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

2024-10-01

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共8篇)

1.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 篇一

法律的实施是指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实施的方式有两种:法律的适用和法律的遵守。(我国的)国家公务员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条约指国际法主体间依据国际法所结缔的据以确定其相互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

(我国宪法规定的)人身自由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拘捕、限制、搜查、审问和侵害。广义的人身自由则除包括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与公民人身相联系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住宅不受侵犯,以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审计监督是指审计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活动、经济效益和财政法纪的遵守情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来经济效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它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本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汇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是指当事人故意制造另一个连结点,以避开依有关冲突规范指定本应适用的国家的强制性法规,并取得自己所希望的准据法的适用,从而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关系的成立或确认的脱法行为。法律意识是统治阶级法律观点的总和,它包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对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以及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任何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

行政处罚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对于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依法给予处罚的行政执法行为。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由一定人数的股东组成的,全部资本分为均等的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有限公司,是由一定人数的股东依照公司法投资设立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国家责任又称国家的国际责任,是指一国因违反国际法,侵害他国或国际社会的合法权益,从而构成国际不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我国领土内,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遵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为主,组织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事务.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相对人权利和义务的单方行为.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商法:调整经济关系中商自然人,商业组织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最惠国待遇:一国给予另一国国民的待遇,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第三国国民的待遇.物质帮助权指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发生的权益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指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

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有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和拒绝强制交易行为的权利。

消费者的知情权又可称知悉真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知识产权指自然人或法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逮捕是指以羁押的方式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在人民监督下来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背书是指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合法权益的行为.空中劫持是指在航空器内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胁,非法干扰, 劫持或以其它不正当方式控制飞行中的航空器或准备采取此类行为,以致危害航空器或其所载人员,财产的安全,或危害航空器上的良好秩序和纪律的行为

违法是指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其中有的是同法律规范的要求相对立的行为,有的是超越法律规范允许范围的行为.著作权:又可称为版权,它指作者或其它主体(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对其文学,艺朮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朮等作品,依照法律所享有的权利.罚金:强制犯罪分子或者犯罪的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行政诉讼的被告是指原告诉称其具体行政行为为违法,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由受诉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行政机关.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民事判决指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终结后,对双方当事人争议的实体问题所作出的处理决定.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因行政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申请参加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程序中的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指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参加到他人正在进行的民事诉讼中的人.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旧称”万国公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国家与国际组织较量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称,是统治阶级为了行使国家权利,实现国家职能面建立超来的国家机关体第.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的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对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使法律行为的后果(包括民事责任)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一种制度.数罪并罚是指一人犯有数罪,人民法院对其所犯的各罪分别定罪量刑后,依照法定的原则,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成文法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犯罪客体是指为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侵犯某种社会关系时直接遭受影响的人或物.公民指具有某国国籍的自然人.继承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承受被继承人死亡后留下的遗产的权利.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它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产品质量法是调整产品质量监督关系和产品质量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为了解决行政纠纷,在当事人的参加下,审理行政案件的活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权限范围,亦称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主管范围.行政争议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与相对人之间发生的争议,以及行政机关相互之间发生的争议.

2.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 篇二

关键词:环境材料,教学研究,生态设计,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开发, 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和便利。但是材料的不断开发, 地球上的资源、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多, 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就越来越大, 同时, 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就越来越严重, 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同时又要不断的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材料的合理开发以及其合理利用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 既能满足人类进步的需求, 又能清洁环境、节约资源、节省能源的新材料——“环境材料”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如此, 对于环境和材料的认识, 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认识过程, 人类充分享受了其带来的极大便利, 同时也付出或即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对环境材料的普及认识将是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实, 环境材料并不是一种完全独立的新材料体系, 它只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它实际上是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其目标就是在材料的加工、制造、使用以及再生循环过程中消耗最少的资源、能源, 而达到最大的使用功能, 以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当代大学生, 尤其是材料专业的大学生, 了解材料与环境的关系, 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对于未来新材料的开发、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环境材料不是一种独立的新材料体系, 是一个新的概念, 对其概念、范畴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还有一个认识和完善的过程, 尽管开始出现一些相关书籍, 但关于环境材料尚没有成熟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统一的判定标准, 这给现代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不仅学生会产生许多疑问, 往往老师也难以准确地定义。为此, 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环境材料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教学组认为从环境材料的概念及研究范畴、环境材料的评价方法及标准、环境材料的类型、环境材料与产品的生态设计及其发展趋势等进行概述, 让学生了解环境材料的基本概念, 增加他们的环保意识, 在以后的材料研发过程中, 增进保护环境、清洁环境的概念, 以达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环境材料的概念

环境材料, 是90年代初日本东京大学山本良一先生首次提出的新概念, 是指那些环境负荷减至最低、再生产增至最大的材料, 它与传统材料明显的区别在于它赋予了传统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以特别优异的环境协调性, 或者说是那些直接具有净化环境、修复环境等功能的材料;同时, 山本良一先生又补充说, 所谓的环境材料只是一个原则, 其目的是防止对环境的损害, 在人类活动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环境材料本身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概念。环境材料不是一种独立的高新技术材料种类, 与其他材料的关系可粗略地用图1表示, 许多传统材料本身就具有环境材料的特征或者可以发展成环境材料, 有些垃圾废弃物经加工处理也可以制成环境材料, 有些新材料是在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它具有较好的环境协调性, 因此, 应当正确处理传统材料与新材料、普通材料以及特定领域应用材料的关系, 使环境材料在研发过程中得到普及, 以达到保护环境材料的最终目的。

三、环境材料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判断某一种材料是否属于环境材料的范畴, 需要一个标准或原则, 这个原则实际上就是“环境材料”的定义。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方法, 如生命周期评价法 (LCA) 、经济性指标法 (LCCA) 及环境材料的研究方法评估 (LCD法) 等。其中, 生命周期评价法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被称作20世纪90年代的环境管理工具, 是近年来西方国家酝酿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所谓的生命周期评价是指对一种产品从开始加工制造直至废弃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估, 即从它的开采、加工、使用、废弃等全过程进行评价 (图2) , 也有人把它说成是从摇篮到坟墓的评价。

但对LCA法, 不同的组织机构有不同的定义与理解,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认为LCA法是汇总和评估一个产品 (或服务) 体系在其整个寿命期间的所有投入及产品对环境造成的和潜在的影响的方法。ISO不仅规范了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标准, 随着环境保护的需要, 也在尝试对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进行标准化。而国际环境毒物学和化学学会 (SETAC) 认为LCA方法是一个评估产品过程或其活动给环境带来的负担的客观方法。该方法通过识别和量化所用的能量、原材料以及废弃物排放来评价与产品及其行动有关的环境责任, 从而得到这些能量和材料应用及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大小, 并对该善环境的各种方案做出评价。生命周期评价法是评价材料的环境负荷的一种主要方法, 其优点在于环境概念清楚, 且将材料的生命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类研究。

