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答案(共8篇)
1.大学语文答案 篇一
《大 学 语 文》 作业(一)参考答案
学号:
姓名:
班级:
分数:
一、填空题(15*1=15分)
1.《诗经》作品从内容上可分为_《风》、《雅》_、《颂》三类,从表现手法上可分为 赋、比、兴 三种。
2.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 政治家、军事家 和 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坛的领袖。
3.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出自__ 《诗经·蒹葭》。
4.诗歌同所有文学作品一样,都是靠语言来塑造 形象、抒发 情感、表达 主旨,达到感染、愉悦和教育读者的目的。
5.《楚辞》 是继《诗经》之后,我国诗史上的又一颗明珠。
6.“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是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中的诗句。
二、词语解释题(3*5=15分)
1.诗歌:通过精练、形象、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载。它以具体的艺术形象,教育、感染、启迪人,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2.乐府:一种诗歌形式。主要以叙事为主,较多使用比兴和铺陈手法;句式自由多样,整齐的五言居多,也有自由的杂言;语言朴素、自然、生动。
3.意境:所谓诗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结合,创作出来的一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三、判断题(在括号里对的打“√”错的打“×”)(10*1=10分)
(√)1.王世贞:七言绝句,王江宁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2.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具有伟大成就的诗人。
(×)3.《秋兴》八首,均是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成的。
(√)5.乡愁是中国诗歌自古以来的一个普遍主题。(×)6.汉乐府民歌表达上主要以抒情为主。
(√)7.《短歌行》一诗,较好体现了诗人深沉雄壮的风格。
(√)8.《春江花月夜》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有“孤篇压倒全唐之说”。(√)9.《从军行》(其
一、其四)两首诗的共同特点:诗人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概括富有典型意义的画面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感情活动。
(×)10.新诗指的就是自由诗。
四、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且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5*2=10分)
1.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D)
A.《古诗十九首》 B.《楚辞》
C.《乐府诗集》 D.《诗经》(×)4.诗句“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出自艾青的《偶然》。
2.关于诗歌的起源众说纷纭,正确的是(D)
A.上帝创造 B.高人发明 C.外族传入 D.生产劳动 3.《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景物的重点是(C)
A.江 B.花 C.月 D.夜 4.《龟虽寿》的中心是(D)
A.神龟虽然高寿可还是难免一死。B.形老体衰的千里马却仍有驰骋千里的豪情。C.乘云驾雾的“腾蛇”最终都会变成土灰。D.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精神。5.《春江花月夜》的线索是(C)
A.春 B.花 C.月 D.夜
五、简析题(50分)
阅读曹操的《短歌行》回答下列问题。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10分)
答:抒发了人生苦短、功业未成的焦虑;渴望招纳贤才,完成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2.全诗共分为几个层次,并写出每层的大意?(20分)
答:全诗可分为四层,四句一层:第一层感叹人生寿命短暂;第二层表示他延揽贤才的迫切和热诚接待贤才的意愿;第三层写延揽贤才而不可得的苦闷以及对朋友远道而来所表示出的兴奋之情;第四层用乌鹊比喻贤才寻找归宿,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明真诚招纳天下贤才的态度。
3.诗人如何巧妙使用典故、比喻?(20分)
答:诗中以“朝露”来比喻人的生命短促;以“山不厌高, 水不厌深”比喻贤才不怕多。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寓意深刻。诗中用典来抒情言志。如对于远道来的朋友,求贤若渴的诗人就用《诗经·小 雅·鹿鸣》的成句,借诗中欢快的情调表达对贤才到来的欣喜。“周公吐哺”典故的巧妙运用,更是与诗人的远大志向结合得天衣无缝,而且还扣住了延揽贤才来统一天下大业的全诗主旨。
2.大学语文答案 篇二
我的孙子还比较小的时候, 语文常常不及格。 我就奇怪, 你语文怎么会不及格呢? 我给你讲讲。 他说你讲不了, 你根本就不懂。 我连初中的语文都根本不懂? 后来我一看, 我真不懂。
第一个选择题是这样的, 原句是:在我的窗外长着一棵杨树。 下边写着几个选择:有一棵杨树长在我的窗外;隔窗望去有一棵杨树;我看到窗外有一棵杨树。 这几个里头你挑一个最符合原意的句子。
我一看几个都符合。 我的水平太低了。
第二个选择题:保尔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下面又是几个句子:A:人, 最宝贵的是生命, 因为生命对于人, 只有一次。 B:生命对于人是非常宝贵的, 因为它只有一次。 C: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所以它非常宝贵。
我看完这几个, 又都觉得对, 可在孙子面前又不甘心败下阵来, 于是就发挥自己的最大智慧, 挑选了一个。 孙子一查答案:错, 零分。
由此, 我联想到高考作文, 如果这个孩子是中等水平, 千万别想什么出奇制胜, 让他四平八稳地写就行了, 起码能得个及格。 可是这个孩子如果智商特别高, 突然来一个绝的、怪的, 按老师这种答题思路, 恐怕“风险”就太大了。
语言是灵活的, 很多时候并没有“标准答案”, 中小学的汉语教育搞成这样, 令人费解。 究竟应该怎么教孩子学好母语, 我不是教育学专家, 不好乱讲, 但祖先留给我们的汉语这么美, 实在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怎么传给子孙, 而不是一门心思研究让孩子们摸不着头脑的“标准答案”。
前一段网上宣传, 说王蒙提出来要进行汉语保卫战, 因为现在英语学得太多了。 这纯粹是胡言乱语, 我是谈到过这些问题, 但我没有提过“保卫战”。 其次, 我也不认为学英语是汉语水平降低的原因。
如果说学英语学得好, 你可能没有辜鸿铭学得好, 没有林语堂学得好, 没有钱钟书学得好, 但他们的中文都比英文更好。
