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夏天四年级作文

2024-10-01

我眼中的夏天四年级作文(精选15篇)

1.我眼中的夏天四年级作文 篇一

我眼中的夏天小学生六年级作文

我眼中的夏天是绿色的、美丽的、炎热的、是多变的。

夏天可以说是绿色的象征。绿色代表着凉快,树木能净化空气,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满眼都是绿的世界,山坡,田野,街上的绿植生机勃勃,公园里花草树木碧绿碧绿的,一片片,一簇簇,高高低低相互掩映,公园里随处可见含苞欲放的荷花。一阵微风吹来,荷花轻轻地摇摆,荷叶遮住了池塘,构成一幅动静相结合的荷花图。美丽的荷花好似点头欢迎大家的到来,我不禁想起唐代大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真美呀!

夏天是真热呀!太阳像个大火球挂在天空中,把大地烤的好像发了高烧一样滚烫滚烫的。你听,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好像叫着热死了,热死了。路旁的花草树木被晒的无精打采地垂下了头。马路上的行人匆匆而过,晒的直往路边树阴下躲,公路上的柏油似乎也热的化了,路面上明晃晃的,两只顽皮的.小狗也懒的动了,伸着长长的舌头直喘粗气,唉,天真热呀!院子里的老爷爷脖子上挂着毛巾,边摇蒲扇边擦着满头的汗水,油光可鉴,像抹了猪油似的,满脸红光熠熠生辉。

夏天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前一阵还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后一秒就是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声轰轰,马上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让来不及躲雨的人瞬间就成了一只落汤鸡浑身湿透,不一会儿太阳就从乌云中探出头来,笑眯眯地看着大家。雨点还没有完全停止,这就是夏天的雨,让你捉摸不透。

我爱夏天,更爱变化多端的夏天。

2.我眼中的夏天四年级作文 篇二

阳光的我长着一对一笑就只能看见眼缝的小眼睛。我的头发更阳光, 它们都穿着金黄色的运动服, 随着我的运动, 在空中进行着太空漫步呢!

我的爱好超多。葫芦丝已经过了六级;毛笔字也是我的强项, 我时常跟着爸爸一起练字;最近, 我又钻习上水墨画, 画的葫芦也有板有眼的。

我最得意的还是今年暑假的“小商人”经历。看着行政广场上漫天飞舞的夜光飞行器, 我突然冒出了在行政广场卖夜光玩具的念头。有了这个想法, 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 我便一人在淘宝网上淘起夜光玩具来。第二天, 货物便到家了。当天晚上, 我用我的A8宝马自行车 (全天窗式) 带着我的货物、夹着小凳子, 拿着矿泉水去练摊了。面对不红火的生意, 我并不气馁 (něi) 。在我的坚持下, 我的生意逐渐有所起色, 最后顺利清仓, 结束商人生涯。这次经历“一人进货, 一人卖货, 一人收钱”的经商趣事, 这次练摊, 不仅增加了我的生活体验, 更加锻炼了我的胆识, 让阳光的我更加自信。

自从我的小文章发表后, 我就“惦记”起记者这个职业。俗话说:有理想就要付诸行动。为了这个理想, 我也付出不少。每月开列书单, 用读书夯实自己, 每周勤练文笔, 用作品提升自己。最近还参加了“江海小记者”活动, 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我正努力朝着我的“记者梦”方向快乐前进呢!相信不久的将来, 定会有一个家喻户晓的记者张弦。

点评:

小作者从自己的外貌、兴趣爱好以及独特的实践体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活泼、乐观、积极向上的阳光形象。精妙的比喻、恰当的议论让人进一步认识了一个有主见、有胆识的女孩。结尾的点题让人为她的乐观前进充满期待。

3.我眼中的柳树四年级作文 篇三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许多树都抽出了嫩绿的新芽,比如说:松树,兰花树,梧桐树,柳树......在这百树之中,我最喜欢的树要数柳树了。

柳树的叶子是细长细长的,又绿又长的叶子上还有一条线呢!像人的血管一样!~当然,年迈老的树的树干就比较粗,小树的`树干就比较细。我比较喜欢树干粗的柳树,因为树干粗的柳树比较坚强。这样吧!~我给你们讲个例子,你们就明白了。

记得有一次,周五晚上我写完作业闲的没事干,想到窗外看看风景,突然,外面下起了雷阵特大暴雨。我心想:哎呀!糟糕了,我家门前的柳树一定会被浇枯的。想到这,妈妈突然来告诉我:”纬纬,该睡觉了,都已经9点半了。'我连忙说:‘’好好。‘’接着我就躺上了床,可是,我怎么也睡不着觉,因为我还为那棵柳树担心呢!到了第2天,我连忙跑出房间,穿好衣服。连忙跑到那棵柳树旁边。我一看,哇!那棵柳树竟然还安然无恙,而且,叶子比昨天还绿了那!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喜欢柳树了。这会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吧!,是不是有的同学都已经喜欢上柳树了呢?

