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重力的课件

2024-07-30

小学科学重力的课件(共11篇)

1.小学科学重力的课件 篇一

建高塔的小学科学课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终点,中间过程用塑料瓶为主资料,通过实验和制作来探究物体的稳定性问题。其中强调了将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猜测相比较进行反思的方法,这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一个方面。“猜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猜测相比较”这是本节课的全过程,把探究的亲历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本课总共有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欣赏塔的图片让同学感受塔的神奇和在生活中的具大作用和塔的一起点,这个一起点是外观的结构,让同学猜测,塔不倒的秘密。

第二个活动: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第三个活动制作塔。提供同学可选资料与瓶子个数的限制,同学会根据前面的猜测和自身的经验搭建塔。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发挥同学的发明性、主动性。

第四个活动对制作的塔进行评价与反思。评价的重点放在塔高且塔不倒的的原因分析上。反思实践与猜测进行比较。

二、学情分析:

同学在学习这课时,有这么几个知识作为基点:一、同学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与简单的力学知识,知道一些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的作用;二、同学已经学习了“框架结构”这一课,知道框架结构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2、科学探究:

引导同学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想相比较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认识一般不容易倒的物体构造特点。

五、教学难点: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猜测相比较进行反思。

六、教学准备:

1、同学分组资料:同学科学文件夹、四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橡皮筋、筷子、透明胶、装满沙的水槽、直尺、玻璃球、剪刀、同样大小的塑料瓶3个。

2、教师:不倒翁一个、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由猜测进入探究的主题

在课的开始,我拿出了同学们喜欢玩的玩具不倒翁,让同学说出它不倒的秘密。创设的这个情景有两个意图:第一,可以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第二,为同学猜测塔不倒的原因作了铺垫。因为不倒翁不倒的原因就是上轻下重。

开课的第二个活动是让同学欣赏塔的图片,让同学根据塔的结构和它们的一起点来猜想塔不倒的原因。猜测是由问题直接推测结果的一种直觉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同学科学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科学探究态度。但是猜测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同学不敢猜,怕自身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讪笑;二是同学的猜测漫无边沿。因此,科学情景的创设,生活经验的提炼是猜测的重要铺垫,这一节课的几张常见塔的图片和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就为同学的猜想作了铺垫。

(二)、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在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时,让同学根据我提供的两个空塑料瓶和一些砂子自行设计实验:怎么放塑料瓶最容易倒?怎么放塑料瓶不容易倒?怎么放塑料瓶最不容易倒?让同学经历如何放置物体最不容易倒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同学的分析能力。

(四)、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在同学通过探究出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后,让同学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建一座高、稳、美的塔。然后又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身的效果并介绍建塔的设想。这个制作活动把同学的生活经验、学到的知识的运用以和同学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同伴间的合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五)欣赏群塔,畅谈收获

在课的结尾,我出示了几组有名的古塔。让同学在轻松的氛围下,欣赏古塔,这节课同学探究的、说的都是身边的塔,历史悠久离我们很远的古塔也具有这个特点。最后让同学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并让同学在生活中多留意观察,哪些物体具有不容易倒的特点,让同学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有效性是一个需要不时考虑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探索有效探究的方法战略,彰显探究的魅力,焕发出科学课堂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2.小学科学重力的课件 篇二

1.应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始学习科学, 学生多有神秘感, 或认为深奥莫测, 或认为高不可攀。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入手, 使他们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 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 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往往在这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学“植物转基因技术”时, 可以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高速公路两旁发光的树,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产生兴趣, 再给学生讲解这是将某种发光基因移植到植物的基因中, 从而使植物发光, 这就是植物转基因技术, 所以我们可以不用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 种上发光植物就行了。这样, 激发学生求知欲, 给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带来极大乐趣。

2.应用多媒体课件压缩自然空间呈现全貌

《科学》这门学科涉及许多宏观世界的知识 , 许多现象受到时空的限制, 无法看清全貌, 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压缩空间, 使其面貌及运动规律全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例如:教学《雾和云》这一课时, 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结成许多小水珠或小冰晶, 聚集在一起, 飘浮在空中;在低空的是雾, 在高空的是云。由于现象在空中, 学生无法看清过程, 就可用电脑设计好空气分子、冷气、小水珠、小冰晶、雾、云等, 用动画展示雾和云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重点知识。

