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三史题库

2024-09-15

新疆三史题库(共5篇)

1.新疆三史题库 篇一

新疆地方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3、4、1、2、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新疆的主权从汉代就开始确立。

了解和认识历朝对新疆的统治以及新疆与内地的联系,说明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过对新疆地方史的学习,了解新疆的和平稳定对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意义,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了解“西域”与“新疆”的概念;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了解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了解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了解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了解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3、1、2、3、知道新疆涌现的英雄人物和考古发现

通过收集新疆的有关资料,出墙报或历史小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分组采访,整理成文或制成短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设计发散性的问题,注重探究式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能力: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新疆地方发展的历史

教学设计

一、教师导入

新疆由于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位置(目前亚洲大陆的地理内心点位于乌鲁木齐市、欧亚大陆的内心点位于新疆塔城地区的托里县),在西方航海时代没有到来之前,新疆是亚洲的中国内地经济与欧洲的地中海经济的最大枢纽,形成了以中国丝绸为主要商品的贸易路线,即古代著名的陆地丝绸之路。与此同时,新疆也成为东西方古代灿烂文明传播、交融和创新的辉煌之地。陆地丝绸之路分别沿蒙古大草原、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南缘,形成三条连接中原工商业、蒙古畜牧业和西域农耕业的经济纽带,使古代中国的内地经济与西北、西域经济紧密地融合起来,促进了中国各民族、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古代格局。让我们一起学习新疆的历史,增加对新疆的了解。首先我们一起学习历朝对新疆的统治吧!

二、传授新课

1、师生共同学习新疆的地方史,并进行归纳概括

(1)汉代西域

A匈奴在西域

B张骞出使西域 C乌孙与汉联姻

D西域都护府的建立 E班超在西域

F汉代治理西域的措施 G经济和文化

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当时,匈奴统治层内部发生**,驻守西域的匈奴日逐王贤掸“率其众数万骑”自愿归服汉朝,西汉王朝委任郑吉为“西域都护”,驻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治理西域全境,西域各地的首领和主要官吏均接受西汉赐予的印绶。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汉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新疆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

A鲜卑、柔然、高车、琰达在西域

B中原政权对西域的管理 C高昌王国

D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 E经济和文化

公元221年,三国(魏、蜀、吴)曹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已校尉”,治设高昌(吐鲁番),后又置西域长史以对西域各地诸多民族进行管理。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末年,前凉政权(公元301年-公元376年)创建者张骏发兵西征,占领高昌地区,设立高昌郡。北魏王朝设置鄯善镇、焉耆镇,加强对西域的治理。

(3)唐代西域

A唐朝统一西域

B唐朝在西域的军政建置 C回纥汗国和回颚西迁

D经济与文化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对新疆的统治。公元六世纪末,隋朝统一中原,隋炀帝(公元604年-公元618年在位)即位之初,就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武威主管与西域的互市,了解西域民情。公元608年,隋军进驻伊吾,建筑城郭,设鄯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伊吾(今哈密境内)三郡。

(4)宋代西域

A高昌回鹘王国

B于阗王国 C喀唻汗王朝

D西辽王朝

五代宋辽金时期,因中原地区诸朝争夺统治权而无暇顾及西域,西域出现了几个地方政权并列的局面。其中主要有高昌、喀喇汗和于阗等地方政权,但它们同中原诸王朝都保持着密切关系。

(5)元、明时期的西域

A蒙、元对西域的统治

B东察合台汗国 C叶尔羌汗国

D准格尔部的兴起 E经济、文化和宗教

元朝时期成吉思汗完成对天山南北的政治统一。蒙古汗最初设立“达鲁花赤”(蒙古官名,意为镇守官)、“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等军政管理机构,对西域进行军政管辖。元朝建立后,在发展西域各地社会经济的同时,在吐鲁番地区设立提刑按察司,以后,又在吐鲁番等地建立交钞提举司(印钞机构)和交钞库等机构,设置“别失八里元帅府”以总管派往该地的“新附兵”(元朝以俘降的南宋士卒组成的军队)屯垦事务,派兵到和阗、且末等地屯田,在别失八里设立冶场“鼓铸农具”。

(6)清朝统一的新疆

A统一天山北路

B统一天山南路 C清朝前期对新疆的治理

D土尔扈特部落回归祖国 E平定张格尔之乱

清朝政府对西域的统一规模和管辖范围。1757年,清朝平定长期割据西北的准噶尔政权。两年后,清朝平定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大、小和卓(大和卓波罗泥都、小和卓霍集占)叛乱,巩固了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统辖。在管理制度方面以1762年设立的“伊犁将军”统一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官府驻地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分设都统、参赞、办事、领队大臣管理各地军政事务。

(7)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沙俄对新疆的侵略

A沙俄对我国西北边境的早期入侵

B不平等的《中俄伊塔通商章程》C屈辱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新疆各族人民的抗俄斗争(8)阿古柏、沙俄对新疆的入侵

A吏治腐败

B1864年农民大起义 C阿古柏入侵与新疆各族人民反入侵斗争

D沙俄侵占伊犁与伊犁人民的抗俄斗争

E俄、英殖民主义同阿古柏的勾结(9)清朝收复新疆

A中国军民驱逐阿古柏

B中俄交涉与《伊犁条约》 C新疆建省

D帕米尔问题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新疆受到沙俄等列强的侵略。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就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到1877年底,清军陆续收复了中亚浩罕汗国(费尔干纳)阿古柏侵占的天山南北诸地。1881年2月,清政府收复被沙俄强行占领长达十一年之久的伊犁。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新疆建省,是清朝政府对历朝各代治理新疆的一次重大改革。

2、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1)师讲授“西域”与“新疆”两个不同的概念

今天的新疆古时候属于泛称的西域。2000多年前汉代史籍中首次出现西域的概念,其地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历史上也泛指历代中原王朝的西北部地区。尽管各朝史籍对西域的记载范围不同,但其中心部分都包括今天我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

