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2024-08-23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精选8篇)

1.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篇一

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张家店小学 赵晓欣

一、案例的背景情况简介: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体自身的全面发展,更是影响着全民族的素质水平与精神文明的程度。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所以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再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等,都是脆弱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的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自信心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学生经常会怕说错被同学笑话或被老师说而不敢张口,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这时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所以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学好音乐这门课。

二、事例的过程叙述:

在六年级十二册教材《丰收之歌》一课,我采用以器乐为主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各自在组长的带领下,练习吹奏口琴。互相听,有了问题小组内的同学帮助解决,很快就将这首曲子练熟。为使学生能更好的表现歌曲的特点,我分别让每组都吹奏一次,让学生自己来感受:歌曲吹奏的如何?符合歌曲的情感需要吗?有的说:“每组吹奏到都很整齐,但情绪上不够热烈,没有表现出丰收的景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表现得更好?有的说:“在速度上加快点。”有的说:“在吹奏中加入打击乐,这样就能更好的表现丰收时热闹喜气的场面了。”学生挑选了几种乐器并按节奏练了起来。尽管教室里响起嘈杂的器乐声,但学生练得都很认真。我在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播放学生自己演奏的录音,听后学生都一致认为太吵了,听不出歌曲的旋律。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呢?有的说:“我们配合得不好。”有的说:“光顾着自己担任的那一部分,没能顾及别的声部音响。”还有的说:“负责打击乐的同学一味要求声音大,没有突出口琴吹奏的主旋律。”

三、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1、原因分析

通过对比和分析,学生懂得了合奏是需要共性的,不论哪种器乐音响之间的对比都是要为音乐的主题服务的,谁也不能忽视主体音乐。认识到这一点,我让负责打击乐的学生弱下来演奏,在演奏中认真听其他器乐的声音,并随时看着老师指挥。多个声部在“繁简相对”的通力合作下,使歌曲达到比较理想的演奏效果。学生通过器乐合奏训练,体会到音乐课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那种随意而发出的声音,而不去感悟自己和他人的参与是音乐课上所行不通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自尊心,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就会怕因自己演奏的不够完美而被嘲笑,或被老师骂,所以自信心的培养犹显突出,而教师有时往往会忽略这点,认为学生笨,说不清楚话。

2、措施分析

作为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每一个反应都要进行及时地评价,对其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进行及时地肯定和鼓励,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

3、效果分析

通过教师的鼓励,学生们克服了恐惧心理,解除了畏难情绪,建立了自信心,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有较强的模仿性,再加上教师的积极引导,他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今后打算

通过这件事,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信心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自信心有了,学习兴趣、积极性也会提高,同时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更加明显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自然也就高了,所以我们要抓住一切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2.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篇二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 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 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2. 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而良好的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可见, 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 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放下架子, 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 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 教师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诱导者。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在情感相融的基础上, 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 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 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 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 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3. 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 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 活动设计要多样化, 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 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学生通过这些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 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3.品德教学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三

透析教材,找到融合点

对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帮助小学生去认识自我,提高他们的生活适应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信、自立、创新性的学习精神。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教师要善于把握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能力,培养其适应生活的能力。对于刚进入小学不久的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新的学习生活时难免会产生很多困惑,所以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和孤僻的心理,让他们乐于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往,从而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并从中学会交往和谦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教师的关注点可以放在一些贫困家庭和灾区人民的抚慰方面,加强关心他人的教育。在小学品德教材中,还可以增加“与教师学会交换意见”“如何灵活的与他们交流”“怎样做到不自卑、不自信”等学习内容。总之,小学品德课程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而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教学,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更加完整的教育。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一个教师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受到学生的欢迎;其中,能否践行新课程标准实现良好的合作交流是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师而言,第一节课能够带给学生一个好印象,也正是影响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动机,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强烈的学习意识。良好的教学课堂,能够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们留下良好的课堂印象,建立稳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以下几点内容当作教学重点:一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想象力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而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切活动的源泉都来源于创新。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常常涉及一些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品德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多的给学生实践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为创新思维提供更丰富的原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适当保留一些有趣的部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进而寻求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团队合作精神日益重要,也不断受到重视,所以应当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合作意识并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的人。小学品德课更是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投身于课堂教学中,哪怕是回答一个问题、发表一点见解。这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之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带着这份喜悦参与到以后的课堂教学之中。三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往往会有这种现象:当教师提问学生时,让他们集体讨论都会积极主动;不过,当提问个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该生往往就不再吭声;即使教师一再强调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学生也从不会主动举手发言。因此,教师应当在品德教学中注重对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免他们产生自卑感。

