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2024-07-0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共8篇)

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篇一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现状及发

展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内容摘要个人理财业务目前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各家银行已普遍认识到了开展这项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细分客户市场,不断丰富理财内涵,提升服务质量,银行理财将渐入佳境,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个人理财,现状分析,发展

策略

statusjudgementandstrategychoiceondevelopingpersonalfinancingbusineofcivilcommercialbanks

atract:atpresent,civilpersonalfinancingbusinestartsbarely,stepbystepincreasingfinancecontent,upgradingservicequality,personalfinancingbusineofcivilbankswillentermorepleasantstageandmakemoreprogrethanever.keywords:personalfinancing;statusanalysidevelopmentstrategy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个人理财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从发达国家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趋势来看,个人理财业务具有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益稳定等优势,在商业银行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理财业务几乎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其业务收入已占到银行总收入的30%以上。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的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平均利润率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率约为12%―15%。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新兴阶段,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首先,庞大并在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物质基础,构成了潜在的、持久而旺盛的理财需求。其次,我国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体制改革也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并且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增加其利润;有利于改善银行的资产、客户和收益结构,转变银行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完善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推动商业银行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尽管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发展迅猛,但从目前我国各个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运作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个人理

财业务还处于形而上学阶段,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制约着这一市场的发展。

1、首先是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个人理财定位于少数高端优质客户,服务门槛过高,造成客源稀少。如外资银行一般“门槛”在5万美元以上,国内银行一般“门槛”在20万元以上。比如说像建行的“乐当家”它也要求你在要在建设银行存款要达到20万到50万元,同时每年的消费额也要达到一定的数额。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总体上高收入客户占比较低,从现有品牌看,门槛偏高,能满足这一条件的客户又相当的局限。不少客户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片面认识有些人手头尽管拥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但又普遍存在“财不外露”的保守思想,加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准还心存疑虑,一直对此业务持观望态度。银行市场营销观念不强,广告宣传做得不深不透。多数银行理财人员缺乏主动营销意识,“坐、等、靠”思想严重,认为客户自己会上门来要求进行个人理财,或是不善于通过常规

业务发展与客户的关系,造成理财业务开展不起来。是银行理财服务实质性内容少,产品附加值低,造成理财业务收入偏少。目前我国银行理财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咨询、建议或投资方案设计等层面上,还做不到代客进行全方位的资产运作。

2、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有同质化趋向,如在投资领域,几乎都是证券、外汇、保险、基金等投资产品的组合。就是目前的个人理财市场,对成熟市场的银行理财相比,更多的都是形似,还没有达到神似,那么它的业务范围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一个重新的整合,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个人理财的精髓和主要的方向就是它的个性化的服务。因为有一定财富的一个人,他在生命的不同周期阶段,在经过了不同的周期阶段,个人生命周期青年期、中年和老年期,他对理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同样一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下一页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篇二

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1997年, 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率先成立了私人银行部, 随后各家商业银行竞相开展了个人金融理财服务。2007年深沪股市的牛市行情调动了大批城乡居民的投资理财热情, 使得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空前繁荣。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特点,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个人理财业务的专业性, 各家商业银行目前都成立了专门的个人理财业务部门, 将个人金融业务从传统银行业务中剥离出来;二是理财产品种类多, 伴随金融创新的发展, 产品的广度与深度均得到一定的提升;三是理财品牌的营销意识不断加强, 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工行“账户金”、建设银行的“乐当家”、哈尔滨银行的“乾道嘉”等理财品牌等;四是在目前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体制下, 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汽车贷款服务公司、小额信用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实现了个人理财服务的相互渗透。

2 影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各家商业银行近些年纷纷建立理财中心, 推出不同的品牌的理财产品, 借助各种媒体扩大品牌影响。但绝大多数银行的业务范围只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 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仅仅是储蓄功能的扩展升级和基本的金融咨询服务, 并没有针对客户的的财务状况和理财目标对其进行个性化和终身化的理财规划服务。

2.1 外部环境因素制约问题。

在金融创新与服务策略方面, 分业监管、分业经营制约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由于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禁止商业银行开展保险代理业务、证券经纪业务、信托理财业务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所筹集到的资金只能运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相关许可的领域。对于高收益、高风险的保险产品、证券产品、基金产品等, 只可以采取部分代理或推荐其他相关金融企业的形式去营销。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个人理财业务是片面的、单调的、不成熟、未能实现交叉营销的业务。

2.2 市场定位不够明确。

目前, 大多数本土银行没有充分重视个人理财业务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推动作用, 将其作为优质营销服务的出发点来开展理财业务。这是由于我国理财市场环境还不够完善所造成的, 对市场定位不够明确也限制了银行该业务的长足发展。

部分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理财业务的目标客户定位也比较模糊。盲目崇尚“20%的客户创造80%利润”的“二八原则”, 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中心”, 常常可以看到在银行的营业网点内, 豪华的“VIP理财客户中心”空无一人, 柜台后的理财经理在寂寞等待大客户的莅临;而储蓄窗口却排着长队, 拥挤不堪。银行的客户层级不是体现在“理财中心”的建设上, 而对要针对不同层级的客户提供差异的产品和个性化的服务, 以上的状况忽略了客户的需求。

2.3 产品过于单一。

总而言之, 国内商业银行目前所提供的个人理财产品种类比较单一, 缺乏组合程度高、结构复杂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研发集中于定期储蓄和住房贷款、助学贷款、汽车贷款等消费信贷类等银行传统业务上。个人理财产品主要类型为消费信贷融资类、高利息的储蓄产品类和代理其它金融机构的产品类, 缺乏为客户专门设计的个性化理财产品及提供有针对性的投资咨询。客户可选择的收益和风险品种类别少, 只能被动选择银行现有的理财服务, 银行无法全面满足客户的消费、投资、保险、税收、退休和遗产等金融需求。

2.4 专业理财人员缺乏。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师要具备综合全面的金融知识背景, 熟悉国内外各种理财产品特点和综合投资手段运用, 拥有系统分析金融市场发展态势的能力, 具备丰富的理财经验和高超的投资技巧。同时还应熟知相关金融法律法规, 掌握金融理论和实践, 具有一定的公关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个人金融工作人员多。由原来从事传统银行业务的员工转变而来。其持有的学历集中在专科生和本科生层次, 普遍不高, CFA、CFP证书的持有者比例低于5%。对金融理财技能的短缺和相关领域知识的匮乏使之难以提供专业的理财意见给客户。

3 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未来发展策略

3.1 管理理念的更新。

我国商业银行广泛采用客户经理制度作为理财业务经营模式, 客户经理制度的实行有助于实现银行与客户的“一对一”的服务, 使得银行能够及时管理和跟踪客户信息, 进而对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的理财服务, 从而达到提高银行理财收益的目的。完全意义上的客户经理, 不仅要拓展市场, 还需要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理财咨询, 为客户评估理财计划可能的风险, 维护及跟踪后续客户等。国内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客户经理定位不够明确, 常常会让消费者误解客户经理就是拉客户办业务的, 导致消费者心目中的客户经理地位不高;还有, 许多客户经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理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缺乏专业的理财资质, 职责范围局限于推销银行现有的理财产品。另外, 银行对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常常关注客户的数量和资产市值总额, 缺乏统一的标准, 导致客户经理为创造业绩争抢客户的现象常有发生。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度必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进而为个人金融服务的长足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保证。国内商业银行应该尽快转变传统的要转变经营和管理理念, 将增加客户价值作为商业银行提供理财服务的根本出发点和客户经理绩效考核的中心理念。