四、环境材料的类型

环境材料是继人类历史上从天然材料、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智能材料之后又一个新概念材料,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将环境材料划成不同的类型。为了使学生清楚理解环境材料与上述材料概念的关联和区别, 易于接受、认识环境材料及其重要性, 以现实环境问题为依据, 通过下列内容的介绍, 学生能简单直观地认识环境材料及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1. 绿色包装材料。

众所都知, 凡是产品都离不开包装。发达国家的包装工业产值已占国内总产值的2%以上。我国的包装业发展也很迅速, 据中国包装联合会统计2010年完成包装工业总产值1.2万亿元, 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极大地带动了新材料的开发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果忽视环境因素, 也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负担, 因此, 在开发包装材料时应牢记对环境的保护思想, 体现包装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实质, 还要避免过度包装或浪费包装材料, 才能达到节省资源, 逐渐改善环境的目的。

2. 绿色建筑材料。

长期以来, 建筑材料主要是根据建筑物及其应用部分对材料提出的力学性能和功能方面的要求进行开发的, 结构材料主要追求高强度、高耐腐蚀性等方面的先进性;而装饰材料则追求材料的功能性和设计图案美观等方面的“舒适性”;但这样往往容易忽略建材的环境协调性, 结果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建筑材料是应用最广, 用量最多的材料, 因此其耗能以及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最严重。建筑材料在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空气、水、固体废弃物、放射性、噪音和热等的污染。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未来的建筑材料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建筑材料生产中的污染物如不加以解决, 则由此造成的环境负荷将是灾难性的, 因此, 开发与地球环境协调性的绿色建筑材料是今后发展建筑材料所必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所谓绿色建筑材料就是具有优异的环境协调性的建筑材料, 具体地讲,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对人体、周边环境无害的健康型、安全型建筑材料;从广义上讲, 生态材料是对原料生产、施工、使用及废弃物处理等环节贯彻环保意识, 实施环保技术, 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所以, 绿色建筑材料代表着未来建筑的主体方向, 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3. 环境净化材料。

净化材料是指在与废弃物的接触中, 通过物理、化学的变化而使废弃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除去从而达到排放标准, 而有毒、有害物质本身通过这种物理化学变化变成对环境无害的物质, 甚至加以利用。净化材料类型多种多样, 不同材料对污染物质的去除机理不同, 因此可把其划分为吸附净化材料、离子交换材料、混凝絮凝材料和过滤净化材料等。如, 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分离膜等, 就是净化材料的常见类型。仅有环境净化材料还是不够的, 大部分净化材料还需要借助某些设备、工艺的优化组合来处理生产及生活废水、废气的系统工程, 其中废气固体的处理取决于技术设备, 废水与废气则更多的依赖高技术含量的材料。设备施工已确定后的产物, 材料则与工艺相辅相成, 即根据工艺特点设计材料结构或根据材料性能开发工艺流程, 这是环境材料研制的特殊性, 即材料与工艺的统一。

4. 环境替代材料。

用环境负荷小的材料替代环境负荷大的材料可以减小材料对环境生态的影响作用, 有些材料虽然环境负荷小, 但对人体健康不利, 所以也需要用对人体健康有利的材料进行替换, 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 用作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灭火剂和喷雾剂的氟里昂被广泛用于制冷﹑空调﹑消防﹑电子﹑医药等行业, 但是氟里昂类物质不仅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 而且对地球产生温室效应, 严重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身心健康, 因此寻找替代氟里昂类物质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门话题。目前作为替代制冷剂被广泛应用的有:四氟乙烷、异丁烷、二氟乙烷与二氟一率甲烷的混合剂等。另外, 石棉以及含磷洗涤剂替代品的开发也是目前化工行业的重要课题。

5. 废弃材料的循环利用。

垃圾重新利用, 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 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的某些资源短缺的问题。常说的废弃物的资源再循环, 包括再资源化和再利用, 再资源化就是将废弃物 (一般废弃物、产业废弃物等) 进行回收、粉碎、筛分等过程, 再作为原料使用;再利用包括整体机能使用寿命完结后的物件进行重组, 将其部件不改变原来结构或做很少的修复, 经过清洁后重复使用。如酒瓶之类物件回收后经过洗涤重复使用, 干燥剂之类产品回收干燥后再充填等。尤其值得重视的是, 废干电池的资源利用, 大部分电池都混于生活垃圾堆中, 被填埋或是焚烧, 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小事, 但却有着很重要意义:一是资源的回收利用, 变废为宝;二是防止环境污染, 减轻环境负担。废旧电池中的有色金属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废旧家用电器的资源化, 废塑料, 低硅尾矿的资源化, 煤矸石、粉煤灰、高炉渣的利用, 以及建筑垃圾的资源化等正是十二五规划中的重大课题。

五、环境修复材料

矿山的开采常引起重金属元素污染土壤或水体;战争常常使某一区域中某有害元素 (例如铀或TNT) 浓度过高;而某些工厂周边地区, 由于工厂排放的污染气体物的降落或某些集水盆地常年汇集大量污染物, 使得这些地域某种污染成分浓度特别高。环境修复是指, 对已污染或破坏的环境进行包括生态方面的多种技术处理与治理, 以恢复被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如植物修复及非金属矿物对环境的修复等。目前, 常见的有植物修复和非金属矿物修复两大类。植物修复是指把某些对污染物具有耐承力和高积累特性的植物种植于污染区, 利用植物自身的生长代谢或其根系微生物共同作用, 将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吸收固定或消除, 并在适合的时间对植物进行收割处理, 使污染的环境恢复达到原初状态的一种原位污染治理技术。如, 水葫芦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吸附作用、红树林湿地在水体净化中的作用。

六、生态设计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类对资源、能源的消费将会进一步剧增, 由此造成的资源、能源的短缺将会日益严重。从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 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 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不得不改变以往的生产方式, 在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同时, 还要减少对矿石等原生资源的依赖性, 将产品、材料的生产逐渐转移到以利用再生循环材料为主的基础上。生态设计是指在材料和产品的设计中将保护生态、人类健康和安全的意识有机地融入其中的设计方法, 又称为生命周期工程设计、绿色设计, 或为环境而设计以及环境协调性设计等,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的设计方法还有利于产品循环回收的可再循环设计、便于回收重新使用的易拆卸设计、以及材料选择设计等。目前生态设计已经成为推行预防生态环境受到危害的重要手段, 是最高级的清洁生产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生态设计是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并采用可循环材料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要明显地减少材料制造前的隐性材料物质流和能源流, 即在材料循环的前端减少, 而不仅仅是促进生产造成废弃物的循环。生态设计应使传统材料设计思想有新的转变。传统设计是依据技术、经济性能、市场需求和相应的设计规范, 着重追求生产效率、保证质量、自动化等以制造为中心设计思想, 将使用的安全、环境影响和废弃后的回收处理留给用户和社会。模块化设计指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分析, 划分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可以组装成不同产品, 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 模块化设计也有利于产品使用后的拆卸, 继续利用一些可用的模块, 其特点典型地体现在拆卸技术和回收技术等方面。目前, 模块化设计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计算机、复印机以及许多工业机器行业。