结束语

小学品德课堂应当着力塑造小学生的美好心理,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笔者认为,小学品德课教师在学生品德教学中,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实践和探索。只要教师富有一定的爱心和诚心,小学品德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罗白屏.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李丽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周晓夏.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4.

[4]袁丽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5]余全耿.《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4(3):22-24.

4.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时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活动是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是学生生命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学生的许多心理品质是在课堂环境、课堂生活中形成的。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尤其是作文教学)更是学科渗透的强项科目。

我在对“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中,初步探索了“渗透”的“四结合”基本模式。

一、目标的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除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心理教育课程中的智能和创造性训练,即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而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是小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言为心声”,作文应该是小作者心理的“反光镜”,作文教学归根到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二、内容的结合

要强化写实作文中观察与记忆力的培养。学生写实作文的通病是对所表述的事物因为观察不仔细,不善于记忆,往往言之无物,写不具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地安排 “观察作文课”,让学生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在观察作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观察不仅是写作,也是任何一种专业活动都不可少的能力,并且在观察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与速度等方面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还可以安排“听记作文”、“复述作文”等,训练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

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想象力的发挥特别与环境气氛有关,过于严肃和紧张的课堂气氛会压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适当减少命题作文,增加“扩写”、“续写”、“改写”、“看图作文”(自己画画写作文、自己找画写作文)、“童话作文”、“假设作文”、“寓言作文”等有利于发展想象力,有利于创意表达的作文训练。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愉快、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想的领域中自由的飞翔,激起更多具有创意的思想观念。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要写好介绍“我自己”的作文。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并悦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这种自我的认识是否准确客观,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小学生却很少有人思考和反省。那么,“自我”的内涵是什么呢?自我是指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等。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我的外貌》、《我的优点和缺点》、《我的兴趣爱好》等作文课,通过一定的课题设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学会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以恰当的心态面对自我,悦纳自我,并且力图用比较准确的文字表述出来。

正确调节情绪,要写好感悟独白式的作文。小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在情绪特征上表现出好冲动、不稳定、起落变化比较大,对自己不良情绪表现出好动、不稳定、起落变化比较大,对自己不良情绪表现缺乏深刻的认识,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在 作文教学中,提高他们对学习、生活的认识,学会倾诉自己的真情,对他们的感悟和情感(新世纪范本网http://,原创范本免费提供下载基地。)进行记录,引导倾注宣泄,可以适当安排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消除嫉妒》、《我怕……》等感悟独白式的作文训练。这种作文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表象,提炼对生活的认识,训练语言表达,调节和释放消极情绪。

协调人际关系,要写好《我与某某》的作文。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心理健康的人大多相信自己,接受自己,喜欢自己,他们同样地相信和喜欢别人。因此,他们通常都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小学生的人际关系较为简单和单纯,主要包括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如果因为他们简单和单纯而忽视了教育和引导,也会影响他们与同学、老师与家长的交流,影响学习和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可适当安排《我与某某同学》、《我与老师》、《我与爸爸(或妈妈)》等作文题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体谅父母并学习对待同学、老师、父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三、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自主式”教学。

“自主式”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是当今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自主,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决策、能力特征,还是一种人文精神。正是由于尊重、关爱、信任学生,才使学生对作文课兴趣盎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开掘出创新潜质。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性之所至,情之所动,尽情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真诚地袒露他们的童心、童趣。

