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规划建设局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9-17

在市规划建设局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8篇)

1.在市规划建设局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一

文章标题:市发改委主任在市十一五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全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全面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安排部署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对开好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一会儿_常务副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就“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面临的新形势

运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是研究发展战略和制定规划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紧紧抓住新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并且提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确定了新世纪前十年“三步走”战略目标和五大战略举措,“十一五”期间正是实现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2003年,我们顺利实现了“三步走”第一步战略目标,人均GDP达到3126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划分的标准,达到了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3000美元到6000美元是一个经济进入加速成长阶段的“黄金发展时期”,主要特征:

1、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为经济增长创造庞大的需求。在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后,消费需求将从为“生存”转向求“发展”、求“享受”。城镇居民的消费将逐步从舒适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将从侧重量的增加,转向注重质的提高和品种的增加。近几年,我市住宅、汽车、电信、旅游、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的消费持续升温。居住、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4项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从1997年的20.5提高到2003年的46,平均每年上升4.2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46.7下降到37.7,平均每年下降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已经进入一个加快升级的新阶段。

2、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为经济增长提供坚实的供给基础。消费结构的升级必然推动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和升级。无论是三次产业结构,还是产业内部结构,都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农业方面,近几年,我市农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粮经比由1997年的3.4:1调整为目前的1:1。为适应人们生活需求的高层次和多样化,农产品的质量大大改善,优质农产品、畜牧业、水产业以及绿色产品、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工业方面,六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68.5,对整个工业的贡献率达到79.2。实现工业化的重点正从以量的扩张为主,转向以上水平为主,工业化的进展更多地体现在工业产品的消耗降低、结构优化、品种改善、质量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服务业方面,2003年,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到45.5,就业比重达到42。一方面,体现生活质量的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医疗保健等高层次服务需求日益旺盛;另一方面,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金融保险、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快速扩大。

3、城市化进程加快,将为我市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人均GDP3000美元至6000美元时,城市化率应达到80左右。目前我市整体城市化率已达到75以上,农村城市化率为41.5。近几年,每年都有13万左右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预计到2010年,我市将有110万以上的人口进入城市。这意味着城市消费群体的迅速扩大,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迅速改变,同时,满足110万人口进城需要的城市基础设施、住房、公共服务等也将带来十分广阔的市场。

4、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将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条件。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经过几年的调整,在全球范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网络化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航天、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从世界看,大体上每20年就会出现一次以技术革命为先导的生产力飞跃,科学发明和科学发现到实际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到全市工业的30.5,其中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产业占到全市工业的28,形成了若干有竞争力的产业群。只要我们抓住科技进步迅猛发展带来的机遇,就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5、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将为我市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重要机遇。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国际贸易已占到全球生产总值的41,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规模空前,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我市是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外向度高,目前经济的外贸出口依存度已达到50,三资企业出口已占全市的79.5,三资工业产值已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的49。天津既是京津城市带和环渤海湾城市带的交汇点,又是东北亚地区亚欧大陆桥最近的起点,并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产业配套能力较强,以及经济、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具备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就可以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从而推动全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阶段,也被称之为“矛盾凸现时期”,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物质资源的消耗强度增加,从而污染物排放也将进入高增长时期,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资源制约、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等各种问题将进一步突出,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城乡差别可能更为明显;三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在给我们带来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竞争加剧的挑战。

二、用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从国情出发,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抗击非典得出的重要启示,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们编制和实施“十一五”规划所要遵循的指导思想。我们要运用科学发展观,把关系天津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分析深、分析透,这是我们制定规划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今年规划编制工作重点就是集中力量搞好重大问题的研究。市领导十分重视这方面工作,兴国常务副市长多次与我们共同研究,逐一拟定重点调研课题。今天会议上已经印发了初步筛选出的16个重点调研题目和32个专项规划题目,按照第26次政府常务会的要求,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下面我结合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搞好重点问题的研究,谈一些看法。

(一)关于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多年来,我市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总规模从1993年的1252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4370亿元,10年平均每年增长13.3。工业增加值2003年达到1103亿元,占全市GDP的46.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冶金、汽车、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和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

但是工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依然很重,尚未完全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粗放经营的模式。比如水资源消耗,我市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65.9立方米,是日本的3.6倍,美国的4.4倍。从全市看,目前我市常年用水量24.8亿立方米,预测2010年需水量达到56.3亿立方米,缺口在14亿立方米左右。能源方面,2003年全市用电量305亿千瓦时,按照后几年全市GDP增长12的速度预测,到2010年用电量需求达到560亿千瓦时,发电用煤需求达到1900万吨,比我市现有耗煤量增加1.3倍。2010年我市电力装机容量要达到1100万千瓦,现在实有装机517万千瓦,有583万千瓦的缺口。目前全国出现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状况尚未缓解,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走过去粗放型增长的路子,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将难以为继。

(二)关于服务业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1990年-2003年,服务业总量由104.1亿元增加到1084.9亿元,年均递增19.8,高于二产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1左右。

但是,与国内发展更快的城市相比,与经济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比,服务业发展还存在差距,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依然很大。一是服务业规模总体上不够大、比重不够高。规模仅相当于北京的49、上海的36、广州的58。服务业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60,我市差距还很大。二是新兴服务业没有形成优势,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明显。金融保险、中介服务、旅游等新兴服务业比重还较低。三是服务业的服务和辐射能力减弱。天津曾经是全国主要的商品及物资集散地,近年来作用有所下降。

“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具备了大发展的条件,一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服务业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我市将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将为生产性的服务需求创造巨大空间;三是随着海河综合开发加快进行,以及交通环境、旅游环境、居住环境的改善,我市服务业向外辐射和对内聚集的范围更加广阔。服务于生产建设、生活质量水平提高的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会展、中介服务和旅游、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将获得巨大发展。

(三)关于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近年来,我市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嫁、改、调和“抓大放小”,全市85以上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80以上的国有小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03年全市私营企业发展到5.9万户,比1998年增长了1.3倍,注册资本增长了2.8倍。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22.6,成为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所有制结构逐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由1992年的7.1上升到2003年的近50。政府职能转变加快,自1999年以来共精简审批事项近700项,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规范了行政审批行为。

我市在改革方面存在的差距。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一是国有企业比重过大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据统计,2002年我市还有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1636家,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的40。全市增加值中,有50左右来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二是改革不到位,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没有真正建立。三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大批中小国有企业没有从竞争领域退出,一方面,国有资产不能有效盘活;另一方面,民营经济通过并购实现扩张的空间狭小。民营经济发展方面,与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比相对较慢,我市民营经济比重比浙江省低25个百分点,比上海市低12个百分点;私营企业注册户数和注册资本只占上海的1/

5、不到北京的1/3,注册资金超亿元的企业只占上海的1/8。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是发展环境差。二是发展空间小。三是融资机制不健全,资本运营不灵活。四是资产流动的市场环境不完善,中介服务不到位。

“十一五”期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我市改革的重点,一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做到政企分开,保证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二是按照公司制改革的要求,对现有的“翻牌”公司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使之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内部管理机制、资本运营机制和约束机制。三是积极发展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四是整合中小国有企业资源,加快从竞争领域有序退出。五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吸引民营企业更多地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并购、重组。六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四)关于扩大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截至2003年底,我市已累计批准三资企业1.6万家,协议外资额453亿美元,到位额245.4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已有98家在天津落户,投资超过67亿美元。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49,实现利润占全市的39.4,上缴利税占全市的27。但与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开放的程度和水平已显得不能适应。一是利用外资增长速度虽然较快,但总量规模相对偏小。2003年利用外资到位额16.33亿美元,仅占全市投资的12.9,相当于上海、深圳、苏州、青岛的27.9、45.1、24和32。二是大项目少,后劲不足。2003年我市1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只有1个,苏州有23个,上海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有2个,青岛5亿美元以上的项目有2个。三是外贸出口一般贸易比重偏低,只占33.7,缺乏拳头优势出口产品,对三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依赖性大,而且支撑点比较单一,仅摩托罗拉和三星两个企业出口就占全市的35.1。“十一五”期间如何继续做好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研究。

(五)关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到2010年我市将成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高度的城市化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城、乡就业问题的主要出路,以新兴中等城市为支撑的区县经济将会成为未来10年或更长时期我市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2003年我市农村城镇人口累计达到223万人;重点镇镇区住宅成套率达到53,生活燃气普及率和集中供热率分别达到78和40,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平方米。目前我市农村城市化率为41.5,按照现代化进程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是产业聚集、资本聚集、人口聚集程度不高,区县经济没有形成像东南沿海一些中等城市的发展规模。“十一五”期间,要在完善中心市区布局基础上,大力发展40-50万人口规模的中等城市,带动小城镇发展,形成以市中心区为轴心,以外围中等城市为依托,小城镇为补充的现代城市集群,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

(六)关于人才培养

培养造就各类高素质人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保证。据世界银行测算,就业队伍学习年限每增加一年,影响GDP0.9个百分点。我市毗邻北京,是国内人才最集中的地区,大量高素质人才将为加快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R&D投入逐年提高。科技综合实力由1993年全国排名第七位上升到现在的第四位;专利申请主要指标均进入全国前10名;各类科学技术人员,特别是有较高学历的技术人员迅速增加,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近30万人,比1993年增加了2.5倍。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使用的政策,多次组团到国内外吸揽各类高级人才近2万人。但是相对而言,顶尖人才比较少,在全国有影响、在各领域有带头作用的领军人才比较缺乏;人才外流尤其是高级人才外流的比较多;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等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有体制、政策方面的原因,如制约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人才发展的环境不足,引进人才还存在中引轻用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企事业单位收入环境、工作环境、待遇环境等比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有较大差距,也造成大量高级人才外流的现象。