3.应用多媒体课件揭示事物的内部运动过程

在《科学》学科中, 有些现象在内部运动, 学生无法看清, 很难理解, 可利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揭示事物的内部运动过程。例如:教学《叶的光合作用》这一课时, 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 叶绿体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需要的养料, 同时放出氧气, 叶的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可以先用电脑设计好能发光的太阳、叶绿体“食品”加工厂 (包括输入水分、二氧化碳的管道, 输出养料、氧气的设备) 、水分、二氧化碳、养料、氧气等, 用动画展示叶的光合作用的运动过程, 让学生在好奇中理解知识的奥妙。

4.应用多媒体课件用动画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

在《科学》教学中, 有的实验只能展示表面现象, 学生感觉抽象。例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时, 拿一只瓶子, 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 把水倒进漏斗, 水不能流进瓶子;把瓶塞松一松, 水流进了瓶子。如果做实验, 学生可以看到现象。松瓶塞的时候, 学生并没有看见空气跑出来, 还是感觉抽象。多媒体电脑课件就能弥补这一不足, 用电脑设计空气分子, 当松瓶塞的时候, 空气分子跑出, 水流进瓶子, 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5.应用多媒体课件延长或缩短时间展现全过程或细节

在《科学》课中, 有些运动过程短暂而迅速, 无法让学生看清晰, 就可利用多媒体电脑课件延长运动时间, 拉大各动作之间的间隙。如讲到青蛙跳跃时前后腿的运动过程, 先是后腿蹬, 紧接着前腿跳起来, 最后前腿先着地, 后腿紧跟着着地。如果用录像片段, 运动过程一晃而过, 学生无法看清楚, 可用电脑设计青蛙的几个运动动作, 拉大每一跳跃动作之间的间隙, 使整个运动过程时间延长, 使学生对各细节清楚明白。

还有一些不适合课堂展示的缓慢变化现象, 可用多媒体电脑课件缩短时间以展示全过程。例如:教学《发霉》这一课时, 食物在温暖和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但需要几天时间。学生无法了解它缓慢变化的全过程, 用电脑课件缩短时间并用动画展示发霉的全过程, 让学生一目了然。

6.应用多媒体课件弥补实验中的空白

在《科学》实验中, 常因缺少一些贵重仪器及实验操作步骤很复杂而造成实验空白, 可用多媒体课件弥补实验中的这些空白。例如:教学《大气压力》这一课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时, 把两个大的空心铜半球合在一起, 抽掉球内的空气, 两个铜半球就紧紧贴在一起了, 用16匹马分向两边拉, 才把这两个铜半球拉开。铜半球和抽空气是贵重仪器, 16匹马也不好找, 无法完成这个实验。就可用电脑设计出两个大的空心铜半球、抽空气的机器、16匹马, 用动画形式将铜半球拉开, 让学生心服口服。

3.小学科学重力的课件 篇三

如今的小学科学课比之前的教材更加突出“科学探究”,教材以建构主义等先进课程设计理念为支撑,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这一崭新的理念,突出表现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观察活动”和“探究活动”上。如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下降的规律是什么,种子萌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等。这就意味着在我们的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科学实验作为支撑,但是在繁忙的一线教学工作中,科学教师往往会担任比较忙碌的教学工作,对于科学实验的准备及操作往往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为此,我常常在想如果能制作出一套人机交互良好的科学实验配套课件,这样就能为一线科学教师解除很多烦恼,并且还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去探究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何谓人机交互良好的课件?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机交互:人机交互、人机互动,是一门研究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的学问。人机交互良好的课件,就是指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收集信息,并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而得出一定的结果的课件,与事先预制好只需点几下鼠标就显示结果的普通课件不同,人机交互良好的课件可以由学生或者教师任意输入实验的条件(包括机器通过音频、视频等其他模式识别设备收集的信息)而计算演示出不同的结果。

人机交互良好的课件对于科学实验的辅助与提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课前准备更充分

新教材使用以来我们经常在教师中听到这样的声音:“科学课真是难教,实验材料太难找了!”科学实验材料的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渠道:一类由教师准备,主要包括实验药品、实验器械、制作实验器材,即学生不容易找到,实验课又必需的材料。另一类发动指导学生准备,是指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日常用品、自然现象等。如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我安排学生在上学的路上采一些野花带到学校,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学习解剖花的方法,认识花的结构,了解花相同与不同。而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我发动学生到大自然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学生对果实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为上课准备好了充足的实验课的材料。

