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冀教版数学五上《循环小数》教学设计.doc

2024-07-09

2017冀教版数学五上《循环小数》教学设计.doc(精选10篇)

1.2017冀教版数学五上《循环小数》教学设计.doc 篇一

认识圆

教材: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单元:一 圆和扇形 课题:认识圆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认识圆的过程。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出圆的各部分名称,发现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3.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中与圆有关的事物的好奇心,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一、导入新课

无论是在大自然中,还是我们的生活里,圆随处可见,下面请同学们找找在城市广场里,哪里有圆?(请三名学生说说)

有了圆,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美妙和神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圆的奥秘。(板书课题:认识圆)

二、新知探究

(一)生活中的圆

师:我们来看一下“动物汽车大赛”有哪位同学能把你观察到信息说一说。生:我了解到小鸭子设计的汽车车轮是三角形的„„ 师:你喜欢谁的设计?说说你的理由。

师总结: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小猴子设计的,因为圆形车轮易滚动,并且运行过程平稳。

师:我们周围有很多物品的面是圆形的,如硬币的面、钟面、圆桌的面、茶叶筒的上下面等等,除了这些,你还能举出哪些物品的面是圆形的?(请几名同学说说)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1.认识圆心。

师:用一个瓶盖或圆柱体在纸上描出一个圆并剪下来。师:接着,我们来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1)操作: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

(2)说明: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3)请同学们在圆片上标出圆心“O”。

出示,师问:这个点是圆心吗,(不是)为什么?问:怎样的点才是圆心?(圆中心的点)齐读圆心的概念。

(二)认识半径、直径。

1.请同学们在圆上任意确定一点,然后把它与圆心连起来,得到的这条线段叫做半径。所以半径是连接哪两点的线段?连接(圆心)与(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板书:半径,r)

2.请同学们在圆片上再画出二条半径,并用字母标出。

3.刚才我们把圆形对折打开,有一条折痕,现在请你沿着其中一条折痕画一条线。问:这条线通过圆心吗?两端都在哪里?我们就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板书:直径,d)

4.同样,请同学在圆片上画出两条直径,并用字母标出。5.想一想:同一个圆内,有多少条半径和直径?(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三)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到现在,我们知道圆不但有圆心,还有半径和直径。其实圆的半径和直径之间还蕴藏着一些丰富的知识,同学们想不想来研究研究。

1.把刚才所画的直径和半径分别量一量,再比一比,看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

2.汇报。3.整理、归纳。(通过刚才的量一量,比一比,我们发现)(1)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2)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1/2,反过来,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 2 倍。用字母表示为:r=d/2 或 d=2r。(板书)

(3)知道了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我们就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说半径,你们说直径,老师说直径,你们就说半径,看谁的反应最快,好吗?(半径是 2.5,直径是 5;直径是 15,半径是 7.5)(同学们的反应真不错,好,我们继续学习)

师:我们在以前就学习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那圆与这些图形有什么区别?(生

自由发言)

师总结: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都是有线段围成的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三、试一试

(一)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题,然后交流。重点说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使学生进一步认

识半径和直径。

(二)让学生动手测量园中几条线段的长度,并比较测量的数据。

师: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总结: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三)合作:出示两种测量出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的方法。让学生同桌合作

试一试。四、练一练

(一)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画与测量的方法及测量结果。

(二)让学生回家独立完成。

2.2017冀教版数学五上《循环小数》教学设计.doc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经历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过程。2.能力目标:

能根据比例列方程,并能解答已知比例和部分量,求另一部分量的按比例分配问题。

3.情感目标: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解释方法和结果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按比分配合理性,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为新课铺垫

1.苹果和梨的重量比是8:5,苹果占总重量的(),梨占总重量的()。2.幼儿园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大班和小班人数的比是(),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生病的时候输液用的是葡萄糖里面加的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配置葡萄糖。

出示例题:用葡萄糖药粉和水配置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药粉和绥德质量比是1:9,那么8、5千克药粉需要加入多少千克水?

