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板块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精选8篇)
1.浅谈板块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一
龚四宝,男,百家湖小学,江宁区满三届语文学科带头人,从事语文教学20余年。近年来,在特级教师百小刘志春校长“本真”教育思想的引领下,以及围绕刘校长倡导并推行的多支点探究教学的研究,不断探索,深入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改变了课堂,提升了教学的实效,而且有效促进了个人专业化发展。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未来的教学生涯,理应坚持“本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建构支点明晰策略切实提高教学效益
——浅谈语文多支点探究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内容提要:
一、建构支点,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学习的平台
新课程的推行,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不断拷问着原有的教学思路。审视语文教学的过程,发现课堂教学的前后,还有较大的空间,可以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在整合教学过程资源的基础上,我们探寻了这样的思路,即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向课前与课后延伸——课前是以预习方案为载体的准备性学习阶段,课堂是以合作探究为重要学习形式的针对性学习阶段,课后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途径的延展性学习阶段,三者三位一体,互为补充,进一步完善了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构建了三个最基础的、最重要的语文教学的支点。准备性学习——针对性学习——延展性学习三个阶段,作为语文教学的结构性支点,重构了教学思路,为学生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的平台。而与这三个支点对应的教学策略,实际上又作为另一层面的教学支点,优化了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
二、活化教学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认为,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要素,从某种角度讲,一堂课的成败取决于教学内容组织是否得当。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是把教学内容原封不动地罗列出来,而是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科学整合、优化重组,把干瘪的材料丰满起来,抽象的原理生动起来。丰富课程资源,改变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不仅活化了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效益显著提升,而且浓厚了语文教学的文化韵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精简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有效建构
语文教学之所以效益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内容繁杂、琐碎,教学目标模糊、错位,使得语文教学不堪重负,收效甚微。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减负”,减去那些不必要的、看似精彩却与语文学习关联不大的内容(环节),取而代之的是关乎语文本身、语文教学重点的具体细节和教学策略,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语文教学中,精简教学 1
环节,是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教学环节始终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简约有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知识建构。
2.浅谈板块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二
我们构建的这种主题单元整组教学模式是:策划———实施———拓展。这三部分之间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
一、策划———精心备课,提炼主题,设计流程
策划即设计方案,就是对单元整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设计。它有别于原先的单课式备课,从单元主题和单元学习重点出发,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有序的单元教学流程。因此,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成立了备课组,探求以一个单元为单位,寻找可以重组的知识,合力攻坚,优选教法,开展单元整组集体备课活动。
在实践中,我们构建了单元“三次备课”操作模式:自读教材,了解内容———集体研讨,理清思路———个性备课,凸现整体。
1. 一次备课:自读教材,了解内容
为了省时高效,我们每位备课组成员在每单元备课研讨前,必须先细细研读“单元导语”,了解单元学习主题,并通读本单元的教材,大致了解文本内容,了解本单元的重、难点,然后认真填写单元设计框架,如下表:
2. 二次备课:集体研讨,理清思路
(1)研读导语,确立重点。
单元导语对于上好整个单元的课,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点明本组的专题,激发学习兴趣;其次它提示了学习要求和学习要点;再次,它在不同年段中体现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单元集体备课时,往往由一位教师担任主讲人,带领大家进一步研读导语,明确单元主题、核心目标。然后再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整合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确定单元训练重点、难点(如下表)。
(2)研讨课例,设计教法。
根据核心目标,我们由主讲教师选取单元起始课或重点课,对教材内容、教材特点、教材中有价值的训练点进行分析,再抛出设计方案,组织大家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从而对教材进行多方位、多元化的理解,精心设计教学板块。
(3)研读教材,共同探讨。
因为课文不同,内容不同,每一课的重点段、训练重点等都会不同。因此,我们在研讨重点课例后,还将对其他课文进行一番研读,进行一番比较,找出教学中的异同点。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就一些教学细节的处理、一些教学实践的问题,提供宝贵的意见。如单元教学中,怎样将精读课中的内容与“阅读链接”、略读课文紧密连接;交流平台与口语交际或作文教学有机整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易错点、易混点,我们教师可以运用哪些策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位教师在单元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3. 三次备课:个性备课,凸现整体
各备课组成员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对象,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行再一次单元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从而使单元整体特征更明显,教学效率也更高。
二、实施———整组教学,紧扣主题,分块落实
我们构建了单元教学五大板块操作程序:导读———精读———自读———表达——总结。这个基本程式反映了单元教学的科学程序:整体感知———典型示范———举一反三———读写结合—————整理回顾。
1. 导读
导读即单元的“入门课”或“起始课”。单元导读课大致可以从五方面进行:
第一,关于导语。明确单元主题、学习任务、学习方法等。
第二,关于课文。初知单元课文内容,谈谈粗浅感受。
第三,关于资料。查找与单元学习相关资料。
第四,关于实践活动和作业。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设计相关作业,引导学生为单元的主题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2. 精读
精读课的教学要紧扣单元训练重点,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落实集体备课过程研讨的课例品读板块。
3. 自读
这里的“自读”指略读课。主要指学生自我运用和实施精读课上学到的方法。
4. 表达
表达指口语交际、作文、交流平台等。三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独立体,而往往是相互交融,相互结合的。每个单元的主题其实就是学生交际、写作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让学生搞社会调查,写日记、写调查报告、交流感想,学生们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文思枯竭了。
5. 总结
总结即回顾拓展课,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对单元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尤其要注意对带规律性的东西予以归纳、总结,以便学生掌握得更为牢固。总结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梳理学习单元内容。(2)积累优美词句。(3)回顾学习方法。(4)总结写作方法。(5)交流学习心得。(6)适当拓展延伸。
三、拓展———开展活动,推进主题,拓宽外延
从“大语文观”出发,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教完一组课文后,应该赋予教材更多新的内容,要让学生“盘活”知识,在实践中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因此,在一个意义板块教学中或结束后,我们还要注重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要善于精心打造活动实践场景,开放活动的题材、内容、形式,从而触动学生的情感领域,使语文教材更富于实效性、多元性,更富于时代气息和现代气息。