而教师要准备的实验药品等往往因为部分小学设备配备不完善,无法在学校内部找到,这样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准备的难度,降低了教师教学的热情,从而产生对科学课的厌教心理。而如果有一整套配套使用的人际交互性较好的课件,教学时教师就能在无法找到必要实验材料时使用这套软件,从而避免教师根据课本空讲实验的尴尬。

二、比幻灯课件更信服

一般课件或者现在教学中所使用的配套光盘中的实验往往比较简单,例如在一些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实验中,光盘中的视频实验往往先展示一个实验开始的画面,然后镜头一转就出现结果的画面。这样简单的视频影像在学生脑海中只能留下短暂的印象,而且还会使得有些学生对影像结果产生怀疑的态度。而如果我们可以拥有能随意改变实验初始条件并能由改变后的条件演算出实验结果的课件,一定可以使得学生更加信服。例如在“像火箭一样驱动小车”的实验中,如果学生可以随意改变气球的大小,并由此计算出小车行使的速度与距离,那么学生对于这个实验就像自己实际操作一样随心所欲,信任程度也会大大提高,而且学生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三、比实验操作更准确

实际的实验操作往往会因为一些非人为因素导致实验失败,例如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小魔术:用水淀粉在纸张上写字,晾干后在用碘酒擦拭写字部分即刻显现出来。这个实验课本的设计意图很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做了后才发现结果往往不是这样的,涂了碘酒的区域都会变成蓝黑色,而不是只有水淀粉的地方才是蓝黑色,原因就是纸一般由植物纤维为原料(含淀粉等),碘和淀粉反应会生成蓝色的络合物,这样就跟设计这个实验的初衷所违背。如果我们设计的课件可以由学生在指定区域写上任意字,并用电脑提供的“碘酒”去涂抹让字显现出黑紫色,这样就能完成这个实验的初衷了。

四、更易引起实验冲突

如在“滴水计时”这一课中为引起学生发现泄水型水钟滴水速度先快后慢的特点,特意设计了10ml、50ml、100ml三个实验,并通过计算让学生去发现泄水型水钟的特点。这样的设计会使得教学内容重复且拖沓,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引导学生注意泄水型水钟滴水速度先快后慢这一点,教师往往会感觉这样的引导会比较生硬。假如我们使用课件制作一个能让水滴匀速的泄水型水钟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出来后学生就会发现这与他自己所做的实验时间不相符合,就会让学生去思考整个实验过程,从而发现泄水型水钟滴水速度先快后慢的这一特点。

五、可实现大难度实验

如在“我们的小车”这一单元中,我们在做实验时往往会因为现实中有摩擦力而使得所得的结果与预设的结果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实验失败。而使用交互性比较强的课件,我们可以假设实验在一个没有摩擦力的世界,这样在“像火箭一样驱动小车”的实验中即使气球鼓起的大小只有一点点变化,也会使得结果有所改变,这样除了可以使得实验的结果能如预设一样成功外,也可以扩大学生的思考方式,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小学科学实验课件 篇四

背景描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

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该组的学生在底部又剪了一块长方形纸片粘在四根圆纸棒的下面,四根圆纸棒的顶外侧用一条细小的扁形长纸条按照长方形的四个直角把四根圆纸棒粘在四个角的内侧。

小组(三):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3厘米,可以承受5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5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塔身是四根圆纸棒,其中①—②两根纸棒的中间粘上一截短的扁纸棒来连接,③—④也一样。在这两截短的扁纸棒中间又用一条短的圆纸棒把它们连接起来。塔顶贴上一张长方形纸片把四根圆纸棒粘在这个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

小组(四):我们组搭的高塔是圆锥体形状的,高15厘米,但是也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4根圆纸棒搭成,一共有4个侧面,相对的两个侧面是两个三角形,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是两个长方形,塔顶是一条线段。该组学生在塔顶上粘上一张长方形纸片。

小组(五):我们组搭的高塔是立体三角形的,高24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形状是立体三角形的,塔底是一个三角形,该组同学分别用一条扁形纸条在塔身从下向上的1/3处围一圈,粘牢三根圆纸棒,又在塔顶粘牢三根圆纸棒,使人从上往下看,塔顶、塔中部、塔底分别是三个三角形,塔身有3个侧面,都是长方形。