七、环境材料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各方面的压力, 人类急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途径来协调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使其既不浪费资源又能保护环境;另外未来人类的生存空间也要扩展, 这使得人们在寻找上天、入海、入地的材料。这些将是未来环境材料的发展的出发点与方向。基于这个观点, 少用资源与材料, 少消耗能源, 发展空间材料, 可能是未来材料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此外, 材料的重复利用也是未来社会必须给以解决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开展绿色产品的生产及进行绿色设计, 是未来社会不能不涉及的研究领域, 尤其是后者在未来可能越来越多受到关注, 将成为环境材料未来发展的重头戏。所谓绿色设计, 就是要求工业设计的产品包含这样的两方面的性能, 一是清洁生产, 在各个工艺环节都要减少排污, 减少垃圾;二是要节约资源, 既要节约原料, 又要使产品在使用之后不至于全部成为废品垃圾, 而是便于拆卸、回收和利用。环境问题已让世人猛醒, 已经逝去的不能回来, 目前的关键是怎样利用好仅存的有限资源来开创人类的未来, 必须充分认识到材料、环境与未来的依存相连性, 从保护环境的观点出发去开拓新的材料和能源, 是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必须时刻恪守的信条, 愿意以此为径, 为材料、环境与未来创造出一片和谐的天地。

八、教学效果与思考

环境材料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同学们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了讲授引导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结合相关参考书以及最新的资料文献, 配合实物图片资料, 从环境材料的概念、范畴、行为准则到具体的环境现状等不同方面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 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 根据同学们自己的兴趣和观点, 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自我查阅相关资料, 组织内容进行交流探讨, 同学们积极主动提出了各类环境保护的观点与措施, 以及未来对环境友好材料的开发和使用的基本原则。但是对于环境材料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尚没有成熟的理论支撑和统一的评价体系, 以及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 还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 为创造更美好的自然及人文环境, 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每个人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解念锁.环境材料学课程的和谐教学法[J].机械管理开发, 2009, 24 (4) :153-154.

[2]马丽萍, 蒋荃, 赵春芝.绿色建材基于LCA的环境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 2010, S2:90-95.

[3]李守泽, 李晓松, 余建军.绿色材料研究综述[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10, 11:1-5.

[4]徐秀丽.现代办公建筑室内环境生态设计的浅析[J].科技资讯, 2010, 30:82-83.

3.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 篇三

关键词:双语课程 环境工程概论 教学讨论

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各国科研人员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权威的学术期刊普遍使用的语言。作为高校学生,要想学好专业,了解国内外前沿的专业领域知识,除了查阅国内文献外,多浏览专业相关的英文期刊和书籍,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各高校相继开展了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但大多处于尝试阶段。

笔者在高校从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工作十余年,一直进行“环境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有在美国高校学习相同课程的经历。本文结合自己对该课程的教学经验,以及在国外高校学习该课程的心得,试图探索适合于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环境工程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开设“环境工程概论”双语课程的意义

环境问题已经跨越国界,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既急迫地需要发展经济,又需要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其面临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发达国家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和对环境污染治理的经历,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因此开设“环境工程概论”双语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外环境治理方面的管理方法、法律法规和技术经验,开拓学生的视野,有效地补充国内教材中缺乏的专业知识。

二、“环境工程概论”双语教学问题探讨

1.开课对象

双语教学对于学生的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有较高要求。“环境工程概论”这门课,涉及一些较专业的环境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综合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把开课对象定位为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该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可以推荐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选修。这些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已经学习了3个学期,很多学生还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而且他们也已经完成了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英语水平和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些为“环境工程概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双语教学课程中的教材选择,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没有相应的双语教材可供使用,因此只能选择原版教材或自编教材。我们选择了Gilbert M. Masters著的《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为本课程的主要教材。这本书被多所美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选为本科生的适用教材,因为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环境污染中涉及到的水、大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各种环境因子的产生和治理方法,并讨论了目前的热点环境问题,比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风险评估、室内空气污染等,内容深入浅出。此外,该书列举了大量例题,每章后面还配有一定量的思考题和练习题,便于学生理解书中的内容,并加以练习和运用。

但该书部分涉及到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都是以美国为背景,中国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熟悉程度较低,可能会影响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外,该书的价格较高,部分同学可能会由于价格问题不会购买,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该书中一些关于单位转换和环境化学的内容,学生已经在前期的基础课程中学习过。所以,我们决定将该书相关重点内容在课前复印给学生,供学生课前复习和课堂理解。同时,当涉及到法律法规内容时,适当补充中国相应的环境法规内容,并通过与美国的环境法规相比较,扩展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目前对双语教学的模式探讨较多,并无定论。关键问题在于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一,导致没有适用于所有学校的统一模式,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按照笔者所在学校环境专业的学生水平,拟采用“半外型”双语教学,即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幻灯片,英文授课比例占50%左右,其余内容用中文对讲授内容进行适当地解释和补充。目前打算运用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要求提前预习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提前一周上传课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习,熟悉专业词汇的英语表达,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堂教学内容。

(2)布置阅读任务

笔者在美国学习该门功课时,教师每周都会发一些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料,要求学生自学,并在后续课堂中以测验方式进行考核。该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节约课堂时间,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环境问题的发展日新月异,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解决方法也不断推陈出新,因此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和观看近期热点的环境问题或前沿的污染治理技术,对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增强英语阅读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3)进行英文汇报

并在该课程中后期,当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模式比较熟悉,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专业词汇后,要求学生针对自学的阅读内容制作英文的PPT,并在全班范围内汇报。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将这项任务分组进行,每人完成一部分内容,而且控制汇报时间在10分钟左右,这样让学生不至于有太大压力,都能积极地参与,而且在制作PPT和汇报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用英语进行写和说的能力。

4.课程考核方法的探究

“环境工程概论”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应该既能体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又能体现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因此可以考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考核。为了考核能尽量公平公正,可采用闭卷考试为主(约占总评成绩的70%),课堂演示为辅(约占总评成绩的30%)的方式,并且对于本课程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学生,给予额外加分奖励。

在闭卷考试试题中,可以采取用英文出题,但不完全要求用英文作答。但对于某些问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用全英文作答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对于这类题目,可以允许用中文作答,但是对于用英文作答的学生,应该予以适当奖励,例如该题实际得分可以在卷面得分的基础上,增加20%,以此鼓励学生用英文作答。

三、结语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目前还处于尝试和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去继续研究和解决。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老师和学生出国交流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些为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迫切需要通过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对专业方面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晓飞.船海工程专业《船舶概论》课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124-126.

[2]施锦芳.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及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02):33-35.

[3]林静雯,季颖,董怡华,陈志英.“环境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5):82-84.