下面我以执教的1节高年级作文课《我生气了,怎么办?》为例,试谈作文指导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与方法。

1、启动真情

导语的设计是“你最喜欢写什么作文?”进行选题,理清思路,让学生试图表达,从而导入“生气了,怎么办?”这个课题。接着用半节课时间让学生充分倾吐、述说。先在小组里说说哪一件事使自己生气,生气时的表现(神态表情与行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诱发学生倾吐真情实感,组织交流,认真倾听,接纳学生各种真心话。归纳起来学生生气时的各种表现如下:

骂人、哭闹、打架、要挟、绝食、轻生念头、摔东西、不理不睬、恶作剧、撕书本、拳击布娃娃……

2、自我感悟

当学生真实地在作文课上说出了以前不敢说的真话(这些真话里大部分是不良情绪的表现),教师不说教,不强行灌输,不用简单的道德判断方法做裁判员,而是通过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让他们去感悟、领悟。我出的冲刺题是:“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智慧,想出比原来解气时更高明的一两种新方法?”小学生往往这样,平静下来,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反思与同学的讨论,调节了情绪,疏导了心理问题,于是解气的好办法多了: 找人倾吐、拳击枕头(或布娃娃)、宽容搞运动、写日记遗忘、看电视听广播、看幽默笑话书、欣赏风景、听音乐……

3、自由写作

第2节课,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感悟,自由选择“我生气的原因,生气时的表现,想出了解气的好办法”三个片段中的一个片段,选择适合自己的思维特点的方式写作,可以以文为主配插图,也可以写图为主配解说词,让学生用半节课时间独立地迅速地把自己的感悟与情感写下来,然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教师“下水”

在学生充分交流作文草稿后,教师写自己生气及化解的“下水”文亮给学生,让学生评说,与学生进行情感与文章的交流,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进一步修改草稿,写好全文。上述实例仅仅是作文课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结合学生情绪调节的过程与方法。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小学中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内容,具体教法、学法也是不同的,有变化的,但是无论内容怎样变,都要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过程,从而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和学会表达,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与心理健康水平。

5.浅谈化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五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质量。”教师完善的人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并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有理想,有抱负,对事业兢兢业业,刻苦认真。有正气,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行为等,体现出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学识广博,思维敏捷,良好仪态,充沛精力,开朗性格,乐观幽默,愉快的表情和文雅的风度,有较强的承受挫折能力,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友善等。教师的人格魅力悄悄打动学生的心,足以使学生心悦诚服,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对学生人格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2  课堂的渗透作用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1]。

2.2.1  选择恰当教学内容

强加给学生的心理教育是枯燥无力的,是很难被学生接受的。 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是份内的、自然的。例如通过介绍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如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会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等古代的化学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讲纯碱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化学家、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为打破外国技术垄断,投入全部身心完成了氨碱法,并将其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公布与众的高尚人格。通过“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从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到人造卫星上天,从现代海洋开发到合理利用资源,从现代化工业发展到人类环境的保护,从人的衣食住行到卫生保健,都离不开化学知识,从而使学生适时产生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时机,向学生展示学习化学的价值。使学生明显地感觉到,学好化学能够培养科学情感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实践意识,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毅力。

2.2.2  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教学环境中无形的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共处于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可感的某种心理气氛和情景,是教学过程中对师生产生“共振性”即整体倾向性的心理情绪。创设良好的育人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理智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落落大方的教姿融入学生的主体,体现出与学生的平等。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多赏识,少责备,多表扬鼓励,树立每位学生的威信,宽容学生,善待他们的错误。一次测验中,有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做得很不好,该做的都没有写。在评讲试卷时,其中有一道比较难的习题让他讲解,结果讲的很好。我接着说:“试卷上其他部分做的都很好,如果这道题没有错的话不是更完美了吗?”这种心理的沟通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一直保持优异的成绩。

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富有情感的环境中获得知识[2]。例如教学“奇妙的二氧化碳”:

师:谈谈你认识的二氧化碳。

生甲: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生乙:一定空间里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引起人死亡。还能产生温室效应。

......

