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动”起来

2024-11-11

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动”起来(共11篇)

1.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动”起来 篇一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小学 廖佳秋

1.最初呈现的“任性”是孩子产生兴趣的苗头,教师千万不要把这种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课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活动,而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受个体直接或间接兴趣影响。当一个人被某种事物吸引并产生好奇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他开始关注这个对象,在关注的同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探索它、了解它的欲望。这种欲望有时候在孩子身上就会表现成任性和一些固执己见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受到支持,他们就会得到持续下去的心理暗示,反之则会受到阻碍。

在一次观察土壤的活动中,我告诉孩子们可以先采集一些不同地方的土壤分别放在纸盒里,然后想办法研究。当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在校园里四处奔波时,却有几个孩子跑来找我告状,说发现一个孩子在搞破坏!我急忙奔去一看,是一个平时表现很守规矩的孩子,他在一棵树的根部使劲儿地挖着一个深坑,我一问,原来他刚才挖土壤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洞,突然就很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于是把我反复申明强调的“禁止破坏树木下的土壤!”丢到脑后去了。我意识到他并不是在故意搞破坏,于是问他发现了什么?他一听顿时来劲了,手一摊呈现在我面前的居然是一只还会动的蝉蛹!他明显不知道这是什么,一脸期待地问我:老师,这个虫子是什么啊?这时,我已经看到了他因为“任性”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和探究的兴趣,于是我让他先把土坑填上,然后通过询问和查阅资料找到秘密。他果然很乐意地答应了,并且主动承认了自己的“破坏行为”。过了几天他主动跑来向我汇报了他的“研究发现”,这时,我多么庆幸自己没有扼杀掉他的兴趣和积极的探究精神啊。

2.反复的“任性”是研究过程中思维渴望深入的表现,孩子的“任性”是执着的表现 科学课提倡探究式学习,在很长一段教学活动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生时常会不顾教师的安排,违背教师的规定和指导,临时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固执的行为从心理学上来看,实际上是因生物个体思维的深入引起的外部行为表现,通常的特征是“任性”地打破教师布置的任务,使课堂研究节外生枝,但这种“任性”所取得的效果却是有效和明显的。

一次对植物的观察活动中,我把孩子们放出教室在校园里观察各种植物并简单记录各部分生长情况,不料一个男生小组却在草坪中发现了很多“没有壳的蜗牛”并踏进了草坪大肆寻找捕捉,由于这个小组的学生时常有自由散漫、不听招呼的表现,所以对他们当时“集体违反室外活动纪律”的行动,我很生气,想打消他们继续下去的念头,便取消了这组活动。没想到一个星期以后的科学课上汇报观察植物的发现,这组孩子又起来说到了他们对“没有壳的蜗牛”的探究。原来他们的“任性”并没有因为活动被我取消而停止,瞒着我在课后继续收集了这种动物,还通过分工饲养、查资料、询问长辈等等方法获得了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把它叫“血吸虫”、“鼻涕虫”,当天气潮湿的时候就会大量出现在植物叶子上,有时候还会出现在蔬菜上,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可以撒一些盐在菜叶上,它就会慢慢流出很多水然后死掉„„当听到这些研究成果时我被孩子们的执着感动了。虽然他们自己确定的专题非常小,“任性”的行为又被我打断,但他们的思维仍然向着自己研究的问题深入下去,这已经很接近一种科学新理念──“一英寸宽,一英里深”。他们的“任性”坚持了自己的思想,并使他们不由自主地经历了一次生动的科学素养形成过程。

3.适当的“任性”是课内探究活动向课外延续和拓展的动力,教师不要强行干预和制止 科学课的探究方法绝不是教材与教师能够全部考虑到的,在出现教材和教师都没有考虑到的方法时,绝不能仅仅凭经验断定方法的正确与否,仅仅靠学生汇报口诉的方法也不能完全体现出课堂上探究活动的成果,要激发学生将探究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兴趣,适当的放任和给孩子们提供探究活动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决不能人为地干预或者制止。

在《分离混合物》第二课时,孩子继续汇报他们的方法和成果。一个孩子站起来边比划边说:“我分离面粉和米的时候,拿了两张餐巾纸,在中间滴了几滴彩色墨水,然后把米和面粉倒在一个杯子里混合,把那两张纸盖在杯子上面使劲儿摇,后来面粉就沾在纸上,米就在杯子里了!”他刚说完立刻有孩子指出:他用滴墨水的方法是偷看书上的!当我们一起翻书查看时,却发现餐巾纸上滴墨水其实是另一个活动:彩色墨水成分的分离。这孩子的方法完全是因为误打误撞造成的。此时我想继续听听其余小组的意见,没想到好多孩子纷纷嚷着坚决不相信,要求当堂验证!孩子和我都没带所需的工具而且这样一来我就听不到更多的汇报。我正犹豫地制止着他们,却有好几个孩子居然自己跑上讲台,递来了杯子、彩色黑水、面粉和米!面对着孩子们这样“任性”的举动,看着孩子们渴望真相的眼睛,听到耳边一句句乞求实验验证的话语,我突然觉得我想听的汇报跟孩子们对真相的渴望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于是我当场决定──现场实验!实验的结果是部分面粉粘在了纸上,米被染成了绿色留在杯子里。针对这一现象,孩子们居然又提出了不少意见:其实染颜色更方便看到米;因为这个杯底有水还影响了部分面粉沾在杯子里;摇之前要盖紧纸,如果用橡皮筋捆住更好;纸再多几层更保险„„看到因为我“纵容”而在课堂上激情高昂争论的孩子们,我感到这样的“任性”是无比珍贵的!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孩子们非但没有一哄而散,反而自由地围扰起来,三三两两继续讨论,甚至还有孩子来问我能否借实验室的用具让他们小组回家进行研究活动。我真为他们感到自豪,因为他们这短暂的“任性”一定会开始慢慢接近和变成有目的、有组织、有方法的真正的科学研究!经历了这样一些“放任”,我开始慢慢感觉到科学课上孩子们的“任性”促进了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师生平等关系,它带领孩子们延伸和拓展了探究活动的内容;它带领孩子们对真相展开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课的课堂的确是难以预料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御课堂,才能将深究活动延展到更深更广阔的空间里去。

