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名作赏析

2024-10-14

歌剧名作赏析(精选9篇)

1.歌剧名作赏析 篇一

歌剧舞剧赏析总结

本学期我有幸聆听了由尹国峰老师主授的公选课歌剧舞剧赏析。通过对歌剧、舞剧等内容的赏析,尹国峰老师从音乐的基本要素的感知入手,带领我们欣赏了浏览古今中外丰富多彩的歌舞剧宝藏,了解了歌舞剧的语言和古今中外歌舞剧的发展概貌。

尹老师以其极高的音乐素养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是一位性情中人。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授课形式亦是丰富多样,歌舞剧欣赏与教师授课相辅相成,使得我们更好地学会了如何认识,感受歌舞剧。与此同时,尹老师的“双语教学”以及现场即兴表演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了不同国家语言的魅力,寓教于乐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课程的考核形式新颖,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在期中考试中,我们欣赏了一部完整的歌剧,结合课程中学习到的赏析方式,从歌剧的演员、布景、故事情节等方面书写了我们的感想,通过这种方式,老师充分考察了我们的知识运用及掌握情况,并结合我们的赏析做了详细的论述,使得我们的歌舞剧赏析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期末考试更是打破了守旧的笔试形式,突破性地采取了歌剧舞剧赏析辩论赛的方式进行。比赛中,同学们通过课下大量的资料查阅,结合课上所学,对于对各类关于歌舞剧问题展开了激烈辩论,以辩会有,以辩促学,增强了同学们对歌舞剧的理解,让我们在学习歌舞剧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同时也考察了我们的反应能力、论述能力以及音乐素养。

通过对歌剧舞剧赏析课程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关于中外歌舞剧的知识,对古今中外音乐的发展的情况、作家和作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中外歌剧、中外舞剧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有许多体会。

每当欣赏一部歌舞剧的时候,我的内心都是无比的激动,无比的感叹。西方歌剧中华丽而精致的场景,表演者精湛的歌唱表演技艺以及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发展无一不深深的吸引着我,我为之沉醉,也为之感叹。我为威尔第创作的《阿依达》中,阿依达与拉达梅斯飞蛾扑火般的爱情而感叹;为音乐剧《音乐之声》中活泼热情的玛利亚的乐观精神而感叹;为《弄臣》中,既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悲凉结局而感叹;为《费加罗的婚礼》中终成眷属的有情人而感叹。中国独特的歌剧亦是别有一番韵味。课堂上,我们有幸欣赏了由彭丽媛主演的《木兰诗篇》,该剧以交响乐和情景歌剧的崭新形式,弘扬了伟大的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儿女乃至全人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呼唤和平与正义的崇高精神境界,中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与完美揉和使得这部经典的历史著作显得尤为震撼,也让我们对歌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而对于舞剧,我亦是沉醉其中。张志雄老师带领我们欣赏的中国舞剧《一把酸枣》通过一个商人家族的盛衰和命运来折射一个地域商人群落商海称雄搏击的沉浮起伏,最终诠释一个古老地域铸就数千年辉煌历史和厚重文明的精神气质;《天鹅湖》中,优美舒展的芭蕾舞充分展现了天鹅的美丽与纯洁,舞者的表情、动作与伴奏融为一体,将剧情的起伏波折演绎的淋漓尽致,犹如一场丰盛的视觉盛宴。

歌剧舞剧赏析课程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我对音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歌剧舞剧有了深入的了解。无论我将来从事何种职业,歌剧舞剧带给我的影响将是永恒持久的,我将终身受益。

最后,我由衷的感谢老师的辛勤教诲,祝老师健康快乐!

于倩玉 电气1307 2015年12月26日

对手攻辩

视频展示

辩手发言

2.歌剧名作赏析 篇二

当歌剧艺术发展到浪漫主义中下叶时期, 法国歌剧的传统得到更为宽泛的发展与变化。而威尔第的出现, 对其间的改革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他是西方音乐史上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一生始终专注于歌剧, 受到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的启发, 吸收了欧洲文学戏剧的元素。他的歌剧更加深刻地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多面和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使意大利歌剧从形式到内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德国歌剧风格压倒一切的情势下, 坚持意大利的音乐传统, 成为与瓦格纳相并列的, 影响19世纪至20世纪欧洲音乐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他将近50年的创作中, 《茶花女》这部歌剧属于他早期的作品。该剧原是1852年刚刚公演的戏剧, 由小仲马改自自己的小说, 当时住在巴黎的威尔第被女主人公的命运所吸引, 立即充满激情的投入创作, 倾注心力完成这个当代题材。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 在巴黎社交场上, 一个花样年华的女人——薇奥列塔的悲惨经历。这是一个有多重人格而又遭受迫害的妇女形象。游走在上流社会的薇奥列塔才华出众, 名噪一时, 却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 但她并没有追名逐利的世俗作风, 只是爱上了一位叫阿尔弗莱德的青年。在剧中, 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莱德的爱情, 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荣誉”, 为了成全爱人家庭的利益, 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自己那仅有的希望, 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最后在重病悲伤中死去。威尔第以最大的同情诉说了这位身为高级妓女的薇奥列塔对真诚爱情的渴望, 以及被社会偏见损害甚至毁灭的凄情悲剧。

