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初探

2024-11-13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初探(共16篇)

1.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初探 篇一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练习课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实施后上好数学练习课不但需要数学教师具备知识归纳整理的综合能力,还要注意处理如何练的问题,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避免练习课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练习的过程中得到数学思维的系统训练,使练习课焕发活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那如何才能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有效性呢?以下借助《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课)》为例谈谈构建高效小学数学练习课的几点教学策略。

一、练习课练在学生易错处,突破练习内容的重点、难点

在进行知识巩固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会存在一些知识盲点,对练习的内容、要点一知半解。教师在练习课中处理这些问题时,可以挖掘教学新课时的难点,根据学生的作业练习情况找准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练习探究后结合教师及时的评讲、指导,这样的练习设计既能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达到巩固新知的效果,又能突破练习的难点。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课)》中学生难以掌握的重点、难点是如何画相关条件的高。本练习课在突破这方面的重难点时,教师把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过直线外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等学生容易出错、难以理解的内容为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练习,让学生解决懒羊羊过马路、设计人行道及如何走最近距离的问题,形象而直观地巩固了该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并能准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时,应通过设置各种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让数学练习课也可以充满活力,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课)》中设计了“猜一猜、画一画、折一折、看看书、量一量、拼一拼”等学生喜爱的环节;同时也创设了懒羊羊过马路、设计人行道及如何走最近距离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

三、由浅入深地巩固梳理知识要点,夯实学生知识基础

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课)》中体现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练习方法,如教师先让学生用四根小棒自主地摆一些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说摆的方法,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特征,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动手操作和观察中总结知识要点。在复习已有知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后,再设计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等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等一般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和的度数。通过复习旧知、动手量度、计算验证等层层递进的方法,让学生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这样的练习教学也促使数学知识的建构和整理更为系统、合理化,单元知识结构更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四、先学后教的练习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练习课)》课中都设计有先学后教的教学环节,如教师设计“摆一摆、猜一猜、比一比”的教学活动中,都是先由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地尝试练习、思考,他们在汇报后再结合教师及时的讲解、评价,从而系统地归纳出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及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的规律。在设计“图形变变变”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小组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一刀后再进行图形的拼组,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先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练习,思考怎样才能拼组成一个新的图形。这样的尝试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小组合作精神。另外设计如“折一折、猜一猜、量一量、考考你、拼一拼”等都是先由学生进行尝试性的练习,再通过练习反馈发现学生仍然存在的疑惑,最后结合教师的评讲,指导学生总结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和要点。多样化的先学后教教学活动的设计,使练习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思维的空间在练习课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提升。

总之,在实践教学中要上一节高质、高效的数学练习课,既能发挥数学的思维价值和应用价值,又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同学都得到数学思维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练习以及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促使学生在练习课中学有所得,为学生将来进一步的思维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责任编辑 潘孟良

2.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初探 篇二

一、情境再现,回顾旧知

数学的教学,一般而言,是枯燥无味的。而进行数学知识的练习,更是枯燥得“雪上加霜”。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要重视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情景引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上数学练习课的兴趣。

例如,在上“商不变的性质”练习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课件,讲述“狐狸兄弟卖麦子”的故事。

狐狸四兄弟为了提高销量在自家门前贴出了促销广告,老大为了抢生意,说:小麦特价了,2千克卖8元钱。

老二一看老大的生意好,眼珠子一转说:20千克卖80元钱。

老三眼珠一转说:我这里小麦批发,200千克卖800元钱。

老四看大哥、二哥、三哥都搞活动,也在门前贴出牌子说:小麦甩卖,2000千克卖8000元钱。

如果你要买小麦,你会买谁家的小麦,为什么?

你能用我们上节课学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学生讨论后,列出算式:8÷2=480÷20=4,800÷200=4,8000÷2000=4。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虽然卖的斤数和钱数都在变化,但是每斤的价钱都是一样的。这是应用了我们上节课学过的商不变的性质得到的结论。

回顾: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看来,应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我们做决定提供依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节商不变的性质的练习课。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在狐狸比赛卖小麦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回顾商不变的性质的推导过程,把“商不变的性质”再次回归生活,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深化学生对“商不变的性质”的认识,并调动学生进行练习的积极性。而在实际教学中,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思路梳理,知识再认

思路梳理这一环节中能使学生对刚学的新知识加深印象,特别是对学生进一步弄清解题方法及计算方法大有好处,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这一练习所围绕的知识点。因此,在进行练习前应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再认。

例如,教学了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在练习前,我出示了下面图片:

因为一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能力还有待于培养,教师有意识的出示自己整理的成果,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知识梳理成果的呈现方式,加强直观感受,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梳理得简洁、全面、美观。

三、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本环节是练习课的主体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层练习,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分层练习中的“分层”一是指习题分类,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分为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提高性或扩展性练习;二是指因学生学习能力不一,做题的速度有差异,分为提高性或拓展性练习,是为调控练习时间,培养优等生数学能力的选做性练习。

练习一般要经过模仿,熟练与创造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能初步形成阶段,题目是基本的,模仿性的;第二阶段是巩固阶段,有变式题、小型综合题。当这些技能达到一定程度的熟练后,就要转入第三阶段———技能的发展阶段,练习题注重综合性、灵活性。练习题的设计要遵循以上三个阶段,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要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之后都能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例如,在上“图形的周长练习课”时,我用“乡村游”的情境,设计了三个练习。

