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11-12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篇)

1.《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

面对爱国主题的文章,心里总是没底、发怵:因为“爱国”这一主题实在太大,太空泛,一则很容易上成政治课或说教课,枯燥乏味,别说学生不愿意听,连执教老师也可能是在课堂上勉强支撑着,苦熬着,心里与学生们一样,巴不得下课的铃声早点响起。

针对这一点,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对教材的处理、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则学生不大愿意谈“爱国”,有时是觉得没话可说,谈来谈去就那么几句话;有时是认为在同学们面前谈“爱国”,怕别人会笑话,说他(她)假等等。总之,在这样的课堂上,较难调动学生们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基于以上两点的考虑,我在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设计了四个开放性的问题:

1、在导入环节,请同学们听《国歌》,谈感受。学生会围绕爱祖国、爱人民等主题展开,先在上课初营造一份与祖国紧密联系的情感氛围。

2、听读、初读课文后,谈谈你对课文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

4、文章结尾处的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这些开放性的问题留给学生一定大的答题自由度,并联系到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给师生之间的对话带来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能在文本的基础上生发、扩展,谈出自己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畅所欲言,无所拘束,这为构筑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这节课上,老师教得投入、彰显活力,学生的生命活力也在爱国 篇章的激情感染下迸发出来,师生和文本不留痕迹地交融、互补。

2.《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二

用阐释学的思想与翻译理论相结合的代表人物当属乔治·斯坦纳。在1975年出版的翻译理论巨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 他提出了“理解即翻译”的著名论断。斯坦纳还在该书中对阐释过程或者说理解过程进行了独到的探索。斯坦纳将一切理解都视为翻译, 他对阐释过程的探讨也成为了对翻译过程的探讨。他提出了阐释翻译理论, 并把翻译这一实践划分为四个步骤, 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阐释翻译理论用于散文翻译实践中, 通过分析研究阐释翻译四个步骤是如何运用到翻译实践并如何起作用影响翻译实践的。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结构灵活, 语言生动简洁, 不像诗歌, 韵律比较讲究, 也不像小说, 情结跌宕起伏, 因此研究散文翻译有益于阐释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研究发现。

二、翻译四步骤下《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英译

斯坦纳把翻译看作是“发出意义并对意义进行挪用性转移的行为”, 他的描述是以自己的翻译为基础的。在他看来, 翻译不是学科, 而是“一门精确的艺术”, 具有“高度”精确性“却不够系统”。阐释运动构成了斯坦纳描述翻译的核心, 其中包括四个步骤, 信任、侵入、吸收、补偿。首先是信任, 任何译者在进行阐释翻译活动时都会有一种先有的“信任”, 相信文本的“存在意义”和英译本的“现实意义”, 以“信任”为前提的阐释活动前提是人类对其的理解经验, 这在;理论上也为文本翻译的“可行性”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其次是侵入, 斯坦纳认为:“‘理解’不单涉及认知, 而且还有包围、侵吞的意思。在语际翻译中, 理解的运作显然是彻底而富有侵略性的。”再是吸收, 也就是译者把原文意义融入译文的方式。译者对原文进行理解、吸收和接纳从而达到阐释学翻译理论的最后一个步骤补偿, 使译文和原文达到平衡呈现出一个理想的效果。

1.信赖。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是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一) 中的第一篇, 当时中国民族面临着内忧外患的险境及中国革命面临的艰难险阻, 李大钊写本文章旨在鼓舞人心, 让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对抗敌人。张培基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 时代呼唤有更多的中国翻译家来把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思想介绍给世界人民。张培基先生则义无返顾地承担了这个任务。《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在当时意义非凡, 在当代也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他的译作让西方人了解认识到当时的中国和中国人是处在怎样的环境之下, 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合作, 所以翻译这篇文章是非常有价值, “信赖”就建立起来了。

2.侵入。侵入是指译者通过语言的外部表壳深入到原文本的内部当中去, 要对原文本有深刻认识了解就必须侵入进去。译者要充分理解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背景才能翻译出与原文相一致的译文。译者在选词用字上也得好好甄选, 译者要有一种积极的“侵入”意图进入原文。