1. 开展读书活动
每学习一个主题,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同主题的书籍、文章,然后再利用一课时进行阅读分享,如吟诵精彩片段、阅读“心灵日记”、展示读书小报……这样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自能理解文本内容,自悟文本语言,自觉积累读书方法。
2.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每一个主题就是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主题班会或文化节。每学习一个主题,我们可以布置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搜寻相关的故事,收集相关的歌曲、图片,还可以去摄影、调查身边的真人真事,去亲自参加实践活动,亲身感受这份人间真情……
3.浅谈板块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三
一、“板块式教学”内涵界定及其价值意义
“板块式教学”就是在科学、精准的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有明显区别而又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思路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
1.在教学目标上,教者必然统筹全局,瞄准课堂教学的靶心——教材中的重点及难点,有的放矢,高效提炼,“炼”就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
2.板块的有机划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和谐而高品位的课堂中认识自我、表现自我、欣赏自我成为可能,使课堂教学充满了魅力与生命的活力。
3.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其教学过程清晰地表现为理性地向前推进,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它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一般一课2~3个板块,不宜过多。
4.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就是一个半独立的“微型课”,它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教学的内容板块,从而有力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教学中“板块”组合的形式非常丰富,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由于“板块”本质内容是整合教学资料与安排课堂活动,所以它可以用于多种文体或多种课型的教学之中。
二、“板块式教学”板块设定例说
如何科学有效地制定板块,是板块式教学的核心问题。制定板块时,应根据文体、年段、语体等情况综合考虑,下面就以文体为例,综合年段和文本的具体特点谈板块的设定。
1.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教学
“莫高窟”的教学板块设计:
A.读美文:速读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解文思。
B.集美词:请同学们根据自读提示的要求和自己的爱好,圈出文中的美词、雅词,将他们抄写在笔记本上。
C.学美句:教师举例说明什么是段式、句式,师生找出课文中的一些句式,请同学们自由学用一两种句式。
D.背美段:教师指出这一课写得特别好的抒情段,要求每位同学背诵一至二段。
此案例的教学各环节之间层层推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仅获得了知识,更在课堂上获得了自主的体验、合作的愉悦。
2.写人叙事类文章的教学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板块设计:
A.扣题入文,感受技艺之“神”,姥姥之“心”。
B.品词析句,体会祖孙之“情”,邻里之“谊”。
C.言意兼得,抒发感激之“意”,怀念之“情”。
整节课生动、传情、诗意。课堂上教师以“情”为纽带,引领学生亲近文本、接触言语,让课文的情感既感染教师又感染学生,形成一个热烈、浓郁的情感场。
3.说理性文章的教学
“学与问”是苏教版十一册的一篇说明事理性的文章,全文按“摆出观点——列据析理——总结提升”的结构展开描述,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观点,列举了哥白尼和沈括两位大学者的例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明确地摆出做学问要从“好问”开始,把勤学好问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求得真知。根据说理性课文的特点以及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三个板块:①速读课文——明理;②品读课文——明例;③内化课文——说理。在板块式教学的引领下,注重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读悟、读说、读写相结合,努力简化课堂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4.韵文类文体的教学
韵文,即有节奏韵律的文学体裁,包括诗、词、歌、赋等。
韵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诵读”,反复地朗读吟诵有助于学生体会感情,进入意境,感受韵文的音乐美,领会语言的意蕴美。其次,用想象法培养朗读中的语感。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韵文中所描写的画面,《清平乐村居》这首宋词,以极其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词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与词人的妙笔之美融为一体。教者在备课时将教学过程设定为以下三个教学板块:
A.巧解“媚”字,入境。
B.畅说“美”话,入情。
C.体悟“醉”情,入心。
教师首先通过对“媚”字创造性的解读,让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处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美好境界之中。文中的一个“媚”字,不仅把老两口互相喜爱的神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同时也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媚”、“美”不光在读音上有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字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环境之美、夫妻情感之美、儿子勤劳孝顺之美,和谐之美。哪一种美不让人沉醉?以上这个片段通过解“媚”字——说“美”话——悟“醉”情,不仅让学生从形象上感受美、发现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那种和谐之美有了一种向往和追求。endprint
在运用板块式教学的时候,教师对于“教学板块”的设计与安排应依据课文文体的不同,语体的不同,长短的不同,深浅的不同,教学中的地位不同而精心运筹,巧妙组合,使各课的教学思路各有各的特色与风采。
三、“板块式教学”需厘清的两个关系
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是一种创新与突破。它既是一种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其核心是学生主体理念得到全方位的落实。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也提倡走向生本的观摩评教,指出:课堂应是学堂;教本其实是学本;教路要考虑学路;教法应转化为学法;教艺更在乎学益。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而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只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在实践“板块式教学”时,特别要厘清以下几个关系。
1.板块式教学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堂教学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是有效教学的最重要的标志。在教学起始阶段提出简约精准的目标,可以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方向感,是避免学生盲目被牵的关键所在。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解读这样的课文,需要我们抓住核心内容,有所轻重,有所舍弃。一位老师从教材的核心价值处进行取舍,抓住青海高原恶劣生存环境、一株柳神奇生长历程、这株柳所体现的精神品质这三点制定简约精准的教学目标,由此设定了教学板块:
扣词入文,感受高原恶劣;
品词析句,体会柳树精神;
言意兼得,抒发内心感悟。
教学过程中,教者正是通过这三个板块,逐层推进,引领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品悟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制定简约精准的教学目标为设定教学板块指明方向,教学板块的推进又为不断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2.板块式教学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板块式教学”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说对教师的要求更“苛刻”了。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表达、合作等及时引导点拨提升,又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中发挥主导作用,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⑴加强弹性预设,有效推进板块的实施。“板块式教学”考虑得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和需要,即“以学定教”,把工夫花在备教材、备学生上,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捕捉有价值的生成。只有加强弹性预设,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在实施板块教学时给学生留足自主思考的空间。