师:你对二氧化碳作出什么样的评价?

生甲:我认为它是一种我们离不开的物质,没有了它就没有了氧气,也就没有了生命。

生乙:我认为要控制它,它的害处太多。

......

师:你们讲的都有道理。关键是要全面的认识它。它的作用很明显,就像同学们所讲,离开了它也就没有了生命。危害性也很严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约为0.03%,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相对稳定,才是我们所期望的。针对学生讨论内容穿插资料:①温室效应,②二氧化碳对生命活动的影响,③二氧化碳的循环…

归纳: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

师:目前我们使用的能源依然是化石燃料,如何控制空气的二氧化碳?

学生从减少家用小汽车乘坐公交汽车,多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等展开了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防止极端思维的产生。

2.2.3  采用适当教学方法

在严谨、科学、开放、民主、具有挑战性和充满生命力的课堂环境下,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更有实效性,学生会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深广度和趣味性和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设立的平台上施展才能。因此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必担心说错话做错题。在教学“奇妙的二氧化碳”,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时,演示实验“倒二氧化碳”: 一瓶二氧化碳,高低位置不同的蜡烛。

师:(引导学生思考猜测)

① “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从集气瓶中倒入烧杯中?”“你有没有见过像水一样把气体能倒来倒去的?”

②“如果我真的能把二氧化碳倒下去,你猜想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③“两支蜡烛同时熄灭,还是哪支蜡烛先熄灭?”

学生讨论激烈,课堂气氛活跃。

在知识的传授上,注意教学内容深浅得当,难易适度。如果课堂教学知识难度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了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就会迷惑不解,产生挫折和失败感。如在教学化合价与化学式时,不是把化合价强加给学生,而是分析氯化钠中Na+和Cl-的形成, 总结出钠元素和氯元素化合时体现的化学性质(体现元素的价值)分别为+1价和-1价,即元素的化合价。在学生认识了化合价的实质后,学生不难理解离子个数比为1:1的原因,同时也就能知道了其他一些常见典型金属元素与典型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很准确地写出MgCl2 、 AlCl3 、  Al2O3 、等一些化学式 。接着介绍铜(+2价)、锌(+2价)、铁(+2、+3价)、硫(+4、+6价)等一些元素,写出它们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以及氢氧根(-1价)、硫酸根(-2价)等一些原子团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很自然的接受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并且知道了识记化合价的必要性,还有些同学饶有兴趣的计算出原子团的化合价来,兴趣一浪高过一浪,同学们深有感触地说,要是以前知道了化合价,记忆一些化学式就不会那么难了(这是沪版教材的弊端)。就像赞可夫所说:“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

在评价学生时,应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采用的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层次化。首先,老师应在每一个阶段内帮助学生看清自己的努力目标。目标不要定的太高,对不同学生有高低不同的要求,那么经过努力,他就果真能达到这个目标。这样他尝到劳动的快乐,就会尝试以加倍的努力去战胜困难。学生有了成效,多用激励性话语表扬他们。我在课堂上或者在作业的批改中经常用一些鼓励的话跟学生交流:“你会成功的!”“在老师的眼里你是最棒的!”“现在的成绩不理想并不代表你的将来!”“暂时的困难能难倒我们吗?”即使是批评也会说:你要怎么或不怎么做你会更好的!罗森塔尔效应理论中的支持、鼓励、表扬,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心理享受,得到了这一科任课老师的尊重,与老师之间就建立起了感情,学生有时就靠着与任课老师的一份感情来学习的,所以老师与学生要多沟通,热爱他们,让他们有一份亲热感,让他们喜欢上自己的课。就会更用心来学习这一学科。哪怕遇到困难,也能直面困难,迎刃而上。形成积极、进取、真诚、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师生生命力在得到充分发挥和显示的生长、成长的生命课堂,促进学生在合作中、自主中、探究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自强心、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形成轻松自信的心境和创造的热情。

