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总结

2024-10-16

高中生物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总结(通用12篇)

1.高中生物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总结 篇一

河南省2009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材远程培训已经圆满谢幕了,我作为本次培训濮阳市油田化学班的辅导员参加了本次培训,本班自七月十号起早组织学习下午看案例做作业。坚持良好,每日坚持点名签到。作为辅导员培训期间每日比学员早到,晚走。解答培训教师的问题,到现在,已批改作业300余人次,每位培训教师每次作业都做到认真批改并给出评价。以下是我对新课程的一点见解:

一、为什么要课改:

1、社会发展呼唤创新人才

诺贝尔奖设立至今已1xx年,评选98次,有700余人获奖,占世界人口1/5的泱泱大国--中国没有一个人获奖。在国外的美籍华人却有七人获此殊荣。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显示出更高的创新才能?

2、基础教育课程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不能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要求;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于强调课程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要求所有学生必须用同样时间、同样进度学习同样内容,达到同样的要求。

二、对高中化学新课程初步认识:

1、现行高中化学课程结构

必修(化学ⅰ): 140课时 偏文

必修加选修(化学ⅱ):259课时 偏理

2、高中化学新课程结构

范文网【】

3、正确树立高中化学课程理念

建立有共同基础而又能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可选择的化学课程体系;强调化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现状,帮助学生改变被动接受、死背硬记、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进行接受学习的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倡导 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学习主动探求,能互相交流讨论、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学习需要和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景,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工具,参与学习过程给予帮助、指导。师生要共同创造美好的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教学生活。

三、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几点体会:

1、认识课程模块的教学功能

选修→化学素养:理解化学与技术的关系,运用化学概念和原理,拓展化学实用性知识,强化学生的技术意识。

2、学生学习方式将多样化

问题讨论: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思考、解疑

信息加工:从多种媒体和场所获取知识并整合

方案设计:针对不同任务设计有效的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中共同配合,互相交流

实验探究:体验探究过程,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

调查咨询:理解化学与生活、环境和科技的关系

反思评价:反思、调整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成果

3、新课程倡导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的特征。自主学习是元认知监控下的学习。学习者依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学习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取得有成效的学习结果,得到成功感和满足感。

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被动接受式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带有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

⑵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积极主动地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学习,通过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元认知能力,寻找适合与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⑶教学设计要关注并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注重教学情景设计、给学生自主学习以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学习指导要重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使学生要学、能学、会学、主动地学。

4、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必须不断充实自我

⑴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地位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不再是教书的匠人,而应肩负起了解人,培养人的工作。教师不是学生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教师的工作成绩与效果的表征。新课程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激励人、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帮助、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潜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者,是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调整者。

共2页,当前第1页12

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通过新课程的学习,我觉得作为教师必须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发扬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结合新课程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化学专业知识。对sts的认识水平扩大知识面,提高信息获取、加工和传播水平。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四、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课程改革会不会半途而废?考试评价能否作相应改革?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支持?如何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学生层次差别很大,如何实施?

实验多,资源不足,活动多,课时不够,教材与评价不一致等。

共2页,当前第2页12

2.高中生物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总结 篇二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图像系统,应用途径,应用方法,评价

图像系统是指教材中具有直观、形象特点的各种图片、照片、表格、曲线图等。它们是储存和传递教育信息的重要形式,以往习惯上把它们看作是教材文字课文系统的补充,称之为“插图”或“附图”。生物教材图像系统包括图像系统的组织、图像内容和类型以及图面设计三个要素。在这三要素中,图像系统的组织是决定图像系统质量的关键,图像内容和图面设计镶嵌在图像系统中。

一、图像系统应用的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要求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新课程标准对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

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等。

3.新课程高考的《考试说明》对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给出考查的具体方向。

要求考生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4.对教材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

教材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要领悟课程标准中有关知识的具体要求,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用教材教。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必修模块1、2、3教材内容的选择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教材的知识体系主题明确,能力体系层次分明,科学方法体系设计完整。

5.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挖掘插

图内涵,恰当、系统地利用好教材图像系统所蕴含的大量信息,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处理图表数据的能力等。

二、图像系统应用的途径及方法

基于“高中学生对生物教材中插图利用情况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反映出的信息,确定“图像应用途径、方法及评价”的实践活动。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深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图片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轻松乐学的学习态度,借助这些图片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生命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都经过精心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注重了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培养,在图片诱发的浓厚兴趣下的学习,远比一句话的板书或一次简单的文字记忆的效果好得多。

2.识别图像,训练观察能力,提高获取学科知识的技能。

人教版几乎每节开头都有图片配合问题探讨,使学生思维进入问题情景。例如在“ATP”一节开头,教师可以将萤火虫图片投射于银幕并深情朗诵杜牧的唐诗,情境交融的诗句和优美的画面使学生不知不觉思考与之有关的生物学问题: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萤火虫发光的过程有能量的转换吗?再如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人教版教材用了两组图来说明。教师应指导学生仔细读图,重点观察被标记的分泌蛋白在细胞中的出现部位,结合辨认细胞结构名称,从而对分泌蛋白产生过程形成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印象。在此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图文转化能力训练、测试与绘图表意相结合,达成教学目标。