⑵注重适时“介入”,有效点拨提升。板块教学中课堂交流的完整性对学生而言必定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适时“介入”,有些“只言片语”,言简意深,自然流畅对课堂上学生交流不完整、不正确的地方起到画龙点睛的指导作用。这样的只言片语体现在:
插问追索。学生作课堂交流时,常有表述不清,内容不全的状况,这时,教师便以插问的形式给学生帮助,这里的插问不是提问。
应合连接。学生是课堂交流的主体,教师不宜喧宾夺主,但又不能完全无动于衷,而应当以简短的话语应和鼓励。
巧拨释疑。学生的课堂交流中,有些内容个别的学生未必完全听懂,这时教师就要以只言片语来做必要的点拨释疑。
点睛强调。在课堂交流中,学生的发言常常会有这样的状态,或内容芜杂,重点不清,或说了不少,不得要领……,这些情况下,教师的点睛强调十分必要,或做概括,或提出要点,或补上重要一句。
期待暗示。对学生发言时的中止,教师不应马上接腔帮助,应以期待暗示,鼓励学生说下去。因为说话间的中止,有时是学生的调整思路、自我控制。
提升评价。学生间的交流,很可能处于平滑状态,教师必须随时做出评价,或矫正,或激励,或小结。教师的评价小结,对课堂交流的维系和深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板块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思想,它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缩短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周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优化了教学过程,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习兴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对三大板块建设的学习与思考 篇四
都知道,应城有三宝:石膏、岩盐和温泉。这是应城人引以为豪的。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有宝贵的自然资源可以利用,可是依赖它并不是长久之计,一旦资源枯竭,等到那时应城该何去何从,如何寻求新的发展,这是需要大家思考和担忧的。在这个大的背景下,2010年应城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建设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旅游经济区“三大板块”,的战略构想。听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明白了,这是应城市合理利用资源,将功能分区,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这个构想与应城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观。那么在这样一个战略构想的指导下加速应城的经济转型,应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推动?如何为“三大板块”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是我搜集的对各区人才现状的一个调查数据:
东部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余家,各类从业人员1.2万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近3000人,企业经营管理人近320余人。像华能应城热电联产、国家西气东输应城地下储气库和国家战略石油应城地下储备库三大项目所需人才门槛高,对地方人才需求少。中部将是应城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有企业管理人才100余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500余人,但人才学历和密度远高于东部和西部人才。而西部地区作为旅游经济开发,全市旅游业从业人员近4000人,远低于全国水平。从学历来看,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28人。持国家或省级部门颁发相关证书的中高级以上管理人员总数仅为67人,同样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各行业人才的紧缺现象依然存在。而且我敢说各行业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如重内部培养轻外部培养,可以做到外派学习的单位不多。就拿我来说,一学期5个月,就有差不多五个月是在教学,走出去的机会很少,都是自己摸索;重个体轻群体,重视能力好的人才,能力稍差的呢其实很努力但因长时间得不到认可,干劲愈发不如从前,比如曾经和我在同一个外贸公司工作的同事,因为不是专科出身,很多东西不熟悉,业务能力班班,长期得不到认可也争取不到较好的培训机会,单位其他人都不是很主动的走进他,所以像这种情况是对增强整个单位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是不利的。
所以我个人觉得 在人才方面 1.应建立科学的人才环境评估体系
2.畅通渠道,加快引进当前急需的各类紧缺人才
3.突出人才培养重点,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夯实物质基础,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来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
5.浅谈板块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五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人大代表开展评议活动是强化人大监督的一种好形式,是乡镇人大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工作和执法实施监督的一条有效途径。实践表明,搞好乡镇人大的评议工作,对于促进和推动乡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各项工作具有积极意义。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开展好乡镇人大工作评议谈几点的认识和想法。
一、具体实践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镇人大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创新监督方式,改政府部门负责人述职评议为政府部门工作评议,组织部分市镇人大代表组成工作评议小组,先后对村建所、企管站、计生站、劳保所、农服中心、财政所、司法所、交管所等10多个基层站所开展了评议,形成了30余条评议意见,促进了部门工作作风转变,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具体的实践概括起来为“一二三四”。
1.坚持一个原则,选准评议对象。如何确定和选准评议对象,对评议工作 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人大代表作为人大联系选民的纽带、作为基层群众的民意代表,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在评议对象的选择上,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充分尊重代表的意见,使评议对象的确定“让代表说了算”。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利用人代会代表集中的机会,通过人大代表票决初选、人大主席团无记名投票终选的办法,按得票数由高到低确定评议对象,既实现了代表当家作主,又体现了评议工作的公开公正,使评议对象的确定符合大多数人的意见,经得起
推敲。例如,XXX镇作为国家、省及扬州三级重点镇,集镇建设能不能早日出形象、上档次,基层群众和人大代表十分关注。因此,近年来镇人大把与集镇建设密切相关的村建、国土、城管等部门作为重点评议对象,督促镇政府及相关部门抢抓各级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经过几年的建设,集镇路网格局不断健全,教育医疗等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推动重点镇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2.注重两个结合,认真开展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广泛深入地开
展调查研究是搞好评议的前提和基础。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两个结合,采取多种调查方式,力争全面摸清被评议对象的工作情况。一方面,坚持面对面与背靠 背相结合,既面对面地听取评议对象的工作汇报,又背靠背地听取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的反映,全方位了解情况。另一方面,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既利用微博、微信、网络等信息手段广泛征求意见,又组织人大代表分组深入村组农户实地走访,多渠道进行调查。同时,要求被评议部门做好充分准备,写出自查报告,以便评议组对照报告开展评议。比如,我们在对农村环境整治办进行工作评议时,面对群众质疑较多的庄台河塘整治是否全覆盖问题,由于全镇庄台河塘3000多
个,逐个去核实不大现实,我们充分发挥群众作用,多管齐下、广泛撒网,通过走、听、看、访,以及网络问卷大调查,基本摸清了全镇农村环境整治大致情况,调查更有说服力,评议更有针对性。
3.突出三个重点,开好评议大会。会议评议是人大工作评议的核心,事关
评议成效。为尽可能开出高质量的评议大会,我们围绕部门汇报、代表评议、民主测评等三个环节,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在部门汇报环节,我们突出依法履
职这一重点,要求部门重点汇报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和人大决议决定、依法行政等工作情况。二是在代表评议环节,我们突出问题导向这一重点,要求代表评议时
做到肯定成绩一笔带过,指出问题一针见血,切实提高发言质量。三是在民主测 评环节,我们突出全面公正这一重点,不仅设置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个总
