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师培训

2024-08-17

新课程教师培训(共10篇)

1.新课程教师培训 篇一

平昌县板庙小学

实施新课程教师培训计划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基本依据,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的培养与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场攻坚战,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它标志着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开展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广大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力军,做好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通过培训使实验教师转变观念,连接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明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改革内容及有关部门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研究,使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学科的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标准,熟悉新教材,具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水平。

培训内容:

1、通识性培训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研究为主要目标,以省编《素

质教育观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读本》为基础教材,具体内容是:

(1)素质教育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

(2)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内容和实施计划等,重点学习并理解《纲要》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目标、内容及相关政策;

(3)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4)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5)学生主动发展与研究性学习;

(6)课程资源的开发。

2、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培训

以所教课程的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研究为主要内容,具体内容是:

(1)学习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重点学习和了解本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具体的课程内容和评估标准等内容,使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掌握推进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

(2)学习和研究根据新课程标准所编写的有关教材的结构、内容、特点和教法等,新教材教学设计与典型案例分析;

(3)有关本课特点的其他内容。

组织与管理

1、以校本培训为基础,改进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是为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形式。相对于非校本培训而言,校本培

训在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更加切合教师数量多、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供学矛盾大等实际情况。新课程集中培训完成之后,我们应立足教学一线,组织广大教师开展自学反思、听实验课、讲示范课,使他们在自学反思中逐步成长和成熟,全面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培训时坚持专题辅导与合作研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集中培训与长期自学成才相结合;提倡参与式、对话式、探究式的培训方式;在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培训时,把备课、说课、做课、评课“四课”作为活动载体。此外,积极探索和完善定向自修式等多种模式,努力构建起一个灵活开放、优势互补、既方便教师又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培训体系。

2、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强培训管理

a.建立培训目标管理制度。将教师培训任务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评估细则,将完成情况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b.建立新课程师资培训成绩考核和证书登记制度。按照“先培训,先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把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的内容、学时填入教师个人档案,并计入继续教育的学时,凡没有参加新课程培训或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能承担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c、《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培训》考核要求:参与培训活动;完成自学任务;撰写一篇体现素质教育观念的案例反思性文章;进行一次课程改革通识性知识考试。对新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说课;做一次教材的研究课。

3、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开发培训资源

按照“边培训、边研究、边开发、边建设”的原则,积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研究开发适合各类培训人群的高质量的培训资源,实现师资培训手段的突破。在开展新课程通识培训和课程标准培训的基础上,选择一部分受欢迎的授课教师组成新课程教师培训“师资库”,面向全校交流。将国家级专家的报告、实验观摩课等制成网络版,在校园网站上开辟“新课程师资培训”的专页,开展网上培训,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附:主要学习材料及参考资料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决定》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所教课程新教材

4、《走进新课程》

平昌县板庙小学

二00八年九月

2.新课程教师培训 篇二

一、坚持理想色彩, 但不神化

教师是天底下无上光荣的职业, 教师的职业形象应该具备理想色彩。因为教育首先是育人, 是培育一颗颗健康向上的心灵, 是为了社会更文明、更和谐。对教师的伦理或精神性要求理应比对别的职业者更严格、更理想。教师应是爱的化身, 是学生心灵的保姆。

在此基础上, 我们也需承认, 现代教师也是“人”。而且, 教师只有以活生生的“人”出现, 才可能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使教学能够朝既定目标发展。相反, 如果教师不具备最基本的亲和力, 而是把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 结果就会使教师的形象变得苍白无力, 让学生敬而远之、避之。这样会让教学变为一个很“糟糕”的活动。曾经有一个小学生, 不经意发现自己的数学老师在办公室笑了, 竟当作重大“新闻”向同学宣布:老师也会笑。

二、坚持专业化方向, 但不诗化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这是北京师范大学著名的校训。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 同时也是伦理性的职业, 品德、人格是居第一位的职业素养, 但仅有道德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教师属于专业工作者, 只有通过良好的专业服务、创造, 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阳光。当然教师也应是教学的“万金油”, 对各个学科知识都有所“研究”, 这对一个教师来说是一笔财富。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如在讲《圆》这一章节时, 教师作以下引入:我国唐代诗人王之涣在他的诗中写下:“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请问诗人在诗中所讲的楼到底有多高?在我们的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楼呢?诗人的这一想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可以实现呢?这样的问题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这也就要求教师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成为一个又专又“博”的人。

