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法

2024-09-12

自然资源法(9篇)

1.自然资源法 篇一

浅谈西藏林芝地区旅游业

摘要:西藏林芝地区凭借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业迅速发展。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游客人数大大增加,但是发展旅游,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林芝地区旅游资源的概况,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关键词:西藏林芝地区;旅游业;旅游资源 1.林芝地区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况

1.1 林芝地区地处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湿润,景色宜人,被誉为“西藏的江南”。林芝地区以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著称于世,并有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垂直地貌分布,异常丰富的植被及野生动物资源,形成了以南迦巴瓦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巴松错以及察隅、波密等独特的自然风光构成了丰富多采的旅游景观。1.2 林芝地区辖察隅、波密,米林、林芝,工布江达、朗县、墨脱七县, 55个乡镇,615个行政村。聚居着藏、汉、回、门巴、珞巴等9个民族及尚未确定民族成份的登人,藏族人口占90%以上。保持着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原始宗教,其突出代表是藏东南最辉煌的林芝县布久乡喇嘛岭寺,以及朗县列山古墓址等。

1.3 奔腾的江河,陡峭的高山峡谷,还有茂密的森林和雪山草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宗教文化,又为神奇秀丽的山川增添了耀眼的光彩,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2.林芝地区旅游资源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1 林芝地区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脆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开发不合理,旅游地容量超载,往往会导致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

2.2 旅游环境容量有限:旅游环境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下,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如果旅游地容量超载,会导致旅游环境遭受破坏,从而使旅游环境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林芝地区旅游环境容量更值得关注。

2.3 客流量时间分布差异过大:林芝地区的旅游者季节性变化较大,5月~10月为旅游旺季,生态旅游景区往往出现游客量接待饱和或超载现象,导致一些热点生态旅游景区在黄金季节接待的旅游者数量或旅游活动强度超过环境容量的最适值。冬季为林芝旅游的淡季,这一时期往往会出现旅游资源的闲置而造成潜在的损失。3.林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措施

3.1 在开展旅游时,把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是林芝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本保证,是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共识。所以,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注重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是关系子孙后代和保持一方长治久安的大事。

3.2 健全对旅游业脆弱性的补救机制。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通过旅游开发促进生态环境的治理,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积极的开发冬季补充性旅游产品。缓和旅游旺季的超载并增加旅游收入,同时,加大对林芝地区冬季旅游产品的宣传,提供相应的冬季旅游的优惠措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到西藏林芝地区来旅游、观光。参考文献

【1】 潘裕生.世界屋脊与板块构造.西藏的魅力[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530~536【2】次仁.林芝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N].西藏日报,2008-06-10(02)

【3】李文毅,罗怀斌.西藏林芝的生态旅游资源及特色[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5,24(1):43~46.【4】张敏.西藏林芝地区旅游资源评价与SWOT分析[J].西藏科技,2006(4):31~35.

2.自然资源法 篇二

我国虽然对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远未形成成熟理论体系, 但是已有内蒙古赤峰市、深圳市宝安区等多地率先试点, 探索建立具备可操作性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 以适应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需要。在此背景下, 参考和借鉴西方国家在自然资源审计方面的探索经验, 有助于推动我国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的自然资源审计理论, 有效保护、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对象和范围

要确定合适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对象, 使其符合国情或地区实际情况, 必须首先明确自然资源的内涵和范围, 再以具备实际操作性的标准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分类。

自然资源通常被简称为“资源”, 也就是可资利用的天然物质, 如煤、铁、石油、天然气、森林、矿藏等可用于生产或消费的天然财富。20世纪后半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基本内涵多有论述, 归纳起来, 这些论述往往侧重反映自然资源在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属性或特征, 包括: (1) 天然性。 (2) 价值性, 即使用价值。能够为人类所用, 可提供直接的生产或生活原料、能源或动力, 亦能提供间接的环境或社会福祉。对于价值性的理解是下文对“自然资源资产”界定的关键要素。 (3) 有限性。“有限”的概念并不单纯指向不可再生资源或再生成速度缓于开发利用速度的资源, 而是相对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所产生的需求而言, 在无限制的发展欲望面前, 任何资源的绝对数量都是有限的。 (4) 整体性, 即各种自然资源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需要人类进行综合研究与开发利用。

相对于学界和业界对于自然资源内涵的共识, 国内对于“自然资源资产”的定义和范围仍然尚无定论。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观点, 就是将自然资源中“能够资产化的部分”视为“自然资源资产”, 即明确指向具有经济性、收益性、权属性和有偿性等一般资产属性的自然资源, 并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经济核算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这一界定虽然重点关注了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价, 将是否具备直接可见的经济价值或可衡量的市场价值作为“资产性自然资源”与“非资产性自然资源”的区分标准, 使得不同自然资源资产账户具备直接可比性, 方便将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账户, 但这一标准凸显了自然资源的短期或直接经济价值, 不可避免地将研究对象局限在能够利用现有技术直接创造可见经济利益的范围中, 排除了其他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直接衡量中长期经济价值而对幸福指数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核心属性中的“价值性”不仅包括可量化的经济价值, 也包括因核算体系远不成熟从而无法量化的经济价值以及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等。在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的初期, 忽略或不重视纳入具备“隐性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资产, 可能导致自然资源被无偿使用、生态环境恶化无法得到有效监测、宏观政策出现偏误等严重后果。

