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教学随笔大班

2024-07-09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大班(精选15篇)

1.教师教育教学随笔大班 篇一

有的幼儿活泼好动,有的幼儿安静。常听多数家长说,我的孩子只要睁开眼就没有闲着的时候。对了,这就是幼儿的特点,他们总是不停地做各种动作,不停地变换活动方式。

我们大一班这学期就转来这样一个幼儿(他叫袁志浩,一男孩儿),他超级爱动。他坐不住,站不住,午休睡不着。特爱动:坐着时手脚不停摸摸这儿,摸摸那儿,一会儿拉他的拉链,一会儿扯他的衣角,总是忙个不停。站着时总在晃悠:摇头晃脑,伸手跺脚;中午孩子们都午睡他躺在床上老睡不着,不是在扯被角往嘴巴里塞,就是用脚踢另一头的小朋友,总是闲不下来。特别是他没有午休习惯,影响其他到小朋友,针对这样特殊的孩子我采取特殊对待:每天到午休时间,我先让他坐一会儿后感觉困了再让他上床睡觉,睡觉就让他一个人睡一张床,这样就影响不到其他小朋友了。一周,两周,三周,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久而久之,他午休的习惯也养成了。

说真的,要想管理好班上大几十号幼儿管理方法很重要。尤其是对待这样特殊的孩子,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恒心,不能轻易放弃,只有把爱心和耐心全部奉献出来,才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2.教师教育教学随笔大班 篇二

在认真比较了以往多年的考试说明变化后,我对近年来试卷的模式和内容版块的变化做到了心中有数,然后和学生一起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地领会考点要求、增补修订,这样我们才会有比较明确的复习方向,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一进入高三,就要强调重视信息的搜集及信息的筛选整合。

我一直要求自己:“给学生布置练习前老师自己要亲自做一遍”,一是发现复习中一些在所难免的错误,及时纠正以减少学生对生物课练习的不信任感;二是先思考这份复习中重点要突破的难点,要训练的能力,可以在复习时发现我们的预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以时时调整复习计划,真正攻克堡垒。

二、既要注重教师方法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索的互相结合,又要注重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落实

高三的教学重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也就是说贵在重视学生自己的悟读归纳能力,即分辨能力。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 时常提醒自己要精于点评,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具有启发性地、含有前瞻意义地“点拨”; 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我认为一节复习课若我们急于将解题思路、答题要点告诉学生,一份卷讲评2~3节课,如果让学生只是被动地记答案、记要点, 对能力的提升肯定没有益处。实践中我尝试用再练再展的做法: 如果学生的某道题做得不够理想,可以让学生重新思考,重做一次,多分析、多思考,然后再展,目的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悟读答题要点,真正掌握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高三的复习中自觉地由“学习”变为“求知”。

我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落实教学任务:

1.做到每节课要求学生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找出疑点。讲明疑点,讲清疑因,学生明确了疑因、疑点,问题便迎刃而解。同时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必须要认真督促、检查,确实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

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练习上做到抓住关键、训练有序、 集中精力和时间抓重点,合理安排各个考点的训练思路、训练内容,突出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做到层层深入,不断推进,反复强化。

3.对平时的每次练习、考试,都要做比较全面细致的分析,认真统计分析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出学生学习中的“软肋”,充分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针对每个学生的每个问题,建立学生的学情档案,才能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思路,切实做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在课后对个别学生辅导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一环,尤其对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一点首先要善于发现难点,攻克难点,切实讲透讲懂,哪怕是花一节课的时间去讲透这一个问题,我深深体会到也是值得的!在具体辅导中要想方设法逐个解决每个学生的每个问题,把工作做到学生心里,把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三、课堂上既要注重面向全体,又要有针对性地重视两头

在课堂上全面进行过后,还要对两头另有做法:对尖子生而言,已经做过的试卷不明白的地方不多,就好办一点。因此,教师如果在展示过程中不重点关照尖子生,那么他们会缺少那么一下“点拨”,也许得不到多少收获。我的做法是:有选择地让尖子生做老师,让他们上讲台承担一部分试题的讲解。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暴露自身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进行更深层次地思考,这对全体学生的复习指导是有很大好处的。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灌输者,更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陪伴者,所以我会一直探索,不断努力,取长补短,吸取同行者的经验,同时也给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

摘要:按照高考考试说明所列的考点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潜下心来研究课堂教学,研究试题,研究答案。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地、具有启发性地、含有前瞻意义地“指导”;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3.浅谈教育随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三

关键词:教学随笔;困惑;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积极反思是教师快速成长为优秀教师的重要途径。那么教师该如何写好教育随笔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理念引领反思,提升反思高度

新课程倡导教师成为实施者,更要成为反思的实践者。教学反思不等同于自我检讨,教学反思需要新课程理念的引导,在这种教学理念下不断审查自己的观点与实践,提升反思的深度,不断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反思要开拓思路,发散思维,不能见反思简单地停留在表面,未能触及教学灵魂,这样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教学反思需要先进教学理念的引导,教学理念能够提升教学反思高度,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

二、记录教学困惑,改进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方法产生变化,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中,让教师产生了教学困惑,感到了迷茫。教师可以利用教学随笔平台,不断回顾、整理、反思教学行为,吸取经验教训,找到解决困惑的具体办法,从而改变教学方法,增强教育教学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杜绝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满堂问”,这让教师感到非常困惑。在教学中如何提高提问质量,是教师面临的新问题。笔者通过观看大量名师录像,终于理清教学思路,明确了提问方法。于是在随笔中写道:提问是一门艺术,它是学生思维的动力。因此教师提问要有质量,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三、反思教学失误,弥补“遗憾”

在成功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有缺陷或者不到之处。所以每节课都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不断进行完善,做到精益求精,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课堂教学只有一次呈现机会,它是没法复制的,教师可以利用教学随笔记录课堂教学的得失,不断反思教学失误,杜绝类似情况的再次出现,弥补教学中的“遗憾”,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总之,利用教学随笔平台,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努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王映学,赵兴奎.教学反思:概念、意义及其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3).