《茶花女》这部歌剧取景于室内客厅中, 音乐与环境相吻合, 时而活泼, 时而悠扬;时而迸发出激动地情感, 时而却表达出悲哀忧郁之情。全剧分为三幕。第一幕是在薇奥列塔家的客厅里。这也是她和她的爱人阿尔弗莱德相见的第一个场景。歌剧以轻快地集体歌唱开始。身为高级妓女的薇奥列塔, 她的家也就是宴会闹酒的场所。在宴会开始不久的时候, 和阿尔弗莱德一起来的加斯东告诉薇奥列塔, 他的朋友对她存在的爱慕之情。薇奥列塔表面上淡然置之, 不予理睬, 但内心显然颇为阿尔弗莱德的挚爱所感。于是, 便出现了这一幕的第一个独唱——阿尔弗莱德活泼的《饮酒歌》, 接着, 薇奥列塔便跟他合唱起来, 这就表现出她对阿尔弗莱德保留有不同寻常的感情。但与此同时, 也是在这一幕, 薇奥列塔忽然咳嗽不止, 并倒在沙发上休息, 这已经预示着她的身体出现了生病的迹象, 也为整个歌剧奠定了悲剧的色彩, 而且随着剧情的展开, 她的病会越来越严重。这一幕也随之而结束。第二幕的场景换到巴黎附近的乡村房屋的楼下客厅。这一幕是整个歌剧的中心, 人物的刻画、剧情的表达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都在这一幕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这时的薇奥列塔已经和阿尔弗莱德甜蜜的生活在一起了。薇奥列塔为了阿尔弗莱德已经抛弃了她以前的奢华生活, 同他一块生活在这个乡下地方。但从薇奥列塔的女仆阿尼娜的口中知道, 他们的生活开支已经不是他的经济能力所能维持的, 薇奥列塔常常卖掉自己的珠宝等物品来贴补家用。为了不再增加薇奥列塔的负担, 阿尔弗莱德便到巴黎, 想办法赚到钱来弥补她。就在他走之后, 阿尔弗莱德的父亲出现了, 他虽然理解和同情薇奥列塔的遭遇, 但出于社会舆论的压力, 他还是迫使薇奥列塔离开他的儿子。无奈之下的薇奥列塔, 为了爱人, 为了成全阿尔弗莱德的父亲, 选择了痛苦的离开。而这一切却还没有结束, 阿尔弗莱德回来之后, 竟误解薇奥列塔不舍奢华的生活而弃他而去。为了报复, 他又重新回到了巴黎, 一心让薇奥列塔难堪。虽然他在公开场合成功的羞辱了她, 并获得了复仇的快感, 但这样既折磨了自己, 又伤害了爱人, 他也是心如刀割。由此, 他们的爱情陷入了僵局。第二场也随之落幕。第三幕出现在薇奥列塔的卧室中。这一幕是全剧的结束。这时的薇奥列塔已经被病魔折磨的站不起来了, 但她的心中仍然思念着阿尔弗莱德。当医生告诉女仆阿尼娜, 她至多只能活几个小时的时候, 她好像感到死神的逼近, 唱了一首《永别了, 快乐的梦》, 这首咏叹调宛如由一个原来轻薄而现在净化的灵魂深处发出来的叹息。与此同时, 阿尔弗莱德的父亲良心发现, 把全部真相告诉了阿尔弗莱德。充满了自责和懊悔的阿尔弗莱德, 愧疚的抱起奄奄一息的薇奥列塔, 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爱人死去。

歌剧《茶花女》被认为是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 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剧中人物的性格刻画典型而又生动;优美抒情的咏叹调把人带入到充满着悲剧色彩的故事当中去;场景的安排时而喧哗, 时而静谧, 密切配合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善良的品行, 充满矛盾的心理状态;男主角的专一, 又带有莽撞的性格;以及周围配角的各种形象, 都被细腻的表现出来。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 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在声乐方面, 欧洲歌剧中的主角已不再是清一色的男高音和女高音, 尤其是在威尔第的歌剧中, 男中音、女中音, 甚至男低音更多的成为歌剧中的主要角色, 各个声部在歌剧的角色十分的均衡, 使中音和低音的渲染效果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也使演员的才能得到极大的展示。《茶花女》的序曲是对全剧做了提纲挈领的概括, 简洁明了, 哀切的第一主题与第三幕的间奏曲相互呼应, 为以后的爱情主题和悲怆情绪埋下了伏笔。第一幕出现的阿尔弗莱德活泼的《饮酒歌》, 以轻快地舞曲节奏, 明朗的大调色彩, 高亢的演唱炫技, 表现了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薇奥列塔的爱慕之意, 及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 洋溢着青春的萌动与活力。而薇奥列塔的咏叹调, 则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刚开始表现了她初次感受到爱情时内心的萌动和不安, 声音诚挚而直率;后来面对着她深爱的人, 则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 声音喜悦而充满激情。该幕终曲的二重唱, 反映出这对久经磨难的情人重逢时的激动心情, 以及女主人公得到爱情时的欢欣, 烘托出一个感人的音乐场面。在第二幕中歌剧前半部分的感觉洋溢着浪漫曲的抒情气质, 抒发了他们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但在后半部分中, 由于薇奥列塔的病情加重, 以及与阿尔弗莱德的父亲对话中, 她绝望的恳求, 加之矛盾内心的痛苦煎熬, 出现了低沉呻吟的音调, 这使整个歌剧的感情基调转到悲哀, 并逐渐的发展扩大, 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三幕从间奏曲就开始的凄婉动人的意境都是此剧中精彩的部分。这种鲜明的对比手法, 刻画了病入膏肓的薇奥列塔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和对社会生活所迫的无奈抉择, 揭示了歌剧深刻的悲剧主题, 具有震撼人心的戏剧力量。

3.歌剧《太阳雪》赏析 篇三

关键词:歌剧 太阳雪 戏剧 音乐 创作

“一条崎岖的路通向远方,通向那高高的山上,,雪莲默默地绽开笑容,雄鹰高傲地展翅飞翔。啊,喜马拉雅,我思念的地方;啊,喜马拉雅,那里有我无尽的向往…..”这是意史诗歌剧《太阳雪》中的一段歌词,这首动听的歌声伴随着女战士们走过了一座座雪山,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让观众们聆听到了来自雪山深处的绝美乐章、浓厚的西藏风格为这部歌剧增添了几分飘逸凌空、意境辽源的优美色彩。《太阳雪》唯美的戏剧场景,感人甚深的理想追求,优美空灵的音乐旋律、精美的雪域高原舞台风貌和谐统一的将戏剧的整体艺术品质升华到了极致,让人惊叹不已。

