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生日课文教学设计

2024-07-02

借生日课文教学设计(精选8篇)

1.借生日课文教学设计 篇一

课文《借生日》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放、布等12个生字,会写今、正等2个字。认识两个偏旁牛字旁、食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的原因。

4、感受体会妈妈对小云的爱以及小云也爱妈妈的母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故事中感受体验妈妈对小云的爱以及小云也爱妈妈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导入

1、师:今天,周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好听的歌曲,小朋友们想不想听?那就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

(播放《生日歌》,大屏幕出示一个漂亮的生日蛋糕,美妙的音符在上空飘动。)

2、师:小朋友们知道这首歌曲的题目吗?(生:《生日歌》。)小朋友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畅谈自己过生日的乐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生日有关的新课文──《借生日》。(师板书课题。)

3、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带疑听全文:

⑴ 过渡:

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吧!生日怎么能借呢?今天呀,老师就要给大家来讲一个借生日的故事,小朋友们可要仔细听,到底是谁把生日借给了谁呢?

(课件范读。)

⑵ 故事听完了,现在你知道故事里写了谁把生日借给谁了呢?

2、自读全文:

这个故事真是太好听了!小朋友想不想自己来读读这个故事?那就请你打开书本,翻到96页,轻轻地来读一读吧!可是,新课文中有许多我们还不认识的新字,怎么办?(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识字方法,如:看拼音识字、听读识字、看图识字等。)下面请小朋友们伸出小手一边指着课文,一边读,比一比,看谁读的最流利。

3、识读生字:

⑴ 大家读得可真认真,生字宝宝跑出来跟我们见面了,你认识吗?认识就大声交出他们的名字。

⑵ 小老师教读词语。

⑶ 去掉好朋友,剩下生字宝宝你们还会读吗?

⑷ 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

⑸ 我们都跟生字宝宝交上朋友了,这下子再去读读课文,你一定会觉得更加亲切了。

2.借生日课文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本的点睛之笔。标题有概括性、针对性和醒目性三大特点。概括性指的是通过标题,读者能够知道文章大概介绍什么内容;针对性指的是文章就某一具体内容展开相关论述,体现文章主要特点;醒目性则是指标题语言精练精彩,吸引读者,醒人眼目,给人美感[1]。

标题可以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可以引领读者预测作者的行文思路,迅速把握文章的框架脉络,提高阅读速度;标题可以对文章体裁及文本内容的理解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标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标题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标题,把握文章的主线,在主线的引领下引导学生准确到位地解读文本,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更为深入和透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

阅读文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立体、多元的解读:解读文体;解读文本结构;解读语意,包括浅层次的细节信息和深层次的核心观点及情感价值观的解读;解读语言;解读策略等[2]21。这些多维度的解读都可以借用文本的标题,巧妙地采取一些技巧与策略来落实。

一、巧用标题预测内容解读文体

读前预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读前预测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形成阅读期待,这样,学生在之后的阅读中就自然而然想要去验证之前的预测,从而进行积极的阅读体验。从人教版NSEFC教材众多阅读文本前的“Look at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s and predict the content”可知,根据课文标题进行阅读前的预测更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一)利用标题引发兴趣预测文本内容

标题往往以生动、别致的特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课文标题迅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其强烈的阅读欲望。而且课文标题是文本主旨大意的浓缩,因此教师可以在阅读前指导学生结合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预测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例如,人教版NSEFC(以下所举例子都为同一套教材)Book 3 Unit 2 中阅读文本的标题是“Come and eat here”,该标题以独特的祈使句形式出现,且含有eat这样令学生感兴趣的词。笔者在让学生读完标题后,设置如下三个问题:1. Where does“here”in the title refer to?2. What can we eat? 3. Why will we come to eat?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预测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标题,学生预测出本文讲述的是主人公邀请大家来他们开的饭店品尝特色饮食。这种预测活动促使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主动去验证自己的预测。

(二)根据标题深入思考解读文体风格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明确提出了能识别不同文体特征的要求。人教版NSEFC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标题都隐含着有关文章体裁的信息,因此在读前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标题所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读该文的文体。通过解读文体,理解语篇的体裁结构,促使学生首先在宏观上把握篇章的特点。