(2)讨论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从历史到当今,新疆与内地的经济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越来越密切。正如新疆各民族之间形成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一样,新疆与内地之间的经济社会的促进关系更是相互离不开。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整体增强,作为中国主要的资源战略基地,新疆对中国经济的能源、矿产以及其它轻工产品的原料供给越发重要,以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红旗拉埔等新疆主要的陆路开放口岸,不仅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更是中国向西战略的进出口基地。因此,新疆的资源、区位优势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会越来越重要。

另一方面,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可供利用的条件。大量的内地资本、先进技术、科技管理人才,随着新疆的发展,源源不断地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涌入新疆各地区,形成了新世纪的新疆开发“新热潮”,增添了新疆经济的巨大活力。如塔里木油气田的开发,在沙漠上造就了新的绿洲和在戈壁上推动了中国西部最有魅力的库尔勒市发展,兵团人在荒漠戈壁滩上建成了世界闻名的军垦城市石河子市,南疆重镇喀什已经成为中亚地区最为重要的旅游、商贸、文化传播的现代城市,一年一度的喀什中亚地区经济贸易洽谈会是中亚规模最大、最为隆重、最具吸引力的盛会。

第三个方面,新疆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与融合,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新疆的美好局面。由于新疆北部的哈萨克族是以牧业为主、新疆南部的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这种以天山为界导致的生产力自然分工,长期以来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南北疆地区的发展各自相对独立,缺乏真正的互补与促进,这是新疆经济多年来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随着新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在资本、技术、贸易、人员交流的带动下,南北疆的经济融合速度日益加快,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逐渐担当起发展新疆、建设新疆的重任,这些少数民族也分享了越来越多改革开发的发展成果。

可以说,从历史上新疆的开发,直至新疆现在的快速发展,都验证了新疆经济与内地的密不可分、新疆各个民族与内地民族之间的密不可分、新疆与内地国土的密不可分、新疆的主权与中国人民的主权密不可分。

(3)生结合身边实际生活讨论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一、新疆与祖国内地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悠久

二、新疆与祖国内地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明做出贡献

三、汉族先进文化的传入促进了新疆的发展

3、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师讲授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2)师讲授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3)师讲授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 总结: 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是任何东西都隔离不断的!

4、英雄人物和考古发现(1)解忧公主

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中记载了一个解忧公主,她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孙女,她在出使乌孙和亲的细君公主去世后,为了维护汉朝和乌孙的和亲联盟,也奉命出嫁到西域的乌孙国。

她一生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曾嫁予三任丈夫,皆为乌孙王。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了半个世纪,她一直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贡献。年逾七十之时,上书给汉朝皇帝陈述思乡之苦,请求把自己的遗骨埋葬在故国(《汉书·西域传》:“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闵而迎之,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是岁,甘露三年也,时年且七十,赐以公主田宅奴婢,奉养甚厚,朝见仪比公主。后二年卒。”)。甘露三年回到汉朝,天子怜悯她的境遇,亲自出城迎接解忧公主的归来。每逢上朝,解忧公主的礼仪待遇和皇室公主一样。

(2)库车新古墓

4月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城镇库车县的一个闹市区里,一处1700多年前的古墓群再度引发了中国考古界的热切关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人证实,库车县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入选“2007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月前,这里曾因发现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而轰动考古界。这也是新疆首次发现的典型的汉式砖室墓。

权威人士称,这批墓葬的发现。“填补了新疆考古史上的空白,”对研究和探讨晋十六国时期中原王朝和西域绿洲城邦国间政治、文化、经济关系及丝绸之路历史,“具有重要历史、考古价值”。

那么,从这批古墓葬的遗迹中,考古人员又捕捉到了哪些历史信息呢?专家们介绍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时繁乱。先有魏蜀吴三国并立,西晋短暂统一,其后 东晋与十六国南北对立,整个中原处于大动荡,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时,包括龟兹在内的西域原有的几十个地方政权,也在进行激烈的兼并,但中原各政权对西域钱冠设职、推行政令、从未中断。

专家们分析说,砖室墓的形制,与河南、甘肃、青海等地发现的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非常相似。其墓葬构筑方式、用材规格、砖雕风格等,又与酒 泉、嘉峪关的魏晋壁画墓、敦煌佛爷庙湾墓地、大通上孙家寨墓地等魏晋时期的墓葬极其相似的。出土的部分遗物也与佛爷庙湾墓地、祁家湾墓地、酒泉、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大通上孙家寨墓地等魏晋墓出土的欺侮相似或相同,墓葬的年代应该与甘肃河西地区的晋墓相近。

显然,这批墓葬的形制为典型的汉式墓葬,形制和营造方式显示出墓葬存在等次规格的差异。从墓葬形制、布局并结合出土随葬品的情况来看,所反映的丧葬文化特点受到了中原汉文化传统的直接影响。“这是在新疆首次发现的典型汉式砖室墓。”于志勇等考古研究人员认为。

至于葬者的身份,专家认为:“可能是深受传统汉晋文化影响的龟兹国贵族,抑或是居住在龟兹地区的汉地吏民、屯戍军吏或河西豪族移民。”

(3)霍去病的故事

霍去病(前140-前117),汉族,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在他的带领下,匈奴被汉军杀得节节败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

三、课堂小结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各民族长期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不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汉族起了主导作用,各少数民族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心向祖国,心向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优良的历史传统。即使一些边疆民族地区一时处于割据状态,身处这些局部地区的少数民族谋求统一的作为,也为全国的大一统创造了必要条件。正是中华民族的这种无比强大深厚的内聚力,为中国广阔疆域的确立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思考题]

1、如何认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

2、简述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

3、新疆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标志是什么?

