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潜力调研报告

2024-10-05

粮食生产潜力调研报告(7篇)

1.粮食生产潜力调研报告 篇一

井字镇粮食生产调研报告

今年11月,我镇统计站、农经贸办联合对井字镇的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

全镇农业总人口3.4万人,现共有水田24898亩,99%是种植水稻,共有旱土8168亩,基本上是种植红薯和蔬菜。近3年,中稻一般为亩产500-600公斤,双季稻早稻为亩产400-450公斤,晚稻为亩产450-500公斤,全镇年粮食产量在2.5万吨左右。随着建房修路等建设增多,耕地总面积近5年有所减少,同时,每年均有少量抛荒现象。种植单季稻的有增多的趋势。

二、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粮食生产效益不高。目前粮价为1.9元/公斤,按一季平均亩产450公斤计算,产出为855元。而在粮食生产中,必须投入成本有购种、买农药化肥及翻耕请工(农户现在有耕牛和翻耕工具的很少)的支出,目前情况此项每亩为350余元。在工日方面,整秧田、育秧、犁耙、插秧、管水、治虫、收割、晒谷等共需13天以上,每个工日收入不足40元。而且这些工作不是连续性,必须在不同的时间进行,不利于种田者对其他工日的利用。

2、工价上涨。目前,农民外出做零工,工价已达90元/天,比2005年上涨2倍。插一亩田包给他人需90元,比2005年的50元/亩上涨80%;收割需160元左右(如果请收割机收割,亩 1

需120元,农户自己要出工收稻谷),比2005年的100元/亩上涨60%;犁耙需120元,比2005年的50元/亩上涨140%。如果在粮食生产的这些环节均请工的话,难以负担。

3、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增多。经调查,目前全镇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1万以上,占全部劳动力(18-60周岁人员)的50%,很多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在家里的只有老人和儿童。由于无力耕作,这些户或者将田转包他人,或者将原作两季改为一季,个别户甚至将田抛荒。

4、农资价格上涨。今年,尿素160元/50公斤,比2005年上涨60%,同时,种子和农药的价格也有上涨。而粮价比2005年上涨不足40%。农资价格较高,无疑也影响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5、农民增收渠道增多。现在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很少有单纯靠从事粮食生产的,粮食生产的收入在整个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少,这也导致农民对粮食生产不够重视,从而出现一季稻增多的情况。

三、搞好粮食生产的措施和建议

1、引导群众多作两季稻。按单季稻亩产500公斤、双季稻亩产800公斤计算,同等面积,双季稻可多产粮食60%。这是影响粮食生产总量最关键的问题。因此,政府一方面要上户做群众工作,提倡作双季稻;另一方面,对作一季稻或双季稻的农户在粮补、直补方面要加大区别,以激励农户多种双季稻。

2、要严控田地抛荒。乡镇政府及村要将控制田地抛荒作为

考核任务。

3、对占用耕地建房的要进行清理或禁止,对修建公路的要科学设计,尽量少占用耕地。

4、政府加大投入,大力兴修水利设施,恢复原有水利灌溉功能,提高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

5、要培养种植大户。作田要形成规模,才能充分利用每个工日,取得较好的效益。

6、引导农民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组织。

7、由政府加强对粮食和农资价格的宏观调控。

井字镇统计站

二○一二年十一月

2.粮食生产潜力调研报告 篇二

1.1 粮食总面积变化

1978—1992年粮食播种面积总趋势是逐年增加。1978年新沂市粮食播种面积10.295万hm2, 到1992年播种面积达11.626万hm2, 以1984年播种面积最大, 为12.777万hm2。这15年平均播种面积11.568万hm2。1993—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总趋势是逐年下降。1993年播种面积10.439万hm2, 2004年播种面积降至5.889万hm2, 这12年平均年播种面积7.851万hm2。2005—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其中2005年为6.271万hm2, 2006年为6.647万hm2, 2007年为8.349万hm2。综上, 1978—2007年, 新沂市粮食播种面积总趋势经历了由增到减再恢复增长的过程。粮食播种面积最大是1984年, 播种面积12.777万hm2, 最小是2003年, 播种面积只有5.860万hm2。

1.2 粮食产量变化

1.2.1 平均产量。

1978—2007年全市粮食平均产量总体趋势为逐年增加, 1978年最低, 平均产量为3 057.0 kg/hm2;1999年最高, 平均产量为6 540.0 kg/hm2;2007年平均产量为5 619.0 kg/hm2。

1.2.2 总产量。

1978—200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呈增-平稳-减-增趋势。1978—1989年总产逐年增加, 1990—1997年总产量平稳, 1998—2005年总产下降, 2005年之后总产又开始增加。总产量最低年份是2003年, 为25.74万t, 总产量最高年份是2007年, 为47.65万t。

1.3 不同作物面积和产量变化

1.3.1 水稻。

一是种植面积。面积变化呈增-减-平稳-减-增趋势。1978—1981年面积逐年增加, 1982—1987年逐年减少, 1988—2000年面积稳定, 2001—2007年面积逐年增加。面积最大年份是1980年, 为3.520万hm2;面积最小年份是2003年, 为1.994万hm2。二是产量。产量最低年份是1978年, 为4 710.0 kg/hm2;产量最高年份是1996年, 为9 168.0kg/hm2。总产量最低年份是1978年, 为10.78万t;总产最高是1998年, 为23.91万t。

