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及其途径的研究

2024-08-02

高校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及其途径的研究(共6篇)

1.高校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及其途径的研究 篇一

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团委

内容摘要

能力建设是共青团的一项根本建设,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长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华东理工大学共青团组织一年来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了当前加强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五项修炼”,即以“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为基础,以对工作“进行系统思考”为动力,以“自我持续超越、推进成果显现”为推动,有效提升共青团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 能力建设 五项修炼 实践创新

共青团的能力,就是共青团组织按照党的要求,紧密结合青年和青年工作特点,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的本领。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团组织在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基础上,结合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实际,对加强高校共青团的能力建设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和实践创新的尝试,这就是以“进行系统思考、自我持续超越、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推进成果显现”等五项修炼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内容,探索“满足青年学生需求最大化基础上的广泛认同”的多种实现路径,努力增强我校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推进我校共青团组织的能力建设。

第一项修炼:进行系统思考

进行系统思考就是要整体、动态、本质地思考问题,改善思维方式,这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加强能力建设的核心,是“发动机”。

(一)整体思考,合理规划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

2004年11月,我们启动了三年行动计划,并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奋进工程”。“奋进工程”的目标就是通过三年的努力,把我校共青团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研究型的共青团组织,持续注入发展动力,不断提升战斗力、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力。“奋进工程”对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思想教育引导、素质深化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成才服务和团的组织建设”等五个工作领域进行了合理规划,确定了“以思想教育引导为核心,以素质深化拓展为重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学生成才服务为平台,以团的组织建设为保障”的整体工作思路。

思想教育引导方面实施“明德项目计划”,重点建设“正心诚意”、“润德修身”和“诚信校园”三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诚信修身教育等三个方面工作。素质深化拓展方面实施“格致项目计划”,重点建设“博学笃志”、“慎思笃行”、“四位一体”和“腾飞基地”四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科技学术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和素质深化拓展等四个方面的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实施“冶性项目计划”,重点建设“开卷有益”、“悦目爽心”、“引经据典”、“商业精英”、“精品社团”和“青春驿站”六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校园读书文化、校园娱乐文化、校园高雅文化、校园

商业文化、校园社团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学生成才服务方面实施“导航项目计划”,重点建设包括“创业导航”、“职业导航”、“心理导航”和“满园芬芳”四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学生创业辅导、学生就业辅导、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和学生育优评优推优等四个方面的工作。团的组织建设方面实施“务本项目计划”,重点建设“根深本固”、“解疑释惑”、“爱岗有为”、“秀外慧中”、“一体两翼”、“百花齐放”和“研深覃精”七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班级团日活动、学生团校建设、团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社团社区团工委建设、基层共青团工作促进和青年工作研究与促进等七个方面的工作。

(二)改善思维方式,坚持活动、建设、研究、服务四位一体综合推进 当前,高校共青团“五强五弱”的工作局面仍然没有改变,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共青团组织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的建设。这“五强五弱”分别是:在服务的对象上群众性强、先进性弱;在工作性质上教育性强,服务性弱;在工作内容上活动性强、研究性弱;在开展工作的形式上封闭性强、开放性弱;在工作实效上个体效应强、整体组合弱。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活动、建设、研究、服务四位一体综合推进,贴近、互动、凝聚、引领四点一线递进深化。既重视大型活动的开展,又重视共青团制度建设(如专职团干部的360度考评制度等);既重视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重视研究和把握工作的前瞻性和规律性(如开展团员和团支部现状的调查分析等),既重视活动的教育性,又重视各项工作对学生成才的服务性(如各类成才报告会等)。在工作路径上,既重视贴近党政中心任务、贴近学生团员需求、贴近青年工作实际,又重视供求互动、社会互动和网络互动;既重视对对青年的思想凝聚、组织凝聚、服务凝聚和情感凝聚,又重视对学生团员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的引领。

第二项修炼:倡导团队学习

重视青年学习、组织青年学习、自觉坚持学习、积极引领学习,构成了共青团的学习特质,是共青团的一项重要政治使命和鲜明特征,决定了共青团具有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内在动力和独特优势。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团的十五大也向全团明确提出了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和服务型组织的要求,加强团组织的学习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 的任务。倡导团队学习是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基础环节之一。

(一)团队学习机制:个人学习是基础、深度会谈是关键

个人学习是团队学习的基础,深度会谈是实现团队学习的关键。个人学习要出自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要,深度会谈是在无拘无束的探索中自由交流自己心中的想法,交流经验教训,反思、探询、相互支持与启发,从中得到超过各自个人认识的认识。一年来,我们将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建立了“四个一”的学习机制,即:每周一次深度会谈,校团委每周组织专职团干部进行座谈和讨论;每月一次的学习交流,团委每月组织团干部以各种形式进行学习交流;每学期一篇工作论文,团委将团干部的工作论文进行交流和评比;每学年一次工作研讨,结合本学年的工作实际和工作经验,开展工作研讨。

(二)团队学习方法:六步学习法

为了使学习机制更进一步完善,我们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六部学习法”,即:学、听、议、做、写、评。“学”即是要进行自学,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广泛学习;“听”即是要向他人学习,听取专业的报告,学习先进性理论知识和经验;“议”即是将自己的学习与研讨结合起来,每周的工作交流,每学期的工作研讨都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良好机会;“做”就是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实践,将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写”即是将自己的学习体会用工作论文的形式落实到书面上,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借鉴基础,为广泛的交流提供条件;“评”即是建立评价机制,将学习的效果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归纳,得出更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在每步教育中,要结合青年特点,创新教育形式,引导团员青年和团干部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第三项修炼:建设品牌项目

建设品牌项目就是重点建设若干活动项目,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活动品牌,这是高校共青团加强能力建设的第二个基础环节。