4、用史实说明古代新疆与内地密不可分的经济与文化联系?

5、用史实说明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6、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生活聚居的地区?

7、当代中国和新疆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8、为什么说新疆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起来的?

9、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课后参考书目]

1、吕一燃编:《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领土与边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卢勋、杨保隆等著:《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民族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

3、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新疆简史》 第1-3册,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版。

4、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版。

5、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新疆宗教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新疆的主权从汉代就开始确立。

2、了解和认识历朝对新疆的统治以及新疆与内地的联系,说明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通过对新疆宗教史的学习,了解新疆的和平稳定对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意义,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2、了解新疆宗教演变的四个特点

3、了解新疆宗教的发展演变所经历的阶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新疆的有关资料,出墙报或历史小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分组采访,整理成文或制成短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设计发散性的问题,注重探究式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新疆宗教发展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新疆宗教发展的历史特点

教学设计

一、教师导入

二、传授新课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历史上有塞人、羌人、汉人、匈奴、月氏、乌孙、铁勒、高车、柔然、鲜卑、突厥、粟特、回鹘、黠戛斯、契丹、蒙古等民族,现有维吾尔、蒙古、满、汉、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俄罗斯、回、锡伯、达斡尔等十三个世居民族。同时,新疆还是多宗教并存地区,历史上有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现有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道教、萨满教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信仰,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构成了新疆多元文化一体的格局。

2、师传授新疆宗教的发展演变所经历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这个格局延续了一千多年。从公元前一世纪佛教传入新疆以后开始形成的,一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这是一个阶段。到了公元十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经过一些战争,最后从南疆地区驱逐了佛教。第二个阶段,是在北疆地区的佛教势力不断发展起来。这个时期经历600多年。这个发展阶段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特点是南疆地区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北疆地区以佛教为主要宗教,这样的格局。

第三阶段,是到了16世纪初,伊斯兰教逐渐排斥佛教势力,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

3、集体讨论新疆宗教演变中呈现的四个特点

外来宗教传入前的新疆宗教

新疆地区是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远古时期的新疆先民,就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观念和崇拜行为。在万物有灵观念的驱使下,他们崇拜天地日月、风雨雷电、河流山川等一切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萨满教在新疆古代各民族中都十分盛行。在《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等少数民族文献中,对维吾尔等民族的萨满教信仰都有大量记载和反映。迄今,在维吾尔、哈萨克、锡伯、达斡尔、柯尔克孜等民族中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萨满教的习俗。

A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的

生讨论总结: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现在新疆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萨满教在一些民族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伊斯兰教是新疆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共有10个少数民族,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东乡族、撒拉族和保安族,信教群众占新疆总人口的58.3%。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信仰佛教。

B宗教具有本土化和民族化的特点

生讨论:新疆流传的宗教,除原始宗教外,其余均为“外来宗教”,主要经由中西南亚传入,这些外来宗教传入新疆后,都有一个与本地区、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相融合、相适应的过程。这些 “外来宗教”可分为几种类型:一是印度文化型,如佛教;二是波斯-阿拉伯文化型,如祆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三是罗马文化型,如基督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异端”派别聂斯托里派,即景教;四是中原文化型,如道教。这些不同文化类型的宗教,不仅其教义、礼仪等各不相同,而且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环境等也迥然相异,最初都带有较浓厚的地方性色彩。在向境外传播中,都不可避免地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相互吸收,从而带上这些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印记。佛教传入中国后,流传于汉族地区的为“汉传佛教”;流传于藏族、蒙古族等地区的为“藏传佛教”;流传于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为“南传佛教”。这种现象就是外来宗教地区化、民族化的结果。佛教在古代新疆的传播形成了我国富有特色的“西域佛教”,是佛教与西域各民族社会文化相互吸收、融合的结果。这种地方特色,不仅反映在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佛教礼仪的改造上,更突出地反映在代表佛教的文化艺术如雕塑、绘画、艺术造型以及音乐、舞蹈等方面。西域佛教也因各地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如代表丝绸之路南道的于阗佛教文化、代表北道的龟兹佛教文化、代表吐鲁番盆地的高昌佛教和高昌回鹘佛教文化等,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而大放异彩。伊斯兰教在新疆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也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苏非派的广泛传播,把南疆地区固有的某些传统如祖先崇拜、陵墓崇拜、“万物有灵”的信仰观念以及祆教的拜火习俗、萨满教的习俗等与伊斯兰教的教义相糅合,形成了维吾尔族伊斯兰信仰的特色。这种特色在南疆地区至今仍然盛行的麻扎朝拜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相比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的伊斯兰信仰又有不同,后者在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中,部落宗法制度得以保留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支配作用,伊斯兰教法并未得到严格遵行,宗教居于次要地位,部落头人的权力高于宗教人士,宗教人士也没有司法权。草原上的游牧民由于流动不居,一般不修建清真寺,也不十分重视礼拜和斋戒等教仪。萨满巫师在民间仍有一定地位,在伊斯兰教的一些仪式里也有萨满教的遗俗。塔吉克族信奉什叶派,在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中,把适合于自己的生活习惯与伊斯兰教结合在一起,如一般不封斋,也不去麦加朝觐,多数穆斯林只做节日礼拜,宗教首领是“依禅”,各户世代信从某一依禅及其继承人。由上所述不难看出,外来宗教在新疆的传播过程中,地区化、民族化都是不可避免的。惟其如此,这些宗教才能根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得到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多种宗教的并存流传,还造成了不同宗教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伊斯兰教尽管有着比较严格的一神论教义和教规,但在传播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其他宗教的渗透和影响。从南疆地区某些清真寺建筑上的壁画、雕刻就可以看到古代佛教艺术的遗风。如莎车县加满清真寺梁坊上是用莲花、祥云和金色光环色彩图案装饰。有些古代保存下来的伊斯兰教建筑并非都是阿拉伯式的“方基圆顶”,而是保留了当地原有的建筑风格,著名的库车额什丁和卓麻扎的陵墓就是一种平顶式、有廓檐和窗格的古建筑。南疆苏非派中有个特殊的 “乞食者”团体,其成员披头散发,不修边幅,极端厌弃今世,不娶妻生子,不成家立业,四处游荡,以乞食为生。其渊源与从前当地佛教的游方僧有关。而活跃在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民间的“巴合西”、“达汗”等则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萨满巫师;拜火习俗和过“诺鲁孜节”则是祆教的遗留。这些现象都是新疆多种宗教并存、各宗教相互影响的痕迹。