1.3.2 小麦。

一是种植面积。面积变化呈增-平稳-减-增趋势。1978—1984年面积逐年增加, 1985—1992年面积比较平稳, 1993—2003年面积逐年下降, 2004年至今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3年种植面积最小, 只有2.312万hm2;1984年种种植植面面积积最最大大, 为为5.591万万hm22。二二是是产产量量。平平均均产产量量呈呈增增-减-增趋势, 1978—1996年平均产量逐年增加, 最低年份是1997年, 为2 650.5 kg/hm2。1998—2007年平均产量逐年增加, 最高是1999年, 为5 610.0 kg/hm2。总产量同样呈增-减-增趋势, 1978—1996年递增, 1997年减产, 自1998总产量高峰之后至2003年又逐年递减, 2004—2007年再呈现递增趋势。总产量最低是2003年, 为9.364万t;总产量最高是2007年, 为21.921万t。

1.3.3 玉米。

一是种植面积。面积由增-平稳-减-增。1978—1983年递增, 1984—1995年面积基本稳定, 1996—2006年递减, 自2007年种植面积恢复增长。种植面积最大年份是2007年, 为2.0万hm2;种植面积最小年份是1980年, 为5 110 hm2。二是产量。1978—2002年, 平均产量呈递增趋势, 最低年份是2003年, 为2 502.0 kg/hm2, 2004—2006年递减, 2007年开始回升。总产呈增-减-增趋势。总产量最高是1987年, 为13.363万t;总产量最低年份是1978年, 为2.221万t。

2 粮食生产格局变化情况

2.1 粮食集约化水平提高

1978—1982年, 新沂市粮食生产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生产, 粮食产量较低。自1982年实行大包干以来, 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 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呈现跨越式发展。进入2000年以来, 由于市场经济影响, 种粮比较效益明显下降, 直接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是自2003年以来, 随着粮补、直补和综合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 农民种粮积极性重新恢复, 全市粮食产量和总产量也随之连年提高。

2.2 粮食品种结构的优化

2.2.1 水稻。

1978年开始推广杂交稻, 以汕优2号、南优2号为主, 产量一举突破4 500 kg/hm2。1985年汕优63取代汕优2号、南优2号, 推广种植15年。至2000年, 汕优63被Ⅱ优084取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 开始大面积籼改粳。90年代初粳稻以中国91为主, 90年代末以镇稻88为主, 2000年后, 粳稻品种主要以镇稻99、徐稻3号、徐稻4号和徐稻5号为主, 同时扩大推广连粳系列品种。

2.2.2 小麦。

1978—1989年, 以济南13为主;1990—2000年以陕农7859为主, 90年代后以陕229为主;近年以烟农19、淮麦20为主, 搭配种植邯6172和矮抗58等。

2.2.3 玉米。

1978—1989年以掖单二号为主;1989—2000年以农大108等为主;2001年以来, 以郑单958为主。

3 粮食生产面临的艰巨任务

未来12年,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 新沂市粮食需求将继续呈刚性增长, 产需缺口不断扩大, 粮食品种和区域结构性矛盾加剧, 供求平衡难度加大, 市场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 弥补全市粮食缺口的空间有限, 新沂市必须实现粮食全面自给。虽然新沂市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等不利因素增多, 但是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挖掘粮食单产潜力、增加粮食产量是可以实现的。

3.1 粮食需求刚性增长

3.1.1 粮食总量产需平衡情况。

从用途看, 口粮消费略有减少, 饲料和工业用粮增加, 种子用粮基本稳定。虽然当前新沂市粮食总量在保证自给的基础上还有一部分节余, 但贡献率和贡献总量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在保证7.101万hm2粮食播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 为了实现粮食总产年增3 500 t目标, 2010年粮食总产预计为40.88万t, 平均产量为3 757.0 kg/hm2;2011年需达到41.23万t, 平均产量为3 806.5 kg/hm2, 较2010年平均增产1.32%;2012年需达到41.58万t, 平均产量为3 854.5 kg/hm2, 较2011年平均增产1.26%。

3.1.2 粮食分品种产需平衡情况。

一是小麦。2010年3.417万hm2, 预计平均产量5 475.0 kg/hm2, 总产量18.71万t;2011年3.417万hm2, 小麦总产量需增加1 400 t, 达18.85万t, 平均产量需达到5 517 kg/hm2, 增幅0.77%;2012年3.417万hm2, 小麦总产量需增加1 400 t, 达18.99万t, 平均产量需达到5 557.5 kg/hm2, 增幅0.73%。二是水稻。2010年2.317万hm2, 预计平均产量7 198.5 kg/hm2, 总产量16.68万t;2011年2.317万hm2, 水稻总产量需增加1 100 t, 达16.79万t, 平均产量需达到7 245 kg/hm2, 增幅0.65%;2012年2.317万hm2, 水稻总产量需增加1 100 t, 达16.90万t, 平均产量需达到7 293 kg/hm2, 增幅0.66%。三是玉米。2010年1.255万hm2, 预计平均产量4 374.0 kg/hm2, 总产量5.49万t;2011年1.255万hm2, 玉米总产量需增加1 000 t, 达5.59万t, 平均产量需达4 453.5 kg/hm2, 增幅达1.82%;2012年1.255万hm2, 玉米总产量需增加1 000 t, 达5.69万t, 平均产量需达到4 533.0 kg/hm2, 增幅达1.79%。此外, 城镇化和工业化对粮食资源的消耗需求不断增加, 给粮食生产提出更高要求。

3.2 粮食继续增产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及今后一个阶段, 新沂市粮食生产面临的制约因素与改革开放前有很大不同, 突出表现在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 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 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下降, 气候不确定性增加, 生态环境恶化等, 对粮食生产十分不利。

3.2.1 水土资源约束加大。

新沂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 春耕地和秋冬种期间用水矛盾突出;水土资源匹配不佳, 沿河沿湖地区耕和丘陵岗地面积约各占1/2。新沂市人均耕地少, 从长远看, 人增地减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全市目前耕地总面积7.867万hm2, 人均耕地面积不足800 m2。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 耕地仍将继续减少。