一、运用崇高的主题创造整体壮美的效果

《太阳雪》选用了一个特殊的主题,这部歌剧由小说《我在天堂等你》改编而来,它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生在青藏高原上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歌剧以主人公白雪梅为代表的女兵运输队,赶着耕牛穿梭在雪雾弥漫而又崎岖的青藏高原。他们用坚强的毅力走过大渡河,翻过二郎山,走过茶马,越过旧时关,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一步步走入了西藏,用他们华美的青春在雪域高原谱就了一曲英雄的赞歌。在艰难而又唯美的行军队伍中,歌剧运用主人公白雪梅与辛明的爱情作为主题思路刻画了甘愿牺牲青春和生命不断为心中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奋斗的新中国年轻人的形象。这样选择的主题无疑会引发人们对信仰、理想、生命、爱情等人生命题的高度思考,这样也就为太阳雪的思想韵味增添了高尚,圣洁的艺术特质。

该戏剧在叙事结构上运用了反传统的歌剧故事情节以及繁复的结构模式,牢牢抓住了藏女兵在雪山穿越行走的自然景象,将女兵自然的行走与心灵的行走运用赛问的形式交织折叠在了一起,作品的意蕴在瞬间得到了整体的提升。女兵们在四川出发时还是一群天真浪漫的女学生,当她们经过艰难困苦后到达拉萨的时候,她们的心灵已经得到了历练得到了成长,成为了坚强的英雄战士。从这个角度来说歌剧将自然地人类行为升华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精神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就完成了思想境界上的跨越。

大家都知道歌剧艺术发源于西方,它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流入中国。歌剧艺术从进入中国的那一刻起就面临着本土化、中国化、民族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求我们在戏剧的叙事方式上,音乐的表现形式上和舞台的艺术呈现上找到归属于我们本民族的艺术特质。东西方戏剧的完美结合形成和谐统一的艺术主题,这些要求也就为艺术的创作带来了不寻常的困难。虽然在中国当代有不少优秀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在艺术品质上过于偏重,有的过于突出叙事结构,有的过于偏重音乐的艺术创作,使得艺术气质在整体上发展不均衡。《太阳雪》给人的最大印象就是整体艺术的优越表现着实让人叹服,我们也可以说它对我国当代的歌剧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太阳雪》音乐创作特点

音乐的创作能反映出作者对社会文化发展的态度和看法,从而体现出音乐文化的发展,丰富的音乐文化形态能让作品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歌剧《太阳雪》在音乐创作方面也很有特点,用西方交响乐队来进行演奏,音乐创作的特点突出了时代特征,表现了对生命的体验和感受。歌剧《太阳雪》在音乐创作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1.音乐的浑然天成

由于歌剧的音乐要旨有差异,再加上时间的限制,使得《太阳雪》不同于以往歌剧,具有自己的特点。《太阳雪》主要是运用东方虚实相间和传统美学的简约手法来进行构思和写作的,具有东西方共同的音乐特点。在布局上,又运用叙事原则和交响性思维,强调“核心音调”的统一作用,注重主体结构与内部结构的结合,使得音乐结构既围绕主题,又具有特色,风格多样化,有浑然天成的特点。

2.声调的特点

《太阳雪》把民族调式和声作为重点,强调中国风格的色彩性,淡化了大小调和声的功能。在音乐中,声种是不停转移和交替的,作者利用不同声部的差异,采用叠加和增减的方法,使声部之间形成了复调性的旋律。复调性的旋律是根据音乐表情的变化而变化的,由于音位有高低强弱之分,音色也有浓淡的变化,导致复调性的旋律不停的变化,音乐更为细腻,形式比较自由,能够给人一种立体感。

3.配器的特点

配器的使用应该结合戏剧的内容、戏剧的形式、戏剧的风格等方面,充分发挥配器的作用。《太阳雪》在配置上用的是交响乐队,交响乐队能够更细致的展示意境,在音乐高潮的推进和爆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音乐声效更加立体化。《太阳雪》中配器的运用讲究精致,哪怕在戏剧的细节部分,人们也能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太阳雪》中的音高组织是根据不同乐器的音质特点组成的,并且以五声性为主,形成不同的色彩声效。

《太阳雪》同样运用了很多的舞台手段,不仅没有损害各渠道魅力,反到让舞台手段与歌唱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歌曲演唱的时候,刻画人物,营造意境,表现剧作主题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有效地升华了主人翁的情感。

简而言之,歌剧所包含的编剧、音乐、导演、舞美等各个环节为《太阳雪》的整体艺术气质带来了高标准、高水平的体现。它的整体艺术风格是大气、现代、精致。如果导演是整个戏剧审美品格的舵手,那么其他各创作主题在这一要求下也达到了各自艺术门类的高峰各界。

“风雪茫茫,每一步都有危险;天路迢迢,每一步都是坚强,无边无际,那是亘古的荒蛮;无休无止,那是恒久的荒凉;向前向前,追逐梦想,向前向前,追逐太阳…..”在50多年前有一支不为人知的队伍,她们就是进藏部队先遣女兵运输队,为了新中国的胜利,为了将前线部队急需的药品和物资送到目的地,她们用坚韧的毅力爬过雪山走进西藏,到达了那片神秘而又充满苦难的高原,最终走出了一段亘古的美丽传说。《太阳雪》这部戏剧就是根据这个传说改编而来。今日它又给了我们身心上的愉悦,精神上的启迪,甚至………远远不止这些。

参考文献:

[1]程倩.华美的《太阳雪》[J].中国戏剧,2010,(02).

