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精选8篇)
1.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篇一
中西方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
摘 要: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企业形象是提升企业无形资产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当前,企业文化在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中的作用逐渐被强化,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企业文化发展相辅相成趋势日益明显。因此,要保持企业持久的竞争力,需实施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竞争力;以人为本
一、美国、日本、印度企业文化的特点
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具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有独特的企业文化。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其中,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独具魅力的印度企业文化独树一帜。
1.美国
美国的跨国企业在全球最多且最具竞争力,而每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他们创造出适合企业发展、能持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美国的企业文化重视个人价值实现。如,苹果电脑公司认为,应开发每个员工智慧的潜力,寻找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人人参与”、“群言堂”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不断开发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产品。在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也推动了企业整体的发展。美国的企业文化提倡奉献和竞争。企业员工只有具有奉献精神才能真正将个人发展和企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企业员工只有展开竞争才能有效益、出成果、出人才。同时,美国企业又非常重视为员工搭建良性竞争的平台,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提倡创新和利益共享是美国企业文化的另一特点。美国的IT公司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秉承创新、激励创新的传统,使公司的产品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在利益共享方面,美国许多企业实行股份制,给员工配股,提高他们在企业的地位,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2.日本
日本企业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其企业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和魂洋才”。“和魂”指日本的民族精神,“洋才”指欧美的技术。“和魂”和“洋才”结合,成为日本近代企业家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二是家族主义是企业文化的显著特色。家族主义把家庭的伦理道德转移到企业中,企业的管理活动都是为保持集团这个大家庭的协调,维护大家庭的利益,充分发挥大家庭的力量。家族主义观念在企业中表现为团队精神,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和为贵”的思想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三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中心,多方面协调企业的生产关系,缓和劳资矛盾,将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实现劳资和谐,提高员工的主体意识。
3.印度
印度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为家族文化、精英文化、信用文化。印度前任财政部长亚什万特?辛哈曾说:“印度有三种经济,一种是信息技术推动的新经济,一种是砖瓦泥匠代表的旧经济,还有一种就是老牛车代表的更加陈旧的经济。”无论哪种经济都是私营企业占多数,家族企业多,但他们又不迷信家族接班制度,如果家族培养不出精英,可将产业交给家族外的精英来处理。家族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优势互补保证企业发展的持续性。印度企业认为信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信用不仅体现在同其他企业的交往中,同时在员工待遇上也讲求信用,严格遵守员工合同,为员工谋求利益,听取并采纳员工意见,这是印度企业中的人本文化。印度企业广泛加入行业协会,团结一致,注重在行业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另外,行业规范严谨,重视企业的社会效应,提倡回报社会并以此提高企业的荣誉。
4.美国、日本和印度企业文化的共同点
首先,他们的文化都根植于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美国一向崇尚个人主义。因此,企业文化将实现个人价值放在首位,重视发掘员工价值,人尽其才,扩大员工的发展空间。而日本和印度的企业文化家族观念较重,他们将家族主义融入企业管理中,成为一种文化,这降低了管理难度,保证企业策略的一致性。其次,这些国家的优秀企业无不将回报社会视为己任。企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份子,企业只有在社会的支持下才能长期盈利、获得发展。同时,企业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将得到社会更大的支持。企业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企业,又造福于社会。最后,这三国的企业文化都重视提高员工的归属感,提倡员工对企业的荣誉感。只有这样,员工才能甘心为企业奉献并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二、我国企业文化存在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随着企业的生存环境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工厂制转向公司制,我国企业竞争也从产品竞争和服务竞争转向深层次的文化竞争,企业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与许多国际知名企业相比,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1.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形式、忽视内涵
当下,我国许多公司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这些“企业文化”往往只是名义上的口号,并没有真正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决策中,没有真正形成企业特色。如,有的企业虽然打着“务实、责任”的口号,但员工工作不严谨、消极怠工,有的员工不爱惜公司财物,没有责任心。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文化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深入员工的心里。
2.企业文化创建缺乏创新
企业文化理论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加入WTO后,许多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被我国企业采用,而我国部分企业纷纷模仿西方国家管理模式,不顾企业自身生存环境,全盘照搬西方模式,结果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事实上,这样的管理理念并不利于我国企业发展,因为企业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我们所吸收的文化必须与我国企业文化相融合,否则就会“水土不服”。文化差异是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条件,失去这个差异就等于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对企业发展不利。因此,我国企业一定不能照搬西方企业文化理念,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新,确定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3.企业文化建设存在政治化倾向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者是党组织,企业文化建设也基本上等同于思想政治建设。虽然改革开放已三十年,国家也在大力推行政企分开,但从思想政治着手建设企业文化的意识仍存在,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对策
我国是一个拥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认真发掘,融入到我国企业文化中。企业应看清自身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企业文化,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打造良好的“软件”设施。
1.传承传统,构建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美国、日本、印度的企业文化都是在本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国家的传统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结合本国社会文化传统。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中的信义应成为企业活动的准则。而儒家思想中的“家国天下”也可解读为:企业承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应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回报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国家强大企业才有坚实的后盾。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将《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中的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出带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企业文化:“管理无小事”、“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新”。他倡导的企业精神是:“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并追求“敬业报国”的信念。这些与我国优秀文化结合的海尔文化创造出令世界震惊的海尔业绩。目前,海尔模式已被写入哈佛大学MBA课程,成为中国型企业文化的典范。