3.2 由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转变营销重心。

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关键。商业银行应进一步细分目标市场, 将客户满意度作为营销重心, 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通过个性化理财服务来传递银行特有的服务价值理念, 进而达到维持现有客户, 并不断开发潜在优质客户的营销目标。

3.3 专业化的理财规划师队伍建设。

各家商业银行目前在开展理财业务中存在的如风险提示不充分, 信息披露不完全而误导客户的行为等问题, 与银行现阶段专业的理财规划师缺乏的现状密切相关。建议商业银行要尽快培养一支职业道德高尚、金融知识全面、从业经验丰富、知识背景复合化的个人理财规划师队伍, 以满足银行理财业务综合化和客户个性化理财目标的需求。

3.4 推进个人理财产品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各家商业银行要发展具备自己特色的理财业务, 就必须提升产品创新能力。针对不同的客户群的财务状况与理财需求等, 利用商业银行自身在某一投资领域与其他银行的比较优势, 推出可以满足复杂化理财目标的难以被其他银行所模仿的个性化理财产品, 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金融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金融理财原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

3.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零售业务 策略

一、银行零售业务的内涵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是指商业银行直接向消费者提供零星小额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种零售业务以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具有分散性、多样性、需求差异性和交易频率高的特点。其业务内容和范围相当广泛,一般可分为五大类:信用卡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消费信贷业务、贵宾理财业务和传统零售银行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必然性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零售业务就会上升成为主要的业务领域。因而“大零售”的发展战略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及迫切需要。

1.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居民收水平不断提高,对零售业务产品需求日益旺盛。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成绩斐然,国内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已达相当规模,个人金融服务的需求已从获得利息并保障安全的储蓄存款发展到支付、结算、外汇买卖、临时透支、贷款融资、经营投资和综合理财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社会财富格局的改变为商业银行拓展金融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将更大程度地催发市场对零售业务的需求。

2.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使国内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一般来说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客户竞争的焦点分三类:一是公司客户、重要行业内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有规模的民营企业;二是机构客户,如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基金等;三是个人客户。而零售业务服务对象多为他们中富裕的“尖端客户”,他们是可以给银行带来80%利润或市场份额的20%的客户。外资商业银行无论在个人业务发展战略、市场细分、科技运用创新机制,还是在产品、营销管理、人才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对这部分优质客户的争夺将是未来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因此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如果不尽快拓展零售业务领域,转变营销策略,提高服务水平,就很有可能面临失去这些客户的危险,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3.我国当前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为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提供了可能。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信用消费与投资理财的观念,特别是那些文化素质较高,有稳定收入的年轻人,是银行零售业务的拥护者,他们将成为消费信贷、个人理财、信用卡等业务的主体。而且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的客户。

4.科技水平的提高,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为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创造了契机。科技水平的提高,技术创新的实现,能够较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从而增加消费主体的数量和消费量,使信用消费的规模日益扩大。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创新,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三、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应采取的策略

1.加快银行零售业务产品的研发,不断满足客户的需要。对银行来说产品竞争是市场竞争的核心,不断创新的产品能使银行主动调整业务,主动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加快产品研发将是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主题。今后国内的商业银行可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除直接面对客户开展零售业务营销以外,还应设立理财中心、房贷中心、汽车贷款中心、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零售业务的专门机构,并针对金融产品的生命周期,开发一揽子金融产品来提高新产品的吸引力,通过创新——稳定——再创新的循环,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

2.细分市场,实行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正确选择营销目标市场,进行市场细分可从不同角度进行。从地理角度进行市场细分,可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高起点、高科技、高收益的零售银行业务,如代客管理金融资产、网上银行服务等;从客户的知识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进行市场细分,银行可提供个性化和贴身化的金融业务,如对中高端客户提供综合的理财服务,尤其是代表成功与财富的个人理财的品牌产品;从不同年龄层所拥有的资财和生活方式不同进行市场细分,应以发展潜在客户、终生客户为目标,开发属于在校大学生、青年职业人员等一些有较强增长潜力的那部分客户的金融产品,如以电子产品为代表的、体现科技与时尚、充满进取精神的电子银行产品。抓住潜在客户、终身客户就等于抓住未来的广阔市场,建立客户对银行的依赖信任关系,并以此为目标改善产品服务功能。

3.以科技为保障,充分利用和发展网络服务。商业银行开办的零售业务,特别是个人金融业务,是与传统银行业务具有很大差异的业务品种,需要将各种知识和技术进行综合运用。因而无论从业务的设计开发,还是到交易运作,都更大程度的依赖高科技及信息技术的支撑,所以要加快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銀行、网上银行服务系统的开发。同时这些业务在满足客户对多种服务方式及产品需求的基础上,还能降低营运费用,减少柜台人员消耗。

4.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开发必须加强风险控制,避免盲目扩张,而坚实的个人信用基础、全国统一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是重要保障。我国个人征信系统虽在2005年底实现了所有的商业银行系统的全国联网,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个人信用信息的共享,但还存在系统点击率低、信息采集录入不全面、信息系统而与产权、通信、法院、公安、社保、税收等部门还未能实现资源共享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逐步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可以成立专门的个人信用征信公司,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信用登记、使用制度是降低银行零售业务的风险,推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开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谢渡扬:消费信贷指南[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年版

4.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篇四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由于我国银行业发展历史较短,在很多业务上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以个人理财业务为例,现今很多银行都将理财业务作为自己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对于英美这些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他们的银行体系已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都处于一个很成熟的状态。虽然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相对于英、美以及欧洲等这些经济经济发展好的国家才发展了那么一小节,但是对于它以后的发展蓝图来说,还是非常令人兴奋的。我国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就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发表相应言论,根据我国在经济方面的数据来看,总的来说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都处于比较好的状态。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具有良好的基本面,经济呈良性发展的趋势没有变,我国在多个方向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居民的收入也会越来越稳定发展,所以对个人理财的需求也将越来越旺盛。经济增长带给大家手里的闲钱越来越多,然而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手里的闲钱越来越多,就会想着怎么去保值、增长它。所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选择购买各大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的服务。各大行之间的竞争状况,可想而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是未来银行竞争的主要领域。因为没有太多空余的空闲、精神与体力,而且也没有多少掌握与了解怎样在合法的情况下去管理自己的资产,看着口袋里满满的搁置着的钱,许多人都不懂怎么弄才能精打细算,物尽其用。所以,人们更寄希于在专业的运作机构(即金融机构,例如银行)的帮助下,定制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理财计划,实现管理资产所产生的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商业银行要基于目前实际情况,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自己的理财产品可以帮助他们实现怎样的收益。思量商业银行现在,出现了哪些问题,然后怎样去解决,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本论文基于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认识,更加深层次地摸索对这个项目的进程,让它实现更好的改进以及更全面的深入诠释,进而揭示对应的解决方法。对于提高和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的进程具备相当一部分的理论价值,并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基本的信息,所以,在现实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并且有一定的价值。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虽然说国外的银行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是由于整个欧洲受到二战的破坏,在长时间内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地区的银行并没有很好的发展,但是进入70年代后,由于全球经济得到大规模的改善,这些地区的银行业也开始快速发展起来。在短短几十年间,我国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且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个人理财业务在未来长期都将会处于一个很好的发展状态,整个个人理财市场规模将会逐渐扩大,个人理财业务也会成为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重点发展的领域和方向。根据相应数据表明,银行业在个人理财这个业务板块开始实行长期稳定的发展,个人理财的收益率也随着银行业的理财水平的提升在逐步提高,以美国为例,近年来银行业提供的个人理财业务已经能够有一个12-15%的回报率。另外通过对发达国家在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如果个人理财业务越做越好的话,居民将会更愿意在银行进行个人理财业务,相应的个人理财业务规模也会上升,银行能够从个人理财业务获取的回报也会较大的提升。随着银行业在传统规模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小,同时银行业在这个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大,所以个人理财已经成为各种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整体来说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时间很晚,但是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自从我国在1996年第一次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以来,在后面极短的时间内,许许多多其他的商业银行也相应地模仿照做,纷纷不约而同地出品了自己银行所有的理财业务产品。就在那一瞬间,许许多多的提供金融服务的办公点也逐渐出现。当然,这个时候我国个人理财业务这块大蛋糕也被外资银行虎视眈眈着,也想从中占得一块。不少的外资银行唯恐跟不上前进的步伐,分别在一些大城市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即提供理财服务的点),掠夺自己的市场份额。就这样,由于我国人民群众的资产的增加,钱越来越多,想要合理的处置这些钱的需求一直地增加,个人理财业务这块蛋糕也也来越吸引人。