3.吸收。在这一环节中, 译者把自己对原著的理解输入到原著中去, 作为阐释翻译的第三阶段, 吸收是表达阶段。译者会将自己对于原文的理解融入到译文中去, 然后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尽力使译文展现出它需要表达的内容。译者通过对原文意义的吸收, 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原作者想要阐释表达的含义, 从而让目标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补偿。由于文化的差异, 张培基先生出于尽力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 常采用直译或加注的翻译策略, 即实现了思想文化的交流, 又不构成对原文本的过度损失, 寻求到了原文与译文的平衡点。原文在前三个步骤中被信赖、被侵入、被吸收, 原文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为了保持译文与原文本有的一致性, 就需要阐释翻译理论的最后一个步骤补偿。

三、结论

在翻译过程中, 译本会受多方面的影响, 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本再去表达。因为人类都有要理解的需求, 但一开始的信任都会遭受原文本和读者的抵触和考验, 本文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的四步骤说明其对翻译的作用举足轻重, 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有的译者参照了四步骤, 翻译出好的文本, 让读者身临其中与读者有所沟通从而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摘要:本文以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 以张培基《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英译本为研究对象, 分析斯坦纳提出的翻译活动四步骤是如何对《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英译起作用的, 用以说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贯穿翻译活动的始终并对翻译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西方哲学—阐释学与翻译相结合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局面, 并由此产生了多个新的翻译研究视角。 (崔瑶, 2008:11) 乔治·斯坦纳在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即“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对翻译活动的作用, 运用四步骤理论分析英译本, 证实在翻译实践中阐释学的重要性并为其他英译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参考。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四步骤理论,《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英译本

参考文献

[1]Steiner, George: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London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三

一、基础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

zhuó( )流 pò( )势 景zhì( )

迷wǎnɡ( ) 狭zhǎi( ) 断yá( )

2、选出下列每组中字形有错的一项:

⑴ ( ) A、浩浩荡荡 B、逼狭险竣

⑵ ( ) A、丛山叠岭 B、绮岖险阻

⑶ ( ) A、回环屈折 B、奇趣横生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__________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__________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__________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__________万里。

A、走 走 流 泄 B、走 冲 流 泻

C、流 冲 走 泄 D、走 冲 流 泄

4、结合句意,理解词语含义:

⑴ 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品读分析下面比喻的表达效果: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伺,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例句仿写: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走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训练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7、解释词语绝的不同含义。

A、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奇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段用比喻采说理,生动形象,有说服力。请概括所给文段围绕三个方面的比喻。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与文段最后一句话相呼应的语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果将勤奋是通往成才的惟一途径作为论述中心,请运用比喻来说清这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热点考题

(·重庆市)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

钱乘旦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封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在长期的兼容并取、包收含纳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午时间里融合了许多古代先民,这个过程就是古代先民相互开放、相互吸收的过程。由于开放,我们的民族取长补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就;由于融合,民族的精神保存了活力,历经磨难而终久不息。古代民族的兼容并取,最终铸造了中华民族,由此奠定了东方最灿烂的古代文明。文明生存的条件之一,就是对外开放的环境与心态,环境的封闭看起来是安逸与宁静,但同时也意味着丢失前进的机会。心态的封闭则是自己闭起眼睛来不看竞争的现实,在竞争的环境中碰得头破血流。这样的心态,在世界进入近代以来就让中国人吃足了苦头,而当我们克服这种心态后,我们就又起步了。中国近一两百年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心态史。所以,一个开放的环境与一个开放的心态,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开放的心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抬起眼睛来看别人,既看别人的过去,也看别人的现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明白,不看别人的现在,那就是夜郎自大,自取落后。但看别人的过去之重要性,却是多数人所忽视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看别人的过去实际上就是在看别人的现在。别人现在成功,他为什么成功成功的根源在过去;别人现在失措,他为什么失措失措的原因也在过去。世界上没有无本之木,现在这棵树,是长在过去这个本上。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国家的兴盛,会没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因素作为其条件,而这些条件是在一瞬之间一蹴而就的,并不是出自于其历史经历的积累,或其历史创造性的不断涌现?又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国家的挫折,不由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诸方面的问题所造成,而是一日之间成三尺之寒,并不由其主观、客观各种原因积淀而成为历史的顽疾?不懂历史,就不懂现在;看不懂历史,就看不懂现在。我们如今已经有了开放的心态,懂得要张大眼睛来看别人;但不看别人的过去就等于不看别人的现在,看不懂别人的过去也就看不懂别人的现在。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外国历史不仅是关于外国的历史知识,而且是世界其他民族积累的智慧的结晶。常有人问:学习历史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是:历史给人以聪明。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历史记录的是前人的经历,提供的是前人经历中的经验和教训。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经验提供的是成功的.智慧,教训使人有可能成功。我们总希望自己成功,不失败。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就是成功和不失败的一面镜子。实际上,任何人都站在历史的镜子前,而看不看镜子,能够在镜子中看见什么,这就是智慧的表现。历史虽然无言,但它却会说话;能够听见历史说话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这就是伟大的智慧。听懂历史说话是一种巨大的才智,但是想听历史,懂历史,首先就必须学历史,读历史,在历史的知识中聆听历史的教诲。

