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总结报告(共9篇)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总结报告 篇一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及其界定
留守儿童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经商交由祖辈或亲属监护的未成年人,是近几年我国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校位于农村偏远地区,已成为留守儿童的聚集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成为我校教师面临的复杂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还在壮大。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而他们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也缺少了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以至于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并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目的及实践意义
(一)研究目的1.为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2.本课题的研究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探索出适合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3.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举措。
(二)实践意义: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重点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摸索出解决我校及周边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方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准路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泉。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现状
留守儿童比例在近年来增大,其教育问题在之前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最近几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留守儿童心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动态成长档案,通过对其成长轨迹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探索出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服务的方法、策略和可操作模式。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教育理念得到升华,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探索出留守儿童管理新模式和初步构建留守儿童的教学模式。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实践价值
(一)理论依据
1.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两个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
2.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关于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社会后果的分析中,创造性地提出正功能和负功能的概念。负功能使既定系统的适应或调整的可能性减少的结果,负功能有助于系统调整和适应的客观结果。家庭环境和教育及家庭结构对于儿童社会化的进行也有正负功能。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落实一视同仁政策。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对下一代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心理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二)实践价值
我校地处偏山村地区,自然条件较差,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传统农村。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转型,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产生了新的教育群体——留守儿童。我校现有学生16人,留守儿童就有16人,也就是说我校是百分之百的留守儿童学校。在情感缺失和心理的失衡的影响下,许多留守儿童产生了自卑、叛逆、性格抑郁、自我封闭、自私冷漠等不良心理。有些甚至属于智障或患有自闭症、焦虑症、多动症等。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习、思想、品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进行此课题研究,探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将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主要学习问题及成因,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开展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的教育新路子。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和实验,培养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目标:
1.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形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评价量标体系。
2.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3.通过研究,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儿童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培养留守儿童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通过研究,切实减轻家庭负担,让外出人员安心务工,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
5.通过研究,抚平留守儿童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还留守儿童一片美丽的天空,创建和谐校园、温馨家园。
(二)主要内容:
1.分析研究留守儿童的现状、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教育现状。
2.建立留守学生的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3.进行实验、观察本学校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差异,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
4.排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对策:健康心理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培养;自我认定意识的培养;关爱他人意识的培养;安全意识提高的培养研究;自爱、自控能力的培养研究等。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实施过程、步骤:
1.准备阶段:(2016年4月——2016年8月)
学习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课题成员进行学习讨论。收集有关资料,统计、分析、访谈、调查阶段,为课题研究作好充分准备。2.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7年3月)
明确研究内容,全面进行统计分析。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学校对全校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学业成绩、父母情况和监护人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进行登记造册。树立班主任是关心留守儿童第一责任人的观念,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强化管理意识。
(2)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进行社会调查、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及心理咨询室,便于留守儿童倾诉、化解不健康的心理情绪。
(3)“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分析研究。找出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的道德品德差异与心理差异,对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探究出适合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与途径,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4)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农村学校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必须认真研究,寻找一条适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特点的教育途径。
3.总结阶段:(2017年4月)
将研究所得资料加以科学分析、综合、概括,逐步形成最终成果,形成研究报告,论文集。
(二)主要措施
1.调查:现场走访、问卷调查、文献调查等。
2.收集第一手资料、数据、事例,分析、整理资料。
3.形成阶段和最终研究成果:调查报告、论文、数据库、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的分析
首先,国家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为课题提供了社会背景条件,国内外已有的留守儿童教育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已取得的许多研究成果和成功的经验,也可供我们学习、参考和借鉴。其次,课题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本课题组教师具有积极投身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主动性。由于我们的课题研究采取行动研究的思路,研究活动就是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因此,在课题研究的时间上,有了充分的保证。同时,课题有得天独厚的实验条件。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农村学校,在发展的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校本文化,开放的观念、对新事物的敏感与热诚是我校教师重要的特色。前期各种献爱心活动已引起社会的关注,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有了以上条件,加之本课题自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本课题的研究是完全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八、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研究组成员每人写一份调查报告,一篇研究论文。
九、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李刚
负责研究的总体规划和研究事务的相关协调,研究活动的指导与管理,负责研究方案的制定。
主要成员:李苗苗、曹越楠、张闪闪、王贞、杨海燕、王丹
李苗苗、曹越楠、张闪闪负责研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并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生活状态的关系研究。王贞、杨海燕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王丹负责全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总结报告 篇二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据统计, 曲堤镇留守儿童人数达1657人, 男性925人, 女性732人。其中, 0-3岁儿童有297人, 4-6岁儿童有521人, 小学生462人, 占总人数的77.10%;初中生221人, 占总人数的13.43%;高中生156人, 占总人数的9.47%。留守儿童中单亲打工的有885人, 双亲在外打工的有772人。双亲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中, 由祖辈监护的802人, 占总人数的48%;由亲友监护的368人, 占总人数的21.81%;学校监护的458人, 占总人数的27.61%;其他的占29人, 占总人数的3.35%。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观察留守儿童, 走访他们所在的幼儿园、学校和家庭, 了解到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关爱无法真正到位。据调查了解, 外出务工的父母会定期打电话回家, 一般是半月一次, 也有一月一次的, 更有甚者为节约电话费达半年一次电话, 至少半年才回家一次。由于长期分开, 父母虽有关爱心、关爱情, 却无法体现在留守儿童身上。