“十一五”期间,要把人才的开发和使用作为突出重点,全面实施人才兴市战略,把人才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深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创新用人机制,优化人才环境,改善人才服务,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

(七)关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使城乡居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十五”前三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7和10.3,2003年分别达到10313元和5861元。但是从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要求看,还存在差距。表现为:收入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2000年以来,收入年均增长低于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收入水平在大中城市中处于中上游水平。2003我市在35个大中城市当中排第11位,比上海少4554元,比北京少3570元,比广州少4689元,比深圳少15623元,低于苏州、杭州、宁波、无锡、长春、厦门等城市。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之间差距拉大。“九五”末城市居民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3770元,2003年扩大到5186元。收入增长较慢的原因,一是就业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我市平均每个家庭只有1.4人就业,低于全国平均每个家庭1.6人就业的水平。二是国企改革滞后,下岗职工和低收入阶层人员较多。2003年我市工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达50,经委市属企业在册职工55万人,其中在册不在岗职工占40.5,这部分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只有1966元。三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少,比重低。2003年我市农民工资性收入占55.4,仅比2002年增长了0.1个百分点。上海、北京农民工资性收入已达79和64。另外我市农民收入中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只相当于上海的40、北京的31.4。四是还没有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十一五”期间,要认真研究制约收入增长的深层次问题,加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确保“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的实现。

(八)关于就业和社会保障

近年来,我市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下岗再就业,扩大劳动就业,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我市新增就业岗位18.1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2.1万人,首次实现新增就业量大于新增下岗失业人员量,登记失业率为3.8。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范围,2003年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5.7万人、243万人和193.5万人。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九五”期间,我市新增劳动力77.72万人,安置67.22万人,未就业10.5万人;“十五”前三年需要安置劳动力57万人,已安置45万人,未就业12万人。据测算,“十一五”期间需要安置劳动力预计为127.5万人左右,每年需要安置近26万人就业,难度比较大。近些年,我市就业弹性系数呈不断降低的趋势,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六五”时能新增就业9400人,“八五”下降到5700人,而“十五”前三年只有2300个,就业、再就业的压力增大。

从社会保障方面看,各类保险参保人数只有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还有大量的城市居民没有参加保险,还没有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期间,要认真研究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全社会,特别是覆盖农村的保障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九)关于区域经济发展

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十一五”要把区域规划放到重要位置。积极推进区域经济联合与发展,是“十一五”期间我市重要的发展任务,也是实现中央对我市定位的必然选择。基本思路是,立足京津冀,辐射环渤海,面向东北亚。

从京津冀区域看,由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等9个城市组成,人口5969万人,GDP占全国的9左右,其中天津经济总量占该区域的23左右。从环渤海区域看,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中部,人口2.59亿人,GDP占全国的30.4。天津经济总量占该地区的7左右。从东北亚区域看,包括中国的六省市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北京、天津)、朝鲜、韩国、蒙古、日本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人口十几亿。2002年中日韩三国GDP6.3万亿美元,占亚洲经济总量的70以上。

天津历史上就与周边地区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天津港是北京的外港和河北省的重要出海口,北京出口总值的30、河北省出口总值的60经由天津港。2003年天津港共吞吐煤炭6700万吨,其中53来自山西,42来自内蒙。1986年,天津组织发起成立的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已由当初的15个成员市发展成为29个。到2002年区域内省市累计合作项目4497个,合作金额达到470亿元。近几年,中、日、韩三国区域内贸易量不断增加,1998年区域内出口额为252亿美元,2003年上升到2245亿美元。天津港货物吞吐量中,日、韩的货物占1/3。在全市累计利用外资中,日资、韩资占17。

“十一五”期间是区域经济联合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天津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十)关于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土地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制约会越来越突出,将是“十一五”期间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土地资源。我市土地总面积11919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72.1万公顷,占60.5;建设用地31万公顷,占26;未利用土地5.8万公顷,占4.9;其他土地10.3万公顷,占8.6。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市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其中未利用土地由2000年的6.27万公顷,减少到5.8万公顷。土地产出也有较大增长,去年,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GDP2003万元,比2000年的1375万元提高了45.7,但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北京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GDP2149万元,上海9859万元,广州4663万元。我市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一是城市化水平不够高,农业用地比重偏大;二是未利用土地合理开发进展较慢;三是中心城区土地资源尚未得到高效利用。尽快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环境。目前我市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全市空气二级良好天数为26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2.3,与80的“创模”要求还有差距;水环境中,除饮用水水源已全部达标外,大部分河道还处于中度及以上污染水平;生态环境建设较为迟缓,部分湿地功能退化,全市林木覆盖率仅为16.5,与森林法规定的30要求差距很大,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也仅为31,尚未达到35的创模目标;施工扬尘和工业点源污染也很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天津城市载体功能的充分发挥,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解决。“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生态工程”,调整能源结构,扩大清洁能源使用范围,搞好污水集中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和绿化体系建设,逐步形成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十一)关于城市交通和设施

实施“三五八十”以来,我市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10年累计基础设施投资1415亿元。建成了一大批道路、桥梁,修建了城市景观河道,投入200多亿元进行了地下管网改造等,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仍然有明显的薄弱环节。

市内交通。交通拥塞是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难题。近几年,我市这方面矛盾逐渐突出。一是交通需求快速增长,而交通设施发展较慢。1990年以来,机动车年均增长高达15左右,但道路面积平均增长仅为3左右,平均每辆机动车占道面积每年下降17.6。二是道路系统和结构不合理,规划前瞻性不够。中心城区道路密度仅为3.16公里/平方公里,低于国家规范要求的5.47公里/平方公里标准,且路网配置不合理,地下交通发展不快,快速路建设滞后,主次干路和支路比例失调,道路功能混乱。三是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预测“十一五”期间家用汽车将成倍增长,出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如何解决市内交通拥塞将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地下管网设施。多年遗留的布局混乱,管道年久失修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虽然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改造,但地下管网设施滞后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我市市区供水管道4320公里,排水管道2554公里,燃气管道5890公里,其中使用超过年限的老旧管道需要改造的分别占47、41和66;电力管道3300公里,其中需要入地改造的2300公里。解决这一问题,除政府搞好规划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好体制制约问题。一方面要改变多头分散、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改革投融资体制,采取特许经营权、“肥瘦搭配”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该领域。

(十二)关于资金筹措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预测2010年前全市投资1.5万亿元,除1/3资本金5000亿元,还需筹措1万亿元以上的资金。我市的资金制约主要体现在民营资金比重太低,仅占全社会投资的21.5,银行贷款比重过大,超过50,金融风险过度集中。融资渠道狭窄,直接融资规模太小,2003年全市新增贷款近1000亿,而股票市场直接融资只有4亿多,发行债券仅1亿元。

解决资金问题,必须从改革投融资体制和资本运营机制上找出路。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争取更多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二是成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投资收益担保公司、信托公司等,把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扩大创业投资规模。三是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同时积极吸引国内资金,特别是吸引有实力的民营资本投资。四是办好产权交易市场,保证各类投资者股权投资进退渠道畅通。五是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建成一个项目,建立一种资本运营机制。在总的资金使用结构上,可以考虑银行贷款约1/3,利用外资1/3,民营资金和其他直接融资1/3。在资金投向上,有固定回报、风险低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考虑更多的使用贷款,竞争性强、风险大的项目可以考虑更多的利用外资,民营资金能用多少就用多少,不设限制。

以上谈到的这些问题,都是今后一个时期关系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以新的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思路和办法,使规划的编制更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务实性和可操作性。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去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国家总的要求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由于规划编制和实施的体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规划编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规划理念上,要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在规划的定位上,要真正认识到规划是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今后重大建设项目都要依据规划来决策。规划是政府定的,也是管政府的,政府既要依法行政,也要依规划行政。三是在规划体系上,要形成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十一五”规划要把区域规划放到重要位置。据了解,国家已初步确定编制长三角、京津冀、东北老工业地区和成渝地区4个国家级区域规划。四是在规划内容上,要增强针对性,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务实。五是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论证制度和评估制度。国家成立了规划咨询委员会,组织专家参与规划编制。六是在规划目标确定上,既要重视经济指标,又要重视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重视城市发展,又要重视农村发展;既要重视当前发展,又要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重视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重视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重视发展的速度,又要重视结构的提升;既要重视发展时间,又要重视空间的落实。

我市编制“十一五”规划,除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要求外,还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搞好与“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三步目标的衔接和与五大战略举措的衔接。“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的确定要符合“三步走”战略的要求。二是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相结合,提出改革的思路和对策。三是突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四是突出以人为本。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五是结合规划编制,汇总一批重大项目。把规划的制定落实在项目上,落实在经济布局上,落实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上。六是规划编制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联合与发展不断扩大和加快的背景和要求,突出滨海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按照法制化、规范化的要求,我市“十一五”规划分为三类四级。按规划层次划分:(1)全市总体规划,由市发展计划委组织编制;(2)专项规划,由市有关部门分别组织编制;(3)区县规划,由各区县发展计划部门组织编制。按规划审批划分:(1)全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市政府批准实施;(2)重点专项规划,由市政府批准实施;(3)其他专项规划,由市发展计划委批准实施;(4)区县规划,由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区县政府批准实施。

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4年为重大课题调研、专项和区县规划编制,以及总体规划思路制定阶段。主要任务,一是组织开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于2004年10月底提交重大课题研究报告;二是组织开展市重点专项规划和18个区县规划的编制工作,于2004年底完成规划思路;三是组织开展全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工作,分析预测宏观调控目标和主要领域的发展目标,并提出相关指标体系,2004年底计委向市政府提交“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框架。