体评价,还细化量化职能履行、依法办事、作风建设等3-5项具体评价内容,实 行百分制打分方法,在评议会上进行无记名记票、当场公布结果,维护评议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比如,在对司法所开展评议时,我们重点听取其贯彻上级要求推进“六五”普法工作情况,指出当前普法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做到评到点子上、议到实在处,真正使部门通过评议有所收获、有所触动。
4.明确四个到位,抓好问题整改。评议是手段,整改问题、改进工作是目
的。笔者所在的镇人大要求被评议部门必须在三个月内将整改落实情况反馈过来,整改报告要做到“四个到位”:对已经解决的问题,把办理结果说明到位;对列入计划解决的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措施和计划细排到位;对列入规划逐步解决的问题,把目前存在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梳理到位;对因各种原因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把有关限制条件和原因解释到位。对存在问题较多的部门,镇人大通过多次评议,加强跟踪督办,力促整改落实。比如:对居民反映强烈的集镇管理无序、零散、不到位等问题,镇人大连续两年把村建所作为重点评议对象,督促其提请镇政府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下决心、下力气整合城管、环卫、公安、工商等部门力量,建立一套集镇管理长效机制,常抓常管,推动集镇管理取得积极进展。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镇人大结合本地实际,在工作评议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此外,从日常兄弟乡镇工作交流以及走访了解看,笔者认为就全市面上而言,乡镇人大在工作评议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不”。
1.思想认识不够高。目前,乡镇人大评议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还没
有得到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部分基层干部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片面的认识,有的认为乡镇工作本来就够忙了,特别是现在基层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都很重、压力也很大,认为开展评议工作是多余的,没事找事干,对之冷眼相待;有的怕被说成不符合党管干部原则,尤其是乡镇部门站所的负责人不是人大选举任免的,评议是多管闲事;有的把评议工作看成是找岔子、挑毛病,跟自己过不去,有抵触情绪;有的认为评来评去还是老样子,没起多大作用,甚至得罪人,影响关系,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等。基层干部思想层面认识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一定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乡镇人大评议工作的深入开展。
2.制度规范不健全。对市人大常委会来说,开展对“一府两院”进行工作
评议,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也已经开展多年了,相对比较成熟规范。但对乡镇人大来说,相关法律法规虽然明确了乡镇人大具有监督职能,但如何开展工作评议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市人大常委会也没有制定相关的制度来指导和支撑,导致整个评议工作的内容、程序、步骤、方法等方面没有统一规范的要求,基本上是各自为阵,随意性很大,不平衡性也很大。从走访了解的情况看,有的乡镇比较重视,按照准备、调查、评议和整改这四个阶段工作,各环节组织很充分,评议很有成效;有的乡镇程序过于简单,象征性组织部分代表看一看、议一议,准备不充分、调查不深入,评议工作流于形式;有的乡镇甚至觉得反正没有硬性规定,干脆就不搞,多年来一直就没有开展人大评议,等等。这些都表明,当前乡镇人大开展工作评议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3.评议范围不够广。在人大评议的具体工作中,我们感到由于方方面面因 素,导致评议工作广泛性不够。一方面,评议的内容不够广泛。乡镇人大虽然独立于镇党委、政府之外,名义上是一套班子,但力量配备不足,往往是一个人大主席或专职副主席加上一个兼职工作人员,乡镇人大工作基本上就是人大主席唱独角戏,导致开展评议也是人手不足、精力不够。同时,大多数乡镇人大主席或副主席并非专职,或多或少都参与了政府分工,有的还分管了一些政府的组成部门,安全生产、改水改厕、交通建设、土地整理等多有涉足,在评议工作时,这部分政府工作不太好纳入评议内容,如果镇人大对这些工作评议,就变成“自己监督自己”,因此在评议对象的选择上,总有一批工作或部门游离于人大评议监督之外,无法实现全覆盖。另一方面,参与评议的代表不够广泛。市镇人大代表一般都是兼职,大多数农民代表都有各自职业,乡镇人大在开展评议有时为了省时省力,免去发放务工补助、加强事前沟通等麻烦事,评议人员基本上是镇村干部代表,导致了参加评议的代表大多是老面孔,代表的广泛性不够,同时“圈内人评圈内人”,也容易导致评议一团和气,不愿动真碰硬,评议的效果打了折扣。
4.问题整改不够实。抓好问题整改是评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实践中,问题整改这“最后一公里”还没有真正打通、落到实处。主要表现为有些乡镇人大在评议工作过程中注重评议,而对整改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力度不够大,容易造成评议时有人抓、有人管,评议后无人抓、无人管的现象,使评议工作走过场,一评了之,达不到开展评议工作的预期目的。同时,乡镇人大评议工作中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欠缺,刚性不足,导致评议意见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实际落实少,甚至做做样子,还没有或难以使用质询、特定问题调查、任免等刚性较强的手段,这样造成一些问题评议前后依旧,实效性差。
三、相关建议
一是进一步广泛深入宣传,提高思想认识。实践证明,搞好乡镇人大评议工
作,是依据宪法法律行使监督职权的有效手段,也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能够促进乡镇政府工作和职能部门的工作,实现监督与支持的统一,形成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合力。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强乡镇人大工作宣传,使基层干部充分认清人大职能和作用,使政府及各部门不断增强接受人大监督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乡镇人大开展评议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是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出台制度规范。我们深深体会到,乡镇人大评议 工作要取得实效,离不开县级人大常委会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县级人大常委会要为乡镇人大评议工作撑起保护伞,排除一切干扰和阻力,帮助乡镇人大协调好与乡镇党委政府、被评议部门的业务上级等各方面的关系,形成搞好评议工作的共识和合力。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关于乡镇人大开展工作评议的有关意见,对乡镇人大评议工作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内容以及参评代表和部门的范围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并切实加强工作指导,把乡镇人大自行评议的“单兵种”孤军作战变成了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指导下的“集团军”统一作战,使乡镇人大评议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是进一步强化结果运用,推广评议成果。总体上看,乡镇人大评议工作中
问题整改还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对评议结果运用和成果推广重视不够直接相关,因为评好评差一个样,人大评就评了,部门没有什么压力,其他部门更是事不关己、漠不关心。因此,改进和完善人大评议工作,一方面要强化结果运用,建立奖惩机制,使评议的结果、整改的效果与年终考核相挂钩,并提请党委重视,与干部提拔重用相挂钩。另一方面,注重推广评议成果,通过对某一单位或某几个单位的评议,使本行政区域内所有部门、单位健全内部制约监督机制,自敲警钟,自加压力,使人大评议起到“举一反三”、“牵一动百”的效果,带动和促进本行政区域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形成良好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氛围。
四是进一步加强乡镇人大建设,夯实履职保障。实事求是讲,上述有关乡镇
6.浅谈板块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六
论文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家庭美德”和“家庭责任”建设,倡导建立“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风尚。这是新时期我党重视家庭建设的集中体现。事实上,创建和谐家庭也正是在新时期崇尚科学发展观和积极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将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寓于各类家庭创建活动中的重要成果和体现。创建和谐家庭,既是一个崭新的理论命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这其中还有许多关键性认识尚未完全理清,本文将着力于解决这些认识问题。
论文关键词:家庭责任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家庭美德 男女平等 尊老爱幼 社会风尚