4.歌剧赏析论文--猫 篇四

音乐剧《猫》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们穿行奔走在各个角落、叙写述说着自己的故事。人间的悲喜剧一天又一天的上演在名为社会的大舞台上。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一百个人心中恐怕有着一百种不同的答案。那么,若是以猫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善恶美丑,又该是什么样的一番情景呢?现代歌剧《猫》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猫世界中的“猫”生百态。

《猫》所讲述的是一个富有童话般意味的现代浮世绘——在杰里科猫族一年一度的舞会上,众猫们聚集在一起,纷纷展开各自本领,以歌舞来展现自己的故事——争取成为唯一被选中得以重生的猫。在这群外表各异、性格更是迥异的猫中,既有作为长老般统领大局的“领袖猫”老杜特洛内米,又有过着安逸无忧生活的“保姆猫”詹妮安点点;既有反叛热情的“摇滚猫”若腾塔格,也有踏实稳重的“铁路猫”史金波旋克斯;既有青春美丽的“迷人猫”邦巴露娜,还有邋遢苍老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各式各样的猫的角色不但在视觉和听觉上给我们以丰富且多样的感受,还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好似人类世界但又绝然不同的猫的国度。就在众猫都在为重生的名额争相比拼的时候,曾经光彩照人而现在却邋遢肮脏衰弱不堪的格里泽贝拉出现在猫们的面前。对于格里泽贝拉这样一只流浪在下等街区,身份卑微受到唾弃的猫而言,得到这一珍贵的重生机会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一曲感人至深的“回忆”过后,她奇迹般的得到了众猫的推选,成为了那得以升上天堂的猫。

就是这样一个传奇般的故事,在作曲大师安德鲁·韦伯与导演特雷沃尔努恩的创作下,成功的以歌舞剧的形式焕发出了熠熠的光彩。

《猫》的开场非常精彩。初次接触《猫》时,我就是首先被第一场中富于节奏感的歌曲、独特新颖的造型以及奇妙的氛围所吸引了。

一开场,身着宛若猫的毛皮般服装的演员们接连登场,虽然每位演员都以猫的形象出现,但他们的造型又全然各异——“毛皮”的花纹、颜色以及脸部的妆容似乎已经在预示着每只猫的性格特点。紧接着,随着一只只猫为我们呈现出各具特点的歌声与舞蹈,一副生动的猫的聚会图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猫们的歌曲由此起彼伏的独唱慢慢变为层次感很强的男女声多声部合唱,其烘托的气氛也由月下黑暗的神秘感转变为热闹的欢庆与聚会。舞蹈在此时也呈现出一派欢腾的群舞场面。群猫共舞,用他们极具特点的肢体语言与感染力极强的歌曲在开场就将观众的心紧紧抓住。

然而在看过全剧以后,我想,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那幕“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月下独唱“Memory”的片段了。

一片静谧之中,随着月色缓缓泄下,“Memory”幽婉的曲调在夜空中飘荡起来,一时间,所有的猫都停下了动作,或抬头凝视,或低头沉思,仿佛融入了那如流淌着的记忆般的歌声之中„„此时此刻,格里泽贝拉不再是那个寄身于低等街区的肮脏老猫,她分明只是个曾经拥有美好的过往而现在却饱尝辛酸、被岁月渐渐剥去一切的可怜的猫。往昔的幸福与欢欣、如今的悲伤苦痛全部都借由歌声传递出来,娓娓的述说让听者无不为之动容。也许正是这样,群猫开始转变了态度,厌恶与唾弃被理解与同情所代替,格里泽贝拉终于获得了群猫的接受,也终于获得了迈上通向美好天堂的阶梯的机会。

这一幕不但是全剧的转折点,更是整出音乐剧的高潮。故事的矛盾冲突在这里达到顶点——不但是猫群与格里泽贝拉的矛盾,还有无法得到认可的格里泽贝拉自己心中,对于所经受的痛苦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之间的矛盾也交织上升到顶峰。所有感情在此时适时喷涌而出,将观众的心随着剧情推向最高点。

观赏完整部剧,站在剧尾回看时就会发现,《猫》令人回味无穷。

首先他的音乐与舞蹈都非常出色,给人以艺术上的极大的享受。它的舞蹈非常丰富而多元化,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它的音乐美妙而令人难以忘怀,正是这些风格各异而又高度统一的音乐才把剧情一次又一次的推向高潮,让观众在惊喜和兴奋的同时完全融入到剧情当中。“音乐对于表现剧情的戏剧性矛盾冲突有着天然的优势,当剧情需要表现人物内心激烈复杂的情感斗争而又不能通过言语或肢体来传达时,音乐就承担了这个任务。”这一点,《猫》无疑是大获成功。

其次《猫》在人们心中长久不衰的原因还在于它能带给我们以思考与启示。它浓缩了人类社会的原态,饱含着生活哲理和人间情怀——我们总能在剧中猫的世界中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作者对猫的刻画又何尝不是在隐喻我们人类呢。

5.歌剧赏析 篇五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歌剧被视为西方经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歌剧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艺术。

常常有人说,外国歌剧实在是太难欣赏了:歌唱家们一个劲儿地卖力气地唱,听者却有如堕入五里雾中,不知所云。除了其中有几首常见的咏叹调还能听出“好听”来,其他的简直就忍受不下去。的确,在不知道台上演员表现什么、为什么而歌唱的情况下,来听一整部歌剧,是会产生苦恼的。这很正常。试想一下,我们请一个从来没接触过中国戏曲的外国人去剧院听一晚上京剧,而又不作任何讲解,他也会大感困惑的。最多,他能感受到京剧的味道挺新鲜,演员扮相挺漂亮,动作挺有趣,再往后看,就坚持不了多一会儿了——这和我们听西欧歌剧时的情景是一样的。那怎么办呢?面对困惑的、但十分渴望能听懂歌剧、接受各种经典歌剧作品的欣赏教育, 并领略其中奥妙的大学生们。我想给予一下几点建议——下面我会从了解歌剧艺术的基本特征、掌握歌剧的要素,来浅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欣赏歌剧,从而来提高我们歌剧欣赏的水平,通过欣赏歌剧,来启迪和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态度。

当今,歌剧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现象,为不同肤色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喜爱。它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值得去思考和回味。作为素质相对较高的大学生来说,欣赏歌剧首先应该在了解歌剧艺术的基本特征和掌握歌剧要素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歌剧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一、歌剧艺术的基本特征