而且, 我宁可相信学好母语是学好外语的基础, 学好外语是学好母语的参照。 所以, 如果你的汉语水平屡屡出现问题, 那就是因为你汉语太差, 而绝不是因为你的英语太好。 你不能以学好英语为借口不好好学汉语, 也不能以学好汉语为借口不好好学英语。如今社会上很多地方, 包括一些媒体的语文水平太差, 恐怕, 一来和从小接受的“标准答案”式的汉语教育有关, 二来也和这种爱找借口的思维有关。
(选自2007 年第11 期《小作家选刊》, 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是一篇议论文, 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我”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 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独辟蹊径, 极富思辨色彩。 而王蒙则基于现实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了孩子的发展的现状, 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质疑甚至批判。
[读有所思]
3.语文考试如何参考“参考答案” 篇三
我们再来看近年来在省级考试题中,命题者所提供给我们的参考答案值得商榷的部分试题:2004年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第20题;2005年长沙市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第11题和第19题;2006年山西省(课改区)中考语文试卷第16题。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回过头来,再来回味一下已经离我们很长一段时间的2004年上海用全国卷语文试卷第2题的答案,高考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是D项,其中四个词语固然没有一个错别字,但A项中的四个词语也没有错别字。许多参考答案注明“班配”的“班”是“般”的误用。查阅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发现既有“般配”又有“班配”。“班配”一词注释为“bānpèi般配”;“般配”一词注释为“bānpèi结亲的双方相称(chèn)”,“也指人的身份跟衣着、住所等相称(chèn)”。而在《现代汉语常用常考字词类解》(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中,竟然将这两个词作为异形词收录在第92页中并作注释。其实,“班配”和“般配”是一组异形词;这一题C项中的“流言蜚语”与“流言飞语”也是一组异形词。固然同形词“一词多形”给人们读写交际带来了一定困难,但是并不能认为它是错字或别字,既然考题中出现了异形词“班配”“流言蜚语”等,那也不要紧,只要答案不认为它们是别字就行。所以,“班配”的“班”与2003年全国卷第2题的“伶牙利齿”的“利”一样,都不能看作别字(注:2003年全国卷的第2题的参考答案并不唯一,A、B两项都没有别字,都属于应选答案)。如此说来,第2题A项中“班配”中没有别字,其他三个词语中也没有错别字。这一题的答案应该有两个:A与D。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2005年长沙市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第11题和第19题。命题者在设置答案时沿袭教参说法,有失周密。如第11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节奏划分参考答案沿袭教参说法,将“不以”与“封疆之界”断开,与实际朗读不符,准确划分应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第19题要求学生回答“母亲”“突然抱紧我”“在我肩头啜泣”的原因,准确答案应包括:为儿子懂事而感动和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内疚、心疼、痛苦和无奈两个方面。但参考答案却只注重了后者而忽视了前者,有失周密。另外像2004年沈阳市的第20题,在给出的参考答案中,缺少必要的术语,2006年山西省课改区的第16题的参考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作为权威性考试的中、高考,命题者在设置参考答案时,都或多或少出现一些失误,我想并不奇怪,作为命题者,他们恐怕也一定会想到万一命题时出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失去权威考试的权威性,其中包括参考答案的提供。这么多年以来,几乎是每年都出现参考答案值得质疑的试题,这让我们对参考答案心有余悸、信心不足。既然如此,是否就意味着参考答案没有参考的价值呢?毫无疑问,如果我们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往往就会作出错误的回答。
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我们平时的考试中出现这种参考答案严重缺乏规范性甚至缺乏参考性的现象更是偶有发生,甚至在实际教学和课外辅导过程中,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听到有些学生这样说,我们的老师在评讲试卷时,总是把命题者所提供给老师的参考答案照本宣科,根本就不作具体的分析,当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懂这道试题时,他就已经开始宣第二条的答案了。我想出现这样的现象,恐怕并不是哪一个教师的问题,可能还不在少数,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跟大家来共同探讨参考答案的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参考答案,尤其是像语文这类学科,命题者在给试题提供参考答案时,有时的的确确会涉及到弹性较大的答案,甚至就根本无法提供一个科学的相对标准的答案,在这种实在没有办法把握的情况下,是不是阅卷老师就听便于参考答案呢?我想这绝对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完全违背了我们语文学习的初衷。
一、 必须认真研究参考答案
所谓“参考答案”,是一帮成年人的答案,尤其是现代文阅读部分命题老师所提供的参考答案更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可以这样说,只有命题老师想不到的,没有在试卷上见不到的。所以我们在阅卷之前必须研究答案、讨论答案,必须研究学生的答案、讨论学生的答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阅卷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没能解读出来的答案,竟然会在学生的答案中出现,有些学生在答题时所给出的答案确实有水平,其对问题的认识深度、考虑问题的周密很令人阅卷老师钦佩,他们的答题可以说比命题老师提供的参考答案更加精彩、更有道理,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因此,研究、讨论参考答案就更有必要。研究之后,命题组、阅卷组可以根据研究和讨论的结果,再提供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参考答案供阅卷老师在阅卷时参考。不少参加过中、高考阅卷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一次阅卷都会有一次不小的收获,都会对自己未来的教学产生一次不小的冲动,尤其是阅卷老师对待参考答案的态度,让这些老师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事实上,研究参考答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
