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征文

2024-08-04

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征文(精选4篇)

1.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征文 篇一

听说太湖湿地公园来了两位新成员--熊猫姐妹花。所以学校组织我们去太湖湿地公园秋游喽!

一路上,紫色的狼尾草挺直了腰板,像一位位神气的士兵正在接受我们的检阅。银灰色的芦苇花儿正向我们招手,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杨柳甩动着它的长发,像是在表演着优美的舞蹈。

我们走呀走呀,终于走到了熊猫馆。我看见熊猫馆门口到处是人,十分混乱。我们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奇怪,熊猫馆内怎么空荡荡的呢?我们走向第一个笼子,可是这里除了一大堆的竹子之外,别的什么也没有。我想:“熊猫新月、竹韵会不会回四川了呢?”大家再看看第二个笼子,哦!里面有只可爱的熊猫呢!黑黑的眼圈,圆圆的脑袋,还有……还有白白的肚子。只见她得块头挺大,可能是姐姐竹韵吧!她9岁了,和我的岁数一样大!只是她的皮毛很脏,可能是她不爱洗澡吧!我们接着看了第三个笼子,还是什么也没有。只有最后一个笼子了,新月正一动不动地趴在窝里面睡觉呢。她屁股撅得比头都高,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我们要离开熊猫馆了。望着新月和竹韵,我感觉她俩很可怜。要知道,亲姐妹被分开,那是多么痛苦的事儿啊!

2.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征文 篇二

1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

1.1 宣教区的布局

湿地公园一般包括恢复重建区、保育区、合理利用区和宣教展示区等区域[3], 各区域承担的功能各不相同。保育区可供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 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活动。恢复重建区开展退化湿地的恢复重建和培育活动。宣教展示区结合各个区的功能开展湿地服务功能展示、宣传教育活动。合理利用区可供开展生态旅游以及其它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的利用活动。管理服务区供湿地公园管理者开展管理和服务活动。但是在湿地公园中科普宣教区不应该成为一个与其它区域明显隔离的功能区域, 而是融入到其它区域中, 结合不同功能区设定针对性的科普宣教内容, 而且宣教活动需要的设施和场所也应根据不同功能区域特定设置, 比如恢复重建区和保育区生态敏感度较高, 宜采用木栈道或空中长廊的形式组织特定的游览路线, 展示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物多样性, 尽可能地对湿地进行保护, 使游人在欣赏自然生态美景的同时, 了解相应的科普知识。其中, 合理利用区及管理服务区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可以开展湿地讲堂、游览休闲活动。

1.2 整体结构规划

湿地公园的规划结构可以理解成点、线、面的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起着引导游人活动的作用。

“点结构”即为湿地公园中的游人活动聚集点, 如湿地博物馆、生物观察站和生态展示廊道等。这些点结构是整个湿地公园中科普宣教的最优场所, 游人在此的逗留时间相对较长, 活动程度较为密集。

“线结构”即为连接点的线性空间, 与游线结合引导游人行进的活动空间, 同时也是自然体验空间和湿地公园的线性展示空间。

“面结构”即为湿地公园中所有景观的结合空间, 是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展示, 也是体现湿地风貌的重要内容。

1.3 循序渐进引导

所谓循序渐进原则, 就是以湿地公园功能布局为基础, 引导游人接受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即结合湿地公园功能分区, 从入口到不同功能分区进行引导型宣教规划, 宣教内容由浅及深, 由普遍到特定, 针对湿地公园各功能分区的自身特色, 向展示湿地公园不同功能分区特点及其生态作用, 通过游人自身体验, 在感知之中达到科普宣教的目的。

2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内容及形式

2.1 科普宣教内容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的内容主要包括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文化、湿地保护及建设生态技术等内容, 可以通过博览展示、解说系统以及参与体验等方式进行。

2.2 科普宣教方式

2.2.1 博览展示 (形式、特点)

(1) 展板:展板的形式大多数以规整的方形、圆形为主, 主要用于介绍湿地知识和法规、生态技术、湿地农业文化和历史民俗文化等, 其特色是能够便于人们有逻辑性地浏览。 (2) 多媒体 (影像、声音) :多媒体一般设立在游人入口处、展示入口处和重要景点位置等, 能够给人生动、明了的印象。 (3) 模型展示:模型展示一般用于展示馆, 展示湿地生境、湿地动植物和生态技术等, 该方式具有仿真、明了的科普效果。 (4) 虚拟场景展示:利用高科技手段仿真模型以及虚拟场景, 模拟湿地生态系统运行及其它场景, 生动、逼真、直观, 也便于理解。 (5) 实物展示:针对动植物、生态技术等进行实物展示, 如对湿地鱼类的观察可建立水族馆和水下博物馆等;对于湿地鸟类、昆虫类, 可设立观鸟台或者观鸟屋;鸟类、昆虫和鱼类等均可制成标本, 供游人细致地观察了解。