4.会展概论名词解释 篇四

第一章绪论

 会展的基本特征:

 集体性:三人或三人以上主持人集体讨论  目的性:

 时空性:具体的时间地点,短暂性  组织性:有明确的主办者

 展览的组成要素:参展商专业展览公司展览展示场所展览市场参展观众  会议的分类:

 按举办单位分:协会会议

公司会议:公司内部会议:销售、技术、培训等

公司外部会议:经销商分销商会议、研讨会、产品展示会新闻

发布会等等

内外兼顾会议:讲习班培训会议等等

非营利性组织会议SMERF:社会SOCIAL 军人MILITARY

教育EDUCATION 宗教RELIGIOUS

兄弟会FRATERNITY  按性质和内容分:规定性会议日常性会议专业性会议

 按活动特征分:商务型会议度假型会议展销会议文化交流会议

专业学术会议政治性会议培训会议

 按功能和任务分:决策性会议:如政府的办公会议、公司的董事会

工作性会议:如全国经济工作会议

学术性会议:如孔子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 商贸性会议:如经贸洽谈会

彰显性会议:如表彰会、年终总结、奖励会议

 按会议程序分:正式会议非正式会议

 展览的分类:

 从性质上划分:贸易性展览:B2B 不面向公众开放,专业性强,观众对口,推销成本低,宣传影响大,接近市场,举办时间地点稳定,时间较短

消费性展览:B2C面向公众开放,展期较长,有利于扩大知名度,直接了解市场反应情况,听取消费者意见

混合性展览:

 从内容是划分:综合展览

专业展览

 从地域规模上划分:国际展

国家展

地区展 地方展

单个公司独家展

 从时间上划分:定期展览 不定期展览

 从场地上划分:固定展览流动展览巡回展览  从技术上划分:传统展览虚拟展览  其他分类

 节事的分类

 按内容:文化庆典:节日、狂欢节、宗教事件、大型展演、历史纪念活动

文娱事件:音乐会、文艺展览、历史纪念活动

商贸及会展:展览会、博览会、会议、广告促销、募资活动 体育赛事:职业比赛、业余竞赛 教科事件:研讨班、学术大会

休闲事件:游戏、趣味体育、娱乐事件

政治政府事件:就职典礼、授勋仪式、贵宾观礼、群众集会 私人事件:周年纪念、家庭假日、舞会、亲友联欢会

 按规模、目标观众及市场、媒体类型覆盖面:

重大节事:世博、奥运会、世界杯(全球)

特殊节事:赛车方程式大赛、区域性体育赛事(世界、国内)标志性节事:国家体育赛事(国内)社区节事:乡村、社区节事(地方)

 按主题:宗教性节事:麦加朝圣、西藏晒大佛、古尔邦节、复活节

文化性节事:国际电影节、艺术节

商业性节事:世博、广交会、深高会、书展

体育性节事:奥运会、世界杯、F1方程式大赛、网球大师赛 政治性节事:两国建交互访周年庆典、国家领导人就职典礼

 按组织者:政府性节事民间性节事企业性节事  按参与程度:亲身参与型观赏型混合型

 其他分类:大型节事(Large Events)小型节事(Small Events)艺术节日(Arts Festivals)体育盛事(Sporting Festivals)展览会(Fairs)与公园和游憩相关的节事(Parks & Recreation Events)城市节事(City Offices)会议与观光局组织的事件(Convention & VisitorsBereaus)

第三章会议策划与实施

 会议组织构成  会议主办机构:

会议主办者:公司主办者,协会等会员主办者,非盈利性机构主办者(甲方)会议承办者:(乙方)会议支持者:

 会议组织委员会: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若干人

 会议秘书处:会前筹备和汇报,安排日程,起草和修改会议文书,协调,对外联系  会务组:秘书组:文件组:宣传组:安保组:后勤组:

 会议策划的内容

 5W1H:

WHY 主旨与目标

WHO与会者:人群和数量 WHAT会议议程 WHEN会议日期 WHERE会议选址

HOW宣传推广及预算

 会议主题的确定:

前瞻性:高瞻远瞩

总结性:高度概括、有的放矢 时代性:紧扣时代发展

 与会者的确定  会议地点的选择  会议时间的选择

 会议议程、日程和程序的确定  特殊事件的处理

 紧急医疗  卫生问题  火灾  盗窃  签证问题  其他突发事件

第四章展览策划与实施

 展览的构成要素

 展览组织者:(主办方)行业协会、事业单位等  参展商  观众

 场地供应者

 展览服务承包商:承办方  展览策划

 展览决策:营销需求(为什么要展出)、市场条件(市场潜力、市场可进入性、市场盈利性)、营销方式(目标、市场环境和条件、形式和作用,到达低耗高效)、内部条件(自身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 展览策划内容

 展览项目选择:进行市场调研、整合办展资源、了解同类情况、创意展览主题、选定展览时间

 展出策划:人员因素(组成、分工、管理)工作因素、时间因素、费用因素(展览运输、宣传公关、行政后勤)

 展览筹备

 招展与组团  广告宣传

第五章节食活动策划与实施

  

 节事活动策划

策划原则:特色化、整体性、效益性、参与性、市场化

策划步骤与内容:立项、进行调查和可行性研究、提炼主题,进行创意 策划的注意事项:文化类、政治主题类

第六章会展管理

 管理模式

 以德国为代表的政府干预模式

政府授权的权威管理机构——德国贸易会展和会展业联盟AUMA 1907年成立,总部在科隆。职能:审定会展计划,严格审查会展名称与服务,监督与核查服务和组织者资质,统计展后效果,支持中小企业海外参展,保护会展名称(类似于商标),保护名牌展会,细分市场避免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聘请业内人才考察市场为政府提供建议。

由政府出资建设场馆。

政府所有,市场运作,委托展览公司管理。展览公司由政府控股,企业化管理。

 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扶持模式

设立国家级管理机构对会展业进行统一管理。会议展览局和贸易发展局专门负责推广会展业。

政府扶持资助政策

特许国际贸易展览会资格计划AFI:获得AFI资格的本地公司可以同出国展一样获得双重减免税收优惠,并给予最高2万新币奖励

特准贸易论坛计划:推动与国际展览同时举办的商务会议和论坛等活动,以提高办展质量。国际展览发展资助计划:对可能成为高质量的新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政策倾斜。

新加坡会议展览协会与政府密切配合 同政府一起制定了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与会员协调题目场地时间安排,对国家会展业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运作模式

不存在会展审批制度

美国有众多健全的市场主体,会展行业协会负责管理会展行业,美国商务部负责后续的审核、认证,而不是直接介入管理。

美国国际会展管理协会IAEM是全国唯一权威性的会展行业协会。协会与政府管理职能精密紧密结合,IAEM既是会展行业的代理人也是贯彻政府意图执行政府政策的好助手。

会展人才培养制度

IAEM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会展业专业人士职后培训计划,通过上课、实践、参与协会活动和考试等。通过后会获得会展管理资格证书CEM,美国的会展教育完全按市场需求运行。