以识图训练册和识图题为材料,进行图文转化练习。在运用图片时,教师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让他们仔细观察、领会图片的内容和深刻的含义,结合文字叙述分析其内在联系。例如“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一图,应让学生着重观察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根、芽、茎所起的不同作用,理解其对不同器官影响不同,在观察基础上,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对图进行分析讲解,以深刻领会生长素的两重性。

再如,利用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指导学生计数各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同源染色体数,引导学生画出相应曲线图,从而深刻领会两种分裂的意义。经常地利用图片,发挥图片发展智力的效应,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逐渐学会用手中的笔反映观察到的生命现象。

4.批判性思维及形象思维活动训练。

利用模式图、生物图群等形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帮助学生由静态把握生物结构变化的起始状态和终结状态,转换到动态把握变化过程,全面系统地认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层次性、渐进性,便于领会生命的动感。教师指导学生读图的同时还应该对图像进行深度讨论,以挖掘其中知识内涵,甚至尝试发现其中的错误。例如围绕“某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师生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以深化对图像的认识。 (1) 图中有几种成分? (2) 几条食物链? (3) 哪条食物链最短? (4) 哪条食物链最长? (5) 在最长、最短食物链中,鹰属第几营养级? (6) 兔、鼠、食草昆虫、食草鸟是什么关系? (7) 蜘蛛、青蛙有什么关系?鹰、蛇与狐呢?吃虫鸟与蜘蛛呢? (8) 狐、鹰有没有关系? (9) 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谁? (10) 含能量最少的生物是谁?鹰获得能量最多、最少的食物链分别是哪些?此生态系统还缺何种成分?

5.实验技能培训。

教材中将鉴定各种成分的活动程序与操作图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阅读实验内容的时候明确了本实验的关键步骤、重点操作,使重难点内容简单化,并对实验现象一目了然。

6.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用图表汇总调查、实验等原始

数据,进而反映生物学事实及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练就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本领。如研究性学习案例《临西一中校园植物调查初报》。

三、图像系统应用的评价

图像使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标准,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即看、析、绘、忆图。

1. 看图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是沟通课文、作业、图像三个子系统的桥梁,是图文结合的媒介。

要达到正确观察图像,就要首先明确看什么、怎样看。如必修1图6-3和必修2图2-2两个图分别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应该引导学生看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规律性变化;必修2中大量的遗传图解则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图中符号、代码的含义,再根据教学内容重点观察。教师要运用图像系统教学生掌握读图技能,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

2. 析图能活跃学生思维,仅仅会观察图,获取图像上的某些表面信息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过程中图像系统的运用还应该在看图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力求理顺各生物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将所获得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和处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以达到阐述清楚与图像系统有关的生物学现象及规律的目的。

3. 绘图是主动反映学习效果的表现,学生在看图、析

图的基础上还应学会自己动手绘图,这样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生物学技能。如必修1图5~15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学生将图解与光合作用反应式综合起来以后,若能够自己绘出这个图解,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将会是十分牢固的。

4. 忆图利于系统知识结构,通过图像记忆,印象深刻,形成空间概念牢固。

学生运用图像能力的大小,不在于积累图像数量的多少,关键看转换图像的能力。忆图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类比。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过程中,要注意图像系统之间的重新组合,对教科书中某些图像加以类比,使图与图之间、图与表之间、表与表之间进行转换,然后将其引伸发展构成新图。这样,教科书中的图像系统所形成的表象与文字知识一同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上述各种应用方法及途径的评价标准,用于指导帮助学生阅读教材,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同时也帮助教师决定要提供给学生什么样的资料和方案。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插图教法的研究,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许多较为抽象的生物学知识,更能有效地提高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怎样才能做到“正确理解、分析生物学中以图表、图解等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并能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将是我们今后继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子与细胞, 遗传与变异, 稳态与环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章泽渊, 陈科美, 钱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河北省教育厅.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Z].石家庄:河北省教育厅.

3.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反思

随着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中,在不断地分析误区、克服误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创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为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教,逐渐成为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时刻思索的现实问题。本人认为,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更应该是教师本人置身于生物教学的整体情境中,从教学设计、观念、方法等多个方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与教学实践相适合,不断反思教学目的是什么、课堂该准备什么教具、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最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生物课堂教学重在准备,要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这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如对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是我们面向的教学重点对象,也是教学发展的最终对象。只有做到全面了解学生,及时地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决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还可以对新教材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自己要通览新教材的四个模块,俯瞰全局;其次,要做到细读教材,把握两个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各种课外教材,多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对教材内外的内容胸有成竹,才能透彻地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与实际教学的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等。如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选修本的“光合作用”与必修本的“光合作用”结合等。通过这样的反思,生物教学才能更有序地进行。

二、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指导教学实践。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的基本策略是:(1)从一个实例(或现象)入手,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分组讨论。(2)每组学生通过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然后提出可行性的设计方案。(3)各小组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或实验,然后小组得出结论。(4)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结论进行分析,最后探究出结果。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生长素发现》一节的教学,可以窗台上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交流结果。这样以探究、实践为核心,完全摈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首先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教学方式多样化。与此同时,老师除了可以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特别是制作复杂生命现象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这些方法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能够在时间、空间上突破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多年来的的生物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优,踢自己之短,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开阔了理论视野,促成了个人特色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通过不断地进行反思,高中生物课的教学就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与相关实践上升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布鲁巴赫指出:“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

