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部

2024-08-29

新西部(9篇)

1.新西部 篇一

建设山川秀美的新西部

,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后,国土资源部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以田凤山部长任组长,孙文盛、蒋承菘、鹿心社副部长任副组长的`国土资源部西部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有关工作,组织编制西部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大政方针,统筹安排西部地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等各项工作.

作 者:潘文灿  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规划司 刊 名:中国地产市场 英文刊名:CHINA REAL ESTATE MARKET 年,卷(期): “”(10) 分类号: 关键词: 

2.新西部 篇二

本研究区域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部的鄂托克旗。该区属于典型的西部地区,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但是支撑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脆弱, 制约资源利用的自然灾害频繁, 传统的分散式牧业生产方式和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 使得农村牧区居民点布局分散, 而分散又导致难以集中规划建设、缺乏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造成了一般镇村集聚人口能力受限。因此, 鄂托克旗一般镇村的发展在目前状况下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亟需对这类农村牧区居民点的发展策略及其分布格局进行重大调整。

一、农村牧区居民点基本特征

(一) 基本特征

1. 建制镇 (乡) 密度较低

鄂托克旗地域面积广大, 镇 (乡) 、村分布较为稀疏, 平均每万平方公里建制镇 (乡) 密度为2.86个, 每万平方公里村庄密度为36.2个。鄂托克旗农村总人口51665人, 常住人口39270人, 外出打工人口11486人, 全旗各镇 (乡) 平均外出打工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例为22.2% (见图1) 。

2. 村庄人口规模以中小规模为主

从村庄规模来看, 76个村庄平均户数为217户, 平均人口规模为708人, 常住人口规模为538人。大、中、小、超小型村庄分别占村庄总数的18%、11%、57%和14%。

3. 不同村庄之间收入差距较大

从村庄收入分组情况来看, 不同村庄之间收入差距较大, 最高与最低村庄相差接近6倍。更多村庄收入集中于3001-5000元之间, 但仍有29%的村庄人均收入低于3000元 (见图2、图3) 。

(二) 农村牧区居民点规划编制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农村牧区居民点规划编制的复杂性集中表现在:1.土地集约程度较低加大了规划编制与启动的难度。受传统牧业生产方式等因素影响, 鄂托克旗居民点人均占地面积较大、土地集约程度低, 引导农牧民集中居住难度极大。由于村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牧民住房建设自发和随意性较强, 建筑结构和工艺简单粗糙, 节能保温性较差。2.居民点分散加大了配置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难度。鄂托克旗大部分村庄小而分散, 并且自然村较多, 特别是单户或几户牧民散居情况较多, 通路、供水、供电成本极高, 管理部门难以向所有居民点配置基础设施, 以及提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3.规划编制必须兼顾考虑农村牧区的扶贫开发任务。鄂托克旗是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 贫困发生率和返贫率高, 规划编制首先要考虑到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为这部分弱势群体提供可持续的生产生活范示。

农村牧区居民点规划的一系列复杂性, 使得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些特殊思路, 主要包括:按照科学、合理、易于操作和逐步实施的原则编制新农村新牧区规划, 着眼于规划如何有效启动, 确定近期工作;规划应根据国土空间开发条件, 确定符合国土开发引导政策的重点人口集聚区, 引导人口集聚集中发展;规划要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特色, 以营建宜人的居住环境为核心, 推动新农村新牧区人居环境建设;农村牧区规划弹性较大, 应为人口集聚留足空间。在产业区、远景道路建设等方面的规划都应留有余地, 既注重近期建设又加强对远景建设与发展的规划。

二、新农村新牧区规划技术探讨

(一) 支持引导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是农村牧区居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 主要考虑地域资源特色,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战略。鄂托克旗已初步形成山羊绒、肉类、奶类地域集中区, 生产方式仍然以若干牧民家庭为生产单位, 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产品, 但对带动整个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作用较小。规划应着重进行土地整理, 鼓励草牧场和水浇地向种养大户集中, 引导特色农畜产品规模化发展。

(二) 分类指导村庄发展

西部地区农村牧区居民点的整合、迁并难度较大。为便于管理鄂托克旗域村庄规划建设, 根据现有村庄的发展状况及生存条件, 依据人口规模、生态安全及城镇化趋势三个因素对村庄进行分类。首先, 根据鄂托克旗自然资源承载力将牧区村庄迁并条件设为:常住人口在200人以下, 总户数在150户以下, 农村人均收入低于全旗平均水平的60%即3000元。其次, 科学评价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 从生态安全和摆脱贫困的角度考虑, 确定必须搬迁撤并的村庄。第三, 从全旗高度来看, 向城镇集聚是鄂托克旗重要的发展战略,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 部分村庄位于城镇内部和近郊, 地域空间上接近且逐渐融为一体, 这种类型的村庄须考虑合并。

