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危险化学品

2024-11-15

公司危险化学品(精选9篇)

1.公司危险化学品 篇一

大承公司危险化学品仓库人员出入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对危险化学品仓库的安全管理,防止火灾、爆炸、中毒事故的发生和环境污染,保障生产安全,根据国务院第344号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凡需进入危险化学品仓库的外单位人员,需经供应部同意,向仓库保管人员出示证件后,方可出入。

若保管人员对进库人员有异议,有权拒绝或可向安全管理部门提出,由安全管理部门决定。第三条进入危险化学品仓库的所有人员必须按规定办理出入登记手续,如实登记所有栏目、内容,做到记录及时、齐全、真实、准确。

第四条进入危险化学品仓库人员必须将随身携带的一切可能引发燃爆的物品(如打火机、火柴、手机等)预先交给库房保管人员,由保管人员统一定点位置安全保管。

第五条进入危险化学品仓库的人员须有保管人员或安全人员全程陪同,保管人员不得让人员在库房随意走动。

第六条危险化学品仓库保管人员,不得将其他闲杂人员留在库内。

第七条任何单位的、任何机动车辆禁止进入危险化学品仓库及其警戒区内。

2013.04

2.公司危险化学品 篇二

在获得这些数据后,可以对这些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进行了解,并对这些危险品的危险性进行分级。以往人们多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分级。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把各项指标看作一样重要,其效果可想而知了。也有采用统计综合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是把一项指标线性的映射到[0,100],这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如非线模糊处理方法等。笔者采用降半正态分布、升半正态分布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采用降半正态分布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最后采用统计方法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分级。

1 实验及实验结果

物质的热稳定性是指在规定的环境下,物质受热(氧化)分解而引起的放热或着火的敏感度。人们采用的热分析方法有热重法(TG)、差热分析法(DT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加速量热法(ARC)。其中加速量热法是借助加速量热仪对物质的热稳定性进行测量的。加速量热仪是美国DOW化学公司研制、经美国哥伦比亚科学公司商业化的基于绝热原理设计的一种热分析仪器。它可以克服另外三种方法的不足,具有可以使用较大的样品量、热惰性小、敏感度高、可以同时提供温度和压力数据的特点,是国际上评价热稳定性的常用测试手段之一,并已逐步成为测试的标准。

加速量热仪的基本结构、操作原理及对测试数据的校正可以参考文献[5]。课题组采用绝热加速量热法对101种危险化学品的7项指标进行了精确测量,包括初始放热温度T0(℃)、最大温升速率(dT/dt)、最大温升速率温度(℃)、最高温升速率时间Qmax(min)、绝热温升ΔT(℃)、最高放热温度Tf(℃)、初始放热温升速率(dT/dt)0(℃/min)。测试数据见表1(部分)。

2 各项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可由几个不同指标进行刻画。有的指标如初始放热温度T0,它的数值越小越危险,而有的指标如最大温升速率(dT/dt)max,它的数值是越大越危险。对于不同的指标要进行标准化。一般来讲,事物发展大多呈正态分布,中等水平的居多,特别好的、差的较少。各种各样的测试分数和物理现象都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尽管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经常是未知的,把许多这样的未知小因素加起来看作一个变量,由中心极限定理可知,这个变量服从正态分布。在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时,采用两种正态分布,即:降半正态分布和升半正态分布。

降半正态分布的表达式如式(1)所示:

f(x)的函数值随x的增大而减少。

升半正态分布的表达式如式(2)所示:

f(x)的函数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

对于初始放热温度T0,把样本的数据从小到大进行排序,最小值为28.48 ℃,最大值为411.4 ℃,中值为246.14 ℃。由于初始放热温度T0值越小其危险越大,所以采用降半正态分布。把28.48 ℃所对应的危险性设为1,246.14 ℃所对应的危险性设为0.5, 411.4 ℃所对应的危险性设为0.1,通过解方程得到对应函数如式(3)所示:

初始放热温度T0标准化函数图,如图1所示。

同理,可以得到最高温升速率温度、最高温升速率时间的对应函数。

对于最大温升速率(dT/dt)max,由于其数值越大越危险,所以采用升半正态分布。把样本的数值从小到大进行排列,最小值、中值、最大值分别为:0.053、0.33、453.94,并让它们分别对应0.1、0.5、0.999,可以得到最大温升速率与其危险性之间的对应关系,见式(4):

最大温升速率标准化函数图,如图2所示。

同理,可以得到绝热温升、最高放热温度、初始放热温升速率的对应关系。

101组危险化学品的测试数据标准化后的结果,见表2(部分)。

3 各个危险性因素标准化

要把各个危险因素综合起来用于反映某一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这就需要给出各个因素的权重因子。重要的因素权重高,次要的因素权重低。较常用的方法有重要度系统评分法、层次分析法、多比例两两对比法等。笔者将各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他们的顺序为:初始放热温度T0、最大温升速率(dT/dt)max、最大温升速率温度、最高温升速率时间Qmax(min)、绝热温升△T、最高放热温度Tf、初始放热温升速率(dT/dt)0。

采用降半正态方法给出权重因子。设最重要因素的权重为1,第3个的权重为0.5,第7个的权重为0.1。可以解得权重函数如式(5)所示:

即权重值分别为:1, 0.901, 0.709, 0.499, 0.319, 0.186, 0.099。

把它们归一化后为:0.269,0.243,0.191,0.135,0.086,0.050,0.027。

4 采用统计方法进行分级

对于每一个危险化学品,已经得到了它的7个因素的标准化值,记为xi1,xi2,…,xi7。把它们和权重因子乘积后可以得到刻画其危险性的数值RRIi。RRIi=xi1ωi1+xi2ωi2+…+xi7ωi7,i=1,2,…,101。求出所有危险化学品的RRIi值的均值undefined、均方差δ后,根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3δ规则把它们分为5类,即undefined,所对应的数值为:(0.692 4,1),(0.560 6,0.692 4),(0.422 8,0.560 6),(0.297,0.422 8),(0,0.297)。按这个规则分类后,可以看到高危险的化学危险品有: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氢等;较高危险的有:间苯二酚兰,双硫脘等;中等危险的有:苯甲酰氯,高氯酸铵等;较低危险的有:2-硝基苯甲酸,简苯二酚黄等;低危险的有:干燥白色烟火剂,5-氨基水杨酸等。

5 方法的优点

本文方法的优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各个指标的量化。聚类分析把每一个危险化学品的各个指标数值看成是同等重要的,而实际情况是初始放热温度T0的重要性是最大的,它代表危险化学品开始反应的温度。统计综合评价方法是把一项指标线性的映射到[0,100],这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如初始放热温度T0的最小值是28.48 ℃,最大值为411.4 ℃。把28.48 ℃的危险性设为1 200 ℃的危险性为0.552。在平时生活的环境中,28.48 ℃是很容易达到的温度,而200 ℃相应的就比较难达到。用文中的量化方法,200 ℃对应的危险性为0.219 5,这一数值更合理一些。

二是对其他的危险化学品进行实验后,所得的结果可以代入到相应的对应函数中,得到该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数值。如初始放热温度T0的数值小于28.48 ℃时,它的危险性为1;初始放热温度T0大于411.4 ℃时,也可以代入公式得到它的危险性。

三是实验的指标增多时,文中的方法具有可扩展性、简单易用的特点。文献[4]给出的指标体系有5项:初始放热温度、最大功密度、绝热反应温升、热自燃温度、沸点。笔者给出的指标体系有7项。如果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那是一个比较麻烦的工作,并且还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当指标的多少变更时,需要重新进行构造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的工作。在对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后,用降半正态分布给出各指标的权重,具有可扩展性、简单易用性的特点。

四是把危险化学品分为5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本文的分类结果是中等危险的危险化学品占比最大,其次是较高危险的危险化学品和中等危险的危险化学品,占比最小的是高危险的危险化学品和低危险的危险化学品。经本专业的专家对分类结果的鉴别,认为分级比较合理,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摘要:通过绝热加速量热方法可以对危险化学品的各项指标进行精确测量,之后通过多种方法对危险化学品危险性进行评定、分级,如聚类分析、统计综合评价方法等。采用降半正态分布、升半正态分布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采用降半正态分布给出各项指标的权重,最后用统计方法进行分级。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热危险性评价,加速量热法

参考文献

[1]冯长根,傅智敏,钱新明.绝热方法评价热安定性的改进模型与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23(1):23-25.

