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学资源,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2024-10-21

整合教学资源,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精选8篇)

1.整合教学资源,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篇一

怎样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第一:创设实践情境。

每个人对母语的学习都是在生动探索、自觉实践中不断增加积累、提高感悟、掌握运用的,这是母语学习的规律。但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这种感悟、运用能力,仅靠自己的闷头游水是不够的,它还需要辅以生动的实践情境。而教材并没有很具体给予我们关于语言实践情境的设计,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多途径地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情境,来提高语文实践的效率。例如:低年级真实情境: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学习第二小节时,不单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体会蒲公英妈妈对子女的爱和蒲公英娃娃欢乐地乘着轻风去旅行的感情,而且创设了一个语言实践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蒲公英娃娃即将离开妈妈了,与妈妈有什么话要说。学生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娃娃,“妈妈,我要出发了,你要保重啊!”“孩子,你将借着风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妈妈又给了你降落伞,你要小心啊!”“妈妈,再见!”学生边对话边做动作,好像真的要随风飘舞似的。从学生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课文已经理解,也看到教师对学生的想象能力、日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二:丰富实践形式。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虽然也注重知识的迁移,布置一些课外的练习,但是这些练习更多的局限于做习题,或进行小练笔。应该说这些实践是微不足道的,或者说是流于形式的。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语文实践来让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的形式。例如:推荐作品。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作品,如与之相关的原著,与之文体相似的或主题相似的文章等,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在书海中进一步学习实践。在阅读数量上不断积累。有数量才有质量,没有量就谈不上质。

总之,增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是为了更好地实践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实践,就没有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显现,更没有了人文性赖以存在的基础。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今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更应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2.整合教学资源,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篇二

一、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体现在网络技术的先进性、信息的多元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等, 这些都可以充分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 活跃课堂气氛, 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创新, 注重团队合作的集体精神等。采取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 将生动有趣的事物通过情景形象化, 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并将其牢记于心, 从而达到了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往往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无意识的记忆, 并发自内心的愿意去学习更多与这事物有关的各方面知识。因此, 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 最主要的应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此时, 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 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 可选取济南冬天的雪景图, 同时结合相关配乐让学生朗读, 从而将学生带入济南的别样冬天, 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

(二) 营造课堂氛围

多媒体教学可将多元化的信息带到课堂上, 其能将图片、文字、声音有效的整合在一起, 形成视听教育模式,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音乐巨人贝多芬》课堂教学时,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 在课堂上播放贝多芬插图以及交响曲, 用心聆听, 仔细品尝, 慢慢回味, 从视听角度上领会音乐的巨大力量, 从而受到音乐的作品的熏陶,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整合,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逐渐实现了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 有教无类, 打造课堂教学个性化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课堂上, 大多数教师都是采取灌输性的教学模式, 他们并没有依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等实际情况, 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这就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 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而利用多媒体教学, 就可能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例如:教师在上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 为了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本篇课文,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组学习, 并通过多媒体演示PPT的方式进行自我总结, 学生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选择各自内容的学习顺序,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二) 巧用图片,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现在的学生往往都被看作是读图时代的典型代表, 为此, 他们获取新知识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他们可从书本上找到相关知识, 也可通过实验获得相关结论, 还可以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真知。因此, 教师选择多媒体课件教学, 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对于《雷电颂》这篇文章的教学, 教师可以融入自己的思路, 结合教学情况, 采用信息交流会的形式, 鼓励学生上网查找资料, 获取郭沫若先生的历史剧《屈原》, 用话剧语言讲述正义与黑暗, 爱国与卖国等方面的资料,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会自主学习, 互相合作, 对本篇课文的内容了解的更加透彻, 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并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

结语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丰富人们生活、给学校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 如果使用不当, 不能将其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的整合在一起, 也会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因此, 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只顾网络课件讲述而忽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实际情况, 要从实际出发, 不断创新、改变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安中海.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革新, 2008, (4) .