综上所述, 鄂托克旗村庄划分为促进发展型、整理优化型和调整迁并型三种类型, 分别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管理指导 (见表1) , 调整后的村镇空间布局见图4。其中:促进发展型村庄16个, 占村庄总数的21%;整理优化型村庄44个, 占村庄总数的58%;调整迁并型村庄16个, 占村庄总数的21%。

(三) 科学选取中心村

中心村主要在促进发展型和整理优化型两类村庄中选取, 在生态功能分区中位于优化发展区或限制发展区;在规划期内达到一定集聚规模, 对周边农村、牧区有一定吸引力的村庄;与镇中心保持良好的经济、交通、社会及服务联系, 区位条件便利, 在镇 (苏木) 域中能承担次中心作用的有一定服务半径的村庄;适当考虑在镇 (苏木) 域范围内均衡布置, 一般不靠近镇 (苏木) 建成区。

三、新农村新牧区村庄分类指导策略

从发展阶段来看, 西部地区整体上处于工业化高速推进、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空间集聚是区域发展的总体特征, 这一趋势也与西部农村牧区自身的生态环境特征相一致。顺应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新农村新牧区规划首先要强调空间集聚。结合鄂托克旗正在实施的异地扶贫移民搬迁规划, 对村庄分类指导, 采取差别化政策引导, 将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到生态环境相对较好、有水资源保障和产业基础的城镇, 以及耕作条件较好的灌区, 将有限的生产要素集中投向有空间、有优势、有效益、有潜力的产业和项目, 在促进这类城镇加快发展的同时, 缓解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压力, 实现协调发展。

(一) 促进发展型

政府应加大投入,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加强技术投入,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牧业。

(二) 整理优化型村庄

重点进行生态环境治理, 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对房屋和设施进行改造, 提高发展质量, 严格控制扩张。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 要做到全面利用太阳能、沼气、电气、煤气以及“风光互补”等能源及适用技术, 解决日常生活中燃气和供暖问题。牧民居民点按照庄园式的家庭牧场来设计和发展, 同时鼓励牧民就近到中心村或镇区集中居住, 每户牧民配给适当的耕地, 作为避灾型畜牧业的饲草料基地。

(三) 调整迁并型村庄

除调整迁并型村庄需要安排搬迁事宜外, 对于整理优化型村庄, 为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村庄规模, 部分村庄需对部分符合条件的村 (牧) 民小组进行迁并。

四、结语

3.新西部 篇三

其实,10年崛起的不僅仅是一个新西部,还有一本与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出台与肩动同步诞生,走过10年风雨征程的《新西部》。

10年《新西部》,站在时代前列,坚持正确导向,紧贴西部大开发的脉搏,立足全国。洞察西部,注重经济,关照政治,疾呼改革,力催开放,心系百姓,魂牵国运,为西部大开发鸣锣开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10年《新西部》,恪守“以平民视觉关注人的生存,以纪实风格展示西部风物”的独特办刊理念,崇尚高、新、深、美,以新闻描述发展,用事实印证变迁,融新闻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赋予每篇文章、每幅图片内涵厚重、品位高雅的思想分量,《新西部》已经成为陕西省乃至西部和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大影响力的媒体品牌和新闻名片。

10年《新西部》,背负时代的使命,牢记社会责任感,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既是西部大开发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记录者,又是西部大开发火热斗争的积极参与者;既是西部大开发方针政策的解读者,又是各种资讯的汇集者、传播者;既是“西部精神”、“西部经验”的发掘者、宣传者,又是西部文化的梳理着、构建者。《新西部》立足于西部,着眼于西部,服务于西部,10年劲吹“西风烈”,“将杂志办成一份活的、行动的刊物”,成为沟通东部与西部及西部各地之问的一座桥梁,成为东部乃至世界观察西部的窗口,成为陕西文化园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10年《新西部》。与榆林这座文化名城,与榆林这片大开发的热土,有着天然的纽带和联系。10年新西部,塞上大跨越。《新西部》的一批又一批记者,深入榆林这这块神奇的热土之中,采写出一件又一件鼓舞人心、感动社会的名篇佳作。

4.新西部 篇四

西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探索

——遵义市余庆县“四在农家”创建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干部群众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建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难点在于西部农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西部

农村如何向更高层次发展,向现代文明迈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一个重大课题。遵义市余庆县从实际出发,在农村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也为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思路。