[2]杨春笋.化学品危险性鉴别分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3):67-70.

[3]李荣平,李剑玲.多指标统计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25(1):85-87.

[4]顾静.典型危险化学品反应危险性分级与预防措施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0.

[5]傅智敏,黄金印,钱新明,等.加速量热仪在物质热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J].火灾科学,2001,10(3):149-153.

[6]陈家强.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及其处置[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23(5):409-412.

[7]任常兴,周晓猛,吕东,等.区域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定量预警分级模式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28(4):213-216.

[8]何宁,魏捍东.化学事故现场区域划分方法[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28(11):842-845.

3.前方高能!有危险化学品 篇三

编者按:怎样将当下的热门事件与我们的学科学习结合到一起?用漫画来帮助理解高精尖的诺贝尔奖是怎样一种体验?将了不起的屠奶奶和青蒿素无痕地植入我们的试题中,又是怎样一种景象?以下两篇文章,你决不能错过!

2015年8月12日晚,天津滨海新区一处集装箱码头发生特大爆炸事故。事故导致170多人遇难或失联,直接经济损失达700亿。

逝者已矣,“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但对常用危险化学品,我们却不能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降低警惕性。

一、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天津港爆炸现场的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爆炸事故后,相关媒体报道中出现了多种危险化学品。根据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可将其中部分危险化学品做如下分类:

类别名称媒体报道中出现的危险化学品

第1类爆炸品硝酸铵、硝化纤维素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乙醇、乙醚、甲酸、乙酸、苯、甲苯、二甲苯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钙、镁、钠、硅化钙、电石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氯酸钠、硝酸钙、硝酸钾、硝酸钠

第6类有毒品硫化钠、硫氢化钠、氰化钠、苯、对苯二胺

第7类放射性物品

第8类腐蚀品氢氧化钠、硫化钠

题1:下列试剂中,标签上应标注和的是( )

A.C2H5OH B.CaC2 C.C6H6 D.NaCN

解析:苯是易燃的液体,且毒性较高,是一种致癌物质。乙醇是无毒易燃的液体,电石是遇湿易燃固体,氰化钠是剧毒易溶于水的固体。

答案:C

二、遇湿易燃物品及相应的灭火方法

遇湿易燃物品的特点:能与水或潮湿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易燃气体和热量。常见的遇湿易燃物品有:

1.碱金属(IA族)和碱土金属(IIA族)

(1)钠、钾、钙等金属遇水剧烈反应并放出热量:

2K+2H2O =2KOH+H2↑ ΔH<0

Ca+2H2O =Ca(OH)2+H2↑ ΔH<0

(2)钠、钾、钙等金属还易与空气中的O2、H2O(g)反应,保存时要做特殊处理:少量的钠可保存在煤油中,大量的钠应密封保存,贮于阴凉干燥处,远离火种、热源;锂的密度小于煤油,可保存在液状石蜡中;钙保存在煤油中或存放在密封的罐子里。

(3)钠、钾、钙等金属着火,会生成过氧化钠、过氧化钙(CaO2)、过氧化钾和KO2(超氧化钾),这些氧化物遇水剧烈反应放出氧气,因此这些金属着火不能用水、泡沫灭火剂、NaHCO3干粉、CO2等灭火,应该用干砂、碳酸钠干粉、碳酸钙干粉等灭火。

(4)镁条应存放于不接触明火的干燥环境中。由于镁能与热水反应放出氢气,也能在CO2中燃烧(2Mg+CO2=2MgO+C),因此镁失火不能用水、泡沫灭火剂、NaHCO3干粉、CO2等灭火,应该用干砂灭火。

2.离子型氢化物(NaH、KH、CaH2等)

NaH、KH、CaH2等离子型氢化物遇水剧烈反应生成碱和氢气,同时放出大量热:

NaH+H2O===NaOH+H2↑ ΔH<0

CaH2+2H2O===Ca(OH)2+2H2↑ ΔH<0

离子型氢化物都是强还原剂,易与O2、H2O、CO2反应,应密封保存,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中,远离火种和热源。离子型氢化物着火不可用水、泡沫、二氧化碳、卤代烃(如1211灭火剂)等灭火,可以用干燥白云石(MgCO3·CaCO3)粉末将火闷灭。

3.电石(CaC2)

电石遇水剧烈反应生成碱和乙炔,同时放出大量热:

CaC2+2H2O===Ca(OH)2+C2H2↑ ΔH<0

电石应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中,远离火种和热源,应与酸类、醇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电石着火时禁止用水或泡沫灭火,二氧化碳也无效,得用干砂灭火。

4.三氯甲硅烷(SiHCl3)

SiHCl3易燃,在空气中能自燃,有刺激性臭味,有毒,遇水剧烈反应:

SiHCl3+ 3H2O===H2SiO3+3HCl+H2↑ ΔH<0

SiHCl3应避光储存于阴凉干燥库房内,远离火种和热源,包装必须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等分库房存放。失火时应用干砂灭火,禁止用水或泡沫灭火。

题2:实验室里如何正确取用金属钠?

答案: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钠表面的煤油,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割得到黄豆大的钠,多余的放回到原试剂瓶中。

三、爆炸事故可能原因分析

据媒体报道,爆炸发生现场有硝酸铵800吨,硝酸钾500吨。硝酸铵是氧化剂,用于化肥、军用炸药和化工原料。硝酸钾属于二元复合肥(既是钾肥又是氮肥),在农业中用途十分广泛。硝酸钾是强氧化剂,遇可燃物着火时,能助长火势;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如硫、磷等)接触或混合时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燃烧分解时,放出有毒的氮氧化物气体。

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都是强还原剂,都不能与强氧化剂在一起存放;若存放在一起,一旦二者混合受热或遇火种会发生剧烈氧化还原反应而引起爆炸。天津爆炸事故后,我们从媒体报道中发现,现场的两个危险化学品仓库都堆放了硝酸钾、硝酸钠、硅化钙、硫化钠、甲基磺酸、氰基乙酸、十二烷基苯磺酸等货物。硝酸钾、硝酸钠属于第5类强氧化剂,硅化钙、甲基磺酸、氰基乙酸、十二烷基苯磺酸则属于第4类具有强还原性的易燃固体,第4类和第5类危险化学品堆放在一起是非常低级的错误。

天津爆炸事故中的爆炸威力如此巨大的可能原因:遇湿易燃物品钠、钙等与水发生反应引起第一次爆炸(相当于3吨TNT爆炸);首次爆炸后,危险化学品中的强还原剂与强氧化剂相互之间发生的剧烈氧化还原反应引发第二次更剧烈的爆炸(相当于21吨TNT爆炸)。

