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绘画作文

2024-09-23

艺术绘画作文(12篇)

1.艺术绘画作文 篇一

我一直都渴望成为一个艺术家,看到别人写出苍劲有力的的毛笔字,心想我要是能写成那样就好了,这样我就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一下。看到有人用画笔刷刷几下,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就跃然纸上。每每看到这些,我那个羡慕嫉妒恨很难用文字来形容。可惜我的学习压力山大,哪有时间去研究这些东西。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想到神笔马良自学都能成才,我不能试一下嘛,说不定我会一鸣惊人呢!

对说干就干,首先我要画一只老虎。我找来了腊彩笔和一张白纸,像模像样的作起画来。等我下笔的时候我犯了难。老虎虽然在电视上见过,可具体长什么样子还真不知道。我问爸爸怎么才能画出一只老虎来?他说:这可真有点难,不过咱们家有只小花猫,你照着它画,然后在脑门子上添个“王”字不就成了一只虎了吗?我一想也对,俗话说照猫画虎,虽然说猫不是虎,可它们都是猫科动物,除了毛色不一样,个头小了点,其它还真有点像。对说干就干,于是我对着我们家的那头猫像模像样的画了起来。

等我画好了交给妈妈看。妈妈一看笑得前仰后合。我问她,我画的那点不对。爸爸拿过来我的画看了看说:“与其说你画的是老虎,倒不如说你画了只老鼠。”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的体会到:艺术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来源于生活。通过我这次的“照猫画虎”我深刻的体会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艺术来自于勤奋与努力。没见过老虎的人要想画只老虎是不可能的,天天见老虎的人如果不研究怎么去画也不会画出老虎的。

2.艺术绘画作文 篇二

我国唐代的敦煌石窟艺术,可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又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初、盛唐为前期,即唐王朝直接统治敦煌的时期(618—781);中、晚唐为后期,即吐蕃占领敦煌,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管辖敦煌时期(781—907)。故吐蕃占领敦煌时期石窟艺术指的正是中晚唐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

吐蕃王朝历史上有过几次分裂和灭佛动乱,所以导致早期唐卡存世稀少。目前在萨迹寺保存有一幅叫做“桑结东厦”的唐卡,上画三十五尊佛像,据说是吐蕃时期的作品。除此之外为五代直到西夏时期黑水城出土唐卡。故笔者只能对此时期以后唐卡和部分现当代唐卡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但由于唐卡艺术主要是为宗教服务,有着近乎程式化的强烈传承性,所以笔者推断这些唐卡与唐代和吐蕃时期的唐卡差别不会太大,可以进行比较。

一、构图特点

1. 以尊为大。

佛教传入中国后虽在藏区与中原有不同的发展、交融,但神化的宗教意识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反映到绘画作品中,如同宗教关系中神明与凡人的秩序不容颠倒一样,主体与次要部分的位置分布由此框定,形成尊卑主次间的关系,构成夸大的画面形象特征,在构图上形成以尊为大的特色。

敦煌洞窟艺术中有很多壁画构图都有这种特征,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绘画艺术也不例外。在1900年才打开的莫高窟17窟的藏经洞里,藏有相当数量的古代帛画、纸画及藏文写本,其中属于吐蕃时期绘画的约数十幅,其典型例子就是斯坦因藏品中的第32号作品———绢画《千手千眼观音曼荼罗》。此图已是残本,下方残缺的巨大观音像本为画面主尊,上部的大小菩萨环绕装饰在主尊菩萨周围,是典型的以尊为大构图。

而将主尊像突出的构图恰恰也是唐卡构图中的一个主要大类。这类构图的显著特点就是主尊像始终位于画面中心,且比例极大,使信徒充分感受佛的崇高与神圣。中心构图法、“三界”构图法、“五坛”构图法,是这类构图的常见形式。

中心构图法,是将所供养的主尊像置于中心位置,环绕其上下左右的是众神佛形象及装饰图案。我们可以通过黑水城出土的西夏唐卡《观音及其化身莲花手菩萨像》来印证这种构图法。

该唐卡中观音为供养对象,所以最为巨大突出,居中盘坐莲心,周围环绕着的是观音菩萨的各种小化身像,客观上起到了装饰画面和充实构图的作用。

“三界”构图法是将画面分成三大部分,中央是供奉主尊的地方,居于显赫位置。唐卡本尊的上部为“天界”,又称“圣界”、“空界”,由位于“天界”的除本尊之外的佛像左边的报身像、中间的法身像、右边的化身像构成。本尊下部为“地界”,亦称“凡界”。唐卡大多选取地狱中的山间旷野、树木等风景作画,常绘以空行母、护法神、僧侣及供养凡人。

在“三界”构图法基础上发展和丰富而来的“五坛”构图法(又称为“五坛”会聚),是较为复杂的、典型的唐卡构图形式。这种构图形式是把画面平面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分,以中央主尊神佛供奉地为一坛,最为突出。主尊上方的空界即主尊神佛像供奉地为一坛;主尊左右大多绘制佛学功德圆满者,各为一坛;主尊之下,数量众多的供佛信徒或世俗凡人为一坛。以这种构图法绘制的唐卡,高僧、信徒按其尊卑对号就座,虔诚聆听佛祖说法,给人一派庄严、肃穆的佛国之感。

2. 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是汉族工笔重彩画家常用的一种画面构成方法,它不拘泥于一个视点,而是多视点的,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得近大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在一幅画中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多个焦点透视。敦煌洞窟壁画中的很多本生故事连环画都是采用散点透视构图的。

唐卡中也有类似的构图法。这种构图法多用于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画面没有固定的中心,是采用鸟瞰式的散点构图法,画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把同一主题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物安排组合起来。如连环画般在同一构图里不但表现出人物活动的某个典型情节,而且还表现了这个情节发展的连续过程,把复杂的历史人物故事情节,一组组地穿插安排于崇山峻岭、江河彩云、山崖森林和建筑物之中。典型的画作如《释迦牟尼佛降生图》。

画的正中央是佛母于树下由右肋生释迦牟尼,左手边则是诞生的释迦牟尼在试着走路,上方白云缭绕,众神牵白象而至,下方则绘了几个抬头向上注视佛诞生的藏族人。这样超越时空的散点透视构图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释迦牟尼降生的神迹。

二、造型风格

谈到线条和造型,我们先来看看藏族唐卡艺术造型形象最重要也最常见的代表之一——度母。现收藏于国外被认为是五代时期绘制的绿度母像是今天传世的唐卡中所能见到的最早唐卡作品之一。度母的表情动作与莫高窟112窟中唐壁画《西方净土变》中一位菩萨的造型是何等相似。两幅作品线条细腻生动,而且在造型上的关系也十分紧密。