二、 必须仔细参阅参考答案
尽管命题老师在给试题拟参考答案时,冠上了“参考”的字样,并不是没有参考的价值,相反倒是有很多的地方非常值得参考,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完成试题以后,在缺乏老师评讲的前提下,可以参阅参考答案,看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还有哪些不到位的地方,然后再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重新审题,认准答题的角度,理清答题的思路,最后再用最为精练的语言文字把答案较为详细完整地列出来。
实际上,通过这种与参考答案的交流,可以达到让学生在参阅参考答案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学习和训练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思维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完善答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必须严格规范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是部分命题老师所提供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个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尽相同,对学生的要求可能也不会一样,这就导致命题老师在给题目设置参考答案时的要求也不会一样。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弊端呢?没有别的办法,唯有规范答题,不该省略的一定不能省,特别注意规范性的训练,不仅思路上要规范,表述上更要规范。比如,试题问“为什么”,你答题时必须有“因为”这样的字样,试题问“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你必须有“形象而生动地……”这样的字样。也就是说答题时该掌握的一些重要的“术语”,你必须学会运用,尽管有时在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中并没有这些字样,但我们在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必须运用。所以我们的老师在对待参考答案时也就必须注意这个问题,在参考答案中没有的字样,你必须在平时评讲试卷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这些“术语”加进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
作为考生,你必须弄清楚,答案虽然有时是开放的,但并不意味着你想答什么就答什么,随心所欲,天马行空,而要注意答案用语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少用白话、口语。不同的文体还得用符合不同文体的要求去答案,这样以不变应万变,以减少扣分的机会。
四、 必须指导评点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被冠上“参考”的字样,这就意味着命题者所提供的答案往往并不是唯一答案,也不一定就是标准答案(当然,绝大多数参考答案还是具有权威性的,不能一概而论),因此,要让学生敢于怀疑参考答案。一般可让学生自己组织在一起寻找答案的漏洞,对答案进行增删,也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或引用不同的知识作答,进行多向思维,然后重新组织答案。
比如命题者在命题时给出的分数是3分,但是在提供参考答案时只是给了2个要点,我觉得这样的答案就很值得商榷,因为这么多年以来,从没有出现过0.5分的试题,很有必要重组一下这个试题的答案。在重组答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到试题的综合评价要求,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过程,甚至对老师也是如此。所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和试卷评讲过程中一定要精心准备,在学生评点参考答案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点,以引导他们思维发展的多向性,从而达到生生互动、生生自动和师生互动的目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这里我之所以就参考答案这一问题与大家进行讨论,并没有贬低我们的命题老师以及我们的授课老师的意思,只是觉得我们要正确地去对待参考答案,让参考答案真正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参考”的作用。
也就是说,我们对命题者所提供给我们的参考答案,态度是明确的,既不能迷信,又不能完成抛弃。理性的做法是:能够跳出参考答案的束缚,本着实事求是、公正公平的态度,给每位考生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我们相信,只要大家认真对待,就一定会让参考答案真正起到它应有的参考价值。
4.大学语文 试题及答案 篇四
2.《面对苦难》的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散文《纪念傅雷》的作者是我国20世纪著名小说家、翻译家、者。
3.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它可分为、雅、颂三部分。
4.《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我国20世纪杰出诗人的成名作。的诗作最善于表现上世纪旧中国农村的面貌农民的苦难和坚忍,有“农民诗人”之美称,代表作有《老马》、《难民》等
5.《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南朝著名道士、作家。因为他隐居不仕而梁武帝常以国事相咨询,时人称之为“”。6.《金缕曲》(季子平安否)的作者是清初重要词人,通过纳兰容若父子解救挚友的动人事迹,一时成为士林佳话。
7.《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作者是南北宋之际的女词人;这首词抒发了词人与自己的丈夫、著名金石学家的离别之苦。
8.老舍的长篇小说《》描写了旧北京人力车夫的命运遭际。
9.《我是怎样地爱你》作者是英国19世纪前期诗人夫人,代表其一生最高创作成就的是组诗《》。10.“三礼”是指《仪礼》、《》和《周礼》。
11.重阳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等。
二、名句填充(共15分,每空1分)
1.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不亦远乎?”