当然,要真正让每一个人懂得历史的重要性,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到的。我们要长期坚持历史教育,恢复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感,而这种历史感,正是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但是对这种传统,我们须要作一点补充,这就是: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我们民族已经走向世界了,我们看过去,不仅看我们自己,也看全世界;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展望未来,不仅展望自己,也展望全人类。

1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提倡学习历史。纵观全文,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环境的封闭和心态的封闭,各指什么?

环境的封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态的封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具有丰富的内涵,请你谈谈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为什么说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请联系全文分析,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高速发展的新型社会,竞争更为激烈,开放的环境和心态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联系这篇文章,谈谈你现在会怎样用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人或事。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提示】

1、浊 魄 致 惘 窄 崖

2、⑴ B ⑵ B ⑶ A

3、B

4、⑴ 这里指英勇无畏,坚忍顽强的精神;

⑵ 这里形容中华民族处境艰难,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5、把国运史路这一极抽象的道理比喻成长江大河说得具体、生动形象,加强了说服力。

6、本题为开放题,无统一答案。仿句时应扣住某一话题,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有时有时的句式,句中用一对反义词即可。

7、A、断

B、极非常

8、⑴ 以长江大河的流淌来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⑵ 以旅途上的征人来比喻人们在历史上的进程。

⑶ 以奇绝壮绝的景致来比喻中华民族奋斗史上的奇绝壮绝。

9、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10、只有雄健的精神,才能体会到崎岖境界的壮美趣味,只有高尚的民族情怀,才能在艰难的国运中创建自己的国家。

11、提示:可把成才比喻为长跑、登山等。

12、⑴ 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学习历史能从过去了解现在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或学习历史看懂过去,才能看懂现在)

⑵ 因为历史是一种智慧,学习历史可以总结和吸取前人经历中的经验和教训,为现在的发展提供借鉴。

13、环境的封闭是指与外界隔绝,远离竞争。心态的封闭是指身处竞争的环境中而又无视竞争。

14、现在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有前后联系的因果关系。(或现在这棵树,是长在过去这个本上)

15、聆听历史的开放心态是一种才智:能够听见历史在说什么也是一种才智;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就是伟大的智慧。或能够以开放的心态从历史中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作为现在发展的借鉴,这就是一种伟大的智慧。

(要点为开放的心态、听懂历史、李大钊美文荐读)

4.《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四

(雄健的国民重读)

2、艰难的国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崎岖:本义是高低不平貌,这里借用了它的引申义坎坷险恶。

境界:本是指事物达到的程度,如理想境界,此指国运艰难程度。

艰难的国运有两个方面,一是时代性,现在目前──1923年,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环境。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疯狂镇压进步革命力量,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前途茫茫。二是艰难国运的严重性──崎岖险阻、艰难境界。

3、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文中,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种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高尔基在《海燕》中叫做战斗的欢乐,毛泽东则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欢乐、这乐,就是本文中的趣味。

5、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惟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换一种提问假如有人以为,课题中的两个短语的次序更换一下,并不改变题意,你以为如何?