让我们再来看看敦煌17窟藏经洞绢画《千手千眼观音曼荼罗》。

在这幅唐代中期绢画中,画面上方为药师佛居中,左右有两位胁侍菩萨。下面画有骑大象的普贤菩萨和骑狮子的妙吉祥菩萨。上面两位菩萨,只穿着一件类似吐蕃壁画中的短式上衣,披有一条叉过左肩的头巾;而普贤和妙吉祥菩萨则穿着一件几乎通体的汉式长袍。这两对菩萨的珠宝饰物和发式也截然不同。药师佛胁侍莲花座的花瓣朴素简单,而普贤和妙吉祥菩萨的莲花座则莲花纷繁。这两位菩萨的造像具有汉地的风格,尤其是两位菩萨的坐骑,白象和狮子皆为典型的汉地样式,人物的衣纹也流畅柔软。药师佛背光的处理,是大圆上套一个小圆,都是正圆形,这是敦煌汉式佛像身光的表现样式。值得重视的是画面上的藏汉文题记:“龙年……僧人白央为身体康健和作回向功德(利益所有众生),而创作下列组画”。这说明绘制年代正是吐蕃时期,同时证明以白央为代表的藏族画师对西藏早期绘画的介入和参与。

吐蕃时期敦煌的绢画中居然带有汉地风格形象,线条细腻,颇有些“吴带当风”式的流畅飘逸感。但根据题记可知,这些作品都出自藏族画师之手,而这些藏族画师本身就是世代负责吐蕃寺庙的壁画和唐卡绘制的人。所以笔者推断他们是在和同样在敦煌洞窟负责绘画的汉族画师接触后,借鉴汉族绘画的技法和造型形式,绘制出了这些作品,以后又影响到唐卡的绘制技法。而藏族画师的绘画技法也难免不会被汉族画师学习,通过敦煌这个媒介而影响到汉地。

“藏族美术还长于通过线条塑造诸如水花、火焰、云气、光晕等在客观上就不太实在的形状轮廓,获得高于真实的造型效果。以至在民间流传有张大千先生谈‘中国传统线描的功夫真正掌握在西藏喇嘛的手中’的感叹之语。张大千先生当年曾特聘以热贡夏吾才让先生等20多位藏族画师同赴敦煌考察作画的盛举就不足为奇了。”

三、色彩搭配

敦煌洞窟绘画艺术在传承汉族绘画艺术的基础上,结合西域艺术特色,自隋唐起就已经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用色规律。

“隋唐的许多精美壁画,充分显示了敦煌自开创期的稚拙状态已经进入到鼎盛期的成熟状态。此时的壁画色彩也登上了繁华富丽、金碧辉煌的顶峰,特别是‘迭染’和‘晕染’技法的发展使色彩的变化更为丰富。运用叠晕法可以用同一色彩由浅入深,迭晕四五层之多,并把青、绿、朱、白诸色套叠在一起,形成五光十色的效果。同时新的晕染法的使用,使人物颜面既有莹润的色彩,又有圆浑的立体感。”

吐蕃时期敦煌壁画在传承隋唐以来色彩技法的基础上又加以变化,以土红线作为人物的定型线,色调一种以白壁为地,青、绿为主,色调清新淡雅。

唐卡上色技法一般都在单色平涂的基础上加以迭染和晕染,色调也一般也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两种,这些都与吐蕃时期敦煌洞窟绘画的上色技法特点相似。以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为例。

唐卡绘画中纯色相的应用体现得相当广泛。“藏传唐卡所用的色彩,基本上是纯色相的搭配、纯色相调和,或者是纯色相对比……藏传唐卡用色一般暖色较多,红、黄、橙等,形成金碧辉煌的视觉冲击;纯色用得多,浊色用的少,且明度比较接近,对比色用得多但面积相当小……藏传唐卡配色中将色彩的冷暖、明暗、鲜浊、形式等进行起伏、重叠、方向等的变化,给人的视觉形成一种强烈的富有运动感的节奏。”

西藏唐卡绘画艺术与敦煌石窟绘画艺术均为佛教绘画艺术经典,虽各成一派,但通过对唐卡和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石窟绘画的比较,居然有相当多的共同点。笔者认为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吐蕃时期(公元7—9世纪),是唐卡艺术的开端时期,也可以说是整个藏传佛教艺术的开端时期,这时期主要是大量学习印度、中原的佛教文化。虽然目前没有发现吐蕃王朝时期绘画唐卡的实物,但可以通过对吐蕃时期壁画、敦煌帛画、相关文献、传说等的分析,来推测此时期的唐卡绘制。“绘画表现技法已表现出一定的写实风格,绘画线条流畅,构图形式自如,题材写实,此时期的艺术主要是对中原和印度艺术的借鉴。吐蕃时期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接受,汉文化和印度文化对于吐蕃人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两种古老的文明在吐蕃人的选择中相遇了,并产生了矛盾,吐蕃选择和接受了印度的佛教文化,在吐蕃中心地区的绘画艺术以印度风格为主,汉族艺术因素也无可避免地渗入,在敦煌和吐谷浑地区则由于地缘接近汉地,无可避免地受到了更多的来自汉地的影响。”

3.艺术绘画作文 篇三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其中尤以绘画艺术更胜。在中国古代曾经诞生过很多位画家,他们的绘画艺术成就可谓是高屋建瓴,成就非凡。在众多古代画家当中郑板桥无疑是美术界的一杆鲜明旗帜。郑板桥的绘画作品历来受到无数收藏者和绘画艺术爱好者的喜爱,甚至是千金难求。因其绘画作品的优秀,引起了无数专家、学者对其绘画作品的研究。

郑板桥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非常坎坷。郑板桥生于公元1693年,逝于1765年。原名郑燮,号板桥。他祖籍苏州,生于江苏省兴化县,乃为乾隆年间的进士。据史料记载,郑板桥早期主要以卖画为生,生活十分清贫,只能勉强糊口。在他的努力之下,最终于乾隆年间考上了进士,继而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他在为官期间非常清廉且爱民如子,人称郑青天。为官十余年之后,由于各种原因郑板桥辞去官职,回到扬州继续以卖画为生,直至终老。郑板桥一生的生活经历对于他的绘画作品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郑板桥酷爱画兰、竹、石,这些事物的选取也正是他清廉自洁的象征。

一、郑板桥的绘画艺术风格

(一)取材平凡,格高意远

郑板桥的绘画作品取材非常平凡,且格高意远,这也是郑板桥绘画作品的最大特色,于平凡处见真章正是绘画的最高境界。绘画作品取材并不复杂,仅仅只是一些较为平凡的事物,如竹、兰、石等。