4.大班教师六月份教育随笔 篇四

小实验角设立以来,很受孩子们欢迎,孩子纷纷到这个区来活动。这一天,我发现磁铁筐内的小磁铁一下少了六块,我问孩子们谁发现了,都说没看到。我告诉小朋友谁拿了悄悄放回来,教师不批评他,以后记住幼儿园的东西不要自我拿走,一天过去了,到了晚上小磁铁依然没有回来,我想会是谁拿走了呢?为什么私自拿走呢?这种事情在班里还从没有发生过呢。

第二天一早,庄磊的奶奶送他来幼儿园了,她把我叫出去偷偷的说:“沈教师,庄磊把小磁铁拿回家去了,我和他爷爷为了这个事情还揍了他一顿,告诉他不能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他也承认错了,您别批评他了,他让我只告诉您,别再告诉另外一个教师。”奶奶走了,我把庄磊叫到跟前问他:“为什么把小磁铁拿回家?”庄磊说:“教师,我们家新装修了,我想看看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就把它拿回家了,我想等我用完了再把它们还回来。”听了庄磊的话,我被孩子的这种好探索的精神感动了,他的目的是好的,值得表扬,而他的方法又有所欠缺,这是我们工作的一个失误,应当让孩子们学会和教师商议,把自我的需求告诉教师,得到允许。为此,我调整了区角玩具的材料的管理办法,想把玩具材料借回家的小朋友,只要和教师说一声,在小本子上登记一下,记得第二天必须带来,不影响其他小朋友玩就行了。

经过这件事也使我看到了孩子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幼儿是一个天生的探索者,他们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做为教师,最关键的`是不应当轻率地对孩子的某些“违反常规的行为”定性,而应真诚地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怀者良好的愿望,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看到他们真实的需要和动机,为幼儿供给心里安全的探究环境,避免误解或伤害幼儿,挫伤他们的探究和学习的积极性。

5.优秀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大班 篇五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因此,我们幼儿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八个一活动,它是一种个别化、开放式、自主性的活动。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去选择玩具。如:跳绳、皮球、报纸、毛线等。

你瞧,营里镇朝阳幼儿园的孩子们在户外活动中正高兴地玩着自己喜爱的玩具,脸上都洋溢着活动带来的喜悦。一个个皮球好象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孩子们手中跳动自如,一跟跟跳绳如同蝴蝶一样在空中旋转飞舞,一个个圆圈在孩子们的腰间、手腕和腿上来回转动,孩子们真了不起!

丰富多彩的八个一活动,不仅能给幼儿带来自信和快乐,还能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

6.大班新教师三月份教育随笔 篇六

我们班上有几位“乖”孩子,遇事低眉顺眼,唯唯诺诺,一味驯服,从不表达与老师不一样得意见、想法。说句心里话,老师们、家长们都喜欢“乖”孩子,但从教育的角度想,我更期望充分发展孩子的个性,让他自由发展、不受压抑。

此刻许多孩子怯懦而谦卑,习惯理解指令,缺乏冒险、坚强、泼辣、勇敢的素质,就应说和传统的教育思想“不能干这,不能干那”有很大关系。我们不能总以大人的标准去苛求孩子。对孩子应当宽容些,允许他们淘气些、顽皮些,鼓励他们对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因为在某些淘气顽皮的背后,往往闪烁着智慧的星光。

有一次,班里平时比较淘气的几位小朋友在厕所好长时间没有出来。我走进去一看,原先几个小朋友围在地上看蚂蚁,嘴里还不听得说着:“你看小蚂蚁排着队爬”“让我看看它们有几条腿”,我听着他们的议论,觉的很有意思,他们正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他们善于探索,喜欢冒险,老师要保护孩子的这天真好奇的个性,保护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这是随机教育的最佳时期。于是,我蹲下来告诉孩子们天可能要下雨,小蚂蚁正忙着搬家,孩子们的兴趣十分高。我借此机会让孩子们认真观察蚂蚁并把它们画出来。

7.教师教育教学随笔大班 篇七

一、细心的观察, 游戏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

在游戏的具体过程中, 幼儿会经常出现或多或少、过大过小的问题, 仔细观察不仅仅能帮助老师更加深入了解幼儿游戏时兴趣的需要所在, 教师更能适时地把握时机, 能更加有效的对幼儿进行游戏指导, 进而拓展角色游戏, 并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主要的观察内容有:

(1) 观察角色游戏的情节和主题。例如, 幼儿角色游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幼儿在游戏中玩的是什么?幼儿游戏过程中是如何玩的?

(2) 观察幼儿的动作和行为。观察幼儿正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有没有角色的意识?有哪些具体行为表现?

(3) 观察操作和选择材料的情况。哪些材料被选择了?怎样操作的?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4) 观察幼儿的社会性水平。了解幼儿的社会性水平发展 (平行游戏、独立游戏、合作游戏、联合游戏) , 幼儿是能否主动去选择伙伴?能否协调和伙伴之间的关系?

(5) 观察幼儿的表现和特征。是用类似实物的玩具来替代, 还是直接选择了替代物?或者用言语和动作来替代?玩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怎么样去解决?

教师通过仔细的观察, 可以采用不同的情形并运用相适应的指导方式。

1. 成为幼儿游戏的隐性指导教师

教师参加幼儿的游戏并用自己的行为以及角色游戏的材料或游戏的语言, 引导幼儿角色游戏的行为, 并通过诱导、启发进一步地去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这也是创造性角色游戏的指导方式之一。由于幼儿的个人经验是有限的, 游戏的内容有时会过于单调和贫乏;也会有个别的幼儿由于个性所限, 缺少与他人沟通的技能和技巧、即使自身条件准备的较好, 但因为缺少其他的游戏伙伴的加入, 导致了游戏情节的无法正常展开。

例如大班幼儿在玩“娃娃家”的角色游戏时, “妈妈”、“爸爸”及其他角色都在自己玩自己的, 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角色和行为。这时教师应该以“客人”的身份加入到游戏中, 并说:“家里有人吗, 我是爸爸的好朋友, 来你们家里做客了, 快点来欢迎我啊!妈妈忙什么呢, 是在为我准备好吃的吗?”这样“娃娃家”的各个成员便能意识到自己该做些什么, 游戏就能开展起来了, 并能向更深层次去发展。

在教师的隐性指导中, 教师一直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幼儿的游戏, 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幼儿进行游戏, 这也是一种幼儿较能接受的方式方法。

2. 教师以直接点拨的形式进行显性指导

为了让幼儿学习到一定的经验, 或者在游戏中偶然出现一些困难事件时, 教师有必要及时地进行直接指导。比如在游戏中幼儿存在过激的行为, 或者有不安全的因素和倾向, 有在困难面前想退缩的行为表现或有了特殊的事件等等, 教师都应该及时地加以指导。