4.我眼中的她四年级作文 篇四

我的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她仍然是一位爱学习的老人。

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年轻人都会使用电脑。我的奶奶是一个恒心很强的人,她看我的.大哥和二哥都会上网,发电子邮件,所以也很想学。于是奶奶就找到了家里的电脑专家—爸爸。爸爸从奶奶的眼神中看到了奶奶想学电脑,开始手把手地教奶奶,奶奶学得可认真了,每天,吃完早饭练,吃完晚饭练,有时中午都忘了吃饭,我心疼地对奶奶说:“休息一会儿吧,睡个午觉,别太累了。”奶奶固执地说:“我今天一定要把打字学会。”不一会儿,又到了该吃晚饭的时间了,我强拗着奶奶离开了电脑桌旁,来到了饭桌前,一边给奶奶捶着肩膀,一边责备地对奶奶说:“打字明天再练吧,有的是时间。”“那可不行,明天还有明天的课程,今天一定要练会。有一句古话说得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奶奶温和地说。哎!奶奶真是一位懂得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的人呀!

5.四年级我眼中的秋天作文400字 篇五

我眼中的秋天是美丽的。秋天来了,菊花开了,桂花也开了。空气中弥漫着花香。风景也是那么的美丽。同时,枫叶也红了,银杏叶也黄了,许多树叶也落下来了。

我眼中的秋天是凉爽的。夏天,知了都热得不停的叫。而秋天呢?多么凉爽!虽然刚开始还有点热,但还是很凉爽。凉爽的天气使我们能登高、郊游、野餐。因此,秋天是个凉爽的季节。

我眼中的秋天是快乐的。能让我们去快乐的郊游、野餐、登高,使我们一扫夏日的疲劳。因此,秋天是个快乐的季节,能让我们感受到快乐,所以,大家都喜欢秋季呀!

我眼中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高粱。玉米、稻谷都丰收了,苹果和一些水果也收获了,田地、果园里洋溢着蔬果的清香。农民伯伯勤劳一年得到了结果,他们开心极了!丰收的喜悦笼罩着田野,在我们心中不忍散去。

我眼中的秋天是……

6.我眼中的德国教育 篇六

大学、中学、小学均不收费。这种义务教育是其他国家很难做到的;德国的升学考核制度是以推荐为主。他们没有中考,也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小学完后实行分流:成绩好的上第一类学校 (即我们国内的重点中学) ,到12年级 (即我们国内的高三) ,由州 (国内的省) 统一出考题举行毕业考试,最后根据毕业考试成绩及平时成绩升到大学;德国学校重视学生的个性爱好。学生下午不用去学校而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进行各项有益的活动。

德国教育的特点

我在德国参观了一所大学,两所中学,一所小学,归纳一下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校开放,民主。德国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享受着充分的“言论自由”,而且在班级,年级,乃至校内活动的若干方面,亦有“干涉”和“参与决策”的自由。副校长介绍,有一次外出旅游学习的机会。班主任老师青睐于维也纳,没想到他的学生们却另有“所爱”,有的主张去巴黎,有的主张去布拉格。为了得到一个“合乎民心”的结果,班主任老师放弃了自己的初衷,让全体同学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对上述三个城市进行表决。结果,布拉格以微弱的两票之多而“入选取胜”。班主任弗里德里希先生在家长会上说;“这次学习的机会是孩子们的,孩子们快乐,我也快乐。”

2.师生关系平等。在德国,课堂上的“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对话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的,并非我们国内常见的教学画面。德国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相互的。老师记学生的“帐”,学生也记老师的“帐”,老师给学生打分,学生也给老师打分。

3.教学理论实践并重。德国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学用结合,讲求教学实效。譬如,历史课老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史”即将讲解结束之际,带领全体同学去波恩参观战后历史博物馆,“重温”联邦德国1945年以来的各个重大史实,从感性上和理性上进一步加深对该历史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4.学生享受充分的思维自由。德国的学校极少遇见沉闷的课堂或沉默的学生。他们随时都会高举起手臂,向老师提出尚未明白的问题,发表不同于老师的见解。在这里,你永远不必担心自己“说错了话”。只要你的答案是经过大脑的思考而得,必定会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即使你的理论或思考与老师的“标准答案”相悖。

