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2024-09-09

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精选8篇)

1.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篇一

信息技术教学中言语艺术的运用

言语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信息、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言语,教师的言语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言语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言语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现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教学言语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教师在叙述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言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

例如,“桌面”不能说成“屏幕”;鼠标操作中的“鼠标指针”不能说成“箭头”。因为“桌面”、“鼠标指针”都是计算机中的常用术语,而“屏幕”、“箭头”等词语都是生活化的言语,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不规范。

再如,“选定”和“选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经常被混为一谈。两者的区别在于:“选定”是做标记,而“选择”则是指执行一个命令。如在 Word中,“选定一段文字”不能说成“选择一段文字”;“选择复制命令”不能说成“选定复制命令”等。

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就是教学言语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信息,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言语的连贯和流畅,甚至发生有学生上课专门统计教师说“口头禅”的次数,有的都是言语重复,拖泥带水,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

二、教学言语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学言语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喜闻乐见,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信息技术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怎样才能实现上述要求呢? 首先,要用形象化言语去解释抽象的概念,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言语,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记忆最深刻。记得在讲解“文件夹”的概念时说:同学们看过这样一个魔术没有,就是:一个魔术师能在一个盒子中变出一个小一点的盒子,然后打开这个盒子,里面又有一个更小一些的盒子,没完没了的,可以变出一大串的盒子。我们的文件夹就像这个盒子,可以盒子里藏盒子,再藏盒子,也可以藏其他东西。这样同学们既听懂了文件夹的含义,也使他们记忆更加深刻,终生不忘。

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言语,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信息技术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言语,效果更是不同凡响。例如在讲六年级“网页制作”一章时,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了这样一段开场白:“通过 Internet知识的学习,我们只需鼠标点点,便可坐看世界风云变幻,尽揽祖国气象万千。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不满足于网上的浏览,纷纷制作出自己的网页,并在Internet上发布。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你,难道还能任凭风浪起、我自不开船吗?你是否也想在Internet上一展自己的风采?是否也想在互联网上营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字家园„„从现在开始,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步入一个激动人心的章节——网页制作的殿堂!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通过同学们的不懈追求,你们一定会梦想成真!”

三、教学言语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据中国、日本和美国的有关专家对3国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授的大学生在中国占71%,日本占54%,美国占96%。幽默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活泼;能在快乐之中把教师和学生联结在一起;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和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言语、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例如,我上五年级的《美丽的电子贺卡》,我要求同学们动动脑,设计出最具有自己个性的贺卡来。我发现赵同学很不认真,呆呆地在想着什么,于是我说:赵同学,你头顶怎么一亮,我看到的是思维的火花吗?非常灿烂,是不是想出好的创意了,那快点做吧。这样一句幽默又语重心长的话,不仅能够使赵同学思想集中,而且在微笑中诚恳地接受批评教育。

四、充分运用体态言语

教学体态言语是教学口语的重要辅助手段,运用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等来补充口语的不足。有些口语或文字,学生不甚明白意思,而通过教师的体态言语,便豁然开朗。教师口语与体态言语同时使用,自然和谐,大方洒脱,具有感召力,往往会使学生情绪更饱满,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

为什么教学言语特别是体态言语这么重要呢?美国心理学家梅拉经实验得出一个公式:人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音调+55%面部表情。

可见,体态言语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教学体态言语是教师思想观点、知识功底、教学技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赋课堂予生机和个性。它具有自如性、随机性,在教学中可恰当好处的运用。那种预先设计好的亮相,只能是装腔作势,适得其反。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手势、走步、眼神、点头、摇头、沉思、叹气等都在传递无声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控制和指挥,师生间水乳交融,体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的快乐!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言语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四点所包罗,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现代化程序的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教学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变革与发展,但是言语作为教师工作的基本工具,仍然是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取代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言语,逐渐形成一种独具特色、既适应学科教学又适合学生的教学言语艺术。

2.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篇二

传统的教师培训多采用“专家讲座”或“现场课展示”两种形式。专家讲座往往理论性很强而实践针对性较弱, 教师即便认同专家的理论, 在实践应用时却依然不得要领;现场课虽多展示个别优秀教师的超凡技能, 但受训教师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教学中, 效果仍然不佳。是什么原因导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呢?我认为, 这两种培训方式之所以效果差强人意, 是由于缺乏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

不同于自然科学理论, 教学理论更具有解释性、情境性和弱预测性等特点。教学实践具有变动不居的复杂特性, 所以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如果不区分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境, 照抄照搬某某教学理论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 课堂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显然, 专家讲座也好, 现场课展示也好, 都只关注了教学理论或实践一端, 缺乏对理论的具象过程和实践的抽象过程, 自然达不到培训的目的。

在培训中该如何帮助教师架起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呢?我认为, 要把教学理论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机地链接起来, 需要有一个“架桥”的过程。在培训中“架桥”, 就是要把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向实践领域延伸, 加强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的互动。

这里, 我们不妨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寻求“架桥”的具体办法。

其一, 突破狭隘的“技术物应用”的技术观, 重塑一种对实践整体统摄的大技术观。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既受到教师的知识、经验、技能、有意识或无意识行为的影响, 也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与支配。因此, 教学实践很难完全依照教师的预设进行。借用技术哲学的观点, 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对教学实践整体统摄的大技术来解决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显然, 技术哲学里所说的大技术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信息技术工具或设备, 而是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正如我国技术哲学家陈昌曙所指出的, “技术是实体性因素 (工具、机器、设备等) 、智能性因素 (知识、经验、技能等) 和协调性因素 (工艺、流程等) 组成的体系”。智能性因素体现的多是教学理论层面, 协调性因素体现的多是教学实践层面。这样一来, 大技术作为一种中介, 将教学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 用一种更为全局的观念来解决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学技能的掌握、教学流程的设计与开发等问题。

3.“和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和谐教学;科学哲学;图示法

一、教学系统性和谐

教学作为一个系统,表现出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或交互性、有序性、动态性、协同性等特征。

整体性是和谐教学的基本特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理论自然科学把自己的自然观尽可能地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样,和谐教学也要尽可能地将教学过程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内容和教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最主要、活生生、有思想的要素。作为主导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局部功能,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功能充分调动和协调起来,将各个要素的局部功能转化为整体的功能,从而发挥和谐教学的整体性作用。

关联性或交互性是说,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应该相互作用,消除不应有的对立,彼此渗透、中和与融合,从而达到和谐。在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是至关重要的,紧张的师生关系难以构成和谐教学。关联性要求教师与学生加强联系,深入了解学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要求教师注意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挖掘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动机、态度、理想、价值观)的潜力,比如学生学习努力与否与学习态度有关,而与智力无关;要求教师注意学生之间的互动,促成学生互帮互学、相互促进,比如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学术沙龙和进行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事实证明,这比单纯自学效果好。

有序性是说,和谐的教学必然是井然有序的,杂乱无章不是和谐。一般来说,教学过程是按照“组织教学—讲授—讨论—小结”的程序进行的,倒置就显得混乱。有序性也表现在所教内容中,比如,先概念后原理、先简单后复杂、先易后难。还有,按照规律去教学就是有序,否则就是无序,有序的教学必然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和清晰性。

动态性是指,和谐教学不是静止的学习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教学过程,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即教学任务与学生原有认识水平的矛盾,促使这一矛盾的转化与解决。也就是说,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由教师向学生转化。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由主导者变为辅导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思考者。“教学相长”就是以互动促发展的动态教学过程。动态性要求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参与等方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协同性是说,和谐教学不仅有序、互动,而且各个要素还应该相互协同。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作用与协同是和谐的必要条件,只作用不协同,就会产生冲突,只有在协同基础上的作用才会产生同一、产生和谐。比如,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内容与形式的协同。没有协同,也就不会有和谐。

要做到教学系统性和谐,应该把握好8个关系:

1.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既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也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讲授、引导、辅导与指导都要围绕学生进行。学生的学习、实践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与和谐教学是不相容的。

2.导学与自学的关系。导学与自学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的具体化。教师要给学生足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导学中学习,在讨论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一句话,在实践中学习。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难的深的内容要精讲,略难略深的要略讲,不难不深的不讲,让学生自学,教师督查。不分内容一概采用一种形式是不可取的。

4.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一味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是不可取的。科研应该包括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而且学术研究对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学中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转化为研究成果,以教学促科研。

5.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的关系。教学艺术不等于教学效果,但能够促进教学效果。教学艺术不等于教学水平,但能够反映教学水平。教学是一门艺术,但不能为艺术而忽视教学效果。加强教学艺术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事实上,能够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6.备课与讲课的关系。备课是讲课的前提和基础,备好课才能讲好课。备课的形式有两种:手与脑。手的准备是写出详尽的教案,脑的准备是在脑中形成教案,并不一定要写出来,或者只写一个提纲。我认为,从手到脑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脑的准备是胸有成竹的表现。创造性的教学是不应该受制于教案的。

7.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不是能力,但可以促使能力的发展。获得了知识,还不等于具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8.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课外更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课内与课外是互补关系,忽视那一个都是与和谐教学理论相悖的。和谐教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的统一协同。如果说课内教学主要讲理论,那么课外主要是实践,没有理论的实践和没有实践的理论都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