2.企业文化建设的标准化与以人为本相结合
人性化是强调企业管理者通过道德修养感化职工,领导以身作则,将道德观念融入到员工的评判标准中。标准化指企业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制度可以保证员工明确职责,提高工作的目的性。但一些企业常常将二者割裂开或将二者对立起来。实际上只有标准化和人性化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过于强调人性化,忽略制度建设,会导致工作懈怠、管理无方,往往会忽视员工的工作能力;反之,只强调标准化建设,不注重员工思想道德建设,不体谅员工,就会使管理过于形式化,企业也就失去持续上升的动力。以海信集团为例,该企业是从十几人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海信集团的企业文化是“敬人为先、创新为魂、质量是根、情感管理”。海信集团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明确的奖惩制度,并要求人人遵守。同时海信的企业文化倡导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怀,有浓厚的人情味,让很多员工对海信都不忍割舍、放弃高报酬的其他工作机会。海信将标准化与人性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员工人人争先,在把握创新和质量两个关口后,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3.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也就是人的管理。美国的企业文化强调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为员工构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发掘他们的潜力。日本企业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促进团队协作,发挥整体优势。印度企业文化中的精英文化、人本文化无不将人推到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因此,我国企业应以人为本的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的企业文化要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我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万科公司始终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董事长王石认为,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哪里有谷地,就会向哪里汇聚。万科始终将人才引进和培养放在公司发展的首位,不惜成本建设人才培训机制,良好的人才储备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氛围,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把企业看成自己的家。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企业文化能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知名企业都具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有独特的企业文化。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重形式、轻内涵和缺乏创新等问题。需发掘传统文化精华,结合自身企业特点创造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中义.企业发展文化为基[J].四川建筑.2006
[2]魏中龙,张慧.企业文化建设、教化与功能实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周忠英.企业文化――未来企业的第一竞争力[J].商业研究.2004
[4何载福.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绩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5]张敬文.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探讨[D].暨南大学.2003
[6]张藕香.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
[7]赵铁成.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
[8]张奇.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J].建设科技.2005
[9]李睿.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民用航空.2007
[10]欧阳新年.企业文化认知与塑造[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2.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篇二
一、思想观念的差异
我国会计人一般对精神与物质、理论与实践关系有着比较传统的认识, 人与自然是和谐的, 即“天人合一”。理论与实践内在是一致的, 注重精神与致知。对社会政治上尤其是会计工作活动上的权利、权威和不公正、不公平现象较为认同和容忍, 民主、自由的思想相对缺乏, 具有明显的等级观念。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会计人一般认为天人、知行是主客二分的, 人与自然是抗争的, 包括会计在内的任何知识和理论都是必须接受经验事实直接检验, 即证伪不可, 否则就是谬论。强调两者对立与分割, 注重物质和实践。对社会政治尤其是对会计工作中的权力、权威和不公正、不公平现象不易认同和容忍, 民主、自由思想较为强烈, 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二、专业知识能力的差异
我国传统思想是“贱工商, 轻功利”, 会计职业只是依附于工商的“账房业”, 是士农工商的末技。因而在传统上, 整个国家和民族对会计这一职业和会计人的重视程度和需求程度、对会计专业教育培养的财力投入和社会精英投身会计职业队伍的数量上都显得较低较少。加之我国自古只重“四书五经”的人文精神培养, 不重视科学技术和科技教育, 那些“通书达礼”的儒生阶层才可以为官治国。这些直接影响着会计人在专业知识教育程度、培养层次、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与专业综合创造能力上都不十分突出。相比, 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自古希腊罗马伊始就重视工商和海上贸易, 精于核算, 倚重簿记。在传统上对会计职业和会计专业人员较为重视, 也有较大需求, 因而对会计教育培养投入也大, 社会精英投入会计职业队伍的数量质量也较大, 进而直接导致会计人所接受的会计专业知识教育程度和培养会计人才层次上较高, 而在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综合创造能力上也就较为突出。
三、会计道德的差异
我国历来以“重义轻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重个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修养, 而且讲等级, 重身份, 强调“长幼有序、贵贱有别”, 不求超越, 个人要克己复礼, 要“天下为公”。这实际上是一种重精神文明、轻物质文明和集体利益至上的道德观。相应的在会计道德上所反映出来会计人内在的精神品质的修养上要重于优于外在的社会利益和物质利益的追求, 集体利益要优于会计个人利益。因此在自律的会计人人格道德和他律的会计职业道德结合过程中, 一方面偏重强调会计人的自我道德规范的自律, 另一方面偏重于会计道德集体价值重于个人价值的价值取向, 突出国家、集体的利益与荣誉, 强调只有在实现了会计群体利益的基础上, 会计人的个人利益才能实现, 是一个会计人利益必须服从社会利益和会计集体利益的会计道德观念和实践的结合。而美国, 自古希腊和欧洲封建时期以来一直非常尚功利、重实用。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就是个人必须通过节欲、勤俭、努力去合法地谋取经济利益。人与人之间讲平等、轻等级、强调个性的自由和个人的责、权、利以及个人作用。相应地在会计道德上所反映出来的是外在的社会物质利益重于优于对会计个人内在的精神品质修养追求, 会计人个人利益要重于优于集体利益。因此西方会计职业道德强调保障和增进社会与每个个人利益为主要目的的会计职业道德他律, 同时偏重于会计道德个人价值优于集体价值的价值取向, 凸显会计个人的成就与荣誉, 只有在实现会计个人利益的同时才能实现会计人群体利益, 是一种会计个人利益至上的会计道德观念与实践的结合。
四、行为方式的差异
我国历来强调“礼之用, 和为贵”, 重等级关系与人伦情感而不重法治。办事做人“重名轻实”, 讲面子不讲得失, 重形式不重实效。在待人接物上贵“中庸之道”和考虑人际关系, “隐恶扬善, 执其两端”, 喜欢搞折中。因而我国会计人员一般比较循规蹈矩, 谦虚谨慎, 办业务处理会计问题不但要按照会计法规制度, 还要看领导脸色, 即“审时度势而后行”。会计行为上较为保守, 主观能动性差, 不敢冒风险。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一直崇尚竞争和个人奋斗, 重法治不重人伦情感, 也不讲等级关系, 提倡“牛仔也能当总统”, 只要不违法, 不必那么中规中矩。办事做人、待人接物喜欢直来直去。因而西方会计人一般比较务实求真, 独立自信, 办理业务处理会计问题不唯长官意志, 只依法规准则。会计行为较为直率大胆, 主观能动性强, 敢于善于冒风险。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
我国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一直到宋明时期, 主要的“理学”、“心学”, 是一种从形象开始, 进而发展到抽象, 最后还原到具体的实践的形态, 这个过程我国人思维始终保持一种辩证性。这种辩证关系为主的思维逻辑, 重与人和社会的联系, 轻与自然科学的理解, 并把工具的实用性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而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一直到康德, 强调哲学从具有抽象特征的数学原则出发, 达到逻辑的体现, 这种统一的思维工具的特性失去了辩证性, 重视人对自然科学的掌握与通过工具改造自然。因而在西方长期以来, 科学与形式逻辑关系密切, 而我国古代哲学、科学的发展则与辩证逻辑关系更为密切。我国的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求同性和意会性的思维形式。因而我国会计人在思维结构上贵直观、重“悟”, 偏好形象思维和直觉, 不注重严密的逻辑论证, 习惯于曲线式和辩证性的思维方式以及从大到小, 从整体到个别的思维程序和方法。如时间上惯用年-月-日-时-分, 空间上惯用国家-省-城市-街道-门号。西方会计人在思维结构上, 偏好归纳分析和形式逻辑思维, 注重逻辑论证和经验事实的验证, 习惯直线和抽象思维方式和从小到大, 从个别到整体的思维程序和方法。如时间上的分-时-日-月-年, 空间上门-街道-城市-州-国家。Z
摘要:会计文化主体会计人的塑造与所在地域历史、社会、政治以及价值观等有着必然的关系。从会计文化主体会计人的思想观念、专业知识能力、会计道德、行为方式以及思维结构五个方面分析对比中西方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与其之间的因果关系, 可以发现会计主体人的塑造离不开所在地域文化环境, 具有明显的“遗传特质”。
关键词:文化环境,会计文化,比较
参考文献
[1].张云.我国会计文化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9.
[2].李心合.儒家伦理与现代企业理财[J].会计研究, 2001.