[2]宗永喜.信息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3]郭晓卓.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整合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4]蔡晓玲.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应对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 2011.

[5]孙唯.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状的研究[D].延边大学, 2010.

3.整合教学资源,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篇三

一、重组教材内容,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使语文教学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对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现象等进行积极地探索,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千方百计把动脑和实践结合起来,避免枯燥的识记,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二、创设课堂情境,实现课程整合

在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小小的课堂也可以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大世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

三、通过实践活动,激活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丰富的文化知识,但很多知识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缺乏时代感,如教古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无法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思考问题,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开放型教学活动。它打破了知识界限,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吸取新知识。因此,在语文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有利资源,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做导游、演课本剧、编小报、做知识卡、为插图配文字、开辩论会、发表评论等综合性的作业,就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求知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他们在完成开放性的作业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为学生在理论与生活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为语文学科教学注入一股活水。这样,学生就会将枯燥的书本知识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有機地结合起来,不断尝试着用所学的知识去解读生活、了解自然,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引进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通过自身体验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确定课题的探究式学习;是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合作式学习。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不仅意味着一门新的课程形式的诞生,更是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的发展,其根本就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不得不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将新的教育理论自觉转化为教学实践,使学科教学变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从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4.整合教学资源,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篇四

,我校综合高中校区经过近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在高一年级开始了《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校本实验课。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高一老师边学习边探索,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之路,收获了一定的喜悦,也进行了有益的反思。

一、我们的实践

(一)借助学校计算机网,建立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与整合教学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教学的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代表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集文字、图象、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了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抽象概念和内容具体化,不受时空的限制。它提供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生动的界面,可以改变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是当下不争的共识。

我校在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方面是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宽带网、借助网络教室、课题研究相关的校园网络综合软件、人人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环境一应俱全。标准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教学软件等,为搞好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信心。

在课题立项前后召开全组教师会议,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过程等认真研讨,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要把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真正运作起来。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教师的技术培训;再则就是选择从高一年级开始,力争以点带面。

期间,我们力求突出网络资源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为课题研究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对教师的计算机基础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派多人次参加使用校园网、多媒体技术以及网页制作的培训等。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和网页制作。使多数老师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软件,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发展自我的信心。

经过近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和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果。

1.从根本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的最主要途径,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了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凭借网络优势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整理有关数学的知识,利用网络跟同学、教师交流,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

另外,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充分应用,促使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师生的交流平等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凸现,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传统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整合后的课堂教学一改这些弊端,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电脑和网络,目前仅作为计算和信息处理的工具而存在,而且已经变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以前的未有的强劲势头向前拓展,成为了一个人类共有知识的平台。学生在业余时间,通过上网来攻取各种知识,这大大扩展了信息来源,全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我们的反思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语文相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有的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2、用了电脑,忘了教学环节的连续性、整体性等

总之,通过一年的研究工作,我校的语文学科整体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找不足,争取圆满、出色的完成课题实验!

5.整合教学资源,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篇五

一、教材内容分析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毛泽东。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全诗共八行,一、二两行总括全诗,说明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在红军看来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三至第六行,诗人以“五岭”“乌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以红军翻过“五岭”、跨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最后两行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险,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由于文章所述的内容相对学生实际有较大距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今天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特征分析

1、作为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能运用网络查找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并能制作较精美的电子作品。

2、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具备一定的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

3、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匮乏,对长征的历史背景、历史资料、经过路线、历史意义了解不够。

三、教学目标和学习水平的分析与确定

1、知识点的划分与学习水平的确定 知识点

学习目 标,学习目 标 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知 识

①理解“等闲、逶迤、磅礴、暖、寒”等词语的意思。②理解诗中所要颂扬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精神,并且能用自己的话谈谈从诗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③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情 感

利用网络资源,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长征的艰难困苦,懂得新中国来之不易,学习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能 力