2.天行健。3.父兮生我。4.知者乐水。5.,与子偕老。6.,岂因祸福避趋之。
7.行路悠悠谁慰藉?。记不起。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周旋久!8.是故。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也。”
三、古诗文翻译(共15分,每小题3分)
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四、作品赏析(30分)
要求: 1. 题目自拟;2. 重点突出,层次清楚,书写工整;3. 能够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心得; 4.五百字以上。
老舍《我的母亲》(节选)
„„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五、实用写作(20分)
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封求职信。
要求:1.求职信的构成要件齐全;2.个人简历全面; 3.措辞得体,态度适当; 格式规范,符合书信要求;5.字迹工整,文面整洁。
大语试题A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说明:本试题除第一、二大题(填空)之外,所给出的答案与评分标准仅供参考。对于后面几个主观性较强的题目,凡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者,皆应酌情给分。
一、文学常识填空(共20分,每空1分)
1.仲尼;轲2.周国平;施蛰存3.《诗经》;风4.艾青;臧克家5.陶 弘景;山中宰相6.顾贞观;吴兆骞(汉槎)7.李清照;赵明诚8.《骆 驼祥子》9.勃朗宁;《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10.《礼记》11.登高、赏菊花(或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插佩茱萸等)
二、名句填充(共15分,每空1分)
1.逝者如斯夫;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2.君子以自强不息3.母兮鞠我4.仁者乐山5.执子之手6.苟利国家生死以7.母老家贫子幼;从前杯酒; 覆雨翻云手;冰与雪8.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
三、古诗文翻译(共15分,每小题3分)
1.孔子说:(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如果他自身品行端正,不用他强行命令,别人就会服从执行;假若他自身品行不端,即使他强迫命令,别人也不会服从执行。
2.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各诸侯君王都很害怕,而他们平静地生活的话,天下的战火就熄灭了。” 3.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那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4.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真正欣赏这奇美的自然风光。
5.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四、作品赏析(30分)
要求: 1.题目自拟;2.重点突出,层次清楚,书写工整;
3.能够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心得;4.五百字以上。
综合以上四点要求,酌情给分。一档:30—21分二档:20—11分三档:10—0分。
五、实用写作(20分)
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封求职信。
5.大学语文选择题答案 篇五
1.《战国策》的编定者是(B.刘向)2.冯谖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是C.深谋远虑
3.“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中,“顾”字的意思是A.回头
4.成语“狡兔三窟”出自D.《冯谖客孟尝君》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B.《论语.先进》6.孔子问志,回答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的弟子是D.公西华7.孔子点评弟子时所说的“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的意思是D.如果公西华只能做做小事情的话,那么还有谁能做大事呢 8.做过地位卑微的漆园吏的是(D.庄子9.“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一句中,“夫子”指的是B.惠子10.“箕踞鼓盆而歌”的人物是 C.庄子 11.“听而斫之”中,“听”的意思是A.听任12.被鲁迅评价为“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的书是D.《世说新语》13.“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人物是A.王子猷 14.“哀孝尼尝学此散”,“尝”的意思是A.曾经
15.嵇康“临刑抚琴”的故事被列入《世说新语》的门类中的D.“雅量”16.《钴鉧潭西小丘记》中,“钴鉧”的意思是 B.熨斗 17.“清泠之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句话的作者是 D,柳宗元18.“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描述的对象是C.曹操 19.以下采用传统赋体主客问答方式的文章是C.《前赤壁赋》20.《前赤壁赋》的结尾语句是B.不知东方之既白 1.“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这句话评价是C.徐文长 2.以“奇”字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的文章是 C.《徐文长传》3.“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会”的意思是 A.适逢4.“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一句出自B.《徐文长传》5.“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一句出自C.《西湖七月半》6.“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兼以茶淫桔虐,书蠢诗魔”,这段话自况的是C.张岱 7.“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中,“肉”指的是A.歌声 8.《西湖七月半》中,作者说“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并将七月半之人分为C.五类
9.《西湖七月半》中,“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是用来形容D.人声鼓吹10.《春末闲谈》中,鲁迅所引“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诗句的作者是 B.陶渊明 11.《春末闲谈》一文中收入A.杂文集《坟》