3.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 篇三
在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地域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饮食文化同样也受到了长期以来历史的熏陶。通常中国吃是一种“共享”,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桌上,主人的好客的问候下,提高筷子开始他们一起“消除”板块,场景很活泼,最后结账争相支付,这可能是“饮食所以请求”的结果集体主义思想,强调“关闭”这个词是什么。这种“接近”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在一千年前的历史。在中国,群体文化,也就是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从“一个字,”“在这些,相依,咦,咦,等等,因为把所有的华人社区和文化。而在比较崇尚自由和个人主义的背景下,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在聚餐时往往会人手一个盘子,点好自己喜爱的食物,不必考虑他人的喜好,再坐在一起享用自己盘子里的食物,在结账时也多采用AA制(all apart全部分开),自己付自己的。这也充分体现出了中国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的明显差异。
二、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食物吃,所以吃大块肉、整块鸡,牛肉和其他“硬食物”。和中国菜美味的调味料等材料在中国烹饪,细腻,有多达几十个调味:许多西方人是弃儿,在中国优秀的原材料,如家禽、脚和内脏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个中国厨师的手,通过煎卤化物和其他进程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西方饮食特征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为了节省时间,但营养不能比在中国使用新鲜食物美味的食物和味道是一样的。由于他们国家的人吃肉比中国更一般的健康:身材高大,长腿,宽阔的肩膀和发达的肌肉,但中国人一般薄,窄肩腿短,颜色黄色。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的特点,被称为中国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围着圆桌大家团团坐,共享一席。这是中国古代信奉的价值观,和齿轮。美味佳肴在圆桌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情感沟通的媒介。有深厚的酒文化,中国人民一直有或没有酒没有席位。人们彼此互相敬酒,食品,食物,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反映了中国的思想和解。
西方餐饮,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不是宴会的核心。该宴会的核心是友谊,通过与客人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宴会和舞蹈类比,所以它可以表示,中国宴会就像集体舞蹈,和西方宴会就像男人和女人跳舞。它也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是非常不同的。尽管中国宴会和西方宴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之间的交流,只有中国宴会更反映在梅里马克河交流,但西方宴会更多反映在邻近的客人之间的友谊。与中国饮食的差异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更明显。自助餐是把食物盘子放在桌子上,按照个人爱好自由获取食物。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需要把所有放在桌子上,也显示了西方人尊重个性,自我。但各有各的,互相不干扰,缺乏一些中国谈欢》的情调,没有吃饭。
四、饮食的地位不同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在《礼记》中认为人生的两件大事即“饮食”、“男女”。“饮食”是基本的生存温饱问题,属于物质需求;“男女”则是康乐问题,属于精神需求。在中国,饮食已经是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这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它所代表的含义和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早已超越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人们在寒暄时“你吃了没?”,把职业称为“饭碗”,思维是“咀嚼”,经验被称为“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是称为“醉”,常见的名字“常态”,容易叫“一块蛋糕”,饮食对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厨房里的桌子,但项目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吃在表单包含丰富的心理和文化意义以及人们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为了获得更深刻的社会意义,所以“吃”也是各种各样的理由。出生要吃、满月要吃、周岁要吃、升学要吃、结婚要吃、升职乔迁要吃,六十、七十、八十大寿要吃的觥筹交错,而且要大张锣鼓、欢天喜地地吃,甚至去世了“红白喜事”中摆酒也是必不可少得程序,而这时吃也渐渐流于形式,它的社会意义超过了其现实意义。
而西方人则简单得多,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并没有那么丰富的社会意义。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著名的需求定律中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饮食则被划分在第一层,即作为人类的最低级的需求,在此之上还有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西方人仅仅认为吃只是为了基本的生存,吃了才有营养工作和生活。饮食在西方同样也作为一种交际方式,但“吃”在交际过程中所承载的“使命”就少得多,吃多半为了感谢他人的优质服务或为庆祝一笔交易的顺利,单纯是出于礼节上的需要。
五、饮食的气场不同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显然比西方人要复杂的多。中国人也许最讲究气场的,对于设宴吃饭,主人的真实心态永远不是大家有没有吃饱,而是餐桌上的排场够不够足,够不够气派,只要给自己挣足了面子,这餐饭的目的便达到了。菜肴更加丰富,更珍贵更能体现主人的好客和客人的身份,和食品的数量将大大超过主机和客人可以使用,否则就不足以显示主人的好客。这可能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结果,”冯生活废物,热情好客。这种“讲排场”的习惯。而大多数西方国家则没有这种观念,他们认为饮食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解决人的温饱,吃的形式和内容以是否吃饱、是否营养健康为标准。在美国,朋友之间聚餐则采用大家“凑饭”的形式,即每个人带一两个自己觉得不错的、有特色的菜,聚在一起共同分享。比如一个人带些印度菜、一个人带份比萨饼、另一个人则带些中国的广东菜,主人则提供一些简单的小菜酒水和甜点,大家就这样聚在一起分享丰富的菜肴了。可见,西方人吃一样的机会交流和聚会,是一个机会回顾旧的友谊,结交新朋友,和访问信息,吃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更不会去狗和互相竞争。所以在西方宴会,主人会尽力营造出轻松、和谐、自由的气氛,充分利用宴会的机会来促进大家的交流。
综上所述,中西饮食存在的差异但具有相对性。全球化下的跨文化交际、多样性的饮食文化增加了互补性和兼容性。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饮食文化碰撞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将会出现新的特点,产生新的变化。它会更加帮助一方面中国饮食文化在交流,碰撞。不断完善发展,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将促进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兴兴,郝爱娟.《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2]陈洁.《得心应手——西餐礼仪》.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3]Martin Boyle.《英国原来是这样》,外文出版社,2009.
[4]胡幸福.《欧洲旅游文化见解》.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4.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篇四
在学习中西方旅游文化审美比较这门课程的一学期里,学习到了很多西方旅游文化审美与中国旅游文化审美不同的地方,正是这些不同,才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认识自己,从而使我国的旅游业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时也领略到了西方的历史,人文,习俗,建筑等方面的成就,使得我眼界大开。
总的来说,我认为中西方旅游文化审美差异主要体现在:1.中国人特别注意山水景观所承载的人文美,主张天人合一。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而西方人更注重山水本身的自然美。可以说西方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追求自然而然,并不会去人为的附加一些意境。2.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印象重现,好比唐诗,寓情于景;而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3.中国人的旅游审美目的在于舒适精神,娱乐性情;西方人的旅游审美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中西方旅游审美各有千秋,都体现出了各自对于美的认识,承载着各自的历史,文化,风俗的厚重沉淀,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去探究。
学习这门课程,有助于解释中西方人们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说是人的一种自觉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所以这门课程为我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门课程也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接待地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会给接待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影响接待地的社会文化。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因此必须重视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的依据之一,努力将旅游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譬如:在旅游活动中如何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如何选择,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如何避免文化自大现象的发生;如何解决主客间的文化冲突;如何维护和加强接待地的旅游形象等等一系列问题上,这门课程都能够帮助提高我们的认识,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与旅游有关的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