4.音乐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培训总结 篇四

保亭毛岸学校 吉云芬

此次的新课程新教材暑假培训学习我感受颇深。通过两天的学习我认识到改革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要教好学就必须在教学中用科学、灵活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学。“新课标”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基本前提,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新教材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认识规律,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教育理念。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在参与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个性爱好,扬长避短,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情绪,帮助学生掌握节奏,音高,丰富演唱效果,从而达到鉴赏美的目的。

5.高中生物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总结 篇五

2009年8月3日至7日,我通过5天新课程的培训学习,在听了有关专家对《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问题》的解读和对新教材的详细说明和地理学科徐芬、马驰、夏云清等一线教师的讲解,使得自己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下面就这几天的培训,谈谈几点体会:

一、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学启于思,而思源于疑。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频频向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有意识的启发也很少有学生主动向老师发问。要发挥问题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就要求教师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变传统的“师传-生受”过程为以问题为纽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引导发现过程。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对于知识,他们会有不同的诠释和表达方式。给他们创造一个机会,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抒发对知识的理解,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利于他们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发掘学生潜能、注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要以材料为依托,以背景为衬托,努力增强问题的生活性、实用性、探索性、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联想,主动联系生活的实际情况,主动提出问题,并在自学、合作、讨论、辩论的过程中把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融合,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

二、给学生一个活动,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教师应充分利用新教材的活动方案,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给学生较多的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教学时,我们让学生选用身边的工具一边演示地球自转一边解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激发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地理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要求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因此,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的自主的学习就变得格外重要。而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有对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和学习评价提出建议的权利和责任,教师对其合理部分应积极采纳,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给学生一个鼓励,让他们自己去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的评价应该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给每一个学生参于评价的机会,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以增强学生发挥自我潜能的决心和勇气。

五、反思

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我们更多关注并加以认真研讨的问题。

反思1: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的“对话者”“合作者”。在部分学科课堂上,教师为了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观,让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课堂教学固然要对问题进行预设,但问题的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问题的出现要正合时宜,要难易恰到好处,份量适中,且正好适合答问的某个学生。因此,新课程倡导互动教学方式的背后要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支撑。问题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课堂的真谛,师生在互动过程中要有思想火花闪现与撞击。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形动,更重要的是脑动,让学生在真正的互动课堂里变得越来越聪明是新课程理念的追求。

总之,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必须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成功。

海林林业一中

杜广平

6.高中生物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总结 篇六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第一中学学科:语文姓名:梁超民 今年暑假期间,我参加了甘肃省新课改新教材培训。我想新课程教学实践首先要从新课程理念更新做起,因此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到课改实践中,从实践中总结新形势下的教学经验,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依据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我在理念方面主要有以下九个方面收获:

一、在教材编写上遵循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指导思想。

《新课标》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更好更快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要做到尊重差异、发展个性、鼓励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牢牢抓住这个主导思想,语文教学的根本要落实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来。

二、这套新教材打破了以往的编排模式。

全套教科书分必修和选修两个系列。必修教科书按五个模块设计,每个模块为一册,共五册。每个模块学半学期,高一完成前四个模块,高二第一学期的前半段就要学完第五模块,也就是说必修课占高中三年的1.25学年。选修课教科书按:“诗歌与散文”“ 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编写,共15册。

三、为了适应这套新教材,转变观念仍是关键。

守正出新是这套教材最大的特点,“新”体现在鲜明的时代性,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也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

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阶梯的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在高一、二就是文体不限的高考式作文训练。

四、语文教学要淡化“语文知识”和机械训练,突出言语实践活动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逐渐形成了以“语文知识”

为中心的教学,而所谓“语文知识”,又大多停留于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表态的知识层面。以学科为体系、知识为中心,必然会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并导致对知识烦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实践证明它容易使语文教学发生异化。以知识为中心,教师只需要传授,学生则从根本上丧失了成为教育主体的可能。因为这种教学只重视知识的本体价值而忽视知识的工具价值;只承认知识的重要而轻视或完全忽视经验和体验的重要;只重视掌握知识的结果而轻视掌握知识的过程。

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学知识是语法学、修辞学、文艺学的基础知识,但并不必然构成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应该从言语技能培养的角度,或者说从语用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对于实践性和人文性都很强的语文课程来说,实践和体验无疑是更重要的。而且,即使是真正的基础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也全在于应用,在于用知识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去促进人的发展。叶圣陶先生主张“要让学生把知识化为自己的血肉,在生活中能随时运用”,“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言的好习惯”。因此,学习知识,语文课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一样。其他课,比如物理、化学,学知识本身就是目的;而语文课,学知识的目的却指归在能力和素养上,语文知识本身是为语文能力和语言素养服务的。从实际工作方面来说,淡化语文知识,也有利于促使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语文能力上。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从形式上看,新课程的确淡化了训练,但从它强调“基本训练”和“科学训练”来看,新课程淡化的只是充斥于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机械训练和重复训练。倡导“基本训练”和“科学训练”,预示着今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将一改旧套,形成一种崭新的格局。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人的语言的发展是人的一切发展的基础,因此毫无疑问,新课程必将把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置于中心的地位。