二、实物资产账户和价值资产账户

从人类根本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来看, 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范围既应涵盖具有明确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 也应核算具有隐性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前者通常具有明确的经济属性, 归属于某一经济主体所有或被其所控制, 能为资产所有人提供直接经济收益, 如已经证实的地下资源、土地和水资源和养殖类渔业资源, 该类资产可通过当前可得的市场价格进行衡量。后者指向不能在短期内产生直接经济利益, 或仅具有非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 其特征是没有从属于某一经济机构的产权, 长期经济价值以当前技术条件无法以市场价格直接核算, 如对污水或受到污染的空气起到净化作用的生态系统、天然林业资源等, 因此对于该类资产仅可通过建立实物账户进行核算。

在这一方面, 挪威和新西兰作为最早着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的发达国家, 均开展了以实物资源账户为基础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实践, 为建立覆盖范围相对完整与广泛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体系提供了参考。

挪威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环境会计体系, 在发达国家中率先投入自然资源核算, 以实物计量为主, 并对审计效果进行务实性评价。其实践探索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导研究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1980年代末, 以新西兰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进一步探索了在实物计量基础上建立实物资源账户与环境资源账户相结合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这一体系满足了对环境资源做出最大限度完整描述和度量的需要, 也提供了从“数据导向”到“问题导向”审计的操作空间, 也就是可根据工作效果灵活调整审计工作范围, 舍弃当前无法产生有用信息的审计内容, 以使审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更为务实”。

实物账户和价值账户相结合, 在于有些自然资源资产只能进行实物计量, 无法采用市场价值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直接估价, 如土壤资源、部分水资源、农业用地以及相关的地表水和生态系统资源。因此, 科学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框架设计必须首先充分认识到价值账户即环境资源账户的局限性。首先, 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都能够在现有条件下以市场价值核算;其次, 对于能够进行市场估值的自然资源, 选择最为适合估价方法的命题, 仍然处于学界和业界的研究初期阶段, 远未形成成熟理论体系, 需要考虑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资源所有者权益价格、时间调节系数、国际贸易中自然资源产品的溢出效应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其中, 实物存量账户作为实物资源账户的首要组成部分, 作用尤为关键。实物存量账户是对自然资源进行市价估值的基础, 其核算结果可以避免自然资源资产市价波动带来的估算偏误。例如, 以货币度量的自然资源资产耗减总量取决于其消耗的实物量以及该资源单位市价, 而后者每年都可能发生与实物体量大小无关的重大价格波动, 导致出现实际使用量上升, 却由于市场价格下行而得出总体消耗成本减少的审计结论。在这种情况下, 单纯参考价值账户有可能得出误导性结论, 需要实物耗减数据来辅助价值账户, 从“体量”和“价值”两个层面全面评估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 就某些仅适合实物形式计量价值的自然资源而言, 如土壤资源, 当前唯一具备可操作性的做法仅为对其价值量变动 (例如退化和耗减) 进行核算, 但对其期初和期末存量的核算则不具备可操作空间, 这一点可以归因于该类资源体量庞大的自然属性。在此情况下, 实物账户可从对其量化的测度转向质量变化的描述, 划分质量等级或类别。例如, 土地可能从“农业用地”转为“建筑用地”。再如, 生态系统难以用货币单位核算其经济价值, 此时可采用质量等级划分的方式来描述其质量变动。因此, 实物账户核算单位, 既可以针对不同资产设计不同的实物单位, 如吨、公顷, 也可以采用质量等级划分的系数。此外, 除对某项自然资源资产存量单独核算外, 还可以通过合理转换系数对不同实物单位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加总, 从而使实物核算数据具有对等可比性。

由此可见, 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可以实物计量为基础和起点, 借助现有市场价格机制, 结合国家、地区或当地具体情况建立实物账户估价指标体系, 有机整合实物账户与价值账户, 反映从期初到期末各类主体 (包括公司、非盈利性组织、政府、居民等全部利益攸关方) 对自然资源的占有、使用、消耗、恢复和增殖活动, 全面描述包括具有隐性经济价值在内的自然资源资产的实物账户和/或价值账户变动情况。

以此为基础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 不仅可以规避由于我国政府领导干部任期有限而难以明确衡量其在任期间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使用责任绩效的风险, 也有助于区域或流域环境协调管理体制的建立, 以进一步明确各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责任和职能分工, 从而更为完整地体现自然资源资产在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中的价值。

摘要: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可以实物计量为基础和起点, 借助现有市场价格机制, 结合国家、地区或当地具体情况建立实物账户估价指标体系, 有机整合实物账户与价值账户, 全面描述包括具有隐性经济价值在内的自然资源资产的实物账户和/或价值账户变动情况。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实物账户,价值账户

参考文献

[1]李冰强.略论自然资源的非财产性.北京环境法制网, 2011.