作为一名会展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程也帮助我了解了很多西方会展强国的文化,历史。对我国的会展业如何融入国际社会,如何在国际上与其他国家合作起到了很大的启示作用。会展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它与旅游业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会展活动的进行,通常都会伴随着旅游活动的进行。中国的会展业要想发展,必将要走与国际接轨的路线。当我们会展业不断向国际化发展的时候,会有很多国外的会展从业者以及观众来到我国,这就会对我国的接待能力提出要求。所以,了解中西方旅游文化审美差异对提高我国的接待能力,促进会展业的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中西方文化比较 读书报告 篇五
马克思说:“神话是人民的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许多人谈到神话都必引用这句话,我也不能免俗,因为概括得实在到位。个人认为,神话是伴随着古代先民的两种感觉而生的,这就是恐惧感和无力感。人类总是对未知的事物抱持着恐惧感。古代的先民对于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就有着敬畏和恐惧之感。因此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感,他们需要对自然和社会的现象予以解释。这对于处于知识和信息爆炸时代的现代人也许难以理解,但如果从现代人之于鬼魂的恐惧这一点来理解或许来得方便些。另一方面,先民们辛苦种植粮食,遇到大旱往往让他们颗粒无收;先民们多年来搭建的茅舍,被洪水顷刻间冲毁殆尽。在这些灾害面前,先民们有着深深的无力感。因此他们不仅需要了解这些现象,而且希望能控制它们为自己服务。也许是某一个先民的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神游四海,尝遍美食,左拥右抱,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仍旧躺在那个潮湿阴暗的洞穴里。从那天起,他开始认为人是有灵魂的。经过比拟类推,他认为世间万物应该都有灵魂。泛灵论的出现也许是神话的开端,将这种比拟类推的方式逐渐扩大化,先民们就认为洪水的泛滥是因为有河神,而且是河神如人一般发怒而导致的后果。这样的类推方式有两个优点:合理和可操控,而后者尤其重要。因为有了河神,先民们就能赞颂他,向他祈福;当河神发怒,还能通过献祭的方式平息他的愤怒。因此神的出现,对于先民们的恐惧感和无力感是一种有效的释放。具体谈谈这些神话故事。不论是库恩版《希腊神话》还是斯威布版,其中的故事都可以分为两类:关于神祇的和关于半人半神的英雄的故事。其中许多故事除了人名和地名不同,内容大体是一致的。神话的特点是隐喻。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标注了一些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能体现出当时先民的智慧和思想,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其中一部分故事对于当今社会也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潘多拉的故事:由于普罗米修斯激怒了宙斯,宙斯造了一个大灾星送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厄庇墨透斯,欲降祸人间。普罗米修斯多次警告他的弟弟不要接受宙斯的礼物,但厄庇墨透斯贪图潘多拉的美色,将她娶为妻子。最终潘多拉打开了神秘的大匣子,导致各种各样的灾祸降临人间,唯独把希望关在了大匣子的底层。这个故事体现了先民们对于“人祸”的反思,他们认为欲望乃是万恶之源。但反过来欲望又是万乐之源。幸福与罪恶,快乐与灾祸相伴相随,也就构成了希腊悲剧意识和喜剧精神。
伊阿宋和美狄亚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希腊版的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美狄亚与伊阿宋订下爱的盟约,为了伊阿宋,她先后背弃了自己的父亲和兄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巫术帮助伊阿宋夺取了象征着幸福的金羊毛。在美狄亚付出一切之后,伊阿宋迷恋上了科林斯国王克瑞翁的女儿格劳刻。得知自己被抛弃,美狄亚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她设计害死了格劳刻和克瑞翁,在杀死了她与伊阿宋的两个儿子之后扬长而去。失去一切的伊阿宋最后郁郁而终。这个故事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古希腊女性女权意识的苏醒。在狩猎文明向农耕文明逐步过渡的过程中,女性的地位也随之渐渐丧失,而私有制的出现则使得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属品。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性在恪守贞节的同时,还需得容忍男人的背叛和无情。美狄亚则是一个例外,她要求当自己将心完完整整地交付于恋人之后,也希望换取恋人完完整整的爱情,她对背叛是零容忍的,为了报复甚至残忍杀子。将这个故事与贯穿希腊神话始终的宙斯与赫拉间出轨与反出轨的拉锯战摆在一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希腊女性并非逆来顺受的主儿,她们要求平等与尊重,她们为了爱情可以奋不顾身,为了维护爱情更可以不顾一切。特洛伊的故事。这是一场一个苹果引发的战争。未被邀请怀恨在心的纷争女神在一场
婚礼上扔下了一个金苹果,上面刻着“给最美丽的人”。这引来阿佛洛狄忒,雅典娜和赫拉之间对金苹果的争夺。最终被宙斯指定的帕里斯将金苹果裁决给了答应将赋予她世间最美女子海伦爱情的阿佛洛狄忒。当帕里斯拐走了海伦并偷走了墨涅拉俄斯皇宫的财宝之后,墨涅拉俄斯举兵讨伐特洛伊。这场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之间惨烈的长达十年的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金苹果象征着财富与荣誉,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人对于人祸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认为人祸源于人的欲望,而欲望如果不加控制则会导致灾难的降临。随着故事的展开,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人”出现了,他就是阿喀琉斯。在阿喀琉斯之前,不论人抑或神,他们的性格都是扁平的,都是某种性格的象征符号,比如宙斯的淫荡,赫拉的嫉妒。而阿喀琉斯在不同的情境下则体现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对于特洛伊人他是残忍无情的,对于他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和老来丧子的普里阿摩斯,他是温厚深情的,当面对阿伽门农抢夺他的战利品和女奴时,他又是体现出了捍卫个人尊严和荣誉的敏感意识。而阿喀琉斯的性格三角形的核心则是对于个人尊严与荣誉的理解与追求。
阿喀琉斯正是希腊民族精神的十足的代表。阿喀琉斯在战争之前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或是成为英雄,但会因此而丧命,或是苟活一世,而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明知是飞蛾扑火依然奋不顾身,这就构成了古希腊文学的悲剧性因素。最终阿喀琉斯被帕里斯射中了脚后跟,也就是著名的阿喀琉斯之踵而死。阿喀琉斯在小的时候,他母亲为了使儿子刀枪不入,把他浸在了神河里,她手提着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因此脚后跟没有被神水浸润,这也就成为了阿喀琉斯身上唯一的弱点。阿喀琉斯之踵一直被认为是希腊文学家们对于古希腊民族精神的一丝担忧。个人意识的觉醒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但反过来,过分追求个人荣誉而不顾集体的利益则会导致人类极大的灾难。特洛伊战争完全是因为贵族为了自身利益挑起的,死伤了无数的普通士兵;阿喀琉斯因为被占有了他自认为应得的战利品和奴隶而坐观自己的同胞被特洛伊人杀死,甚至让母亲去请宙斯帮助坑害自己的同胞,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在只顾及自身利益的可怕的结果。关于民族精神的弱点的反思还有一例,那就是那耳喀索斯的故事。那耳喀索斯是个英俊的少年,他觉得除了自己而外没有什么值得爱的。他多次拒绝了神女们的示爱,这导致了阿佛洛狄忒的报复。他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没日没夜地在河边看着自己的倒影,最终饿毙于河边。这个故事体现了希腊人对于自我中心主义的一种批判。在阿喀琉斯和那耳喀索斯身上体现的自我中心主义即便是在如今也仍旧是阻碍着人类进步的一个隐忧。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希腊人在对于其自身反省中所体现的极强的洞察力和思考的深度。
最后来谈一下俄狄浦斯的故事。俄狄浦斯是一个悲剧,他无意中杀死了一个蛮横的老人,就是他爸;他为了拯救忒拜城,猜出了斯芬克斯之谜,成为了忒拜的国王,娶了原国王的妻子,就是他妈。这个做任何事都出于善良初衷的好人却给忒拜城带来了灾难。因为有个弑父娶母的国王,忒拜城被神诅咒,瘟疫蔓延,而这个可怜人还要追查弑父娶母的恶贼究竟是谁。最后他才发现,自己才是那个带来瘟疫的魔鬼。拯救忒拜城的救世主成为了忒拜城的祸主,正义的就是邪恶的,聪明的就是愚蠢的,天使亦是魔鬼。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命题:一个追求纯洁的人可能变成污浊的人。再说说斯芬克斯之谜,还记得小时候听少儿神话磁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要数斯芬克斯之谜了。这个故事的谜底一般人都知道,就是“人”。这个关于“人”的故事体现了先民们对人以及人的命运的思考。命运无常,即便是奥林波斯的伟大的众神们也受着命运女神的控制与支配。当俄狄浦斯被刺瞎双目,到处行乞的时候,他对于命运的强势应该怀着深深的无力感吧,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6.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 篇六
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
姓名:陈*扬
学号:201210824*03 班级:机电122班