C新疆宗教是在新疆社会发展适应中流传的,新疆那个宗教发展,哪个消失取决于新疆统治集团的态度。

生讨论:我国宗教的最大实际是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特征突出。在新疆,除以上特征外,还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省区的特点。例如,宗教有广泛的群众性,信教群众占全区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信教群众中,伊斯兰教信教群众又占绝大多数,为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东乡、保安和撒拉等10个民族所信仰,人口总数逾千万,约占全新疆人口总数的60%。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容易交织在一起,宗教和民族问题、周边国际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相交织,极具复杂性。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至关重要。

从政治层面来讲,一方面宗教界要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面对“三股势力”加大利用宗教从事破坏祖国统一的图谋,应高举“四个维护”旗帜,同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危害人民利益和法律尊严的行为作斗争,理直气壮地批驳“三股势力”散布的各种歪理邪说,从而正本清源,净化环境,消除杂音。另一方面,宗教界要自觉抵制和反对邪教。针对邪教滋生发展对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宗教界可以通过发挥传统宗教的优势,批驳其歪理邪说,揭露其反动本质,尽力帮扶被蛊惑上当受骗的群众,遏制邪教滋生蔓延。

从经济和文化上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要把意志和力量更多地集中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上,要重视开发文化资源为旅游业服务。此外,要实现宗教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着眼宗教的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引导宗教向理性化、伦理化和更加宽容的方向发展,走向健康、良性的发展道路。

D新疆一些宗教的变化与民族迁徙有关

生讨论:乌孜别克族与新疆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禁食猪、狗、驴、骡肉等,多吃牛、羊、马肉和乳制品。但是,乌兹别克人并非自古就生活在中亚以及我国的新疆,其祖先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艰难的迁徙历程,逐步定居此地。民族迁徙主要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或部分,“在某种原因的驱使下,有组织地或自发地离开其原始居住地而较大规模地向其他地区移动的现象”。无论民族迁徙的原因是 自然条件的压迫还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亦或是民族之间的征服战争,由于其在迁徙中的文化接触和民族融合必然引起社会生活方面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我们通常称为“社会文化变迁”。“凡是因为一个民族内部发展所引起的,或是因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所引起的一切社会文化现象(民族的社会组织结构,人的环境以及民族生活方式)的突发的、持续的、急剧的或缓慢的变迁,都称为社会文化变迁。”[3 ]乌兹别克人在长期的民族迁徙的历程中,经过与其他民族或部落的不断战争与融合,其社会文化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4、师生总结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就是要求宗教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的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一是基于宗教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二是基于宗教长期存在的客观实事;三是基于求同存异的思想;四是基于我国的政治基础和宗教实践基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由于宗教具有的群众性特点,这就决定了各种宗教团体、爱国宗教人士以及广大信教群众必须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本身包含了宗教自身的和谐,以及宗教与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和谐。适应的必然要求。

三、课堂小结

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发展

1、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发展

在察合台汗国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下,伊斯兰教于16世纪初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新格局形成。

2、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与东正教在新疆的传播

藏传佛教于唐代随吐蕃传人新疆。藏传佛教在新疆的勃兴,是与拉特蒙古进入新疆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天主教和基督教开始在新疆广泛传播。18世纪东正教随着大批俄罗斯人的到来传入新疆。这些宗教的传入,进一步丰富了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3、当代新疆宗教概况

近现代以来,新疆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基本格局。现有宗教为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伊斯兰教是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

2、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4、20世纪30年代以来“双泛”分子利用伊斯兰教进行了哪些分裂活动?

[参考书目]

1、《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编写组:《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

1、2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马品彦、赵荣织编:《新疆宗教史略》,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李进新编:《新疆宗教演变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马品彦主编:《正确阐明新疆伊斯兰教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新疆民族发展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新疆的主权从汉代就开始确立。

2、了解和认识历朝对新疆的统治以及新疆与内地的联系,说明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通过对新疆宗教史的学习,了解新疆的和平稳定对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意义,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在党的领导下,新疆的明天会更好 过程与方法:

2、通过收集新疆的有关资料,出墙报或历史小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3、分组采访,整理成文或制成短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设计发散性的问题,注重探究式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新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焕发着生机 教学难点:新疆在党的领带下,明天会更好

教学设计

一、教师导入

历史上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1)先秦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新疆地区的开发,自有人类活动出现就开始了。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吐鲁番、乌鲁木齐和鄯善一带的居民,人们主要使用石器进行生产活动,开始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进入“细石器时代”,新疆居民制作石器的手工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了解了火的特点,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能。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活动。

青铜时代,人们已开始用青铜制作斧、凿、镰、锥、刀等生活用具以及各种装饰品,同时并用石器。纺织、皮革、织毡等家庭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品,出现了彩陶制造业。