德国教育的弊端

德国的教育,特别是在教学的不少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在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方面却存在不少的弊端和缺陷。

1.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宗教意识的广泛渗透。德国是个信教的国家,每个城市和村庄均有教堂。我参观了德国最大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科隆教堂,里面金碧辉煌,德国人口很少,但在这个教堂里却是人山人海。德国人信教的程度到了疯狂的地步,这种浓厚的宗教意识自然影响到他们的下一代。学校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德国的中小学没有政治课,却有宗教课。政府公开向孩子从小宣传宗教意识,不少初中、高中的学生星期天均要去教堂向天主祷告。

金钱万能的影响。德国经济发达,德国人的工资较高,但德国也是个“万税”的国家,因此,在德国赚钱是很不容易的。德国物价昂贵,给中小学生打下深深的烙印,他们从小就明白“没有钱就寸步难行”,一切均为了赚钱。

2.学校、家庭对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的教育。德国的中小学生与我国学生一样有许多弱点。由于经济比较发达,生活水准高,比国内的孩子表现更为突出。德国的中小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不够。从一位副校长的介绍来看,他很少提到这方面内容。平时学校很少让学生参加军训及其他活动。如果气温达到或超过28度,学校就放假,平时上学大多都是父母用车子接送。子女接受艰苦教育的机会不够。德国学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基本上不了解。

7.四年级我眼中的春天作文400字 篇七

春天即将诞生的时候,冬天刚过完。冷冽刺骨的风还在吹着,泥土上还留着些许残冰。我们的自然女神见了皱皱眉头,便打开手掌,将热度给予它们,原本令人战栗的刺骨风,很快就变成了徐徐暖风,吹得人们心旷神怡,吸一口,美好的味道直沁肺腑。原先的冰,已经被融化,一部分蒸发到天上,又落下来成了那绵绵烟雨;一部分留在地上,歌唱着,奔腾着。这一切结束之后,大自然又抚慰了一下精神萎萎靡的太阳。就这样,使整个春天的基调创造了出来,现在该给它一点生机了。

大自然撒下了名贵的鲜花种子以及种种草籽,栽下了无数的树苗。静候了许久,终于等到了鲜花万紫千红,群芳百艳,山峦苍翠欲滴,生机勃勃的世界。

剩下的,似乎只是动物方面的工作了。一些昆虫早就在气温转暖时醒来活动了。自然女神招出了一些小雷电,使它们发出一声响,惊起了小鸟、熊、松鼠等等的动物。她不怕遭到讨厌,因为外面的世界这么美好,谁不愿出来走一走,并且欢歌一曲呢?

8.我眼中的中秋四年级描写话题作文 篇八

秋姐姐经过田园, 给麦子涂上金色, 给高粱涂上红色, 给玉米涂上咖啡色。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农民伯伯在田野里辛勤地收割,他们的脸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红彤彤的。

秋姐姐经过果园,给苹果宝宝涂上红色,给生梨宝宝涂上黄色, 把桔子宝宝涂上金黄色。果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 连秋姐姐自己也流下了口水。

9.我眼中的数字艺术 篇九

接踵而来的, 是那些关于学科整合的话题讨论, 此起彼伏, 争议多多。该不该整合?如何整合?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何种素质?这些成为了尖锐的话题, 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而数字艺术正是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比较典型的课程, 为此, 我在此略谈对数字艺术的一点浅见。

●我与数字艺术的结缘

我与数字艺术的结缘可能与我的专业出身有关, 我学的是设计专业, 主要方向是动画多媒体。这种专业本身属于美术类专业, 要求我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 但是由于设计与时代紧密相关, 并不是艺术创作, 所以我接触计算机软件和知识也较多, 可能这是造就我“边缘特性”的一个基础。所以工作至今, 我从教的信息技术多与艺术沾边, 在探索数字艺术方面也多一些。

数字艺术发展的时间比较短, 要远远短于信息技术和艺术类的学科。因为它依靠的是数字对图像或者声音的模拟性, 这就决定了硬件和软件设备都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从事数字艺术创作或者教学, 所以它是新兴的。而且, 数字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边缘性”, 因为它既包含艺术的知识、技巧, 又包含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 所以不论是创作还是教学对人的“横向”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发展到了多媒体阶段, 每一个创作者, 需要同时具备信息技术、美术、音乐和文学等若干领域的知识, 否则不足以把握创作和制作。这种特性使数字艺术在教学中也很难办, 教师也很困惑。于是人们似乎更多的开始研究数字艺术的“出身”问题。