例如:教师看到去“超市”买东西是幼儿非常热衷的一件事, 跑来跑去的同时也不忘记手里的一大堆东西, 于是教师就可以直接去提醒他:你的东西太多了、再跑一会就要掉了, 你是不是应该找一个袋子装一下呢?或者给他去娃娃家做客的建议, 这样既可以处理他手里的东西, 又可让他参与到更多的交往中。

二、根据幼儿角色游戏的年龄特点进行指导

幼儿的角色游戏具有一定的年龄差异性, 在幼儿不同年龄的阶段, 游戏展开的层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在角色游戏中大班孩子以创造为主。随着对社会和日常生活认知的不断学习和积累, 游戏经验非常的丰富, 主题比较新颖, 内容比较丰富, 在游戏中人际关系反映的较为复杂;幼儿处于游戏的合作阶段, 比较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也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主动地去选择游戏的主题, 并能有计划的展开游戏;能在游戏的时候独立的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大班幼儿一起来准备游戏材料和环境, 侧重语言的引导, 提高幼儿的自主能力;仔细的观察游戏, 在必要的时候给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以及适当的引导;允许幼儿并鼓励他们在游戏中发挥想象和创造, 培养大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游戏讲评, 让幼儿在分享的同时开拓思路、取长补短, 提高游戏的水平。

运用已经有的经验,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成为观察游戏的重点, 另一个游戏观察的重点是分享合作、解决矛盾、相互交往情况。

三、评价的方式要灵活

1. 评价的内容:

评价的具体内容一般表现在幼儿的创造性和幼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用什么办法去解决的, 例如:在游戏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是如何解决的?你的困难是什么, 是否需要大家帮忙出主意?你们还需要什么才能使下次玩得更开心?怎么做?这样, 幼儿既能和他其他小朋友共同享有处理问题的经验, 也可以通过研讨商量去把问题解决, 这样又能为下次的游戏深化主题并做了好的铺垫。但是评价的内容应该随着游戏的内容和情况灵活的进行调整。

2. 评价的时机和形式:

从评价的时机来看:教师可以在幼儿游戏当中作出评价, 也可在游戏即将结束时作出评价;从评价的形式来看:可以是小组评价、集中评价、也可以是个别评价;从评价的主体来看:教师可以是评价的主体, 幼儿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但评价的时机和形式也要根据游戏的具体内容和具体需要做灵活的调整, 例如:大班的幼儿思维和语言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所以, 教师要尽量的为幼儿创建一种自由、宽松、支持、平等的一种评价环境, 以便鼓励幼儿能够进行自我评价, 且主要用幼儿来评价, 也可通过商量和研究达成一致的见解。如新的“点心”是被“点心店”的“大师傅”制作的, 怎样才能让客人们既快捷又方便地去了解?幼儿可以提醒服务员要向客人介绍, 但是客人有很多, 服务员根本就忙不过来呀。这时, 有幼儿就想到了店里有“大菜单”, 这样客人就可以把喜欢的点心在“大菜单”上做个标记, 这样其他客人们也就都能看得到了。于是, “点心店”里便多了一些水彩笔, 幼儿也可随时展出自己创造出的新式点心贴在“大菜单”上, 自己还可以随意写上标价呢。

四、适时介入, 促进游戏深入开展

1. 当游戏内容贫乏时, 教师应启发、诱导, 进一步深化游戏

如幼儿在玩“点心店”游戏时, “客人”一般都是在店里吃东西, 没有“客人”时他们也只是等待。这时, 老师以“客人”的身份出现, 点了几份“点心”, 并表示有事马上就要离开, 于是就引出了“打包”的情节, 后来他们还主动开始了“送货”活动。

2. 当角色之间有冲突时, 老师要及时调节, 使游戏有条不紊的进行。

在“娃娃家”游戏中, 当“客人”去“主人”家做客时, “主人”坚持不让他进门, 但“客人”非要挤进去, 这样他们两个人争吵了起来。这时老师就以“奶奶”的身份加入了游戏, 让“主人”说一说, 为什么不让“客人”进来。原来“娃娃家”有许多“客人”, 家里比较拥挤, 都坐不下了, “客人”听后说:“我等会儿再来”。就这样冲突平息了, 游戏又顺利的开展下去了。

3. 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可以介入指导, 支持和鼓励幼儿解决困难

教师可以利用表情、眼神、动作、手势等非语言的手段介入指导。如一幼儿在“医院”游戏中扮演医生。但是, 当他拿起听诊器时就是不知怎么用。他用求助的眼神看着老师, 老师用手势对他示范了一次, 幼儿一下子明白了听诊器的用法, 高兴地为病人检查起来。

总之,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的一种典型的游戏类型, 也是幼儿最喜欢, 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的一种综合性强的游戏方式。要真正实现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 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 且是重要的。适时的指导, 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游戏主题, 增加游戏情节, 促进角色交往, 更能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幼儿组织活动的能力, 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

[2]、《学前教育》江苏省教育报刊社2002年2月

[3]、《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刘炎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5月

8.教师教育教学随笔大班 篇八

一、待遇与环境对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

其原因是因为小班幼儿教师要担负小班幼儿的教育与保育的双重任务,不仅要教授幼儿知识,而且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小,自理生活能力差,还要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这无形中增加了带班老师的压力。另外在刚入园的第一个月,很多幼儿有明显的分离焦虑症状,总是哭闹不停,吵的带班老师束手无策。因此,相对于大班幼儿教师而言,小班幼儿教师多数认为自己在幼儿园的工作比较繁琐,而相应的待遇却与自己付出的劳动不相符合。所以小班幼儿教师在待遇与环境这个维度的压力感要大于大班幼儿教师。

二、角色任务对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

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为大班的教学任务重,备课量大,检查多,各种竞赛、表演、运动会等活动多以大班唱主角。同时,大班小孩的自我意识觉醒早,又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思想困惑多,心理冲突多,学习时不听从指挥,不遵守纪律,大班教师在文化课教授过程中还要不停的维持纪律。所以大班教师在角色任务这个纬度的压力感要大于小班教师。

三、工作职责对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

表3工作职责对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

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教育领域的矛盾日渐明显。教材更新的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新的先进教育学和深层理念得到广泛传播。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期望与挑战。无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考虑,还是为了符合国家对教师的要求,幼儿教师必须为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展开各种课题研究。而且现在大多数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一入园就受到良好教育。因此,家长对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也有较高期望。这种高期望在教师身上的投射就成了一种较大的工作压力,尤其在大班更为明显,所以在这个纬度上大班教师的压力感要大于小班教师。

