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薪酬管理要点

2024-09-29

第五章薪酬管理要点(共7篇)

1.第五章薪酬管理要点 篇一

第五章薪酬管理

重点1:薪酬调查的具体程序和步骤

1.确定调查目的;整体薪酬水平的调整、薪酬制度结构的调整、薪酬晋升政策的调整、岗位薪酬水平的调整

2.确定调查范围:调查的企业、调查的岗位、调查的数据、调查的时间段

3.选择调查方式:企业之间相互调查、委托中介机构调查、采集媒体公开信息、问卷调查通信调查

4.统计分析调查数据:数据排列、频率分析、趋中趋势分析(简单平均、加权平均、中位数)、离散分析(百分位、四分位)、回归分析、图表分析

5.提交薪酬调查分析报告

附---薪酬调查的作用

(1)为企业调整员工的薪酬水平提供依据。

(2)为企业调整员工的薪酬制度奠定依据。

(3)有助于掌握薪酬管理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4)有利于控制劳动力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重点4:企业工资类型及设计程序和原则

企业工资制度类型:岗位工资制、技能工资制、绩效工资制、特殊群体工资(管理人员工资、经营者年薪、团队工资—平行、流程、项目)。工资设计程序如下:

1.确定工资策略(高弹性类、高稳定类、折中类)

2.岗位评价与分类

3.工资市场调查

4.工资水平的设定

5.工资结构的确定

6.工资等级的确定

7.企业工资制度的实施与修正

企业工资设计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竞争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合法性原则 2007.11问题二:(重点5:)宽带式工资结构的设计程序

1.明确企业的要求(企业文化、价值观、经营战略目标)

2.工资等级的划分

3.工资宽带的定价

4.员工工资的定位(绩效曲线法、新技能获取情况、员工关键能力)

5.员工工资的调整

重点6:制定薪酬计划的程序

1.通过薪酬市场调查,比较企业各岗位与市场上相应岗位的薪酬水平

2.了解企业财务状况,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策略,确定企业薪酬水平采用何种市场薪酬水平

3.了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4.将前三步骤结合画出一张薪酬计划计算表。

5.根据经营计划预计的业务收入和前几步骤预计的薪酬总额,计算薪酬总额与销售收入的比值,将比值与同行业比值进行比较,小则可行,大则调整。

6.各部门根据企业整体的薪酬计划和企业薪酬分配制度规定,制定本部门薪酬计划上报人力资源部门,由人力资源部门汇总。

7.如果汇总的各部门薪酬计划与整体薪酬计划不一致,需要再进行调整

8.将确定的薪酬计划上报企业领导、董事会报批。

2008.5简答题薪酬调查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排列法、频率分析法、趋中趋势分析、离散分析、回归分析法、图表分析法

2008.11 工作岗位分类及生产性岗位进行纵向分级的主要步骤。

问题一-重点3:工作岗位分类的主要步骤

1.岗位的横向分级

2.岗位的纵向分级

3.根据岗位分类的结果,制定各类岗位的岗位说明书,作为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依据

4.建立企业岗位分类图表,说明企业各类岗位的分类及其配置状况,为企业员工的分类管

理提供依据。

问题二:生产性岗位纵向分级方法:

1.选择岗位评价要素;

2.建立岗位要素指标评价标准表;

3.按照要求评价标准对各岗位打分,并根据结果划分岗级;

4.根据各个岗位的岗级统一归入相应的岗等(方法:经验判断法、基本点数换算法、交叉岗位换算法)。

附加:考试指南--简答题:管理性岗位纵向分级的方法?

(1)精简企业组织结构,加强定编定岗定员管理,对企业岗位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改进。

(2)对管理岗位进行科学的横向分类。在将管理人员岗位划分为若干中或小类的过程

中,应充分体现分类管理的原则,将企业单位管理岗位划分为管理类、技术类、事务类等多个中类之后,再细分为若干小类,并在每一职系建立相应的岗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3)为了有效地完成管理岗位划岗归级的任务,评价要素的项目分档要多,岗级数目

也应多于直接生产岗位的岗级数目(一般为1.4~2.6倍)。

(4)在对管理岗位划岗归级后,应对管理岗位岗级进行统一列等,从而建立管理类、技术类以及事务类等管理岗级之间对应的关系。

考试指南--简答题2.工作岗位横向分类的原则

(1)岗位分类的层次宜少不宜多。(2)直接生产人员岗位的分类应根据企业的劳动分工与协作的性质与特点来确定;而管理人员岗位的分类则应以它们具体的职能来划分。(3)大类、小类的数目多少与划分的粗细程度有关,在分类的粗细方面,应以实用为第一原则。

年薪制的内涵:利益联系、年薪挂钩、支出、决定

1.实行年薪制的企业,经营者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相分离,而与企业利益相联系;

2.经营者的年薪与员工工资制度相分离,而与工资责任、决策风险、经济效益挂钩;

3.年薪不在员工工资总额内列支,固定工资从管理费用中支出,浮动工资从企业税后利润

中支出;

4.经营者的年薪及调整由企业的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决定。

企业年金设计程序:确定补充养老金的来源、确定每个员工和企业的缴费比例、确定养老金支付额度、确定养老金的支付形式、确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的时间、确定养老金基金管理办法。

补充医疗保险设计程序:确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与额度、确定补充医疗保险金支付的范围、确定支付医疗费用的标准、确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办法。

2007.5 综合题------对XX公司薪酬体系的建议。

XX公司的薪酬制度虽然有很多优势,但要保证其有效的运行,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掌握市场薪酬水平变化,及时进行薪资调整,提高薪酬制度的对外竞争力。

2.不断完善绩效管理制度,为薪酬制度的运行提供依据,保证薪酬制度的公平合理。

3.在贯彻薪酬制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并完善沟通平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不断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完善薪酬制度。

4.注意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对高层管理者、核心技术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员工推

行长期激励,如年薪制,期权和股权计划等。

2009.5 综合:

问题一:该公司应采取哪些措施对员工的薪酬制度进行再设计、再改进?

该公司应根据企业发展的中长期方向和目标,坚持“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公平性”的基本原则,采取以下步骤,对公司的薪酬制度进行再设计、再改进。

1.对全部岗位进行工作分析,建立健全定编、定岗、定员和定额等各项基础工作。

2.对各类岗位进行系统的岗位评价和分类分级,以保证薪酬对内的公平公正性

3.建立薪酬调查的制度,定期进行薪酬市场调查,掌握同类企业员工薪酬水平的变动情况,以提高公司员工薪酬水平,保持公司薪酬的市场竞争力。

4.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的状况和财务实力,对各类员工的薪酬结构进行再设计,采用适合岗

位性质与工作特点的工资和奖励制度

5.定期进行员工薪酬满意度调查,掌握员工的动态,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

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6.注重于员工薪酬制度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提高其相互配套性和支撑性,如员工绩效管

理、培训开发等管理子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2007.11 综合题:问题一:该公司工资体制存在哪些问题?