题3:NH4NO3主要用来制造肥料、军用炸药、冷冻剂、笑气等。

(1)铵态氮肥NH4NO3 (填“能”或“不能”)与草木灰混合施用,用盐类水解的知识简述原因: 。

(2)按如图所示装置(连通的A、B瓶中已充有NO2气体)进行实验。可观察到B瓶中气体颜色比A瓶中的 (填“深”或“浅”),其原因是 。

(3)温度不同,NH4NO3受热分解的产物也不同。在185℃—200℃间,NH4NO3分解生成笑气(N2O)和水,分解生成的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 。超过400℃,NH4NO3剧烈分解生成N2、NO2和H2O,并发生爆炸。若32g NH4NO3爆炸放出12.3 kJ的热量,则NH4NO3分解爆炸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4)电解NO制备 NH4NO3,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阴极反应式为 ;为使电解产物全部转化为NH4NO3,需补充物质A,A是 ,理由: 。

解析:(3)在185℃—200℃间,NH4NO3分解生成笑气(N2O),NH4+中-3价的N失去电子,被氧化为+1价的N;NO3-中+5价的N得到电子,被还原为+1价的N。化合价升降相等,故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1︰1。超过400°C,NH4NO3发生分解爆炸,反应中的氧化产物是N2,还原产物是N2和NO2。生成2mol N2,失去12mol e-;生成1mol N2(得到10 mol e-)和2mol NO2(得到2 mol e-)共得到12 mol e-。故热化学方程式为:

4NH4NO3(s)=3N2(g)+2NO2(g)+8H2O(g) ΔH=-123kJ/mol。

(4)由图可知,在酸性溶液中,阴极中NO得到

5e-(由NO中+2价的N降低为NH4+中-3价的N)被还原为NH4+:NO+5e-+6H+=NH4++H2O;阳极中NO失去3e-(由NO中+2价的N升高为NO3-中+5价的N)被氧化为NO3-:NO - 3e-+2H2O=NO3-+4H+。阴极反

应式×3+阳极反应式×5得总反应式:8NO+7H2O=

3NH4NO3+2HNO3,要使产物HNO3转化为NH4NO3,需补充的A物质是NH3。

答案:(1)不能 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水解显碱性;NH4NO3水解呈酸性,二者混合会相互促进水解,CO32-+NH4++H2OHCO3-+NH3·H2O,生成的NH3·H2O易分解逸出氨气,损失肥效

(2)浅 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是吸热过程,2NO2(g)N2O4(g)是放热反应,所以B瓶温度低于A瓶,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的正向移动,NO2浓度减小,B瓶中气体颜色变浅

(3)1︰1 4NH4NO3(s)=3N2(g)+2NO2(g)+8H2O(g) ΔH=-123kJ/mol

(4) NO+5 e-+6H+=NH4++H2O 氨气 根据反应8NO+7H2O=3NH4NO3+2HNO3,电解产生的HNO3多

四、与危险化学品相关的其他问题

题4:天津港爆炸事故现场有剧毒氰化钠700吨,还有Na2S等有毒品。爆炸后环保部门在现场附近检出硫化氢、氰化氢等8种有毒有害物质。

已知H2CO3、H2S、HCN的电离常数如下表:

弱酸电离常数

H2CO3K1=4.4×10-7

K2=4.7×10-11

H2SK1=1.3×10-7

K2=7.1×10-15

HCNK=6.2×10-10

写出产生硫化氢、氰化氢的离子方程式。

解析:读表知,K2(HCO3-)

2HCO3-+H2S。同理,生成HCN的方程式为:CN-+CO2+

H2O=HCO3-+HCN。

答案:略。

题5:NaCN、KCN等氰化物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用于基本化学合成、冶金等。

(1)NaCN中C的化合价为 ,写出NaCN的电子式 。

(2)常温时, NaCN溶液显 (填“酸”“碱”或“中”) 性,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已知HCN的电离常数Ka=6.2×10-10,浓度均为0.5mol/L的NaCN和HCN的混合溶液显 (填“酸”“碱”或“中”) 性,通过计算说明原因: 。

(3)现代金矿开采中,先以NaCN溶液浸取粉碎的含金(Au)矿石,得到Na[Au(CN)2](二氰合金酸钠)溶液;再用锌与Na[Au(CN)2]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金。其中,粉碎的目的是 ;浸取反应的氧化剂是 ;消耗的锌与生成的金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4)臭氧(O3)可以将剧毒的NaCN溶液氧化为无毒的NaCNO,进一步将NaCNO氧化为N2。在氧化过程中,1mol O3得到2mole-,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5)制备NaCN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CN)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N和NaCNO,(CN)2的结构式为 。另一种方法是纯碱、焦炭、氨气反应生成NaCN,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

(6)氰化钾(KCN)的氰基(CN)可以取代卤代烃的卤素(X)生成腈(R-CN)。腈可以经酸性水解成为羧酸(RCOOH),也可以被催化加氢成为胺(RCH2NH2)。请自选一种卤代烃,由它和任意无机试剂合成制取尼龙66所需要的两种原料:己二酸HCOOC(CH2)4COOH和己二胺H2NCH2(XH2)4CH2NH2 。写出各步反应方程式(需配平)。

解析:(1)NaCN中非金属性强的N为-3价,C为+2价,C与N之间为共价三键,电子式:。

(2)通过计算求CN-的水解常数,若大于HCN的电离常数,说明CN-的水解程度大于HCN的电离程度,则c(OH-)>c(H+),溶液显碱性;反之,溶液显酸性。

(3)根据反应物和产物知,CN-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推测判断出是空气中的 O2作为反应的氧化剂,单质金作还原剂。Na[Au(CN)2]中的Au是+1价,被还原为单质Au,降低1价;置换时Zn由0价升高到+2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知,消耗的锌与生成的金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4)由“1mol O3得到2mol e-”知,O3中只有1个氧原子得电子,被还原为-2价的氧,同时生成O2。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质量守恒推断第2个反应的产物有NaHCO3,这是难点。

(5)由C原子4个键,N原子3个键推出(CN)2的结构式为:N≡C—C≡N。

答案:(1)+2

(2)碱 CN-+H2OHCN+OH- 碱 CN-的水解常数计算如下:

Kh>Ka,说明CN-的水解程度大于HCN的电离程度,混合溶液显碱性

(3)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O2 1︰2

(4)NaCN+ O3=NaCNO+ O2 2NaCNO+H2O+

3O3=2NaHCO3+N2+ 3O2

(5)N≡C—C≡N

(6)ClCH2CH2CH2CH2Cl+2KCN→NCCH2CH2CH2-

CH2CN+2KCl NCCH2CH2CH2CH2CN+2H++4H2O→

HOOCCH2CH2CH2CH2COOH+2NH4+ NCCH2CH2CH2CH2-

4.公司危险化学品 篇四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解读

摘要:GB 18218-<重大危险源辨识>作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经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起草、审查、报批,以5月由国家标准批准发布的第4号公告颁布,更名为GB 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该标准将于月1日起实施.作 者:苏宏杰  作者单位: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期 刊:劳动保护   Journal:LABOUR PROTECTION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 

5.公司危险化学品 篇五

(GB18218-2009)

2009年3月31日发布2009年12月1日实施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代替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

本标准与GB18218—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标准名称改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将采矿业中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加工工艺和储存活动纳入了适用范围;

———不适用范围增加了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

———对部分术语和定义进行了修订;

———对危险化学品的范围进行了修订;

———对危险化学品的临界量进行了修订;

———取消了生产场所与储存区之间临界量的区别。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TC288/SC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本单位参加起草单位:中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宗之、魏利军、刘骥、多英全、师立晨、高进东、孙猛、于立见、张海峰、杨春笋、彭湘潍。

本标准于2000年首次发布,本次修订为第一次修订。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辨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和经营等各企业或组织。

