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4-09-29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精选9篇)

1.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篇一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探索

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我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农村的实际,进行有特色的德育教育和农业科技教育,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以亲历实践为原则,指导学生深度探究;以周边社区为依托,挖掘地方教育资源;以特色教育为途径,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性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我校从2008年起一直坚持以实践活动为办学特色,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以“少年农校”基地活动为依托,以教师和学生的自由和创新的农业科技教育实践为基础,针对中高年级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由不同专长的校科技辅导员分别开设科技活动课程。分别有农作物栽培课、大棚饲养研究课、果树管理课、环保研究课、实验操作训练课等等。我校大部分教师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都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家中都有实验基地,既是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科技农业的实践者。我们根据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每月组织两次农业科技教育课。

二、我们积极开展少先队科技活动。少先队科技活动开展与参观、访问、观察、实验、制作、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对于发展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在启迪智慧、发展创造才能方面,都有帮助。少先队活动形式有:以科学故事会、信息交流会、科学讨论会为主的农业科技系列队会;以科技小论文、小调查报告、金点子评比为主的农业科技竞赛活动;以种一种农作物、读一本科技书刊、看一次农业科技

电影或电视节目、观察记叙一个农业科技自然现象、写一篇农业科技小论文、提一个农业科技小建议、给家庭选一项致富技术等“七个一”活动。

三、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了地方课程,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两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学校周边的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探究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水资源现状和垃圾处理问题的调查研究。例如:语文课教师结合“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组织学生到街上考察商店的店名是否规范(啄木鸟行动),数学课老师指导学生在农贸市场调查蔬菜的价格、丈量操场等,科学课教师带领学生考察学校的树木,测量树的大小,高矮,观察下雨前蚂蚁搬家的情景,探索它们搬家的原由等。信息技术课教师指导学生将平时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其中的原由,撰写调查报告和科学小论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参与活动前期的调查,计划的制定,过程的落实,后期的终结汇报等每一个环节。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为实现素质教育找到了突破口。

四、以周边社区为依托,挖掘地方教育资源。社区作为学生生活、成长的地方,学校应优先考虑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敬老院、蔬菜基地、养殖场以及社区的自然资源;学生家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社区和各单位的负责人等人文资源;以及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让全社会的人都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的学习资源。我校地处农业大乡,周边有许多农田、果园、大棚养殖植等一系列农业示范园区,我校紧密结合实际,开辟校外活动基地。校外活动基地的开辟,使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田野,使活动更具有开放性和实效性。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强和周边社区、行政村、单位、企业的联系,开发利用周边的地方教育资源。目前,我校以学校周边的

社区、单位为依托,根据其自身优势建立了多个实践活动基地。如以农业科技研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养殖场、蔬菜基地;以反映地方经济发展变化为主题,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人文景观和环保意识的实践活动基地——黄河及黄河大堤标准化工程,以了解我们身边的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工业园实践活动基地——大年陈工业园区,以及关心孤寡老人生活的献爱心活动基地——敬老院等。

五、深入家庭农业实践,体验农业科技。由于农村小学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民家庭,在他们的家庭中有着丰富的农业科技经验和农业科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农业实践,可以弥补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师资上、时间上、程度上的不足。因此,我们给学生每人布置一些家庭方面的实践作业。学生参与家庭农业实践,帮助家长解决一些浅显的农业科技问题,这样,一可以让学生有更为充分的农业科技体验,二也可以减轻家长的劳动力方面的负担,向家长提供一份如何进行作业指导的建议。

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已初具特色,学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篇二

1.不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农村中小学现在教育观念及农村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师甚至是家长都没有重视心理健康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也不想从事与教学无关的东西, 可以说, 有些偏远地区甚至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即使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 对其落实也不是很到位。

2.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并且专业化水平不高

受制于农村中小学的条件, 许多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都是其他教师兼职, 这也导致心理辅导老师缺乏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或能力。而且在实际的辅导过程中, 大多有采取品德教育, 批评式, 甚至是惩罚式教育, 一定程度上也伤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引发出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由于教师缺乏相关理论知识, 不能正确判断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 采取了错误的处理方式, 给学生健康发展带来一定得负面影响。

3.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

农村所处的环境有别于城镇, 从社会的环境的复杂、教学条件、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等, 这些学校的、家庭的, 甚至是社会上带来的压力, 导致中小学生有些不能适应, 再加上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要求高于一切, 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重视。久而久之, 就使得一部分学生有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学习方面, 对学习成绩的看重, 使得学生给了自己不小的心理压力, 对学习的方法、结果等等方面;中小学学生由于年龄的问题, 情感调节比较差, 容易表现出喜怒无常等情绪波动;人际交往的问题, 由于现在留守儿童的增加, 许多留守儿童缺失父母的关心, 导致在于其他学生的交往中不能很好的处理一些人际关系, 这也导致了孩子们的心情低落进而影响到学习当中;学校、教师及家长给学生的压力,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 结果造成学生的压力过大, 使得学生产生过度的疲劳, 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

二、影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1.社会及家庭的原因

现在社会的发展极不均匀, 现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比较严重, 学生处在人格塑造的阶段, 极易被这些不良风气所误导, 学生不能正确判读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东西, 最终会带给中小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家庭方面来说, 许多农村家长疲于生计, 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及心理健康上不够关注, 也可能是过分的严格或溺爱, 这些都能使得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

2.学校自身的原因

一些农村的中小学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认为没有必要开展, 只是象征性的展开教育, 这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开展。学生在需要心理健康辅导的时候, 老师往往不重视, 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愈发的严重, 教师往往会从道德的角度出发, 不能正确引导学生, 这是也农村中小学比较欠缺的地方。

3.师资力量的影响

心理健康辅导是个新生的教育方式, 我国开展的比较晚, 专业的培训也是逐步的正在完善, 高校开设这个专业比较晚, 并且比较少。这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比较小, 力量弱。尤其是农村中小学, 不仅学历低, 而且好多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都是主要代课老师兼职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他们对心理学知识缺乏了解, 更对孩子的心理辅导缺乏经验。教育方式也是比较传统的, 受制于传统的道德教育, 并且不参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往往会对教育的对象产生不良作用。

三、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农村中小学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 照顾那些心理困惑的学生, 培养出有乐观积极态度的学生,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上人际交往的能力, 进而保持学生们健康的心理状态。