(一)建设品牌项目的目的是强化精品意识

活动项目是共青团工作的主体,实现项目化推进已经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共识。但是高校共青团项目面大量广,就我校而言,全年面向全体学生团员正常开展的活动项目就达到52项。在这些项目中,如果每一项都追求卓越,显然对资源极其稀缺的共青团组织来说,必然力不从心,而如果每一项都平均分配资源,则往往又会导致工作的平淡无奇,影响战斗力和吸引力。因此,对高校共青团组织来说,必须对所有的项目进行常规项目、重点项目和品牌项目的区分。建设品牌项目也就是要强化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这也是形成各高校比较优势(或者说学校特色)的关键所在。2005年,我校在梳理共青团所有活动项目的基础上,确定了要重点建设的十大品牌项目,一是“校园文化社区行——社团进社区”;二是“名家走近青年”;三是“生存模拟实践大赛”;四是“华理制造校园文化之星”;五是“经典华理”;六是“新生导航——新生展示季”;七是“杰出青年校友论坛”;八是“大型团日观摩”;九是“思想学术节”;十是“团队行为训练”。

(二)建设品牌项目关键是构建三个体系

建设品牌项目的关键是要构建三个体系,即组织领导体系、物质支撑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构建组织领导体系是投入组织资源,构建物质支撑体系是投入物质资源,而构建技术保障体系则是投入技术资源。三项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是建设品牌项目的三个重要支点。我们在建设品牌项目活动时,既有学校主管领导担任组长的校级领导小组,又有分项目的项目组织协调小组,并实现校院合理分工、充分互动。在物质投入上,对于品牌项目活动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充分的倾斜,确保品牌项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另外,对于学术性较强的品牌项目,努力争取学校专业老师的学术支持,聘请了一批工、理、商、文、法等领域的专家担任工作顾问和学术指导。

第四项修炼:自我持续超越

组织行为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人和组织在发展中始终面临两个重要的极限,即自我极限和常规极限。自我极限即自我认为个人和组织的能力是有限的,一项工作别人不能解决,自己也不能解决;常规极限即过去是怎样做的,现在就应怎样做,别人怎样做的,自己就应怎样做。加强共青团能力建设就是要鼓励团干部和团组织向自我挑战,向极限挑战,实现自我持续超越。它是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重要张力之一。

(一)自我持续超越的核心就是要把工具型工作观转变为创造型工作观 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共青团干部的工作观是工具型的,他们的工作只满足于上传下达,应付各种任务,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缺乏思考和总结,造成了工作的僵硬化、程式化,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先进性。近年来,我们为建设一

支“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共青团干部队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机制,激发团干部成为始终“自我持续超越”的创造型干部。一年来,学校团委开展多次专题研讨会,加强对各级团干部的思想教育,强化转变工具型工作观为创造型工作观的意识。2005年,学校团委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专职团干部360度考核制度》,对校院两级团干部的工作职责、工作要求、选拔程序、绩效考核和业绩激励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考核制度中的各项指标在确定指数时加大了各项工作创新性的权重;同年建立的《红旗分团委360度考核制度》、《红旗团支部考核制度》也遵循了以上的原则。另外,在每期团日活动主题确定上,注重给予团支部更灵活的组织空间,在每月“十佳团日活动”中,更加突出创新性指数。2005年校部对学校各部门进行业绩考核时,我校团委在所有部门中,创新指数排名第一。

(二)自我持续超越的动力是共青团干部的使命感

如果目标一直能在组织中鼓舞人心,那就是拥有一种能够凝聚并坚持实现的能力。共同愿景的整合,便是组织的全体成员的使命。只有当全体成员致力于实现共同的理想、愿望和共同关注的愿景时,才会产生自觉的创造和超越的意识。近年来,我们逐步明确了我校共青团组织的大愿景是“满足学生需求最大化基础上的广泛认同”,各学院团组织的小愿景是“特色+精品的比较优势”,各级团干部的个人愿景是“学习型、创造型、研究型,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党政后备干部”。三个愿景的结合促进了使命感的形成和强化,也促进了共青团的“自我持续超越”。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各级团干部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从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实现的方式方法上都能够大胆探索,如理学院在2005年就首次组织公推直选学生会主席;每年的思想学术节、文化艺术节、社团节的组织都能够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自我持续超越的关键是坚持激励相容的原则

自我持续超越关键是要实现共青团组织和共青团干部的“双赢”,也就是要始终坚持激励相容的原则。激励相容就是要做到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的统一。一年来,我们在组织各项活动时坚持激励相容的原则,制定和实施各项激励政策。如为活跃班团组织实施主题团日竞标制度(竞标成功给予全额资助),学院承办校级活动实施答辩制度,此外还有学生干部岗位动态转换制度、红旗分团委流动红旗制度等。

第五项修炼:推进成果显现

工作成果显性化是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成果显现往往被狭窄的理解为共青团的活动场面。我们认为,共青团工作成果显现的方式是多维的,是活动场面、总结宣传、经验提炼、学术探讨和服务对象素质的提升等多种方式的统一和结合。推进成果显现是高校共青团加强能力建设的第二项重要的张力。

我们在推进成果显现工作中,借鉴海尔集团的企业管理“OEC”模式,强化薄弱环节建设。

O(overall),全面规划,即对成果显现要做全面的计划和要求,对于一项活动的开展要重点关注能够给予服务对象什么样的体会和感受,达到怎样的实效,通过何种途径显性成果。我们基于“以往很多工作只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判断,提出“完善三分之一”的要求,这三分之一就是总结、宣传、提炼部分。

E(everyone,everyday,everything),即人人有要求、天天有记录、事事有总结。人人有要求,就是校院两级团组织和从事共青团工作的团干部都要有推进成果显现的意识,在工作中建立成果显现的方法体系,如确立了四大发展报告系列(社团发展报告、校园文化发展报告、青年学生发展报告、社会实践发展报告)。天天有记录,就是要求每一天的工作要有大事记。事事有总结,就是每一项活动开始时有计划、结束时有总结,并努力通过媒体加以宣传报导。