[2]肖振东.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初探[N].中国审计报, 2014-06-04 (005) .

[3]杨美丽, 胡继连, 吕广宙.论水资源的资产属性与资产化管理[J].山东社会科学, 2002, (3) :31-34.

3.自然资源概念研究 篇三

关键词:自然资源;自然;资源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人均相对拥有量大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存在利用率低和浪费严重的现象,造成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大力倡导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如何科学的定义自然资源的概念,界定其内涵和外延成为首要的问题。任何学科的研究都是以概念的分析为基础的。当代美国人类学家霍贝尔在论及概念的重要性时说:一个探索者在任何领域的工作总是从创造该领域中有用的语言和概念开始的。

1关于自然资源概念的分析

任何一个法律术语都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研究法律术语词义的变迁,可以探究其发展规律,确定法律调整的广度和深度。从文义上看,“自然资源”一词由“自然”和“資源”二词构成;要弄清“自然资源”的概念,我们首先来了解“资源”的词义。

1.1资源的词义

“资源”在汉语中由“资”和“源”两个字组成。《说文解字》中“资”的解释是:货也,即财物,货物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中“资”的解释为“财物,钱财”;“源”字的本义是水流出的地方,引申为事物的根由①。“资源”一词本是经济学上的一个基本概念。一般认为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在广义上都叫资源②。狭义的资源是指自然资源,是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状态的物质和能量。广义的资源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因此,资源既包括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如阳光、水、土壤、矿藏等,也包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还包括无形的财产。《辞海》中对“资源”的定义是:天然存在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和制造的原料,如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等③。《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把资源说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经济学解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将“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资源从本质上讲就是生产要素的代名词。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变化,而且资源本身没有价值,需要人类的劳动。因此,可以给资源作如下定义:资源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为了生存生活的需要可以利用的物质或非物质因素的总称。

1.2自然的词义

当前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困扰,于是,重新认识自然,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了多门学科的热门话题。在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学》和老子的《道德经》中,“自然”指的是某种内在的根据。近代以来,把自然视为毫无意义的、纯粹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物之集合的观点和思想成为主流,甚至将自然视为极富挑衅性的对手,必须征服。法学意义上则把自然看作客体,与作为主体的人相对。

1.3自然资源的词义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久远,直到20世纪70年代自然资源的概念才逐步形成,而且仍处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较早给自然资源下完备定义的是地理学家金梅曼,他在《世界资源与产业》一书中指出“无论是整个环境还是其某些部分,只要它们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就是自然资源。”梁晓波认为,“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所有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具有可利用潜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双重特点。④”《辞海》中对自然资源是这样定义的“一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2各学科对自然资源的定义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学科都将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由于学科特点和研究目的不同,各学科研究自然资源的侧重点和方向也不同。

2.1地理学学科中自然资源的概念

《现代地理学词典》对自然资源的定义是:“泛指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要素)。”地理学者认为,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以被人类所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我国著名地理学家牛文元给自然资源下的定义是:人在自然介质中可以认识的、可以萃取的、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及其组合体,包含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只要它们在生命建造、生命维系、生命延续中不可缺少,只要它们在社会系统中能带来合理的福祉、愉悦和文明,即称之为自然资源。这一概念拓宽和加深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2.2经济学学科中自然资源的概念

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指出:“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⑤”。该定义侧重其经济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威廉配第的话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由此可见,经济学家在研究和定义自然资源时,侧重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

2.3生态学学科中自然资源的概念

著名的生态学家、国际自然保护联合委员会委员雷玛德认为:“资源可以简单地规定为一种能量或物质的形式,它们对于有机体或种群的生态系统,在功能上有本质的意义。特别是对于人类来说,资源是对于完成生理上的、社会经济上的以及文化上的需要所必备的能量或物质的任何一种形式。生态学家对于自然资源的认识,十分重视自然资源的生态功能。

nlc202309020252

2.4法学学科中自然资源的概念

法学学科中的自然资源是在传统自然资源概念上的精炼与法律化,即法学学科中的自然资源就是一类物,即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存在于自然界或处于自然状态,可由权利主体直接支配或享有特定法益的、具有相对稀缺性的天然形成或生成之物的总称。自然资源之所以能成为物权法律调整对象,就是因为它的稀缺性。如果某种天然生成之物随处可得,取之不竭就不可能成为法律的调整对象。