 国际会展管理组织与机构

 国际会议协会ICCA 1963年成立,总部在阿姆斯特丹。是全球唯一将成员领域涵盖了操作执行、运输及住宿等各相关的会议专业组织。

国际会议的标准

与会人士来自4个国家以上,300人以上,国外人士占40%以上,会期三天以上。

 国际协会联盟UIA 1910年成立,总部在布鲁塞尔。是一个独立的非政府非盈利的组织。

国际协会联盟的正式成员包括外交家、国际公务员,协会管理人员,国际关系教授和基金负责人。每两年开一次大会,选举执行委员会,15~20人,任期不超过四年。

 国际展览局BIE 1928年成立,总部在巴黎。是一个政府性质的国际战略机构,负责协调管理世博。成员为各缔约国政府。在决定世博会举办国时,各政府均有一票。

世博会分为注册类(综合类)世博,展期6个月。从2000年起每五年举办一次。认可类(专业性)世博,展期3个月,在两届注册类世博间举办一次。

 国际博览会联盟UFI 1925年成立,总部在巴黎。国际博览会联盟认证是高质量的国际展览会标志。认证的基本条件有会展至少定期举办过三次,必须是有20%以上的外国参展商,有4%以上的外国观众的国际会展,外国展商纯租用面积20%以上。

作为世界的重要的交易会和博览会的组织者,它主办了4000个交易会和博览会,每年吸引1.5亿参展观众。UFI没有个人成员,只有团体成员。

 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 1928年成立,总部在美国达拉斯,它与UFI被认为是目前国际展览业最重要的两大行业组织。它提供展览管理的注册培训认证项目CEM,必修课包括项目管理、选址、平面设计和布置、计划书的制定、会议策划、标书的制定与招标。高级课程为:展览策划与预算、经营会展法律为题、安全与风险问题的防范。

 世界场馆管理委员会WCVM  奖励旅游管理协会SITE

 会展危机管理

 会展危机的类型

1.外因:社会:经济衰退、通货膨胀、游行示威、政府**、恐怖主义自然:海啸、地震、飓风、暴雨

2.内因:经营危机、财务危机、合作危机、安全危机 3.医疗保健类:食物中毒、心脏病突发

4.安全事务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灾害、恐怖主义行为、犯罪行为等

5.政策和法律法规类:劳资纠纷、罢工、违反合同、侵权以及其他触犯法律的犯罪行为 6.重大活动变更类:演讲嘉宾缺席、大型活动取消、天气导致的重大计划变更

 会展危机管理的原则

1、未雨绸缪原则

2、快速反应原则

3、单一口径原则

4、信息对称原则

5、全面权衡原则

6、维护形象原则

 会展危机控制

1、建立危机预案:设置会展危机管理机构、对危机预测和分析、对危机事态分类并进行排序分级和评估、分类预案、会展危机管理培训和演习

2、会展危机检测:

3、会展危机处理:

 会展危机管理计划

1.关键点:会展城市和场馆的选择、展示规章制度的制定(场馆专有风险和会展专有风险)、安全保障、医疗保障、自然灾害预防、人为灾害和暴力行为处理、保险购买(责任险、收入保护险、业务中断险)

2.制订会展危机管理的步骤:确定会展危机管理小组、制订危机应对计划、建立高效的内部信息传达计划、建立完善的报告系统、确定购买的保险涵盖了所有的情况。

 会展场馆管理

 国外场馆发展概况:总体上重点集中、合理分散,场馆规模大、设计以人为本,场馆不断翻新、设计不断优化

 我国场馆的发展概况:会展场馆发展迅猛、会展场馆规模不断扩大、会展场馆集聚与分散并存

 现代会展场馆特征:规模宏大、服务设施齐全、智能化水平高、人性化设计、

注重经济实用、政府投资为主

会展场馆管理模式:政府管理、行业协会管理、企业自主管理

第七章会展营销

第八章会展产业

 会展产业链构成

 上游:专业会展组织机构Profess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r负责展会创意、整体策划、市场分析、招展、财务控制

 中游:目的地管理组织Destination Management Company落实会展活动方案,具体执行会展设计的要求

 下游:Support & Service Organization展台装修、展品运输、商务服务、广告、信息数据

 产业链流程:PCO是核心环节、DMC是展开平台、SSO是重要支持  我国的会展产业集群

 长三角会展产业带(上海) 珠三角会展产业带(广州) 京津唐会展产业带(北京)

第九章会展影响

 会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 产生投资拉动效应:直接经济效益(会议费用、场地租金、门票收入),间接经济效益(改善区域整体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拉动投资需求) 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优化: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展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为1:9),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 促进消费需求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会展商人的消费额要比一个度假游客的高2~3倍)

第十章会展规划

 会展场馆的选址

 会展场馆选址的影响因素 城市规划的影响

用地条件:地块形状和面积、土地租金、地质条件、地面状况等

交通条件:与航空港、火车站、码头、地铁站、快速干道、城市轻轨等有便捷的联系 配套设施条件:电力、通信、给排水、综合管线等基础设施条件和商业办公、酒店宾馆、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

周边环境:包括大片绿地、水体和公园等的环境常常是理想的会展场馆场所 1.2.3.4.5. 会展场馆的选址模式

1.城市中心区:法兰克福、科隆和斯图加特会展中心

5.法学概论名词解释题 篇五

法律规范即法律规则,是每个单一的法定行为模式。物质帮助权:

物质帮助权指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民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背书:

背书是指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诉权:

诉权是当事人所享有的向人民法院提出通过审判以保护其民事权益的请求的权利。判例法:

判例法指以特定的法院所作的典型的或具有新意的判决中包含的原则作为判案依据的法律。抽象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以不特定的社会事实为对象而实施的行政行为,即行政立法行为。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公民能够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具有这种资格,就是有法律上的人格,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不正当竞争行为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

自考365(--)领先的专注于自学考试的网络媒体与服务平台

本套试题共分4页,当前页是第2页-

(包括国家与国际组织间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在人民监督下来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当事人不履行行政法规定的义务,行政机关依法采用一定的方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政执法行为。

公司法是规定公司的法律地位和调整公司内、外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罚金是强制犯罪分子或者犯罪的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

国家继承是指一国丧失其国际法律人格或者丧失一部分领土时,它的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别国(一国或数国)的情况。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我国领土内,在中央的领导下,遵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事务。

代履行是指行政机关将相对人应履行的义务先交他人代为履行后,再由相对人负担费用的一种强制方法。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一定人数的股东依照公司法设立的,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刑事诉讼是指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给予另一国国民的待遇,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的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通边双边或多边条约或协定中的最惠国条款给予。

人格是指公民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独立的资格。公民依法享有这种资格的权利就是人格权。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等。公民人格尊════════════════════════════════════════════════════════════════════

自考365(--)领先的专注于自学考试的网络媒体与服务平台

6.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篇六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4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5平行研究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6 渊源学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7主题学

《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形象学 研究的是 “他者”的形象。脱胎于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研究某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关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9译介学语言研究译介学关心的是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都是重新赋予原文生命。

10“套话”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

11.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12.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3.主题:一般来讲,比较文学中的主题不同于一般文学理论中的主题,在比较文学中往往把主题看成是抽象的,比尔兹利认为,主题是指“被一个抽象的名词或短语命名的东西”,诸如“战争的无益、欢乐的无常、英雄主义、丧失人性的野蛮”等等。

36、法国学派: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他们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但由于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而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64、文学误读: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二.简要回答:(30分)

2、什么是“文学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3、什么是“套话”?