郑板桥的绘画作品《悬崖兰竹图》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该幅作品目前收藏于北京故宫的博物馆。作品取材主要为竹、兰、石,在整幅作品中,竹、兰、石和谐搭配,充分体现出一种高雅的格调。整幅作品以淡墨勾勒全局,画面颇具奇险之趣:悬崖由底贯顶,兰草与竹生于悬崖之畔,给人营造出一种绝处逢生的意境。该幅作品不仅画面优美,更体现出一种人生哲学。这可谓是绘画的最高境界——借绘画之美向人们传递生活之意。

郑板桥的绘画作品之所以会被世人称颂,正是因为其取材平凡,正如齐白石喜欢画虾、徐悲鸿喜欢画马一样,取材大都较为简单,却能在平凡处画出不平凡,这也是郑板桥先生的过人之处。

(二)以诗补画,出人意外

自古诗画不分家。我国古代的很多绘画作品中都会题上诗词,诗画结合,意境非凡。这也是很多画家喜欢在画上题诗的重要原因。除了绘画之外,郑板桥的书法以及诗词也是一绝。在郑板桥的很多绘画作品当中都存在以诗补画的情况,这也是郑板桥绘画艺术的一大特色。古往今来,有很多画家均习惯于以诗补画,其中尤以郑板桥先生的最佳。

郑板桥《悬崖兰竹图》的右方有很多空白之处,以一般人的见解肯定会将诗赋予此处。但是郑板桥却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将诗题在了画的左方的石头上,从而让整幅作品的虚处更虚,实处更实,也更能让人们体验到悬崖孤绝之处那绝处逢生的感觉,让画中的兰竹之孤显得更加幽洁高雅。纵观郑板桥的多幅绘画作品,其他以诗补画的形式不拘一格,或长题于画侧,或短题于画的上下;或横题,或纵题,或斜题,其布局之巧妙令人称叹。诗情画意在郑板桥的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给人们带来了综合的、完美的艺术享受。

郑板桥先生的绘画作品中以诗补画的特征表现的非常明显,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具有非常深厚的书法以及做诗的艺术功底之外,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空间布局能力。郑板桥均在画中所题之诗不仅精妙绝伦,所布局之处也往往能够出人意料,这也许就是艺术家的思维,别致异常。

(三)水墨写意,传递真实

郑板桥的绘画作品习惯于以水墨写意,传递真实。他精通于画兰、竹、石,尤其爱画墨竹。他所画的墨竹活灵活现、劲直挺拔,在用墨方面也浓淡相宜,笔法苍劲有力,可以有效表现出所画事物的“真性情”“真意气”,给人们营造出一种非常真实的意境。板桥先生笔下的墨竹,其实就是他本人真实思想以及人品的艺术再现,看画如看板桥先生本人。正如《悬崖兰竹图》中所画之竹兰一样,虽然悬于悬崖之畔,但是仍然挺拔,绽放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就像其曾经为官一样,清廉高洁,为国为民。虽然为官多年仍是一个县令,但是却不失其高洁。即使是辞官之后,他的人生态度仍然如此,他的性格、性情,均在其绘画作品当中得以真实体现。

在绘画作品当中可以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是绘画的至高境界,古今中外的优秀画家无不如此,郑板桥先生也做到了,这也许就是世人对其绘画作品不断称赞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也非常值得后人在绘画过程当中学习和借鉴。

二、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对当代绘画艺术的启示

(一)取材不必过于复杂,力求亲近自然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作品取材平凡,主要以兰、竹、石为主。虽然取材平凡,但是在平凡中却可见真章,不落俗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绘画效果,主要是因为郑板桥的绘画力求亲近自然,给人营造出一种非常和谐的感觉。反观当代的很多绘画作品,取材过于复杂,在绘画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性也较为匮乏,这样的绘画作品不能称之为佳品,更难万古流传。当代的绘画作品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要在平凡处见真章,效仿古人,在绘画作品中尽量体现出自然之美,这样的作品方为佳作。

(二)在作品中融入感情,力求以画表意

绘画的最高境界即是以画表意,也正因如此郑板桥的绘画作品才会千金难求,被奉为佳作。当代的很多绘画作品虽然看起来比较“热闹”,色彩搭配也非常和谐,但是细观之下却很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生涩,缺乏灵性。这也是当代少有优秀的绘画作品诞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应多学习板桥先生的绘画技巧,水墨写意,传递真实。只要能做到这一点,相信当代的绘画作品的创作水平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

(三)不必过于拘泥技法,力求随性洒脱

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必定不会落于俗套,过于拘泥于某种创作技法,郑板桥先生的绘画作品即是如此。在他的绘画作品当中,我们可以随处看到他的随性洒脱。一笔一画是那么的清新自然,就算是真实的事物存在也有可能没有他在画中所表达的那么美。在当代,很多绘画艺术家在绘画的时候往往讲究运用某种技法进行创作,殊不知这样的创作技法虽然已经成熟,但是难免会落于俗套,所创作的绘画作品也随之会落入俗套。因此,我们应该多学习郑板桥先生的绘画作品,不拘泥于某种创作技法,力求随性洒脱。

郑板桥之所以会成为扬州八怪之首,主要是因为其绘画作品的较高造诣。他的绘画作品取材平凡,格高意远;以诗补画,出人意外;水墨写意,传递真实,可谓是中华绘画艺术的瑰宝。郑板桥的绘画作品启示我们:取材不必过于复杂,应力求亲近自然;在作品中融入感情,力求以画表意;不必过于拘泥技法,力求随性洒脱。

参考文献:

〔1〕王适.传统绘画思想“托物言志”的内涵和成因[J].艺术科技,2013,(04).

〔2〕卫志友.“笔墨当随时代”“怒不同人”——浅析郑板桥之“怪”[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3〕何卫平.中国早期启蒙时代的艺术巨子——读《郑板桥的诗与画》[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0,(03).

〔4〕任克兵.从郑板桥的诗文、题跋等文献看郑板桥的书画审美观[J].大众文艺,2011,(02).

〔5〕张树俊.郑板桥的官场之困与他的退隐之思[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1).

〔6〕刘开云.中国文人画家的艺术精神与人格魅力——郑板桥笔下的“萧萧竹声”及其现代意蕴解读[J].江汉论坛,2010,(05).

〔7〕徐东树.模糊的界线——从“书画相通”看郑板桥的书画艺术创作[J].福建艺术,2000,(04).