一、从和谐思想的由来看,和谐家庭是创建和谐社会在家庭领域的集中体现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人类智慧所关心的重要话题。如中国古代贾谊在《新书·道术》中说“刚柔得道谓之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说“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戴震在《原善下》中说“中和,道义由之出”等。又如西方古代赫拉克利特说“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毕达哥拉斯说“一切都是和谐;和谐是普遍的、一般的、必然的和绝对的”等。归纳起来,古人的“和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和谐”通常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社会和谐就是社会各个方面、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2)“和谐”本身并不排斥差异与对立。只有事物内在的差异即事物本质的差异才是和谐的前提,没有差异、没有不同,也就没有和谐。(3)“和谐”不仅仅指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矛盾乃至冲突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4)“和谐”具有广泛的外延,不仅仅指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身的和谐、民族国家之间的和谐乃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当代的“和谐社会”概念是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的。后经过了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的完善,已成为一套指导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体系。其中,“和谐家庭”可以说是创建和谐社会在家庭领域的集中体现。从和谐家庭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密切关系来看,首先,“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是否和谐及其和谐的程度,乃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及其和谐程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维度。没有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其次,“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基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础,其面貌、家庭关系的状况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面貌。再次,“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家庭和谐可以化解家庭内部的矛盾,避免将家庭的矛盾推向社会以进一步激化矛盾,从而避免因此产生的不稳定。和谐的家庭还可以为家庭成员提供一个舒缓紧张压力、疏导社会矛盾的空间。
从概念上讲,和谐家庭是个内涵非常丰富的社会范畴,包括经济、政治、法律、伦理、心理等众多领域。从本质上来讲,建设和谐家庭就是要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取向、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民主协商的家庭氛围为主要内容,构建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新型文明家庭新模式,是新时期“五好文明家庭”等家庭创建活动的延续和深化,并以家庭的和谐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类似“和谐家庭”的提法还有“幸福家庭”等。相比之下,“幸福家庭”更多强调的是主体对家庭生活的舒畅和愉快感受。两者的内在联系在于:“和谐是幸福家庭的精神要素”,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历来是家庭兴旺发达、生活幸福美满的重要条件。换言之,只有生活在和谐家庭中的人才是幸福的、快乐的,家庭和谐为家庭幸福提供了可能性。
二、从系统的角度看,和谐家庭是家庭系统内各要素间高度耦合的均衡稳定状态
首先,家庭是一个由一系列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系统。一般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由一系列要素组成的,每个系统的构成要素都具有相互依赖性,每一个要素都以某种方式及影响着其他部分,又影响着整体。家庭也是“一个由几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形成家庭系统有序的运转,以此来实现家庭的功能。”家庭系统存在如下基本特征:(1)“家庭是一个有边界的系统。”这种边界是指将系统、子系统或个人与外界环境分离的一道隐而不见的界限。它“可以适应家庭成员的变化,促进家庭成员的成长,同时为了让家庭正常运转,家庭成员应该共同努力实现家庭功能”。同时,“家庭的边界必须是半渗透的,以确保它的生存和对社会的适应”。家庭必须适应因其成员的成长或其他事件的发生而产生各种变化,否则就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和谐的状况。(2)家庭系统具有一定的规则(明文的或潜在的)。“家庭规则决定了人类行为的模式,提供互动模式,是建构和维持家庭成员关系的公式”。这些规则包括明文的,如我国提出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家庭美德规范;也有各种潜在的、不成文的规则,如大人对小孩的权威。“家庭规则可帮助家庭形成次序和稳定,同时允许家中成员在变动的环境中改变,从而维持家庭系统的均衡和稳定”。(3)家庭系统具有一定的恒定作用,或者说家庭是“一个可调节的自稳态系统”。这是指家庭内部协助其内在平衡的持续和动力过程,即不管外在环境如何改变,家庭总是会趋向于维持一个稳定平衡的状态。“当家庭内部的一部分要素发生改变时,另一部分也发生相应的改变,两者共同作用使家庭恢复稳定。这一过程叫做负反馈,通过负反馈使家庭系统功能稳定和自适应”。当然,这种恒定作用具有一定的限定范围;当改变太突然,或超过了系统所能忍受的极限时,就会产生具有对抗性的反应,家庭系统也就无法维持其稳定状态。
其次,家庭系统是一个可以在心理上、生理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可以维护现存的社会结构。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来看,“家庭的中心特点也是均衡,家庭结构的稳定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主要功能是重新确立被外界打乱了的和谐均衡状态”。针对工业社会带来的变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家庭功能缩小论、解体论的观点。如日本学者富永健一就认为,家庭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宗教功能以及亲属相互扶助的功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被众多社会功能执行主体大幅度取代,按照产业化社会“基础社会衰耗法则”,家庭、亲属的结合功能处于解体和缩小的过程中。但即使如此,当前社会的家庭所承担的功能依然是多方面的、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对于自古以来极为重视“家”的我国而言更是如此。总体而言,我国的家庭目前依然承担着一定的生产功能、消费功能、生育功能、教化和教育的功能、抚养和赡养的类社会保障功能、闲暇生活和情感满足的功能以及其他功能;而且,家庭所承担的许多功能对于个人而言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再次,子系统之间耦合度越高,家庭系统就越稳定与和谐。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要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的均衡就会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自然随之出现问题。所以,如果家庭出现不和谐的现象,就需要加强社会干预以帮助其恢复各个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之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针对家庭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社会手段,能够消除或减少对家庭成员和家庭整体所构成的威胁和伤害,最大限度地保持家庭的稳定,满足家庭成员的利益需要”。夫妻、亲子、兄弟姐妹都是家庭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子系统,也是家庭不和谐现象的主要来源。其中,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主轴;在家庭的发展过程当中,夫妻关系不但距离最近,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子系统。亲子、兄弟姐妹子系统也对整个家庭的稳定与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创建和谐家庭,首先就必须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只有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家庭的和谐才会成为可能。
最后,协助家庭成员发掘家庭的社会支持或社会资源,乃是协助家庭或家庭成员解决问题、度过困难和危机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策略。社会支持理论认为,家庭对于其成员而言始终都是一个生活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的增加,会使人们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显着提高”;“支持适时介入到有压力的环境中可以预防或减少危机的发生”;“适当的支持可以介入压力的处理,解决问题,减少压力所造成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或家庭资源主要包括个人资源(如个人教育程度、学识、技巧、素质、心理健康、自主能力等)、家庭资源(指家庭的凝聚力、适应力、组织、沟通技巧、婚姻关系、家庭功能等)、社区资源(指来自家庭外部的个人、团体、机构组织的资源)”。所以,一旦家庭系统发生不和谐的现象,协助其家庭成员去发掘家庭的社会支持或社会资源将会至关重要。
三、从发展的眼光看,和谐家庭是一种动态的和谐,是在互动、冲突、发展中形成的。
把家庭视为一个系统,容易让人误以为“和谐家庭即永恒均衡与稳定的状态”。但其实不然,均衡和稳定的状态只是从一个侧面阐释了和谐家庭的本质。而从发展的眼光看,和谐家庭是一种动态的和谐,是在互动、冲突中形成的。