1.核心技术、管理岗位员工的工资偏低,对外缺乏竞争力,容易造成人员流失。

2.工资等级过多,对员工缺乏激励性。

3.工资调整过于随意,缺乏公平性。

2009.11综合题 问题一:该公司的薪资制度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1.没有认真贯彻执行现行的薪资制度,结合题。

2.从该公司薪资制度适用性上看,应用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结合题。

3.从该公司薪资制度的结构上看,虽然岗位薪点值能够体现各岗位员工的劳动差别,但按

岗位薪点数折算出来的绩效薪点值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员工个人的实际贡献程度。

4.没有坚持薪资对外公平性的原则,及时掌握劳动力市场价位变动情况,适时地调整企业

员工薪资水平。

2009.11综合题 问题二:一个科学合理的薪资制度应体现哪些基本要求才能发挥激励员工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薪资制度应体现的基本要求)

1.员工的薪资分配必须体现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成为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点

2.员工的薪资分配必须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被全体员工所认

同,企业内部才能创造一种共同语言,才能从思想和行动上形成一股合力。

3.员工的薪资分配必须解决好价值分配中的三对矛盾,即现在与将来、老员工与新员工、个体与团体的矛盾,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4.员工的薪资分配必须有利于培养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

5.企业应当逐步完善薪资管理的基础工作,如确立薪资的市场调查机制,健全工作岗位分

析评价以及绩效考评制度,实现薪资制度的整体性和配套性。

2009.5综合题:问题二:应当采取哪些配套的激励措施?

1.公司领导层要转变观念,树立“以为为本”的经营管理思想。针对..现状,其重点应当

建立以薪酬制度为基础的员工激励机制,使企业进入“高薪资、高效率、高效益”的良

性循环。

2.强调外在激励的同时,更应当重视内在激励。强化基于岗位工作本身带给员工的胜任感、成就感、责任感、事业心、影响力、个人成长和富有价值的创造等。

3.引入适度的竞争机制。感觉差距,感觉竞争的危机

4.创造公平的工作环境。任何不公平都会影响员工的情绪和效率,降低激励效果。公平体

现在各个方面:招聘录用、绩效考评、教育培训、劳动报酬、晋升调动等。

5.加大对团队绩效奖励的力度,以倡导团队的合作精神,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

6.设计适合员工需要的福利项目。高薪只是短期内人才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的体现,而福利

则反映了企业对员工的长期承诺。

7.在依据充分、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奖惩制度。

8.将公司长远发展与员工短期目标密切结合在一起,帮助业务骨干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建

立双赢的职业观。

重点2:案例分析题---员工薪酬满意度调查(一般存在问题描述及对策建议)

描述:1.现行的技术等级工资加奖金的制度,只能反映员工的技能和绩效的差别,不能反映出各种岗位的劳动差别。

对策:1.通过市场调查,掌握同行业同类岗位薪资水平的相关信息,根据对外具有竞争的原则。。全面调整,使其接近或达到市场同类企业薪资水平。

2.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对该公司的各类工作岗位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为薪资制度体现岗位的工作价值提供依据。

3.确立严格的劳动定额管理制度,完善各类人员的绩效考评体系,为确立内部公平公正的薪资制度奠定基础。

4.(联系案例分析)由于该公司属于。。为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一般员工宜以岗位工资和技能工资为基础,采用组合型薪资制度。

5.在进行岗位评介和完善绩效考评制度的基础上,对中级管理人员实行宽带式薪资结构。

6.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实行年薪制或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等长期激励的薪酬制度。

考试指南--案例分析题

分析:如何操作才能使A公司达到薪酬调整的目标并走出困镜?

1.策略

A公司新的薪酬制度应以提高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公司产品市场份额为宗旨,要充分体现公司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和薪酬分配制度的竞争性、激励性作用。

2.具体方案和操作程序

(1)基本原则:按劳取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收入与贡献挂钩,实行浮动考核、动态管理。

(2)为了体现薪酬分配制度对外公平的功能,公司对一线部门员工倡导实施“市场化工资分配制度”。

(3)公司对市场部、销售部各职位采取平等竞争、择优上岗。

(4)公司一线部门(研发部、市场部、销售部)由三部分构成:市场工资+提成工资+津贴。

①市场部和销售部人员工资构成:

市场工资:(本地区)同类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的75%;

提成工资:是指销售人员完成公司销售计划后按公司确定的比例提成;

津贴:公司将对新老产品的销售员给予不同的津贴(津贴根据产品的推广难度确定,新老产品津贴比例确定为3∶1,基数由公司确定)。

②研发部人员工资构成:

市场工资:(本行业)同类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的80%。

提成工资:以产品销售额为基础按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采取递增方式计提,1~6月为销售额的8‰,以后每6个月递减1个点。最终控制在0.5‰。

(5)以上三部门负责人不参与内部分配,公司对其采取年金分配方式。

3.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市场工资不能准确了解,定位不准。方案不能得到广大职工的理解和认可,可采取职工代表大会协商的办法确定。

(2)研发部、市场部、销售部可能就薪酬水平问题相互扯皮,处理不好将事与愿违,破坏内部的合力,这样就会给企业造成极大损失。对策:加强各部门的相互沟通,工资方案设计要灵活、可控,以便根据情况随时调整。

(3)改革后,销售人员间的工资差距拉大,部分工资低的销售人员更喜欢以前“大锅饭”形式的工资,会排斥新的工资形式。首先,应对这类员工进行教育培训,改变他们的观念,使其接受新的工资形式;其次,为销售业绩高的员工与销售业绩低的员工提供交流平台,让他们交流经验,共同提高;最后,裁减培训后仍无法适应新工资形式的员工。

横向分级步骤与方法(3步2法)

1.将企事业单位内全部岗位,按照工作性质划分为若干大类,即职门;

2.将各职门内的岗位,根据工作性质的异同细分,把业务相同的工作岗位归入相同的职组;

3.将同一职组内的岗位再一次按照工作的性质进行划分,把业务性质相同的岗位组成一个

职系;

按照岗位承担者的性质和特点,对岗位进行横向的区分。

按照岗位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

2.第五章 立项管理 篇二

(1)项目的必要性

(2)项目的市场预测

(3)产品方案或服务的市场预测

(4)项目建设必须的条件

2、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的内容:投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财务可行性、组织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风险因素及对策

3、评标委员会构成:具有高级职称或同等专业水平的技术、经济等相关专家、招标人和招标机构代表等5人或5人以上单数组成,专家不得少于2/3。

4、项目评估一般由第三方进行,目的是审查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可靠性、真实性、客观性,为银行的贷款决策或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合同条款包括:当事人的名称和地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和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方法等。

6、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主要步骤:

(1)初步可行性研究

(2)详细可行性研究

(3)项目论证

(4)项目评估

3.第五章 监督管理 篇三

省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的食品,纳入省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风险监测范围。

第三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监督抽检,并向社会公布检验结果。

监督抽检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不得向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收取任何费用。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接受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的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生产经营场所公布监管人员信息、投诉举报电话以及日常监督检查结果。

第三十四条 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发现其生产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经营,通知有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