教师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教学, 让知识变得更具主旋律, 如:教师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时, 要能从 (1)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 根的个数; (2) 二次函数y=ax2+bx+c (a≠0) 与x轴的交点个数; (3) 二次三项式ax2+bx+c (a≠0) 是否是个一个完全平方式; (4) 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交点个数; (5) 形如的分式一定有意义的条件; (6)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交点等方面, 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进行深入的剖析,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充满阳光。

有些人认为, 只要教师有良好的态度、爱的热情, 就能产生教育的奇迹。而实际上, 一个中小学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 没有对所教学科的深入理解, 没有基本的教育学、课程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素养, 不懂得与学生、家长相处, 品德再好, 也难以获得好的教育效果。著名数学教师华应龙说过, 教是因为需要教。没有良好的专业素养, 你怎么知道什么是“需要教”?如何教?新一代中小学教师必然要习惯过一种知识性的生活:他们不诗化现实, 而以坚韧的态度面对职业, 以专业的服务赢得尊严和荣耀, 去征服一个又一个的教学“山峰”。

三、坚持教育的灵性, 但不虚化

教育是一门艺术, 但是这艺术的一面是扎根于坚实的专业土壤、可敬的人格品质之上的。否则, 教育就成了不可捉摸的虚无飘渺之物, 就成了纸糊的玫瑰。语文及其他文科教学, 课程内容本身可能就是文学的、艺术的, 我们不难理解其教学具有灵性的色彩。那么数学等理科教学呢?思维的愉悦、求知的乐趣、教学语言的准确、推理的严密都可能是数学等理科课程教学独有的魅力。如:-24 (2的四次方的相反数) 和 (-2) 4 (负2的四次方) 的数学语言表述对计算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可见数学语言的准确魅力。教师如果能带领学生享受到数学的这些独特魅力, 师生在课堂上就能灵犀相通, 这样的教学不就是教育的美妙境界吗?

教育灵性的一面, 决定了教师角色某种程度上具有艺术气质。新一代中小学教师应该是具备这样的素养的群体:他们对一切新鲜的东西保持好奇, 对生活和职业充满激情, 通过坚实的专业化劳动, 创造教育的幸福图景, 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认可。

3.新课程下的教师培训 篇三

首先,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使教师在新形势下正确自我定位。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一个“导游”的作用,教师工作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旅途上逐渐成熟起来,丰富起来,成长起来。教师的尊严是建立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当前,新课程十分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跟旧大纲只以知识形式出现,难以体现以人为本的功能有很大的区别。新课程既有知识功能,又有人文功能,因此,教师要用好教材,非培训不可,而且尤要侧重教育观念的转变,重新进行教师角色的定位。课堂教学的主人身份一定要还给学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喧宾夺主,剥夺学生求知的快乐。转而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穿针引线的作用,启发学生探索世界奥秘并帮助学生自己找到了解世界的钥匙。一句话,新课程呼唤教师培训转型,教师培训必须从观念开始。

其次,要把知识培训与能力培训结合起来。我们应该看到,教育一线的教师整天忙于教学工作,从事的是具体的实践活动,长期的工作环境致使理论知识相对滞后,相反,这个世界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知识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频繁,新知识往往产生于旧知识的运用之中,而运用知识的正是我们奋斗在实践第一线的学生,我们必须保证学生在学校里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掌握最新知识的最佳获取方法,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更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时刻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做一个有心人,对周围世界敏感的人,专业知识扎实的人。

通过培训使教师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广博的专业知识,及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了解国内外科学发展趋势,成为能够主持和指导较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乃至教育专家。对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关注应放在核心地位。

第三,要加强教师心理素质的训练。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伴着新课程计划的实施,传统的观念与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应试教育的激烈竞争不仅使学生出现了焦虑等心理疾病,也使一些教师产生了心理障碍。教师资源的优胜劣汰更使一些教师无法面对和适应,教师这一群体的心理问题已是不讲自明。十分明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创造活动的引导者,其心态不佳是很难完成育人任务的。教师良好的心境,不但学习上能帮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并且对学生的心理向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起着极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才有可能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勇敢机智、坚韧顽强、活泼乐观的具有良好品格的新一代。因此,在对教师的培训中我们必须始终把心理健康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要力求使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学生。同时,要在不断提高自己心理品位的基础上,注意优化课堂教学心理。上课时不但传授知识、引导方法、培养能力,而且要带着激情和热情进行自己的教学活动。力求给学生辐射一种气氛,传导一种情绪、气质和心态,传达一种信心,学会让自己的眼神说话,把微笑、宽容、民主带进课堂,让自己的大度和关怀像露珠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减少学生过强的学习焦虑感,让学生始终感受到他是教师最喜欢的学生,让他们把上课当作快乐的事情。而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则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形成人际关系的正确概念,形成尊重权威和超越权威的心态,这种关系在倡导着民主、自尊、自强的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计划在实施过程当中的一个具体要求。