12.《春末闲谈》开篇说细腰峰在小青虫的运动神经上一螫,所类比的是C.“特殊知识阶级”为统治阶级服务,麻痹反抗的神经 13.钱钟书对“蝙蝠的故事”赋予新意时运用的思维方式是C.求异思维14.以下作品为四十年代著名的讽刺小说的时B.《围城》15.钱钟书赋古寓言以新解,讽刺了政坛人物贪图权力且善找托辞的是C.天文家的故事16.“假如人生是一部大书,那末,下面的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是的„„就是写过的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这句话的作者是 B.钱钟书17.张爱玲在《谈音乐》一文中,认为乐器中的“悲旦”是A.凡哑林18.张爱玲的短篇小说集为B.《传奇》
19.张爱玲认为“可喜的,使这世界显得更真实”的东西是A.颜色
20.《谈音乐》一文中,“许多人在里面叮叮咚咚弹琴,纷纷的琴字有摇落,寥落的感觉,仿佛是黎明,下着雨,天永远亮不起来了,空空的雨点打在洋铁棚上”,这一句运用的写作手法是 C.通感 1.师从沈从文的作家是A.汪曾祺
2.“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句话的作者是A.钱钟书 3.自称写文章的理想是“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作家 C.汪曾祺 4.在汪曾祺的记忆中,与咸菜汤联结的记忆是A.雪天 5.“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的观点出自A.《一只特立独行的猪》6.《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王小波提到插队生活唯一的消遣是C.看样板戏 7.《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C.独特的猪和人在生活方式上的对比 8.《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作者在写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时所运用的描写方法A.行为描写 9.《哲学家皇帝》的作者 B.陈之藩 10.《哲学家皇帝》中说“从生硬的现实上挫断足胫再站起来,从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来赚取自己的衣食”,这一训练帝王的办法源于A.希腊哲人 11.“‘哲学家’皇帝,不仅要受苦,还要有一种训练”,“一种训练”指的是D.人文训练12.“青年们一切都以自己为出发,承受人生所应有的负担,享受人生所应有的快乐”,这句话出自B.《哲学家皇帝》13.“每个灵魂都要把一些秘密带进坟墓,永远藏在里面”,这句话的作者是A.纪德 14.《我的母亲》中,作者更欣赏母亲的B.一切自然的流露 15.《我的母亲》中,作者举母亲最终没能听到自己丈夫的评价一例,是为了说明B.布尔乔亚教育在抑制丰富的感情的流露方面所起的糟糕的作用16.《我的母亲》中,当作者惊讶而痛心地发现母亲身上的习惯势力时,说“我将要与之进行斗争”的对象是D.自己也可能存在的庸俗功利性的情意和伪饰行为17.“美愿意出卖它的花,德性出卖它的最后的残片„„以求赏一赏它的颤动的存在和它造成的图画”,这句话出自D.《我的梦中城市》18.《我的梦中城市》中,作者为说明城市中的有些人只能以见识“城市的色彩、声音和光耀”来补偿一切的不幸时,所举的例子是A.缝衣妇的生活 19.《我的梦中城市》中,“那个介于成功的高树之间的徒然生长的乱莽和丛簇”中的“乱莽和丛簇”指的是A.城市里的底层 20.德莱塞把强者和弱者、聪明人和愚蠢人都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以求居留于纽约这一行为比喻为C.啜一口毒酒
二、多项选择题
1.符合《战国策》一书特点的有(ACD)A.展现了战国时期策士的精神面貌 C.突出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D.反映了中国先秦社会分崩离析的状况2.以下经孔子整理修订的古代典籍有(BCE)B.《诗经》E.《春秋》
3.下列关于孔子的说法,真确的有(ABD)A.名丘,字仲尼B.春秋时期人D.儒家的创始人 4.下列历史人物属于道家学派的有(BC)B.老子C.庄子
5.庄子以“匠石运斤成风”的寓言所要表明的是(CDE)C.高山流水需要知音的赏识才有价值
D.失去惠子,庄子就失去能对话的对象E.庄子内心深处对惠子死亡的大悲
6.《世说新语》中“雪夜访戴”的故事提及的人物有(ABD)A.王子猷 B.左思 D.戴安道
7.下列关于《世说新语》的说法,真确的有(ABD)A.编撰着为刘义庆B.反映了当代士大夫的风神
D.语言清隽约美 8.下列关于中国散文史上的名篇“永州八记”的说法,正确的有(AD)A.作者为柳宗元D.是山水游记
9.下列关于苏轼的介绍,正确的有(ABD)A.字子瞻B.北宋人D.四川眉山人 10.《前赤壁赋》一文的特点有(ACD)A.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C.采用了主客问答的方式D.以清风、水光、明月起兴
1.《徐文长传》中,袁宏道认为在文章上徐文长与之相比的人物是(BD)B.韩愈D.曾巩 2.下列关于袁宏道的说法,正确的有(ACE)A.明代作家
C.“公安派”的首领和供表
E.主张为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符合《西湖七月半》的内容的有(ABCDE)A.将游西湖之人分为五类
B.以常人之游湖追求热闹对照“我辈”游湖的怡情C.对故国往事的追忆 D.欣常文人雅士E.表达苍凉、伤感、落寞的怅惘心绪
4.下列作品中,属于张岱的有(AC)A.《西湖梦寻》C.《陶庵梦忆》 5.《春末闲谈》中,鲁迅讽刺的对象有(ABCE)A.遗老的圣经贤传法 B.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
C.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E.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
6.下列作品中,属于鲁迅的杂文集的是(ABD)A.《热风》B.《坟》D.《华盖集》7.在下列钱钟书的作品中,属于小说的有(AD)A.《围城》D.《人·兽·鬼》
8.《读〈伊索寓言〉》中,钱钟书把我们读《伊索寓言》的心态类比为(ABC)A.今人看古人的心态B.成人看小孩子的心态C.人看禽兽的心态
9.《谈音乐》中,张爱玲谈到中国通俗音乐有(ABD)A.大鼓书B.弹词D.申曲
10.充满了真实、细腻的世俗情调的文章有(AD)A.《故乡的食物》D.《谈音乐》
1.汪曾祺认为与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有关系的食物是(CD)。C.炒米 D.焦屑 2.下列关于汪曾祺的说法,正确的有(BCE)。B.曾入西南联大读书C.创作受京派小说家的影响E.其散文叙述接近于“叙谈体”
3.王小波的作品有(ACD)。A.《时代三部曲》 C.《我的精神家园》 D.《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4.作者在描述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时,予以对照的人物有(ABD)。A.知青 B.老乡D.领导 5.下列关于《哲学家皇帝》一文对美国青年的描述,正确的有(ABCD)。A.中学生送牛奶、送报等工作已成为教育中的一部分B.独立、勇敢、自尊C.送报而不看报D.偶像是勤苦自立的创业者
6.《哲学家皇帝》中的景物描写所起到的作用有(ABCD)。A.如诗如画的美景给了作者宁静思考的空间B.绿色大地与金色阳光象征了工作的活力C.黄昏中的思考与阳光下的劳作互为衬托D.黑暗中星星亮起暗示了作者的思想已走向澄明