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应当对停止经营的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并将处理情况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十五条 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对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应当立即处置,封存有关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等;发生食物中毒的,应当立即送医疗机构救治,并在2个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收治医疗机构对疑似食源性疾病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第五章 监督管理 篇四

没有设立法制机构的单位,应当指定专门机构或者专职人员负责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并建立健全本单位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

第四十条 制定机关应当至少每隔两年进行一次规范性文件清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制定机关应当及时清理:

(一)与法律、法规、规章或者相关政策规定不一致的;

(二)调整对象已不存在的;

(三)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

(四)其他应当及时清理的情形。

规范性文件清理意见形成后,应当由制定机关的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清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布。未列入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第四十一条 规范性文件实行目录和文本动态化、信息化管理,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根据规范性文件清理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并向社会公布。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数据库,方便公众查询。

第四十二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每年年初应当制定规范性文件监督检查计划,定期监督检查各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的规范性文件管理情况。

第四十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工作情况纳入年度依法行政考核范围,监督各项制度、措施的贯彻执行。

第四十四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规范性文件违法或者不适当的,可以向制定机关或者负责备案审查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投诉或者提出书面审查建议。

受理审查机关应当自收到审查建议之日起60日内审查完毕并告知当事人;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审查完毕的,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30日。

第四十五条 政府法制机构在备案审查、监督检查、处理投诉和异议审查建议时,认为规范性文件存在问题的,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与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上级规范性文件相抵触或者违反法定程序的,由政府法制机构向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发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意见书》,要求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限期纠正;逾期未纠正的,报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撤销;

(二)与其他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相矛盾的,由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协调解决或者界定;经协调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由政府法制机构提出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三)在形式及制定技术上不完善的,由政府法制机构通知制定机关改正。

第四十六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在接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或者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的处理意见后,应当于20日内将处理结果报送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

第四十七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政府法制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并依法对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追究责任:

(一)超越法定权限制定规范性文件,或者一年内制定两件以上(含两件)主要内容和措施与上级文件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规范性文件的;

(二)制定规范性文件未按规定程序听取意见或者未经集体讨论决定公布施行的;

(三)制定规范性文件应当进行听证而未听证或者应当进行风险评估而未进行风险评估,以及评估、听证后仍存在问题而制发的;

(四)制定规范性文件未经合法性审核而公布施行的;

(五)未按本规定向社会公布规范性文件或未按规定报备规范性文件或者年度文件目录的;

(六)违法制定规范性文件,造成不良后果的;

(七)拒不执行备案受理机关处理决定或政府法制机构处理意见的;

(八)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书面审查建议的规范性文件逾期未处理的;

(九)其他严重违反本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对违法规范性文件组织实施案例评析,应当进行教育、警示,促进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的落实。

5.第五章 财务与资产管理 篇五

第三十二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展规划,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年度预算,严格执行预算编制程序。年度预算经国家财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严格执行预算,如有重大调整,须报国家财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三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制年度决算报告,报国家财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四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资助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第三十五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按照捐赠协议管理和使用接受捐赠的资金。

6.第五章 劳资沟通与民主管理 篇六

复习思考题

1、企业公开信息的指标一般分为哪几类,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企业公开公开信息的指标一般分为四大类:(1)企业重大决策;

(2)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重要问题;(3)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

(4)与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主要内容是:

(1)企业重大决策主要包括: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投资和生产经营重大决策方案,企业改革、改制方案,兼并、破产方案,重大技术改造方案,职工裁员、分流、安置方案等重大事项。

(2)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重要问题主要包括:生产经营目标及完成情况,财务预决算,企业担保,大额资金使用,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大宗物资采购供应,产品销售和盈亏情况,承包租赁合同执行情况,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落实情况,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等。

(3)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职工提薪晋级、工资奖金分配、奖罚与福利,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侃侃保障基金缴纳情况,职工招聘,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评优选先的条件、数量和结果,职工购房、售房的政策和住房公积金管理以及公益金的使用方案,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措施,职工培训计划等。

(4)与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主要包括: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员情况,企业中层领导人员、重要岗位人员的选聘和任用情况,干部廉洁自律规定执行情况,企业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企业领导人员工资(年薪)、奖金、兼职、补贴、住房、用车、通讯工具使用情况,以及出国出境费用支出情况等。

2、简述企业公开信息指标的评估原则。

答: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所采用的科学方法等方面。设计公开信息指标体系时,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同时,公开信息指标体系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定性、定量方法,都必须是客观的抽象描述,抓住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和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对客观实际抽象描述得越清楚、越简练、越符合实际,科学性越强。

2)、系统优化原则:公开信息对象必须用若干指标进行衡量,这些指标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

3)通用可比原则:通用可比性指的是不同时期有及不同对象间比较,即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4)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指的是实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首先,指标要简化,方法要简便。其次,数据要易于获取。再则,整体操作要规范。最后,要严格控制数据的准确性。

5)目标导向原则:要对企业公开信息的指标进行评估,就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衡量是否符合目标导向的要求:(1)选取的指标是否反映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2)选取的指标是否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需要让职工清楚、明白的事项。(3)选取的指标是否容易引发矛盾和产生误解,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的问题。(4)选取的指标是否立足企业、遵循循序渐进的要求。

3、厂务公开制度的负责人、相应机构、指导原则以及公开事项分别是什么? 答: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实行厂务公开的责任人,同时企业应当建立相应机构或者确定专人负责厂务公开工作。企业实行厂务公开应当遵循合法、及时、真实、有利于职工权益维护企业发展的原则。

2012年新颁布的《企业民主管理规定》对厂务公开规定内容如下: 1)经营管理的基本情况;

2)招用职工及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 3)集体合同文本和劳动规章制度的内容;

4)奖励处罚职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以及裁员的方案和结果,评选劳动模范和优秀职工的条件、名额和结果;

5)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安全事故发生情况及处理结果;

6)社会保险以及企业年金的缴费情况;

7)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和职工培训计划及执行的情况; 8)劳动争议及处理结果情况;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其控股企业除公开上述相关事项外,还应当公开下列事项:(1)投资和生产经营管理重大决策方案等重大事项,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生产经营目标及完成情况,企业担保,大额资金使用,大额资产处置情况,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大宗物资采购供应,产品销售和盈亏情况,承包租赁合同履行情况,内部经济责任制落实情况,重要规章制度制定等重大事项;(3)职工提薪晋级,工资奖金奖收入分配情况,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情况;(4)中层领导人员、重要岗位人员的选聘和任用情况,企业领导人员薪酬、职务消费和兼职情况,以及出国出境费用支出等廉洁自律规定执行情况,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员的结果;(5)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事项。

4、撰写厂务公开分析报告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1)厘清报告阅读的对象及报告分析的范围: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报告的写作角度、深度也就不同。分析报告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2)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数据和事实说话:准确的数据以及对发展前后的对比,使报告显得富有说服力。因此,需要对要分析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必须的时候可以制作问卷,向职工进行征询,使分析言之有据。成绩和问题都要涉及,但在表述上要客观,勿轻意下结论。实事求是,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更不能弄虚作假,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5、简述劳动关系的定义以及劳动关系的建立、维系和终止?