●数字艺术的归属和“出身”

研究“出身”可以解释信息技术教师到底适不适合教数字艺术, 传统观点认为数字艺术的落脚点是“艺术”而且强调创作结果, 软件扮演的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的角色, 就好像画笔本身不会作画, 而是人在作画。所以数字艺术还是艺术学科, 不应该归信息技术课来管, 信息技术课教师也缺乏必要的基础, 不适合教学。

我个人认为上述观点, 会将数字艺术和信息技术彻底分离。实际上数字艺术并不属于任何一种传统学科。我们要理解它, 必须先对数字艺术范围进行简单的界定。

首先, 数字艺术不等于电脑美术。数字艺术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和范围, 就其应用范围, 我认为可以总的分为视觉、听觉、影视、交互四大类。视觉侧重指静态的视觉应用。如电脑绘画和电脑辅助的平面类设计, 如版式、海报、招贴、报刊等。听觉则主要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软件进行音乐类的创作、制作。影视则是将动态的视听结合起来, 包括动画和影片的制作。交互类则是侧重利用信息技术知识结合艺术想象力探索人与物的交互。比如, 2008年中国美术馆曾经举办过一次新媒体艺术展, 其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品, 都是艺术家结合信息技术和新科技对人的交互和感受进行的探索。这是非常典型的数字艺术, 但和人们的传统认识很不一样。

其次, 数字艺术和信息技术到底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这个问题并不难解答。首先对艺术要理解。出于自身的局限性, 我从来不敢给艺术下定义, 因为艺术门类太多, 太博大, 而且形态在不断变化, 就目前人类的研究成果来看, 艺术到底从何而来还不甚清楚, 所以下定义是很不负责的行为。但是艺术是有规律的, 艺术实际上是一种哲学, 通过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就可以看出, 不论什么艺术,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特别是飞跃性的历史时期, 往往是先有某种哲学学派的诞生, 然后衍生出各种门类艺术的追随者, 文学的、音乐的、美术的、设计的。不同的艺术家通过行动践行这种哲学观念, 或者是某种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提出纲领性的审美原则和理念, 这种东西最后也就上升成为一种哲学。所谓技进乎道的原理。所以艺术表达的是一种“理念”、一种“规律”, 并不是简单的好看不好看的问题。不同的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理念, 组织和表达信息。比如, 绘画表达的是视觉信息, 而音乐表达的是一种声音信息。有的人喜欢将信息复杂化, 有的人喜欢尽可能地减少表面信息量来制造想象空间或传达深层信息。背后的支撑是哲学和原则。所以说艺术也是关于信息的, 这一点与信息技术是有联系的。早期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程度有限, 所以在操作方式、界面等方面表现都很有限。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关注界面的美观, 操作的人性化、个性化等因素。而改善这些东西的人, 也并不是所谓的艺术家, 而是计算机的开发人员和设计人员。改善和美化事物也是人的天性, 所以信息技术和艺术之间本身并不是对立的, 是天然具有融合倾向的。

同时数字艺术本身又具有两个学科都不具备的独立性。

举一个例子, 如用传统美术素描的方法, 画一个立方体, 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首先要解决造型准确的问题, 直线要画直, 透视要准确, 比例要正确协调, 然后通过涂调子掌握光影的变化规律, 画出真实的正确的光影效果, 最后高手还要通过笔法和细节深入反映出质感甚至情调。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要花相当多的精力来学习控制画笔, 控制自己的手。但是按照电脑美术的思路, 可以降低学生对笔的控制难度, 简化绘画过程, 如用直线工具来勾线, 然后用填充将大致的黑白关系以单色填充, 再用加深、减浅等工具进行明暗变化的处理。这样学生通过有创造性地使用软件功能, 减少了用笔的难度, 但是美术的基本思想得以保证。这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电脑美术的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起作用的是美术的基本知识, 如光影知识、比例透视等。但是在操作上和造型方法上使用的都是信息技术的思维。许多信息技术教师感到自己没有美术功底, 没有自信, 实际上所谓美术功底指的就是这种运用画笔的“手上功夫”。但是像刚才的过程基本上简化了操作, 所需的“美术功底”更多地变成了一种意识上的和观察方法上的东西。这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是有可能习得的, 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样的电脑美术的案例非常多。所以数字艺术的思维方式是综合的, 借助不同领域的思考方式, 解决问题, 进行创造。