3自然资源概念的新认识

自然资源的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种类、规模和数量,都是不断变化的。

3.1从时间的角度

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只有维持人类生存的野果、野兽和作为工具的石头、木头等;而1萬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植物和驯养的动物也成为了资源;青铜器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用于耕地的土地和用于灌溉和饮用的水以及铜、锡等都成为了资源。自然资源的范围随着知识的增加、技术的改善,人类需求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而随时变化。历史上每一次的技术革新,就会导致对自然资源概念的重新界定。可见,自然资源的概念是动态的。

3.2从空间的角度

自然资源的概念包含区域特性,区域间的差异是绝对的,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性,从而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资源特点,也正是这种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导致了全球和区域及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短缺、自然资源交换和优势互补。

3.3从价值的角度

自然资源是多种价值的综合体。如森林具有多种用途的经济价值,其也具有蓄养水分、保持水土等生态价值,同时森林有其优美的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等美学价值。因此,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其中一个或多个价值的时候,应该考虑对其他价值的影响。正如,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就不能对其单独进行考察。因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必须放在生态系统整体中进行评价,而不能就一个自然资源论自然资源。

4结论

自然资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先前尚不知用途的自然物质逐渐被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日益增多,自然资源的概念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不同学科对于自然资源概念的文字表述也不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资源观,从而指导人们从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757.

②李丽华:《中国自然资源权属新探》,王树义主编《环境法系列专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183页.

③辞海.缩印本[S].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897.

④梁晓波.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理论与改革,1998,(4):47.

⑤孟勤国著:《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结构的理论重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4月版.

参考文献:

[1]蔡云龙.自然资源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1.

[2]左大康.现代地理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90:506.

[3]朱连奇,赵秉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

[4]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

[5]万年庆,罗焕枝,刘学功.对自然资源概念的再认识[N].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0.第21卷.第4期.

[6]张梓太.自然资源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

4.自然资源教案 篇四

[出示相关资料]

展示资料:(投影)

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

类别

国土面积

矿产资源

耕地面积

河流年径流量

森林面积

资源基本特征

总量居世界位次

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占有资源量极其稀少,人均资源不足。

[小结]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即:资源总量多,人均少。

[ 板书]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总量多,人均少

[提出问题]根据我们所了解的知识,请大家对比一下我国与日本、美国、加拿大三国在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方面有何差异?

对比之后,我们从日本这个国家对资源的利用政策上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呢?

从分析中找到我国在资源利用上的问题:利用不尽合理

5.中国的自然资源 篇五

一、资源概况

国土资源是指国家拥有的一切资源。一般说来,国土资源分为六大类,即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和气候资源。其基本特点是:

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地大物博”,指的是国土辽阔,资源总量多,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按人口平均的资源占有量,绝大多数都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所以中国自然资源有限性十分突出。论资源总量中国是大国,若按人均资源占有量我们则是“穷国”。

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由于水土组合不平衡,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按400毫米等雨线划分,其分界线大致从黑龙江爱辉起,经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到云南腾冲,自东北斜贯西南,把全国分为面积大致相等的两部分。全国90%的耕地、森林、人口都集中于东南部。西北部多为荒原荒漠,耕地、人口不足全国的10%,但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另外,中国南方水多煤少,北方水少煤多,因此,南水北调、北煤南运、以至西电东送都不可避免。

资源开发过度与不足并存

例如森林过伐、草原过牧、水面围垦缩小,近海捕捞过度,水产资源下降,对一些矿产资源也滥采。但中国资源利用程度总的讲仍然较低,开发潜力很大。例如,中国2/3的耕地是中、低产田,水浇地不到一半;近海3000万亩沿海滩涂,已利用的不到10%;全国淡水水面共约7000万亩,近一半尚未利用;全国森林资源不足,但边远地区的大量树木过熟腐朽;中国水能资源潜力更大,开发利用程度不到5%。

二、土地资源

中国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但就人均而言,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土地不到13.3亩,只有世界人均39亩的1/3;中国人均耕地不到1.5亩,低于世界人均耕地5.5亩的水平,居世界第67位,由于水蚀、风蚀、沙漠侵吞以及城市建设、农村住房等不断扩大,使耕地面积每年减少百万亩。中国人均林地1.6亩,居世界第121位。中国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南(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和中南,覆盖率最低的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江苏以及上海和天津,中国属于贫林大国,由于滥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木材供应不足,水土严重流失,土地沙化;中国人均草原4.4亩,远低于世界平均9.5亩的水平,主要分布在内蒙、西藏、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在草原总面积中,丰盛的仅占1/4,其余多是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因地制宜采取退耕还牧战略,是有效利用草场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好途径。

中国的土地资源,按土壤类型可分为红壤、黄壤、棕壤、褐土、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漠土、盐碱土、沼泽土、高山土和各种隐域性土壤等。这些土壤类型是在不同的地形、气候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形成的,地区差异显著,利用价值各异。