7.《我的母亲》中,作者关于母亲在沙龙和自家花园这两个地方的描述是(ACD)。A.在沙龙时母亲从容而自信C.在自家花园时母亲心事重重而拘谨D.母亲在两处有不同的表现,具有一种强烈的对照性
6.大学语文自考试题答案 篇六
1.《爱尔克的灯光》中,“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
A.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
B.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的历程
C.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D.爱尔克对弟弟的爱及作者姐姐对作者的爱
2.《都江堰》发出了“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的疑问,下列语句中,符合作者意图的回答是
A.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B.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
C.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
D.离索桥东端不远的玉垒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
3.下列《湘夫人》语词中,指湘君的是
A.“帝子降兮北渚”中的“帝子”
B.“目眇眇兮愁予”中的“予”
C.“思公子兮未敢言”中的“公子”
D.“闻佳人兮召予”中的“佳人”
4.下列《行路难》(其一)诗句中,包含了吕尚典故的是
A.停杯投箸不能食
B.闲来垂钓碧溪上
C.忽复乘舟梦日边
D.长风破浪会有时
5.《长恨歌》中唐玄宗、杨贵妃七月七日密誓之所是
A.未央宫
B.昭阳殿
C.蓬莱宫
D.长生殿
6.《早雁》中“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的深层含义是
A.暗讽朝廷无能,同情百姓有家难归
B.暗示战事紧张,表达对国势的忧虑
C.暗指百姓纷纷逃难,流离失所
D.暗示自己漂泊异乡又无可奈何
7.下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意象中,感叹祖祖辈辈的美好理想在久远的贫穷与悲哀中一再失落的是
A.干瘪的稻穗
B.神话的蛛网
C.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D.“飞天”与未落地面的“花朵”
8.下列《我愿是一条急流》意象中,比喻“我”的是
A.崎岖的道路
B.城堡的废墟
C.熊熊的烈火
D.黄昏的太阳
9.《婴宁》写移葬鬼母时婴宁的表现是
A.孜孜憨笑
B.笑不可遏
C.矢不复笑
D.反笑为哭
10.下列《哦,香雪》句子中,运用心理描写的是
A.娘攒下鸡蛋,不是为了叫她乱打主意啊!可是,为什么那诱人的哒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
B.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C.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
D.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
二、简析题
1.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A.指出这段文字的论点。
B.说明这段文字使用的论证方法。
C.文中的“王道”包含了孟子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2.阅读《纪念傅雷》中的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傅雷的性格,最突出的是他的刚直。在青年时候,他的刚直还近于狂妄。所以孔子说:“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傅雷从昆明回来以后,在艺术的涵养,知识学问的累积之后,他才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连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刚者。”
傅雷之死,完成了他的崇高品德,今天我也不必说“愿你安息吧”,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
A.作者为什么说傅雷“在青年时候,他的刚直还近于狂妄”?
B.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儒家之刚者”?
C.为什么作者不说“愿你安息吧”?
3.阅读《声声慢》(寻寻觅觅),回答问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本词的主旨是什么?
B.指出两例运用移情于景手法的词句。
C.指出文中一例直抒胸臆的呼告句,并说明其表达的`艺术效果。
4.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两节,回答问题: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A.这两节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B.指出其中自喻为物的诗句。
C.“彩虹似的梦”象征什么?
5.阅读《苦恼》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姚纳回转身去,想说一说他儿子是怎么死的,可是这当儿驼背轻松地吁一口气,说是谢天谢地,他们总算到了。姚纳收下二十个戈比,对着那几个玩乐的客人的后影瞧了好半天,他们走进一个漆黑的门口,不见了。他又孤单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苦恼刚淡忘了不久,现在又回来了,更为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焦灼而痛苦地打量大街两边川流不息的人群:难道在那成千上万的人当中,连一个愿意听他讲话的人都找不到吗?人群匆匆地来去,没有人理会他和他的苦恼……那苦恼是浩大的,无边无际。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那份苦恼竟包藏在这么渺小的躯壳里,哪怕在大白天举着火把去找也找不到……
A.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B.“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那份苦恼竟包藏在这么渺小的躯壳里,哪怕在大白天举着火把去找也找不到”所表达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C.指出文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思相仿的语句。
三、作文题
古代有个官员对下属们讲了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一个下属听后说:“终生不敢忘。”
结合上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B 4.B 5.D
6.A 7.D 8.B 9.D 10.A
二、简析题
1.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归纳法