2.教育问题日趋明显。一是监护人教育难有实效。留守儿童多是隔代监护, 祖辈与孙辈之间年龄相差大, 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不一样, 加之祖辈多数受教育的不多, 难以引导孙辈进行正常的学习。而亲朋监护的指导思想是管好吃、管好穿、管好安全就行了, 无法考虑也无能力考虑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二是学校教育无法到位。现在的乡镇因为适龄儿童较少, 基本上不会达到一个村一个学校, 往往是几个村一个学校, 学校与家庭几乎没有沟通。因此, 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3.心理素质不健全。留守儿童因为亲情缺失现象突出, 身心容易受到伤害, 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发展不是很全面, 一种为攻击性的性格趋向, 表现为自控力差、好冲动、甚至有暴力倾向;一种是畏缩型性格特征, 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交往。另外, 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熏陶,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 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4.行为习惯欠佳。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 行为习惯好的占25%, 中等占45%, 其中, 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网络, 抽烟等不良现象的约占30%。
三、对策及建议
(一) 要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
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就是父母, 孩子的模仿能力强, 对父母的言行举止会不加分辨地学习和吸收。因此, 首先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不能认为读书无用, 认为打工同样挣钱,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正面引导不够。他们往往将自己在社会上受到的一些不公正待遇不加甄别的讲给孩子听,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带来了错误的教育观念, 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 必须切实转变。其次, 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家长要多找机会返乡与子女“零距离”接触, 要多打电话与子女交心谈心,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家庭的温暖。第三, 家长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尽量避免双方同出打工, 可让一方选择本地务工, 使自己能不隔太长时间回家一次, 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 关心其成长。
(二)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注的支持力度
1. 加强舆论宣传。
特别是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教育发展纲要》等的宣传力度, 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
2. 大力发展区域经济, 搭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桥梁。
农民工出去打工是为了挣钱, 而现在他们的孩子却又因为钱而得不到好的发展。为此, 各级政府要在本地加强老公密集型企业的开发和扶植, 尽量解决本地劳动人员的就业问题, 以减少外出打工的现象。
3. 强化社会关爱。
学生也是社会的人, 社会的关爱能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因此, 学校、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等应与留守儿童结对子, 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 引导他们成长。
4. 农民工流出地政府和学校可建立儿童
托管中心和心理咨询机构, 推进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 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和学业指导, 立体营造这些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要求。全社会应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关注、关爱, 别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教育的空档。
参考文献
[1]范先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总结报告 篇三
【关 键 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论述,深刻地指出了家庭在人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家教在人一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基础指明了方向。
据《2014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显示,37.82%的家长不了解家庭教育方法,26.19%的家長没时间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成为未成年人教育的“短板”。特别是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中,家庭教育缺乏的情况尤为严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既是儿童自身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力支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一、调查目的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能够全面了解本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探索出科学有效地促进家庭教育的途径、策略和方法,通过这次调查的科学操作与规范运行,能够为农村地区解决此问题提供一些现实的参考方法。
二、调查对象
本文将研究对象:父母双方长期流动在其他地区务工,未随同其父母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或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6~14周岁的适龄上学儿童。本文所称的农村留守儿童也就是在这一年龄范围内的进城就业农民留在原户籍所在地的子女。
本次调查对象是锦州市太和区6~14岁留守儿童,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限,主要调查对象为4~9年级的58名留守儿童,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对1~3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要采用观察的方式了解其情况,对典型的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访谈。
三、调查内容
1. 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亲情沟通状况、学习情况、心理状况。
2. 家庭教育情况:父母或监护人的教育方式、方法、家庭教育理念。
3. 家校合作情况:家长与学校、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情况。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6 份,其中初中卷21 份,小学卷35 份;共访谈班主任、教师12人,校长或教导主任6 人,监护人14 人,留守儿童个案追踪观察3人。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本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呈现“一高一低”
家庭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通过调查发现,本地区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存在隔代监护比例高、家长文化程度相对低的特点。
1. 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比例较高。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监护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或其他亲戚。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35.1%,年龄在60岁以下的占64.3%。由于多是隔代监护,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文化程度不高,在指导孩子学习方面力不从心,再加上溺爱,管教不严,许多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学习无人督促。
2. 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在文化程度方面,没上过学的占2%,小学文化程度占22.4%,初中文化程度占66.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0.2%。通过调查孩子在“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问题上,36.2%的孩子认为自己平时不够努力,41.7%的孩子认为由于没有老师或家长的指导,7.9%的孩子选择了客观原因,16.3%的孩子认为自己本来就不行。这从一方面也反映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关注不够,没有能力对孩子的课业进行辅导和监督。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呈现“三少”
为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我们分别从家长家庭教育理念、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情况、家长主动联系学校等方面设计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少”,即科学的教育理念少、对孩子沟通了解少、家长主动联系学校少。
1. 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少。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祖父母监护,因此形成了隔代教育。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也很少意识到监管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他们较少在精神层面去关心孩子,不去严格地管理和教育,认为只要孩子不犯大错就不用管,“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的现象严重。
2. 家长与孩子的联系沟通少。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许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少了,孩子想对父母说的话,没有机会诉说,这种爱的缺失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调查显示,82.4%的孩子表示经常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希望父母能每天和自己联系一次的占35.2%,希望每周联系一次的占43.7%。以上原因直接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亲情饥渴”。
3. 家长与学校主动联系少。调查显示,家长或监护人主动与老师联系情况很少,近两年中,家长没有主动联系班主任的平均约为24.1%。通过访谈我们发现,监护人最关心的是留守儿童的学习,其次就是生活,而对于他们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方面则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去关心。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呈现“三不”
学校肩负着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子的方法。但是从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目前学校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呈现出教师主动家访比例不高,学校家庭教育指导频率不足,家校合作反响不够理想的“三不”特点。