答:《劳动法》中所规范的劳动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特征:1)劳动关系是在现实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者有着直接的联系。2)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所在单位。3)劳动

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所在单位的成员,要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以及有关制度。

劳动关系的建立,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实际发生劳动关系,亦即劳动关系在事实上开始存续。“用工”是劳动关系建立的标志。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明确权利义务的依据。第一,当订立劳动合同与用工行为同时发生时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劳动关系在法律上最为理想的状态。第二,先签合同后用工。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尚未用工,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相当于一个月工资标准的赔偿金和为订立、准备履行劳动合同而支出的必要费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尚未用工的,劳动者可以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第三:先用工后签合同,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6、简述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内涵。

答: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实现企业自我发展的同时,承担对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是:从微观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对企业以外的社会环境层面上的责任,如社会风气、慈善事业、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领域。即微观层面上的企业社会责任更加强调的是非经济领域的责任。与此相反,从宏观角度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其对社会应承担的一切责任的总和,即包括经济责任、非经济责任、利益相关者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伦理责任等。

7、简述劳动协商决定事项落实情况评估的内容和标准。

答:劳动协商决定事项落实情况评估的内容是:包括三个方面,1)协议方案是否合理、2)实施行动是否得力、3)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评估标准是:1)行动标准、收效标准和效率标准,2)事实标准与价值标准。

8、简述协商决定事项落实情况评估的实施方式。

答:实施方式是:1)评估的常用方法:在评估中既有定量分析也有定性分析,定性分析主要通过深入解剖少数个案而获得对整个协议执行及其收效的深入了解。定性分析收集资料的方式主要有对个案的深入访谈、小组座谈、典型单位文献资料分析等。评估中的定量分析主要通过广泛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从而获得对协议执行及其收获的数量分析结论。

2)评估的组织及实施方式:协商协议评估一般也需要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评估工作的主要环节包括评估计划的拟订、评估者和评估机构的选定、评估的实施、评估报告的撰写等,评估计划的拟订是劳资协议评估工作的首要环节。评估计划的内容包括对评估工作的执行者、内容、标准、方法与步骤等环节的具体规定,以及对评估工作需要经费及组织方式的安排。

评估计划拟订完成和评估队伍组建之后,就可以按照评估计划展开评估工作,评估者通过收藏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评估结论,然后写出评估报告。评估报告是评估工作的最终产品,其内容一般包括对评估工作进程及方法的介绍和说明,评估结论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等内容。

9、简述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机构、组织原则、工作制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答: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机构包括:大会主席团、代表团(组)和根据工作需要而设立的经常性或临时性的专门小组。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是职工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组织领导机构,并主持会议。其成员应包括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企业的领导干部。其中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应超过半数。主席团成员必须是本届职工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其人数可根据职工代表人数多少决定,主席团不实行常任制。

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也是职工代表大会的基本制度,它是职工代表大会协调行动、集中意志、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职工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反映了职工、职工代表、职工代表大会之间的个人服从组织、部分服从整体、少数服从多数的关系,民主集中制是把高度民主与高度集中结合起来的组织原则,它要求职工代表大会既要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智慧,又要有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组织纪律性。

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制度包括:职工代表大会的会议制度、职工代表大会专门小组工作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团(组)长和专门小组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职工代表活动制度以及民主管理考评制度。其中,职工代表大会会议制度包括决定职工代表大会的届期、每年召开会议的次数、会议议题、议程、决议形成与修改等事项。

10、简述职工代表大会决议的检查督促工作内容。

答:为切实保证职工代表大会决议的贯彻落实,工会要组织职工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小组)和职工代表,对决议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检查督促的形式主要有:

1)会后检查。一般在每次职工代表大会后2个月左右,由工会组织职工代表团(组)长和有关职工代表组成检查团,进行检查。

2)专题检查。对职代会决议中的重点、难点或职工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专门小组进行检查。

3)总结检查。在下次职代会开会前的1个月左右进行,对上次职代会闭会以来决议的落实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价。表彰执行决议好的部门和个人,批评和质询工作不力的部门和个人,必要时追究这些部门和个人的责任,向职代会提出处理意见。

4)大会检查。

检查督促和程序和方法是:1)提出贯彻执行和落实职代会决议的要求。2)职代会闭会后,及时检查向职工群众传达贯彻的情况。3)检查贯彻落实情况。4)写出书面总结。

做好职代会决议贯彻落实的检查督促工作应注意三点:一是事先要做好充分准备,确定检查的内容和重点,拟定详细的检查督促方案;二是检查组成员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有关企业管理知识,明确检查的要求、掌握检查的方法,对检查内容有一个一致的审查标准;三是检查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既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又找出差距,帮助改进。

11、职工代表大会决议的主要落实途径有哪些? 答:职工代表大会决议的主要落实途径有:

1)发布落实决议通知。这是当前各企事业单位落实职代会决议的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途径。

2)通过职工代表落实职代会决议。一些单位为了强化职工代表对落实决议的职责,在大会闭会后会专门向职工代表发布通知,敦请他们在各自的部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组织职工学习职代会各项决议,带领予以落实。

3)对决议目标进行分解,以行政会议的方式进行落实。企事业单位的职能部门是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主体。为了落实好大会各项决议,企业领导者可以通过联席会议的方式,确定落实各项决议的具体承担部门,并责令它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出落实方案,方案除了上交企业领导部门外,还要交工会委员会一份备案。

12、简述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的工作机制。答: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的工作机制有:

1)信息沟通机制。必须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让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了解全面详细的情况。

2)咨询参谋机制。从实践经验来看,可以为职工董事、职工监事成立“智囊团”之类的组织,还可以聘请咨询服务机构或有关专家、学者为职工董事、职工监事提供好的的建议。

3)监督机制。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应定期向职代会汇报,做述职报告,一年至少一次。由职工代表对他们进行评议,然后职代会做出决议。如果过半数职工代表对职工董事或监事工作不满意,就应该罢免或撤换,并做相应替补。

4)保护机制。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依法行使职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压制、阻挠和打击报复。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任职期间及不担任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后,公司不得解除其劳动合同,或者做不利于其工作条件的岗位变 动。5)工作指导机制。上级工会应加强对职代会和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工作的指导,加强对职工代表的咨询,不断提高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和参与管理的能力,依法维护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合法权利。

13、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的创新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1)建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述职制度。2)建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联系群众的制度。3)建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了解企业情况的制度。4)建立职工董事、董事会参与决策前的论证制度。5)建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培训制度。6)建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权益保障制度。

14、简述国外员工民主参与的一般形式。答:国外员工民主参与的一般形式有:

(1)集体谈判。集体谈判是西方国家劳动关系管理中核心制度之一,也是员工通过工会组织参与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当前,集体谈判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谈判范围分散化,职责向基层转移;二是谈判的内容不断扩大。在谈判内容上,过去许多国家集体谈判的内容只限于工资和劳动条件,现在谈判的范围扩大了,如工会权利、员工代表权利、参与管理形式、假日和养老金等都列入谈判范围,甚至人事、公司投资及搬迁等过去被认为是资方管理特权的问题也被列入谈判范围。