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也由学者译为“滞定型”,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4、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6、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7、什么是比较文学?

答: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8、跨文明阐发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我们依据阐发过程当中相关对象的不同,可以把跨文明阐发研究分为四种主要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

9、在文学的他国化过程中,接受国如何以本民族的文化规则和思维方式为主?

答:首先就是接受国必须充分认识到本国文学传统的重要性,尊重本国的文化规则和话语言说方式。其次,接受国在坚持本国文学文化规则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文学和外来文学的特点,对外来文学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再次,文学的他国化研究还应该注意,文学的他国化必须与接受国当下的语境或者说是文学要求结合起来。

10、跨文明对话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跨文明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共同话题的对话、共同语境的对话、话语互译的对话、杂语共生的对话与激活的对话等五种。

、1.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人们的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于发展分不开的②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发展,是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③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④比较文学的产生是诸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而产生的现实需求。

2.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区别影响:①影响研究强调的是文学作品的渊源和发生、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外部联系;而平行研究强调的是作品的内在诸种因素、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②与影响研究不同,平行研究打破了时间、空间、质量、强度方面的限制③影响研究主要是研究那些经过吸收消化后与自己作品水乳交融的外来影响;平行研究还提出了文学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的科际比较,即跨学科研究④从具体研究方法上,影响研究采用历史的、考据的方法;而平行研究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方法,比影响研究具有更多的理论价值和普通意义。

4.“影响”实现的条件:①传播者的条件:要有释放能量。传播者作为施动者,必须在某些方面处于优势或领先地位②接受者条件之一:社会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③接受者条件之二:艺术传统。④接受者条件之三:时代机遇。当接受国的文学传统面临解体时,外来思想和技巧就很容易结构到新的文学里⑤接受者的条件之四:个性和气质,被影响者在思想、气质与影响者的思想气质的产生的共性是“影响”实现的主观原因和条件。7.“影响”的特征:“影响”具有外来性和隐含性:①一方面,影响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作家个人的各种因素作出解释,因此,它是外来的②另一方面,这种影响表现为一种精神渗透,它消融于作家的创作中,因此不着痕迹。③影响研究虽然主要是研究那些经过吸收消化后,与自己的作品水乳交融的外来影响,但他并不排斥那些有意的模仿和借鉴,也不排斥那些痕迹比较鲜明的影响。

5.主题和母题的区别:①主题是通过人物和情节被具体化了得抽象思想或观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达;母题则是较小的、具体的主体性单位。②主题包括母题,主题可以用母题的结合中抽象出来③母题是对事件最简归纳;主题则是一种价值判断④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则是具有主观性⑤主题是一个复杂句式,通常是个变量;母题是基本叙事句,通常是常项。

6.比较文学受到的三次浪潮冲击:①理论大潮。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所谓“诗学复兴”现象,大批的理论著作问世,各种新的文化理论和文学理论接踵而至②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欧洲中心论”限制了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世界局势的发展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历史的需要把东西比较文学研究推到了人们注意的中心。③“文化研究”热潮。在这股热潮的冲击和推动下,呈现出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相结合的趋势。

8.什么是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平行研究类型的一种。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际整合”“跨类研究”,它是从文学的外围入手,并通过对这些外围领域和文学关系的研究来研讨文学的本身。一般包括三大研究范畴,即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人文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它表现为交叉互渗、边缘整合以及整体观照三中形态,以此形成了以文学为中心的与其他相关学科连接的多维意义链。9.流传学发生的范畴:流传学的特征也同时决定了它的研究范围,那就是在考察构成影响的“经过路线”中,从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作者的影响。其范围大致可以把它归纳为:①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和评价②接受者通过什么方式、途径受到何种影响,是否摹仿放送者,摹仿了哪些方面③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了解作品

三、论述:(54分)

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3)举例:比如文学与音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文学与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消极一面:“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如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有人讨论哈姆雷特的“孝”与“不孝”问题,应该说就是翻译“误读”引起的后果。积极作用:(1)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2)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未被发掘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3)“误读”往往由译者自身的文化历史需求造成,因而它也能促进本民族文学的发展。(4)举例:林纾对西洋文学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

3、试从形象学研究的角度谈谈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19世纪中叶以前通过耶稣会士和启蒙哲学家塑造的中国人形象发生了变化:(1)、态度上完全相反:由喜好到厌恶,由崇敬到诋毁;(2)、白人比其他人种优越的看法盛行起来,中国人的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都变得丑陋滑稽;(3)、在思想和性格方面,中国人“善良”和“高尚”的神话也不再时兴,代之以野蛮和麻木;(4)、这是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所造成的“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变化。

4、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答: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6.论述:比较文学两大学派以及特征:法国学派:又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认为比较文学的归属是“国际文学关系”。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与各国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在实证主义哲学的渗透下,法国的比较学者一开始就强调影响研究,他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法国学派首次把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和观点上升为系统化的理论,使文学研究挣脱了单一国别文学研究局面。▲其贡献是巨大的,同时局限性也很明显:首先,法国学派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同时,对影响的强调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局限了法国学派的视野——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察范围之外。其次,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并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所有这些局限性都预示了美国学派的兴起和平行研究的出现。学派:兴起于“二战”以后的美国的比较文学学派,认为比较文学不再是文学史的一支,而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的文学研究,反对单纯追求“事实联系”的比较文学研究;主张用大规模综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这一学派开启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先河,代表人物有韦勒克、亨利-雷马克等。▲美国学派及平行研究强调的是没有明确的渊源关系的文学、文化现象之间的研究,它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突出了文学的文体意识和对审美价值的关注。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学关系。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他说“地道的比较文学最通常研究着那些只是两个因子间的‘二元的’关系。”美国学者也认同这一点,韦勒克就认为:“‘比较文学’的另一种含义限定于对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之研究。”流传学正是在这样的基点上,沿着从“放送者”、“传递者”到“接受者”的经过路线,着重研究作家、作品(包括文学思潮和流派)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流传和变化,实际上就是在寻找放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文学关系”。这就决定了流传学研究的多元文学关系特性(同时也奠定了其跨越性,即跨文明和跨国界性之基础)。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这是与它研究的对象不可分离的。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所以注重事实,搜集确凿的资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审慎细密的考证,是流传学研究的必然途径和方法。这就形成了流传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实证性。再者,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流传学的特征也同时决定了它的研究范围。那就是在考察构成影响的“经过路线”中,从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作者的影响。其范围大致可以把它归纳为: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接受者通过什么方式、途径受到何种影响,及影响的内容和过程,等等

6、简述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他者形象指涉的范围虽比一般文艺理论涉及的形象范围狭窄,但他也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建构出来的,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再现,而往往是注视者欲望投射的产物。由此可见,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7、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1)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憎恶。(2)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3)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7.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 篇七