练习一:走进开心农场,通过解决给开心农场围篱笆的问题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进行巩固。

练习二:走进农家乐小木屋,通过解决装木条的问题,使学生明白做题时不能一成不变的思考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合适的方法。

练习三:走进农家小院,再次解决围篱笆的问题,通过操作,讨论,让学生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再次感悟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乡村游的情境串起整个练习过程,能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练习题选取的都是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素材,练习题的设计,遵循着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的原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当堂检测,评价完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检测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优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设计实效性、层次性、挑战性、开放性的题目,既能检测学生对本课练习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让学生消除对检测的紧张情绪,增强对数学课程的喜爱。

3.小学数学练习课差异教学模式初探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差异教学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普遍现象。在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中,如何针对学生差异展开差异性教学设计,如何依据差异性特征构建教学模式,这是数学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面对差异性教学现实,教师要进行学情调查,根据学生实际学力进行分组;在设计训练题目时,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需要;在练习辅导时,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在训练评价时,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只有从不同维度、不同角度展开教学实践,才能探索适合度更高的差异性教学新模式,全面塑造学生数学素质。

一、学情调查,根据学力科学分组

小学数学练习课差异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教师做多方面的实践尝试,积累丰富的探索经验,以提升教学模式的广泛性和适用性。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明确学生差异性的真实情形,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分层,为训练课差异性教学创造条件。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其学习悟性、学习习惯和学习效率都呈现个性化特征,表现出来的学力自然参差不齐。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为差异性教学训练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分别代表高、中、低三个群体。为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教师的分层是不可公开的,这是教师施教时参考的分层,而不是将学生公开分为三六九等,或是按照分层来排座位。教师在训练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分组教学的方法,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学力实际进行同质分组、异质分组、自由自合等。同质分组,是将学力相近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这样便于学生展开互动,相互促进。异质分组,是将不同学力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由学力较强的学生带领其他成员一起操作和学习探究,让学生辅导学生。自由组合是学生根据个性喜好组成小组,这样分组可以给学生更多自由,提升小组训练的和谐度。分组标准不同,其优缺点也不同,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分组标准。

教师按照学力差异将学生分层分组,这是差异性教学模式启动的基础条件。先找出学生的差异,根据差异展开分层教学设计,让不同群体的学生各有所得,这是差异性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和追求。教师针对学生个性特征分组展开训练,符合差异性教学基本要求,对全面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认知有重要作用。

二、练习设计,关照不同群体基础

数学练习课教学启动后,教师要展开训练内容的选择、整合、优化、设计,为体现训练差异性,教师要对教情进行多重调查,掌握教材、教法、学法等基本要素特征,设计系统性训练内容。首先是对教材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和解读,找到教材文本与学生生本思维的对接点,为课堂训练内容的设计确立方向标;其次是对教学教法进行综合评估,筛选适合度更高的教法。训练课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投放训练内容,而应注意训练内容设计的层次性、投放方式的科学性,还有训练课教学秩序的维持等,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如设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训练内容时,需要关照不同群体的差异性,给出梯度性练习题型,以便让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基本题:①长方形长8米,宽6米,求出其面积。②求出3×5长方形的面积。变式题:①一个球桌,其面积为6平方米,知道长为3米,其宽为多少米?②一扇门,长为2米,宽为1.3米,这里有面板材料3平方米,做一扇门够不够?深化题:①一间房子,长8米,宽4米,用边长为2分米的地砖铺,需要多少这样的地砖?②一个长方形,知道周长,能够求出面积吗?教师规定,基本题属于必做内容,全体学生都要完成,变式题和深化题,作为自选内容,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至少要选择一个题展开训练。对A层次学生要求全部题目都要做。

教师设计的训练内容呈现差异性,针对不同学力的学生进行设计,为便于操作,教师不妨进行同质分组,让不同小组完成不同内容,这样操作也可以降低学生的敏感性。学生存在差异性是客观现实,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内容,体现的正是分层教学思想。教师在训练内容时增加必做、选做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学力较差的学生自愿追求高标准,这也是教师要进行鼓励的。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

三、训练辅导,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学力差距较大,在展开练习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和困惑,教师辅导要及时。为了让更多学生获得有效辅导,教师需要对差异性教学辅导策略进行改进和创新。首先,教师要做好教学预设,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进行预判,提前给出解决办法,减少课堂问题堆积。其次,要设计定向辅导,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困惑呈现共性特征,教师要分层展开辅导,以提升辅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再者,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接近学生才能获得更多辅导机会,学生个性问题很多,教师跟踪式辅导,往往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另外,教师要科学设计,鼓励学优生辅导学困生,让学生教学生,其训练效果会更加显著。

如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投放练习内容,学生展开练习。教师巡视,并主动询问学力较差的学生有什么疑难问题,有学生提出:小数大小比较不太明白,不知如何寻找规律。教师随手拿出卡片,让学生观看卡片。教师提示:这里有10个格,红颜色占一个格就是,也就是0.1;占两个格就是,也就是0.2。比较这两个小数,看看哪个占的面积更大一些呢?学生很快掌握了要领。有学生提出问题:小数与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小数和整数如何比较大小?教师同样举例展开辅导,学生很快消除了疑虑。