4.素描是属于绘画里的一门艺术作文 篇四

到了工人文化宫,看见许多赛手在不同的赛场,书法选手们皱着眉头,紧握住笔,舞蹈选手们不停地练习着自己的舞蹈……到了我的比赛现场,选好了座位,拿着纸去盖章,等把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好了,监考老师神神采奕奕地走进了教室,走到讲台,清了清嗓子,讲了比赛的规则,就让我们开始画了,我看着要画的组合,拿着笔,因为太紧张,所以我的手开始发抖了,老师又操着长沙口音说:“请大家别紧张,要镇定,镇定才能画出好画来。”

听了这句话,我那吊在嗓子眼的心才放了下来。我小心翼翼地把图构好,把不须要的部位擦去,然后上了调子,一张完整的画就出来了,我又上下检查了一遍,呀!我竟然忘画布纹和影子啦。我心想:以后可不能粗心大意了,要做什么事都细心,我又看出一个地方颜色太深,便擦去了一点,“谁在这里捣蛋,就给我滚出去!”我只见老师抓到了一名学生,拿着笔在其他同学的画上乱画,老师提醒了他,就饶他一命,他就开始狼狈地画画了。

5.绘画艺术的认识 篇五

一、教材分析:

绘画是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像,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感情的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逐渐形成多种风格和样式,并在中西方形成两大体系。绘画作品的内容构成因素和形式构成因素及所表达的深层意蕴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鉴赏绘画艺术的关键。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绘画艺术后,充分阐述绘画的社会作用,以提高学生对绘画这一科学到认识,从而启发学生学习绘画的自觉性。

二、课业类别:欣赏与知识课

三、教学目的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一般共性特征和绘画的种类。

(2)了解绘画作品的内容构成因素和形式构成因素及所表达的深层意蕴。(3)对绘画的内涵与外延形成比较全面的初步认识。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结合教学预设,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关注教学过程的实施,创设实现教学预设和结果的有效教学手段。以教师为主导,充分使学生参与、研究、讨论,感受作品的美与画家的艺术追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艺术语言,让学生获得美术文化素质及个性潜能素质。

四、重点与难点 1.使学生初步明确绘画是塑造平面视觉艺术形象的一切画种和品类及其所有样式与风格的总称这样一个全面的概念。2.使学生能够基本分清绘画作品的内容因素和各种形式因素以及作品所蕴含与表达的意蕴,以加深对绘画内涵的认识。

五、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六、课时:30分钟

七、教具准备:投影仪

八、教学方法:讲授法

九、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老师提出问题:大屏幕上有两个词:美术、绘画。美术是不是就等于绘画呢? 设想学生思考:(不是。)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美术是一个大概念,绘画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

师:对了。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一提到美术,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绘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画,也有人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课。人们为什么会将美术和绘画联系得如此紧密呢?这反映了绘画作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在整个美术领域里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为人们所熟悉。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来认识绘画艺术,在绘画艺术的海洋里面去感受和体味它给我们带来的独特的艺术享受。老师要提醒一下大家,请同学们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本课结束之前,我会请同学告诉大家我们这堂课学了哪些内容。(板书课题,幻灯片第一幅)2.【讲授新课】

师:现在大屏幕上有五幅图片,同学们你们能否找出哪一幅是绘画作品吗? 生:(第一幅是绘画作品。)

师:那么其他4幅分别是属于美术的什么门类?

生:(第二幅是工艺美术,第三幅是摄影艺术,第四幅是建筑,第五幅是雕塑。)

师:很好!你们一眼就能找到,看来绘画艺术与其他美术门类有着很明显的差别。现在有哪位同学能够结合你对绘画的印象与看法,用一段文字来给绘画下一个定义。

生:(绘画是美术的一种门类,是在平面上创造形象的艺术。)

第2/6页

师:不错,虽然语言很朴素,但是说出了自己对绘画这门艺术的理解。我们来看一看绘画的定义:绘画是主要的美术门类之一,是借助于某种物质媒介材料,运用点、线、空间、色彩等艺术语言,在二维空间(即平面)上创造形象,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艺术。

师:从古今中外绘画艺术发展的成就及影响来看,最主要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以中国绘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体系和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绘画体系。在这两大体系内,按照特定的分类方式,绘画又可以分为好多种。现在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一个接一个的列举你所知道的绘画种类。要求尽可能多,但不要重复。开始!生:(中国画、人物画、油画、山水画、年画、招贴画、版画、静物画、漫画、插图、风景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壁画„„)师:

1.按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不同分类: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丙烯画、镶嵌画、磨漆画、拼贴画等。

2.按描绘的对象的不同分类:人物画(宗教画、历史画、军事画、肖像画、风俗画、人体画等)、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中国画则习惯按传统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3.按照绘画的形式和功用的不同分类:壁画、单幅画、组画、连环画、年画、漫画、宣传画等。师:我们在课上列举的这些只是绘画种类的一部分,总之绘画的种类十分的丰富。虽然不同种类的绘画具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中西方绘画也有明显的不同。但是只要是绘画就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通过对不同种类绘画的浏览,你们是否能得出绘画艺术共同的特点呢? 生:(绘画是平面的。)师:是不是所有的绘画都是平面的?

生:(是的。)

师:非常好。绘画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平面上进行造型表现。还有呢? 生:(我不知道。)

师:没关系,我们来看两幅大家都熟悉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与《星月夜》。你看看这两幅绘画的表现方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蒙娜丽莎》把观察到的物象如实地描绘下来,就像照片一样;《星月夜》借夜空表现画家的主观思想与抒发情感。)

第3/6页

师:你概括得很好!这两幅画就可以说明绘画的第二点特征──绘画长于描绘客观世界和表现主观情感。

师:关于这一点,我再补充一些。再现的绘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写实性绘画,这样的绘画其描绘形象的具体性与精确性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比如说冷军的画(幻灯片)

生:(发出惊叹声)师:大家不要以为只有油画才能达到乱真的效果。国画中的工笔画也能做到。(幻灯片)

师:绘画除了长于描绘客观世界,同时绘画在表现人的主观世界也具有极大的自由性。这方面在西方现代绘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家来看这几幅画。(展现并简要分析蒙克的《呐喊》、康定斯基的《抽象v号》)

师:除了绘画是平面的,具有长于描绘客观世界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绘画只能以静止的形象来描绘。)

师:对了,如果动起来就是另一种艺术形式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动画了。但是好的绘画却能超越相对静止的空间范畴,引发人的联想。例如这幅画。(展示《最后的晚餐》)画面中,画家选择了耶稣在晚餐时突然向众门徒宣布有人出卖他的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瞬间,从而着重刻画了包括叛徒犹大在内的12个门徒听到这一惊人消息而表现出的各自的心态。我们在欣赏这一静止的瞬间形象时,联想这一瞬间的前前后后,从而突破了绘画只能描绘某一瞬间的局限性。师:概括一下绘画一共有哪些特点?