铁器时代,铁质兵器和铁质工具的使用在新疆居民中已较普遍,冶铁、加工制作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农业、牧业、纺织、皮革、制毡、木器、制陶等其它手工业生产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铁刀、铁矛、带钩、马衔、铁针、铁镞等的发现,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冶铁、加工制作技术的发展情况。其它各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秦汉时期,随着塞人、月氏、乌孙、汉人、羌人等在新疆的迁转和定居,新疆地区的开发有了明显的进步。汉朝政府在西域屯田的同时,也兴修了大量的水利设施。畜牧业是汉代新疆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进步。中原先进的冶铁技术传人新疆地区,使当地冶铁水平有了提高。生产工具如铁铧、铁锄等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如代田法等带到了新疆。冶铁开始使用来自中原的鼓风设备——陶瓴。现在新疆地区所种植的农作物、蔬菜、瓜果品种当时大都已出现。园艺业有一定的发展。马、牛、羊、驴、骡、骆驼数量众多。纺织开始使用纺轮和纺杆。木器制作开始使用旋木工艺。陶器的制作已开始采用轮制法。开始制造流通货币。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地先进的牛耕技术开始在新疆地区普遍推广使用。突厥人的锻冶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稻种及其耕种技艺开始传入新疆,并得到推广。棉花种植遍及全疆。养蚕、缫丝织锦技艺普遍提高。园艺业进一步发展,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

(3)唐宋元明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唐朝统一新疆地区后,新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量汉民存在并实行与内地相同租庸调制的伊、西、庭三州居民,家畜饲养已占重要的地位。三州官营手工业作坊出现了“行”的组织。造纸术已在西州出现,屯田规模进一步扩大。设置“掏拓所”管理水利。吐鲁番地区农作物一年可以两熟。西瓜从河中传入新疆。高昌回鹘工匠熟练掌握了用硇沙软化皮革的技术。喀喇汗王朝时期,新疆地区的农牧业持续发展,手工业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其采矿和冶铁技术很先进,采矿有排水和通风设备。金属冶炼已经普遍使用鼓风机,普遍使用陶轮制陶。出现了玻璃作坊。契丹人将选育牲畜及独到的捕猎经验带到了新疆。同时也带来了辽朝非常先进的冶铁技术。

元朝统一西域后,为了镇抚西北,曾先后征发大批内地的汉军、新附军,及农民和工匠到西域驻防建设。实行军屯,民屯和犯屯。并设立了提刑按察司监管水利兴修事宜。高昌的畏兀儿人不仅大量种植葡萄,而且还酿造葡萄酒和蒸馏加工葡萄酒。元朝政府在别失八里设立冶铸场,同时还设忽丹巴里、别失八里局掌管染织手工业生产。开凿了伊犁的果子沟涧道,在交通要道设置了“站赤”。设置“交钞提举司”和交钞库,管理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叶尔羌汗国时,新疆南部经济的发展有了各自的地域特色。

(4)清朝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准噶尔统治时期,新疆地区的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清朝统一新疆后,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维护社会的安宁和边境的安全,大力支持陕、甘一带的汉、回居民迁居新疆开荒。从1760-1768年,先后从阿克苏、叶尔羌等南疆地区迁移维吾尔族农民到伊犁河两岸垦荒种地,是为“回屯”。对于流放到新疆的遣员,是为“犯屯”。为了满足财政、军事、屯垦、民生等方面的需要,组织各地军民大力发展采矿、冶铸等手工业。随着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人来到疆经商落户,促进了新疆商业经济的发展。

二、传授新课

1、党中央、国务院60年来始终关怀新疆人民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从普遍贫穷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近20多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了从普遍贫穷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的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第一代领导集体:戈壁惊开新世界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新疆从1950年9月至1951年10月,在全省各地的农业区的147个乡试办了减租。从1951年9月开始,在全疆农业区普遍开展减租反霸斗争。至1952年5月,在全疆9个专区的58个县,1500多个乡,近400万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减租反霸任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减租反霸只是削弱了封建势力,并没有彻底改变封建的土地制度。许多农民群众说:地主阶级和封建土地制度是一座山,恶霸等反革命分子是山上的狼,减租反霸中把这批狼打倒了,可是这座山还挡着我们前进的路。这充分说明农民在减租反霸后,对于土地的要求是十分迫切的。

经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批准,1952年9月至1953年12月,在新疆农区分四期进行了土地改革,打倒了千百年来压在各族人民头上的地主阶级,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345万农民,分得737万多亩土地,使各族农民不仅摆脱了汉族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且结束了本民族内部的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真正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了翻身。各族农民欢欣鼓舞,他们更加热爱毛主席,更加信赖中国共产党。1952年3月23日,疏附县帕哈太克里乡维吾尔族农民在庆祝土地改革胜利的大会上,以长诗形式给毛泽东写了一封致敬信——《献给毛泽东》,倾诉过去的苦难生活,描述土改翻身的喜悦,抒发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8月30日,毛泽东复信给帕哈太克里乡全体农民,鼓励他们“在爱国丰产的口号之下,更加团结,努力生产,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并在这个基础之上,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入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发展新疆的事业中。兵团的广大职工风餐露宿、开渠引水、垦荒造田,向亘古荒原、向千里隔壁、向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宣战,建成了一片片绿洲、一个个农场。解放前,新疆基本没有现代工业,兵团人兴办工业、交通运输、建筑业,使新疆顺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兵团的职工积极开展工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与革命,并向地方大力推广和传播,有效带动了新疆地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2)第二代领导集体:积蓄发展新能量 遵照邓小平的指示,国家农委党组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很快给中央起草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报告》。经过王震多次亲笔修改和国家农委党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多次讨论,9月22日,报告正式成文。《报告》提出,从防御霸权主义入侵,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建设社会主义富强、文明的新疆的战略考虑,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体制。

1981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决定调当时担任吉林省委第一书记的王恩茂回新疆工作。14日,王恩茂来到北京。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新疆问题,并形成了中共中央书记处领导同志同新疆领导同志谈话的要点。王恩茂离京赴新疆前,邓小平对他作了五个方面的指示,并强调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恢复。