中国的土地资源按利用情况的不同,主要分以下几种类型。

耕地

中国耕地约有9565万公顷(合14.35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世界人均的1/3。水田、水浇地、旱地三者之间的比例是26:22:52。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中国耕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北平原大部分是黑色沃土,盛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亚麻和甜菜。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棉花,水果有苹果、梨、葡萄、柿子等。长江中下游平原盛产水稻、柑橘、油菜、蚕豆和淡水鱼,被称为“鱼米之乡”。草原

中国有天然草类植被的土地约4亿公顷,其中大面积草原约3.19亿公顷,可利用草原约2.25亿公顷。草原从东北到西南,绵延3000多公里,分布着许多畜牧业基地。内蒙古草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出产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马和蒙古绵羊。新疆天山南北,也是中国重要的天然草场和牲畜良种基地,出产著名的伊犁马和新疆细毛羊。

森林

中国森林约有1.34亿公顷。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人均的1/6,森林覆盖率约为13.92%,低于世界平均22%的水平。林地分布很不均匀。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黄花松等针叶林和白桦、柞树、水曲柳、杨树、榆树等阔叶林。其次的西南天然林区,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云南松,还有珍贵的柚木、紫檀、樟、楠、红木等。

高寒荒漠约有1467万公顷。主要位于藏北高原,只有零星地块可放牧。

永久积雪和冰川地区约有467万公顷。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是中国河流补给的重要水源。

沙漠与戈壁沙漠约有6400万公顷,戈壁约有4600万公顷。此外,干旱的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还有4333万公顷岩石裸露的光山秃岭。

除陆地外,中国还有包括沼泽、江河、湖泊、水库等约为3733万公顷的水面,其中有开垦前景的沼泽约1067万公顷。

三、气候资源

气候作为一种资源,主要体现在光照、热量和水分3个方面。光照和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水分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气候带

中国国土辽阔,从南到北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几个不同的气候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约占70.5%,并拥有青藏高原这一特殊的高寒区。

南部的雷州半岛、海南省、台湾省和云南南部各地,全年无冬,四季高温多雨;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四季分明;北部的黑龙江等地区,冬季严寒多雪;广大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冬冷夏热,气温变化显著;西南部的高山峡谷地区,则从谷底到山顶,呈现出从湿热到高寒的多种不同气候。此外,中国还有高山气候、高原气候、盆地气候、森林气候、草原气候和荒漠气候等多种具体气候。中国气候多样,但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其基本特点。它有三个主要特征:其一,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冬夏极端气温较差更大。其二,降水分布很不均匀。主要表现在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比差为40:1。在季节分配上,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且年际变化很大。其三,冬夏风向更替十分明显。冬季,冷空气来自高纬度大陆区,多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来自海洋,多偏南风,湿润温暖。

气温

中国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在东部地区自南向北递减,从南沙群岛地区的25℃降至漠河地区的5-5℃;西部青藏高原大部分在0℃以下,其北面的塔里木盆地则在10℃以上。夏季,中国各地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很小,北部的黑龙江省与南部的海南省仅10℃之差。西部青藏高原十分凉爽;而新疆的吐鲁番盆地,7月绝对最高气温近50℃,成为中国夏季最炎热的地区。冬季,南北温差很大,最大相差达50℃。漠河极端最低气温低达5-52.3℃,新疆富蕴亦低至5-51.5℃,堪称中国的寒极。

降水与干湿地区

中国年平均降水量为629毫米,分布极不均衡,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西北内流区域平均164毫米,而东南部外流区则达896毫米。在降水分布图上,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大兴安岭-榆林-兰州-拉萨一线,为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约与秦岭、淮河线一致,此线以南降水丰沛,属于湿润地区。中国湿润地区占32%,半湿润地区占18%,半干旱地区占19%,干旱地区占31%。

季风中国季风气候显著,对降水产生巨大影响,降水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夏季,吹向大陆的暖湿气流与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相遇而形成的锋面雨,是中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每年5~10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0%。各地降水年际变率很大,尤以华北地区典型。中国东南部降水量深受台风影响,台风频繁登陆就会造成降水量迅增。

四、水资源

中国是一个水利条件优越的国家。江河众多,河流总长达43万公里。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有5万多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大江河有79条。长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0多条。长江、黄河分别为中国的第一、第二大河,京杭运河则为著名的人工河。中国河流有以下特点:

除西南部有几条向南流去外,多数由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流域面积广袤,但分布不均。绝大部分分布在东南的外流流域,总面积6.12亿公顷,占国土的63.8%;少数分布在内流流域,总面积3.48亿公顷,占国土的36.2%,其径流量则只有全国径流总量的4.5%。

江河上游多奔流于高山峡谷中,落差大,水流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中下游多穿插在广阔平原,河宽水缓,利于灌溉、渔业和通航。