3.2.2 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

随着农资价格上涨、人工费用增加, 今后粮食生产成本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而粮食价格涨幅低于成本增幅, 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 不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影响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发挥。

3.2.3 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 留守的劳动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偏弱, 劳动技能提高难度大, 影响粮食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制约粮食科技水平的提升。

3.2.4 气候不确定性增加。

新沂市是旱涝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 受季风气候影响, 降水年际年内变化大;加上近年来温室效应, 气候变暖, 导致极端性天气增加。据气象部门预测, 新沂市未来气候条件不容乐观, 降水的不确定性较大,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同时, 极端性天气引发气候事件增多, 粮食生产将面临大旱、大涝、大冷、大暖的气候影响, 旱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增加, 由此带来的农业病虫害影响将加大。

3.2.5生态环境约束大。

当前, 农田的掠夺性经营以及化肥、农膜等长期大量使用, 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面源污染加重, 水环境恶化, 城市周边、部分交通主干道以及河湖沿岸耕地的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 严重影响着粮食质量和效益。

3.2.6 其他因素。

新沂市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抗灾能力较弱。现有耕地中, 中低产田约占60%以上, 粮食产量不稳定, 年际间波动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例不足50%, 灌排设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4 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尽管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 但从长远看, 未来新沂市粮食增产仍有潜力。市内同一种植区内的同一作物, 各镇之间单产差距较大, 有的相差750 kg/hm2以上。从新沂市历年粮食单产情况看, 自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新品种、新技术的不断推广, 1978—2007年单产年均增长近3%。由于当前产量水平相比1978年基数较高, 加之各种制约因素, 今后粮食增产难度加大。未来3年, 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 预计全市新增粮食1.050万t, 粮食单产年均需增长0.85%左右。通过加大投入,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实现粮食增产目标是可能的。

4.1 粮食生产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 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保护力度[1,2]。2004年以来, 国家取消了农业税, 实行了“四补贴”以及产粮大县奖励政策, 建立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托市收储以及支持粮食生产的补贴制度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国家将继续扩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规模, 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水平, 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3,4]。

4.2 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

根据中国工程院对典型地区调查数据, 有灌溉条件地区的小麦产量是旱地产量的1.67~1.89倍, 有灌溉条件的玉米产量是旱地产量的1.47~1.53倍, 而且产量相对稳定。对于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的中低产田, 通过配套完善灌排条件, 改良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 可增强粮食生产抗灾能力, 增加产量水平10%~15%。

4.3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步伐加快

新沂市农业科技到位率仍然较低, 常规作物自留种比例较高, 高产品种没有得到普遍应用, 主栽品种多乱杂, 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不到位, 现有品种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根据全市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经验, 通过使用优良品种、组装配套集成农艺和农机技术, 可提高产量750 kg/hm2。

4.4 粮食产前产后保障水平提高

目前, 新沂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 粮食烘干、仓储、运输能力不匹配。通过提高农机质量, 增加机型, 推进社会化服务, 可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通过进一步加强粮食烘干、仓储、运输等设施建设, 可以提升粮食收储和调运能力, 夯实粮食产前产后保障基础。

参考文献

[1]巩普亚, 韩从道, 刘兆, 等.新沂市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2) :392, 395.

[2]李平, 修丽娜, 赵继艳.承德市粮食增产潜力与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3) :87-89.

[3]毕玉昌.金安区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4) :374-375.

3.粮食生产潜力调研报告 篇三

小麦是河南的第一大作物,常年小麦种植面积5.3万平方千米,其次为玉米2.67万平方千米,水稻、大豆5333平方千米,红薯3333平方千米,其他杂粮作物1333平方千米。

近年来,河南省粮食作物面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中小麦、玉米两大作物面积逐年增加,而甘薯、杂粮、杂豆等小作物面积逐年减少。

一、河南省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夏秋粮生产发展不平衡

8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提高,社会对小麦需求量的增长,国家和农民对小麦生产十分重视。相对秋粮生产有所放松。夏秋粮生产以1984年为转折点,夏秋粮总产之比由1984年前的4:6转为近年的6:4。近10年来,夏粮总产平均21.6亿千克,秋粮总产平均12.2亿千克,其总产比例为63.9:36.1。夏秋粮生产不平衡性的主要原因,一是小麦涉及广大群众口粮和粮食安全,种植面积有保证,并且小麦具有高产稳产的特点。二是广大群众对小麦生产舍得投入。丰收年的1995年主要作物生产成本核算调查,小麦每亩生产成本和生产利润分别比玉米高出28.8%和减少31.7%,但广大群众为了小麦一季保全年口粮和完成定购粮,不惜利润的减少而舍得投入。三是小麦新品种和新技术更新速度快,而秋粮科学种田水平低,特别是红薯、大豆及小杂粮施肥少或不施肥以及粗种粗管理现象普遍,造成产量低而不稳。

2.人增地减,人均耕地不足

人口逐年增加,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萎缩,人均资源不足,是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据统计,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已由1954年的13万平方千米,减少到2005年的9.2万平方千米,减少了3.8万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减少760平方千米;而同期全省人口却由4560万人增加到9700万人,人口增加了一倍,平均每年增加102.8万人。人均耕地由2000平方米减少到667平方米。

近几年来,随着耕地减少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趋势更加突出,自1990年到2003年的13年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3927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减少312平方千米。从现实情况来看,人口增长,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趋势在短期内仍将是严重的。

