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核心期刊

2024-08-26

心理学核心期刊(共8篇)

1.心理学核心期刊 篇一

【总结】心理学中的“核心”

1.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3.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4.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5.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6.记忆的准确性是记忆品质的核心

7.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8.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9.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 10.人格调控系统的核心是自我意识

11.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耗竭感、去人格化、低个人效能感 12.情感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 【总结】教综中的那些“标志” 1.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2.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3.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4.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5.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独立的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6.操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

7.1903 年桑代克 《教 育心理学》的发表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8.教育学这门规范性学科的建立,通常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为标志(相异说法:《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系统完备的教育学专著,标志着独立教育学的问世。)

9.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是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的 10.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既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标志

11.1918年,美国课程理论家搏比特出版了第一本专门探讨课程的书《课程》,它的面世是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12.有组织的教学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范畴的根本标志 13.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

14.1681年,法国天主教神甫拉萨尔创立了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标志着独立师范教育的开始

15.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劳动者,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和总要求

16.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得如何,学习效果怎样,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 17.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1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1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20.正确的集体舆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2.心理学核心期刊 篇二

1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是包含很多内容的价值观念体系,其中也蕴含着不少最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些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观点的凝结、概括和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提出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阐释,提炼出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焦国成提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要集中地表达一定的基本价值理念,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含着三个核心价值理念,即“人本”、“公忠”、“和谐”[1]。徐惟诚等认为,求真、发展、民主、公正、和谐应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内容[2]。韩震建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也就是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可以进一步凝练或确立为:民主、公平、和谐、进取。民主可以包含着自由,公平能够注释着正义,和谐已经蕴涵了人道,进取也包括着开放的心态[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最全面阐释。报告用二十四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4]。

2 西方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积极品质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5]。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的[6,7],之后这股积极的思潮迅速席卷了整个世界。

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不应该只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还应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关注三个层面,在主观的层面上关注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在个人的层面上,关注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在群体的层面上,关注公民美德,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8]。

3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分为三个层次,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西方积极心理学的三大基石:第一是研究积极情绪;第二是研究积极特质,其中最主要的是优势和美德,例如勇气、希望、正直、公平、忠诚等;第三是研究积极组织系统,例如民主的社会、团结的家庭等[9]。两者都着眼于以人为本,都以构建和谐社会、追求人们幸福为目的。

3.1 总体层面——以人为本

积极心理学虽然是上世纪末最早在美国兴起的一场重要的心理学运动,但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巨大贡献。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心理学思想,它倡导积极人生理念,消除了传统心理学过于侧重不良个性问题和消极心理的倾向。以人为本,既是积极心理学重要的人性思想,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主张[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在地蕴涵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包含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能够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价值力量转化为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物质力量,是真正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体系。总体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与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一致,都主张以人为本,注重激发人们内在积极的方面和创造潜力,迎合了人性的本质,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培育提供了心理基础,使人们更易接受,使其观念更易被人们内化。

3.2 群体层面——营造和谐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中,国家层次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次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国家层次和社会层次都属于群体层面,在群体层面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提倡的思想和精神是为了营造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也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人层面,也关注群体层面,研究如何构建和谐美好的组织系统,着眼人们在什么样的组织系统中更能发挥自我的优势等。有研究发现,在跨文化研究中,几乎总能发现主观幸福感与稳定的没有政治压力和军事冲突的民主社会之间存在牢固的联系。而且,公平的社会文化能够带来更强的主观幸福感。另外,在高福利国家、公众机构运转高效的国家、官民关系和谐的国家里,人们有较强的主观幸福感[11]。这些研究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高度契合,也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有其深厚的心理依据。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对于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以积极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培育的根本在于发展人们的积极面,构建让人们感到幸福的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也就是,为了增强人们对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认同,同心同德地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了焕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了培育和谐文化,树立和谐理念,发扬和谐精神,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12]。

3.3 个体层面——追求幸福

价值观最基本的主体还是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个体层面,即公民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王占阳指出,社会主义终极价值就是普遍幸福主义,它是统领和规定社会主义全部价值的最高价值[1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导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社会组织,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试着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所具有的天赋权力。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生活幸福是营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心理学的使命就是科学地探索如何缔造个体的幸福与和谐美好的社会[11]。

在个体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积极心理学都以实现人们的幸福为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倡导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继而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积极心理学用实践和科学方法为人们的幸福指出了实现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纲领,以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为手段,可以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和培育提供新的思路。

4 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12]。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施关键是价值理念经内化而成为人的行为向导,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能够考虑个体心理因素,能够更大众化,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并内化。

积极心理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和科学方法上的较为成熟的心理学取向,无论是总体层面、群体层面,还是个体层面,其研究目的和指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有很高的契合度,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更深入人心,更容易被内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对策和思路。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西方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多个方面存在契合点和共同性,两者都倡导以人为本,都强调人本身的创造力和积极品质,都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们的幸福为目标。本文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通过总体、群体、个体三个方面对我国社会核心价值理念进行探讨,以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对策和思路。

3.心理学核心期刊 篇三

心理资本四要素自我效能感

班图拉(Bandura)及其社会学理论认为,人对自我信念的强度,决定了他们所做的选择、抱负、付出多大努力在特定任务上,以及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能够坚持多久。通常人们害怕并逃避他们认为自己难以应付的威胁性情境,而当他们判断自己能够成功处理威胁不大的情境时,他们的行为就会非常果断,这种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一种信念就是“自我效能”。班图拉还强调,自我效能感是积极性发挥作用最普遍、也最为重要的心理机制,人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行为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并能阻止不理想结果的发生,才会有行动的动机。对自我的积极认知导致个人对自我效能的良好预期,而这种预期反过来又会导致个体出现积极的选择、动机激发、毅力、积极的思维模式、不屈服于压力等反应。

Stajkovic和luthans将自我效能应用到工作场合中,并将自我效能定义为个体的一种信念,它能够在给定的情况下调动个体的动力、充分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执行完成任务所需要行动的能力。

有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自我效能感对个体成功的预测力要大于个体实际拥有的能力的预测力。因为拥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有可能集中注意力投入任务和迎接挑战;遇到困难时有更多的资源去应对和坚持下去,不会轻易放弃。实证研究还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会有更高的工作绩效。