2.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动”起来 篇二

一、用心去“笑”, 把你的快乐传递给学生

教师的作用在教育当中是起着一种示范的作用, 这里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 同时也包括精神面貌和行为。老师上课要带着一种好心情, 并把这种好心情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上愉悦的氛围。你若每次走进教室, 你都面带微笑, 用你的亲和力感染学生, 消除学生紧张, 拘谨的情绪。比如课前走近学生, 课下接近学生, 与他们交流生活中的一些话题, 让学生感到你的关心, 你的平和;同时在初始阶段, 课堂上坚持以鼓励为主, 先调动成绩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朗读教学中, 当有学生读的出色时, 我是这样鼓励学生的:“你读的真精彩, 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让大家都跟你学。”“到现在为止, 你读的最棒”“你读得比老师读的还要好, 祝贺你!”“你读的声情并茂, 老师和同学们都被感动了。”“你读的真投入, 把我们都带到意境中去了”, 等等, 这样在你真诚、有意识的赞美声中, 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 这些优秀的学生会先一步参与到课堂中来, 他们先“动”, 起得是引领的作用。这样中等生和差生就有了学习榜样了, 有了目标才能去无线的接近目标或最终实现它。

二、用心去“找”, 发现成绩中等学生的闪光点

中等生在学生中往往在班里是一个大的群体, 是班级的中流砥柱。一般情况下, 我们的教学设计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 因此对中等生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要了解他们的学情, 教学中要了解他们课堂动态, 有针对性的逐个关注, 课堂上要有意或无意的把问题迁移到他们身上, 当他们回答的不如意时, 也要给予鼓励, 这样才能使其再上一层楼。拿阅读教学来说吧, “你读的很努力, 第一遍能读到这样不容易, 如果再多读几遍, 你会读得更流利。”“你能大胆举手, 这就是一大进步。”“……同学需要你的帮助, 你能帮帮他吗?”无形中这些学生会感受到你的激励, 感受到自己在班里的作用, 老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心中产生的这种愉悦感传递给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消除他们害怕出错, 害怕出丑的心理。这部分学生的“动”要和优等生参差在一起, 这是一种无语的竞争意识, 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运筹帷幄的是我们。

三、用心去“哄”, 让差生迸发学习的兴趣

差生是最让老师头疼的, 他们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其实我们静下心来想想, 在对待他们的问题上, 我们是否做到心平气和了呢?课堂上, 学习上要对他们降低要求, 只要他们举手, 就要给他机会, 重在参与;同时我经常把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留给他们, 为他们参与课堂创造条件。“你回答问题很完整!”“听你银铃般的声音是一种享受!”“我看……同学举了手, 也值得表扬!”“他为什么举手呢?对, 他想表示自己做对了。这是多么好的愿望啊!好的愿望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同学昨天的作业写得非常干净, 工整, 我们的掌声哪去了?”有时教师要故意设计一些学习上的, 管理上的问题留给他们, 难易程度要在他们能做好的范围内, 要让他们感到这个集体中有他的一份自信, 这样你的评价才让他们感到真实, 他会在你的课堂上不由自主的“动”起来, 至少他会关注你的课了, 认真听了, 慢慢的不就进入角色了吗?其实我作为老师转差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 转差的第一部就是让差生建立学习的信心, 建立信心主要就是多鼓励飞, 发现其优点, 然后就是分层教学, 给差生设计教学与其实际能力相符合, 然后在逐步提升难度, 以提升其学习成绩。这样, 利用课堂中的鼓励性引导和评价正好可以让差生动以来, 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这样就逐步建立了学习的信心。

四、用心去“串”, 巧妙地把握互评的技巧

当班级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后, 说明你的付出有了效果, 但还不够;教师的课堂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教师, 在这个基础上要让学生互评, 让学生彼此去发现对方的优点。差生的我一般让优等生去评, 引导他们评价好的地方;中等生的让差生去评, 引导他们说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优等生的大家可以自由发言, 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但不管哪个环节, 我都进行评判, 既鼓励回答问题的一方, 又评判评价的一方, 师生互动, 让学生真正知道, 课堂就是大家的课堂, 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是我这节课的首要任务, 默默无闻才是自卑的表现。让全班都“动”, 才是最终目的。

善用课堂评价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主要手段。求成避败,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总是追求成功, 避免失败, 喜欢被老师表扬, 肯定, 害怕被老师批评, 否定。因此, 作为一个教师, 谁能善用课堂评价, 让学生感到心情舒畅, 品尝成功, 而没有太大的压迫感, 谁就能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 课堂评价要客观, 真实, 不能太多的随意, 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 它不拘于一种形式, 也可以是一个手势, 一个表情, 一个眼神等, 让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 从而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

总之, 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气来, 语文教师对学生应有为不同的评价, 同时引导学生之间互评评, 让优等生保持有效, 让中等生向优等生迈进, 让差生有所进步。但常言说, 教学方面没有定则, 只求实用;同样对于课堂评价, 也可以说评价有法, 但无定法, 对于不同的学习采取不同评价。因此, 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不断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提高, 评价才能屡评屡新, 越评越精, 也才能使学生在评价的舞台上充分的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 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激活课堂, 让学生“动”起来。

摘要:本文主要是研究在语文课堂如何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让积极的投入到教学当中愉快的学习, 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本文分别从教师的精神面貌的示范, 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中动起来 篇三

我国的活动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探索,积极热情地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一、寻找“动点”

“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如在探究《反射时》时,我首先在前面表演了抛接硬币,一个、两个、三个,其中我有成功,也偶尔有失败。成功时,学生为我鼓掌,失败时,学生为我叹息。此时,师生关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学生“动点”,当我停下后,许多学生争着“试一试”。当即我请两位学生上台比赛,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此时自然引出课题,再顺势启发:反应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想探究反应速度在哪方面的问题?学生问:“反应速度与人的性别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高矮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注意力有关吗?”“反应速度与心理素质有关?”“反应速度与手指长短有没有关?”全班一下提出三十多个不同问题。在人文、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发展。紧接着我鼓励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定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实验,整节课大家在快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教学《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因为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得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问题: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问题的”呢?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

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境,以激发“动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境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则活动中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都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以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二、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做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瓶,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又如在初一《营养物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医生与病人》的游戏活动,“医生”背对黑板,“病人”面向黑板。当教师投影出某种营养物质缺乏的疾病名称时,“病人”说出该病的主要症状,请“医生”诊断,并提出合理建议。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踊跃参加。通过医生与病人的扮演活动,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知识。

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多区域得到训练。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探究实验类: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4.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动”起来 篇四