二、教学规律性和谐

教学是有规律的。和谐教学必须是按照规律进行教学。符合规律就是和谐,否则就是不和谐。我将教学规律概括为三条:内容与形式统一、结构比例协调和认识与心理统一。

首先讨论内容与形式统一规律。和谐教学必然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定的教学内容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而一定的教学形式则表现一定的教学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在大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很重要的,一看就能懂的内容学生可以自学,不需要教师去讲。教师应该讲授新内容,而且信息量要大,教学内容的新奇性和信息量大小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当然,内容新和信息量大并不否认教学方法和手段不重要,只是内容相对于形式而言更突出。教学形式只有和一定的内容结合时才是有用的,否则就是“花架子”。

其次探讨结构比例协调规律。在教学系统,所谓比例协调是说,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一定的比例结构,比如在50分的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讲授、讨论、小结的比例为2:20:20:8。当然这个比例不是固定的,但一般来说,组织教学和小结的时间肯定少于讲授和讨论的时间。违背了这个原则,教学过程肯定是不和谐的。这一规律要求教师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解决问题,而把

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在课外自学和实践。

最后讨论认知与心理统一规律。大学生是有较高认知能力和心理素养的群体。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教师要有一定的认识,一定要了解学生。认知与心理的统一也就是智商与情商的统一。学习过程中智商固然重要,但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情商。很难设想,一个智商高但缺乏意志力的人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这个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其非能力因素的培养。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是智力和心理都健全的人。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认识规律,还要掌握心理规律。心理学表明,当两个既有差别又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时,往往可以提高认知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认知和心理规律,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教学审美性和谐

美是和谐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不表现美的系统不是和谐系统,不表现美的教学也肯定不是和谐教学。一般来说,教学中有两种美:一是感性美,另一是理性美。感性美是指学生直接感受到的感觉美,包括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理性美是学生理解知识后的意境美和哲理美,这种美是经过训练后形成的。从感性美到理性美是一种境界的升华,一种思想的飞跃。因此,使学生从感性美提升到理性美是和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和谐发展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我看来,大学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学生在教师的教诲下,学会研究事物的态度和掌握研究事物的方法以及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和谐教学是一个审美过程,是感性美向理性美转化的过程,实现这一转变是大学教师的崇高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形式的美。我把这些不同形式的美概括为新奇美、简单美、和谐美和对称美。

新奇美是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新是前所未有,奇是超常。正因为新,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前所未知,才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因为超常,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倾心。但新奇不等于标新立异,不等于奇谈怪论,也就是不能脱离教学内容随心所欲地创造新奇。

简单美是指教学过程明了、内容明确。追求简单性近乎人的一种本性。爱因斯坦曾说,“逻辑上简单的东西,当然不一定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但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也就是说,它在基础上具有统一性。”他自称是一个在“数学的简单性中去寻找唯一可靠源泉的人”。简单美要求人们用最简洁的形式、最少的概念和原理说明最多的内容。科学研究是这样,教学也是这样。教师应将复杂内容转化为简单明了的内容,也即将所讲内容根据其内在逻辑性,用简洁的语言陈述,或用图概括,从而使学生对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在讲授科学哲学时,我采用的图示法就是简单美的应用。

和谐美意味着有序与统一,意味着节奏与韵律。教学系统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协同,达到整体的和谐。和谐美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学环节比例合理与结构有序等,它是感性美与理性美的统一。和谐美要求教师尽量运用各种美使自己进入角色,使学生进入意境,双方在和谐的气氛中达到认知和心理共鸣。

对称美在形式上表现整齐。教学中内容的起与伏、节奏的快与慢、语调的扬与抑、结构的张与驰、讨论的问与答、状态的动与静等都是对称美的表现。还有教学本身的教与学、老师与学生、整体与部分、控制与反馈等也都是对称美的表现形式。充分利用对称美,可以使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活泼,充满生气。

科学哲学家库恩曾经指出,在新科学理论的建立中,科学家对美的考虑有时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对美的考虑超过了对真的考虑。对于教学过程,美的考虑有时也起决定性,因为美可以陶冶情操,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发现美、创造美、利用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认识和追求。在进行能力培养和传授知识的同时,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美,从中得到真的启示,善的教诲,美的熏陶。

因此,美是一种动力,学生在感性美的熏陶下一旦进入理性美,就有了一种无需外力强迫就能自觉学习的境界。美是一种启迪,当学生在美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所学内容由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状态进入一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状态时,就是美的启迪使然,美的启迪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加强、思维得到升华。美是一种教化,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心智上和思想上的熏陶与教育。

四、教研相长性和谐

教学与科研究竟是什么关系?我认为,教学和科研不是“相抑”,而是“相长”。对大学教师而言,教学是立业之本,科研是立说之道。偏废哪一个都与高校教师这个称号不相符。“教研相长”是我们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理念。同“教学相长”一样,教研也是“相长”的。仅教学不研究是“教书匠”,相反,则是“研究员”。教授成为“教书匠”对大学是一种危险。同样,教授成为“研究员”对大学也是一种危险。在大学里,没有纯粹的教学,也没有纯粹的研究,应该“教学中有研究”,“学中有思”,“研究中有教学”,使教学研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理念上,我认为“在教中学”的观念要转变为“在研中学”,树立“在教学中研究”和“在研究中教学”的研究理念。大学教师不仅要贯彻“教学相长”的观念,更要贯彻“教研相长”的理念。只有教学与科研和谐统一的教师,才是有希望、有前途的可持续发展型的教师。

五、和谐教学的一般方法

结合以上和谐教学的四个规律,我引申出四种一般方法。这些方法是:整体法、协同法、审美法和渗透法。

1.整体法。从整体出发,把握教学全局,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条件和设备如多媒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将知识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运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方法,使教师与学生产生共鸣,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整体。整体方法要求教师善于从整体高度把握整个教学过程,善于从各种渠道获取有用信息,特别是从学生那里反馈的信息,以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教学过程不断趋于和谐;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知识结构整体性和能力结构整体性的培养。所谓知识结构整体性是指所学知识体系由概念到规律,即由知识点到知识面和知识体的系统过程,使学生按照“问题→理解→运用→综合→创造”的过程形成知识结构的系统化与条理化。所谓能力结构的整体性是说,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克服“有教育,没能力”的旧教学模式。

2.协同法。和谐就是协调、融洽之意,作为系统的教学,其构成要素必须协调、融洽,否则,教学过程就难以开展。根据教学内容,采取与之适应的形式如讲授、讨论,使得内容与形式统一。在教学中,协同就是要做到教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教学结构比例协调合理、认

知与心理相统一,也就是要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系统科学告诉我们,一切系统问题都是诸多“变元”的相互作用与协同问题,系统的要素不仅要相互作用,而且必须协同包括对立协同(对立统一)、差异协同(正/负,生态平衡)、同质协同(阴/阳协调,价格波动)等。协同学的序参量原理也表明,序参量(有序程度的度量,是宏观参量如温度)支配子系统的行为,它是协同效应的表征和度量,是子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好的教学效果也必然是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构。

3.审美法。利用教学中的各种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开发智力因素和传授知识的同时,利用各种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在某种意义上,提升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甚至胜过对于知识的追求,因为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们通常说的真善美,就是在真和善基础上的美。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在美的教诲和熏陶中得到智力和精神上的升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深入挖掘美、利用美、创造美,以美的真谛教诲学生,提升学生的境界,恐怕是大学教师的神圣使命。

4.渗透法。在我看来,教、学、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备课、讲授、讨论环节无不与教学和科研密切相关。备课不是教师按照指定教材罗列内容,更应该把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成果渗入其中。讲授也不是“照本宣科”,更应该有所创新。讨论不是随意“聊天”,而是针对所讲内容的某些重要问题深入探索,这些问题很可能就是教师要研究的问题。就教师而言,教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的过程;既是熟悉内容的过程,也是提炼新思想的过程;既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的过程。只有对所教课程非常熟悉,才能“熟能生巧”,才能在研究中“如鱼得水”,或者说教学中形成、提炼的思想和观点才能功能地呈现于研究中。

六、和谐教学的具体方法——图示法

哲学是抽象思辨的,图示是直观想象的。能否把抽象思辨的哲学和直观想象的图示结合起来一直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形象与抽象、逻辑与历史、综合与分析、整体与部分、详解与略解的和谐统一,尝试着用图示的方式讲授科学哲学这门课,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我把图示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整体图示、分解图示和比较图示。

整体图示是指把一门课的主要内容按其历史或逻辑发展的顺序以简洁明了的图加以概括。它就像一本书的目录,通过它使学生了解这门课的大概内容。以后的教学就按此图展开。我把科学哲学按其历史发展脉络分为萌芽时期、酝酿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并在图上标出每个时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流派。通过整体图示,学生对科学哲学的发展概况有一个整体上的大概了解。