很显然,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是不一样的,小数的大小如何比较是学力较差的学生提出的,分数和小数如何比较大小是学力中等的学生提出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展开辅导,让不同群体的学生都获得一定学习认知。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之中,主动探寻学生的疑难问题,这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询问教师,如果教师能够主动接近学生,学生消除了隔离感,师生互动才能和谐。

四、练习评价,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数学练习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入过程性评价机制,让学生对练习情况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及时介入点评,或口头评价,或书面评价,或肢体语言评价,都可以给不同群体学生以正面激励,运用科学评价措施,不仅能够激活学生主动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很大帮助。差异性教学中的评价也要体现差异性,同样的任务不同群体学生完成,其评价是不同的,因为学生从训练中获得的学习体验维度存在差异,其评价层次也应该有所不同。

如《千米和吨》的训练设计,教师给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和应用题等内容,前面三种题型属于必做题,最后的应用题中有一些选做题。评价时,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互评活动,首先由学生展示训练成果,其他学生给出分数评价,指出其优缺点,然后教师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的训练题展开当场点评活动。如这样一道题:有一杯牛奶,晓晓喝了一半,用水加满,然后再喝一半,再用水加满,这次她全部喝完,她喝的水多还是牛奶多呢?有学生这样分析:就一杯牛奶,她都喝了,水和牛奶总共喝了两杯,当然是一杯牛奶一杯水了。教师给出评价:一般人都会一步一步推演,你却从结果上向前推演,看来你的思维更独特,有点数学天才的味道了。学生听教师这样评价,感觉非常受用。这样的教学评价,肯定能给学生带来别样的鼓舞力量。

4.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初探 篇四

课本第8、9页的练习一第1~4,7~10题。

【教学理念】:

课堂上要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在练习课上并不是练习的多就好,在于精心挑选练习题,通过练习,使学生的能力和习惯等各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没有括号的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运算顺序。

2、通过练习巩固没有括号的加、减法或乘、除法混合的运算顺序。

3、主要通过练习的教学方式,巩固学过的知识。

4、通过学习,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与关键】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没有括号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养成计算前先明确运算顺序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本习题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第1题。

学生进行口算时,对个别学生进行提问: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该怎样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使学生再现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知识,即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样也为后面进一步练习做好基础。】

2、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列式解答。

列式48-9-5

提问:48-9表示什么?

39-5表示什么?

3、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第3题。

提问:每个六边形要用几根小棒?那每个正方形又要用几根小棒?

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列式:6×8÷4

提问:6×8表示什么?

48÷4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全班汇报,这样学生理解的才会深刻,教师不失时机的让学生进行列综合算式解答,学生结合具体的解决问题,很容易就掌握了学过的知识。】

4、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列式解答。

列式:98+703+594

提问:98、703和594大家都分别看作多少来估算?估算的根据是什么?

98+703+594

≈100+700+600

=1400(辆)

98+703+594=1392(辆)

【设计意图:这里注意了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在具体的计算,然后在对比,这样对于学生的估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5、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第7题

分析:80千米/时表示什么?(表示每小时行80千米)

从县城去省城走高速公路的距离和走普通公路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全班讲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决问题。】

6、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第8、9题

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列式解答,全班讲评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第10题

分析:从下层取出8本放到上层去,两层书的本数就相同?从这句话中分析得出两层书有什么关系?下层比上层多8×2=16(本)

根据分析,让学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比较难的题,课堂上主要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在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布置作业

5.上好小学数学练习课 篇五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一种占据较大课时比重的重要课型,是由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课型。它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上新授课时由于孩子们探究新知的欲望比较强烈,所以课堂氛围比较热闹;一旦上到练习课,课堂好像一下子就不那么热闹了,孩子们也觉得枯燥无味,学得也没有多少兴趣了。而且,很多教师设计练习课时通常是:开场白--出示几道题--学生做--教师批改--学生订正。

这样的练习课设计中有许多弊端:

1、缺乏递进性。教材的练习安排一般都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不断深化而逐步提高难度。教师只简单地把几道题一出示,却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能接受并消化吸收。

2、体现不出实效性。从表面上看,学生在练习,但实际教学却是学生订正过的题下次还会再错。

3、无针对性。练习课上设计的题有的是机械练习和重复操练。

4、无趣味性。这样的练习设计单一,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体现不出素质教育的精神。追根溯源是教师没有能很好地把握练习课的本质与功能,教材研读不到位导致练习的目标定位不准确,练习组织形式与设计欠缺新颖与多样化……

针对这些弊端,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成果,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就如何提高练习课的效率,我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1、练习课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一要深入钻研课标,确定本阶段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二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计划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练习课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练习内容,并对练习进行科学的设计。如教学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后,首先要安排巩固性练习,然后是发展性练习,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是综合练习,沟通新知与其他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范例选择要典型新颖.有层次练习课的课堂设计要合理地选择范例和练习题。一要典型,有助于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解题的.能力。二是难度要适当,选题难度太大,超出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承受能力,将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过多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多层次练习能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促进技能转化,从而达到传授知识一一开发智力一一培养能力的目的。练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力求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获。

6.小学数学三年级《练习课》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中间、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2、 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 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二、基本训练

1、口算

49×3 840÷70 61×7 320÷80

120÷40 18×6 570÷30 65×5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8505÷17 8355÷83 8160÷34

9045÷45 7816÷26 8232÷56

三、综合训练

1、对比练习

2856 ÷28 3840 ÷16

8484 5760

5788 8485

2、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5 12

26)5330 54)5508

52 54

130 108

130 108

0 0

3、计算并验算。

8640÷36 4935÷47 8945÷85

1185÷29 9600÷32 3854÷82

4、文字题

(1)一个数乘63得7560,这个数是多少?