答:是艰难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倘若把雄健的国民放到前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

6、内容感知:

第一段,说明人类历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艰难险阻的境界。

第二段,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第三段,以旅途征人以冒险为美趣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

第四段,从上文泛论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和民族生命的进程,谈到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

一层是说,中华民族现在正逢崎岖险阻,它让奋斗者有机会领略奇绝壮绝的景致,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二层是说,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第五段,照应第二段,以扬子江、黄河比喻我们的民族精神。

7、比喻来说理:

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这些比喻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三、课堂小结

1、同学们,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

3、模仿课文,用比喻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

《口占一绝》

李大钊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诗歌大意我们怀抱着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分别了,从此海角天涯,各自一方,但是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命运,时局的艰辛,并不容许我们发愁啊,快把离愁别恨统统抛到滚滚东流的水中去吧!何日消灭了窃国大盗袁世凯,且让我们尽情开怀畅饮,庆功祝捷,到那时候,我们一定会回想起今天小饮饯别时共同约定的诺言,高高地筑起一座神州风雨楼来纪念这伟大的胜利。

5.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篇五

本文反复使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且鲜明生动;行文沉稳,笔势健举,通篇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激情;遣词造句,朴实庄重,是一篇难得的散文佳作,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更能够增进学生对作品思想感情的领悟。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  2、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思路:一、导语:五四运动之后,曾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敢问路在何方?革命先驱者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的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如何在国家艰难之时做一个合格的国民?李大钊告诉我们――《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二、整体感知课文:反复朗读课文,结合作者的简介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1、 教师范读

2、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给大家推荐读,把五个自然段范读一遍

3、 你能概述每段课文的内容吗?

三、研读课文:

1、 雄健的国民具有雄健的精神,“雄健的精神”指什麽?结合课文内容阐释一下。

2、 那麽,作者的雄心壮志是通过什麽方式表现出来的?--比喻。你能分析一下文中的比喻的使用吗?

3、 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四、拓展延伸:

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个看法对不对?为什麽?能畅谈一下你的人生理想吗?

五、作业设计:A、B类;为本文设计一个板书 C类:摘抄文中精美的句子,做点点评

推荐板书:

人类历史道路

民族生命过程

艰难国运

范围逐步缩小 人类历史生活                               以情行文

雄健精神               以理服人

中华民族史路                 雄健国民

壮美趣味

中华民族精神

6.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2、初步掌握品味语言的能力。

3、理解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文章浩荡雄奇的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的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心怀政治理想,以拯救社稷民众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他们用语言诠释自己,用行动证明自己,这其中就有李大钊。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文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24岁时留学日本,参加过讨伐袁世凯运动,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陈独秀一起编进步刊物《新青年》,以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李大钊的小品散文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坎镗的神韵,是他进行推翻旧世界的洪迈精神的反映,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一篇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希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积累生字生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逼狭 崎岖 阻抑 险峻 一泻万里 奇趣横生 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2.明确: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来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朗读课文。

3、抓住割断的关键词来看作者的行文思路:

人类历史的道路——民族生命的进程——人类历史的生活——中华民族的史路——中华民族的精神

4、说说本文的各段段意:

第一段内容: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第二段内容: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第三段内容: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第四段内容: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第五段内容:用扬子江、黄河精神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气概和战斗风貌,需要我们发扬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5、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章中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告诉我们应该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对革命保持必胜的信念,要拥有豪壮雄健的气魄。全文流露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再读课文,解题探究:

1、怎样理解 “艰难的国运”?“雄健的精神”?

明确:艰难的国运,指当时中华民族所逢的一段崎岖不平的险路,是极端黑暗的社会现实;雄健的精神,指民族的精神,也就是那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明确:“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 趣味的事”。这种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人类在经历挫折、艰难、险阻之后获得成功,必然会更加感到一份珍贵的快乐和幸福。高尔基在《海燕》中叫做“战斗的欢乐”,毛泽东则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欢乐”、这“乐”,就是本文中的“趣味”。这种快乐和幸福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可以体会到的。

五、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2、语言运用的技巧:运用比喻说理。

3、请同学们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明确: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之迅猛; 用“回环曲折”“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千里”比喻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这一系列的比喻,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主张: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牺牲。

4、作者的情怀: 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和强烈爱国主义的情感。

六、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说一说,大家好交流一下。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 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提间,学生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3、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明确: 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在今天,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这些虽然与李大钊所处的时代条件已完全两样,但是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7.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课件 篇七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中精彩的比喻,以及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 了解作者,通过对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3. 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自学内容