四、学生因素对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

表4学生因素对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

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基本为3岁左右,年龄过小,大都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经验不足,不听指挥,行动盲目,没有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把孩子交给了老师,老师就担负起了教育和保育的责任。孩子一旦在幼儿园发生意外,不管是否是老师的责任,有些家长总会迁怒于老师,认为是老师不负责任,同时由于幼儿的年龄小,语言、思维、行动处于发展初期,很多事情难以沟通,小班幼儿教师在教授幼儿知识时也困难重重,这些都使小班幼儿教师的压力不断增加。所以小班幼儿教师在学生因素这个维度的压力感要大于大班幼儿教师。

五、结论

從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大班幼儿教师与小班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在“待遇与环境”和“学生因素”这2个维度这个维度中,小班幼儿教师的压力大于大班幼儿教师,在“角色任务”和“工作职责”这2个维度中,大班教师压力明显高于小班幼儿教师。因此在今后对幼儿教师进行压力疏导的同时,要考虑不同班级幼儿教师的压力来源,为不同班级的幼儿教师提供符合实际的压力疏导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才能切实的缓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刘力全.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源、工作控制体验、工作倦怠关系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7.

[2]曹亚萍.上海市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饶淑园,王红椿.珠三角地区幼儿教师职业压力调查报告[J].教学与管理,2009(2):26-29.

9.幼儿园大班教师教育随笔案例 篇九

欣欣是我们班有名的“小淘气”活动课上不光自己有好多小动作,还总是去打扰别的小朋友,孩子们常告他的状,我多次对他进行严厉地批评教育,但都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个孩子令我头疼,但一直没找到好的办法令他改变。

有一天,我看见电风扇上很脏,我就在桌子上放上椅子,才能够得着,我爬上去站在那里心里怦怦直跳,生怕摔下来,心里这样想就更紧张了双腿也颤抖起来,突然我感到椅子不再晃了,低头一看是欣欣两只小手使劲的扶着椅子,那股认真劲真让人感动,我想想平时对他那么凶,可孩子呢、、、、、、我眼睛湿润了。

我下来,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说:“欣欣,你真懂事,老师谢谢你了”,并在他脸上亲了一下。

10.大班教师随笔反思 篇十

大班教师随笔反思篇一

在 《温度计》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ppt课件,Ppt课件可以形象直观的帮助幼儿学会看温度计的刻度,同时帮助幼儿总结梳理对温度计的认知经验。在活动开始通过对热天的人和冷天的人,让幼儿初步感知冷热。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现在是多少度?同时出示温度计,请幼儿观察。让幼儿对温度计的作用有初步的认识。本次活动的难点是:让幼儿学会用温度计测量。为了攻客这个难题,我利用ppt,采用图片比较法,让幼儿了解观察刻度时,要眼睛与刻度齐平,仰视和俯视都是错误的。我还增加了一个环节:迁移经验,丰富知识。科学源于生活,让幼儿从科学的认识温度计,到从生活中发现温度计的运用,能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科学知识原理对幼儿来说是相对抽象的,在科学活动中就是要把抽象化为形象。ppt的运用能将我们口头无法解释,幼儿也无法理解的现象原理展示出来。正如活动中学会正确看刻度,在此环节采用ppt,利用图片比较法,让幼儿了解观察刻度时,要眼睛与刻度齐平,仰视和俯视都是错误的。实际操作,这个方法很好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点。科学源于生活,让幼儿从科学的认识温度计,到从生活中发现温度计的运用,能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反思经过此活动后,通过测查,所有的幼儿都认识了温度计,知道了温度计遇热水银柱会上升,遇冷水银柱会下降的科学性,知道了合理使用温度计能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激发了幼儿探究科学的兴趣。此活动能运用感官探究问题,动手动脑,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由于教师的积极指导,所有的幼儿均能积极参加操作和探究活动,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能正确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但在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我发消息时没有强调一定要带温度计和水温计,家长带来的大多是体温计,体温计上的刻度很小,小朋友看起来很费力,所以有的小朋友还没有学会看温度的方法。还有就是体温计上的刻度不容易数,所以记录过程中小朋友也有定困难,应该拿大的温度计和水温计看起来更容易一些。

大班教师随笔反思篇二

经过《北京的金山上》这次活动,我发现在第一课时中应该让幼儿重点欣赏歌曲,不要求幼儿能够学唱歌曲,同时应插入基本步弹簧步、进退步、后替补、侧点等步伐的学习。这样幼儿在第二课时中才能较轻松地将手部动作与脚步动作协调配合起来。同时在教幼儿舞蹈的分解动作时,应更强调动作的细节,提高幼儿舞蹈动作的准确性。在本次活动的第二课时中,我运用了图谱进行教学。但是发现图谱并没有对幼儿的学习起到太大的作用,幼儿基本上还是跟着老师的动作学。图谱的利用率不高,可能是因为图谱画的有些小,并且没有将一句歌词中出现的动作画在一张纸上。下次如果仍然选择用图谱,那应该充分发挥图谱的作用,提高它的利用率。

本次活动幼儿基本都会唱这首歌曲了,除了部分动作手脚还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外,基本能够跟着音乐来跳这个舞蹈。在本次活动中幼儿体验了乐曲轻快、悠扬的情绪,初步了解了藏族音乐的特点。更增进了幼儿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大班教师随笔反思篇三

昨天我们组织开展了社会活动《四大发明》。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知道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的名称及其作用。

活动中我先从最简单的指南针入手,让幼儿先寻找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再出示实物指南针让幼儿观察,知道指南针的最大特点就是为人民指明方向,了解指南针能对旅行者带来便捷。随后引出中国古代的其他发明。火药对幼儿来说不是很陌生,因为他们知道手枪和大炮,在讨论这些常见武器子弹的制造上幼儿也能理解。但是造纸术和印刷术对幼儿来说有些难,为此我从名称入手,把这两种发明分别介绍为“造纸的技术”和“印刷的技术”(前几天幼儿对“印刷”现象有所了解)。为了让幼儿了解造纸术,我向孩子们现场演示了造纸的技术,没有树皮、树叶和布料纤维,我用餐巾纸代替,把餐巾纸撕成小碎片,活水搅拌,再将纸浆摊平,晾干。通过演示,孩子们亲眼看到了造纸的几个基本过程:捣碎--活水搅拌--摊平--晾干。演示的过程幼儿非常感兴趣,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每个动作,还时不时发出赞叹的声音。印刷术较难演示,我们就从刻印章入手,通过刻印章的原理联想到印刷。活动后幼儿对造纸术还在讨论纷纷,有很多孩子用手按一按,摸一摸我演示的作品,他们对纸可以制造感到惊奇。反思这个活动,我如果在现场运用树皮、树叶、布料纤维作为造纸的原料让幼儿观看的话,孩子们更能和古代人们的生活产生联系,这样的记忆效果也会更好。