摘要:受不同文化背景及地域特征的影响,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经过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生活的不断优化,更基于人们对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不同区域的饮食中已经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了所谓的“饮食文化”。由于两种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来不同的饮食文化特点,中西方饮食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在当今世界大融合的发展趋势之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本文从饮食观念、饮食方式、饮食内容等方面,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进行了分析。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饮食观念
一、概念厘清
中方,自然就是指中国。当“西方”作为一个概念运用在关于民族、文化等方面时,具有多重含义和不确定性。首先,“西方”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是与“东方”相对而言的。它的含义通常是指西半球或欧洲;其次,“西方”也常常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同样与“东方”相对,但它的含义是不能够完全确定的。姜守明等人在《西方文化史》中指出,西方本身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既有时空上的变化含义,又有文化史上的指向意义。本文从文化的角度,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含义,将西方定义为欧洲和北美国家。中国文化,是指中国人在其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内容上看,它主要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其中,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长期居于统治地位。西方文化,是指西方人在其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中西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中西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中 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缩,西方的饮食文化也有很深的历 史渊源,下面来谈一下中西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1 中国饮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中国饮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饮食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实践过程中,所 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 一个缩影,从茹毛饮血到用火熟食,再到唐宋的蓬勃发展时期,最后进入现代的繁荣新 阶段,是我们整个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当我们谈到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时,大家首先会想到就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各种菜系的特点和烹饪方法也有所不同。从中国八大菜系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中国的饮食还具有季节性。在炎热的夏天我们一般都喜欢吃凉拌、冷冻的食物,例如:凉面条、各种拌凉菜等;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喜欢吃像火锅这样的热气腾腾的饭菜。中国饮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医食结合。就是利用食物具有哪些药用价值,我们可以把它做成美味的食物,达到对疾病的防御和治疗的效果。
2.2 西方饮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西方饮食文化,是指西方人在长期的饮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实践中,所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西方的饮食文化有起伏而又悠久的历史,我们可以说意大利菜是鼻祖,法国菜是国王、美国菜是西方的新贵。西方国家的日常饮食都是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这是一个重要的特点。中国有著名的八大菜系,西方国家也有很多饮食种类,著名
中国特色美食鉴赏 的有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俄罗斯菜等等。
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3.1饮食观念的不同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种植业的比重很大,而且还有多种多样的烹饪技术。西方则以畜牧业为主,烹饪技术与中国相比就显得十分简单。由于饮食的主要内容、生活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同,那么在饮食观念方面中西方就会存在很多差异,但是我们要做到科学饮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才是最重要的。3.1.1 美味与营养的观念不同
中西饮食观念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味和营养的观念不同,一谈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了中国饮食文化最大的弱点。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油炸和长时间的炖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流失了。中国的饮食一般首先考虑的就是食物的色、香、味俱全。凡是看着淡而无味的食物,我们就觉得它不好吃,不管这样的食物有没有营养。饮食方面,我们注重的更多的是食物的味道,往往忽视了营养的问题。中国人对吃十分重视,对美味的要求也达到了极致。这样各种各样的美食就产生了,人们就会忍不住的暴饮暴食,却忽视了食物本身的营养问题,这说明了中国人的饮食是重视美味的感性饮食。
西方人的饮食注重科学,讲究营养。在“吃”的问题上,中西方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他们饮食的最高标准就是营养,日常饮食总要考虑到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搭配是否合适,是否能被进食者充分吸收消化,而饭菜的色、香、味如何,他们一般都不会过多考虑,即便口味千篇一律,让人看着没有一点食欲,但他们也会吃下去,因为这些食物有营养。虽然这种饮食观念很机械化,可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这就是西方人普遍的饮食观念。虽然西方人在宴席上,也讲究菜的原料、形状和颜色等方面的搭配,但是无论如何高档,他们的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虽然一些事物的色彩搭配的很好,但是各种原料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
3.1.2 铺张与节俭观念不同
中国人请客吃饭讲究排场,排场大才够体面,所以备餐时酒菜都是很丰盛的,餐桌上的饭菜数量要多,质量要好。菜的数量越多,菜越珍贵,也会显得主人很好客很热情。但是如果主人准备的饭菜仅仅够吃的话,就会被视为小气,反而薄待了客人。在饭店里中国人点菜显得格外铺张、浪费,气势也十分壮观,可以说铺张到了极点。这也从侧面反映我国的民俗民情,我们在饮食方面是需要努力改进的,特别是中国人的爱面子、讲排场这种不好的习惯,但这种不好的习惯似乎是很难改变的。
在西方,他们在节俭这方面的意识是非常强的,吃饭讲究简单化,盛大的西餐宴席通常准备不过是五六道菜而已,而且其中只有两道菜算得上菜,其余基本上是陪衬。平时宴客,饭菜的准备更为简单,他们觉得只要够吃能吃饱就可以了。很多人都知道美国的“potluck”,这种聚会形式更为简单,要求参加聚会的人自带一道菜或者饭后的甜食,让大家共享,而主人只提供一些饮料和一道菜就行了,可见,他们的饮食很节俭,也不讲排场。在中国人看来可能会觉得真是不可思议。但是我们认为中国人请客吃饭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勤俭节约的意识,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下去。3.1.3 赴宴的时间与着装观念不同
中国有句来形容时间宝贵的古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是这样的时间观念似乎更多的是运用到了学习上。在生活上,特别是在参加宴会时候,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极为淡薄,特别是参加聚会的时候,迟到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国人注重吃喝,西方人注重玩乐,但是西方人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各种活动、各种宴会都会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也会被视为很不礼貌的行为,甚至被认为这是对其他客人的不尊重。中国人请客吃饭一
中国特色美食鉴赏
般都是中午或者晚上,一顿饭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就能结束的,可是不折腾几个小时是不会轻易罢休的,倘若很快吃完主人很可能会认为是自己待客不周,或者是饭菜不合胃口。美国人请客吃饭则比较随便,一般约在午餐,因为这样比较节俭时间。
着装观念不同。着装也体现一种社会文化,体现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问题。在中国有句俗语:人靠衣服马靠鞍。中国人穿着打扮也很讲究,但赴宴时穿着就比较随意,用餐时我们可以穿平时所穿的衣服,不用刻意的装扮一番,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会穿得很正式。而西方人赴宴时穿着较为正式、得体。男士通常是内穿白衬衫,打领带,穿上西装,再配一双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还要戴上耳环。如果去高档的餐厅,不可以随意穿上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而中国就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餐桌上中西方的着装观念是有所不同的。
3.2 饮食方式的不同
3.2.1 共餐制与分餐制
西餐文化与中餐文化有很大的区别,就饮食的方式来讲,中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吃饭时为了能形成一种团结、和谐的氛围,使用的一般都是圆形的餐桌,大家团团围坐,共同来享有桌上的丰盛食物,我们把这种饮食方式称为“共餐制”。在西方,无论是宴请客人还是一家人坐下来吃饭,就餐者都是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我们把这种饮食方式称为“分餐制”。在我们看来,中国的共餐文化往往可以制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人们相互敬酒、相互夹菜,可以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也早已习惯了这种就餐方式。