分解图示是指对整体图中的每一项内容如代表人物和流派的思想进行系统、全面和详尽的图示。它包括一系列图,每个图都是依据人物或流派思想的内在逻辑性展开的。比如,逻辑经验主义的图示按维也纳学派、柏林学派展开,而每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又按其思想发展展开,如石里克的实证原则、意义标准、分析命题、综合命题等。学派之间、代表人物之间的思想联系也在图中展示出来,例如意义标准的发展从维也纳学派到柏林学派经历了石里克的实证标准、卡尔纳普的验证标准、赖欣巴赫的概率标准和亨普尔的整体标准。在讲解中我不仅着重思想和观点的形成过程,更注意对它们的论证和分析,因为科学哲学家们不仅有新思想和新观点,而且他们对其思想和观点的论证分析更为精彩。这对于学生写学术论文很有用,因为论文是要论证和分析的,不仅仅是描述。教学实践证明,学习科学哲学家对其思想和观点的论证分析方法,的确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论证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有相当一部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内容选择的就是科学哲学,而且有一定的水平。

比较图示是指将所讲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图示。在科学哲学的教学中,我把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四大流派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和理论进行纵横比较图示,指出它们的共同点、不同点、对立和差异。科学哲学内容庞杂,学派林立,观点众多,而且有的概念很相似如范式、研究纲领、研究传统、信息域等,学生容易混淆。因此,比较图示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复杂内容和相似概念的理解。

一般来说,化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是教学的共同要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教学的共同目标。在大学,图示教学是否普遍有效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检验,这里只是抛砖引玉。

4.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篇四

一、形成焦点的背景 高考试题的影响,直接把史论教学推向焦点地位。随着高考历史命题社会效应的扩大和对历史教学所起导 向作用的加强,历史教学的应变举措也在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同样,高中历史教学的迅速强化和提高,对命 题水准上升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二者之间原则上的同一性与相互砥砺的情状,造成我国史学事业中一个最 生动、最有创造性和最富实际效应的领域。诚然,每年以百万计的教师、学生在研究高考试题,年复一年,所 积累的经验与智慧的合力,该有多么巨大。几位命题专家要在框定的命题原则中创制出一套方方面面均无言辞 的试题,其难度可想而知。设想一下,百万考生全力背记教材,而试题答案又全赖课本中寻找,这对于任何命 题高手也会发生“江郎才尽”的窘态。所以,冲破“依纲据本”的规范网络,“扩大命题空间”是实际发展需 要,也是命题的必然要求。命题中用知识覆盖为调剂难度的运作方式迅速向以能力覆盖为调剂难度的运作方式进行转换,这是近几年 命题思路的重要特征,命题者可贵责任心与强烈使命感,趋使他们执着于对试题形式和内容的创意革新,力求 试题在科学性、艺术性方面达到更高境界,他们穷心竭智,甚至不惜生命(绝非危言耸听),其学识与人格意 志经受了充分的考验。相比之下,在人们的视野里,历史基础工程——教材则因保持稳定的特点而显其变革频 率低,甚至坦露出固执,在某些问题上呈现呆滞状。前者“激进”是创作者的业绩,后者“保守”却并不是编 者的责任。因为创制试题的应时要求与教材相对稳定的原则两者之间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避免的,依 试题观点考察教材,教材内容上的疏漏和体系上难于克服的缺憾,给布题留下许多“死角”;站在教材的立场,试题若离了教材,便会出现无依托的无政府状态,无法操作。近两年双方矛盾愈显突出,由此引起的种种争 论在所难免,历史教学的骚动大多根源于这里。既然矛盾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唯有找出解决的方法才是正确出路。那么关键在哪里呢?当我们对教材的 编写原则与命题的创制要求逐一进行比较以后,就会发现在培养学生能力问题上的主观一致性和客观上的差异 性同时存在于两者之间,恰似一个在彼岸,一个在此岸,却同时呼唤着要达到一个共同目标。争论本身绝不是 各自失态,如果通过史论教学架起沟通彼此、兼容双方的桥梁,二者互补,那将替史论教学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将促使历史教学在各方面向自身的某种极限进行挑战,建立史论教学新观念、新模式的迫切任务正摆在每位 教师面前。史论教学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焦点,除了上述导发原由外,还因为内在“危机基因”所使然,众所周知历 史学的两项应用功能,一曰资政,一曰教化,大凡“史学无用”或所谓“史学危机”的出现,其实质都是史论 的暗昧。当历史经验与科学论断受到重视,并作用于全体国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时候,谁还会对历史的价 值产生怀疑呢?一个对历史无知的人,根本无法管理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对自己历史淡忘的民族只会是 行将灭亡的民族。史论教学担负把个体史事抽象成历史概念、规律并传授于人的职责,是史学应用功能最重要 的体现方式。历史教学中忽视史论教学,或在某处发生迷茫,无异于史学工作者对史学自身的发展缺乏信心,这将导致对历史经验权威的动摇,“史学危机”、“历史无用”论自然随之漫患于社会。足见艾怨“危机”和 惋叹“无用”是我们史学工作者自扰之举。我们应负的责任是加强对历史结论及其规律的研究、宣传,一方面 为执政者、管理者提供咨询,一方面加强史论教学,让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到教育,感 受裨益。当历史科学知识被用来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参考,或从历史人物、事件精神里吮吸灵魂乳液的时候,史学的应用性变为可能、可懂和无可替代,历史的时代感、使命感得到充分体现,历史“危机”是一定能克服 的。面对千百万青年学生,史论教学将担当重任于斯。史论教学成为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焦点,也是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史学是一门研究以往一切的科学,反 思是最主要的特点。随着社会与自然的进步和变迁,新的史料不断被发现,形成原有历史结论的条件有了变化,对许多史论也必然带来修正、补充,甚至会有对原有历史结论的否定。不少历史概念不同程度地发生着这样 或那样的变化,史论的充实、变项、定位是教学中经常的活动,史学若不滞后于社会与科学的发展,必须要求 自身的发展,改革开放时代的历史观不能迁就闭关锁国的历史观,史论教学面临着空前广泛、深刻的时代要求。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古老而发达的历史学科在与它学科竞相改革的过程中,由于诸多外在条件的影响,表现得相对疲软,初中历史教学的薄弱,大学生历史知识的短缺都潜伏着灾难性的隐患,除了对历史教学本身 的损害外,对相关学科的教学也造成不利,诸如对教材的认识,文科情境教学的开拓发展,现代教学手段的运 用„„等都存在不少障碍,其它学科教学迅速改革的态势对历史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教学改革大潮的氛 围中,史论教学的重要性、迫切性已成燃眉之势。

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明确史论教学的重要地位,加强实验与改革的力度,依然有许多务虚工作,改变观念首当其冲。对历史知识结构的认识,是明晰教学思路的前提。长期以来,传统观念视历史知识结构为具体知识和规律 性知识两大类。“具体”指的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影响;“规律”指的是历史概念、规律之类。这种框定历史知识的方针,存在着概念上的模糊,如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均有弹 性,其烦其简,其深其浅颇难言具体。有许多历史规律在教材中其具体性质更胜于“具体”知识,规律亦有总 体的,阶段和方面的不同。同时以“具体”与“规律”这种视角看待历史知识结构,很难反映历史学科的特质,其它许多学科知识构件中也有“具体”的和“规律”的两类。所以我们认为对历史知识结构的认识应该建立 在“史料”和“史论”的框架上。这样看待历史知识结构,使史料与史论之间的关系更明确,从掌握史料到引 出史论是质的升华,这个过程是历史思维的关键所在,也是历史教材的主体内容,说明该过程并达到既定目标 的就是历史教学。向传统观念挑战之二,就是改变对教材的教条态度。教材乃是教学之本,这一点无可非议,中学历史教材 在史学领域中还具备简明、贯通两大特点。论及简明,反映在史料的基本可靠和史论的基本正确上。唯有“简 明”二字,恰恰证明教材充分吸收了史学研究最先进的成果和史学界公认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考察,中学历 史教材是较任何历史专著水准要高的编辑读物,从贯通程度考析,就时间之绵长,空间之广阔未曾有某项史学 著作达到了中学历史教材的程度。史学贵在一个“通”字,古今中外、各民族、各地域的历史主旋律和谐汇编 成书,涉及到无数技术因素,无疑是一件巨大的工程。因此,教材的权威性应该享有法定地位。但是,据此优 越性便把教材看成是“圣经”般的读物,那是十分错误的。对待中学历史教材,明确地说它还是历史学基础部 分的范文,具有鲜明的典型个性。持这种态度,一方面要准确无误地把握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要求我 们在更深的层次上把握教材的水准与基本精神。换而言之,教材内容不仅仅是单一的载于课文上的文字表述,它含有许多需要挖掘的新知识及内在的转换机制。如果视教材为“圣经”,专注教条式的背记,将教材内容完 全照搬进学生的头脑,把教学变成知识从一个仓库转向另一个仓库的工作,历史教学岂不是走向了死胡同,能 力从何而来,教学还有什么活力可言。因此,正确对待教材应是不仅遵循教材还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言在 其中而意在其外。教师的创造与发明是教材所有其本而又未注其明的。只有摆脱对教材奉为“金科玉律”的传 统观念,史论教学方可得到全面的开发。对传统观念挑战之三,是务必改变机械的教法程式。传统教法在形式上已近十种,可是却遵守着一个唯一 的套路——依教材内容进行串讲,若说有什么异差的地方,那只是在对词句的精雕细琢或内容讲授的艺术加工 上,历史教学中注重教育学、心理学一般原理的运用本是完全应该的,只是历史教学自身的基本特征却绝不应 它移。有一种现象非常值得注意,仿佛什么人都可以走上历史课讲台去讲授历史课,这类咄咄怪事的泛滥,追 本求源也是“照本宣科”的危害。从理性上探讨,我们历史教学的水准没有规范标高,或者说对历史教师应具 备的素质条件没有严格其标准,除了行政手段助长这种混乱以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传统教学方法对历史学科思 维特点认识不足也是很值得注意的原因。任何一门学科其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就是有它本学科独有的 思维特质。历史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要在教学中围绕历史思维这个中枢来组织教学对策,否则都将是看重了外 在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历史思维过程告诉我们:在选定一个个特殊的史实材料后,便开始了对历史感性具 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把史实归并汇类,抽出他们的普遍形式,取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史实背后的本质被 揭示出来,有了这种条件我们还必须凭借抽象思维进行分析、比较,再抽出其共同点,对共同点的必然的本质 的方面予以综合归纳,建立起一系列概念、判断,这种抽象的规定还只能反映某一方面的性质或关系,对历史 的具体性和统一性来说不可避免都有相对的片面性和孤立性,尚不能反映历史事件的整个历史面貌,我们要重 视复杂历史的本来面貌,就必须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使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具体形式及它们之间的各种具 体关系得到反映。也就是把抽象的规定内在地联系起来,使它们丰富具体而又运动变化起来,对那些在抽象过 程中撇开的种种复杂因素按照历史的本来联系重新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具体认识——思维中的具体 即人们思维中再现出来的历史。最后还需要借助形象思维再现历史场面,使历史发展过程鲜明生动、有血有肉。从历史思维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它的基本特点,即采用历史的方法,按照对象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进程进 行并揭示其规律。同时又坚持逻辑方法,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论形式揭示对象发展规律。两种思维互相统 一。在两种思维学统一内,第一,要求客观史事是出发点,而不是某种观念;第二,将历史现象和产生它的各 种条件联系起来;第三,用发展的观点思考历史。在教学中我们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方面 就是对这样的历史思维的把握和运用,所以历史教学法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它的中枢是历史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而不是其他。评估教学、考试命题都应该把对历史思维的要求放在突出的地位,通过历史思维标准的提高史论 教学更需要不断加强。