第二阶段,2005年初至9月底,为“十一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县规划起草阶段。主要任务,一是完成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起草工作,组织评估论证;二是对全市经济发展目标和相关指标进行协调、衔接;三是基本完成市重点专项规划和18个区县规划的编制。

第三阶段,从2005年第四季度至2006年初市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为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起草阶段。工作任务是,完成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起草工作,经市委和市政府审定后,提交市人代会审议。按照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完善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县规划。

今年规划编制工作的重点任务是搞好重大调研课题的研究。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体现民主参与。我们准备将16个重点课题中的一部分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有些通过定向委托确定承担单位。重点课题研究年底前形成最终成果。各部门、各单位、各区县也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

在抓好重大课题研究的同时,我们还研究确定了32个重点专项规划,作为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专项规划与重点调研课题互为补充,一般重点课题研究的,不再编制专项规划。总的要求,专项规划要在今年10月底前形成思路,年底前完成初稿。区县规划也比照专项规划的进度要求同步进行。

同志们,“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意义重大,任务繁重,希望各区县、各部门按照全市的安排部署,做好各项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市发改委主任在市十一五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来源于,欢迎阅读市发改委主任在市十一五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在市规划建设局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二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 也是我省教育工作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教育部的关心指导下, 在各市县的配合支持下, 在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 齐心协力, 改革创新, 锐意进取, 着力教育内涵建设, 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逐步理清教育发展思路。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 省教育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明确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海南科学发展”为学习活动载体, 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布局调整、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督导评估和绩效考核”等4条措施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抓手。

(二) 把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第一工程, 继续摆在优先发展地位, 持续加大投入。

一是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高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提高财政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标准, 实施范围是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 2008年投入资金1.51亿元, 120万名学生受益。二是抓好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将教师绩效工资发放范围由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扩大到高中阶段教师和退休教职工。

(三) 坚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一是深入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年”活动, 推进中小学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二是普通高中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在巩固和深化第一轮新课程实验成果的基础上, 普通高中教育从规模扩大转向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上来, 力争在5年内使市县重点高中学校都达到“省一级学校”的办学标准, 解决优质高中学位紧缺问题。三是不断完善督导评估制度, 发挥督导评估对教育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修订了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 印发了《海南省普通中小学规范化学校督导评估方案》和新的指标, 对一批中小学进行了评估或审核性评估, 促进各地认真创建规范化学校。四是教育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理顺。省教育厅将4项行政管理事项和琼台师专附属东方中学等4所直属学校下放市县管理, 海南农垦系统中小学校移交地方管理完成了前期政策制定和准备工作, 正式开展试点工作。五是教育信息化运用水平显著提高。大力推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运用, 推进校校通工程, 部分学校做到“班班通、堂堂用”,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四) 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2008年我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予以推进, 职业教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万宁、陵水、定安、五指山、临高和白沙等6个市县职教中心得到建设, 实现了“每个县 (市、区) 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 (中等职业学校) ”的目标。二是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2008年省财政出资为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费, 8个市县政府为农村中职学校学生实行“四免一补” (免学费、课本费、信息费、住宿费, 补助生活费) 。三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面向市场设专业、面向岗位设课程”, 走集团化办学路子, 建成了农业、工业、旅游、商贸、财经、机电等6个职教集团。积极推行“三段式”职教培养模式, 推广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制度,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利用中职学校平台, 采取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并用方式抓好新任“村官”及农村致富带头人的教育培训工作, 该举措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充分肯定。

(五) 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一是规范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启动中小学校和教职工绩效考评工作。二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启动2008年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组织新一轮 (2008-2012年) 骨干教师选拔和培训工作, 选拔了850名省级中小学骨干教师。继续实施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支持海南省基础教育师资培训项目, 选派5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赴上海进行为期2个月的跟班培训学习, 上海选派15名校长和骨干教师来琼支教。实施“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海南省中学英语教师脱产培训班”师资培训国际合作项目。三是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实施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脱产提高培训班和海南师范大学实习生顶岗支教项目。组织开展第三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招聘了459名特岗教师。认真落实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四是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各中专学校、市县职业学校通过调配、招聘, 新增教师300多人, 与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等高校合作引进58名“双师型”教师, 完成教师专业培训2600人次, 选派15名省属中专优秀干部到市县职教中心挂职任副校长。

(六) 深入推进教育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调整充实了省课改实验工作领导机构, 重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项目组, 为课改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加强素质导向和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中考中的运用。认真开展第五次“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 继续加快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步伐, 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逐步落实,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七)

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 教育行政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八) 切实解决好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

一是规范教育收费和办学行为。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专项行动, 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继续开展清理学籍活动, 加大对“高考移民”的打击力度, 实施招生“阳光工程”, 保证考试公平、公正、公开。2008年全省共有4.9万名学生参加高考, 11.8万名学生参加中考, 没有违规违纪现象。二是进一步加大扶贫助学力度。促请省政府出台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意见, 逐步完善国家高校助学贷款机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施方案, 确保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落实到位。继续抓好彩票公益金项目和复星光彩基金等资助项目, 逐步形成资助贫困优秀高中生长效机制。三是认真抓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全面开展校舍安全隐患排查, 全力做好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和重要、敏感时期学校安全稳定工作, 妥善处理海南大学“霍乱”疫情等重大安全事件, 确保了学校稳定平安。深入开展平安文明生态校园创建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确保全省180多万在校学生远离毒品, 受到省综治委的表扬。四是认真做好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工作。全省教育系统捐款捐物达到1975万元, 对1006位家庭受灾的灾区学生进行了补助, 各学校也对家庭受灾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

二、2009年主要工作任务

2009年我省教育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五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继续解放思想, 谋划发展, 提高质量, 促进公平, 加强管理,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扎实抓好教育工作。当前, 我省教育事业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上, 进入到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2008年12月,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增长、保民生”的目标, 并把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第一工程, 这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 加快推进教育扶贫移民学校 (思源实验学校) 建设步伐。实施教育扶贫移民, 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海南的重要举措,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扶贫移民学校的建成, 必将为贫困山区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对解决我省中部地区脱贫和长远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有学校务必在2009年秋季建成投入使用。同时要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关于招聘思源实验学校校长和学科带头人的工作方案要求, 抓紧抓好教育扶贫移民学校的校长、教师配备工作, 并以此创新办学模式, 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方式, 从一开始就把思源学校建设成一所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学校, 形成海南教育在全国的又一亮点, 给省委省政府、香港言爱基金会和全省老百姓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三, 突出抓好教师队伍, 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当前重点:一是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贯彻落实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严禁教师有偿补课, 增强教师责任心和事业心。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 确保今后新增教师一定要具备较高的素质。二是对中小学教师和中职教师进行核编, 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力度。实施全员培训, 重点加强骨干校长、教师培训, 实施名师梯队工程。推选优秀教师传帮带年轻教师, 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四是加大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完善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机制, 推行海南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实行免费师范生培养试点, 落实“政府补贴、免费培养、定向工作”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增加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到农村学校支教, 农村的校长、教师到城市优质学校跟班学习的数量, 把教师晋级与农村支教结合起来, 建立农村学校教师岗位地区津贴制度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的特殊津贴制度。五是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和完善教师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制、中小学校长竞争选拔任用制, 建立健全岗位定期考核考试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 建立科学的晋升制度。深化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 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坚决清理归还被占用的教职工编制, 严禁产生新的代课教师, 逐步解决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矛盾, 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六是提高教师绩效工资水平, 进而提高教师待遇。

第四, 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 提高办学效益。省教育厅将以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加强薄弱学校改造以及实施农村初中改造工程、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农垦学校移交地方管理为契机, 制订新一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 尽快出台新一轮布局调整指导意见, 通过布局调整, 力争使100人以下小学减少一半, 解决农村学校分散、规模小、水平低的突出问题。各市县要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 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 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 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当然, 在布局调整过程中也要防止原有教育资源的浪费。

第五, 深入推进规范化学校创建,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2008年我们启动了中小学“教育质量年”活动, 开展了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 成效是显著的, 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年大约有500所左右的中小学要达到规范化学校水平。2009年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都要实现网络通。加强中小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 提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水平。各级各类学校校长要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推动广大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及时纠正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种违法办学行为。要纠正随意加课、减课、停课行为, 制止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给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的做法;要加强招生管理, 建立健全电子学籍管理制度;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的办法。要依法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班级设置管理,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不以任何名义分设重点校和重点班,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第六, 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和中小学校以及教职工的绩效考评工作。督导评估和绩效考核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省教育厅将进一步完善中小学规范化学校督导评估的办法和指标, 并将结果作为评价、奖惩学校领导的主要依据。完善中小学教师定岗、定责和绩效考评办法, 并将考评结果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绩效工资发放等挂钩, 激活学校内部活力。要把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范围,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第七,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着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2009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暨招生工作会议将在我省召开, 这次会议在海南召开, 是教育部对我省职教工作的肯定, 是全省职教战线共同努力的结果, 也是一次展示我省职业发展成果、向兄弟省份交流学习的难得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 继续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重点加强省农业学校、省华侨商业学校、省卫生学校和省文化艺术学校等省属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 抓好省工业学校、省经济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 确保秋季开学搬迁进驻。加快省级工科类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 不断完善16个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条件。继续推进涉农专业的中职免费教育, 整合农业、就业、扶贫、科技等培训资源, 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工作,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机制,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 面向社会与市场开放办学,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紧密对接我省优势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 促进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融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采取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等方式, 切实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3.在市规划建设局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三