3.自然灾害频繁,抗灾能力差,生态环境恶化

资料表明,对河南省危害最大的气象是干旱、雨涝和干热风。建国以来,全省出现明显干旱和以干旱为主的有15~20年,平均每隔6~8年一次大旱,4年左右一次中旱,4~5年出现一次重的涝灾。近20年来随着全球性厄尔尼诺现象,灾害性天气出现的概率加大,危害更重。建国以来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抗御水旱灾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抗灾标准偏低,加之经济发展对抗灾害标准有了较大的提高,水旱灾仍然是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河南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特点适合各种作物病虫害发生及蔓延。粮食作物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13万平方千米,因防治不及时损失粮食20亿千克以上。

目前,有些病虫害已得到控制,但小麦穗蚜、红蜘蛛和白粉病、锈病、纹枯病;玉米螟、斑病;水稻螟虫、稻瘟、纹枯等作物病虫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危害极大。

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构成威胁。

目前全省未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2.75万平方千米,未治碱面积1610平方千米,沿黄地区耕地沙化严重,土壤质地下降,水质污染面积日趋扩大。同时有机肥料使用量不足,秸秆烧毁现象严重,机耕所占比例减少,耕层变浅,地力下降,病虫害危害给粮食生产造成一定损失。

4.种粮比较效益低,粮农收入增长缓慢

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减慢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城市改革的全面推进,物价逐步放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超过了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使一度缩小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又不断拉大。二是农产品加工业滞后,粮食转化增值率低,以及优质率、出口创汇率不高,从而使农民从加工增值环节和出口创汇不高,从而使农民从加工增值环节和出口创汇中得到收入非常有限。三是河南省农村二、三产业落后,农民非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有25.1%,特别是粮食大县,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落后,农业投入不足,扩大再生产缺乏后劲。不少产粮大县出现了产粮越多,财政越穷,包袱越重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当地政府和粮农生产的积极性。

5.农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队伍不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近10年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其中包括种子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科技兴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各级财政紧张,农业科研、教学和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二是大部分县乡的农技推广站“改性”“减供”“断奶”,人员分流经商,技术推广工作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据2004年统计,全省县乡农技推广站5164个(包括:农技、植保、土肥、种子、农经、水产等),改为公司的占12.4%,工资停发或扣发的占67.8%,部分技术人员调离岗位或提前退休,这些问题造成基层技术队伍极不稳定。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农业新技术推广速度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科技成果利用率仅有40%,科技在粮食增产份额中所占比重仅有35%~39%,而先进国家贡献率高达60%。

二、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要潜力

1.粮食单产增产潜力

从粮食单产水平看,全省有2万平方千米高产区,粮食单产每亩450千克,4万平方千米中产区,粮食单产每亩300千克,2.67万平方千米低产区和丘陵旱地,粮食平均单产每亩200千克以下。同时,涌现出一大批高产典型,如小麦和玉米一年两熟吨粮县、小麦单产每亩超500千克、玉米和水稻单产每亩超600千克的县、小面积小麦单产每亩600千克、玉米单产每亩超750千克、水稻单产每亩超700千克等高产典型,为粮田由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再高产积累了经验。

2.中、低产田改造后增产潜力

黄河以南平原区利用贷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万平方千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亿千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全省沿黄沙滩地2667平方千米开发利用,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8亿千克。

据焦作市有关部门调查,小麦灌溉与不灌溉,一般年份单产每667平方米可相差150~200千克。河南适宜发展灌溉的耕地面积近5.3万平方千米,而旱涝保收田不足2.67万平方千米。

随着水利设施等生产条件的改善,可使高产区粮食单产每亩提高10千克以上,中产区粮食单产达到或接近目前高产区产量水平。届期实现粮食产量指标完全可能的。

3.依靠科技增产潜力

一是利用高秆高产的玉米与低秆低产的豆类和高价值的花生等间作套种,既能恢复大豆面积,确保花生等作物面积,又能扩大玉米种植面积3000平方千米,可新增粮食5亿千克。

二是提高科技进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增长5个百分点,使科技进步在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45%~50%),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亿千克和60亿千克。

4.粮食生产潜力调研报告 篇四

县人大常委会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情况调研组

县人大常委会:

根据省、市人大的统一部署和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经县人大主任会议研究决定,5月23日,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X、XXX带领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全体成员,在副县长XXX、县农业局主要负责同志及有关人员陪同下,先后深入到胡集、汲冢等乡镇粮食生产核心区,对农业技术推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良种推广和使用、农田高产开发等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察看,走访了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种粮群众。调研采取了听取情况汇报、走访察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研中,代表们对我县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绩

1、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对粮食的贡献率。一是在县电视台、电台开辟“农业专家谈农业”栏目,让农民跟专家学种田。二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不

1断提高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种田水平和科技素质。今年以来,全县百名科技人员已累计下乡540次,召开培训会近百场,培训农民8万多人次,面对面进行技术指导8000多人次,印发科技资料16万份。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四是实现了全县小麦统一供种,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全县小麦均衡增产,品质提高。

2、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3年来,全县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424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8.96万亩,新增灌溉面积8.05万亩。二是强力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机井、桥涵、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应急灌溉工程建设。3年来,全县累计投资2.62亿元,新打机井6808眼,新建桥涵3012座。积极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条件和耕地质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显著增强。多次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减轻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危害。

3、强化惠农政策落实,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县抓住国家强农惠农的大好机遇,一丝不苟把国家各项政策落实好、贯彻好。认真落实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抗旱救灾资金等各项惠农政策,一分不少地及时拨付到农民手中。使农民看到种粮的好处和希望,种粮的热情空前高涨。

4、强化粮食产业化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经济效益。我县通过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XXXXXXXXXXXXXX,土产品做出洋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加工附加值,实现粮食生产加工效益最大化,走出了一条依农兴工、以农促工的成功模式。