1.改变教育观念, 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我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的工作, 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 提高公民的素质, 这也要求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 不能把学习成绩弄成唯一衡量学生的标准。农村教育占据我国的一大块的教育, 心理健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

2.建立起心理健康调查机构, 进行组织研究

我们可以专门成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机构, 用来研究现阶段的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面向全体中小学学生, 宣传心理知识, 并且有专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保证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 我们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研究并且开导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还要建立起相关的心理档案, 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更好的服务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

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要给予支持

由于农村条件的影响,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不能满足现状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必须要尽快建立起专业的师资培训体制, 可以从高等院校招聘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也可以对在岗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或观摩学习等, 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使得教师能尽快掌握相关的知识及能力水平, 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学校与学生家长的及时沟通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影响虽然很大, 但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占据比较大的地位, 好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家长影响造成。因此, 学校在发现学生的该类心理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地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共同帮助学生的解决问题, 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四、结语

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长的相互支持, 随工作的开展, 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素质, 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的素质, 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摘要:由于社会的发展需要, 我国城市的飞速发展扩展, 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 也就造就了大批留守儿童。同时, 农村的中小学受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条件的影响,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滞后。为帮助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我们有必要对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阮声群.一般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 30) :244.

[2]浦瑶奇.浅谈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课外阅读, 2012, ( 9) : 42.

3.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篇三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不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农村中小学现在教育观念及农村环境的影响,学校、教师甚至是家长都没有重视心理健康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不想从事与教学无关的东西,可以说,有些偏远地区甚至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即使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其落实也不是很到位。

2.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并且专业化水平不高

受制于农村中小学的条件,许多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都是其他教师兼职,这也导致心理辅导老师缺乏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或能力。而且在实际的辅导过程中,大多有采取品德教育,批评式,甚至是惩罚式教育,一定程度上也伤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发出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由于教师缺乏相关理论知识,不能正确判断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采取了错误的处理方式,给学生健康发展带来一定得负面影响。

3.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

农村所处的环境有别于城镇,从社会的环境的复杂、教学条件、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等,这些学校的、家庭的,甚至是社会上带来的压力,导致中小学生有些不能适应,再加上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要求高于一切,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重视。久而久之,就使得一部分学生有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学习方面,对学习成绩的看重,使得学生给了自己不小的心理压力,对学习的方法、结果等等方面;中小学学生由于年龄的问题,情感调节比较差,容易表现出喜怒无常等情绪波动;人际交往的问题,由于现在留守儿童的增加,许多留守儿童缺失父母的关心,导致在于其他学生的交往中不能很好的处理一些人际关系,这也导致了孩子们的心情低落进而影响到学习当中;学校、教师及家长给学生的压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结果造成学生的压力过大,使得学生产生过度的疲劳,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

二、影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1.社会及家庭的原因

现在社会的发展极不均匀,現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比较严重,学生处在人格塑造的阶段,极易被这些不良风气所误导,学生不能正确判读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东西,最终会带给中小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家庭方面来说,许多农村家长疲于生计,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及心理健康上不够关注,也可能是过分的严格或溺爱,这些都能使得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

2.学校自身的原因

一些农村的中小学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只是象征性的展开教育,这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开展。学生在需要心理健康辅导的时候,老师往往不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愈发的严重,教师往往会从道德的角度出发,不能正确引导学生,这是也农村中小学比较欠缺的地方。

3.师资力量的影响

心理健康辅导是个新生的教育方式,我国开展的比较晚,专业的培训也是逐步的正在完善,高校开设这个专业比较晚,并且比较少。这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比较小,力量弱。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不仅学历低,而且好多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都是主要代课老师兼职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他们对心理学知识缺乏了解,更对孩子的心理辅导缺乏经验。教育方式也是比较传统的,受制于传统的道德教育,并且不参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往往会对教育的对象产生不良作用。

三、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农村中小学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照顾那些心理困惑的学生,培养出有乐观积极态度的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上人际交往的能力,进而保持学生们健康的心理状态。

1.改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我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的工作,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提高公民的素质,这也要求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能把学习成绩弄成唯一衡量学生的标准。农村教育占据我国的一大块的教育,心理健康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

2.建立起心理健康调查机构,进行组织研究

我们可以专门成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机构,用来研究现阶段的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面向全体中小学学生,宣传心理知识,并且有专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保证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我们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研究并且开导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还要建立起相关的心理档案,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更好的服务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

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要给予支持

由于农村条件的影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不能满足现状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必须要尽快建立起专业的师资培训体制,可以从高等院校招聘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对在岗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或观摩学习等,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使得教师能尽快掌握相关的知识及能力水平,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学校与学生家长的及时沟通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影响虽然很大,但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占据比较大的地位,好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家长影响造成。因此,学校在发现学生的该类心理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地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帮助学生的解决问题,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四、结语

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长的相互支持,随工作的开展,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的素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阮声群.一般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30):244.

[2]浦瑶奇.浅谈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课外阅读,2012,(9):42.

4.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篇四

高州市石鼓镇中心学校

吕新兴

近几年来,我中心学校对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解决和改善了教师队伍面临的一些问题,加强了教师队伍的管理,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也使我镇的小学教育质量处在全市农村小学教育的领先地位。笔者就其工作的地域——高州市石鼓镇如何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一些有益的探讨,略陈浅见。

目前,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着诸多问题。分析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特点和现状,探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管理策略,对于发展和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特点

1、分散性。农村小学是以村为单位的学校,由于地域的原因,农村小学分散在乡镇的每个角落。因此,农村小学教师具有分散性的特点。虽然农村小学教师隶属中心学校的管辖,但是它是以各个学校为组织形式。这就增加了中心学校对全体教师统一管理的难度。我镇是高州地区的大镇,教师队伍庞大,共有教师500多人,除中心小学90多人,镇小40多人相对集中以外,其他教师分布在30多所农村面上小学。

2、本土性。农村小学教师大多聘于本地,分配教师也多回原籍,而其中大多都是单职工。于是,农村小学教师耕耘着两块“责任田”,一块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块是家中的生产。农村教师一方面在学校的教学任务本来就繁重,而另一方面还要充当家庭主劳动力,他们同时承受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超负荷的脑力劳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即便是民师转正、代转公了,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但他们也永远因为家庭而摆脱不了生产和家务的圈子。因此,教师的本土化因素一直并将继续影响着农村小学教育。