希 望

斯奈德(Snyder)的希望理论认为,希望不仅指个体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更对自己制定计划找到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充满信心。希望包含意志力(agency)和路径(pathways)两部分,意志力指个体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的个体资源、动机或信念,是促使个体向着目标不断前进的心理能量,使个体即使是遭遇挫折时,也能充满勇气和信心。路径是指达成目标的方法、策略或能力(way power),高希望者通常能有效地找到或产生多种完成目标的途径。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满怀希望的人往往对既定目标更加坚定并受其激励鼓舞;重视目标以及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乐于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和适应新的合作关系;在压力情境下较少体验到焦虑;对环境变迁的适应能力更强;面对困难时,取得社会支持,寻找解决问题的替代路径,达成目标的可能性更大。

工作领域的有关实证研究也发现:在希望的测量中得分越高的个体,有更高的自尊,在工作中体验到更强的控制感和正性情绪,对工作事件具有更好的应对力,并更可能取得成就。管理者的希望测量分数越高,其群体或团队的收益率就越高,员工的满意度也越高,留职意愿更强。一些压力较大的行业,如服务的员工,如果他们满怀希望,则表现更好且满意度更高,更少地感觉精神疲惫,并更有可能留职。

乐 观

心理学家把乐观定义为一种倾向于做积极结果预期和积极因果归因的认知特性。Seligman等人认为乐观是一种归因风格,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对成功或失败进行解释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倾向,分为乐观和悲观两种归因风格。一个人可以从外控的-内控的、持久的-暂时的、普遍的-特定的三个维度上评价生活中的积极或消极事件。乐观的归因风格是指把消极事件、消极体验以及个体面临的挫折或失败归因于外在的、暂时的、特定的因素,而这些特定的因素不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而把积极结果看作是内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和自我有关)。如果用归因控制理论来解释,乐观的人常把挫折或失败归因于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用功或努力程度等)而不是不可控因素(命运、运气等),而悲观解释风格的人则常把挫折或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可控因素,并认为这些因素会长期存在。

有研究表明,面对同样可控制的压力事件时,乐观者通常采取注重问题的应对方式,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信息和可能性,以最终解决问题;悲观者则通常压抑关于事件的想法,想从认知上避免或者从事件中逃避,放弃努力。面对同样不可控制的压力事件时,乐观者通常对事件进行积极的重新建构,努力从事件中寻求收获和成长,使用幽默感等策略来接纳现实;而悲观者可能只是一味地沉迷于消极情绪中不能自拔,想放弃或者彻底地否定自我。

有关乐观的大量研究表明,乐观能够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提高成就。乐观的员工其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和留职率都较高,压力较小。乐观者易于被激励从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其业绩也更好;有更高的满意度及士气和更低的压力感及离职倾向;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并给自己设定长远的目标;在遇到困难和阻力时仍能坚持不懈。在某些工作如销售、广告、公关、产品设计等中,乐观尤为重要,如塞里格曼对保险代理人的研究发现,乐观者的工作绩效更高,成就更大。

这里需警惕乐观并非总是积极的,不现实的乐观可能使员工缺乏危机感,不能制定合理的目标和有效的行动计划。在一些高风险的如金融投资等行业里,适度的悲观谨慎也是必要的。因此,积极组织行为学提倡的乐观应该是现实而灵活的。

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的概念是在对压力应对或危机应对的研究中逐步发展而成的,它是指个体面对压力、危机、挫折和创伤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有心理学家还指出了在工作场合中心理弹性的特点,认为工作场合中的心理弹性是一种积极的能力,它可以帮助个体从逆境、不确定时间、冲突和失败,甚至是积极变革、过程以及与日俱增的责任中快速回弹或恢复过来。工作场合的心理弹性主要体现在对风险的前期评估,包括对宏观层面的经济危机或微观层面如失业等的评估,还有对于影响员工绩效的个人资源利用,包括能够利用福利、保险和人际资源等调节心理,战胜危机。

心理资本的每个维度都可能单独对员工的组织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随着心理资本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对这四个维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任何一种资源的激活都会带动其他资源。比如一个怀有希望的人,也就是拥有实现目标的“意志力”和“路径”的人,他会对自己充满自信(自我效能感),他去克服困难的动力更强,并且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能力去克服困难,因此也就更有弹性,更可能习得现实而灵活的乐观的归因方式。因此,Luthans等人提出将心理资本的这四个维度整合在一起,共同来预测其对员工组织行为的影响。而对整体的心理资本进行投资、开发和管理,将会对绩效和态度结果产生大于单个要素之和的积极影响。国内外研究都得出较一致的结论:心理资本极大地影响着员工绩效、组织绩效、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等,关注员工心理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员工心理资本的开发和提升

对于心理资本的研究,最根本的目标还是落在如何制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开发员工的心理资本上。其最终目标是使得员工潜力得以发挥,在实现个人成长和获得幸福的同时,通过员工的积极行为产生高绩效,增强组织的竞争优势。心理资本的研究从理论走向了科学的实践。

nlc202309011303

2005年,Luthans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如上图),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模型。模型就树立希望、培养乐观精神、提升自我效能感(信心)和增强自我恢复力(心理弹性)提出了一整套极具操作性的促进措施,为企业的心理资本干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不同研究者对心理资本的开发与干预措施虽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其开发所遵循的原理大致相同。

首先,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方面,可以运用如下策略:

(1)给个体提供有关任务特征、任务复杂程度、任务环境等信息,并指导其如何更好地控制这些因素;

(2)提供培训以直接提高个体工作能力或指导个体如何恰当地运用能力去完成工作;

(3)帮助个体了解完成任务所需的行为的分析的和心理的策略,如运用咨询和指导等形式,帮助个体理解行为策略、分析策略、心理策略的优势与不足,并学会适时加以综合运用;

(4)通过培训改变个体错误的归因,提高其动机水平;

(5)设置合理的阶段性目标,以获取成功的经验;

(6)运用积极的反馈方式,使个体感觉到组织的积极支持等。

其次,有关希望方面,Luthans等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发展:

(1)确定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可衡量的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

(2)通过员工参与和授权提升希望实现的动力;

(3)形成多条可供选择的实现目标与目标相对应的行动计划;

(4)提高意志力以及鼓励享受目标实现过程中所获得的乐趣。

第三,乐观的提升方面,Bunderso指出,个体的现实主义乐观可以通过三条途径得到开发与训练:

(1)宽容过去:管理者和员工应学会反思和接受自己过去的失败和挫折,原谅自己的那些已无法逆转的过失;

(2)正确评价现在:感激和满足于自己当前生活的积极方面,包括那些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事物;

(3)为未来寻求机会:未来的不确定性可以被视为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因而个体应以一种积极、自信的态度迎接它。另外,在开发时还要注意“适度”,即寻求现实、灵活的最佳乐观类型。

最后,心理弹性的提升方面,Moore提出了三种增强心理弹性的策略:

(1)风险聚焦策略,即专注于削减那些能增加消极结果可能性的风险和应激源,如人际冲突、职业倦怠等;

(2)资源聚焦策略,强调和增加那些能增加积极结果可能性的资源,如企业文化、合理的薪酬制度;

(3)过程聚焦策略,即为了利用现有资源管理已出现的风险因素而调动自身适应系统的能量,如自尊心、娱乐、朋友的支持等。

此外,Simon也提出了一套心理弹性开发的基本策略:(1)当事态向坏的方向发展时,尽量避免负面的思维和行动引导;(2)重新检验目标的精确性和可行性,尽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3)当发现负面情绪无法抵抗,并且感受到压力的时候,学会保持平静。

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开启了幸福的大门,而心理资本的发展更是为我们挖掘出了成功的源泉。心理资本作为一种动态的发展性资源,其研究极具前瞻性和影响力,相信其未来的应用前景必将一片光明。

(责任编辑:胡 正)

4.心理学核心期刊 篇四

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按照新的标准规定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心理咨询师三级相当于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师二级也叫做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一级也就是高级心理咨询师(尚未开放)。心理咨询这个行业是高知识含量的职业,对于陕西的心理咨询师来说,可以在哪些期刊投稿论文呢? 心理技术与应用

《心理技术与应用》(月刊)创刊于2013年2月,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管、开明出版社主办。期刊面向从事心理与心理技术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学者;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教师等。心理咨询师论文发表联系期刊之家杨编辑微信LunwenFz 目录 专题论文

“不同情绪的共情以及不同情境中的共情”专题简介 苏彦捷;577 共情的时代变迁:一项横断历史元分析 颜志强;苏金龙;苏彦捷;578-585 暴力媒体使用与儿童青少年共情关系的元分析 刘富丽;苏彦捷;586-595 演化视角下的人类愤怒:愤怒标定理论 苏金龙;苏彦捷;596-604 研究报告

不同文化底蕴中绿色意识的比较——以维汉民族为例 阿不来提江;任晓媛;郭慧芳;刘洪志;郑蕊;梁竹苑;饶俪琳;吴斌;李纾;605-610 维吾尔族大学生母语语感与汉语语感的关系 陈浩;刘书冰;古丽扎努尔·艾尔肯;611-618 不同交流情境下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的比较 张恒超;619-627 理论与综述

群体决策的研究范式及决策质量评估方法 孙冬青;辛自强;628-637 《心理技术与应用》投稿自检 辛自强;638-640 《心理技术与应用》简介 641 心理研究

5.心理学核心期刊 篇五

1.尊重学生

自信是建立在自尊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自尊,自信就无从谈起。作为教师,教育学生时,一定要尊重学生,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当代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家中的宝贝,小皇帝。他们从小在爱河里长大,自尊心是很强的。虽然他们还不知道应该怎样尊重对方,但是他们却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同学的帮助,父母的关爱。因此,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应注意方式方法,切忌谩骂羞辱,冷嘲热讽,一定要想方设法维护学生的自尊。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积极的评价,尊重学生,多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不轻易作出不好的评价。每个学生的聪明、智慧和天赋各不相同,都有可能学到这种或那种本领,取得某些成绩。我们必须尊重、信任学生,不仅承认学生的人格尊严,而且要把每个学生看作是有独特价值和无限前能的。学生有了强烈的自尊,才会形成坚定的自信。

2.因人施教

实行因人施教。这个教学原则最基本的精神是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认可。同时发展学生个人的爱好与特长。不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应使学生在个人爱好和特长中看到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地方,从而产生自信,克服自己薄弱方面的困难。同时,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及时有针对性的各种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表扬,使学生能以一种新的精神状态继续坚持做下去,并从中获得自信心和上进心。

3.克服自卑

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来看,他们都存在一些自卑心理,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个人形象不佳,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过失,教师无意中的讽刺,挖苦,轻视,打击都会使学生的自卑感越来越强。所以,要想克服学生内心深处的自卑,教师就一定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歌唱会,演讲比赛等,让他们充分体会和品尝成功的滋味和喜悦,从而感到我还行,我还有希望。要使学生活得坚强的自信心,教师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多宽容理解,少粗暴喝斥,多一份笑容少一点怒气。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以点燃学生心中的奋斗之火。开展自我竞赛。要求学生把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比较,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这就使学困生也有取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自信。

4.树立榜样

中外历史上,学生身边都有很多天赋平平或身处逆境但不甘平庸,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顽强拼搏,终于获得成功的人。利用小学生崇拜英雄,模仿力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生动事例介绍给学生,为增强其自信心提供活生生的例子。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成为学生积极上进的榜样,用高度的敬业精神感染学生,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引导学生积极进取,用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6.心理学核心期刊 篇六

科技期刊编辑对出版信息化的心理调适

文章分析了信息化出版环境对编辑素质的要求使编辑产生的心理压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理念给编辑带来的技术压力,更深、更广的.学术专业知识要求对编辑产生的心理压力,编辑角色冲突与自我价值定位造成的心理障碍以及紧张程式化的工作给编辑带来的心理疲劳.并针对数字化环境下编辑如何调适自身心理,减轻或跨越心理障碍进行了探讨.

作 者:吴月红 作者单位: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安徽,芜湖,241000刊 名: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418(4)分类号:B8459 G232.2关键词:信息化 心理调适 科技期刊

7.心理学核心期刊 篇七

笔者研究科学哲学的基本纲领和口号是“分科化的科学哲学”。拉卡托斯说得好:“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 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遵此嘱咐, 笔者主张将狭义的、本真的科学哲学所提供的通用原理, 分别应用于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等, 与科学思想史所展示的各个学科的经验内容密切结合起来, 依次做出物理学哲学、生物学哲学与计算机科学哲学乃至经济学方法论来, 以为这样的科学哲学才是活生生的, 有血有肉的。

笔者在科学思想史著作《科学思想的源流》[2]中曾经提出, 古希腊自然哲学为近现代科学和科学哲学留下的思想遗产, 主要可以归结为原子论、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有机体论或目的论的自然观这样三大研究传统。原子论纲领主张“世界以‘不可分粒子’为基元”的观点, 一直处于强势地位。与此相互竞争的“场论”思想纲领, 即“世界以连续物质为基质”的“以太自然观”纲领在历史上曾经处于弱势地位, 但是潜力极大。最终, 量子场论以“生成与湮灭”的方式终于将“粒子论”与“场论”融合了起来。原子论思想和毕达哥拉斯主义传统[3]对近现代科学的建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目的论自然观却在相当长时期内基本被排除在科学之外, 不过由于20世纪中叶系统科学的兴起它终于又重新复活了。