本标准不适用于:

a)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施和工厂中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 b)军事设施;

c)采矿业,但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加工工艺及储存活动除外;

d)危险化学品的运输;

e)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1适用于本标准。

GB12268 危险货物品名表

GB20592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急性毒性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危险化学品

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3.2 单元

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3.3 临界量

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化学品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危险化学品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3.4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4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4.1 辨识依据

4.1.1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具体见表1和表2。

4.1.2 危险化学品临界量的确定方法如下:

a)在表1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其临界量按表1确定;

b)未在表1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依据其危险性,按表2确定临界量;若一种危险化学品具有多种危险性,按其中最低的临界量确定。

4.2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

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表1、表2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4.2.1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4.2.2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式(1)计算,若满足式(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q1/Q1+q2/Q2+…+qn/Qn≧1………………………(1)式中:

6.危险化学品管理 篇六

危险化学品管理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的采购、入库、储存、领用、使用、检查等管理工作。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为确保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根据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河南省安监局《开展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等法规、标准、规定作为规范性引用文件。

三、危险化学品分类

6、生产安全处、人武保卫处等相关部门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运送、仓储、管理、使用等情况进行安全督查。

五、管理内容和方法

1、危险化学品采购计划的编制

危险品的仓储保管部门根据各使用部门的申报数,结合库存及生产中的使用情况,编制危险化学品采购计划,经相关领导批准后实施。

2、采购管理

①、采购部门根据危险化学品的仓储保管部门的采购计划通知,经部门负责人审批后组织采购。

②、采购人员必须到公安、消防、医药部门指定单位或合约单位采购,认真检查货样,确保数量、质量。

3、入库、储存管理

①、采购人员必须先办好入库手续,做好入库准备,仓库保管员负责检查来货合格证、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标签及数量,经验证合格后入库。

②、危险化学品仓库管理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③、存放危险化学品的库房应通风良好,外来人员未经允许不可入内,严禁明火和吸烟,并设置警示标志。

④、危险化学品是专人、专库保管,设立库存台帐,做好出入库记录登记,做到帐物相符。

⑤、危险化学品保管人员应经常巡视检查安全情况,库内照明应有防爆装置,门窗必须完好无损。

⑥、危险化学品保管人员要熟悉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危险程度及预防火灾的方法,配置相应的消防设施和灭火器。

⑦、危险化学品领料人员严禁将火种带入库内,离库20米内严禁动火。

⑧、各类危险化学品应分类存放并符合规范要求,仓库领用料后,必须及时关好门窗。

4、危险化学品的搬运管理

①、存放各种危险化学品的容器,盖要拧紧,以防泄漏,容器要竖放,装卸、运送人员在运送过程中禁止吸烟。

②、装卸、运送各种危险化学品时要穿戴好防护用品,放置时要平稳,在装卸运送过程中要做好防碰撞措施,运行应缓慢,防止容器震坏,造成事故。

5、危险化学品的领用

①、各使用部门领用危险化学品必须经相关领导审批。

②、各单位危险化学品的领用,必须明确专人领用,发现不是专人领用,危险化学品仓库保管员有权拒付。

③、在领用危险化学品时,保管人员应看清领料单,以防发错,领用人员要确认、防领错。

④、在领用危险化学品时,一定要严格查看容器质量,保证无损无漏。

6、危险化学品使用管理

①、各使用部门对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应做到专人使用,专人管理。

②、使用时要有防护措施和安全监护人。

③、使用完毕后,要及时妥善回收剩余的危险化学品,并清理好现场。

④、使用单位对使用后的剩余危险化学品要做好保管及检查工作。

六、检查与考核

1、生产安全处、人武保卫处等相关部门应不定期到危险化学品库进行检查,发现违章或隐患立即予以纠正,并根据情况给予考核。

2、危险化学品保管部门和使用部门要加强自查、自检,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或上报并做好记录。

3、使用单位计划的申报、仓储部门计划编制、采购部门规范采购(有资质的厂商、合格的产品、附有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装卸、运送、收发、领取、使用、回收等环节,安全缺陷之一的工作失误,处罚责任单位50-300元,责任人20-100元/人。

4、违反规定造成事故或严重后果的对责任人可加数倍处罚,包括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除按“安全、消防、环保、现场管理责任状”规定考核外,根据事故等级、责任大小给予记过、记大过、撤职等行政处罚和相应的经济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7.公司危险化学品 篇七

1 企业基本情况

某化工企业设置有15万t/年三甲基戊烷合成装置1套,10万t/年异丁烷脱氢装置1套,1万t/年废硫酸回收装置1套。其中,设置甲醇、MTBE、三甲基戊烷油、回收甲醇、轻污油、重组分储罐。甲醇罐容为2×1 000 m3、MTBE罐容为2×2 000 m3、三甲基戊烷油罐容为2×3 000 m3、回收甲醇罐容为2×100 m3、轻污油罐容为1×500 m3、重组分储罐容为1×100 m3。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计算,该企业储罐区构成一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2 定量风险计算

该企业储罐区构成一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物质中液化石油气属易燃气体,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中第9条的规定,该企业重大危险源应按照有关标准规定采用定量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安全评估。

本文风险评价方法参考《基于风险检验的基础方法》(SY/T6714—2008)和《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AQ/T 3046—2013)等规范。

根据最大可信事故,本文采用挪威船级社(DNV)开发的用于石化行业后果及定量风险分析的PHAST RISK软件(6.53版)对该公司2 000 m3液化石油气球罐进行定量风险计算,确定个体和社会风险值。

2.1 个人风险评价

2.1.1 个体风险评估标准

个人风险是指因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各种潜在的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事故造成区域内某一固定位置人员的个体死亡概率,即单位时间内(通常为年)的个体死亡率。通常用个人风险等值线表示。

通过定量风险评价,危险化学品单位周边重要目标和敏感场所承受的个人风险应满足表1中可容许风险标准要求。

2.1.2 个人风险评估计算步骤

(1)选择一个泄漏场景(LOC),确定每个LOC的年失效频率fs。

(2)选择一种天气等级M和该天气等级下的一种风向Ø,给出天气等级M和风向Ø同时出现的联合概率PM×PØ。

(3)如果是可燃物释放,选择一个点火事件i并确定点火概率Pi。

(4)计算在特定的LOC、天气等级M、风向Ø及点火事件i(可燃物)条件下网格单元上的死亡概率P个体风险,计算中参考高度取1 m。

(5)计算(LOC、M、Ø、i)条件下对网格单元个体风险的贡献:

(6)对所有的点火事件,重复(3)~(5)步的计算;对所有的天气等级和风向,重复(2)~(5)步的计算;对所有的LOC,重复(1)~(5)步的计算,则网格点处的个人风险由计算如下:

2.2 社会风险评价

2.2.1 社会风险评估标准

社会风险是指能够引起大于等于N个人死亡的事故累积频率(F),也即单位时间内(通常为年)的死亡人数。通常用社会风险曲线(F-N曲线)表示。

可容许社会风险标准采用ALARP (As Low As Reasonable Practice)原则作为可接受原则。ALARP原则通过2个风险分界线将风险划分为3个区域,即不可容许区、尽可能降低区(ALARP)和可容许区。

(1)若社会风险曲线落在不可容许区,除特殊情况外,该风险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

(2)若落在可容许区,风险处于很低的水平,该风险是可以被接受的,无需采取安全改进措施。

(3)若落在尽可能降低区,则需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减少风险,即对各种风险处理措施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等,以决定是否采取这些措施。

通过定量风险评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产生的社会风险应满足规定的可容许社会风险标准要求。