①利用校园网络、互联网络自主查找收集资料拓宽视野,了解长征的史实资料,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②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水平的具体描述 知识点

学习水平

描 述 词 语

行为动词 知 识

理 解

知道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中所要颂扬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精神。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浏览、制作 讨论 能 力

理 解

利用网络增强理解、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浏览、写作 情 感

理 解

体会长征的艰难困苦,懂得新中国来之不易,学习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朗读、浏览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 学 重 点

解决措施

教 学 难 点

解决措施

(1)弄懂诗句意思,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深刻含义。(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所要表达的感情。

讨 论 朗 读 网络浏览

(1)能用自己的话结合诗句谈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2)能在理解全诗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网络浏览 讨论交流

四、教学策略

指导思想: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来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掌握和应用。

五、媒体的选择应用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使用时间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媒体使用方式知 识

理解 理解诗句意思

创设情景,提供观察资源

浏览、观察 理解

多媒体

示范朗读

提供资源

查看、摹仿 能 力

理解

网 络

长征的史实资料 红军的感人故事

创设情景,提供观察资源

查看、制作 情 感

应用理解分析综合网 络 多媒体

感受红军的精神(学后感)

提供资源 情感感染

查看、朗读 写作

六、教学准备

1、制作有关“长征”学习型网页。网页中包括长征的许多背景资料和相关专题资料。

2、布置学生收集关于长征的资料图片,长征中的故事,毛主席在长征中的诗词作品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 学 过 程

学 生 活 动 及 目 标 导语揭题 设境激情

1、播放有关长征的录像片。

2、关于毛主席、关于长征你还知道多少,依据课前查阅的资料概括地说一说。

4、(出示长征路线图:谈谈自己看了红军长征行进的线路图你想说什么?)简介长征历史背景。

说说片中反映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看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 初读感知 渗透情感 初读感知 渗透情感

1、自由读全诗,读通,读顺。

2、师范读,将诗中能说明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的词语划出来。

3、说一说你理解了哪些词?你是怎么理解的?还有哪些词你还不理解?

4、把词意连起来想想每句诗的意思,看看能不能把它们读懂。

5、轻声读全诗,边读边想,把不懂的地方标划出来。

6、梳理问题,抓住重点:

从哪些地方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生自由读 学生边听边划

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小组交流,理解。自由读诗 讨论句意

学生自学、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问难,有的师生共同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的学习中解决。)巧讲多读 体会情感

▲读读诗,漫谈长征途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怎么乐观地去克服它们的呢?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指导朗读。(汇报、点评、欣赏)

1、一、二句: 抓住重点,点拨,感受红军不将困难放在眼里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情朗读、背诵

2、三、四句:

用简笔画画出五岭、细浪;乌蒙山、小泥丸的样子,体会红军的革命精神。感情朗读,体会红军的气魄。

3、五、六句:

用“理解反义词法、讲故事法、精彩片断欣赏法”等体会“红军不怕远征难”。(多种方法理解诗句,减缓了理解的坡度,易于捕捉蕴含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韵味。)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断。

4、最后两句:

齐读,师范读,体会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播放爬雪山的电影片断,直观感受红军爬雪山的场面和体会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学生自学、合作探究、讨论

学生初步领会“只等闲”的意思。学生感情朗读、背诵

学生画简笔画,理解“腾细浪”“走泥丸”,形成强烈的对比,体会感情。学生感情朗读

学生抓住反义词“暖”和“寒”体会。学生讲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学生读中悟、悟中读。抓住“尽开颜”理解、体会。学生感情朗读。吟诵品味 升华情感

1、指导读、自由吟读全诗

(让学生反复品味诗歌语言的精炼、内涵的丰富、情感的强烈)

2、配乐表情朗诵全诗。

学生自由吟读。

(读出对红军战士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背诵全诗。延伸拓展 强化情感

1、学习了毛主席的七言律诗《长征》,你从这一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2、你对红军长征的故事还知道多少?

