先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究竟具有什么特质?它们的国际化经营行为是否与西方国际商务理论相适应?这些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模式是否能为中国其它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起到引导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拟以2007度中国制造业500强为研究对象,以期对这些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与企业特征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经营学和国际商务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跨越国界,在国际范围内组织商品、服务和要素的流转与转换,企业这种参与和利用国际市场的方式有三种:出口、契约式合作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这些经营方式的选择,既反映了企业在有关国际经营方面市场知识的积累情况(Johanson J.andVahlne J.E.,1977),也反映了企业对国际化经营不同方式的成本收益比较(Horst,1972)和企业拥有的特殊经营优势与可利用的区位优势的情况(Dunning,1976)。因此,不同的企业由于其所在的行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以及其企业成长的阶段、甚至企业家的特征的差异,其国际化经营将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巴克利、卡森(1998)从产业组织理论视角将内部化理论进一步延伸到产业链来探讨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并强调竞争战略对国际化经营的影响;约翰逊和马特逊(Johanson & Mattssoe,1985)运用网络理论分析了产业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行为,认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就是企业建立、发展、维持网络关系,并融入企业目标的一种不断积累过程,并据此将国际化企业分为四种类型:开端者(the EarlyStarted)、后来者(the Late Started)、孤独者(the LonelyInternational)、融入者(the International Among Others);彼·恩莱格(B.Elango,2004)基于国际知识转换的角度,发现制造企业在进行国际市场扩张时,人力资本要素密集型的企业更倾向于并购当地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而实物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则倾向于绿地投资的方式进入;欧莱米利则认为企业的国际市场经验与企业国际化行为(Krishna Erramilli,2002)正相关;赫默尼(Herrmann,2002)提出CEO接班人的特征将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因此,本文所指国际化经营企业特征主要涉及企业的产业特征、区域特征、规模特征以及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特征等。

1.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区域分布特征

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企业进入了2007中国制造业500强,比2006年度多一个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西藏仍然没有企业入围。调研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在500强制造企业中,已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为433家,占86.6%,这一比例远高于2004年中国500强企业中国际化经营企业59.6%的比例,反映了近年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以及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产业链的速度明显加快。在已实施国际化经营企业中,东部地区有307家,占70.9%;中部地区有52家,占12%;西部地区有42家,占9.7%;东北地区有32家,占7.4%。各省区具体数据分布见表1: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虽然500强制造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比例整体水平较高,但从我国经济区域看,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相对较高,西部地区相对较低;从行政区域看,广东、福建、陕西、宁夏、新疆、黑龙江、吉林等省企业比例相对较高,而青海、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安徽等内陆省区比例相对较低。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国际化经营企业存在的区位优势明显。其中,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享有宏观经济政策优势,而少数边境地区如广东、福建、新疆等还拥有对外合作的地理优势。

2.国际化企业的行业分布特征

为便于研究,我们将500强制造业再进一步分为:食品、饮料、烟草;纺织、服装、制革;木材与木制品;造纸与纸制品、印刷与出版;化工产品和药品、石油加工、煤炭加工、橡胶制品、塑料制品;非金属矿产品(除石油、煤炭加工产品以外);冶金工业;金属制品、机械和工业设备;其他制造业共九类,见表2。

从500强国际化企业所在行业的分布看,我国制造行业国际化表现为,行业差异显著,其中,造纸与纸制品行业、纺织与服装行业等国际化开展程度较高,而与农业相关的食品业、木材与木制品业以及冶金加工等资源类行业国际化开展程度较低。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金属制品、机械和工业设备行业国际化程度也相对较高。这一现象表明,我国具有所有权优势的廉价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在国际市场仍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不具竞争优势的行业则影响因素各有不同。比如与农业有关的制造业,企业之所以开展国际化程度较低,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国内市场的需求较大;另一方面也是行业内自身的品牌、规模等劣势使得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与资源类相关的冶金行业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则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业技术和资金相对密集,而我国这些行业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相对国际水平均较低,而且这类行业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因而会制约行业本身的发展空间;机械、工业设备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行业技术含量高,前期投入大,产品进步快,产品生命周期短,更需要在国际市场分摊固定费用,占领广大市场,迅速收回投资;另一方面,就是当前政府对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重大的支持,从而促进高科技产业能用全球经济的眼光从战略上把握当前的发展机遇。