(2)9548是77的多少倍?

(3)除数是24,商7余11,被除数是多少?

四、提高练习

+7004÷34=300 (200- )×26=3640

五、课堂总结

7.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初探 篇七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占用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并且教师在授课时生硬急躁, “填鸭教学”, 为了教学而教学, 丝毫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与新课标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大大背驰, 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 教学过程设计不当

目前,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负责,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进行任何思考, 只是“顺杆爬”, 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这与新课标所提倡的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违背, 学生不会运用所学数学内容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学习积极性还是不能得到提高。

(三) 教学内容定位不准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比如阅读报纸、收听广播, 数学信息无处不在, 可以说它贯穿到一切学科、部门的深处。新课标指出, 在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但分析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很多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往往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脱离, 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守着教材内容不放, 以抽象教学为主。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 认知能力不是很强, 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要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但很多数学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所以造成了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所学知识, 更不要说知识的强化。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

1.必要性。在当今时代, 知识和经济都在迅猛发展, 对人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各类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还必须具有一定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对原有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新课标要求, 所教授教学内容应当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且教学形式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要设计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 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指导思想。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要遵循教学论的指导, 其改革必须紧密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站在小学生的立场, 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数字, 在快乐中练成对数字的敏感,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 创新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目前, 为大家所熟知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充当领军人物,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小学课堂长期缺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样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响应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上主要以教师引导为主, 将课堂时间大部分留给学生, 供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相互讨论。

(二) 改进教学内容, 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 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其许多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 同时又为现实生活服务。新课标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达到学以致用。比如数学教师可以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还可以将生活问题数学化, 这样既符合小学生年龄段的特点,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强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三) 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目前, 社会科技异常发达,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了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 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 在很多小学, 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很少。按照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背景, 传统的方法已很难满足目前数学教学的需要, 这就要求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条件, 争取更多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数学教学方法。各位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特点, 使学生从感觉、视觉、听觉等不同方面更多的感知数学知识, 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学以致用,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还要注重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玉亭.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J].神州, 2012 (9) :162.

[2]刘忠锋.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中外企业家, 2013 (8) :220.

8.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策略研究 篇八

对于数学练习课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学情

这是在设计练习课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弄清楚学生的掌握情况、学困生的疑惑和困难,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设计练习,以求达到人人提高、人人进步,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要注重练习题种类的设计

练习课本身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远远不如新授课,因此在设计习题时就要将针对性、多样性、趣味性、竞争性融为一体,让练习课也生动起来。

针对练习的内容设计与之相关的习题,起到加深认识、理解和运用的目的;再者也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题型的种类,口算、简便计算、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等,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亮点,都能得到发展。

三、练习的形式

小学数学练习课,根据练习内容可以分为专项练习课和综合练习课两种。两种练习课的形式的不同点就在于专项练习课较注重巩固性基础练习和提高练习,而综合性练习课则较注重深化练习和发展练习。

所谓专项练习就是可以在新授课之后,针对教材的某一个重点或难点安排练习;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安排练习,以提高学生辨别的能力;还可以在平时作业或试卷解答中,发现问题和错误为了及时纠正和补漏,一般采用针对性练习。如“练习一”的教学,就是在学习了小数的除法后的练习课,这节课的内容基础性、应用性较强,从小数除法的意义、计算、应用各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对知识的巩固、再提高。而综合练习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教师带着问题进行习题内容设计,要注重对知识的回顾、整理、提高和拓展,要做好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习活动,要注重对知识的再认识、再巩固、再理解和再提高。双方面及时地进行交流、反馈,做到质、量兼顾;能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无论做什么练习都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亲身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

朱熙华.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67).

9.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初探 篇九

监利县黄歇口镇大兴小学杨卫红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课改热点问题之一。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本人的点滴看法。

一、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的《求未知加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

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

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人教版《第几》,在拓展部分,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4根火柴和1支铅笔,请他们把这些材料摆一摆,使铅笔排在第二的位置上。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我预想中的2种情况,即把它们排成一排,从左、右分别数过去,铅笔处在第二的位置上。还有一位学生把这些材料摆成了两排,火柴为一排,铅笔在第二排。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啊!

二、要关注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更要关注合作探究的方法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评价反思等重要学习方式。”诚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

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已基本采用。然而在合作探究的方法上还有待于加强指导。如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只听或看一位优等生发言或操作,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不友好、不主动、不倾听等。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方法指导,学生不知道怎样合作探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其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首先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独立思考,要在所有学生都有了初步想法的前提下再进行交流、探究。其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观点,并对不同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认识。再次,要帮助学生树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团结互助,才能以诚相待,形成良好饿合作探究团体。第四,要帮助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要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要努力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三、要注重教学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

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写数学日记,可以写对某一个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记述他们在课堂上探究的经历,还可以畅谈他们的新发现,更主要的是反思学习方法。学生写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反思的过程,一个创新的过程,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经过教与学的不断反思,数学教学就一定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10.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初探 篇十

教学内容:练习八的第5―9题。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的

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做练习八的第5题: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二、课堂练习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来解应用题,今天我们要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正比例、反比例意义和判断来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1.做练习八的第6题。

指名读题,让学生自己解答。集体订正时,请一个同学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板书; =

教师: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要晒17550吨盐,需要多少吨海水?”该怎样解答?