使课堂活起来

———探究性学习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戴惠琴

摘要

本文阐述了探究性教学方法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实施的意义和五步法课堂模式的操作原则。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中等职业教育

德育课程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普遍存在“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不断消失。这种教学状态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是相悖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课要真正发挥好应有的作用,首先需要转变观念,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近二年来,笔者借鉴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教育方法,通过扬弃传统的说理型、灌输型的教学方式,代之以活动型、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努力创建“自主、合作、探究、拓展”为特征的德育课堂教学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效果。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材为载体并以课堂教学为轴心,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通过运用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法,形成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养成学生收集信息、善于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视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将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激励学生走向成功的教学方法。

二、探究性学习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要真正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自我发展,主动内化。笔者尝试的德育课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由问题引兴趣、设问启思维、自主勤探索、交 1 流达共识、提升强能力五步构成,每步的操作要点和关键如下所述。

1.问题引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式教学过程一般都是围绕问题的,科学有效的教学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的方式按内容分有开门见山法、故事法、格言警句法、时政新闻法和情景法等;导入手段则分为传统(语言、绘画等)和现代多媒体手段(音像等),旨在唤起学生探究的动机和求知的欲望。因此,问题的设计是关键。

在讲“诚信做人”时,笔者引用一个学生中发生的小故事:01机电综合(回炉班)学生考试中,有两个学生因为贪玩而耽误考试,他们欺骗我,说路上汽车轮胎爆了,第二天让他们重考。可是让两个学生意料不到的是,考试内容95%关于车轮胎爆的问题。是哪一只轮胎?在哪一个位置爆的?如何爆的?最终是如何解决的?可想而知,这两个同学的答案一定不会相同,结果考试以不及格而结束。笔者在事后让同学讨论如下问题:第一,这实际是什么性质的考试?第二,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考试?第三,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和启发?学生众说纷纭,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这是一次诚信考试,老师主要看他们的诚信。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在今后的做人和处事中要诚实。否则,骗人者必定会害自己。然后让学生发言,谁知道有类似的故事或是生活体验让大家共享,结果许多学生讲述自己经历的因为不诚实而最终受害的事情。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人的感觉比较真实生动。可信度较高。学生在听故事和讨论中既感觉到了学习讨论的乐趣,又从中受到了教育和启发,真正领悟到诚信做人的重要性。学生反映,这是他们印象最深、最开心、最受教育的一堂德育课。

2.设问启思维

思起于疑,老师提出一系列问题旨在给学生设置思维悬念,以激励学生的思维。教学的基点要放在发展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上,教师创设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的内容有关联性、指向性,难易要适中,以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要注意不能给学生提供结论性的答案,而应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明智之举应是善于“折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有事做,学生真正认识到课堂教学主要是自己的事,老师只是课堂管理者、引导者。如就业指导课中“职业道德规范”一课,笔者事先了解学生毕业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组织 2 学生课后去调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要求,课堂上让学生说出来,从中引导学生比较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共性和个性,找出自己仍存在哪些不足,离企业的要求有哪些距离,今后应怎么改进。从中引导学生内心感悟出这一常理:人无绝对的自由,无论学校和单位都有纪律约束,都要遵守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讲明白哲理,学生理解后,要给学生内省和消化的时间。检验德育课堂教学效果不是看教师课堂讲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懂得了多少道理,今后是否用这些道理指导自己的行为。

3.自主勤探究

这一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一般看教材和思考问题时间安排6~8分钟为宜。

学生通过自主地进行观察、分析、类比、综合等探究活动来不断建立和完善自身认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笔者重视引导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认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经济、政治基础知识》中关于“厂长负责制”的教学内容有三个难点:一是“法人与法定代表人的区别;二是厂长地位及职代会的关系;三是对厂长的职权范围认识不正确。通过设计材料作为教学载体,一位国企厂长就职演说中的一段话:“„„我是我们企业的法人,搞好企业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按照法律的规定,企业经营的一切责任都是由我来承担,因此全厂职工在一切问题上都得听我指挥,职工代表大会也不要随便通过一些不适当的决定,以便于我行使厂长的职权,这叫厂长负责制,希望大家多多配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厂长讲话的错误,让学生在运用探究中进一步明理内化,达到德育课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的精神。

4.交流达共识

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中,必须牢记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其职责是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的内涵。交流应在民主和公平的氛围下进行,学生觉得轻松和自由。在合作探究问题过程中,要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互助的合作方式互相启迪,归纳总结。

笔者经常应用辩论方法,通过立题---正方陈述---反方评价---总结四步,3 更有利于学生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如就业指导课中设立辩题:对于我们中职生就业,职业道德比专业知识是否更重要?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激烈辩论,通过辩论让同学明白,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是我们从“学生”到“员工”的必备条件。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

5.提升强能力

在学生理解知识及原理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和原理的应用。因此,通常课堂上安排2~4个选择题和一个材料题为宜,学习设计要联系实践,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注意选择题的思维度以及材料题的典型性。

如《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课本第八章的“我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色”涉及到解决台湾问题、第九章“我国的政党制度”内容,教学设计时把《反分裂国家法》、解决台湾问题的四点主张、胡锦涛总书记在经贸论坛会上就两岸和平发展提出的四点建议、提高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党的先进性教育加进去作为材料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开阔了学生视野,把课本知识和现实世界拉近,教学内容保持了与社会发展同步。

三、探究性学习在德育课堂教学实施中的操作原则

经过几年的尝试,笔者感到“教学百法,教无定法”,但应遵循以下一些操作原则。

1.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并不适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如:体现名称、事实等陈述性的知识,则要用接受或阅读等方式才能掌握。有些内容由于受学生学习准备情况或知识掌握深度所限,也不宜进行探究教学。如:对《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课本中“中国加入WTO”问题进行探究,则选择“中国加入WTO对生活的影响”远比“中国加入WTO对金融的影响”更贴近学生实际,切忌随意选择探究内容,造成内容与形式的脱离。

2.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传授知识仅仅是手段。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理解、情感等方面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其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解难释疑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上完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任务”后,笔者布置了调查与实践的作业,调查:你们家纳税了吗?有哪些税?大约一年纳多少税?你的哪些生活变化与国家税收有关?活动:设计一个税法宣传行动,并为宣传活动拟几条标语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明辨是非,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社会现象中认识社会的主流本质,在探究活动中增强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完成教学目的。

