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共12篇)
1.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一
分层目标教学法在AUTOCAD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分层目标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理解能力等客观差异,从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实施方法。根据职校学生基础不一,接受能力相差悬殊的现状,结合AUTOCAD课程特点,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AUTOCAD教学 分层目标教学法 优化教学效果
一、了解学生,明确目标,分层备课
1.深入了解学生,进行学生分层
分层目标教学法是在承认学生之间差异的基础上,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前,必先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再进行合理的分层。比如通过一份简单上机任务:1、进入AUTOCAD绘图界面,画一圆,将其保存至D:/班级+姓名/001.dwg;2、在上图形界面上再画一矩形,将其另存为D:/班级+姓名/002.dwt。通过简单的操作可观察学生学习基础、运用知识能力、自学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实际情况,再通过班主任、原任课教师了解,将学生划分为三组:A、基础扎实,学习态度积极、认真,接受、理解能力强。B、基础一般,学习态度较积极,有上进心,理解、应用能力一般。C、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差,缺乏学习信心,基础、理解能力较差。
2.明确教学目标,满足学生需求
教师为了满足A、B、C三组学生不同的需求,需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A类学生,教师应注意扩大其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其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加强其空间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B类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其基本命令使用和操作方法训练,加强其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CAD课程正确、有效学习方法;对于C类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该课程的正确方法,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提高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精通教材,分层备课
分层次备课是分层目标教学方法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了解学生、精通教材的基础上,需精心设计分层目标教学法教案。根据AUTOCAD课程特点和教学需要,制定适合职校学生的教学目标,分解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起点,从三类学生着手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安排每一个教学程序,制定每组学生每一教学内容应达到的教学目标要求。对不同教学对象进行不同深度、不同广度的教学内容准备,力求使每个学生均能达到预定的学习效果,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分层目标教学法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分层目标教学有别于复式教学,它是在集体教学的框架里,以中上水平的学生为教学重点,带动差生,提高优生,优化整体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层次性是落实分层目标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 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和整合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不断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知识点要一步步呈现,采取小步走的方法,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比如在矩形命令的学习过程中,涉及各种参数的矩形和空间长方体的设计运用,即在“指定第一角点/[圆角/倒角/标高/厚度/宽度]”命令提示下进行相关操作。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各种矩形绘制方法和运用技巧,首先把每种矩形输入方法进行解释说明,再如下表:通过绘制直角矩形、倒角矩形操作演示,让学生掌握矩形的基本输入方法,再让C类学生自己上机操作一遍,B类学生尝试绘制下表中圆角矩形,A类学生尝试绘制下表中长方体,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教师对以上操作过程进行层层分析、探讨,并加以总结,最后让三组学生都能逐步掌握矩形命应用方法和技巧。这样,通过对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分层推进的讲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较轻松地理解、掌握知识点。
2. 分解难点,增加可接受性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可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单独讲解,以降低教学难度,增加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例如在学习编辑命令时,绘制习题中如下卫星图,首先将图纸进行逆向分析:图<1>图<2>图<3>图<4>,得出图形最初只是一个椭圆,问题变得简单化了,再让学生自己应用相关椭圆、偏移、环形阵列、修剪命令由图<4>向图<1>逐步完成操作。这样的教学安排使难点分散,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优化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化设计课堂提问,能有计划地把学生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深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在设计提问时,注意必要的铺垫,形成思维逻辑的递进:基础知识 理解知识 综合应用知识,有利于中、差生回答。比如在学习椭圆命令时,让学生通过“机械制图中圆是经过如何投影变成椭圆的?椭圆参数有那几个?”问题来回顾制图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在观察绘制椭圆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当命令提示区出现“指定另一半轴长度或[旋转(R)]”时,再提出 “旋转是什么?”的疑问,教师先利用旋转方式以30、60、90、180角度参数输入得出不同的椭圆去提示,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通过这些与教材内容、学生层次相配套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可学性,又有驱动性,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学习和进步。
4. 集中与分组,因材施教
集体授课与分组学习,二者有机结合,是分层施教的主要操作手段。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先进行集体授课,通过讲解教材中的一些章节和例题,为学生提供方法上的示范或思路上的启迪。然后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新内容的学习。中低层的学生继续由教师指导、演示,而高层次的学生开始自学。自学的内容一般难度不大,且教材各部分之间的结构类似,思路明显,并由先前的方法指导和示范。教师在对中低层次的学生讲解时,要引导学生小步掌握有关知识技能,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逐步培养自学能力。自学与导学的内容结束后,教师讲评小结,整理知识。比如在学习“三维旋转命令”时,先详细讲解简单圆柱体、圆锥体的旋转生成过程,要求B、C组学生按照前面的示范,同理设计圆球体、圆锥体;要求A类再开动脑筋,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构思花瓶、茶杯等复杂实体的设计;鼓励B、C组学生自己先试着设计一些较难图形,然后逐步引导他们向较难层次发展。两组学生引导学习过程完成后,进行简要的总结与讲评,理清学生的思路,揭示重点、难点。教学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体现了分层次教学让差生转化、优生提高这一目的要求。
三、分层目标教学法在上机操作练习中应用
1.合理布置上机任务,充分练习所学知识。
为巩固分层次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合理编排练习的层次,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将操作训练题设计成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基本题、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中等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设计能力的提高题三种类型。要求A组学生会做全部练习题,B组学生做前两类题, C组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基本题;鼓励B、C组学生选做较高类型的`习题,并加以适当辅导,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向高层次递进。
2.细心观察学生操作,及时启发学生思维。
上机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最重要的一环,是学生运用知识,发挥创新能力的
平台,是引导学生走向更高层次的舞台。教师在学生上机时一定要做到“眼勤、脑勤、口勤、手勤”,就是教师在学生上机时,需细心观察学生操作过程,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程度;及时捕捉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表扬,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发现学生不足之处,及时加以引导和提示,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绘图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思维。对于不同的学生存在问题时,教师应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是基本命令操作不熟练,还是综合运用知识还不够娴熟?是应该给予合理提示还是应该操作演示?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培养学生自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析实验报告,进行思想交流