2.2.2 社会风险评估计算步骤

(1)确定以下条件:①确定LOC及其失效频率fs。②选择概率为PM的天气等级M。③选择条件概率为PØ的风向Ø。④对于可燃物,选择条件概率为Pi的点火事件i。

(2)选择一个网格单元,确定网格单元内的人数Ncell。

(3)计算在特定的LOC、M、Ø及i下,网格单元内的死亡概率P个体风险,计算的参考高度为1 m。

(4)计算在特定的LOC、M、Ø及i下的网格单元的可能死亡人数ΔNS,M,Ø,i。

(5)对所有网格单元,重复(2)~(4)步的计算,对LOC、M、及i,计算所有的网格单元对死亡总人数NS,M,Ø,i的贡献。

(6)计算LOC、M、及i的联合频率fS,M,Ø,i。

对所有的LOC(fs)、M、及i,重复(1)~(6)步的计算,用累积死亡总人数NS,M,Ø,i≥N的所有事故发生的频率fS,M,Ø,i构造F-N曲线。

2.2.3 定量风险计算

该公司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物质共有8种,根据最大可信事故后果风险程度分析,以2 000 m3液化石油气球罐泄漏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危害性最大。为此,本文对该公司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液化石油气球罐泄漏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的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进行定量计算。

2.2.3. 1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风险计算参数的选取

(1)重大危险源物质为液化石油气。

(2)储存状态参数。液化石油气:温度为40℃、压力为0.445 MPa。

(3)泄漏量的选定。液化石油气:1 008 t (1个液化石油气球罐的存量)。

(4)泄漏场景的选择。泄漏场景可根据泄漏孔径大小分为完全破裂及孔泄漏两大类,有代表性的泄漏场景见表2,本报告的计算包括了表2中列出的4种泄漏场景。

(5)泄漏频率的选择。根据《基于风险检验的基础方法》(SY/T 6714—2008)第8部分规定的典型设备泄漏频率及泄漏频率修正,本文计算选择2 000 m3液化石油气球罐(属于压力容器)发生完全破裂及孔泄漏的频率(见表3)。

(6)气象条件的选择。本文定量风险的计算所依据的企业所在地气象条件如下:某市常风向为N向,出现频率为22.1%,次常风向为ESE向,出现频率为10.8%。全年强风向为SE向,实测最大定时风速为29 m/s,多年平均风速为3.2 m/s。某市风玫瑰图如图1所示。

(7)死亡概率的修正。个人风险可只考虑人员处于室外的情况,社会风险应考虑人员处于室外和室内2种情况。在计算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时,应按公式(7)和公式(8)对死亡概率进行修正。

P指人员的死亡概率;P个体风险指个体风险计算时的死亡概率;P社会风险指社会风险计算时的死亡概率;β个体风险指个体风险计算时的死亡概率修正因子;β社会风险指社会风险计算时的死亡概率修正因子。β的取值见表4。

2.2.3. 2 个人风险及社会风险定量计算

根据选定的参数,运用PHAST软件对该企业液化石油气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进行定量计算。具体计算过程和结果从略,得出的个人风险等值线及社会风险曲线(F-N曲线)如图2、图3所示。

3 风险分析

3.1 个人风险分析

通过个人风险等值线图可以看出:①1×10-6每年的个人风险等值线覆盖区域为液化石油气球罐泄漏源周边约650 m的区域范围,区域内包含该企业厂区、企业西北面诚德镍业部分厂区、企业东北、东、西、南面少量民房等,区域内无居住类高密度场所及公众聚集类高密度场所。②3×10-7每年的个人风险等值线覆盖区域为液化石油气球罐泄漏源周边约800 m的区域范围,区域内包含该企业厂区、企业西北面诚德镍业部分厂区、企业东北、东、西、南面少量民房等,无高敏感场所、重要目标及特殊高密度场所。③个人风险满足《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第40号令)规定的可容许风险标准要求,个人风险可以接受。

3.2 社会风险分析

通过图3可以看出,依据ALARP可接受风险准则(如图4所示),该公司液化石油气球罐泄漏引发火灾、爆炸事故的社会风险曲线落在“可容许区”及“尽可能降低区”,风险值为可接受风险的上限以下,应在可能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尽量减少风险。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定期进行检测检验、评估、隐患排查、加强人员安全操作及个体防护、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应急救援保障等,防止及降低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事故造成的影响。

4 结论

通过对某企业进行危险化学重大危险源定量风险计算,直观地体现企业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程度,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风险。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易燃、易爆、有毒等的化工企业在控制重大事故的措施中,采用定量风险分析评价法进行定量风险计算,对日常安全管理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起全.重大危险源评估[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2]SY/T 6714-2008,基于风险检验的基础方法[S].

8.公司危险化学品 篇八

2015年8月12日晚23时,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区发生剧烈爆炸,爆炸火光冲天。事发时10km范围内均有震感。

8月13日,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称,从波形记录结果看,第二次爆炸近震震级ML约2.9级。这相当于21吨TNT爆炸,能量接近于46个战斧式巡航导弹落地。

究竟是什么东西爆燃有21吨TNT当量威力?

8月14日,现场消防指挥部消息称,当时发生爆炸的地点存放着硝酸钾、硝酸铵等硝酸盐物质。这些固体氧化剂遇热、碰撞都容易爆炸。

8月16日下午,河北某公司总经理确认,天津爆炸事故前,该公司运送氰化钠至天津港,随后通过瑞海国际物流运送、暂存于发生爆炸的堆场中。

8月18日,现场确认存放危险化学品3000吨,其中氰化钠约700吨。

那些榜上有名的危险品们

硝酸钾KNO3 硝酸铵NH4NO3 氰化钠NaCN

特征:俗名火硝,无色透明,属强氧化剂

用途:农业中常用的氮肥和钾肥,古代四大发明中黑火药的主要成分

危险性:遇有机物、还原剂、木炭、硫、磷等易燃物可助长火势,遇热可自身分解,释出氧气。强烈的碰撞也会引发爆炸

化学反应方程式:

2KNO3 = 2KNO2+O2↑ 特征:无色无臭的透明结晶或呈白色的晶体

用途:主要用作肥料、工业原料和军用炸药

危险性:硝酸铵在常温下是稳定的,对打击、碰撞或摩擦均不敏感,但遇明火、高热(温度高于210℃)及电火花时,会引起猛烈的自身分解,发生爆炸

化学反应方程式:

4NH4NO3  3N2+2NO2+8H2O 特征:白色结晶颗粒或粉末,有微弱的苦杏仁气味

用途:化学合成、电镀、冶金等工业中重要的基础原料

危险性:剧毒。氰化钠本身不可燃,遇水会一定程度水解,产生剧毒挥发性的氰化氢,氰化氢在空气中含量达到5.6%—12.8%时,具有可点燃的爆燃性

化学反应方程式:

NaCN+H2O=HCN+NaOH

“8·12”事故的爆炸威力如此巨大的可能原因:遇湿易燃物品钠、钙等与水发生反应引起第一次爆炸;首次爆炸后危险化学品中的强还原剂与强氧化剂相互之间发生的剧烈氧化还原反应引发第二次更剧烈的爆炸。

历史上的那些爆炸事故

1921年9月21日的德国路德维希港,巴斯夫公司的化肥厂仓库爆炸,引爆了大约450吨硝酸铵,造成561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摧毁约80%的城市建筑,造成6500人无家可归。爆炸在地面炸出一个125米长、90米宽、19米深的大坑。

1947年4月16日,在美国德克萨斯城,自由轮“伟大阵营”号失火,一小时后引爆了船上准备运往法国的2100吨硝酸铵化肥。大爆炸摧毁了孟山都化学公司的厂房,并引燃了江边的炼油厂和化工罐。事故造成最少578人丧生,另有3500人受伤,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灾难。