三、史论教学实验与改良 有鉴于教学改革形势所逼,对历史知识结构的新认识,对教材的传统态度的变化以及对教学法重点的迁移,在经过两年史论教学的实验后,我们认为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是高中)形式与内容应作出较大的调整。

(一)关于调整原则 1.遵照现行教材的主要内容与基本体系,完成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智能培养、思想教育的任务。2.改变一节课为单位的备、教、考、改的惯例,按历史知识内容、依课本顺序分单元作单位进行备课、授 课、训练。3.课堂教学由导读、释疑、训练三部分组成。坚持变以讲为主到以读为主;突出教学过程中对历史思维的 贯彻;强化训练质量。

5.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篇五

摘要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课程中应用的具体“假论文”背后有什么真问题,浅论学习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浅谈和谐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探析经济学信息范式理论的基本假设与辨析怎样写研究性论文撰写方法运用政治理论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关于区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意义试析受教育权理论发展综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或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应侧重使学生掌握法理与法条等相关法学基础理论知识,以教师讲授为主,灵活引入其他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则应侧重培养学生解决法学实践问题的能力,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中心,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情景模拟、错误点评等教学方法。

[关键词]法学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一、法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争

法学理论教学本文是指以教授法学理论为主的教学。理论教学在内容上要求理解法的含义、特征、内容等法学基础知识,这种知识的特征是围绕某一法律或者法理形成了专门的系统的法学知识和经验。法学实践教学是指以法学实践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实践教学一般以案例教学为中心辐射出方式各异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教学、法律诊所教学等都属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中法学知识的特征是各个部门法关联形成的有机链条。

在法学教学中,应如何发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界的相关探讨中,比较典型的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全面发展实践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形成一套贯穿于本科四年学习全过程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第二种观点认为在分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既要完善理论教学,又要发展实践教学。应当打破目前培养目标同构的状况,确立多元的培养目标体系,对不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法学教学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既要完善理论教学,又要发展实践教学,要建立一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在二者间找到第三种教学模式。

在这三种观点中,第一种观点由对传统理论教学的弊端出发而阐释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想。但是忽略了或者说没有提及理论教学的重要性,而全面展开实践教学可能会挤压理论教学的课程时间。第二种观点从法学教学分层的角度提出法学教育多元化思想。但对从宏观教育结构上提出分类教学,有的教学对象以理论教学为主,有的教学对象以实践教学为主。这对于某一个学校的某一个班级的法学教学而言实质上还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择一的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既要完善理论教学,又要发展实践教学,并将二者相结合创新出第三种教学方式方法。第三种教学方法综合考虑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但创设的第三种教学模式是否脱离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范畴而足以称之为新,还需要认真推敲。综上,本文比较同意第二种观点和第三种观点中的部分观点:“既要完善理论教学,又要发展实践教学”,认为面对特定的法学教学对象应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举,所谓“并举”是指针对某一课程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教学,同时也指针对不同的课程侧重不同的教学方式。正如有学者已经提到的,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法学教育主要分成两大类,即大陆法国家的法学教育和英美法国家的法学教育,与之相对应的教学也分成两类,即以讲授法为主要形式的大陆法理论教学和以案例分析法为主要形式的英美法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大陆法系的成文法传统、精英教育理念相适应,凝结了几千年来大陆法系理论和实践的精华,形成了基于无数法律事实的理论抽象和制度构建,系统而全面,具有普世性,强调对个案的指导。实践教学则与英美判例法、法学职业教育密切相关,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兰德尔教授于19世纪70年代最先在法学教育中系统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开始,实践教学逐渐发展到包括教授分析问题的技能、口头辩护以及语言表达的技能在内的教学方式,其强调个案的演化中发展出法律规则和原则。因此,如果仅有实践教学,而没有体系化的理论教学提供基础支持,则实践教学行而不远。如果没有实践教学,则理论教学的指导意义将流于空洞,高校输出的法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堪忧。应看到针对不同的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有优势,比如笔者教授的国际私法、合同法的教学更适宜侧重理论教学,因为这两门课程理论积淀丰富,如果适用实践性教学可能导致抓住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有了点而缺了重要理论面。而笔者教授的司法文书写作、法庭辩论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法学理论基础上开设的面向实践的课程,所以可以由点带面的侧重实践教学。

二、法学理论教学模式探讨

针对课程特点,并举法学理论教学和法学实践教学,这样一个观点的确立离不开对于法学理论教学模式的探讨和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的关系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互相涵摄的一面,实际上二者在讲授方法上都包含有教师的讲授法和学生的自主探讨案例的方法,在内容上都可能涉及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只是在两种教学模式中,二者各有侧重。总的来说,二者的主要区别应是教学重点不同,即在法理(以下简称“理”)、法条(以下简称“法”)、实践问题(以下简称“例”)三方面的侧重上各有不同。

对于“理、法、例”,法学理论教学应首先重“理”,其次重“法”,最后重“例”。法学理论教学应主要针对包括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16门法学核心课程和相对独立重要的法学课程如合同法等课程。这些课程基础性强,属于地基一样重要的课程,为了给学生打好基础,就要将这些课程中涉及的概念、特征、法学专业术语及学术问题的争鸣等讲清楚,说透彻。所以,教学目的首先应是让学生们懂理。然后是释法,结合法律规定进一步阐释法学问题。最后,运用法理和法条回应、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

采取理论教学的课程,在时间安排上,一般“理与法”应占课程时间安排的至少三分之二,“例”可占三分之一。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讲授式为主,因为这种传统的讲授模式能够成为法学教学方法的主流模式并长盛不衰,自有它的优点。它重视法学知识的系统性。教师按照自己对某一方面法律知识的框架把握,通过课堂讲授传授给学生。在这个框架体系中,既有法律概念、条文,也有法律原则;既有层次、也有重点。而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知识量较大。讲授法还有助于使学生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感受法学精神,建立法学信仰。在教材使用上,一般需要为学生推荐教材,以辅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则要在教材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深化拓展相关内容。

理论教学在法学教学中不可偏废,但一直以来容易被评价为枯燥的灌输式教学,分析其原因本文认为有二:一是理论教学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求高。但依然有教师的课座无虚席,甚至“人满为患”,这让笔者们看到理论教学对于教师的知识掌握程度和驾驭知识的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二是忽视了理论教学的丰富内涵,认为理论教学仅有讲授式教学。讲授式教学是高效的、主要的理论教学模式,但并不唯一。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我国的理论教学大都包含课堂讲授、谈话答疑、指导阅读、作业练习、课堂讨论(包括案例分析)等。综上,理论教学本身对于法学基础课程的开展而言是重要的和必要的,要上好法学基础课,重要的不是将理论教学改革为实践教学,而是要在理论课程本身的框架内进行改进,比如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在讲授式教学中灵活穿插其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或者以其他教学方法为主只要重视法理和法条的阐释把握好理论教学的重点即可。比如笔者教授的国际私法课程,这门课应属于比较典型的理论教学模式,国际私法的学说史、立法史、冲突规范、法律适用和涉外诉讼、仲裁,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尤其是学说史和冲突规范是国际私法特有的内容也是理解的生僻点和难点,笔者往往会采取讲授法,在讲授的过程中注重学术问题的引入,分析实时案例,阐释立法最新动态等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深化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掌握。