华北型河流尤其是黄河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

中国湖泊密布,共约有天然湖泊2.49万个。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个,10万公顷以上的大湖有13个。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东部多淡水湖,其面积约占湖泊总面积45%左右,著名的有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西部多咸水湖,著名的有青海湖等。

中国陆地水域总面积约2667万公顷,其中江河为1200万公顷,湖泊800万公顷,人工塘库667万公顷。92%分布在国土东半部。中国还有辽阔的热带、亚热带、温带海域约4.67亿公顷,可加以开发利用。中国西部多条平行的青年型高大山脉,是世界现代山岳冰川最发达的地区,约有冰川4.3万条,面积587万公顷,总储水量几乎相当于全国年径流总量。冰川是中国西部地区主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源。中国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000亿立方米,占世界径流总量的5.5%。河流水力理论蕴藏量约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可开发量约为3.8亿千瓦,可发电19000亿千瓦时;可航运里程达10万公里。

中国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但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人均的1/4,且分布不平衡,东南多,西北少。

五、生物资源

中国有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仅脊椎动物就约有4880种,占世界总数的11%。其中有兽类410种,鸟类1180种,爬行类300种,两栖类190种,鱼类2800种。大熊猫、金丝猴、白豚、白唇鹿、扭角羚、褐马鸡、扬子鳄等,是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东北的丹顶鹤,川陕甘的锦鸡,滇藏的蓝孔雀,以及绶带鸟、大天鹅和绿鹦鹉等,是名贵珍禽;昆虫中的蝴蝶,在台湾、云南、四川等地,也多有名贵种类。

中国植物种类繁多。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约有2.5万种,其中裸子植物约有200多种,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木本植物有7000多种,其中乔木2800多种。水杉、银杏、金钱松等保存下来的中国特有的古生物种属,为举世瞩目的“活化石”。从热带雨林到寒温带针叶林,北半球所有的自然植被类型,在中国几乎都有。

中国有5000年的农业史,中华民族先民培育更新了很多植物品种,如谷稷、水稻、高粱、豆类、桃、梨、李、枣、柚、荔枝、茶等,为人类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多种栽培植物同繁多的原始天然植物一脉相承,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按经济用途划分,中国用材林木约有1000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90余种,还有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梅、兰、菊等。

六、矿产资源

世界上已知的矿产在中国都已找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48种,总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9668亿吨,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分布在山西、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北方地区;含油气盆地已发现246个,已投入开发130多个,海上石油勘探已探明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珠江口、南海北部湾、莺歌海等大型油气盆地;铁矿已探明储量501亿吨,分布较广;钨、锡、锑、锌、钼、铅、汞等有色金属的储量居世界前列;稀土金属的储量则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稀土总储量还多,占世界探明储量的80%。

七、能源资源

中国能源资源丰富。能源生产总量约为100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三能源生产大国。1993年,原煤产量11.41亿吨,原油产量1.44亿吨,发电量8200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一、五、五位。

中国单一能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煤炭探明储量的80%集中在北部(其中山西和内蒙古占全国的62%),经济发达的江南八省只占2%;石油探明储量的85%在长江以北的东部地区;水力的68%集中于西南。这种自然条件,客观上要求能源的开发不应过于依靠单一能源,而应在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发本区拥有的能源。能源利用上,在常规能源较少的华南、华东地区已建立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和浙江秦山核电站,标志中国能源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6.自然资源的保护 篇六

在繁星璀璨的茫茫宇宙中,有一个孕育着生命的球体,她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地球。她给予我们生命,像母亲一般保护着我们;她送给我们碧海蓝天,奉献出她丰富的资源;她孕育着万物,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可是,当我们每天在尽情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丰衣足食的安逸日子时,是否还记得要珍惜我们的资源,爱护每一寸国土?

地球上虽然储存着我们这一代用不完的资源,但是,不知大家听没听说过一句话:“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既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又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矿产资源的出现,使经济快速发展,然而,由于人类的贪婪,它如今也早已寥寥无几;随着化工厂的出现,原来清澈见底的小河,现在已浑浊不堪,可怜的鱼儿尸体漂浮在河面上……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日常生活用水中不知道珍惜。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用水中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自己身边的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地球拥有占其总面积72%的水,而我们可以用的水,才只有全部水资源的0。75%,这其中,有近70%的水被冰封在南北两极,其余我们可以收集的水更是少得可怜。全世界仅9个国家的淡水总量就达到了全世界淡水的`60%!节约用水,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应该从爱惜一点一滴水做起。大而言之,为了保护及合理利用国家有限的水资源;小而言之,为了维护学校和我们自己的利益,为学校的发展做贡献。