3、滞后性。农村小学教育条件落后,教学设施匮乏,管理不规范,教师整体素质低下,多数采用 “撞钟式”“填鸭式”教学,教育教学质量低,发展缓慢。

二、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管理的现状 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管理在队伍建设,素质发展,结构分布等方面呈现出不稳定性、不合理性、不均衡性等问题,给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工作和农村教育发展带来了不少困难。

(一)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1、录用层次低。现在农村小学除正规院校毕业的教师外,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社会录入的,民师转正的,有代转公的,有退伍军人转业的,还有从社会临时招聘的代课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狭窄,有的根本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相当一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教法落后,面对新课程,显得力不从心。

2、年龄结构老化。有调查表明,全国农村初中教师平均年龄为35.8岁,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为39.4岁,而边远乡镇学校尤为突出。老、中、青年龄结构存在着老多,中、青年少的问题,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学无激情,工作无压力,学习无追求。

3、错位任教严重。农村学校普遍缺乏专业教师,英语教师尤为突出。由于专业教师缺乏,导致了语文教师兼英语,数学老师带体育,这是常有的事。甚至有的村小学,一个学校五、六位老师却要包揽全部图、音、体、美、语、数、外加社会科学等综合课程,错位任教现象严重。农村小学教师也因此被贯以 “万金油”的称谓。

(二)农村小学教师分布不均衡。

过去人们习惯服从分配,而近些年来形成了人往高处走的大气候,新分配人员能进城则进城,不能进城则靠城,靠不了城则上交通线,形成了教师分配上的倒宝塔,教师的分布非常不均衡。就地区而言,城区和周边乡镇的教师编制较松,偏远地区乡镇的教师缺编严重,特别是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缺乏。另外,集镇与乡村教师分布也不均衡,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则教师配备较足,但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就很缺教师,有的村小只有七、八个教师,缺编的由临时代课教师来上课,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同时加重学校负担。就我镇而言,地处207国道,上接高州,下连化州、茂名,地域位置较好,地广人多,交通便利,教师总体上充足,但局部不均衡。镇中心小学、镇小以及“交通线”学校的教师超编,比较偏远菉树、黄坡等学校教师缺编严重。

(三)农村小学教师职业观念缺失.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下,一些教师受拜金主义影响,怕艰苦、追求安逸,讲实惠,一切向钱看思想有所抬头,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特别是时下的行业收入比悬殊,使有些教师特别是年轻老师沉不下身,静不下心来执教。我在与学校的一些老师谈心时,注意到很多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山望到那山高,只求待遇,不讲作为。不重学习,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满足现状,撞钟式教学。另外,由于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困难,教师没有机会也不热衷参加业务培训或到外地参加教科研活动,学校本身也没有形成教研制度,没有良好的科研的氛围。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实践新课标,只一味地应试教育,一味地传播知识,一味地主观追求浮躁的东西。责任心不强,职业意识淡薄。

(四)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环境堪忧

1、教学设施落后。很多农村学校教育条件落后,教学设施匮乏,边远农村小学更为严重。

2、流动机制不健全。“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人事分配制度尚未形成,一些教师想方设法要调进条件好、待遇高的学校,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3、教师住房紧张。农村小学教师的住房条件差,生活环境没有保障。农村大部分的教师一家几口人挤在一间十多平米的房间里,没有厨房,没有厕所。镇中心小学有部分教师仍住在几平米的楼梯间里,住房条件艰苦。

﹙五﹚、农村小学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大

1、工作压力过大,疲于应付。目前,工作量过大是农村小学教师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绝大多数教师承担了两科主科或两科以上的教学,部分教师还进行包班教学。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高期望和高要求使小学教师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种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之下,致使不少教师身心状况每况愈下,甚至积劳成疾。

2、心理压力大,加重负担。新课改的到来,教师的专业素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村教师其实是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夹缝中生存。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尺单一,使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兴趣、行为、品德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往往得不到认可,评价的不公平也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3、生活压力大,职业认同感低。横向比较,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仍然较低,生活相当拮据,教师福利待遇还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别,所以多数教师感到生活压力大。

三、农村小学教师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在细致地查找问题,深刻地剖析原因的同时,我们也要切实地解决问题,谋出路求发展,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和适度超前的理念去办教育,抓管理。

(一)调整布局,推动规范化进程。

对于农村小学的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我们曾经也都做过许多深层次的探究,但都收效甚微,归根结底是由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特点决定的。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那就只有从改变它的分散性入手,那就是——集中办学,走规范化道路。建设农村规范化学校是解决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滞后,教师队伍管理诸问题的根本途径。用科学、前瞻的眼光把教育资源集中起来,改善教育环境,把农村小学办大,办强,办规范。调整布局,集中办学,统一办学。那么,教师分散,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工作环境差,职业认同感低等诸问题就如厉刀斩乱麻一样迎刃而解了。目前,我镇的农村规范化学校建设已进入酝酿筹划阶段。根据我镇地域广、人口多的实际,我们准备在全镇范围内办四所规范化小学,即中心小学,镇第一小学,第四小学以及三文田小学。通过这四所学校的规范化办学,逐步兼并周边众多的“麻雀学校”,保留必要的教学点,从而达到全镇规范化办学的目的。如此一来,就能把原来分散的教师集中起来,合理配置,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目标。农村规范化学校建设在我市是新生事物,仍处在探索和筹备阶段,但农村小学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决定走规范化道路是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深化改革,实行制度管理。

教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教育部门在宏观管理教师的同时,必须赋予基层校长一定的人事管理权,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建立起齐抓共管的立体化管理网络。

1、完善健全学校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培养责任意识、目标意识、竞争意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以高尚的人格来带动教师,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行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激励教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小学教师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小学特点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要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实行教职工聘任制。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活力,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每到聘期,我们都切实实行校长聘用制,把学校80%教师聘任权交给校长,校长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聘请教师。另外,每个学年我们还会应校长们的要求,对各校个别态度散漫,工作消极的教师在镇的范围内二次调配。这样对教师的促动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教师积极性。