学生读题,了解配制葡萄糖注射液药粉和水的比和要解决的问题。并让学生说说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是什么。1.药粉和加入水的质量的比是1:9 2.药粉的质量/加入水的质量=1/9 师提出 8、5千克药粉和需要水的比是多少?如果用X表示要加入的水,你能写出8、5千克的药粉和需要的水的比吗?

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讨论,在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思考下面的三个问题。

将比例式1/9=8.5/X转化为乘积式X=8.5×9,这步运算的依据是什么? 观察思考,乘积式x=8.5×9,实际上就是我们熟悉的什么? 你会解比例吗?解比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1:9的实际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即 8.5×9=76.5(千克)

三、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例题。请学生试一试用今天学的方法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请学生在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抽生汇报。

(1)观点来解决问题。因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8:5,如果把男生人数看作是8等分,那么女生的人数就有5等分。由男生人数8等份为32人,可知每一等份人数为4人,所以女生人数占了5等份就应该为4×5=20人。

(2)生人数比为8:5,即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5/8,男生有32人,所以女生有32×5/8=20人。

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用解比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并结合已有知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1、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练3、4题

六、板书设计

例题:用葡萄糖药粉和水配置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药粉和绥德质量比是1:9,那么8、5千克药粉需要加入多少千克水?

3.2017冀教版数学五上《循环小数》教学设计.doc 篇三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其地位与作用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义务教育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5—17页的内容。本课内容最大特点是加强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体会三角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建立猜想、归纳发现和抽象出公式的过程,培养推理能力。学生在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锻炼数学推理能力,从而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中的第二课时。它是在学生在四年级认识了三角形,并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初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相对独立的解决生活中与三角形面积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也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并掌握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打下基础。

2、教学对象的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思维较活跃,善于与同学交流,乐于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同学与老师的赞许。同学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意识,也有一定的默契程度。他们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接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计算,而且刚学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与多媒体的展示下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自主去感受,自己探索,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让他们的个体自我潜能得到真正意义的开发和发展。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

让学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运用面积公式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操作、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解决有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

媒体播放设备、ppt软件、学具、三角形模具、剪刀。

二、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突破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通过对例4的学习,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猜想:三角形的面积可能是怎样计算的?它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对操作进行初步的归纳,进而通过合乎逻辑的思考抽象出面积公式。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位同学都是一名少先队员,胸前都佩戴着红领巾请大家观察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如果我们要制作这个红领巾,需要多少材料,你觉得要知道什么呢?(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揭示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初步感知:

1、出示例4,让学生明确题意。

图中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仔细观察这3个平行四边形及涂色的三角形,你能说出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吗?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方法。

2、先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1)数方格的方法:

(教师做必要的指导,以保证数出正确的结果。)(2)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旋转、平移、重叠。让学生观察演示过程,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每个平行四边形中的两个三角形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刚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让学生回答每个涂色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让学生猜猜看:三角形的面积可能是怎样计算的?

(三)、自主探究:

1、分组实验,合作交流完成表格。(1)出示例5,学生明确题意

(2)学生每人课前把第123页的三角形剪下来,与例5中相应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要提醒每个小组注意:三种三角形都要齐全)(3)再分别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并把小组内得到的数据综合在一张表里。

(4)先在小组内交流,再由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2、讨论交流,得出公式。

(1)根据刚才的操作情况以及表中的数据,出示讨论题,小组开展讨论:

A、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课件演示将每组中两个三角形重叠,让学生明确认识到:不管选择哪种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必须完全相同。)B、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课件可以闪烁相应的底和高。得出: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C、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2)教师可以追问: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可以看作什么图形的面积?算出底和高的乘积后,为什么还要除以2?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

3、介绍“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内容。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半广以乘正从”的理解。(即底的一半乘高)引导学生通过割补等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不仅轻松学到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欲望。

(四)、拓展应用

1、请学生量出自己红领巾的底和高,求出面积大约是多少?