C(control),过程控制,也就是活动结束后的两周内检查活动总结,每学期检查一次学期总结,每学年整理出版学校共青团工作年鉴。

在推进成果显性化建设的一年中,我们开展的各类活动被校外媒体报道了近120次,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著名新闻媒体。同时,还编辑了《2005年华东理工大学社团发展报告》、《2004年华东理工大学团日活动精品集》等出版物,有力展示了共青团在服务学生团员方面的风采和成果,得到学校党政和广大学生团员的积极评价。

能力建设是共青团的一项根本建设。以“进行系统思考、自我持续超越、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推进成果显现”为内容的能力建设“五项修炼”,是一种工作思路的创新,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以“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为基础,以对工作“进行系统思考”为动力,以“自我持续超越、推进成果显现”为推动,对有效提升共青团的各项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宋来、王芝眉、陈立俊、钱嫦萍、储琰、何筠、薛花)

领导点评

该研究报告紧紧围绕高校共青团组织的能力建设,结合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特征和实际,并根据我校近年来加强共青团能力建设的系统思考和实践创新的经验,提出了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加强能力建设的“五项修炼”。报告研究视角独特,有较强的针对性。因与我校工作实践结合,报告中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示范性。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沈炜

2.高校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及其途径的研究 篇二

内容摘要

当代社会的分工细化对人才的要求呈现全维化、复合型的特点,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共青团育人工作由“有限维”向“多元维”转变。共青团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诸元素之间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基于系统论的共青团工作要遵循整体性、相关性和目的性原则。可以着重加强大学生主题教育平台和两个平台建设,突出通才教育。

关键词

系统论 育人 高校共青团

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如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成为当今高校共青团工作者的一项时代命题。我们认为,共青团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诸元素之间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在新形势下,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建立完善的共青团育人工作系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系统运行的规律和原则,努力开创共青团育人工作的新局面,是共青团干部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

一、系统论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系统论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它把复杂事物作为有机整体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征和运动规律,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应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定量地确定出最优目标。它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系统分成不同等级和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份的关系,使部分的目标服从整体的最佳目标,以达到为系统提出设计、管理、运行的最优方案。系统论解决问题的着眼点与传统方法不同,它不是着眼于物质和能量,而是着眼于信息,把任何实践活动简化为三股流,即劳动者组成的人流,劳动工具等组成的物流,以及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策略、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等组成的要达到预定目标的信息流。在这三股流中,信息流起着支配的作用,它调节人流和物流的数量、方向、速度、目标,驾驭人和物作有目的有规则的运动。

随着现代系统论的广泛应用和发展,系统方法也日益为人们所瞩目。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根据客观事物的系统特性去认识和改造事物的方法,它的核心是整体。具体说,就是从整体出发,考虑整体与部分、层次、结构、环境的相互联系,全面分析综合处理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着眼于整体,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于复杂的系统尤为适用。

系统论和系统方法的思想为我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的原则,即整体性、有序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等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对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是有普遍指导作用。

二、系统论观点中的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

(一)人才的综合素质是一个系统

当代社会的分工细化对人才的要求呈现全维化、复合型的特点,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共青团育人工作由“有限维”向“多元维”转变。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人格”,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首要位置,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人文精神,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基本关系;二是“知识”,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根本,主要指学问和见识,学问即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见识则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独到的见解和对未来的预见性;三是“能力”,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的核心,这是一种综合智能,主要包括自学能力(运用文字和上网获取知识的能力)、选择能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博采众长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形象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探索未知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文字、口头和上网表达能力);四是“体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基础的地位,其内涵有两个方面:即“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中,“人格”是方向,“知识”是根本,“能力”是核心,“体质”是基础。简而言之,现代高等教育就是要努力把大学生造就成为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综合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共青团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共青团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育者、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环境氛围等多种要素组成。其要素(工作系列子系统)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体现在要素间的互补性、资源共享性、竞争性、整体目标一致性;其结构存在基于科学、高效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性;其与环境间的交流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并受大环境的制约弹性大;其整体时序性强,存在明显的“巨涨落”。共青团育人工作的系统分析方法,就是把系统方法运用于育人工作实践中,以期达到最佳效果的目的。因此,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要从系统观点出发,借助现代化科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和最佳化等分析,将共青团育人工作系统中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开放的、多层次的培养、塑造过程。运用系统方法开展高校育人工作,对我们掌握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提高工作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三)共青团育人工作的系统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论的核心,这一原则认为,系统在要素与要素的相关性中产生出高于要素的整体性或系统后,即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系统是由各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的整体,但是系统又不等于各要素的简单相加。其原因在于不仅存在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还存在着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这些关系处理得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孤立的部分中的功能相加之和;否则,整体的功能就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因此,整体性原则要求共青团育人工作首先要重视整体效应,把着眼点放在系统的整体上来,把具体事物放在系统整体中来考察,不能孤立地处理每个部门或环节的问题。也就是要求共青团育人工作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放到整体中,放到整个系统的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考察,不能把自己局限于本院系、本部门,而要立足全局,放开眼界,站在更高的思维层次来决定自己的目的和行为,使自己的利益与整体利益息息相关,合理调节。其次在共青团育人工作中要处理好各部分的比例关系。系统整体规定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能随意破坏这种关系,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整体效应。在共青团育人工作中要根据使系统发挥最大功能的准则来处理各部分的关系。

2、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就是系统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不可分割。共青团育人工作这样一个系统,在现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受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法律环境以及影响这个系统的特殊环境因素如生源提供者、需求单位、其他高校等因素的制约、影响。由此我们首先就不得不重视外部环境,尽力去预见未来的变化,始终关注它,根据环境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反应。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系统的变化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我们得重视这个系统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各个部分之间有机结合,相互配合,相互交融,形成合力,达到使共青团育人工作的客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的。