而西方吃饭习惯用长条桌子,实行分餐,各自点菜,各持一份,表面上看总觉得过于冷清,但实质上体现了卫生和节俭的理念。不但保证了每餐都吃完,而且还有益于身体健康。就拿吃鱼来讲,美国人是先把鱼破开,去掉主骨,切成一块一块的再进行加工。中国人是把整条鱼放在桌上,大家围着桌子一起吃。西方曾有人对中国人吃鱼做出评价说,一条鱼被你一筷子我一筷子的戳,鱼被碎尸万段,还沾了不少口水,谁能吃的下去呀!从卫生角度来讲,共餐制确实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多麻烦,很多人一起边吃边笑,唾液乱飞,甚至还有人在一盘菜里面夹来夹去,翻来覆去的挑选食物。有的主人为了表示自己的热情,直接用自己的筷子来帮客人夹菜等等。3.2.2 餐具
在餐具方面,中西差异十分的明显。中国人用筷子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餐具的不同也是在不同文化引导下形成的。众所周知,中国人包括亚洲的一些国家,吃饭时使用的是筷子和汤匙,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一边切一边吃,喝汤有专门的汤匙。筷子和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着东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3.3 饮食内容的不同
中西饮食文化中食物种类也有着较大的差别。中国人的食谱极其广泛,西方人则相对少得多。一定数量的食物.相应地养活一定数量的人口,有限的食物要养活众多的人口,就得以降低生活质量为代价,如大灾之年,就得吃一些粗陋的食品以维持生命。有人统计中国人的食用植物达六百种之多.是西方人的六倍。西方人在古代,虽然也有粮食歉收、牲畜死亡、食物匾乏的时候,但依然在总的方面比中国人要丰盈得多,越是到了近代和现代,由于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低于粮食产量的增加,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因此无需扩大食物的种类.日常的食物固定在某几种作物和动物之上,食谱中饮食原料的种类远比中国人的少。中西饮食原料种类的不同还可从中国饮食无禁忌而西方人有禁忌这一区别上得到充分体现。中国人的饮食无禁忌,我们无所不食,无论飞禽走兽都在可食之列。美国人不吃蜗牛,法国人不吃蝗虫,西方人认为动物内脏不洁,多不食。
中国特色美食鉴赏
3.4餐桌礼仪的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明。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西方也有自己的餐桌礼仪,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各具特色,所以中西方餐桌礼仪也会存在着差异。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餐桌礼仪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有必要的。
3.4.1 用餐时的氛围不同
在餐桌上,中国人吃饭要有一个热闹、温馨的环境,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笑边谈话才会显得很热闹,但用餐时如果主人和客人不谈话,在中国人看来,气氛就会显得格外冷清,也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安静、优雅的环境,他们认为用餐时一定要注意礼仪,比如在喝汤时发出声音、大声与别人谈话等都会被视为失礼。西方人用餐时很安静,比如在英国,用餐的人都静悄悄的,甚至牙齿都不露出来,保持着绅士风度。他们认为在餐桌上说笑或者发出奇怪的声音都是一种很粗鲁的行为。由此可见,中西方用餐氛围也有很大的差异。
3.4.2 用餐时礼仪不同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懂礼、习礼、重礼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谦让、和谐,这也是我们的传统美德。餐桌上的各种饮食礼仪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先了解一下关于中国人用餐时的礼仪:就餐前要排座,排座位也讲究礼仪。总的来说,座次的首席要让年长者、辈分高的人来坐,末席是年龄小、辈分低的来坐。我们可以看出排座是以尊敬老人、尊重宾客为基本的原则,这也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文化修养,在饮食生活中体现一种人情和伦理之美。
中国餐桌上有如此复杂的礼仪,西方餐桌上也有他们独特的礼仪。先谈一下西方的座次礼,西方国家的餐桌是长条形的,主人会让客人来坐主宾席。关于座次的排列,主要有英美式和法式这两种排列方法。英美式座次的排列方法是:餐桌的两端是男女主人,然后男客人坐在女主人的右侧,女客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侧;法式座次的排列方法是:男女主人在中间位置对坐,女主人右侧是男主宾,左侧是男次宾。男主人右侧是女主宾,左侧是女次宾。
四、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方饮食文化也在相互借鉴与渗透中发展。譬如,现在的中餐己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了,而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可以预见,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相互借鉴与渗透将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全面交流,从而增进中西方之间的了解,为中西方和谐发展带来机遇与支持。
结语
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其中一部分,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具体差异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仅能够增加我们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在餐桌上还可以避免因为不恰当的饮食行为所造成的误解和交际障碍。本篇论文从中西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来着手,比如:饮食观念、饮食方式、饮食内容、烹饪方式、餐桌礼仪等,分别介绍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种种差异,让我们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在各个方面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将会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两种饮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必然给中西方人带来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健康的生活。
中国特色美食鉴赏
参考资料
7.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篇七
关键词:中西方节日,文化软实力,民歌
引言
伴随经济全球化, 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 西方节日对中国的影响与日俱增。许多年轻人对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不甚了解也缺乏激情, 却盲目地追求庆贺西方节日。西方节日的涌入带动了相关商业活动的发展, 激发了人们对于国外生活的向往, 而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却日渐被冷落, 与之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濒临消亡的危险。有学者质疑中国的节日能否同样影响外国友人, 推动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如何能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2006年12月来自北大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 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 提出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他们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 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 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1) 。面对西方节日的冲击我们虽应以开放的态度了解西方节日以扩大对外交流。但同时更要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位性, 关键是使国人深入了解中国节日的起源、特色, 及其反映的民族心理、民族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探索其折射出的文化底蕴。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西方节日比较
1. 中西方节日所呈现的差异
(1) 节日命名方式差异。中国节日多以“岁时节令”命名, 西方节日多以宗教人物和事件命名, 反映了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世俗性与宗教性的差异。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人们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生存依赖于土地。农作物的长势是百姓心情的“调控台”, 而农作物的长势势必受节气的影响。因此, 中国传统节庆多依照农历节令产生。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年”即是如此。按照古书记载, “年”本身就包含有五谷成熟、丰收的意思。又如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 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 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 按地支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所以“端五”也可写为“端午”。再如八月十五谓之“中秋”, 又名中秋节, 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还有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 重阳为农历九月初九, 腊八为农历十二月初八。
西方主要流传了宗教性节日。统治西方人们思想和道德的基督教受到了广泛的尊崇。因而围绕基督教的各种宗教活动被人们作为最重要的节日延续下来。集中表现为复活节、大祈祷日 (丹麦特有的一个宗教节日) 、耶稣升天日、降灵节、圣诞节等。此外, 西方国家也不乏有些为纪念曾为民族或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而以其名命名的节日, 如哥伦布纪念日 (又称发现日) , 情人节, 卡蒙斯日 (即葡萄牙国庆日) , 圣马力诺节 (即圣马力诺国庆日) 。