学生:(1·在平面上进行造型表现。2·描绘客观世界与主观情感。3·绘画能超越相对静止的空间范畴,引发人的联想。)

师:刚才,我们就绘画的概念、绘画的分类以及绘画共有的特点做出了初步分析。了解了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创作绘画。假设现在老师布置一项作业:每位同学回去画一张画。你在创作绘画作品的时候会考虑什么问题呢? 生:(我首先会考虑画什么。)师:然后呢?

生:(怎么画呗!)师:是啊!画什么和怎么画是创作绘画作品时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画什么也就是绘画作品的内容。而怎么画就涉及到绘画作品的形式。

师:我们现在来看一幅董希文画的一幅油画作品,这幅画的内容是什么?

第4/6页

生:(开国大典。)

师:对了,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真实开国大典时的气氛。(播放开国大典的资料图片)

生:(观赏)

师: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真实原原本本的再现历史场景的吗? 生:(不是。)

师:哪些地方不一样了? 生:(真实的场景有些乱,绘画上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

师:我们通过油画与照片的对比就可以发现,开国大典作为绘画的题材,是画家根据生活素材进行提炼、概括、集中等艺术处理以后进入作品的,更加典型和全面地表现了这一举国欢庆的伟大时刻。而观者在欣赏这幅绘画的同时能够深深地体会到画家在开国大典这一题材下表现的“人民终于当家作主了,祖国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变得富强起来”的高尚主题。

师:刚刚我们通过《开国大典》这一幅绘画就绘画艺术的内容作了了解,明白了题材与主题是绘画内容的构成要素,也明白了绘画艺术内容的重要性。师:那么绘画作品的形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纸和笔。)

师:对了,但不够全面,工具材料这些物质媒介是绘画的基础,它的特性直接制约着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质量。水彩画的润泽透明、油画作品的厚重与精致、木版画作品的木味与肌理、中国画的水墨情趣、剪贴画的强烈、明快的装饰美感„„绘画采用不同的材料与工具,绘画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其形式也就不相同了。(板书:绘画形式的构成因素──物质媒介)

师:不同的材料出不同的效果,那么同一种材料所表现的绘画,其形式相同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欣赏这几幅油画作品。每一幅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老师学生:第一幅是毕加索的画,人物形象是由一些块面组成的。我对这幅画最深的印象就是块面和体积。

老师学生:第二幅是塞尚的作品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的颜色。老师学生:第三幅是康定斯基作品虽然我看不懂画的是什么,但是很漂亮,而且是由点、线构成的。老师学生:第四幅是伦勃朗的作品,光影和色彩是它最突出的特色。

第5/6页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点、线、面、体积、色彩、光影、明暗、透视„„这些就构成了绘画的艺术语言,人类用语言来相互交流,绘画用艺术语言来同观众交流,就像音乐用旋律、和声、节奏等艺术语言来同听众交流一样。所以艺术语言也是绘画形式构成的因素之一。(幻灯)师:哪绘画的形式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思考)

师:构图嘛,构图在绘画创作时是非常关键的,好的构图会使绘画增色很多。像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的名作《教皇英诺森十世》,采用了三角形构图,使得画面非常稳定,很好的表现了教皇的威严;而浪漫主义先驱籍里科的代表作《梅杜萨之筏》同样是三角形构图,但是一倾一仰的三角形却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很好地表现了遇难的情节;野兽派代表人物马蒂斯的《舞蹈》以椭圆形的构图很好地表现了舞蹈的动感。

师:绘画艺术语言合乎规律的构成,符合审美需要的外部形式结构,才能给人以形式美感。这样合乎审美法则的绘画会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记住其艺术形象。(幻灯片)

师:大家看这些绘画局部是否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示一些名作的经典的艺术形象)

师:优秀的绘画作品,在它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所塑造的视觉形象之中,大都有着一些更为内在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深层意蕴。

师:大屏幕上有四幅大家都很熟悉的绘画。我请几位同学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作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其进行欣赏与评价,并尝试体会一下所选绘画的深层意蕴。

生:略

师:这堂课就快结束,在结束之前,按照我们课前约定好的,我请一位同学来回顾一下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生:略

3.【课堂小结】

6.大班艺术绘画教案 篇六

1、感受年夜饭合家团圆、喜庆、热闹的气氛,萌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了解中国吃年夜饭的习俗和年夜饭文化。

3、尝试围绕主题安排画面,能表现出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知道每年的除夕夜家人汇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寓意着全家团团圆圆。

2、材料准备

(1)教师用材料 :挂图“年夜饭”;收集家庭吃年夜饭的照片。

(2)幼儿用材料:《创意美术册》第37-38页;水彩笔、记号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挂图“年夜饭”,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想一想,你们家是怎样吃年夜饭的?有哪些菜肴?小结:吃年夜饭,是我国传统的庆祝新年的习俗之一。全家老少相聚一起,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吃年夜饭时,每个家庭都会准备丰盛的菜肴,如鱼,象征年年有余;圆子,象征团团圆圆;火锅,象征红红火火

二、探索发现

1、请幼儿结合自己吃年夜饭的照片,回忆以往全家人吃年夜饭饭热闹的场面。引导幼儿重点讲述年夜饭上丰盛的菜肴,菜肴的颜色、形状都是幼儿描述的对象。

2、翻开《创意美术册》第37页,引导幼儿欣赏“创意坊”中的作品,激发幼儿创作的乐趣。

三、创作表现

1、请幼儿顶出《创意美术册》第55页的纸卡,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提示幼儿顶出纸卡上的`不同菜盘,在上面画出自己喜欢吃的菜肴;再将画好的菜肴粘贴在 “餐桌”上。

2、幼儿制作“年夜饭”,教师巡回指导。

四、欣赏评议

1、鼓励幼儿相互参观“年夜饭”,并交流分享创作的经验和感受。

2、教师针对有独特创意的幼儿作品提出鼓励,并在展示台上展示所有幼儿作品。

3、教师从幼儿作画过程中的表现及完成的作品两个方面做出 五、结束活动

7.中国绘画艺术的创意 篇七

从中国绘画艺术的角度看,创意是指创造意象,创造意境,是艺术构思的创造和完善的过程,是艺术作品形成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更延及观众艺术鉴赏时的审美联想和审美再造。

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初步设想与研究,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审美感受、审美选择,对审美创作的主题意念所作的酝酿和确定,以及对题材的选取和提炼,对表现形式、形象塑造、艺术手法、艺术语言、艺术结构等方面的预想及其动态把握和完善的过程,并延及到审美风格和审美沟通,体现了极强的整体感和综合能力。因此,艺术构思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探索和表达活动,出现一系列复杂的以想象为主要活动的心理现象,艺术家在对生活进行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伴随着情绪、感觉、知觉、观察、分析、记忆、回想、想象、概括、构成、转变、转换、生成等心理活动,不断促使情感的介入和体验,在灵感、直觉、通感等作用下,情动于中形之于外,使想象与情感相互激发相互作用,使创意得以生动具体地展开,艺术形象才不断产生不断深化不断个性化不断完善。