让学生口头列出比例式,教师板书出来。

教师小结:像这道题,问题虽然变了,但题中基本数量关系没有变。晒出的盐和海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解答这样的.应用题的关键:一是要正确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成什么比例,二是要找准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数:

2.做练习八的第7、8题。

集体订正后,指名讲一讲是怎样想的。

3.做练习八的第9题。

1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练习课;目标;设计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的练习课教学中,一周会设置一节到两节课时的练习课,通过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专门的练习和疑难解答,因此,练习课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习题课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与新课改要求的教学理念相背离,首先,老师布置的习题数目过多;其次,习题的设置没有规律和科学性;第三,老师的教学方式效率不高等,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小学数学练习课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应该针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以及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进行一种全新的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路径的探究,以便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意义

小学数学练习课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获得实践能力,不断总结数学学习的规律。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学懂会用,而不是每一道题都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

二、当前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练习数量过多,增加师生负担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练习题的课程中,老师会采用题海战术,选取非常多的数学习题,让学生在规定的实践内完成,有时还会寻找课外的教学资料,让学生进行数学题的练习。这种教学方式会增加学生和老师的疲劳感,同时教学效率还上不去。练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的过程,在思考中加深记忆,使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思维意识中发生质的变化,这样学生面对不同的题型也能解答出来。但是在大量的练习题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只注重量的增加,學生失去的思考和反思的空间,导致学习的效率并不高。

2.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小学数学属于的数学基础阶段,基本的教训内容是数学计算的基本规则和数学知识的基础常识,因此,小学数学的练习题会有考察学生某一种运算或者数学知识的侧重点,但是老师在选择练习题的时候非常盲目,甚至盲目的提高难度,找一些偏题或者小学奥数的题目,导致很多学生学习数学力不从心,同时在题目的选择上没有规律,没有针对学生某一特定的知识模块进行考察和练习,或者是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的地方进行专项练习,导致学生练习的题目繁杂,难易差异较大,不利于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

3.小学数学的练习课内容安排缺乏一个科学的程序

数学知识是存在很大的关联行的,很多数学知识的环环相扣的,这就需要学生对一块的数学知识具有很牢固的掌握才能保证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因此,老师在数学练习课程的安排时,应该是应该科学合理的分析之后,将数学练习的内容按照数学知识的相关性,进行有条理、有秩序的安排,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学习也会非常的有条理。但是当前的小学数学的练习课程的安排上,完全凭老师的个人意愿,随意性非常大,老师几乎不会对数学教学内容和练习题目进行理性的分析之后,在进行具体的安排,因此,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条理性和关联性也是模糊不清,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数学体系的概念。

4.教学评价和总结的缺乏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通过学生自己联系之后,进行习题正确的讲解,但是老师并没有在学生练习的期间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或者大多数学生在这类题型或者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而也不能去及时的纠正大家存在的问题,知=只是简单的将正确的书序思路和解题程序讲述给同学,导致很多学生存在个人的不解或者疑虑到不得及时的解答和纠正,因此导致很多学生都存在数学知识不明确或者不会应用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老师没能及时的对每一块数学知识的练习进行及时的总结,将大家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

5.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教学中,还是以老师为主体进行的,习题课程的习题设置以及老师对学生的解题的评价等,全都是以老师个人为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能针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选择想要练习的题目,也不能针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陈述,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

三、提高练习课有效性的策略

1.明确练习课的地位和作用,激发教师研究热情

练习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功能、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可见,练习课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教师只有加强学习,充分认识练习课的重要意义,才能高度重视练习课教学,这是提高练习课有效的前提。

2.加强练习设计的研究,提高教师的练习设计水平

(1)明确练习课的目标,根据目标设计练习。首先应提高教师的目标意识、新课程背景下的练习课,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落实”四基”要求,把各知识点的目标分解到每一册的每一节课中,找准练习课的教学目标,分析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的题目,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拔高于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训练而考虑到题目的层次性和可行性、全面性和发展性。

(2)整合教材习题与自编习题,有效设计练习题组。新教材中的有些习题编排与例题不对应,要用好教材中的练习,教师在教学前要对教材中的练习先做一遍,通过做题,明确教材中练习题的难易程度如何,解答的方法有哪些,在此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否需要补充哪些练习等、教师只有清楚上述问题,才能恰当安排练习内容和练习的顺序。

3.转变观念,提高练习课堂组织的艺术和能力

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只不断呈现题目而不进行调节、学生消极疲于应付的状况,通过精心组织课堂练习,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练习中去,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效果。

要上一节高质、高效的数学练习课,既要发挥数学的思维价值,又要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需要教师精心的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练习,组织学生,及时总结,做到“情趣”并茂,其难度不亚于一节新授课。只有努力找到上好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不断提高小学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数学练习课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分支,因此应有效掌握练习课设计的策略研究,使练习课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让学生在练习课上尽情地汲取知识的甘露,热爱数学学习。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获得技能技巧。