到了2006年,随着各大外资银行的理财业务的(即金融方面)全面发展,各自的关于这项业务的占有已经到的最激烈的局面。所以说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都需要对此进行思考,如果在外资银行进入的环境下获取自身的生存空间,如何提高自身的理财服务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这些问题开始成为各大商业银行急需思考的问题。

最近过去的几年,因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十分的收益大,而且持续的增长,而且国家对于这个业务的松紧也持续放得很宽,它现在变得极具优势,可以成为绝世武器。从个人理财在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发展的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这种阻碍作用将会越来越小,所以说我国对于个人理财业务的态度是影响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关键,但是从当前国家的发展态势来看,这方面的阻碍效应将会越来越小。

1.3 本文框架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各章节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文章的绪论,主要内容是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会对自己本身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有一个叙述。

第二章是文章的理论介绍部分,主要是对个人理财相关的理论定义进行相应的介绍,主要内容有什么叫个人理财业务、个人理财业务的分类以及各类别的特点。

第三章是文章的核心研究部分,从多个角度研究当前我国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有哪些问题。最终发现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方面,主要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国民理财观念差、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专业人才、购买途径不方、缺乏对于对象的针对、理财产品潜在风险大,银行宣传中风险揭示不足。根据这几大问题,进行了原因的分析。第四章的研究是基于第三章的内容而来,在第三章中我们提出了个人理财业务开展存在的问题,然后我们在第四章会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主要通过7个方面来阐述解决方案:1,完善我国金融管理政策;2.提高国民理财观念;3.加强人才培训,建设理财团队;4.加强人才的管理与培养;5.互联网产品的发展;6.细分理财市场,把握市场需求。7.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第五章是结论,主要是对文章的所有工作进行相应的总结,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个人理财业务的未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第二章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理论概述 2.1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含义

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时主要是根据客户的资金和风险能力等多方面的特征,然后为客户提供相适应的财务服务,服务的内容主要有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和资产管理等。根据运作方式不同,我们可以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这两种。

理财顾问服务主要就是对客户提供一些咨询服务,通过财务分析与规划这两方面来做好客户与理财经理的沟通,如果客户有意向,理财经理可以推荐一些理财产品给客户选择。

还有一种综合理财服务,是指用户会和银行代表签订相关的理财合约,合约中会约定好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银行在进行理财操作和资产管理时一定要遵守相应的约定,但是我们进行综合理财服务时,最重要的就是双方需要协商好收益分享和风险承担着两个问题,而且要将协商方案编写入合约中。

个人理财业务的本质是指客户将资金委托给银行,银行对这些财富进行代管,在代管的过程中会产生收益,而银行会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手续费,这种方式目前已经成为资本发达地区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关于如何理解成熟的理财服务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银行由于具有自身的优势,掌握的信息较为丰富,这种信息包括客户信息、投资信息以及相应的金融产品信息。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在与客户签订理财协议时,双方一定要有一个详细的沟通,银行必须要对客户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测,为客户推荐适合他们的理财产品。个人理财业务是基于与客户进行沟通,然后双方能够有充分的了解,银行通过发挥自己在投资方面的专业性和特长,最终实现客户资产保值和增值的一整个过程。

2.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分类

目前理财的品种很多,有很多类别。但是根据收益能否保本我们可以将理财产品分为三种主要理财模式,第一类是保本固定收益产品,常见的形式有国债和定期存款,第二类是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常见的形式有余额宝等各种宝宝类产品,第三类是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常见的形式有基金。除了根据收益是否保本分类外,还可以从投资方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债券为主,第二类是以私募为主,第三类是以境外投资为主。一般来说,通常按照从投资者的角度进行分析,采用投资方式不同的分类方式,对每类理财产品的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根据客户类型进行业务分类,可以分为:

1、按是否接受客户委托和授权对客户资金进行投资和管理理财业务:(1)理财顾问服务

客户到达银行后,可以在银行对自己进行风险测评,使客户了解自己投资特点,如果客户有意向进行个人理财投资,银行会安排专业的理财经理与客户进行沟通,针对客户的投资预算以及其它方面的信息,理财经理为客户推荐相应的理财产品以及进行相应的理财规划。

(2)综合理财服务

综合理财服务从服务内容来说比理财顾问服务更加宽广,除了能够为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外,还可以全面接收客户的资金,由理财经理出面,直接对客户的资金进行投资,综合理财服务的重点在于双方签订合同前一定要就投资计划和投资方式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沟通。相较于理财顾问服务,综合理财服务更加的个性化和定制化。

如果我们对综合理财服务进行进一步划分,我们可以分为理财计划和私人银行这两种:

理财计划-------特定目标客户群体;私人银行-------高净值客户

2、根据客户类型进行业务分类,理财业务可分为(1)理财业务(服务)

理财业务是面向所有客户提供的基础性服务(2)财富管理业务(服务)

财富管理业务是面向中高端客户的服务(3)私人银行业务(服务)私人银行业务一般只面向那些高净值的高端客户人群进行服务。

2.3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

投资的类别有很多,例如存款、基金、股票以及一系列金融衍生产品,这些产品是银行进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的常见渠道。但是我们需要清晰的明白,这些理财产品都有其风险性、盈利性和灵活性。这些理财产品具有不同的特点,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些理财产品,我们将会从三个方面来对理财产品进行分析。风险性主要受投资方向影响较大,同时部分投资方式可以做到保息。盈利性是指理财产品到达一定时期后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收益率。灵活性是指理财产品的退出机制,部分理财产品可以随时终止,而部分理财产品属于固定理财的方式。

第一种是债券型理财产品,投资方向主要集中于货币市场,如果将债券市场进行细分,可以按照发行主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府债券,最常见的就是国债,一般是国家用于长期建设而向公告中募集资金的一种方式,由于有国家背书,所以国债这种金融产品一般在市场中大受欢迎。第二类是金融证券,是指各种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产品。第三类是公司债券,主要由大型公司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发行。债券投资的优点是产品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然后投资风险也较小。