3、目的性原则

系统是一种目的性系统,这种目的性首先表现在共青团育人工作有一个根本的总的目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遵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不能背离这个总的目标。其次,共青团育人工作各个子系统又有非常明确的直接目的。比如组织建设系统通过发挥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团员模范先锋作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校园文化系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和文体活动,创造以浓厚文化气氛为主体的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熏陶,陶冶情操,树立创新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自我教育系统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在工作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

三、基于系统论的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

高校共青团要以努力培养多维化的社会精英人才为目标,抓紧理论研究、组织建设、干部培养等基础工作,兼顾全面,突出重点,以引领、培养、服务为手段,抓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优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创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人文素质培养等素质拓展工作,并着力解决好信息化、基地化等辅助支持手段建设工作。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可以着重加强两个平台建设,突出通才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主题教育平台建设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使广大学生都深刻认识到,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希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年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能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面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精神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二)加强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建设

共青团活动建设必须符合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加强校园文化平台建设,完善文化育人系统。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共青团工作中的主线作用,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为核心,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将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具有时代特征、体现科学品格和人文精神的先进文化。加强学生科技建设,拓展科创平台。依托学科群、链建设,重点构建体现我校学科交叉的科技平台,组织团员青年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加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完善人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精心策划、积极组织团员青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基地化建设,不断探索学生融入社会、成长成才的有效方式。

(三)突出通才教育

前不久,国内某著名大学校长提出大学要培养“四不象”型的人才,引起了国内多家媒体的热烈讨论。但事实是,通才教育的主张古已有之。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不器”的说法,意思是君子不能像器皿那样,只有一种用途。现代大学中蔡元培、梅贻琦两位校长也都是主张通才教育的。哲学家冯友兰提出高等教育要能够使青年“转知成智”,也是这个意思。正如英国教育家亨利•纽曼所说的,“智力的全面培养对学习专业和科学是最好的帮助,受过教育的人能够做文盲所不能做的事。一个人学会了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练就了审美力,养成了判断力,增强了内心的想象力,这之后,他的确不一定马上成为一名法学家、一名辩护律师、一名演说家、一名政治学家、一名医生、一名商人……但是,他将处于这样一种智力状态,即它能够从事以上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或从事以上任何一门职业。”亨利•纽曼还说:“大学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目的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内容并使这种思想处于清醒的状态,推进政治权力的运用以及使个人之间的交往文雅化。”

3.高校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及其途径的研究 篇三

典型案例申报表

2008级行政管理团支部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

建立校外学习、活动及实践基地协议书

甲方: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8级行政管理团支部

乙方: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相互支持、共同负责的精神,一致同意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8级行政管理团支部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建立“2008级行政管理团支部校外学习、活动及实践基地”,具体协议如下:

第一条:协议内容

1.1 乙方作为桂林市、自治区、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授权甲方在乙方建立“2008级行政管理团支部校外学习、活动及实践基地”。

1.2 乙方在其权限范围内为甲方提供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场所、举办爱国主义及青年精神文明建设主题的活动场所及假期社会实践单位,甲方假期社会实践内容主要为:协助乙方展览工作;协助乙方的“走出馆门开展巡展”工作;讲解志愿者等。

1.3 甲方在其能力范围内为乙方提供持续性校内宣传。

1.4 如乙方在甲方的假期时间需要志愿者,甲方需积极配合,为乙方输送志愿者。

1.5 如乙方开展巡展等活动需要拉赞助,甲方需协助乙方共同做好该项工作。

1.6 甲方需为乙方提供持续性的清洁、维护服务。

第二条:协议期限及保障

2.1本协议有效期自协议签订之日起到2012年06月30日止。

2.2 本协议签订后,甲乙双方不得私自取消合作关系及减少协议内容。

2.3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2.4因执行本协议所发生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一切争议,协议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2.5本协议的执行中,对其条款的任何变更、修改和增减,都须经双方协商同意并签署书面文件,作为协议的组成部分,与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6 其他未尽事宜,由双方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第三条:甲方权利及义务

3.1 甲方保证给乙方提供的校内宣传符合学校规章制度,宣传内容为双方共同协商。

3.2 甲方在乙方所开展的活动及实践不影响乙方的权益及运作。

3.3 甲方提供的志愿者需经过乙方考核同意。

3.4 甲方在乙方开展活动及实践可要求乙方给予帮助。

第四条: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5.1 乙方负责提供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场所、举办爱国主义及青年精神文明建设主题的活动场所及假期社会实践单位。

5.2乙方可要求甲方提供相应的志愿者。

5.3乙方可要求甲方为其开展相应的宣传工作。

5.4 乙方具有审核甲方在乙方开展相关活动的权力。

5.5 如乙方需甲方提供协助,甲方需积极配合。

甲方: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2008级行政管理团支部

甲方代表:

4.高校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及其途径的研究 篇四

一、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团员的团员意识薄弱。高校部分团员的组织观念淡薄,对集体缺乏荣誉感、责任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甚至不参加活动,对于团组织交付的任务应付了事,作风涣散,在组织内起到消极的作用。

2.团组织的基层活力薄弱。基层团组织软弱涣散,缺乏生气。大部分团支部处于瘫痪状态,在高年级和研究生中甚至出现没有团支部的情况。团员缺乏身份意识,无法做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3.团干部的素质有待提高。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主要依赖高校团干部来具体落实,团干部的个人素养直接影响着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部分团干部对党的政策方针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的道德管理不够,对团员的指导工作产生错误的引导;同时高校绝大多数的专职团干部没有经过业务培训,业务能力的缺乏造成团工作的滞后。

4.工作方法不符合学生需求。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的能力。但是具体到高校团组织的工作中出现盲目性,团组织更多地考虑上级领导的要求、基层团组织的活动内容单调,工作方法不符合学生需要,无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在高校建设中的作用

