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声音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4-08-21

生命的声音阅读训练及答案(10篇)

1.生命的声音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一

17、整体把握,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4分)

答: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

18、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心理变化:

孤独绝望 悚然一惊 (宁静极了) (充满希望 ) 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因听到蚊子的声音(或:因蚊子的出现)(意近即可)。

19、简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答: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在死寂环境中的细小声音对矿工心灵的震撼。②“惊天动地”一词写出了矿工在绝望中听到声音后“悚然一惊”的心理状态。③从对比的角度来看,“声音很小”与“如巨雷”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这细小的声音对矿工的震撼力之大。

20、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答:本文的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意对即可)学生的人生态度:可从“学会珍惜”、“居安思危”等方面来谈。

拓展阅读:煤矿透水介绍

煤矿透水,是指在坑道里采煤矿的时候,挖穿洞壁接通地下水或者积水的废弃坑道,引发的事故。

透水后现场人员撤退时的注意事项

(1)透水后,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迅速观察和判断透水的地点、水源、涌水量、发生原因、危害程度等情况,根据预防灾害计划中规定的撤退路线,迅速撤退到透水地点以上的水平,而不能进入透水点附近及下方的独头巷道。

(2)行进中,应靠近巷道一侧,抓牢支架或其它固定物体,尽量避开压力水头和泄水主流,并注意防止被水中滚动矸石和木料撞伤。

(3)如透水后破坏了巷道中的照明和路标,迷失行进方向时,遇险人员应朝着有风流通过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

(4)在撤退沿途和所经过的巷道交叉口,应留设指示行进方向的明显标志,以提示救护人员的注意。

(5)人员撤退到竖井,需从梯子间上去时,应遵守秩序,禁止慌乱和争抢。行动中手要抓牢,脚要蹬稳,切实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6)如唯一的出口被水封堵无法撤退时,应有组织的在独头工作面躲避,等待救护人员的营救。严禁盲目潜水逃生等冒险行为。

被矿井水灾围困时的避灾自救措施

(1)当现场人员被涌水围困无法退出时,应迅速进入预先筑好的避难硐室中避灾,或选择合适地点快速建筑临时避难硐室避灾。如系老空透水,则须在避难硐室处建临时挡墙或吊挂风帘,防止被涌出的有害气体伤害。进入避难硐室前,应在硐室外留设明显标志。

(2)在避灾期间,遇险矿工要有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情绪安定、自信乐观、意志坚强。要坚信上级领导一定会组织人员快速营救;坚信在班组长和有经验老工人的带领下,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共渡难关,安全脱险。要作好长时间避灾的准备,除轮流担任岗哨观察水情的人员外,其余人员均应静卧,以减少体力和空气消耗。

(3)避灾时,应用敲击的方法有规律、间断地发出呼救信号,向营救人员指示躲避处的位置。

(4)被困期间断绝食物后,即使在饥饿难忍的情况下,也应努力克制自己,决不嚼食杂物充饥。需要饮用井下水时,应选择适宜的水源,并用纱布或衣服过滤。

(5)长时间被困在井下,发觉救护人员到来营救时,避灾人员不可过度兴奋和慌乱。得救后,不可吃硬质和过量的食物,要避开强烈的光线,以防发生意外。

2.生命的声音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二

①一觉醒来,睁开双眼,看到透窗而入的阳光;工作累了,听听轻松舒缓的音乐;新买的衣服,摸起来手感不错;饭菜端上来,先是扑鼻的香气,然后是绕舌的美味。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由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五种感觉塑造而成。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被各感觉器官所捕捉,经过各感觉系统的处理,最终得到一个解释或是一种感受。

②但有时候也会出现异常情况,比如:白纸黑字的“2”看起来却是红色的;一听到莫扎特的音乐嘴中就会泛出奶油的味道hellip;hellip;如果有过类似的经验,不必觉得不安。早在1690年,就有科学文献记载说,一个人感到喇叭发出的声音是猩红色的。19世纪末,这种异常生理现象得到广泛关注,但随后便被认为是一种幻觉而遭到冷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重新引起科学家们的兴趣,并以“联觉”的字样频繁出现在学术期刊中。