歌剧有“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之说。这是指在舞台表演,并有舞台布景和服饰的,以角色歌唱为主导,以独立的、特定的音乐结构为推进剧情发展为主要手段的戏剧音乐作品。歌剧是音乐与戏剧的最高综合形式。它如同诗歌、戏剧、音乐那样在实践中开展;又如同绘画、雕塑、建筑、舞蹈以及戏剧那样在空间构建;它即像戏剧、舞蹈那样,以语言或人体形态作为传递信息媒介,而且更以抽象音符的运动作为表现思绪心态的手段。简单地说,歌剧是在舞台上用演唱来表演的戏剧,通常配有连续不断地音乐。歌剧是最激动人心、最投入的,通常也是最壮观的艺术形式。它把歌曲、戏剧、舞蹈、舞美设计等所有了不起的技艺融为一体。歌剧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门类截然不同。电影、戏剧、芭蕾和音乐会都不能与之相比。

二、歌剧的要素

歌剧中显而易见的要素:独唱演员、合唱队、导演、指挥、乐队、芭蕾。

歌唱演员是歌剧里的明星。除了要有很深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外,还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

合唱作为歌剧音乐的一种形式,有其特殊的表现功能,为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可替代。从审美意义上来说,合唱的音响组合、和声织体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一曲曲恢宏的、深沉的、优美的合唱歌曲令人久久难以忘怀。许多歌剧舞台上的合唱音乐,作为音乐会的重要曲目,激荡着听众的美感。

舞台导演。导演负责一台演出的各项舞台要素:制定演出的总体风格,排演舞台动作,和与歌手讨论性格的塑造,与指挥和舞台设计穷尽剧本的戏剧内涵。在二十世纪的歌剧舞台上,导演以头等重要的身份出现。

指挥和乐队。指挥算是歌剧院中最重要的人物,因为演出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指挥的优劣。指挥的最基本任务一目了然:使音乐配合剧情,确保演奏和歌唱同步进行,保持乐队和歌唱之间的平衡(如同乐器之间的平衡一样)。歌剧指挥不仅需要音乐技巧,还要有对舞台的直觉。除了要具备音乐和戏剧两方面都切实可行的知识,还要有一种把握戏剧时机的悟性

芭蕾。芭蕾过去被认为是歌剧演出的一个主要部分,尤其是在法国和俄国。作为惯例,芭蕾不仅为剧情锦上添花,而且作为单纯的舞蹈表演穿插在剧中。一直到邻近19世纪末,歌剧中的芭蕾才逐渐不在风行。

三、透析歌剧世界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在了解了歌剧的基本特征和掌握歌剧的基本要素后,应如何欣赏歌剧了解它的内涵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要了解歌剧的构成。

在莅临歌剧院或聆听唱片之前,为了能够轻松地欣赏一部歌剧,了解歌剧的构成是十分必要的。当然,没有任何两部歌剧是完全一样的。但是,许多歌剧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大多数歌剧以一段序曲开始,即一段短小的管弦乐作品,用来使听众安静下来,进入聆听歌剧的氛围。有时,序曲中包含后来出现在剧中主要部分的音乐主题。如莫扎特的《唐璜》序曲就合并使用了剧中最后一场戏剧性结局的音乐。在一些歌剧中,序曲的独立性不太强,主要是烘托气氛。因此,序曲也常称之为前奏曲。和话剧一样,多数歌剧都是分幕的。五幕最常见,法国和俄罗斯的大歌剧尤其如此;喜歌剧更多的是有一两幕组成;悲剧的幕数则不确定。

其次呢,要把握戏剧的情节

如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的故事情节,了解整个作品的情节,对理解作品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罗西尼通过他的音乐作品,带给我们一种健康的、生动活泼的、开阔爽朗的感官感受,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然后就是,把握歌剧中有名的唱段

除了“了解剧情”这个重要的方法以外,我们还应该在欣赏中注意到歌剧艺术所特有的表现手段。比如,高超的歌唱技巧的展示,咏叹调的戏剧性和抒情性,重唱的立体感、乐队伴奏的情感渲染、气氛烘托等等。如果你听得多了,会对不同作曲家的歌剧写作风格、对同一个作曲家不同作品的特色、不同流派的创作观以及不同歌唱家、指挥家对作品的处理方式有所领会,在比较之中,你对歌剧这门艺术的魅力便会有更深的感受了。为了能更了解整部歌剧,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可从把握歌剧中有名的唱段着手欣赏。如《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费加罗的小咏叹调“大忙人的广板”(“快给大忙人让道”)是这部歌剧最有名的唱段,也是罗西尼喜剧手法的完美典范。大学生在欣赏中可以通过这些优美的唱段,来感受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使心灵沐浴在温暖、芬芳、抚爱的旋律之流的幸福中,从而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要用心灵去感受音乐的“内容”

每个爱音乐的人,心里都装着无论何时何地总会为之感动的音乐主题。爱乐其实很简单,用心灵去感受音乐的“内容”,就是爱生活。听音乐,需要文化。这文化,不是指学校里学的数理化,也不是语文课上对文章的分析,对语法现象的认识。而是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对社会这本大书的观照。在不同人的眼睛里,人生的意义是不同的,对生活认识的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对一部歌剧作品(或者也包括交响曲、室内乐、甚至是一首短小的乐曲,再扩大一点,对一首诗、一部小说„„)也各不相同。愿我们有这份文化来感受作曲家在歌剧这门艺术中说要告诉我们的一切,接受音乐中的真善美。

歌剧是综合了听觉和视觉的艺术,所以,假如有机会去歌剧院观赏歌剧,那是最理想不过的。在听到美妙音乐的同时,感受舞台上演员的形体表演,讲究的舞台设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服装,甚至是剧场里的气氛,这对于我们理解歌剧内容是会有极大帮助的。现代社会的视听媒介已经很发达、很方便了,我们还可以在家里观看世界一流演员表演的歌剧录象、激光视盘,从而全方位地来理解一部歌剧作品。

歌剧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它的旋律能够穿过历史的幕帷,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迷醉。进入新世纪的大学生音乐爱好者,通过欣赏歌剧,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体会歌剧本身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来影响和启迪自己。歌剧欣赏活动是一种感性升华到理性的过程,它所唤起的是超越一般认识活动的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同时它把获得某些知识、解释某种观念、讲述某些事实、宣传某种思想等一般认识活动,通过舞台表现出来,是一门综合艺术。那么,作为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在感受歌剧魅力的同时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6.学习《交响乐与歌剧赏析》的感想 篇六