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决定》指出:“生产兵团屯垦戍边,发展农垦事业,对于发展自治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防御霸权主义侵略,保卫祖国边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希望兵团各级党委和干部职工,“总结历史经验,继承革命传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同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作出新的贡献。”从此,被撤销6年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得以恢复。

1982年6月1日,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庆祝大会在乌鲁木齐召开。受中央委托,王震专程到新疆出席庆祝大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1975年兵团撤销时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81年中央批准恢复的名称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于为什么要这样,邓小平在视察新疆时作了解释,他说:“生产兵团恢复起来,这是稳定的力量,不要用解放军的名义„„解放军不要搞得太复杂了,如用解放军的名义,搞军衔就要轮到它,几万人不好办。”

(3)第三代领导集体:跨世纪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疆稳定和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新疆跨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同志两次视察新疆,反复强调加快新疆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加快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进而变为经济优势的进程。

1996年,中央决定对新疆经济发展实施倾斜政策,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信贷、对外开放等方面,对新疆给予更多的支持。

从1997年开始至今,中央已先后为新疆选派了6批共3700多名援疆干部支援西部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援疆干部,把新疆当作第二故乡,引进项目资金,兴建希望小学,培训技术人员,传播先进经验,为我国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架起桥梁,成为助推新疆经济社会大发展的不竭动力。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新疆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水平迅速提高。

(4)第四代领导集体:稳疆兴疆,富民兴边 2004年4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专题研究新疆工作,提出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兴边”战略,始终把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确保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努力开创新疆团结稳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2006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工作时强调,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宝贵机遇,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开创民族地区团结稳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2008年3月8日上午,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新疆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举行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这里,同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全国人大代表一起进行审议,共商国是,共话新疆又好又快发展大计。他就进一步做好新疆工作讲了三点意见:切实把发展作为新疆工作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新疆的优势和潜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做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迈出新步伐;切实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在加强民族团结上迈出新步伐。

2009年8月22日至25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和自治区政府主席努尔·白克力等陪同下,到阿克苏、昌吉、克拉玛依、石河子、乌鲁木齐等地,深入乡村、林场、社区、企业和部队营区,实地了解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和执行维稳戍边任务的部队官兵。总书记勉励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团结稳定,加快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疆,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创造新疆更加美好的明天。

2、中央部署援疆战略,确保2020实现全面小康

(1)对口援疆工作的具体部署及目标

一、建立起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全方位对口支援新疆的有效机制。

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支援的优先位置,着力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就业、教育、住房等基 本民生问题,着力支持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三、2010年要深入调查研究,编制专项规划,加强人员培训,抓紧做好对口援疆的前期准备。

四、2011年起全面实施对口援疆工作。力争经过5年努力,在重点任务上取得明显成效。

五、经过10年努力,确保新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2)对口援疆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支援范围扩大。受援方由过去的新疆10个地州、56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个师,扩大到新疆12个地州、82个县市和兵团12个师。在支援省市中,新增了安徽、山西、黑龙江、吉林四省和广东深圳市。

二、调整结对关系。以支援方综合实力和受援方实际困难,尽力使支援双方强度匹配。比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及深圳等经济实力强的省市对口支援贫困程度较深的南疆三地州;地域上相对集中,便于展开工作,尽可能安排一个省市对口支援一个地州或一个地州的几个县市和师团场;考虑双方资源地理气候特点,更有效做好援助工作。比如,东北三省对口支援气候条件相似的北疆塔城、阿勒泰地区,山西对口支援同样拥有煤炭资源的阜康市等地。

三、重点支援基层和南疆。新疆主要困难难在基层、难在南疆、难在国家扶贫县、边境县和团场。因此,要把援助重点放在基层,放到贫困县、边境县和团场,放到乡镇和农村。

3、新疆的明天会更好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为了加快新疆的发展速度和增强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重大文件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在新世纪迈上了新的台阶。新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一黑一白”的资源优势,黑即石油和煤炭资源,白即棉花资源。2008年,新疆石油产量为2722万吨,天然气产量236亿立方米,油气当量约合4797万吨,位居全国第一,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产量为全国最高,确保了西气东输充足的气源供给。尽管新疆的煤炭产量目前仅有5000万吨,但随着准东盆地、吐哈盆地等大型百亿吨煤田的勘探成功,至2020年,新疆能够填补全国15亿吨煤炭需求的缺口。2008年,新疆棉花总产量达到301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近40%,棉花已成为新疆农业经济的“王牌”产业,棉花在品质、商品量、调出量、单产、总产等方面位均居全国第一。新疆成为我国不可替代的最大商品棉基地。

新疆农牧业资源丰富,目前是全国最大的加工番茄、啤酒花、红花、枸杞、甜菜糖生产基地,番茄酱出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1/4,啤酒花产量占全国总产的70%,甜菜总产和单产均位居全国第一。新疆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7.2亿亩,牲畜品种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2007年,牲畜年末存栏5023.4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60.6万吨,牛奶产量196.2万吨,羊毛产量9.3万吨,其中细羊毛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2007年,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6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8.1倍,年均增长7.9%,为发展新疆的工业、商业、对外贸易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生产资源。

新疆采取石油、煤炭、矿产、特色农业等优势资源开发战略,不断地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力推进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200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349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16860元,增长9.9%,以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2229美元/人,首次突破2000美元大关。目前,新疆“两基”人口覆盖率为9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覆盖农牧业人口973.99万人,实际参加的农牧民人数有847.25万人。

4、师生总结

在这跨进“十二五”新征程的起步时刻,新疆各族人民求发展、谋富裕、思稳定、盼和谐的愿望和信念更加坚定。面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前景,面对同全国一道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的灿烂愿景,我们豪情满怀,继往开来。不可否认,完成“十二五”预期目标,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极大的努力,因此,我们既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旺盛的斗志,因为,信心是无价之宝,信念弥足珍贵,诚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信心就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又要有忧患意识,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让人沉着冷静,理智地科学谋划、科学发展。

三、课堂小结

“人心齐,泰山移”。新起点奋斗目标的实现,一定要“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需要一种政治大智慧,唤起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同向同力地干,只有万众一心、心无旁骛、始终如一地同心干,新疆的明天才会更好,新疆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好!