3.国际化企业的规模特征

2007中国制造业500强国际化经营企业,无论从营业收入、资产规模,还是从企业内部的员工人数看,差距都非常显著,从营业收入看,最大企业是最小企业的约61倍,资产规模最大企业是最小企业的324倍;而员工人数最多的企业则是最少企业的824倍,且其中国际化经营企业员工人数最少的企业仅有300人。因此,从这些数据分析,我们似乎很难发现企业规模对企业国际化经营带来明显优势。然而,当我们将企业规模进行分组和对照分析时,我们发现,从营业收入看,500强制造企业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有9家,占500强制造企业总数仅为1.8%,但这9家企业均为国际化经营企业,即国际化比例100%;而营业收入在500-1000亿元规模的企业20家,占总数4%,其中,国际化企业19家,国际化企业比例95%;100-500亿元规模的企业186家,占总数37.2%,其中,国际化企业数159家,国际化企业比例86.3%;50~100亿规模的企业145家,占总数29%,其中,国际化企业127家,国际化企业比例85.7%;50亿元规模以下的企业140家,占总数28%,其中,国际化企业119家,国际化企业比例86.8%。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中国制造业国际化经营企业的规模越大,开展国际经营的比例也越大。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比较了制造业500强的相应资产规模与相应规模国际化企业的分布,结果发现,结论基本一致。具体分析见表3。

从500强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制造企业以贸易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比例占71%,如果再加上不少制造企业在境内与外资合资使其产品出口到外商目标国市场等方式,实际上,我国绝大多数国际化经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还是贸易,而境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仅有16%。由于不同的进入方式本身的控制特点、资源承诺与传播风险不同,其中,投资进入模式企业较贸易方式进入拥有更多的控制权,但企业的资源承诺和面临的目标市场风险均大于贸易方式进入。因此,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方式选择时,必须根据其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状况作出科学的决策。而从不同进入方式所对应的企业特征,我们发现,前100强国际化经营企业选择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比例为39.1%,远高于国际化企业使用这一方式的平均数,而且,这些企业主要属于国有垄断行业企业。由此,我们可以根据鲁特(Root,2005)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理论:投资进入模式的时间轨迹一般是在出口进入企业获得国际市场经验之后发生的这一结论做出判断,我国500强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从整体上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要真正融入国际性分工体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走向国际化价值链高端,形成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和与当地企业或其他跨国公司同台竞争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制造企业整体实力的500强企业,其国际化发展速度近年来明显加快,并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虽然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我们在资本、技术、管理、国际化经验等各方面都不具优势,但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企业融入和渗透国际市场的优势明显,而且,面对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形势,我国企业已从战略上部署了国际、国内资源,在一些资源型产业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其国际直接投资速度加快。此外,我国国际化经营企业的规模特征差距显著,但在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上,尽管超大型企业国际化比例相对较高,可从整体分析,其规模特征差距并不显著,这一特征与传统的国际化经营理论相悖,因此,值得未来国际化经营理论研究的关注。

4.华为国际化经营案例分析(模版) 篇四

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和差不多1个月时间的沉淀和补充,我们理解的华为营销攻伐之道渐渐浮出水面。虽然华为总裁任正非“国际化营销拒绝机会主义”声犹在耳,但对华为磕磕绊绊走过的国际化道路,如果不能“做”而论道昭示后来者,就必然会有更多的“机会主义分子”型号的中国企业倒毙在“想当然”国际化的道路上,而这些中国企业,在倒毙之前,确是吸吮过本土市场很多“机会主义”甘露,又做惯了10多年以来,无论对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客户和政要,华为几乎都在沿用招数尝试建立品牌美誉度。

在“技术牌”背后,华为营销的能力,掩盖,华为人不但不在意,相反似乎乐享其成。发无非是把营销环节前移到产品走下生产线之前。华为常常抽调去,营销的工作早就做在前边了!至于科特勒的学问,我们的营销人员也规定要学习,考试的。”负责华为海外营销的李杰说。多年来,华为的本土营销术,所谓是什么呢?任正非虽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之道每有所悟,从未置喙。——正因为如此,传说中任正非给某业务报告批示代表了外界所能了解到的关于华为营销的全部。打,对客户方面实权人物关怀的无微不至,深刻领悟,在“搞,搞掂,一定搞掂了一支善于打硬仗的业务队伍。