CAD课程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课程,实验报告也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布置实验报告的难易程度有所不同。要求学生将自己上机训练的目的、操作过程、所学知识掌握情况、所存在的问题及个人的实习体会等写下来。在批改实习报告时,更应该因人而异,对于差生而言,在客观指出错误和不足的同时,需更加关注他们每一次的进步,肯定他们进步,并提出恳切、可行的希望;对于优等生在肯定他们基础的同时,找一些灵活性较大,有一定创新的图形让他们设计,把他们的设计思想提供大家参考,鼓励其他同学采用不同方法去设计图形,自行分析、理出最简单、最便捷的一种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和设计思想。
分层目标教学法要注意学生层次的可变性(A B C)。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会发生变化,因此,其所属层次也要改变。在实践中,要经常通过提问、上机观察、测验、座谈等多种形式获取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学生的层次与教学方法,使分层次教学达到最优化。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分层目标教学法重视了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帮助中差生树立了信心,缩小了学生间知识差距,提高了学习质量,优化了教学效果。
参与文献:
[1] 李秉德 《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2]《行为引导型教学操作实务》 江苏教育出版社
[3] 谈蓓月 《CAD绘图技术实验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4] 刘培晨 《AUTOCAD中文版机械制图绘制实例教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二
一、目标教学法及其意义
目标教学是以目标为导向、以反馈矫正为基本特征的教学体系, 是典型的以学为主, 以目标探究为核心的教与学高度协调的课堂教学结构。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 把教学目标渗透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一个过程, 这也就是所说的“目标教学”。
教学目标还可根据教学中的反馈评价进行调节, 便于对知识缺陷进行及时补救。目标教学法其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较强,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防止两极分化。实践证明, 目标教学法在克服教学的盲目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答题能力和教学质量方面, 有不可低估的优势, 而这些特点特别适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
二、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的特点
一轮复习的特点是复习系统性强, 教材分析理解和解题方法联系紧密, 教学目标明确。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 并且现在高考不再是知识点的重现, 更多侧重学生能力的考察。教师应对课本知识按一定主题进行重新整合, 并辅以新的材料, 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情境设计, 坚持知识呈现的情景化, 问题解决注重探究, 引导学生进行思辨, 认识角度要多元化。
其次,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 系统复习后需要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 是理论教学直观有效的反馈评价途径, 易于对教学进行矫正和检测。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史料, 史料是真实呈现历史原貌的重要途径, 史料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历史学科教学的突出特征, 史料问题也是高考重要形式之一。同时, 搜集历史信息和解读信息能力也是新课程对学生的重要能力要求。从近几年历史高考题看, 几乎每道题都以史料形式出现, 史料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更是突出。教师要善于积累史料素材, 善于以史料说明问题, 以史料来设计问题, 以史料来考查学生, 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习惯。
第三, 夯实基础知识与解题能力提高相结合。高考一轮复习, 一面通过复习夯实基础知识, 查漏补缺, 掌握教学大纲和高考要求的知识点, 一面在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以致用。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 针对考试的知识点寻找最新材料, 通过材料的解读巩固基础知识。在练习巩固的过程中, 加强对学生仔细审题、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同时对易错题、同类题的归纳和总结。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
目标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般采用五段式:确定目标———实施目标———达到目标———检测目标完成情况———补救不达标。教师在授课前, 根据教学大纲, 理清课程的知识体系, 明确各知识点及其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教学时, 先告知学生该知识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做好要达到该学习目标的心理准备, 做到有备而来, 然后要不断引导学生向教学目标接近, 并在实现教学目标后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总结, 以便学生巩固提高。
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是一轮复习指导的关键。教师可根据多年的高考原题和历年的考纲, 系统的提炼出高考史料分析里所表现出来的学生所需应对的能力, 以及不同的题型和答题要求。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 并不是为了缩小复习范围, 而是为了保证复习方向的准确, 从而简化复习的线条, 提高复习的效率。
根据高考原题及考纲要求, 我们将高考历史考查类型概括为以下四个能力点: (1) 思路分析能力; (2) 语言文字概括能力; (3) 探究评价能力; (4) 图片信息提取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看, 理解史料、筛选提取信息、对信息的综合加工, 这三点一直是命题最突出的特点所在。有了这些针对性的能力点, 力求高屋建瓴, 关注这些目标的覆盖和训练, 回避题海战术, 进行有目的的系统训练。
实施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明确教学目标。上课时, 教师将所授课教学目标, 采取适当方式告诉学生, 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目的地听课。第二, 引导学生达标。这是教学目标实施的重要一环。首先, 要善于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情境化, 通过史料阅读, 在史料中理解、概括知识点。其次, 对教学重点目标, 教师精讲, 学生多练, 并鼓励学生质疑, 增强反馈信息强度。第三,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地图、图片等历史资料再现历史情境。历史地图的内容比较广泛,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看, 书本上的图片也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历史图片从不同时空解读了人类文明的特征, 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还承载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学生正确结合图片历史内容和地理知识, 做深入的抽象概括, 就能得出判断。
由于目标明确, 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全面、完整、深层次阅读的习惯, 也增强他们答题时的信心。对学生来说, 应该是一个简单易学又有效果的办法。
当然, 在训练之后要对目标进行检测, 检测教学目标这一过程分两步走。首先进行目标测试评价。对教学目标掌握情况进行形成性测试, 找出未达标学生的问题, 分析其原因, 并进行问题分类, 确定学生的问题是共性还是个性, 为矫正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进行知识矫正。对目标测试评价反映出来的问题, 教师进行知识矫正补救教学。对少数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 或通过学生重新练习进行自我矫正。
总的来说, “目标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 而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在达标的过程中, 可以围绕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 灵活地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直至达到教学目标。我们也不能固定于一种方法或一种模式, 只能结合高考要求, 不断探索, 寻求最适合学生接受的自主学习方式。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目标教学法在历史高考一轮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目标教学法的实施, 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目标教学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60—01
1.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
大自然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各种生物的奥妙,激发学生兴趣。比如,笔者在给初一学生上第一次生物课时就将学生带到野外去,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周围的生物,并将其归类。然后,由同学们自己结合“生物”二字的表面意思总结生物的定义,并通过提示总结生物所包括的内容,再由这些生物中的一些简单关系,想一想为什么学习生物。通过这样引导同学们自己观察、思考,我们的第一节生物课在愉快中结束,同学们也由此对生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户外有着丰富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教师可以随时找到许多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2. 培养学生自学教材的能力