(2)工人委员会制。从组织上看,基本上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企业管理者代表和员工代表按人数对等原则组成,类似劳资联席会议;另一种子是由工厂全体员工选出的员工代表组成,不论是否是工会会员都可以当选员工代表。

(3)员工董事、监事制。董事会或监事会中的员工代表制度是公司最高管理机构中的员工参与制度。在实践中,这种体制可分为一级委员会制(董事会)或两级委员会制(监事会和管委会)两种形式。员工董事、监事制的意义在于,员工董事在员工和雇主之间建立了一个结合体,员工董事通过提供他们的观点和经验提高了决策会议的质量和决策的质量,员工的利益要求也能够更多地在企业决策中得以体现,确保员工对董事会的决策有更大的认同,并且通过让员工了解管理方的问题来减少劳资冲突,创造一种劳资相互信任的氛围,促进劳资合作。

(4)员工自治小组。员工自治小组是车间和班组一级工作现场员工直接参与经济管理的一种形式,它是由班组成员自行安排小组计划,决定完成生产任务的方式,并且从事技术改革和质量改进等项工作。与其他形式不同,这一参与更直接,员工也被授予更大的责任和权力对工作任务本身做出决策。这种小组从一定意义上充当了管理者的角色,他们为员工提供了影响管理者决策和锻炼领导能力的机会,同时员工在工作现场进行参与也会对管理人员造成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也要不断提高管理工作业务的能力,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15、简述员工民主参与的度量方式。

答:1)参与过程的种类。参与过程的种类有几种度量标准:(1)员工的参与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

(2)员工的参与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正式的参与是指要建立管理者与员工共同管理的委员会;非正式的参与则是基于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合约和协定。正式的参与是员工参与的发展趋势。

(3)员工的参与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直接的参与是通过一个有许多员工参加的正式会议来进行共同决策;间接的参与是通过选举代表,由代表成立的理事会来共同决策。以上三种度量标准并不是彼此独立的或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般来说,非自愿的参与倾向于正式的和间接的,而自愿的参与倾向于非正式的和直接的。

2)参与度。员工参与度的变化范围可以从无参与到完全由员工控制不等。具体来说,可以分成四种情况。(1)无参与。(2)不同程度的磋商。(3)联合或共同决策。(4)员工的完全控制。

3)参与管理的内容。员工参与管理的内容可以分成以下三组:(1)工作层面的问题和工作条件。(2)决策层面的有关问题。(3)企业层面或企业战略层面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员工参与管理的内容主要涉及前两个层面的问题,只有极少数情况下,员工参与能够涉及企业层面。尤其是企业主要战略问题。

4)管理阶段的参与度。一般来说,一个全面的管理要经过这样一些主要的阶段:(1)发现问题。(2)搜集信息。(3)寻找解决办法。(4)评估解决办法。(5)选择解决办法。(6)实施解决办法。对于企业战略层面的问题,员工在搜集背景信息和解决办法的实施这两个阶段的参与就不一定有效,面对于工作层面和工作条件的问题,员工的参与就十分关键。

5)对参与问题的态度。如果双方是用一种合作的态度、最终会有助于企业管理的有效开展,并且有助于各种问题的很快解决,从而实现真正的企业劳动关系的合作;如果双方是用一种敌视的态度、封闭的或有保留的交流方式来开展企业管理方面的合作,就很难促进企业管理的有效开展,也很难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劳动关系的合作。

第六章 员工申诉与劳动争议处理

1、什么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它由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与特点?(P164-p165)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由10人以上(含10人)共同实施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予以应对的公共事件。

它的表现形式是:

(一)重大劳动安全事故

1、重大工厂安全事故(1)厂房、建筑物和道路的安全事故。(2)工作场所、爆炸危险场所的安全事故。(3)机器设备的安全事故。(4)电器设备的安全事故。(5)动力锅炉、压力容器的安全事故。

2、矿山安全事故;

3、建筑安装工程安全事故;

(二)重大劳动卫生事故;

(三)重大劳动争议;

(四)劳动关系冲突;

(五)其他突发事件;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

(一)突发性和不可预期性;

(二)群体性;

(三)社会的影响性;

(四)利益诉求特定性。

2、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如何处理(P165、166)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做到:第一,准备迅捷的信息传递;第二及时的信息确认,杜绝任何形式的信息偏误;第三,科学地理解信息以及据此信息作出迅速反应。

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流程:

1.突发事件处理的准备:不定期定期举办演习,使各职能部门在突发事件出现时不致慌乱出失措。

2.突发事件确认:对突发事件收集信息并分类,对突发事件的各个系统正常有运作。

3.突发事件控制: 依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工作优先次序,由管理机构作出决定,讯速反应。

4、突发事件解决: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突发事件,减少损失。

3、什么是危机管理,请简述危机处置的原则与方法

危机管理概念:是指组织通过危机的事前监控、事中处理与事后恢复,最大限度地降低或消除危机所带来的损害的一系列过程。

危机处置的原则是:

1、主动性原则

2、快速性原则

3、真实性原则4诚意性原则5公众利益至上原则6专业性原则7利益兼顾原则。

危机处置的方法:

1.危机中止:在危机尚未曝光或者负面影响尚不严重之前 2.危机隔离: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1)危害隔离:即对危机采取物理隔离的方法,使危机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尽可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2)人员隔离:危机发生后,应进行有效的人员隔离,由危机管理小组成员专门负责处理危机,其他人则继续从事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防止危机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更大的冲击。

3.危机消除:消除危机所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转变人们的态度和看法。

4.危机利用:在给组织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如果应对妥当,反而有可能在解决危机的同时将之转变为组织发展的契机。

4、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主体因素、经济因素以及制度因素等。

(1)主体因素:雇主或雇主组织以及雇员或雇员组织,劳动关系双方追求的利益不同是劳动争议发生的根源。双方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双方做出损害对方利益,使劳资关系紧张,增加了劳动争议的数理。

(2)经济因素:劳动争议的产生是建立在劳动关系形成的基础上,劳动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劳动关系力量的变化极易产生各种矛盾,经济环境的变化无形中控制着劳动关系的变化。因此经济因素也是诱发劳动争议产生的一个因素。

(3)制度因素;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动准则。如果没有完善的劳动法律体系对劳动关系双方的行为加以约束,劳动关系双方由于各自追求的利益不同,难免会引发矛盾和冲突,劳动争议随之产生。

5、如何有效避免劳动争议的发生及扩大

有效避免劳动争议的发生及扩大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相互合作,共同作出努力需要各方采取措施积极预防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运用各项措施避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产生矛盾和纠纷。

政府及相关部门:

1.加快制定和完善劳动法律法规。2.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工作。3.建立并完善劳动监察体系。

4.充分发挥三方协商机制在劳动关系协调和处理中的作用。5.建立群体事件监控预警机制,妥善处理集体劳动关系冲突。

用人单位:

1、依法制定并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注重制度化管理

2、加强劳动合同的管理,注重契约化运行。

3、加强企业民主管理

4、改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

劳动者:

1. 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7.第五章 安全管理体系与保证措施 篇七

第一节安全体系建设

根据Q/HSZ01《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综合管理手册》、Q/HSZ02《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综合程序文件》、Q/HSZ03《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综合管理文件》、投标书中所列的规程、规范、与此投标书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建设单位的相关指示和要求,在开工后的10d内,由我企业生产技术部派员进驻工地,协助建立本工程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按照国家安全标准制定施工安全操作规程,配备必要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设施,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并发放安全工作手册和劳动保护工具。

一、施工安全体系建设

为了确保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完善的保证措施。领导挂帅,全员参加,使安全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贯穿施工全过程。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施工经理直接管安全。经理部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施工队设专门的安全员,工班设兼职安全员。施工安全保证体系、安全检查程序、安全保障组织机构。

生产保证体系图见附件十三: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图。

(一)安全措施总则

1.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安全生产逐级责任制,制度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2.按施工人员的比例配备足够的专职安全员,驻地管理人员一律持证上岗,安全员证为红色,以示醒目。

3.在编制施工计划的同时,编制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细则、制度及

切实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分发至工班,组织逐条落实。搞好“五同时”(即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和“三级安全教育”。

4.每一工序开工前,做出详细的施工方案和实施措施,报经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及时做好施工技术及安全技术交底,并在施工过程中督促检查,严格坚持特殊工种持证上岗。

5.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不安全的事故隐患,杜绝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现象,同时加大安全教育及宣传力度,对重点作业场所、危险区、主要通道设“五牌一图”,即工程告示牌、安全生产记录牌、防火须知牌、安全无重大事故记录牌、工地主要管理人员名牌、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6.坚持每周一安全活动日的安全学习制度。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坚持工前讲安全、工中检查安全、工后评比安全的“三工制”活动。

7.制定各项安全制度及各项安全作业规章制度

(1)各类机电设备操作规程及各项安全作业规章制度。(2)用电安全须知及电力架设、养护作业制度。(3)各类管路安设及养护制度。(4)有关乘坐车辆的安全专项规定。(5)防雷电、防洪、防火的安全专项规定。

(6)针对重点工程项目及关键工序,编制专项安全措施和专项技术交底,并设专人进行安全监督与落实。

(7)施工现场设工地医院,做好现场医护和急救工作。

8.建立以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健全

安全管理网络。成立安全保卫科,配备专职安全员1人,各队、班组设兼职安全环保员1人。设立治安保卫系统,配备治安员3人。负责工地日常安全生产、治安保卫的管理和检查。

制定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主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各级行政正职是本部门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本部门的安全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各级行政副职和其他人员对自己分管和本职工作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

各级、各部门人员都应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实行“立体防护”,对安全生产要目标一致,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9.认真执行建设单位、监理工程师等提出的有关施工安全指令、通知、要求等,参加由发包方统一组织和管理的安全生产协调机构,并努力协调全工地的施工安全,接受建设单位、监理工程师的检查、督促和指导,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

10.加强项目经理部级、施工队(车间)级、班组(岗位)级三级安全教育,做到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化,让全体职员明白安全生产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各级各类人员必须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经考核(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建立三级安全教育登记表和安全教育培训档案、教育培训人员名册、新入厂人员三级安全教育卡片、试卷及成绩登记表;健全考试登记及合格证发放登记台帐;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专门的安全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资格后,方

能上岗工作。在学习期间的特种作业人员,不能进行独立操作。职工换岗或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时,必须进行相应的车间级或班组岗位级安全教育。职工工伤复工时,要进行复工安全教育。

11.定期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为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开展反“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活动,确保工程建设安全文明、优质高效地进行。安全检查的时间除每天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外,还应按以下要求进行定期的综合性安全大检查:施工局每季度至少一次;项目工地每月一次;施工队、工区每旬一次;班组每周一次。

12.严格遵守国家现行的有关安全技术规程、文件,认真执行工程招标文件规定的施工安全要求和规定,针对本工程特点,制定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办法;制定工伤事故统计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严格按照“设备管理办法”和“物资管理实施细则”,制定设备及物资存放安全管理规定;制定压力容器安全管理规定;制定高处作业安全规定;根据工地实际用车情况,制定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对生产用电、手持电动工具、切削工具、“三口”、临边等制定安全设施标准化管理规定。

13.做好全工地的救护工作。配足医务救护人员、器械、设备,积极与当地医院建立挂钩治疗救护体制。

14.台汛期施工,严格按国家及当地防汛度台的要求执行,成立防汛度台领导小组,提前做好预报预防措施,闲杂人员、材料、设备提前撤离到安全地带,并与当地防汛部门取得联系,统一步骤,统一指挥。

15.所有的生产、生活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山林防火规定。制定工地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业余消防组织,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防火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消防设施确保正常有效,灭火器材配备齐全、水源充足。要经常维护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的临战状态。消防器材及设备附近严禁堆放其它物品。

16.建立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实行安全生产重奖重罚,安全生产奖惩贯彻“以责论处”的原则。对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并在安全生产中取得成绩的单位和有关人员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发生事故的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给以批评和处罚,对失职、渎职或严重违反规程制度虽没造成严重后果,也要给予批评和处罚。

安全考核指标与队、班组、个人经济责任制挂钩,授予安全部门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权。

(二)施工安全管理方针、目标

1.安全生产方针:本工程将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和法令,坚持“安全第一”和“安全生产,预防为主,防管结合”的安全生产方针。

2.安全生产目标: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指标并结合我企业安全管理规定,本工程施工期间我们的安全生产目标是: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无重大交通火灾事故;一般安全责任事故不超过两起。

二、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为确保安全生产,我们将把施工安全管理作为项目经营管理的核心,建立以项目经理为安全管理第一责任者,副经理和项目总工程师为现场安全管理直接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质安部为专职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员,各施工厂、队设专、兼职安全员,各班组长为兼职安全员。安全管理机构在施工过程中抓好全员、全面、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施工生产安全运行。安全组织机构见附件十四:安全组织机构图。

三、施工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一)在工程施工中,我们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施工安全的一切规定,把安全放在首位,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做到预防为主,消灭一切事故隐患,确保施工生产安全。

(二)建立强有力的安全保证体系,依据安全保证措施,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施工前编制安全防护手册上报到监理部,发放到基层班组,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各级生产机构配齐专职安全员,实行岗位责任制,把安全生产纳入承包内容,逐级签订承包责任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作到齐抓共管。抓管理,抓制度,抓队伍素质,盯住现场,跟班作业,抓住关键。

(三)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全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全员主人翁的责任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针对本工程的特点,进行岗位培训,对职工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遵章守纪和标准化作业的教育,并认真学习施工技术安全规则,企业施工安全标准,特殊作业人员须经考核通过后,持证上岗。

(四)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安全防护设施,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在没有防护设施的高空、陡坡施工必须系安全带;距地面3m以上作业设防护栏杆,栏杆柱间距不大于2m,并设挡板或安全网。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按规定使用,定期检查,不合格的严禁使用。