C.以民为本,施仁政
2.A.作者认为傅雷青年时期的刚直正如孔子所说的“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还只是一般的个人脾性
B.具有艺术的涵养与知识学问的累积但又能坚持原则
C.尽管痛惜傅雷的不幸,但更希望知识分子继承他的刚劲品格
3.A.抒写作者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况和内心深处的绝望哀愁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或“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强化了绝望之情的抒发
4.A.重游故地时眷恋、珍惜而又略带忧郁的情怀
B.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C.美好的理想
5.A.姚纳想向乘客及其他人倾诉自身的苦恼,却无人理会,使他更加痛苦孤独
B.黑暗社会无视小人物的痛苦
7.大学语文答案 篇七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课在我国各高校已经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让大学语文摆脱尴尬,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大学语文课的尴尬处境,自然有现代文化发展中功利主义的泛滥对传统文化的挤兑、排斥这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更有这门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使然。大学语文陷入教与学的困境则是其本质问题之一。
1 教师教学的浅表化
笔者在《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中的浮华倾向?———大学语文课教改探索之一》一文中就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中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其中表现之一就是教材编者把一切给教师学生安排停当,教与学的主体反而无所适从。这正如五十年代京剧改革,舞台上用上了实景布景演员就觉得无法做戏了,那么,大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那么妥帖,设计的那么精当,教师也就无法施教了。这一现象表面看起来大学语文教师太好当,实则不然。因为教师的思维空间被这样的教材框架压缩逼仄到了最小化。尤其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使用,使得教师无所用心无处用心。因为现代传媒对信息的快捷处理以及可以大面积共享的网络资源和教案文本的便捷复制,使得技术思维大行其道,创新思维萎靡不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没有了表达和彰显的时空。从而导致思想淡出、萎缩、退化。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变得单薄浅俗漂浮。这从根本上导致大学语文教师在大学语文这一学科无法寻找到科研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也就决定着自身没有了学术根基和学术地位,没有了科研方向,也就决定了这个学科留不住人,师资队伍长期得不到巩固保障。只能靠行政命令来暂时解决一时只需,不能长期以事业留人,使其安心于、潜心于、痴心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与研究。当前,在各高校中形成了一种认识,就是大学语文谁都能教,实则是谁都没有教好,谁都教不好,严重影响着大学语文的生存发展和自身的学科建设。
目前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实际上真正以大学语文为研究方向的少的可怜。有人做过统计:中国有多少人研究大学语文?从大学语文编了1400多种教材看,这个队伍应该是相当庞大,然而上网用“大学语文为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及“研究方向:大学语文”等做主题反复检索,得到的结果是28人———其他人,那个庞大的教材编写队伍,当然不能说没有研究大学语文,但是他们大概都不是以“大学语文为研究方向”。这一数字2009年2月18日也才增补到39人。[1]
我们在回忆大学语文的历史的时候,往往津津乐道在上世纪,曾经有朱自清、闻一多等大家教过大学语文,以此教育初次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师,但是殊不知在文学史学术史上其实没有一位大家是凭借大学语文立足成名的。故而,要想在大学语文这门学科(姑且称为学科)立足并有所建树,其实是很难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加上庞大的教材体系的压抑,把本来就很模糊地学科目标遮蔽得更加暗淡无光了。究其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对大学语文的价值取向过分期待,使其价值过载化。《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就特别强调:大学语文课程的时间、容量是有限的,要避免大学语文在大学素质教育中包打天下的思想,否则就会不堪重负,不仅无法真正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而且有可能因此失去自身的独特性,丧失、削弱自己的生存权。笔者也曾经在《“大学语文”不能承受之重———大学语文课的尴尬处境商兑》指出了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价值取向对于一门普通的基础课是难胜其重的,是大学语文课价值禀赋的一种过载。给大学语文课赋予如此神圣的价值功能也是对其他学科价值的蔑视与轻侮。学者们津津乐道的是这门功课应该担当的人文、历史、哲学、文化、宗教、道德等等教育功能,仿佛在高校社会学科中唯有大学语文才能担负起这样的重任。殊不知人文内涵几乎是每门高校课程都自然禀赋并且内含其中的,不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每门课程的人文内涵是通过教师充满人文激情的启发、点化、开掘,并在传承中赋予时代精神,从而有如汩汩清泉滋润学生的心田。不是靠一番空洞的演说和硬性地粘贴能够实现的。[2]这样的价值过载,从根本上淹没了大学语文本身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涵,使得从事教学者失去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无所适从,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也就得过且过。表面看起来,大学语文教师很好当,实则不好当,当不好,难当好。因为在现实的学科困境中要当好一个合格的大学语文教师并不轻松,教学的浅表化也就无法避免。
2 学生阅读的匆忙化