二、不足之处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粮食增产。目前全县163.7万亩耕地,旱涝保收田不足一半,有效灌溉面积仅占80%,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仍较差,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弱,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解决,粮食单产年际有一定波动。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影响粮食增产。乡镇机构改革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并且目前从事农业技术服务的公益性服务人员也显现出年龄老化、知识退化的问题。加之我县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科学种田能力低,使得科技新成果难以真正推广和应用,已明显成为制约粮食发展的障碍。

3、粮食比较效益低,抑制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几年,全县粮食生产一直保持稳步增长,但种粮比较效益并不高,远远比不上二三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批青壮农民转移到城市务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主要是妇女、老人和小孩,管理技术粗放,增产效果不明显,给农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利。

4、对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扶持力度有待提高。目前县财政财力有限,农业项目融资难,国家给予龙头加工企业扶持的项目少,资金少,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制约着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任务及惠农措施,开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给群众带来的实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2、加强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大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坚持机制创新切实解决好工程的养护,采取“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有效解决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工程的养护问题,充分发挥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

3、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及时将良种、新技术、新机具等科技新成果展示给农民,强化统一供种工作,使广大农民自觉使用优良品种,掌握新科技、新技术的使用。加大科技下乡力度,强化农民科技知识培训,电视台开科技专栏,加强农业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科技使用水平,使农民成为使用农业科技的主力军。

4、加大政府投入确保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要建立支持粮食生产核心区发展的稳定投入机制。目前粮食生产核心区普遍财力有限,投入粮食生产的绝大部分资金来自向上争取项目,但项目争取具有不确定性,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有限。要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和项目的带动,激励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快发展,形成哪个地方粮食生产贡献大、哪个地方粮食生产质量高,就向哪个地方多投入的稳定扶持和激励机制。

5.粮食生产潜力调研报告 篇五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为及时掌握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动态,做好粮食行业安全生产指导工作,规范粮食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报告行为,根据《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及《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发生人员死亡、或2人以上重伤、或1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或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安全生产事故,粮食企业均应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报告安全生产事故情况。

本条所称“粮食企业”指从事粮食(含油脂、油料)收购、储存、加工、运输等业务的各类所有制企业。

第三条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企业负责人报告。企业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将事故情况逐级报至国家粮食局。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第四条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事故发生企业名称、仓容或生产规模、隶属关系、联系电话等概况。

(二)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事故的简要经过。

(四)事故已经造成的死亡、重伤、轻伤、失踪人数,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

(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事故报告材料参考格式附后。

第五条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第六条事故调查结束1个月内,企业应将事故调查报告、事故现场音像资料、有关责任人的处理结果、采取的改进措施等逐级上报至国家粮食局。

第七条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中国中纺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应指导所属企业按属地原则及时向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安全生产事故情况。

集团公司接到所属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向国家粮食局书面报告事故情况,并向事故发生地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通报事故情况。

集团公司接到所属企业事故调查报告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向国家粮食局报告事故调查结论、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结果。

第八条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具体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的部门、联系电话及联系人,受理事故报告和举报。

第九条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如有必要,可派人到事故现场调查了解情况。指导粮食企业做好事故救援和善后工作。并跟踪事故调查情况,定期对本地区粮食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做汇总分析,指导本地区粮食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第十条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严惩安全生产事故瞒报、谎报和迟报行为。

对于出现瞒报、谎报安全生产事故行为的粮食企业,应撤消企业负责人职务及承担相关的责任,同时,有关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取消其粮食收购资格或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

对于出现迟报安全生产事故行为的粮食企业,有关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责令企业整改,对情节严重的,有关部门应取消其粮食收购资格或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

对于出现瞒报、谎报、迟报安全生产事故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由上级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给予相关责任人处分。

对于出现瞒报、谎报、迟报安全生产事故的集团公司及下属单位,由国家粮食局予以通报批评,由相关集团公司对责任人给予相应处分。

6.粮食生产潜力调研报告 篇六

县安委会:

**县粮食系统安全生产工作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安全第一的指导原则,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市局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部署,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现将我局2013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立组织、明确分工。

局党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把它做为全局的一项重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年初,县局根据工作需要,重新调整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生产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各基层公司(库)也相应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同时,根据业务工作环节,认真梳理排查风险隐患,与各基层单位签订了《2013年安全生产责任状》,细化任务、明确职责,在系统内夯实基础,形成合力,确保安全生产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加强安全法制教育,提高安全管理和安全技能。

结合6月份开展的“查隐患、保安全、促稳定”为主题的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项行动,切实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在各基层站(库)点醒目位置和全县主要路段,印发张贴安全标语248张,横幅38幅,安全生产警示内容118份,出动宣传车12辆次。同时,为了牢固树立“安全生产重于泰山”责任意识,全局上下结合实际事例,认真开展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的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工作人员对安全生产的思想认识,切实增强了安全生产法制观念,提升了安全生产工作技能。

粮食企业今年把安全生产列入粮食安全检查重要内容之一,实行边检查、边总结、边学习整改,由于结合实际事例学习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效果十分明显。通过学习、宣传,提高了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增强了安全法制观念,提高了安全工作技能。

三、建立安全工作制度,制定安全工作预案,落实安全工作任务,夯实安全工作基础。

按照“围绕一个目标(治理隐患,杜绝事故),抓住一条主线(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落实两个责任(生产责任,安全责任),夯实两个基础(安全意识,安全生产)”的基本方案,采取了以下措施。