1、查找作者简介,了解写作背景。

2、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3、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并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教学内容:

一、整体感知

1. 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和感情。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 每个段落表达了怎样的意义。

第一段:说明人类历史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艰难险阻的境界。

第二段: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

第三段:旅途征人以冒险为美趣来比喻愈到崎岖的境界,愈能感受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第四段:这一段谈到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通过两层意思,将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精神联系起来,点出题目。

第五段:以扬子江、黄河比喻我们的民族精神。结构上照应了第二段。

二、研读与赏析

1. 怎样理解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精神。就是一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2. 怎样理解文中提到,一种冒险的美,一种壮美的美?

其实,这种种美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毛泽东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欢乐就是本文中的趣味。

3. 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进行了说理?

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的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千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穿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总之,这些比喻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三、体验与反思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四、美诗放送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穷,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蕴涵其中。我在教这课时,采取了四步读法:老师配乐声情并茂地范读,感染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一读让学生通过读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二读让学生通过品读来感受课文语言美;三读让学生通过跳读来感知课文;四读让学生通过齐读来体味其中的思想感情。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稿 篇八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以祖国为主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感。本文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它从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学时既要交代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学好本文,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及教学重、难点。

读:本文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民族精神颂,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的神韵。我主要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2)初步掌握品味语言的能力;

(3)理解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领悟文章的语言美;

(2)通过对文章的学习,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

(3)分析比喻的含义,品味比喻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读: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来设置的。又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以及本课的时代特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投影: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理解文章浩荡雄奇的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教学难点:

1、能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

(三)教材处理

本课安排一课时,强调课前预习,强化课上朗读,课堂教学力求突出读的环节,本文篇幅不长,语言又形象而有气势,很适合学生练习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促讲,也是新课标的重要思想体现,还配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二、说教法

新课标中专为初中设定语文课堂应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真正的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将谈话法、导读法、点拨法、交流质疑法、朗读解惑法等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法。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充分地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说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情景迁移。

读:“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本文是一篇具有强烈鼓励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散文。本文是李大钊于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作品。对现在的初一学生而言,李大钊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都太陌生太遥远了,因此在创设情境上,有一定的难度,我觉得之前的课文《黄 河颂》虽然是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但在情感上与本文有相通的地方,都是在国运艰难之时振奋民族精神的壮歌,所以借助《黄河颂》来迁移情景,我认为可以较容易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投影:

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了《黄河颂》,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激励我们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黄河水道九曲回环,但滚滚浪涛却从未停止过奔腾。中华民族也曾遇到艰难险阻,但不屈的国民却推动她一直走到了今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在艰难的岁月里,它也曾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这就是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读:这个导语说不上精彩,不过操作性较强。

2、插放我国歌咏民族精神的乐曲如《国歌》等,雄壮激昂的乐曲震撼学生的心灵,此时让他们说听后的感受,教师及时激情引导“五四时期,中华民族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艰难,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徨苦闷。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起民族精神?这是提在每一个革命者,每一个爱国人们面前严峻的问题,必须作出选择,必须作出明确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强烈呼喊”。

(二)检查预习

读: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特别是自读课文,强调字词的识记,夯实基础是尤为必要的。

投影: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崎岖 回环曲折 逼狭 ....

2、在括号里填汉字,补全词语。

阻yì()险jùn()zhuó()流 亦复如shì()一xiè()万里 绝壁断yá()

3、解释词语

亦复如是:也是这样。

一泻万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三)整体感知

1、读课题:

⑴如果别人要你向他们介绍我国的困难处境、我国的国民雄健的两种情况时,那么你会怎么读标题?

(“艰难的国运”“雄健的国民”都重读)⑵ 如果要鼓励你的同胞挺起胸来战胜困难,那么你又怎么读标题呢?哪个词语该读重音?