[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对待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

2、为什么说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祖国统一与安全的主要危险?

3、“三股势力”是怎样产生的,其反动本质和危害性是什么?

4、怎样正确认识民族自决权和人权问题?

5、为什么说反对“三股势力”的斗争是长期的和复杂的?

[参考书目]

1、《“东突”恐怖势力难脱罪责》人民日报2002年1月21日。

2、《“四个认同”读本》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斗争史话》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元修三史文学传比较 篇二

关键词:辽史文学传 金史文艺传 宋史文苑传

二十四部“ 正史”之中,《宋史》、《辽史》、《金史》是元朝官方修订的。自元顺帝至正三年三月开局修史,至正五年十月三史告成。三史当中《辽史》先成,《金史》次之、《宋史》最后完成。[1](p135)

三史当中都有介绍一朝文学发展、作家作品的专传,《辽史》为“文学传”,《金史》称“文艺传”,《宋史》叫“文苑传”,三史当中《宋史》另有《艺文志》部分。

《辽史》“文学传”虽然分为上下两卷,却只简略记载七人的事迹,在三史当中最简略。前有序言简要回顾了辽代一朝218年的文学发展:

辽起松漠,太祖以兵经略方内,礼文之事固所未遑。……其风气刚劲,三面临敌,岁时以蒐狝为务,而典章文物视古犹阙。然二百年之业,非数君子为之综离,则后世恶所考述哉。作《文学传》。[2](P1445)

与宋、金两朝相比,辽代的文学成就不高。其中既有契丹民族的原因,也有辽三面临敌的条件限制。《辽史》的修撰者们对此抱以理解的态度,并且似乎有为此辩解的倾向。

从立国开始,辽就以武功为国家方略,无暇顾及艺文之事,直到辽太宗入汴梁掠得后晋的图书、礼器,辽国的文化艺术事业才算有起色,后来随着国家政权的稳固,礼乐、儒学逐渐完备。辽国处在宋、金、西夏三国的敌对、包围之中,国家的生存、发展始终都处于比较严峻的局面,与此相比,文学艺术的创作处于次要的地位,加上辽“风气刚劲”,契丹民族的汉化程度没有后来的金、满清等那样深,保留了游牧、渔猎的民族传统较多,“岁时以蒐狝为务,而典章文物视古犹阙”。因此辽代的文学无论数量、质量都远逊于金、宋。以现存的作品数量来看。今人阎凤梧辑的《全辽金诗》[3](P1--3)中收录辽金两朝诗歌共一万两千余首,其中绝大多数为金诗,辽诗仅有110首。《全辽金文》[4](p2-3)收录辽代作者228家,文810篇;金文作者558家,2546篇。以质量而论,辽代没有孕育出元好问这样的卓然大家。

相对于辽代文苑的寥落,元代对金朝的文学成就评价甚高。《金史·文艺传》的序言中说:

金用武得国,无以异于辽,而一代制作能自树立唐、宋之间,有非辽世所及,以文而不以武也。传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文治有补于人之家国,岂一日之效哉?作《文艺传》。[5](P2713)

金和辽都是少数民族以武得国,相对于辽代文苑的寥落,金代文坛群星璀璨、名家辈出。《金史·文苑传》上、下共记载了19人的事迹,其中包括有党怀英、王若虚,有以“吴蔡体”风格名世的吴激、蔡松年这样的名家,更有元好问这位金源一代文坛。金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与统治者的重视、提倡有密切的关系。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二十八“金代文物远胜辽元”条中说“……惟帝王宗亲,性皆与文事相浃,是以朝野习尚,遂成风会。金源一代文物,上掩辽而下轶元,非偶然也。”[6](p623)金代文学的代表作家首推元好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元好问说:

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至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遒上,无宋南渡末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流派生拗粗獷之失。至古文绳尺严密,众体悉备,而碑版志铭诸作尤为具有法度。[7](P1421)

元代史臣对金代文学自立于唐、宋之间的高度评价和四库馆臣对以元好问为代表的金代作家的评价都为后来的文学史论所继承并发展。

宋朝与辽金相比,重文轻武。《宋史·文苑传》的序言中说:

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模,可以豫知矣。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8](P12997)

《宋史·文苑传》分为七部分 ,共记载了95人的事迹,相较辽、金二史增加许多 ,不过相对于宋代文坛的繁盛(今人辑集《全宋词》1330家,《全宋诗》8900余家,《全宋文》9176家),仍然是沧海一粟。宋代以文立国,“上之为人君者 ,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 ,无不擢科 ,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8](P12997),宋代许多文坛大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因有专传不入《文苑传》中。

宋代诗、词、文三体并盛,不过《宋史·文苑传》中仅评价了宋文,“庐陵欧阳修出,以古文倡,临川王安石、眉山苏轼、南丰曾巩起而和之,宋之文日趋于古矣。” [8](P12999)自唐代韩、柳发端的古文运动,到了宋代之后才逐渐壮大、成熟,最终确立了古文的正统地位。宋词堪称“一代之文学”,《宋史·文苑传》没有专门涉及,不过也著录了贺铸、秦观、周邦彦等几大词家。

宋代本朝人就对宋诗的风格提出异议和不满,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批评“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9](P 424)元代诗坛主要以宗唐为主 ,清代宋荤在为顾嗣立编的《元诗选》的序言里面说“宋诗多沈僿,近少陵;元诗多清扬,近太白。”[10]( P5)故而在《文苑传》的序言中对宋诗评价付之阙如,暗含着一种不太认可的态度。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全国性政权。元修《宋》、《辽》、《金》三史是元代统治阶级意识的体现,其中虽然有欧阳玄等汉族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但更多的是按照(至少是倾向于)元代统治阶级意识的体现。相对于前代所修的“正史”中的文学、艺文部分,宋、辽、金三史中的相关部分都是较为粗糙、简略的,没有全面反映当时文坛的整个发展状况,这其中既有修史的客观条件和修史人员本身思想意识的原因,也有正统文体——诗、文逐渐衰落等文学自身发展的因素。

注释:

[1]赵淡元.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6.