(三)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一种软管理,旨在以人为本。就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忧教师之所忧,想教师之所想,用情感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1、铺好道路搭好平台,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是人的最高需求。因此,我们学校千方百计为教师的发展铺设道路,为教师人生价值的实现搭建平台。青年教师是教育战线的生力军,是教育事业的希望所在,我校尤其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指导上,采用“结对子、压担子、引路子”办法,一大批的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他们挑起了各个学校教改的大梁。而其中有好几位素质高、业绩好的青年教师,在去年大聘期中接过退休老校长肩上的担子,走上了领导岗位。实践证明:摈弃以往论资排辈的提干方式,大胆不拘一格地提拔和重用人才,不仅激发了年轻教师的潜能,也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2、改善生活条件,让农村教师有个舒适的环境。妥善解决好农村教师住房、就医等实际问题,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让农村教师安教、乐教。我镇所有的学校都为教师做早餐,有的还开午晚餐;近几年的社会治安较差,许多学校又为教师宿舍加固门窗,使教师住得安心;中心小学还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建起了教师楼,有24位教师住进了套间。

3、营造和谐的心理时空,为农村教师减压。我们努力改革教师管理模式,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以教师为本,努力为教师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使管理更符合教师的职业心态。农村小学教师的生活是十分枯燥的,学校应当组织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来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比如在重大节日庆祝活动中安排教师大合唱,利用休息时间组织教师打篮球、打乒乓球、下象棋等。从时间和空间上丰富了教师生活内容,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心理愉悦,同时还能有效增强教师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减轻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四)加强教育,提升教师素养。

1、加强教育,树好师德。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我校以“教育行风建设”为契机,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大力宣传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师师资履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大力表彰先进,增强依法治教,以德治教意识。

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为保证我镇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挚力于推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在校本研究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让教师成为学习者。每学期都邀请教研室的专家到我镇指导,为教师引进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改革。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让教师成为一个反思者。我校非常重视教学反思,它是校本教研的一朵奇葩。要求教师每节新授课必写“教后记”,并在课时教案纸上体现出来。使教师养成了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也加强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发挥绩效效能,提高教师积极性

去年九月实施绩效工资以来,给人的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多数地区为了和谐起见,大多搞起了平均主义,和谐主义,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激励效能,违背了搞绩效时的初衷。虽然搞绩效的程序和量化考核比较繁琐,但我们可以从地区的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予以实施。

在方案制定时,绩效管理制度应该具备激励性和稳定性。绩效管理工作需要制度化,形成对于学校和个人的激励效应。绩效管理制度形成以后不能朝令夕改,稳定的制度,有利于组织教师和学校制订较长期限的行动计划,有助于组织教师和学校对自己行为做出确定的预期。

在分配时,应该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

在量化考核时,可分为四个步骤进行:教师述职,考核评议,确定等次,公示结果。公示无异议后,按考核等次兑现绩效工资,考核结果存入教师人事档案。但在考核评议,确定等次中,一定要公开透明,公正考核,否则会严重挫伤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绩效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制定合理的方案,坚持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公正地考核评议,才能充分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5.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篇五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该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可目前农村小学科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各种实验条件与师资相对缺乏;在日常教育中偏重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往往忽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而家长也只重视孩子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其子女的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创新能力逐渐下降。

于是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做到人人会开展探究和亲身体验,学会假设、取证;情绪亢奋,活而不乱;能以探究发现为宗旨开展开放性教育活动,实验有计划,观察到位,并学会表达和倾听,最终实现有效探究。

【关健词】

农村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有效探究

新课程实施以来,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科学课明显不同的现象:学生动手机会多了,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表面上看,似乎体现了课标中所指出的“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成效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又如何呢?下面,结合自己在农村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经历,浅谈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对自己的学生的学情进行科学的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课程“不仅要考虑科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意味着科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了解学生知道的概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组织开展科学学习活动。

记得有次上公开课,内容是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前一天的备课过程中,只顾埋头苦思课的设计流程,而没有去了解学生对所学相关内容的认知基础和了解程度,以及知识的后续内容。更没有在课前到班里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是一意孤行地认为:“沉浮学生已经比较了解了”故而将课的教学起点设置过高。只记得那天上完课后感觉很累,面对评委,想想自己的教学设计及课上学生的表现,真是汗颜。我仔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没有去关注学生的已经知道的概念是最大的原因。在说课时提出的这点也得到了学校其它老师的认同。因此,设计时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入手,效果会迥然不同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要落在有效处 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同时又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教学要有效就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真正有效的教学目标则必须经过教师自身的理性思考,得以内化的目标。

可以这样说,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正在从传统教学中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逐渐转变为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情感目标在许多教学设计中都有所体现。然而通过对一些教学目标的解析,我们可以发现,有些目标只是为了体现新理念,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而且有些目标不是一节课或某段时间就能培养的,这样的目标有时反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如我在《时间在流逝》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目标:(1)(2)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初步体验主观感受时间,有时会不正确。(3)实验完成后能够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优点与不足。在以上三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是教师在这节课中要达到的基本目标,然而情感与态度目标,则显得不足。我认为应该是。科学概念:(1)通过用各种方法感受时间的长短。(2)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学习时刻、时长两个概念(3)在不同环境中感受如:在看动画片时和安静等待时感受十分钟。看看会有所偏差吗?过程与方法:(1)设计“时间在流逝,感受时间”实验,经历简单地探究性实验过程。(2)初步学会用比较方法合理感受时间的流逝过程。(3)实验完成后能够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优点与不足。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对探究实验的指导要有科学的态度 1.对实验材料的选择要体现实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科学课中的实验效果不明显,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中的实验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科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1)实验材料要多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感兴趣的材料。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做法是:合理利用小学生科学学具材料袋内的材料,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2)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3)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4)日常器具的利用在课外做实验是教学的必要补充: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装置,在课处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理解到科学无处不在。2.实验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科学中实验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探究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用科学的头脑想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充分发挥实验的“发展”功能。例如在《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中,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能看到或感觉到热的传递方向,根据书上设计是要准备两个铁架台中间拉一根铁丝,然后在铁丝上由学生粘火柴棒进行实验。老师在教学时就可对材料进行了处理。利用以前学具袋里的材料,把实验中的铁丝换成了铜棒,因为铜棒较粗夹在一个铁架台上就行了,而且火柴棒粘上去也更为方便,也不影响实验效果。另外,学生对于老师提供的材料还会有他们的自己的创造。在交流实验方案时,有在金属棒上涂上凡士林的,有在金属棒上涂上蜡烛油的。基于这点,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了多种适合学生探究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超市式”材料区:有涂了蜡的金属棒、涂了凡士林的金属棒、没涂任何东西的金属棒等。让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选取实验材料,学生在选取材料时必须仔细认真地考虑各种因素,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实验方案指导要到位、实验方法指导要到位、实验记录指导要到位。切忌走过场,导致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实验过程乱糟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出现意外或伤害事件。尤其是酒精灯、火柴、小刀、稀盐酸等器材的使用,要注意安全,这主要针对实验方法要指导到位。此外,实验前方案的讨论与交流要指导到位,为实验的有效活动奠定基础。实验中表格怎样记录,教师也要作适当地指导,比如打“√”、画“○”、记录顺序、记关键词等要求都要交代清楚。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篇六