(2) 崇拜对象及崇拜方式的差异。西方节日主要体现对上帝的崇拜。因为基督教世界里神只有一个———上帝。西方宗教节日的庆祝因各国风俗而异, 但必不可少的项目是做礼拜或洗礼等宗教活动。复活节的日出礼拜可追溯到古代庆贺日出的春节活动。复活节期间穿新衣服象征新生活的风俗来自早期基督教徒于复活节举行的洗礼活动。在耶稣升天节, 信徒们要去教堂望弥撒, 或早起去聆听唱诗班的晨唱。天主教会举行庆祝耶稣升天节的弥撒。在圣灵降临节中节日庆祝活动要从教会特别主日礼拜延伸到街头的表演和狂欢, 在这个节日行洗礼和坚信礼对基督教徒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圣诞节前夜人们前往教堂做晚弥撒或晚礼拜。
中国节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人文精神与自然崇拜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 其基本的哲学思想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和谐共处, 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因中国地大物博, 国人崇拜神的种类、方式、祭典仪式与西方有很大差异。在古代春节来临人们要举行腊祭祈年活动。腊祭祈年既为祭祀先祖、百神, 又使农民在农事之余得以休息和娱乐, 并祈望丰收。再如上文提到的“腊八”也是人们在丰收后举行盛大祭典大拜天地祖先。腊祭所拜之神据文献资料所载有:先啬神、司啬神、农神、邮表畷神、猫虎神、坊神、水庸神和昆虫神。
(3) 中国的饮食文化与西方的送礼文化。中国这样一个传承千年餐饮文化的泱泱大国在重要的传统节日中自然少不了特色美食。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关于饮食本身的文明成果, 而且内化为一种具有信仰、禁忌等文化意义的民族心理, 成为文化的隐喻象征符号体系。大年初一第一餐各地所吃颇有讲究:湖北团风人喝鸡汤象征平安;江西鄱阳人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福建闽南人吃面寓意年年长久;台湾人吃“长年菜”寓意长生不老;关中、河南部分地方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中秋节吃月饼,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用月饼寄托思乡之情。正月十五吃元宵象征团圆吉祥。“腊八”喝腊八粥延年益寿。端午节吃粽子为纪念屈原;寒食节吃寒食纪念介子推。
而西方的节日食谱很少有特定的文化意义, 且许多节日的食谱相近。可以找到特别的象征意义的要属情人节的巧克力, 象征甜甜蜜蜜、美满幸福, 可它主要不是作为食物而是作为礼品表达其象征意义的。真正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复活节”的彩蛋, 因为基督教把彩蛋当作新生命的象征, 基督复活的象征。
虽然西方节日的饮食文化没有中国的博大精深, 但他们节日送礼文化却传达了特有的民族精神。每年送礼之王当属圣诞老人。他是整个西方文化精神传达的使者。圣诞节的活动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给予与获取。“父亲节”、“母亲节”, 孩子们送鲜花或小礼物以表达他们的爱和感激之情。“情人节”, 不仅爱人间而且朋友间互送礼物。这些小礼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4) 中国人重视亲情, 关注国家发展, 西方人崇尚个性张扬, 关注自身的快乐。中国节日多以家庭、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节日里全家要吃团圆饭, 要阖家共渡。中国人强调“有福同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喜欢与亲友分享自己的喜悦之情, 互送美好祝福。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活动大多展现出中华民族强烈的家庭观、民族观和社会群体观念, 如除夕吃团圆饭、春节期间拜年、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赏月吃月饼等。中国人讲究举国同乐, 普天同庆, 要“国事, 家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相连。因为这样的心理中国才能连续二十多年组织强大阵容的春节联欢晚会。在春晚中回顾过去一年的收获与成就, 传达真挚的祝福, 表达对国家最美好的祝愿。
西方人在节日中十分注重“个性的张扬”。在风靡欧美的狂欢节中每个人都充分张扬自我, 释放自我。狂欢、游行和聚会是西方节日中重要的自我释放方式。在宗教和历史的影响下, 西方人追求欢乐, 也通过忏悔、内省或祈祷净化个人灵魂, 寻求自我解脱, 他们更关注个体的心理体验和感受。
2.中西方节日所呈现的共同点
(1) 两者均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各国人民都庆祝新年的到来, 都向亲友表达良好的祝愿, 对未来生活有美好的期待。
(2) 两者都传承尊老爱幼的文明火种。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老人为后来人创造优秀文化, 精湛工艺, 他们挥洒汗水而奠定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根基, 因此中国人讲究不能忘本。西方人同样感激辛勤抚养自己的父母。西方的父亲节、母亲节就是对所有父母的价值的肯定。
(3) 两者都敬仰纪念重要的历史人物。中国有端午节、寒食节, 西方有哥伦布日、圣露西节, 纪念人们心中的英雄。
(4) 两者都追求完美的爱情。西方有为忠于爱情的人们设立的情人节, 而中国有牛郎织女鹊桥会的七夕节。人们都利用这样的节日向自己的爱人表达爱慕之情。
(5) 两者都有对富足生活的渴望。中国有腊八节, 西方有感恩节。无论在以农业还是畜牧业为基础的国家, 人们都希望自己一年的辛劳有所收获, 渴望过上富足舒适的生活。人们借此节日感谢神灵的保佑, 犒劳辛勤的劳动者, 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衣食无忧。
结论
1.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民族艺术体现重要价值
就节日本身而言, 因各国迥异的历史而存在差异, 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种类颇多, 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 体现了我泱泱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历代信奉的天人合一, 和谐共处的思想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现代的建设和发展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的饮食文化显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和善良。中国人重家庭, 重亲情, 关注国家命运的传统彰显出中国人强大的凝聚力, 是国家坚实、强大的基础!是国家蒸蒸日上的不竭动力。因此传承中国传统节日, 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西方节日有着诸多差别也呈现出许多共同特征, 表现了人们共同的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在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的同时要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踏出国门。中国与法国、俄罗斯互办国家年使中国文化得以展示于世界舞台上, 吸引更多外国友人关注了解中国文化。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巧妙途径———民族艺术。人们都有对艺术、对美的追求, 因此民族艺术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因民族意识的差异所在, 文化交流中我们不妨求同存异。首先根据各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心理、价值取向用我们的民族艺术感染外国友人, 引起他们的共鸣,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而后逐步传播中国文化, 用中国的优秀文化影响与我们相距甚远的西方文化, 跨越国界, 消除隔阂, 从而为我国经济的跨国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 运用民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笔者在研究民歌的过程中发现民歌作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优秀载体, 从而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民歌是广大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作的结晶, 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民族心理、价值取向。基于上文对于中西方节日比较得出的中西方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民族心理, 可知民歌中所展现的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对富足的渴望,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必然能够引起外国友人的共鸣。外国民歌也具有记录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和表达人们美好心愿的作用。同时, 中国民歌内容极其丰富, 它所展现的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对国外友人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因此民歌能够担当起中国文化传播的桥梁,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参考文献
[1]盖国梁.节庆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1]盖国梁.节庆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2]宋兆麟, 李露露.图说中国传统节日[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 2006.[2]宋兆麟, 李露露.图说中国传统节日[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西安公司, 2006.
[3]朱子仪.西方的节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3]朱子仪.西方的节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李丽敏.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J].鸡西大学学报, 2009 (8) .[4]李丽敏.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J].鸡西大学学报, 2009 (8) .