1.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上的引导作用。高校团组织要依据学生实际特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的理论思想,加强当前学生思想观念中明显缺失的内容进行教育。努力做到用中国梦来凝聚青年学生,用传统文化来熏陶青年学生,培养广大青年团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团组织战斗力的作用。高校共青团工作主要是依托于基层团支部开展,必须加强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才能真正调动起团员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为团员服务。首先,加强基层团组织队伍建设,增强组织战斗力。要加强对基层专兼职团干的培养,完善组织机构,加强管理和培养,保障专职团干部的待遇,为基层团组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强化团员意识教育,增强基层团组织凝聚力。加强对团员的教育工作,利用专业和思政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增强他们的身份意识,严肃团的纪律。最后,加强基层团组织制度化建设,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作用。要将基层组织的职能、职责、职权制度化,确定团组织的权利和义务,扫清基层团组织工作的障碍,真正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作用。

3.加强对大学生的育人作用。高校共青团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带领全校团员青年,为党的建设事业和学校的安全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除了进行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外,高校团组织需要充分利用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打造属于共青团特色的品牌活动,具体的操作措施有:第一,走团工作与专业教学双线并举的道路。通过有效的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配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竞技以及创新能力,依据专业特点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给团员配备指导教师,有效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第二,加强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实践活动。单纯的组织生活会、团课讨论、支部活动理论已经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将理论学习融入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无形的学习到理论知识,并主动接受。

4.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作用。近几年,在各级团组织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走出校门,深入到基层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基层实习等实践活动。高校团组织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引导工作,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时候实践的能力,多渠道、多方面与地方、社会取得联系,获得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认同感。

5.加强服务青年的作用。服务青年要从学生的成人成才出发,要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切实做到为青年学生服务。在服务的方式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和情感需求,不能用“一刀切”和强迫学生参与。在服务的内容上,要以学生为主,组织为辅,依据他们的需求开展服务。在服务的效果上,不能仅仅以上级部门的奖励和自身的思考作为服务的效果评价,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

6.指导学生会、社团工作,加强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共青团组织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指导学生会、社团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活动,打造和谐校园。如:一方面,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主办全校性大型活动,这样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学习交流会、演讲比赛、辩论赛、辩论赛等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胜磊.共青团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开晓莉,张坤,贾伟,刘园园.高校共青团在作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文教资料,

[3]王传伟.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团建工作的创新路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5.高校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及其途径的研究 篇五

同志们:

我们这次全省信息化建设推进会是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清形势,统一认识,交流经验,研究措施,进一步提高全省信息化建设水平,为做好团的各项工作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刚才,的同志介绍了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做法,这些经验值得全省各级共青团借鉴。明天,我们还将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等相关培训,我相信,大家通过这次会议的学习、交流和培训,将对为什么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怎样推进信息化建设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清晰的思路,从而采取措施,真抓实干,进一步推动全省团的信息化建设跃上新水平。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当前全省共青团信息化建设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近年来,团省委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2007年全省信息化建设现场会召开以来,各级共青团组织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措施得力,效果明显,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强劲的可喜局面。

----加强组织领导,把信息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全省各级团的领导能充分认识到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力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动。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发展规划,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举措,以

信息化建设为载体,在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加强网站建设,夯实共青团信息化建设基础。“山西共青团网站”始建于 年,在 年的运行过程中,网站不断更新完善,内容上由简单信息反映到各项工作全面展示,功能上由单一覆盖到主网与子网的互通互连。网站的版面风格、内容管理、互动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09年12月,山西共青团网站总访问量为 多万人次,月平均访问量为 万人次。另外,团省委给全省县区、乡镇一级的团组织配备了1515台电脑与数码相机,为全省县乡团委免费接入的宽带网络,为我省信息化的普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拓展服务平台,切实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服务水平。逐步完善共青团网站系统,规范公文上网,规范信息报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山西共青团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今年上半年,团省委网站采集信息639条,团中央采用信息共计205余条,在全国信息报送排名靠前。将近年来有价值的共青团文献资料数字化,初步形成山西共青团的网上文件资料库,为各级共青团组织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持。强力推进“大学生村官通信信息平台”建设,开通了信息平台的互联网网站、手机网站以及短信和彩信功能,大学生村干部入网人数已经达到6000多人,已为大学生村官发放手机3587部。

----充分利用平台,为共青团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围绕共青团重点工作,通过团属网站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工作。不断尝试开辟教育和服务青少年的网络阵地,如开辟英烈纪念馆专题网站,拓展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推动团内原有工作项目的网络化,充分利用网络创新传统品牌的报名、活动、评选、表彰等各个环节,拓宽了团的工作空间;建立应急机制,通过网上征求意见、在线调查、网上报名等方式,增强了团的组织动员能力。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是进一步做好全省共青团工作的迫切要求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信息化建设离时代的发展和青年的需求,离省委和团中央的要求,都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之所以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是因为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就必须站在新的高度,重新审视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共青团工作创新发展的战略支点。现在是网络时代,青年是网络一代,信息化是滚滚历史潮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占领和掌握网络时代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否则青年将抛弃我们,历史将惩罚我们。加快全团信息化建设是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信息化建设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网络时代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全方位的挑战与深刻的变革,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的主客体处于一种平等、松散的联系状态,双方能更有效的沟通。因此,团的干部不能远离网络,更不能无视网络。而应该了解并掌握网络,运用信息化平台更准确、更

广泛地把握青年思想脉搏和价值取向,运用网络这一载体传播真理,净化心灵,让思想政治工作走进一个新境界。信息化建设是共青团组织吸引凝聚青年的重要阵地。信息化使共青团工作对象的活动内容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构建共青团组织和青少年工作的信息网络体系,有利于推动团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开辟团工作领域的空间,由原有的由上至下、层次分明的工作领域变革为纵横发展、相互协调的团工作服务网络,为团的工作项目化、规模化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化的平台是一个广大青年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载体,我们要充分运用,把信息平台建设成为青年思想教育的阵地、合作交流的载体、维权创业的纽带和精神寄托的家园,以此来盘活团的整体工作。