第二种是信托类理财产品,整个信托理财产品的生态链为融资方、委托方和受托方这三方组成,融资方对受托人提出自己的融资需求,受托人再根据这些需求进行相应的资金募集,然后委托方也就是客户由于信任受托人,将资金委托给受托人,双方会约定一个收益期限和收益回报率。根据这些需求进行相应的资金募集,然后委托方也就是客户由于信任受托人,将资金委托给受托人,双方会约定一个收益期限和收益回报率。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存在问题

虽然说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这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我们根据问题产生的根源分类,可以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两个。对于内部因素来说,主要是缺乏专业人才、没做好产品的形式落后以及定位分类以及隐藏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国家缺乏好的政策支持,而且当前我国国民还是缺乏相应的理财观念。

3.1.1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并处于初级阶段

根据当前我国对商业银行在金融方面的业务范围的规定来看,这些商业银行不得进行保险和证券方面的业务,只能代销一些保险和基金产品,能够展开的金融服务范围非常的窄,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

除此以外,由于当前我国在个人理财业务上还有大量的空间和潜力没有挖掘出来,所以中外很多银行都已经注意到了这方面的业务,并且已经就市场份额方面进行了相应的争夺。

通过将国内外就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特点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发现中外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方面各自都有其优势和劣势。但是从整体视角来看,由于国外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营,而且整个商业模式都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外资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上对国内的银行施加了较大的压力。而且外资银行在开展业务过程中信息化程度较高,而且产品方面形式也能做到多姿多彩,理财方案可以进行较多个性化定制,而且服务上科技化的力度很强,而且这些外资银行能够对全球化的客户进行服务。但是如果我们回过头来分析国内银行,我们会发现国内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方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除了在网点数量比外资银行有优势以外,其它诸如服务和产品上都有很多欠缺之处。

3.1.2国民理财观念差

目前,我们中国人的理财观念还存在很多问题,老一辈的人认为存入银行就是最保守的,最安全的,但没有意识到,随着物价的上涨,缓慢的通货膨胀使得他们手里的钱正在连续不断的减值!甚至还有更保守的埋在地下,随着氧气的氧化、雨水的侵蚀、虫蚁的啃咬,当他们想要拿出来再用的时候,情况可想而知。而年轻的有一大部分不懂得怎么理财,没有很好的理财观念。炒股怕股价下跌,买理财产品怕最后理财公司不兑现承诺。最后又全部放到银行内存放。要知道,学过理财知识的人应该懂“鸡蛋要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明白怎样才能尽量去逃离和躲避这些各种各样未知的风险。

3.1.3缺乏专业人才

当下,我国很多的商业银行都是乖乖地坐在办公室里等着客户主动上门来开工的。殊不知,这样的工作方式,流失掉多少赚钱的机会。专业的工作人员,是不会轻易的浪费路边的“肥肉”的。专业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丰富的理财知识,当客人问起来,不会答不出来,具备一定的营销意识,懂得如何让更多的人来购买自己的理财产品,懂得如何自我推销。并在售后,还有回访等。处以服务行业,就要有自己行业的服务精神和服务态度。要知道客户才是上帝。

3.1.4销售产品的形式落后以及定位分类不清

目前,人们购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都是跑去银行了解,经过实务实地考察以后才敢去投资购买。我国商业银行相对应的应交设备差,与外国的相比天差地别,当别的外资银行都在为自己的客户提供专门的软件或者自己的pad去进行一系列的客户资产分析,去服务别人的时候,我国大多少的都是在进行人工柜台服务。而且,都说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是银行里很赚钱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好,而面对最有钱去使用这项业务的人,专门为他们提供的定位服务,却很少。这是一个很广阔的市场,但是当前还没有公司进行这方面业务的开展,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另外很多银行在开展业务时大多采用搬抄的模式,没有与地方特点相结合,所以在进行产品定位时要尽量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

3.1.5理财产品潜在风险大,银行宣传中风险揭示不足。

由于目前各大银行为了争夺个人理财的市场,所以在产品宣传上对收益率略有夸张,同时没有对理财客户进行相应的风险提示,设计产品时也没有分析客户就风险与利益这两者平衡的能力,同时对于资本市场没有成熟的监控体系。另外在产品推销时,银行网点和理财经理为了自己的业绩,往往不会对客户进行风险提示或者说提示不足。另外在客户挑选理财产品前,也没有进行相应的风险偏好评估,导致客户没能选上自己青睐的产品,或者说选择的产品亏损严重,使得客户无论是在客户体验还是在产品收益上都做的不够好。3.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3.2.1缺乏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政策规定,直接限制了个人理财业务的纵向发展。使得银行对于客户收益的增值缺乏主动积极性,不利于资源的分配。而这样一种政策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大多都差不多的情况,在业务上没办法进行差异化发展。此外,由于新中国1949年才成立,我国很多东西都是在这之后才开始有所发展的,但是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业已经积累了上百年的运营经验,个人理财业务也有了几十年的时间,开展业务过程中已经能够做到系统化和程序化,国内在这方面还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

3.2.2国民理财观念差

国民理财观念差,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个人的学历知识参差不齐,所具备的理财观念就大同小异了,再加上老一辈一些不良的观念 的影响,导致我国

人民的理财观念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导致了“有钱不懂怎么花”了,更别说什么“鸡蛋要放在不同的篮子里”的理财观念的风险规避。

3.2.3缺乏专业人才

为客户提供个人理财业务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且工作需要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对国家的政策导向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客户进行服务时服务态度要好,同时在业务水平上要了解各种理财产品的特点,还要有长期的实践经验以及良好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但是对于国内银行的实际情况来说,对于这种优秀理财人员目前处于高度缺乏的状态,很多理财经理在专业素养上或法律法规都有一定的欠缺,当然也有销售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例如在给客户推荐理财产品时,没有就产品的风险性给客户有一个清晰的强调。

3.2.4销售产品的形式落后以及定位分类不清

由于销售形势比较落后以及定位分来不清,导致当前这种购买方式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大大降低了办事的效率,也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量的降低。银行开展业务必须基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使整个金融产品的销售能够做到电子化发展,使更多的人能够进入到个人理财产品的选择和购买上来。但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将精力集中在高端客户,但是庞大的中产阶级也具有强大的理财需求。看看现在中国现在的购买力有多强,就知道了我们普通老百姓里有多少闲钱。以及淘宝附带出来的余额宝,就知道其实在小虾米这一块上,也是可以分得一杯羹的。

3.2.5理财产品潜在风险大,银行宣传中风险揭示不足

目前除了部分行业内认识或者专门研究个人理财这方面的爱好者,除了国债以外,很少有人知道银行还存在什么样的理财产品。可想而知银行关于宣传方面有银行多么的薄弱,这期间错失了多少潜在的客户,潜在的交易。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对策

4.1完善我国金融管理政策,提高国民理财观念

为了更好的支持我国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我们首先要从政策上进行宏观引导,从当前我国所执行的金融政策来看,还是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这些不合理之处往往阻碍着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银行工作人员也没有工作激情,完善金融管理政策,使更多的银行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使更多的银行工作人员能够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从而使得客户更加愿意把钱投资出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可以一直发展下去。银行的理财人员要定期地学习、掌握先进的理财知识,积极地向客户推出合法、有利于客户资产增值的理财产品。适时地推出一系列宣传活动,带动理财业务的的发展。