(五)开展安全标准工地建设,施工现场做到布局合理,施工规范,防护严密,并悬挂有关施工安全标语,设立醒目警示牌。土石方机械施工时,设专人进行现场指挥、调度,确保车辆机械行走有序规范。

(六)施工供电线路要经常检查维护,确保施工用电安全。混凝土浇筑仓面布设的电力电线应用专业木杆支撑,架设稳固,不采用裸线或麻皮

线,电气设备绝缘良好,并设有开关或触电保护器。

(七)施工现场要有交通指示标志,交通频繁的交叉路口、通道应牢固、平整、无障碍、无积水,宽度不小于10m,并设指挥进行交通疏导,危险地区要悬挂“危险”或“禁止通行”牌,夜间设红警示灯。

(八)汽车运输线路应保持畅通,载重汽车的弯道半径不小于15m,特殊情况不小于10m,道路纵坡不大于8%。

(九)施工现场的各种机具设备、材料、构件、设施等按要求堆放、布置,保证施工现场整洁文明。

(十)施工地点如邻近高压线路,应有安全隔离设施;如邻近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区域,必须采取切实的安全防护措施。生产车间及施工现场要设消火栓,备有足够的、有效的灭火器材。

(十一)施工现场应设临时防护设施并设有门卫和更夫。

(十二)夜间施工应有足够的照明。高处应采用低压安全灯,电气设备必须接零,并有避雷设施;非电气维护及操作人员禁止维修及操作电器设备。

(十三)搞好营地及工厂的治安工作,积极与发包人、当地地方政府公安部门联系,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现场设安全管理部门,常驻1名安保人员,与当地政府搞好治安联防。做好治安防范工作。

(十四)广泛开展法制宣传和四防教育,提高广大职工群众保卫工程建设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对施工现场的贵重物资,重要器材和大型设备,要加强管理,严格有关制度,设置防护设施和报警设备,防止物资被哄抢、盗窃和破坏。

(十五)经常开展以防火、防爆、防盗为中心的安全大检查,堵塞漏

洞,发现隐患限期整改。

(十六)加强车辆设备的管理,加强对司机的安全教育,严禁违章操作;加强车辆设备的保养维修,严禁带病作业,作到文明驾驶,安全行车。

四、安全技术措施

(一)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措施

1.施工现场的布置符合防火、防洪、防雷电等安全规定及文明施工的要求。施工现场的生产、生活办公用房、仓库、材料堆放场、停车场、修理场按批准的总平面布置图进行布置。

2.现场道路平整、坚实、保持畅通,危险地点悬挂安全标志,符合安全规定的标牌,施工现场设置大幅安全宣传标语。

3.现场的生产、生活区设足够的消防水源和消防设施网点,消防器具专人管理,不乱拿乱放,每作业队组成一个由15~20人的义务消防队,所有施工人员要熟悉并掌握消防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4.各类房屋、库棚、料场等安全消防距离符合有关规定,现场的易燃杂物随时清理,严禁在有火种的场所或其近旁堆放易燃物品。

5.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严格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执行。

6.施工中如发现危及地面建筑物或有危险品时立即停止施工,待处理完毕后方可施工。

7.从事爆破、电力、高处作业及起重作业等特殊作业人员,各种机械的操作人员及机动车辆驾驶人员,经过劳动部门专业培训并考试取得合格证后,方准持证独立操作。

8.施工现场设立安全标志。危险的地区悬挂“危险”或“禁止通行”、“严禁烟火”等标志,夜间设红灯警示。

9.所有道路的便桥在桥头设立标志,注明载重能力和限制速度。10.加强爆破器材的领用、运输、使用、退库管理,严禁爆破器材流失。11.雷电期间作业安全措施:施工场地的油库、料库、变电站及其他所有临时设施均设置防雷设施,定期检查接地电阻,防止雷击。

(二)施工机械的安全保证措施

1.各种机械操作人员和车辆驾驶员取得操作合格证,不准将机械设备交给无本机操作证的人员操作,对机械操作人员要建立档案,专人管理。

2.操作人员按照机械说明规定,严格执行工作前的检查制度和工作中注意观察、工作后的检查保养制度。

3.保持机械操作室整洁,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不酒后操作机械,机械不带病运转、超负荷运转。

4.起重作业严格按照《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和《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规定的要求执行。

5.定期组织机电设备、车辆安全大检查。对检查中查出的安全问题按照“三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处理,制定防范措施,防止机械事故的发生。

(三)消防安全保证措施

1.工地建立防火责任制,职责明确。按规定设专职防火干部和专职消防员。

2.按规定建立义务消防队,有专人负责,订出教育培训计划和管理办法。

3.重点部位(危险仓库、油漆间、油库、木工间等)建立有关规定,有专人管理,落实责任。按要求设置警告标志,配置相应的消防器材。

4.建立动用明火审批制,按规定分级别,明确审批手续,并有监护措施。

5.非重点仓库及宿舍,明确明火手续,并有监护措施。6.焊割作业严格执行“十不烧”及压力容器使用规定。

7.危险品押运人员、仓库管理人员、特殊工种培训和审证,做到持有效证上岗。

8.施工场地布置时明确留出消防通道,配齐现场消防器材,并有专人监督检查。

第二节安全生产预案

为做好本单位工程建设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证本单位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维护经济社会正常秩序,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本单位工程建设实际,制定本安全生产预案。

一、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工程建设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省、市水利建设与管理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目的

本应急预案为针对本单位工程建设过程中突然发生且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有重大社会影响或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有另行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应急处置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减轻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社会危害。

(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在工程建设管理处统一领导下,根据水利工程建设安全事故等级、类型和职责分工,按照安全生产组织机构细则各自负责相应的质量与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三)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工程建设管理处予以协调和指导,各司其职,积极协调配合,动员力量,有组织地参与事故处置活动。事故现场设立由工程建设管理处组建、各级应急组织机构参加的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实行集中领导、统一指挥,进行事故处置活动。

(四)信息准确、运转高效。及时报告事故信息。在接到事故信息后第一时间内按程序启动应急预案。

(五)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建设以及完善应急装备等工作。

四、组织机构与职责

项目经理部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同时设置安全生产副组长和专职安全员,各施工班组均设有兼职安全员,这样由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及专(兼)职安全员构成了该工程的安全生产组织机构。

五、预防机制

(一)定期研究水利工程建设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加强质

量与安全事故应急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不定期的开展工程项目应急预案以及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的监督检查工作,防患于未然。

(二)由安全生产组长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上岗前培训,未经安全教育和岗前培训的施工人员不得上岗操作。

(三)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违章作业。

(四)安全生产小组召开每周一次的安全生产会,对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时纠正,并做出具体的总结,推动安全生产工作。

(五)安全生产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对各施工班组进行安全检查,查安全制度,查事故隐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施工车辆和机电设备,做到专人驾驶,持证上岗,严禁酒后驾驶和无证操作。