实际上许多学科发展到今天都呈现出交叉融合的趋势。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需要一个重要的立足点, 就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综合联系运用。信息技术课可以成为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良好平台, 但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者自己首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综合与创造。

●教师素质的“伸展运动”

当今, 数字艺术课在争论中发展, 许多学校和教师都结合自己的特色开设了数字艺术方面的课程。许多必修教学也都朝着数字艺术的方向发展。这说明信息技术中有一部分知识和技术天然的具有偏向艺术和设计的属性, 如Flash、PS等。学习信息技术出身的教师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开好数字艺术类的课程, 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

戴博思曾经提出过“视觉素养”的概念, 认为视觉素养在新时期应该成为成人的必备素质。也有很多学者提出听觉素养的重要性。这些素养的提升不仅可以使教师能够顺利地进行数字艺术领域课程的教学, 对教师自己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培养爱好、提升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可能不具备美术或音乐专业人员的“童子功”。但是提升视觉素养和听觉素养, 并不需要完全按照艺术家的标准去进行。而是通过了解相关的知识, 体验一些基本的技能, 从而从认知水平上和审美意识上得到提升, 这样再结合自己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与创造力, 就可能发展出颇具自己特色的数字艺术课程。

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讲, 我在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同时, 也坚持弹了10年的吉他, 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学习使我感觉到, 能接触更多领域的知识, 会拓展自己看待生活和世界的视野, 也会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美术、音乐和信息技术的横向了解, 我能够看到学科间更多的共性以及思考方式的不同。从而能够更好地综合这些知识, 以形成新的认知观念, 这些观念又会不自觉地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相信最终受益的是学生, 随着教师行为和课堂教学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也会改变观念, 形成更加综合的、有创意的思维模式, 更容易产生横向思维, 找到不同学科领域的联系和共性。这个过程是很快乐的, 而不应是痛苦的。只要我们调整好心态, 能够以一颗包容的年轻的心去对待不同的知识, 我们就可以使自己的素质不断地“伸展”。

我相信信息技术教师凭借本身的优秀素养和兼容并包的心态, 完全可以不断地拓展信息技术的教学领域, 使这个学科能够摆脱“辅助工具”学科的局面, 在各个方面引领新的潮流。

●我的课程设计

目前在北京景山学校我开设的数字艺术课程主要是, 初高中的选修课和校本课程。开设的数字艺术主要有两个方向, 绘画方向和动画方向, 初中和高中的选修课在课程难度和深度上是不同的, 但是理念上是一致的。思路就是增加艺术和创意知识的比例。并且在课程的进行中力求将艺术和设计的思维与信息技术的思考方式相结合。同时数字艺术课程学生全部使用电子绘画板进行创作, 通过电子绘画板, 计算机设计制作和手绘可以更好地融合。

电脑绘画方面的课程在初中阶段侧重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活动和案例为中心, 进行教学。基本的课程内容分成基本绘画知识单元、素描与色彩单元、卡通画单元和创作单元。每个单元遵循一个模式:基础知识技巧—临摹—半临摹半创作—创作。这样的模式基本符合美术类学科教学思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认知水平和技巧。高中阶段的基本模式和初中相同, 但是内容上和难度上有区别。高中阶段我开设的校本课程是《CG插画》, 起名为插画意味着它的创作过程是受到一定限制的, 带有一定目标性的, 所以从认知的深度上, 分析主题和设计上, 较初中难度都有提升。这样初高中的课程就能拉开一定距离, 避免难度上过于相似。

电脑动画方面的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的动画单元的主要差别是, 强调手绘逐帧动画。同时在动画设计方面更突出完整性。上课的基本模式是:剧本—脚本—角色设计—逐帧动画绘制 (6课时) —环境动画—配音—创作 (4~6课时) 。通过这样的过程, 让学生完整体会动画创作过程, 同时给学生相对多留一些大块的制作时间, 以期收效。

10.我眼中的同学四年级作文600字 篇十

在我上五年级的时候,我有了一个新同桌——一对柳叶眉下面镶着一双黑宝石般的水灵灵的大眼睛,还有一张樱桃似的小嘴。他总是孤单的在自己的空间,对人很冷淡,不喜欢交朋友,总阴着脸,给人一种阴暗的感觉。