3.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对接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是唤起学生开放的心态,为他们提供合作讨论相互交流的机会,从而在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中探究。其次,教师应创设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中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确定他们在探索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好德育课。如笔者在“创新与创业”课程中关于“风险与机遇同在,困难与光明共存”,的教学,有同学提出,与他去年同时退学的人,自主创业开设车子修理铺较为成功,自己在家长压力下重回课堂产生迷茫;再如有人提出生活中许多不成功创业的例子。教师倡导学生进行多维思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观点去分析,共同探讨,得出一些共性东西。创业,本来没有明确的界面。打工视之为做自己的老板,做老板说我为自己打工。中年人能做的事情,年轻人同样能做;大学生能做的事情,“三校生”同样能做。角色可以互换,但不会错位。创业是最能体现自我价值的事业,然而一半以上的创业个案最终以失败告终。所以创业是一回事,是否成功又是一回事。虽然不一定解决实质问题,但在这过程在中给了学生“心理自由”感。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践,探究式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对现实的理解和把握中去提高对理论的认识,再应用正确的立场、方法、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如“创新与创业”课程,为达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让学生学会做人为目标,全力提高学生的工作责任心、成就内驱力、职业自制力、创新思维、团队精神和与人合作等创业者必需具备的核心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课程与德育活动的整合,开展了“八个一”的德育活动模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1)开展一次调查“我身边的创业者”活动。鼓励学生了解创业者的创业 5 过程,激发学生创业的兴趣,增强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与一个陌生人谈话十分钟。让学生尝试人际交往,树立自信心。(3)组织一次案例讨论。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创业不需要特殊条件,更需要决心和毅力,条条大路通罗马,勿以业小而不为。

(4)尝试一次推销活动。课间进行推销。如:新年贺卡、生日贺卡,使学生实践推销技巧,学会成本核算,懂得“赚钱”的艰辛和不易。

(5)开展一次公司管理角色的模拟。请小组同学分别担任总经理、技术部经理、销售部经理或财务部经理进行模拟,体验公司管理的角色。

(6)进行一次挂职锻炼。要求学生在假期中到亲朋好友企业或街道里弄某一部门担任助理管理者,学习管理技能,学会与人相处。

(7)进行一次创业设计大奖赛实践。以“策划我的企业”为主题,从企业起名、资金来源、经营场所、雇员分工、广告设计到营销策略、成本核算等等的决策、论证。力求科学合理,可操作性。

(8)组织一场报告会。邀请历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作创业报告,学生对身边人的创业事迹,同龄人的现身说法,感触大,起到很好的教育和指导作用。

5.注重学生差异性

探究性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并获得成功。但众所周知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设问时,要贴近学生实际,靠近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并要预留“弹性空间”。

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一位学生曾经提问:“您让我们爱国,可是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呢?”,笔者利用教材“国家职能”的相关内容,选择了大量的有一定时效性的材料,说明国家如何对人民负责,引导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的、感受到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和“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德育的积极性,这种模式由于有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来完成分析推理形成结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陶冶了情操;同时,还给学生属于自己的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思考、去动手、去创造,让学生体验学习之乐、成功之乐、意志 6 锻炼之乐,老师体验善教之乐。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正如学生所期望的“现在德育课课堂就像一片天空,我们能自由地飞翔。”这是我们每一位德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史义诚、刘其伟、曲峰、刘晓云.创业实践——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4)[J]

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3、新修订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5.语文课堂要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篇五

语文课堂要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构建一个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语言的探研活动中来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应该让学生动起来,做到“动脑、动口、动手”。 一、动脑。 动脑主要包括两方面:“质疑和创新”。 1、质疑就是善于提出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李政道教授对自己的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一流的工作。”由此可见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质疑”到解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因此,教师应创设质疑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开启思维之门。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要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同时,教师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质疑。培养质疑的能力,如紧扣课文质疑,抓住重点词质疑,抓住课题与内容的联系质缎,从文中看似有矛盾之处质疑等等。 2、创新就是创造性思维。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主动地在探索过程中获取新知,产生某种感悟、体验。对于学生的出乎意料的回答或别出心裁的思考方法,教师要细心体察,耐心诱导。对于一些正确的独见之处更要及时加以表扬。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更要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条件。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 二、动口。 动口主要指“读和说。” 1、读。读主要指朗读。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读书,要以多种形式反复进行朗读的训练。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读书更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活动,课文应当主要放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没有朗朗的读书声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教师备课时要备读,为学生安排好各种方式的读书时间。要引导学生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比如,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营造气氛,指导朗读,可以教师范读、带读,学生指名读,小组读,轮读,分角色读等;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用心去读,一般采取默读。读书要理解地读,动脑子去读,防止“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书要人人读,反复读。 2、说。主要指口语训练。包括叙述、转述、复述和议论。 小学阶常见的说话训练有: A、看图说话。看图说话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听说训练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多用于低年级。 B、观察说话。观察说话是直接观察事物后进行的说话训练。包括观察人物、观察事物、观察景物等。 C、创设情景说话。要设法把学生带入某种假设的情景,以引起说话的动机。如模拟购物,打电话,借书等。 D、讨论、辩论。讨论、辩论多用于高年级,话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内容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他们有一定启发作用或教育意义的。 E、复述。各种形式的复述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记忆力。复述不同于背诵,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全部或部分地叙述课文内容。复述一般可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三种。 三、动手。 动手包括写、画、做。 1、写。写包括低年级识字课上的书写生字。在低年级识字课上,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的生字进行书写练习,提高识字效果。写还包括在课堂上的小练笔,这一般在中高年级中进行。主要指让学生就问题的一个侧面,用较为简洁有力的话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 2、画。画主要是指让学生根据语言训练情景的需要,把课文的有关内容用手中的笔画出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赵州桥》一文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动手画一画那大小五个桥洞的样子。同时,画又是指“画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常言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把课文中重点的字、词、句用手中的笔标出来,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3、做。做主要指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做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小手工,以及一些小的科学实验等。例如“八只铁牛”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做水的浮力及铲沙拔铁牛的实验,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 当然了,除了“动脑”、“动口”、“动手”之外,语文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有如:“小表演”、“小演示”、“小话剧”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动起来。 总而言之,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生机盎然的,趣味生动的,而不是死气沉沉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会活跃起来,主观能动地参与语言训练,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更好地掌握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6.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动”起来 篇六

安徽省宁国市梅林学校熊寿平

【摘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从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放开学生手脚、发挥学生想象等方面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让历史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让学生的心、手、口、脑“动”起来,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