但是,在1996年任正非居安思危,决定掉转枪口对准国际化市场之后,这支屡屡攻城拔寨的业务队伍也曾多次遭遇极度难堪的局面。在粒无收。在国内市场倚为奇技,屡屡攻城拔寨的个月“客户是谁,客户在哪里,标书如何投菲力蒲·科特勒营销集团中国高级顾问孙路泓也坦言,华为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几乎做到了“极致”,但在营销创新上“无所作为的一段话得到印证。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华为在”的。

“请进来”的老10%的研发人员到客户中还要都能风靡一时,但对“营销”却几乎“搞,搞掂,一定搞掂”,几乎年之前,华为在国际市场上几近颗”,到了异国他乡,沦落到连续几

1996年开始拓展国际市场时,初期战

“山大王也正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但这种被忽视和被“以我对任总观念的理解,华为重视技术研

“土狼战术”,虽然盛名在外,但多是未闻其详。原因华为业务员对业务订单的情有独锺和死缠烂及对与中国电信各级运营商建立利益同盟关系的”的“七字”方针指导下,不仅业绩突出,最关键的是建立1999“土狼战术”都没整明白的地步。”。孙路泓的看法,似乎可从华为高级副总裁徐直军略“沿用”了华为拓展中国市场的思路,选择了先期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策略,图谋从发展中国家市场再走向发达国家市场。在营销手段方面,主要通过开设试验局、投放产品广告、参加各种电信专业展览会和电信论坛、与客户进行技术交流、甚至邀请客户参观公司等,增加客户虽华为公司的全面了解。——这些手段,无非是华为营销国内经验的国际化拷贝。

尽管如此,任何无视华为国际化业绩迅速增长事实的行为都将是错误而不公正的。因为华为为代表的中国军团的崛起,在北美和欧洲的老牌豪强电信企业痛苦和压力正在成倍加剧。北电网络的员工总数早已从又宣布由于新的竞争形势,将进一步裁员略上的当务之急是我们必须集中精力降低成本。Corp.的CEO盖瑞·史密斯目。”

即使在因SARS是令人鼓舞的,而隐藏在营销业绩背后的营销能量无疑也令人信服。收缩规模之时,华为技术却将触角伸向手里,“撬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电信运营商元的合同一期工程完工之后,阿联酋将成为第一个开通也是华为甚至中国厂商全球的第一个个国家有了成功销售的业绩,过30亿美元海外收入时,那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再造一个华为!相对于“走出去”成效显著的。尼日利亚的商务部长用以保守而苛严著称的英国电信一些对手公司的负责人参观华为后感慨科起诉的艰难时刻,是里逊提交的第三方分析结论力挽狂澜,尤其是克拉夫林告诉美国媒介的一段话办公室里操纵着最新的设备和软件,他们拥有我所见过的最先进的机器人设备在美国市场甚至全球电信市场打了一个价值超高的形象广告。役,连思科内部人士也认为2001年鼎盛时期的95,000人降至35,000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10%,北电网络的CEO William Owens)表示,“战”总部位于马里兰州的电信设备制造商Ciena(Gary Smith)在谈到中国公司时则称,“他们取得的成就非常引人注2003年,华为在营销方面的业绩仍在欧洲和北美的大公司70个国家,并且成功地从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强敌Etisalat的网络升级合同,在这一价值1600万美3G网络服务的阿拉伯国家,——这WCDMA 3G项目。据李杰介绍,目前华为已在50多截至到9月份,海外收入已突破15亿美元,“等我们在明年超”

请进来”几乎更成了抓住客户的“必杀技”。华为的诚意相邀显然是“Seeing is believing(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发表观感,BT首席技术官Matt Bross则认为“不选择华为会是一个错误”,“终于明白谁是自己未来最大的对手了”,在华为遭思3Com公司CEO克拉夫林的出庭作证和斯坦福大学教授丹尼斯·拉而这两人都曾被请到华为,现场参观华为的研发流程。——“华为的工程师都具有相当天赋,他们在宽大的”,更为华为——事实上,经思科诉讼案一“华为在这场官司中赢得了比思科更多的商业利益和市场机会”。和思科诉讼而起、看似内外交困的,“尽管如此,任正非仍感觉到品牌建设刻不容缓的压力。在他看来,华为要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欧美强手几十年走过的路,最大的挑战就是时间。