面对体系庞大、种类繁多的大学语文教材教辅文本,学生陷入了匆忙阅读不能自拔。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学生面对的学习环境赫然是现代传媒的日益深入和全面包围。学生的学习途径十分广阔又非常芜杂。他们身处一个信息资讯叫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时代中,对新生事物时尚美学华丽包装有着与前辈乃至仅仅隔代不可同日而语的敏感、热衷。他们忙碌他们沉溺他们显得更加无所适从。他们需要分外强烈的刺激,以使业已疲惫的审美神经做出相应的反应,他们拒斥严肃高雅深刻,后现代的烙印不可拒绝地打在了他们还很稚嫩的心田。传统的经典的沉潜式的个案阅读于他们倍显必须,但是我们的教学活动能够提供的却少的可怜。他们需要相对超然独处的阅读空间和相对自由的可以延展的阅读时间。因为“现代阅读时间应内化为展示文本深度的历程”,“‘阅读’成为建构人与世界关系的行为。在此建构中,阅读时间并非阅读行为的外在流程标记,而是不仅(如康德所揭示)是主体性感知对象的基础条件,而且(如海德格尔所思)攸关人与对象(文本)在何种质量水平上显现-生存”,“栏目分类、关键词与提要在现代文献阅读中的首要位置表明,现代阅读已没有耐性与时间详细阅读。现代阅读把文本简约化了。它体现为个体阅读者浏览化的阅读倾向”,“‘浏览’凭借扫描关键词把握文本。提要及关键词群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几乎类似于方便消费者选择的简介,因而浏览化阅读强化了阅读固有的同化(皮阿杰:assimilation)文本的倾向。这意味着现代阅读主体自我中心化的立场:只在文本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余皆不感兴趣”,“平面思维的现代性阅读压抑并排斥两种阅读心态:沉思与凝视。沉思打破平面思维而趋向无功利目标的深层究极,凝视伫望习惯性视野边缘呈现出的新现象。沉思纵深究极,凝视原地不动:它们都忘记了时间”,“排斥沉思的极端是消解思维。思维所依托的语言文字及其艺术形态的文学因而处于被消解位置”。而且,“快速阅读的现代读者(观众)已经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任何一件不能迅速提供满足感的事物上面”,时下“所谓‘平面化’、‘浅阅读’、‘图像化’、‘文化快餐’诸种现代大众文化特征,均是现代快速阅读需求下的产物。反过来,这种大众快餐文化(文本)又怂恿并模塑着现代大众的快速阅读心态。这种阅读心态或者将‘文本’约简为‘信息’,‘阅读’成为认知类‘扫描’,或者将文本作为新鲜刺激物,为避免刺激强度因重复而递减,阅读趋向求新。因而快速阅读已排除了回味吟咏的欣赏。严格讲,这种毁弃欣赏心态的‘阅读’已不能称为阅读。[3]
基于上述存在的大学生阅读现状,大学语文理应在三个方面保证有效阅读的实践、完成。第一,保证绝对自由支配的阅读时间;第二,提供可以咀嚼品味的阅读文本,不必求大求多,应当讲精品讲味道;第三,拒绝表面化的泛泛浏览,追求沉潜深入地消化吸收。三个方面可以提炼为以下几个核心词汇:时间、沉思、凝视、咀嚼、含咏、消化、吸收。这里所说的沉思与凝视,和上文所言沉潜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我们要求于学生的正是面对当下飞速发展的传媒带来的过量资讯无法甄选的现实怎样做出自己的阅读取向。在这样的匆忙与耽溺中岿然自立,坚守住自己的自由时间,把握住看上去并不厚重但是实在是精品的个案文本,含英咀华,沉思凝视,然后心有所得,情有所托,身有所守。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材提供的是经典的可以涵咏咀嚼的文本,而大学语文教材的庞大化豪华化实际上趋附式地迎合了现代传媒的审美特征和当下大学生时尚的阅读口味,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现代传媒的共谋角色上,使得学生身陷庞大的体系不能自拔,阅读就自然而然地走向了匆忙化。朱光潜先生在《论美》中呼唤人们对美的接受时说:“慢慢走,欣赏啊!”针对上述阅读心态,可谓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http://www.eyjx.com/eyjx/1/index.asp?depid=1&bigclassid=15[EB/OL].
[2]张乃良.“大学语文”不能承受之重———大学语文课的尴尬处境商兑[C].实践性教学与创新教育探索——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教学研究论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我看不懂初中语文的“标准答案” 篇八
[读有所思]
比起钱学森惊人的科学领域的成就,作者更欣赏的是他的什么精神?
(汪长娥/设计)
每年夏天,高考都是最热的话题之一。教育体制和选拔机制我了解得太浅,不能随便评论。但我那些孙子辈的人,有的还在上中学,看到他们从早到晚地做功课,实在是苦不堪言,让我很是感慨。
我的孙子还比较小的时候,语文常常不及格。我就奇怪,你语文怎么会不及格呢?我给你讲讲。他说你讲不了,你根本就不懂。我连初中的语文都根本不懂?后来我一看,我真不懂。
第一个选择题是这样的,原句是:在我的窗外长着一棵杨树。下边写着几个选择:有一棵杨树长在我的窗外;隔窗望去有一棵杨树;我看到窗外有一棵杨树。这几个里头你挑一个最符合原意的句子。
我一看几个都符合。我的水平太低了。
第二个选择题:保尔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下面又是几个句子:A: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因为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B:生命对于人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它只有一次。C: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它非常宝贵。
我看完这几个,又都觉得对,可在孙子面前又不甘心败下阵来,于是就发挥自己的最大智慧,挑选了一个。孙子一查答案:错,零分。
由此,我联想到高考作文,如果这个孩子是中等水平,千万别想什么出奇制胜,让他四平八稳地写就行了,起码能得个及格。可是这个孩子如果智商特别高,突然来一个绝的、怪的,按老师这种答题思路,恐怕“风险”就太大了。
语言是灵活的,很多时候并没有“标准答案”,中小学的汉语教育搞成这样,令人费解。究竟应该怎么教孩子学好母语,我不是教育学专家,不好乱讲,但祖先留给我们的汉语这么美,实在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怎么传给子孙,而不是一门心思研究让孩子们摸不着头脑的“标准答案”。
前一段网上宣传,说王蒙提出来要进行汉语保卫战,因为现在英语学得太多了。这纯粹是胡言乱语,我是谈到过这些问题,但我没有提过“保卫战”。其次,我也不认为学英语是汉语水平降低的原因。
如果说学英语学得好,你可能没有辜鸿铭学得好,没有林语堂学得好,没有钱钟书学得好,但他们的中文都比英文更好。
而且,我宁可相信学好母语是学好外语的基础,学好外语是学好母语的参照。所以,如果你的汉语水平屡屡出现问题,那就是因为你汉语太差,而绝不是因为你的英语太好。你不能以学好英语为借口不好好学汉语,也不能以学好汉语为借口不好好学英语。如今社会上很多地方,包括一些媒体的语文水平太差,恐怕,一来和从小接受的“标准答案”式的汉语教育有关,二来也和这种爱找借口的思维有关。
(选自2007年第11期《小作家选刊》,本刊有改动)
【大学语文答案】推荐阅读:
华中科技大学08-09语文答案10-27
答案版2014年10月自学考试04729《大学语文》历年真题答案09-27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10-10
暨南大学大学语文09-22
大学语文陕西师范大学08-02
大学语文考点07-17
大学语文感受11-11
大学语文诗歌对比06-23
大学语文考试复习06-25
大学语文复习2011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