“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圈圈点点的枯燥、古板的教学方式,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流程,激发学生求知欲,激活学生智慧,让学生“动”起来,焕发历史课堂的生机活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心动起来

百家讲坛中对历史事件的精彩描述,一些通俗易懂的历史故事,电视、网络等反映的历史事件,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能给历史课堂教学以很好的启迪。因此,课堂教学要创设平等、合作、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持学生愉快的学习心情,激活学习潜能,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迸发强烈的求知欲,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既要搞好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又要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的中间环节,也要组织好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掌握不多,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恰当,能够引人入胜,对于下一步的课堂教学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课中问题的精心设置,搞好历史知识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课尾情境思考设置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与社会热点对接,以便更好地发挥学习历史的认识、启示与感悟的功能,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极其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学生为下一节及课后学习延伸作铺垫的条件。通过设置虚拟历史问题的情境,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起来,让学生“心动”起来。例如,七年级下第22课《盛世危机》(岳麓书社),有位教师在开头用视频《圆明园之旅》导入,学生很快进入了状态;课中环节用“落日余辉(康乾盛世)—暮色独行(闭关锁国)—暗夜来袭(社会危机)组织教学,环环相扣,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课尾用“且行且思”完成本课,掀起了学生内心情感的波澜,通过与历史对话,理解了当时的时代情境,初步感悟了历史真谛,达到了学史明智的目标。

二、放开手脚,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手、口动起来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若仅仅传授或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达到三维目标的。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思、多听、多说、多交流,启发学生勤于动手、动口,把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常态,自主学习中导学案的动手写与展示,就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并根据层次不同,每组抽一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合作学习的交流探讨与展示,就是要求学生尽量清楚地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提倡学生学会真诚地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师生共同探究的疑难问题,教师通过提示、点拨、方法指导等方面进行引领,尽最大努力调动每位学生的手、口,做到能不讲尽量不讲(除非是必须讲解的适当讲解一下即可)。笔者曾接手一个班级,其中有几位学生的成绩难以提高,通过观察发现有4位学生上课从不做笔记,也不回答问题,学习习惯不好。为此,笔者每次抽插他们的作业,每节课都想方设法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经过几节课的实践,这4个学生从开始被动逐渐适应,到现在上课一旦提问,他们还积极主动回答,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于是,笔者抓住机遇,及时跟进,让他们获得满足、成功,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教学八年级(下)第20课“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岳麓书社)中的“中美建交”环节时,为了把枯燥的课堂搞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采用“你问我答”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对话,在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的发言机会、交流机会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有事做,人人必须做,让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脑动起来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需要探究、交流、感悟,教师要因学制宜,诱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争辩,给学生留有足够思考的空间、个性发挥的余地,保持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历史教师应深刻把握新课标,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的疑难点以探究思考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多想、敢想、乐意想,让他们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想象的天空中翱翔,力求让他们“飞得更高”,学得有用。例如,教授七年级(上)历史第9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岳麓书社)这一课时,通过商鞅变法出示这样的思考探究活动:“①想一想:通过战国时代大变革的学习,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这段历史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和认识,大胆想一想,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感悟和启示:②学以致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认识,想一想如何学习商鞅变法体现的思想精髓。”通过这些问题设置,为学生创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考环境,拓展了思维空间,启迪了学生心智,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开发了创新潜能。并在感悟、理解、交流、体验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

总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动、手动、口动及脑动,各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整体。通过手动、口动、心动及脑动,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想象,营造自由空间,放飞学生心灵,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发展思维,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张扬良好个性的场所、激发积极思维的场所、绽放灵感的天堂,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学得有滋味、有声色,达到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徐赐成,张汉林。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刘大春,熊生贵,刘益民。评好课:新理念新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7.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动”起来 篇七

一、运用材料情境, 让学生感知历史

创设材料情境是指教师运用历史图片、史料、FLASH动画、视频资料等, 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情境, 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得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 让历史本身的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各种形象直观的信息作用于学生, 必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学生的历史思维, 从而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镜头一】教师:在2010的上海世博会上, 中国馆有一镇馆之宝, 人气极高, 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 (展示材料:《清明上河图》局部) 让我们来仔细看一看《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汴京城, 你看大街小巷, 店铺林立, 来往客商市民, 络绎不绝, 既有本地的车马, 也有外来的驼队, 汴河上还停靠了无数大小船只, 这些说明了什么?学生:人来人往, 商业繁荣, 经济发展……教师:说得好, 人来人往, 熙熙攘攘, 正说明了宋代社会的繁荣。 (展示材料:《清明上河图》细节图多张) 教师:仔细观察这些图, 宋代居民的餐桌上都有什么呢?学生甲:我看到集市上有卖米的、卖肉的、卖水果的, 宋代市民吃的东西应该很丰富, 有鱼有肉, 瓜果蔬菜, 应有尽有。教师:观察很仔细, 分析得很有道理。 (展示材料:占城稻、煤炭、宋代五大名窑和景德镇的精美瓷器的相关图片及材料) 教师:再看这些图片, 想一想宋代居民可能吃哪种主食?又用什么生火做饭和取暖?使用什么器皿呢?学生乙:占城稻的生命力强, 已在黄河流域种植, 水稻可能已成为北方人民的主食之一。学生丙:煤炭的开采量很大, 书上的那段材料也说明煤已经是宋代市民普遍使用的燃烧材料, 宋代人烧煤做饭和取暖。学生丁:瓷器制作技术高超, 宋代人日常用具应该多用瓷器。教师:说得太好了, 说明我们同学预习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了。教师:京城内外如此热闹非凡, 每天的交易量必定十分惊人。 (展示材料:“北宋都城汴京城内外遍布商店铺席, 还有定期的集市贸易……‘每一交易, 动即千万。’”) 教师:由这段史料看, 汴京是一个消费型城市。那么在金银铜铁等重金属货币流行的古代社会, 沉重的金属货币必定会给大宗交易带来困难。今天我们往往习惯于刷卡消费, 因为它方便快捷, 那么宋朝人又是如何克服沉重的金属货币所带来的困难的呢? (展示材料:交子、会子、关子等图片) 学生戊:纸币。……这一环节中, 教师大量展示虽源于课本而又比课本更加生动直观的图片和材料给学生。诸如, 《清明上河图》的细节图, 占城稻、煤炭、宋代五大名窑和景德镇的精美瓷器, 以及交子、会子、关子等相关图片, 还有一些文献史料, 其中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学生通过《清明上河图》的细节图, 可以观察到汴京城商业很繁华以及城内百姓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情况;学生通过观察占城稻、煤炭和瓷器的图片, 知道了宋代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学生还通过观察交子、会子等图片, 了解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进而探究纸币出现的原因和影响。从读图研史的过程中, 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提高了观察图片的能力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教师设置的材料情境中, 学生仔细观察, 积极讨论, 求知的欲望、好奇的心理和解疑的要求被充分激发出来, 其间穿插教师的及时点拨, 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感知历史。