③所谓联觉,就是某种感觉刺激在引起相应感知的同时,还会引发另外一种感知。联觉能力在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就已经具备,并且通常伴随其终身,因此联觉者往往不认为自己的感受有什么不正常。小说《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就经常跟他的母亲争执字母“b”是黄褐色还是橘红色的。很显然,他和他的母亲都是联觉人。

④科学家们对联觉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最简单的解释是,在处理不同感觉信息的通路间存在着异常的神经联接。比如当看到“星期三”这个词时,视觉系统内专门负责对形状信息进行处理的细胞会作出反应,并通过异常的神经联接,使本应只对咖啡色信息进行处理的细胞也同时兴奋起来,结果便带来了咖啡色的“星期三”。同样的道理,听觉系统和味觉系统间的异常联接带来了五味俱全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⑤联觉并不一定是件烦恼的事情,如果每个数字都代表一种颜色,记住别人的电话号码就容易得多了。事实上,联觉者往往拥有更高的智商、更好的空间记忆能力、更丰富的创造力。这些天分在文学、艺术领域最有用武之地,诗人、作家笔下的美妙意境恐怕不是空穴来风,画家的每一幅作品都可以是一次独特的和声编排,苦涩的大二度音程、干草味的四度音程或许是音乐家灵感的源泉。如果你是一位联觉者,感谢这种天赋的能力吧,善加利用,会使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8.结合文章,说说作者以“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作为题目的用意是什么。(3分)

19.下面的语句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名句,请结合从本文得到的知识,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这种感受产生的原因。(5分)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参考答案:

18.①将“颜色”的视觉、“声音”的听觉及“甜味”的味觉联系起来,②形象地展示了联觉这一现象的特点,③引发阅读兴趣。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19.①闻到花香时,本应只是负责对气味信息进行处理的细胞作出反应,②但通过异常的神经联接,③使负责对声音信息进行处理的细胞也作出反应,④于是“缕缕清香”就“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生命的声音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三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

八月的一天下午,天气暖洋洋的,一群小孩在十分卖力地捕捉那些色彩斑斓的蝴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那时我才十二岁,住在南卡罗来纳州,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到笼子里,而那件事发生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

我家在林子边上,每当日落黄昏,便有一群美洲画眉鸟来到林间歇息和歌唱。那歌声美妙绝伦,没有一件人间的乐器能奏出那么优美的曲调来。

我当机立断,决心捕获一只小画眉,放到我的笼子里,让它为我一人歌唱。

果然,我成功了。它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扑去,十分恐惧。但后来它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站在笼子前,聆听我的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唱,我感到万分高兴,真是喜从天降。

我把鸟笼放到我家后院。第二天,它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飞到了笼子跟前。画眉妈妈让小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地吞咽下去。当然,画眉妈妈知道这样比我来喂她的.孩子要好得多。看来,这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情。

接下来的一天早晨,我去看我的小俘虏在干什么,发现它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已经死了。我对此迷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我想我的小鸟不是已得到了精心的照料吗?

那时,正逢著名的鸟类学家阿瑟.威利来看望家父,在我家小住,我把小可,隆儿那可怕的厄运告诉了他,听后,他作了精辟的解释:“当一只母美洲画眉发现它的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要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莓,它似乎坚信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因为我知道,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非常美好、奇妙,没有什么可以与它相比。( )

(2)面临紧要关头,果断地作出决定。( )

(3)喜事从天f.掉下来;形容意外的喜事突然出现。( )

2.第一自然段中有一句话“那件事发生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

问句中的“那件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的“这种兴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六自然段中,小画眉鸟“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的底层,已经死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这句话表明作者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本文拟一个题曰,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

1.(1)美妙绝伦(2)当机立断(3)喜从天降

2.画眉妈妈毒死了失去自由的小画眉 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在笼子里

3.画眉妈妈喂小画眉的食物是让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莓。

4.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5.自由与生命

4.向生命鞠躬阅读及阅读答案 篇四

向生命鞠躬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⑾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⑿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⒀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问题一:

1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语境义。(3分)

⑴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倔强:

⑵我几乎是在下意识的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第一个“鞠躬”:

第二个“鞠躬”:

19.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2分)

20.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21.文中第⑺ 段,儿子曾急切叫道“跑了,跑了”,第⒀段,儿子却连忙喊“别,别,别动它”这一叫一喊,分别表现了儿子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文章题目能否改成“向那只蚂蚱鞠躬”,为什么?(2分)