4.新课程教师培训 篇四

摘 要: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实施及其实施的效果和质量如何,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建构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培训的新模式,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模式

当前的基础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课程改革的成功,需要教学改革的支持,而教师作为教改的中坚力量,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2001年8月,教育部在大连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提出“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把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来抓。目前,我国的师资培训虽然有多种形式,但模式比较单一,整个课程改革培训基本上是通识培训一个模式。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必须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更新培训观念,需要多种形式的培训相互配合补充。

一、树立教育新理念,是开展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决不仅限于熟悉新教材和执教新教材,更关键的在于教师理解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的转变,以及教育哲学、理念、教育手段和方法、教学行为的一系列变革。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改动较大,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做法的定势使一部分教师关注的是教学的结果而非教学过程,强调的是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不是教学方法的伦理性、科学性。这样,教学便蜕化为一种纯粹的技术活动,这无疑是教学的工具价值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因此,实施课程改革,必须树立教育新理念,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

二、培训者先行,是开展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

当前的课程改革培训工作,主要是由高等教育机构负责实施,由主管师训工作的部门组织一批具有一定教育理论知识素养的师范院校教师和教研员参加省级培训班,采取专家报告、专题讲座、教学案例评析等形式对培训者进行先期培训。由于培训制度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参训者的某些个人因素,一部分培训者自身都尚未真正领会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再加上许多培训者对中小学教育实践了解甚少,就很难结合新课程特点,针对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给予相应指导。在培训中,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知识结构的优化,至于培养能力也较多地局限于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答相关问题和学习新知识这一层面上,这种“讲解”和“传授”往往既远离教师教育情境,又缺乏真实情境下的操作性。培训质量是课程改革培训工作的生命线,而培训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培训者的素质,因此,加强对培训者的先期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培训的关键环节。

三、探索培训新模式,是开展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工作的根本途径

课程改革培训不能局限于任何单一的模式,应构建合理的培训新模式。

1.“参与式”培训模式。“参与式”培训模式是使用“参与式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培训者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员参与各项培训活动,发挥学员的主体性,使学员在参与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参与式”培训模式中,培训者的角色发生转变,由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高高在上的权威”转化为“学员学习的协助者、促进者”。培训者为学员提供充足的必读材料,包括《纲要》和《纲要》解读,新教材研习,教学的设计与运作以及一些与新课程实施相关的资料,使新课程理念真正整合进教师自己的“图式”之中。同时,注意资源的生成与传递,把参训者也看作培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蕴藏于其中对培训有用的资源开发出来。对培训过程中特别是学员参与讨论、探究性评议、教学案例评析、经验介绍等资源进行收集整理,提供给培训主管部门和后续参训者,作为研究和学习借鉴的材料,以保证课程改革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培训者积极创设活跃、宽松、平等和谐的教学情景,使学员无所顾忌地参与,培养其创造性。将学员现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得以展现,促进培训者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反思,并在反思中生成新知识。学员对培训活动的参与表现在意识和行动两方面,从总结、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出发,领会课程改革精神,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实现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的互动、转化和整合。使学员在培训学习中进行有效的思考、行为的反思及自我重建的有机结合。

2.“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主张“先问题,后学习”,即在培训者指导下,学员从教育实践中选择教育问题,并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展开主动探究式的综合学习。问题是教师培训的起点,也是确定培训内容的依据。学员参与问题的选择和培训内容的确定,根据自身在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综合性的学习。问题确定以后,培训者通过一定的途径把问题呈现给学员,培训者和学员同时面对不确定的问题解决过程,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思维和尝试空间,共同进步,双方受益。与传统培训模式不同,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中,培训者没有固定讲课任务,做的是动态的协调、督促、协助工作,这看似很超脱,实际上在培训前必须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和精心地设计,对培训者的创造性和探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菜单式”培训模式。“菜单式”培训模式的实质在于从课程改革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激发学员的内在动机,针对不同学员的需要实施培训,使学员的求知欲望转化为培训的有用资源。“菜单式”培训模式融理论的强化培训和需求的选题培训为一体。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宗旨来实现培训的`价值目标,以研究为中介和载体,通过“选题──研究──实践”运作来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而且使教师的终身学习形成良性机制。培训顺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施网上、网下培训相结合,实行全方位开放式培训。开放式的“菜单选题”:培训专题来自于学员,采用诸如“你需要什么专题的培训”的问卷调查,了解学员的培训要求,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确定为培训专题。开放式的研究过程:突出学员在培训中的主体性,摒弃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式培训的弊端,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开放式的实践:走出封闭式的小课堂培训,通过案例分析、参观考察、现场观摩、实践作业、跟踪反馈等多种形式,把教育实践当作大课堂,组织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创建全方位、多角度培训模式。