2、完成教材16页的练一练及练习三第1—3题。

可以让学生直接口答,练习三第2题第2个图形可增加一条高。使学生体会到求三角形面积是底与它所对应的高。

3、在方格纸上设计几个面积8平方厘米且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探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4.2017冀教版数学五上《循环小数》教学设计.doc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2.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进而创造生活中的美。3.培养同学们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同学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体会图案中的美,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课件出示书上的四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或知道这些图案代表的意义吗?(如图案二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徽等。)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在书上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和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利用课件动态展示每幅图案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过程。)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先在小组内交流评议课前收集的图案是不是具有以上特征,再在全班汇报交流。)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2)继续画下去。

(学生汇报。根据自己观察的规律把图画完。)

2.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利用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的方法设计的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要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设计出更美丽的图案。

(三)课后作业

5.2017冀教版数学五上《循环小数》教学设计.doc 篇五

学习目标:

1.知道1升和1毫升的容积有多大。

2.知道1升=1000毫升。

3.会进行升和毫升单位之间的化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学过那些计量单位?

说说长度单位、重量单位等的用处。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计量单位。

(出示2个装有水的杯子)哪只杯子的水多?

但是要知道每个杯子里究竟装有多少水,就要用我们今天要学的容积单位。

板示课题:升和毫升的认识

二、认识升和毫升

1.认识量筒和量杯

要知道两只杯子里的水究竟有多少,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量筒和量杯标有刻度,一般用毫升作单位,毫升用字母ML来表示。

板书:毫升 ML

2.毫升

(1)1毫升水是多少呢?

出示:注射筒、针药水

在注射筒内注入1毫升水。

针药水中告诉学生是几毫升。

(说明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积单位)

(2)量筒里的水是多少毫升?量杯里的水是多少毫升?

(3)看看你的容器,说说它们的容积是多少?

3.升

(1)盐水瓶里可灌500毫升水。

(2)1000毫升=1升

看1升有多少?

三、升和毫升的化聚

1.例1

5升=()毫升

填几?为什么?

因为1升=1000毫升,5升就是5000毫升。

练一练:

6升=()毫升 10升=()毫升

4000毫升=()升 12000毫升=()升

小结:

注意是大单位化为小单位,还是小单位化为大单位。

2.例2 2升250毫升=()毫升

因为2升等于2000毫升,2000毫升加上250

毫升就是2250毫升,所以,2升250毫升=2250升。

练一练:

10升100毫升=()毫升

3升50毫升=()毫升

小结:

先把大单位化为小单位,再把两个数加起来。

3.综合练习

6升=()毫升 4000毫升=()升

2升420毫升=()毫升

四、总结

6.2017冀教版数学五上《循环小数》教学设计.doc 篇六

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会口算小数乘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会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或复名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总结,探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2、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生谈话。先交流你见过什么样的纽扣,再估计一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引出一枚纽扣5分钱。由见过什么样的纽扣和纽扣的价钱的谈话开始学习,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师:同学们,纽扣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谁能给大家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纽扣?

学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材料来说,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外形来说。

师:看来同学们对纽扣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一枚纽扣,(出示课前准备的纽扣)猜一猜这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呢?

二、解决问题

1、解决1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

每个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都能解答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他人的经验,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同时用0.5元表述计算的结果,为列出小数乘法算式做铺垫。

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背景下,由学生自己写出小数乘法算式,既为总结规律提供课程资源,也为下面的自己列式计算打下基础。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吗?根据生活经验算一算!鼓励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计算。

师:谁能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说给大家听?

学生说算法,教师做必要的提问。

生1:1枚纽扣5分钱,10枚就是50分,也就是5角。

师:5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多少?