23.通过阅读本文,请举例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2分)

向生命鞠躬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18.(3分)(1)生命力顽强

(2)①向前微微弯腰行礼;

②表达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对孱弱而顽强的生命的敬佩之意;对伤害生命的行为的愧疚、自责。

19.(2分)我与儿子爬山时,发现并捉住蚂蚱,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给儿子玩。蚂蚱脱逃,我再次捉住蚂蚱仍用草秆穿透其身体,蚂蚱艰难脱逃。我向顽强的生命鞠躬。

20.(2分)交代蚂蚱生存的自然环境,突出蚂蚱生命的顽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下文的悲壮作铺垫等可酌情给点分)

21.(2分)“叫”是儿子希望爸爸重新捉住逃跑的蚂蚱;“喊”是害怕我再去捉蚂蚱,可见蚂蚱顽强的精神、求生的欲望也震撼了两岁的儿子,使他不想再伤害它,并对它产生了崇敬之情。

22.(2分)文章题目更有广度和深度。这只蚂蚱是顽强生命的代表,作者向它鞠躬其实是向顽强的精神,顽强的生命鞠躬。

23.(2分)开放性试题,没有唯一答案。但一定要结合实例,围绕生命力的强大和值得敬畏或值得珍惜来谈。

问题二:

32、第(2)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33、这篇小说哪一个词最能表现蚂蚱生命力的顽强?文中的哪一个细节可以证明?(3分)

34、根据这篇小说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

答:→难以想象→→→鞠躬(3分)

35、怎样理解小说结尾“鞠躬”一词的含义?(2分)

36、在“我”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32、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这么冷清的环境蚂蚱求生的`不易,更加让人震撼。

33、震撼震惊奇迹描写蚂蚱拼命求生的坚强毅力时候的细节

34、认为它是害虫轻视→难以想象→对蚂蚱求生的毅力感到惊讶→被强烈震撼→鞠躬

35、鞠躬既是作者对蚂蚱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毅力的钦佩也是对蚂蚱的歉意,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乃至生命的代价教育了作者父子。

36、不完全赞同。首先蚂蚱是害虫这是人类从自己角度对它进行的界定,有其合理性,但是任何生物在世界上都有其生存的权利,也是大自然的一员,特别是求生的本能对作者父子也起到了震撼教育作用。

5.说话的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篇五

1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说话粗野、冷漠、骄横,会给人留下低级下流、缺乏教养的印象;说话文雅、和气、谦逊,让人看到的是一颗善良、纯正、美好的心。这里仅举几位伟大人物的礼貌佳话为例。

2 有一次,列宁在下楼时正碰上一位女公务员端着洗脸水上楼,她看到列宁就往后退让,列宁却十分热情地说:“你手里端着东西,我是空着手,你先上楼吧!”

3 1955年,毛主席回韶山时邀请亲友中的老人吃饭,向他们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回答说:“敬老尊贤,应当应当!”

4 有一次,周恩来下了飞机后与机组的同志们一一握手告别。当时机械师邝祖炳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恩来和其他同志握手以后就站在邝祖炳身后等着,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他。邝祖炳工作结束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后面,赶紧说:“对不起,总理,我不知道你在等我。”周恩来笑着亲切地问:“噢,我没有影响你的工作吧?”

5 语言的美,不在于辞藻华丽,也不在于抒情描写,而主要在于适合语言环境。[a]与同志见面时,问声:“你好!”一句亲切的问候,并非是多余的客套,它体现了谦恭、和关心人、尊重人的美德。[b]与别人打交道时,常说一声:“请!”也可以表达对别人的尊重。[c]不慎做错了事,先说声:“对不起!”可消除不必要的.猜忌,增进同志间的友谊。[d]别人道歉时,说句:“没什么!”表示胸襟开阔,还可以把窘境中的同志解脱。[e]请别人帮助时,说一声:“劳驾。”这不是普通的恭维,而是表达了尊敬别人的意思。[f]别人致谢时,说声:“别客气!”表现出你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你诚恳谦虚的美好心灵。[g]同志间分手时,说声;“再见!”这表明交往并没有在分别的时结束,友谊在告别声里继续发展。