4.2加强人才培训,建设理财团队 刘永祥,吴庆,张静等几位学者于2007年发表的相关文章中,就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思路方面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理财中心优质高效的服务需要员工齐心协力去打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网点设置的基本原则,同时实事求是是网点设置的生存态度,实际中找到基本原则与生存态度的平衡点显得尤为重要;彰显个性,分类营销,提供与众不同的服务;努力打造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招聘和挑选优秀个人理财能手;创新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防范各类风险,为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前景提供制度性保障。但是以徐炜、孙炜和周航等为代表的学者对于这一问题有不同的想法,他们认为当前我国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呈现出注重“批发”轻视“零售”的经营理念、理财服务技能需要提升、合格理财人员缺失、由于理财服务认知不同导致的差异现象尚未解决,策略上还需完善、理财产品结构单一,品种不够丰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改善:

对于技术层面来说,银行需要建立出坚实的管理系统,上面能够有业务信息、客户信息以及经济信息;对于组织架构来说,需要做好科学理财是开展业务的关键,加大力度和速度培育理财经理团队;在经营方式方面,要明确客户需求目标,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在营销方面,需改变经营观念,树立较为有新意的营销意识、有助于加强创新力度,让理财业务种类多样化、试着“客户关系管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行业的差异性、客户的个性多样化等因素,分层次服务会较为人性化、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对于收入水平不是很高的行业的客户,我们可以适当降低个人理财业务服务的门槛,或者说制定出相应的互联网个人理财产品,使理财更加的方便,也节省银行的人力成本,也有助于各大银行制作出差异化的产品,避免恶性竞争。同时还要合理拓宽金融服务的边界,将金融业与其他行业相互合作,使个人理财产品的种类进一步丰富,银行还要多组织员工的培训工作,使银行内的理财经理业务更加娴熟,职业素养更为优良。

4.3加强人才的管理与培养

理财客户经理应是在自身对银行金融、证券等各方面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要求能熟练运用营销技巧,结合专业知识,满足客户内心真正的需求。总的来说,合格的理财客户经理必须是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社会对这种具备较高的个人综合素质的理财客户经理资源非常缺乏,因此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首先可以通过聘请符合或者基本符合这种具备较高的个人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到本部理财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在巩固加强业务员对证券、金融、基金等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谈话技巧、仪容仪表、服务客户等相关知识的专业培训,让他们迅速成为理财“多面手”。除此以外,通过绩效评估对个人业务能力的肯定并制定与之相对等的奖励制度不失为一种激励的好方法,既能激励业务员迅速成长,同时也能防止本行流失人才。除了行内的理财人才,还可以挖掘如保险证券等行业业绩较好的业务员到本行兼职。

4.4发展互联网产品,细分理财市场,把握市场需求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提“互联网+”的概念,不过的确互联网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想而知,互联网这一块的大蛋糕,还是可以有很大的利润空间的,其发展前景可谓无可限量。所以说,对于银行业来说也应积极与互联网结合,在已有网络和计算机设备的基础上,继续重视对这方面的投资,使我国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方面能够做到信息化和自助化。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发展更多互联网简单就可以了解并购买的方式及产品是极佳的选择。更进一步说,网上交易更大地节约了前来了解理财业务客户的招待费和交易支出,两全其美。最关键的是商业银行在对个人理财产品进行设计和销售时,应当建立好后续的服务工作,及时向客户汇报相应的理财产品的状态。同时国家监管部门也要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对于要重视理财产品销售规范的执行情况,销售个人理财产品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风险提示工作,让客户对产品的风险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如果没有做好相关工作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罚。

4.5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客户享有知情权,业务员在对客户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应详细完整地告知客户每个产品的风险结构,让投资者了解产品的风险系数和如何操作产品,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来指导个人理财产品从设计到宣传、销售和售后整个过程,另外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要定期向客户通告,如果存在隐瞒的情况,相关部门要进行严格的处罚。

第五章

结束语

5.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篇五

目前我在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读书,由于我目前所学专业是金融管理与实务,假期曾在吉林邮政储蓄银行实习,将来毕业后将在邮政企业工作,从事代理金融业务,因此所选论文题目为吉林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策略研究。本文介绍了邮政储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及个人理财业务的内涵, 分析了邮政储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定位, 探讨了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理财业务的策略。

关键词: 个人理财业务;中小客户;微利原则;市场定位

邮政储蓄银行自挂牌成立以来 , 不断健全组织机构, 拓展业务品种和发展空间, 大力推动向商业银行的全面转型。为提升邮政储蓄银行的综合能力 , 总行确定了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方针, 并制定了 3 年内分“三步走”的发展规划。

1邮政储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邮政储蓄银行开办个人理财业务两年来 ,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首先, 邮政储蓄银行建立了业务系统 , 对支行长、地市行长等业务骨干进行理财业务培训 , 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办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 , 培育了理财产品品牌 , 形成了良好的业务发展架构和布局。截至目前 , 邮政储蓄银行在“储汇聚财”的个人理财业务品牌下 , 形成了“创富”、“天富”、“财富”三个系列品牌 , 满足了市场对高、中、低三种不同风险程度产品的需要。此外 , 邮政储蓄银行还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制度 , 为业务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是邮政储蓄三年规划的“发展年”, 进一步促进业务规划和布局的逐步完善 , 从业务规模、市场占比等方面提升市场地位 , 逐步推进个人理财顾问服务模式的发展, 才能将业务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总体而言 , 邮政储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晚 , 品种少 , 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 , 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一定差距。因此 , 为使邮政储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取得更大突破与发展 , 理财观念有待宣传, 理财市场有待定位, 理财原则有待确立 , 理财人才有待培养。

2个人理财业务的内涵

国内各商业银行均开办了个人理财业务 , 有些银行把其基本等同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 , 将一卡通、信用卡等业务归入理财;有些银行把其仅仅理解为信息咨询 , 指派一些工作人员为客户做一些解答;还有些银行将其认定为销售开放式基金、投资连接险、理财协议等产品。

不能确定个人理财业务的内涵 , 就不利于这项业务的定位与发展, 邮政储蓄银行各级机构有必要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

2005 年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指出: “银行个人理财, 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由此可以看出, 邮政储蓄银行开办的个人理财业务是建立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上的多角度、多层次的银行服务。就目前而言, 银行个人理财包括理财顾问服务, 指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综合理财服务, 指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 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 , 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理财计划, 指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

划。基于以上分析, 邮政储蓄银行现阶段处于理财顾问服务和销售理财计划阶段, 理财并不仅仅是单纯投资 , 其关键是对“财”要“理”。邮政储蓄银行的开放式基金、理财协议、国债、保险都是打理“财”的工具, 不能将其视为简单的产品, 要改变“重销售, 轻服务”的理念, 将重心放在为客户服务上。根据客户的财力和理财目标, 通过邮政储蓄银行的各种产品为客户构建相匹配的体系 , 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

4邮政储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策略

4.1邮储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优势与劣势

4.1.1邮储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优势

1)、品牌优势, 客户忠诚度高

任何客户在理财的时候,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资金的安全性。由于银行在监管及市场成熟度方面的优势,银行的信誉较其他金融机构更高,给人以安全感。同时,银行理财的抗风险抵抗能力要优于其他形式的理财,即使在市场剧烈动荡的外部