如果在“分科化的科学哲学”的视野中进行比较分析, 用总体性观点对诸“分科”的核心理念进行定性和定位, 那么, 我们物理学哲学研究纲领的核心理念在于, 科学实在论与毕达哥拉斯主义这样两种理念的整合。笔者在《规范场论的哲学探究——它的概念基础、历史发展与哲学意蕴》[4]中已经提出这一点。我们是科学实在论者, 深信成熟的科学理论中的科学定律所表征的正是物理世界的近似真理。无论原子论传统下的“粒子本体论”或者场论传统下的“场的本体论”都不违背科学实在论 (而且两者可以融合) 。同时我们又深信, 物理世界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奥秘都深藏于数学和谐 (尤其是基本对称性, 既包括外部对称性, 也包括内禀对称性) 之中。

笔者在《生物科学的哲学》[5]中提出的核心理念是, 整个生物学哲学的奥秘在于能阐明自组织演化规律的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是生物学理论背后的元理论, 经过复杂性系统科学重新解释的“目的论自然观”对于理解生命现象有特殊价值。在这总纲领之下, 相互竞争的诸子纲领 (如渐变说与灾变说, 生存竞争与协同合作等等) 应当互补地进行整合。

与上述思想一脉相承, 笔者在《计算机科学哲学研究》[6]和《计算机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理念》[7]中提出, 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有机体论或目的论自然观的整合, 将是理解计算机科学哲学奥秘的一把金钥匙。这是新纲领的核心理念, 并与这一领域中的“计算主义” (弱论题) 相呼应的。人工生命、机器智能等等都能在这一框架中得到合理解释。

以上是在“分科化的科学哲学”的视野中, 用总体性观点阐明我们的物理学哲学的核心理念。以下则是具体论述本研究课题各部分的基本思想要点:

1.近代科学革命新解——从伽利略、笛卡尔到牛顿。笔者虽然十分推崇拉卡托斯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相结合的“内史”观点, 但是又以关注“科学的社会历史因素”的“外史”观点来补充: (1) 在科学史家A.柯依列《伽利略研究》的思想启迪之下, 通过对比伽利略与牛顿、笛卡尔与牛顿的思想关联, 就他们对近代科学革命的不同贡献, 作出新的“社会建构”意味的解读。 (2) 我们认为, 以往的近代科学革命史存在一种夸大伽利略、弱化笛卡尔的历史作用的错误倾向, 这种倾向直接揭示了科学史被“异化”这样一种事实。 (3) 从哲学背景角度说, 这种夸大或弱化 (“异化”) 与欧洲哲学史上英国经验论传统与欧洲大陆唯理论传统的对立直接相关。 (4) 进一步深入说, 科学史的“异化”源自哲学、心智、地域、媒介、政治上的偏见, 而这些偏见在深层又折射了科学历史以及科学的社会建构性。

2.物理学史上的毕达哥拉斯主义研究传统。 (1) 在科学哲学中, 其要旨是, 认为物理世界的奥秘在于数学和谐或基本对称性。 (2) 通过科学史的考察表明, 追寻数学和谐与基本对称性的思想, 不仅对近代天体力学中行星运动定律的发现有决定性意义, 而且对理解现代原子光谱学、相对论、规范场论和粒子物理学等都有启示价值。 (3) 伽利略的话被看做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宣言:宇宙这部宏伟的书是用数学语言写的, 它的文字是三角形、圆以及其他几何图形。 (4) 在近代科学中, 开普勒行星三大定律的发现应当看做毕达哥拉斯主义的胜利, 因为正是追求宇宙数学奥秘的思想, 才引导他最终成功地使用数学语言、公式来表述物理世界的定律。 (5) 韦斯科夫在《20世纪物理学》中说:毕达哥拉斯的观念在氢原子光谱线中再生, “天体谐音”又重新出现在原子世界之中。 (6) 海森伯在《20世纪物理学中概念的发展》中强调说, 现代物理学中的“粒子”, 不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却是基本对称性的数学抽象。 (7) 爱因斯坦很想把握“宇宙设计”的基本思路, 而不是枝节问题。大部分物理学家都追随爱因斯坦的理性主义思路。自然的基本设计是“寻求内在的对称性与和谐之美”, 这一信念已经深入物理学家们的骨髓。 (8) 直至超弦理论——宇宙的琴弦, 大自然的琴弦, 仍然是毕达哥拉斯式的琴弦。

3.解读狭义相对论的思想渊源。 (1) 从科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和深层哲学根据的视角来分析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深层思想是一贯的:坚信物理世界的建构应当遵循和谐秩序的原则, 坚信“自然定律的普遍有效性, 应当不随坐标系变换而变”的哲学理念, 从狭义到广义相对论的进展, 这始终是探寻新理论时最重要的启发性原则。 (2) 爱因斯坦独具慧眼, 他用“理性的眼睛”洞察到:如果电磁学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只对“以太”这个绝对参照系才有效, 则就违背了相对性原理。大自然决不允许这样做, 不允许破坏和谐秩序!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已经表明, 力学规律对一切惯性系都同等有效, 不随参照系而变;那么, 电磁学规律也应当如此。 (3) 如果真有“以太”这个绝对参照系, 那么就可以在地球上测定“以太漂移速度”。可是, 实验反复所得到的只是令人意外的“零结果”。对此, 经典物理学旧体系的竭力维护者和激进的革新者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反应和解读。 (4) 爱因斯坦与洛伦兹及彭加勒存在根本区别:尽管在相对论的先驱者中, 率先提供数学表达式的是洛伦兹, 率先找到普遍原理的是彭加勒, 可惜他们最终还是没有摆脱旧观念 (“以太”、绝对参照系等) 的束缚, 未能把工作进行到底。洛伦兹可说是旧理论体系中技艺最精湛的修补匠, “长度收缩”、“局域时间”都是应付反常的绝妙之计, 可惜只是限于特设性假设。然而, 在相对论革命家爱因斯坦那里, 则另有一番景象, “同时性是相对的”成为突破口, 彻底批判绝对时空观, 摧毁其核心原理, 确立了“光速不变”和“狭义相对性原理”等全新的第一原理, “长度收缩”、“局域时间”都真正成为从第一原理导出的自然结果。