在上课前针对要讲授的内容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通读教材后去解决,在解决问题后再找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在上课时给出正确的答案后让学生提出这些问题,集体讨论解决。这样一来,学生既熟悉了教材又掌握了部分知识,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学习、效率又差的教学模式。课前,还可以针对下节课的内容给学生适当布置相关的思考题,既可以起到督促作用,又可以正确引导。书本是基础,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是关键。持之以恒,良好的习惯自然产生。
3. 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这并非意味着一定要教师从头讲到尾,也并不是节节课都要教师去讲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教过几节课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模式试着备课,然后在课前临时决定一位同学上台讲课。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能让他们把握每节课的重點内容。课堂上,鼓励讲课的学生胆量放大,让听课的学生多提问讲课的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就替他们回答,最后集中点评讲课学生的优缺点,让一节生物课在紧张活泼的气氛中结束。事实证明,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比起强迫学习更有动力。
4. 加强学生实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1.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实验是学好生物的关键环节。要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首先要学会使用实验用具。让学生在使用仪器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技能、要领,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其想要迫不及待地学习生物学知识。在使用显微镜时注意事项较多,不比放大镜那样操作简单,只有反复实践才能熟练掌握和应用,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也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领会要领,比起教师单纯的口头讲授要具体得多,学生更能掌握住。加强学生实验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和理解能力。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在生物课上常常遇到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问题。例如: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之间的茎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实验可以一目了然。观察一段树茎和一段玉米茎,用肉眼观察它们的横切面。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木本植物的茎从内向外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髓。用放大镜观察玉米的茎后发现草本植物的微管分布在薄壁细胞之间,木本植物茎中的维束管有形成层,能够向外分裂产生新的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新的木质部,所以茎就能逐年加粗,而草本植物的微束管中没有形成层,因此,它不能逐年加粗,这就是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通过比较的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加强。
4.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四
每学期开始第一周内,我班首先向学生提出本学期本班在学生学习成绩、良好品德的形成,个性特长的发展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即班级目标。班级目标是在班主任的主导下,根据党和国家对学生的要求,结合上学期学生各方面所达到上学期目标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新学期的工作安排,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及奋斗目标。一般由班主任提出草案;由各位科任教师讨论制定本学期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再利用早读或自习课的时间,班主任与全班同学学习讨论,让学生提出他们的见解和意见;最后由班主任与班干部代表全班同学确定本班本学期的奋斗目标。班级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项目标,如本学期我班总的奋斗目标为“保持优秀班集体的荣誉称号,全年级学习成绩总分前十名的同学再增一人”。分项目标有:教学成绩目标,品德形成目标,卫生习惯目标,身心健康目标等。这些分项目标,又由周目标、月目标组成。如结合“非典防治”,卫生习惯方面分项目标是这样安排的内容:(1)不随地吐痰,不随处便溺,(2)不乱倒垃圾污水(3)知道自己有传染病马上报告班主任,(4)不共用毛巾,每人自备一块小手绢或小毛巾(5)勤换衣服,勤洗手洗脸,勤饮水(6)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7)物品摆放有序等。周目标,月目标,又称为短期目标。学期目标又可称为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的实现既可以鼓舞士气,又能使学生感受到为班集体做出贡献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同时为长期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班级管理目标的确定,对每个同学都必能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学生对于目标的“追求”与“达到”必将会激发起学生巨大的热情和精神力量。
二、学期间导生达标
(一)每周充分利用周会时间,由值周或值日的班干部,对长期目标或短期目标进行布置提示,督促完成,总结记录。大家都知道,一项工作,按要求准备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靠近或接近目标的过程就是各方面提高的过程。为使学生能接近目标 我做了以下几点工作:首先准备好档案记录表,如:学生出勤登记表,学生单元或章节成绩升降记录表,学生奖惩记录表,好人好事记录表,学生品德情况记录表,学生身心健康表,个性特长记录表,达标学生花名册及统计表,全班集体达标升降记录表等。第二,安排好值周或值日干部,对班上学生达标情况进行记录。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团结协作的民主意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责任意识,以及及时听取他人意见的良好品质。第三,协调全体科任教师共同完成档案记载,及时总结出学生在达标过程中的不同情况,以便于班主任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学生完成短期目标及长期目标。
(二)班主作日常要用心观察,及时提醒、督促学生进步,接近目标。对于学生在学习纪律,生活等方面的优点,哪怕是极小的闪光点,都要善于捕捉和搜取,分析其存在的动机和外在的影响,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甚至是放大表扬。这样既是对学生本人的激励,也是对其他同学行为选择的一种正确导向。对于学生微小的错误,班主作也不能迁就,要把错误的后果进行放大反馈,促其醒悟并及时改正。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偶发、实发,不足言道的心理信息和行为迹象,如早恋、帮派体系等苗头,要善于发现并善于剖析,并及时处理。坏的立即帮学生清除掉;好的萌芽及时进行培养,因势利导,加速发展。
(三)班干部要以身作则,形成班集体中的积极分子队伍。班干部是同学们民主选出,并经班主作任命的同学们的带头人。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更会起到激励作用。各组长再积极响应班干部的倡导,班上就一定能形成群体压力,出现从众效应。同学们首先是服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认同班上倡导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内化为自己的较稳定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比如:不乱扔纸屑这一目标的达到,如果班干部没有做不到的,各组长也都做到了,那么其他的学生会自觉地努力约束自己,争取自己与他们看齐。这样,全班的不乱扔纸屑的集体习惯便逐渐形成了。
三、期中期末测标
期中期末以学生自测为主,对自己的目标达标情况进行测评。根据班级所订的目标,学生在品行上,遵守纪律上,学习进步上,学生生活卫生习惯成上等方面,人人自我总结,查找差距,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大家找出共性的问题症结,写出改进提高的计划。班委会对整个班集体在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整个班集体的达标情况进行总结,提出努力的方向。班主任对总结的档案进行整理分类,总结经验教训,以便进行疏导,并结合学生达标 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班级达标目标。
四、及时补标
班主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存在的差距,充分利用周末及假期,进行进一步的补习、巩固和改正。属于知识掌握方面的共性的问题,班主任及时与任科教师联系,集中为学生释疑解难。属于学生个别情况,班主任应认真帮助其查根索源,促其自我改正或提高。
5.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五
西堡学校
樊万奎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运用如下基本课堂教学模式:
一、目前我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一)教师方面:
1、教师“独裁”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师说了算,不容许学生质疑、反驳。缺乏平等、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重自己教,轻学生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是考虑运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过少地考虑教学对象。教师有教的自由,学生没有学的自由;教师只考虑如何教,没有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等。
3、忽视个性。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分析评价、提出问题、布置作业,千篇一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不能有的放矢。