(“雄健的国民”重读)

⑶ 我们再读一次,将两次读得体会结合起来。

2、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只有,走进文本,熟悉文本,才能够谈得上进一步的分析,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的是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然后,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明确本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明快、雄健、节奏要鲜明、洪亮、磅礴激越的情感,铿锵有力。带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充满乐观主义的精神。

(2)教师范读课文。

读:教师的表情朗读也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方式。经过朗读处理之后,课文中飘忽的情感会变得直观可感,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理解。

读:“读”的环节意在达到初步感知文章情感、指导朗读的目的。

3、结合标题解读文意。

读:由于前面指导过学生读标题,学生应有自己对文章的体会,所以在本文的分析上我选择从标题切入,学生小组讨论,设计了三个问题。

(1)联系全文分析,第1段“艰难险阻的境界”具体指怎样的境界?(2)“雄健的精神”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精神?请联系文中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3)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

读: 在理解遇到困难的时候,结合背景帮助理解,背景资料的提供以学生的预习为主。鼓励他们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热情,培养他们结合背景解读文章的意识。投影: 例如 :探究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怀:

(2)“雄健的精神”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精神?请联系文中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雄健的精神”,就是“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在国运艰难的时期,这种精神就体现在优秀的华夏儿女身上。李大钊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着雄健精神的国民。

追问:结合着你的预习资料,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李大钊先生的事迹?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师: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那超越时空、激情澎湃的心声。

是的,惟有在艰难的国运中才更能锻造国民的雄健精神;也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魂的闪现。

在学生们有了一定的情感共鸣之后,老师可再往前推进一步。

师:同学们,“纯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不仅是先生一个人的壮怀,这趣味也是高尔基在《海燕》中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欢唱------读:此环节设计的目地是解决重点难点,培养学生从标题切入感知分析文章的能力。

4、再读课文。这一次是以全班齐读的形式,在情感熏陶、文意大致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享受革命者这份豪迈的情怀。

(四)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铿有力,生动形象而富有说服力,这与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有着密切的关系。我意在通过此环节让学生们体会比喻在文章写作中的效果作用,所以把文中的喻体首先呈现给学生,请他们再细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集思广益,找到本体,并体会它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①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②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③崎岖险阻的道路——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④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⑤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⑥扬子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⑦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作用:作者意在激发起国民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让雄健的国民们勇敢、执著的向前拯救危亡的国家。言语中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和强烈爱国主义的情感。

读:学生小结比喻的作用:运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丰富了文字的含义和作品的意蕴。因为我们平时在很多课文中都曾分析过比喻句的作用,所以,这部分内容学生学起来不是很困难,此步骤关键在于平等、融洽的民主气氛,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职责在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中国如雨中的浮萍飘摇不定,而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经济连年增长,崛起的态势备受世界瞩目,那么我们还需要“雄健的精神”、“雄健的国民”吗?

读:从而达到德育训练的目地。明确: 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在今天,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这些虽然与李大钊所处的时代条件已完全两样,但是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读: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学生在问、思、答的过程中,逐层深入的阅读,并在这一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基本突破了重点难点。

四、课堂小结。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铭记一段李大钊的话语,作为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结束吧,让我们的人生也奏出雄健的强音: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五、作业

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运用比喻写一段话,描写自己对生活或学习的独特感受。(100字左右)

读:意在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

六、板书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9.《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九

2、理解和领悟比喻中蕴涵的哲理、洋溢的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感悟雄健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领会比喻哲理,感悟雄健精神。

【教学重点】

一、导入

1、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正如郁达夫所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历史记住了李大钊,人民记住了李大钊。那么大家了解李大钊吗?(板书:李大钊)

2、学生介绍李大钊,教师补充:

李大钊,河北乐亭人,1907年入天津政法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去日本,就学于早稻田大学,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笔,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日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对我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3、介绍文章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以后,虽然封建社会被推翻了,然而军阀混战又开始了,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崇尚的自由民主并没有实现。他们有爱国的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的叹息,彷徨。然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全身心的投入到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中,同时,李大钊在这篇文章中激励人们不要为眼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要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救民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板书: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二、整体感知

1、读题:如果向别人介绍我国身处险境,同时我们的国民雄健两种情况时,应怎样读?(都重读)如果激励自己的同胞在困难面前挺起胸膛应怎样读?(后重读)并让学生齐读一遍标题。

上一篇:市域社会治理水平下一篇: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赠从弟宣州长史昭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的意思,赠从弟宣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