1. 教师主动家访比例不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教师上门家访情况,近两个学期中,没有被家访过的家长平均为51.2%,被家访一次的平均为29.9%,被家访两次的平均为12.7%,其中,小学比例高于初中。值得注意的是,为完成学校任务而去家访的教师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初中学段为28.1%,小学为15.8%,老师的家访有任务式的成分,缺乏主动性。
2. 学校家教指导频率不足。调查数据显示:有51.9%的留守儿童家长参加班主任组织的专题家长会,还有约48.1%的家长没有参加过这样的家长会。这里可能一方面学校班主任组织了,但是家长没有参加;另一方面可能学校班主任没有组织过,家长没有机会参加。两个学期一次也没有参加的家长比例占到48.1%,说明学校家教指导的频率和覆盖面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3. 家校合作的效果不够理想。
(1)从留守儿童家长对到学校参加家长会意愿来看。首先,约有87.9%家长得知学校要开家长会了,都表示“愿意参加”,其中小学的家长比例最高为91.2%,初中家长“愿意参加”的比例约为83%。家长对家长会的参与度不高,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会的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笼统,家长基本上是处于单向的、被动的,缺乏双向交流和主动性。
(2)从班主任对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程度看。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在家校互动中,班主任认为家长“积极配合”和“比较积极配合”的约为66.4%,“不太配合”和“不配合”的家长约为13.8%,还有约20%的家长一般配合。因此,如何帮助这“不愿意配合”和“不配合”的13.8%家长树立起对学校的信任,树立起对孩子的信心,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应该完善的地方。
五、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改变父母和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在不能改变留守状态的情况下,父母和监护人应发挥主动作用,高度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担负起为国教子的责任。
1. 父母要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父母不能因在外打工而忽视其教育责任,父母应改变出于“愧欠”心理而实施“物质补偿”的做法。父母应意识到将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是不对的,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离开了家庭教育是完全不科学的。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电视等各种渠道等方式了解家庭教育和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儿童成长客观规律,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点,学习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家庭教育的水平。
2. 父母要多与子女交流,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在正常的家庭生活状态下,父母与子女间情感交流活动十分密切,子女对于父母的依恋等情感体验正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条件。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失去了与父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可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1)父母应尽可能地多与子女联系,加强彼此间的情感沟通,以便了解孩子思想动态。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学习情况,还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状况,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2)有条件的父母应尽可能多回家看望子女,或利用节假日将孩子接过来,弥补长期外出造成的亲子情感的缺失。
(3)外出务工的父母要经常与监护人或老师保持联系,及时进行交流,这样,父母可以及时了解子女在家在校的情况,以便及时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3. 监护人要增强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监护能力。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高度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监护的责任,抛弃原来固有的落后教育观念,不仅要关注被监护人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加强被监护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么困难,应及时向务工父母和学校教师寻求帮助,多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请教教育孩子的方法,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2010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指出:指导留守儿童家长增强监护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家长的义务,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监护的应尽责任;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或被委托监护人重视儿童教育,多与儿童交流沟通,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充分关注。为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开学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实施分类管理。記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2. 开办特色家长学校。学校可以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专题开家长会,专门开设隔代家长学校,这主要是针对老年人教育观念陈旧、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而开设的特殊家长学校,是家长学校的一种创新模式。利用双休日,或者假期把留守儿童的隔代家长们请进学校里来学习和座谈,向他们讲授一些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常识等,也请他们来讲讲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存在的困惑。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家长们掌握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庭教育的主动性。
3. 进行深入家访。对于留守儿童,教师要多主动进行家访,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指导指导监护人要及时了解孩子,配合教师管理,做好教育工作。家访后,教师认真填写家访活动记录表,详细记录学生动态,为学校后期的关爱留守生活动提供材料。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让他们认识到有老师在关爱着他们,从而使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爱的温暖。
4. 开展心理咨询及辅导。
(1)设立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老师有责任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和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或设立悄悄话信箱,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课堂讲授与个别咨询结合起来。
(2)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定期组织家长参与学习,从而帮助留守儿童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师生之间开展结对帮扶。学校应积极,鼓励有经验的老师担任这些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经常和帮扶的学生谈心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以及心理需求,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并把谈话的过程、谈话后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记录。
5. 开设网络“亲情聊天室”。学校可以利用已有网络条件和设备为留守学生建爱心“聊天室”,开辟“亲子视频”,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爱心桥,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交流,让孩子与父母的距离不再遥远。
6.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校要为留守儿童多开展一些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如读书知识竞赛、才艺展示、演讲比赛等,还可以开展孝老敬亲等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孩子的感恩之心。学校定期对家长开放,请家长到校听课、观摩教育教学活动。这不仅能让家长直观地了解学校教育现状和孩子的表现,了解到自己家庭教育的效果,更能通过观摩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得到启发,进一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7. 培训教师,提升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班主任是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在指导家庭教育方面有许多便利条件和优势,学校首先要提高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意识,将提升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培训的一个部分,有计划地安排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方式,从转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观念开始,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案例,推广家庭教育指导的好经验以及有效的指导方法,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三)政府积极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1. 改革户籍学籍制度,留守儿童随父母外出就读。针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而进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应破除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身份界限,取消城市办学对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公办教育的资源,尽量让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或兴办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公立学校,让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跟随父母进城就近读书。
2. 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实践证明,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积极作用明显,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父母外出之后留守儿童面临亲情的缺失,容易产生内心孤独、无助,寄宿制学校的集体生活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并缓解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提倡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推广寄宿制。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期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只有不断思考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卢德平.中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35.
[2]“留守孩子”渴望亲情滋润[N].楚天金报,2004-6-21.
[3]卢德平.中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35.