五、语文教学要关注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是哲学上的“扬弃”,即需要继承和吸收传统中的精华,剔除其糟粕。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从字词的教学到阅读、写作教学,其基本经验在新课程中都有所反映。如汉字教学,传统做法是针对汉字的象形──表意特点进行的;新课程则强调“体现汉字的特点,做到形音义相结合”,把汉字“形”的位置置于最前面。而且,汉语拼音只被定位在“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这是符合汉字识字规律的。又如阅读教学,传统经验是重感悟,故强调“熟读精思”;重积淀,故强调吟诵;重语文修养,故强调博览群书。这些宝贵的经验在新课程中反映得尤其充分。再如写作,传统经验提倡抒发性灵,故主张“先放后收”、“多就少改”;重文字凝炼、韵律和谐,故讲究炼字、炼句;重语言熏陶,故强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重整体思路,故强调谋篇立意。这些好的经验,新课程也都注意了吸收。总之,吸收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无论对于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还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塑造健全的作格,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六、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

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

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七、语文教学加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研究性学习。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对于语文学习来说

似乎更为适宜。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势必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其中的研究性学习。这种活动有利于个性化的教学,有利于跨学科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八、运用“拿来主义”,大胆取舍。

对于新教材我们也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大胆取

舍。课本上的篇目可以不讲,读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讲。另外,为新教材配置的新教参的可操作性差了,而是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面对那些纷繁的资料,我们也必须采用“拿来主义”。

九、语文课程评价要重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以及价值观的综合评价

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证明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教学过

程,从而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仅对学生的认知,而且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新课程十分强调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把三个维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以“过程与方法”构建教材体系,要求在教

7.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 篇七

一、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整合

江苏省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有人民版、人教版和岳麓版三种版本。虽然不同的版本侧重点不同, 各有特点, 但对考纲精神的体现是一致的。虽然引用的材料和对问题阐释的角度有所变化, 但内容上的共性占绝大部分。长期以来使用人教版的教材, 使广大历史教师对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非常熟悉, 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 总感觉其他版本不太适应, 觉得使用起来不太顺手。其实, 说到底这还是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存在偏差, 习惯于接受原有的教学模式, 出现思维定势所致。对照不同版本的教材, 我们能够发现, 教材引用的材料和教学思想、所体现的课改理念、对高考考纲精神的要求等共性较多, 在具体史料的选择、对问题阐释的角度以及要求学生掌握的侧重点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 对于“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一目, 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教材聚合点很高, 都强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 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的方针,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而在“世界市场”一目中, 虽然人民版和人教版的相关性也很高, 都强调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和世界市场形成的条件、标志、影响等, 但引用的材料却有很大的不同, 标题也分别为“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如果将两个版本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相互借用, 帮助学生理解、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因素和过程, 将大大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

二、专题模块知识的整合

高中历史教材分为必修三册、选修四册, 按内容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历史人物、重大改革、探索历史奥妙、世界重大遗产等, 从编排结构上看, 出现模块结构和中外混编。从内容构成上看, 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叉, 知识选编和阐释的侧重点有所差异, 相关、相近甚至同一知识因类别划分出现在不同的模块中。认真分析之后, 把这些分布在不同模块中的知识重新加以梳理, 实现二度整合, 对于学生构筑知识框架, 全面理解知识, 认识历史, 升华情感, 提高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例如, 必修一的“辛亥革命”、必修二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必修三的“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和选修内容中“亚洲觉醒的先驱”, 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和个人贡献等方面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和个人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叙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知识之间的整合, 以其中一个知识点为主线, 通过学生思维的拓展, 可以构筑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形成从点到面的体系。这种整合的主要功效在于更好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线索, 掌握知识发展脉络, 完善思维过程, 形成横向的“单元”式的知识结构, 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 更加完整地认识历史、学习历史和评价历史。

三、教材章节之间知识的整合

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是由具体的历史事件所组成的, 每一个历史事件之间必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并透过线索认识每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 是“纵”向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以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例, 生产力的发展, 促使社会分工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促使意大利沿海城市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加上欧洲人对货币的狂热追求, 最终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必有要求, 他们在文化领域发起了反封建的文艺复兴运动, 在宗教领域发起了反封建的宗教改革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开始在政治领域向封建势力夺权, 引发了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对于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交通工具的发展、海外殖民掠夺与扩张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 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入大机器生产阶段: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完善和最终确立。不同章节和不同模块知识的整合, 呈现出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完整过程。通过知识的完整性整合, 教学过程才有可能完整。教学过程的完整, 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 提高思维能力, 对历史的脉络、结构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所以, 历史教材的编排虽然特别注重每一章节内容的独立性, 但历史知识的联系性很强, 历史知识的叙述, 有的要跨越教材的几节、甚至几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受教材编排体系的约束, 要敢于打破现有章节的限制。在讲一章或一节内容时, 要注重分析前后几个章节的内容, 站在大历史的角度, 把不同章节之间的内容联系起来学习, 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全貌,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史料和隐性知识的整合