1、建立了各项安全制度,如:安全保卫制度、值班交接制度、节日加岗加哨制度、用电管理制度、储粮化学药剂使用管理制度、登高作业管理制度、安全消防检查制度、消防四邻联防制度、消防人员培训制度、现金缴送、提取、保管制度、消防器械检查、修理、试机制度、安全工作检查、总结制度等。把各项制度放大张贴上墙,装订成册,组织职工定期学习,使职工人人明白,个个熟悉各环节安全工作任务,认真执行制度。

2、制定安全工作预案,及时施救。从县局到公司、站点,均制定安全工作预案,一旦发生险情,可以立即启动预案,及时施救,将事故消灭在萌芽阶段。为加强信息传递和险情或事故报告,建立了信息网,单位急救电话号码本,做到拉的出,打的响。

3、针对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抓事故苗头整治。

全县国有粮食企业十六个公司、库、站,76个分站点,安全工作点多面广,业务量大,复杂多变。为切实做好安全工作,杜绝事故,根据粮食企业的业务性质和安全工作的特殊性,采取抓重点时段、重点任务、重点排查的方法,遏制事故苗头,确保安全。如:节日期间,重点抓加岗加哨,值班保卫、安全防火,加强四邻联防;收购期间加强机械、用电、登高、易燃物品管理和现金缴送、保管工作;调运期间加强装卸、拆垛、用电、照明管理;春季加强培训、消防器械修理、添置和防汛设施维修加固;防汛期间,做好防汛人员安排,防汛物资、器材准备,及时上报水情、雨情、汛情;雨、雪天气加强粮食、仓房、电路、围墙等基础设施检查,严防发生倒塌、电线短路、仓房漏雨、受潮、坏粮。通过抓重点工作、重点排查、严格防范,消灭了事故苗头,杜绝了事故发生。

4、加强防火,防汛设施和仓储机械维修。

为了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目标任务完成,各基层公司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切实加强防火,防汛设施和仓储机械等器材的维修。一年来,全县16家基层粮食企业共配备消防泵81台(套),灭火器806只、消防桶969只、消防栓18只、消防梯45个,防火钩47把,维修清粮机械设备41台,保粮机械98台,维修清理消防池54个,维修消防室12间,修理消防泵18台。其中:河口省级储备库新购消防泵2台;石店公司新购消防泵2台,花园公司新购消防泵3台;户胡公司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更换老化天线500米,新购灭火器20只;众兴公司为输送机、清粮机安装了专用电路;长集公司连续3年投入资金5万元,对下属4个分站的用电线路进行全部更新。同时,部分企业还利用业务淡季对防汛设施进行维修,特别是维修防水墙,进一步提高了防洪能力。2011年以来,全县大修仓房12.3万吨,支出105.243万元。仓房小修支出83.71万元。基本解决了仓房漏雨返潮,为安全储粮消除了隐患。

四、加强安全监督检查,消灭事故隐患

按照《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活动要求,今年以来,县局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监督检查20余次,重点检查安全储粮、安全防火、储粮仓房和储粮设备、化学药剂的保管与使用、消防设备的使用维修与保管、用电管理、消防设备和机械管理等。特别是今年9月份开展的“打非治违”专项督查活动中,县局党委班子成员齐上阵,对全县16家基层企业开展了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帮助企业发现、整改各类安全隐患3处,挽回经济损失近十万元。目前,全县16家国有粮食企业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健全,安全责任落实,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能够发挥实效,防范措施比较到位,目标管理和责任落实情况良好,实现了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目标任务。

在进行粮仓机械作业时,均安排有技术专长,责任心强的人员操作,工作期间能坚守岗位,机械工作和移动时无关人员不准靠近,定期维修保养电路,电器和粮仓机器设备,今年来全县共维修粮仓机械设备21台,保养粮仓机械98台,确保各种机械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熏蒸化学药剂管理严格,专库存放,双人双锁,有进出库记录和领用人签名,有领导签批。熏蒸时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要求进行,成立熏蒸组织,并向上级主管单位备案,分管领导和防化员到场,药剂残渣都要做到深埋无害化处理。

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企业通过体制改革,实行公司化经营,经过几年的市场拼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新体制模式下,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在下一步工作中克服。

1、人员减少,值班人员严重不足。解决办法是公司机关人员参加值班。

2、消防设施陈旧,有的需要更新。解决办法一是企业自筹一部分进行修理,二是从储量补贴中挤出部分资金,更新必要的机械和设备。

3、制定需要修订,执行制度要加强力度。解决办法一是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干部职工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二是强化制度执行力度,重奖重惩。

(二)、按照《清剿火患战役工作方案》“谁审批、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我们先后对民营粮油企业加工场所进行检查,发现一些企业消防设施配备不符合要求,有的甚至没有。用火、防火隔离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消防、疏散通道不畅,大米、面粉、饲料加工企业无防粉尘设施。对此,我们已要求问题企业整改落实到位。

综合上一年来的安全生产工作,参照《2012县直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考评实施细则》自评100分。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二日