二、创设虚拟情境, 让学生体验历史

历史学科由于其过去性的特点, 很难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如果在课堂上创设新颖恰当的情境, 则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引发其自主探究,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一定会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镜头二】教师:假如你是一位阿拉伯商人, 久闻“瓷之国”的美誉, 也为了追求财富, 踏上开往中国的商船。经过长途跋涉, 历经风险, 终于在南宋时期某年到达了中国, 作为外国客商, 有哪些港口可供停靠呢, 你会选择哪个港口呢?请说明理由。学生甲:如果我是那位阿拉伯商人, 我可能会去广州、泉州, 或者明州, 因为宋朝政府为了鼓励海外贸易, 在这些港口设置了专门管理和方便海外贸易的政府机构———市舶机构, 还有专供外商交易的场所———蕃市、专供外商居住的地点———蕃坊, 以及专供外商学习汉语的学校———蕃学。学生乙:如果我是那位阿拉伯商人, 我可能会去泉州。因为课文中小字部分介绍说泉州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还有那张沉船图片说明能拥有这么大商船的港口, 商业贸易肯定很繁华。学生丙:如果我是那位阿拉伯商人, 我可能会去临安。因为临安是南宋的都城, 有一首诗这样说:“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 (临安) 作汴州”。南宋都城临安的繁华一定不比北宋都城汴京差。这一环节中, 教师通过创设阿拉伯商人来华选择停靠经商港口的虚拟情境, 营造了一种历史氛围。学生则通过角色体验, 对历史进行积极探究, 尝试去解决疑难。学生甲运用课文中有关宋朝政府鼓励贸易的诸多措施, 诸如市舶司、蕃市、蕃坊、蕃学, 做出去到广州、泉州或明州的选择;学生乙通过课文中的小字内容中有关泉州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港口之一的补充说明, 以及对考古发现的沉船图片进行分析, 做出去到泉州的选择;学生丙回答得更妙, 他运用已有的文学功底———诗歌, 做出去到南宋都城临安的选择。在教师创设特定的虚拟情境中, 学生带着兴趣去参与, 带着情感去体验, 带着疑问去思考。在学生自主探究和角色体验中, 学生体验了历史, 学会了把众多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在不经意中掌握和巩固了知识, 还培养了综合概括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此外, 更让教师欣喜的是, 学生利用自己的语文知识解决了历史问题, 意外地实现学科综合, 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三、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思考历史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习应从提出问题开始, 分析问题中发现, 解决问题后结束。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探疑和解疑的精神,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全面提高其人文素养。

【镜头三】教师:现在穿越剧很是流行, 我们也可以玩一次穿越, 如果你身在南宋, 你会选择前往东京, 还是前往临安?请说明理由。学生甲:临安, 因为南宋时南方比北方经济发达。 (由此引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话题) (展示材料:战国经济图、唐朝经济图和宋朝经济图) 教师:请仔细比较这几幅不同时期的经济分布图, 看出什么变化了吗?学生乙:战国时期北方经济发达;唐朝时北方依旧发达, 但南方有发展;宋朝时南方比北方发达……教师:说得很好。所谓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术较为发达的地区。从这几张图来看, 全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在宋代时已经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那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展示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四组材料。材料一:唐后期,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 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破坏。五代之际, 黄河流域政权更迭, 战乱不已。其后, 北方历经靖康之难, 宋金对峙……战乱不休。材料二:吴越王弘俶募民能垦荒者, 勿收其税, 由是境内无弃田。……国人皆悦。———《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八卷。材料三: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 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材料四:西汉时, 南方人口2470685人, 占全国人口19.8%;唐朝时, 南方人口3920415人, 占43.2%;北宋时, 南方人口11224760人, 占62.9%。) 教师:仔细读懂材料, 看看你能不能从材料中读出有效信息, 来解释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发生南移?学生甲: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黄河流域战乱比较多, 北方经济遭到战争的破坏。学生乙:从材料四中看, 从西汉到北宋,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这样就把黄河流域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到南方, 当然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学生丙:材料三说南方的自然条件比北方好。学生丁:材料二说南方政府比较重视农业生产, 采取措施鼓励人民生产, 赢得人心。……此环节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层层思索, 步步深入。通过巧妙设置问题, 引出本课教学重点亦是难点的内容———经济重心的南移。继而展示战国、唐朝、宋代经济发展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在得出中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结论后, 接着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再结合四则材料, 引导学生论从史出, 最终完成对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探究。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回答得既具有启发性又难易适中、有兴趣又能知难而进的问题, 既掌握了新知, 又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

8.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动起来 篇八

一、词汇教学中融入趣味、活动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发展。学生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词汇量,才能读懂和听懂并为说和写奠定基础。为了能适应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始终有兴趣去识记单词而不觉得枯燥,我从词汇的教学与检测两方面做了尝试。

1、词汇的教与学

运用多种做法,如:放入情景或句子中,使之整体化;编成Chant,使之表演化;改变节奏,使之韵律化;多样操作,使之游戏化。笔者认为游戏化最能吸引学生,我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在积极的互动中识记单词。

2、词汇检测

在检查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时,我采用多种趣味游戏或竞赛,如单词接龙,利用所给的字母或字母组合尽可能多地组成单词或短语等。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传统的听写单词改为Bingo游戏。

二、阅读课的活动趣味教学

阅读是中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习英语语言点的重要来源。

(1)利用图片引入话题。在教学8B Unit5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动物知识,在教学中我呈现了“zoo”的情景,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学生脑中能调出不同动物、不同特征的信息并进行复习,还可以学习课本上没出现的动物。接着小组交流: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Why?