4.解读广义相对论的思想渊源。 (1) 爱因斯坦坚信物理世界的和谐秩序原则, 坚信“自然定律的普遍有效性, 应当不随坐标系变换而变”。对于惯性系是那样, 推广到非惯性系也应当是那样。在进行推广时, 架构的桥梁是等效原理和广义协变性原理。 (2) 分析广义相对论的创立过程中, 新物理思想与新数学工具之间的能动相互作用。特别是一旦认识到在弯曲时空中必须采用“柔性标尺”, 也就借助于黎曼几何与张量分析工具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 (3) 马赫对绝对时空观的大胆怀疑和有力批判, 给予爱因斯坦无穷的启发性力量。通过对“马赫原理”的重新解读, 还可以看出它对寻找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的启发性作用。 (4) 从新的角度讨论了广义相对论时空观, 指出引力场的时空相对性之中仍包含着某种绝对性。探讨了爱因斯坦与马赫的相对性纲领的微妙差异, 分析了物理上广义相对性与数学上广义协变性的区别与联系。

5.海森伯与量子革命。 (1) 量子革命是20世纪三大革命之一。慕尼黑学派、哥廷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这三大学派在量子革命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些不同的学派、科学共同体各有各的特色, 各有各的研究纲领、方针路线和战术部署。 (2) 索末菲:史称“量子工程师”, 他所领导的是慕尼黑学派。纲领性目标是, 根据有关原子光谱的最新实验数据, 运用精致的数学技巧来改良玻尔的原子模型, 属于量子革命前夜的改良派。该学派的特色是量子光谱学;启发性思想方法: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和谐。 (3) 玻恩:史称“量子数学家”, 他所领导的是哥廷根学派。哥廷根的氛围相当于数学王国。初级阶段 (1922年) 推出的“行星原子力学”纲领仍然是改良主义的, 即企图弥补玻尔理论的缺点, 建构一个在逻辑上更一致又在数学上更严密的行星原子模型。该学派的特色是微扰方法;启发性思想方法:类比天文学的摄动方法。 (4) 量子危机孕育着量子革命。旧量子论的反常事实层出不穷, 各种特设性假说、权宜之计都无补大局。1924年进入新阶段, 为了摆脱危机, 玻恩终于下决心提出革命性纲领:要求建立全新的公理化量子力学, 拥有自己的基本运动方程, 原子客体的一切性质可以从这“第一原理”自然地推演出来。 (5) 玻尔:史称“量子哲学家”, 他所领导的是哥本哈根学派。这里所谓的“量子哲学”, 不是思辨的形上学, 而是从量子物理学实际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最普遍的原则性问题, 但决非技术性的细节。玻尔所特有的是, 对于物理学概念的整体性把握和哲理性思考。哥本哈根学派的特长有:一是以辐射量子论作为范例;二是对应原理的熟练应用, 即以量子-经典类比为指针, 来寻找新定律、新公式。 (6) 海森伯从“量子工程师”索末菲那里学到了物理学, 从“量子数学家”玻恩那里学到了数学, 从“量子哲学家”玻尔那里学到了哲学。他是慕尼黑学派、哥廷根学派与哥本哈根学派这三个科学共同体联合培育的结果, 具有人才学意义上的“杂交优势”, 因此能成为量子革命的先锋与主将。[8]

6.玻尔的互补性哲学之真谛——一种量子力学的科学哲学。[9] (1) 玻尔早年所接受的独特的辩证思维教育:每个人进入智慧之门都有特殊的途径, 玻尔并不例外。丹麦哲理诗人摩勒的小说, 采用轻松而幽默的方式表述了黑格尔的“反思辩证法”, 居然对青年玻尔的哲学理解力起到了顿开茅塞的决定性作用。 (2) 以老玻尔克里斯蒂安为轴心, 有一个喜欢自由争鸣的生理学家共同体, “机械论与目的论”的关系之争成为他们的热门话题。这件事无论就“喜欢自由争鸣”习性的培养, 或者是日后对“互斥又互补”的关系的理解上, 都对青年玻尔的心灵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 通过好友罗宾, 玻尔了解到詹姆斯《心理学原理》中关于“思想流的整体不可分性”和“自我”与“非我”划界的相对性。这些概念对于理解量子世界的本性, 具有启发性价值。 (4) 对于互补性独特的物理内涵, 恐怕许多人都没有抓住其要害。那么, 其特异性究竟何在?最本质的特征究竟何在?从前, 在对宏观世界的处理中, “主体=观察者”与“客体=被观察者”, 两者可以严格划分。前提是经典力学有两种理想化:“观察”——不会对客体产生真正的干扰;“物理客体”——可以与外界的相互作用隔绝 (原来是什么样就什么样, 可以严格界定其孤立状态) 。现在, 在量子力学对原子世界的处理中, 相互作用不可忽略,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两者关系已经变得难分难舍, “既相互排斥, 又相互补充”的了。换句话说, 观察者 (主体) 与物理系统 (客体) 划界虽然仍是必不可少, 但由于相互作用和量子纠缠无所不在, 绝对的孤立状态并不存在, 严格划界不再可能。 (5) 互补性与一般辩证法的联系:尽管“互补性”概念来自对量子世界本性独特的“互补又互斥”或“相反相成”的抽象, 但它一旦从量子力学语境中抽象出来它也就获得了普遍意义。重要的是, 这种“互补又互斥”以科学的精确性来刻画, 没有任何逻辑矛盾。 (6) 对罗森菲尔德互补性辩证法研究的再分析。玻尔的密友罗森菲尔德从辩证哲学观点出发, 就互补性与经验的关系、量子规律的几率特征、互补性与决定论的关系、互补性与客观性、科学实在论以及互补性本身的界限等六个方面, 为互补观点作出了有力的辩护。在此基础上, 我们再分析并集中地阐发了玻尔思想中的辩证法内涵。 (7) 罗森菲尔德所说的“互补性是量子力学的毕加索艺术”, 言无虚发, 它不只是一种隐喻, 而且还是形象化模型。实际上,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让人物的正面、侧面或背面互补起来, 奇特地结合成整体, 这与玻尔的互补性的语义模型 (即“黎曼面模型”) 确实很一致[10]。