5.教师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从六月下旬开始,我参加了株洲市新课程通知培训。通过这些天的培训,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势。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与想法:

一、规模、力度大。

“新课标”贯穿了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切实地落实发展的理念,必须建立以下几种意识。知识意识: 教学的“有效知识”是知识与发展的结合点。发展性教学不是提高教学知识的总量,而是提高教学的有效知识量。课程意识:新的课程计划、标准不是教学惟一的资源;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取消了教学指导书、参考书。

学生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观念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教学全方位的变化: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的变化,领导、教师、学生角色的变化,教师生活、工作、思维方式的变化。要主动适应这些变化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改革。

二、用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创教育的新境界

新世纪课程改革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使课堂教学模式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而在这场革命中,教育教学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催生先进的教育教学行为。

1、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各种素养,新课改特别强调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并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应编写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相关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那么,我们所需要的课程观是什么呢?

(1)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与主体意识的培育,强调对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更多地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完善。

(2)明确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教师必须把以新课程为依托的教育活动当成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使教学在创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演绎出无穷的生命力。

(3)思想素质方面,托新课程中的人文因素,使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以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

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出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入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3、确立“交互主体”的新学习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是一种创新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去构建创新学习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强调学生必须从课本、教师那里接受现存的知识的学习观念,大力推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以研究性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学习方式,通过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方式的应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习需求,体验学习兴趣,发展学习个性,实现学习上的大飞跃。

三、创新教学模式的实验构建教学的新飞跃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的改革。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教法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坚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才能真正构建出完全符合新课改所需要的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不能只讲在嘴上、写在纸上,而在行动上不落实。否则,教学就只会停留在原有的层面上,无法实现质的飞跃。新课改也会是穿新鞋走旧路,有声势没实效,最终只能陷于肤浅。

6.教师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二中青年教师王义博老师就《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给老师们上了一常公开课,他结合社会热点,巧妙设置课堂导入,让学生在回答问题和复习旧课中自然得出影响主权国家关系的几个因素。他通过三个探究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协作分析,从而深刻理解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重要性。而天津八中刘艳芳老师的课更让人耳目一新,她大胆整合教材,将一节抽象的思政课以活动课的形式化繁为简,轻松地通过师生互动,分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解决问题,培养思维,提高素质的目的,充分体现了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学科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新教改的.理念。评课交流中与会老师一致认为两位老师的课情境创设有特点,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后续的学习能够顺畅开展,特别是刘艳芳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充分领悟“坚持国际利益至上”,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28日上午,刘艳芳老师特意做了题为《学生主体与活动型课堂的构建》的专题讲座,从理论上高屋建瓴,阐述了构建活动型课堂,发挥学生主体性在新课改中的重要作用。她强调,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们要以扎实的作风潜心实践,坚持不懈;要以自觉的精神对待学习,不必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要以务实的心态思考问题,力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要以独特的眼光大胆创新,做到不拘一格,匠心独运;要不断完善自己多元而合理的知识结构,保持积极而健康的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巧借外力的综合素养,让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研究的状态,让自己的生命处于不断探索与追求的过程之中。

经过这次培训,我进一步理解了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在会后的交流中,刘老师语重心长的叮嘱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

7.新课程教师培训 篇七

一、课程资源开发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初任教师、有经验的教师、实践教育家的持续过程。这种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提升的过程。回顾教师成长走过的道路,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师范之前的基础教育,还是师范学校的专业教育,都只为教师专业成长打下基础,而教师的专业成长则主要取决于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岗位的实践锻炼。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参与,是教师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在传统教育中,一切教学活动都以课程标准为转移。教师的活动是强制性的、被动的,教师是课程标准的奴隶,处在课程边缘,是课程的附属品。因此,教师失去了创造的自由,失去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权利。这种教师对课程自主权的丧失,使教师失去了对学校和课程的归属感、认同感。教师普遍关心的是与考试相关的教学内容,很少考虑所教的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意义,更不关心除学校之外还有哪些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这就将教学这一创造性的职业活动降低到一个毫无激情和创造性的重复劳动,严重地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新课程提出教师应积极合理地开发校内外各种丰富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二、课程资源开发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课程资源开发不仅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环节,而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理想途径。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就是教师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开发程度和范围的大小,将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的无限性,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无止境的。