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1、基于改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低效的需要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课堂。由于多种原因,我们身边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是不争的事实。这沉重的负担和压力从哪里来?很大程度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已经称为遏制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尤其是在农村小学,由于生源少、基础差、底子薄,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更是突出,教师感到推不动,学生感到赶不上,表现为: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进度缓慢,过程乏味。学生机械被动地识记,创新意识差和参与实践、亲自动手、口头表达等诸多能力低。优等生是凤毛麟角,与城市一般学生相差甚远;后进生人数多,基础差,少数甚至几近弱智、低能,连简单的运算、常见的拼音、一般字的书写都不会,叫家长心烦,叫老师头痛。

2、基于推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云水中心校拥有一批骨干教师,有些教师参加过省、市、县级课题研究,教育教研有底蕴。随着新课程和新教育实验的推行,如何使更广大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3、基于推动学校大发展的需要

我中心校即将处于邵阳市新城开发建设的热区,面临市行政中心搬迁和邵阳大道沿线开发的大好机会,在三到五年内将迎来充足的生源,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实力,以更好的形象、更高的质量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1、国外研究情况

虽然从夸美纽斯开始,赫尔巴特学派、杜威等对有效教学进行了探索与思考,但是都不能完整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理想。真正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如杜威,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布鲁纳倡导结构主义教学;巴班斯基提倡教学最优化和布鲁姆提倡目标分类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赫斯特(Hisrst)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美国教授加里鲍里奇基于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著成《有效教学方法》,采用谈心式的方法描述一些有效教学实例,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理于教学实践,为世界范围内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

2、国内研究情况:

在国内,学术界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为依据,大规模研究有效教学相关理论,对有效教学的涵义与价值、有效教学的要素、有效的教师行为、有效教学策略等方面展开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

崔允漷教授在其《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中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这一观点比较广泛地被引用;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关于有效教学的策略,刘良华教授在其著作《有效教学论》中,从有效教学的过程提出三方面的策略:有效备课,有效指导,有效激励。辽宁师大学者吕宪军等提出课堂有效教学的几项基本策略:重过程的教学策略、形成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创设练习情境的教学策略、提供真实学习情境的教学策略、实施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省比较有影响的是湖南师大姚利民教授承担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大学教师投身教学和有效教学研究》,编著《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在对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述评的基础上,论述有效教学的理论,阐述有效教学的发展,分析中小学有效教学的现状,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有效教学的策略。

这些经验为当前我国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刺激了一大批著名的有效教学改革流派和模式的产生,形成了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新高潮。如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预习——展示——测评”教学模式,东庐中学“讲学稿”,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山东泰安市省庄二中的课堂——“精彩主讲”等,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的追求:以学生的学为着眼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探寻学生学习的最佳途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学纵向流程、横向要素和课程内容逻辑结构的有机结合;力图使学习规律变成课堂上可操作的程序,寻找到符合自己学派教学主张的教学模式;重视目标导向与及时反馈矫正;强化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等。

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也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更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特别是现有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实践模式,更是没有适合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有效探索与经验总结。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们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农村小学有效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师原有知识结构及个人业务素质的基础上,以农村小学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农村小学教师自身的行动研究,来探究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从而促进农村教师转变观念,建立起新的适应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策略。

(三)课题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3、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5、新课程理念,是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四)本课题研究价值:

1、关注后进生发展,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突出优生帮带互动功效,突破性解决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学校生源差、底子薄、质量低的现状。

2、探索适合农村小学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新途径,关注学生发展,挖掘学生潜能,优化学生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个性,提升课堂内在品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推动农村小学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强化质量意识和以生为本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

二、课题界定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如果教师做不到,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不能称之为有效的教学。

所谓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

有效课堂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课堂教学有效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即对教学活动结果与教学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是对投入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获得的收益之间量化关系的评价,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因为时间是最重要的教学投资,所以也可以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这个公式来计算;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及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立足农村小学实际,抓住“有效课堂教学”主题,突出“以学定教”指导思想,围绕“促进学生和谐互动性的发展”最终目标,改进与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适合农村小学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完善预设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六自六互”教学法(六个步骤:自测互阅-自习互研-自探互解-自呈互评-自理互促-自检互批),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动生成知识与能力的技能,促进学生多样性的个性化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研究内容:

1、有效课堂教学的文献研究与理论搜索,寻求“六自六互”教学法的理论支撑,借鉴有效课堂教学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完善“六自六互”教学法。

2、小学生课堂教学效能的现状研究,运用观察法、调查法、对比法等,从现实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两个层面进行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夯实“六自六互”教学法的现实基础。

3、“六自六互”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与探索。包括实施步骤、实施策略、评价机制等研究,重点突出“小组探究”与“帮带”两个环节,对实践中的操作形式、方法、激励机制、信息反馈、教师调控等诸多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4、结合实际编写《导学宝典》(暂定名),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检测与自我学习。

四、研究策略、方法及原则

(一)研究策略:

1、倡导“轻松自学,携手同进”的理念,从“自学”和“互学”两个维度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相互帮带的共振效益。

2、结合农村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六自六互”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3、将小组探究学习和开放式课堂延伸到农村小学,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小学,对拓展农村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与广度无疑是一大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关注后进生这一块,突出帮带效能,推动整体进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从多角度收集情报资料,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找准突破口;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总结阶段,采用抽样调查法,1、文献分析法。学习理论,收集信息和资料,通过对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找到新的发展点。