7.因果与机遇或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两极张力——从玻尔、玻恩到玻姆。 (1) 对玻尔的因果观分析的再分析。决定论描述是经典物理学体系和相对论的基本特征, 量子力学虽然抛弃了完全的“决定论描述”, 但保留了“因果性要求”。“互补描述”将成为量子领域刻画新型因果关系的概念构架, 经典描述方式则退缩为它的一种极限情况。决定论描述, 因果描述, 概率描述与互补性描述, 各自都可以有其确切的分析性定义。 (2) 玻恩的因果观:量子世界是因果与机遇联合支配的;量子粒子具有内禀不确定性, 几率解释应当是终极解释;机遇律是终极律, 即最基本的自然律。从某种意义上说, 几率、机遇的概念比因果更为基本。 (3) 玻姆的量子势因果观又超越了前人:自然界存在“质的无穷性”, 根本不存在终级自然律, 而且每一层次都突现独特的规律。因果性只是必然性的特殊形式, 即相对的必然性。尤其值得赞赏的是, 偶然性被认为总是出现在多种不同因素、可能趋势的交叉点上, 而其中每一分支仍然是一条因果链。量子势因果解释乃是最彻底的因果性解释的一种表现, 它是因果决定性与概率统计的某种整合。它在物理上有清晰的直观模型;在哲学上有明确的本体论基础。 (4) 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因果观:人类理性需要完全的偶然性和完全的决定论之间的某种中间物, 即处于完全的云 (“云”象征不确定性) 和完善的钟 (“钟”象征确定性) 之间的某种中间物。 (5) 我们的因果观, 是以上各家之言中合理要素的整合, 可称为“非完全决定论”。我们主张, “作为自组织系统的世界, 在整体上是由因果律与机遇律共同决定的”。关于偶然性, 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的新论点在于强调, 偶然性是客观的, 它被看做自然本体运行的一种内在机制和基本方式, 因而具有相应的本体论地位[11,12,13]。

8.充实的真空观 (a plenum view of the vacuum) :量子场的实在论与生成辩证法。 (1) 回顾了科学思想史上场论与粒子论纲领之间的对立竞争, 肯定了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关于“虚空不可能”、“连续的充实”和反超距作用观点的积极含义。 (2) 在量子场论多种解释中“场的实在论”和曹天予的“结构实在论” (知识论版本) 最有合理性, 其结构甚至还可以有形象模型 (如双缝量子势分布图) 。但是, 法兰奇的取消“实体”而以结构为终极本体的“形上学的结构实在论”则是不可接受的。我们认为, 无形无象的场物质才是终极实体、第一性实在, 结构或概念之网的节点则无法胜任此重任。 (3) 爱因斯坦首先发现“场的实在性”的深刻内涵, 从而认识到“以太”、空间、真空与场, 四个名称所指称的是同一个物理实在。 (4) 狄拉克的量子真空图像, 初步揭示了微观物理世界中场与粒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 即初步揭示了场量子的生成-湮没的辩证法。

9.再论量子场的实在论与生成辩证法——从生成论与构成论对比的眼光看。 (1) 生成论和构成论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观, 量子场论的“产生”、“湮灭”概念真正的逻辑基础在于生成论。 (2) 虚粒子“跃迁”假说只是一种过渡时期的特设性假说, 是从“粒子本体论”转换到“场的本体论”的前奏曲。它对构成论、粒子论的背离并不彻底。若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预设, 结果居然是:粒子仍然被看做是第一性物质, 它本身是永固不变的, 只是通过“跃迁”, 既可以显现出来, 也可以隐藏起来。 (3) 然而, 一旦正式进入量子场论的语境, 用真正建立在生成论基础上的“场的本体论”立场去替代“粒子本体论”, 库恩所说的范式转换和科学革命就真正发生了。在新的眼光下, 一切都变了, 场才是第一性实体, 粒子只是派生的, 是可生可灭的。“产生与湮灭”这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概念。 (4) 真空不空。由于真空相当于一个粒子也没有, 因此“粒子本体论”不可能成为“真空”的逻辑基础。又由于真空是连续的充实 (plenum) 而不是空无一物, 换句话说, “真空不空”, 这就成为确立“场的本体论”的转机。 (5) 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 对由量子场论所蕴含的场的本体论、结构实在论 (知识论版本) 和生成辩证法思想, 以及概念革命的主要历程作一种更加深入的补充分析。笔者发现, 在认知的中间阶段作为权宜之计的特设性假说, 也具有独特的认识论意义。

10.EPR悖论、量子远程关联及其判决性实验。 (1) EPR悖论是量子力学领域中的一个著名悖论:爱因斯坦等人借助于理想实验和极为精致的EPR论证, 结果发掘出了量子力学背后在元理论层次的奇特的“非定域性假设”, 从表面上看, 显然违背了相对论的定域性要求。 (2) 从逻辑上看, 所谓悖论是:从“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出发, 通过“精密无误的逻辑推导”, 最终推出了违背共识的奇异结论。悖论的正确定位是一种语用现象, 它总是相对于特定时代的背景知识的。悖论产生的要害或根源在于, 背景知识是“有缺陷的”却又被公认为正确的。 (3) 所谓判决性实验, 是要对相互对立的假说或理论作出生死判决, 给一方决定性支持, 给另一方决定性反驳。其实它也是相对于特定时代的背景知识的。贝尔不等式的实验检验属于“判决性实验”的范畴, 其目标是想判定在EPR悖论之争中谁对谁错。 (4) 纽拉特的“船上修船”与波普尔的“沼泽地”隐喻都生动地说明科学理论可以有相对可靠的经验基础。同样道理, “可错的背景知识”有资格成为“判决性实验”的相对可靠的逻辑基础, 因此判决性实验的判决效力也是相对确定的。 (5) 那么, 在EPR悖论之争中, 爱因斯坦与玻尔究竟谁对谁错?在分析中我们得出了也许令人意外的结论:量子整体性或远程关联性是前所未有的新颖真理, 当然不容忽视, 但是在另一方面, 爱因斯坦想维护实在论和非超距作用并不错。矛盾如何消解? (6) 我们的最新思路是, 采用并引申发挥关于“全同粒子相对可分离的整体性”的理念 (参考万小龙观点) , 来消解EPR悖论疑难。用“相对可分离的个体性”来解释和捍卫弱化了的爱因斯坦“定域实在论” (弱化到与量子力学不相矛盾的程度) 。我们说, 在量子领域全同粒子的“个体性”并没有完全丧失, 粒子还是相对独立的粒子, 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定域性。这就是“定域实在论”相对有效的根据。然而, 这种定域性并不彻底, 个体性 (弱个体性) 也不彻底, 相反, 整体性则体现在量子态的全域相关性上。因此, 这种有限定的个体性/定域性, 也就并不真正排斥远程关联, 看起来水火不容的定域性条件和非定域性结果之间也就可以协调起来了。悖论问题也就得以解决。[14]