例如,在教学Book 3 Unit 5 的阅读文本“A trip on‘The True North’”时,教师可以针对课文标题设计如下问题:What kind of writing style is this passage? (narrative writing, expository writing or argumentative writing?) 通过标题中的a trip和The True North,学生可以判断出该篇课文为记叙文文体,以此采取恰当的阅读策略,在接下去的阅读中关注时间、地点的变化,从而更快速、更精准地抓住课文的主线,为进一步的细节阅读做好准备。

二、借题发挥梳理文本信息与脉络

读中环节是阅读课的核心环节,承载着理解文本内容的重要任务。在此环节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标题,利用其对文本结构与主体内容具有很强体现性的特点,以它为切入点,借题发挥,开展文本阅读和信息梳理活动,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全面地理清文章脉络,对文本细节内容的解读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围绕标题设计问题理清文本信息

在细读文本时,学生只有抓住文本结构才能理清文章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从而深入品味文本谋篇和构思的巧妙。课文标题简明扼要,统领全文,教师可以充分围绕标题设计问题以梳理文本内容。围绕标题设置主问题及相关问题链,能引导学生把所阅读的文章看作有机的统一体,从标题出发理解文章构思、布局、层次结构及逻辑关系,整体感知文本主题和谋篇布局,理清内容框架和思维脉络,理解深层含意,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3]。

例如,在教学Book 1 Unit 3 的阅读文本“Journey down the Mekong”(Part 1)时,针对课文标题中的三个关键词,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链(见图1),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结构与内容。

问题1 通过围绕标题关键词journey,运用4W1H对本次旅行的人物、缘起、时间、方式和地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梳理该旅行的基本信息。问题2 至4 围绕标题关键词down,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湄公河的发源地和该旅行的难度及原因,让学生意识到本次旅行是由高海拔到低海拔,由北往南沿河往下的,并在这一过程中感知文中主人公的性格品质。问题5 和6 通过围绕标题关键词the Mekong引导学生梳理旅行前主人公所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在旅行途中会看到的沿河风景。这种围绕标题设置的问题链,能够使学生一目了然、全面系统地梳理文中大量的细节信息,感知文本的谋篇布局。

(二)基于标题感悟细节体会脉络承接

阅读中,只是对表层信息的理解,学生虽读得辛苦,但读后却依然“见木不见林”,因为他们忽视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有机联系[2]23。要理解“散落在文本各处”的信息点之间的相互联系,读者需要重点解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例子、场景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事实与观点、观点与观点、观点与例子之间的关系[4]13。因此,在文本解读时,解读文章的脉络承接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教师可以巧妙借助标题,梳理信息之间的关系。

例如,Book 6 Unit 4 的阅读文本是“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该标题比较独特,耐人寻味。针对标题,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In the title, which part is a fact and which part is an opinion?学生分析后不难发现,标题本身就体现了客观事实与观点态度的逻辑关系。笔者再根据标题中的这两块信息,引导学生感悟标题隐含的各个细节,然后绘制成思维导图(见图2),从而更清晰地体会文本中事实与观点、观点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基于标题进行这样的主线贯穿后,原本复杂难懂的科普信息变得简单清晰、生动有趣,文章的脉络与承接也一目了然。

三、小题“另”做提升批判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5]9。因此,提升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也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培养思维能力是伴随着对文本的深度解读的阅读教学活动而产生的。表层理解关注文本信息,而深度阅读则开启思维[4]。为了实现深度理解,教师可以以课文标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阅读,在深入阅读文本信息后,对标题进行质疑,通过重拟标题,并与原标题进行对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Book 1 Unit 5 的阅读文本“Elias’story”通过伊莱亚斯的叙述,向我们介绍了1952 年到1963 年曼德拉和伊莱亚斯的故事。文本理解的重点是通过梳理伊莱亚斯和曼德拉的人物关系,凸显曼德拉作为领袖人物的高贵品质。在阅读后,笔者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本文的标题“Elias’story”是否合理,若不够合理,请设计你认为更符合文章内容的标题。学生通过深层次的人物关系变化的对比性理解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原始的标题只提到Elias,比较片面,因此有的认为“Mandela and Elias’story”更好,也有的认为“Mandela’s influence”更合适。 继而笔者又追问:Then why does the writer use “Elias’story”as the title?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层理解作者的用意。经过探讨,学生认为作者是从Elias的视角,从被帮助对象这一侧面来烘托曼德拉的伟大。这样,通过鼓励学生对课文标题进行质疑,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更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深入巧出升华文本情感解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情感态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英语交流中能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能用英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18。文本往往是情感的依托,在文本解读时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因此,在文本解读时教师也不可忽视对文本主人公或作者的情感解读。由于标题的概括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标题为主线,围绕标题进行“深入巧出”的情感解读设计。