我们之所以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也是因为信息化建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与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相适应。一是信息资源共享度较低,省、市、县、乡四级团委的互联互通尚未实现,没有统一标准的全团公共信息平台,全团的信息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利用,重复投资与低水平建设并存;二是有的工作层次不够高,没有很好地把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党政中心工作、服务社会有效需求、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市工作起步快,行动迅速,工作已经初见成效,而有的市还仅仅是刚刚起步,距预定的目标任务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和制约着我省共青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进程。希望大家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

正把信息化建设工作放到团的事业发展战略高度,切实抓紧抓好,务求抓出成效,以此推动共青团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切实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把全省团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全面推进团的信息化建设,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树立全局观念,以超前的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按照全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团组织间的相互连通、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建设覆盖全省、上下联动、功能齐全的共青团网络组织体系。建立省内、省际流动团员青年信息网络交互与共享平台;建立完善的团员青年管理与服务对象基础数据库;建立团员青年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建立电子化、网络化办公环境,实现自动化,无纸化办公;基本实现团内日常管理的信息化,团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逐步形成“管理规范、高效安全、运维并重、资源共享、服务全局”的团员青年信息化应用体系,形成较为成熟的共青团信息化工作机制。

(一)进一步推进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要重视和加强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备相关软硬件基础设施,利用网络提高办公效率,逐步推进共青团组织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各级团组织要立足本地共青团工作的实际需求,整合资源,加强团属网站建设,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市级团委要加强对基层团组织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为基层提供有关优惠政策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团省委将加强对

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的研讨和交流,对信息化先进单位予以评选表彰,树立一批工作典型,推广基层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增强各级团组织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山西共青团网站的建设

不断强化网站功能,丰富网站内容,开发网站信息、教育、调研、论坛、读书、展览等功能,增设电子团务、网上调研、青年话热点、社会论青年、网上评比表彰等特色栏目,不断提高网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及时对网站进行维护更新,增强信息的时效性,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在网上设专门栏目整合各系统纸制信息动态,同时将现有信息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方便查询;建立合理高效的网站运营机制,制定网站推广计划,扩大网站访问量,覆盖更多的青少年,面向社会,全面、准确、及时地展示山西共青团的工作情况;加大对现有共青团网站的整合力度,形成以山西共青团网站为核心,包括各级团组织网站在内的专业网站群,为共青团工作搭建可靠的技术平台。

(三)进一步提升团干部的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全团上下要全面开展信息化知识培训普及,在团内打造一支专业化信息队伍。在全系统掀起信息化知识学习高潮,根据信息化建设的不同时期、不同应用层次,聘请专业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打造一支懂业务、会管理、会操作、善分析的高素质队伍。各级团干部要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善于发现问题,注重从长远上研究思考问题,把握规律、总结经验,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走向深入,取得实效。

(四)进一步以信息化手段推动共青团工作的开展 要围绕团的重点工作,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推动团内原有工作项目的网络化。要通过在网站上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工作,为重点工作宣传造势,扩大影响,为广大青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努力成为网络知识的普及者、文明上网的引导者和青少年健康网络家园的建设者。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整合资源,创新共青团工作运行机制,赋予共青团传统品牌项目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提高共青团工作的覆盖面、影响力和渗透力。此次一站式电子信息平台的推广运行,将人员管理、组织管理、日常管理、电子化办公、视频会议等功能进行了整合,运行后将更有力的促进全省团的工作,为广大青年开辟全新的思想教育阵地,这也是实现全省共青团工作信息化、科学化发展的新起点。我们要以此为基础,以此为推动,全力打造信息化时代共青团工作的新格局。

同志们,加强信息化建设,是进一步推动全省共青团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关键。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的精神、扎实的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为开创全省共青团工作新局面而不懈努力!

6.高校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及其途径的研究 篇六

静安区团委

内容摘要

解决青年的就业困难与失业危机,促进青年就业,是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青年,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本文在对静安区青年就业状况和现实需求情况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影响城区青年就业的突出问题,分析共青团组织协助政府在促进青年就业工作中的优势、定位,并结合我区已有的工作,提出静安共青团协助区级政府促进青年就业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对策。

关键词

共青团 青年就业 青年事务

当前,青年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问题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解决青年的失业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促进青年就业已成为21世纪我国政府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静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就业问题,明确把促进青年就业作为政府的工作任务之一。在此形势下,静安共青团应该协助政府有所作为,管理好青年自己的事务,积极承担起促进青年就业的工作职责。

一、研究的背景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

静安区系上海中心城区,总面积7.62平方公里,总人口30余万。静安区商务楼宇众多,人口受教育的条件也比较好,但青年失业问题同样逐年显现。据最新统计显示,静安区30岁以下的青年登记失业人数占全体登记失业人数的13.8%,并呈上升趋势。

共青团十五大提出“共青团要急国家所急,想青年所想,切实做好下岗失业青年、城镇新增青年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团市委将“深入推进青年就业创业行动”写入了2005年工作要点。根据团中央、团市委的有关精神,静安区第十一次团代会报告指出:“共青团组织要主动承担青年事务管理工作,满足青年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等迫切需求”。今年,团区委将促进青年就业作为工作项目,写入《团区委2005年工作要点》、《静安区关于推进预防犯罪工作体系建设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实施意见》、《2005年静安区社区青少年工作要点》中。上半年,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推出了促进青年就业“彩虹计划”,把此作为团组织服务、凝聚青年,提升团组织工作能力,预防社会犯罪,构建和谐静安的重要内容。

为进一步了解我区青年就业情况和当前就业中所面临的问题,发挥团组织的优势,思考对策和措施,探索区级层面共青团组织协助政府有效开展促进青年就业的工作新机制,我们特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借助劳动力资源库数据,采取普查和重点调查、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相结合的调查方式,按规范流程采集相关的数据资料。普查的对象是静安区户籍,16-30岁的失业、无业青年。重点调查的对象为上述人群中部分有迫切就业愿望的青年群体。重点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75份,回收率为91.67%。