11.量子消相干是否还原论的终结? (1) 量子纠缠导致量子整体论:两个甚至更多的量子系统的态能够互相处于称做量子纠缠的叠加态之中。在量子纠缠下, 多个量子系统组成为一个整体。 (2) 消相干理论其实就是有关环境对物理系统的影响的研究。量子系统与经典系统不同, 无法建立起过分理想化的隔绝模式, 因为系统与热库的相互作用再也不能忽略。 (3) 量子消相干在哲学上也为整体论、突现论带来了新的支撑。从表面上看, “量子消相干”即量子纠缠的消失, 正好是“量子纠缠”的反题。为什么也支撑了整体论呢?其实, 量子消相干就是量子系统的纠缠态与其外在环境 (常被人理解为一种经典系统) 的纠缠, 只是扩展了的纠缠性而已。由此, 有关量子纠缠导致量子整体论的主张, 同样可以适用。 (4) 不过, 量子消相干所导致的整体论是存在适应范围的, 在超出微观量子领域的宏观世界, 量子整体论未必具有普适性;而对于量子消相干所引发的突现论也有可能受反驳的余地。 (5) 整体论与还原论的关系决不是非此即彼的。整体论的旗开得胜, 并不意味着还原论已经简单地被抛弃了。其实, 消相干自身的理论创建进路, 仍然蕴涵着还原的进路, 尤其是“问题还原”的研究进路。

12.规范场论的研究纲领述评——按照毕达哥拉斯模式解读。 (1) 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奥秘都深藏于数学和谐的规律之中, 但这种数学和谐并非人为的而是世界本身所固有。 (2) 这种整合型的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基本理念, 分别体现在现代物理学的三大研究纲领之中:①第一个纲领:物理学的几何化纲领。根据这一纲领, 引力场弯曲空间的奥秘需要通过黎曼几何、微分几何与张量分析来解读。黎曼关于“度规、距离法则决定了一种几何学”的思想, 对于广义相对论的创建有着特殊的启发力。正如爱丁顿所指出, 物理世界的自然几何就是黎曼几何。②第二个纲领:量子场论纲领。根据这一纲领, 场理论的“产生和湮灭”算符, 能方便而精确地表征和重构相关的微观作用机制;“场的本体论”和“生成辩证法”思想同时得到体现。③第三个纲领:规范场论纲领。根据这一纲领, 自然界四种相互作用的奥秘都深藏于“规范对称性”之中。第三纲领相当于前两个纲领的整合。在“规范不变性”的思想中所体现的“变中不变性”是, 客观的物理事件独立于我们所选择的描述框架, 即物理学规律具有某种深刻的内在不变性。从爱丁顿所要求的“世界结构的几何”的眼光看, 杨振宁规范场论这一物理学理论在几何上的根本特点, 就在于“外部时空”与“内部空间”的整合, 恰与陈省身微分几何中的“纤维丛”不谋而合[15]。

13.超弦——物理世界的琴弦。 (1) 超弦理论的基本思路:超弦乃是宇宙万物结构与功能的最小单元, 即超级微小尺度上振动着的一根闭合的弦或环。日常生活中的琴弦都有共振频率, 弦所倾向的振动频率, 即所听的各种音调与和声。现在, 超弦理论里的弦也将会有类似的性质, 各种“基本粒子”实质上都可归结为振动着的超弦的不同形式。 (2)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自然界的秩序之所以富有意义, 是因为自然规律中包含着数学核心, 并认为音乐的和声与弦振动的数字规律相关, 就是其鲜明而典型的证据。 (3) 从古希腊原子到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是科学认识的巨大进步。 (4) 古希腊的原子论:物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事件, 从根本上都可以用原子的不同排列和运动来解释, 正如无论古希腊的悲剧或喜剧都是用24个希腊字母写成的那样。 (5) 现代原子论:1913年玻尔提出量子论的原子模型, 1932年发现中子, 就即产生原子核=质子+中子的模型, 两者相结合, 全部元素的原子可归结为小型太阳系;电子、质子、中子被看做基本单元。到1964年盖尔曼提出夸克模型, 进一步认识到质子、中子是由夸克所组成的。原来, 夸克和电子 (轻子的代表) 成为宇宙的基本砖块。 (6) 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自然界所有各种相互作用都可以还原到四种最基本的力:引力、电磁力、强力与弱力。上世纪60~70年代格拉肖、温伯格、萨拉姆为建立电弱统一理论作出贡献, 于1979年分享诺贝尔奖。此后的大统一理论, 则要将电磁力、弱力和强力进行整合。其成功的关键在于, 它们应满足规范对称性SU (n) 。例如有探索SU (3) 和SU (5) 对称性等各种尝试。 (7) 根据毕达哥拉斯主义的理念, 抽象的数学对称性对于揭示物理世界的奥秘往往有示向作用, 因此探索新的对称性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研究手段。1968年, 从纯粹数学角度发现富有对称性的欧拉函数一下子就描述了核内强力的大量性质。到1970年, 南部阳一郎等人就揭开了其中所隐含的物理奥秘。原来, 欧拉函数只是微观弦振动的数学表示。弦好比两个夸克小球之间的橡皮筋, 但橡皮筋比两端的夸克更重要 (这就是超弦观点与粒子论的区别所在) 。 (8) 第一次超弦革命:1984年, 格林与施瓦兹在奠基性论文中创建了超对称的十维弦理论, 现在简称为超弦理论, 曾让早期弦理论困惑的矛盾可以消解。进一步研究表明, 以往标准模型的许多特征, 在统一理论中将会作为逻辑的结果而推导出来。对称性原理, 对把握宇宙结构之奥秘提供了富有洞察力的工具。第二次超弦革命:在后来的超弦修订版中, 惠藤的超弦理论最为引人注目, 在他的“对偶性”研究进路的指引下, 五个不同的超弦理论有望统一。[16]

8.心理学核心期刊 篇八

关键词:环境 对话 《小伙子布朗》 心理

提到《小伙子布朗》这部在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短篇经典小说,我们先了解一下它的作者,美国著名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霍桑是19世纪前半期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小说有很强的心理分析特点和象征手法。霍桑是心理小说和象征主义手法的开创者,特点是在小说的具体描写中去分析理解某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他着重探讨道德和罪恶的问题,主张通过善行和自忏来洗刷罪恶、净化心灵,从而得到拯救。然而霍桑并非全写黑暗,他在揭露社会罪恶和人的劣根性的同时,对许多善良的主人公寄予极大的同情。

小说《年轻人·布朗》讲述了一个生活在英国17世纪末、巫术盛行时期的塞勒姆小镇中的青年古德曼·布朗的故事。小说中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和心理分析的方式,通过情景描写,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就是:Evil is the nature of mankind.其实就是每个人都有着孤独和阴暗的一面。小说开篇讲述的是一位名为古德曼·布朗的年轻人,在黄昏时分作别新婚的妻子费丝,离开他的村庄。沿途之上,他在一位神秘老人的引诱之下,步入了他本不该进入的象征着邪恶的森林。在森林中,布朗撞见了恶魔聚集的阴暗聚会,参与者有平日德高望重受人尊崇的长者,亦有村庄里的平民百姓,甚至还有向来纯洁的妻子。故事的结尾并未明确指明布朗所见一切是梦还是事实,但是他已是心灰意懒,对所有人包括妻子在内,都充满了怀疑的态度,认为每个人是罪恶的。古德曼·布朗终生郁郁寡欢,对生活失去信心,失去信仰,直到死去。