所谓“深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深度对话,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内容以及文本传递的情感,由境悟情;所谓“巧出”,就是在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些活动,启发学生走出文本,把感悟到的情感适时地表达出来,实现文本解读的再创造。“出”即输出,可以是“说出”,也可以是“写出”。通过“深入巧出”地对文本进行情感解读,可以有效地实现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情感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Book 2 Unit 4 的课文“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时,教师可以围绕标题中的关键词“how, learn, help wildlife”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先解读文本的“Daisy去了不同地方,遇到不同动物的不同生存现状及其背后的原因”这些信息,再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挖掘体验主人公Daisy的情感变化“sad—happy/relieved—amazed”,从而使学生深切地感悟到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以及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刻不容缓这一情感。继而,教师在情感内化之后巧妙地设计活动让学生情感输出:Choose one endangered wild animal on PPT and suppose you are meeting it. Discuss in group of four and try to make up a story and write it down, which describes the situation the animal faces and what your feelings as well as what you can do to help it. 学生讨论结束后,再邀请几组学生上来汇报,分享交流情感。通过这样的写出、说出的形式,加深并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标题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就像画龙时的点睛之笔,标题虽小,但对于文本阅读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时,教师若能巧妙地利用课文标题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口,围绕标题深度挖掘文本内涵,便能优化文本解读及随后的阅读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升华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梁莲红.阅读教学视角:解读文章标题[J].中学外语教与学,2015(1):22.

[2]戴军熔.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的基本框架与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4).

[3]全颖洁.标题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环节中的应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3(11):41.

[4]葛炳芳.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内容、思维和语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巧借课文教写“乐” 篇三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把“乐”写丰满呢?今年,我又教七年级,我从教材的几篇选文中获得了一些启发。

一、材料要有趣

1.选择有趣的材料

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有意味的乐事,它们或令人捧腹,或令人莞尔;或令人刺激,或令人满足;或令人惊奇,或令人感叹……这样的趣事真实、新鲜,自有吸引人的魔力。

比如,鲁迅《故乡》中的“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 ——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么?”“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瓜地刺猹是特定时代、特定区域,生活海边的像闰土一样的孩子的特殊经历,有传奇色彩,本身就新鲜、刺激,能够刻画出少年闰土勇敢的小英雄形象。但这样的材料非常珍贵,可遇而难求。

2.材料可挖掘

先看《幼时记趣》中的一段:“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看蚊子飞舞,在草丛玩耍,是童年普遍的记忆,怎样才能写出情趣呢?关键在于“心之所向”,即善于想象和联想。平淡庸常的事物在想象和联想的作用下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蚊群飞舞幻化成为群鹤舞空,丛草、虫蚁、土砾成了深林野兽、高山深谷。置身这样的美景之中,当然“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当然,这种主观联想和想象必须是合情合理的。蚊与鹤有形似神似之处,丛草、虫蚁、土砾也能够使人自然联想到高山深谷、深林野兽。

值得强调的是,要把司空见惯、平凡至极的事情写得兴趣盎然、充满生机,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能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古诗中不乏这样的妙例: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在李白的眼里,圆圆的月亮变成了白玉之盘,飞在青云之端的瑶台镜,晶莹剔透,熠熠生辉。

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东晋谢安问侄女谢道韫:“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不假思索地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柳絮的颜色洁白、质地轻柔,因风飘舞的姿态与雪极为相似,也无怪谢安“大笑乐”。

通过想象联想赋予材料趣味性是能够做到的,只要我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拥有生活情趣。比如小时候“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子、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我们曾陶醉其中,其乐无比。快下雨的时候,观察蚂蚁搬家,我们自然把他们想像成搬运物资的“大军”……

二、叙述要具体

叙述要具体,就是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记叙美女蛇的故事时,这样写道:“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 ——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4.课文《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设计 篇四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讲说课文:

1.思考:小壁虎向谁借尾巴?