主题词: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自评

抄送:**县安委会

**县粮食局

7.粮食生产潜力调研报告 篇七

2003年以来, 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 国家财政就重点在“少取”和“多予”上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促进农民增收。从2004年开始, 我国探索创新了粮食直补制度, 将原来补贴在流通环节的粮食风险基金拿出一部分, 直接补贴种粮农民。截止2007年, 我国的种粮扶持补贴政策已达5种之多, 包括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等, 为了了解种粮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的认知特征以及农业补贴对种粮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 笔者设计了“农业补贴政策调研”问卷调查表, 对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区、高安市、鄱阳县、余干县、吉水县、瑞昌市、临川市等7个粮食主产县 (区) 一般农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 收回且有效问卷312份, 回收且有效率达89.1%。本调查重在了解国家实行农业补贴扶持政策后, 种粮农户的家庭生产经营情况, 种粮农户家庭近年来所得补贴, 种粮农户对农业补贴扶持政策的认知特征、满意度和种粮意愿等信息, 故问卷根据这些要求设计了四部分共34项问题。第一部分是种粮农户的基本情况, 包括种粮农户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家庭劳动力、承包耕地面积、水稻种植面积;第二部分是种粮农户所得农业补贴, 主要是包括2006年与2007年农业补贴标准及农户家庭得到的农业补贴资金等项目;第三部分是种粮农户家庭生产经营情况, 包括水稻种植类型、粮食种植面积变化及其原因、家庭年纯收入及来自粮食的收入所占比重等项目;第四部分是种粮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的认知特征, 包括了解到的农业补贴扶持政策、补贴方式、对补贴标准的满意度、粮食补贴对增加家庭收入的作用、没有粮食补贴对家庭粮食种植面积的影响、农机补贴对提高种粮机械化水平的作用、农资综合直接补贴对稳定种粮收益的作用、对粮食生产最担心的变化等项目。

二、农户对政策的认知特征及对其生产经营行为的影响分析

(一) 被调查种粮农户的基本情况

1.被调查种粮农户户主年龄普遍偏大, 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如表1所示。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 被调查种粮农户户主年龄在46岁以上的占62.8%, 而45岁及以下的只占37.2%, 文化程度高中以下的占82.7%, 高中及以上的仅占17.3%。

2.被调查种粮农户家庭劳动力紧缺, 承包耕地较少。

被调查的312户种粮农户每家平均人口4人, 家庭平均劳动力只有2人, 并且多数都是两个劳动力的年龄都在50岁以上, 承包0-5亩耕地的为157户, 占总数的50.3%;承包6-16亩耕地的为133户, 占总数的42.6%;承包16亩以上的为22户, 仅占总数的7.1%。

(二) 被调查种粮农户家庭的生产经营情况

1.被调查种粮农户种植水稻的类型主要以双季稻为主, 也不乏种植一季中稻或单季晚稻的农户。江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雨量丰沛, 并且江西粮食主产区普遍为平原、丘陵、山区地形, 因此种植的水稻以双季稻为主, 在被调查的312户种粮农户中, 种植双季稻的为256户, 种植双季兼单季为19户, 也就是说会种双季稻的农户占总户数的88.1%, 种植一季中稻或单季晚稻为37户, 占总数的11.9%。

2.与2006年相比, 2007年种粮农户的粮食种植面积普遍不变。如表2示。

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 在被调查的312户种粮农户中, 与2006年相比, 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保持不变的为241户, 占绝大多数。当进一步问及粮食种植面积增加或减少的原因时, 多数人增加种植面积的原因为“粮食价格上涨”, 绝大多数人减少种植面积的原因为“劳动力紧缺”。

3.2006年种粮农户家庭纯收入中来自粮食收入的比重普遍偏低[1]。在被调查的312户种粮农户中, 农户家庭纯收入来自粮食收入的比例占50%及以下的有192户, 占总户数的61.5%, 其中有11户没有粮食收入的家庭, 农户家庭纯收入来自粮食收入的比例占51%-89%的为67户, 占总户数的21.5%, 农户家庭纯收入来自粮食收入的比例占90%及以上的为53户, 仅占总户数的17.0%。

(三) 被调查种粮农户对粮食补贴扶持政策的认知特征

1.种粮农户对国家实施的农业补贴扶持政策普遍不太了解。截止2007年, 我国的种粮扶持补贴政策包括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等5种。在被调查的312户种粮农户中, 对这些政策只了解2种及以下的达176户, 占总户数的56.4%, 其中还有23户1种都不了解, 了解3-4种的为76户, 占24.4%, 5种全了解的为60户, 仅占19.2%。

2.种粮农户对目前种粮直接补贴的标准满意度较高[2], 但粮食补贴的有无对种粮农户的种粮面积增减影响不大。在被调查的312户种粮农户中, 当被问及认为目前种粮直接补贴标准时, 选择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为246户, 占总数的78.8%, 选择不满意的为66户, 占总数的21.2%。但进一步问及如果没有粮食补贴, 您家种植粮食的面积时, 选择不变的为230户, 占总数的73.7%, 选择减少的为74户, 仅占总数的23.7%, 甚至还有8户选择增加。

3.种粮农户对某些农业补贴政策的作用效果评价不高[3]。如种粮农户对粮食补贴对增加家庭收入的作用, 购买农机具补贴对提高种粮机械化水平的作用及农资综合直接补贴对稳定种粮收益的作用多数都认为不大。如表3所示。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 在被调查的312户种粮农户中, 有64.1%的农户认为粮食补贴对增加家庭收入的作用不大;有51.6%的农户认为购买农机具补贴对提高种粮机械化水平的作用不大;有57.8%的农户认为农资综合直接补贴对稳定种粮收益的作用不大。

4.种粮农户在种植粮食的过程中最担心的事情首先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 其次是粮食价格下跌, 对农业补贴政策会变的担心却比较少。在被调查的312户种粮农户中, 当被问及在种植粮食过程中最担心的事情时, 选择担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的为178户, 占总数的57.7%;选择担心粮食价格下跌的为92户, 占总数的29.5%;选择担心补贴政策会变的为42户, 占总数的13.5%。