[2]脱脱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3]阎凤梧. 全辽金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8.

[4]阎凤梧. 全辽金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8.

[5]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

[6]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补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1

[7]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8]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9]严羽.沧浪诗话[A].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顾嗣立.元诗选(初集上)[A].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新疆“三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三

7月9日--7月13日,我校组织全体教职参加新疆“三史”主题教育学习活动,学习中,学校领导和教师结合地区开展“一反两讲三促”主题活动,围绕《新疆“三史”教育简明读本》对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历史,进行了准确、简明、生动的阐述。

之前,由于学习了解不够,对新疆的历史和现实也存在种种模糊的认识,通过为期一周的集中学习,使我对新疆历,并深刻意识到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

新疆“三史”是指: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三大历史。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历史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阴谋过去不能实现,今后也不会得逞。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2)新疆各个民族在融合中发展。各民族长期不断地迁徙、同化和融合,至清末才确立了13个民族共同聚集的局面。

(3)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并且一直持续至今。“一教为主,多教并存”始终是新疆宗教演变的基本格局。

经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新疆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的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我们只有正确认识新疆历史,要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增进团结,珍惜和谐发展的社会大好局面。

4.学习新疆“三史”心得体会 篇四

分享

创新

学习新疆“三史”心得体会

近日,我校全校教师参加了尉犁一校举行的新疆“三史”教育宣传报告会,聆听了宣讲团专家对新疆“三史”即: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的系统阐述和详尽分析。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远在古代,我们新疆曾经是民族纷争的地方;到了近代,我们新疆又成了统治者流放政治犯的地方;解放以后,新疆逐渐繁荣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进入到新世纪,国内外的敌对分子又将分裂的眼光投向新疆,“三股势力”在新疆开展了一系列暴力恐怖活动,他们歪曲历史、蛊惑人心,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是作为一个在新疆生活了几十年的汉族人,我了解新疆,热爱新疆,和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同事、朋友长期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新疆的发展进步凝聚着我们各民族共同的汗水。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在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才有可能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

我们生活在新疆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营造平等和谐团结的民族氛围,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和平共处,维护稳定,用热情建设我们共有的家园,用信心守卫祖国边防的钢铁长城。

近日,我校全校教师参加了尉犁一校举行的新疆“三史”教育宣传报告会,聆听了宣讲团专家对新疆“三史”即: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的系统阐述和详尽分析。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远在古代,我们新疆曾经是民族纷争的地方;到了近代,我们新疆又成了统治者流放政治犯的地方;解放以后,新疆逐渐繁荣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进入到新世纪,国内外的敌对分子又将分裂的眼光投向新疆,“三股势力”在新疆开展了一系列暴力恐怖活动,他们歪曲历史、蛊惑人心,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是作为一个在新疆生活了几十年的汉族人,我了解新疆,热爱新疆,和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同事、朋友长期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新疆的发展进步凝聚着我们各民族共同的汗水。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在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才有可能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

我们生活在新疆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营造平等和谐团结的民族氛围,免费

分享

创新

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和平共处,维护稳定,用热情建设我们共有的家园,用信心守卫祖国边防的钢铁长城。

5.新疆三史复习试题1 篇五

一、判断题。

1、×

2、×

3、×

4、√

5、×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4年10月30日。

()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实施于1993年。()

3、1884年11月新疆正式建省。

()

4、佛教首先传入新疆的和田地区。

()

5、北庭都护府设立于公元640年,今在新疆吉木萨尔县。()

二、单项选择题。

1、北庭都护府由()设立。武则天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间()。

1955年

3、流行于古代新疆的袄教来源于()。古代的波斯

4、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地区流行的原始宗教的最高宗教形式是萨满教

5、新疆1、1884年11月新疆正式建省。

6、“三股势力”指的是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

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全区面积是多少?166.49万平方公里,8、1983年起,自治区把每年的5月作为民族团结教育月。

9、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是伊斯兰教

四、简答题

1、新疆“三史”指什么?

新疆“三史”是指 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

2、我国有哪几个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藏族自治区

3、我国民族政策主要有哪些?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 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4、什么是非法宗教活动? 违反国家宪法、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法律、条例、规章的宗教活动。如⑴强迫他人信教或参与宗教活动,对党员、干部和不信教的群众进行威胁、歧视、排挤、孤立压制和打击。⑵强迫他人封斋或以斋戒为借口干涉群众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社会活动,强迫妇女进寺礼拜和戴面纱。⑶私办经文学校、经文班(点)、私带塔里甫。⑷利用宗教干预行政、司法。以给未领结婚证者念“尼卡”、念“三个塔拉克”就结婚离婚等方式干预婚姻。⑸利用宗教干预遗产分配,宣扬不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言论。⑹非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组织朝觐活动。⑺未经批准,擅自兴建、改建、扩建宗教活动场所

5、历史上,新疆宗教的演变大致经历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6、“四个认同”的内容是什么?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10、新疆主体民族有13个,说出这些民族名字? 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蒙古族,俄罗斯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达斡尔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满族

7、名词解释: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论述题。

1)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简单谈谈你对新疆“三史”学习心得 3)为什么说“三股势力”是对国家安全和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最大威胁?

上一篇:船舶安全检查工作总结下一篇:教师业务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