大班教师随笔反思篇四

在孩子的生活中,知道自己的生日最会很热闹而且会有很多的礼物。这节课中,孩子无比的兴奋,大家都能回忆自己过生日时的快乐。回忆的都是礼物和开心的情景。在课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天,同时跟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生日的某些活动。但是我们最后的延伸活动里也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生日就是母亲痛苦的日子。

11.教师教育教学随笔大班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教师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20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67

幼儿的科学教育主要强调如何引导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即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通过幼儿在这一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帮助他们获取对周边环境和世界的认知,这一过程也是一个探究、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幼儿的科学教育非常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当前,区域活动的价值和重要性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多认识,因此将区域活动作为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要途径,积极支持和引导幼儿自主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

一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科学投放

(一)活动区域人数的确定以及标识物的认定

嘉峪关市第二幼儿园活动区域的人数一般限定为六名幼儿,人数的限定的原则是依据本班的总人数和其他相关情况来确定的。

笔者所在的大(3)班共计有35名幼儿,因此共创设了六个区域。活动区域的人数设定为6名幼儿是相对合理的,在标识物的认定方面,笔者采用了废旧光盘、皱纹纸制作出了非常醒目而好看的区域标志,同时通过具体的颜色标注了有关的注意事项。

(二)活动区域中材料的投入

对于幼儿来说,材料不仅起到刺激他们的探究欲望的作用,同时也是他们认识这个陌生世界的媒介和桥梁。因此,对于投放物的选择和投放应该高度重视。只有适合幼儿的材料物,才能够在区域活动中真正起到提高幼儿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作用,才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同材料之间的相关关系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才能真正获得科学经验的增长和提高。在区域活动中投入材料需要注意和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材料的选择应该具有趣味性。活动区域中材料既是幼儿活动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幼儿的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一个媒介。教师在相关区域投放材料应该注意幼儿在该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要做到材料的选择具有趣味性,这样做到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在后续操作中的兴趣。

2.材料的选择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在活动区域活动中,笔者观察到,幼儿对于不能明确所投放材料的操作时,会在短时间内丧失对其产生的兴趣,同时继续寻找和发现其感兴趣的材料,因此,教师应该对投放材料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在考虑幼儿的实际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同时,还要考虑区域活动设计的目标。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难易度,要尽量做到充分满足不同发展层次幼儿的需求,努力做到让每个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和快乐,都能使其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也需要注意不能选择重复和相似的投放材料,要选择能够完成教学目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材料。

3.材料的选择应该具有差异性。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指的是幼儿在兴趣、能力和性格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在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幼儿不同需求的材料,以此来吸引幼儿的参与性。在活动中,为操作能力较强、效率较高的幼儿提供更具难度的活动材料,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则选择适合他们的难度较小的活动材料。通过这样的选择投放,做到让所有的幼儿都能够全体参与,真正实现幼儿全体能力的提高。

4.材料的收集中应该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在材料的选择上,除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外,还要鼓励幼儿主动发现和收集其周围的生活的材料。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幼儿观察和认识周围环境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形成比较敏锐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另外一方面,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收集、整理、分类,形成了一定的逻辑能力。

最后,幼儿将丰富和补充活动材料逐渐当成是自己的一种责任,也能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责任感。这样做,也减轻了教师独自收集材料的压力和局限性。

二、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需要注意的原则

活动区域中材料的投放能够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但是活动中教师如何正确指导,则需要做到以下几个原则。

(一)智慧引导,启迪思维

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智慧性。如在指导幼儿观察实验过程的变化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方式:“同学们,快看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是怎样形成的呢?”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不管幼稚与成熟与否,都要重视。当然对有些问题,教师不需要立刻回答,而是通过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反问幼儿。让其自主地寻找和思考答案,养成幼儿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形成对教师的依赖。

如幼儿在操作天平时,发现尽管使用重量相同的砝码,但是当放到天平的两端时,天平总会发生倾斜。当幼儿寻求教师解决这样的疑问时,教师不应立即对其进行回答,而是应该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你是怎样放的?试试另外一种摆放的方法?”引导幼儿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

(二)观察指导,适度帮助

教师需要在对幼儿进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科学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最大限程度地丰富和满足幼儿的学习体验。当然,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并不是把所有的知识简单直接地告诉幼儿,更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进行有效的提问和追问,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想法,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从而为幼儿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因此,教师要想充分利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科学教育,需要在尊重和理解幼儿对材料的自由组合和创造性利用,并有计划地不断激发幼儿对材料自主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朱芳.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与教师的指导[J].课程教材教学研

究:幼教研究,2008(1).

[2] 包临华.基于观察的幼儿园活动区域活动指导策略[J].教育实践

与研究:幼教版(C),2015.

[3] 邓双.示范性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与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研

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2.教师教育教学随笔大班 篇十二

一、新手型教师在主题墙饰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对幼儿年龄特点的认知不够。在创设主题墙饰环境的过程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教师把握环境创设过程中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小班的主题创设不同于中大班幼儿的环境,要让刚上幼儿的孩子们对幼儿园有“家”的感觉,从而喜欢上幼儿园。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好奇心强,喜欢问为什么。求知欲强对日常生活充满探索的欲望,喜欢探索发现新奇事物。因此,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不同特点。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主题墙饰的创设。

第二,对主题墙饰概念的模糊,对主题墙饰色彩、构图的把握不准。新手型教师在环境创设中对主题墙饰概念不是很了解,特别是在环境创设中色彩的乱用,对色彩把握不准,喜欢五颜六色,色彩的明亮度不够,往往会影响整体的效果。在构图过程中未能对主题名称进行剖析,构图比例不是很协调,未能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体现趣味性、互动性。