下面,结合现场参观和交流的情况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分析形势,切实增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和部署,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有序、有效地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文明风尚向农村拓展。经过几年来全省上下以及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我省新农村建设呈现了令人欣喜的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坚持把生产发展摆在首位,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最近几年,我们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粮食、畜牧业、园艺特产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坚持走以工促农的发展路子,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基地、连农户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一大批专业村屯,促进了村级主导产业基地化、规模化、园区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组织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产联销联合,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进一步强化、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市场利益分配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强。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产业的不断壮大,使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逐步坚实。

第二,突出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不断改善农村民生,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抓“增收”工作中,各地坚持内部挖潜保增收、外部拓展促增收,广辟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民收入连续登上4000元、5000元、6000元台阶,开创历史最好时期,广大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投入的能力显著增强。着眼统筹城乡发展,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等问题。农村公路、饮水、电网、沼气、危房改造、泥草房改造等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试点,农村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进步。全省五年累计建设完成农村公路4.7万公里,解决了428.7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电网4081公里,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58.9万户,全面免除了232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占在乡农业人口总数的99.07%,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达到74万,实现了应保尽保,56.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第三,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度改造村容镇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09年,全省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治理“六乱”(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厕所乱建、畜禽乱跑)的要求,通过增加投入、动员农民出工出劳等多种有效措施,广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促进村屯绿化、美化,“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六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高标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工业集中区和畜禽养殖小区,积极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完善农村功能分区建设和管理。全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7152个,大型秸秆气化站32个,户用秸秆气化炉2001个,户用沼气池8.36万户,73%的农户用上了卫生厕所。积极推行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建设村级垃圾收集场点3.3萬个。

第四,有效组织多种形式的帮扶共建,积极促进各类资源和要素向农村流动,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2009年现场会之后,我们全面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明确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1000家企业重点帮扶1000个示范村。省军区和驻吉部队发挥自身优势,长期坚持不懈地支持新农村建设,既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又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前不久,省委又组织开展了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明确省直机关1000名处级干部定点接力帮扶1000个薄弱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形成了领导带建、部门帮建、村企合建、军民共建、社会捐建和干部回乡援建的强大力量和生动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流动,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规模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时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投入达到23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25亿元,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亿元,各级帮扶部门单位投入15亿元,发动社会团体、各界人士和企业捐助投入4亿元,乡村集体投入52亿元,农民自主投入94亿元。

回顾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历程,广大干部群众深切感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推进“三化”进程,加快实施“三动”战略,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战略部署和各项务实举措;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真抓实干、社会各界的倾情支持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市(州)、各县(市)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不断强化推动措施,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使新农村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省军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帮扶8个边境县(市),结合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出真招,拿实策,求实效,有力促进了边境地区农村的繁荣和稳定;各帮扶部门和大专院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自身优势,履职尽责助“三农”、真心实意促发展;各帮扶企业和社会各界切实强化社会责任感,以助农兴农为己任,慷慨捐资,真情奉献,互惠发展,体现了回报社会的美德和先富带后富的义举,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广大基层干部长期奋战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不辞辛劳,不畏艰苦,扎实苦干,冲锋在前,为改变当地面貌、富裕农民群众履职尽责,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在新农村建设中付出辛劳、做出贡献的各个方面、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有许多矛盾需要破解,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发展层面看,尽管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进一步改变农村面貌、富裕农民群众、缩小城乡差距的历史重任仍然十分艰巨,顺应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从工作层面看,尽管全省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但无论在工作进度还是在推进力度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工作不积极等问题。有的是畏难情绪严重、忽冷忽热,有的是办法不多、缺乏有效的抓手。同时,一些地方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得不够好,“等靠要”思想比较突出,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在今后工作中要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我省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来认识、来谋划、来推进。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新农村建设,是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是全面启动内需、拉动社会消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重大举措。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思想上进一步坚定,在摆位上进一步突出,在行动上进一步自觉,在措施上进一步强化,努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好政策、好环境、好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的大背景,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为我们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更强的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各级财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全党全社会关注“三农”、支持“三农”的氛围日益浓厚,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新阶段的条件更加成熟。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和“三化”统筹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突出示范村功能建设,科学谋划村镇布局,构筑城乡联动的新型村镇布局体系;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构筑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突出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推进村屯环境整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生态建设体系;突出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构筑和谐稳定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上述要求,具体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不断增强新农村自主投入、自我发展的能力,新农村建设才能不断迸发活力、保持持久动力。在继续深入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加快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实施百亿斤肉工程、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百户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和人参、鹿业、林蛙、木耳、中药材等新兴战略产业工程及林业产业工程,依托我省丰富的粮、牧、林、特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加快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村工业园区和种养小区建设,不断扩大专业村屯规模,实现产业园区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合作化。要把科技兴农作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强化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更好地发挥科技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多途径开辟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当前,我省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一旦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农民收入增长就会出现反弹,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广辟增收渠道,建立起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资金落到基层、惠及到各家各户。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合理調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稳定农民内部增收来源。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好新增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建筑和服务业领域。要积极促进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强化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支持,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及不合理收费,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强化有针对性、有效的就业培训、信息服务等工作,开展好“阳光工程”和“春风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提升农民的增收致富本领。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农民收入增长就快,农村面貌改变就快,城乡差距缩小就快。要把壮大县域经济、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作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要增长点,进一步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化集中区建设,以此为纽带,加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内在联系,拓展农民外部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继续加强农村路、水、电、气、房建设,“十二五”期间,全省要新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新解决4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完成74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行政村宽带互联网通达率达到100%,农村生产用电不足问题得到切实解决。要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加大水利设施投入的机遇,着力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在完成现有1000个示范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尽快再启动两批1000个示范村建设。在具体改造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村屯布局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以建设农村社区为主攻方向,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基础和公用设施。村屯建设要突出区域和民俗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建设,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东部重点是抓好空心村庄治理,20户以下的村庄要按照《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安排,积极引导迁村并屯。中部重点是建设中心村,抓好旧村庄改造。西部重点是抓好泥草房和危房改造,有条件的也可集中建设新村。城郊重点是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行统建农民新村。要结合村屯改造,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强化道路硬化、排水设施、清洁能源、垃圾处理、院落整治、绿化美化亮化、集中饲养小区、村屯周边小流域治理等方面建设,努力创建整洁、优美、舒适、宜居的新农村。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尽快改变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新农村建设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全力实施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政策,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网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工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切实抓好农村扶贫开发,稳步扩大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乡村文化阵地,丰富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要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乡镇创建活动,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第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要以深化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载体,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要紧紧围绕察民情、解民忧、传民声、聚民心,积极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体系,增强服务民生的实效性。要加大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要把切实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全面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畅通农民诉求渠道,健全有效化解矛盾的体制机制,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进一步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吉林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事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全省上下务必高度重视,切实把这件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大事、要事抓紧抓好,在原有基础上再上新台阶。

第一,强化组织推动、帮扶共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突破口,作为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发展的有效载体,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从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各方面,切实强化新农村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抓实抓好。省、市、县三级领导要经常深入村屯,帮助解决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的实际问题。要组织开展好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创造工作条件,加强激励约束,使之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要强化“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帮扶包保工作责任落实,对帮扶工作情况进行经常性调度,切实解决好农村最急需、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确保帮扶工作扎实有效。要注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第二,加强实践探索、政策创新,构建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大胆实践、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和持久动力。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农村财税政策、资金整合政策、土地利用政策、户籍管理政策、平等就业制度等政策措施,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要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特别要注重整合城市各方面资源要素,通过落实帮扶责任和自愿捐助共建等措施,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更好地发挥市带县、城帮乡作用。要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对工作成效显著、贡献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追究相应责任,做到以奖促建、以罚促动。

第三,强化资金整合、捆绑投入,集聚新农村建设合力。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切实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农村环境整治。要积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优先为示范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简化程序,增加贷款品种和贷款规模。省、市、县有关部门,要按照“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作的总体要求,根据职责分工和建设任务,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在资金安排上实行打捆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

第四,坚持真抓实干、转变作风,全力做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村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严把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的质量关、标准关,坚持杜绝出现烂尾工程和“豆腐渣”工程,防止劳民伤财。要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则,不得强迫命令,真正把建设的决策权、主导权放在农民群众手中。要把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办好民生实事有机结合起来,今年省委、省政府承诺为农民办的关于新修农村水泥(瀝青)路2000公里、建设1700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万个、新增绿化美化村屯2096个等13件实事,要逐项研究、逐项落实,确保件件着实、件件办得圆满,让群众满意、农民高兴。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突出重点,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4.在市规划建设局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四

黄 宇

(2014年7月30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全面深入查找安全生产隐患,完善安全生产制度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确保不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坚决杜绝亡人事故的发生。

对于7月25发生的这起安全生产事故,刚才已经进行了通报,待事故责任查明后,我们将按照规定对相关人员予以处罚。但处罚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警示,最终的目的是要减少乃至消灭安全事故。下面,我结合这起安全事故和当前的工作,就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重要讲话和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抓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制度机制上下功夫。对于安全工作,大家都感到重要,但真正操作起来就事与愿违,制度机制就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在低价中标的情况下,更难以落实好。制度机制有没有,运行的好不好,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比如,建设工程的备案制度,施工许可证制度,培训制度等,如果有一项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就容易发生事故。特别是在当前普通存在抢工期的情况下,更不能忘安全责任。要把安全的问题都尽可能想全,包括安全应急措施,用制度机制去推动安全生产工作。

二是在教育培训上下功夫。当前,建筑业范围内的农民工素质普遍不高,好的就更少了,有的昨天还是手拿锄头的农民,今天就拿起了瓦刀,不培训就上岗,培训不过关就上岗,是很容易出安全事故的。比如这次发生的事故,很大一定程度就是因为培训不够导致的,第一个人下去晕倒后,第二个人在根本不懂得基本的救助措施的情况下又下去,且还是一名工长,确实不该。我们有好多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对自己工地有多少农民工、能力素质都怎样,项目部有没有培训、培训效果怎样,心中无数。企业要赚钱就总得要有一批能力素质好的人才,包括领导班子、技术管理队伍和农民工,一定要向一些好的企业学习,建立起自己的劳务基地,办好农民工工地学校。今年,我市代表省里迎接国家的安全检查,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把培训工作做好、做实,不仅经得起检查,而且还要管用。