可贵的是,华为并没气馁。相比于西方竞争对手企业,华为人感动客户的功夫无疑高出一筹。这不仅表现在华为公司内部为阿拉伯客户特设“伊斯兰祈祷室”;还表现在与客户同时参展时先帮客户布展;在阿尔及利亚遭遇地震,竞争对手企业纷纷撤离时,华为人坚持留下来“与阿尔及利亚人民同在”。包括如今给华为国际化业绩贡献最大的俄罗斯市场,如果没有当年连续三年的坚守、忍耐和辛勤培育,俄罗斯国家电信市场的蛋糕也不会轻易送给中国华为。急顾客之所急,想顾客之所未想,这些几乎每个公司都寻常张挂的口号,在华为人的日常行为里,渗透出了太多点滴感动之光。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也许恰恰是中国企业最该用好的市场营销武器。因为相对于西方企业的公事公办风格,中国人对人情人脉的关住,优势明显。“华为就是这样一个代表,它对客户的研究和关怀可谓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式的,它的成功向外界展示了„中国功夫‟。”著名品牌建设专家李光斗对华为的成功赞誉有加。

参考文献:

《关于华为》

华为官方网站 《华为国际市场营销》

5.国际化经营论文 篇五

《功夫熊猫》这部08年大热的动画片应该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这部继《花木兰》之后的有一部原料产自中国的美国动画大片,一上映就席卷全球成为票房宠儿。而尽管有少数抵制派 但大多人的观后感都是“值得一看!”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单从片名《功夫熊猫》来看,就知道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的电影,“功夫”、“熊猫”,两大典型的中国元素,同时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两大标志,都被巧妙地结合到了这部电影中;从故事来看,《功夫熊猫》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整部片子都很流畅,轻松而又不拖沓的讲了一个简单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从影像上看,色彩、声音、造型、镜头都极讲究,无处不体现着梦工厂的水准,让每个中国人看完赞叹之余又感慨“为什么中国就拍不出这样的电影?” 功夫片本是中国电影人在好莱坞树起的一面金字招牌。梦工厂这回却打着这幌子拍出了地道的中国味。

以梦工场为代表的好莱坞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帝国,商业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是好莱坞电影题材的匮乏、好莱坞急需扩大的市场容纳和膨胀野心;而中国经济实力的迅猛上升、13亿人口的中国电影市场的渐渐成熟、08北京奥运引发的全球中国热,这些才是《功夫熊猫》诞生的内在原因,也正是这些因素让《功夫熊猫》在如此低迷的08市场创造出如此骄人的成绩。

今天,像好莱坞那样跨国界做生意已经司空见惯,例如美国国内许多企业正在跨国兜售他们的产品并在更多样化的国外市场寻找顾客。特别是在北美,这种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已成为一股强劲的势头。为了更具竞争力,许多公司结成跨国联盟,比如《功夫熊猫》的跨国界的合作,菲多利公司把他的薯片推广到了中国市场,芬兰的手机制造商诺基亚把他的移动公司推广到了全球发展最快的印度市场和中国市场,麦当劳和星巴克拥有着全球的消费者。

好莱坞生产的电影占全球上映电影的百分之八十,自1990年以来,美国电影的全球市场份额翻了一番。好莱坞是美国仅次于航空航天业的第二大净出口产业。

不仅市场界限越来越模糊,那些承购、合并、联盟和买断也使企业的国籍不好确定。美国的公司越来越明白要想在这样一个相互依存的地球村获得成功,就必须适应其他民族的文化。在中国,菲多利要适应中国的阴阳学说,也就是生命与自然必须要在相对的两方面找到平衡。影片《功夫熊猫》就是一个典例,中国传统艺术功夫名扬四海,国宝熊猫又是中国的象征,美国的公司巧妙的运用了这两大元素展现了一个灵动的中国。

从战略上分析美国的全球化经营。按照现代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战略是由一个国家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和可能发生变化的全球战略决定的。美国国家的竞争战略及其地位的变化决定了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的基本趋势。