2.2.4  挖掘潜能成就动机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今天我们国家的教育要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非常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像“多元智能”这样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有要求独立自主的倾向,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也希望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非常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赏识自己的才干,要求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希望,从多个角度观察、评价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寻找和发展学生的潜能。用他们某一长处去引燃他们的学习动机。今年我班有个学生基础不好,我发现他的动手能力比较强,每次的实验完成的都很好。我用实验事实告诉他化学实验不仅给了我们有趣的现象,还能帮助我们理解化学理论和概念。你的实验完成的那么好,说明你的能力很强。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上踊跃发言,学习成绩逐步提高,今年考入了很理想的学校。

2.2.5  利用学科激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现象有色、有声、有形、有味、有热、有光,丰富多变,可以全方位地刺激大脑,这是化学所特有的。例如教学“燃烧的条件”时,把白磷和红磷同时放在铜片上,把铜片防在盛有80℃热水的烧杯上,再分别罩上一个烧杯,热水中也有少量白磷,一会白磷发生了燃烧而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取下铜片后向水中通入氧气,水中的白磷着火燃烧,发生了“水火相容”的现象。学生对此产生强烈的兴趣。为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持续下去,本人采用以趣增趣――也就是说,尽量创造条件,增加实验数量,增加实验的能见度,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如“雨落叶出红花开”,“魔棒点灯”, “烧不坏的手帕”等。还利用课外兴趣活动制作些趣味化学作品,如叶脉书签、色素指示剂等,经常写化学科普小论文。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等。这样,学生的直接兴趣只要持续一段时间,量变引起质变,学生必将由有趣为乐趣,进而转化为志趣。

2.2.6  营造氛围培养自律

人具有一个高度自我调节系统,一切外界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起作用。当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如多进行科学家事迹教育,像两度荣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利用3年多的时间,经过几万次的试验,从几十吨的废铀矿中提炼出0.1克的镭。从科学家们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中得到了熏陶和感染。教学“原子的构成”,让学生总结:原子内的微粒之间有那些等量关系? 有些学生很不耐烦,选择了放弃。我接着引导:①“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来自什么微粒?”②“每个质子和电子带几个电荷?”③“在原子里这些电荷存在什么样的关系?”④“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简称‘核电荷数’的话,你会得出什么样的等量关系?”⑤“氢原子的质量近似于哪种粒子的质量?质子的质量约为中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和中子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毅力。使学生逐步养成具有坚定意志、顽强毅力的人。古语说的好,“幸福的人不是随意支配金钱的人,而是能随意支配自己的人。”要教育学生懂得,可以让自己来塑造自己的性格,没有比自我教育再好的大学了。

2.2.7  体验学科美育教育

学生在美的情境和各种美的事物的影响下能充分地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在这种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状态时,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审美对象的价值和美好。心理学告诉我们,积极肯定的情感产生增力,而消极、否定的情感产生减力,美感的增力性可以改变说教、呆板、枯燥的面孔。

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语言美、节奏美,为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比较深奥的化学原理或概念,以宏观喻微观,以虚构喻客观,让学生体验喻例美。如讲原子时,对于它的大小可以这样说:如果把原子放在芝麻上,就好比把一粒芝麻放在地球上。感受化学物质的形态美、结构美、化学变化美、化学理论美、化学思想美、化学用语美、化学教具美、化学实验美、化学实用美(化学与社会与生产及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美育融化在德育之中,就更增添高尚之美;美育融化在智育之中,就更增添理性之美,美育融化在体育之中,就更增添健壮之美,美育融化在劳动之中,就更增添创造之美,灵巧之美。”[3]美育使人从心灵到外表充满着美感、智慧、创造和活力,促进着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美育与教学结合就可以创造出“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转化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活动。”使学生的品格情操纯洁化、高尚化,得到净化和升华,进而使心灵得到美化,人格得到完善。