三是在岗位设置上下功夫。岗位设施是企业资质的硬件要求。回过头来看,我们有多少企业是按照资质要求来设置的,尤其是安全岗位的设置,包括市政工程的企业。有些企业根本就没有安全岗位人员,有的企业就是一个空壳,没有必要的安全、技术、质量等管理人员,也有的1个管理人员成了“全能人”什么都管,还有的是只办了一个安全证,其实对于安全是一问三不知。以这样的岗位设置和岗位人员,又怎么能够抓好安全、保障施工生产安全。

四是在安全投入上下功夫。投入是安全的根本保障,投入不到位,安全就无从谈起。目前,有的建设单位舍不得安全投入,施工单位也舍不得投入。就拿这次发生的中毒事故而言,企业根本就没有预防有害气体的防毒面具等设备,工人没有想到,现场人员也没有提示,遇到突发事故就要么盲目蛮干,要么不知所措。其实,安全设施的投入用不了几个钱,如果出了事故,那将会是几十位甚至是上百倍。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其中的一个内容就是要强调安全投入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建设工程领域各方面人员素质都在下降的情况下,隐患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一定要牢固树立安全与质量同等重要的思想,要在投入上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来。

五是在有效运行上下功夫。制度机制、人员、物质只有在有效运转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一定要抓好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管控。企业的主要领导,不能光想着怎样揽活、怎样挣钱,更要想着安全,想着制度机制和企业的人、财、物的有效运行。运行的好,成效就明显,就能得到社会和业主的认可,企业才能持续发展,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好多事故的发生就是因为企业的制度机制等方面的某几个或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总结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企业的制度机制运行的好。

以上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统筹计划,协调推进。

二、突出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安全的地位。安全生产的地位很重要,对于建设工程来说,安全隐患就在身边,决不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安全是企业第一位的大事,不能忽视,职工相信企业,到企业来工作,不能因为我们的安全工作没有做好而给职工的个人和家庭带来痛苦和悲剧。企业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形象、积累起来的成果,很可能就因为一次安全事故而吃掉。

二是突出红线意识。安全生产是一条红线,这条红线是谁也不能逾越的。出了事故就什么都没有了。今年还有不到100天的施工期,安全红线的观念一定要树得很牢,这次会议后,各单位要认真全面检查本单位制度机制、教育培训、岗位设置、安全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要一项一项地查,到工作落实的末端去查,不打招呼地查,特别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一定要亲自抓、亲自查、亲自改。

三是突出生命的重要。出现亡人事故就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次发生的中毒事故,一个50岁刚出头,一个才刚过30岁,孩子没了父亲、父亲没了孩子、妻子没有丈夫,这是多么的令人痛心。重视安全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一定要从尊重人的生命的高度去认识对待安全工作、抓安全工作落实。特别是在当前施工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注重从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素质入手,把尊重人的生命体现在抓人员的能力素质提高之中。

四是突出警示教育。先进的经验能够给人以激励,失败的教训更能震憾人的心灵,给人以更深的警示。今天,我们在施工生产的大忙时节、紧要关头,召开这样的会议,就是一个警示教育。当前,我市正处在一个建设的大发展时期,工程建设的任务相当重,棚改工程、市政工程等,还有8000多户回迁楼,在给建筑业企业带来施展舞台和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单位一定要多搞一些警示性的教育,引导大家从反面典型和血的教训中不断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保障生产安全。

同志们,安全生产关乎家庭幸福,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关乎企业生存发展。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安全责任也重于泰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以这次亡人事故为诫,深入学习理解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系列重要论述,以“四风”为切入点深入查找我安全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相互配合、戮力同心,确保施工生产的安全,同心打造我市建设工程安全工作的良好形象

5.在市规划建设局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五

(2010年4月30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国土房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刚才局纪委书记韩小平同志传达了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和广州市廉政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分析了当前我市国土房管系统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李有诰同志也对全局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通报,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讲得都很好,我完全赞同,有些工作措施也已在局党委会上讨论研究过。大家要认真学习,并结合实际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最近,国务院、省政府、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市政府都召开了一次党风廉政工作会议。今天,我们组织召开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抓好上级党风廉政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和贯彻落实,推进全市国土房管系统的反腐倡廉工作,切实做到业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同步推进。

下面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我谈三点意见:

一、认清当前形势,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今年3月底4月初,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廉政工作会议上披露了江西、浙江、辽宁等地的土地管理领域系列腐败案件,令人触目惊心。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腐败案也引起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都作了重要批示。徐绍史部长在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开篇就提出“要大喝一声、猛击一掌,让大家进一步警醒起来”。这是部党组基于当前反腐倡廉形势判断,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敲响警钟。回想近年来我市国土房管系统发生的腐败案,面对当前复杂的反腐倡廉形势,我们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懈怠,必须时刻绷紧“反腐倡廉”这根弦,把反腐倡廉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古语云:“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佛学中也常提醒教育世人要戒“贪嗔痴”。《吕氏春秋》中的仲冬纪(忠廉)曾写到:“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中国古代《大学》中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当今,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就要求人们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生活满足基本需要即可,应尽量简朴,少用一次性办公用品。改革开放三十年,曾走过了很长一段以消耗资源为主的经济增长之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以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其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真正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下一步,不仅局级领导干部,而且处级、科级干部都要深入学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要求。我们反复强调廉政教育,关键就是要时刻警醒不可贪。

(一)要充分认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廉政工作会议精神的迫切要求。近年来,中央、省、市领导对国土资源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十分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胡锦涛总书记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241期“抚顺一国土分局长敛财过亿暴露制度漏洞”一文中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从此案剖析和吸取教训,采取措施,完善制度,加强监督,防止类似案件发生;温家宝总理在中办秘书局《每日汇报》“江西省监察机关反映当前国土资源管理领域受贿犯罪的主要环节”一文上批示,指出国土资源特别是土地管理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必须加强队伍管理建设,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对领导干部更要从严要求和加强管理。汪洋书记在省纪委十届四次全会上强调,要探索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和宅基地交易制度,推进要素市场体制机制的“二次创新”。市纪委苏志佳书记在我市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牢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要看到当领导风光的一面,也要看到风险的一面,不断强化风险意识,不断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带头遵守党纪政纪法纪,做廉政勤政善政的模范,为人民群众做更多有益的事。昨天,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论坛》刊登了一篇《“当官也高危”调查分析报告》。在受调查的6810人当中,有44%的人认同“做官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并排出了官场十大高风险岗位,分别为国土局长、交通厅长、县委书记、公安局长、组织部长、建委主任、安监局长、市委书记、国企老总、房管局长(其中,国土局长和房管局长分别排在第1和第10位,投票率分别为62%和32%)。而且,在其中一项关于“官员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的依据”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61%的受调查者选择“岗位缺乏强有力的监督”,39%的受调查者选择“岗位的实权较大”,20%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在这个岗位上落马的官员较多”。该报告评论,人们认为上述岗位的风险性最高,主要基于三个判断依据:一是从“出事”的可能性看,这些都是“很有油水”的岗位。而油水多的地方人们容易滑倒,一旦滑倒了,站起来也很难。二是从实际情况看,已被纪检监察和司法部门查处、并被媒体广泛曝光的贪腐案件中,这些岗位出现的几率都很高。三是从自身和周围人群的感受来看,人们对侵犯自身利益的腐败活动最深恶痛绝。被各种腐败成本抬高的房价及屡屡发生的幕后交易,还有导致大量生命被吞噬的矿难事件,最容易引发群众举报和舆论关注,腐败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最容易暴露。我们国土房管系统有很多职位都是高风险岗位,这是由我们的工作职能(职责)、受关注程度以及体制机制所决定的。可以说,中央、省、市领导对国土资源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愈来愈重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切实采取强有力措施,贯彻中央、省、市领导对国土资源领域反腐倡廉工作的要求,对反腐倡廉工作要像抓业务工作一样,下大力气抓好。

(二)要充分认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适应当前问责力度不断加大的现实需要。当前,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和领导干部行为规范管理逐步完善。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两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以法规政策的形式明确要求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2009年4月1日,我市也颁布实施了《广州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该《办法》针对党政领导干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重大失误或不良社会影响的6种行为,规定了8种问责方式。仅去年一年,我市就有35名党政领导干部因工作失职、监管不力等被纪检监察部门问责,被问责党政领导干部中既有厅局级,也有处级和乡科级。因此,从行政问责制角度看,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既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提升国土房管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的重要途径,符合建设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三)要充分认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防范国土房管行业风险的客观要求。据统计,2009年全省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干部受到党纪处分6人、政纪处分17人,被移送司法机关17人,我局系统在去年也发生了个别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这些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揭露了不少问题,也印证了国土房管工作是高危岗位。在4月27日省国土资源厅召开的党风廉政工作会议上,招玉芳厅长把诱发国土资源管理领域腐败案的工作环节归纳为10个方面,分别为:一是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审批过程中超越权限、违反程序、违反政策;二是工业用地招拍挂前臵条件设臵“量体裁衣”,缺乏竞争性和透明度;三是经营性用地、工业用地出让方式差异,给行贿受贿提供便利;四是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提高容积率,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五是土地调查、土地确权发证、土地权属变更和采矿权许可证发放中违规操作,弄虚作假;六是土地整理复垦工程项目发包、资金拨付、工程验收等诸多环节存在问题;七是土地、矿产违法案件查处中失之于宽、失之以软,有的甚至瞒案不报,压案不查,利用职权滥用自由裁量权,从中谋取私利;八是在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有偿出让、转让和工程项目的评估中与中介机构、委托方相互串通,弄虚作假;九是土地出让金和矿产资源费的缴纳、管理中,擅自减免或缓交、截留出让金和规费;十是专项资金的使用,存在变相套取资金、小金库等问题。当然,加上我们还有工程建设、直管房管理、房地产交易登记等业务,我们系统存在廉政风险或隐患的工作环节或会更多。行业特点使我们干部职工将面临腐蚀与反腐蚀的严峻考验,需要我们毫不手软地加强反腐倡廉工作。