我很讨厌他——因为他没有朋友。可老师就想让我在学习上帮助他,不可能无缘无故把他换走,所以我得让他自己知难而退向老师提出换同桌。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我千方百计的“折磨”下,他并没有做出任何表态,更没有想要换同桌。

有一次,老师点他回答问题,本来他要说自己的答案,可我却说了一个错误的答案让他说,可能因为老师让他向我学习,所以他听从了我的话,他说了我的答案。同学们听了都笑了起来,我也在底下笑了起来。老师听了后生气地说:“你上课梦游去了吗?还是搞地下活动去了?开小差这嘛上进,这麽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出来,坐下。”他一脸无辜的坐了下来,眼睛里似乎有一些泪珠在打转,却好像不想让它流下来。令我出乎意料的是——他并没有骂我,也没有向老师提出这件事,我的心中疑惑极了……

本来换同桌信心十足的我因为一件事让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有一天,我突然生病了。第二天上学,我并不知道作业和昨天上的知识,他看见后,立马把作业给我,还仔细地把昨天的知识给我讲解。下课后,我对他说:“我对做了很多过分的事,你不生气吗?”他笑道:“为什吗要生气?上了你的当,只能算我笨,我不喜欢与别人为敌。”不知怎嘛了,我突然觉得他好宽容、好伟大。

11.四年级学生作文:我眼中的菊花 篇十一

我爱花,尤其喜爱菊花,今年十一假期,水源山公园举办了菊花展,我有幸近距离的观赏了有着“花中君子”美称的菊花。

一进大门,只见一片“花海”迎面扑来,这里的菊花真是铺天盖地,数不胜数。远远望去,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黄的似金,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傲霜吐艳,竞相开放。这五颜六色的菊花在太阳公公的照射下更加显得光彩夺目。

走近这片花海,只见它们起伏叠荡,像波浪一样。看!这朵黄色的菊花,它的花瓣是一条一条的,中间花瓣向里卷着,就像鹰爪一样,四周的花瓣向外舒展,略微弯曲,又有些下垂,好似金黄的瀑布倾泻而下。黄色和白色的花瓣被青青的细叶衬托着,微微向里卷曲,丛丛叠叠。花瓣围绕着花心,紧紧抱成一团,越发显得多姿多彩。

但我最喜爱的还是菊花展中用栅栏围起来的精品菊花,这里的菊花很特别,每朵花上都有多种颜色,顾名思义叫“五彩菊”,据说这种菊花很珍贵,一盆花就价值五六千元,如果不是这次菊花展,还真是难得一见的珍品,除此之外,还有用菊花做成的双龙戏珠、丹凤朝阳、孔雀开屏等造型新颖的图案,每个图案都精致无比,栩栩如生,引得游人纷纷驻足拍照留念。

啊!我眼中的菊花,你不仅有华丽的外表,迷人的芳香,你那好高贵的品质更令我敬佩。

12.我眼中的数学有效教学 篇十二

测试结果:

这样的结果引起了这位数学教师的思考: 是这道题目难呢? 还是我们的教学有什么问题?

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 同样的教材, 不同的教师, 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 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 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证明, 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 谈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一、目标整合的策略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教学的动力, 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案例 (反例) 教学内容是“8加几”。通过情境列出算式8+6。

1.在算法交流过程中, 五位学生依次发言。

生1:把8放在心里, 接下去数:9, 10, 11, 12, 13, 14。

生2:先把6分成2和4, 8+2=10, 10+4=14。

生3:先把8分成4和4, 6+4=10, 10+4=14。

生4:从1数到14。

生5:把8看成10, 10+6=16, 16-2=14。

2.算法交流完成后, 教师组织比较: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生:我喜欢……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 就用哪种方法算!

分析:“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的一个亮点。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的有效途径。因此, 许多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鼓励算法多样化。而本节课学习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够理解并掌握“凑十”计算的方法, 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水平。他们往往感性地认为自己熟悉的、已经掌握的算法是最好的, 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计算。

二、情境教学的策略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 因此, 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案例 (反例) 倒数教学情境

教师手上拿了张写有“福”字的纸, 然后当着学生的面把“福”字倒过来, 问学生:“这个字现在怎么样了? ”学生答:“倒过来了, 表示福到家了。”教师很高兴, 接着说:在数学知识里也有这样的现象, 如分数倒过来就是。然后问学生:9倒过来是多少? 学生答:9倒过来是1 /9。另一个学生不同意, 站起来答:9倒过来是1/ 6 , 因为9倒过来是6。全班哄堂大笑……