2.2.2 解说系统

湿地公园的解说系统包括牌示系统、导游解说系统、声像展示系统、出版物解说系统、实物展示系统及参与体验系统等[1]。解说内容可以采用室内展示和室外展示相结合, 分别借助以图片、光电技术、视频、人工模拟、实物展示等方式, 采取被动接受和主动参与相结合的形式。解说的内容包括与湿地相关的各项内容, 重点应以湿地功能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宣教为主。

2.2.3 参与体验

参与体验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设计, 让游人亲身体验湿地的各类活动[3,4], 主要形式有两种:湿地探险体验以及湿地试验体验。 (1) 湿地探险体验:设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小游戏, 吸引游客积极参加, 使游客在游戏中学习到关于湿地的知识。 (2) 湿地试验体验:针对湿地不同特点, 设置一些简单易行的小试验, 让游客亲身进行相关试验, 切身感知湿地功效, 其科普效果则更佳。

3 案例分析———阳澄湖半岛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

3.1 项目概况

阳澄湖半岛湿地公园位于阳澄湖半岛内, 由两部分组成, 一区莲池湖湿地公园, 用地面积68.94hm2, 其中水面面积35hm2, 以人工湿地为主;二区湿地植物园, 用地面积11.84hm2, 以湖泊湿地为主 (见图1、图2) 。

阳澄湖半岛湿地公园分为4个区, 分别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及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 (见图3、图4) 。该规划改变常规单独设置宣教展示区的方式, 采取在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等适合场所分别设置宣教展示设施, 展示与各功能区相关的湿地知识, 开展具有特色的湿地体验及观测活动, 加强湿地知识科普宣传和教育。

3.2 科普宣教方式

3.2.1 博览展示

湿地科普展示包括对阳澄湖半岛湿地的历史、成因和特色, 运用展墙、电子屏及标志牌的形式进行介绍, 湿地动物的展示方式有标本展示、模型展示和实物展示, 展示对象包括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地域性的湿地生物等。

阳澄湖半岛湿地公园一区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展示为主, 通过各种形式展示人工湿地的利弊;二区为植物园, 以自然湿地为主, 主要展示湿地植物群落, 包括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等, 向游客展示其名称、习性和功能等, 同时介绍与之密切相关的其它生物群落。

此外, 阳澄湖历史悠久, 具有独特的蟹文化和吴文化。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节日如阳澄湖蟹王节、渔歌文化节和开鱼节等, 举办湿地主题节, 进行湿地科普宣教, 是扩大宣教的良好契机[5]。

3.2.2 解说系统

阳澄湖半岛湿地公园的解说系统主要采用的形式有:解说标志牌、解说图册、多媒体解说 (幻灯片和视频、科普导游解说) , 其中科普导游解说包括专业人员解说和电子解说。阳澄湖半岛智慧社区的建设将为湿地公园科普宣教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解说系统, 比如微信和二维码扫描等途径可更加快捷地获取更多科普知识。

阳澄湖半岛湿地公园解说内容包括:湿地类型介绍及阳澄湖成因、湿地净化水质的功能以及湿地水质净化效果和湿地公园动植物资源等。根据湿地不同分区设定针对性解说, 如湿地成因、历史和建设背景及其特点, 不同的湿地生境的生物多样性、水质特性和植物群落特点等。

3.2.3 参与体验

在湿地公园游人参与体验方面, 规划设计湿地探险类小游戏, 让游人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湿地。如在游客中心播放与湿地相关的影片, 针对儿童设立湿地游戏室便于儿童安全参与并了解湿地;在游线中结合湿地不同功能区域设置探索及发现等问题或游戏, 引发游人的兴趣及观察;针对一区、二区不同的特点, 为游人提供简便易行的湿地小试验活动, 如湿地的水质净化、污染物降解以及生物多样性观察记录, 对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的水质进行测定等。