三、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对于“理、法、例”,法学实践教学应由“例”开始提出问题,继而引导学生援“法”据“理”分析和解决问题。法学实践教学应主要针对除法学基础课程之外的课程如笔者教授的司法文书写作、法庭辩论等法学实务课程。这些课程综合性强,在实践教学中综合运用各个法学基础课程中的法学知识解决“例”的问题是重点。

采取实践教学的课程,在时间安排上,对“例”分析探讨应占课程时间安排的至少三分之二,“法和理”可占三分之一。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学生为参与主体,通过已有理论教学,学生对法学基本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积累,然后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中心,去搜集资料、自主学习,体验运用法学理论解决法学实践问题的苦与甜,不断增强法学实践能力。教师在其中主要扮演数据库提供者、制度设计者、评价体系构建者,实务联系者的角色,开展课前课后的各种不可或缺的教学工作,尽管课堂的工作时长缩短,但是课前课后的工作却增加了,而这种工作往往还需要一定创造性。在教材使用上,往往没有固定的教材,需要教师从书本、网络、电视甚至实务部门搜集各种素材。

笔者教授的司法文书写作和法庭辩论课程则属于典型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法庭辩论为例,该课程以学生的模拟辩论为主,教师在讲授基础法庭辩论理论后,设定多个辩题和模拟辩论各项制度、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辩题或者是模拟情景主题,在课堂上分组辩论或模拟。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说教师听。但听的过程并不轻松,因为听后要依据法理和法律做好点评工作。总的来讲,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在自主学习和团队探讨中巩固和深化了已有的知识,锻炼了专业素质和能力。还有学生在参加过课堂的辩论赛后,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辩论赛,并取得较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孟兆怀.法学实践教学的行与思[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0-25.

[2]邵俊武.法学教学方法论要[J]. 法学评论, ,(6).

6.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习题及答案 篇六

1.请简述媒体、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的含义。

答:(1)媒体是指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亦可以看做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2)教学媒体指在教与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一般媒体发展为教学媒体需要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二是用于教与学的活动过程;

(3)现代教学媒体是相对于过去的传统教学媒体而言,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批新型教学媒体,具有现代化特征。它的优越性在于:一是教学信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能实现学习资源大规模共享;二是不仅能传递语言文字和静止图像,还能传送活动图像,准确直观地传送高质量的教学信息;三是能记录、储存、再现、加工处理教学信息。

2.请简述教育史上四次教学技术革命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并对开发、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引发的第四次教学技术革命进行阐述和展望。答:(1)第一次革命:语言的产生,促进了人类思维与记忆能力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把自己学会的东西有效地传授给他人。这个传授过程最初在家庭成员中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推荐部落中有经验和威望的年长者来教育下一代,直到产生了在语言教学媒体阶段专职教师出现的教育方式。

语言在教学中的特性:简单性;快捷性;通俗性;反馈性。局限是抽象,需要手势表情等辅助;传播距离短,难以保存。(2)第二次革命:随着文明的进步,逐渐出现了文字、纸张,文字媒体可以将信息长久储存并广泛流传,成为与语言同等重要的教育工具。

(3)第三次革命: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大量复制、储存并广泛流传。学生的知识信息来源不仅来自教师,也来自教科书,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教科书统一教学,并由此产生了班级授课制。教科书产生的优点:对学生的培养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学生可以借助教科书,按自身水平有效学习;

局限是:采用文字符号去描述,过于抽象,一般需借助其他直观教具。(4)第四次革命:19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媒体,如如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这些媒体的发展大大增进了人类的信息传播能力和传播效率,它引进教育领域的结果,使得教育方式和规模又产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革。

远景:一是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二是学习方式多种多样。2.请简述几种教学媒体分类法,并对这些分类法进行分析。答:(1)按媒体发展先后分类;(2)按媒体印刷与否分类;(3)按使用媒体的感知器官分类;(4)按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5)按媒体的使用方式分类;(6)按媒体呈现的形态分类。

模块二

1.信息的本质含义是什么?信息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形态? 答:(1)信息的本质含义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2)信息产生于物质相互作用:信息体自己的内在结构与运动状态产生变化,在信息体上留下了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就是信息;(3)信息的形态包括:自然信息;机器信息;人类感知信息;人类思维信息。

2.教学媒体通过符号去贮存和呈现教学信息,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要求,结合教学媒体的五种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使所选择的媒体的特性符合对象和环境的要求。

(1)根据媒体的呈现能力选择。不同的媒体呈现事物的空间、时间、运动、颜色等特征的能力各不相同,需要分析教学对象特点并结合教学环境来选择。

(2)根据媒体的重现力选择。各类媒体存储信息、重现信息能力不同。

(3)根据媒体传送能力选择。根据教学环境,是在教室内传播信息还是远程大范围传播来选择不同媒体。

(4)根据媒体可控性选择。如个别化学习环境,就需要选择简易操作的媒体,如广播电影一般难以控制。

(5)根据媒体参与性选择。根据教学活动要求的参与程度选择不同媒体。行为参与和感情参与。

3.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答:(1)教学媒体影响教师。教学媒体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角色转变,也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2)教学媒体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大范围影响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3)教学媒体影响教学方法。一定的教学媒体决定了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来辅助教学(学生同样,学习方式);

(4)教学媒体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利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的教学活动,如个别化学习,远程教学。4.如何取长补短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优化教学?

答:(1)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应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结构、逻辑联系、重点和难点及其教学意义;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习惯、个性特点;认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熟悉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室的环境条件。

(2)充分认识各种教学媒体的特征、功能及其发挥积极作用的主客观条件。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考虑,为达到教学的最优化选用合适的教学媒体。

模块三

1.请简要说明教学媒体编制的教学原则。

答:(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教学媒体的内容和技术手法都要科学、符合实际,充分利用媒体包含的思想品德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两者有机结合。(2)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编制教学媒体要重视基础理论的表达,善于在直观形象基础上提高到抽象理论层次;同时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的实际,并能正确指导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3)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原则。教学媒体中的直观形象要用语言文字图解等进行抽象概括,掌握完整的知识和抽象思维能力。(4)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既要按照大纲要求,又要结合学生的一般情况,使教材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收能力;同时应编制一些大纲外的材料供不同程度学生自我提高。

(5)启发性原则。选用的素材要能引起学习兴趣,编制的材料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6)循序渐进原则。系统课程的教学媒体要符合学科逻辑体系,保证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内容的呈现要有适合的节奏与速度。(7)巩固性原则。教学媒体要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理解透彻;教学媒体中可提出视听后的作业以巩固知识训练技能。2.简述你对所学几种教育理论的认识。答:

(一)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1)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要把教学目标设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二)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1)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2)任何学科都能用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3)要学的好,必须采用发现法。

(三)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1)把教学看作一个系统来考察;

(2)教学效果取决于诸要素的合力,应对教学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全面评价;

(3)教学最优化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室刺激与反应的联结,S-R;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到成功的过程,学习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从部分到整体;(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

(2)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

(3)人际关系是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学与教活动中创造了“接受”的氛围。

(六)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S-AT-R;(2)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3)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而非盲目尝试,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它的整体。

(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帮助,借助于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教师是意义建构的指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3.注意的功能有哪些?在教学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1)选择功能。选择有意义、符合要求的和当前活动相一致的有关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其他刺激并抑制对他们的反应;作用:通过适合的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2)保持功能。使注意对象的印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直到达到目的为止;作用:使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在教学内容上。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作用:通过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配合,激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

3.在编制影视教学媒体时应用的无意注意的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答:(1)控制拍摄对象不同的刺激强度。使学生对拍摄对象的本质引起充分注意,可以采用特写、鲜艳色彩、强光、特殊音效的方式加强刺激;

(2)利用动作性引起刺激。如利用镜头推跟、闪烁的指示标识等引起无意注意;

(3)选择拍摄材料的新异性;

(4)选择的内容与呈现的方法满足学生需要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等。5.教学媒体传播过程中有哪些要素?请举例说明。

答:(1)信源,即信息的来源。如课程教学媒体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

(2)编码,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信源编码将信息转化为符号,信道编码再将符号转化为信号;

(3)信道,即信息传送的通道。如电视信号的传送通道有闭路电视系统和开路电视系统;

(4)译码,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如看电视,信号转化为声音图像符号,学生看到听到后转化为信息意义;(5)信宿,即信息的接受者。如看电视的学生;

(6)反馈。信宿获取信息后产生思想行为上的反应,并以一定的方式反馈给信源,如看电视教材后有不懂的,请教编导老师;(7)干扰。影响信息传播的一切干扰因素,如电视机故障造成了接受的图像不清等。

模块四 1.请简述教学媒体利用的基本原则。

答:(1)发展性原则。选用教学媒体时应考虑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发挥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同时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了解各种媒体的内在规律和正确使用方法;

(2)综合性原则。选用教学媒体时,要避免单一,应综合多样,互相补充使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整体功能;