出示三幅图,板书:小鱼、老黄牛、燕子

读出小壁虎向它们借尾巴时的话,说明什么?(很有礼貌)指导朗读“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重点放在“借给我”。

2.为什么没借到,找出说明不借的.理由的三个句子谈一谈,在说明它们的尾巴功能的词语下面画横线。(学生)

板书:拨水,赶蝇子,掌握方向。

找出三个表示它们的动作的词在下面点点(学生)

板书:摇、甩、摆。

3.指导朗读三、四、五自然段

三个自然段中有反复出现的文字,找出来读一读。

“爬呀爬”说明什么?(小壁虎爬得那么慢,那么艰难。)小壁虎失去尾巴多着急呀!为什么不快爬,去借尾巴,反而这么慢?(讨论)

总结:

(1)小壁虎从墙角到河边,从河边到大树上,从大树上到房檐下距离很远。

(2)小壁虎的尾巴还能帮助爬行,现在断了,爬行不方便,因此爬不快。

4.读7、8自然段

思考:小壁虎为什么难过?

后来怎么又高兴起来了?

指导朗读:用高兴的心情去体会小壁虎的话。

用语气来表达小壁虎的高兴劲。

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又可以长出来,这种能力叫“再生”能力。

小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这是它的特点。

你还能举出一两个“再生”的例子吗?

“人的头发,指甲”等。

(二)我们在讲读课文之前提出了四个问题:

“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借到了没有?为什么?”课文学完后你能正确地回答了吗?同桌讨论,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

(三)分角色读朗课文:

(四)作业: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指导书写生字:

左右结构的“借”字,左边占得位置小一些。“新”字左右相等。

字形:“爬”左下包右上。

上下结构的“壁”上大下小,上面左右各占一半。

(三)课后作业

1.( )( )摇着尾巴,在( )( )游来游去。

2.( )( )( )甩着尾巴,在( )( )吃草。

3.( )( ),在空中( )( )( )( )。

(四)抄写下面的词语,用加粗的字口头组词。

告诉 壁虎 不行 难看 借给 新尾巴

(五)抄写生宇词:

5.借生日 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饣”。

2、正确、流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和朗读课文,从故事中了解母女间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课件播放《生日歌》)

提问:

1、同学们,你们熟悉刚刚播放的歌曲吗?是什么歌呢?(生日歌)(课件出示:生日)(板书:生日)

2、你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讨论)

3、(课件出示:借)平时,你们会向别人借东西,也会把东西借给别人,可是,你们听说过借生日吗?(板书:借)

老师讲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借生日》的故事,学了之后,你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借生日了。(翻书125页,全班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你们的拼音朋友把课文读一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和圈出生字。

2、用手指告诉老师全文有几段?(4段)

3、提问:课文主要是讲谁和谁的故事?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2、认识两段中的字词

课件出示:放着、布熊、快乐、怎么(指名读,齐读)认读彩色生字球:放、布、熊、快、怎(特别是“放”、“快”进行扩词练习,并用“快乐”造句。指名读准字音、组词。)

3、提问:

① 课文中是谁过生日呢?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妈妈走过来,祝小云生日快乐。)② 小云过生日,收到礼物了吗?是一份什么样的礼物呢?小云是怎么发现礼物的?(早晨,小云醒来一看,枕头边放着一只可爱的布熊。)仿说练习:可爱的布熊,可爱的(),()的()

③ 小云收到礼物是什么心情?(课件出示图,学生观察,体会小云高兴的心情)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读第一段。