创建思路的形成余庆县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东南部,是遵义、黔南、黔东南、铜仁四地州市的结合部,全县幅员面积1623.7平方公里。2001年,全县农村实现了整体脱贫,但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和落后的习俗成为阻碍建设新农村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余庆县委、县政府在2001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中,派出百余名干部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白泥镇满溪村罗家坡村民组、小腮镇哨溪村大屯村民组,这些干部看到,农民成规模地种植红金橘增收致富,硬化庭院和连户路、改水、改灶、改厕,村容村貌和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余庆县委把罗家坡和大屯的经验概括为“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并在全县选点示范。他们制订了每户找准一条致富路,建一幢宽敞的房子,有一套好的家具、家用电器,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八个一工程”,以及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和改厕、改灶、改环境、建文化广播室、建体育娱乐场所等细化指标。罗家坡、大屯、桥底、后坪等试点村寨,在党政干部的积极引导下,用农民的双手和智慧使一家一户、一村一寨改变了面貌,农村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

余庆县“四在农家”创建思路的形成,有着现实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这种发展思路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余庆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现了农村家居环境面貌基本改变、农民精神面貌基本转变。

这种发展思路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余庆县28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80%。在整体脱贫后,农户虽然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收入增长缓慢,多数农户还没有达到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在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阶段后,余庆县把发展重点放在了农村,“四在农家”创建就是该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

这种发展思路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实践载体。余庆县委和县政府在酝酿出台“四在农家”建设方案时,明确提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村党支部建设为核心。在实践中,依托村党支部建设,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有机统一起来,使这一活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载体。

创建的主要特点

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文明由实践创造并展现一种社会素质,说到底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本质的展现,人们不同的实践活动创造着不同的文明。余庆县有400余年建县史,一座座山寨,传统文明留存较多,而且惯性很强。如何实现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容回避的问题。余庆县实施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就是推动这一转型的主动抉择。这一举措与其他辅助性措施相互配合、交融演进,正在播洒一团团现代文明的火种。“五通三改三建”虽然侧重的是物质文明建设,但其中渗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从启动到展开都以思想道德建设为精神动力,以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智力支持。“四在农家”既包括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要求,也包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要求,而且也契合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5.新西部 篇五

2010-07-09 10:31:15.0新华社

内容摘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云南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云南边境口岸建设、出入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重点项目纳入西部大开发范畴,极大地改善了边境贸易的硬件设施,促进了边贸大发展。

新华社信息昆明7月7日电(记者赵大春 伍晓阳 王文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在系列利好政策带动下,云南省边境贸易快速发展,促进了云南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但由于边贸企业融资难、边贸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通关便利化不高等,云南边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难题。

——西部大开发促云南边境贸易快速发展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边境线长4060公里。全省8个边境州市的25个县(市)属于边境县,边境沿线常住人口有600多万人,有20个国家级口岸,90多条边境通道和110多个边民互市点,发展边境贸易地理条件优越。

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大西部的重大决策,并明确提出西部地区要把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和加快口岸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为鼓励边境地区积极发展与毗邻国家间的边境贸易与经济合作,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扶持、鼓励边境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政策措施。经国务院批准,原外经贸部和海关总署等部门在1996年《国务院关于边境贸易有关问题的通知》基础上,制定了相关补充规定,对边境贸易的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出口配额等给予政策优惠,形成了完整的边境贸易政策体系。

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云南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云南边境口岸建设、出入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重点项目纳入西部大开发范畴,极大地改善了边境贸易的硬件设施,促进了边贸大发展。

据统计,西部大开发10年来,云南交通基础建设累计投入2500多亿元,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建设全面推进,打通了云南对外开放的各条经脉。公路方面,云南已经形成“七入省四出境”的交通网络,中越、中老泰、中缅和中印4条国际大通道境内段全部实现高等级化;铁路方面,“四入省一出境”的格局已经形成,“八入省四出境”的铁路网络已经纳入国家规划;航空方面,云南民用机场已经开通12个;开通国内外航线210多条,全省民航年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4位,建设中的昆明新机场,定位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西南枢纽门户机场;水运方面,云南正打造“两入省三出境”的水运通道。

云南省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绍鸿说,在西部大开发系列政策带动下,云南逐渐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开展自由贸易的“大通道”,边境贸易快速发展。云南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云南边境贸易快速发展,到2003年云南边贸额达4.2亿美元,结束了连续9年在1亿-3亿美元之间的徘徊,到2009年云南边贸额达12.61亿美元。

云南省商务厅东盟贸易处处长王青梅表示,云南边境贸易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沿边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利国、富民、睦邻、安邦”的重要作用,深刻地改变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轨迹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云南边贸发展面临新难题