小组(六):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高19厘米,可以承受6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6本作业本。

小组(七):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也高19厘米,可以承受2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2本作业本。

教师和同学一起观察,小组(六)的高塔形状与小组(五)的高塔形状相同,不同的是材料的大小。小组(五)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卷得细小又结实的圆棒;小组(六)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比较粗大又不是很结实的圆棒;小组(七)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扁形纸棒。

小组(八):我们组搭建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也是高19厘米,但是可以承受24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24本作业本。

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观察小组(八)的高塔。这座高塔的材料全部是圆纸棒,塔底和塔顶分别是两个三角形,塔身有6个侧面,也都是三角形。

四、小组讨论。

各小组的学生根据刚才观察到的八个小组搭的高塔,根据高塔的形状和承受的重物与自己本组的高塔作比较,讨论以下三个问题: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得出的结论,改建本组的高塔或者给其他组提出建议,怎样改建高塔,使高塔的承受力最大。

1.小组讨论。

2.全班集体交流。

生①:我发现三角形的支架是最稳固的。

生②:再加一根圆纸棒,构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

生③:三角形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

生④:三角形的支架比正方形、长方形的支架使用的材料少。

生⑤:圆棒的承受力比片状材料的承受力好。

生⑥:我觉得给小组(一)的高塔在原来底部片状支撑的地方再分别加上一根圆棒,加固高塔的支撑点。

生⑦:我认为第一小组的高塔里层底部已经是一个三角形支架了,侧面的支撑叶支撑不稳,我们可以在支撑叶的下面再加上一个三角形支撑架。

生⑧:我认为第(八)小组的高塔是搭得最稳固、承受力最大的。他们的塔主要由三角形构成。教师和学生再次仔细观察第(八)小组的高塔。这座塔的顶部和底部还有塔身的6个侧面都是三角形。通过刚才学生的示范,这座塔的承受力是全班搭的8座高塔中,承受力最大的一座。

生⑨:我们都看到第(八)小组的高塔最稳固,承受力最大,因为他们的高塔都是由三角形支架构成的,我们在改建高塔时,只要加上一根圆棒,使它成为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加固高塔了。

生⑩:我们第(二)小组的高塔只要在底部和顶部加上根圆棒,变成三角形,这样,塔就能站稳了,也能承受重物了。

生11:我给第(三)小组提个建议吧,你们组的塔只要在4个侧面都加上一根圆棒,构成三角形框架,它的支撑力就会加强。

……

(各组学生踊跃地给本组或其他组提建议。)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一点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探究方面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制作、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各个活动。在学生完成实验以后,接下来,教师要创造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在交流阶段能够集中,激活他们的思维。

实际上,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他们对活动操作本身比较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个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活动操作的过程中,探究的是未知的知识,因此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就放在这上面。但是,随着活动操作的逐渐完成,未知的知识逐渐显露,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渐得到满足,这时候,他们的兴趣也就会逐渐地减退。待到活动操作结束,他们的兴趣也就跟着结束了。很少有人再对已经完成的实验提出任何的异议。所以,在接下来的交流阶段,他们就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等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这样做:

1.组织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实验结果。由于各小组学生在认知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实验结果也是有差异的。学生对于与自己不相同的东西总是比较感兴趣的。这时候,组织他们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就能再次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5.小学科学食物链课件 篇五

1、初步了解简食物链中的动植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2、知道自然界中几种常见的食物链。

3、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的欲望。

4、萌发幼儿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课件、动植物头饰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根据课件讲述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1、故事里一开始有谁?后来来了谁?发生了什么事?

2、故事里面谁最厉害?为什么?

(二)结合课件,了解动植物间的食物链关系。

1、出示故事里的动植物图片。猜一猜:它们有什么关系?谁被谁吃掉?

2、请幼儿排一排它们之间的关系。

小结:像这样一个吃一个,好像一条链子的关系,我们叫它食物链。

(三)了解动植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动物们你吃我我吃它,多残忍。它们中你最讨厌谁?为什么?