第一,美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整体实力,其中经济实力和科技竞争力占据主导地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窘迫国情迫使美国对其全球战略及实现途径进行调整。

第二,美国因利而动。创作的《功夫熊猫》这部影片,很好的迎合了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盈利颇丰,企业经营者,都面临着预测问题,每一件商业品的新问世,都是一次风险与机会的抉择。要市场就要冒险,而不冒险就难以抓住机会。但是,承担风险不是盲目蛮干,在果断的行为背后应该有的是深谋远虑的计划。《功夫熊猫》影片的美术总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8年,可谓老谋深算,对中国文化了解颇深,这就为这部影片的成功打下很深的基础。创下亿万票房,使美国企业大获成功。智勇双全,精于谋略,因利而动,才能获得最大利益。

第三,跨文化员工的优质表现。美国商务沟通者在学习如何去适应并管理跨文化带来的变化。美国企业经营者关注本土文化及他国文化的差异,能深层次的掌握跨文化交流能力,克服跨文化过程中的障碍,顺应市场需求。《功夫熊猫》导演马克•奥斯波恩用了30年时间研究中国文化,制作这部影片历时5年。

第四,美国工作团队的团队精神。不同背景的成员能比单一背景的成员能想出更具有创造性和有效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美国工作团队讲究的是团结协作,而不是自主研究,团队能力的提升就是一种超越。电影一开始,有段阿宝做梦的2分钟的片段,据说要画3000幅画,与十多位画师合理画上三个多月才完成,绝对是团队的力量才有如此精良的画面。

6.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研究 篇六

近些年来, 我国民营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其中一些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以谋求更大发展。但民营企业在从事国际化经营时, 面对的是比国内市场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风险的不确定性更大。虽然我国民营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成为其国际化经营的障碍, 例如, 民营企业经营机制与模式不够先进, 家族式经营色彩较浓烈, 不能完全适应跨国经营的国际惯例, 企业难以对国际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应, 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在产业结构上偏重初级产品的产业, 加工项目较多, 高科技项目较少, 且忽视生产资料投资, 偏重消费品投资;民营企业海外融资与投资能力较低, 缺乏足够的资金用于跨国投资和经营, 等等。正是因为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 使其在国际市场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面临着比其他类型企业更多、更复杂、破坏力也更强的国际风险。因此, 在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有必要明确风险意识, 充分认识其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以降低风险损失。

一、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分析

(一) 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通常是指因东道国政治事件或政府政策不续性而导致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影响企业赢利及经营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民营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政治风险主要来自于民营企业与东道国在目标上存在冲突, 以及东道国政府有关法规与企业经营上的冲突, 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非歧视性干预, 即东道国政府为了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而采取干预措施控制中方企业。如, 设置有利于东道国税收的转移定价规则;规定企业的最高管理职位和董事会的成员必须由本国人担任等。二是歧视性干预, 即东道国出于保护民族工业的目的给予本国企业某些特权和优惠政策。比如, 制定针对外国企业的特别污染法、特别劳工法等法律。三是歧视性惩罚, 即东道国采取强烈的干预措施使中方企业在该国的分支机构处于无法盈利的状态。比如, 限制外国企业利润汇出、资本抽回;征收高额税收或其他费用等。四是财产和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一般是由东道国发生内战、边境战争、骚乱, 以及与政治因素有关的恐怖事件所造成。这类事件带有突发性, 并且一旦发生很难控制, 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一般也难以得到补偿。

(二) 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财务风险

所谓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财务系统客观存在的, 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 使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的财务收益发生背离, 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财务风险与一般的国内的财务风险并没有本质区别, 不同之处在于企业的财务活动跨越了国界之后, 财务管理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诸如各国的法律制度、政治环境、经济制度、文化背景等不同。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遭受财务风险比较多见, 比如, 民营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或投资完成后, 投资者发生经济损失和不能收回投资, 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 即所谓的投资风险。通常, 投资环境、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投资项目的管理经验、规模、项目周期等因素都会对投资风险产生重大的影响。投资风险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相当大, 其产生影响的持续时间长。再如, 民营企业在负债经营中, 由于投资收益不确定、利率变动、资本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产生的因不能还本付息而陷入困境、甚至破产的可能性, 即所谓的筹资风险。筹资风险的发生将会对企业的偿债能力造成很大的冲击。另外, 民营企业在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以及存货管理等方面也面临不确定性, 即所谓的营运风险。