反思: 学生产生这种想法不怪学生, 而是教师自己造成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倒数概念, 把情境设计的中心放在了“倒”字上, 表面上看是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方便了学生理解, 但实际上却没有抓住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三、活动教学的策略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 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 精心设计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 在活动中发展”, 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 把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沙子、水“推”给了学生, 让他们自己通过探究、交流, 发现规律, 生成圆锥体积公式;继而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计算用沙子随机堆出的圆锥体的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

四、学法指导的策略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 激活儿童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储备,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空间, 去“做数学”, 完成“数学的再创造”。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 体验知识的由来, 获得“再创造”的方法 , 产生创造兴趣, 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

如教学《圆的周长》, 应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 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真实的探索者:通过充分操作得出结论。

“绕”、“滚”、“截”三种“化曲为直”的方法测出圆的周长 , 像数学家一样经历“问题—猜测—测量—再测量—归纳—验证”的探究过程, 完成数学的再创造。

五、激励评价的策略

13.我眼中的孙悟空四年级学生作文 篇十三

当然,炫耀自己也是她的代名词,在“一语未了,只听后院有人传来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句话中,王熙凤自己说她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但始终没有半点惭愧之意,却还哈哈大笑,她是想对林黛玉说,就算我来迟了也没人敢说我。炫耀自己在家中的权势。

不要以为王熙凤穿得满身珠光宝气,富贵华丽就能引领时尚。她绝对是一个俗气的人。你瞧瞧她身上颜色,从美术的角度上来看都是一个色系的,这样不但没有给人华丽的感脚,反而给人了一种花枝招展的印象。

大家可不要被她表面的说辞给蒙蔽了双眼。在文中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里就可以找到答案。”丹凤“与”柳叶的意思是美丽漂亮,但“三角”和“吊梢”的意思却是阴险毒辣。说明她是一个表面漂亮,实则内心毒辣的人。

14.四年级我眼中的春天作文400字 篇十四

广场樱桃树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小粉骨朵,远看好像一块块粉红的绸缎铺在树上。走到近前,枝条上还微微透着白,有樱花开了!

休闲广场的樱花是春季最美的风景之一。十几棵树紧紧的簇拥成一排,每一朵花都争先恐后地开放,你挤我、我推你,粉红一片,好不欢喜。细看,每朵花长的都不太一样。有两层、三层,甚至更多,形状也各不相同,有浅粉色、深粉还有白色争相斗艳;黄黄的花蕊细得像一根根绣花针穿在花瓣中心。樱花很多,而且都是成堆儿长的,就像是挤在一起看动画片的小孩儿,樱花好美!

丁香也开了。浅紫色的丁香聚在一起,高雅又朴实。淡淡的花香传来,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来多闻一会儿,再好好观赏这丁香吧:丁香是四个瓣的,但有人说如果找到五瓣的丁香,就会有好运。所以,丁香树的周围常常会有些不大的孩子,他们弓着腰,瞪着眼睛仔细地盯着丁香花在看,嘴里还在不停地嘟囔:“1,2,3…”忙活了半天也没发现那五瓣丁香,可他们还在不停地寻找,只为等待幸运的时刻。

广场的大树变化很多。树上冒出了嫩绿的叶子,给春天增添了几分生机。树上已经有很多鸟儿在嬉戏玩耍。

人们也因为春天的到来而减少了衣服。大家都脱去棉服,有的哥哥姐姐们早早地露出了脚脖儿,就连街上的老奶奶都换下了羊绒大衣。

15.群体的独舞——我眼中的《孔雀》 篇十五

最初刚看完《孔雀》, 也将它定义为上世纪70年代的缩影, 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家庭中三个孩子青春成长中的一段经历, 基调是阴郁的, 感伤的。但再看过几遍, 一次次将自己内心浸入其中, 又一次次走出作品, 关照现实, 发现每次都有新的体悟。

电影由三个断裂的故事组成, 依次以三兄妹为主角, 讲述了他们人生中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在大哥的故事中, 展现出的是一个不平常而又平实的人生。作为一个脑部曾受伤的人, 一个残疾人, 他享受着父母特别的关怀与爱护, 承担着非正常人所遭受的歧视与排挤。他有着对单纯的爱情、友情的追求, 但他友情没有得到, 爱情也无所而终, 最后与一个跛脚的姑娘结婚了。