总之,只有在教学理念上宠妃认识到练习课的重要性和功能性,在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的情况下,才能制定出一套具有高效率的小学数学练习课程的教学体系,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数学教学的特点,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曹培英.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J].小学教学教师

12.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初探 篇十二

一、练习题设计要“新颖”,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练习课本身较为枯燥乏味, 而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 喜欢新奇的东西, 加之他们的有意注意不能持续太久, 这样需要教师别出心裁、精心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 以此为手段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与练习的欲望。传统的课程教学中, 练习课几乎都是以文字和作业本的形式和以学生个人行为对象来进行。新课程环境下则要求改变这种单一的练习形式。

1.让数学练习变得“有声有色”。传统的练习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 一个作业本一支铅笔一种“黑白”模式中。为种单调的练习已经很难调动学生装的主动参与意识了。现在,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我们完全可以让练习课变得“有声有色”, 如同一盘美味佳肴, 让学生一经看到就产生一种要想吃的感觉。在课堂练习中, 利用色彩鲜艳、有声有色的或图片, 或用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 将练习题材串联起来, 这样通过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 既调动起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好所学知识, 同时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如在做口算练习时, 用《老黄牛与小山羊》课件, 屏幕上显示老黄牛与小山羊的头像, 它们两个在进行口算比赛, 在学生当中选两人模仿, 比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做得快的屏幕上自动出现“哇, 你真棒!”这样, 学生口算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练习也就有了实效。

2.让数学练习走出课堂。克鲁捷茨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传统的数学练习是在课堂上按照老师的指令完成的, 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被抑制, 没能充分地凸现出来。其实, 我们平时在做练习时, 有许多问题在课堂上是无法实现的, 如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时, 如果一味地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学生掌握的只是一些理论的知识, 假设让学生走出去, 在校园里在生活中去寻找、去发现, 这样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 不仅掌握了知识, 同时也感知了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 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

二、练习题设计要“灵活”,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平时,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学生对教师所教的新内容很快就能理解, 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 但是, 在做综合练习时, 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 反映了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 而应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如:学习了“><=”和10以内数的认识后, 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 3○64○210○65○5 (在○里填上“><=”) ;

(2) (2) 3+ () >5; (3) 3< () - () 。

学生对于第一题, 会争先恐后地说出答案, 对于第二题呢?学生犯难了, 从哪里开始思考呢?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想 () >5, 在已学知识的范围内, 哪些数大于5?学生就会想到10>5, 9>5, 8>5, 6>5, 然后再引导学生想3+ () =10, 3+ () =9, 3+ () =8, 3+ () =7, 3+ () =6。因此在题目3+ () >5的 () 里, 可以填7, 也可以填6、5, 使学生明白答案不是唯一的, 思考的时候要全面。学生在初步掌握思考方法的同时, 思考3< () - () 。这题的答案就多了。学生在想出一道时没什么了不起, 鼓励学生想得多才表示越聪明, 使学生产生不满足感, 增强继续探索的欲望。这种形式的练习题使学困生听得了, 优等生吃得饱,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都能产生获取知识的最大的乐趣。

三、练习题设计要“有度”, 为学生提供思维及想象的阶梯

1.练习题的设计要适度, 一是题量适中, 二是难易适度, 教师要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年龄特征, 尽量做到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2.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坡度, 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同时, 学生的素质有差异, 接受能力也强弱。因此, 在设计练习时要体现层次性, 让学困生“吃得饱, 让优生吃得好”。如在《四则运算》练习课中, 设计下列四层练习:

第一层口算练习:45+9-233×6÷9

27÷3×7 48÷8×9

第二层笔算练习:205-138÷327+130×7

25×4-130÷5 99-15×6+10

第三层比较练习:978÷3×66÷3×978

第四层辨析练习:运算顺序相同的打√。

(1) 2×9÷3 (2) 36-6×5 (3) 56÷7×5

2+9-3 36÷6×5 36+7×5

13.数学《认数》补充练习课教学反思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数级,数位名称,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进率等知识。

2、进一步巩固“十进制计数法”熟练读写。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重视估计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十进制计数法”的熟练读写。以及近似数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你知道微米吗?

微米是一个很小的长度单位。1毫米是1微米的一千倍。一根头发的直径约70~100微米,细菌的.大小约是1~2微米,烟尘的微粒直径还不到1微米,而病毒的直径有0.25微米左右。算算看,1米等于多少微米?

二共同探究

1、填空题

⑴68725463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8在()位上,表示8个()。这个数是由()个万和()个一组成。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是()

⑵由8个千亿和8个千万组成的数是(),这是个()位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⑶62070000000里有()个亿和()个万。写成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是()

2、写出下面各数

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是五千一百一十亿平方米。

⑵20我国进口的部分油料数量为:大豆是二千零七十四万吨,豆油是一百八十万吨,菜籽十七万吨。

3、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万”和“亿”作单位的数。

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455000000吨。

⑵联合国预测2075年的世界总人数为10000000000人。

⑶人的脑细胞大约有1000000个至14000000000个。

4、用“万”和“亿”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150498≈326500≈2798000≈7650000000≈2045890000≈

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0□000≈60万47□000≈47万100□000≈100万。

三共同小结,说说又有哪些收获

⑴让学生上网查一查有关大数木的资料。

⑵思考:用4个“9”和4个“0”按下面要求写数,能写多少个?