(2)在最后给了一个谜语让同学猜:It is a very lovely animal, It lives only in China.It is black and white.(学生猜对之后,呈现憨厚可爱的熊猫图。)T: What does pandas like to eat? 呈现竹子图片。问:Do pandas eat bamboo at birth? If not, when do they begin to eat bamboo,让学生从书上找答案,然后呈现熊猫生长流程图,让学生在图片下填熊猫年龄。如果填错了,则让另外学生去改写。然后让学生办成熊猫对照流程图自述。然后耳语跟这个学生说让他做不快乐状,或哭的样子跟其他同学一起关切的问what’s wrong with you?该同学自然会尽力说我不快乐。然后我帮助他呈现熊猫居住地竹子被砍伐,而建立农田的图片并说:Now the number of pandas is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Do you know why?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what danger do pandas face? 收集学生的答案,然后呈现出来供学生对照。

(3)然后通过屏幕呈现两只熊猫,一只在被猎人追杀,另一只在保护区快乐生活。学生对两只熊猫的生活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多角度自编两只熊猫的对话,并戴上老师准备的面具进行表演,评出最有创意的小组。

(4)在上述情境下,老师问:What actions can we take to protect pandas?让学生快速阅读最后一段并找出答案。最后在黑板上请学生试着些出本课文的三段大意,给予必要帮助。再以T/F问题检测学生的快速阅读情况。再听录音精读课文,做Cloze Test用以帮助理解和巩固一些语言点。

(5)布置辩论话题:What do we can do to protect pandas? 通过老师所提供的网上资料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小组讨论(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然后自由组合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评判。

(6)效果评价。学生通过看、听、读、写、说,在协作与互动中达到巩固效果。学生不但能理解课文内容、运用语言知识,而且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思想情操受到陶冶,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学生的活动,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互相鼓励、互相启发,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正如本杰明·弗兰克林所说:Tell me and I forget,?show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

三、语法的动感运用教学

一提到英语语法,大家总会联想到“枯燥,机械和应试教育”。因为传统语法教学限于教师讲,学生听、记、吸中英文互译的授课模式,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思维多运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

笔者认为要很好地达到语法教学的最终目标,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导”,学生如何“演”。只要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那么一场“乏味的戏”就演活了。

笔者在语法教学中进行一些新颖的趣味教学,如对话法,图片、动画或实物法,做游戏法或综合法等。下面是几个教学片段:

(1)图片、动画、实物具有生动和直观等特点,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于语法教学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2)游戏法迎合了初中生好玩儿的天性,并且提供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新项目。如教学与巩固be going to do sth.时可以这样: 请学生A到黑板前画画。每次画一两笔,边画边问What am I going to draw?让学生猜,直到他们猜对为止。学生们在游戏中巩固了语法。在听说先行的前提下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新语法。

9.让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活”起来 篇九

社会心理学认为:激励对人的成长和事业的成败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做为教师应该努力去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引导,使学生心中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树立起自信心,消除心理障碍,在交际活动中尽情展现自我。

二、共同参与,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这是儿童和老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决定的。”所以,老师应不以权威者自居,将自己视做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全身心地融进交际活动中,与学生同说、同演、同乐,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小伙伴,使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际。如教学《我说你猜》,我用童心构想教学过程:在说谜语让学生猜的同时,我辅以动作表演,在台上又蹦又跳;而学生自由上台表演给大家猜时,我将自己当作学生,走下讲台,与他们同坐,一起欢呼,还不时举手,渴望台上的学生给我表现的机会。整堂课在这种和谐的伙伴关系所营造的宽松氛围中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感情相融,心里距离近,就容易使教育对象形成“接受”的心理态势,容易与教育者产生心理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由于教师的投入,师生关系的和谐,使得学生个个思维活跃,跃跃欲试,灵感不时闪现,智慧的火花一次又一次地被擦燃。

10.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动”起来 篇十

一、美术实践与学校课题活动结合,相辅相成。

我国美术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美国盖蒂中心已开始使用“全面综合性的美术教育”一词。给我们美术教师的教育思想注入了新鲜血液。小学美术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

我校是一所新兴的学校,校园环境的布置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品位。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师生产生深远影响。学校建筑大气、清新优雅。校门口,著名书法家题写的校名彰显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和最有效的领域之一。”因此,我们力求让环绕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悬挂的每一幅作品、图画,站立的每一个宣传版面,学生表演的每一个舞台……让情的萌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尽在其中。让学生得到审美的启迪、精神的润泽、心灵的陶冶。但是在学校一期环境布置中都是学校行为,学生没有参与。如何发现和发展学生在造型、色彩、制作、创造等方面的美术才能,显露学生个性潜能,从而形象地显示出学生潜在的气质、个性、能力特点呢?所以在学校二、三期工程建设当中,我们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环境布置,围绕学校课题开展了“我是小小校园设计师”等一系列活动,将美术实践真正从教室内走出来。

1、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精神和创造实践的教育,人类的创造力量显了对未知领域不懈的探索、开拓和超越的精神。

我们认为,这次活动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活动,学生成为活动主角,教师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进行适度的指导,对所产生的创意予以检讨修正,使更臻完美。学生在设计中尽情地倾吐了各自的感受,体现了独特的个性与偏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美术语言与潜能,创造出心中最向往的意象。例如学校二期工程中有绿地围绕亭台,学校三年级的学生实地考察后,运用美术课学到的知识纷纷对亭台的色彩、建筑风格提出修改意见;并且结合学校区域性课题《开创读书天地,营造书香校园》为亭命名,使美术实践活动与学校课题有机结合。

2、围绕学校课题还展开了班级读书角的布置比赛活动。

以往学校班级图书角的设计单调,千篇 一律。无外是在墙上钉钉子挂书或是摆放图书柜。我们将统一式样的书柜投放到各班,由学生自行设计进行美化。在后来的评比中,我们发现各班从书在柜上的摆放到“读书角”的字体、花边装饰、书柜中的饰物无一雷同。学生无拘无束的美术活动中将下意识地流露出与个人某些气质特点相对应的个性化美术语言。