西部大开发10年来,云南边境贸易快速发展,但部分官员、学者也发现,目前仍存在几方面的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

一是通关便利化程度仍有待提高。云南省商务厅副厅长李极明认为,口岸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滞后,使得目前口岸只能承担基本转运产品的功能,在仓储、物流、加工等方面的功能无法完全发挥;且在具体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报中,还存在项目建设的组织实施机构不明确,项目申报、组织实施无法进行归口管理等问题。同时,口岸电子平台建设缓慢。云南电子口岸信息平台虽已于2009年6月下旬上线试运行,但还需要进行口岸通关项目的整合和开发,以推动和整合各方信息资源,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和联网核查,提高通关流程的自动化和通关效率。

二是边贸企业融资难。云南边贸企业普遍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注册资本大都在50万元—100万元之间。自2004年颁布实施新对外贸易法以来,边贸经营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幅增加,2009年全省边贸企业1380户,其中92%以上为民营企业。“贷款难,融资渠道少,资金刚性制约较大,难以做大做强,是这些企业普遍遇到的难题。”德宏银监分局局长鲁建华说。

三是边贸出口商品档次低、规模小、形式单一。由于云南边境地区经济落后,缺乏技术和资本优势,出口的商品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和农副土特产、工业原材料和半制成品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多是粗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出口创汇能力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弱。而贸易形式主要是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加工贸易等贸易形式所占比重较小。

此外,税收优惠政策的弱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边境贸易的发展。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使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税壁垒逐渐消除,云南沿边地区拥有的边贸优惠政策优势明显减弱。如原来依靠边贸进出口的农副特产品和工业产品,由于关税逐步降低和取消,会逐步转而以一般贸易的方式进行,传统边贸的辐射力可能因此而缩小。——多管齐下助推云南边贸进一步发展

2010年开始,我国西部大开发将迎来一个新的10年。相关专家认为,应在商品扶持、通关便利、企业培育等方面采取相关措施,多管齐下助推云南边贸进一步发展,提升我国沿边开放水平。

一是加强口岸建设,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支持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云南磨憨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杨杰介绍,自1993年磨憨口岸开通以来,国家对口岸的累计投资仅为7000万元左右。虽然目前口岸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但与国家口岸的定位相比,软件、硬件建设差距还很大,制约了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他建议以贸易便利化为核心,统筹协调口岸配套基础项目建设,在电子口岸建设方面,应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要求,加快建设电子口岸信

息交换平台,实现集口岸执法管理及相关物流、商务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国家应大力支持云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对口岸在税收、出入境、通关便利化、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对合作区内的企业在贷款、土地、工商管理、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也给予优惠政策。

6.新西部 篇六

刘奕石良清

一、引言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区及直辖市,土地面积约6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71%。200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技术等级和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了以公路、铁路为主,航空、内河航道为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2000年至2009年,西部地区新建林芝、九寨沟等支线机场23个,铁路营业里程从2.13万公里增长到3.27万公里,增加了1.14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从53.25万公里增长到150.45万公里,增加了97.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2000余公里增长到1.86万公里。

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保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国防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外运输通道数量少,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技术等级低,影响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在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国家再次提出要继续把交通建设放在优先地位,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二、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困境分析

站在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的新起点上,也应看到,西部地区的交通建设仍然面临着很多困境和问题。

1、发展规模之争议

西部地区地域宽广、资源丰富、地形复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口分布不均衡,这种经济地理特征决定了西部地区交通建设任务重、难度大、投资大。2009年,我国西部地区综合运输网密度达到23km/km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而从人口密度和城镇密度来看,西部地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未来十年,我国仍将加速在西部地区布局“高速交通网络”,到2020年,铁路网规模将超过5万公里,电化率达到60%以上,高速公路里程将可能突破4万公里。目前我国关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规模的争议很多,尤其是对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大规模规划建设,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发展不均衡的西部地区更是如此。

对于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合理规模的探讨应采取不同的思路,首先,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分布特征差异很大,既有城镇、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成渝、北部湾等经济区,又有人烟稀少、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路网建设不能以达到与东

部地区相当的路网密度为目标,而应该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其次,西部地区交通项目建设不能仅以车流量、客货运输量的大小或财务效益的好坏,作为判断高速公路、干线铁路、支线机场等项目决策的依据,而应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基本依据,充分考虑新时期西部地区重点经济区建设能源开发和利用、对外开放以及城镇化建设等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能力、通达性、覆盖率、等级水平的要求,做到“量需而行”。