[4]赵忠心编著.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周林,青永红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48.
4.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总结报告 篇四
随着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的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成为留守孩子。由于长期缺失父母的关心与呵护,这些孩子在多个方面走向了极端,甚至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留守孩子需要社会的关注,有效疏导才是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培养健全人格的一剂良方。
以刘寨中学七年级二班为例。全班共有学生53人,男生24人,女生29人。据学校数据显示,全班共有留守儿童16人,包括单亲儿童。这些孩子的父母,大部分在外地打工,一年中只回一到两次家。对于孩子的关心,最多的只是电话上面的寥寥数语。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在新疆打工,从小到大只见过父母四次,父爱母爱的缺失可见一斑。七年级的孩子,年龄尚小,心智也不成熟,父母爱的缺失对这些孩子的成长与学习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尤其在孩子的性格塑造方面影响尤甚。
缺失父母管教,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为了弥补对孩子缺失的爱,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在生活补助方面给予孩子最大的补偿。据我了解,一个学生一周四五十块钱的生活费用非常普遍,一百块钱以上的也不在少数。多余的生活费用,这些留守孩子并不把它花在学习方面,而是用之培养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麻辣垃圾食品的消费成为多余生活费的主要花销之一,一些孩子甚至学着去抽烟。这些不仅给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也为孩子种下了一些难以改变的恶习。
缺少父母监督与辅导,留守孩子学习成绩不佳。以七年级二班为例,全班成绩靠前的学生悉数是父母在家或父母一方在家的孩子,父母的监督与辅导成为这些孩子学习进步的重要因素。留守孩子往往成绩靠后甚至集体垫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父母因素的缺失。这些孩子学校学习之外无人督促,再加上学习问题长期无人辅导,久而久之,往往放任自流,将学习抛在脑后。
长期缺失父母呵护,性格偏于内向,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这是留守孩子最严重的问题。一次语文作文要求以父母的爱为主题,孩子们都以自己的表达方式书写了对父母的爱。留守孩子的作文尤其引人注意,思念至深,令人怜悯。一些孩子对父母的思念甚至已经转变成失望与“恨”。有一部分留守孩子性格偏于内向,不喜欢与其他同学交流,将自己的心事深深埋在自己心里。久之,性格更加孤僻内向,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学校的帮助,老师的疏导。可是,学校的关注远远不够。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学校工作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虽然问题由来已久,却没有得到基层教育部门的重视。我实习所在刘寨中学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①一位老师联系3至5位留守儿童,一个学期和留守儿童谈心1至3次。②正在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这些举措对解决学校留守儿童问题有一定作用,但远远不够。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在社会,关键在家长,疏导的主体是学校。因此,只有社会、家长、学校等各方面都行动起来,留守孩子才会走向阳光,健康快乐成长。
留守儿童的成长关乎祖国、社会未来,关注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成长,全社会应该树立起关注农村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意识。每一个人都为农村留守儿童献出一份爱,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表达关爱的方式有多重,不一定用金钱去衡量。只需一个书包,一个文具盒,一句亲切的问候,就可能点燃留守孩子的希望。
学校应该制定详细的留守儿童工作计划,把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学校、班主任要定期联系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及时了解这些孩子的具体情况。对于这些孩子的一些不良生活学习习惯要及时予以纠正;任课老师要给予留守孩子一些额外的关注,例如找这些孩子谈心,为他们进行功课辅导等;引导留守孩子积极参加体育文化艺术活动,培养他们阳光的心理。总之,学校、老师都要有明确分工。
5.留守儿童教育查报告 篇五
颜炜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掌握不同家庭在对待孩子教育上的观念与看法,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调查对象:醴陵市泗汾镇经堂村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
调查内容: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及其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调查时间:2012年7—8月
当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一些孩子的父母未能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将其留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兄弟姐妹。而作为这些家庭孩子的监护人,部分家长能够正确地运用相关教学方法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可有的家长则易忽视儿童的教育或采用不合理的、错误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就此,本学期的暑假,我以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为主题,走访了我的家乡——醴陵市泗汾镇经堂村的部分留守儿童家庭,对他们进行了相关问题调查访问,并通过去网吧查找了一些资料,完成了一次有意义的社会调查实践。此次社会实践的总体进程是比较顺利的,我搜集到了许多有效的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总结,这不但让我认识到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而且此次活动也增强了我的胆量,锻炼了我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这次调查仅限于我住的一个小乡村,调查结果自然缺乏一定代表性,但从中仍可反映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据统计,大部分父母外出打工,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支付子女高昂的读书费用。像我自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小我就跟着爷爷奶奶成长,父母自我不到一岁开始便常年在外,为的就是挣钱养家还有供我和年仅十一岁的妹妹读书。这些都是由现实的家庭状况与贫困的生活条件决定的。但对于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期的儿童来说,他们更需要父母的了解与关爱。相对于其他从小在父母怀抱里长大的孩子来说,由于缺乏父母情感上的呵护与关怀,往往导致其与父母感情上的缺失与空白,而且造成他们性格上的许多弱点。科学研究与分析显示:长期远离父母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不安、失望,甚至出现孤独、郁闷、冷漠及胆怯的心理。我经过此次调查,总结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家长对教育孩子的认识不全面
在调查中,我发现像我一样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的孩子占绝大多数。而在这些老一辈的家长中,大多数又都为文盲,仅仅接受过他们那个年代一两年的学校教育。隔代教育的思想差异及其落后的陈旧观念都对孩子产生了不利影响。他们无法和自己的孩子共同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不能教授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由于对教育孩子的认识不全面,他们主要关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了、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安全,却缺乏了解孩子在校学习动态的意识,忽视了对其人际交往能力、课外阅读能力等的培养,更不注重依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去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而对于在正常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儿童来说,父母往往会懂得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全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会更注重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品德教育。
二、不正确的教育方式
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而在教育方式上,多数监护人对孩子采取了不正确的娇惯的方式,缺乏适当的批评和引导。许多爷爷奶奶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让这些孩子从小时候起便“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因而性格上易出现两极分化,要么以自我为中心、事事唯我独尊;要么软弱怕事、过分依赖他人、处事优柔寡断。甚至一些孩子经常不爱学习,更不尊重他人,最终误入歧途。