环境下,银行理财的收益仍能凭借其整体优势保持相对稳健。

2)、网点优势, 客户资源广泛

个人理财业务具有分散性、广泛性的特点,服务网络是否完备直接制约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我国商行遍布各地的营业机构和全国联网的电子系统就成为其吸引客户、维持客户的突出优势。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致力于建立近趋完善的营业网络,这些在加强与客户的联系、扩大市场份额方面居功至伟。全国范围内银行间清算系统的建立,为稳定庞大的客户群体提供了保障。

3)、业务交叉优势, 连通银行内部流程

随着居民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商业银行业务已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向理财领域延伸。当今银行想通过传统的利差方式提高利润已经不合时宜。个人理财业务涉及居民的生活、消费、投资各个方面,充分连通了银行内部各流程,充分利用了银行的存贷业务形成的客户及资金流,在为商行带来手续费、佣金收入的同时,还可通过资产池的收入和本身的差价获得一定的收益,缓解了投资成本高、投资收益偏低的矛盾,是对传统存贷差模式的创新和转型。

4.1.2邮储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劣势

1)、创新能力差, 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

理财产品创新能力较弱,是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中面临的最大瓶颈。其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严格的市场细分和明确的市场定位。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的提供上,多限于为客户提供银行已经设计好的固定产品,产品大同小异,内涵同质,创新不足,不能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同时,也很少有针对现阶段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审时度势,应“势”而生的产品推出。虽然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了“个人理财中心”、“理财工作室”,但似乎更关注硬件的建设,如宽敞的接待室、温馨的室内陈设,却没能从客户的个性需求上做足功夫,充其量也就是将原来的传统业务“打包”到豪华房间里的一种过渡性产品而已。

2)、风险管理水平低

多数商业银行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缺乏对风险的事前评估,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 大部分产品都是照搬外资银行设计、报价、风险对冲机制,不能实际分析自

己的特点。如很多银行跟风似的利用汇率、利率工具,投资境外衍生产品以提高资产收益率和资产配置效率, 殊不知一旦市场出现大的逆转,外币理财市场将面临很大的风险。销售过程中,很多商业银行热衷宣传产品收益率,忽视提示投资风险度。结果,宣传不实、向不具备金融知识的客户推荐产品、营销人员风险揭示不充分、合同文本不全等,成为投资者投诉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方面。

3)、人才匮乏, 专家型理财人员稀缺

一名专业的理财人员,必须具备广泛、专业系统的金融知识,通晓各种金融商品和投资工具,同时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良好的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作为客户信赖的理财顾问,理财人员要充分了解银行的各项产品及其功能,能站在客户的立场,根据客户风险承担能力,分析最适合客户的产品类型,而不是一味地销售产品。同时,理财顾问必须要有一定的操作经验,熟悉股票、基金等市场的运作,具备实际的风险规避能力,准确把握投资时机。但事实却是,我国商行长期形成的内部分工,造成个人理财工作人员往往就是被从另外岗位上抽调的业务人员,短期培训后即上岗,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市场要求差距很大,导致银行很难为客户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财建议与策略。伴随着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重,个人理财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势必就集中在理财团队的专业性和人性化服务上了。因此,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的理财人员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亟待突破的短板。

4.2邮政储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定位及发展思路

4.2.1为中小客户理财是邮政储蓄银行建行之初的定位

银监会经过仔细研究, 决定将邮政储蓄银行定位为面向城市居民的社区银行, 其经营目标是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 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 , 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 ,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依据国际银行经营惯例 , 理财、银行卡、网银是零售银行的三个支点, 因此选择中小客户是邮政储蓄银行的定位所决定的。

4.2.2中小客户有财可理, 并且需要理财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了 30 年 ,GDP、人均收入、存款余额等对人民生活水平和个人家庭财富积累产生重大影响的指标均大幅增长。自 2009 年起, 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使医疗、住房、教育将逐渐不再成为居民的沉重压力 , 进而居民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财

务状况。通过综合安排, 在理财方面达到独立、安全和自主 , 更好地享受生活已成为人们追求的基本目标。城市居民以年均 30 %增长的理财需求 , 为邮政储蓄银行提供了广阔的理财市场 , 这也要求邮政储蓄银行必须把握机遇 , 细分目标市场 , 为中小客户理财。

4.3本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策略

4.3.1以客户满意、保本微利为理财原则

邮政储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近期应以“客户满意 , 保本微利”为基本原则, 要想成为真正的社区银行 , 客户满意是第一要务。客户在选择商业银行服务时 , 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良好的服务态度 , 这是银行吸引客户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银行的实力, 银行先进的硬件设施、品牌形象、就近方便等均为次要因素。

根据国外经验 , 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并且盈利绝非易事。开展个人金融服务业务 , 一开始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人员的业务培训、市场拓展、品牌推广以及信息服务等。此外, 为满足投资者的实际需求 , 还必须对投资者行为有明确认识, 并对其信息进行周密分析 , 同时还需掌握投资者的收益情况。因此, 现阶段邮政储蓄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应以渗透定价的策略, 迅速扩大理财业务规模, 从而取得规模效益。为此, 邮政储蓄银行一要稳定现有客户 , 使其财富不断增值, 以加强客户关系, 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二要通过理财增加客户资产的额外价值 , 提高邮政储蓄银行的服务水平, 激发客户对金融理财产品的需求, 培养成长型客户;三是树立理财服务典型, 扩大潜在客户, 从而提高邮政储蓄银行在中小客户市场中的份额;四是在优质客户稳步增加的基础上, 加快特色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 使邮政储蓄银行更具特色。

4.3.2以服务客户为基础 , 多层次开发理财产品

理财是一种服务, 这种服务通过各种产品帮助和指导家庭或个人构建全面、科学、多元互补、动态跟进的财务体系, 使其实现终身快乐的理财目标, 获取家庭和个人财务的最大自由。从邮政储蓄银行的现状看, 个人理财业务尚处于起步时期, 稳健经营是其首要原则, 其理财产品的选择可分步进行。

首先, 以“代字号业务”为起点, 逐步扩大个人理财业务市场份额。如代理保险、代销国债、代理开放式基金 , 这些业务虽属初级理财产品, 但是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财富的不断增加, 资产分散将成为个人客户构建投资获利体系的重要支柱。所以巩固和扩大此类理财业务 , 虽然收益不是很高, 但可以稳定现有客户群, 提高目标客户市场占有率。

其次, 逐步介入相对熟悉且收益较大的产品。如理财协议、信托等业务。随着邮政储蓄银行资金运用技术及市场的不断拓展, 理财人员经验不断丰富, 可以不断介入高风险、高收益类理财产品。

最后, 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个性化需求理财服务。目前银行的理财服务仍然停留在“以产品为核心”, 侧重于产品设计和推销。以客户为中心是面向邮政储蓄银行高端客户提供的服务, 银行不仅要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产品, 还包括替客户利用信托、保险、基金等金融工具维护客户资产在获益、风险和流动性之间的精准平衡, 同时还要提供与个人理财相关的一系列法律、财务、税务、财产继承、子女教育等专业顾问服务。