具体来讲,课程资源开发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 课程资源开发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教育认识水平的提升,实现了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不仅影响着教师对教学工作条件和要求的感受方式,而且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方式。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要认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认识课程资源的种类、分布,认识课程资源开发与实现课程目标的关系,设计开发的程序和方式,估计开发所产生的效果。这些思维过程是一种对教育和教学的重新认识过程,为教师提供了比较完整的实践过程和学习过程,教师因此也获得了一种体验的过程。教师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念和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水平。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有助于培养教师开放的思维和意识,使自己从资源的无意识状态向全面认识和积极开发转变。这种观念和态度的转变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

2. 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技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来自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不只限于教材,而是具有多样性。这样教材就不再只是操作的“本本”,教学也就没有了人们所熟悉的套路规范,从而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但也留下了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课程实施模式、资源选择和价值判断、课程资源开发的步骤、开发结果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现有的条件而决定。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中,教师要改变指导学生的思路和方式,转变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要培养和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学会在没有“本本”的情况下,按照设计的流程和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中,要经历反复地操作和练习等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和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技能将得到发展。

3. 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

很多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仅对于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知识掌握比较好。而对于教育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了解甚少。这样必将导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比较单一,不能触类旁通。课程资源开发促使教师关注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领域,接触各行各业的社会人士,使他们的社会生活知识也有一个较大的增长。与他人的交往使教师更容易获取别人的价值观,也可使教师获得与人交往的知识。设计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研究课程资源开发方案、组织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也促进了教师在设计、协调、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增长。这种过程使教师的知识体系得到扩展和改进,最终实现教师知识结构的重整与优化,不断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 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合作意识的增强

教师职业特点是“专业人员”。一般情况下处于“个体户”性质,靠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处理课堂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指导学习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使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学生家庭沟通与联系,促进相互间的理解。教师既要与同事建立联系,又要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军奋战、独立完成资源开发任务到与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分享他人的智慧成果。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是学生成长的有益途径,以课程资源开发来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和凝聚力,促进团体整合,而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5. 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传统角色主要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供应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还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教科书的讲授者。课程资源开发将使教师的传统角色发生变化。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中,教师将与学生一道获取知识,转变角色形象。教师将不仅是学生知识的提供者,而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合作者和组织者。由此,教师也就由原来纯粹的教书匠成为了创新性的研究者。

三、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教师对课程资源还处于盲目的无意识状态。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只限于以教科书为代表的狭小范围。这种无意识状态极大地限制了教师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使教师失去了与他人分享智慧的机会,使教师的认识限于片面化、简单化,不可能使教师步入专业成长的正确轨道。

所以,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抓好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教师自己也要注意自我提高和自我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促使教师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及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更快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且成为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一大批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中介和条件。本文作者就新课程下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教育研究, 2001, (11) .

[2]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课程·教材·教法, 2003, (3) .

[3]马有.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的辩证关系.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 (5) .

8.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培训 篇八

随着新课程改革大潮的全面铺开和教师队伍的优化,吉林省吉林市吉化第九小学教师队伍也步入了年轻化的行列,现在学校70%以上是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其中任课教师更是高达90%以上,所以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使他们能够担当学校的大梁,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1. 加强校本学习,强化教师综合素质后。首先,教学校长和主管校长参加校长培训考察,回来后及时向广大教师介绍了学习的心得体会,教师们通过听介绍,了解名校的一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评价教师及学生好的做法,进一步改進我们的评价方法,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的深化。其次,骨干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汇报教育教学的经验、做法等。我校每学期都定期组织各级骨干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以点带面,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此外,我校发挥班班能上网的优势,教师们坐在办公室就可学习到一些先进的教改思想和理念,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自己教育教学的心得。每月自学6~8次业务笔记,有教学理念、案例分析、课后反思等方面。这样不仅解决了集中讲座时间少的问题,而且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强化了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2. 加强教学诊断,强化实践反思。首先,我们给教师下任务,每人每学期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制教学课件,在组内充分共享,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让老师们参与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其次,形成制度,强化人人反思。学校制定制度把写课后反思纳入教学常规管理之中,要求教师每月至少写一篇高质量的课后反思,每学期至少写一篇高质量的案例分析,学校对教师的案例、反思进行评选、奖励,促进反思型教师群体的形成。在假期我们也给老师留任务,每人写出一篇案例分析及读一本教育教学的书籍并写出读后感,这样有利地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第三,加强课堂教学,把教师培训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学期初,在教学校长的带领下,深入年级组听推门课、年组教研课,学校的团结协作课等,课后及时到年组组织评课,倾听教师的意见,并运用课改的理念,进行评析,符合课改精神的做法,及时给予认可与推广。以培训中强化“做中学”,使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