二、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在普查的5596人中,未就业且目前无就业意向的2140人(注:参加各类学历教育和出国出境就读的人占61.63%),已灵活就业的2577人,有就业愿望的879人。有就业愿望的青年是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相对易就业人群。在接受调查的275名重点对象中,未就业且准备就业的青年占85.1%,已灵活就业的青年占14.6%。这部分青年具有如下特点。

(一)整体呈现结构性失业

未就业青年群体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包括因技能、观念、经验、心理等造成的失业,而青年自身因素的缺陷是决定性因素。受访者失业呈低龄化趋势,16至25周岁的占78.9%;以男性为主,占到65.1%。未就业青年的平均学历不高,以高中及三校生为主,占59.6%;其次是大专高职,占23.3%;初中及以下和本科及以上所占比例不高,分别占9.1%和5.8%。许多青年从学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存在脱节。受访者普遍缺乏足够的工作经历,没有工作经历的占23.6%,工作经历不足2年的占41.4%,有2-3年及3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分别占10.5%和24.4%。此外,受访者认为“工作经验不足”和“学历过低”是阻碍自己就业的主要瓶颈,有52.7%的受访者同意或基本同意“青年在就业市场上已不占优势”。总体来看,未就业青年群体呈现出平均年龄小、学历低、工作经历少的特征,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同时,不少青年还存有不积极主动就业,想靠政府、靠父母,等待工作上门的消极思想和迷惘困惑、悲观失望、盲目自信、偏激怨屈等主观情绪,由此出现了“毕业漂族”、“啃老族”、“NEET族”。

(二)职业规划比较模糊

受访者求职目的以获取收入为主,26.7%的受访者选择“获取工资收入”,其被选率居首位并高出其他选项许多,排在第二位的是获取社会保障,仅占17.9%,而将学习知识、发挥能力、实践本领、实现理想等作为工作目的的比例均不高。同样,关于择业中最关注的因素,27.9%的人选择薪资待遇,而考虑工作环境、单位前景、社会地位、用工单位的规模、班时、地点和培训等因素的均未超过7%,这说明他们普遍缺乏职业发展规划的意识,个人职业规划比较模糊。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就业和生存压力所迫,只能顾及眼前。因为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导致青年在求职中存在盲目性,即使找到工作也对岗位忠诚度不高,造成频繁跳槽,加重失业危机。在关联性问题调查中,当问及对月薪的期望值时,68.3%的人选择1000-2000元,也有部分是选择1000元以下和无要求的,“盲从高薪”的现象已不明显。有52.3%曾工作过的青年未签订过正式劳动合同,反映出当前劳动力市场需要进一步规范和青年劳动维权意识薄弱。

(三)择业途径狭窄

受访者找工作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亲戚、朋友等熟人介绍,占37.6%;其次是通过政府公益性职介,占34.1%;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占19.5%。调查显示,未就业青年一方面对政府公益性职介的知晓率不高,知道的占46.5%,曾接受过就业职业指导的仅占29.8%;另一方面,却对公益性职介表现出较大的需求,表示愿意接受求职导航的占到65.8%。这说明在青年求职群体中,公益性职介的宣传力度不到位。而对于指导的内容,未就业青年首先希望得到的是就业信息,占28.0%,说明就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仍突出;其次是希望得到实习机会和技能培训,分别占19.6%和14.9%;还有13.8%的青年希望得到公益性职介指导。另外,未就业青年认为促进青年就业工作最重要的因素是增加就业岗位、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职业素质。

(四)对创业认知模糊

促进青年就业要鼓励青年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对于创业,42.6%的受访者表示“没想好,说不清”;34.4%明确表示不愿意创业,其中觉得风险太大或认为自己不适合创业的各占一半;其余22.0%表示愿意创业的未就业青年中,也只有13.6%的人认为已经做好准备可以自主创业,大部分还在准备阶段。此外,88.1%的青年同意或基本同意“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体验”,这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把创业想象的过于简单美好,对创业并没有深层次的考虑。同时,46.3%的青年认为“因为工作难找,所以自己创业”,这种因为无法实现就业而无奈选择创业的观念,也存在一定偏差。在被问及最感兴趣的创业扶持政策时,回答“没想好,说不清”的有18.7%,占最多的比例。以上都反映出未就业青年对创业还缺乏足够的认知,存在较强的畏难情绪。这与未就业青年群体总体缺乏社会经验、人脉资源和缺乏了解政府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有关,但同时他们又对创业有一定的向往,综合起来就表现出犹豫和迷惘。推动青年创业有利于长远地解决青年失业的问题,在目前扶持青年创业的政策中,低息贷款、创业辅导、项目指导、税收优惠等内容都受到青年的关注。

三、对策与思考

(一)发挥优势,找准定位,积极介入促进青年就业工作领域

团组织协助政府做好青年就业工作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一是政治优势。党政的支持和共青团在青年就业事务中参政、议政的渠道等,是共青团有别于其他社团组织的政治优势。二是组织优势。共青团渗入青年群体的组织网络是得天独厚的,其广泛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畅通、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在运作就业项目、反馈青年需求等方面优势明显。三是人才优势。共青团组织拥有一大批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优秀团员青年,与之紧密联系的青联组织,更是精英青年的集聚地,是团组织可以整合利用的重要人脉资源。四是队伍优势。除分布在各行各业的共青团员和大批团的专兼职干部,静安区现有的青少年事务社工、社区老师、青年干事等,都是团区委可主导整合,共同开展各层面的促进青年就业工作的队伍。

新形势下团组织在促进青年就业工作中的定位是协助政府管理好青年事务。首先,共青团是协助政府促进青年就业的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虽然目前共青团组织在促进就业方面主要还是处于“协助”的地位,但共青团的性质及其比较优势,决定了团组织既是主动承担政府委托,管理青年事务的政府部门的左膀右臂,又是积极推动青年就业工作实现新发展的社会力量的主力军。其次,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更多的是应着重发挥其作为社会团体的职能作用。在党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中,并不要求共青团能直接为青年提供多少就业岗位,而是要求拓展团的社会职能,充分发挥其社会组织的协同功能,通过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协调,获得更多的有利青年就业的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