2、建设资金之困境

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对西部交通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2000年至2009年间,西部地区公路、水路、铁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万亿元,但建设资金缺口依然巨大。西部地区地形条件复杂,建设成本高,同时建设项目融资困难。同时“费改税”给地方的公路、内河建设和养护资金落实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交通建设养护需求与当地政府建设资金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对西部重点公路、水运建设项目的补助虽然是东部地区的1.2~1.8倍,但对部分省区依然偏低。

西部当地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居民对收费公路、高速铁路、民用航空等费用较高的出行方式经济承受力比较有限,而交通工程建设及养护维修成本却要高于东部地区。因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必然要考虑与区域经济基础条件的适应性问题,不能简单地照搬东部地区通过收费回收投资(或偿还贷款)的作法,而应坚持以政府公共投资为主,社会资金参与为辅,保障交通建设资金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3、多元目标的实现

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不仅在于提供高质量的交通运输服务,同时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还在实施区域开发战略、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扶贫、促进劳动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交通公益性项目比例较高,交通建设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加重大。因此,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更多地考虑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带来的交通需求多样化特点,将交通建设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兼顾交通在引导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开发开放、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多元化目标的实现。

三、新时期我国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1、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主要思路

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但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客货运输对于运输服务质量和交通行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新时期西部地区交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全面转型,主要采取以下思路:

适度超前发展:采取交通建设先行、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通过增量的快速扩张和存量的升级和改善,进一步解决了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的问题,提高有效供给,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

跨越式发展:发挥后发优势,吸取东中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避免发展误区,迅速提升发展质量;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倾斜和重大规划、项目支持,积极融入西部地区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中去,实现跨越式发展。

现代化发展:依靠现代技术创新驱动,全面提高交通发展质量,使基础设施、运输组织与服务、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加快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差异化发展:结合西部地区地域特征,对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群地区、资源富集区、农村地区、边境地区等分别采取不同的交通资源配置模式和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综合化发展:以构建完善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为目标,统筹规划,强化综合协调和衔接配套,合理有效配置交通资源,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利用和协调发展,提升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形成发展的合力。

2、新时期西部地区交通建设的重点任务

(1)推进外联内通的干线运输通道建设

1)加快推进连接中东部地区的运输通道建设

建立健全东中西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仍然是新时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需要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同中东部地区,尤其是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建设横贯东中西部的运输通道,提高干线运输通道的等级和能力,强化西部地区同中东部间的交流合作。

2)推进跨境对外运输通道、出海通道、口岸公路建设

西部地区与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2747公里,积极构建新型开放格局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之一。因此,需要加强对外运输通道、口岸公路的建设,建设连通东盟国家、南亚、中亚、东北亚等国家之间的陆路、海上运输通道,加快修建西部沿边公路,大力推进西部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河流开发和次区域合作,并依托现有边境口岸城市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建立一批边境自由贸易区或经济特区,构筑西部大开放的新格局。

3)完善省际运输通道,提高区域间可达性

为发挥西部公路网的整体效益,还应加强省际协调,加快跨省运输通道的统筹规划和建设,重点构筑和完善快速通道建设,打通省际间断头路和瓶颈路,构筑省际快速对外运输通道主骨架。

(2)加快服务于资源开发、能源运输的交通系统建设

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建设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新时期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目标。为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应积极通过改善交通条件促进西部地区丰富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的开采、开发和利用,加强西部地区通往资源、能源开发地的干线通道规划和建设,以及主要经济中心、资源能源产地、产业基地间的大能力、高效便捷的集疏运系统建设,为西部地区资源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3)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客货运输资源整合加强对西部地区客货运输枢纽的整合,加快建设衔接紧密、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站场,采取“统一规划、联合建设、共同使用”的方式实现综合运输枢纽中各交通方式的紧密衔接,统一技术标准,促进机场、铁路车站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共享,提高综合运输体系的服务能力和效率。

(4)重点经济区率先实现网络化、高速化

城镇化提速将是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实现西部地区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重点经济带、重点城市率先发展、集聚发展、重点突破的战略,在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雄厚的重点开发区域,如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应率先实现网络化,建设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主,航空、水运为辅的高效、完备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核心城市与周边辐射地区之间的快速通道和干线网络建设,以区域核心城市为中心,实现交通运输网络功能由单中心放射型向多枢纽互联型转变,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

(5)提高普遍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交通建设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西部交通基础薄弱、欠账多、新农村建设发展压力大。新时期西部交通建设仍应以农村公路交通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强对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交通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形成覆盖面广、通达深度高的农村公路网络,方便广大群众出行,全面实现通达的目标,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提高农村公路等级,为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便利;建立农村客运服务体系,提供较为便捷、舒适、安全的农村公共客运服务。