生1:0.5元

生2: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5角,也就是0.5元。

师?你能列式计算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510=50(分)

50分=5角=0.5元

对于学生的说法,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0.5元,你能把5分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写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5(元)

2、解决1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也为列出小数乘法算式做铺垫。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0.5元,1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列算式。

师:说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枚5分钱,100枚就是500分,也就是5元。

(2)10枚是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3)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师:对!1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就是5元。请你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并列出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0.05100=5(元)

3、解决1000枚纽扣多少钱的问题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简化学习环节,提高活动效率。展示、分享自己学习的成果,为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做铺垫。师: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5元,10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算一算,并写出算式表示。

学生计算并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中有10个100枚,就需要10个5元,是50元。

算式是:0.051000=50(元)

(2)10枚纽扣5角钱,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纽扣要50元。

列式是:0.051000=50(元)

根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0=50(元)

在此期间要注意提醒学生: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三、总结规律

1、提出观察上面的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2、交流学生的发现。

3、总结小数点的变化规律提出具体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和思考,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为下面的交流奠定基础。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必要的引导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描述,为总结小数点变化规律做铺垫。

总结算式中小数点变化规律先描述扩大,再说移动,而标准化的数学描述正好相反,所以,通过看书便于学生规范语言描述。师: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进行启发。如

学生:我发现这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0.05,另一个因数不同,分别是10、100、1000。

师:很好!这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相同,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谁能用扩大了几倍来描述一下这三个算式呢?

学生:第一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倍,第二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0倍,第三个算式是0.05扩大了100倍。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师:通过这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所得的积,只是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这叫做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

板书:小数点位置变化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P12,自己读一读大头蛙说的一段话。

学生读书。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四、运用规律

给学生提供自己运用规律、用计算器检验计算结果的空间,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出示题目:把3.8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列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发现试做中的共性问题,给予指导。

五、课堂练习

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运用规律把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改写成用较小单位表示的数或复名数的机会。师:打开课本P13试一试,这几个填空题都是把较大单位的数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最后订正答案。

六、课后作业

课本P13练一练第1、2、3题。

板书设计:

课题:小数点位置变化

10枚纽扣:0.0510=0.5(元)

100枚纽扣:0.05100=5(元)

1000枚纽扣:0.051000=50(元)

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

7.2017冀教版数学五上《循环小数》教学设计.doc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事物,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借助计算器和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聪聪搬到新家了。大家想要跟着老师一起去参观吗?但是我们要帮聪聪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大家有信心帮助聪聪吗?

我们先来看聪聪家客厅长4.8米,宽3.6米。(出示情境图)板书:长4.8米,宽3.6米

师:要求“客厅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该怎样列式呢? 生:4.8×3.6= 师:观察这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问题一

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聪聪家客厅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学生思考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可能有5×4=20不到20平方米,5×3=15大于15平方米

师:我们通过估算知道了客厅面积在15到20平方米之间,那么到底是多少平方米谁有方法能算出来吗?如果没有提示单位换算

4.8米=48分米 3.6米=36分米 48×36=1728平方分米 =17.28平方米 师:非常好!现在我们用竖式来计算。教师板书竖式: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了,这个算式中两个因数都是一位小数,怎么办? 生:4.8扩大10倍是48,3.6扩大10倍是36,先算48×36。生:把两个因数分别扩大10倍,变成48×36。师:把两个因数分别扩大10倍,变成48和36。教师板书:

师:用整数相乘的方法算出48乘36的积以后怎么办?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意见。如:生:把积缩小100倍。生:把积缩小10倍。师:两个因数分别扩大10倍,就等于这两个因数的积扩大10×10=100倍。即: 4.8×10×3.6×10=4.8×3.6×100 师:谁来说一说,4.8×3.6怎样用竖式计算?