中国绘画,体现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浓厚的文化底蕴,同其它中国艺术形式一样强调意境,中国绘画的所创之意总是升华为境界,“意境”作为中国文化特有文本概念,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艺术的意境,是形而下之于形而上的,既是可以看到的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又更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物事人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进入无限的时空,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深入浅出的意蕴,正是中国绘画以形而下的艺术载体给人以“形而上的蔚藉”。

中国绘画的客体是无限的,也并未对意作具体限定,所以其意境的意向是多元的,“艺术的意境有它的深度、高度及阔度”(宗白华),或重于哲理,或重于情趣,或偏重独有价值观寓意,“事事(柿柿)平(瓶)安(案)”,或偏重深刻人生观照的艺术领悟,“月亮看了几十年也亮得有些苍凉”,或纯粹效果的展示和启发,给观众更为广阔的余地。好的艺术除了引起观众的共鸣外也还能激发观众的再创造,给观众以自由。

“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胸中有丘壑”,“得其意而忘其形”,澄怀味象,勿使神伤,而精神的蕴藉重内省、轻外露,讲究意味,讲究品味,是一种“品”的文化,是一种如玉的文化,内敛而润泽,有别于西方外张的“钻石”文化,艺术人格理想讲究“内在超越”,超凡入圣、超凡入道,超凡入佛。“内在超越”就是做人,就是讲和谐,如何做到和自然、和社会、和他人、和自己身心内外的和谐,讲内省完善。因而,“修己正心”为源的心灵与精神的人生追求成为一种自我修养的历程,人生艺术,诗意栖居,使转艺术而替代宗教。自然适意,内在自我,恬淡清幽,空灵澄明,得之“天人合一”,从容泰然,平和舒缓,静谧含蓄的书卷气中,透出淡定愉悦的心灵和人生智慧。我是山川,山川是我,“山川与我神遇而际化”,“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万物与我为一”,虚实相生,黑白相守,神采为上,“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画处皆成妙境”。

所以,中国绘画的创意,满实古拙,空灵透脱,天地之间郁勃生机,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文质彬彬,以内在精神“通天地一气”,气韵生动,儒、道、禅、美学三昧,深邃幽远,使西方人一时半会不能弄懂。能品、妙品、神品、逸品,多止于能品。因此,“发现东方”文化价值输出,也就产生了中国绘画创意在新时代的新意义。作为精神生产,是创意的核心价值,应是新时代物质生产生活的精神高度所求。

摘要:本文从创意的视角剖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艺术构思和意境追求,揭示了艺术创意作为精神关注在物质生产生活的当下意义。

8.徐刚绘画艺术 篇八

徐刚1967年生于大兴安岭脚下的一个小镇,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学生时代,在启蒙老师的指导下,苦练绘画基本功,表现出良好的绘画天赋。参加工作后,始终坚持利用业余时间钻研绘画艺术,以大自然为师,坚持户外写生创作,并以水彩风景见长。

1986年参军,部队火热的生活为徐刚的绘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逐步成为深受部队官兵喜爱的军旅画家。他以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热爱,在学习训练和业余生活中不断创作,以军旅生活为题材,讴歌时代,歌颂生活,不断创作,作品丰厚,多次参加部队画展,多次获奖。

1990年,徐刚到地方工作,成为建设银行的一名新兵。部队的锻炼和提高,使他很快受到领导的重视,开始从事人秘工作,为单位的环境美化建设和宣传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工作和生活中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同时,他积极参加绘画艺术进修,促进自身绘画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期间,先后参加过呼伦贝尔盟建设银行系统、金融系统、美术家协会及额尔古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画展,多次获得二、三等奖,并于1993年7月被呼伦贝尔盟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艺术业绩被编入《呼伦贝尔文艺家业绩名录》。2004年,被额尔古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推举为美协副主席,有很多绘画作品被友人收藏。

9.绘画艺术的特点 教案 篇九

题: 绘画艺术的特点 课

时:1课时

型:欣赏与知识课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绘画艺术的特点,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绘画自成体系区别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可以增强学生们的欣赏绘画能力。

为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绘画艺术的特点,首先要让学生们懂得什么是绘画,课本中对美术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本课内容应让学生理解与认识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逐渐形成多种风格和样式,在中西方形成两大体系,并且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以及中西绘画的区别并以欣赏的形式放映相应得图片以加深学生们对它的认识与理解。

让学生们懂得了什么是绘画以后,并根据其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以及中西绘画的区别进行充分讲解,以提高学生对美术这一学科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们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们了解绘画的含义、分类、特点以及中西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欣赏绘画的能力。是学生加深对绘画艺术的印象与认识,从而激发学生们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课本和多媒体课件的讲解使其学生能够了解绘画的含义、大致的分内、中西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欣赏绘画的能力,激发学生们对美术学习的喜爱。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老师对课本的讲解和多媒体图片的逐一讲解,师生互动让大家学会如何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特点有个基本的判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其中学学生对绘画有个基本的了解,对中西绘画画种有个基本的了解,从而使自己有初步的艺术美感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绘画的区别。

教学难点:使学生对绘画艺术的特点和中西绘画的区别,有切实的感受、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

1.教法:观察理解法、分析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2.学法:资料收集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教材、备课本、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笔、纸、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上下课起立形式、清点人数等。

二:引入新课:(3分钟)回顾上堂课所学内容美术作品的形式美,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认识我们应该对绘画艺术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认识,那么绘画的分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以及中西绘画的区别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内容。

三:讲授新课:(30.分钟)

(一):什么是绘画?

绘画的含义:指运用点、线、面、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像。反映显示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情感的艺术。

(二)绘画的种类?

按工具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主要画种。中国画又按技法的工细河粗放,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版画又分为木板画、纸板画、石板画、丝网版画等。欣赏如下:

中国画

以上图例是中国写意画,它在立意、造型、笔墨、色彩、构图以及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上,具有很强的艺术个性,主要通过水与墨的交融变化产生的干湿、浓淡、虚实等不同的效果,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

油画《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描绘的是一位端庄秀美、温柔和悦的西方妇女。此画采用传统的油画技法,其讲究色彩要有浑厚、凝重和丰富和谐的美感。

水彩画

水彩画

水彩画讲究水、色彩和笔法形成的明快、清丽、水分丰润的艺术美。其示例图充分表现了水彩画的明快、清丽、色彩丰富的美感。

水粉画

以上图例表现的是水粉景物画,其主要特点是用不透明的颜色和水调合作画,画水粉时应该注意水和白粉的运用,要讲究干湿对比和色彩的韵味,具有对色调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三)绘画的艺术特点?