8.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 篇八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及网上查询时事新闻,对体育经纪人进行简介,并针对西方发达国家体育经纪人行业发展的特点,我国体育经纪人行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旨为如何促进我国体育经纪人行业和体育经纪活动的健康稳定发展提出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体育经纪人中西方比较特点建议
一、体育经纪人简介
(一)起源
体育经纪活动最初是在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据欧洲的一些体育史学者考证,古罗马奥古斯汀时期的“庞培俱乐部”就曾介绍当时的运动员到各体育俱乐部比赛,这种广义上的中介行为体现了初始状态的体育经纪活动。
19世纪下半叶,英国等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形成了职业体育市场。职业运动员的出现,推动竞技体育走上职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随着职业运动员人数不断增加,劳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于是便出现了专门为职业运动员提供法律咨询,安排各种活动,策划和筹备各种比赛,并从中提取佣金和劳务费的机构和个人,初步显示了现代体育经纪人的功能。
(二)概念的界定
受不同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国家对“体育经纪人(Sports Agent)”的界定各有差异。目前,我国在体育经纪人概念根据《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定义为:“体育经纪人是指在体育市场中为运动员、活动、组织等提供中介服务的人员”
(三)类别与形式
从组织形式上分,有个体经纪人、合伙经纪人、经纪公司;从客户性质上分,有运动员经纪人、体育组织经纪人、体育赛事经纪人。
(四)功能和地位
宏观上,体育经纪人活动于流通领域加速了体育生产和消费,促进了体育竞技价值向商业价值的转变,从而繁荣体育市场,能使体育产业兴旺发达;微观上,体育经纪人以其特有的协调、管理和投资功能,为运动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其在充分发挥运动潜力,保持较高运动水平的同时获得相当的经济收入。
二、西方发达国家体育经纪人行业发展的特点
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各有特点,但因受欧洲一体化大趋势的影响,西方各国在发展体育运动方面的交流非常频繁,从整体上看,其体育经纪人行业发展的特点呈现出以下几点共性:
(一)体育经纪人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日臻完善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发展与积累,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促进和规范体育经纪行业发展的基本制度。该体制内容健全,严格规定了申请体育经纪人的具体步骤,即由申请人提出申请→资格审定→注册登记→交纳保证金→专业培训→通过考试→领取证书。同时通过合同管理、佣金、违规处罚、仲裁等制度对经济活动中的具体程序、报酬获得、违法违规处罚、经纪纠纷的调解和仲裁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保障了体育经纪人的合法权利和义务,保证了体育经纪人的高素质发展及经纪活动的正常运行。
(二)体育经纪人管理体制的法制化程度日益提高
西方发达国家体育组织依托法律程序,建立法规体系相对完善的管理条例,依靠法律手段对体育经纪人和经纪活动进行管理、监督。各国管理机构根据国际体育组织的法律条款、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和行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对体育经纪业进行宏观的调控与管理,并规定出现纠纷、违纪、违法根据公共立法,提请法院按司法程序进行处理,这表明在管理过程中已经完全司法化,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必究。
(三)体育经纪人的活动范围日趋广泛
体育经纪人的活动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代理运动员的工作合同,包括确定运动员的工资、奖金等;另一类是运动员形象的商业开发。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经纪人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最早代理运动员的薪金谈判开始,到负责运动员大大小小的事务,进而转向大型商业比赛的组织和运作,包办企业公司有关体育投资的策划和管理。
(四)政府对体育经纪活动的管理有张有弛
西方国家政府通过制定有关的经纪人法律和政策,对经纪人进行宏观管理。一般来说,政府部门不直接对微观的中介活动进行管理。但是,欧洲许多国家的政府对涉及到劳资关系的经纪活动非常重视,因为劳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导致劳动者罢工,影响国家的稳定。所以,一些国家的劳工法和反垄断法往往对体育经纪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法院也经常处理这些方面的纠纷。据英格兰足球协会的官员介绍,在委托人与经纪人出现纠纷时,一般都是通过法院进行调解,或者依据有关的公共立法由法院进行处理。
以下是欧洲职业体育中,劳资关系的示意图:
(五)国际化趋势不断增强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现代体育经纪行业正一步步地走向国际化经营,体育经纪人的业务范围早已涉及到世界各国和地区。
三、我国体育经纪人行业发展的特点
(一)我国体育经纪人发展现状
1.经纪人公司相继成立,市场化管理逐步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体育也由计划经济下的国家行政型转向市场化,一些市场经济的模式自然而然兴起,体育经纪人便是其一。 体育经纪人在我国兴起约在80年代,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赛事组织者组织比赛时要自负盈亏,为了保证比赛,他们对赛事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市场经济规律来操作,成为初步具有体育经纪人意识的赛事组办者。进入90年代,体育经纪人市场进一步发展,在北京,上海,广州都相继成立了体育经纪人公司。
2.体育经纪人培训班层出不穷
看看网络上体育经纪人培训的有关材料,任何人都不得不被那些诱惑人的宣传广告和遏止不住的火爆宣传语词所吸引,更不得不被那些热情和执着的求知者所感染。北京、上海、广东、吉林、浙江、湖南等省市都开办了体育经纪人培训班,随着风起云涌的体育经纪人培训班在全国各地的举办,一批批有志于体育产业和体育中介的人们摇身变成了体育经纪人。
(二)我国体育经纪业存在的问题
进入2005年,中国体坛有两位明星级人物因为特殊事件而成为风头浪尖上的人物,一位是被中国跳水队除名的田亮,另一位则是因欠债而一度被限制出境的郝海东。这两件事,其实折射出中国体坛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缺乏一个成熟、完善的经纪人团队。
体育经纪业在中国“安家”已经有了10年的时间了,但其在管理体制和操作机制上都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人才紧缺
未来10年,我国体育界需要经纪人7000名左右。但目前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经纪人数量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体育市场看好的大城市,经过批准并拥有执照特别是拥有国际执照者更是凤毛麟角。我国急需一批优秀的体育经纪人。
2.市场欠完善
体育成为产业,就要求实行市场化、商业化运作,而中国体育在转轨中仍有许多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没有解决,形成了实际上“双轨制”的局面。市场化程度较低,体育市场尚未成熟,市场体系仍不完善,体育要素市场没有放开,体育经纪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同时,现行体制下的一些问题,如产权关系不明晰、体育资产评估无科学标准等也影响到体育经纪人的规范运作。
3.体育经纪人行业缺乏管理
管理法规和制度的不完善也制约了我国体育经纪人的社会化和职业化进程。一些主管部门仍沿用行政的方式去管理商業的经纪人,单项协会对体育经纪人的管辖范围过大,使得一些专业经纪公司以及经纪人的施展空间被限制。实际上更多的是一些兼营体育经纪的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咨询公司在从事体育经纪业务。与国外对体育经纪人完善的法律法规相比,我国对体育经纪人的管理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体系。
四、对我国体育经纪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法制化建设,使我国体育经纪人行业有法可依
体育市场经济应该是法治经济,我国体育经纪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制定专门的经纪人管理法规。因此,国家应以1995年10月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行《经纪人管理办法》和国家即将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纪人法》及经纪管理和市场规范方面的一系列基本法規为依据,结合体育行业的特点,制定《体育经纪人管理条例》,明确操作原则和操作细则。体育经纪人法规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体育经纪人的资格条件审定,登记注册程序,批准机构;
②体育经纪人运作经纪活动的权限范围和禁止行为;
③体育经纪合同的规范管理和合同范本;
④体育经纪人的佣金管理及保证金制度;
⑤体育经纪人的法律责任,监督管理和纠纷的解决;
⑥体育经纪人社团组织(体育经纪人协会等)的管理规定;
⑦体育经纪人培训及考核制度。
(二)建立和完善管理机构,为我国体育经纪行业注入成长机制
根据体育行业的经纪人和经纪活动特性,体育经纪管理主要由国家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工商管理部门(国家工商总局)共同实现。国家体育总局负责体育经纪人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国家工商局负责体育经纪人和经纪公司的营业执照获取,登记管理,行纪检查等。另外,国家税务局,审计局对经纪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国家司法机关对经纪纠纷进行仲裁,在条件适当时,成立体育经纪人协会进行协助管理,建立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最终形成职责分明,相互联系的管理体系。
(三)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合作
随着体育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体育经纪人的业务范围早已涉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体育经纪人为数不多,从而阻碍了我国体育经纪事业做大做好。因此,加强与国际体育经纪组织和个人的合作,尽快使国内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推动我国体育经纪业的国际化发展。
(四)小结
西方发达国家体育经纪人体制在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后已经达到相对成熟和稳定的阶段,但我国体育经纪行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管理体制和操作机制上都尚未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西方国家体育经纪人组织形式、服务内容和方式、经营策略和技巧、运行机制和操作手法以及各种监督管理措施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因此我们要在深入研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评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我国现代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在融会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上综合创新,逐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经纪人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文卉.欧洲体育经纪人概览<体育商业>[M].七月刊.2004.10.26.
[2]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国外体育经纪人管理制度[N].www.一动体育网.com.
[4] 黄文卉.美国体育经纪人制度研究[N].国外体育动态.1998.8.
[5] 张剑.我国体育经纪人的管理[J].中国体育报.2000.04.12.
[6] admin.我国体育经纪人培训班相继举办[J].2004.06.12.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推荐阅读:
反思中西文化比较研究11-15
中西新闻比较期末论文08-30
当代中西司法制度比较10-21
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08-29
中西方传统文化07-06
中西方文化消费差异10-26
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__英语论文08-12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08-07
中西方消费观文化差异11-29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毕业论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