④ 正当小云开心和高兴的时候,她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指导朗读:因为小云没见过妈妈过生日,感到很奇怪。“从来”这个词要读重些,读出奇怪的语气。(师范读,指名读,齐读)⑤ 妈妈是怎样回答的?(笑着说:“我忘了。”)

⑥ 妈妈真的忘了吗?(妈妈不是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而是只想着别人,自己的生日就不过了。)

4、过渡:“听了妈妈的话,小云会怎么想?她会怎么做?怎么说呢?我们一起来读读3、4自然段吧!”(师生齐读3、4自然段)

5、认识两段中的字词: 课件出示:早饭、上班、拿起、礼物、正要、今天(指名读,齐读)认读彩色生字球:饭、班、拿、正、礼、物、今(学习新偏旁:饣(饭),指名读准字音、组词。)

6、提问:

阿听了妈妈的话,小云是怎么做的?(把小布熊放进了妈妈的包里。)怎么说的?(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小云的话,指导朗读。)指导朗读:小云经过思考想出了办法,要读出肯定的语气,“总是”要读重些。学生练读。

7、(课件出示图,观察妈妈的表情)提问:

① 小云放进妈妈包里的那只小布熊就是妈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妈妈看到小云把生日借给自己是什么心情?心里会怎么想?(小云知道关心自己了,欣慰地笑了。)

② 小云把生日借给了妈妈,那自己还过不过生日呢?她是怎么想的?(自己和妈妈一起过生日。小云是想把自己的快乐与妈妈一同分享。)

③ 读了课文,你们觉得小云是个怎样的孩子?(小云在妈妈的影响下,懂得了关心妈妈。)

8、配乐分角色朗读全文(课件播放生日歌作为背景,师生共读)

9、小结:我们的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精心照顾我们、关心我们、爱护着我们;所以,我们也应该向课文中的小云一样,多关心自己的妈妈,爱自己的妈妈。

(四)、拓展与巩固

1、说说在生活中,爸爸妈妈以及你的家人是怎样关心你的?(讨论,指名答)

2、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会怎样去关心你的家人呢?(分小组讨论,汇报)

3、作业设计:那么请自己亲手制作一份小礼物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并说一句祝福的话吧!总结谈话:我们的妈妈爱我们,关心我们,那么,我们也应该像妈妈一样去爱身边的人,去关心他们,大家都要学会互相关心。

板书设计:

借生日

6.《借生日》教学设计 篇六

1、认识12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认识2个偏旁“饣、牜”。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朗读课文,从故事中了解母女间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导入

板书:生日。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吗?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在过生日的时候,你们最希望的是什么?

师:是呀,生日这天是每个人最幸福最快乐也最难忘的一天。可是有一个人却把自己的生日借给别人。板书:借(补充题目)

平日里,你们会向别人借东西,也会把东西借给别人,听说过借生日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借生日》齐读课题。

读了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2.读课题,大胆质疑谁把生日借给谁?为什么要借?

要想弄明白心中的疑问,读书市最好的.解决办法。打开课本102页,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娃娃,想想你用什么办法记住它?你还能为这些生字娃娃找到哪些朋友?再来读通句子、课文,顺便标出自然段。

课文读的怎么样?老师检查一下。先来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好,请4个小朋友接读课文。

瞧,淘气的生字娃娃从课文中跑出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

出示带有蜡烛火苗形状的生字卡片,学生扩词训练。

怎么样?弄明白心中的疑问了吧。说说:谁把生日借给谁?为什么借?

相机板书:小云妈妈

三、细读课文,感悟母女间的亲情。

1、读小云和妈妈对话的句子,提出心中的疑问:

2、展示疑难问题:

妈妈为什么“忘了”自己的生日,而把孩子的生日记得那么牢?

3、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其实妈妈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生日,只是在妈妈心里,小云最重要,妈妈根本没有想自己。妈妈是多么爱小云呀!这是多么伟大无私的母爱呀!

4、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师范读课文。

过渡:母爱是夏日清凉的风,使冬天温暖的阳光,在母爱的滋润和熏陶下,小云是怎么做的呢?从课文中能找到答案吗?