(四)要充分认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增强干部职工拒腐能力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国土房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这是全体国土房管人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结果。总的来说,国土房管干部队伍是一支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过得硬、关键时候豁得出,是一支“讲团结、肯吃苦、能战斗”的队伍,这是局党委和局领导班子一致的看法,应给予充分肯定。但也要看到,个别领域依然存在“贪”、“要”等党风廉政的不良苗头,甚至出现违法违纪现象。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在“潜规则”等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容易使人对“软腐败”和“亚腐败”失去警惕。我们要继续发扬“从善、节约、俭朴”的传统美德,应以此引导社会风气,不应追求奢华。否则,容易使心理防线受到侵蚀、人生观发生错位、价值观出现扭曲,把手中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当作捞取个人好处的资源,导致出现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礼记》上说:“君子的行为,即是宰相推行治世的标准。”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可以影响国家的政治。在唐朝中期(唐肃宗)有一位名臣-杨绾,官至宰相。他素来俭朴,品德高尚,所用车马的装饰也极为简单。杨绾出任宰相没几天,就因其威信和俭朴,使朝廷形成了俭朴的风气。有个御史中丞名叫崔宽,是当时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的弟弟,家中有万贯财产,平时吃穿用行极为豪华奢侈。而且他还在皇城南边修了一栋别墅,别墅里亭台楼阁,建筑很是精美华丽,在当时堪称天下第一。在杨绾上任这天,崔宽就默不作声地让人把别墅拆掉了。还有,中书令郭子仪听说杨绾拜了宰相,就下令将军营中的乐队减掉五分之四。有个京兆尹黎斡,在当时很受皇上宠信,每次出门都要带一支很壮观的随行队伍,单马夫驭手就达一百人。杨绾拜相的诏书下达后,黎斡也马上减少了随从人员,总共只剩下十多人,其他官员因杨绾拜相而自觉节俭的不计其数。可见,任用廉洁俭朴的人当宰相,就能带出一片勤俭廉政的好风气。因此,我们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公仆”意识和廉政意识,本着对国土房管事业和广大干部职工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决不松懈。

(五)要充分认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满足群众期望的社会需要。随着全社会法治意识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国土房管工作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产权交易管理、测绘管理、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国土房管队伍作风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国土房管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必须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做到自重、自律。通过总结,我们发现,所有的腐败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超越道德的底线和法律的防线,违反社会的公平与道义,有时还侵犯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因此,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时常问自己几个问题:“权力能干什么?身后准备留下什么?”要知道权力是人民给的,理应把它用在为人民服务上,而不是为自己谋私利上。一个人通过个人努力、同事帮助、组织培养,好不容易当上了领导干部,应该要自我珍惜。面对利益诱惑,若稍有不慎就容易误入歧途、自毁前程,致使悔恨终身。我们应该看到,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荣辱得失,还关系到一个部门的整体形象,更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二、坚持标本兼治,突出源头治理,力争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今年,国土房管部门面临着继续应对各种矛盾和复杂局面的严峻形势,也是我们继续强化服务和监管的重要一年。广州市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亚运筹办工作,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而国土资源部今年继续开展保发展保红线的“双保工程”,提出了要破解发展难题的新要求。越是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越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国土房管工作的大局上来,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任务,为国土房管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新教育形式,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主动性。要坚持把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作为基础性和经常性工作来抓,特别是要在教育形式上多思考、多创新,让教育真正能让大家“听得进、看得清、算得准、想得通”,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具体讲,就是要做好“四个一”:一是要听一听,别人怎么说。除了局领导亲自做报告及外请专家、学者来做讲座,分析形势、讲清道理以外,我们还要把思路放开一点,可以请服务对象来讲。让不同的对象来讲,必然能从中听到许多我们平常听不到的声音,也必然能让我们从中受到更多的教益。二是要看一看,“进去”怎么样。在这个世上,有很多东西,当我们拥有的时候,感觉不到什么,但是,一旦你失去它,你就会发现,它是多么的珍贵。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见解,但我认为,作为人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尊严与自由。这一点,在押的罪犯感受较深。我们可组织干部职工去看看监狱、看守所的环境怎么样,看看里面的人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我们要把别人的教训作为自己的财富,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三是要算一算,如何更合算。要更加深入地开展“算好廉政帐”活动,市局各单位要搞,局属各单位、各分局和县级市局也要搞。要算一算政治账、名誉账、亲情账、经济账、健康账、民心账、发展账等等。我们要通过深入持久、扎实有效的“算帐”活动,让大家看到守法的重要和违法的代价。四是要想一想,我该怎么做。我们要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在“罪”与“非罪”之间,到底该何去何从?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应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当你志得意满的时候,你要想一想该怎么做;当你消极懈怠的时候,你也要想一想该怎么做;当你面对诱惑的时候,你更要想一想该怎么做……人生的路很长,选择很重要,但关键就那么几步。我们遇事要多想一想,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永远保持清正廉洁的本色。

(二)抓住关键环节,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针对性。坚持“业务开展到哪里,廉政建设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努力促进廉政建设与部门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特别是要抓住土地矿业资源的出让、产权登记、土地执法等重点业务、重点环节,在规范办事程序、落实监督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规范权力运行机制。一是要加强调研,规范管理。前段时间,省国土资源厅按国土资源部的要求“革思想的命、去手中的权、让部门的利”,对45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认真研究清理,将其中的32项依法委托、下放或取消。我们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重点对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采矿权招拍挂出让、工程招投标、征地拆迁、测绘市场管理、违法用地执法、解决历史遗留的土地确权和房地产发证问题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重点业务、岗位和环节,加强岗位风险调研,研究健全约束机制,将反腐关口前移,努力在重点岗位和相关环节形成有效监督,加大治本力度。二是要突出重点,强化监管。要重点对招玉芳厅长提出的10个容易诱发国土资源管理领域腐败案的工作环节进行研究和加强监管,特别是要对“三旧”改造过程中改变土地用途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补交地价、国有土地改造使用收益分配、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业务(工作环节)抓好监管。在《人民论坛》那篇调查报告中以土地出让“招拍挂”为例列举了房地产的一些“潜规则”,政府官员按照招拍挂的程序可以通过多种违规方式将土地倒卖到意向中的买主手中,具体方法有:

一、限定开发商的资质条件,一开始就将大批开发商拒之门外;

二、拍卖土地时设附加条件,如要求5天内与被拆迁人达成协议,但这些条件可能早就通知给意向买主了,他们早早开始准备,而其他的竞买者因为不知情,可能就不得不知难而退了;

三、打时间差,如临放假前一天公布消息,要求竞买者在挂牌后3天内交齐保证金,故意排挤外来竞争者;

四、还有更甚者,内定的开发商在竞标时以超乎寻常的高额资金拍得地块,但实际交易中政府又通过一些政策将高出来的资金退还开发商,土地的实际交易价则是双方事先商定的价格。“招拍挂”的程序看似都走了,实际上和没走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加强监管,防止发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违法违纪行为。三是要深化专项治理工作,完善土地和矿业权市场建设。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着重解决非法批地、低价出让土地、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地用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违规征地、拆迁等问题,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土地要素市场和综合监管平台;着重解决违法违规审批和出让采矿权等问题,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矿业权要素市场和综合监管平台;严格规范我局作为业主单位的工程建设项目监管,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监管平台。

(三)推进机制创新,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效性。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要求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更加注重业务工作机制创新、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为推动和服务科学发展提供机制制度保障。近年来,我们积累了很多有效的制度经验,例如会审制度、交叉制约制度、轮岗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民主决策、互相监督是有效防止腐败犯罪的体制机制,我们还要继续坚持这些好的制度,并在总结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一是要继续深化业务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强化土地执法长效管理,建立完善各级共同责任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推进土地储备和整理工作,完善与土地规划、计划、供应、储备紧密衔接的管理体制。要加快推进房屋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和推进“金土工程”建设,完善土地管理系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和房地资源基础数据库。二是要同步推进廉政制度和业务制度建设。在加强对基层国土房管部门进行制约监督的配套制度建设,修改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办法和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以及述职述廉制度的同时,重点围绕提高行政效率,推进建立信息公开、工作绩效评估等,继续探索研究土地招拍挂制度,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的建设。要继续深入推进规范权力运行监督工作,建立健全“事前预警防范、事中动态监察、事后考核问责”的工作机制,总结“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权力运行公开化、精细化管理”的经验做法,加强反腐倡廉制度设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丰富和发展国土房管系统惩防体系建设内容。三是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力。一方面要抓制度的完善。要坚持和完善“一岗双责”制等制度,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制定完善制度体系。特别是,随着我们各项业务工作的深入开展,腐败现象的滋生也将呈现新的特点和新的动向,形势是发展变化的,国土房管制度也必须针对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进行制定、调整或完善,使之始终发挥出有效、有力、有控的作用,真正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有效监控到哪里。另一方面要抓好制度的落实。近年来,上级领导(部门)非常强调制度的执行力问题,我们要比任何时候都强调抓落实,会议开了不等于落实,文件发了也不等于落实。要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文件发的真正变成心上想的、手上做的、工作上抓的,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形成自觉遵守制度的良好氛围;通过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制度落实到位;通过加大问责力度,坚决查处违反制度、破坏制度的行为,这一点大家必须要重视起来。