2.3  课后的辅导作用

个别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一时无法在课堂中消除时,教师应及时地在课后予以化解,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产生对老师抵触。班上有个叫吴×的同学是师生公认的“双差生”,接班后我通过观察发现,该生性格内向,焦虑、孤僻、暴躁,不善于交往。甚至对老师同学产生敌对情绪。经过谈心了解到,由于成绩不理想,已休学两次,造成该生年龄偏大,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不愿意与同学沟通。再加上来自家庭的压力,自暴自弃。我和他进行了多次交流、沟通,首先分析自身有哪些长处和优点,找到自信后再分析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对自己未来的设想。在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后,我对他进行了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珍惜自己的生命和短暂的时光。开阔视野,拓宽心胸,树立起崇高的生活理想和目标。当然,人生道路上要经历无数风雨、坎坷,这是谁都避免不了的,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目标,积极地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就会发现人生的天空如此广阔,青春的鲜花如此美丽,活在世上真是一种幸福。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离不开周围人的帮助支持,要与他们友好的相处。用正确的思想灌输,用老师的情感感化,用同学的关爱温暖……。通过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使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而他能够正确认识同学、老师对他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理解了家长。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同学关系良好,寻求真挚友谊,保持人格完整。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虽然由于基础的影响成绩一般,但能够流露出他的轻松、快乐、幸福、可爱。

如果对学生投入的是信赖,是真诚,是激励,他们就会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你,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用积极的情感来感染学生,用强烈的感情期待来诱导学生积极情感的发生,促进学生的积极情感由内心体验向形成外部行为转化,形成完美的人格,以积极的因素影响其一生,获得永远的生命力。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机制,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作为教师要把教学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和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学相长,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完成社会对中学教育提出的新任务,为祖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盼军。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科教育渗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9(54):43.

2  柳斌、高长荣、白昆荣。教学语言的艺术[M]。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31~232.

3  西南师大化学化工学院.化学教育中的德育和美育课程组。化学教育中渗透美育的研究,化学教育中的德育和美育。110~114。

Shallowly discusses chemistry Teaching Seepag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Yunhe Middle School, Jiangsu, 221300,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methods and measures of carrying out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rough the chemistry in Cclass teaching and after Cschool counseling, which is based on years of chemistry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the mental state of the students and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facing by the students.

Also the viewpoint tha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s of Quality Education is raised here.

Keyword: mental health, in-class teaching, motivation of achievement, emotion

6.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篇六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教学目标

.认识 4 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挑”。能够理解由生

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成语辞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 累好词佳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 导“我”的话。

.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 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

去面对,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 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 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渎自悟

教学准备

.让学生课前了解教堂、罗马广场、巴黎相关知识。.教师制作课件。

一、激发兴趣,导入

同学们,一次钓鱼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也使同学们受到了很深的启发。生活中还有许多感悟,那要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靠细心的人去体验。当我们面对理想目标前进时,总会遇到 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呢?今天我 们就一同走入 14 课,让我们在学习这篇有哲理的文章中去 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便想想课文 主要讲了什么?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黛、挑、两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 是“挑”这个多音字,它有不同的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 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3、同学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 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四、品读,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 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交流体会:

(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 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 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 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

联系实际生活,想想通往学校的路止不止一条?试讨论 讨论。又有什么收获?