运用史料提取有效信息, 分析理解历史观点, 得出启示, 实现史为今用, 是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能力考查的主要内容, 也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教育功能。同时还是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主要趋势和导向。依托材料, 走出教材, 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关键步骤。无论哪种版本的教材, 对史料的引用和重视早已形成共识。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从为了学生的发展考虑, 还是为了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史料的运用显得非常重要。在引用史料教学过程中, 对照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史料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 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会更加全面、准确, 同时也要注重史料的准确性和可用性。隐性知识, 是指实际存在于课本当中却容易忽略的知识。隐性知识没有现成答案, 必须全面启动思维才能发掘和解答, 这既是考查层次较高的一种智能型问题, 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因此, 教师应注意对教材中隐性知识的讲解。例如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和《资政新篇》未能实行的原因, 教材仅仅从当时农民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战争环境方面进行阐释, 而对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自私性和排他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备的资金、市场和劳动力等因素未作详细的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农民阶级为什么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等核心问题。

五、借鉴文明史观的视野整合

立足历史, 总结文明成果, 既强调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与规律, 又尊重人类文明的差异性和多元性, 是学习历史的根本宗旨之一。从现行教材的内容来看, 因为制度和思想文化在历史中比较稳定且长期发挥作用, 课程标准特别重视政治制度史、经济制度史和思想文化史, 并且在编写中出现中外混编。其主要目的是凸显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通过与其他文明对比, 在尊重和理解其他文明的过程中, 强化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凸显了现行教材以“文明的发展”为中心, 吸纳与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联系密切的内容的突出特点。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西方近代殖民扩张、现代经济全球化等内容, 都凸显了世界各地文明的传播与交融, 凸显了在世界文明交往过程中, 商人、士兵、传教士的巨大贡献。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希腊人文主义等西方现代文明源头的内容也增加了进来。儒家思想、三民主义等中西文明在碰撞、冲击中产生的火花被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坚持文明史观学习历史, 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价值观。正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说:我们需要的历史教科书, 要重点关注文明和进步, 重点关注文化史。因为文化史和战争史相反, 文化史要说的“不是一个民族归咎另一个民族, 而是一个民族感谢另一个民族。它会说明, 几乎所有的一切, 我们发明的、设计的、创作的、信仰的, 都是共同的成就”。

8.高中生物新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篇八

关键词 教材;课改;教学建议

我省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新教材,新教材在许多方面都与老教材显然存在着差异。人教版教材的素材选取重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不再是局限于罗列知识点,而是注重介绍知识的发现过程,以及在该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家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的精神。

文章着重从新教材编写理念、知识结构、课本习题设置,教学建议等4方面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新教材的特点,进而更好地领会新课改背景下新教材的精神实质,有效地促进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展开。

一、新教材的编写理念

高中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能进入大学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中删减了过于繁琐、理论性过强的一些内容,目的是不知让学生过于死记一些理论知识,而是满足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量增加实践活动的内容,为学生了解认识生物学的发展和提高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又尊重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尊重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分为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让文理科不同的同学在学习生物的要求上有了区分。且在选修模块中又有不同的选择,尤其是理科同学可选择适合于自己内容学习,也更能适应于高考的要求。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知识体系模块化。建立生命系统内部和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信息流动的概念,建立生命系统稳态与调控的思想观念。

二、新教材的知识结构

新教材在知识点的罗列上不再像老教材是按照已有生物知识体系来进行呈现,而是按照学生认知习惯上来进行引入,高中生物新教材共分为3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修模块。必修1中先介绍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对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在分章节进行学习。必修2在讲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内容时,先从宏观上以个体引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后再介绍遗传规律的发现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物知识体系的完善,最后呈现的是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必修3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为主线,突出生命系统稳态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强化人体稳态的调控和健康,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和保护两个方面。每个模块的教材各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各个模块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各个模块在生物知识框架体系中又是紧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生物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图、树形图等各种形式,尽快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结构,使学生站在较高层次上认识生物学科的学习和探究过程。

三、课本习题的设置

教材改变了作业系统主要为巩固知识而设计的传统做法,以期促进生物课程的评价改革。习题的设置围绕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来设计,特别重视知识的迁移、方法的运用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作业类型有沿用老教材中的“旁栏思考”这一类型,同时在每节内容的页首部分又新增了“问题探讨”,对于课程的导入和增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习题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受版面的限制,教材不可能安排足够多的习题供学生复习。“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这些问题的新增也比较有特点。这些问题紧扣重点、难点,思考性很强。在教学中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也是促进学生有效促进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的一种体现。

四、教学建议

针对新教材的这些特点结合生物在高中的课时安排较少这一些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首先,把握整体教学有全面的教学规划。由于一个模块反映了本学科一个或一组的主题或核心概念,有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有学习、探究的相似的情境,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等,因此需要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其次,教学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

使用新教材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把握知识内容的深度以理解水平为主。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行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最后,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例如,在“实验”、“探究”、“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活动中,设有大量的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数据、进行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许群玉.高中生物不同版本新教材习题设计的比较研究[J].新课程研究,2009.