2、假如没有了其中的一个动物或植物,会发生什么事呢?猜一猜。

3、在大自然中,你觉得谁最厉害?(人类)为什么?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动植物的减少呢?(如过量捕杀动物;过度砍伐树木等)

4、讨论:为了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怎么做?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教育幼儿爱护环境,爱护动物)

5、发散思维,讲述其它的食物链。如海里的食物链。

(四)游戏:谁饿了

1、幼儿自由选取角色,根据音乐做动作。

6.小学科学课件沉与浮 篇六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分享了小学科学《沉与浮》课件,欢迎借鉴!

设计意图:

这是大班上学期的一节科学活动。科学活动一直是幼儿很喜欢的课程,因为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验证猜测,得到答案。我班幼儿在之前的活动中已经累积了相关的沉浮知识,本次活动是在幼儿已有的经验上加强难度,通过操作,让幼儿进一步认识沉与浮,知道通过改变形状和重量可以改变沉浮的状态。

活动目标:

1.丰富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状况的不同方法。

2.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3.初步尝试实验的一般过程。

重点: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难度: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状况的不同方法。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装水的瓶子、橡皮泥、塑料玩具、积木、石子、弹珠、盛满水的大水盆、活动记录表

2.幼儿学具:盛满水的大水盆、装水的瓶子、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感知材料,引出主题

1.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操作材料,说一说材料的名称和摸上去的感觉。

2.提问:这些材料放在水中会怎样?

3.进行猜测记录。

二.验证猜测

1.教师根据幼儿的大胆猜测与幼儿一同验证结果。

2.记录实验结果,与猜测的进行比较。

3.与幼儿一同观察记录表“沉下去”和“浮上来”,并得出结论: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沉入水底。

三.幼儿探索,寻找改变物体沉浮状况的方法

1.选择两个典型的物体,尝试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2.幼儿探索:

①让浮在水底的瓶子沉下去。

(改变瓶子的重量,或者投放若干的弹珠、石子,认识悬浮 )

②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浮上来。

(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从而改变浮力大小)

3.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小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和重量都可以让物体的沉浮发生变化。

四.活动延伸

教师:刚才我们对瓶子和橡皮泥的`沉浮进行了改变,那剩下的其它材料我们可以用哪种方法成功改变它们的沉浮状态呢?回家和爸爸妈妈一同试试看吧!

反思:

从这次活动中,我发现像这样的实验活动有两个环节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是鼓励孩子进行实验记录,另一个则是实验结束后的讨论交流。实验记录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尝试着让孩子做个人的实验记录,因为它能记录下每个孩子的发现、问题、实验的结果及其解释,这是保持实验连续性的最好工具,也是激发和延续孩子对问题探索和研究兴趣的最好方法。正如“做中学”中所说的:同样的实验,同样的观察,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讲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

讨论交流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讨论交流是我们经常进行的也是孩子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在这个环节中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讲述自己实验的过程、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反驳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新的疑惑。如:在这次活动中,同样是一个空的旺仔牛奶罐,有的孩子操作后得出是浮的,而有的幼儿却说是沉的。而作为老师的我,在实验中则是起到引导、鼓励、支持、合作的作用。于是我就引导孩子们再次实验,验证结果,原来牛奶罐空时是浮在水面上的,如果里面灌满水后就会沉下去。

7.小学科学重力的课件 篇七

一、多媒体课件在普通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上任课教师依靠粉笔、黑板进行讲授, 难以将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实验现象、化合物的颜色等直观表达出来。讲课时间比较长致使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然而,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实验现象、物质颜色等, 让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高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如在讲授用弹式热量计测定反应的等容反应热的时候, 教师利用黑板讲述很难展示出具体的实验操作以及物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学生面对枯燥的讲述很难理解反应装置、反应前后体系和环境的变化。我们可以将燃烧热测定的实验视频加入到普通化学课件中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测定方法以及实验过程中物质变化, 从而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 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 教师可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适当拓展,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 在讲授水的净化和废水处理时, 教师可以将水污染造成的伤害以图片形式进行展示, 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水污染对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危害, 从而节约用水并关注水污染。然后, 教师结合目前污水处理技术讲授污水净化方法和装置,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

(三)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可节省板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比如, 基本概念可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 教师可不用板书去书写, 节省的时间用于概念的讲授, 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又如, 在讲授体积功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 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方式将体积膨胀过程演示出来, 这样便于学生理解。然后, 教师结合板书讲解公式推导过程, 两者有效结合使知识点讲授更加清晰明了。