4.3.3根据业务线和产品线 , 构建完善、顺畅的营销体系

邮政储蓄银行支行是整个银行的业务前台, 要强化支行的市场营销功能。支行应以向客户提供营销和服务为主 , 一方面加强个人客户经理等专职市场营销人员的队伍建设 , 对某一业务类别的客户, 由支行客户经理和分行产品经理等组成专业营销小组。另一方面, 发挥大堂经理、一线工作人员等客户服务人员的能动性, 提高客户服务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和营销意识。个人客户经理及相关客户服务人员的日常工作, 是为了了解客户、理解客户和满足客户需求, 实现对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 而不再是单纯地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参 考 文 献

1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个人理财.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2彭振武著.理财顾问式行销.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6.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篇六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风险监控 业务创新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内涵及种类

所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财,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其服务对象包括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作为一种资产负债之外的和占用银行资产较少的业务,它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一般不能直接反映出来,所以通常称之为表外业务。

参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并结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中间业务大体可以分为六类。代理性中间业务。它是现阶段商业银行开展的最为普遍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各类代收代付款项,代理性政策银行和非金融机构业务,商业银行之间的相互代理业务,代企业和个人理财以及其它代理事项等。结算性中间业务。它是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的由债券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收付有关的业务。如传统的结算。此外还包括结售汇、外币兑换、国际收支申报、信用卡等。担保性中间业务。包括担保、承诺、承兑、信用证等。服务性中间业务。包括提供市场信息、企业管理咨询、项目资产评估、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公司财务顾问、电子 计算 机服务等。融资性中间业务。包括租赁、信托投资、出口押汇、理财服务中的代理融通业务等。衍生性中间业务。它是由商业银行从事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各种交易引起的业务,包括金融期货、期权、远期利率协议、互换业务等。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营观念陈旧,市场营销乏力。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处于垄断地位,受传统银行经营理论的影响较深,没有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准确定位,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而单纯将中间业务作为开拓传统业务市场的工具。因此中间业务无论是在业务品种的开发上,还是在市场营销的管理方面,均缺乏总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业务品种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仍然以传统的接受客户委托、不占用自己的资产和收取手续费为特色。由于管理体制和创新体制的落后,同时在中间业务方面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各商业银行虽然也相继推出了许多新的中间业务品种,但从整体看仍然以传统的结算、汇兑、代客收付等业务品种为主,咨询类、承诺类、代客理财等新兴业务和高附加值的业务品种较少,金融衍生类工具则基本是空白。

规模有限,利润贡献低。我国商业银行多将中间业务视为表内业务的一种附属,作为发展和吸收存贷客户的一种手段,在办理结算、代理收付等传统业务时收费低廉,有时甚至是无偿服务,以获取大量的在途和低成本存款。这样的经营观念不但降低了银行收益,增加了经营风险,而且不利于中间业务市场的发展壮大,造成了中间业务收益对银行利润贡献率低的局面。

缺乏统一规范,管理松散。中间业务的开展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事实上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来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目前多数银行采取指定委托代理处作为中间业务的主要协调管理机构。然而,在中间业务的开拓缺乏统一操作规范和 科学 有效的统计考核指标体系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并与其他业务部门产生利益冲突。

收费低廉,标准不统一。我国商业银行各自为政,费率高低不一,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制约和观念上的落后,广大客户对银行收取手续费缺乏认识,不少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将其作为竞争存款份额的手段,致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出现随意确定收费费率以及低收费或无偿服务的恶性竞争局面。国内中间业务这种市场竞争不规范、收费偏低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

层次不高,资源投资有限,高素质从业人员严重不足。新兴中间业务大多数是人力资本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业务,它的运作以先进的电子设备为基础,这需要大量的资本、技术和人力投入。在解决中间业务科技投入的问题上一些银行往往缺乏持续性,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投入不足。中间业务领域的高素质从业人员严重不足,缺乏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性人才,从而制约了中间业务的深入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

在当今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下,商业银行经营传统业务的优势正在日益削弱,市场空间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 现代 商业银行多样化、综合化、电子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尽快调整经营思路、经营战略、经营目标和经营方式,把开拓中间业务提升到事关商业银行发展与振兴的高度,积极着手构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框架体系。

调整经营战略和完善管理体制

7.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篇七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可持续发展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和负债, 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中间业务最基本的性质是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的时候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出现, 这是中间业务同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的最直接区别。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 与外资银行相比, 中间业务仍有较大差距。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

1、经营理念有较大突破, 业务管理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正逐渐转变经营理念, 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各商业银行加强了对中间业务的管理, 加大中间业务的创新和营销力度, 加强风险控制。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逐步由辅助性业务的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 收费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明显增强, 实现了中间业务依法合规跨越发展。

2、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2008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深发展、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几家银行的业绩预告显示, 各家银行都预计业绩将出现大幅增长。中间业务收入成为各家银行业绩的亮点。

3、中间业务品种明显增加, 业务量增大较快。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和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 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结算、汇兑、代理等中间业务的基础上, 陆续推出了诸如信用卡、信息咨询、租赁、代保管、房地产金融服务、担保、承兑、信用证等一系列新兴中间业务,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间业务品种体系。

二、国内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中间业务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商业银行尚未将中间业务发展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 仅仅将中间业务作为对传统业务的一种补充和推动, 尚未充分认识其对于改善收入结构、转变经营模式的重要意义。

2、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一是缺乏创新的内生动力。目前相当多的银行分支机构认为金融创新只是总行层面关心的事, 将其职能定位在仅负责对总行创新产品的推广方面, 没有创新的动力。

3、中间业务无序竞争, 不惜血本。各家商业银行除想方设法扩大原有业务的经营规模外, 对他行开办的新业务品种, 采取“一哄而上”“仿而效之”的方法, 以致于形成中间业务品种十分雷同, 加剧了中间业务经营的压力。为争揽业务, 不惜工本, 赔本赚吆喝的事时有发生, 部分商业银行对此解释为“圈地运动”。

4、专业人才的不足成为中间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尤其需要具备系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金融专业知识, 通晓各种金融商品和投资工具。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较少, 培养和储备不足。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及建议

商业银行应在中间业务发展方面明确思路, 当前应加大对高附加值型业务品种的研究与营销力度, 并逐步发展信用性、融资性等高技术含量、高收益的中间业务。

(一) 加强中间业务研究, 谋划经营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银行传统业务利差收益的不断萎缩, 中间业务收入已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国内银行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必须更新经营理念, 积极研发新的中间业务产品。在重点研究社会资金变化情况、区域经济结构和客户结构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的经营特色和优势, 从中间业务品种、业务规模、人员结构、经济效益等方面对全行中间业务进行清理与重新定位, 制订中间业务发展计划, 做好新品种的设计研究, 发展和推广, 不断提高中间业务市场占有率, 以确保中间业务健康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二) 强化中间业务创新和产品开发。

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服务上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作为未来银行的业务发展方向, 中间业务创利水平代表了银行创造高附加值金融产品的能力, 为此, 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 应着重加强金融创新, 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与服务的创新, 借以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

(三) 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注重营销实效。

市场营销作为连接产品与市场的桥梁, 在竞争中显得特别重要。目前, 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 无论是营销队伍建设, 还是宣传费用投入都存在明显不足。由于银行自身对产品缺乏营销, 使相当一些中间业务还未被社会认同, 也未能真正形成社会需求。因此, 要推销中间业务品种和服务, 扩大市场占有率, 银行应该采取有效措施, 让中间业务面向市场、面向客户、面向产品、面向基层, 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制定中间业务营销策略。