三、不恰当的培养目标 一方面,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许多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调查材料表明:75%的家庭不善于给孩子确立正确的教育目标。他们只是从小教育孩子“学习有用的知识”“长大后找好的工作、努力学会挣钱”。这些都是低层次的目标,多处于个人利益。教育孩子要勤劳朴实、努力学习、讲礼貌、勤俭节约的占11%。而只有4%的家庭要求孩子要严于律己、诚实正直、关心社会,长大了为国家做贡献。为改善这些现象,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这一系列问题,我也提出了几条建议:
一、家庭方面
(一)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家长应积极主动地学习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与孩子共同学习;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努力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同时更要注重多关注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并配合老师一起适时地给孩子提供帮助。
(二)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更要经常关注孩子在家的成长情况。定期的给孩子及孩子班主任打电话、学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并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同时,有条件的父母可以把孩子接到自己所在打工城市学习,使其受到更好的教育。
二、学校方面
(一)学校要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对期中留守儿童的家庭信息情况进行特别记录与存档,对其给予更多的关爱,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留守儿童的的爱心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像家一样的温暖。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教育,他们在心理上承受着普通孩子所没有的压力。因此,为弥补其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学校老师应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学习情况,并掌握其家庭成员的联系方式,适时地联合家长给予恰当的关怀与教育。
(二)多开设一些关于学生品德和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对广大留守儿童进行有益的引导和教育。留守儿童相对于在正常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更加脆弱与敏感,从小缺乏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更容易长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而学校方面应积极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和品德方面的健康教育。
三、社会方面
(一)社会方面应就加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多做宣传。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隔代的祖辈,他们自身文化程度较低,而且缺乏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所以可以多召开一些关于加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讲座,运用媒体等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对相关家长进行这方面的知识教育,同时鼓励整个社会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从而促进留守儿童的成长。
6.留守儿童教育调查报告 篇六
在本调研报告中,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一社会问题,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以社会调查、文献调查所取得的实证材料为依据,根据党和政府的现行政策与治国理念,进行剖析、论证与诠释,以探索解
决我国、我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对策与社会对策。
第一部分,分析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第二部分,报告调研观察到的留守儿童问题的若干表现;第三部分,论证留守儿童问题的特点;第四部分,提出课题组对
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一组建议。
本课题组在团省委的组织下进行了这一项调研工作,实地调查可以代表湖南省的情况,文献调查佐证了这一社会调查。由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全局性,在提出建议
时,则采取了全国性的视野。
第一部分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 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
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左右,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数字也大有逐年增加之势。(《经济参考报》,2005年1月8日)另外网上多个材料中的数据估计2000万之多。如果以农民工的规模概算,恐怕这两个数字均属于较保守的数字。
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学者、舆论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解决或缓解这一问题,首先应
该了解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
留守儿童是农民工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分,或者说,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派生出来的一个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家庭
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环节存在缺陷所导致的。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为什么让子女留守?为什么当留守儿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别无良策?根本原因是他们本身面临种种生存的压力。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必先关注农民工问题。
(一)农民工的概念
李培林是这样界定“农民工”的:“农民工指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去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生活文献出版社北京2004年版,第307-308页)李培林以这个定义,概算出中国共有2亿农民工,其中占第二产业工人57.5%,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7%,是中国产业工人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第309页)这个概念较宽,它包括了离农不离土,即在本地
乡镇企业打工的农民。
我国政府是这样定义的:“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的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时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
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二)农民工的出现
1949年以后,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以户籍制为核心的人口政策在50年代中期成型,政府强制性地控制着人口流动。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方面产生的所有制多元性、区域发展的差异性、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性、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原有劳动力的过剩性、城市化的加速性等一系列发展态势,引起了20世纪80
年代人口流动规模迅速扩大,1989年第一次出现了“民工潮”。
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原有劳动力的过剩性是一个前提性的因素。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存18亿多亩,按农村现有劳动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进行推算,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在农村约有劳动力4.98亿,剩余农村劳动力近3.5亿。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1.2亿,其中进入城镇在二、三产业企业打工的农民工约为8000万人。据农业部、劳动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估计,2002年离土离乡的农民工约为9460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来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就意味着