6 总之,要做到语言美,要在说话时候做到“文雅、和气、谦逊”,就要加强思想修养,加强语言锻炼。不从根本上下功夫,往往是学不像样的。

1.文章从说“话”的角度阐明了 的道理和 的重要性。

2.如果将文章的标题换一种说法,应该是

3.下面的话是从第 5 段中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应在[ ]和[ ]句之间。

同志帮了个忙,说声:“谢谢!”它像一盒火柴,使人感到情感的炽热;它像一条纽带,连接了同志间的友谊。

4.文章主要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另外还运用了 论证、 论证和 论证。

5.细读文章,谈谈你对第 5 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

6.文章结合寻常事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常用礼貌用语在交际、沟通中的作用,读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6.生命的三分之一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六

阅读《生命的三分之一》,完成下列各题(8分)

生命的三分之一

①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的意义,这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吗?提出一个绝对的标准当然很困难;但是,大体上看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看他对待劳动、工作等等的态度如何,也就不难对这个人的存在意义做出适当的估计了。

②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的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的浪费掉。我国历代的劳动人民以及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等等都莫不如此。

③班固写的《汉书.食货志》上有下面的记载:“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④这几句读起来很奇怪,怎么一月能有四十五天呢?再看原文底下颜师古做了注解,他说:“一月之中,又得夜半为十五日,共四十五日。”

⑤这就很清楚了。原来我国的古人不但比西方各国的人更早地懂得科学地、合理地计算劳动日,而且我们的古人老早就知道对于日班和夜班的计算方法。一个月本来只有三十天,古人把每个夜晚的时间算作半天,就多了十五天。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夜晚的时间实际上不就等于生命的三分之一吗?

⑥对于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但历代的劳动者如此重视,而且有许多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视。

⑦班固在《汉书.刑法志》里还写道:“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有的人一听说秦始皇就不喜欢他,其实秦始皇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人物,班固对他也还有一些公平的评价。这里写的是秦始皇在夜间看书学习的情形。

⑧据刘向的《说苑》所载,春秋战国时有许多国君都很注意学习。如:“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在这里,师旷劝七十岁的晋平公点灯夜读,拼命抢时间,争取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至于继续浪费,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

⑨为什么古人对于夜晚的时间都这样重视,不肯轻易放过呢?我认为这就是他们对待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一的`严肃认真的态度,这正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

⑽我之所以想利用夜晚的时间,向读者同志们作这样的谈话,目的也不过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珍惜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使大家在整天的劳动、工作以后,以轻松的心情,领略一些古今有用的知识而已。

(选自《燕山夜话》作者邓拓 有改动)

小题1:选文要阐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答:

小题2:都是来自班固写的《汉书》中的材料,《汉书?食货志》与《汉书?刑法志》两则论据材料可以调换顺序么?说说你的理由。(3分)

答: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试为本文补写一则论据,并作简要说明。(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珍惜时间,特别是珍惜晚上的时间,是一个人是否严肃认真地对待生命的一个标准。 (评分:2分)

小题2:不可以。《汉书 食货志》叙述普通劳动人民珍惜时间的事例,《汉书 刑法志》叙述代表大政治家的秦始皇珍惜时间的事例,两者与第②段末一句“我国历代的劳动人民以及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等等都莫不如此”一句的总起下文顺序相照应,同时与第⑥段的承上启下过渡相关联。所以不可以调换。 (评分:判断1分,解释理由2分)

小题3:材料略;补写论据需要扣住珍惜时间这一主题,进行说明时能够和文章内容结合起来,体现论证思路。 (评分:3分,论据材料1分,简要说明2分)

7.《朝觐生命》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七

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的眉头像未解的结,你的脚步疲惫而蹒跚。

我把喧嚣的城市留在身后,我把拥挤的人群留在身后,我把所有的躁动和冲撞留在身后。

把自己交给苍茫。

你失落了什么?你要寻找什么?你想得到什么?