(四) 有效调节课堂氛围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传统课堂教学仅依赖于教师的讲授, 上课时间较长,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氛围方面, 多媒体课件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可结合视频、音频以及动画效果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在物质结构基础这一章节的学习中, 学生很难想象分子的空间构型, 当学生听不懂教学内容的时候, 课堂氛围很差。然而, 多媒体课件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全方位展示分子结构、杂化轨道的分布等信息, 将抽象的结构具体化, 加深学生的理解, 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二、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普通化学教学中的两点建议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学的参考和教学内容现代化的体现, 通过多角度教学拓展学生的学习知识面, 扩大学生视野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普通化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以下两点③。

(一) 教学信息量不易过多

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量较大, 但过多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完全消化吸收, 为了跟上教师讲课速度, 学生们只能一概接收上课内容, 没时间去思考。多媒体教学虽然节约了一些写板书的时间, 但上课速度不宜过快, 教师应针对一些知识点仔细讲授, 否则, 会使地理班的文科生很难接受所授内容。所以, 教师应用多媒体应控制教学速度、控制课堂信息量。

(二) 教师讲解占主导

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课堂教学, 但教师的讲解仍然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的讲解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节。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避免照本宣科, 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重点知识认真讲解, 难点知识重点讲解, 积极引导学生, 使学生全面深刻理解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在多媒体展示的同时充分利用板书, 保证重点、难点知识内容框架留于黑板上, 这既方便学生记笔记, 同时也使学生对本堂课程的学习内容有更深的了解。

三、结语

在普通化学教学中, 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解决了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少的问题,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了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

摘要:普通化学是国内外大学普遍开设的, 针对非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这门课程尽量向学生展示化学学科的全貌, 教材涉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文从多媒体课件在高校普通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谈起, 对其应用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普通化学,教学

注释

11徐端钧, 方文军, 聂晶晶等.普通化学, 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3.

22 徐海丽, 孙成涛, 龙攀峰.多媒体技术在结构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 2015, 43 (3) :200-201.

8.小学科学重力的课件 篇八

一、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中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多媒体的使用为新课的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激活新课教学,而且可以把学生带到具体的学习情景中去。借助多媒体所创设的导入情境,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恰当利用电教媒体,能很好地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渲染气氛。

通过读新闻、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新闻、故事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新闻真实、故事生动,感染力强,在课堂上通过读新闻、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热情。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讲述“死海不死”的故事。在学生惊奇之余提问:人在死海里为什么总是浮在水面上?浮在水面上的条件是什么呢?由此,引入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教学。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一课时,我先播放一段地震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错位,树木被连根拔起一现象。学生被这恐怖画面惊呆了,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此时再让学生分小组说一说这是什么现象,并结合汶川大地震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地震情况说给同学们听一听,然后再从现实中来推测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地震,最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壳的不断运动,在地下岩层承受不住,地球内部压力的时候,地壳发生了断裂,这时地震就发生。通过创设地震情景,学生对学习地震知识产生兴趣,并在这情景中,学生如身临其境自主去学地震知识。这样导入,感染力强,学生兴趣浓,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教师通过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情景的导入,呈现出和课文意境相关的画面,这样一来学生也就会更加直观的进入到课文的情境当中。

二、应用多媒体课件,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我们在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来分析学生现状,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尤其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资源,运用多媒体将生活中的丰富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开阔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更好地思考。

如教学《地震》一课,教师根据避震常识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选择合适的避震方法。生动的画面,逼真的音效,有趣的形式,牢牢地抓住了每一个孩子的注意力。游戏中,他们为自己正确的选择而欢呼,为错误的选择而惊叫,也为时间的短促而紧张。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孩子们自觉地将所学的新知应用于实践中,并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9.小学科学重力的课件 篇九

教研〔2010〕11号

各镇小学,市直各小学:

为进一步将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研究推向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经研究,举办我市小学科学教学课件评比,具体评比要求如下:

一、参评作品范围及作品提交时间

本次活动面向所有教师征集优秀小学科学教学电子课件。各校在认真发动布置的基础上,报送优秀的科学教学课件不少于一个。同一参评者作品数量不限。

所有参评作品统一报教研室陈其淦老师处(yzcqg@163.com)。本次课件评比截止时间为2010年6月10日。逾期不予评奖。

二、参评作品要求

1.所有作品应为未正式出版或评奖,且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如引用他人作品须注明;操作便捷,内容无科学性错误。