生:把4.8看作48,把3.6看作36,用整数乘整数的方法算出48乘36的积,再把积缩小100倍。师:好!请同学们说,我来写,我们共同完成竖式计算。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按整数相乘得出1728后,怎么办? 生:把1728缩小100倍。

生:从1728右边开始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教师完成板书:

并完成横式计算:4.8×3.6=17.28 问题二

师:通过探究我们算出了客厅的面积,下面我们再试着一起算一算茶几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教师板书竖式:

生1:0.45扩大100倍是45,0.9扩大10倍是9,先算出45乘9的积,再把这个积缩小1000倍。生2:先按整数相乘的方法计算45×9,再把积缩小1000倍。学生说的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师:好!就按大家说的方法,我们一起算一算。大家说,我来写。学生说,教师板书。

师:按整数相乘的方法算出45×9等于405后,怎么办? 生1:把405缩小1000倍

生2:从405的右边开始数出三位,在前面点上小数点……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也要从405的右边开始数出三位,但是405正好是三位,位数不够了,就在4的前面点上小数点,整数部分写0。完成横式:0.45×0.9=0.405(平方米)总结做法

师:观察两个竖式中的因数和积,你发现它们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生:小数乘小数,两个小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生: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小数位数的和。……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知道了两个因数和积中小数位数的这种关系,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直接判断积的小数位数。谁能说一说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生: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点。师: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所有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特别的,积的位数不够的用零补齐)问题解决

师:学会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那么我们试着独立算一算客厅的沙发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吧。写出算式,先判断一下0.85×1.8的积有几位小数?为什么呢? 生:三位。因为两个因数一共有三位小数,所以它们的积有三位小数。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

学生自主笔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请一名好学生板演。

师:现在我们来看结果,有同学算的是1.53,有同学算的是1.530。大家认为末尾的零可以去掉吗?这个积比较特殊,小数的末位是0,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横式写得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写。完成横式:0.85×1.8=1.53(平方米)课堂练习:

1、先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3.7×0.9 0.86×0.12 12.5×0.8

2、根据126×12=151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2.6×1.2 1.26×1.2 12.6×0.12

3、聪聪的卧室长长4.85米,宽3.34米,卧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课堂小结

8.2017冀教版数学五上《循环小数》教学设计.doc 篇八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任意分一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特点,从而认识平均分,并能够几个几个分,初步学会这种平均分的方法。2.在分一分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直观操作,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可爱的小猴形象图(边出示边讲)小猴子最喜欢吃什么呀?有一天,这只小猴找到一片桃林,里面的桃子可多了,它高兴极了,连忙摘了几个,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完后,它又选了六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准备带回家,给它的好朋友们分享,那么这6个桃可以分成几堆?该怎样分呢?

二、操作探索

1.认识平均分

(1)让学生用6个圆片代替桃任意地分一分(2)交流分法 分成1个和5个 分成2个和4个 分成3个和3个 分成3堆,每堆2个 分成6堆,每堆1个 分成1个,2个,3个 „„

(3)质疑:小猴想把这6个桃分给几个小伙伴品尝,你觉得哪几种分法比较公平?为什么?

(4)指出:像这样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2.深化平均分

(1)小黑板出示:“想想做做”1 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2)完成P30“试一试”

出示: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 A 动手操作,学生用圆片代桃分一分

B 小组交流

C 全班交流,并说说为什么说它是平均分。

三、学习分法

1.学习“每几个一份”的分法

(1)出示情景图,引出问题:每只小猴分2个桃,可以分给几只小猴?(2)学生独立分一分

(3)交流:指名上黑板分一分,边分边说分的过程。

(4)小结: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是平均分的一种方法。2.巩固“每几个一份”的分法。(1)完成P31“试一试”

(2)师生合作:师说分的要求,学生一起动手分,并填空。(3)指名口答,及时纠正。

四、拓展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2、3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有何收获?