9.危险化学品分类 篇九

主要介绍资料

燃烧三要素

物质燃烧过程

液体的闪燃与闪点

爆炸、爆炸极限

粉尘爆炸

燃烧本质和燃烧三要素

一、燃烧定义和特征

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氧化还原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氧化还原反应不必须是燃烧。

燃烧的特征

燃烧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是一种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新物质;

②放出超多的热量;

③发光(或烟)。

三、燃烧的充分条件

1、可燃物和助燃物具有适当的浓度和比例。

A、少量液化气泄漏不能被点燃,浓度达不到爆炸极限,如天然气浓度低于5%。

B、氧气浓度低于14%时,燃着的木块也会自行熄灭。

2、点火源的能量足够。

物质都有各自不一样的点火能,点火源能量低于点火能则不能着火。有些物质点火能低,容易被点燃,相反,点或能高的物质不易被点燃。

在有化工原料(如:苯系物、氢气、乙炔、丙酮、汽油)的场所,人体静电火花就能够引发火灾或爆炸,但静电不可能引起木材着火。

电火花的能量比静电火花大的多,有其引发的矿山、工厂、住宅、办公室、宿舍的火灾事例很多。

电焊渣温度达1200℃,一个电焊渣不能引发木材火灾,但超多电焊渣就能够引燃,因为其能量总量大。

根据着火三角形,能够提出以下防火方法:

1.控制可燃物

在可能的状况下,用难燃或不燃材料代替易燃材料;对工厂存在可燃气体或蒸气的地方,保证密封避免泄漏,也可采取通风换气的方法;在森林中采用防火隔离林等。

2.隔绝空气

涉及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过程,应在密闭设备中进行;对有异常危险的,要充入惰性介质(如氮气、二氧化碳等)保护;隔绝空气储存某些物质等。

3.消除点火源

在易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场所,禁止一切引火源的产生和存在,如采用防爆电气、安装防雷装置、减少静电产生量并泄放静电电荷等。

根据燃烧三要素,能够得出以下灭火方法:

1.隔离法

将尚未燃烧的可燃物移走,使其与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分开;断绝可燃物来源等,燃烧区得不到足够的可燃物就会熄火。

2.窒息法

用不燃或难燃物捂住燃烧物表面;用水蒸气或惰性气体灌注着火的容器;密闭起火的建筑物的孔洞等,使燃烧区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火。

3.冷却法

用水等降低燃烧区的温度,当其低于可燃物的燃点时,燃烧就会停止。

燃烧过程

可燃物质状态不一样,燃烧过程也不一样。

闪燃与闪点

液体挥发速度与温度直接相关

在必须温度下,靠近液面处,或者是一个小的有限空间,蒸气浓度能到达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下,蒸气浓度固定不变

温度低时,蒸气浓度低于爆炸下限

温度太高时,蒸气浓度高于爆炸上限

随着液体温度升高,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当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到爆炸下限时,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火源就能闪出火花,但随即熄灭。这种在可燃液体的上方,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火源发生的一闪即灭的瞬间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表面能够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液体温度高于闪点温度时,一旦点燃就不会再自行熄灭,燃烧能够持续。

闪点分为开杯闪点和闭杯闪点

采用开杯式闪点测定仪时,由于气相空间不能象闭杯式闪点测定仪那样产生饱和蒸气一空气混合物,所以测得的闪点要大于采用后者测得的闪点。

开杯式闪点测定仪一般适用于测定闪点高于100℃的液体。

闭杯式闪点测定仪适用于闪点低于100℃的液体。

闪点是表征可燃液体火灾危险程度的重要参数;

可燃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随时都有被火点燃的危险。

闪点是液体的特性参数,但硫、萘和樟脑等固体在室温或略高于室温的条件下即能挥发或升华,在周围的空气中的浓度到达闪燃的浓度,所以也有闪点。

爆炸现象及其特征

一、爆炸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爆炸的分类

三、化工行业中常见的几种爆炸类型

一、爆炸的概念及其特征

爆炸是指物质的状态和存在形式发生突变,在瞬间释放出超多的能量,构成空气冲击波,可使周围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同时伴随有声或光效应的现象。

注意:物理爆炸没有发光和烟雾现象。

爆炸的一般特征

① 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一次爆炸在瞬间即完成;

② 爆炸点附近瞬间压力急剧上升;

③ 发出或大或小的声响;

④ 爆炸点周围的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物体受到冲击破坏。

二、爆炸的分类

按照爆炸的性质分类:

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

按照爆炸的传播速度分类:

轻爆、爆炸、爆轰;

按爆炸反应物质分类:

气相爆炸、凝相爆炸、混合相爆炸。

(1)物理爆炸

物理爆炸过程是纯粹的物理变化过程,爆炸前后系统内物质只发生状态变化,化学组成及化学性质均不发生变化的爆炸。

是由于内部压力增大,超过容器的承受潜力的破裂,内部压缩的气体瞬间释放出能量。

物理爆炸的例子

1、蒸汽锅炉的爆炸

2、气瓶或压力储罐受热超压爆炸

3、压力管道腐蚀破裂爆炸

4、少量水急速汽化爆炸

注意:物理爆炸泄漏的可燃气体的二次爆炸不是物理爆炸。

(2)核爆炸

原子核发生聚变或裂变反应,瞬间放出巨大的能量而发生的爆炸为核爆炸。

本书资料不包括核爆炸。

(3)化学爆炸

化学爆炸是由于急剧化学反应造成的;

爆炸过程中产生超多新的高温高压气体,气体高速膨胀引起爆炸。

化学爆炸的主要特征——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在化学爆炸后均发生了质的变化。

按爆炸反应物质分类

① 纯组元可燃气体热分解爆炸

② 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

③ 可燃粉尘爆炸

④ 可燃液体雾滴爆炸

⑤ 可燃蒸气云爆炸

三、化工行业中常见的几种爆炸类型

1、简单分解爆炸

2、复杂分解爆炸

3、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

4、粉尘爆炸

5、熔盐池爆炸

6、化学爆炸的三要素

1、简单分解爆炸

1 、乙炔铜、乙炔银、叠氮化铅、叠氮化银 等的分解爆炸

2 、气体的分解爆炸

分解爆炸的条件是:

(1)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

(2)存在火源或热源;

(3)系统初始压力大于分解爆炸临界压力P。

能够发生分解爆炸的气体包括:乙炔、乙烯、环氧乙烷、臭氧、联氨、丙二烯、甲基乙炔、乙烯基乙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氰化氢、四氟乙烯等;

当气体压力超过某一压力值时,受到触发,即可分解,生成更多摩尔的新气体,同时放出热量,一般说来,分解热在80kJ/mol以上,当压力降至此值时,系统便不发生分解爆炸,这个压力称作该气体分解爆炸的临界压力。

为避免乙炔在高压状态分解爆炸,乙炔不是直接压缩进入钢瓶,而是将乙炔气充灌到以丙酮作为溶剂的瓶中。另外,乙炔瓶内装填料,将溶解于丙酮中的乙炔加以分割,进一步减少爆炸的危险。

通常所说的溶解乙炔就是因此而来的。

2 、复杂分解爆炸

主要指炸药类的物质的爆炸,其爆炸不需要氧气,自身分解出超多的气体,同时释放出超多的热量,局部压力剧增。

硝化甘油的爆炸反应:

发生分解爆炸的化合物大都具有如下基团结构:

—NO2 硝酸盐类物质

—N=N≡N 叠氮化合物

—O—N=C 雷酸盐类物质

—ClO3 氯酸盐类

NX3 氮卤化物

—C≡C— 乙炔类物质

=N≡N 重氮类物质

3 、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

可燃气体只有预先与空气或氧气等混合时才能爆炸;

预混气体从小孔中高速喷出时并点燃时,不爆炸;

爆炸是不可控的整体快速燃烧过程;

可燃气体只在必须浓度范围内才爆炸,爆炸燃烧速度与浓度有关。

在化工生产中,可燃气体或蒸气从工艺装置、设备管线、储存容器泄漏到厂房中与空气混合,或空气渗入装有这种气体的设备中,都能够构成爆炸性混合物,遇到火种,便会造成爆炸事故。

化工生产中所发生的爆炸事故,大都是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事故。

防止泄漏、通风换气、室外布置是主要的防范方法。

5 、熔盐池爆炸

高温的熔盐、铁块、钢水等与少量的水接触的瞬间,水被气化,体积急速膨胀,压力骤然升高。

氧化性的熔盐与有机物接触、混合,发生化学爆炸。

少量空气骤然受热的膨胀爆炸。

6 、化学爆炸的三要素

(1)反应过程务必是放热的

(2)反应过程务必是高速的

(3)反应过程务必有超多的气体生成

混合气体、粉尘的爆炸反应速度都很快。

煤与TNT炸药相比,就是反应速度的差别。

1kg的煤块或1kg的煤气的燃烧热都是29000kJ;

煤块完全燃烧需要10min,而煤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只需0。2s就燃烧完全,所以煤气很容易爆炸。

炸药TNT的反应热只有4184kJ,明显低于煤炭的燃烧热,但其爆炸时光只有十万分之一秒,分解出的气体可被加热到~3000℃,在不大的空间内气体压力可达10~40000MPa。

预混气体的爆炸极限

一、爆炸极限及其机理

二、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

三、爆炸极限的测定

四、爆炸极限在消防中的应用

一、爆炸极限及其机理

定义:爆炸极限是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 国家标准《消防术语》

最低浓度—— 爆炸下限(LEL )

最高浓度—— 爆炸上限(UEL )

一氧化碳与空气构成的混合物

遇火源时的燃爆状况

燃烧与爆炸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同等的概念

爆炸极限

燃烧极限

燃爆极限

液体在闪点温度下构成的蒸气浓度就是该液体爆炸极限的下限。

浓度高于上限时的混合气体并不是完全安全的气体 。

机理解释

浓度低于下限时,体系内内含过量的空气,产生的热量少,空气的冷却作用明显,活化中心的销毁数大于产生数,阻止了火焰的蔓延。

当浓度在上限以上时,内含过量的可燃性物质,空气(氧)不足,火焰也不能蔓延。

二、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

(1)体系的初始温度的影响

升温:下限下降,上限上升

降温:下限上升,上限下降

(2)体系初始压力的影响

压力增加,分子间距缩小,碰撞几率增加,更容易被引燃,所以爆炸极限随之加宽。

(3)惰性介质的影响

图3-2-2 甲烷爆炸极限随惰性气体浓度的变化

(4)容器直径的影响

机理与对燃烧的影响相同

——直径小,利于散热,不利升温

——直径小,利于自由基销毁

燃烧与爆炸都不能传播的最大直径称为临界直径。

(5)点火源能量大小的影响

能量小的点火源不能点燃的气体,用强的点火源就可能点燃;

在点火源强度较低的范围内成立;

最小点火能都是指某一确定条件下,比如接近化学计量比例浓度;

对电压为100V,电流强度为1A的电火花,不能引爆任何浓度的甲烷,当电流增加到2A时,爆炸极限为5。9%~13。6%,而当增至3 A时为5。85%~14。8%。

(6)点火位置的影响

不一样火焰传播方向时甲烷的爆炸极限

火焰向上——5。35%~14。9%

火焰向下——5。59%~13。5%

火焰水平——5。40%~14。0%

(7)混合气体中含氧量的影响

通常给出的爆炸极限值是指在纯粹空气中的测定值;

如果在空气中引入惰性气体,氧气浓度自然降低;

可燃气体与纯氧气混合极限范围宽;

空气可看成是在纯氧中混入惰性气体的混合气体;

惰性气体占的比例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自然越窄,高到必须程度时,爆炸范围消失。

三、爆炸极限的测定

图3-2-3 爆炸极限测定装置

1。循环泵;2。接水银压力计;3。电极;4。爆炸管;5。阻火网;

6。接空气;7。接试样;8。接真空泵;9。排入大气

四、爆炸极限在消防中的应用

(1)估计物质的燃烧爆炸危险性大小

(2)作为工厂设计的依据 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设计厂房的通风系统、防爆电气的选型、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值确定等,都需要明白所涉及到的燃爆气体的爆炸极限。

(3)作为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依据

爆炸极限的计算方法

一、爆炸极限数据的获取方法

二、爆炸极限的计算方法

三、三元组分爆炸范围图

一、爆炸极限数据的获取方法

(1)查阅手册或其他资料 查到的只是纯物质的爆炸极限数据。

(2)进行测试 采用《空气中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定方法》进行实际测定,得到实际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值。

(3)进行计算 利用现有的计算公式计算纯物质和多种可燃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

计算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更有实际好处。

二、爆炸极限的计算方法

(1)根据闪点计算爆炸极限下限

(2)根据完全燃烧时化学计量浓度近似计算

(3)根据爆炸下限计算爆炸上限

(4)根据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估算爆炸极限

(5)多组分可燃性气体混合物爆炸极限的计算(Le Chatelier公式)

(6)可燃气体和惰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极限

(7)压力下爆炸极限的计算

(1)根据闪点计算爆炸极限下限

液体闪点温度下,液面上平衡的蒸气浓度就是液体的爆炸极限下限,蒸气分压与浓度成正比。

(2)根据完全燃烧时化学计量浓度近似计算

C 0 ——气体在完全燃烧时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浓度;

n o ——一个气体分子完全燃烧所需的氧分子(O2)数;

0。2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百分数。

L 下 =0。55C0

乙烷完全燃烧时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2H6+3。5O2—→2CO2+3H2O

所需氧分子数no =3。5,所以

爆炸下限为:L下=0。55×5。66%=3。11%

(3)根据爆炸下限计算爆炸上限

此法主要适用于链烷烃在空气中爆炸上限的计算。

(4)根据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估算爆炸极限

适用于脂肪族烃类化合物

碳原子数越多,下限越低

(5)多组分可燃性气体混合物爆炸极限的计算(Le Chatelier公式)

L m ——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上限或下限),%;

Li ——第i种组分的爆炸极限(上限或下限),%;

Vi ——第i种组分在混合气体中的摩尔分数或体积分数,%。

适用于只由可燃气体组成的可燃混合气体。

某天然气的组成如下:甲烷80%(爆炸极限5。3%~15%)、乙烷15%(3。0%~16%)、丙烷4%(2。1%~9。5%)和丁烷1%(1。5%~8。5%),计算混合气体爆炸极限。

(6)可燃气体和惰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极限

① Le Chatelier公式法

首先把每一种可燃气体的百分浓度变成在可燃气体中的百分数,再代入公式中计算即可。

例如:某回收煤气的组分平均含量为:

组分气体名称 CO CO2 N2 O2 H2

体积百分比,% 58 19。4 20。7 0。4 1。5

求该煤气的爆炸极限。

解:煤气中CO和H2为可燃气体,其它为不燃气体。CO和H2的体积百分比之和为:58%+1。5%=59。5%,它们占可燃气体的百分比分别为:

V(CO) = 58/59。5×100 = 97。48%

V(H2) = 1。5/59。5×100 = 2。52%

查表3-2-2得爆炸极限:CO为12。5%~74。2%,H2为4。1%~74。0%。把数据代入3-3-9式

② 经验公式法 包括惰性气体在内的极限

(7)压力下爆炸极限的计算

CH4 L上=56。0(p—0。9)0。040

C2H6 L上=52。5(p—0。9)0。045

C3H8 L上=47。7(p—0。9)0。042

C2H4 L上=64。0(p—0。2)0。083

C3 H6 L上=43。5(p—0。2)0。095

p为压力,单位为atm

(1atm = 0。101325MPa)。

三、三元组分爆炸范围图

图3-3-1 三元组分混合气体三角坐标图

图3-3-2 三种混合气体的爆炸范围图

图3-3-4 空气、甲烷、一氧化碳三组分爆炸范围图

在空气中,甲烷的爆炸极限为5。3%~15%,CO为12。5%~74。2%

粉尘爆炸

一、粉尘爆炸的条件

二、粉尘爆炸的特点

三、粉尘爆炸的影响因素

四、粉尘爆炸的预防与控制

一、粉尘爆炸的条件

(一)粉尘本身是可燃的(包括无机和有机两类粉尘)

(二)粉尘以必须浓度悬浮在空气中

(三)悬浮粉尘浓度处于必须的范围内才能爆炸

二、粉尘爆炸的特点

(一)粉尘爆炸的机理

1.气相点火机理

·粉尘点火过程分为颗粒加热升温、颗粒热分解或蒸发汽化以及蒸发气体与空气混合构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并发火燃烧三个阶段,

·首先,粉尘颗粒透过热辐射、热对流和热传导等方式从外界获取能量,使颗粒表面温度迅速升高;

·当温度升高到必须值后,颗粒迅速发生热分解或汽化构成气体;

·气体与空气混合构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发生气相反应,释放出化学反应热,并使相邻粉尘颗粒发生升温、汽化和点火。

·粉尘气相点火机理与可燃气体/空气混合物点火机理基本相同。

·有机粉尘就像“储存”可燃气体的质点,高温是释放条件。

2.表面非均相点火机理

首先,氧气与颗粒表面直接发生反应,使颗粒发生表面点火;

然后,挥发分在粉尘颗粒周围构成气相层,阻止氧气向颗粒表面扩散;

最后,挥发分点火,并促使粉尘颗粒重新燃烧。

(二)粉尘爆炸的特点

1。 粉尘爆炸比气体爆炸所需的点火能大、引爆时光长、过程复杂。

2。 粉尘爆炸的最大爆炸压力略小于气体,但爆炸压力上升速度和下降速度都较慢。

3。 易发生二次爆炸。

4。离起爆点越远、破坏越严重 。

5。燃烧不完全,易产生CO。

6。爆炸下限为20~60g/m3。

三、粉尘爆炸的影响因素

(一)粉尘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粉尘的粒度和浓度

(三)可燃气体和惰性成分的含量

(四)粉尘的爆炸环境条件

(五)火源强度或点火方式

(六)容器的容积

(一)粉尘的物理化学性质

可燃挥发份含量

燃烧热高低

释放挥发份的难易程度

挥发份的最小点火能高低

图3-6-2 粉尘的爆炸压力、升压速度与挥发份含量之间的关系

图3-6-3 粉尘燃烧热对爆炸性能的影响

1、2,4,6一三硝基苯酚;2、三硝基萘;3、蒽;4、萘

(二)粉尘的粒度和浓度

图3-6-4 不一样粒度的铝粉爆炸试验结果

粉尘粒度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在空气中的分散度越大且悬浮的时光越长,吸附氧的活性越强,氧化反应速度越快,因此就越容易发生爆炸:

最小点火能和爆炸浓度下限越小;

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升压速度相应越大。

粒径大于400 mm的聚乙烯、面粉及甲基纤维素等粉尘不能发生爆炸;而多数煤尘粒径小于1/10~l/15mm(67-100 mm)时才具有爆炸潜力。

可燃粉尘务必在其浓度处于爆炸浓度极限范围内才能发生爆炸,其最易被点爆的浓度一般高于其完全燃烧化学计量浓度的2~3倍。

在必须粒径条件下,粉尘浓度越高,其着火温度越低,但这种影响随着粒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弱。

图3-6-5 浓度对爆炸压力和压力上升速度的影响(苯甲酸粉尘)

图3-6-6 镁粉着火温度与浓度的关系

(三)可燃气体和惰性成分的含量

当可燃粉尘和空气的混合物中混入必须量的可燃气体时,粉尘的爆炸危险性显著增大;

具体体现为最小点火能和爆炸下限降低,而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升压速度提高。

丙烷含量对聚氯乙烯粉尘(125mm)

爆炸下限和最小点火能的影响

丙烷含量对聚氯乙烯粉尘(125mm)

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升压速度的影响

当可燃粉尘和空气的混合物中混入必须量的惰性气体时,降低氧含量,缩小粉尘爆炸的浓度范围,降低粉尘爆炸的压力及升压速度。

可燃粉尘中混入惰性粉尘也会使其爆炸性能削弱甚至丧失,这是因为惰性粉尘具有冷却效界和抑制悬浮效果,有的惰性秘尘还具有负催化作用。

氧浓度和爆炸压力、升压速度及爆炸速度之间的关系

惰性粉尘对可燃粉尘爆炸性能的影响

(四)粉尘的爆炸环境条件

环境的水分和温度

水分起着附加不燃成分的作用;

水分能粘结小颗粒粉尘,降低粉尘的分散度和缩短其飘浮时光;

水分蒸发要吸收超多的热,阻止粉尘的燃烧化学反应;

水蒸气占据空间,稀释环境中的氧浓度而降低了粉尘的燃烧速度。

水分的这种削弱作用随着其含量增大而增强。

(五)火源强度或点火方式

火源温度越高、与可燃粉尘/空气混合物的接触时光越长或其能量越大,则粉尘越容易发生爆炸。

表3-6-5所列的数据证明:火源较强时,粉尘的爆炸下限较低。

粉尘爆炸下限与着火源的关系

点火方式对粉尘爆炸特性的影响

(六)容器的容积

容器容积对煤尘爆炸时光的影响

对粉尘爆炸“三次方定律”有效性的验证

如果容器容积不小于0。04m3,“三次方定律”对粉尘爆炸也完全适用,即:

四、粉尘爆炸的预防与控制

(一)粉尘爆炸的抑制

(二)设置防爆泄压装置

预防粉尘爆炸,降低后果的措施

抑制粉尘的构成

消除引爆源

惰性气体保护

设置泄压装置

遏止爆炸发展

(一)粉尘爆炸的抑制

粉尘爆炸抑制装置能在粉尘爆炸初期,迅速喷洒灭火剂,将火焰熄灭,遏止爆炸发展。

由爆炸探测机构和灭火剂喷洒机构组成。

探测机构务必反应迅速、动作准确,以便快速探测爆炸的前兆并发出信号;

灭火剂喷洒机构理解探测机构发出的、并经扩大的信号后,立即启动,喷洒灭火剂。

爆炸抑制装置

1。压力传感器;2。扩大器;3。抑制器;

4。正常爆炸压力曲线;5。抑制后爆炸压力曲线

(二)设置防爆泄压装置

在设备或厂房的适当部位设置薄弱面(泄压面),借此能够向外排放爆炸初期的压力、火焰、粉尘和产物;

目的是降低爆炸压力,减小爆炸损失 ,保护建筑物和设备。

此类安全措施属于设置薄弱环节。

上一篇:公路路政巡查制度下一篇:电视台生产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