1、二维空间上创造出三维空间。

绘画是在二维空间上,依靠明暗和形象结构表现物体的凹凸,造成立体幻想,另观者感到物体是立体的,并通过物体大小,遮挡关系,透视变化和色彩虚实造成深远空间效果。

2、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与表现性绘画展现主观世界的多方面性。A、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如(有一块鱼块和柠檬的静物)可以感受到所画物体质感的逼真性。B、与在现性绘画相反的表现性原则是表现主观世界,不仅表现主观心态、思想哲理,还可以描绘幻想、梦境。如《错误的镜子》

3、不同画种的艺术美。

A、中国写意画,利用宣纸吸水的敏感性和洇晕墨色的艺术效果,讲究线条要有力透纸背的力度美,用墨具有变化和力度感,笔墨构成气韵生动。B、油画,讲究色彩要有浑厚、凝重和丰富和谐的美感。C、版画,讲究刀味,木味等印制的美感。

D、水彩画,讲究水、色彩和笔法形成的明快、清丽、水分丰润的艺术美。

4、构图是绘画的基础。

A、宾主关系明确,位置安排得当。如油画《开国大典》 B、构图结构形式与内容统一。如中国画《太行丰碑》 C、色彩与表现内容统一。如《白夜光》

(四)中西绘画自成体系的区别。

1、主要造型手段的区别。

中国画以线描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扬弃对象的光影明暗,注重形象的神韵,西方油画以明暗、色彩为主要造型手段,重视形体光影描绘,注重表现立体空间感的真实效果。

2、空间处理方法的区别。

中国画不是定点写生,而是将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观察对象获得的形象特点,有机的组合在一起,着重表现审美感受的真实。西方油画是定点写生,按透视法描绘特定视域内的景物,全方位的描绘所见对象的形体、色彩、光线等,以求真实的再现客观对象。

随着东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中西方近现代绘画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互相吸收,这在中外现代绘画中都有反映。

四:课堂总结:(5分钟)归纳总结本课堂的内容以及学生们的感想与观点。

1、你喜欢再现性绘画还是表现性绘画?为什么?

2、根据欣赏的图片你喜欢那一种画种?能举例说明起动人之处吗?

五:作业布置(练习):

1、到图书馆查阅今天所讲的绘画作品更多资料。

2、完成一幅绘画不同的画面寻找其中的感受。

题(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绘画?

二、绘画的种类

1、工具材料和技法

2、描绘的对象

三、绘画的艺术特点

1、二维空间上创造出三维空间。

2、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与表现性绘画展现主观世界的多面性。

3、不同画种的艺术美。A、中国写意画。B、油画C、版画D、水彩画

4、构图是绘画的基础。A、宾主关系明确B、构图结构形式与内容统一。

C、色彩与表现内容统一。

四、中西方绘画自成体系的区别。

1、主要造型手段的区别。

10.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 篇十

一、首先,对绘画作品(当然也包括一切艺术作品)要以理解的态度加以品评不论哪种流派、风格,不论是你第一眼喜欢或不喜欢的,在欣赏之前要首先确立自己的理解的态度。所谓理解,即设法了解作品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作者想要说的内容,以及作品结构、形式的特征等,只有对这些真正理解了,和作者的作品在感情上交流了,欣赏者才可能作出比较实事求是的判断和批评。欣赏和批评切忌有先入为主的成见。

二、了解绘画发展脉络,把握代表作品特征概而言之,绘画世界是一个立体的现象。从纵向上看,是绘画的演变与发展。比如西方绘画经历了古代(古希腊和罗马)、中世纪(公元5世纪到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5、16世纪)、17、18世纪和近、现代等大的历史阶段。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理想和艺术表现风格都不相同。我们一般把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初的西方绘画称为古典绘画,即造型基本上是写实的,作品很完整,其美学倾向是典雅与和谐。但在整个古典绘画中,又有风格的演变。

三、培养艺术形式感觉欣赏的实质不是表现的观看,而是感觉。面对画作,作品的整体面貌在瞬间便直逼眼帘。作品的艺术特征触动、撩拨、撞击、刺激着人的感官神经,形成审美的心理活动。线条是绘画诸要素中最生动的部分,是画家从自然真实中抽取出的一种有抽象意味的语言。形体在绘画中不仅指具体物象的形貌,还指这种形貌所暗示的情感倾向特征。色彩是绘画中最富情感性质的要素。与色彩相关的是色调。特别在油画中,色调是构成主题思想与意境的重要因素。动感也是绘画中的重要因素,它既指通过构图和造型形成的某种感觉效果,又指涵盖其他因素形成的画面整体精神。此外,在绘画中起作用的还有笔触、质感、体量感等因素。所有这些要素在一幅幅画中组成有机整体,有时艺术家也侧重地强调某种要素。因此,培养和提高欣赏力量重要的方法是多看。

11.绘画的艺术 篇十一

1452年,达·芬奇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名叫比埃罗。小时候,他的家里还比较富裕。母亲是一位贫苦的农妇,名叫特丽娜。达·芬奇出生后不久,父母离婚,母亲离开了他,他是在父亲的抚育下成长起来的。

儿童时代的达·芬奇,喜欢大自然的景色,经常攀登悬崖,并且对画画很有兴趣。有时,他独自一人坐在草丛中,用心地观看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饶有兴趣地描绘着那些花瓣和树叶的形状。他喜欢钻山洞,进去探索里边的秘密。他每次从山洞走出来时,身上弄得脏乎乎的,总要捉几个小动物出来,带回家,仔细地观看,并且按照小动物的样子进行描绘。开始画得有些四不像,但是,时间久了,他画的那些东西渐渐有了画意,镇上的人们都称他小画家。

有一天,邻近村上一位农民,拿着一块木板,来到镇上,交给了比埃罗,说:“请你家的小画家在上面画些东西。”比埃罗当即答应了,但不知是什么原因没有告诉儿子。过了一些天,达·芬奇发现家里有一块木板,就将它刨平,用锯锯成一个盾牌。盾牌完成之后,他看到上面什么也没有,不大好看,便想在上面画点画。画什么呢?他想来想去,就将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画了上去。画成后,他拿去给父亲看。父亲看到上面画的有蛇、蝙蝠、蝴蝶、蚱蜢,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来的小东西。不仅数量多,而且结构合理,形象逼真。比埃罗高兴极了,心想孩子也许真的有画画的天赋,他决心支持孩子去学习艺术,把孩子培养成一名画家。