首先,家庭关系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且家庭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互动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或人们对他人的行动和反应过程,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互动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家庭成员通过互动建立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兄弟姐妹关系等。因此,家庭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此外,家庭不仅承担着满足其成员需要和维持自身稳定的功能,而且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冲突。每个家庭成员都会依其个人的目标和兴趣行动,包括需要、价值观、目标及资源,因此在其日常生活与家人互动中会尽力去满足自己的欲求、利益及追求;但由于资源(爱、注意、权力、金钱等)往往都是有限的,也就难免会出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现象。和谐家庭是斗争和妥协互动的结果;家庭成员要在合理的“度”之内分享各种资源,才有可能实现家庭的和谐共生。除了因资源有限而产生的家庭内部矛盾与冲突,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家庭内部冲突,如因观点不合而产生的争执、因期望与现实差距而产生的抱怨等等。总之,家庭内的冲突会始终存在、不可回避。
其次,对于家庭而言,冲突并不一定是坏事,冲突也有其正面的社会功能。它可以起到类似于“安全阀”的功能,就像锅炉里的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家庭结构的维持。冲突对于家庭之安全阀的功能在于:在不破坏家庭结构的前提下使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情绪得以释放出来。具体而言,家庭冲突这种“安全阀”功能主要体现在:(1)“大量的低激烈程度的小型家庭冲突可以释放紧张能量,避免激烈程度高的、破坏力强的冲突的发生,从而对家庭关系起到长期的维持作用”;(2)“家庭冲突可以使冲突各方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了解彼此的立场、观点、情感和行为模式,从而加速彼此适应的过程,促进家庭走向和谐”;(3)“家庭冲突可以尽快暴露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不合理成分,从而避免这些不合理成分沉淀下来最终导致家庭的完全破裂。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冲突的刺激,可以促进家庭成员尽快改善、修正不合理因素,而使得家庭关系得到调整和改进”。当然,也不能对冲突放任自流甚至故意多制造冲突。要积极冷静地处理家庭中的冲突,重要的不是要完全消除家庭冲突(而且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把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使它不至于成为伤害家人和分裂家庭的力量。
再次,有效的互动和沟通有助于家庭减少不稳定性与不和谐的发生。一般而言,越是开放的家庭系统,可以更多地容许信息的自由进出,能够在适应外界的同时发展和愿意改变自己;而封闭的系统不允许信息的进出,则会面对适应不良,功能失调等问题。最重要的信息交换方式就是各种形式的沟通。除了语言,表情、动作、声调,甚至文字交流、符号暗示等都是信息交换的重要方式。因此,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从家庭内部看,沟通有利于感受彼此的心意,寻求冲突或紧张的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把冲突和不和谐的消极功能降到最低程度;沟通有利于家庭成员化解家庭冲突和紧张,促进家庭成员角色的实施和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转。比如,“夫妻之间通过沟通,能够彼此了解对方情感和意向,消除误会;良好的沟通还可以缓解紧张烦躁的压力,从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使家庭成为快乐的天地,养精蓄锐迎接工作的挑战”。而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可以避免或缩小“代沟”,往往与较高的家庭满意度和较少的家庭冲突正相关。从家庭之间以及家庭与外在系统看,有效的沟通可以化解紧张与矛盾,为家庭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外在环境,这同样会有利于家庭本身的和谐。以邻里关系为例,虽然现代城市的邻里关系已趋于淡化,但是依然无法否认邻里对家庭稳定与和谐的重要作用。俗语说,“安居才能乐业”。要做到“安居”,除居家平安之外,邻里也要和谐平安。如果邻里不和,即使不是“后院起火”,而是“大院起火”,会使人心情不快,难以“乐业”。如果不能“安居”“乐业”,家庭的和谐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最后,从家庭自身的发展来看,家庭的生命周期及其各阶段的发展任务会影响家庭和谐程度。家庭生命周期是研究家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概念源自发展学理论。家庭本无生命,组织家庭的成员赋予它生命。在家庭中,家人的关系是互动的动态系统,不是固定不变,它随时都在改变与调整。“家庭也像个人一样,具有发展性,个人的一生自出生到死亡,大多经过了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少年期、壮年期及老年期等阶段,而形成一个生命周期。家庭发展也有其周期性的历程,从两人结婚共组家庭开始,到夫妻离异或一方死亡而结束,经历各个不同阶段,构成一个家庭生命周期”。换言之,“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表示的就是家庭从成立开始,经历发展的各个阶段,最终归于消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一般而言,处于相同阶段的家庭,大多历经相似的时间安排或阶段连续性,因而有着相似的情况、待克服的困难及需要完成的阶段任务与特质。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便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与特质。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每一阶段任务的完成对家庭的发展是相当具影响力的。当家庭无法因应当前阶段的特殊需求;或是无法达成此一阶段的任务需求,进而忽略问题而直接跃入下一阶段时,就可能导致家庭停滞不前或延缓下一阶段的成长,严重者可能造成家庭的不和谐甚至瓦解。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从时间和发展的纬度为构建和谐家庭提供了重要启示:(1)家庭生活各阶段是前后延续的,其间有一种转折和衔接,后面阶段将受到前面阶段的影响。(2]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别的发展任务,若重点的发展任务不能得到很好地执行,或者家庭不能根据阶段之间的转折而相应做出调整,不仅容易遭遇家庭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而且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家庭生活。f3)阶段之间的转折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导致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成员焦虑的时期,也是需要家庭成员加倍投入精力,努力做出适应和调整的关键时期。
四、从外延来看,和谐家庭是家庭同心圆结构的和谐。
对于和谐家庭,人们往往仅限于从家庭内部来理解,似乎夫妻关系与代际关系良好就是家庭的和谐,其实这是片面的。从家庭生态理论来看,家庭作为一个生态系统,不仅涉及到家庭本身、人类制造的环境(包括道路、开发之土地、都市建筑、人工物质、被污染的水、空气等)、社会一文化环境(包括人类方面即邻里社区,文化方面即语言、法律、规范、文化价值观、模式,社会经济方面等),还包括了自然物理一生物环境(包括气温、气候、水、泥土、矿物质、植物、动物等)。因此,要创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家庭,不仅仅是指家庭本身(家庭内部)的和谐,而是一个家庭“同心圆结构”的和谐。这个同心圆结构,包括家庭成员个体的和谐、家庭系统内部的和谐、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以及家庭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四个层次。
首先,家庭成员个体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内核和基础。家庭中的“成员个体”作为家庭这一系统的要素,其本身是否和谐决定了家庭在整体上能否和谐。在家庭中,如果一个家庭成员出现自身不和谐的状况,将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那么整个家庭的平静、和谐就会遭到破坏。个体身心和谐,既取决于社会成员个人因素,也取决于各方面的社会因素。在个人因素很多,包括精神追求、需要层次、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等。在社会因素方面,也是涉及到方方面面,如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睦的家庭关系、公平公正的制度安排等。总体而言,要创建和谐家庭,必然要求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成败得失,用积极的态度化解矛盾,用平和的心态接受差异,从而实现个人的“身心和谐、内外和谐”。