四、我国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统筹协调规划,优化发展结构

紧密围绕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统筹协调多种运输方式的科学发展,按照实现资源共享与利益均衡以及相互协调配合的原则,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逐步形成多层面的规划协调机制,加强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城市交通在规划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合理配置交通资源,优化发展结构,增强发展合力,提升综合交通服务水平。

2、发挥后发优势,提升发展质量

西部地区交通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吸取东部地区的经验和教训:1)创造条件,低成本引进先进适用的交通建设、管理技术,以较短时间、较小代价缩短差距;

2)采取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制定较高的节能环保标准,引进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完善节能政策体系。3)学习东部地区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对于东部地区交通发展中遇见的问题,如高速公路投融资及收费管理问题、支线机场等的运营管理问题、大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等,及早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进行预防。

3、兼顾公平与效率,降低区域发展成本

充分考虑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点,应把改善民生,降低区域发展成本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更好地保持交通基础设施公益性特点和社会公共物品的基本属性。增加对西部地区收费公路、铁路干线、支线机场、港口等的建设投入和运营补贴,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加强以普通公路为主体的免费公路网络的建设,控制和减少收费公路规模。

4、强化资金保障,完善政府投入机制

资金问题是长期制约西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瓶颈”。新时期西部地区交通建设资金需求依然庞大,需要中央政府通过有效政策扶持与宏观调控机制加以扶持。1)继续保持中央和地方财政对西部交通的支持力度,深化燃油税费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提高财政转移支付比例,增加转移支付规模。在中长期国债安排上,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适度增加省级公共财政对交通领域投资的比重,保证公益性项目的建设。2)考虑用部分国家交通建设专项资金对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实行贴息贷款,增强西部地区使用贷款的能力。3)积极推进西部地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集交通建设资金,利用运价浮动、沿线土地开发等优惠条件,采用合资合股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参考文献:

7.浅析新西部电影中的喜剧元素 篇七

特色方言的巧妙融合

将特色方言巧妙融入新西部电影中, 自然就拉近了与受众群体的距离, 这样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就被限定于特定的西部地理及文化背景之下, 这是文艺作品民族性与本土性有效的结合, 为观众营造了极具真实感的传播环境, 更易于受众对传达信息的理解和传播效果的达成。[1]但方言强烈的地域性也对影视剧的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局限, 容易造成信息传播和认同的障碍。方言毕竟是一种地域性文化, 用得过于频繁也不利于电影的有效传播。但普通话又难比方言具有的亲和力, 活泼的方言更能激活荧屏的灵性, 角色的背景、阅历, 一句方言就能点睛, 这便是方言独特的语言魅力之所在, 在大众传播的今天, 方言融入到影片中更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进入新世纪后, 在电影《高兴》一片中, 导演阿甘首次大规模将方言融入其中, 不仅强化了影片的喜剧效果, 并将方言的喜剧价值发挥到了最大极限, 影片中还插入了大量的歌舞片段, 令观众看得拍案叫绝, 从西安本土黑撒乐队的《陕西美食》和为电影《高兴》专作《快乐的破烂王》和《欢乐颂》等, 到郭涛领舞的大段Hip-Pop, 无不是用新的方式演绎了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转型, 让陕西方言通过歌舞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观众, 使人觉得别有一番风味, 回味无穷, 百看不厌。[1]在此之后, 新西部电影创作上再次掀起了一股方言热, 方言喜剧影片接踵而至, 例如, 影片《羊肉泡馍麻辣烫》和《决战刹马镇》等。影片由于吸纳了大量的喜剧性元素, 并利用方言本身的喜剧性特点, 使其充满了时代幽默感。

尽管如此, 但如何将方言的喜剧特点与电影中的喜剧性元素充分融合并将其可笑性发挥到最大限度, 使影片不失本来的思想深度又有一定的可观性, 是喜剧电影创作时值得思考的问题。否则, 引起的效果将适得其反。虽然, 电影《高兴》和《羊肉泡馍麻辣烫》讲述的都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故事, 但都是真实的故事, 符合了普通老百姓的心理, 这样的题材、故事背景如果用单一的普通话去演绎就违背了客观的社会现实, 失去了本应有的真实感, 而巧妙加入适合的地方方言, 就显得顺理成章、恰如其分。观众在得到精神愉悦、身心放松的同时, 也对西部及西部电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由此可见, 特色方言在新西部电影中巧妙地进行运用, 不仅利于新西部电影中的喜剧性元素得以更好地发挥可笑性作用, 也为新西部电影今后的发展增加了市场竞争力。