A、红军长征时进行过哪些重要的战役,发生过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B、你最佩服“长征人物”中的谁?为什么? 汇报方式:

①用通顺连贯的话复述一个长征故事或描述一场长征中的战役。②围绕长征的某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C、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3、让我们高声朗诵关于长征的毛泽东诗词,以起来颂扬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长征精神吧。

4、教师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这是对长征的高度评价。如今,我们已不再要走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了,但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仍然需要长征精神。请你结合《长征》诗,结合长征的有关资料,用你喜欢的方式来颂扬长征,汇报你学习了《长征》后的收获。(可以是写写读后感,可以唱唱《长征》歌,可以讲讲长征中的故事,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课堂上的思考)

1、学生畅谈学习感受。

2、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对资源进行整合、重组。

3、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丰富认识,充实观点。

4、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关于长征的毛泽东诗词。

6.整合教学资源,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篇六

内容提要:

本文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课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施为中心,以信息技术给语文学课教学带来的优势为出发点,从信息技术能为语文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鲜活的教学媒介、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和较为多项的教学互动几方面,阐释了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特殊作用,为语文课程教材改革提供了新的活力,为语文教学创新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情景

信息量

引言: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 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教育部已决定,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其它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它的研究与实施将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本人结合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的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深有体会。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正文

一、以人为本,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

在实践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经过研究学生不论在提高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方面,还是在阅读、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

(一)识字教学方面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字型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课件)自由选择学习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

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二)阅读教学方面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参与教学,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模式,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威尼斯小艇》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物的散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威尼斯异国他乡的地理风貌,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完全有必要先对该水上城市的奇特风光,诸如河道、古建筑、桥梁、小艇、船夫等有个大体的感性认识。因此教者在教学之始,让学生通过风光片“游览”一下威尼斯水城,从而激发出求知全文的冲动。看完风光片老师提出“在众多的事物当中为什么选择小艇来写”的问题,学生对“众多的事物”有个鲜明的印象,就使他们自觉地从文章中去寻求答案。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为课文提供信息,成为理解内容与激发情感的工具。当教者在讲到威尼斯城夜里宁静,再一次用了电教媒体,让月夜的威尼斯人歇、艇停、城静的美丽夜色,呈现于学生眼前。两处用上光碟,给学生提供了一“动”一“静”,强烈对比的生活信息,加深了小艇在威尼斯作用的体验,感情上会起着“呼应”的作用。

授课时教师较好地创设学习的情景,学生在认知基础上进行阅读、发现、探究、理解、感受语言文字,也可以说其乐融融。这样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学习机会,表现了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同时学生在观察、阅读、思考、探究、创造等活动中,体验在学习中成长。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没有细致观察过这种植物),先放了一段爬山虎生长的录像,学生一下被眼前郁郁葱葱的满墙的爬山虎吸引住了,使原本一种普通的植物,变得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了解的愿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语文的热情。然后教师提出:“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了解爬山虎的什么? 你从画面里1我想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生长的?○2我想了解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发现了什么?”学生:○3我想知道爬山虎的叶子的样子?还有到底有多密?○4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师:○下面你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阅读后,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但又发现了新的问题: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老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给充分的鼓励。由于学生缺乏生活基础,教师并没有用抽象的语言进行说明、讲解,而是利用电脑课件播放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它爬的过程。学生一下全明白了,对书上的语言文字也理解了,而且认识了爬山虎这种植物。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在教学古诗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诗句,之后学生独立探究、互相协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阔空间自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以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结果。学生有的把自己在网上查阅的背景资料说给同学们;有的把诗做成多媒体电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还有的把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用在这首诗上唱出来;更有想象丰富的学生把自己学了某一句诗的感受谈出来。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填补了诗中的空白,有利于领略诗人对思想感情的含蓄表达,正确理解其意。