(二)创新方法,针对实际,加强青年就业观念引导

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成功就业的必要条件。团组织要运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宣传渠道,开展符合青年特点的就业观念、政策等宣传,引导“毕业漂族”、“啃老族”树立诸如“先就业后择业”、“就业是促进个人发展的重要手段”等符合实际的就业观;积极培育和表彰、宣传青年就业、创业的典型,用他们的成长轨迹来激励广大青年,努力营造青年积极就业的社会氛围。针对拒绝就业、拒绝融入社会的“NEET”一族,可首先考虑实施“独立成长计划”,通过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员队伍、志愿者结对帮扶队伍和网上的“同伴互助”团体,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培训,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基础学习能力,使他们恢复信心,加强责任感,重新融入社会,不再“啃老”。

(三)提升素质,增强本领,开展青年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化解结构性失业的重要手段。团组织可以依托政府的政策、资金,通过团组织的组织优势和队伍优势,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职业的青年,开展有针对性的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青年就业能力,帮助青年实现稳定就业。在社区青少年中,继续实施“阳光展翅”慈善助学行动,发放职业技能培训券,鼓励社区青少年参加社会紧缺急需型岗位技能培训。在职业青年中,积极实施“岗位技能振兴”计划,重点开展中高级技能培训,提供储备培训津贴,帮助职业青年掌握更高职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针对缺乏动手能力、缺乏职业经历、缺乏敬业精神的“三缺”失业青年,要大力实施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开发区级就业实践基地,增加见习岗位,可选择有条件的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所在企业作为区级青年就业实践基地,帮助失业青年积累实践经验。青年的就业培训要贯穿“培训—见习—就业”三步走。团组织要逐步建立起以技能培训、见习培训、择业培训为衔接,以培训前调查、培训中管理、培训后服务为内容的有效培训工作体系。

(四)培养人才,扶持创业,促使青年创业带动就业

青年自主意识较强,年龄资本优势突出,蕴含着巨大的创业潜能,最易成长为创业型人才。扶持青年创业,既促进了青年自身就业,也实现了社会就业倍增效应,是深层次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关键出路之一。因此,共青团组织应着眼于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为青年成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创造条件。静安共青团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手探索建立鼓励青年创业“四扶持”的工作模式,即通过提供和推荐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进行项目扶持;通过协调有关政府部门进行政策扶持;通过协助提供小额贷款进行资金扶持;通过提供设备场地等必需生产资料进行硬件扶持。经实践经验,行之有效的措施是:一是承办青年创业培训班,教授创业技能。二是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手建立扶持青年创业项目库,开发适合青年需求的创业项目。三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整合社会企业的资源,创建“青年开业园区”,为青年创业提供场地、税收等优惠,提供员工培训、中介增值、融资咨询、资本运作等全方位服务。

(五)把握需求,积极引导,努力优化青年就业服务

针对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获取不对等,择业青年缺乏职业规划等问题,团组织应重点开展“青年求职导航”服务。要依托团属“青年求职导航站”,对求职青年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增强就业服务的有效性。一是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帮助青年规划职业生涯。二是提供政策咨询,帮助青年充分了解就业政策。三是提供求职技巧指导,帮助青年掌握基本的求职面试技巧。四是广泛采集并及时发布招聘、培训信息。五是举办青年求职专场。六是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建立维权热线,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加强劳动监察力度,保障青年的合法劳动权益。此外,从长远发展考虑,我们建议应稳步探索建立区级团属青年职业发展服务中心、在劳动力市场开设青年的专门窗口,建设一个联系政府、工商企业及青年服务机构的服务网络,向青年提供全面优质的就业中介服务。

(六)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健全青年就业工作机制

促进青年就业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工程,团组织要努力整合各类资源,加强机制建设,促进青年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一是建立健全青年就业服务队伍联动机制。目前静安团组织已初步建立起青少年事务社工、社区老师、居委会青年干事、就业援助员和职业指导员五支队伍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今后要加强发挥团干部、志愿者的作用,进一步完善队伍联动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协调各方、整合资源的机制。充分利用团内资源,发动基层团组织、社区团工委、青联、青年社团等青年组织,为青年就业工作提供资源。大力整合政府资源,加强与劳动保障、工商等部门的配合。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依托社会公益性培训组织、企业搭建更多青年培训、就业、创业的信息渠道和服务平台。三是建立健全项目化运作机制。今年静安团区委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作设立了100万元“青年就业导航金”,推出了包含18个具体项目的促进青年就业“彩虹计划”。今后要在抓实抓好这些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思路,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共青团特色和较大影响的服务项目。

(七)了解实情,反映呼声,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既需要青年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强力干预和全社会的支持。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发挥党赋予的参政议政的职能,努力营造有利青年就业需要的外部环境。要定期开展我区青年就业重点群体状况研究,摸清失业青年状况,为政府领导和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座谈会等广泛听取青年意见,多渠道地向政府反映青年就业呼声,通过团组织推荐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青年就业问题,提出专题议案;要积极参与政府促进青年就

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积极推动促进青年就业的立法,争取出台有利于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和法律。

(王鹏、谭振勇、葛安基、郑英豪、费佳蕾、倪华、王新安、吴俊毅、王康)

领导点评

该课题受到静安区委的重视,促进青年就业工作已列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调研报告选择的角度符合当前青年发展的实际需求,调研的内容有针对性,采取的措施兼顾全面和创新,发挥了团组织“服务”的职能,使共青团成为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有力力量。希望团区委能抓住契机,不断深化促进青年就业工作的各项措施,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角度,改进服务的方式,创新服务的手段,切实为青年群体办实事、办好事,从而赢得青年的信任,引导青年立足岗位、建功成才,推进团的建设上新的台阶,为构建“和谐静安”和建设双高区贡献力量。

上一篇:大学生社团社长竞选稿下一篇: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