其实之前看过一部日剧《交响情人梦》(推荐!)就好喜欢交响乐,觉得指挥好型,这么多乐器复杂的配合在一起好不容易也好好听。然而第一节课讲了歌剧才了解到交响乐还可以只是当做歌剧的一部分,好惭愧。

跟其他专业相比我觉得我们专业和歌剧交响乐的共通之处大概是最多的了。一段音乐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节奏了吧,而平面设计恰恰可以直接比喻为音乐。特别是引人注目、令人难忘的平面设计,和乐曲有很多相似之处。

愉快的节奏、新颖的旋律之类的都可以置换为平面设计的要素来考虑。配置尖角形要素能表现出打击乐般的短节奏,要是加入柔和的曲线则可以营造吹奏乐器般长而柔美的节奏,搭配使用多种形状的要素更能营造出复杂的节奏感,好似管弦乐合奏一般。有节奏的设计会使人如聆听节奏愉快的音乐一样,让人精神高涨。

课上多次比较中西方的音乐风格也让我想了很多。西方的乐曲更加理性更加立体,而中国则偏线性、感性,旋律优美。再翻翻设计类的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人享受生活,注重个人感受。浪漫的爱情、适度的性感在西方人眼中是美的、神圣的,他们关注写实的美与冲击感官的力量,尊重个性和特异,并尽力满足个人喜好,崇尚实用主义。中国人注重亲情、孝心等人际情感,和家团圆、喜福祥瑞的气氛符合中国人追求如意圆满的心理特点,含蓄平和、飘渺隽永是中国人审美的传统要求。

德国国际著名平面大师冈特兰堡看过现在中国学生的设计作品时说的两句话真叫人不是滋味儿,他说亲生经历和目睹了中国新一代设计师的成长和进步,进步是巨大的,然而跟其他国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根本看不出来是哪个国家做的。就像老师上课强调的那样,中西方作品风格的不同不分好坏,仅仅是风格不同而已,各有千秋。不需要非得追求配合西方的风格西方的包豪斯,我们的东西也是优秀的,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我们的传统西方也比不上,民族的便是世界的。

另外,有名有影响的乐曲都含有深刻的哲理内涵。这一点在今后的设计路上是很重要的一点。可想想,做到却不容易,是需要累积的吧,要慢慢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素养,这样才能在设计的道路上越走越长越走越好。

7.歌剧名作赏析 篇七

关键词:民族歌剧演唱,戏曲唱法,西洋歌剧唱法

一、在声带与气息方面的吸收与融合

(一)声带与气息产生对抗力方面

声带的振动是由气息推动的,气息是发声的动力。歌唱音色受声带与气息对抗所产生力的大小的影响,对抗力小音色就暗淡。在声带与气息的对抗力上,戏曲唱法与西洋歌剧唱法是不同的。我国传统戏曲选择了持续运用明亮的音色。而西洋歌剧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歌剧演员的演唱声音,对于观众来说,如果选择明亮的音色,会造成精神烦躁,从而导致音乐失去了丰富的音色变化魅力。从整体上看,西洋歌剧唱法的对抗力要小于戏曲唱法的对抗力,西洋歌剧唱法的音色明显要暗于戏曲唱法。在民族歌剧演唱中,整体上适当地降低了声带与气息的对抗力,同时按照歌剧的整体的基调、剧情、人物性格以及情绪等,使音色有了明暗对比,适当地调整了对抗力,从而增强了歌剧的戏剧冲突。

(二)在真假声比例运用中的吸收与融合

在声乐演唱真假声比例的运用上,歌唱的音色可分为真声、假声、混声等三种。在西洋歌剧唱法上,根据不同音高调整真假声的比例,但是不管男女声部都要求混声,低音区的真声最多,高声区的假声多,中音区的真假声比例相当。而戏曲唱法真声的应用是行当、老生等,小生高声区是假声, 低声区是真声,青衣多用混声,个别剧种小生完全用假声。在西洋歌剧唱法中,为了获得较为统一的音色,从低声区道高声区会逐渐减小真声的比例,增大假声的比例;而从高声区到低声区会逐渐减小假声比例,增大真声比例,从而提高声音形象的整体性。因此,民族歌剧表演中,鉴于西洋歌剧唱法这一优势,演唱的时候提倡混声唱法。

二、在歌唱共鸣方面上的吸收与融合

歌唱共鸣就是在声带振动后,声音通过喉咽腔、鼻腔、口腔等人体共鸣腔的空气振动。戏曲唱法提倡头腔共鸣,西洋歌剧唱法提倡整体共鸣。整体共鸣需要演唱者调动很多与歌唱相关的肌肉,运用起来比较笨拙,但是其优点是能够提供更为宽广、丰满、浑厚的音色。而部分共鸣需要调动的与歌唱相关的肌肉较少,且部分共鸣会使音色听起来相对单薄。鉴于这两种共鸣方式的优缺点,民族歌剧应该根据歌剧风格、音乐表情等方面的因素,在演唱中具体运用。如果歌剧着重表现都市现代人的生活、先进的思想,可以用整体共鸣。而在民族歌剧中,为了更能表现人物、突出特点,往往使用当地剧种的演唱共鸣方法。

三、咬字、吐字方面的吸收与融合

戏曲唱法继承了说唱、民歌等唱法的精髓,适合中国人的审美,在咬字、吐字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如在《谈京剧唱腔的旋律和字调》中,音韵学家武俊达认为“腔圆”讲的是旋律流畅、形象鲜明、词曲扣准;“字正”是指“表意正、读音正、声调正、节奏正”;由此可见,戏曲唱法中, 为了保持更多的共鸣,应该减短尾音长度,加长字腹长度。而在欧洲语系的基础上,源于欧洲的西洋歌剧唱法,运用到中国歌曲演唱的时候,会出现咬字不清。因此民族歌剧首先要学习京韵大鼓、京剧、单弦的语言,然后才能按照歌剧创作的民族风格,借鉴戏曲演唱的语言。