2、调查研究法。结合我中心校实际、调查课堂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的跟踪调查,为研究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

3、个案研究法。从小学各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阶段或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4、行动研究法。通过理论——实践——探索——检验——完善——再实践,把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探索出农村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并上升为理论。

5、抽样调查法:总结阶段,采用抽样调查法,评价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综合采用“质”和“量”的办法,形成研究报告。

(三)研究原则

本课题研究应遵循自主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合作性原则。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2011.2—2011.7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组织、管理好研究队伍。

2、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基础性调查,了解研究的可行性,确立研究方向;

3、收集资料,进行文献研究,分析研究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

4、咨询专家导师,集体研究论证,完善理论框架,制订课题研

第二阶段:基础研究阶段(2011.8—2011.91、2、3、进行“六自六互”教学法具体操作形式、方法、激励机制、信息第三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11.9——2013.121、在高年级进行“六自六互”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2、对学生、家长、教师分别进行问卷访问,调查实践后的效能3、4、探索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方案的要素、方式、手段、项目和

第四阶段:总结反思阶段(2014.1——2014.61、2、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论文汇编》。

3、全面推广。

六、预期研究成果

力争形成丰富的成果群,包括:研究方案、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导学宝典》、优秀论文集、典型教学案例集、制作课堂教学片段录像等。

七、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加强指导。本课题成立了领导小组,中心校教学副校长姚亮明同志亲自主持,各学校教导主任全部参加,并有全乡60多名教师中挑选的5名优秀教师参加。中心校校长彭建国同志也亲自参与指导,并从加强教师专业化和提升学校实力的高度给予了高度重视,承诺每年的研究经费不少于10000元。同时,课题组特聘请市教育局教科所课题负责人赵健军主任进行追踪指导,此前他多次亲临学校进行课题讲座与现场指导。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对课题给予了特别关照,时刻关心课题的成长。

(二)完善制度,规范管理。重视课题管理制度的建设,制定较完备的常规管理制度,对课题研究的规范化起积极的作用,使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进行。

(三)收集资料,文献建设。进行扎实的文献资料的建设,使研究的展开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和丰富的实践背景上。

(四)组织学习,提高认识。分别派出班主任及课题组老师到外地考察、参观、听讲座,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科研能力。

(五)学校保证必要的经费到位。学校通过教育局、中心校下拨及学校自筹等多种方式,保证课题开展必要的经费:人员的培训、资料的印制、活动的开展等,为课题的开展提供相应的经济保障。

云水中心校《农村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7.农村小学诵读经典的实践与探索 篇七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必须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然而, 今天的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集体观念淡薄, 个人至上, 缺乏社会公德, 道德意识有待加强, 盲目崇拜洋文化, 缺失民族自豪感。因此, 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充分注意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对古代诗文的学习会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诵读, 逐渐在阅读中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和人生品位, 从而为传统文化的复苏与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

农村地区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与氛围, 农村孩子接触古今经典辞赋很少。通过强化诵读经典来弥补这方面不足显得尤为重要,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让农村学生从小就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

二、诵读经典的有效探索

多年持之以恒的诵读实践, 我们摸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小学诵读经典的有效途径。

(一) 创设环境展经典

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环境的重要性。营造儒雅书香环境, 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古代先贤对话。在学校走廊墙壁、教室悬挂、张贴古典名句, 学校橱窗、板报定期更换经典名作, 上下课铃声为古诗词歌曲, 校园广播经典之声索绕于耳, 让学生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中沐浴, 受到耳濡目染、潜移转化的影响。

(二) 落实课时诵经典

1. 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 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在诵读经典的方法上, 引导“巧”背, 实现“量”的积累。 (1) 表演背。恰当的体态和语气能促进学生对经典的记忆、理解, 既能加深印象, 又能提高诵读的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背诵的速度, 而且记得牢。 (2) 据意背。这是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 如将诗根据内容分为言志、抒情、写景、叙事诗等。这样背诵, 学生不但分类清楚, 而且背得多。 (3) 创设情境背。可以利用不同手段, 创设各种诵读氛围, 引导学生背诵。如是配上一首轻松活泼的音乐, 或是哀婉低沉的曲子, 或是配一幅大自然的画面等, 创设不同的情境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氛围, 以此来促进背诵。 (4) 多种形式综合背。多种形式综合背, 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我们经常采用接龙背、轮换背、问答背、师生背;比赛的形式, 如男女组赛、小组赛、两人赛等。灵活而且富有变化的背诵, 极大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2. 持之以恒, 天天诵读。每天晨读时间, 伴着优美的音乐诵读经典, 在诵读中启迪智慧, 净化心灵。

3. 发动家长积极配合, 保证学生假期每天诵读经典。本着辐射家长的原则, 寒暑假学生即每周背诵一首古诗, 开学后进行经典诵读考核。

(三) 学科教学渗经典

学科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师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 补充相应的经典, 让经典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四) 实践活动促经典

组织经典诵读手抄报、黑板报评比、书法比赛, 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成果展示、才艺展示、比赛等活动, 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

全体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儒雅书香的现代校园环境, 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 时刻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 正所谓“入芝兰之室, 久而自芳也”。

三、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的实践, 经典诵读活动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内涵,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营造了学校的文化氛围。

1.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深厚了。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学生对诵读经典的兴趣明显增强了。绝大多数学生有主动诵读经典的兴趣。每天课间休息、上下学路上, 我们都能看到学生们饶有兴趣的互相背诵, 有些有创意的学生还把《三字经》《弟子规》编成拍手歌、接龙游戏, 使得经典诵读活动遍及校园。学生已经养成每天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

2.学生语言素养提高了。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 学生们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开阔, 表达能力越来越强, 习作和诵读水平稳步提升。学生在各级写作、诵读大赛等活动中表现十分突出, 2012年以来, 十多名同学在省、市、区语言类大赛中获奖。

3.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经典, 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准,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学生的性情变得温和了、举止文雅了。爱学习、守纪行、尊师长蔚然成风。