《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是高校环境本科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环境类课程的入门课, 也是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共同课, 在大一下学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深刻认识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对环境的影响, 深刻理解资源与环境间的有机联系, 深刻意识到资源环境的经济价值, 同时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掌握资源环境学和可持续发展学相关知识理论, 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目前, 已有多位专家学者及高校教师对高校环境类课程如《环境学概论》、《环境保护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等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研究[1,2,3,4,5]。而针对财经类院校环境类课程的此类教学改革研究尚为少见。为此, 笔者结合在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开设《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的教学情况和教学体会, 进行了几方面的教学改革,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特点

1. 课程综合性强, 内容多。

《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及其他环境类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 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共同课。本课程综合性、理论性强, 包含的内容很多, 涉及到物理学、生态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 学生要掌握这些内容并应用到实践中, 需要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任课教师要有相关的知识才能把这门课上好。

2. 财经类院校学生普遍重实务轻理论。

对于财经类院校应用类学生而言, 要学好这门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文理兼收, 高中阶段是文科的同学对于与化学、物理及生物相关的课程内容学起来就稍显吃力, 而理科同学对于与地理有关的课程内容的学习要稍逊于文科生。另外, 财经类院校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相对于理工科、地质类院校的学生, 其学习态度往往不够端正。财经类院校尤其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具有很大的功利性和实效性, 对理论性非常强的知识, 学生往往很难提起兴趣, 而实用性的知识比如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则易唤起他们的兴趣,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及人们的生产生活, 更加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

二、《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1. 完善教学内容的编排。

《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涉及资源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评价、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等众多内容。本课程将资源科学和环境科学有机结合起来, 选用的教材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资源与环境概论》 (王慧主编, 2009年6月第1版) , 并结合多本资源环境学相关参考教材如《资源科学导论》 (史培军等编著, 2009年2月第1版)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钱易等编著, 2010年7月第2版) 等, 对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探讨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规律以及作用机制[6]。课程内容共分为四篇, 第一篇是资源与环境概述, 第二篇是资源环境的生态学原理, 第三篇是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污染, 第四篇是资源环境保护的途径。其中第二篇和第三篇是课程的重点内容, 选择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土壤环境、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固体废物与环境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便于学生掌握相关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原理及治理措施, 为后续资源环境经济学、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 重视课程知识的更新, 由主讲教师及时补充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和经典案例以及国内外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最新发展动态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比如讲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时, 引入新加坡再生水案例, 引导学生思考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途径;讲到全球气候变化时, 引入碳足迹、碳政治、低碳经济等新概念;讲到水污染时, 引导学生初步评价水污染的经济损失并引入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及时将学科领域的新概念、新发现、新思路和新方法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将知识的深度、广度推进到科学的前沿。

2.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改革“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比如在讲大气污染、水污染时, 可先由学生课后准备相关污染事件并在课堂讲解, 讲到资源环境的生态学原理时, 让学生准备生态学原理在资源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的相关资料, 再由老师就相关知识点提问学生思考并作答。另外, 老师课堂组织案例教学, 也深受学生喜欢。比如讲大气污染时, 老师在课堂给出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雾霾”案例, 请学生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讲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时, 引入“南水北调”案例;讲到固体废物污染时, 介绍发达国家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案例;讲到噪声污染时, 引入当今我国城市普遍的“广场舞”带来的争议。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并从多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深刻理解环境保护的艰难性, 并最终意识到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 需要经济、法律、行政、科技等多种手段, 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资源环境问题产生、评价资源环境损失以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 兼具经济学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眼光, 进而更好地开展后续的专业学习。最后, 根据教学需要, 在加强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 强调实践教学的比重, 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节水节能状况调查以及校园环境状况调查, 分析并评价校园节水节能状况和整体环境状况, 师生对环境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及学生的环境意识, 并提出如何加强“生态校园”、“绿色校园”的建设。通过实践活动, 培养了学生从对书本内容的认知到验证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独立完成事务的能力以及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能力。

3. 改革考核方式。

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考核应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 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促进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5]。将平时课堂上的ppt演讲、案例讨论、发言的表现等以0.2的权重计入期末总成绩中, 实践成绩以0.2的权重计入期末总成绩中, 期末卷面成绩的权重为0.6, 期末卷面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判断、选择、案例分析、简答和论述等题型, 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 实施综合评价方式, 可以真实考核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对课程理论体系掌握程度及其知识应用能力, 并实现以考促学和以考促教的考试功能。学生通过考试, 可调整学习方法, 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师可通过考试检验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进一步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完善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改革考核方式, 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锻炼了学生综合设计及研究创新能力,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 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 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 不断完善, 比如随着贵州财经大学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建立和完善, 逐步建设本专业课程的网络资源, 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实验指导等, 开展网络教学, 以进一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联系,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俊杰, 王伯铎, 宋进喜, 等.“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 2004, (4) :57-59.

[2]徐颂.案例教学法在《环境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 27 (7) :79-82.

[3]杨淑萍.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7, 20 (5) :92-94.

[4]万大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1) .

[5]谭文莉.工科院校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改革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6) :211-212.

8.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 篇八

关键词: 建环,建筑环境,设备工程

中图分类号:N04;H059;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5—0038—04

引言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以下简称“建环”)是一门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的学科。近几年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环这一学科也在迅猛前进。社会的需求和海外留学的浪潮更使得专业名称英译成为实现与国际专业对接和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交流的一大问题。在接触留学文件英译,或查阅国内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时候,经常发现建环这一学科名词的英译五花八门,有HVAC(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或者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machinery engineering。学科名称没有正确的统一命名,不仅会因为专业无法对接给留学专业申请带来困难,还会由于不统一的译名在译者、译员之间传播,在信息交流上造成误解,不利于学术传播。而学科名词的对外翻译的口径不一也势必造成传播障碍,不利于该学科术语的发展。本文立足现有建环学科名词英译混乱及其可能造成的问题,分析其成因,通过对国外大学相关专业的名词比对,综合运用语意集合比较法为建环专业提出英译建议。

一造成学科专业名词英译异同的原因

1. 专业的更新换代赋予专业本身不同特色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前身是“暖通老八校”①的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将专业覆盖面扩大到了人工环境、人居环境、工农环境等。至2010年,国内开设建环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超过140所。1

在这些院校中,建环专业也有不少是大学专科或高职层次的“房屋设备安装” “房屋设备工程”等升级而成。而在专业设置上也很大程度地与开设院校的优势专业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如高校内同样的外语学院可能因为学科优势的不同而被翻译为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或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同样,开设建环专业的院校也可能根据院校的科研实力和师资情况在教学中可能偏向环境工程、暖通或水电工程,偏重工程管理的院校还有可能将建环学科与工程造价相结合,但专业名称仍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往往就因为这些专业上的偏重或者与学校的优势科目相结合,使得译文的内涵小于原文,甚至出现错误。