比埃罗十分重视名师的指导作用。为了给孩子找一个好老师,1466年,他同儿子一起来到了佛罗伦萨。罗基奥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和雕刻家。比埃罗带着儿子找到了罗基奥,向他说明了来意,并将达·芬奇的情况简单作了一番介绍。罗基奥看达·芬奇既有画画的才能,又有学画的决心,就答应收下这个小徒弟。达·芬奇高兴极了。从此,他在画家罗基奥的具体指导下,在画师的画室里学习画画。通过勤学苦练,达·芬奇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画家。他的绘画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当时绘画的表现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2.艺术绘画作文 篇十二

明朝, 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处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朱棣 (明成祖) 派遣郑和下西洋, 主动与海外诸邦交流沟通。后有西方传教士东来叩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同时, 明代又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朝代。 (2)

朱瞻基 (1398—1435) 乃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 明仁宗朱高炽长子, 仁宗病故后继位, 建文元年 (1399年) 二月三日生于燕王府。永乐九年 (1411年) 十一月十日立为皇太孙;二十二年 (1424年) 仁宗即位, 十月十一日, 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 (1425年) 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 继位时不过26岁。次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 (1435年) 正月初三日, 逝于乾清宫, 享年37岁。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明十三陵。明代书画家, 朱元璋曾孙, 他曾受过极好的儒家教育和艺术熏陶。建元宣德, 在位十年, 朝号宣宗。自号长春真人。雅尚翰墨。尤工绘事, 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均佳、尽极精妙。

当朱棣于1424年逝世时, 皇位由太子朱高炽继承, 不到一年, 后者也相继驾崩。继位者为朱瞻基。朱瞻基与宋朝优柔寡断的宋徽宗﹝赵佶﹞不同, 要是事势需要的话, 他既可以极端的强硬, 也可能极具决心。他登基不久北方边境的情形相当缓和, 而安南的问题与长江三角洲欠税的问题一时俱至, 所以朱瞻基并没有继承到一个舒适的皇位。年轻的皇帝不得不采取果断的行动, 提议从安南撤退, 用自己的权威堵住主战者之嘴。对付长江三角洲的问题, 他任命善于处事的周忱为当地巡抚, 解决长江三角洲欠税的问题, 关于货币问题, 他接受夏元吉的建议, 新开辟一些商业税, 所收全国纸币, 以缓和通货膨胀。在他执政期间 (1425—1435) 朱瞻基并未全部停止郑和的航行, 只批准一次。此外, 他还延缓了无数的建筑事业, 可见朱瞻基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国家向好的方面转型, 使国家兴盛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他的作为是积极的、主动的, 也是可效的。可是明朝内向和非竞争性决定了他不能扩大帝国的威权, 也不能增加其声望。假使他没有采取这些更正的步骤, 以后明朝结局如何恕难断言。 (3)

朱瞻基的绘画艺术更增添了他的光彩, 增加了他的成就。自号长春真人, 喜爱书画。执政年间也有利推动了宫廷画院的发展, 书法能于圆熟之外, 以遒劲出之。按《无声诗史》谓宣宗[尤精于绘事, 凡山水、人物、花竹、翎毛、无不臻妙。]尝作图书赠重臣, 上书年月及受赐者姓名。钤“广运之宝”, “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印章。传世作品有一部分流入海外, 如《一笑图》现为 (美) 纳尔逊·艾克斯美术馆藏, 《双犬图》为 (美) 沙可乐博物馆藏。流传我国的有《武侯高卧图卷》《万年松图卷》《莲蒲松荫图卷》还有《鼠石图》;书迹有《行书新春诗》《楷书雪意歌》等。

《武侯高卧图卷》纸本, 墨笔, 纵27.7厘米, 横4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诸葛亮隐居竹林, 悠然高卧草堂的情景。人物线条圆劲流畅, 人物生态刻画入神。墨竹用笔潇洒, 得元人意韵, 继宋人画风。朱瞻基三十岁作此画赐给老臣陈暄, 反映了明代前期, 皇室对贤才的渴求心情与重视程度。

《万年松图卷》绢本设色, 纵40厘米, 横72厘米, 辽宁博物馆藏。双松并峙, 左右倚侧, 枝干互出, 伸展有度且有力, 虽横卷之木而有高挺凌霄之势。松树老干用笔沉稳中寓籠, 颇得壮气。引首楷书自题:{宣德六年四月一日, 长子皇帝瞻基敬写万年松图献仁寿宫清玩}。是为其母皇太后祝寿而作, 钤{皇帝尊亲之宝}印玺, 时年三十三岁。文献谓[往往与宣和 (赵佶) 争胜]。 (4)

朱瞻基《瓜鼠图》册页, 纸本, 淡设色, 纵28.2厘米横38.5厘米, 辽宁博物馆藏。《列朝诗集》中说朱瞻基“点染写生, 遂与宣和 (宋徽宗赵佶) 争胜”。他临政时期明画院比较兴盛。《瓜鼠图》是一幅写意小品画, 也是朱瞻基的三鼠图轴之一。是很有意趣的写意画。朱瞻基最早将老鼠作为美好的艺术形象来描绘, 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老鼠之美感的艺术家。由于老鼠一胎多子, 苦瓜等果实里面也有很多种子, 因此将它们作为繁育能力最强的动物和植物。画面:右下角的坡石之上, 一小鼠踞石蹲伏, 苦瓜藤条沿大石旁的竹枝攀绕而上, 枝叶丰茂, 苦瓜成熟肥厚, 小鼠的目光正注视着苦瓜, 急待攫食。整幅作品布局得当, 虚实结合。用水墨粗笔点染瓜叶, 淡墨虚笔写出藤条, 其根梢一直曲折地向外伸展开来, 填补了半幅的空间。其画法兼用没骨和勾描, 别开生面, 清新雅致, 栩栩如生, 惹人喜爱。

书法作品有楷书《雪意歌》轴与《重阳节诗页》等, 书法师沈度, 但用笔类似赵孟頫, 字体丰润, 潇洒飘逸, 遒劲有度, 富有气势。

明代中后期著名鉴赏家、画评家何良俊认为这些皇帝的画在画坛上不一定是第一流的, 但是在帝王画中却是一流的。朱瞻基对于明代画院兴盛的积极推动, 及其在绘画艺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 是值的世人肯定的。

摘要:朱瞻基做为帝王又极好艺术且造诣极高, 本文试图结合其个人生平、绘画艺术作品、时代特征、笔墨特点、画面意境等因素, 解答朱瞻基身为帝王为何雅好丹青, 使读者对他的绘画艺术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帝王,朱瞻基,绘画艺术

参考文献

[1].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二)4、日月明教学设计下一篇:初中物理学业水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