8.农村学校美育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篇八

【关键词】农村学校 美育教育 探索实践

近几年来,我校以“土沃苗壮”办学理念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特色体育和美育教育为两翼,创建有特色的农村学校,取得了良好效果。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学校的美育教育研究,我校做了如下的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教育的成败教师是关键,因此我们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具体做法是:安排美术素质较好的老师担任美术专职教师。学校为他们提供学习、进修、观摩的必要时间。使用好绩效工资,打破平均分配制度,实行按岗位职责和工作量计酬的结构工资制度,把教职工个人收入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紧密结合起来,有效调动教职工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力求教师队伍的稳定。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机制。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本着整合优化教师资源,建立骨干教师库,对培训美育教师,实施骨干教师带动战略,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着力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与教学研究水平,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开展创先争优,师徒结对等活动,缩短成熟周期。

近年来,我校实施骨干教师做普通教师的师傅,搞师徒捆绑式的考核奖惩机制,明确规定:“师傅”把“徒弟”带好了有奖,带差了受罚。徒弟可以直接使用师傅的教案,师傅也必须每周坚持听徒弟的汇报课,并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共同提高。校长、教导主任坚持听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教师教学少走弯路。落实教师的培训专项经费。将美术教师的培训专项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为美术教师培训提供物质保障,并出台相应的政策,落实培训,规范培训管理,在“走出去”的同时,也把名师“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和专业水平。有力地提升了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热情。

二、在美育教育中注意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德为首,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其他方面再优秀也难成为国家的栋梁。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充分挖掘教材中积极的思想因素,激发学生去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艺术文明,用审美的观点去感受和欣赏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让学生为我们的祖先骄傲和自豪,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明白做人的道理。从而树立起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推动美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2009年我校申报了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苗族、土家族民间工艺粘贴画的传承研究,苗族土家族民间工艺粘贴画亦称“苗土”民间工艺粘贴画,是我们巴渝民间艺术的精华,属中华民族文化范畴,是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土家族劳动人民几千年在生活中为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并传承的艺术,体现了苗土人民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就是将挖掘收集整理创作苗土民间建筑艺术、苗土服饰、石碑图案、竹器编织、陶瓷器图案及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民风民俗等素材。

(一)就地取材变废为宝

利用植物的种子、枝叶,废旧布线、蛋壳、纸巾等。通过粘贴画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创作出精美的作品,构建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实践探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解决了经费不足、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让传统美术进课堂

在完成教材任务的基础上开设纸巾画、粘贴画、沙画课外活动课,以保证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探索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活动课程的思路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现活动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师把教学方法归纳总结,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以教师主导、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采用作品欣赏、教师示范、学生演示,学生活动、师生对话等形式,共同思考、共同操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增强技能,注意向学生系统地介绍纸巾画、粘贴画、沙画发展的历史,优秀作品赏析,使学生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在创作作品时,运用所学知识与能力创造性地确定主题,根据主题选择素材,由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

(三)传承与创新结合

在教学中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并且带领学生走进社区、田野、林间、农家小院,体验生活。以身边的景和事作为创作素材,不断积累,传承了苗土民间艺术文化。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四)开设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更具灵活性、实效性,目的是培养特色学生。在普及纸巾画、粘贴画、沙画艺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每周一、二、三下午定为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安排专门的活动教室和教师。活动时间一到,同学们便兴高采烈的来到美术教室开始自己的创作,同学们共同探究,聆听老师的精彩讲解,在互动中学习进步和提高。通过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学生灵巧的双手便制作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进一步推动了我校美术教育的逐渐向前发展。

(五)编写校本教材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挖掘乡土文化,自制乡土教材,过几年的研究探讨,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报告,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低、中、高三段,编写了课程教材。该教材的编写,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成为校本教材的成功之作,得到上级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将美育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构建美育教育的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是向学生传

授知识的主战场。在教学中,各科教师,在吃透新课程标准、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美育教育的因素,把美育教育纳入本学科教学目标。比如,《自然》课中让学生欣赏田园风光、自然风景培养审美能力;《数学》课中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构图能力等。这样各科教师相互联系,相互衔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育的时空,又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参观访问,欣赏书法绘画、建筑艺术,剪纸手工等各种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爱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创造想象等综合能力。通过美术活动课,举办画展、现场作画,参加各种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注重美术特长生培养。经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六、将师生成果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土沃苗壮”、校训《养成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右行轻声、慢步礼让”等文明行为用语;安全警示语制作成的粘贴画、并将优秀的作品张贴在楼梯、走廊等醒目的地方,从而创建了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9.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篇九

云南省罗平县马街一中 黄盛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关系着亿万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来说,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理念;新教材要求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而新方法则是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与应用的理性呼唤。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无可置疑地提到了议事历程上来。综观现状,新课程培训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培训还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培训理论,有人尖锐地指出这是“有思想没有技术”和“有技术没有思想”并存。我国“校校通”工程投入很大,特别是今年我省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中小学都配置了远程教育设备,但是效益并不明显,其瓶颈就在于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滞后方面。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的有关要求,国家教育部在2004年年终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要求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教育改革,真正保证国家课程标准的实现。基于以上原因,我校选择“现代远程教育中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培训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课题进行尝试研究,通过对全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和应用的培训,在四年内使全校所有教师真正达到并通过教育部的《标准》考核认证要求,使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有机整合,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并通过对本课题尝试研究,在本地区产生示范辐射作用,共同致力于适应经济相对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从而走上专业化发展路子的探索。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很自然地产生了对教师实施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应用培训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想法,确立了《现代远程教育中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培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作为我校的“十一五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课题的界定:

1、教育技术:沿用教育部《标准》中对术语的定义,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2、掌握:指教师能够进行微机操作、通过与教育技术相关的考试考核,课件使用等。

3、应用:指教师能够运用教育技术进行资料搜索、课件制作、运用教育技术进行课程教学,实现与所教课程有机整合。

4、、研究:侧重于对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与应用培训实践方面的探讨。

5、信息技术:是能够扩展学生信息功能的技术,是指一系列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

支撑性理论: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它可以使知识信息的容量增大,内容充实形象,更具吸引力,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创新教育理论。从创新教育角度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创建一个无“权威”束缚和民主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提供机会,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以及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以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探析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国外已经开始从整体上重构和设计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课堂教学过程,并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能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整个过程中。