四、实例分析

8.莫扎特歌剧《魔笛》的课堂赏析 篇八

摘 要:音乐教育是一门需要不断熏陶的艺术,那怎样通过课堂的引导和教学让学生走进音乐,走近艺术呢?文章以莫扎特歌剧《魔笛》为例,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以供教师参考。

关键词:高校音乐;欣赏课;《魔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24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156

为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高中音乐欣赏课应注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放在首位。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音乐课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我们要把最美、最经典的艺术作品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而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境界所吸引,激起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勇跃参与到展示个性和才能的活动中来。

一、走近经典

高中音乐课程分六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赏析。莫扎特的音乐被称为“不含任何杂质的‘纯音乐,他在短短三十五年的生命里创作了大量不朽巨著。其中,他的二十二部歌剧又是超凡脱俗经典中的经典。作品大都表现了对社会、正义及尊严的追求,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精神。莫扎特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发现人物的心理、欲望、性格,并用音乐的语言准确地诠释了人物的形象、情感及细腻生动的内心世界。众多的歌剧中我选用了莫扎特的歌剧《魔笛》,该歌剧取材于维兰德的童话集《金尼斯坦》中的《璐璐的魔笛》,完美地呈现了18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均衡、对立理念。莫扎特用鲜活而极具独特魅力的完美旋律将智慧战胜愚昧、光明战胜黑暗、善良终将战胜邪恶的超现实主义思想寄托于了这个童话般的题材中。要想更好地欣赏这部歌剧,我们必须从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开始。1790年,莫扎特的保护人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逝世,玛丽亚女王政府上台后愚弄人民,禁止并镇压共济会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莫扎特创作了歌剧《魔笛》。该歌剧从一开始奏鸣曲式的序曲就显示了莫扎特渊博学识的对位手法,洋溢着迷人的魅力,秀外而慧中。伟大的莫扎特研究者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说过:“莫扎特把全人类的斗争和胜利都浓缩在这首序曲中了。它具有惊人的象征意义和崇高的精神内涵!”然后解释该剧的歌词大意,让学生了解角色,比如王子塔米诺和帕米娜代表善良和真理,萨拉斯特罗代表光明、博爱及美德,他们都是正面形象,夜后则代表从善到恶的负面角色,具有异国风情的奥斯明是喜剧形象,捕鸟人帕帕盖诺是一个欢快活泼、开朗的德国集市市民形象。这部歌剧时长约一百五十分钟,可分四幕来欣赏。

二、互动赏析

有了对人物形象的大致了解,再观看本剧,学生更加投入,仿佛身临其境,将自己融入到了角色中去。在歌剧中演唱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这部歌剧中既有深情的劝说又有轻声自语,既有高昂的抒情又有跳跃的诙谐,且极富弹性多变的旋律贯穿始终,而剧中捕鸟人帕帕盖诺的出场,则让同学们既新鲜又好奇。他风趣幽默、造型独特,令人忍俊不禁,特别是剧中那段著名的男中音咏叹调《我是快乐的捕鸟人》让同学们印象深刻,极为难忘!大家还一致认为夜后的出场烘托了该剧庄严 、肃穆的气氛,把剧情推向了高潮。第二幕中《仇恨的火焰》是一首极为华丽而高难度的花腔咏叹调, 超越人声的华彩音高、音色赋予了夜后这一角色狂暴的性格特点,快速的炫技,甚至模仿笛子跳音,音区之高、音域之宽、音色变化之大,让人惊叹,令人佩服!同学们对这个角色既爱又恨,爱之音乐太华美,好比天籁,恨之夜后太阴毒。另外,在赏析该歌剧时,也要让学生仔细关注演唱者的表情、动作及声音变化,包括音的长短、强弱、高低、音色的变化等,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音乐的表现手法(力度、速度、织体、线条)的变化赋予音乐的形象及内涵。

三、交流展示

通过对原剧的多次交流及分段式赏析就有了对经典作品的具体、形象的认识,可以更好地把握住经典作品的精髓。同学们对歌剧《魔笛》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集体创作将其改为话剧并搬上了跨年晚会的舞台,他们分角色扮演剧中人,把王子的善良、祭司的博爱以及捕鸟人生动诙谐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更是把多变而狂暴的夜后的性格表演得入木三分。中间穿插播放了原剧最为经典的两首乐曲《我是个快乐的捕鸟人》和《仇恨的火焰》,用心、用情的表演得到了老师和其他学生的一致好评,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同学间的凝聚力,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热情。这样,通过演唱、创作、大胆表演、互相配合等形式的展示,不仅激活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群体意识,拓展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感悟提升

在这场视听盛宴中,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学生的范唱、语言、表演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他们学会了辨别歌剧中不同声部的演唱对角色的把握和人物情感变化产生的不同反应,提升了对歌剧作品的欣赏水平,并同过这部作品更深入地了解了作曲家莫扎特。莫扎特这个被誉为“上帝宠儿”的伟大作曲家写下了无数治愈心灵伤痛和使人向善的音乐作品,可是他的一生却屡遭挫折,不断忍受痛苦,甚至蒙受凌辱。但这一切丝毫没有阻挡这个高贵灵魂所创作的伟大作品,我想他的灵感来自于他心中无尽的爱和对美的追求,因此他的作品里不以痛苦为基调,相反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乐观主义精神,为爱而生,为美而存在。学生在学习了其音乐后,内心充满了惩恶扬善、与人为善的正能量!