三、结论及建议

农业补贴扶持政策主要是国家政府希望通过财政转移性支出达到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目的。因此, 今后仍应加大对财政“三农”的支持力度, 并把提高直接补贴农民的比重作为今后财政农业支出调整的主要方向[4]。而当前我国实施的各项农业扶持补贴政策主要目的是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三农问题”, 稳定并提高粮食产量。政策实施之后的效果如何, 有没有达到实施农业补贴扶持政策所定的目的, 通过对所做调查的统计分析, 笔者得出如下结论:农业补贴扶持政策给种粮农民一种国家重视粮食生产的强烈信号, 但各项政策对农民的具体生产经营行为影响不大, 没有消除种粮农民对种植粮食的各种担心。要使我国的农业补贴扶持政策达到预订的目的, 仅仅强调农业补贴扶持政策本身的实施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对所做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笔者提出的供有关部门参考的建议是:

(一) 高度重视农村青壮年及高素质劳动力紧缺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劳动力紧缺不仅仅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绝对数量的紧缺 (如被调查的样本中平均每户只有2个劳动力) , 而且还表现为农村青壮年及高素质劳动力的紧缺。在被调查的农户中户主年龄在46岁以上的占62.8%, 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的只占17.3%。当然,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劳动力紧缺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因此, 一方面, 要重视城镇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 要积极的在现有农村劳动力上做文章, 抓紧实施新型农民培训, 以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 抓紧实施农业机械化生产, 以降低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二) 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及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有相当一部分农户承包的土地很少, 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的土地只种一季中稻或单季晚稻, 这就免不了有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的因素存在及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发生, 各地政府应该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基础上, 积极偿试既能调动农民积极性又有利于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的土地流转制度。见于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特殊思想感情, 建议各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一种主要以生产项目为导向的土地流转制度 (雷海章, 2007) , 也可以采取季节性的土地流转制度。

(三) 高度重视加大农业补贴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 保证补贴及时到位

首先, 当前种粮农户对国家的农业补贴扶持政策还不是十分了解, 说明一方面, 农户了解政策的渠道有限;另一方面, 基层干部的政策宣传工作没有到位。这就需要各地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会议、宣传栏等媒介, 对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购置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扶持政策进行有力的宣传, 使农户对扶持政策的目的、意义、补贴对象、补贴方法、补贴标准、计算方法等有清楚的认识, 让农业补贴政策深入民心。最后, 要保证补贴确实发放到农户。有些地方的农户没有得到任何补贴, 反而补给了未种植粮食的转包户, 个别地方国家的补贴款被封存、挪用甚至不知去向, 说明这些地方的相关官员对扶持政策理解不准确、实施不到位, 需要加强指导和监管。再次, 要适当调整补贴时间, 保证补贴及时到位。在笔者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 有不少地方需在6、7月份才能将补贴陆续发放到位, 导致农户无法根据补贴的情况安排当年的农业生产。建议在来年的春播之前, 就将各项补贴兑付给农户, 为其当年的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四) 高度重视提高农业补贴扶持政策效应[5]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种粮农户对粮食补贴对增加家庭收入的作用, 购买农机具补贴对提高种粮机械化水平的作用及农资综合直接补贴对稳定种粮收益的作用多数都认为不大。可见, 一些农业补贴扶持政策的实施效应不佳。要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效应, 一是进一步加大补贴规模;二是在补贴政策出台之前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论证;三是补贴政策实施之后要进行政策实施效应的评价, 对一些不大科学合理的补贴政策, 实施效应不佳的政策要及时做出调整;四是建议在稳定原有补贴额度的基础上, 改新增的补贴资金为奖励资金, 重点奖励那些农业补贴政策效应较好的地方。

(五) 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及粮食价格的稳定和提高

通过对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 笔者发现种粮农户在种植粮食的过程中最担心的情况包括粮食价格下跌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 而种粮农户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最主要的原因也粮食价格上涨, 可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稳定及粮食价格稳定和提高的重要性。要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一要根据市场经济要求, 深化农资价格改革, 取消对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各种补贴等政策优惠。二要完善化肥、种子、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调控机制, 通过市场准入机制强化生产经营者的市场责任和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管理, 建立主要农业生产资料淡季商业储备制度, 保证农资的正常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三要强化农资成本监审工作, 缩小农资价格变化与成本变化的差异, 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四要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监督检查, 严厉打击农资经营中的牟取暴利及价格欺诈行为。五要建立健全农资价格监管网络, 在县、乡、村三级设立专门农资监管人员, 各环节全程对农资的购、销价格进行监管。

要稳定和提高粮食价格, (1) 要充分认识到粮食价格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不能把粮食价格视同为一般的商品价格。 (2) 要改革中国的粮食以及整个农产品的贸易体制, 使其不能够成为个别企业的牟利体制, 而是要成为一个能够促进我国粮食价格稳定、农产品价格稳定的机制。 (3) 要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 (4) 要增加粮食及农产品的生产, 规范和限制粮食的其它用途。 (5) 要鼓励支持对粮食的深加工, 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与价值链。

(六) 高度重视思考“未来中国将由谁来种地”这样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前已述及, 农村劳动力不仅绝对数量紧缺, 青壮年及高素质劳动力更是紧缺, 这一矛盾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还会进一步加剧, 而购买农机具补贴对提高种粮机械化水平的作用又不大 (有57.8%的农户这样认为) , 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未来中国将由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因此, 国家政府应大力支持、鼓励、引导农业的专业化耕作,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应大力支持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农业

参考文献

[1]李鹏, 谭向勇.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民种粮净收益的影响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 2006 (1) :44-48.

[2]朱红根, 王雅鹏, 翁贞林, 刘小春.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粮食扶持政策评价及其完善-基于江西省农户问卷调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04) :66-69.

[3]肖海峰, 李瑞锋, 王姣.农民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评价与期望-基于河南、辽宁农户问卷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 2005 (3) :18-23.

[4]翁贞林, 王雅鹏.论统筹城乡发展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调整[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 27 (2) :151-154.

上一篇:争做最美中学生演讲稿下一篇:厨神争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