由于人类的无知和贪得无厌,从而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稀有资源大量减少,森林面积锐减,土地荒漠化,石油、天然气、煤炭面临枯竭,大量物种濒临灭绝等等,我们的地球母亲已伤痕累累。因此,我们一定要团结并积极行动起来,节约每一度电。充分利用资源光照,减少照明设备耗能,工作完成后及时关掉所有电源开关,包括电灯、电脑、饮水机等,做到“人走灯灭,人离机关”。节约每一粒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杜绝日常用餐中的浪费现象;节约每一张纸。提倡双面用纸,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充分利用办公系统;共创勤俭节约的家园;同样的,我们还要保护树木,保护水资源,严厉整治污水排放,减少废气排放,为了我们,也为了子孙后代,我们要珍惜资源,利用先进技术,发展可再生能源,共创绿色生命。土地资源的保护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较快发展时期,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是我们最大的国情、省情。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9亩,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我省土地情况与全国相似,人均耕地1。18亩,有2个市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但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只相当于全国人均值的49%,居全国第11位。

因此,珍惜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和谐统一,既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必须认真研究、科学应对的重大课题,也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更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要求。

在这里,我认为,“节约土地”不是不用地而是要用的合理用的有意义用的有价值用的有效率。不该用的不用如:重复建设项目就不该给地。清空土地上的垃圾。尽量不要砍伐树木。

集约用地,就是通过整合、流转、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节奏,改善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使每宗建设用地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投入产出比例,符合投资强度,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集约用地的目的在于挖掘土地利用潜力,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各地各部门要转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改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为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改粗放利用土地、经济外延增长为集约利用土地、走内涵式挖潜的道路,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资产效益。

7.巧用自然资源养护温室土壤 篇七

1 选择养护时期

在科研实践过程中, 结合地理优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且环境友好型的温室土壤养护之路。北京蔬菜研究中心试验农场地处城乡结合部, 有大量试验温室且使用年限较长, 土壤污染与连作障碍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每年6~8月, 由于外界环境温度高, 温室处于科研与生产试验的“空闲期”, 基于此条件, 充分利用这段时期对温室土壤进行养护。

2 利用绿化草坪养护土壤

试验农场临近市区, 周边有大片的城市绿化草坪, 这段时期正处于快速生长期, 大约14d左右就需刈割1次, 这些绿化管理“废弃物”经协商很容易大量收集。草坪草抗病、抗虫类型单一, 由于高频度的刈割不会结籽或结籽很晚, 因此施入温室不易造成病虫害及杂草污染, 修剪下的碎草长度较短容易进行农事操作。草坪草的种类较多, 可根据土壤情况选择配合或单独施用。禾本科的早熟禾、黑麦草、高羊茅、匍茎剪股颖、野牛草、狗牙根、中华结缕草及百合科的沿阶草、莎草科的细叶薹等矿物质与粗纤维含量高且分解较慢, 既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又能补充矿质元素。豆科的白三叶草、小冠花、百脉根及旋花科的匍匐马蹄金等氮素含量较高且分解迅速, 既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又能补充速效氮肥[2]。

3 复合作用

改良土壤前一定要将前茬作物的生物残余物清除干净, 草坪碎草收集后要尽快均匀撒入温室地面, 不可堆积过久, 否则会发热腐烂从而大大降低应用效果。由于这段时期天气炎热, 撒入的碎草很快就被晒干, 持续收集至干草累积到10cm厚, 在干草上面均匀撒一层生石灰1 500kg·hm-2 (也可提前测量土壤pH, 以确定生石灰的施用量) , 然后把土壤深翻30cm, 翻地后旋耕混土。按5~8m的宽度围堰, 堰高25cm, 覆盖地膜或旧棚膜, 四周用土封严, 从膜下灌水至堰肩部。封闭棚室, 20~25cm土层内温度可达50℃, 维持14d后揭膜通风2~3d即可整地做畦种植下茬作物[3]。

高温、水、生石灰的复合作用可彻底清除土壤中的病虫害、分解前茬作物的根系分泌物、降低次生盐渍化及酸化, 生石灰还可补充土壤中的钙质元素。草坪碎草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缓冲自毒物质, 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与孔隙度, 并且分解过程中可释放有机质与矿物质, 从而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生产中草坪碎草不易获得, 也可用粉碎的农作物秸秆替代。

北京蔬菜研究中心黄瓜试验温室, 最高已经连续18a每年2代种植黄瓜试验材料, 由于养护得当, 在不嫁接的状态下, 植株依然生长健壮, 死株率很低。对于温室土壤的养护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工作, 需要年年实施, 巧妙地利用自然资源, 不但可以充分结合地理优势对温室土壤进行可持续且友好型的维护, 更可使温室栽培作物生长良好。

参考文献

[1]耿士均, 刘刊, 商海燕, 等.园艺作物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 2012 (7) :190-195.

[2]张自和, 柴琦.草坪学通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13-165.

8.自然资源概况的教学实录 篇八

(切入)师:任何一个人的生存、成长,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资源,大家能否谈谈你的生活中离不开哪些资源?