其次,家庭系统内部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主要内涵和关键所在。这种家庭系统内部的和谐不仅指家庭成员的关系亲密融洽,还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责任与忠诚等内涵。美国家庭科学博士约翰·迪凡教授通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7个国家的2.1万多个家庭的调查,总结出了家庭幸福和谐的六大要素,即共享美好时光、彼此欣赏与关爱、积极沟通、共同承担家庭义务、培养共同的爱好和成功处理家庭危机,这对我们理解家庭内部的和谐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大致而言,在家庭系统内部,和谐家庭体现为以情爱为连接纽带、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营造共同拥有的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取向,民主平等、团结友善的家庭人际关系,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的家庭创业氛围,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的家庭行为规范,科学文明、绿色节俭的家庭生活方式等。简言之,情爱、平等、民主、自由、责任、宽容、进取、科学,是和谐家庭的八大要素,也是每个人需要不断提升的获得幸福的能力和生活品质。在家庭系统内部,夫妻子系统的和谐稳定是最为重要的。夫妻关系是维持家庭的第一纽带,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夫妻关系和谐的基础主要包括“专一的爱情关系”、“相互的责任关系”与“和谐的性关系”;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互相体贴乃是夫妻关系和谐的关键。再者是亲子关系,要改变纯粹以家长或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地位状况;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加强亲子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学会批评,更要会激励和赏识。
再次,家庭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内涵和保障。一方面,把“家”的概念放大到社会的范畴,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家”。所以,家庭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是社会这一大“家”和谐的重要内涵。另一方面,从具体的“家”的角度来看,家庭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为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以邻里为例,如果一个家庭和邻里的关系处理不好,那么也就无法对家庭提供一个稳定和健康的发展环境,进而必然会影响家庭成员自身的和谐以及家庭内部的和谐。所以,家庭成员要在实现自我和谐、家庭和谐的基础上,以德为邻、以情睦邻、以理服邻、以诚助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谦让,共同创建相识相知、互帮互助、团结友善的邻里关系。要注意经常串门走访,做到互通信息,互相帮助,有困难互相关心,有病痛凶灾互相看望慰问;在经济上有借有还,讲诚实、信誉;邻里间发生矛盾时,先正己后正人,把矛盾化解到最小程度,达到迎刃而解的目的;对待邻居的老、弱、残、妇、幼,应一视同仁,不歧视,要关心爱护,达到团结、和睦的目的;邻里间忌闲言杂语,互挑毛病;忌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处事公开、公平、公道。
最后,家庭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内涵和物质基础。如果进一步把“家”的概念从社会扩展至自然界,把自然环境当作我们大家庭的一部分,那么家庭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内涵。此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生命维系”。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创建和谐家庭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创建和谐家庭还必须具有环保意识,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要注意树立科学理财、理性消费的家庭观念;在家庭中普及环保理念和节约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环保、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积极参加节能、节水、节材、资源回收、生活垃圾分装和废物回收活动;引导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种绿、养绿、护绿活动等。
五、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和谐家庭的创建是要多元化的、多管齐下的。
从创建和谐家庭的实践来看,需要警惕如下几个误区:(1)全盘否定和颠覆过去的家庭形态。比如,传统家庭中的“男权主义”、“父权主义”以及“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已经遭到了激烈的批判,现在的一种倾向就是通过彻底地颠覆这些传统来实现和谐家庭的创建。这种颠覆的作用不可置疑,但是需要避免绝对化(如“女权主义”),不值得全面推广,否则将会适得其反。(2)过于理想化的倾向。比如,要求家庭成员没有吵架现象等。这种理想化的标准纯属“为创建而创建”,严重过于脱离实际,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3)标准的单一化。当前我国家庭呈现一种从传统到现代(乃至所谓“后现代”)的连续统状态,在西方社会处于不同时空阶段的家庭形态现在同一时空呈现出来。单身家庭、丁克家庭、核心家庭、单亲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隔代家庭等多种类型的家庭在全社会各占一定的比例。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和谐家庭,强行推行单一模式显然是不能完全适用的。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在创建和谐家庭的实践中,要注意从现实出发、接纳多元、兼容并陈。
7.浅谈板块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七
一、挖掘课程资源, 充实板块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 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 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 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 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一) 联系现实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教材虽然是经过精心编写的, 但毕竟是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 远没有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人、事、物显得鲜活, 身边活生生的材料对学生更具有教育意义。
例如《可怕的物种入侵》一课, 教材的第二板块是“难以估量的损失”。它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文字描述和直观数据, 让学生充分体会我国遭受物种入侵的损失之大。其实我们所在地区也有外来物种入侵的现象, 影响最大的就要数“水花生”了, 它们在农田、空地、鱼塘、沟渠、河道等环境中生长为害, 阻塞水上交通, 封闭河塘水面, 降低作物产量, 影响农田排灌, 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草害问题。课前布置孩子们去走访、调查当地的农民, 听听他们每年为消灭“水花生”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 从而形成调查报告, 这样使本课教学既内容丰富, 又让学生切实可感, 理论联系实际, 效果甚好。
(二) 放眼网络世界
现代社会, 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利用, 正在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在现代教育中, 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重要的运用。网络资源包罗万象, 取之即来, 方便而又快捷。无论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资料, 都能在网上查到, 而且网络资源还在不断地更新, 最新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我们可以借助网络的资源优势, 调用网上的资料,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例如《从一滴水说起》的教学, 我们这里雨水充沛、河道纵横交错, 是名副其实的“水乡”, 因此学生很难体会到缺水的严重性。报纸、电视等媒体对缺水这一问题的关注也集中在一些特别日子和一些特别事件发生时, 而网络上相关的资料却浩如烟海。教学时我首先在课前安排学生搜集缺水的资料,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学生接到任务后都十分积极, 有的上网搜集缺水干旱的图片;有的上网了解缺水地区人民生活的艰苦现状, 有的还下载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视频。大量资料的充实, 使学生对缺水的话题, 有了充分感知, 他们真切感受到水不再是取之不尽的了。其次, 教学中通过再现生活实际, 巧用电教手段去激发情感, 适时地出示我国水的分布图, 相关数据, 配以生动的语言描述,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国缺水的现状, 课堂也因多媒体的参与而鲜活起来。
(三) 关注时政大事
时政热点即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品社课教学结合时政教育, 既是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有效渠道, 又能弥补品社教材相对于形势发展滞后的不足, 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品社课的兴趣, 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中, 可联系“神舟”系列和“天宫”系列的成功发射,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攻关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通过对“利比亚战争”、“叙利亚内乱”等分析, 了解当今世界的复杂状况;通过“黄岩岛事件”“钓鱼岛事件”的分析, 激发学生维护祖国主权, 保卫国家领土的爱国热情;关注日益严重的“恐怖活动”, 使学生真正了解“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