(三) 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汇率风险

当民营企业走向国际舞台, 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因汇率波动而给经营管理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一是汇率变动使民营企业无法事先确定进出口货款或外币贷款清算时的本币数额, 从而对企业的财务预算带来困难并将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二是汇率波动可能会使民营企业的海外资产遭受价值损失。三是汇率波动会影响企业的产销量、价格、成本, 引起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营运现金流发生增减。四是汇率变动可能会引起民营企业进口原料或零部件的价格发生变动, 从而增加民营企业的生产成本。五是随汇率变动以外币计值的产品价格变化, 会影响企业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量, 并对企业保持市场份额、维持原有的市场地位以及开拓新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四) 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信用风险

国际化经营中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与企业交易的客户不能履约或存心诈骗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 国际市场上各类企业鱼目混珠, 如果民营企业急于求成, 没有详细考察交易客户的资信情况而盲目进行交易, 则很容易遭遇信用风险。比较常见的情况是资信不佳的客户在合同到期时却不能及时履约, 从而给企业带来较大损失。再比如有些客户在签约之初就存心诈骗, 他们利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 以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企业的毛躁心理、欠缺对客户资信的详细调查, 要么在合同中做手脚, 要么在合同签订后骗走货物, 造成企业直接重大经济损失。

(五) 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文化风险

文化风险是企业国际化经营中, 由于文化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 使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目标相背离, 甚至导致企业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文化风险的根源是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语言、宗教、价值观念、教育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文化风险也成为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成功拓展的潜在障碍, 表现在多个方面。

其一, 国际化经营的海外企业管理人员可能会由于具有较为强烈的民族优越感, 偏见地对待异国文化而产生风险。其二, 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外方人员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差异, 对企业经营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如果不了解本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往往会带来管理上的风险。其三, 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不同,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乃至消费行为都有很大的不同, 从而决定市场需求差异。民营企业如果忽视文化差异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仅从自身文化出发来从事国际化经营活动的民营企业将难以生存和发展。其四, 由于不同国家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 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也就会产生差异, 甚至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在文化、信仰、价值观处于矛盾和冲突的时候, 信息沟通就会遇到重重困难甚至导致沟通的误解, 这些误解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得到解决, 就会严重影响管理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的效果。

二、对策与建议

由于风险来源及影响的多样性、复杂性, 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遇到较大障碍。因此,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增强民营企业防范国际风险的能力, 有效提升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

(一) 增强风险意识, 制定风险防范战略

由于没有专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跨国经营全国性服务机构, 风险宏观管理缺位。民营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常常处于单打独斗的孤军奋战局面, 加之缺乏对风险管理评价和有效的协调管理, 导致许多民营企业对跨国投资环境及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而屡屡碰壁。因此, 民营企业应增强国际化经营的风险意识, 制定并实施风险防范整体战略, 在对各种风险的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 准确评估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各种内部和外部不确定的因素, 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 防范和控制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 加强风险研究, 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为有效抵御国际化经营的风险, 民营企业在从事国际化经营之前必须加强对风险的研究, 提高自身对国际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所谓风险识别, 是确定何种风险可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 并明确描述这些风险及其特性。目前, 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在国际风险管理中非常缺乏对影响和制约企业经营的国际风险因素进行识别的前瞻性, 缺乏全面、系统识别国际化经营风险的方法体系, 从而导致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难以规避甚至造成大量损失。因此, 民营企业必须将国际化经营实施风险防控的重点放在企业“走出去”之前, 放在事前的风险识别、判断和预控上。

(三) 建立并完善国际化经营风险预警机制

要进行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 首先必须建立一套能评价民营企业经营状况的“企业经营预警指标体系”及相应的风险额度。其次, 预测并计算指标体系中的指标, 将指标值与预先设定的额度进行对照以评定风险。如果风险在正常额度内, 说明经营正常, 可继续执行已经制订的计划;如果风险超过正常额度, 则启动预警管理, 即编制检测报告, 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 并启动管理与控制措施。最后, 根据实际情况对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及其权重进行必要的调整, 使预警系统更全面、更客观。在实际中, 为保证国际化经营风险预警机制能有效运行, 必须根据民营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具体情况, 结合国际化经营具体风险的特征, 建立预警指标体系。