2. 缺乏统一术语英译

“建环”专业名称得不到统一,译者发挥的空间就相当大。由于译者们对该学科的理解存在差异,加上该学科名词本身就具有模糊性,译文五花八门的情况也就出现了。笔者就曾经遇见过一些译员在即兴口译的时候,将“建环”译为“HVAC”,而在后面谈到暖通、制冷的时候仍然是“HVAC”,完全将两个不同的语意集合混为一谈。可以说,学科名词的对外口径一致不仅有利于学术交流,更方便译员的工作2。

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名词分析

要为建环这一学科找到正确的译名就必须找到该学科的课程要求。关于该专业的教学要求,我们从其前身的“暖通老八校”的专业介绍中就可以了解到,该专业涉及的课程除了HVAC相关专业,还包括制冷、建筑环境、给排水、电气设备、自动控制、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等。可以说,建环学科包含三个部分:环境工程、建筑工程、设备工程,属于三个学科的交集(如图1影部分所示)。从字面上分析,建筑是作为环境和设备的定语使用的,即可以理解为建筑环境工程与建筑设备工程。建环这一学科中的设备工程涉及的是相关设备在建筑物中的设计、安装工作,以期达到与人居环境相协调、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的目的。

图1建环学科属于三个学科的交集

三语意集合与学科专业名词英译

本文的语意集合指的是将某一词汇的语意通过数学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如“环境”一词的语意集合为A{a,b,c,d … },在a中可能又有子集{a1,a2,a3,a4 … },a1中可能又有更小的集合单元{aa1,aa2,aa3,aa4 … }。科技类文献的翻译无论语言上还是逻辑上,都要力求准确。这意味着在英译过程中,将“环境”一词的语意集合扩大或缩小都不符合原文的意思。但是翻译工作经常会因为一些文化负载、俚语、语言习惯或者科技词汇本身的原因而无法为原文找到同样语意集合的译文。但就准确性来看,译文的语意集合应尽量跟原文相同,从集合的角度来说译文语意越趋于原文的真子集越好,趋同或重合算是至善。比如将environment译成“环境”,二者语意集合相近或趋同。但是equipment和“设备”的语意集合则不同。equipment一词有多种意思,但根据《韦氏新编国际大词典》(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可以找到这样的语意子集:The complements (as machinery or tools) used in an operation or activity;can signify, in common, all the things used in a given work, or useful in effecting a given work; equipment covers everything except personnel used for efficient operation(用于完成某项操作或活动的包括机器或工具在内的用材器具;可以指在某项工作使用,或有益于该项工作完成的某一器具;equipment一词包含了除人以外所有用于提高某一操作的器具)3;在《麦夸里辞典》(Macquarie Dictionary)中由于这样的语意子集:equipment, anything for equipping, a collection of necessary implements (任何用于装配的器具,或必要的工具系列) 4。也就是说equipment可以细化到某一工具,如给油器、剥线钳甚至螺丝刀。而从“老八校”的专业设置中我们得知,建环专业属于本科层次而非技工类的专业,因此并没有细化到这个地步,专业学习中并不包含具体的如何使用工具或部件等。equipment的语意子集要大于建环专业中“设备”一词的语意子集。可见将此equipment与建环专业中的“设备”相匹配起来无疑是过度扩大了“设备”一词的语意范围。

nlc202309040906

对于学科名词力求准确不仅可以促进学术交流还可以加速与国外专业对接,方便快信息传播。而翻译工作绝对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与我国语言发展有直接关系的非常有意义的工作。5学科名词的英译要能够实现力求准确,运用语意集合分析是一个比较实际的手段。

四“建环”专业译法探究

“建环”包含建筑环境工程专业与建筑设备工程专业,是“老八校”借鉴苏联的办学经验而成立,后应社会发展需求升级更名而成,并非完全“拿来”的专业学科。环境工程是国外院校比较常见的一个学科专业。点击英语国家大学的网站,不难找到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以及相当多英国高校的architectura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但很难发现像Build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这样的表述。由此可见,英国高校根据特定的需求,把建筑学与环境工程结合到了一起,设立复合专业;我国则是将环境与设备工程与建筑工程结合到一起,这一专业需要一个正式对外的命名。笔者查阅了大量英语国家大学的专业,只发现英国诺丁汉大学的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Built Environment (建筑学与建筑环境学院)有与建环相近的专业: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Engineering。6从该校网站的专业介绍来看,这是一个语意集合相当接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的“建筑环境工程”语意集合的专业表述。经常查阅建环类图书资料,我们也不难发现一种叫作Built Environment的杂志,所介绍的内容均是关于如何改进人居环境的文章。查阅维基百科也有这样的解释:The term built environment refers to the human—made surroundings that provide the setting for human activity, ranging in scale from buildings and parks or green space to neighborhoods and cities that can often include their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such as water supply, or energy networks.术语built environment指的是为人类活动提供处所的人造环境,范围小到建筑物、公园或园林,大到社区和城市,同时也包括其辅助性设施如供水和能源网。7由此看来,built environment语意集合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之“建筑环境”的非常相近,本身作为行业术语出现。

建环中所包含的设备工程实际涉及水电,设备,设施的设计安装,工程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但查遍英语国家大学专业目录完全找不到一个equipment engineering的专业。基于建环基础课中有不少专业课涉及机械类,于是查找到一个学科mechanics。除了常见的力学和机械学,mechanics依照《麦夸里辞典》还有以下语意子集: 

1. the branch of knowledge concerned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with machinery pr mechanical appliance.

2. the science dealing with the action of forces on bodies and with motion, and comprising kinetics, statics and dynamics.

3. the mechanical or technical part or aspect.

4. methods of operation, procedures and the like. 

这些语意子集的并集刚好就构成了建环专业的设备工程。建环专业的设备工程,既包含了工程力学中的静、动力学、气体和流体力学以及机械设备相关的学问,机械和组装部件及其操作等。mechanics一词最大程度地囊括了建环专业学科的要点及学科的内容。而mechanics一词除以上子集之外还有常见的“力学”等,而为了突出此处专指建筑上的mechanics,最好应当加上定语building,这样既避免与built environment中的built重复,还对mechanics一词的语意起到限定作用。

在通过语意集合对比,不难找出“建环”专业的译名: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或built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mechnics。而在我们国内“老八校”之一的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采用了built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mechanics。8可以解析为built environment和built mechanics。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engineering可以表达出建筑环境工程的语意。但是该表达法作为专业名称还相当罕见(只有英国诺丁汉大学),而built environment本身已经成为科学术语并且流传开来了,综合这两个因素,建议建环专业译为built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mechanics。

注 释

①“暖通老八校”包含东北工学院(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太原工学院,重庆建工学院(后并入重庆大学)和湖南大学。

参 考 文 献

[1] 倪龙,姚杨.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4):46.

[2] 陈香美. 浅谈古建筑术语标准化建设及英译策略[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11(1):43—44.

[3]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Z]. Chicago: Encyclop dia Britannica, Inc. 1961:768.

[4]Macquarie Dictionary [Z]. Melbourne: The Macquarie Library Pty Ltd, 2005: 889.

[5] 张彦. 科学术语翻译概论[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13.

上一篇:安全用电的措施主要有下一篇:吊车租赁合同标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