①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八位数。②只读一个“零”的八位数。

③读出两个“零”的八位数。④读出三个“零”的八位数。

反思:

本次练习是学生在认识了整万数,整亿数以及近似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由故事引入微米,通过举例如:一根头发的直径细菌的大小,烟尘的直径,病毒的直径让学生了解微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2、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练习中设计了三道填充题,两道写数题。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以及数的大小写的转换。并且突破写数和读数中关于“0”的读写难点,为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大下基础。

3、重视估计,发展学生的数感。练习中按排了改数和写近似数,意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数的实际大小的直觉,感受近似数,理解近似数。

14.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初探 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

四、教学具准备

一副扑克牌

五、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8×3=

4×8=

8×6=

7×8= 7×2=

5×7=

6×7=

7×5= 3×7=

2×5=

2×6=

5×8= 7×6=

1×8=

6×2=

6×4= 1×1=

2×2=

3×3=

4×4= 5×5=

6×6=

7×7=

8×8= 3×4=

8×7=

8×4=

6×5= 7×4=

5×1=

6×3=

7×1=

卡片上的题是每列8道,学生2分钟算完题后,老师带领学生订正完口算题后,让同桌两人讨论一共算了多少道?

【设计意图:“一题多功能” 体现了题目的有效性,这是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或在课堂练习时应格外注意运用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和手段。这对于练习的度如何掌握有很大的帮助。“一题多功能”的运用有助于摆脱学生熟能生厌和熟能生笨的弊端,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地发自内心地进行学习。

“一题多功能”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这道题本身具有多功能;另一种情况是,同一道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多种思路,多种解法,常常也是一题胜似十题,自然也可以说是一题多功能。“一题多功能”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也培养了他的优化意识,使之明确数学题不能死记硬背,要讲究策略。学数学不在于会计算几个数学题,更重要的是在于学习“好方法、好策略”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一题多功能”也是华罗庚老先生的统筹方法的具体应用。

本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口诀掌握的程度,也考查了学生运用乘法意义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预设:

生1:我的同桌做了4列,8×4=32,一共是32道,口诀是四八三十二。我的同桌做了32道。

生2:我的同桌做了4列零3道,8×4=32,口诀是四八三十二,再用32+3=35。我的同桌做了35道。

生3:我的同桌做了4列差2道,8×4=32,口诀是四八三十二

再用32-2=30。我的同桌做了30道。

生4:我和同桌一共做了8列,8×8=64,一共是64道,口诀是八八六十四。我和同桌一共做了64道。

生5:我和同桌一共做了9列差1道,8×8=64,一共是64道,口诀是八八六十四。我,再用64+7=71。我和同桌一共做了71道。„„】

(二)利用扑克牌复习8的乘法口诀

老师让学生拿来扑克牌,四人一个小组,每人抽一张,用抽出牌的数和8相乘,迅速说出结果和口诀。

当有的孩子拿到

10、J、Q、K时,没有现成的口诀能够解决问题,学生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设计意图: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都不能直接依赖于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只有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并生成新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实现。因此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学生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创新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思维习惯,为今后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老师这些数,孩子指了指

10、J、Q、K,我们不知得多少;教师引导,我们刚才的口诀是没有学到它们,但是,我想同学们一定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小组四个人商量商量。”

学生们想的办法可能有:

生1: 因为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多一,积就多8。我们刚刚学过八八六十四,64+8=72,8乘9得72,72+8=80;8乘10得80,8乘11得88,8乘12得96,8乘13得104。

生2:因为五八四十,8乘10就是两个五八四十,40+40=80。

生3:因为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8乘11就是40+48=88。

生4:因为六八四十八,8乘12就是48+48=96。

生5:因为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6乘13就是48+56=104。】

15.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初探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练习设计,优化研究

复习课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进行合理有针对性的练习是复习的最好办法。 小学数学的复习课程, 讲究的是对于课程的把控, 以及内容的精益求精。 对复习课程中练习题目的设计, 要尽量的趣味化与实用化, 让学生可以通过练习更好地运用知识。 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了解, 把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与理解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对小学数学复习课程的认识

课程的复习往往分为以下环节, 首先是知识的整理, 其次是练习与反馈, 这些过程在复习中都非常重要。 但是很多教师对复习课的认识存在误区, 很多教师为了做题而做题, 并不能很好理解练习课程的意义。 在复习课程中, 有些教师仅仅只是将课本中的练习进行讲解, 让学生进行巩固, 加以熟练, 但是这样并不能达到通过做题复习的目的。 复习课中的习题是要将课堂上讲解的知识进行理解, 并通过训练达到一定的应用技巧, 并不是进行简单的机械重复。 练习题要有针对性与实践性, 通过练习将平时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并且进行梳理与归纳,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此外有的教师崇尚题海战术, 这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大, 认为做大量的题就一定会提高成绩。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练习要有针对性, 对于典型的题目应当加大力度进行讲解与训练, 但是许多偏题难题怪题让学生花大力气进行学习与思考, 并没有什么用处。 选择好复习的模式与练习的方法, 学生复习起来必定事半功倍。比如小学中学习的四则运算, 相对于加减法、乘法与除法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因此教师在复习时应当着重进行乘法除法的练习, 并且将复习重点放在乘法口诀上, 让学生在不足的地方多加练习。