我问蓝天,我问大地,我问草原。

草原,向我张开博大的襟怀。从两边涌到路上来的、被露水淋得透湿的花枝和草棵子殷勤地拂着我的裤腿,像默默的爱抚。

古老而烂漫的克什克腾草原。这是埋藏无数卜骨、陶片、断简、残碑的土地;这是站立长城、寺庙、黯淡的宫阁和拓荒者废墟的土地;这是横亘叱咤风云的康熙大帝平息叛乱的土地;这是勇猛彪悍的八旗壮士演习杀戮的古御道的土地。

乌兰布通,红色的山。大清王朝的十二连营埋进深草;抚远大将军的鹿角枪炮没入沼泽。方尖碑如断锷。水泡子是宵遁的噶尔丹饮恨苍天的眼睛。从刀光火石到金戈铁马,从血流飘杵到冠盖如云,都杳然如苍狼呜咽。帝王的霸业连同古战场一起退出历史,一个鞍马部族的史诗在季节的河道声息干裂。

而草原依旧。

思想就像徘徊在迷离草莽的孤马,你会一再地想起那些似乎遥远的、已经忘却的过去,心里无端地涌起一种莫名的、淡淡的却是幽深的甜蜜或忧伤。你会感到好像早就有过这种体验,要不就是做过一个和眼前的情景极为相似的梦。但是究竟是在什么地方、是在一生中的哪个幸或不幸的时刻,你怎样也记不起来了。生活就像流水一样,淙淙地从你身边流过,你失落了很多,却不知道那是些什么。

真静啊。天地间是一片亘古的肃穆。远远的什么地方,好像有人在动情地唱歌。那是幻觉。只有风,只有白桦林,只有不甘寂寞的杜鹃、野百灵和蜜蜂在私语。

最远的地方,热浪蒸腾的高坡,号角悄然耸起。最初是一对,然后是一簇,然后是一片。然后,草原生命交响的高潮赫然君临。

万种天风骤然狂作。骏马雄壮的肌群,突起为跳跃的峰峦。马群纵姿跋扈,从远方或更远的远方潮涌而出。

大宛汗血天马从西极承灵威、涉流沙而来,从黄河负图而来。与犁铧一起耕耘生民的艰辛;与刀斧一起划破凝滞的血海;与香车一起装点贵胄的荣华。你为文明所依赖,你也为文明所驾驭;你为文明所恩宠,你也为文明所束缚。

什么时候,文明放逐了你,文明解放了你!

于是你重又成为草原的.王者至尊。自由与奔放重又成为你的特权。铺张扬厉的野性重又回到你的身上。

狂舞的铁蹄在我的血管里奔腾,惊心动魄的轰响是冰河破裂一泻千里。我忽然明白了我的沉重;我忽然知道了我的寻找;在地震般的颤栗和闪电般的快乐的瞬间,我领悟了生命的开端和终结的全部欢乐和痛苦的奥秘:挣脱欲望的缰索,卸下诱惑的鞍辔,去呼应草原生命大气磅礴的抒情,一种另样的、博大的爱情爱生活、爱生命、爱大地,直到永远!

夜要来了,多情的落日在吐力根河对岸向草原告别。暮色像紫丁香,有一个骑手在火红的天边向远方顶礼。

公主湖丝绸一样温柔。草原的水像人的心灵当心灵纯净而充满幻想,它就变得无比深邃深邃得能容纳整个世界。

我走在七月黄昏的草原,草原的路通向一切道路。远处是辽阔明亮的地平线,身后是觉醒的脚印。

这一天多么好!整个世界像在童话里变了样子。这样的日子一生也许只能遇见一次。这样的日子一生只要遇见一次。

感谢你,草原!感谢你金灿灿的光,蓝湛湛的水,甜丝丝的风和轰轰烈烈的生命。

在怒放的花丛中尽情留连吧,在熊熊的篝火前尽情跳跃吧,在生命的潮水里尽情徜徉吧。火在颤栗,酒在燃烧,舞在踢踏,灵魂在响着黄钟大吕的律动。当黎明再来,金子般的朝霞又会喷薄而出,我又将远行,让圣洁的大光明永照朝觐生命的虔诚。

阅读题:

1. 文中古老而烂漫的克什克腾草原和乌兰布通,红色的山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其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1)写草原曾经有过的辉煌和巨大的历史变迁,引出自己对鞍马部族文明衰落的失落感。 (2)草原博大的胸怀和草原的永恒,草原的环境和历史孕育了草原的主宰者铺张扬厉的性格;为描写本文的主体作铺垫,鞍马部族的历史主要是由它们创造的。

2. 文章题目朝觐生命的生命具体指什么而言?这个生命有什么特点(经历)?