在近期内还会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截止2004年底,农村人口为4320.02万,占总人口的64.5%。湖南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始于70年代后期。据省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调查统计,2002年,全省农民工为525万人,其中,省内城市务工的为18%,省外务工的为82%;2003年为736万人,到2004年达到829.1万人,三年内增长63.3%,年均增长21.1%,我省成为全国劳务输出大省之一。2004年全省农民外出务工人数829.1万人,创年收入497.46亿元,占农民总收入的40.7%。因此,农民工对于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质量,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三)农民工的生存困境
分析农民工的经济、社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可以认为:农民工是不得不与其子
女分离,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1、农民工经济现状
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工对流入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外国资本是朝着“廉价劳动力”而来投资的,外资追求利润,尽可能地压低工资水平,加之中国劳动力过剩量大,就业竞争起到了压低工资水平的作用。而私营的中资企业、乡镇企业,则采用“低工资”模式操作。这样,各类企业农民工工资普遍较低。改革开放之初的“打工妹”的工资水平,20余年后其女儿到同地同类企
业打工,工资还是差不多。
在省内流动,甚至在本地区内流动,农民工收入同样受到过剩劳动力背景的挤压,工资水平不高。一般年收入水平在4000元~10000元之间。上海市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为600元。(郑桂珍:《流入城市儿童状况初探》,《南方人口》2002年第1期)北京市有子女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农民工月收入为800元左右。(北京市教委政策法制处:《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制定规范》,《北京教育》2002年第6期)上海、北京是收入较高的城市,其他城市一般要低于这个水平。
陆学艺等说:农民工状况虽说比农业劳动者好,但一直只能获得低工资,在最近的10多年里,有很大部分农民工和雇工的工资一直处于400~500元的水平,没
有任何增加
据山西省总工会调查,农民工的收入更低,“农民工主要从事矿山采掘、建筑建材等比较危险、艰苦的工种,但工资水平却较低,约有8.6%的人月平均工资在300元以下,约24.3%的人月平均工资在300元至500元之间,均低于当地200
4年最低工资标准。”
2003年冬成为新闻热点的“欠薪”问题,也是农民工经济状况雪上加霜的原因之一。经国务院有关部门调查,全国欠薪总额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即平均每个农民工被欠薪1000元以上。
据网上文章,农民工仅获得其创造的新价值的1/3。1亿农民工的总收入有估计
为5000亿元,占农村人口总收入的1/3左右。
农民工的低收入状况,决定了一部分农民工无经济能力把未成年子女带到身边,而是留置在家乡,以降低养育子女的成本。因为带到城镇,必定会增加租房费用、生活费用与教育费用,至少这三项费用是超过半数的农民工经济上难以负担的。
2、农民工社会现状
农民工的社会现状的最大特点是其流动性。以流动的空间性分析:其流向主流是从农村向城镇;其区域以省内流动为主,跨省流动向东南倾斜,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京津连流动人口圈、沪宁杭流动人口圈、广深厦流动人口圈。这种空间远距离的流动,且就业在城市、行业、单位间的不稳定性即流
动性,使部分农民工难以把小孩带在身边共同生活。
农民工的职业行为的基本特点是非农化,但主流职业行为多与城镇主流职业相分离,基本上是城镇原有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的一种补充,甚至是流入地当地劳动力所不愿意干的粗活、重活、脏活。具体职业类型主要是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业、建筑业,以及层次较低的服务业、家庭雇佣等。农民工的职业具有低层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地位处于城市社会下层,或谓“边缘化”状态。这类职业有的是雇佣方提供的临时的、简陋的住处,如农民工较大的一个群体是建筑工,一
般在工棚或在建建筑物内息宿,带小孩就不能不自己租房他住。
农民工流入城市的数量不断扩大,全国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存在阻碍了农民工将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二元的城乡户籍制度,形成了一种“现实中的农民进了城,制度中的农民没有进城”的尴尬局面。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重要手段的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逐渐发展成为隔绝城乡,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最重要制度。这种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户籍制度与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制度的不公平的结合。虽然现在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农业户口的人在城市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例如,有的地方限制农民工子女上学,有些地方虽然允许农民工子女上学,但额外要加收一定费用,且费用很高。即使入了学,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或高考,而各地教材的选用又大不相同,这就使得农民工子女面临转学后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另外,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原因,农民工不得不将子女留守在原籍地农村。由此,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
殊群体作为农民工的一个副产品凸现出来。
这种城市二元的户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体现了它的合理性,一是缓解了农民工流入地城市的市政建设的压力;二是避免了曾经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过的“贫民窟”这一社会问题;三是有效地降低了民政救助规模与社会保障压力。但是,这是以牺牲农民工的权益,牺牲社会公平而实现的。
两害相权取其轻,政府对农民工的政策,以及农民工把子女留置农村,均是一种
理性的选择。
3、农民工的生存问题
农民工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居住、工作条件恶劣,闲暇时间少,精神生活匮乏
他们平时劳动时间长。并且很少享受法定休息时间。山西省总工会的一个调查,说明约有84%的农民工不能享受法定休息时间,约45%的人没有休息日,连续超
负荷劳动。
劳动作业环境设施简陋,存在安全隐患。在一些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工地、宿舍昏暗拥挤,卫生条件差,生产生活设施普遍比较简陋,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部分个体老板和不法矿主只顾赚钱,不进行安全投入,不配备劳动安全防护用品。
(2)处于城市边缘状态,没有融入城市居民之中
来自于生存和生活的压力以及离乡背井的孤独,给许多农民工的心理蒙上了阴影。昌邑市检察院曾会同当地医疗卫生部门对200名年龄在20岁至40岁的农民工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他们中“感到寂寞孤独”的占92%,“提心吊胆,担心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占47%,“为感情问题整天感到困惑”的占36%。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相当一部分农民工采取消极的生活方式,有的将自己封闭
起来,有的则借酒消愁甚至寻衅滋事。
(3)处于非福利状态
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基本上把他们排除在外。
参加社会保险难度大。如山西省有40%的农民工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险。用工单位普遍认为参保会增加用工成本,农民工则因为不能立即受益也不愿投保,他们宁
愿省下钱带回家。
广东商学院社会学系谢泽宪主持的“珠江三角洲工伤研究项目小组”在佛山、中山、东莞、惠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对38家医院、1家职业病防治医院的582位工伤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遭遇工伤这种特殊困难关头,53%的工伤者表示得到过一些关心,20%表示很少有人关心或者没有人关心。对于“如果您得到了关心,他们是谁?”的提问,工伤者的回答是:朋友、老乡78.4%,家人、亲戚73.7%,同事58.1%;老板23.9%,好心人20.6%,医生护士16.2%;
社保局2.1%,劳动局2.4%,社区0.5%。
(4)处于收入高风险状态
合同签订率低且不规范。山西省总工会调查的农民工中,有26%的农民工没有与用工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在签订的劳动合同中,不规范的超过三分之一。
按月领工资难。山西省目前仍有部分用人单位没有按《劳动法》规定的“按月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约27%的农民工不能按月领取工资。此外,15.69%的农民
工每3个月领一次工资,9.82%的农民工半年或半年以上领一次工资。
农民工自身在上述生存条件下,从经济开销、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度等角度考虑,比较留在家乡与带在身边两者的差异,选择把子女留置在家乡,托孩子的祖父母、伯叔父母或其他亲友代养代管,是在理性的考虑下做出的合理的决定。
可以预测,在一定的时期,农民工收入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城乡二元制户籍壁垒(实质是社会保障资格如住房、低保、失业保险等的藩篱)只能逐步拆除,一部分农民工带子女进城需要居住、生活、管带、上学等条件难以一一满足;因此,留
7.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七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非常复杂,也是持久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主要存以下几方面:
家庭教育欠缺。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抑或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抑或数年不知家里的境况。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照顾不周,内心感到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因此,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将孩子一步步往悬崖边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留守儿童也就变得胆大起来,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总而言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扭曲,无限制的物质满足,行为规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错误思想观念极易在留守儿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另一严重后果表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他们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关怀,没有倾述和求助的对象,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多种心理疾病。他们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其有的行为甚至让人不可理喻。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软弱无力。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长期留守的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他们要么由祖辈照顾,要么由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监管。由祖辈照顾的情况下,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委托人监管的情况下,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监护的留守儿童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有关调查显示有47%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有41%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有10%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生成绩优秀。在调查中对老师的采访我们还有以下结论: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下降了”,有多达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出去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注:数据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在教师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这是中途退学方面,另外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上高中的几乎微乎其微。另外,学校教育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智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留守儿童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在这种教育局面下,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
社会关爱不足,使他们彷徨在社会的边缘,这是留守儿童面临的第三大问题。没有社会的关爱,社会教育欠缺,使得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不规范,思想修养方面出现严重偏差。继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之后,对留守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来自于社会。然而,如今的乡土秩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来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这又引起了下面将要探讨的问题,留守儿童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可谓之环环相扣,留守儿童年龄均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学校,家庭之间的安全链接被迫中断,使留守儿童极易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诸如留守儿童被拐卖的现象并不罕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留守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沦为街头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是很大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解决。
8.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八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专家预计到2010年,我国城市户藉人口比例上升到50%左右,即城市和农村户藉人口持平。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子女成为了留守儿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注儿童成长责无旁贷。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主要是因为其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第二监护人年纪偏大,或父母一方外出打工,一方忙于田头和家务,无暇顾及儿童,因此出现了儿童在学习上无人辅导,生活上无人悉心照料,心理出现问题无人疏导,品德习惯无人培养,安全问题无法保障等问题。但此次调查更多地关注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培养儿童少年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其心理健康是基础,否则,既使学富五斗,也很难为构建合谐社会,合谐家庭做贡献,更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原因主要有:
1、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未意识到儿童长期远离父母的危害,在儿童期最需要与父母建立亲密感、依恋感时,没有得到满足和完成,因此导致儿童分离焦虑和不安全感,形成自卑、冷漠、自私的性格,最终导致性格、人格障碍。
儿童期是孩子与父母亲密感建立时期,也是儿童与父母共情期,是和父母学习爱的语言和能力时期。如果这个时期父母远离孩子,会导致孩子丧失体会爱、学习爱、表达爱的能力,因此一些留守儿童感情淡漠、冷酷、自私而且通通常都有比较自我的个性。加之监护人缺乏教育常识,对孩子很少表扬和肯定。孩子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也通常偏低。许多留守儿童缺乏幸福感,甚至觉得自己被遗弃,是多余的人,这些已为他们长大以后的人际交往障碍和性格障碍埋下了伏笔、由于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他们很少关注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导致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心中有苦闷无处倾述和发泄,暴力倾向问题已初露端倪.监护人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对孩子品德教育关注的只占还不到一半,对孩子没有耐心,每天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很少。而监护人空闲时间用来看电视、打牌、挫麻将,做家务,购物等占了很大比例,致使留守儿童孤单、苦闷、烦恼时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来发泄。留守儿童有苦恼能向大人倾述的只有很小一部分,而更多的是通过记日记、吵架、打架发泄、离家出走,上网或搞小破坏来引起大人注意等等手段来发泄情绪。有在学校因打架、上课溜号、搞小动作,拿了别人东西而违纪,甚至有少部分的留守儿童想长大后在社会上当老大。
儿童期也是倾诉欲求期,他们在这个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有强烈的倾诉欲,如果这个时期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温情,得不到向父母倾诉的欲求满足,无从发泄一些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开导、抚慰,久而久之重者会导致暴躁性格和攻击性人格,甚至是暴力倾向。这样的孩子常常表现为性格古怪、暴躁、攻击性强,而多数监护人和老师不了解孩子性格的成因,只是简单批评,甚至对孩子采取过激行为,这更加重了孩子的苦闷和负面情绪,进而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攻击性人格。
3、由于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教育方法失当,导致许多留守儿童虽然想跳出龙门,考上大学,却因成绩不理想而对自己的未来产生焦虑,进而逃避人生和责任。