三、强化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努力实现国土房管事业科学发展上新水平加强和改进作风,既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一个重要抓手。作风建设是一种实践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说”上,一定要落实到“做”上。近年来,我们系统个别基层单位和县级市局、区分局相继发生腐败案件,损害了我们国土房管系统的形象,有的甚至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事件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反映出有的干部党性不强、作风不正。当前,省、市又把加强作风建设推进工作落实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之,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国土房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作风建设,必须要有一种“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慢不得”的使命感,只有以加强和转变作风的有力举措促进各项工作的更好落实,才能有效推动我市国土房管事业科学发展上新水平。

(一)充分认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做”的自觉性。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是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的关键之年,也迎来广州的“亚运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国土房管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发展的形势越好,我们越要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与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加强作风建设,一是加强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作风建设同步推进,是新时期党对作风建设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把作风建设放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全局高度来认识,作为促进国土房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来落实。二是客观形势的需要。近年来,我们始终保持着反腐倡廉的高压态势和作风建设的强劲势头,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总体上是好的。但我们仍要看到,系统的作风建设仍需大力加强。在去年开展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中,社会各界对我们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有些意见还相当尖锐,需要广大干部职工针对薄弱环节积极改进。特别是今年省、市对机关作风建设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的作风建设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要做,责任重大。三是队伍建设的需要。提升队伍素质是一项基础工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队伍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当前,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加强部门建设,要深入研究加强本处室(单位)长远发展的有效机制和得力举措,不能只埋头于“汗牛充栋”的个案中;二是带好队伍练好兵,加强队伍建设,要努力培养出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

(二)明确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把握“做”的方向性。加强和改进作风,需要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到视野宽广、思维活跃,在具体干事中善于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讲,除了主动为民的态度外还要讲究工作方式方法。这个问题,我以前也多次和大家作过探讨,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工作作风必然带出好的工作方法,而好的工作方法反过来会促进好的工作作风的形成。以前,在如何把握工作方式方法方面,我多次讲过力求做到“五要”,即:一要加强工作的前瞻性,做到知前知后。提早谋划,提早介入,争取工作的主动,不要等、不能推、不要拖;二要注意报告,做到知规知矩。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要从经办人开始,逐级报告。绝不允许遇到困难既不解决,又不报告,造成工作被动;三要加强沟通,做到知上知下。要清晰、准确理解领导的意图和指示,尽量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工作被动的情况出现;四要相互补台,做到知人知己。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协同配合;五要统筹兼顾,做到知重知轻。要急事急办,重点事重点办,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讲求方式方法很重要,可以肯定地说,在我们具体工作实践中,不同工作方法或者说不同的作风必然产生不同的效果和结果。因此,大家要把形成科学的工作方式方法作为一项工作作风长抓不懈。

(三)以政风行风建设为活动载体,提高“做”的实效性。作风看似无形,实际上又无处不在。好的作风,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国土房管部门履行着政府赋予的重要职能,每一项工作几乎都关系到民生,举足轻重,这无疑对我们各级干部的作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去年,我们开展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应该说在政风行风建设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今年是我局政风行风工作回头看工作年,也是省、市要求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年。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我局政风行风建设水平,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上新水平。一是要敢于负责,最大限度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要坚持从当前工作抓起,突出重点,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工作方式、方法和管理手段进行清理;抓住职能范围内群众普遍关心的迫切问题、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认真梳理,逐项研究,提出对策,逐个解决。特别是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没有解决的,如烂尾地块拆迁补偿安臵问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管理问题等。对这些问题,切不可视而不见,或不闻不问,漠然处之,更不可一推了之。这些历史问题的存在,既损害了群众合法权益,也影响了我们政府的威信和形象。我们要本着对群众负责的精神,举一反三,积极作为,想方设法,尽快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是负责任的政府部门。二是要施惠于民,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利益的需求。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满足群众利益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要继续深化住房保障工作,加大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力度,按照市里工作部署提前一年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用地储备工作,强化保障性住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紧密衔接、租售并举的住房保障和供应政策;要进一步深化物业管理工作,各区(县级市)局要花大力气、多想办法,加强与区(县级市)、街道(居委会)的沟通协调,认真解决好物业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努力创建和谐社区;要加强拆迁管理,规范拆迁行为,确保群众得到妥善安臵。三是继续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全面推进“阳光行政”。继续从缩短办理时限、精简审批环节、推进信息共享、加快事权下放、开展关爱服务、强化主动协调、解决遗留难题、加强政务公开、加强政民沟通、严格监督管理等方面提效、提速、提质。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面向广大群众实行全方位的政务公开,在方便群众办理业务的同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6.在市农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六

任我行

(2088年2月28日)

同志们: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市农行这次工作会议,和大家一起探讨农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一会儿,振琪行长还要作工作报告,对2088年农行工作进行具体的安排部署,请大家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借此机会,我就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予以通报,并就搞好农业银行的改革、发展和服务工作,谈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把握发展大势,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 2087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突破发展、构建和谐两大主题,克难攻坚,开拓奋进,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克服了前进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35.8亿元,同比增长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2亿元,同比增长3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亿元,同比增长17.6%;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89亿元,同比增长50.2%,提前三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财政收入翻两番的第一步目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8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0元,同比分别增长15.1%和15%。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广大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全市经济社会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

过去一年,市农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升质量效益为主线,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发展战略和总体要求,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经济金融方针政策,各项业务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87年,全市农行系统完成存款50.48亿元,实现经营利润3352万元,同比增盈3037万元,增幅高达964.13%。同时,市农行被评为全市“2087最具活力企业”,被农总行评为首届农业银行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人民政府,向市农行过去一年取得的可喜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奋战在经营一线的全体员工及其家属表示亲切的慰问!

208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力推进突破发展、努力构建和谐商洛的重要一年。市委二届三次全会和刚刚闭幕的市二届三次人代会,确定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预期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55亿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9亿元,增长12%;财政总收入13.8亿元,增长26.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95亿元,增长20.5%,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增长15.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46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2063元,增长11.5%。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我们要看到,随着我市突破发展进程的加快,金融业的发展空间也将进一步扩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关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定,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行责无旁贷;今年全市规划建设60个重点项目,除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外,地方性建设项目需要完成总投资36亿元,如期实现这些项目的建设目标,农行大有可为。因此,农行要牢牢把握目前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支持解决“三农”问题的职能作用,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谋划发展、完善思路,积极寻求自身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积极探索更加符合商洛实际的信贷措施,为推进突破发展、构建和谐商洛建功立业、再创佳绩。

二、坚持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银行服务水平

面对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农行系统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积极探索金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全面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一要提前介入,积极开展主动服务。要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不断调整和完善服务工作的思路和措施,积极寻求金融事业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和切入点。要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工作的主动性,提前介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项目、各个工程、各个企业,指导各个融资项目按照国家的金融政策和金融机构的要求,积极开展各项融资活动,促进全社会融资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高,帮助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作为农业银行,要始终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具有前瞻性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研究采取适应农村发展形势、适应农民发展需求、适合农业发展规律的金融服务措施,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要科学引导,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要重视发挥国家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和信贷资金的投资导向作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加大货币信贷政策调控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渗透力,切实增强货币政策工具在经济建设和市场运行中的疏导能力,调节和引导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沿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要围绕全市“十一五”总体规划和目标,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总体思路和要求,积极支持全市现代医药、农产品加工、矿产建材等支柱产业发展,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各类企业培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以城建、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要创新思路,充分发挥行业职能。要抓好体制机制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经营管理和销售方式创新,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开拓金融市场,完善银行服务功能。要坚持加强服务窗口建设,切实把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作为金融员工的自觉行动。要用活用足信贷政策,积极支持市上确定的重点项目,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改善县域经济的信贷服务。要加强信贷政策和地方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市经济、金融运行规律,引导企业将资金投向符合产业政策、具有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领域,进一步增强落实货币信贷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促进地方经济金融协调快速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四要立足实际,提高金融服务水平。208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5.2亿元,而贷款余额仅86.12亿元,存款增长22.9%,而贷款只增长了18.6%。可以看出,目前我市金融存贷差仍在进一步拉大,“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社会资金外流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对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原因,充分考虑商洛贫困地区发展的具体实际,切实处理好规避信贷风险和服务经济发展的关系,在遵循国家信贷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加符合商洛发展实际的信贷措施,切实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五要加强协作,搞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近期,市政府印发了《商洛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对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级各部门、各金融机构要按照《方案》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切实履行职责,认真抓好落实。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信用监督、考评机制,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引导企业和公众不断增强诚信意识,推动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加强法制环境建设,着力改善金融司法环境,在加大金融案件立案、审判、执行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建立金融案件集中审结制度,依法加大对金融债权司法保护的力度,为金融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要进一步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组建主体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的担保机构,规范担保机构经营行为,加强担保机构的行业指导和风险监管。