4、教学方法单
一、陈旧。教师过多采用讲解法,利用黑板、粉笔进行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生机,较少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教法单
一、陈旧,学生无兴趣可言。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对教师的要求不重视、不理睬,懒懒散散。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甚至上课睡觉、开小差。主要表现在“没有兴趣”;
2、部分学生态度积极,各个方面表现积极认真,可就是白做功,看似“学不会”,实为“不会学”。
(三)课堂效果方面:
1、课堂效果低下:表现在(1)、教师将非重点知识当做重点知识来教学,将重点知识当非重点知识来教学,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2)、教师讲课思维不够清晰,使得学生在很难理解教师,甚至误解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如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给学生并让学生理解掌握,尤其对新教师是个难题;(3)、把学生看得太高,觉得很容易的问题学生不会出错;
2、师生互动的匮乏,使得一节课教师累得很,学生闲得慌,师生互有怨言,二者脱节。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一)、预习阶段——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流程的首要前提
预习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学生没进行预习的课不能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无法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预习自学必须带着大容量的预习性习题和学习目标进行,预习课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之源泉,可以说没有预习课,其他的教学环节就无法展开。增加预习课又会遇到很多问题,而恰恰又是预习课帮助老师解决了很多问题。所以我们是无法绕过预习课的。大容量的预习性习题使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就得到了提高,经过“交流合作探究阶段”又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留给老师在“反馈环节”里的问题会更少,老师的点评更具针对性。
具体要求及方法如下:
1、预习时间安排在课上进行,各教师要根据内容多少、学生状态灵活设计,不许安排空泛无效的课下预习;
2、教师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注意事项等清晰地交代给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学情可以平均分配给各组,也可以不分,各组都把全部问题进行交流、探究。
3、出示大容量的预习性习题明确预习自学内容。即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预习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给学生交代清范围。
4、明确预习自学方法,例如:看书,或边看书边操作,或分组讨论等。根据学情而定。
5、明确预习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是否进行小测评等。这样学生预习自学中就不会产生盲目现象。
6、对预习的结果当堂进行反馈,对学生都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师不必再重复,对共性的疑难问题、易错点确立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二)、交流合作探究阶段:——是展示预习成果的平台,是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流程的核心
交流合作探究阶段中根据学情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情景刺激、科学指导、全面评价等手段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这一阶段可分组展示交流,也可不分组采取“点将式”展示交流。
四、有效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旨在打造有效课堂,进一步体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实现“四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做到“四变”:“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
五、实施课堂教学要讲究以下策略
第一、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树立“对象意识”与“全人概念”,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同时,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第二、有效的导学环节设计策略。要求教师对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精心安排,没用的环节坚决去掉。
第三、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把“效益”简单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第四、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比如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来完善语文测试:首先,注重语感训练,语文知识的查考尽可能地结合语境来进行;其次,整体测试与局部测试相结合,加强整体测试;再次,单项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加强综合性评价;第四,注重主观式评价与客观式评价相结合,重视主观式评价;最后,努力加强对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
6.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六
摘 要:英语学习的第一步就是音标的学习。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因为存在非母语障碍的问题而导致在进行英语教学时阻碍重重。而作为基础中的基础的音标学习,可谓是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以后在英语这门学科上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在进行音标教学时应极力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枯燥乏味,多采取以“趣”打头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巩固练习语音知识。关键词:趣味 教学法 英语 音标
一、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
原有的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共有80个单元,不仅内容偏多,而且对学生的要求偏高,课程的难度偏大,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很不适应,往往产生对英语的恐惧或胆怯感。其次,虽然小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都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同时他们也具有一定的胆怯心理,不敢主动尝试,也不敢当众表现。然而,英语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需要大胆尝试、自我表现的过程。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合理使用趣味教学法,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
如在牛津小学英语1A Unit 1 Hello中,Story time这个版块所教学的内容是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打招呼式的对话。某位教师在进行这一版块的教学时,采用了师生互动模拟情景的方式。这位教师先是通过一句:“同学们先跟我读,一会我们大家来玩个游戏。”放松了学生的心情,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的心情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之后在这位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将课本内简单的对话简单地读了一遍。在熟悉了对话之后,这位教师便走到学生中间,随机对几位学生开始打招呼。教师说一句:“ Hello!”学生也说一句:“ Hello!”。因为对话极其简单,即使没有基础也可以完成。就这样,在教师和几位学生打完招呼之后,她又要求这几位学生一起站到讲台上来,后一个学生搭上前一个学生的肩膀,玩开火车的游戏。教师当火车头,而这几位学生则是来旅游的外国游客。随后在这位教师带着这几个学生在教室里转了一圈,一路上还不断的向经过的学生伸手打招呼。学生们都觉得好玩,个个兴高采烈,纷纷大喊:“ Hello!Hello!”转眼间,课堂气氛就被点燃,学生们都变得极为活跃。在游戏结束之后,这位教师说道:“每个英语单词都有他的妈妈,而他的妈妈一般都叫做音标。同学们刚才一直喊hello,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hello的音标妈妈长什么样子呀?”经过刚刚的游戏之后,学生都变得很兴奋,一个个高喊着“想!”。这位教师就顺势在黑板上板书下hello的音标,并开始音标的教学,而学生也都学得非常认真。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前提。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是十分重要的。若是教师在教学时不注重这一点,没有将教学做到“趣”味十足,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因为缺乏兴趣而导致学习效率大打折扣,甚至学无所成。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注意力差,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但同时也可塑性强。因此,在教学时,注重运用趣味教学法,不仅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到教学上来,还能激发出他们对于音标学习的兴趣,挖掘其学习的内在动机。
如教学生学唱英语《字母歌》,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趣味教学法。通过唱歌,学生在享受感官刺激的同时,还能记住26个基本字母的发音,从而也能记住其音标。同样的道理,在进行音标教学时,采用一些如编顺口溜或做形象动作的方法,让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更加有趣,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某位教师在教学生进行字母C和字母D的发音及学习其音标时,就通过夸张、具有感染力的动作让学生对于这两个字母的音标产生了极为牢固的记忆。C的音标是[k]。这位教师在教学时,先是将音标板书在黑板上,然后一边念一边夸张的做拍胸口假装咳嗽的动作,惹得讲台下的学生们哈哈大笑。之后在教D的音标[d]时,这位又做出一副打机关枪的样子。学生们一看,自然而然就给教师的动作配起音来,也就找准了[d]的读法。