[2]石淮生.浅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内容特点与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

[3]赵占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的设计思路(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09)

9.高中美术新课程培训总结 篇九

——高中美术新课程培训总结

第二高级中学美术教师殷刚

2009年8月15日至19日,作为美术教师代表,我参加了河北省普通高中课改美术教师培训。此次的培训,是来自全省三十多个高中的美术教师代表,在河北省教育厅、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进行的。仅仅五天的时间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参加研讨。经过专家讲座、经验交流等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现总结如下:

一、新课程的多样性

高中课程改革是个新的开始,教材由原来的美术欣赏,改为美术鉴赏,并且除了开设这一个模块外,还有四个模块,总共五个模块包括了九个系列,可谓是“多样性”,学生在选择上也具有了多样性。

高中美术新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更适应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方法上,遵循题材、功能、结构和任务的编写方式,以题材为纲,以运用性为目标;在主题和任务结合,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现、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提供材料去完成任务;分散到模块中的各个部分,体现学习的过程;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注学生的情感等;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学生自主参与课堂

美术新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天地开阔了,有了很大自主性和选择性,以前只有鉴赏课,现在有了绘画、工艺、书法、摄影等等课程,非常有利于培养自身综合素质。新课程开拓了更多的空间,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性,让课堂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境界。

美术教师应该很好地引领学生进入美术这个天地,不仅仅是教给他们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走,自己去亲身体验到美术以及艺术的乐趣。启发式的教育,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利的。

三、对美术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作为一个美术老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

方法,甚至是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风格去上好一堂课,都是需要思考,需要精心准备的。美术是一门艺术,而作为一个美术教师,不仅仅要具备很好的专业知识水平,还需要具有很好的个人魅力,体现出教师的风采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内涵。

作为美术老师,我们首先要全面理解美术的概念,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写实性的技巧,它其实还是一种观念、一种思维的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美术概念,理解美术作品,很好的运用美术手段去表现。

其次,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合理引导,并给与他们创造性发挥的最大空间。

最后,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样在这样一个好的新环境中去做好教学教育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得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和文化素养,发挥自己的特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和材料,真正去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目的。

新课改下我们看到了新的思想、理念、模式,但是我们也会去思考一些现实的问题,有些模块因为条件的限制无法开设等,但是只要我们有想法,只要我们去坚持,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的。

新课程学习,打开了一个新天地,其中的收获和思考远远不止这么多,期待在这样一个课程改革中,自己各方面都能不断提升,去体验一个教育者的成功快乐。希望课改走得更远、更成功。

21世纪是呼唤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时代,通过培训了解到新课改关注人的需要并关注人的发展,满足了现代高中生的全面素质发展的需要,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道德水平、身心健康状况、终身学习的能力、人生规划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

10.高中体育新课程培训总结(推荐) 篇十

所转变材的课例,清楚了新

课改下对优秀体育课的评价标准

程资源。特别是几位教授和老师对新课程的独到见解让我耳目一新

现将我的学习感受总结如下

强化理论学习

教学模式为版本

活世界和实际需要

上体育课。那么怎样改

变这一局面呢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有助与学生健康发展的

教学方法。因此的教学方法。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向以前教学大纲那样

有统一规定

须求稳

求实、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内容时应注意处理好

几个关系。第一择的关键是要在“健

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识、原理和技术在活

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

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

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

身体素质练习的教材技术和基本战术在实践

中的运用

韵律体操与舞蹈、娱

之后

只有以扎实的理论作为基础

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加强理论学习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于可以做到与时俱进

把最新最科学的教学方法用于实践当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其次开发是课程改革顺

利实施的有效推动力。在当前我国还普遍存在课程资源不足的情况下

地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位体育教师都必然面对 的现实问题。首先

与开发

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他学科教师资源的利

用与开发

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除此之外分利用与开发社会体

育人力资源。其次宜、因陋就简”。由

于我国人口众多

后。遇到这种情况

宜、因陋就简”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我们既不能坐等资源条件充实了再实施课程 改革内容资源的利用与开

发上要“因材施教”。要注意的是

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所设置的教学目标

规则、简化技战术、修改内容、降低难度、改造场地器材、增强趣味性等办法

3对3篮球

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和新兴类运动项目

趣和积极性。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可以极大地拓展单一传统的

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及自我锻炼、自我监控与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

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改革。

第三体育教学课时少、内容多、教材重复多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

趣。到头来一无所长了。这是一个迫在眉

睫的现实问题

实施体育专项选修课。体育专项选修课是体育教学的一种课型。是学生根据自己 的体育兴趣选择运动项目

体育专项选修课。众所周知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专项

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战术运动能力、欣赏水平

和裁判方法

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因此时地利用有效资源条

11.试论高中生物新教材的实验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生物 新教材 实验教学

一、实验类型设计

新教材“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笔者对该实验重新进行设计,采用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二者并兼的方案。整个实验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按教材P.61-P.62要求,每个学生必做实验有(1)制作洋葱细胞临时装片,(2)显微镜下观察正常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的细胞。第二部分按实验原理对本实验的多个方面(实验材料、试剂、方法等)进行探究,每个学生选做部分项目实验。

二、课前实验准备

除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备好教材规定的实验材料、用具、药剂外,教师预先反复做实验,掌握新教材实验成功的条件和关键,估计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选择的材料尽可能简便易得,选用的试剂浓度适宜有效。比如做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教材上要求紫色洋葱鳞片叶作材料,因市面上购买来的洋葱紫色不明显,在实验前4~5d对洋葱进行处理,切成大小均匀的洋葱块并将它剥离成片状,放在室内散射光下照射,室温掌握在20℃以上,洋葱变成紫色再供实验用。除教材上提供的洋葱鳞片叶外,在当时的季节还有哪些植物可代替?笔者在实验课前采集多种植物的茎叶逐一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用红萝卜的叶柄、爬山虎的叶柄、彩叶草的茎或叶柄,做质壁分离效果很明显,而且采集材料很方便,再配些花生种子、青菜叶片等提供给学生作探究材料很理想。另外,为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报告,设计黑板板书,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实验内容等,总之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越充分越好。