3.3 科普宣教规划

3.3.1 科普宣教区布局

与一般湿地公园不同, 阳澄湖半岛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区融入其它功能分区布置。因此, 科普宣教规划要根据不同功能分区敏感度程度进行布局。布局方式主要考虑人工构筑物的布置形式以及对人活动空间的限制两方面。阳澄湖半岛湿地公园中的展示设施、观测设施和体验设施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湿地内部的生态小环境。在恢复重建区和保育区内, 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 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 敏感度相对较高。在人工构筑物的布置形式方面, 通过建设湿地木栈道、生物观察站和空中走廊等引导游人对湿地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在限制游人活动方面, 可针对阳澄湖半岛湿地公园中的珍稀物种的繁殖区设置禁入区, 针对候鸟以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设立临时禁入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 可安排游览体验活动, 如趣味游戏、民俗体验、生态技术试验、渔业体验和农业耕作体验等项目, 尽量减少对湿地整体生境的干扰和破坏。

3.3.2 整体结构规划

阳澄湖半岛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中的“点结构”即为各个科普展示区和体验区, 是进行重点展示的景点和游人参与体验的场所。“线结构”即为园路、廊道、木栈道和桥等各个景点的联结结构, 引导游人在湿地环境的游览路线。整个阳澄湖半岛湿地公园构成一个完整的“面结构”, 游人在整个湿地生态环境中能够全面地感受到阳澄湖湿地, 尤其是能够更好地接受关于湿地科普宣教内容, 加强自身对于自然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见图5、图6) 。

3.3.3 循序渐进引导规划

阳澄湖半岛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规划遵循循序渐进引导的原则, 以展示阳澄湖半岛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特色为主, 延循“阳澄湖半岛湿地成因及功能———半岛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特色对比———湿地生态感知”线索在不同功能区设定针对性的科普内容, 形成湿地故事序列, 展示湿地特定生态系统、湿地生物多样性、不同湿地环境水质对比等。首先, 向游人介绍湿地的基本知识以及阳澄湖半岛湿地公园的风貌、成因和历史等基本概况;其次, 向游人介绍湿地公园的自身特色, 如一区人工湿地与二区自然湿地的对比、湿地独有的民俗文化、渔业文化、动植物多样性和生态技术等;最后, 引导游人进行原生态感知, 感受阳澄湖半岛独有的湿地风光。与此同时, 该科普宣教规划体现了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 即“了解—熟悉—体验”, 有助于加强科普宣教的效果。引导游人切身感受湿地的作用, 从而参与到保护湿地的行动中。

4 结论

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利用其良好的生态系统、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结合科技手段, 对大众进行科普宣教。该文以苏州阳澄湖半岛湿地公园为例, 对湿地的科普宣教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规划设计, 并探讨了其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在湿地公园内开展各项科普宣教项目和活动, 向大众宣传湿地知识, 提高其湿地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 并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湿地保护工作中[6]。

摘要: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宣传湿地功能价值、普及湿地科学知识、弘扬湿地文化。从科普宣教规划和形式两方面入手, 以苏州阳澄湖半岛湿地公园为例, 探讨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案, 其中, 规划方面分为科普宣教布局、整体结构规划和循序渐进引导规划, 形式方面主要分为博览展示、解说系统和参与体验, 实施方案旨在提高人们对湿地和环境的保护意识, 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湿地保护工作中。

关键词: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阳澄湖半岛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湿地公园[EB/OL].2014-01-15.http://baike.baidu.com/view/709357.htm.

[2]但新球, 吴后建.湿地公园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3]栾春凤, 林晓.城市湿地公园中的人类游憩行为模式初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1) :76-78.

[4]LY/T1755-200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S].

[5]但新球, 冯银, 但维宇, 等.湿地公园宣教与展示设计:系统构架与技术措施[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1 (3) :36-40.

3.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征文 篇三

关键词:太湖;湖滨湿地;生态恢复;模式及对策

引言:湖滨带作为水陆生态交错带的简称,它是湖泊流域中水域与陆地相邻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地带,它的地貌特征主要是受到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时间、空间以及强度的影响。国家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恢复和重建湖滨带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它能有效起到蓄洪防旱、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能为当地城市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湿地生态恢复原则与意义

湖滨湿地恢复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1)它的环境功能。湖滨湿地能有效起到过滤功能,防止更多的污染物流向水域当中,进一步改善河流水质,有效控制侵蚀和沉积。(2)湖滨湿地生态的恢复能有效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和谐稳定的发展,为地球鱼类以及鸟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还能蓄洪防旱、涵养水源;(3)湖滨湿地能不断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绿色资源,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社会各个领域都能从湖滨湿地生态中发现创造价值,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苏州太湖湖滨湿地生态恢复模式与对策