(四) 加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政策、立法和金融支持力度

近年来, 我国政府为促进企业跨国经营发展, 已出台多项相关的扶持和保护措施, 一定程度上为企业防范国际市场风险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特别是对民营企业在政策、立法和金融方面还要加大支持力度。首先, 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鼓励政策。对境外加工贸易项目、海外投资项目等涉及跨国经营事项, 应进一步完善鼓励政策及风险审查。其次, 完善有关海外投资法律法规体系, 为企业跨国经营创造有利的法律法规支持环境。最后, 加强金融服务政策。如对从事海外资源开发或投资较多的民营企业, 提供外汇或人民币优惠贷款;政府通过适当降低资本市场的准入条件, 规范资本市场运作等措施, 为我国民营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的筹资提供便利, 降低筹资风险。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 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加入国际化经营的行列。但是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由于普遍缺少海外经营的经验, 再加上自身存在的不足, 将面临较多的风险因素。分析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 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识别,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许晖, 余娟.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关键风险的识别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7, (4) :92-97.

[2]唐爱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策略[J].中国市场, 2007, (26) :30-31.

[3]黄永兴.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政治风险及其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 :16-19.

7.怎样走稳国际化经营之路 篇七

在改革开放中逐步踏上国际化征程的中国企业,其国际化经营最先主要是也只能是“引进来”为主,“走出去”国际化的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大多实力不强,且“走出去”也主要以产品出口(直接出口或者间接出口)为主,能像中兴通讯、万向集团、华为公司、海尔、联想等企业那样参与国际并购、国际投资并成功经营的企业还很少。根据有关资料,我国占世界GDP的比例约6%左右,但参与国际并购、国际投资的比例却只有2.5‰。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尚处于较低的阶段和较低的水平,任重道远;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空间十分广阔,大有作为。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爆发出跨出国门、“走出去”参与经济全球化、经营国际化的巨大热情。这种热情因为加入WTO过渡期的逐步结束,更因为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造成的国际资源价格、资本价格的大幅度下降而被充分激活,“抄底华尔街”、“抄底海外资本市场、资源市场”的呼声此起彼伏。的确,百年一遇的危机造就百年难遇的机会。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在抓抢国际化的机遇的同时,国际化的风险也如影随形,在悄悄地向我们逼近。

事实证明,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走得并不顺畅,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重重困难。如:TCL在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以及并购阿尔卡特手机后,却出现了消化不良的现象;长虹彩电业务更是尚未尝到国际化的成果便遭到了美国经销商APEX高达数十亿元的巨额诈骗;2004年9月西班牙东部小城埃尔切所发生的我国鞋城被烧事件,以及在此之前温州鞋在俄罗斯、意大利、尼日利亚等国被查抄、查扣事件;中海油竞购尤尼科、华为并购3COM的功亏一篑;等等。已明显地体现出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所面临的政治风险。继“中航油”投机期货巨亏事件之后,三大航空公司在2008年因套保导致的巨大亏损和两铁集团的巨额汇兑损失,中铝收购力拓失败更是把国际化经营的风险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中国企业而言,向国际化进军是一场没有经验的战斗,如何做才能取胜?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拓展对外开放广度与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并列,作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五大趋势之一。因此,国际化既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必须修炼的必修课。

首先,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要认真研习诸如国际市场准入课题、全球化规则课题、市场网络和研发网络的构建课题、文化与法律课题、知识产权与标准等课题,不断提升自己正确解答这些国际化难题的能力。

其次,中国企业需要在国际化经营思路上改变过去对规模制造、价格竞争的过分依赖,不断修炼和改善企业组织和员工的心智模式,以对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和自主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提升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又次,中国企业需要在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优化企业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基础管理上下大功夫,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中练就过硬的国际化经营的筋骨。同时,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建立和健全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经营风险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管控、风险化解机制,不断提高企业抓机会避风险、化危为机的能力。

最后,中国企业需要修炼提升自己的全球化素养,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国际化经营理念选人、育人、用人,打造能开拓国内国际两种市场、整合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国际化经营团队。

上一篇:审议监察工作专项报告下一篇:我和你奥运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