三、课内实验指导

1、重基础。实验开始,利用3~5min简明扼要讲清实验目的要求、关键步骤、注意事项等,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实验。学生独立操作时教师要来回巡视,发现共性问题及时向全体学生补充说明,发现学生操作有错误或观察不正确,及时指导学生纠正,使学生必做的实验部分能规范化地操作。对个别学生进行实验有困难,应给予帮助,但不能包办代替。对学生中出现的实验方法创新或改进给予鼓励、支持和引导。

2、重能力。实验过程中,教师结合实验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动脑思考。学生在进行选做实验部分时,以教师的一系列的启发性问题为线索进行探究。①探究实验材料:提供洋葱、花生种子、爬山虎、彩叶草等7~8种生物材料,让学生思考植物细胞都能发生质壁分离嗎?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都适合本实验吗?选择做本实验的生物材料最好具有哪些特点等。②探究实验试剂:提供质量浓度为0.1mol/L、0.3g/mL、0.5g/mL蔗糖溶液,1 mol/L氯化钠溶液,1 mol/L硝酸钾溶液,思考题有: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对细胞影响怎样?不同种试剂,形成的质壁分离形式是否相同?做质壁分离实验是不是溶液浓度越高越好,为什么?假如试剂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相当,会出现什么现象?当动物细胞(如红细胞)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会发生什么现象?等。③探究实验方法:除教材介绍的方法外,有没有其它简便、有效的方法?洋葱表皮细胞有几种取法?怎样快速制作质壁分离细胞装片?本实验可怎样改进?等。④其它方面: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其它方面,有没有新发现?新结论?新感受?为了寻找所要探究问题的答案,需要合理地进行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3、重过程。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作好记录,特别是实验过程中测出的数据、出现的现象,认真进行科学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实验结论。笔者在实验报告的设计中,增加了实验记录和实验探究栏目。实验记录,一要求学生将选用的实验材料、试剂名称、用量、实验现象等填写在规定的表格内;二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正常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细胞画在指定的方框中,并标上各部分名称。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写明对本实验作了哪些方面探究以及探究一得。

4、重提高。实验结束时,学生既完成第一部分必做的实验,又选做了第二部分的一些探究实验,及时完成了实验报告以及实验桌面的整洁工作。教师对整堂课花3~5min作认真小结,对学生实验态度、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简要评价。可以采用谈话、讨论等形式与学生共同回顾实验过程,熟悉实验内容,对探索的结论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如:为什么给庄稼一次施肥过多会“烧苗”?为什么糖渍或盐腌制的食品不易变质?给病人输液的盐水或葡萄糖液浓度过高行吗?为什么?让学生经历一个再认识的深化过程,学会迁移、形成能力,提高对新知识的理解与灵活掌握程度。

四、课后实验总结和教学评价

本实验通过第一部分必做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解教材相关的知识。通过第二部分选做的探究性实验,学生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在探求新知识的实验过程中体验到乐趣。探究性实验养成学生批判地吸收教科书上知识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更深入地认识科学的本质特点,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超越现有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的实验设计,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发展。新教材实验教学的评价,可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两方面进行科学建构。评价范围,除对学生外还应涉及到教师。“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从基本实验操作情况、规范状况、实验创新、实验探究、教学反馈和调控、实验结果等来评价,对有些项目可定相应的衡量指标。如基本操作部分: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是实验教学目的之一,但又不局限于某一种方法,所以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方法的基础上,须对实验方法进行改进,改进者将获得这项成绩的满分。

参考文献:

[1]陈鲁勇.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6):33-36.

12.高中生物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总结 篇十二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师,人教版新教材,蛟河市,适应性研究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把课程目标定位于既要培养“整体的人”,还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如何更好的掌握新教材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就成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现阶段关于生物教材的研究主要是新旧教材的对比研究,现行五个版本教材之间的对比研究和国内外教材的对比研究。关于生物教师与教材的研究陈坚[1]和李亚娥[2]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关于教师适应性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具体的学科出发,如郭静对英语教师适应性的研究[3],李涵对数学教师的研究[4],罗秀艳对物理教师的研究[5]等。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对影响教师适应性的因素作了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关于“高中生物教师对教材的适应性”的研究极少,除了呼小明的《新课程推进高中生物教师适应状况研究》(2007)[6],就只有刘燕的《广州市高中生物教师对人教版新教材的适应性研究》(2012)[7]。

本研究以蛟河市高中生物教师为研究对象,具有地区特色,对相关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生物教研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对新教材的补充和完善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调查研究思路与步骤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新教材。新教材是指由人民出版社于2007年11月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包括三本必修和三本选修。

2.适应。不同领域对“适应”这一词的阐述不同。在心理学中,适应是指个体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8]在教育学中,适应指个体与环境之间和谐的状态。[9]本文指个体进入新环境、面对新事物时,通过改变自身或者改变环境从而对新环境进行适应的过程。