生命具体指________

特点(经历):

参考答案:生命具体指马 特点:①为历史文明付出过血与汗,被文明依赖、恩宠,被文明驾驭、束缚,又被文明放逐、解放;②回归铺张扬厉、自由奔放的本性,成为草原的王者至尊。

3. 为什么说整个世界像在童话里变了样子?

8.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勇敢的人 篇八

我是媛媛。

我今天要告诉你的,是我发现了我心目中最勇敢的人。

你猜猜,他是谁?

他就是我们班的罗军。

哦,你们都笑了,我知道你们为什么笑,你们认为我要么在说笑话,要么就是神经有问题,要不怎么会把最胆小的罗军说成最勇敢的人呢?说实话,过去我也同你们一样,认为罗军是最胆小的人,他不怎么说话,特别是面对我们这些女孩,他更是永远没有一句话,我们对他的印象只有一个,就是他低着头,坐在他的座位上,两手无措地乱动。他从不敢同男同学发生争执,如果因为什么事他同某个同学对峙起来,那么首先退让的总是他,总是他低着头匆匆走开。在体育课上同样表现了他的胆小,那些对抗性太强的运动诸如足球什么的,他是永远不会去试一下的,就连跳马他也不敢,每次跳马都以他可怜兮兮地趴在木马上告终。就是这样一个人,我竟然说他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难怪你们会发笑,难怪你们会怀疑我的神经出了问题。但是我还是要说,他罗军,是我心目中最勇敢的人,而且,我曾经被他的勇敢感动得流了泪,而且他的勇敢行为使我修正了自己对勇敢的认识。你们还记得上周六在江边举行的露天音乐会吧?听说很多同学都去了,我也去了,我同我的表哥还有妹妹一起,坐在台阶上,边喝百事可乐边听贝多芬。那天很热,热得一点儿不像春天而像是盛夏来临。

那天的音乐会很盛大,很庄严,同时也很华丽。盛大庄严是指音乐会本身,而华丽则是指观众,那天去欣赏音乐会的人都穿得很漂亮。我爸爸说了,艺术永远是少数有钱有闲人的东西。

因此,我对露天音乐会也有这样的华丽一点儿不感到奇怪。

演出到中场时,那个漂亮的主持人宣布休息二十分钟。

在这休息二十分钟的时间里,一个同音乐会的华丽极不谐调的身影出现了,一个穿得十分破烂的老太婆,也许她并不太老,是生活的艰难使她过早地显出了老态。她背着一个很大的编织口袋,从我们这些穿着华丽的人群中间走过,她不断地弯下腰,去捡拾那些我们扔下的可乐瓶、纯净水瓶,还有用来垫座的废纸。她与音乐会实在太不谐调。她走过人群时,有的`人赶紧站起来让开,有的人把手中还没有喝完的可乐连瓶递给她,也有人掏出钱给她,也有的人在讥笑她。可她没有什么表情,没有感激也没有愤怒,仍然一个一个地捡可乐瓶,一下一下地弯腰。这时,另外一个身影出现了。

一个满头大汗的男孩子跑了过来,他的手里也抓着几个可乐瓶。他跑进人群,见到了那个穿着破烂、背着一个大编织袋的老太婆,然后,他响响亮亮地叫了一声妈妈。我不用说你也会想像得到,在那样的环境下,在那样的地方,要叫出那声响亮的妈妈,需要多么大的勇气,需要多么勇敢。那些来听音乐会的人,那些穿着华丽的人,还有那些讥笑老太婆的人,都默默地看着这个壮实的男孩,眼中都充满了赞许。我不用说你也知道了,这男孩就是罗军。

从此,罗军成了我心目中最勇敢的人。

因为他在那种时候喊出了那声响亮的妈妈。

33.请简单谈谈这篇小小说在表达技巧上的高明之处。(6分)

34.为什么说罗军是最勇敢的人? (4分)

35.请充分展开联想,想像一下罗军叫完那声响亮的妈妈之后,母子二人的神态、表情、动作、语言,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文段,放入原文倒数第3、第4段之间。注意上下文的协调一致。(6分)

36.这篇小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5分)

参考答案:

23、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设置悬念,引人入胜;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娓娓道来,亲切自然,令人信服。