姐姐是全剧的主角, 她极富梦想与野心。在那个激情四溢的花样年华, 她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渴望, 然后整个生命为之付出, 全部青春为之燃烧。在她的世界里, 没有世俗的伦理道德、束缚羁绊, 她不受任何禁锢, 眼中只有她所要得到的东西。为了要回自制的跳伞, 她可以献出一个少女最珍贵的东西;只是为了换一份工作, 她放弃了爱情、婚姻的幸福……这份执着与义无返顾的付出, 令所有人为之惊骇。而结果是所有追求的梦的破灭。这种幻灭, 没有让她的人生变得大起大落, 只是那种烙在心灵一辈子的伤痕只痛在她自己灵魂的深处。

全剧的叙述者——弟弟, 在所有人眼中是一个沉默的影子。可实际上所有的故事全是用他的口吻来讲述的。这种反差昭示了在沉默的影子里暗含的却是一颗最为敏感、苍老的心。他见证着别人的青春故事, 因残疾哥哥带给他的与生俱来的自卑, 自己的青春几近缺失。他终日沉默着, 积聚的能量偶在极度的自卑、对哥哥的仇恨中爆发。他惟一的青春悸动——画了一幅女裸体画, 却换回了他被家庭的不容, 蹋上了另一段人生的征途。

其实, 每个人都在为心中想要过的生活、想要追求的东西而努力着。就像一个又一个独舞者, 一直在自己的世界中孤寂、执着地舞蹈着, 为自己心中的梦想追寻着。

但再细细琢磨, 终究发现品出的不只是人性的阴冷, 更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那独舞者的孤独、失落之感暗淡了下去, 继而让人醒悟到的是无论个人追求怎样, 结果怎样, 生活的主体不是自己一人, 而是所有生命纠缠在一起的彼此。

还记得姐姐骑自行车、挂着跳伞在大街上飞驰的那幕, 张开双臂拥抱一切的画面很美。可如今想起, 更让人感动的却是她妈妈阻拦她的时候。在车上挂着跳伞, 看似是姐姐伞兵梦想的假想实现, 在母亲那里, 却是希望的破碎。那一刻, 她没有尖叫, 没有骂嚷, 只是扔下菜篮, 全力冲过去, 追赶着将那硕大的跳伞一点一点揽入她的怀里。最后, 当女儿扔下车子走后, 她仍然在继续, 扯着布拉向自己。她绝不是嫌女儿的举动丢人, 而是忧虑女儿的将来, 担心她活在梦里会毁了她自己。

的确, 我们不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梦想都是彼此交融着存在。剧中特别让人铭记的是姐姐与弟弟的感情, 尤其是那幕:弟弟为支持姐姐当伞兵, 而从楼上给她抛下一元钱——它在空中飘舞, 承载着两个人的希望。弟弟是走不出自己自卑、狭小的世界, 但他却默默关注着姐姐的梦想。那一元钱是何其珍贵, 因为, 那是一个青春压抑的人对另一个想放飞梦想的人的寄望。

而姐姐又何尝不是呢?面对弟弟出走, 委身在敬老院里的事实, 命运不顺的她, 想象着自己的弟弟已经当海军了, 选择了欺骗别人的同时麻醉自己。用虚构别人的梦来填充自己的心灵, 带着种傻傻的满含辛酸的幸福。这个故事不仅属于那个年代, 那种梦想的拥有、努力、破碎, 人生的压抑是人类共有的。而生活的真正丰富在于我们是以“类”的形式存在的。所以, 再无奈的人生, 都是群体的独舞。一个人的独舞, 纵然带着梦想, 依旧会很孤单、惆怅;而许多人在人生舞台上的独舞, 却多了一丝彼此的纠葛, 共同的守望。

再回来看这个故事, 早已不再有人性的压抑。一家人帮哥哥学骑车时的快乐、温情也罢, 在大雨中面对被雨水冲刷的蜂窝煤, 家人的悲戚、无奈也罢, 所有的悲喜, 都是一起走过的日子。

结尾是耐人寻味的, 三对夫妻一起在冬日去动物园看孔雀。在欣赏它夺目的雀屏之前, 也要承受它尾部的丑陋。那孔雀看似美丽, 但此刻带给人们的只有期望、焦灼。这个等待的过程让人感到莫名的痛苦。终于, 他们转身离去。孔雀依然在轻轻、慢慢地踱步, 好像没有尽头。可突然, 它就展现了那令人倾心夺目的艳丽。始于瞬间, 止于永远。

上一篇:客运班车进站管理服务协议下一篇:自考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