3.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性。指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教学时,结合学生发展特点,采取高效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适应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内容。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设计意图的适应;(2)教师对新课程资源的适应;(3)教师对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适应。

(二)研究思路

1.研究对象。蛟河市高中生物教师。

2.研究内容。蛟河市高中生物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性,并根据结果总结分析提出建议。

3.研究工具。查阅相关文献,构建调查问卷《关于蛟河市高中生物教师对人教版新教材的适应性的调研问卷》。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有关资料进行信息整合,明确研究进展,提出研究问题。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定点发放,高效回收。对问卷反馈的信息进行整合。

3.访谈法。对典型高中生物教师进行访谈,结合访谈信息对结果进行再补充。

(四)研究步骤

1.选取研究对象。对蛟河市所有的高中生物教师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取样,样本具有普遍代表性。

2.具体调查过程。(1)编制调查问卷。根据研究目的编制调查问卷。(2)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次问卷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发放200份,全部回收,有效问卷180份。(3)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利用Excel、SPSS等数据软件处理有效问卷。

(五)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检测方法是内部一致性可信度,本问卷的α系数是0.85,说明其内部一致性较好,信度较高。

二、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一)理解整合新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培养能够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笔者将调查数据绘制成图1,以A、B、C、D、E表示强弱、多少、易难程度(后续图表如是)。由图1可以看出,对于教学目标的多重考虑,有55.00%的教师经常考虑,31.40%的教师有时考虑。对三维目标的把握情况,仅有11.70%的教师有些不明确,绝大多数教师表示较明确。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蛟河市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程提出的确立三维教学目标给予了较高的重视。

(二)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

笔者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对新教材中探究内容实施的难易程度两个方面对教师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适应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将调查数据绘制成图2,从图2中不难看出,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材内容是比较容易的,蛟河市高中生物教师基本上都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材教学内容。

关于对教材中探究内容实施的难易,近一半的教师认为难度一般,31.20%认为比较困难。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师们对于实施教材中的探究内容存在较多问题。从访谈中了解到,教材中探究活动多、课时少以及学生配合度低是阻碍教师实施探究内容部分的教学的主要阻碍。

(三)对使用新教材教学的效果进行反思

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查漏补缺、精进完善的重要手段,书面反思既可以为后续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也可以帮助教师尽快的适应新教材。笔者将蛟河市高中生物教师进行书面反思的调查情况编制成图3,由图表可知,有7.80%的教师每次课后都会进行书面反思,50.40%的教师在大部分的课堂教学后会进行书面反思,37.80%的教师在课后偶尔会有书面反思。由此可以看出,蛟河市高中生物教师对书面反思具有较高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年轻教师,书面反思细致具体,在访谈中很多年轻教师都表示书面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助益。

(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了解

新课程理念是帮助教师适应新教材的工具,笔者从教师对现行课程标准的了解和教师是否建立了新的教学理念两方面总结了蛟河市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了解情况。

笔者将调查数据绘制成图4,从图4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对《标准》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人数占80.00%,蛟河市高中生物教师对《标准》的了解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关于是否建立了新的课程理念,有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周围教师很少有建立新课程理念的。由此可得出结论,蛟河市高中生物教师对课程改革后的新教学理念的理解和掌握还亟待提高。

三、建议

(一)对高中生物教师的建议

1.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程理念。加拿大学者富兰认为,促使教师发生改变时,拥有新的教育观念是更重要的阻碍因素。教师应认真学习《标准》,加强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运用。

2.了解学科前沿领域,丰富新教材。教师应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新教材中与科学前沿领域相关的知识。

3.提高课程资源的搜集能力和整合意识。教师要提升获取网络课程资源的能力,学会开发乡土资源,了解其他几个版本教材,共同建立课程资源库,完成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再完善。

(二)对各级学校领导的建议

1.教师培训要丰富、多次、落实。各校的教师培训均存在问题解决度低的状况。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派教师代表外出学习,分享经验,解决问题,再回到学校组织教师培训。

2.拓展课程资源,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使用和再创造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撑,学校应积极建立课程资源库。减轻教师负担,避免一人多用。

调查显示,多数教师认为从业压力大,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对教育管理部门的建议

1.提供优良教学环境,增加资金投入。教师应当适应并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但这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供优良教学环境。

2.跟进教学进展实况,适时调整教材内容。教材编写和审查部门应实时跟进一线教学情况,理论结合实践,完成新教材的完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坚.中学生物教师对初中生物教材文本创改研究—以海南地区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3-33.

[2]李亚娥.初中生物新教材对教师的要求[J].读与写杂志,2010(06):176-188.

[3]郭静.新课程实施中高中英语教师适应不良问题研究——基于河南省六所中学的调查[D].开封:河南大学,2010:67-78.

[4]李涵.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适应性研究—以山东省某市一所高中为例[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09:31-46.

[5]罗秀艳.高中物理教师对新教科书适应性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30-32.

[6]呼小明.新课程推进中高中生物教师适应状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29.

[7]刘燕.广州市高中生物教师对人教版新教材的适应性研究(1)[D].广东:广州大学,2015:5.

[8]顾明远.教育大辞典(教育心理学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87.

上一篇:优质服务示范病区下一篇:趣味语文题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