(3)经济性原则。应考虑教学媒体的投资效益,尽量降低成本,少花钱,多办事,选用那些能达到所期望教学目标的最便宜的媒体。(4)教学最优化原则。这是选用教学媒体的根本原则和要求。应把选用教学媒体的过程放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学的各种因素,协调教学媒体与教学的其他方面的关系,使教学媒体的功效服从整体教学设计,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2.请列举媒体使用的教学策略,并举例说明。

答:(1)辅助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多媒体优化组合配合教师讲授;

(2)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模式。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发现和探索式的学习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自主学习。利用教学媒体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可将教学媒体作为认知工具;

(4)协作学习。利用网络,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同步或异步、同地或异地进行协作学习交流;

(5)利用媒体进行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教学。如语言实验室、微格教学实践;

(6)利用媒体实施远程教学;

(7)研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选取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专题进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8)综合学习。不受学科束缚,通过调查、实践、体验、协作、演讲等各种方式进行学习扩展;

(9)创新学习。推陈出新,自己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结论、创造新事物的学习。

3.请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媒体,利用这些媒体来配合讲授“教学媒体编制的原则与原理”的教学内容。答:一.教学媒体编制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性。编制的教学媒体,对于向学生传播某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必须注意:(1)要有明确的目标;(2)要根据教学大纲,围绕重点、难点;(3)适合学生接受水平。

(二)科学性。编制的教学媒体,要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能正确反映科学基础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必须注意:(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选用的材料、例证和逻辑推理,都必须是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3)各种实际操作必须准确、规范;(4)所表现的图像、声音、色彩都要符合科学的要求。

(三)技术性。编制教学媒体,要图像清晰、声音清楚、色彩逼真、声画同步,要保证良好的质量。

必须注意:(1)设备要处于良好的状态;(2)制作人员要掌握有关技术。

(四)艺术性。编制的教学媒体,要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必须注意:(1)内容要反映真善美的事物;(2)构图要匀称,变换要连贯合理;(3)光线色彩要适度,使观者感到舒适;(4)音乐和语言要适当,使听者愉悦,从而收到教育效果。

(五)经济性。(1)要有周密的计划;(2)要考虑经济效益,以最小代价,得到最大收获。

二.教学媒体编制要依据传播效果原理

(一)共同经验原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要建立在共同经验上,教学媒体的设计要重复考虑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水平;

(二)抽象层次原理。教学媒体的素材要在学生能明白的抽象范围选取,知识能抽象出要点,再用具体事支持;

(三)重复作用原理。将概念在不同场合重复呈现,用不同方式去呈现;

(四)信息来源原理。教学媒体编制中的信息来源应是有权威的、真实可靠的;

(五)最小代价律原理。低成本,高效益地编制教学媒体。4.请选择一种教学媒体利用的选择程序,并简述用该程序选择媒体的过程步骤。答:表格式程序。(1)分析目标(2)目标分类(3)列出教学活动(4)选择刺激种类(5)列出备选媒体(6)理论上选择的最佳媒体(7)最终的媒体选择(8)总结媒体选择的基本原理(9)媒体制作者的知识水平

模块五

1.用光学投影设备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哪些障碍,应该如何排除?平时应该怎样对他们进行保养和维护? 答:

2.结合自己制作幻灯片以及与同伴进行作品分享的经历谈谈:一个好幻灯片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题材典型,所选内容为重难点问题,符合大纲要求;(2)结构合理,内容层次分明,符合教学原则和认知过程;(3)语言流畅生动,能结合画面,简明扼要说明问题;(4)格式规范,图解清晰,配音准确合理;(5)符合艺术性原则;

(6)符合经济性原则。(本题可参考教学媒体编制的基本原则和原理)3.用电声媒体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哪些障碍,应该如何排除?平时应该怎样对他们进行保养和维护? 答:

4.结合自己使用音频教材进行学习的经历谈谈:一个好的音频教材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在内容和结构组织方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所选的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是适合录音手段表现的;

(2)声音能够满足重现教学需要的真实、规范,便于模仿训练;(3)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4)设计新颖独特,信息量比文字材料有所扩充,便于培养创新思维;

(5)解说准确清楚、口语化、优美动听,声效真实形象,音乐自然流畅;三种声音比例适当协调;

(6)符合经济性的原则。(本题可参考教学媒体编制的基本原则和原理)

模块六

1.简述彩色电视的制式。

答:根据色度学的三基色原理,各种彩色光几乎都能分解为红、绿、蓝三基色光。在彩色电视系统的发送端,可以采用不同的编码方式,把三基色信号转换成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这些编码方式叫做彩色电视制式。三种彩色电视制式和13种黑白电视制式组合,形成了各国家地区不同的彩色电视制式。

2.摄像人员用什么方法操作摄像机才能达到摄像要领的要求? 答:(1)画面要平。可使用三脚架,同时借助寻像器横边和地平线平行;

(2)摄像要准。起落画幅要各预留5秒以上时间,变焦“赶前不赶后”;(3)画面要稳。固定镜头要三脚架,摇镜头最好用轨道车,肩扛式要两脚分开站稳,呼吸均匀,扭转腰部来摇,拍摄运动物体用广角镜头。

(4)摄速要匀。尽量采用电动变焦,拍摄前调整好三脚架转动部分的阻尼。

3.摄影构图和摄像构图有什么不同?

答:摄影构图是动态构图,摄影是静态构图。动态构图要根据被摄物运动和摄像机运动的特点去组织画面,镜头运动画面构图可以不完整,但要有目的。动态构图更注意运动的方向、速度、节奏、对象及范围等因素的变化。4.如何确定图像编辑点? 答:选择图像编辑入点与出点,要使镜头组接流畅、自然,既符合运动与心理规律,又避免编辑点视觉间断感。(1)主体动作编辑点(2)镜头运动编辑点(3)穿插镜头编辑点(4)人物情绪编辑点

5.简述虚拟演播室系统的主要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答:虚拟演播室系统是一套由计算机主机与软件、现场摄像机、摄像机跟踪器、图形图像发生器以及A/D转换器、视音频切换台、延时器、色度键控器构成的电视特技制作系统。

(1)蓝室(现场所有布景为蓝色,作为将来抠像的基准色);(2)虚拟演播室专用摄像机(配有运动检测和识别系统,即跟踪器,用来获取运动参数);

(3)计算机主机与图形图像发生器(处理传来的运动数据,计算出虚拟三维场景的运动)。

原理:在虚拟演播室中,演员在一间蓝室进行现场表演,摄像机采集前景视频信号,摄像机上的跟踪系统实时提供摄像机移动的信息,这些数据被送至一个图形计算机,三维计算机图形发生器实时产生一个逼真的虚拟背景环境,以蓝色屏幕为背景拍摄的摄像机图像,经延时后与玄子计算机的虚拟背景以相同时码进行工作,并通过色度键控器“联合”在一起,实时产生一个组合的特技图像。6.应从哪些方面建立电视教材的评价标准? 答:本题可参考教学媒体编制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

观点正确,思想性强; 选题恰当,适合教学对象需要;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深入浅出,易于接受; 注重启发,促进思维,培养能力;(2)科学性:

符合科学原理,表述准确,属于规范; 内容真实,逻辑正确,层次清楚; 场景设置、素材选取、操作示范符合规定;(3)技术性:

画面清晰,色彩真实,文字醒目,对比适中; 声音清晰,音量、音乐适当,音乐音响和谐; 声画同步,组合顺畅,画面无扭曲、抖动现象;(4)艺术性:

创意新颖,构思巧妙,节奏合理;

技巧、特技选用恰当,画面生动,声音和谐;(5)效益型:

投资合理,效益好,经济适用; 作品生命周期长,发挥作用大。

模块七 1.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从那几个方面来评价?请列出你的评审标准,并说明原因。答:

(1)教学性要求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2)技术性要求

程序运行 信息呈现 用户界面(3)文档资料要求

或者:(1)教育性(2)科学性(3)技术性(4)艺术性(5)使用性(6)经济性

2.设计网络课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根据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不同,网络课件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请举例说明。答:(1)交互性原则。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及时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反馈;

(2)界面直观友好原则。界面要美观,符合学习者的视觉心理,操作简单,提示信息详细准确恰当;

(3)培养创新能力原则。应采取多种策略体现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引导学习者积极思考;

(4)科学性原则。内容要符合科学性,编排要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5)协作性原则。应提供协作学习工作的工具盒网络空间;(6)教学设计原则。应重视教学设计。类型:

(1)课堂演示型;(2)自主学习型;(3)协作学习型;(4)模拟再现型;(5)测验评价型;(6)趣味游戏型;(7)综合型。

3.校园网应具备的基本功能有哪些?请简要说明。答:

(1)教育管理系统:

行政事务管理 教学管理 教研管理 后勤管理 信息查询 一卡通(2)教与学应用系统

学习系统 教学资料库 教学演示系统 网上备课系统 题库管理系统 考试与评价系统(3)通信服务系统

学校主页、师生主页、电子函件、电子公告等(4)远程服务系统

视频会议、远程教育、学生自查询(5)网络管理系统

系统维护、数据维护、数据备份、系统监控、网络安全 4.因特网的服务功能有哪些?请举例说明。答:

(1)电子邮件。利用计算机网络交换的电子媒体信件;