24、因为罗军在大庭广众之下、众目睽睽之中,对衣着十分破烂正在捡废品的妈妈响亮地叫了一声妈妈,而这是绝大多数人没有勇气做到的。

25、本题想像合理即可。但需注意上下文的连贯一致,如在这段文字中不能出现罗军这个名字等。

9.粽子情结的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篇九

每当燕子轻盈地剪开冬的帷幕之后,我们便开始期盼着那细长的苇叶儿快快地生长。

每当布谷鸟快乐地站在枝头欢唱时,我们便开始在外婆的组织下进行一项快乐的劳动——采芦苇叶。

每年的端午节,是住在吴滩的外婆的大忙季节。

端午节的前一天,她就开始煮粽叶、淘糯米、切咸肉、剥蚕豆、买葡萄干、拣蜜枣。午饭后,外婆就开始包粽子。等到傍晚时分,桌上就堆起了像小山一样高的粽子。外婆包出来的粽子特别漂亮,每一个都是那样的.清秀,就像她那灵巧的双手。

天刚上黑影儿,她便抱回早已准备好的柴火,把粽子放入大锅里煮,彻夜地煮。她自己呢,也彻夜不眠,守在旁边,不断往火堆里添柴、往大锅里加水。垂在耳边的花白的鬓发,被汗湿透,火光一照,亮晶晶的,闪动着慈爱的光辉。

而那一刻,锅里的粽子,在她眼里,不是食物,而是“艺术品”。她脸上那股专注而执著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在地头守望的农人。

当我们从渐浓的粽子香味中醒来时,天已经泛鱼肚白了,而粽子还在锅里翻滚着。

外婆用湿毛巾把一夜不曾合眼的疲惫一股脑儿地抹去后,继续着她的守望。

粽子嘶叫了足足十个小时后,终于喷出了异香。

把粽子从锅内提出来,摆晾,然后,平均地分成几份,搁进竹篮里,外婆整天整夜的劳动就成了我们的“战利品”。提着沉甸甸的粽子回家,一路上,我们就成了最骄傲的“天鹅”,而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也就丝丝缕缕地洒满了乡间的小路。

外婆的粽子有一种独特之处——糯米粒粒分明,绝不粘口。食毕,余香犹存,回味悠长。别人学她,总学不成。

别人问她秘诀,她说:“我的糯米从不浸水,煮它一整夜,让它自然熟、自然香。”

其实,外婆粽子的独特之处在于:别人没有她的两项特殊的“材料”:耐心与爱心。

赏读品析: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外婆形象。短短的文字,作者用白描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外婆从白天煮粽叶开始,至凌晨煮粽子,到天泛鱼肚白,粽子还在锅里滚,从侧面表现了外婆的勤劳。而文中写到粽子在外婆的眼里是“艺术品”,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间——带有了爱的东西,自有它独特的风采!

思考训练:

1.读了全文之后,请你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2.“锅里的粽子,在她眼里,不是食物,而是‘艺术品’”一句中,“艺术品”的引号起什么作用?

3.“粽子嘶叫了足足十个小时后,终于喷出了异香”一句中加点词有什么妙处,请对此略作赏析。

参考答案:

1.时间顺序。按白天——午饭后——傍晚——天刚上黑影儿——天泛鱼肚白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2.外婆从准备包粽子到煮粽子都倾注着极大的耐心,粽子是她创造的艺术品。引号是着重指出,表示强调。

10.中国书法的生命阅读原文及答案 篇十

在中国气论哲学看来,气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人因得天地之气而生,这种生命之气就必然要表现到艺术作品之中去,成为艺术作品的生命。美与艺术的形式,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的合乎规律,同时又是自由自在的运动形式,而这种运动用“气”来描述,最令中国人感到心惬。书法中以表现宇宙节奏和生命精神为根本目的的艺术观念,就是在元气论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

生命是由“气”决定的,世界万物皆由一团元气构成,这种思想,对书法的发展影响至深。书法以表现宇宙大化的活泼流行为根本,书法家以湿笔濡染,去摹仿天地混沌、迷离朦胧的根源之气,并不是要刻画出某一个固定的形象,而是着重表现出虚空流荡的节奏和氤氲气化的境界,而对于鉴赏者而言,扑面而来就是一个“气”字。自然万物均源自混元一气,书法从根源上说,还是要写出宇宙根源之气。