(七)出现安全情况时,安全员要沉着冷静,积极采取措施并及时上报,做好记录并拍照存档。

(八)现场有明显的安全施工、防火的宣传标牌、标语,设置足够的消防器材,保证消防道路畅通。

(九)道路做好路标,做到标志明显,确保车辆安全。

(十)工地建立防火责任制,职责明确。按规定设专职防火干部和专职消防员。

六、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一)值班人员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向指挥部领导报告。总指挥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并迅速启动预案。

(二)抢救组要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保护现场、消除险情、抢救受伤

人员和国家财产。

(三)后援救治组尽快负责联系抢救医院,利用准备好的车辆及救援器材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四)善后处理组要及时通知伤亡人员家属,及时做好安抚及理赔工作。

(五)事故发生后24h内写出书面报告,上报工程处及地方政府和相关安全综合监管部门。

(六)人员、物资保障

工地配备1名医务人员,配备简单的医用物资、单架,受伤人员可以在工地受到及时护理,同时工地常配备生活车1台,可以及时把严重受伤人员送往医院。

七、安全生产预案具体措施

(一)机械伤害事故应急预案 机械伤害事故引起人员伤亡的处置:

1.迅速确定事故发生的准确位置、可能波及的范围、设备损坏的程度、人员伤亡等情况,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置。

2.划出事故特定区域,非救援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特定区域。迅速核实塔式起重机上作业人数,如有人员被压在倒塌的设备下面,要立即采取可靠措施加固四周,然后拆除或切割压住伤者的杆件,将伤员移出。

3.抢救受伤人员时几种情况的处理(1)如确认人员已死亡,立即保护现场;(2)如发生人员昏迷、伤及内脏、骨折及大量失血

①立即联系120急救车或距现场最近的医院,并说明伤情。为取得最

佳抢救效果,还可根据伤情联系专科医院。

②外伤大出血:急救车未到前,现场采取止血措施。

③骨折:注意搬动时的保护,对昏迷、可能伤及脊椎、内脏或伤情不详者一律用担架或平板,不得一人抬肩、一人抬腿。

(3)一般性外伤

①视伤情送往医院,防止破伤风。②轻微内伤,送医院检查。

制定救援措施时一定要考虑所采取措施的安全性和风险,经评价确认安全无误后再实施救援,避免因采取措施不当而引发新的伤害或损失。

(二)火灾应急预案 1.应急措施

(1)火灾发生后,现场人员应先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抢救被火围困人员。

(2)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和120急救中心电话,详细说明事故地点、燃烧物资、火情严重程度、受伤人员情况及本部门的电话号码,并派人到路口接应。

(3)立即拨打现场值班电话通知有关负责人。

(4)消防车未到达前,视火势发展,可采用以下灭火方式: ①冲水冷却法:即将水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以熄灭火焰或将水喷到附近未燃烧的可燃物上,使可燃物免受火焰热力的威胁,避免燃烧。

②隔绝空气法:即用干粉灭火器或湿棉被等阻燃物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以将火熄灭。

③防止蔓延法:即将火灾现场的易燃物和可燃物从燃烧区转移,防止

燃烧物扩散,以阻止燃烧蔓延。

(5)项目负责人负责现场的物资、车辆的调度。2.注意事项

(1)事故发生时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全力抢救,拨打119、120急救电话并通知有关负责人。

(2)及时分析着火原因,避免采取不当措施。

(三)触电应急预案 1.应急措施

(1)现场人员应首先迅速拉闸断电,立即切断总电源(关闭电路),亦可用现场得到的干燥木棒或绳子等非导电体移开电线或电器。

(2)立即将伤员脱离危险地方,组织人员进行抢救。

(3)立即拨打120救护中心与医院取得联系(医院在附近的直接送往医院),应详细说明事故地点、严重程度。

(4)通知有关现场负责人。2.注意事项

(1)在未脱离电源时,切不可用手去拉触电者。

(2)事故发生时应组织人员进行全力抢救,视情况拨打120急救电话并立即通知有关负责人。

(3)注意保护好事故现场,便于调查分析事故原因。

(4)如须进行心肺复苏,应持续不断地进行操作(包括送医院的途中),不轻易放弃。

(四)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1.应急措施

(1)事故发生后立即向120急救中心呼救,简要说明事故地点及中毒人员症状,并派人到路口接应。

(2)用手指或钝物刺激中毒者的咽喉及咽后壁,用来催吐,如此反复直到吐出物为清亮液体为止。

(3)对可疑的食物禁止再食用。收集呕吐物、排泄物及血尿送到医院做毒物分析。

(4)对于催吐无效或神态不清者可让其喝牛奶或蛋清等润滑剂来洗胃,结合毒物面防止毒物的吸收并保护胃粘膜。

2.注意事项

(1)事故发生时应立即组织人员全力抢救,视情况拨打120急救电话并立即通知有关负责人。

(2)如果中毒者昏迷,则需侧躺送医院救治,以免自然呕吐时,将呕吐物吸入气管内。

(3)不可作口对口人工呼吸,以免将毒物吸入施救者体内造成中毒。(4)误食腐蚀性毒物(如强酸、强碱类)后昏迷者,或抽筋者或孕妇中毒不可进行催吐。

(五)中暑应急预案 1.应急措施

(1)发现施工人员中暑,班组长应立即把中暑人员扶到阴凉处休息。(2)报告项目部安全员,在安全员指导下给中暑者服用解暑药品。(3)安全员组织人员给中暑者进行物理降温(冰水、冰袋冷敷头及腋下等),加强通风及散热。

(4)对重症中暑者,必要时拨打120急救中心电话或立即送医院治疗。

2.注意事项

(1)高温日晒下工作,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久。(2)高温日晒下工作,不宜穿紧身及不透气的衣裤。

第三节安全经费投入保障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项目安全管理,建立项目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对安全生产管理、事故隐患整改和安全技术措施费用的提出和使用能及时、到位,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结合项目部的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帐户,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帐户由财务资产部负责管理。

二、安全投入

(一)项目主要负责人应保证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

(二)项目主要负责人对由于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三)财务科、质量安全科每年做好安全投入资金的相关报告。

(四)安全投入费用 1.安全生产管理费用;

2.安全资料的编印、安全标志牌的购置、安全宣传栏的设置、安全报刊、书籍、标语的购置等费用;

3.安全培训及教育费用(包括从业人员的培训、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安全管理人员的考察、培训等);

4.从业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费用(包括一般劳动防护用品和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等);

5.危险源(包括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包括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整改、监控等费用;安全生产技术措施计划包括的费用;

6.事故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的投入、维护、保养费用;应急救援预案的维护和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费用;

7.消防设施与消防器材的配置、维护、保养费用; 8.新、改、扩建和在役生产装置的安全评价费用; 9.保健、急救措施费用;安全科技投入; 10.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用。

三、安全经费的提取、使用及保障措施

(一)财务部按规定建立相应的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制度,加强对安全投入的管理。

(二)建设、工程项目应按有关规定,在生产经营及建设施工过程中足额提取安全费用,并用于项目的安全设施建设中。安全费用按工程造价的2%提取。

(三)安全费用由财务科按月提取,计入成本费用,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安全生产,不得挪作他用。

上一篇: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倡议书下一篇:牧场之国读写结合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