(2)文件传输服务。通过FTP,可以在因特网上任意两台计算机之间互传文件,而不管这两台计算机的硬件及操作系统平台是否相同;

(3)远程登录。用户从本地计算机登录进入远程主机,使用远程主机的计算机资源。

(4)信息浏览服务。利用WWW服务和HTTP协议,用户可以使用WEB浏览器从世界任何地方调来所需的文本、图像、影视和声音;

(5)公告牌BBS服务。BBS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

(6)网络电话。通过因特网传输交互语音,费用要比普通电话低得多。

(7)可视电话和视频会议系统。利用因特网视频通信技术使身处异地的不同学生或教师“聚集”在同一个虚拟教师中。

(8)其他功能,如USENET新闻讨论组、GOPHER信息系统、聊天室、联网游戏等等。

5.多媒体数据库在教育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答:多媒体数据库是为了实现对多媒体数据的存储、存取、检索和管理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数据库技术。简单地说,多媒体数据库是按一定方式组织在一起的可以共享的相关多媒体数据的集合。(1)视频点播。VOD,Video on Demand(2)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如媒体素材、课件、试题、案例和网络课程(3)数字图书馆。利用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管理,将传统的图书馆数字化。

(4)远程教学与培训。基于多媒体数据库技术的教学资源制作与管理系统

(5)多媒体信息系统,是专门机构专门收集、制作与发布的、面向社会提供的专业性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为专业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6.请简述“移动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答:移动学习是移动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其内涵是依托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及移动通信设备等实现交互式、非线性、个性化的教育传播。主要特点有:

(1)当前的移动学习主要是依托移动通信设备和专用电子操作系统、软件等;

(2)移动学习强调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多样化信息服务;(3)其优势首先在于突破传统教学情境下时间、空间的固定化,可为学习者提供灵活的即时学习。外延:

(1)基于问题的学习;(2)协作学习;(3)自主学习;(4)非正式学习。

7.请列出三种新型媒体,并举例说明它们在教育应用上具有哪些特征。答:

一、播客,是一种向互联网发布视音频媒体文件的平台,是数字广播技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被称为“有声博客”。

(1)生动性。在符号形态上比博客等文字信息更为直观、形象、生动;

(2)个性化。节目内容个性化、传播形式个性化;

(3)简易性和高效性。低技术门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下载观看教学节目。

二、门户网站,可以被理解为网络用户进入互联网的入口和导引。

(1)庞大的信息“网阵”。门户网站界面有很强的导航性;(2)强大的搜索引擎。方便学习者快捷准确地获取相关资讯;(3)与社会动态的高结合度和内容的时效性。符合学习者的需求。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是集成了电子感应白板、鼠标笔、计算机和投影仪等组件,集教学培训和记录媒体为一身的新型媒体。其核心载体是电子感应白板硬件设备和电子白板操作系统。(1)交互性。电子白板与计算机之间的实时操作和信息传输;以及提供的课堂投票等功能实现学生的直接参与;(2)实时记录性。可将教师的各种操作演示实时记录保存,方便学生观看和教师自我评价,节省学生抄录板书的时间;(3)管理便利性。可以对存储其中的信息进行快捷的调用、编辑和管理;无粉尘、低消耗无污染。

模块八

1.请简述多媒体综合教室的教学功能。

答:多媒体综合教室首先用于播放多种现代教育媒体,并具有以下功能:

(1)展示实物投影;(2)播放幻灯投影教材;(3)广播与录放音;(4)电视广播与录像重播;

(5)多媒体教学软件使用与浏览网上资源。(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和学生认知工具;开展新型教学模式试验;扩大教学规模)

2.请简述语言实验室的含义及其教学功能。

答:语言实验室是主要用于语言教学和训练的专用教室,由教师控制台和学生座位厢两部分组成。教学功能:(1)控制与显示,保证整个教与学过程有序地进行;(2)呼叫与通话;(3)播放与示范;(4)跟读与录音;(5)监视与录音;(6)遥控与复制;(7)评价与分析。

3.请简述微型教学系统的使用和教学功能。

答:微格教学是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的实践系统。它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视听技术,通过反馈评价,以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技能为目的,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系统训练的方法。特征如下:

(1)由少数学习者(5-10人)组成“微型课堂”,以真实的学生或受训者的同学充当“模拟教师”和“模拟学生”,使课堂微型化;

(2)把教师教学技能分解为若干个环节,学习者根据训练目标,选择一小段“微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教案;(3)被训练者利用5-10分钟的时间进行一段“微型课程”教学实践,从中训练某一两项教学技能;

(4)在进行“微型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视听设备系统将时间过程记录下来;

(5)通过视频系统重播已记录的内容,进行反馈评价和分析,可以自我评价,也可以他人评价。教学功能:

(1)用于分组训练;(2)用于交互学习;(3)用于示范教学;(4)用于讲评教学。

4.请简述视频会议网络系统的含义及教学功能,并列举几种常见的视频会议网络系统。

答:视频会议网络系统就是通过终端与网络使身处异地的与会者可以就同一议题参与讨论,相互之间不仅可以听到发言者的声音,而且还可以看到发言者的图像及背景,同时还可以交流有关该议题的数据、文字、图表等信息。

教学功能:可以实现远程可视化交互式教学,即在不同地点的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同一时间,进行双向的、实时同步的可视化信息传递与交流。如,V2 Conference,腾商网络会议室,Cooco多媒体通信系统,视高协同视频会议系统等。5.请简述视频点播系统的教学应用,并列举几种常见的视频点播系统。答:

(1)课堂教学。将传统教学录像带经数字化压缩后放到视频视频服务器中,教师可在于互联网或校园网相连的多媒体教室中,通过客户端统一的点播界面,自由点播这些课件,也可自制多媒体课件作为点播节目源;

(2)自主学习。可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与互联网或校园网相连的地方、任何年级的学生,点播视频服务器上的适合自己学习需求的教学课件,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3)广播教学。利用视频广播系统实时广播课堂教学实况,在与校园网相连的电脑终端上都可以进行收看;

(4)远程教学。VOD节目通过广域网络,实现跨地区的远程教学;

(5)电子图书馆。视频点播系统中配置光盘塔、光盘库或虚拟光碟,便可成为网上电子阅览室。

6.请简述人工智能和智能教学系统的含义及其教学功能。答: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ce Tutorial System)是以学生为中心、计算机为交互媒介,利用计算机模拟教学专家的思维过程,形成开放式的人机交互系统。教学功能:

(1)交互主动式教学。关于概念和过程性知识的学,以双向会话和测试方式向学习者提问,鼓励学习者进行推理,然后修正学习者的概念;

(2)教练教学。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提供引导,让学生参加一些游戏之类的活动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把任务完成得更好;

(3)诊断教学。通过辨识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概念来指导学生学习;

(4)微环境模拟。提供一个有限模拟环境,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分析、综合等推理过程,发现未知的规律。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教学功能:

(1)教育方面的专家系统。诊断学习问题、帮助研究者们选择和采用最为合适的统计方法来处理数据等;

(2)专家系统著作工具。学习者利用著作工具来生成专家系统,以提高其问题解决技能,刺激其深入研究;

(3)教学模式识别。教学信息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

(4)计算机教学系统中的模式识别。智能答疑软件、语声识别等。

7.请简述虚拟现实系统的教育应用。答:

7.浅析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篇七

某报社利用多种渠道对“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职校生”进行了广泛调研,得出了一些具有共性的结论,可以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研究认为把企业的员工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员工,大多数生产一线的工人属于这种类型;一类是企业人才,就是对企业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的人;而区别企业人才与普通员工的核心标准有三个———不断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因此,无论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职业教育都应该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学习能力主要不是学习知识的能力,而是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践中学即“做中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笔者从事职校语文教学多年,并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深知课堂是绝大部分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但事实上,由于大家都熟知的原因,职校语文课堂教学是低效的,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 尤其是不能有效的对接学生将来的职场生活。职校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陶行知先生的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认为,在教学中践行“做中学”,力求“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1],打造充满个性化的行知课堂———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元素,帮助学生建立“现代职业人”的自我身份认知,通过行动导向、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形式,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教学做合一”,如何引导学生“做中学”?构筑贯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通衢又需要哪些条件?

1构筑贯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通衢,应鼓励学生“敢说、会说”

学生上了职业学校后,在课堂上不愿多说话,大多沉闷不语,或者是机械地照书上念念,很少有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多说话,并且带着任务说话,围绕中心表达。例如,能用流利、准确的普通话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对课文作复述和转述,不断地充实自我介绍,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内容和表达。2013年5月,笔者在11汽车应用与维护(7)班开设了一节《口语交际·访谈》, 学生反响热烈,他们一致认为《口语交际·访谈》对学生的就业创业的作用不可小觑。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首先是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短片,(《小崔会客厅》崔永元采访刘永好)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访谈;结合学生的所学专业,强调拜访客户在学生今后创业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访谈的魅力;设置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并鼓励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情感与态度目标:鼓励学生在校内或校外进行实践,培养其良好的创业素养;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业的潜质。

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笔者处处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通过诵读法、追问法、讨论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引导学生结合视频 《小崔会客厅》提问:

1崔永元在视频中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谁又是被访者?