5、理解第二次对话。

6、指导有感情朗读第四段,体会小云对妈妈的爱,师范读。

7、多么好的女儿呀,多么好的妈妈,我也想做一回小云妈妈,谁来做小云?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小云母女间的情感。

有这么棒的女儿,妈妈多幸福呀!瞧,有一些小朋友等不及了,来夸夸咱们呢?

8、出示带有苹果形状的生词卡片

学生叫出它们的名字并会用部分词语说句子,最后把卡片当作礼物送给回答好的学生。

四、巩固字词训练

在田字格中板书:今和布,强调书写的格式。

五、扩展训练,活跃思维

1、夸一夸妈妈和小云。

2、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棒!如果你能把今天的表现告诉妈妈,妈妈一定比你还高兴呢,因为妈妈最爱我们了。在小云妈妈的影响下小云懂得关心妈妈,用洁生日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那么,你用什么发誓表达对妈妈的爱?

3、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孝敬父母?

师:其实妈妈最高兴的是看到你们在学习上不断的进步,健康地成长,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用自己的爱去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我们用歌声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吧!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六、板书设计

18、借生日

7.借生日课文教学设计 篇七

一、巧向课文学拟题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标题对于一篇作文而言, 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 选择一个好标题, 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中学语文教材中, 课文标题可谓异彩纷呈, 颇具特色。如《死海不死》, 文题不仅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死海”, 而且还明确了其特点之一“不死”, 更重要的是, 它让一对貌似矛盾的“死”与“不死”并列排在题目中, 就有了更多、更深的意味。其他像《敬畏自然》《星星变奏曲》 (意境深远, 含蓄隽永) , 《丑小鸭》《大自然的语言》 (托物言志, 巧用修辞) , 《喂———出来》《爸爸的花儿落了》 (生动形象, 脉脉含情) ……对这些新颖别致、匠心独运的文题, 教师千万不能错过, 因为它们是实实在在的范例, 也是学生学习的摹本, 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一箭双雕的作用。所以在导入新课释题之时, 教师要从内容、语法、修辞等方面引导学生对文题进行揣摩品味, 了解命题技巧, 理解文章内涵, 并适时补充一些其他的拟题方法与技巧。这样, 在作文课上, 学生就能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 拟出一个简洁、新颖、生动、醒目、切合题意、夺人眼球的好标题, 如学生拟出的《谁的眼泪在飞》 (话题“差生”) 、《地球就诊记》《1+1>2》 (话题“团结”、“合作”) 、《假如明天没有太阳》《“弄斧”要到“班门”》……这些标题或借用、或拟人、或反弹琵琶, 形象生动, 意境深邃, 极富美感, 是成功的典范。

二、巧向课文学选材

写作文, 三分在技巧, 七分在选材。在日常的写作中, 学生常见的弊病是取材上的雷同和陈旧, 经常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 写出的作文缺乏个性, 毫无新意。这时, 作为语文教师, 就应该以课文的多角度取材来引导学生拓宽思路, 跳出窠臼, 另辟蹊径巧妙选材, 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断地从生活中摄取有用的养料, 用好的题材去支撑作文, 从而赢得读者的青睐。如在以“亲情”为话题作文时, 学生作文中最常见的就是母子 (女) 之情, 常常是下雨天妈妈送伞, 自己生病母亲整夜守候身旁等等, 这样写未尝不可, 但容易落入俗套, 缺乏新意。不妨看看教材中的课文《风筝》中那深沉的兄弟之情, 《散步》中那一家人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的亲情, 《背影》中那个挥之不去、永留心间的充满父爱的背影, 《我的叔叔于勒》那被金钱和名利玷污了的亲情, 每一篇都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好好学习。因此, 教学这些课文时, 就可以让学生围绕“亲情”这个话题重新构思作文, 先让学生畅谈这些课文选材的特点, 再模仿、学习这些文章进行取材写作。在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掘了许多新的“亲情”题材, 如:根据与《背影》中相似的父子情写成的《夕阳中的背影》;模仿《风筝》的取材, 根据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之情取材而写成的《我的“兄弟姐妹”》;根据父母离异取材写成的《三月事》;根据婆媳关系写成的《我家的“战争”》等题材令人耳目一新, 目不暇接, 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选材范围, 使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领悟了方法, 学会了创新。