二、将实践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真正做到自己“动”起来。

美术实践是一种操作性的社会实践 ,也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在校园内传播着社会生活信息、文化信息等。我校每年举行的“校园科技节”、“校园读书节”、“校园艺术节”“学校运动会”等大型活动的校园海报宣传均由学生动手完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天马行空,不受任何束缚,考虑如何充分、艺术性地表达阐释活动主题,引起参与者的注意,激发参与欲望的驱动力。同时各项活动的主持、会场布置、活动程序的安排也首先由学生策划。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美的陶冶,美的启迪,获得美的享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净化他们的心灵,不断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与专家引领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美术素养。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艺术修养,突出学校艺术教育特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特邀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职业画家史宇、罗中凯创作绘制主题壁画《聆听》。该壁画创作于3月,总面积108平方米,采用丙稀颜料绘制。在壁画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尊重孩子们的审美感受,对壁画进行了一个全校性的方案采集,孩子们对在学校作壁画这一新颖事物非常感兴趣,各班积极行动,或畅所欲言,或动笔描绘,或向画家咨询壁画的创作程序。最后呈现了笔簇细腻圆润,人物栩栩如生,笔调色泽鲜艳,场景欢快灵动的生动壁画形象。这幅壁画以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为主线,带领孩子们聆听音韵悠扬的古乐;以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激发孩子们对浩瀚艺术的喜爱;以艺术对生活的升华,提升孩子们的艺术修养,让学生实地感触了一次美的享受。

11.怎样让幼儿在区域中动起来 篇十一

关键词:区角内容; 区角材料; 区角指导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86-02

区角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其独特的“自由、自主、宽松、愉快”的活动形式深受幼儿的欢迎,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表现机会,最适合让幼儿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从中凸显其优势智能。但传统的区角活动中的目标定位、内容设置、材料投放和教师指导等做法,日趋受到挑战和质疑,已成为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究竟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角活动,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真正动起来呢?我在幼儿园一线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实践探索经验。对于区角活动的高效开展,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主题结合———目标清晰、内容合理

在开展区角活动的实践中,许多教师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是非常深刻的,但在实践中却常常还停留在敷衍应付的层面———区角布置得很丰富、很漂亮,但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摆设,区角活动的开展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区角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有明显的孤立性,区角活动材料的投放缺乏目的性等。究其原因是由于老师对自己所投放的区角活动的目标模糊、不清晰。要如何改变教师组织区角活动盲目性的现象呢?我觉得与主题结合,把区角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补充、延伸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根据主题设置、选择区角内容。区角活动是幼儿体验、建构、发展的媒介,随着不同主题的生成和更换,区角活动也顺应主题的变化而发展,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教师明确每一个区角内容的价值目标,又能让幼儿在全方位整合的环境中互动、游戏和学习。如在大班《走进小学》主题活动中,教师在区角中设立与主题相关的来自幼儿生活经验的小系列——“我当小老师”、“我的一天”、“健康加油站”、“我和时钟交朋友”等内容,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了一天的作息时间的合理安排、巩固认识了钟点、了解了各种食物的不同营养和科学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在同一主题脉络下,对生活的内在逻辑进行经验串联。

把区角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补充。区角活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与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能有效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实现集体教学、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三者的有效结合,给幼儿创造多种表达的途径,提高幼儿学习的质量。

如在《稻谷香》的主题活动中,教师不仅在美工展示区设置了“稻草真奇妙”专栏,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喜欢动手制作的幼儿通过观察,制作稻草人、草绳、草蒲等用于户外体育游戏中;在种植区投放谷子和米让幼儿种植,引导其通过观察记录谷子和米的变化,最后确认水稻的种子到底是谁, 还在生活劳作区投放了干稻草、各种型号的筐等,让幼儿学习分拣稻草,体验劳动的快乐……当然,区角活动内容的设置及目标的定位,不可能单纯是与主题融合而产生,它还可以与领域内容结合,与游戏内容结合,与生活活动结合等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幼儿园区角活动内容的设置应是全面的,应本着动静分开、减少干扰的原则,每个区角都应遵循多元、开放、丰富、有序的原则加以布置,以便于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区角,引发了幼儿强烈的学习与模仿兴趣,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取有价值的经验,同时增强自信心。

二、与有效策略结合———关注主体、注重指导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应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并能根据每个孩子的兴趣、需要与能力,选择适当的指导策略,给予孩子适宜的指导,从而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

1.巧用图示、建立规则。在开展区角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在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的基础上,建立明确可行的规则,去支持幼儿的学习,这也是组织开展区角活动的重点。实践中我们发现,合理的利用各种图示,能有效的促进幼儿养成活动区活动的规则。

(1)橱柜与活动材料的图示对应——建立材料取放规则

区角活动的材料十分丰富,并随着目标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因此如何让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养成良好的整理、取放区角材料的习惯,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是幼儿进行区角活动的首要任务。而在摆放各种区角材料的橱柜上贴上与各活动材料相对应的图示,就可帮助幼儿轻松的完成这一任务。

活动室地面、桌面的图示——建立良好的活动秩序。

区角活动中,各种材料的活动空间分配是否合理,会影响良好活动秩序的建立,对幼儿的主动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努力营造全方位开放的活动空间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幼儿活动空间使用的合理性。而在活动室地面、桌面使用各种图示可以暗示幼儿选择合适的空间、合适的区角进行活动,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有序性。

2.减少干预、注重观察。幼儿是区角活动的主体,如何让幼儿主体价值凸现,教师真正的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呢?

(1)鼓励、提倡幼儿自主选择。幼儿主体地位保证了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是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活动。活动室中存放区角活动工作卡的地方,醒目张贴着一幅标语“我的区域我做主”, 这一标语已成为了幼儿口中的时尚流行语,充分洋溢着快乐学习的气氛;活动室门边的“心情区”中全是幼儿自己的“语言”:去哪活动了,与谁在一起,在哪失败了,和谁争吵了等,这是幼儿自我管理、自我表扬与表现的幼儿活动区记录表,它改变了原来由教师记录参加活动区人数和次数以及任务完成情况的方式,改变了原来由教师针对较“冷门”区角而调配幼儿去活动的现象。教师大胆的放手,减少权威干预,是鼓励、提倡幼儿自主选择的一种尝试。但需要强调的是减少干预,并不是放弃干预、不干预。在幼儿遇到困难,四处走动不参加活动时,教师还是应该通过商议等方式来帮助幼儿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

(2)观察记录,有效调整教育策略。实施指导,观察先行。作为幼儿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根据区角活动目标,有目的的将在某一区角中产生的幼儿的各种表现及时记录下来,也可以收集一些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完成的作品等,以便于在活动后、在备课时,进行合理的分析,及时掌握幼儿的兴趣、态度及在某一领域中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下一阶段区角活动的内容和指导策略。我们的教师养成了“预设分析—现场观察—反思调整”的观察指导行为模式, 这种有针对性的观察记录,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幼儿,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尽可能的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展示和发展的空间,促进幼儿潜能充分开发,个性充分发展。

上一篇:出售房屋合同下一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