2本次访谈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

3有人说:访谈人员应侧重于“访”而尽量让访谈对象多“谈”,但崔永元在访谈中却不是这样,请你说一说,他是怎样做的?

4通过小崔对刘永好访谈的分析,你觉得你若是访者在访谈前应做怎样的准备?

一个个的问题就是一个个情境,此时的课堂就成了访谈栏目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上,老师就是主持人, 学生们宛若电视栏目的资深专家,一个个畅所欲言。

在示例赏析中,笔者选用《能工巧匠邓建军靠技改创富》(访谈记录)的材料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撰写访谈报告。让学生自己去“亲知、闻知、说知”,通过师生互动,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撰写访谈报告的技能,关键是实践了访谈的过程,让他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访谈在他今后职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堂课快要接近尾声的阶段,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阶段。笔者投影出一个情境题“假设你是某国产品牌汽车的销售经理,你将要去电话拜访一位潜在客户(男性,公司白领,35岁,刚搬入郊区新家),请你设计访谈提纲,并进行分组模拟。”让同学们实战演练。 这个题目实际上是对本节课知识和能力的巩固和提升,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上台演示。本节课在愉快的实践中结束。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笔者和同事们欣喜地看到学生所呈现出的良好状态:听课专注,发言积极,作业认真。由此,笔者觉得课堂教学融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有很多特殊意义。“书本世界”必须要与“生活世界” 相衔接,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更好地提高。

课后,笔者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本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访谈客户中的沟通技巧以及如何说服潜在客户的能力。传统的口语教学往往会拘泥于静态地开展活动,只会使口语教学走入死胡同。我们必须灵活地、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因为口语交际的灵魂就在于交际时的生成性、不确定性。因此,在学校11汽车应用与维护(7)班开设的这堂访谈课就必须与汽车专业的创业教育相结合,否则就失去了课堂教学的魅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增强了学生主动交流的参与意识,为他们将来涉足职场奠定信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口语训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学生学会了充分展示自己,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交际的乐趣。同时,还能让学生积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动态的、生活化的、实用化的氛围中大胆进行口语交际,使学生形成积极、富有成效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协调能力。

其二,强化了现场模拟的语言实践,为学生创业打下基础。口语交际是职校学生创业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现场模拟为口语教学提供了活水源泉。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把学生从口语课堂带入社会生活,加深学生对工作的独特情感体验。同时,也是把学生从现实生活带入课堂,从而丰富了口语教学,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以激发,为学生创业打下基础。

2构筑贯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通衢,应激发学生“乐写、会写”

《应用文写作》一直是同学们最不愿意上的课,因为比较枯燥无味,常常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打瞌睡, 课堂教学效果甚微。对于这一块的教学,笔者也是充分运用行知思想中“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广泛参与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授《求职应聘信》的写作时,笔者设计了许多招聘情境,在班上进行模拟招聘。对于同学们来说上职校就是为谋求好职业,因此虽然是演练,但同学们都很上心:有的准备才艺展示,有的罗列在校期间获得的各种获奖证书,有的为了证明自己的学识广博整理出了所学的课程,还有的从能力和品质方面给自己总结。 一时间,同学们或作应聘者,或作面试官,或作大众评审。班级有同学在面试中说:本人是一名团员,所学的专业是电子与信息技术,我很爱我的专业,在这个专业里,我们也学了很多专业科目,例如:《电子线路》 《电子测量》《电子整机》《电工工艺》《电工基础》《机械制图》等10门专业课,除了这些专业科目之外,我们还学文化课,例如:《语文》《数学》《英语》,在这两年的学习里,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通过了好几项科目的考证:市民英语等级证书、ATA证书、电子整机证书、 电工工艺证书、普通话也拿到了二级甲等。还有同学是这样准备的:本人在班级担任副班长兼体育委。作为副班长,我每天协助班长管理好班里的秩序,处理好班上的人际关系。但作为体育委,我一向公事公办,从不徇私,体育老师对我称赞有加,每天早上做操、跑步天天都带头,从不抱怨。

如何提问也是考验面试官的智慧。有同学就提出了系列问题:你家在外地,单位无住宿条件,你如何看待呢?学校学的课程对所应聘的工作有些什么帮助? 请谈一谈你的弱点。能否介绍一下你的社会活动能力。请谈一下你期望的月薪要求。

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全班刮起头脑风暴,在“做中学”,枯燥的应用文写作课,也变得激情有趣。

在语文课堂上开展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自觉而经常地投入语文实践———“学中做”,在实践中提高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做中得”,职业素养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缺少实践环节,只能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是造不出好车的,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必不可少。学生学习了系统的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不一定能写好应用文,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对社会现象深层次的了解,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学生写出的东西常常是只摆表面现象,缺乏对事物的深刻分析;或者是有所分析,但又不能综合概括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有所认识,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在社会实际中了解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做中学”。如在讲调查报告时,先教会学生如何设计调查问卷,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设计问卷、发放问卷, 回收并统计问卷,根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提高,从实践中获得写作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到各个超市、商场对某种产品做调查研究,如商品的进货渠道、上架率、市场购买力如何,通过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学生也就不会觉得没有实际作为支撑,这些写作都是空的了,继而文章也会写得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老师们切不可轻视一次次的课堂教学,因为“小课堂”联系的是学生将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3结语

“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实验,实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2], 在陶先生看来,要想让教与学真正发挥实际效用,必须将二者统一到生活实践中来。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具体运用中,我们只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必须避免发生学生跟在教师后面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都不够的现象,而是要形成在教师引导下师生互动与合作、共同进行教学的图景。

8.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理论 实践

朗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和记忆方式,也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我国古老的文化中,师者都比较重视读在语文中的意义。读书声是一种优良的学习风格,也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特殊存在。新课改之后,朗读教学的依旧是关注的焦点,如果想要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不断提升。那么朗读教学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理论

1.朗读教学的理论来源

朗读教学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论的基本理论。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加强对初中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叶圣陶先生还指出,朗读教学重点在点拨,对语文这个学科,不止要用心、还要结合眼的看、口的说和耳的听。不论是进行哪种朗读方式,都要坚持口到、心到、耳到和眼到,还有引导初中生学会读的轻重缓慢、抑扬顿挫等和心理的感受相同,这样才可以逐渐达到朗读教学的效果。

叶圣陶老先生主张老师在课堂中要努力控制讲解的内容,要重点指引和点拨学生。老师的讲课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需要指点和引导,如果这样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的体会,便会非常透彻的理解和感悟,这便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2.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和任务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必须先确定好教学的要求任务,之后老师在进行指导和让学生多次练习,才可以逐渐使学生具有朗读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普遍来说,初中语文朗读的任务便是通过朗读之后引导学生会感知教学的内容,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通过朗读使学生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味文章重强调和意蕴方法的能力。目前朗读教学的要求便是要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还要从语音的音调和投入的情感上对初中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和科学的评价,重视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由此可知,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老师需要明确的将要求和任务传达给学生,进而有效的引导初中生掌握朗读课文的能力和技巧。

例如,第一,学生在朗读时必须要求他们保证所读的字词句的清晰,正确的区分文章中的音节,把握好句子之间的停留和停留时间,特别是一些特别长的句子更应该把握好这一点。第二,对学生读课文的流畅度必须要严格要求。第三便是阅读是必须投入,要声情并茂,对于文中不同感情的表达必须有强烈的对比,也可以通过这样的阅读使学生感受作者的喜怒安乐,进一步升华课文情感。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途径

备课是老师必须做的一件事情,所以老师在初备课时,必须仔细钻研教材,初步掌握文章朗读的要求和技能,好比语气语调、轻重音、情感和朗读的速度等。还要进行备读,可以依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控朗读的指导方法和重难点,这样可以避免在实践教学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另外,还要进行递进式教学。我们都知道,朗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所以,朗读教学是可以依据学生的情况从易到难,逐步进行阶梯式的教学。通俗来说便是这样的顺序:读准—读顺—读熟—读情,这样的递进式的朗读训练。

三、教授学生朗读的方式与手段

1.确定重音

通过课堂的朗读训练要让学生意识到朗读的基本技能,如,课文中的动词谓语、帮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音。重音的读出之后便可以增强表达效果,课文中一些地方可以通过读重音的方式表现出课文中的高兴与悲伤。

2.掌握速度

在语文朗读中,朗读一些感情低沉的句子速度要放慢,在朗读情感表达较强的句子,语速便要加快,所以掌握语速在朗读中非常重要。所以在朗读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通过多次的训练引导学生具有掌握语速的意识,使朗读语速达自由切换。

3.把握语调

语调是语速、语音和语气的综合表现,它们都是课文的基本情调。所以,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必须要加强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渐掌握语调。例如,在进行表达悲伤文章的朗读时要舒缓、深沉的朗读,表达高兴情感的文章要用兴奋的语调表达等。

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如果用一些笼统的理论和简单的实践例子说明是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把朗读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探究出更好的朗读教学方式,以便于对初中生的朗读学习更加有帮助,也给学生以后的语言表达和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以便于初中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 沈雨静.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探索[J]. 快乐阅读,2015(12).

[2] 许贤. 中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亳州市暑假亲子读书征文下一篇:疫情期间在家生活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