孩子们的监护人大多都只受过小学、初中的教育,虽然大多数的监护人都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但能辅导孩子学习的却很少,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也没想到去问父母,有的谁都不问。由于许多留守儿童在家中学习无人辅导,加上监护人不够重视与学校沟通和配合,没有意识到学校、家庭双方配合的重要性,一些监护人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等情况,错过了及时教育孩子的机会,这些都是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虽然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但由于监护人片面强调学习成绩,灌输去上大学的好处,忽视孩子全面发展,没有帮助孩子建构起正确的成才观,许多孩子认为建设家乡、当种田能手没出息,绝大多数孩子理想是考上大学,跳出农门。而且由于监护人多为隔辈,出于想泥补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等缺憾,这些隔辈监护人对孩子往往格外溺爱,加之部分监护人不支持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不关心集体、缺乏责任感,因此养成了一些留守儿童娇纵、任性、承受能力、责任意识差、内向、懦弱的性格,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承担起社会、家庭的责任,最终会成为逃避型人格。
二、建议与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并已成为社会性问题。只有多方关注、齐 抓共管,并形成长效机制、才能培养出一批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政府重视、社会关注是解决留守儿童的关键。只有全社会关注、通力配合、整合资源,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地方,在条件许可下当地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撤乡并镇、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等有利时机、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成立“留守儿童学校”,或在学校、社区、嘎查、村成立“留守儿童家园”、“留守儿童监护人指导站”。要全面细致地对辖区内留守儿童进行摸底登记造册,并采取有利措施,如培训离退休教师、干部等“五老”人员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成长顾问”,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定期与其谈心、上心理课,陪伴留守儿童成长。在“留守儿童家园”设心理辅导室,学习辅导室,娱乐活动室,解决孩子们心理需求和学习方面的问题,并通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心胸,加强她们与人沟通的能力。“留守儿童监护人指导站”要定期授课,并利用留守儿童父母返乡之际,或利用写信等形式,给他们传授有关知识,让他们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增强其监护人的责任意识。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网络让亲子定期视频见面,以加深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恋,解决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分离焦虑而导致的性格、人格方面的障碍。
2、教育部门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主阵地。由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选择了寄宿制,所以教育部门承担起了越来越繁重的监管责任即第二监护人的职责,并业已成为全方位监护学生的主阵地。老师已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承担起父母的责任,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这样才能弥补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监护不到位而导致的心理、品格、安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缺憾。教育部门应尽早成立留守儿童问题指导中心,派专人研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儿童成长期大部分在学校,学校除了教书,还要关注儿童身心健康问题、品德等问题,要建立起相关机制和制度)要针对新时期新特点,适时调整办学理念、积极应对新情况新问题,不辱使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身心健康的“四有”新人。
9.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总结报告 篇九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搞活,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也致使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慢慢吞噬着农村孩子的心。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民工队伍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及照顾,使得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迷茫失措。那么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必须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学生的人生导师及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工程师的重任。
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称“心育”)已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正确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的主要途径。
再者,“心育”是德育的切入点,是德育的主要内容,要把“心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心育,注重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拓宽德育的渠道,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以下我校结合工作浅谈一下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关爱、教育、培养学生从心开始
心育更要求教师用心教育“有人就有心理”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发展,认识活动都有差别,每个人的习惯、个性等等都不相同。正是人们千差万别的心理活动才构成了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
“留守儿童”是一群特殊群体,这些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隔或双亲中一方分隔,缺少比较健全的家庭关爱和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心理问题、性格品德和行为缺陷。我班曾有一位学生,母亲残疾,父亲为了生计外出务工,一难得回来一次。由于母亲的身体原因,他作为老大,每天回家除了学习就要忙家务,父亲常年在外,心里的苦恼无法倾诉,寻求不到关爱和引导,在心理上产生极重的负担。时间一长,他结交了一群社会上的朋友,开始旷课、逃学、打架、打游戏,在学校和同学相处时,自尊心强,爱面子,极易激动,发脾气,时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于顶撞老师。但在与他接触后,我发觉他只是一只迷路的羔羊,于是,我时常找他聊天,从他的生活谈到他的学习,谈他的理想,并且告诉他我很愿意做他的倾听者,一切从心出发,让他真真切切感受到老师我对他的关心和爱。慢慢的,我和他成为了知心友,他不再逃课,不随意发脾气,闹事了,只要有问题他就会想到找我诉说和帮他解决。
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他们有自己的认识和择友标准,要想和他们成为朋友,我们就应该理解、尊重他们,让他们从心中感受到我们的爱,和我们成为知心友。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从“心”出发……
(二)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当学生理解了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与热爱,才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鼓舞力量,引起情感共鸣,融洽师生关系,这对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而才能更激发学生完成老师提出的严格要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爱育爱
“师德”的精粹在于“师爱”,要用心温暖、感化、引导学生,学生在成长中的基本需要时同情、理解、尊重、宽容、爱心。而以爱育爱,则就是要通过教师的爱育出学生的爱,让学生体验爱、理解爱,并学会付出爱。通过教师的爱,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让我们学会换位思考,树立终身学习的自我教育观,言传身教,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一颗宽容、博爱的心去呵护孩子们纯真而敏感的心灵,让他们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愉快的学习和生活,不断追求各自的幸福人生。
和平小学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总结报告】推荐阅读:
留守儿童总结报告08-01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08-1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10-22
留守儿童整改报告08-17
留守儿童品德教育讲座10-11
留守儿童教育叙事10-17
留守儿童之家申请报告06-17
农村留守儿童实习报告07-09
某县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7-09
留守儿童之家教育管理制度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