第三,对于幼儿如何参与到主题墙饰中的互动性把握不足。在主题墙饰的创设中新手型教师所了解的主题墙饰是教师自己进行创设,幼儿没有参与到主题墙饰讨论当中。未能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因此在主题墙饰的创设中不能很好地与幼儿达到互动的效果,只是简单的将幼儿的作品进行粘贴,并不能让幼儿积极地参与互动。幼儿与主题墙饰互动较少,主题墙饰中并没有发现幼儿驻足、欣赏、发现的目光。

二、主题墙饰的概念及在创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 主题墙饰的概念。

主题墙,是丰富幼儿园教育环境,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园主题墙已成为幼儿在园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幼儿学习的平台。

2. 主题墙饰创设中对于大班幼儿年龄阶段特点的掌握。

5-6岁的幼儿在发展的过程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会对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在相互交往中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会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大班幼儿不但对图书的阅读兴趣浓厚,能较长时阔专心地看书,更能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较强。

主题墙应随着活动的展开逐渐产生、发展和完善,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渐进的系列活动。有很多教师在主题进行前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没有领会主题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创设主题墙时,都是走一步做一步,上了什么课就把课的内容呈现在主题墙上。仔细看,就会发现,很多展示的内容之间没有联系,内容之间相互重叠、跳跃,没有体现主题内容由浅入深的过程。主题墙应鲜明,让人一眼就能明白所进行的主题。要关注本班幼儿的兴趣、经验,使主题墙能凸显教师与幼儿的个性特点,切忌毫无个性、毫无特点。在一个完整的主题墙中,还包含着若干个小内容,这就是分论点,它们是主题墙的灵魂,是主题墙的基础,支撑着主题,且紧紧围绕着主题。各个分论点之间应是承前启后,逐步深入、延续产生的。

3. 让幼儿主动参与到主题墙饰的创设中。

互动墙饰的形成过程也应是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兴趣点,正是我们要教的知识点;互动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更应关注幼儿的行为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学习的主体性是否得到了发展;墙饰上记录的应是孩子们在老师引导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每一个主题的开展和推进,教师都会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和需要,为孩子留出最大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关心主题墙饰,使班级的主题环境创设伴随主题开展的日渐深入而不断完善。

三、以《我要上小学了》为切入点,帮助新手型教师掌握主题墙饰的创设

新手型教师通过前期的培训已掌握了简单的主题墙饰创设的原则。为此,我们以《我要上小学了》为题进行了一次主题墙饰的实操创设。

《我上小学了》这一活动来源是大班幼儿在即将结束幼儿园愉快的生活感受即将上小学的自豪。因此,教师们通过讨论总结出《我要上小学了》这一主题以“我的小书包”“老师谢谢您!”“长大的我”“我要毕业了!”这几个板块进行创设主题墙饰。美好而有难忘的幼儿园生活即将结束。离别时的留恋,升小学的自豪,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变成了童年记忆最难忘得一刻。让孩子们顺利走进小学,凝聚最美好的记忆,体验成长的喜悦,感受新生活的开始。

1. 理解大班幼儿的认知年龄特点。

对孩子而言,小学是一个陌生又充满诱惑的地方。他们时常谈论有关小学的话题:“小学时什么样子的?”“小学生是怎样上课的?”“上小学都要带哪些学习用品?”新手型教师通过与孩子们的谈话中,感受到他们对小学的好奇和向往。希望去探索新的世界。

2. 如何紧扣主题进行墙饰创设。

通过主题活动的制定,新手型教师每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发和构图,以其中一位新手型教师设计的小样为例:首先,她选用橘色为背景色调,以黄色毕业人物为板块进行主题内容的填充,构图以近大远小的形式凸显了人物的层次感、在造型过程中选用人物穿毕业服的剪影。以蓝色城墙为衬托,布置在画面的下面位置,用黑色装饰窗户。选用淡蓝色,剪影鸽子布局在画面的空旷位置,人物造型站立在城墙上,天空飞满鸽子,整体构图很丰富,色彩搭配不凌乱。

3. 如何让幼儿参与到主题墙饰的互动当中。

根据本次的主题名称《我要上小学了》,新手型教师从“我的小书包”“老师谢谢您!”“长大的我”“我要毕业了!”四个方面进行主题的展现。

在第一模板“我的小书包”新手型教师通过与孩子们的沟通了解到在板块可以放整理小书包的步骤图片,幼儿绘画书包中应放的物品从而帮助幼儿了解书包用途。

在第二板块中以“老师谢谢您”为题粘贴班级老师与幼儿的大合照,再加上幼儿绘画自己心中的老师。

在第三板块中“长大的我!”可以展示幼儿从上幼儿园起时不同年龄阶段的照片感受成长的神奇。

在第四板块中“我们毕业了”展示幼儿参观小学时的照片及绘画自己长大的梦想。

通过这四个板块,新手型教师懂得了与幼儿沟通,从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与幼儿进行了有效地互动,效果较好。通过《我要上学了》这一实操型案例,我们的新手老师初步掌握了大班儿童主题墙饰创设所应注意的好奇、好学、好问的年龄特点以及墙饰如何紧扣主题,最终达到与幼儿良好的互动性。

摘要:针对新手型教师在主题墙饰的创设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通过《我要上学了》一例,针对新手型教师在墙饰创设中如何把握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墙饰的主题和色彩以及墙饰与幼儿的互动性三方面提出可行性的操作方案。

关键词:新手型教师,大班,主题墙饰

参考文献

[1]何海英.“精.巧二字拿捏有效”[J].中学课程辅导,2013,(10).

13.大班教师区域随笔 篇十三

在这样一个没有教师指导、没有游戏规则的空间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说一些“家常琐事”,聊天谈心,把自己心中的“小秘密”与同伴分享,有一种自我满足的幸福感。这个区域设置得真是有意思。于是我询问班级教师:“潘老师、怎么开设了这样的游戏区域?”潘老师不好意思地说:“也没有刻意地开设,上次玩游戏时有几个人不想玩,我就跟他们说,不愿意玩的就到走廊上聊天,说说自己有趣的事吧。”我笑着问:“那是你的灵机一动?”接着,潘老师有些得意了:“没想到的是,后来每天都有孩子要求到走廊上去聊天。”我问:“为什么呀?”老师笑着说:“什么要求都不提,什么材料不准备,但是,我发现他们却非常喜欢这样的一个倾诉空间。”“就在走廊上摆放几张小椅子,让想说的想聊的孩子聚一起说说聊聊?”我问。“孩子们刚开始时,只是处于一个简单说聊的状态,而且是以个人的意愿为主,你说我也说,满足于说的过程。后来,他们发现你说我说很吵,就有孩子提议一个一个地说,其他人注意听。你说,孩子能干吧!”接着又得意地说道:“孩子们在等待中学会了如何倾听,我这是给孩子创设了一个自主自发的学习环境。”