(三)作文教学方面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检查语法,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让学生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比如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插入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配上插图等。在这种模式下写作的学生,比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鸟瞰新重庆、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应当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视野扩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二、转变理念,总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实验新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得到了一些体会:

1、转变了教学理念。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2、改变了学习工具。通过整合,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建立了新型模式。在实验中,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4、培养了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5、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如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或者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式阅读与写作。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结论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 的生机和活力。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来培养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会议上的讲话

2、《新课程标准》

3、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九册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雨花小学

7.整合教学资源,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篇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理论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但与其他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他学科的综合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在谈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时指出:“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在某些情况下,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学科打通进行。”而语文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领域可以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

1. 课程资源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了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 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 在实践中发展、丰富课程资源。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充分利用甘肃当地资源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认识家乡、调查家乡交通状况、体验家乡美食、探究家乡资源、保护家乡环境等各项活动中, 体验和感受甘肃生活。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不仅仅包括语言文字, 还包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2. 学习方式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主张多元的学习活动, 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根据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和主动实践。通过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综合活动性学习, 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而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也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并适当开展调查、访问、资料收集、实验、表演、辩论、交流、创作等学习活动。通过多样的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整合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 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 活动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语文课程也在挖掘素材的基础上, 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让学生采访社会文明新风、设计未来世界完成想象作文、搜集资料当小导游、进行实地考察完成考察报告, 这些活动都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些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活动是以多种形式实现的, 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在这些活动中得以很好的体现。教师应依据活动的内容, 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 尊重学生的需要, 突出趣味性, 体现实践性。

8.整合教学资源,把握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篇八

[关键词]阅读;写作;信息技术;整合运用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合理整合,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策略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學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相机提出要学习的新课题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它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到深远的影响。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地运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之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能力的提高。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小学生的拼音识字能力。汉语拼音对帮助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是非常重要的,是以后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基石。如果学生拼音学不好,无疑会给今后的识字和学习普通话带来严重障碍。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对于“a、o、e”这样的拼音字母,虽然有些学生在幼儿园、学前班已经学过,但是这几个音怎样才能发得标准,对他们来说却是陌生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做的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长,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积极性。此外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幻灯投影图像、课文插图,在进行拼音教学的同时,还要教他们学会听普通话,以及结合拼音教学进行正音的工作将汉语拼音教学与口语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既巩固拼音教学的成果,又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使学生在尚未接触汉字之前,便可以掌握不少词语和句子的正确读法。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主要是指对书面材料充分调动认读、理解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一种基本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和思维品质。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如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的目的。这一点应当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值得重视和深思的课题。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给学生阅读的文章,应该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首先品质,陶冶情操,扩大视野,而且还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这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学到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即用词、造句、立意、修辞等表现方法。因此,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加强阅读与作文的联系,以读促文。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收成什么文章。”因此,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首先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写作的内容也就越充实;离开生活,即使写作方法再多再好,也是写不出内容充实的文章的。因此,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并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通过多媒体课件、电影、影视、幻灯、实地参观、亲身实践等具体形式,使学生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从而写出言之有物的好作文。学生有了写作的材料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同样的一段素材,这样写和那样写出来的效果可能会截然不同,这就涉及到“怎么写”的问题,这也是小学语言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进行小学作文教学时,必须与前面的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这方面教学的优势,加强学生用词造句、写话和写作训练,以及教师加强具体指导和讲评等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电影、电视、幻灯、投影等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具体的场景,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并结合必要的讲解,这样学生写出来的内容就会具体丰富、感人,从而收到传统教学较难或不能达到的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后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不能以课件为中心,而应以立足让学生更好的发展为中心。不能出现人灌或机灌,更不能是“人灌加机灌”,加强有利于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的积极实践。只有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上一篇: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下一篇:批判性思维在学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兼议演绎在批判性学术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