六、课堂作业

9.2017冀教版数学五上《循环小数》教学设计.doc 篇九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场景,让学生体会、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运算顺序。2.能够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算术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教学挂图)谈话导入。

二、教学新知,知识探索。

1.弄清图意,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其发展。

2.例题用一幅图表达汽车上原有7人,到车站下车2人,上车3人。(引导学生理解)如有多媒体课件演示更好。3.学生列式。

三、巩固练习,知识延伸。

1.想想做做的第1题,可以先看左边的图,看懂算式6+2;再看右边的图,接着写算式中的“-3”;然后让学生把两幅图连贯地说说加减混合算式的意思。2.第2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意先说说5-2是什么意思,再写方框里的加数,并说说为什么。

3.第3题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可以组织学生交流,每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第4题连线题,组织学生练习。

5.第5题可以列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让学生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6.第6题引导学生对比着每组第一题,估计下面两题的得数比8大还是比8小,让学生体会估算的特点。练习时,要坚持“不计算”这个要求,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10.2017冀教版数学五上《循环小数》教学设计.doc 篇十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两个判定定理.2.通过经历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掌握应用数学语言表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定理,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论证格式,通过学生画图、讨论、推理等活动,给学生渗透化归思想和分类思想.教学重点

证明的步骤和格式

教学难点

推理过程的规范化表达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与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探索过直线平行的条件,大家想一想: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呢?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要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除公理、定义外,其他真命题都需要证明,这节课我们学习习近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

1.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一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这是一个文字题,需要先把命题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所以根据题意,可以把这个文字题转化为下列形式:

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与∠2互补,求证:a∥b.那么如何证明呢?我们来分析分析.要证明直线a与b平行,可以想到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来证明,这时从图中可以知道:∠1与∠3是同位角,所以只需证明∠1=∠3,则a与b即平行.因为从图中可知∠2与∠3组成一个平角,即∠2+∠3=180°,所以:∠3=180°-∠2,又因为已知条件中有∠2与∠1互补,即:∠2+∠1=180°,所以∠1=180°-∠2,因此由等量代换可以知道:∠1=∠3.下面我们来书写推理过程,大家口述,老师来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说明:符号“∵”读作“因为”,“∴”读作“所以”)

证明:∵∠1与∠2互补(已知)

∴∠1+∠2=180°(互补的定义)

∴∠1=180°-∠2(等式的性质)

∵∠3+∠2=180°(1平角=180°)

∴∠3=180°-∠2(等式的性质)

∴∠1=∠3(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注意:(1)已给的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以后都可以作为依据用来证明新定理.(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在初学证明时,要求把根据写在每一步推理后面的括号内.2.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二

议一议用下面的方法作出了平行线,对吗?为什么?

如图所示:∠CFE=45°,∠BEF=45°,因为∠BEF与∠FEA组成一个平角,所以∠FEA=180°-∠BEF=180°-45°=135°,而∠CFE与∠FEA是同旁内角,且这两个角的和为180°,因此可知:CD∥AB.因此可知:“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下面我们来用规范的语言书写这个真命题的证明过程.已知,如图,∠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求证:a∥b

证明:∵∠1=∠2(已知)∠1+∠3=180°(1平角=180°)

∴∠2+∠3=180°(等量代换)∴∠2与∠3互补(互补的定义)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样我们就又得到了直线平行的另一个判定定理: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证明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先根据命题的条件即已知事项,画出图形,再把命题的结论即求证的内容在图上标出符号,还要根据证明的需要在图上标出必要的字母或符号,以便于叙述或推理过程的表达.第二步: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把命题的条件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已知中,命题的结论转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求证中.第三步,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一般情况下,分析的过程不要求写出来,有些题目中,已经画出了图形,写好了已知、求证,这时只要写出“证明”一项就可以了

4.运用所学知识证明:“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已知,如图,直线a⊥c, b⊥c.求证:a∥b

证明:∵a⊥c,b⊥c(已知)

∴∠1=90°,∠2=90°(垂直的定义)

∴∠1=∠2(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三、课堂练习

课本P124随堂练习1,2,3

四、小结

1.平行线的判定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公理)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定理)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定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证明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

m]

五、作业

上一篇: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下一篇:质量检验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