“课程整合”的思想是1998年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人员引进的,他们并成立了相关课题组,从改革信息技术教育的角度进行研究。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国内同行侧重于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但还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培训的研究的课题。因此本课题将重点放在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培训力。

(2)本课题与他同类课题之间联系与区别

本课题研究方向与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具有同一性,侧重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培训的研究,探索现代远程教育中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培训,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课题与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有一些明显的区别:研究的形式有差别。我们的课题以行动研究、教育实践研究、教育经验总结为重点研究形式;研究的内容不同。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对现代教育技术学习进行了理论探索,本课题重点是研究现代远程教育中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精神。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的重要地位加以重视。

2、探索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与应用培训的有效实施策略及途径。

3、将促使广大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3、本课题成果将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将给农村初级中学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为农村初级中学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了理论和支持,能有效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大大提高教师和学校的整体素质。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是在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基础教育特点,认真分析研究我校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2、课题成立了以校长王跃能为领导小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黄盛勇为研究小组组长,教务主任资福、办公室主任马卫国、总务主任何开苍、电教员杨雄军高级教师王乔刚、学科带头人李卫华等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小组。小组的成员大多数都曾组织或参与过“十五”区间国家级的课题研究,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大多数是学校行政领导,能高瞻远瞩地融合各方才智,为课题完成提供了研究能力保障和组织保证。而且,本课题研究人员大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老师,能够比较准确地、全方位地把握该课题的研究方向。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这为我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3、课题实施的技术支持 通过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计算机培训和许多教师的刻苦自学,我校现有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教师1名,专科毕业的教师1 名,另外还有一批富有刻苦、创新精神和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现代教育技术骨干十余名。他们为课题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4、课题实施的物质条件由于各级领导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视,我校现有计算机六十余台(包含教师个人所有的在内),多媒体教室1个,卫星地面接收站1套,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装备已有一定的硬件基础。

3、本课题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我校全体教师。

研究在教学常态下进行,运用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检测法。

七、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适合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与应用的培训实践做法。

2、探索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与应用培训的有效实施策略及途径。

3、促使广大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八、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索面向农村初级中学教师分层次进行教育技术掌握与应用培训的内容设置及课程安排。课题组初步设想老年教师达到初级水平、青年教师达到中级水平、现代教育技术骨干教师达到高级水平。

具体内容表述如下:

老年教师达初级水平: 熟悉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会用DVD、演示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录像;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关理论

青年教师达中水平: 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课件;学会搜集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了解并尝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骨干教师达高级水平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与所教学科进行有机整合

2、探索面向农村初级中学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与应用培训的方法及理论依据。课题组初步提出“环环相扣”的方法来推进培训。首先培训现代教育技术骨干教师,要求每个教研组至少要有骨干教师1名,骨干教师以教研活动的形式对全体教师实施培训,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质量,必须加强管理,对参训教师进行考试考核,同教师参训给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以达到激励教师参训的目的。

3、探索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教育技术掌握与应用校本培训实施的有效策略。

4、总结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实践的成功做法。

5、探索农村初级中学教育资源库以及校园网的建设。

九、课题的组织和管理

(一)组织

成立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1、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考核奖励。组长:王跃能

副组长:黄盛勇

组员:资天福、杨雄军。马卫国、何开苍

2、研究小组:负责制定每次培训目标、任务、学习方案、操作程序。组长:黄盛勇

组员杨雄军、资天福、王乔刚、李卫华 研究小组成员及其分工: 下设三个组:

材料组:黄盛勇

杨雄军

李卫华

资料整理组:资天福

王乔刚

马卫国 后勤保障组:何开仓 具体分工

黄盛勇:实施方案 中期报告;

王乔刚 资天福:教师分组名单、培训学员的交流材料、总结、培训考核材料、前后对比材料、培训心得、获奖名单;

杨雄军 李卫华:问卷制作、考核试卷(三套)、考核结果 合格证 培训情况:讲稿、教案、计划;

3、骋请专家指导小组

为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课题研究工作,骋请县电教馆王春懿老师、黄保华老师、省电教馆樊苏老师为专家指导小组,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指导。

(二)管理

1、课题研究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具体展开。接受总课题组管理。

2、课题日常管理由课题组具体负责。

(三)经费:由学校自筹。本课题计划投入经费3万元,添设各项硬件设备、存储设备、电脑软件及参考资料,人员培训费用

十、课题研究的措施:

立足于本课题的特点与我校的实际情况,为确保课题的正常进行,特别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健全课题研究组织,强化课题实施与管理。校长王跃能为本课题负总责,高级教师黄盛勇课题组组长,课题组人员具体负责实施研究。要层层落实,学校各部门要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形成合力。

2、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全体教师要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尤其要想方设法组织课题研究的教师学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科研理论,确保本课题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

3、进一步加强课题组成员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题研究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直接为我校的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服务。

4、加大教育经费地投入,组建校园网,保证本课题实验研究必要的实验经费。

十一、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起始阶段(2006年5月——2006年12月)

1、筹建课题组,审议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提出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选择研究的方向、对象和具体内容

3、起草课题方案,完成课题申报报告和课题立项论证报告,并明确分工

4、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及课件制作培训。阶段负责人:黄盛勇,杨雄军。

(二)中期研究阶段(2007年6月——2008年9月)

本课题正式立项后,将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内容、调整研究方案。

1、进一步探讨现代远程教育中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培训的的概念和理论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查阅理论专著和文献资料。

阶段负责人:黄盛勇

2、设计调查问卷,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和 需求进行培训前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根据教师学科、年龄、信息技术水平、现实需求等因素分组,采取组长负责制,以驱动任务参与实践的方式进行培训。结合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组织实施培训。

附: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及分组名单

信息技术专业支持人员名单:

黄盛勇、杨雄军、李卫华、王乔冈 阶段负责人:黄盛勇、杨雄军 时间:每周四下午4:20—5:40 地点: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 步骤:

(1)、由课题组组织讨论,结合教师学科教学,确定每次小组学习目标。(2)、由计算机教师和学科教师共同制定具体任务和操作程序。(3)、教师参与实践并由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专业指导。

(4)、合作互助。小组内互相交流实践经验和困惑,相互学习,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上一篇:寒假二三事叙事优秀作文下一篇:与书相伴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