通过这种趣味式的教学,教师不仅能在课堂上调动出活跃的气氛,还能通过趣味十足的教学,让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一件十分好玩的事情,从而对英语产生极大的兴趣,真正挖掘出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三、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能力
音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认识英语中的48个基本音标,还在于要让学生学会运用音标进行英语单词的拼读,并学会查阅英语字典,主动学习不认识的单词。在进行音标拼读的教学时,合理设计课堂活动,结合课堂游戏等方法,让整个教学有趣起来,往往可以让教学效果大大提升,事半功倍。
如某位教师在教学生进行拼读时,就玩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她先是发给一部分学生一些单词卡片如bed , cat , apple , banana等,然后又发给另一部分学生一些音标卡片如[b] , [e] , [k] , [d]等。这位教师要求拿着单词卡片的学生站在一侧,而拿着音标卡片的学生站在另一侧,而她自己则站在中间。之后这位教师从拿着单词卡片的学生中找出一个拿着bed卡片的学生,然后问道:“大家看看自己和他是不是朋友啊?”这时拿着音标卡的学生纷纷看自己手上的卡片,而拿到[b] , [e] , [d]卡片的学生就纷纷跑出来和那个拿着bed卡片的学生抱在一起,表示他们互相找到了自己的朋友。
通过这种方式,这位教师不仅通过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在游戏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进行音标拼读的能力,间接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英语能力。总 结:
趣味教学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胆怯心理,还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在小学英语音标的教学中具有十分高效的优势。参考文献:
7.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七
1 一般资料
2010年我科共接收护生126名, 其中女生116名, 男生10名, 本科生76人, 大专生50人;共分成5个实习轮回, 每轮回有24~30名护生, 每轮回实习时间均为8周, 内科共有8个病区, 每区每轮回有护生3~5名。
2 方法
2.1 制订目标
2.1.1 制订实习计划
针对内科的临床特点,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根据不同学历层次, 分层次制订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因材施教。大专生要求掌握整体护理理论、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以及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健康教育计划;本科生除要达到大专实习要求外, 还需注重提高自身教学、管理能力和科研意识[3]。各病区按照所收治病种的特点及各专科的治疗、护理特色制订相应的实习计划。
2.1.2 制订周目标及日目标
周目标及日目标既是实施、达成实习计划的方法和步骤, 又是达成实习计划的基础和关键。为大专和本科生制订不同的周目标及日目标, 以适应不同层次护理人才的需要。各病区根据实习计划及各专业的性质拟定一份周实习目标和日实习目标, 并严格按照目标进行带教。周目标是把实习计划细分为每周的具体教学内容, 包括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如心血管科护生第4周的周目标是掌握常见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及处理、PCI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术前及术后护理, 熟练使用输液泵、除颤仪及心电监护仪, 能对行PCI术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等;日目标是把周目标进行每日量化, 指带教教师每天应该传授给护生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2.2 带教教师的选定和培训
带教教师在临床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们是护生学习的榜样, 不仅教给护生技能, 同时也传授情感[4], 是落实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 选择综合素质好、理论基础扎实、工作作风严谨、认真负责、热爱教学工作、有一定带教能力、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沟通能力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主管护师或高年资护师承担带教任务。在护生入科前要求每位带教教师熟悉教学大纲的内容及要求, 带教过程中经常对教学目标进行总结和改进, 避免盲目带教。我科请资深临床医生对带教教师进行体格检查等专业培训, 定期召开带教教师交流会, 不断总结和调整教学方法,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组织观摩优秀带教教师的教学查房及操作示范, 并选派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2.3 具体实施
护生进入科室后, 每人发放一份科室目标教学计划, 由科室护士长及总带教教师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采用分阶段的目标教学模式, 确保目标教学任务的完成。
2.3.1 第1阶段:
助理护士阶段 (时间为1周) 本阶段前期护生的实习目标是熟悉病区环境、护理规章制度及各种管理规范, 后期是进行各项基础护理工作, 并按计划完成每天所要求的任务次数, 包括测量生命体征、晨间护理、床上洗头、铺备用床等基本技能。
2.3.2 第2阶段:
责任护士阶段 (时间为5周) 本阶段护生跟随带教教师轮值夜班, 实习目标是掌握所在病区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检查、治疗、病情观察及护理, 掌握危重患者的抢救程序与护理, 熟悉各种护理文件的书写规范;掌握内科要求的基础及专科操作项目;掌握专科常用药物的剂量、作用、不良反应与管理;熟练患者入院、出院及转科程序;熟悉各种医嘱的处理程序;掌握人际沟通技巧, 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等。带教教师根据实习计划的周目标及日目标进行带教, 并在每班下班前及每周对照实习目标进行反馈、总结, 这样既可以检查护生的实习质量, 又可以检讨自身的教学方法以便防缺补漏。
2.3.3 第3阶段:
责任组长阶段 (时间为2周) 护生在此阶段不轮值夜班, 以锻炼护生的独立性、条理性等综合能力, 每人负责3~5张床位, 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 对分管患者的所有治疗、护理工作均由该护生完成, 并且每周至少跟教授查房1次;每位护生必须对所分管的患者进行一次护理教学查房, 本科层次的护生还要进行护理教育的实习 (护理小讲课考核) 。
2.3.4 第4阶段:
考核评价阶段 (时间在出科前) 出科综合考核, 除理论和操作 (一项为基础操作, 另一项为专科操作) 外, 还包括护理评估能力、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及标准计划书写能力、应急应变能力等。
出科采取双向评价方式, 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实行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双向背对背教学评价[5]。通过建立不同层次学生的临床护理教学评价体系, 对教学进行全程持续的评价, 使目标与结果、学生与教师、局部与整体评价相结合, 全面评估临床教学质量, 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目标, 并为下一轮护生的学习带教方法提供依据, 使护生实习具有连续性。
3 结果
2007级护生护理教学满意度由2006级的88.0%提高至95.9%。2006与2007级护生出科理论及综合技能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4 讨论
4.1 分阶段周目标及日目标教学模式提高了带教质量, 适应了护理学的发展
分阶段的目标教学模式使带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章可循, 避免盲目带教, 并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做到理论和技能带教并重, 克服重使用轻带教的弊端[6]。
4.2 分阶段周目标及日目标教学模式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分阶段周目标及日目标教学模式的临床应用, 对带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带教教师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到护生满意度乃至教学质量[7]。促使带教教师既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严格执行带教计划, 及时考评学生的实习效果, 又要求带教教师主动学习, 拓宽知识面,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分阶段周目标及日目标教学模式取代了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 师生共同参与周目标及日目标的制订, 使目标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及灵活性;护生实习目标更明确, 增强了其主动学习的意识, 能运用独立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了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技能。
摘要:目的 提高内科临床护理教学质量, 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方法 对护理实习生实施分阶段周目标及日目标教学法, 制订实习计划、周目标、日目标;分4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为助理护士阶段, 第2阶段为责任护士阶段, 第3阶段为责任组长阶段, 第4阶段为考核评价阶段。结果 实施分阶段周目标及日目标教学模式后, 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结论 采用分阶段目标教学法能够改变以往临床带教的盲目性、随意性的弊端, 为临床护理教学发展提供新的方法, 较好地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目标教学法,护理实习生,内科护理临床教学
参考文献
[1]钮美娥, 薛小玲, 孙志敏.护理临床教学中的环节质量控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1, 18 (2) :33~35.