二、明确正确的课程设计原则

复习课在进行的时候一定要有章法可依, 同时进行的练习也不是凭空出现的, 而这些教学活动的设计必定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就是要紧贴教学目标, 如果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复习课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在进行一节复习课的同时, 首先要关注的是其目标是否准确与全面。 只有明确并紧贴了教学目标, 复习课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此外数学知识星罗棋布, 具有一定的发散性, 因此如何通过一堂复习课与一定量的习题将散落的知识串联起来, 是影响复习课程的关键。 其次就是对内容的精确把握, 在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不但要考虑课程的质量, 还要明确习题的数量, 既不能让学生产生疲惫的感觉, 又要能达到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除了这些以外, 复习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梳理知识与理解知识的能力, 通过针对且有效的练习, 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自行发现规律并且进行总结。 比如在讲解提取公因式的知识中, 许多学生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 通过复习课中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专项练习, 在大量习题中寻找运算规律, 达到学习总结的目的。

三、复习课程中应该满足的要求

复习课并不是盲目进行的, 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与接受情况有要求地进行。 在日常的复习中, 教师最应当注意的是保持课堂的趣味性。 旧知识的复习不同于学习新知识, 学生对这类学习往往缺乏动力,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设计课程。 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课堂上。 比如在学习分数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进行练习, 可以是一杯果汁也可以是一袋零食, 通过不同数量的分配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概念。 或者也可以根据知识的深浅与多少进行教学游戏, 通过闯关、竞猜、抢答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复习。 其次复习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面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学习难点进行专项练习。 这个过程可以是固定的, 也可以是动态的, 通过教师对学生基础的掌握决定专项练习的范围。

四、结语

数学复习课的练习, 与学生的学习与进步有着重要关系。而良好且匹配的教学设计对于复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精心设计并组织课程, 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还能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得到知识应用的技巧,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叶艳梅.对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练习设计的思考[J].成功 (教育) , 2012, 22:45.

[2]武玉芳.小学数学复习课的优化设计与实践研究[J].学周刊, 2013, 14:80.

[3]管珏琪, 苏小兵, 郭毅, 祝智庭.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015, 03:103-109.

16.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初探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练习课;问题;对策

一、小学练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目的性,盲目练习。部分练习课存在习题单调重复,学生无法从练习中领会知识结构,无法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无法再次渗透知识的形成、演变过程。

(二)层次不清,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关注。部分练习课由于设计上的问题,简单地“一刀切”,导致有学生“吃不饱”,有学生“吃不了”,而这样耗时耗力的练习对学生掌握和内化知识不起任何作用。

(三)缺乏思维拓展的机会。在练习课上,如果教师不顾教学内容变化,总在新课后就让学生背诵结语,再开始高强度的练习,学生往往是把定律、公式等背得有板有眼,但面对变式练习就常无从下手。

(四)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解题技巧的训练。在练习课的教学中经常见到得就是,教师提一个问题,一位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符合答案教师就再提一个,一问一答看起来挺热闹。但有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却又没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的时间,只要问题有了答案,任务就算完成,也就失去了继续思考的余地,对其他学生来讲是无效的练习。

二、在练习课中提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提供一个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数学的乐趣,自发进行思考练习。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温习和再现,一方面有利于接下来灵活运用各种公式求面积;另一方面,通过梳理,学生将新授课的所得进行再认识的加工,归类整理,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有一个更为直观形象的认识。

(二)优化教学设计,结合场景拓展深化,进行有层次的变式练习。在练习课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练习内容,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调配,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自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综合练习,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自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信息窗时,首先,教师根据各信息窗新授教学中的问题仿例练习,有针对性地设计抢答各种颜色使用多少涂料的环节,将各种图形综合出示,学生迅速做出判断,不但进一步明确了各种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教师又出示了判断、改错的基本练习题,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明确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梯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任意一个图形是这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培养学生谨慎、严密的数学思维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易混淆、易出错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同中辨异、异中求同,使新旧知识串线联网,让学生逐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基于上述练习带给学生的知识新起跑点,教师又提供了两道有一定难度的发展题。首先,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腰长,求组合图形花坛的面积。训练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殊表现形式,感受图形的千变万化。但是也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求面积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求面积离不开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公式,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加灵活地运用书本知识。其次,根据竹篱笆的周长求面积,考察了学生的分析能力,需要一定程度生活经验的累积。题材来源于书本上图形的周长,但是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并提高了学生学习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兴趣,鼓励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

(三)回归知识本体,进行总结梳理。这是一节练习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师生总结,学生进一步梳理所得,加深对所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和深层次思考,从而将新知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回归情境,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下课前也可留下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题目,引发学生对与本节练习内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就像鱼儿离不开水,同样优质、高效的课堂绝对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师只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数学素质的提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刘仍轩.情境串教学法[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

[2]吴亚萍.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汪绳祖.小学数学教育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李烈.我教小学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黄爱华.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上一篇:家乡的风味小吃作文300字下一篇:保时捷品牌介绍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