生:食物、空气、阳光、父母、老师、书本、牛奶……

师:我们所提到的资源有些是人力资源,如老师、父母;有的是工业生产或者农业生产的商品资源,如食物、牛奶、书本;也有些资源是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并且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利用,如阳光、空气,我们称之为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专门来研究学习自然资源。请同学们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说出你所知道的自然资源(学生说,教师写在黑板上)。

(点题)师:请大家判断一下,黑板上所写的有哪些不符合自然资源的两个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后,擦去电、柴油、煤气等。然后我用课件分类展示各种自然资源图片: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黑板上的自然资源,有的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的呢,用一些,少一些,用完就没有了。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

我请两位学生到前面黑板上来,用三角符号标出可以重复利用的,用波浪线标出不可以重复利用的。然后让学生们讨论,我再进行修正。

师:我们现在给这两类自然资源定一个特别的名称,分别是: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接着我用课件展示各种类型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图片。

(课中)师:既然自然资源对我们人类的生产生存有着如此深刻的意义,那么我们中国的自然资源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呢?

请学生阅读课本55~56页,用具体的数据证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学生朗读我国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在世界的排名以及人均资源量和世界人均资源量的差距。师生共同概括我国自然资源的总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展示自然资源被污染、浪费的图片)。

师:我国目前的自然资源现状变得更加严峻,请大家谈谈原因。

学生讨论后请一位代表概括出原因。

生:因为我国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被严重污染,变成了不可更新资源,而那些不可更新资源因为浪费和破坏,变得越来越少。加之我国人口越来越多,所以人均资源量就更少了(有两个学生一起补充完成了这个问题)。

师:问题已经找到,那么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学生们讨论后请代表概括。

生:应该从两方面进行控制,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二是严禁浪费和污染、破坏,还要开发新能源,如利用太阳能、水能、地热能、风能。

(课尾,智力挑战)师:请同学们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下列自然景观或者农业生产特点是受哪些资源的影响?1. 吐鲁番的葡萄全国有名,含糖量很高;2. 内蒙古高原从东往西景观的变化规律是:高草草原,低草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学生们一边讨论,一边查找资料。学生们讨论后请代表回答。

生:1. 初一时候学习过植物的光和作用和呼吸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就是日温差大,年温差大,所以有利于糖分的积累。说明该农业生产主要受气候资源的影响。2.前面学习过我国江水的分布规律,内蒙古高原从东往西是越来越少,所以植物也是越来越少。说明这种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受降水多少的影响。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已经完成。

教学反思

1. 根据常规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往往会预设几个事物,请学生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进行判断,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然而这却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学生思考的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如果请学生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说出自己经验中的自然资源,这个时候他们的思路会非常广阔。因此这对教师的要求就会非常高,教师必须对学生们的提出的各种事物进行判断,并且对不符合自然资源特点的进行说明。例如,课堂上学生们提出“煤气、汽油、电、雷电”等,我们就需要进行说明,“煤气、汽油、电”不是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属于工业生产的产品。而“雷电”就比较复杂,如果从“闪电”的“电荷”来说,不是自然资源,因为目前的技术水平我们还不能够对此进行利用。但是如果从“电闪雷鸣”这种天气现象来说,它却是一种气象资源,因为它会改善大气的质量,会给农作物和花木带来营养物质。

2. 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也同样请学生根据两种自然资源的特点进行判断,这样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学生们在共同讨论决定的时候,其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会得到一定的锻炼。

3. 在设置课堂练习的时候,很多教师会简单地请学生们重复课本中原有的概念或者特点,或者直接给出几个事物让学生再次进行判断。我认为一定要设置一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题目,并且要和前面学习过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的题目,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对前面所学习过的知识也是一种复习和巩固。

9.珍惜自然资源作文 篇九

在一个枝繁叶茂的森林里,高大,挺拔的树葱葱郁郁。有个正在砍树的人,嘴里叼着一根香烟,全身穿得破破烂烂,边砍还边说:“嘿呦!嘿呦!”从他的装扮中来看,他不像是伐木工人,以为伐木工人深知:烟是不可以在森林里抽的。显然,那人是不法分子。当他在砍树时,一只啄木鸟飞过来,在他那个像木头的脑袋上啄了起来,心想:“这段木头一定有虫,一定有!”

我想:啄木鸟说的虫应该是贪心和自私吧。但是,在今天的地球上,我们的绿色屏障——森林,已平均以每年40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森林的减少也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而又加剧了温室效应。

而且,因为人类对森林的不断破坏,使许多土地变成沙漠。全国的陆地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就占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是经济损失每年423亿美元。

这就是自私的后果!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多植树,少伐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把水利用起来,让它循环使用,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地球也会变得更加美丽壮观!

上一篇:我看蔺相如下一篇:工程保证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