社会热点话题的杂糅

伴随着传媒领域的日渐强大、信息传播速度的日益增长, 社会热点话题数量增长也呈上升趋势, 关注、讨论社会热点话题已成为了人们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西部电影便抓住人们这一心理特点, 对主题进行调整, 打破旧西部电影苦难、浑厚、悲壮、憨直的主题基调, 将社会热点话题以诙谐幽默、颇为讽刺的方式表现出来, 使影片所表达的情感轻松活泼、发人深思。

电影《高兴》是一部揭示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现实题材的影片, 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同名长篇小说《高兴》。而恰好与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现实相关联的问题, 正是当下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 不论是年终拖欠社会底层人工资的问题, 还是处在社会底层人的子女的上学难的问题等, 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影片《羊肉泡馍麻辣烫》而言, 也是当下社会热点话题的各种杂糅, 片中电视里的虚假医药广告、假医的自我吹嘘、自我体验式的虚假营销事件, 都是当下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新西部电影通过社会热点话题与流行事件的杂糅, 全方面、多角度地将喜剧性元素与影片相结合, 用讽刺、幽默的方式映射出社会底层小人物艰辛的生活现实, 利用影像为观众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的平台, 观众在精神得以放松、情绪得以发泄的同时, 也对新西部电影和西部文化内涵有了新的了解, 这样不仅有利于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也使影片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喜爱。

类型化的商业机制

如今, 新西部电影发展日趋多样化, 电影在创作的同时首先考虑的就是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 从而分门别类, 大量生产能满足各种各样观众需要的类型电影。但电影的发展需要经济结构保证艺术创作活动的持续性循环, 而艺术家的创造力则是电影有效地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基础。故这种类型化的商业机制有利于新西部电影产业的繁荣兴盛。

近几年, 随着新西部电影类型化的发展渐入佳境, 影片的类型逐渐多样化呈现, 其中新西部电影喜剧的类型化发展尤为突出。虽然, 早期杨亚洲导演的电影《美丽的大脚》不能称之完全的喜剧化类型电影, 由于片中存在大量的喜剧性元素, 使新西部电影的类型喜剧初见雏形。到之后阿甘的《高兴》、蒲剑的《羊肉泡馍麻辣烫》、李蔚然的《决战刹马镇》等新西部类型喜剧电影, 促进了西部电影市场发展的同时, 从而引导了新西部电影的新类型化发展趋势。而这些类型化的影片之所以能有效地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 和影片中同时出现多种类型元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 电影《高兴》中糅合了喜剧片、歌舞片的类型元素;而《羊肉泡馍麻辣烫》中也糅合了喜剧片和悬疑片等类型元素。观众在观赏影片时, 不仅能感受到喜剧片所带来的欢乐, 又能体验到歌舞片、悬疑片等类型元素带来的新鲜感和刺激感等。新西部电影将喜剧性元素和与非喜剧性元素类型的结合, 这种类型化的商业机制不但满足了各种观众的审美需求, 也保证了新西部电影经济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8.重访.10年新西部 篇八

因为新的西部,便有了《新西部》。

与西部大开发一样,《新西部》也已走过整整10年的历程。虽然牙牙学语时步履蹒跚过,虽然青涩年少时彷徨迷茫过,但是,经过了lO年的磨练,《新西部》还是长大了许多。

10年的时间,120本《新西部》,记录了整个西部变新变美变强的辉煌历史,也记录了西部人战胜贫穷、走向富裕的壮美篇章。这是《新西部》的责任,更是《新匪部》的荣耀。

此时此刻,在展望未来的同时,《新西部》并没有忘记回望过去,因为不管是《新西部》的记者还是读者都太想知道,那些《新西部》曾经关注过的人和事,如今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比如,10年前的8月,《新西部》创刊号发表了一篇名为《走进马庄》的报道,当时,这个偏居咸阳市区边缘地带的小镇还是一个在民间被传得神乎其神的“红灯区”。那么,10年后的今天,马庄又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在即,库区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正加紧进行。 《新西部》记者深入库区,以一篇《白鹤梁十年生死路》,报道了白鹤梁保护方案一改再改的揪心过程。但是,事情此后的进展依然坎坷不断,原计划2006年建成迎客的水下博物馆,又向后推了整整4年。那么,这期间又有着怎样的一番曲折?