[2]方慧麟, 薛小玲.护理目标教学临床实习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8.
[3]任玉英, 游桂英.多层次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3) :91.
[4]梁涛, 李峥.论护理临床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3) :167.
[5]赵文萍.临床护理带教人员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J].南方护理学报, 2003, 10 (6) :68.
[6]叶丽萍, 吴胜菊, 宋慧峰.对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的几点思考[J].中医教育, 2006, 25 (2) :58.
8.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八
关键词:初中体育;目标教学法;应用优势;应用对策
虽然体育课从小学就开始被列入学生的学习课表,成为常设课程,但是一直以来,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都存在偏差,觉得体育课不仅没有其他课有趣,更没有其他课有用,甚至在体育课自由活动时间,会有学生将体育课变成闲聊课,对体育课堂的教学参与并不积极。作为初中体育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明白体育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在课堂上开展目标教学,以教学目标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当前我国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初中体育教学的模式过于单一和传统,不能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直以来,我国初中体育教学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教什么,学生只能学什么,而不是说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种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很容易陷入固化的境地,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甚至可能激起学生的厌学心理。
2.初中体育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开发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并不健全,造成一部分体育活动无法按时按质开展,限制了学生的体育活动;而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并没有与时俱进,及时进行更新,作用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压制了学生的课堂活跃性,思维运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两方面的综合影响,使得初中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和改革难以开展,体育教学取得突破变得困难重重。
二、目标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目标教学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在本校一项针对初一、初二学生开展的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调查中,1050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如下:
从数据中我们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参加体育教学活动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学习的目的并不明确。而对于教学来说,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在目标教学中,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学习目标,配合以不同的训练方式,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置能有效地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能够实现教学效果的良好
提升。
2.目标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与过去的初中体育教学有着明显差别,目标教学是从学生出发开展教学的,无论是实际教学中教师传授学习方法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自我的体育认知体系,还是给孩子自我摸索的空间,让孩子在不断地练习中完成经验的总结,这些都是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的,是“以生为本”思想的落实。
3.目标教学能更好地实现师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针对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满意度调查中,学生给出的反馈数据如下:
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并不热衷,存在的原因有课堂无趣,老师教的不是自己想学的知识等原因,而目标教学比普通体育教学更加注重课堂交流与互动,为了使制定的目标得到落实,教师担当着指导者的角色,学生学习遇到问题需要不断地向教师进行反映,方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交流得到加强,感情也得到升华。
三、在初中体育课堂应用目标教学法的对策
1.开展目标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计划设计
兴趣是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要想将学生引入教学中,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班级中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素质,有根据地进行教学计划设计,避免学生因为个人身体与心理素质不强对教学过程产生畏难心理,有效引导全体学生
主动配合体育教学,参与到具体教学当中。
2.开展目标教学需要重视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实践是目标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用目标带动课堂节奏。一般来说,初中体育课堂开展目标教学的具体步骤可以分为教师展示、教师示范引导训练、教学目标测试等,为了确保目标教学能落到实处,教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我摸索时间,让学生自主进行发现。
比如,在刚接触乒乓球的时候,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球拍握拍方式,掌握基本的乒乓球技术。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白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是
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由教师进行具体的动作示范,在示范的同时,讲解握拍方法,而在让学生进行自我摸索的过程中,则可以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比如说进行小组比赛,激励学生参与到乒乓球训练中,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掌握必要的乒乓球技能,还能在比赛中感受到乒乓球竞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3.课后总结是实施目标式教学的发展动力
在具体开展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及时对目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后总结,对一节课的教学效果通过过程观察、效果监测、实际测试等手段进行整体把握,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给出的教学反馈,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最终实现目标教学的整体落实到位,真正帮助学生进步,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进行《往返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会要求学生开展多次的往返跑训练,提醒在转身时的速度是关键,在课后,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相关项目的数据测试,在数据分析并充分分析学生课堂表现的基础上,教师可能会发现,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的身高、脚步大小等对往返跑速度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注意脚步的调整,提高学生的往返跑成绩,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目标教学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应用,目的在于引导全体学生体验体育学习的乐趣,爱上体育运动,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初中体育课堂中开展目标教学,这不仅与新课标对初中体育提出的具体要求相吻合,而且能够更好地督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加强目标教学理论知识的积累,以实践教学为实验室,不断进行教学经验的更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完成教学设计,使目标教学更好地落实到初中体育课堂中。
参考文献:
[1]刘曦.目标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教师,2014(28):1-6.