二、开展多彩活动, 创新板块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 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 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因此我们要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成长。
(一) 激发活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 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强烈愿望, 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昂的主动情绪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活动意识,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教材的内容可以设计:故事激趣法、比赛激趣法、儿歌激趣法、表演激趣法、比较激趣法、游戏激趣法、辩论激趣法等。
例如教《我们的民风民俗》这一课时, 我利用歌曲激趣法, 一上课, 我就带领孩子们唱起了流行歌曲《大中国》:“我们都有一个家, 名字叫中国, 兄弟姐妹都很多, 景色也不错, 家里盘着两条龙, 是长江与黄河……”这首歌融合了全国各地民谣的特色, 歌词朗朗上口, 旋律雄壮流畅。我鼓励孩子们边唱边打节拍, 同时播放这首歌曲的视频, 学生的活动热情自然就被激发出来了。
(二) 丰富活动形式
“教要有法, 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板块内容、学生实际、可用资源来设计活动的方式。活动的设计要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的生活, 有意识地将学生带回真实的生活, 引导学生去观察、模仿、体验、反思, 使每个活动成为架起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真实体验。常见的活动方式有知识竞答、角色扮演、调查采访、汇报交流、资料搜集等。这些方式既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糅合使用。
例如《衣食的来源》一课, 它的第一个板块是“生活离不开它们”, 我们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们吃的食品、穿的衣服、戴的帽子、穿的鞋子等都与农产品息息相关。课前, 笔者布置学生搜集了许多食品、衣服、鞋袜、背包的商标, 课上首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读商标上的说明, 交流自己的发现, 然后推荐代表在班级上交流。孩子们很快发现, 食品都由粮食、水果、蔬菜、肉类等加工而成, 衣服大多由棉、麻、毛、丝等做成, 鞋子、包等由各种动物的皮制成, 由此不难看出农产品是衣食的主要来源。这个活动在课堂上呈现的是汇报交流的方式, 但在课前必须进行资料搜集, 实际上包含了两种活动方式。
(三) 加强活动指导
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被完全激发之后, 如果任由他们活动而不加指点, 那很可能就会出现一窝蜂的现象:大家没有目的, 没有组织, 没有纪律, 只是说啊, 笑啊, 闹啊;看起来是自主了, 活动了, 可是完全没有达到教学目的, 活动毫无效果。因此, 要在活动前加强活动指导, 提出具体的要求, 指导合适的方法。活动时加强调控, 活动后进行适当评价, 这样才能提高活动质量。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策略的活动才会真正起到培养能力的作用, 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总之, 大家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和有效性。
8.浅谈板块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牛津初中英语;Project板块;教学尝试;评价;反思
一、Project板块的教学尝试
Project板块的设计理念就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促进者,所以在开展Project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用英语开展某一活动的兴趣,随后引导学生根据所给的具体步骤,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调查访问、信息收集与处理、交流汇总、成果展示。
7 A Units 1~3 Project My friend
Step 1小组讨论(Planning,课内完成):两人小组讨论并列出用于了解朋友信息的问题,如:家庭、最喜爱的活动、最喜爱的节日等,且这些问题应该尽可能出自前面所学的三个单元。
Step 2组内准备,收集信息(Preparing,课内完成):以Pair Work的形式向自己的朋友问这些问题并做好相关记录。
Step 3完成初稿并修改(Writing and checking,课内完成;Producing and checking,课外完成):首先完成关于你朋友的passage并检查和修改,随后完成海报初稿并修改和完善。
Step 4成果展示和交流(Presenting,课内完成):在班级内展出制作好的海报并做好评选和评价工作。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性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所以,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去参与、经历、体验、合作、探究等,这样才能体现Project板块的设计意图以及体现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建议
Project学习是基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师生共同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的一种学习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参与
Project学习主要是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使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和“应用者”。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会得到极大地调动,学习动力便会得到不断地加强。
2.协作互助
Project学习要求师生互相尊重、平等、民主、合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角色的重心在于引导,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并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作品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自主性,引发学生浓厚的参与探究兴趣。
3.能力培养
Project学习的目标是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它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培养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以提高其英语素养和英语的应用意识。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尤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英语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Project教学的活动评价方式
探究性课程的最大价值是让学生体验什么是主体性学习,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经历。因此,它的评价标准不是看学生研究出了什么成果,而是看他们是不是参加了主体性学习,有没有学会学习。
Project活动临近结束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如,撰写“Project学习报告”),组织交流,作出评价,收集、整理资料。在Project教学过程中,笔者还设计了相关表格,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实施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价,试图建立多元化的、个性化的以及富有激励性的评价,以鼓励学生乐于合作、敢于创新和热情探究。
四、Project板块的教学反思
1.教学尝试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Project教学在初中牛津英语的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它的实施,使研究性学习方式真正渗透到英语基础学科之中,真正达到了语言学习的工具性目的。更重要的是,Project教学的实施彻底改变了中国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由机械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由痛苦学习向快乐学习转变。
2.教学思考
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Project学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尴尬:
(1)中考导向带来的尴尬
当我们在一张试卷上考查全体初中毕业生时,字、词、句、语法便成了应试的法宝,Project教学便显得可有可无,甚至是多此一举,费时费心费力,还不如多做习题来得实惠和出成绩。
(2)资源缺乏带来的尴尬
有不少家长甚至一些教师对在英语学科中实施Project教学时不理解和不赞同的,这使得学生在Project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情感支持和专业指导,更使一些重要的Project学习无法从真实的社会实践中了解真实的情况,从而只得草草收场,流于形式。
以上是笔者在Project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点尝试与思考,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激发并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知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理念与追求。
参考文献: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