就是这样,老师为了解决问题的一个临时建议,却让孩子们喜欢上了这个没有任何约束的“游戏”,它打破了游戏固有的模式:有固定的区域、固定的游戏内容、固定的游戏规则。老师的一次无意,给了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孩子们通过语言的交流了解小伙伴,又在交流中安排自己的游戏计划,充分发挥着自主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合理安排能力等。经老师与孩子们商量,这样一个完全由着孩子们的心情、跟随幼儿感兴趣的人和事而产生的区域,被叫做“快乐聊吧”。

14.2022大班教师随笔 篇十四

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应从启发激励孩子的思维出发。古人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贵在巧字。教学过程中,一个接一个的“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只会使孩子机械地不假思索地去回答、去应付,失去学习的兴趣。但如果问题过于复杂,孩子们只会启而不发,导而不思,百思不得其解,从而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到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使问题具有引导性。例如讲《百鸟朝凤》的故事时,提问:“故事中有谁?凤凰做了什么事,为什么成了百鸟朝凤?森林中的白鸟是怎样感谢凤凰的?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方式来感谢它?”不仅能引导孩子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能加深孩子对问题的理解和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引导性。

15.教师教育教学随笔大班 篇十五

一次阅读活动过后,笔者要求幼儿将书交上来然后出去休息。孩子们一哄而上,将书堆放在我的面前,那些挤不进来的则直接从“人墙”外将书扔进来。孩子们都出去了,桌上、地上都是书,一片狼籍。我花上很长时间把书一本一本捡起来、翻转过来、整理好,搬到了柜子里。

又一次阅读活动,我事先指定了放书的具体位置,要求他们看完后,排着队来放书,还示范了放书的方法:放的时候封面朝上、装订线在左边。那一次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很有序、安静地摆放好了书。

由此,我想到,为什么第一次乱哄哄,而第二次却很有序?为什么第一次我那么累,而第二次我却很轻松?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还有哪些事是孩子们不仅能做,而且能做好,可老师们却吃力不讨好地包办代替了?

《纲要》中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那么老师不必要的管理行为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本学期,我在这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思考与总结。

二、研究目标

(一)在活动中细心观察,即时判断和分析教师不必要管理行为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二)研究出要减少教师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需提高幼儿的哪些方面能力。

(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整体特点,制定出合理的常规要求,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

三、研究过程

(一)实验对象:选取我园大班幼儿及各班活动的直接指导老师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研究。

(二)实验时间:2008年2月到2008年6月

(三)研究方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四)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以观察记录的方式积累教师不必要管理行为以及幼儿的表现案例并进行深刻分析。

第二阶段:教师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与幼儿共同制定出班级常规,约定群体规则,并让幼儿自己相互督促检查,逐步减少教师不必要的管理行为。

第三阶段:提高幼儿的能力,减少教师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如自理能力;自律能力;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第四阶段:学期末,对观察记录、反思进行分析、研究,着手撰写专题总结。

四、案例分析及原因总结

经过一个学期的观察、分析与研究,我总结了教师不必要管理行为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这其中包括老师的、幼儿的以及家庭诸方面原因。下面通过案例详细阐述:

原因一:班级管理不善,未形成良好的常规。

案例:中午小朋友们吃过午饭,拿书到室外看。等老师请孩子们午睡时,幼儿一哄而入,室外的椅子七零八落,图书、纸屑满地都是。尽管老师不停地要求:把椅子架起来,书收起来,幼儿充耳不闻。老师只得请几个听话乖巧的孩子留下来收拾“战场”。

分析:这是由于教师班级管理不善造成的,午睡前架椅子、将书放回图书架这应当是最起码的常规,但显然这种规则并未让孩子内化为自身真正的行动。

原因二:规则的制定未考虑适用对象。

案例:大班小朋友带来了跳棋,老师要求小朋友们下课后,自己自由结对下跳棋。下课后,很多小朋友们都在对弈,嘉嘉小朋友趴在地上拿了一些跳棋盒里的小玻璃球一遍又一遍地朝墙边滚又弹回来,接住后再扔向墙角,乐此不疲。时间一长,有小朋友反映:盒子里的跳棋少了。老师想到最近嘉嘉总是从棋盒里拿小球玩,应该是他的这种玩法使玻璃球越来越少了。下课时,老师教育他:嘉嘉,不要这样玩,找朋友下跳棋去!但这样的做法并未能让嘉嘉的行为有所收敛,他的方法是由“地上”转到了“地下”,找一个角落玩弹小球的游戏,并乐此不疲。

分析:在本案例当中,教师头脑中的规则就是:跳棋原本就是用来对弈的,如果以嘉嘉那样的玩法,会让棋越来越少,以致让跳棋游戏无法进行下去,因此不能那样玩。而对于嘉嘉来说,那一个个光滑的、圆溜溜的玻璃球对他有着无穷的吸引力,他的玩法是:朝墙边滚,看着小球弹回来、再堵截小球。这样的游戏让他感到快乐和有趣。其实,在许多情况下,幼儿违反规则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因为他们对那些由成年人定的规矩并不十分明了或是并未完全接受。因此,老师如果只是一厢情愿地制定规则,不考虑规则所适用的对象的接受、理解情况,那么“违抗师令”的情况就不可避免了。后来,老师单独找嘉嘉谈话:老师觉得你这样玩特别有意思!先肯定了他的玩法,接着老师又说:可有时小球滚跑了找不回来的话,小球就越来越少,想玩跳棋的小朋友就没办法进行了,你看能不能想个办法呢?他想了一下说:那以后我每次只拿一个小球,从哪个盒子里拿的,我上课前再把它放回去。就这样,问题解决了。由此我想到:孩子是完全有能力解决类似这样的矛盾和问题的。

原因三:规则混乱

案例:班里有个图书架,老师号召孩子将家中的书带到幼儿园,并制定了规则:书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如果想看书时,自己直接到图书架上取。一段时间相安无事。可有一天,子骏带了一本漫画,非常受欢迎,大家都想看,还出现了争抢现象。为了缓解矛盾,老师又更改了规则:想看书要征得主人的同意。这条规则出台后,又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两个孩子仍在争抢那本受欢迎的书,两人同时拽着一本书,这个说:老师说的,书要大家一起看;那个说:老师说的,要先得到主人同意的。为了调解矛盾,老师不得不介入。