9.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九
在有效的文本阅读中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第二中心小学
陈小梅
明确了教学目标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才能有效地达成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读,特别强调读懂了什么?读中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文本中的情境和内蕴,读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1.有效地提问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能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学生形成研读文本的习惯、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等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让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也有利于培植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教师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如《一夜的工作》(人教社六年级下册第13课)一文,老师设计了“‘如此而已’是什么意思?你从‘如此而已’中读懂了什么?”这一问题,这不起眼的“如此而已”成了学生感悟的触发点。学生在由“如此而已”的想开去中,悟出了“如此而已”背后的丰富蕴意,也很自然地对整篇课文作了整合思考。2.有效地“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每个个体运用自我的期待视野同文本撞击的过程。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教师和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的独到发现,想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想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的把课文读好,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和老师对话的“底气”。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设“桥梁”,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地接受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但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文化的积淀还不足,认识的能力还不强,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障碍,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扫清障碍。3.有效地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老师要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可以体会词语句子的准确含义、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篇章布局的逻辑思路、语法修辞的规律特性,以及声调韵律的搭配布置等。朗读时,教师可抓住文本中的经典词句,引导学生细读揣摩、涵咏品味其妙处,“品”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文本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可精心设计这样的朗读训练:先请学生带着“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的问题,引读7—8自然段;再一边自由读一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语气和情感后,再请个别学生朗读;在感悟了作者说的话所包含的感情后,最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朗读指导的层次性和有效性。4.有效地感悟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做到读悟结合。朗读和品悟就像孪生兄弟密不可分,只有在品悟的基础上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才能读出韵味,只有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品悟。
文本的内容和文本的语言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本中那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都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唯有真正体会到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精湛,体味到它的艺术魅力,才会触摸到作者思想、情感的深处,才能跨越时空,思接千栽,与文本进行着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撞击。语文教学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对于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咬到文字的深处,嚼出文字的滋味。要在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两者相得益彰。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抓住室外华丽与室内简陋、工作劳苦与生活简朴、文件多与审稿严、关心同志与工作繁忙的对比,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感悟敬爱的周总理忘我的工作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简朴的生活作风,越发感到周总理的伟大,更加崇敬爱戴周总理。这样就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落到了实处。5.有效地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也就是说,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事实上,我们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能说会写。课文中有许多可提供学生习作的资源(小练笔),通过阅读课文中习作资源的挖掘,让学生模仿迁移,增加写作实践的机会,无疑是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如:学生通过阅读《一夜的工作》,仿佛亲眼目睹了周总理简朴的生活和劳苦的工作,于是让他们写写“有什么想法?”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通过写自己心中的话,还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再如:学习“办公室陈设”内容后,让学生学习“室外华丽与室内简陋”的对比写法,进行一处建筑物的片断练笔,真正落实读中学写,以写促到读,读写结合。
10.微课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十
【关键词】微课教学 初中英语 应用探究
微课不同于传统集体授课的教学方式,它是把教学的内容借助多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完整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只有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地引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法,才可以有效的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所以,微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一、充分发挥微课的特点,以其优势带动英语课堂发展
微课的特点有很多,例如短小精炼、生动活泼、运用多种资源等。所以,教师只有充分的发挥微课的这些特点,才可以更有效的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才可以将微课更好的运用到教学之中。
首先,利用多种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微课教学。我们都知道微课教学是以微视频为教学核心的,它通过整合微课件、微作业等进行教学。在微课中,教师可以通过PPT、视频等将声音、图片、文字等结合在一起,运用不同的资源来表达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呈现出一个融合多种资源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进行《 Finding your way》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现解决问题,在播放图片时,教师还可以创建一个特定情境,以营造愉悦的英语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运用多种资源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其次是通过短小精炼的特点,让学生自主的构建英语知识体系。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通常都有“课堂容量大”、“教学重难点多”的问题,在一堂课中将所有的知识点完完整整的讲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或是课外,用短小精炼的微课进行教学辅助,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关注到英语教学的重难点。微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充当着辅助教学的角色,是必要的教学资料,为了更好的利用微课,微课的视频一般会被控制在5到8分钟左右,因为时间的长短缘故,教师就不得不精简视频内容,突出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重难点。最后,发挥微课的生动有趣性。微课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授模式,将学生当作了教学的主体,真正做到了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驱使学生学习。在设计微课时,教师应当选用较为吸引学生眼球的图片、语言等,充分的展现教师自身的英语素养。例如在《Amazing things》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的事情带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做到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同时教师还可以不时的向学生讲述自己的在遭遇“Amazing things”时的感受,使学生可以感受到英语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知道英语知识是有实际作用的,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把握微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时,要积极把握微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将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最好。首先,认真选取英语教学内容。微课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具有针对性的,将教学的重难点有选择的进行教学的过程。书本的知识点有很多,在微课中并不需要全部涵盖。其次,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微课教学。微课的形式有很多,例如讲授式、讨论式、练习式、演示式等等,根据课文内容,具有针对性的选取微课教学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 International charities》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些较为有名的国际慈善机构及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来讨论它们对社会的贡献等等问题。然后,微课教学过程要精炼。主要表现在:进入主题要快、学习线索要鲜明、结尾要做到简练。最后,微课资源要进行整合优化。例如PPT的设计要简单明了,PPT是为了方便学生自学的,因此教师在制作PPT时要注意少些链接、文字要通俗易懂、图片的排版要美观等等问题。
三、在教学的各阶段充分利用微课,以实现微课的教学价值
首先,复习旧的知识点。学生学习英语是一个不断反复复习的过程,英语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语法、句式,所以,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学习英语,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现象设计一段微课的视频,让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观看学习,进而得以巩固旧的英语知识。其次,导入新的课程。微课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之前,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就可以设计导入新课的视频,让学生观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而言之,微课通过其内容新颖、短小精炼、富有典型性等特点牢牢地吸引了大批的初中生,同时微课还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微课视频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建立起了高效而系统的教学体系。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当积极地将微课教学引入课堂,充分的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1.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十一
一、以“目标”为中心的教学观
“教育是一种科学活动.” 体育由于其本身学科特点,处处显示出可测目标模型的意向.它有着鲜明的教学目标,从大的来讲就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课程.从小处讲则是根据课程标准,按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学生的可行性目标.对一些学困生可适当降低目标,分散难点,切忌用统一的目标要求学生,以求学生在可实现的目标任务驱动下,激发动力努力上进.“可测目标模型”应用中的体育目标恰是可选择和可调节的,并且这种目标呈阶梯性和螺旋性,学生在实现师生共同制定的目标后有一种成就感,自信心也逐步建立,从而激励师生向更高一级目标迈进.这也符合教育心理学的科学要求.