重访的过程虽然并不轻松,但是,当记者们发现,这些个案的演变过程,其实隐藏着西部10年发展的许多共性的特质时,他们终于明白,这样的重访,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9.新西部 篇九

——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洛桑灵智多杰

2010年7月13日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一项大战略、大政策。7月5日至6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是在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西部地区的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系统总结了西部大开发1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深刻阐述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指明了方向,在西部大开发历史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省人大常委会一定要深入学习会议精神,努力行使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作出积极贡献。

西部大开发10年来,我省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团结一致,奋力拼搏,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00年全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1000亿元,而2009年达到3380亿元。人均GDP过去只有几百美元,2009年达到1888.85美元。过去,在甘肃很多地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而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加快,2009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到906万吨,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工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加强节能减排力度,10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的跨越,1999年,甘肃只有天水一段13公里的高速公路,到2009年底,甘肃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达到1650公里,而且还有1250公里的高速公路在建设之中。铁路建设以兰渝铁路为标志,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引洮工程、石羊河和黑河流域的治理工程、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盐环定饮水工程,这些重大的生态项目一个个都在变成现实。老百姓关心的就业、就医、上学、住房、养老保险等民生问题,这10年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以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这10年,是我省发展最快的10年,也是发展最好的10年。

西部大开发10年,我们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天的甘肃,仍然是典型的西部欠发达省份,一些重要经济指标与东部、与全国相比差距还在拉大,在全国省区市发展中的位次居后,我省人口占全国的1.98%,而GDP仅占全国总量的1.03%,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贫困面仍然较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在整体上还没有得到完全遏制。为此,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进甘肃的大开发,促进甘肃的大发展。与10年前相比,今天的甘肃面临更多更有利的发展机遇,充满着希望。20

09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甘肃的东大门融入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同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批复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今年1月,中央召开了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我省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迎来了宝贵的机遇。特别让全省人民备受鼓舞的是,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出台专门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这是我省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7月5日至6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作出具体部署。纷至沓来的战略机遇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甘肃发展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这些政策是撬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和杠杆,是甘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推动力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责任靠实,把措施制定到位,让政策生根结果,让项目落地开花,推动甘肃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我们要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发展的形势逼人,甘肃在全国排位靠后,差距仍在拉大,甘肃要加快发展,实施追赶战略,当务之急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继续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我省的实施。要建立市场导向型的产业结构,产业开发从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培育增强竞争优势。必须用足用活中央的政策措施,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目标和任务,谋划甘肃的发展思路和措施。必须坚持“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认真推进“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建立有利于甘肃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我们地方人大常委会要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划的实施,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保证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全面实施。

第一,要结合加快发展的需要,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机遇,我们一定要通过地方立法,为抓好新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经济大发展,法治须先行。我国改革开放30年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基本上走的是一条边实践、边发展、再规范、后立法的路子,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甘肃的大开发、大发展。首先要从完善法治入手,依法保障、引导和促进新一轮大开发的实施。要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作用,确保我省新一轮大开发政策的规范性、连续性、稳定性,使开发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创造出比前10年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通过地方立法,促进区域发展战略、基础设施战略、生态安全战略、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法律监督重点上,应加大对经济领域行政执法和司法的监督,为合作、开放、开发、发展创造良好的行政执法和司法环境。

第二,结合加快发展的需要,要强化工作监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

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发展瓶颈制约方面,从公路建设、铁路建设、民航建设、水利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体到了许许多多的个体项目,这是前所未有的。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方面,列出了加大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综合治理,实施甘南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恢复与保护,推进黄土高原地区和陇南山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提出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项目具体到了定西的马铃薯,河西走廊的杂交玉米,陇南的中药材和油橄榄、核桃、花椒,兰州的食用百合、苦水玫瑰,庆阳的黄花菜等等。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方面,对甘南、临夏少数民族地区,定西、陇南等特殊困难地区,革命老区都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要求。过去许多事办不成,现这些事让你办,如果我们还办不好,那就要失去历史性的机遇。所以,我们必须抓住机会,全力以赴抓好督促落实。对一些项目,在人大工作中,要适当提前介入,要在介入中做好事中监督,推动发展。要监督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严防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和大开发的整体利益,扫清大开发道路上的障碍。决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为了眼前或者局部的小利而阻挠国家和全省发展的大利。要监督政府部门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要通过完善制度,力争使我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有一个大的提高,尽快把这些政策项目落到实处。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对本部门的对口工作,要了解实情,出实招,出实力,协助常委会搞好工作监督,在省委的领导下,共同为创造甘肃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第三,结合加快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作出决定、决议。适时地利用决定重大事项的权力,根据新一轮开发工作的需要,作出决定、决议,着力解决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推进我省的新一轮大开发。

第四,结合加快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大调查研究工作。要充分发挥我省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作用。当前在各级人大工作的这些同志,大多在领导岗位上工作多年,是过去10年大开发的实践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要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推动新一轮大开发、促进甘肃大发展贡献力量。

上一篇:花卉盆景租摆协议下一篇:雨过天晴八年级优秀作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