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钟繇有两句话,一为“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一为“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他以“天”和“地”来说“用笔”和“流美”,显示了从《周易》以来自然元气化生万物思想的影响。他认为用笔的神妙莫测,隐蔽难形,就像清气上腾、尘埃飞扬之难言;而玄妙的用笔一旦流注于笔墨,则形成了笔迹,书法的美感遂形于目前,就像浊气下凝、聚为大地万物一样。书法的美,是一种动感的美,它是随着笔墨的运动而形成的。书法家以一画之笔迹,界破虚空,凿破鸿蒙,所以,书法家就是要吮吸造化的元气,发为生机流荡的生命形式。

书法虽然是一艺之成,却要和宇宙万物的本原相通。因为元气未分,所以是一个整体;因为原始混沌,所以还没有秩序。世界大概就是从元气混沌向理性和秩序不断演变的。书法要追根溯源,那么,秩序的.美、理性的美、分割的美、排列的美,都不是书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后来傅山所批评的“俗字全用人力摆列,而天机自然之妙竟以安顿失之”。书法家要回归到那种美丽的无秩序之中去,那里有浑整的生命存在,因为秩序的美是人为的美,元气淋漓的混沌之美才是天然的美,是大美。

有很多书法理论家都喜欢称书法为“书道”。书道就是要以书达道,以书体道。“道”,是混沌未分之元气,就是“同混元之理”。这一思想,为后来很多书法理论家所继承。他们或言“自然”,或言“道”,或言“天机”,或言“造化”,但这些都与“元气”异名而同质,都触及到世界的本体和书法艺术的根源,是气的宇宙论思想在书法领域里的落实,或者说,是书法的“形而上学”。

书法本来不过是墨涂的痕迹,但我们却把墨涂的痕迹看作是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气是是人自身胜利和精神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生命力,把这种生命力灌注到点画中去,并与宇宙永恒运动的说明精神相同构,才是书法创作最后的目的。我们反复练字,就是练习并养成把自我生命力融入点画的能力。中国书法强调要“活”,要有活趣,因为中国人是用变动的眼光来看世界的。而书法,就是要去把握和体现这个变动不拘的世界的风神。

(选自崔树强《气:中国书法的生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气论哲学认为,“气”是宇宙和万物的本和源。人得天地之气而生,这种生命之气表现到艺术作品之中,艺术作品才能获得生命。

B.从本质上说,美与艺术是一种生命的合乎规律的同时又是自由自在的运动形式,用“气”来描述这种运动,最令中国人心惬。

C.书法不仅要刻画固定的形象,更要表现出虚空流荡的节奏和氤氲气化的境界,从根源上说,书法就是要写出宇宙根源之气。

D.气作为一种生命力,是由人的生理和精神所形成的,书法就是要将这种生命力灌注到点画中,并与宇宙永恒运动的生命精神相同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意即用笔如清气上腾、尘埃飞扬等天象之难言,一旦形成笔迹,书法的美感便形于目前,如同浊气下凝、聚为大地万物一样。

B.书法的美是动感的,是随着笔墨的运动而形成的。“界破虚空,凿破鸿蒙”,书法家因而要吮吸造化的元气,产生出生机流荡的生命形式。

C.书法理论家所说的“书道”,是有关书法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其和后来一些书法理论家所说的“自然”“天机”“造化”等概念说法不同但实质相同。

D.秩序的美、理性的美、分割的美、排列的美不是天然的美,而是人为的美,那里没有浑整的生命存在,不是书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是以表现宇宙节奏和生命精神为根本目的的,而书法作品中扑面而来的“气”,便是这种宇宙节奏和生命精神的体现。

B.美有有序和无序之分,无序的美里有浑整的生命存在,书法家要摆脱理性的束缚,顺其自然,努力表现元气淋漓的混沌之美。

C.书法虽然是墨涂的痕迹,但是有生气和性格的,书法作品或潇洒飘逸,或酣畅遒劲,无不体现着书法家自身的生气和性格。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深受人们喜爱,就是因为其作品笔法瘦劲有神,融入了王羲之的生命力,体现了变动不拘的世界的风神。

参考答案:

1.C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书法不仅要刻画固定的形象”错,原文第二自然段中说“并不是要刻画出某一个固定的形象”,所以选项曲解了文意。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书法理论家所说的‘书道’,是有关书法的原理、方法和技巧”错。原文说“道”,是“混沌未分之元气”,是书法的“形而上学”,所以选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上一篇:文化传播下一篇:学前教育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