这篇小说中多次用到环境和对话的描述,其目的是对布朗的心理进行描写。我们可以分两部分探讨下主人公的内心变化。

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在布朗刚刚进入森林的时候,他的所见所闻其实从一个方面也反应了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情况。“他踏上了一条凄清的小路。阴森森的树木遮天蔽日,挤挤挨挨,勉强让狭窄的小径蜿蜒穿过。人刚过,枝叶又将小路封了起来,荒凉满目。而且这荒凉凄清还有一个特点,旅人弄不清无数的树干与头顶粗大的树枝后面会藏着什么,所以,脚步虽孤孤零零,也许经过的却是看不见的一大群人。”这段森林特点的描述,让广大读后, 把大家带入到了一个非常阴森恐怖,并略带一点荒凉的背景下。反应了布朗当时内心有些害怕,还有一点紧张的心理活动。而且也为下面人物的出现打下了一个伏笔。

在布朗和他的旅伴进入森林之后。文中有这样的描述“他仰望深邃天边的苍穹,举起双手就要祈祷。忽然,虽未起风,却有一团乌云匆匆掠过天顶,遮住了明亮的群星。蓝天依旧,只有头顶正上方那团乌云飞快地飘向北方。高空中,仿佛自云团深处,传来一片可疑的嘈杂人声。”这段恰如其分的描述,说明了森林里的阴森和恐怖的环境,表达了主人公刚刚略有些害怕或是担心的内心波动。但是后半句蓝天和乌云的描绘,用体现了布朗内心依旧充满了希望和幻想,并且要继续前行,一探究竟的渴望心情和迫切的感觉。通过这种环境的描写充分反映了布朗内心的变化和转换。

在布朗进入森林之后,小说有此一段的描述:“二人继续朝前走。年长的直催年轻的加快步伐,坚持走那条道路,道理讲得有理有节,仿佛条条发自听者的内心,倒并非由他一一摆出来。走着走着,他折下一根枫树枝,动手剥去上头夜露盈盈的小枝小杈。怪的是,他手指刚碰上去,那些枝枝叉叉就立刻干萎,干得就像曝晒了一星期。二人就这样快步前进,一直来到路上有个黑黝黝大坑的地方。古德曼·布朗忽然一屁股坐到一截树桩上,不肯再往前走。”

在这段描述中,年长的旅伴在讲道理时那么“生动”的讲解,其实是反语的形式,说明的森林深处的凶险和恐怖,从而暗示和反衬了布朗的内心对聚会的渴望但又担忧畏惧的内心变化。此外,这位长者碰到树枝之后,树枝的变化描写,更加明显得说明了他的邪恶之处和他内心深处所掩盖的险恶,另外也揭示了他们未来行程的艰辛和荆棘。

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描写

在小说刚刚开始,布朗想要离家参加聚会时和妻子费丝的对话:

““我的宝贝,亲爱的费丝,”小伙子布朗回答,“一年到头就这一夜,我必须离开你。我这趟出门,就是你说的旅行,必须现在就走,明天日出时回来。怎么,我漂亮可爱的妻子,结婚才三个月,你就怀疑我啦?”

“那就愿上帝保佑你!”粉红缎带飘飘的费丝道,“愿你回来时看到一切平安。”

“阿门!”古德曼·布朗叫道,”做祷告吧,亲爱的费丝,一天黑就上床,不会有什么东西伤害你的。”

这段对话中充分反应了主人公布朗的心理,他是非常的坚定和坚持要参加这个聚会的。从布朗的对妻子态度,可以看出他的内心的坚定和执着。并且妻子费丝也是虽然有点不舍让丈夫离开,但还是不情愿的同意了布朗的前往。从而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妻子对丈夫的宽容和支持。

在布朗进入到森林之后,一个老太太和像老古德曼·布朗的人之间的对话:“还搀上细磨面粉和新生儿的油吧?”模样像老古德曼·布朗的人道。“哎,阁下您知道这秘方。”老太太咯咯笑,“就像俺说的,万事齐备,只差赴会,可骑的马没了,只好下决心走着去。人家告诉俺,今晚有个不错的小伙子要来入会。好啦,阁下您把胳膊伸给俺行不?帮俺一把,咱们好眨眼功夫就赶到哇。”“那可不行,”她朋友回答,“古迪·克洛伊丝,我不能把胳膊给你。不过你需要的话,这根手杖可以借给你。”

通过这段小说后两个次要人物的对话,可以看出这些对布朗的到来是有准备的,而且反应了布朗要参加这个聚会的那种迫切的心情和希望。另外也介绍了聚会中的一些人物,为下面的描写做好了铺垫。这也是小说的特点,对人物对话的详尽描述主要是为了反映主要人物的内心变化和特征。

在看到森林深处的所发生的可怕事情之后,布朗感叹道“俺的费丝也走了!”他愣怔片刻后叫道,“人世还有什么善!罪孽不过空名罢了。来吧,魔鬼,这世界全是你的啦。”这是小说整体的高潮部分,也彻底的反应的布朗内心的巨大的落差变化—从充满希望到彻底绝望,从对理想幻想到信念的崩溃,从对妻子的挚爱到怀疑失望,这一切一切的内心的变化,让他几乎精神崩溃。其实布朗在进入整个森林的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和发现了人性的伪善和每个人的隐私之罪。

小说通过对主要人物的附近环境的详细而生动的描写,另外加上不同人物之间对话的描述,来从正面和侧面反应了布朗的内心起伏。由于布朗生活的时代,霍桑先生通过布朗人物的描写,反应了当时社会对道德和罪恶的评判。而文章中也带着浓重的宗教气氛。文学和宗教作为两个不同的方面,表达形式是不一致的,不过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试图对生活中的现象和人的本质做出评论和表达,而展示出其最终的结果。在当时宗教氛围浓厚的时代,西方文学所表现的人和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基督教对人和社会的描述,人们都是希望通过某种途径使人性得以纯洁和美丽,从而使人们得以心灵的安慰。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美国文学阅读教程》[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张冲.《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一卷)[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上一篇:转入学生试读协议书下一篇:水电工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