(四) 加大技术支持, 优化服务手段。

中间业务, 尤其是中高级的中间业务, 需要一系列技术的支持, 附加值越高, 对技术的要求就越高。各商业银行还要把更新技术装备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来对待, 软件硬件同步发展, 以此来增强国内银行中间业务的竞争力, 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金融需求的不断增加, 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加速, 商业银行将会更多的发挥中介服务创新功能,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将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实力,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豪, 《大力推进中间业务, 拓展收入增长空间》, 《城市银行》, 2004 (8) 。

[2]、黎红梅,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制约因素及拓展思路》,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6) 。

[3]、张汉飞, 《银行业全面开放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战略》,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 。

8.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篇八

摘 要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先机的关键,同时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提升其国际影响力。面对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迅猛,如何抓住机遇,挖掘碳金融市场,提升中间业务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成为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问题。本文从碳金融业务的内容、实践经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碳金融 金融创新

2009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落下帷幕。气候变化问题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为应对世界气候变暖,国际社会表达了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强烈意愿,而金融业也逐步兴起了新型金融——碳金融(Carbon Finance)。碳金融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而作为间接融资的主体,如何发展碳金融业务、参与金融市场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基本介绍

碳金融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是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履行”(JI)、“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国际排放权交易”(IET)三种灵活的履约机制,允许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国与国之间,进行减排单位的转让或获得,而碳金融就是基于这三种履约机制而开展的投融资活动。碳金融在整个碳交易的价值链当中起到了促进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转移分担风险和促进国际贸易投资等多项功能。

对商业银行而言,在开展“碳金融”业务,主要是指为项目开发提供贷款、担保和中介服务,开发各种创新金融产品,为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或者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金融投资工具,如碳交易保理、碳基金托管、开发与碳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理财产品、碳信用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交易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现状

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国际碳交易增长十分迅速,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标的交易总额从2004年的10亿美元到2008年突破1000亿美元,五年时间增长了100倍。而中国是全球CDM项目注册认证最多的国家。截至2010年3月10日,共有752个CDM项目成功注册,获得了联合国执行理事会核查认证的减排量证书(CER),占全球获认证项目总数的36.3%,预期可产生的年均减排量可达到1.8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项目总量的48.4%。中国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方。而据有关专家测算,2012年以前我国通过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可达数十亿美元。碳交易市场在我国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近几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在过去几年中为支持节能减排项目积极尝试金融创新,并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和成果。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从2006年起陆续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了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的信贷产品和衍生产品。其中,截至2009年底,兴业银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187笔,累放金额137.37亿元,实现在我国境内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685.34万吨。浦发银行则在国内银行界率先以财务顾问方式,成功为陕西两个装机容量合计近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引进CDM开发和交易专业机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也纷纷提出打造“绿色信贷”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工、农、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审批中均实行了环保政策的“一票否决制”,并制定了“双高”、产能过剩及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退出计划。2008年,工商银行在对“两高”行业152户企业实现清退的同时,实现节能环保项目贷款同比增长69.17%;农业银行否决“不环保”贷款项目167个,支持“节能减排”项目金额711亿元;截至2008年12月31日,建设银行实际退出的贷款达644.59亿元,完成既定计划的121.86%,同时绿色信贷项目贷款余额大幅增长至1541.43亿元。

三、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中面临的问题

尽管中国商业银行参与碳交易业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与国外的碳金融的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相比,中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广泛而深入地介入碳金融业务,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交易场所和交易平台,更缺乏证券、期货、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究其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还面临着以下挑战。

1.国内银行自身能力不足。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方面虽有所动作,但都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缺乏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沒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使我国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2.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CDM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在国外,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是由中介机构完成,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此外,由于对中介机构还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中介机构在材料准备和核查中存在道德风险,甚至提供虚假信息。

3.交易成本高昂,风险较大。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的交易成本巨大,主要源于基于项目的交易涉及跨国项目的报批和技术认证问题,监管部门要求制定运营机构来负责项目的注册和实际排放量的核实,所涉及的费用高昂。此外,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除了面临基本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外,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风险进一步推动了成本和风险的增加。

4.外部的政策激励措施不足。发展碳金融业务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调整,但由于欠缺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往往导致转型企业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缺乏经济效益,直接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上升。由于碳金融业务的概念还并不明确,缺少具体的碳金融业务的指导目录,未能使碳金融业务获得政策的倾斜,没有激发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

5.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时,需要重视其潜在的政策风险。最重要的是未来的《京都议定书》充满变数,为这项交易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一方面是到了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是否续签,内容有何变化都不得而知;另一方面,中国能否保持非附件I国家,继续不必履行减排义务,存在不确定性。此外,国内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使得商业银行向碳交易市场要素提供金融支持时没有相应的依据。

四、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政策建议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强调,商业银行银行要扮演好两个角色:第一要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第二要成为低碳经济的“创新者”。而商业银行要真正扮演好这两个角色,应该提高认识,从产品研发、信贷投向、风险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顺利开展“碳金融”业务。

1.进一步提高对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认识。全球对低碳经济取向的认同以及碳金融业务的巨大市场空间决定了银行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强化对低碳经济的认识,把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服务与支持力度作为经营理念和价值导向之一,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提升到经营管理的战略层面。在项目融资决策时充分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积极学习国外银行业处理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信贷”体系,并逐步参与到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

2.加大对低碳经济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投入过度集中于基础建设等两高行业中,对CDM项目投入比重很小。大量信贷资金集中在某些行业,在银行调整其信贷资金结构过程中,可能出现多家银行同时对一家企业压缩信贷规模的“羊群效应”,从而增大资金退出的难度。因此,建议银行一方面压缩对“两高”行业的信贷投入,一方面要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给予一定的信贷倾斜,重点关注能效技术评估,大力支持诸如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

3.創新碳金融业务服务模式。首先,创新碳金融业务信贷融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提供融资服务时,创新思路和融资模式,将原有绿色信贷模式进一步专业化为低碳信贷体系,低碳企业贷款与CDM下CERs贷款相结合。一方面可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节能减排资金援助和节能技术,另一方面可促进低碳企业贷款中低碳企业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其次,应该继续着力进行低碳投资、低碳信贷、低碳信用卡、碳交易市场金融产品及衍生品的开发,除已经推出的CDM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外,应积极发掘新的业务领域,探索更多的业务模式,特别是中介服务模式。

4.防范化解碳金融业务经营中的各种风险。由于受技术、成本等限制,低碳项目本身盈利性有待提高,而且碳金融属于新兴领域,银行服务经验不足。因此,在适度加大碳金融业务的同时,必须注意防范化解碳金融业务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完善自身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体系,健全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以确保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稳健开展。

5.健全相关机构,引进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由于碳金融服务专业性较强,银行内部组织结构中应设置专门的部门,专门负责处理融资过程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等问题。为此,在银行系统内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或从外资银行引入专业人才。同时,也可以考虑先聘请一些社会和环境专家或行业环保专业人员充当外部顾问,在必要时提出专业意见和建议并审查项目融资过程中的环境评估报告、行动计划等。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碳金融的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发展碳金融业务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转型,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中国银行业不断开拓碳金融服务的新模式,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健.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综述.财经科学.2010.05.

[2]邵伟.论我国碳银行业务的经营管理.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02).

[3]陈游.碳金融:我国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财经科学.2009(11).

[4]李凌嘉.碳金融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中国商界.2010(03).

上一篇:小班数学活动方案设计下一篇:我当孕妈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