分析:这是前后两个较为矛盾的规则在孩子们的观念中产生了混乱造成的。

原因四:低估幼儿能力,包办代替。

案例:看动画片时间到了,孩子们都非常的兴奋与期待,到了电教室,老师又要开电视、开影碟机、放光盘,又要喋喋不休地提醒他们:“请安静下来!”场景一片混乱。笔者曾在上海实验幼儿园看到老师设置了一个版块,名为“看电视”。将如何开电视、如何开影碟机、如何播放光盘的顺序以照片的形式一一展现出来,标上序号,让孩子按图索骥,自己动手放映。

分析:其实,电视影碟机家家都有,每个孩子都会放,只是在幼儿园里,老师没有放手让孩子去做,而是自己包办代替了。我们要记住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孩子的眼,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能说;解放孩子的手,让他们能做。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工作负担很重,在工作中,要善于开动脑筋,努力探索方法巧妙工作,既让孩子得到了锻炼,又切实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

原因五:幼儿能力有待提高。

案例:下课时,老师来到室外照看孩子的安全。在二十分钟时间里,不时有孩子来投诉:××推了我一下;××拿我东西了;××老是跟着我;老师,我的鞋带开了等等。

分析:在老师日常的管理行为中,数量最多、最普遍的就是处理幼儿的告状事件。这与幼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交往能力、自律能力、自理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

原因六:家园教育不一致。

案例:我班的浩浩小朋友在幼儿园表现出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可在家里连最简单的自我服务的劳动也不愿意干,什么事情都要家人包办代替,而家人又一味依从。笔者就曾亲眼看到早上爷爷送他入园时,爷爷居然跪在他的面前仰着头为他扣纽扣,而他站在那里心安理得地接受爷爷的服务。

分析:老师教给孩子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有时在家长的溺爱与包办之下,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孩子们往往知道应该怎样做,但却做不到。在幼儿园好不容易形成的好习惯,到家中又土崩瓦解,大大影响了幼儿园的教育效果。于是,老师又得从头开始再来过。

五、解决策略

(一)更新教师观念,加强常规管理是根本

1.从幼儿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常规。

规则的制定应该考虑对象,可让孩子参与常规的制定。 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常规制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例如,这本好看的图书大家都想看,怎么办?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在规则执行方面,由于是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2.发挥评价功能,调整已有规则。

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在老师和同伴的评价中成长的。孩子非常关注教师和同伴的评价。所以,一般情况下,活动结束笔者总要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孩子存在行为规则方面的问题,我就让幼儿讨论评价,明确认识,共同寻求改进的措施等。如上述的幼儿争抢书的事件发生后,我组织孩子们讨论:书要不要分享着看?一本书大家都想看,怎么办?是谁先抢到谁看,还是要先征得主人同意?抢书会出现什么结果?如果主人不在怎么办?有的孩子说:“应该分享着看。但是如果只有一本书,那主人说给谁看就给谁看”;另一个孩子补充道:“书的主人不能只给自己的好朋友看,要给大家看。”还有的说:“如果大家都抢这本书的话,书就会撕坏了,那谁也别想看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但能说出看书的规则,还知道了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后果。对规则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又增加了规则的内容。因此,在常规培养时我们必须要发挥好评价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规则的调整和完善。

3.给幼儿练习机会,促进规则养成。

规则制定后,要给孩子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幼儿对规则的内化与把握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完成的, 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强化,进而逐步养成良好的班级常规。因此,对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之后就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做。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案例,当老师告诉给孩子如何收书后,幼儿便会自动地有序地收放书,无需老师过多的干预和管理。

(二)提高幼儿的能力是基础

1.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与自我保护能力

《纲要》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教师要尊重幼儿的需要,在保育幼儿的同时,指导他们学习生活自理、自我服务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锻炼自我保护能力。如指导幼儿根据天气变化自己增减衣服;会轻轻吹热汤、热水;会挑干净鱼刺等。幼儿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这样的训练使幼儿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会大大减少老师的不必要管理行为。

2.提高幼儿明辨事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群体中常出现的问题,定期组织幼儿集体大讨论:“他们争抢书好不好?”“这本书大家都想看,怎么办?”“有人乱扔玩具怎么办?”“撞到别人了,怎么办?”“玩具不够了怎么办?”……把问题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幼儿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渐渐明白事理,不断澄清是非,并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和校正自身行为。经过引导,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提高,许多以前需要老师插手的问题在静观与等待中就会很好地解决。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减少了教师许多重复性的工作,解放了老师的手脚,老师也更有精力与体力投身于益于幼儿发展的活动,使群体生活更有益、有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提高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

小朋友们到游戏区玩游戏时,银行是一个容易混乱的地方。因为无论是到医院看病还是到快餐店吃饭,第一站都是“银行”。为了尽快能玩,孩子们都挤在“银行”前,有的孩子居然伸手自己抓“钱”。老师在距离“银行”一米远的地方贴上了醒目的“一米线”。在这形象的标志中,幼儿非常自然地接受了规则暗示,通过自我约束,在等待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秩序感。

为了内化孩子的自我约束行为,我们还设立了“警察”一角,让幼儿轮流担任,并明确了职责:以正确的方法、和蔼的态度帮助小朋友们解决问题。通过扮演“警察”将监督小朋友执行常规的权力下放给他。如有大声喧哗要予以制止;有乱扔玩具的要给予提醒等。在活动中,幼儿既要检查别人,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常规意识和常规行为会明显提高。

(三)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是保障

家庭、幼儿园是孩子生活、学习、游戏的场所,也是接受教育的场所,从一个整体的教育体本身来看,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将使教育能量涣散、造成矛盾、抵消教育的作用。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孩子在午睡时能够自己穿脱衣服、裤子、鞋子,有部分家长就不了解,以为是我们老师偷懒、不尽职。于是我们在家园互通中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教育纲要》,因为在《纲要》中指出:能力的培养应从孩子抓起,应从培养孩子自我服务做起,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通过这样家长了解了我们幼儿园的教育要求,以后家长会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在家中也处处注意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家庭、幼儿园的一致教育下,孩子获得更大的进步。

六、尚未解决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一)目前班级生活中究竟哪些规则是必须的,是面向全体的,是一定要内化和掌握的?

(二)如何清理幼儿园日常生活中行为规则的混乱与老化的局面?

上一篇:怎样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范文下一篇:实验小学德育工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