②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此时作者为什么“大喜”?“幸福的云”指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做一名时装 设计师是“我”的梦想,从毛衣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 是一条寻常的路,但“我”决定大胆一试,没想到一举成功。幸福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难怪“我”大喜 过望。)

③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

辞。

作者为什么而懊恼?用心读读作者的心情。

(正当成功像一朵云一样幸福地向“我”飘来──与一家大 商场一下订购了 40 件时装毛衣时,维黛安太太告诉“我”,两

周内交货“根本没有可能!”独具匠心开辟的幸福之路,一下 被堵住了。“大喜过望”之后的失望,特别让人沮丧。)

④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 流了出来。

读读这句子,说说好在哪里?“河流”一词蕴含着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我”的毛衣时装打向市场后所取得的巨

大成功。河流,水量充盈,源源不断;时装能像河流那样,可见品种之多,订货量之大。当然,不难看出,流出的除了 源源的毛衣时装外,还伴随着的是成功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 展的信心。事实证明:到达目的地的途径的确不止一条。)

⑤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 条!”的含义。

(条条道路通罗马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 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 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 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 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 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五、拓展实践

(1)假如时光已经飞速,现在已经是 2025 年,这个时 候同学们已经 30 岁左右。有的是事业有成的建树者,有的 也许还深处逆境。当 2 年后同学聚会上,成功人士将怎样对 失败的同学劝慰勉励呢?

(2)假如你就是那位失败者,听了同学的鼓励,你将 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什么新打算呢?

六、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 际理解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含义深刻的话,给我 们的人生上了宝贵的一课,相信同学们将感悟终身。成功是 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 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 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七、尝试运用

7.作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七

一.课堂及时了解纠正学生畏怯的心理状态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是人的内心世界的精神生活, 他人无法进行直接观察, 但是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 却可以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只要老师有心, 就可以通过学生在作文课堂上的表现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有一次给新生写课堂作文, 看到同学们抓紧时间奋笔疾书, 却有一个精神萎靡、心不在焉扒在桌上。我知道又是个写作困难户, 与我交流时结结巴巴语无伦次, 满脸通红。我知道他自信不足胆怯有余。要让他按要求完成是不可能, 强求只能适得其反, 我由他随意写。下课时其他同学完成不错, 只有他写了两句, 低头交给我时又一次满脸通红。我发现他文笔不差, 从语言特点看, 他应该看了些武侠小说, 只是缺乏练笔。就此作为聊点鼓励他, 问他能不能每天补两句, 直到补成一篇作文。他眉开眼笑说没事。只过了一天, 就拿他作文兴奋地跑到办公室交给我, 并且从此作文越写越好。后来在一次作文竞赛还获得二等奖。有害怕写作心理的学生很多, 这类学生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引导、鼓励, 把他们从害怕的心理阴影里带出来。

二.巧妙设计作文话题为学生搭建反映心理状态的平台

灵活地设计作文话题是搭建一个能让学生自觉自愿向老师释放心曲, 倾吐心声的平台。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吻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作文话题, 让学生借助写作把心里话写出来, 为老师成功地实施心理辅导创造条件。如指导学生写《心灵大碰撞》, 让学生专写人际关系方面 (如师生关系, 家庭关系, 同学关系) 所引发的内心的种种矛盾冲突;写《成长的雨季》, 让学生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苦闷等, 再如《放飞心灵》, 让学生“我手写我心”, 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追求和喜悦之情。高二时, 我发现很多学生学习思想松懈, 没有高一的积极了, 课堂上往往一言不发, 下课了也一动不动。为了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我设计这样的作文话题———《我高二的生活世界》, 让学生尽情抒写自己的心情和生活。为了让他们袒露真实的心迹, 我先讲自己高二时的心路历程, 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 这样他们就愿意在作文中说出真话。毫无疑问, 我读了这样的作文后会对学生的心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为成功改变心理辅导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真诚的批语, 尽显作文的心理辅导功能

我认为作文批语是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最好途径。当学生袒露了心迹, 老师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批语。一个学生在自由作文中谈到自己很失败这个话题, 触动了我的心弦, 我用歌词作评语:“心若在, 梦就在, 只不过从头再来。”有位同学作文里抱怨自己的母亲这不好、那不好, 我旁批曰:“可怜天下父母心, 如果她不爱你, 就不会那么关注你了!”从那以后, 很少看到这两个学生的愁眉不展, 终于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了。我常让学生通过作文批语及时得到老师的建议和帮助, 及时修正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四.通过作文讲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作文讲评要以鼓励为主, 讲评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生活热爱, 对作文热爱, 激发学生写作愿望。我常把学生作文里的好思想、好行为、用得好的语句及独到的观察和见解搜集起来, 在班上富有表情地朗读。在学生三言两语甚至文理不通的作文里, 只要有可取之处, 我都加以表扬。用鼓励的方法会使每个学生受到鼓舞, 不会“谈文色变”。端正他们心态, 不再抱怨这抱怨那, 积极应对生活。