2.参评作品应符合课程教学的需要,在内容上有较好的通用性。3.有明确的课程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内容全面,并以课为单位,阐述本课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做到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结合,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4.参评作品最好具有相关的课程扩充参考内容。例如,配备必要的习题(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讨论题、思考题等)。5.参评作品主要由参评课件(含源文件资料)、课件制作说明和教学设计三部分组成。

源文件资料包括该课件的制作源文件、所使用的各类素材资料等。

课件制作说明请简要介绍设计思路和使用方法,并附列所使用的主要素材的信息及来源。

6.文件格式应为常见的格式,如有其他格式需提供能统一播放的软件。网络课件应为无需安装即可直接运行的可执行文件或脚本程序。

7.课件需以压缩包形式提交,保证无病毒,且运行良好。

三、评审与奖项设置

本次评选将根据参评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获奖作品将作为我市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资源供所有科学教师观摩学习使用。

10.小学科学重力的课件 篇十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地表的变迁》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全册PPT课件下载页面:http:///

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科学知识: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教学准备:

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

2、欣赏化石图片。

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

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

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

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

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三、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2、讨论交流:

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

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

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

4、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 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 实验:石子变小实验。

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

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

5、研究侵蚀作用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思考:问题

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六、拓展:

11.小学科学重力的课件 篇十一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许多中小学大都建立起了完善的多媒体教室,在中小学教学中普及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也已成为现实。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体是通过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编制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如何编制适合教学使用,质量高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在《科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科学》是中小学的一门较为重要的课程。它传递给了学生丰富的自然科学常识,给学生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开辟了一个重要的视窗。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科学中介绍了大量的自然景象、生物科技等,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紧紧依靠板书和语言表达,教师很难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图片、声音、动画等集合在一起,这些声、像、文并茂的教学信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增强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二、编制《科学》多媒体课件方法的探讨

一套好的教学课件,可以充分发挥课件在MCAI中的作用和功能,它可以起到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然而,一套编制质量低劣的课件,不仅不能发挥课件应该发挥的功能,而且很有可能使用它的教学效果还不如使用传统教学手段,甚至有时起到误导的作用。所以,编制质量高的教学课件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是不容易的。

《科学》作为一门中小学的科普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特点。首先,课程内容丰富,不但涉及到物理化学知识,还涉及到生物地理等内容。其次,由于面对的对象是中小学生,所以内容相对简单易懂。再次,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科学中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据统计科学教材1-5册中总共安排了学生实验30多个,探索与研究30多个,还有总数超过200个的演示实验,充分体现了科学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特点。通过这些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培养学生今后的科学素质和研究能力打下基础。

因此,在制作《科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这就很有必要对课件的制作方法进行探讨。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主要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这些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及其间的交互控制是构成一个多媒体课件的基本元素。在多媒体课件中,将这些基本元素有机地组织起来,可以有效地进行知识表达。科学课程教学中涉及的知识面极其广泛,很多知识,如自然、地理、生物等,需要大量的图片、动画演示等,这些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没法做到的。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做起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网络的发展,给我们收集教学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制作科学课程教学课件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集成技术,将各种对教学有利的信息合理的组合在一起,通过文字、声音、动画展示和视频播放等,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全方位的信息获取渠道。这种从多个角度向学生传递信息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例如:在制作“水的利用和保护”该节的多媒体课件时,我们首先可以收集一些人类使用水的图片和视频,在上课时作为引入部分,然后利用简单的动画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利用图片展示和文字等来说明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和海水资源的比例。通过制作简单的动画展示水的循环。还可以收集一些环保片的视频剪辑,看看我们人类对水资源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接下来可以用视频或动画演示的方法来展示水净化的方法,最后利用文字总结说明主要的三种方法:沉淀法、过滤法和蒸馏法。其间还可以用传统的板书等配合施救。

很显然,通过多种媒体相互结合的课件,要比利用单一的某种媒体编制的课件要精彩的多。

(二)针对学科各部分的特点

科学课程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知识。每部分知识既相互联系又独成体系。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了解每部分知识的特点,并根据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教学传媒。从各部分内容上看,物理和化学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生物主要注重向学生传授健康卫生知识,而自然地理主要是传授生活常识或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如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