三、加强协作配合,促进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面对当前的改革和发展形势,各级各部门、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强交流、沟通,更加紧密地搞好协作、配合,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实现金融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促进形成经济和金融协调发展、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要处理好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在振兴经济中发展金融、在发展金融中振兴经济的观念,把金融机构的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定期与各金融机构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全市金融机构运行情况,全力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工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政法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行业运行秩序,为金融行业协调快速发展创造的良好法治环境。各金融机构要定期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工作,向相关部门通报金融形势,并根据金融形势的变化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要处理好金融机构与各类企业的关系。要积极营造诚信环境,鼓励企业通过提高信用等级,依靠自身经营业绩和履约能力取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银行机构要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多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积极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特别是已经签约的项目,一定要确保资金按时到位。各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守信企业和银行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三要处理好业务发展与行业监管的关系。发展是目的,监管是手段,监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市人民银行和银监分局要做到以监管促发展,抓住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促进诚信建设、防范金融风险、为金融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等关键环节,尽职尽责,大胆监管。特别要注意规范引导民间借贷。要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民间借贷管理经验,积极研究制定充分利用民间资金的政策措施,在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间资金对活跃民间经济活动的积极作用。

四要处理好金融服务与自身发展的关系。金融业作为服务行业,其存在的价值应该体现于能否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是金融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社会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金融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各金融机构必须加快发展,尽快做大做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充分利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良好经济环境,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金融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

五要处理好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的关系。在广阔的社会市场中,各家金融机构之间既有可能是商业竞争对手,也有可能是合作伙伴。但都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着力做大商洛金融市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这就要求各金融机构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各自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资本、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积累和准备,夯实基础,严格管理,防范风险;要着眼长远,坚决制止以恶意竞争、误导公众等方式扰乱金融秩序。要积极倡导先进的金融文化,形成与商洛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环境相适应的金融供求结构,为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在市规划建设局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七

具体来看,2014年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生产经营稳步增长

1.1 贸易板块稳中有升。

全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64.98亿美元,进出口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04.37亿元,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6.44%。贸易板块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实现了三个调整:从以出口为主向进出口并重调整,棉纱、大宗原材料、医药器械等自营进口增幅达到两位数以上;从分散化商品经营向专业化商品经营调整,形成了以童装、牛仔、毛衫、家纺等纺织类和以箱包、鞋帽和小家电等轻工类为主的拳头产品;从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与传统市场并重调整,目前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占比稳定在50:40左右,有效对冲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传统市场份额的萎缩。

1.2 工业板块升中求进。

集团近年来坚持在茧丝板块结构调整上下功夫、求突破。结合产业布局重新梳理各丝厂的战略定位与功能,着力做优广西主产区茧丝业务并加强人员配备,构建以始兴和阳春丝厂为核心的“一北一南”茧丝工业新布局,优化德庆丝厂业务结构,稳步实现遂溪丝厂生产转型,理顺连南丝厂股权关系等系列“组合拳”,对长期亏损企业进行关停并转,为推进茧丝板块在改革中实现减亏提供了新思路,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1.3 农业板块进中探新。

丝源集团多措并举,在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稳定主业的同时,实现蚕桑多元开发收入同比增长17.95%,目前产品已成系列化,除桑果汁、桑果酒、桑叶茶外,雄蚕蛾酒、老桑枝灵芝、桑果露酒等产品也在陆续推出,并通过延伸产业链建设养生园逐步找到一条盘活蚕种场土地的新路子。农业板块由单一的蚕桑生产向大健康产业转型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集团战略转型落地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

1.4 健康医药板块新中谋实。

以医保公司为核心的健康医药板块,通过推进品种研发、鼓励创新发展、调整业务结构,逐步形成“研发+生产+品牌+内销/国际贸易+终端网络”新商业模式,并扎实推进资本证券化,花海药业引入战略投资者,积极筹备在“新三板”上市,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1.5 文化地产板块和资产盘活实中做优。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文化地产和资产盘活在深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激活沉淀资产等方面逐步显现出综合优势,成为集团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新的利润增长点。

2 电子商务初见雏形

2.1 电子商务统筹布局分步实施。

集团层面着力打造了以内贸为主的“丝纺商贸城”、以外贸自营业务加展销服务为主的“丝纺交易会”,目前已先后上线;纺织股份、丝丽国际同步跟进开发了综合贸易服务平台,进入试运行阶段;丝源集团、庄姿妮、文体、医保、伦教蚕种场、金业物业等公司纷纷在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建立专卖店,取得较好成效。集团电子商务在信息中心的统筹指导下,正在如火如荼地分步实施中。

2.2 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乘势上线。

集团属下有4家企业分别被列为“2014年广东省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企业”和“2014年广东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培育对象”。各试点单位抓住时机,利用多年积累的供应商、客户、产品、销售网络等资源,加快推进外贸综合贸易平台建设,纺织股份“e贸通”、丝丽国际“丝贸天下”已上线运行。这些平台的建成使用将为联营业务向综合贸易服务商转型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3 全新 ERP 系统蓄势待出。

为更好地配合集团多个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的使用,集团ERP系统经过系统选型调研,已完成规划方案制定及项目的招投标等,以第四代产品技术平台为基础的全新ERP正在紧张的筹备建设中。ERP的升级换代将更好地支持业务创新、促进管理提升并统筹配置集团信息化资源。

3 深化改革统筹推进

3.1 改革工作循序渐进。

2月,集团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统筹和指导集团改革改制工作,集团全面深化改革正式拉开序幕;8月集团被省委、省政府列为省属国企集团层面深化改革试点单位,将通过在集团层面引入战略投资者、经营者及骨干持股等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预示着集团改革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0月,集团组织下属企业参加第二次广东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项目展示对接活动,在寻求战略合作者的同时,为集团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12月,在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调查研究、反复修改基础上,集团形成《丝纺集团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并上报国资委审批。待改革方案批复后,集团将统筹推进下属企业的深化改革工作。

3.2 先行先试示范带动。

丝丽国际抓住入选省国资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五十家企业的契机,在全面诊断、梳理战略规划、找出企业短板等基础上,着眼于资本证券化目标,围绕业态创新、股权优化、股权激励等方面提出了一企一策改革方案。方案论证审批通过后,集团将全力支持丝丽国际的改革发展,争取在主业资本化平台建设上有所突破。此外,集团下属各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正在分类推进深化改革工作。

3.3 管理机制日益完善。

各管理部门以深化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集团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流程:启动全面预算管理,把成本控制、资源配置、绩效指标和变化因素等纳入到年度预算编制体系,集团管控水平得到提升;建立风险管理报告制度,出台新《集团贸易业务管理办法》,“风评、检查、考核、追责”四管齐下,做到全员参与、全员有责,全程覆盖,风险防控体系得到规范;积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配合监事会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工作,审计结果对生产经营和风险防控的指导作用得到有效运用;贯彻落实“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三项改革制度,完善管理部门和子集团/子公司绩效考核,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库,“选用育留”水平得到挖潜。

4党建工作凝聚合力

4.1 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入。

不断加强全体党员干部政策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组织召开集团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4次,组织集团“中高层管理人员能力建设培训”8期,学习培训效果显著。认真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形成纠正“四风”问题的长效机制。

4.2 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成立集团廉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与纪委监督责任。加强作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4.3 企业社会责任进一步落实。

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和维稳工作,集团全年无安全生产事故,无群体上访事件,企业凝聚力不断增强。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着力推进扶贫点东芒村脱贫。积极开展扶贫济困活动,集团获“2014年度广东扶贫济困红棉杯铜杯”奖。

8.在市规划建设局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八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开创云南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了教育事业“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是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人口覆盖率实现100%;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普通高中进一步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建设职教园区和集团化发展为重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41.33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人数69.95万人,毛入学率22.68%;高中阶段教育在学人数133.45万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8%;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629.3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44.26%。

三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开工280.32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50.88万平方米;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等院校达到66所,呈贡9所高校的新建校舍总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1.1万人。

四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98.84%、96.71%,高等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45.29%,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升。

五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办学力度不断加大,民办学校在校生大幅增加,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人数近四分之一。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较好推进。改革初中教育評价制度,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来滇留学生数突破2万人。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密切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向5所民办高校下派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执行学校的重大决策、完成学校的重要工作,以及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服务作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国际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以人才和科技全力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正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把改善民生、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实施国家和地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从云南看,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虽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虽然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四是虽然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动力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还要看到,我省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民生为重、教育优先的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二是国家对我省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二五”规划、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设立教育发展项目、安排教育资金都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我省被国务院列为为数不多的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获得11个专项改革试点项目。三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学难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改变生活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各族人民的教育权益,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屆二次全委会精神,立足于实现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紧扣教育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教育资源总量合理增长与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并重,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开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总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提高职业教育内涵,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和灵活的办学模式,搭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支持各中专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好一批职教基地,打造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四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民办教育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像重视公办教育那样重视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

第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缩小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好中小学各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三要建立完善体现规则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四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给予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在普通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有关费用,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及生源地贷款办法,并逐步提高奖(助)学金标准和覆盖面。

第三,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思维、去陶冶情操、去创新创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同时,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名师名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所有改革项目,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捐资办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生机活力迸发的办学体制机制。三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五,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教育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置于重要地位,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抓好校车安全整治工作。各级政府及教育、公安、安监等部门要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往返学校车辆的安全检查,加大对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的其他客运车辆行驶路线,特别是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车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货车、拖拉机和非法运营客车接送学生。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不乘坐“黑校车”,学校和家长不租用“黑校车”。中小学幼儿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校车教师跟车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将学生遗忘在车内事故的发生。二要稳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将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D级危房的改造结合、与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结合、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与国门学校建设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三要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收费、代收费许可和公示制度,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逐步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继续推进“阳光招生”,使考试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四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严格执行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取消违背教育规律、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规范中小学招生中的加分政策,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五要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改善贫困学生营养水平。

第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加快我省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立足于服务桥头堡建设这个大局,发挥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办学、包容吸纳,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一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加大开办孔子学院、华文学校,互派留学生,加强周边国家小语种教学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三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

第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级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加快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办实事、办好事。

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为抓手,以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题,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上一篇:滨河景观设计浅谈下一篇:《程序性知识教与学研究》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