3. 加强集体研究,强化合作交流。学校举行的年组集体备课大赛、“团结协作”课、平时测查反思研讨、考试质量分析会等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好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听课等,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增长教学见识。光去听课学习还不够,还要把听课中看到的一些好的见闻和做法回来传授给其他教师,使这项活动真正发挥效用。

4.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教师考评。学校实行了教师教学考评办法,一月一评一奖,主要考评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与指导以及各种教学资料的完成情况。通过考评,提高了教学管理的力度,加强了教学管理的实效。

5. 加强工程建设,强化教师培训。围绕上级部门和学校的质量创优工程、教师专业化成长工程,突出三个重点、把握三个结合、做到三个落实。

三个重点:以名师、骨干培养为重点,让名师的成长促进名校的形成。青年教师有精力、有干劲,正是成长的大好时机,学校要重点的关注培养,使之尽快成长,再由这些名师带动其他教师成长;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全面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只有抓住了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抓常规的落实为重点,达到科学的管理。日常的规范管理是其它的基础,只有落实好常规,才能达到高效。

三个结合:把握好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结合;把握好独立探索与相互学习研讨的结合;把握好重点培养与团队共同提高的结合。

9.新课程标准培训 篇九

沈大安

周二下午,参加了区24学时培训之沈大安《解读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中,我们感受到语文又回归到语言文字和语言运用中来。新课标的核心目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沈老师以《盘古开天地》重点段落第二段为例。

引: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从体会两个精准的动词“抡起”和“猛劈”过渡到第三句话“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按照以往的课程标准,我们从内容上过渡。“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接着世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转变为从“语言表达”过渡到“语言表达”。“除了这两个字在表达方面很有特色,文章中还有哪个地方表达上非常特别呢?找一找。”把学生引导到第三句话上来。关注这句话的三个特点:1.句式整齐;2.有多对反义词;3.一对近义词,语言上的丰富多样。切切实实地从文字中,从语言表达中去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去发现,去尝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一门学科达到顶峰的标准即可用数字来具体衡量。我们同样思考语文教学:不真实,不深入,情不自然。反如无上一课。重视文章的布局谋篇,语言表达,从字句中推敲,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字之精妙,语言表达的方法--语用能力。

新课标较以往,强调识字教学贯穿整个义务教学;阅读教学新增与教科书编者的交流;习作教学强调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写作意愿。要求作文“具体明确,文从句顺”„„

10.新课程培训感想 篇十

——新课程培训总结

祁海成青海省刚察县完全中学

内容摘要:“教育是一项事业,其价值在于贡献;教育是一门科学,其价值在于钻研;教育是一门艺术,其价值在于创新。”——顾明远

通过学习,我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暑期我们青海150多名高中教师在西南大学接受了为期25天的新课程培训。这次培训主要由几位专家对新教材和新课标进行了解读,培训学院张广祥和王乔明两位老师对新教材进行了解读和辅导。通过培训受益匪浅,本人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中认真听取专家讲课,对于新课标有一定的心得体会和想法。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或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从国际意识,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的高度出发,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和了解,对新教材的体系以及要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新课标下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有了认识上的提高,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一项事业,其价值在于贡献;教育是一门科学,其价值在于钻研;教育是一门艺术,其价值在于创新。”培训之后,我更加认识到我们教师身上的担子之重责任之大,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之迫切。

1.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部分大学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数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运算,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

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初高中阶段,也许会贯穿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数学的主线,对于一个高中数学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数学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3.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基础,能力立意。

通过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新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能力立意”。“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题,追根求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根”;所谓“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颖、陌生感。“重视基础,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莘莘学子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研究和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需要。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上一篇:浅谈中职文秘专业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下一篇:高中数学平面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