三、巧学课文描细节

在记叙文中, 细节描写, 犹如夜空划过的一颗流星, 天边亮丽的一道彩虹。古今中外, 大凡成功的作品, 无不以成功的细节描写赢得人们的青睐。“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细节描写, 往往比千言万语更让人感动, 它常常是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也是文章借以凸显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一种构思技巧。因此, 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剖析课文中的细节, 学习这些细节描写的方法与技巧, 并把这些技巧应用到自己日常的写作当中。如在教学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时, 笔者特意将其中描写眼神的细节部分摘了出来:“一对黑灰的眼睛中射出一道如黑豹似的目光,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过来, 又稳又准, 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 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 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 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 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 谁都没法遮遮掩掩。”这段细节描写有两个特色:一是运用比喻修辞对托尔斯泰的眼神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二是在用词上, 使用了颇具震撼力的动词, 如刺、击、控制、忍受、探寻、抵挡不住、穿透、切开等, 突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犀利的特点。在教学时,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体会比喻修辞的神奇效果, 掌握通过修辞润色, 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的描写方法, 然后即学即用, 让学生仔细观察 (回忆) 同桌 (父母、老师) 的眼神, 并将自己观察 (回忆) 到的细节描写出来。几分钟后, 优美生动的文字便从学生的笔端涓涓流出:“她瞅着我, 目光就像要打破黑暗, 从乌云的缝隙里露出的,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温暖, 饱含希望, 只要你见到她的目光, 就会有一种昂扬的斗志充满心胸……” (文段让人感到温暖, 以拨云见日的感受写目光, 突出了温暖和鼓舞。) “他呆望着我, 目光空洞, 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漫无目的, 令人无法琢磨, 你只能在他的瞳孔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文段巧用比喻将虚无、空洞、令人无法琢磨的眼神描写得细致入微。) “她注视着我的脸, 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 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 那是夏日的晚霞对嫩柳的辉映, 那是秋天的落叶对大地的抚慰, 那是冬日的雪花对腊梅的赞叹。” (文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 将母亲凝望自己的眼神描写得形象而生动, 文采斐然。清丽优美的语言, 营造出深远宁静的意境, 给读者以全新的美感, 艺术的享受。)

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眼神细节描写片段的学习, 学生掌握了细节描写的方法, 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品尝到了写作的甜头, 一段时间下来, 学生的心变细了, 眼变尖了, 手也变勤了, 个个都成了生活的有心人。

四、巧向课文学构思

教材中很多篇目适合学生仿写。看到语句优美、形式特别、手法应用较多的文章, 就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从课本入手, 也写出精彩的文章。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蝈蝈与蛐蛐》《夜》都是诗歌, 在这个单元中诗人从自然获得灵感, 受到启示, 用美妙的诗行, 弹奏出自然的乐音, 抒写心中的情致。欣赏这些诗歌, 可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鸣, 使学生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 人生的趣味。平时若要让学生凭空去写一首诗, 自然是比较难的, 但如果教师能抓住教学的契机, 为学生搭建一个畅通的平台, 让学生进行仿写创作, 那么写出意蕴深刻、意境优美的小诗也皆有可能。如课文《星星变奏曲》, 全诗就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 两节诗的外观构造几乎相同, 这与我国《诗经》中某些一唱三叹的诗的结构非常相似。诗的每一节十六行, 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 再以“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等多次反问的形式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 创设了一系列的意象, 这种整齐优美的结构, 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诗的氛围, 增强了诗的内趋力, 让人于轻松中在心灵深处发生震动。教学时, 可通过反复诵读,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象征手法的妙处, 把握一唱三叹的节奏, 然后, 让学生仿照诗歌的内容、形式和手法, 以“雨”为话题进行仿写创作, 如:学生的诗作《雨点变奏曲》:

如果土地的每颗土粒都充满了滋润

谁还需要雨水, 谁还会

在炎热中艰难地忍耐

等待迟来的安慰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结干瘪的果实

每一个都是一片痛苦的乌云

像冰冷的雨水打在身上

谁愿意看着土地干裂

裂得像一颗破碎的心

谁不喜欢欢腾的云, 喜欢

涌出滋润的露珠

在天上的雨累了的时候———落下

去滋润那需要水的土地

这篇诗作虽显稚嫩, 但在内容与形式上也都有了诗的韵味。相信经过“借瓶装酒”到“借神骨以创新”的历练, 学生们很快会有新的发挥与突破, 写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精彩篇章。

8.借生日课文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语用训练  言语形式  言语材料  文本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34-02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然而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侧重分析,侧重理解,缺少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能提高?语文教学怎能高效?要从低效课堂走向高效课堂,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切实落实语用训练。

那么,何为语用训练呢?阅读教学中“语用”,既是学生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阅读中激活的生活记忆、熔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的抒发与倾吐,还是借“说”“写”叩问文本,进入语境和文本对话,概括提炼文本主题、激活想象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他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巧借课文例子,多形式进行语用训练,打造高效课堂。

一、模仿课文的言语形式

教材上的课文,文质兼美,从内容、语言到表达形式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范例。让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模仿言语形式,可以是词语、句子、段落,也可以是篇章。例如教学人教版第八册《桂林山水》,课文的言语形式是“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我先让学生找出漓江水的特点,接着再说说这段话的特点,最后仿照“____的水真___,___得________”句式进行练说,比比谁的语言最优美。

学生兴趣浓厚,很快找出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并判断出这是一个排比段,同时笔下的文字也行云流水,一个学生这样写道:“龙津江是如此的绿,绿得像一块碧绿的翡翠,仿佛是千年历史的家乡给予我们的传家宝;龙津江是如此的静,江边洗衣服的老奶奶,江上戏水的鸭子,江里畅游的鱼虾,都打扰不了她的美;龙津江是如此的清,清得可以看见水里的沙石,远远望去就像一幅倒映在江面的水墨画。”这一语言训练,它是以典型句式为依托,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表达能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改写课文的言语材料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改组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巩固、积累,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的说明的。说明文相对其他体裁的课文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枯燥,要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不妨看看他是否能将介绍他物的说明文改写成一篇自我介绍。例如教学人教版第九册《鲸》,学习完课文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自我介绍”。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你们对鲸了解了吗?现在就让我们代表鲸在海洋生物大会上做个自我介绍吧。你们可以引用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看看谁的发言最精彩。”

同学们那是妙笔生花,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各位海洋生物,你们好!我是鲸,跟你们一样生活在海洋里,我的样子很像鱼,所有许多人都以为我属于鱼类,管我叫鲸鱼。其实,我是地地道道的哺乳动物,牛羊、狮子、老虎才是我们真正的同类呢!我们的老祖宗也有四条腿,浑身有毛,生活在陆地上。我们是从陆地迁移到海洋里的移民。”学生能够化难懂的知识为浅显的知识,化抽象的语言为形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在新的要求下进行转换,让学生在形式的变化中感到新趣,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持续高效地发展。

三、延伸课文的文本内容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实施、开发和建设,创设多种情境,为打造“语用”型高效课堂注入了源泉。例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检阅》,课文中只描写了检阅时博莱克出色的表现,而没有告诉我们博莱克是怎样训练的。抓住这个空白,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训练:“天刚蒙蒙亮,博莱克___________;夜幕降临,博莱克_________;一次次的摔倒,博莱克___________;拄着拐杖的胳膊都磨破了皮,博莱克____________。”多个场景的创设,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身残志坚的博莱克。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中,沿着文章的主题,进行适度的延伸拓展,结合内容进行表达训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再见了,亲人》后设计:“志愿军就要踏上火车了,朝鲜人民马上就要跟他们说再见了,想想他们会说写什么呢?请你写下来。”又如教学人教版第十册《梦想的力量》后设计:“假如你是受帮助的非洲小朋友,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呢?”这样的说写安排,既是一种对文本的拓展,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课文这个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好食材,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把握“语用训练”的主旋律,注重点滴积累、理解运用、加强实践,相信我们一定能告别低效课堂,走向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上一篇: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调研报告下一篇:试析高校报告文化初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