9.歌剧名作赏析 篇九

摘要:西洋歌剧在中国落地生根已经有近一百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歌剧经历了三次起落,如今它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如何让中国歌剧更好地与西洋歌剧融合,如何创造出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歌剧形式,需要我们回顾历史,更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把握现在。

关键词:中国歌剧;西洋歌剧;创新

西洋歌剧从16世纪在意大利佛罗洛萨诞生,到17、18世纪在欧洲大陆蓬勃发展,19世纪高度繁荣,再到20世纪20年代伴着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流入中国,500年间,凭借着各式各样的契机,它几乎传遍了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所有对音乐有所追求,有所渴望的听众,都或多或少的对这种音乐形式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甚至可以借助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这充分体现出了音乐无国界的真理,即好的音乐形式是可以跨越种族,跨越时间、跨越地域,被全体人类所接受并喜爱的。

对于中国听众来说,歌剧这种舶来文化,100年来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中国人的耳朵里得到了特有的吸纳和转化。恰逢这是整个世界都翻天覆地一百年,中国人民也经历了自己的荣辱兴亡。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都被裹挟着改变了命运。对歌剧而言,最初因为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主张全面照搬西洋歌剧的演唱风格和技法,使得观众的演员之间很难产生共鸣,观众看歌剧的目的也主要是开眼界、赶潮流而已。即便如此,歌剧的种子还是在一些观众的心中生根发芽。抗战时期,文化的先锋作用得到了加强,为了让普罗大众都能响应革命的号召,歌剧的风格大量的融合了秧歌、民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创作于此时的《白毛女》成为歌剧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它以民歌为基调,真实、质朴的表达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现状,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直到今天还能深入人心。这部歌剧的成功,让西洋歌剧在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也为形成中国歌剧的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许多后来的歌剧佳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由此可见,只有贴近生活,艺术才能真正焕发光彩。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从50年代建国初期到80年代改革开放,中国歌剧迎来了难得的高潮期,这一时期在一批优秀艺术家坚定的努力下,诞生了许多经典的剧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江姐》。改编自小说《红岩》的《江姐》比此前的《白毛女》开拓了更多的表演空间。无论从技巧上还是从情感上都更能把握住民族的特色和时代的脉搏,也因此在当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江姐》的鼓舞下,以及70年代文化革命情绪高涨的缘故,大量的具备这种风格和感情的歌剧被搬到了舞台上。《洪湖赤卫队》、《春雷》、《刘三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其反复上演的频度和为观众熟识和喜爱的程度,令今天的许多创作者和表演者望尘莫及。虽然其中有许多时代的原因和不可复制性,但中国歌剧取得的辉煌成绩是不容置疑的。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歌剧第一次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剧本的创作及改编,舞台上的设计,演唱技法的创新等等方面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和自信。但随着这一特殊时期的结束,西方文化再次以排山倒海的态势涌入中国,在这种强烈的冲击下,歌剧前进的方向反而不如从前来得明晰,中国歌剧随之进入了漫长的冰冻期。

经历了20年的文化沉淀,中国歌剧终于凤凰涅槃。虽然在此前的十余年间,也有一些钟爱歌剧的创作者没有放弃对中国歌剧的传承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但始终是星星之火未可燎原。此时,《原野》的成功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根据著名剧作家曹禺

同名戏剧改编的歌剧单从剧本上看就元气十足,唱腔上则采用更多的宣叙调,并配以交响乐的完整演出,从气势上讲更加大胆的借鉴了西洋歌剧。但这种借鉴已经完全不同于最初的照搬和仿效。而是更多地融入了民族的情感以及半个多世纪的理解和融合,是在经历了压抑和沉淀后的一次爆发。这使得这部歌剧不但在国内取得了高票房,更是走出了过门,在国际上也赢得了好口碑。之后的中国歌剧再次进入了高质高量的创作阶段,但是很快随着国门越开越大,随着国际上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的演化,随着信息传播时代的到来,中国歌剧的发展再次面临了困惑与挑战。

一直以来,中国歌剧在面临困境的时都会向戏曲和民歌求援,从历史经验来看也的确得到不少的支持和帮助,例如前文提到的《白毛女》,就是将秦腔和河北唱法相结合,为唱词增加了强大的感染力。这种做法的正确性不但在理论上也从实践中得到了证实。当然,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民族当他想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时,都会采取类似的做法,并取得类似的成绩。犹如音乐无国界一样,吸收音乐掌握音乐的方式也同样是无国界可言的。但是,我们同时还应该注意到,近些年在采取类似的方法进行音乐融合的时候,收效已经越来越小。这一方面是因为,歌剧这种音乐形式不但是在中国,在整个世界也不属于流行的范畴。另一方面则是,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和戏曲形式本身已经式微,更无余力支撑其他音乐类型的发展和革新。因此,中国歌剧究竟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如何开创新的局面,将成为百年歌剧发展的新课题。

那么中国歌剧究竟去向何方呢?我以为,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同绘画和文字一样,其基本的功能性永远不能忽视,即记录、抒发、传承民族和个人对时代、对生活的感悟。每种音乐形式,无论是歌剧、戏曲、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等,都来自民间,都自下由上的、自发的从普罗大众的口里、心中传唱出来。并不存在哪一位天才的科学家或音乐家发明了音乐,因为它是上天赋予全人类的礼物,是属于人类的共同发现。也因此当我们今天来讨论如何让中国歌剧符合时代的潮流,更加体现中国的特色时,我们也要知道,这同样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择,即人民的选择。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以一种文化是否流行来裁定他的优劣,但同样我们也不能以一种文化起源的更早或是更国际化来分辨其高下。最重要的是普通百姓是否在生活中能随时用到它、想起它,心想唱歌时就唱到它。因为这才是音乐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结合历史的经验,结合民族的特色是没有错的,是我们发展中国歌剧的必由之路。但同时我们还要紧紧地抓住现在,抓住当代人的心声。这一点我们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做得很好,今后还需要做得更好。因为显然,这个时代的脉搏如此之快,转变如此之迅是史无前例的。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如果有经验可以借鉴的话,百老汇的音乐剧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先见之明。音乐剧相对于歌剧来说内容更丰富、更多元、娱乐性更强、也更易被普通观众所接受。他可以走进学校、走进工厂、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当作生活中的一部分来接纳时,它才会有活力、有方向,有希望。等到那个时候,便不再需要几个专家或学者坐下来研究中国歌剧的特色与融合,因为只要把它还给人民大众,人民自然会给出最和适宜的答案。

参考文献

[1]王永利.中华民族歌剧发展 [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1

上一篇:关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下一篇:阅读留言语录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