二、以“主动双向”为标准的价值观
传统的体育教学将成绩作为衡量教学的唯一标准,“磨驴”式的体育教学将刻苦训练作为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盛行老师定目标、学生练的死板模式.而“可测目标模型”则是将“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价值标准,从“纯训练教学”向“超训练教学”转变,它努力触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逐步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达到主动思维、主动训练的预期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可测目标模型”并非只是单纯学生的主动,而是强调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力求实现师生从“被动”到“主动”“单向”到“双向”的根本转移.在师生主动的双向交流中进行教学和学习,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矫正,探索规律,这对师生教与学的态度及教与学的能力的促进与提高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以“个性”为定位的发展观
所谓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比较固定的本质属性.古往今来,许多富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教育家莫不把发展人的个性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古希腊哲人提出的培养和谐的人,到当代人本主义主张的培养“成人”,都含有发展人的个性的意思.“可测目标模型”群体必定要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有凝聚力的内在需要,但凝聚力不等于要求一律,个体趋向同一.它是围绕共同目标的凝聚,需要的是丰富而有差异的个性之间的合作和各显其长.注意了个性的发展,可测目标模型应用才更富创新与活力.同时,它也是推进个人和群体向前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因而在运用“可测目标模型”方法时,教师应做到: ①必须尊重、理解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善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健康的发展.②优化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觉锻炼.“千锤百炼方可化铁成钢”,学生良好的个性需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磨炼,教师就要去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外部条件,使他们在适合他们个性发展的天地里自由飞翔,如鱼得水.
四、以“反馈矫正”为主线的训练观
在“可测目标模型”的教学过程中,反馈和矫正是关键的两个环节,它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这个反馈既要理解为学生给教师的反馈,也要理解为教师给学生的反馈.前者的反馈有利于改进、矫正教师的教;后者的反馈有利于改进、矫正学生的学.因此,反馈必须伴随着矫正,矫正与否又需要新的反馈.反馈是双向的,矫正也是双向的.这样有充分的条件让师生去反思教学和学习过程,总结得与失.同时又鼓励每个师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师生提供充分实践的条件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五、以“评价”为手段的促进观
“可测目标模型”在体育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给评价指标作出某种合理的量化.所幸的是体育学科比其他学科在评价方面更具可操作性.这里的评价既有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也有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在评价中都有学生的参与.可以说在评价的内容、评价的阶段、评价的形式、评价的方法等方面都应力求目标的最优化.
六、以“和谐”为基础的人际观
在实施“可测目标模型”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活动及其他体育活动中,常常气氛活跃,过程生动曲折.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以真诚和学识令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学生的自尊、情感得到理解,行动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
师生是以平等的面貌出现的.他们有时是学习者、有时又是指导者.这种角色的扮演基于教学相长的道理,即为别人讲解问题后自己对问题也会有新的体会和理解,也就是让学生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并可互相转换.角色扮演和转换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2.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篇十二
关键词:目标教学模式,小学,体育教学,应用研究
目前,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根据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理论基础, 实行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以实现学生成绩的“正态分布”为教学功能。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已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因此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即目标教学模式。
一、目标教学模式的概念
所谓教学模式, 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程序。目标教学模式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定义为教师依据单元教学目标, 结合课的内容、结构、学生实际制订出课时内容的具体细化的教学目标体系,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各阶段学习要达到的最低标准或要求, 并自觉地用既定的目标来规范和控制教学过程和学习行为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育发展史上, 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探究目标教学中创立了多种课堂目标教学模式, 并各具特色。
二、目标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发展依据
1. 教育目标分类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率先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系统, 随着后期的研究, 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但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层次较多, 数量复杂, 实际运用有很大的困难。豪恩斯坦在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基础上, 在教学系统观的指导下, 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目标统一划分为五个层次, 每个层次下的子数目大为减少, 同时新增添了行为领域来统筹。
2.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源自巴基斯坦, 目的是解决在苏联教育改革中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片面性、减轻学生负担等问题。本理论就是在此目的的支配下而产生的。
3. 马杰的行为目标模式
马杰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了行为目标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由行为表现、条件、标准构成。
三、目标教学模式的体育学依据
1. 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机体对运动的适应会表现出规律性, 超量恢复会不断提高人的机能水平, 这是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两大基石之一。
2. 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在不同阶段中动作技能的教学各有其特点。
3. 人体生理或心理活动变化规律
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健康状况、教师选择的教材和采用的课堂组织与教法等种种差异, 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活动也会呈现出高低起伏的曲线图像, 这些变化规律形成体育教学鲜明的节奏性, 也是体育教学应遵循的规律。
四、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目标教学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1. 结合新课标, 制订层层教学目标
体育目标教学模式具有一定客观依据和超前意识。教育目标具有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层次, 把体育教学目标以指标的形式具体地体现出来, 根据新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结合体育教学实际情况, 确定体育目标教学, 实现目标层层分解。
2. 严格目标教学程序, 控制反馈
认真备课, 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 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采取单元预习设计和课堂预习设计的方法进行评价, 按照教学方案, 逐步完成教学环节, 课后进行积极反馈和纠正。
3. 严格执行形成性评价, 及时改正
形成性评价多用于教学进程中, 目的是师生双方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以便改进教学进程, 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性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随着新基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自评”越来越受重视, 评分细则也越分越细。
4. 由“讲”变“导”, 完善检测体系
优质的课堂教学应是严密的科学性与巧妙的艺术性高度结合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完善检查体系, 对整个教育过程做出全面的评定。
总之, 目标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设置对学生技能掌握的影响体现在将教学目标分为许多许多循序渐进的子目标, 与传统教学相比, 目标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学生观, 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利用“反馈—矫正”手段, 让学生的学习误差在课堂上及时地得到矫正。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全面提高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增强终身体育意识方面有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2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8.
[2]谭晓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回顾[M].袁文辉,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34-58.
【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09-26
落实三维目标,开展有效教学论文10-13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如何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10-31
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运用SMART原则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07-13
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09-02
“项目教学法”在钳工教学中的应用10-12
多媒体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