2.1苏州太湖湖滨带特点与生态问题

苏州太湖湖滨带与其它自然状态的湖滨带对比,它存在着以下三大明显特点:(1)太湖湖滨带只有少部分靠近山体,大部分都被建设的防洪大堤所围绕着,所以是一种大堤型湖滨带:(2)太湖湖滨带不具备陆向辐射带,造成整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它大部分区域都被山体以及大堤围绕着,直接间隔了水陆物质的交换。苏州太湖的主要生态问题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苏州太湖湖滨带脆弱性不断增加,早在2008年已经成为了强脆弱性;(2)人类活动过于频繁,随着社会企业不断发展,对于湖滨带造成的各种污染也逐渐增多,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2.2苏州太湖湖滨湿地分类

根据湖滨带地形地貌的不同,可以将湖滨湿地分为三个类型,分别是大堤型湖滨带、河口型湖滨带以及山坡型湖滨带。其中大堤型湖滨带的含义是指在是该区域建设了大堤,大堤型湖滨带根据露滩面积的大小以及大堤和水位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大堤,分别是无滩地一大堤型、长期露滩一大堤型以及间歇露滩一大堤型:河口型湖滨地带指的是一种不具备大堤围绕、靠近山体的湖滨带地形,它按照山体与湖泊水体之间是否存在滩地等实地勘察,可以划分为无滩地山坡型以及有滩地山坡型;河口型湖滨带作为河流的出、入湖口,它的主要地形特征包括了河口前缘存在浅滩以及心滩,边缘处有着边滩,从而产生了结构复杂的水面與滩地想交叉结合的地貌。

2.3苏州太湖湖滨湿地生态恢复模式

太湖湖滨湿地生态恢复基本模式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1)堤岸植被恢复模式。采用自然模式,严格按照堤岸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采用速生阔叶树林带、陆向灌一草湿生带以及陆向乔一灌一草植被带种群结构方式,从而有效恢复太湖湖滨带陆生性植被的功能和结构;(2)宕口生态修复模式。采用半自然模式,首先要充分了解掌握太湖湖滨带宕口地形地貌以及植被土壤条件,然后再运用先进的植被修复技术以及断岩稳定技术,有效发挥出其涵养水源、蓄洪防旱以及恢复宕口地带生态景观作用;(3)生态河口模式。注重保护河口湿地,建设河流生态廊道,这样能有效防止各种污染物流向水域,不断优化太湖湖滨带的生态环境,维持河口生物的多样性。

2.4苏州太湖湿地公园生态恢复对策

2.4.1湿地生态保育区。对于湿地生态保育区的恢复,政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水源地的保护,自然的沼泽区域存在着重要的保护价值,要积极维持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通过有效建立生态监测站,对生态保育区进行实时科学监测,观察其变化状态,要做好生态的服务性工作。

2.4.2湿地生态科普区。湿地生态科普区的恢复与建设,要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优化土地使用结构,通过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对湖滨带湿地生态护坡、各种水生植被以及水岸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修复,同时要科学合理的建设水生植物展览馆以及水上森林生态演替展示区,既能最大化满足社会大众的生态知识需求,又能欣赏到优美的自然风光。

2.4.3湿地生态生产区。对于太湖湖滨带的湿地生态生产区建设,要通过合理构建串联生态鱼塘,加大对生态河道的整治力度,不断改善周围的水质,既要充分利用资源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要保护好湿地原有的自然景观,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要想使太湖湖滨湿地有效恢复到原有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以及生态学潜力,就必须合理应用现代生物学以及生态工程学的先进技术和理论,结合当地经济以及地形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恢复与重建目标,要高度重视周围建筑与水体的相融合,完美实现人工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

4.苏州太湖湿地公园征文 篇四

李苏州遗太湖石奇

作者:牛僧孺朝代:唐 胚浑何时结,嵌空此日成。掀蹲 ,挟怪鬼神惊。

带雨新水静,轻敲碎玉鸣。搀叉锋刃簇,缕络钓丝萦。

近水摇奇冷,依松助澹清。通身鳞甲隐,透穴洞天明。

丑凸隆胡准,深凹刻兕觥。雷风疑欲变,阴黑讶将行。

噤痒微寒早,轮锸片横。地o愁垫压,鳌足困支撑。

珍重姑苏守,相怜懒慢情。为探湖里物,不怕浪中鲸。

利涉余千里,山河仅百程。池塘初展见,金玉自凡轻。

侧眩魂犹悚,周观意渐平。似逢三益友,如对十年兄。

旺兴添魔力,消烦破宿酲。媲人当绮皓,视秩即公卿。

上一篇:考试大纲解读下一篇:学生中秋节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