在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时,一定要根据各部分知识点这些特点来制作。例如:在编制物理和化学教学课件时,在每个知识点讲授前,先向他们提出问题,尽量留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除了实验现象外,没有必要使用过多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去展示一些概念和理解的内容,如压强、力等,因为这些知识本来就是抽象的概念,过多说明,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反而不利。而对于生物、地理等知识,就需要大量的图片、视频剪辑、动画等。这一方面有利于向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知识,另一方面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体现学生特点

科学课程的对象是中小学生,总体上来看,他们的年龄不大,对科学认知能力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其注意力、自觉性、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管理和引导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该年龄段的学生一般注意力不能持久,所以,在传授重要的知识时,应当集中在课堂的前半部分,制作课件时,应当将主要内容集中在前半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在课件中放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视频等内容。其次,学生不易抓住主次内容。该阶段的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不强,他们需要老师的引导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因此在制作课件时,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和关系不大的内容不要放入其中,以免给学生造成误解。

(四)注重实际操作为主,多媒体技术为辅的实验教学

正如上所述,实验教学是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中的实验一般分为三类: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后探索研究实验。由于演示实验很多,许多学校受到条件的限制,没有办法开展。在课件的编制中,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播放演示实验录像和动画演示,在一定的程度上即节约了时间也节约了教育成本。然而,从实验教学的本质上而言,它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制作该部分教学的课件时,应当注意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解决。例如:在讲解“电路”演示实验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电路的部分元件,向学生提出问题,还需要什么元件。有了元件后,再问学生怎样连接电路,给出连接好的电路图后,再问他们会出现什么现象等等。最后再通过实验教学录像向学生展示整个实验过程。通过这样编制的教学课件,尽量做到模仿实际实验的情况,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它要比一开始就播放教学录像要好得多。

值得提醒的是:一般是在实验没法开展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实验教学课件来替代实际实验操作。如果条件允许,应当尽可能的去实际操作。

三、制作科学课程教学课件时的注意点

在科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一)切忌为了追求形式,为了片面追求艺术性而忽略教育性

许多教师为了多媒体课件的新颖性和艺术性,将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功能基本上都是用上了,图片、视频、动画等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表面上看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际上由于处理不当,造成传递信息过多,以致出现大量无关信息,不但不能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反而由于干扰内容过多,学生不易抓住主次,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对知识的接受。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多媒体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也不能仅仅停留于作表面文章。只有充实的内容与完美的外在形式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有些教学课件为了达到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制作上追求新奇。但笔者认为,这种兴趣是很有限的,随着教学的深入,很难长时间的维持,因为要想将课件做到象故事情节很浓的电影那样引人入胜,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此外,一味的追求新奇和复杂,在无形之中增大了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而且,过分的新奇就会变成离奇,离奇就会造成学生的分心和误解。

(二)不可忽视传统媒体的应用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多媒体不仅仅包括电脑、投影、音箱等现代媒体技术,也包括传统教学中使用的黑板、挂图、演示实验等。很多老师在制作多媒体技术教学课件时,往往忽略了这些传统媒体的使用。其实,传统媒体也具有很多现代媒体技术所不具有的特点,例如,教师书写板书时,可以给学生一个思考时间。尤其是针对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而言,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虽然可以通过现代媒体技术,如录像、动画演示、技术合成等方法来替代,但是其效果还是不如现场演示来的直观。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我们的学生由于一直以来惯于接受传统媒体的教学模式,突然的改变,会带来学习上的不适应。此外,传统教学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但在理论研究上趋于成熟和完善,而且还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所以,现代媒体技术知识应当是对传统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二者相辅相成,切不可为了追求新颖而放弃传统媒体的使用,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传媒。

(三)不可忽视师生的互动性

教师的互动性对于年龄不大的中小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师生之间的一个微笑的鼓励,一个眼神的传递……,不仅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管理和开展,对于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师生的互动。课件的使用既要简单,能便于老师的操作,不至于需要一直呆在电脑前,而无法与学生沟通。也要在重要的内容上,留下必要的师生交流时间,如留给老师提问的时间等。有些课件制作的就像电影,上课的过程就像学生看电影的过程,而老师就像放映师。中间没有师生的交流,也没有留下足够的是实践给学生思考问题,这种课件制作的是很失败的。

四、结论

上一篇:“中国梦?农学梦?青春梦”征文下一篇: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