8.数学课堂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八

一、挖掘教材内在因素,渗透心理适应辅导教育

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一年级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学校,不仅是学习环境发生变化,而且学习活动方式由游戏变为有目的地完成学习任务,这对他们来说是其生活经历中的一个全新的变化,这在心理和行为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个适应的过程。

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是一年级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利用教材资源,渗透学校生活、人际交往的心理适应教育。教师可以结合一年级数学教材的“数一数”——《美丽的校园情景图》,先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分散学生观察的兴趣,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使学生通过数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并产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欲望。同时,给初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适应辅导,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通过这样的心理适应教育,可以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他们成为一名学生的自豪感和义务感,使其尽快适应学校里有秩序的学习和生活,以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二、根据数学学习特点,渗透心理辅导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爱学习的主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的成效。只有使学生对客观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推动学生积极地探索新知识,发展新能力。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发展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并持之以恒,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

针对第一学段的学生对事物喜欢新奇、有趣、好玩的特点,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趣味性,用数学游戏、儿歌、童话故事等形式,寓教于乐。结合一、二年级教材中的“猜数”、“找座位”、“找朋友”、“对口令”等数学游戏,以及涂一涂、摆一摆、连一连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爱问、爱说、爱动脑筋的学习意识;结合“生活中的数”感受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从而产生愿意接近数学,想学数学的动机;结合教材中“曹冲称象”、“七巧板”、“刻漏”等我国古代的数学文化史料,培养他们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我要学习”成为学生心理学习的内部需要。

针对第二学段的学生对“有用”的数学、“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的特点,教学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要更多地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结合富有教育意义的数据、统计材料以及教材中的“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阅读材料,介绍现实生活中数学的知识的应用、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展的历史知识、著名的数学问题等,使学生对数学的发生与发展有所了解,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这样做,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渗透爱数学、爱学习的学习心理辅导。

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主动的、持久的学习行为方式,教育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和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由于小学生可塑性大,向师性强,因此,小学阶段是形成学生各种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从一年级入学起,可以结合“1~5的认识”向学生明确专心听讲的学习要求,就是要听清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的发言,以及注意老师的表隋、演示、动作,鼓励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大胆发言,不懂就问,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结合四则运算的口算、笔算(特别是小数乘除法的笔算)的学习,使学生养成书写整洁、独立完成、计算仔细、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的责任感;结合四则运算的简便计算、问题解决的一题多解,使学生学会灵活选择简便方法合理地迅速计算,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例题的提示,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的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的学习精神;作业的布置要注意把课后温习与预习结合起来,养成温故知新的学习习惯。长此下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也就得到形成,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三、改变教学活动方式,

渗透健康情感和意志辅导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应具有情绪乐观、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刚毅果敢等人格特征。而学生的情感、意志的培养和锻炼,在数学学习中常常是通过数学活动达成的。

要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注意拓宽心理交往的渠道,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保持舒畅、喜悦、乐观、自信等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领悟、欣赏数学的博大精深。《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在课堂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一讨论研究一归纳总结的方式,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没有恐惧心理,既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训练了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克服自我封闭的心理毛病,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合群教育。同时,建立平等、尊重、真诚的师生关系,也能使学生对数学充满热情,发挥情感效应,产生教与学的共鸣,实现情感辅导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恰当地进行养成教育,从而探索有效渗透健康心理教育的模式、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

上一篇:大学生联谊会环保宣传活动策划书下一篇: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