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迎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2024-10-25

中国迎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共6篇)

1.中国迎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篇一

全面深化改革铸就中国梦

二十七中学

【背景材料】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依据实现中国梦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4、新华网北京5月4日电,在五四青年节这个属于青春的节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问候,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他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教材链接】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让青春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2、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原因: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不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6、高举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7、坚持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8、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作用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9、我们取得辉煌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因为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10、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2、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长期治国理政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可依、人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的根本大法依据:宪法

13、我国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14、两个百年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15、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确立的依据: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资产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16、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7、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18、发展先进文化的含义: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1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0、我国各民族的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22、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23、理想对人的行为作用:理想总是指向未来,表现为奋斗目标,对人行为有导向、驱动和调控作用。

24、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①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②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对自己的理想适当进行调整,以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推动理想的实现。③通向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我们需要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还需要不屈不挠、坚持不懈……

【预测设问】〔共筑伟大中国梦创造精彩人生〕

新华网北京5月4日电,在五四青年节这个属于青春的节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问候,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他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1、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圆了哪些梦?

答:民族独立梦、经济腾飞梦、百年奥运梦、航天航海梦、港澳回归梦、“入世”梦、航母梦等等。

2、圆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本世纪头20年和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分别是什么?

答: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4、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将会遇到哪些困难:

答:①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②生产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不不够高;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④面临着严峻的资源、人口、环境等问题;⑤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比较严峻,面临着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恐怖势力的威胁等。

5、我们必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答: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面对困难,你认为国家应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梦?

答: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③坚持基本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④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维护社会正义;⑤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走自主创新之路;等等

7、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答:①关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勇担历史使命;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④培养国际视野,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⑤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素质等。

8、习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提出,青少年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即将毕业的你有何梦想?谈谈如何才能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

答:梦想:升学、就业等方面应做到:①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②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对自己的理想适当进行调整,以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推动理想的实现。③通向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我们需要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还需要不屈不挠、坚持不懈……

〔全面深化改革铸就中国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

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依据实现中国梦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十八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请你谈一谈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答:①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②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东西;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④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2、你是如何理解“通过改革推进中国梦的实现”这一观点的?

答: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③改革开放经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④改革为社会主义经济注入活力,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等。

3、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说明了什么?谈谈国家这样做的原因。答:①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原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是由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4、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是什么?它确立的依据是什么?

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的依据: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5、在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建设法治中国有哪些要求: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做到依法治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可依、人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②政府要自觉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③公民要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6、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答: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中国迎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篇二

2014年, 房地产调控将给地方政府比较大的自主权, 将任务和责任下放给地方政府, “限购”“限贷”等仍将存在, “限价”“限签”等可能淡出。

2014年, 物价上涨压力总体大于2013年, 但涨幅不会太大, 预期保持在3%左右, 但仍需防范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一、经济下行压力仍将延续, 如何让消费成为第一内生动力

在全球经济稳步好转、市场预期稳定的前提下, 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 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 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 内生动力仍然偏弱, 这都表明中国经济仍然存在下行压力。最新出炉的2013年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为51.0%, 较前一月回落0.4个百分点, 出现自2013年6月以来的首度回落, 且低于51.2%的市场预期。预计未来工业增长率趋降, 出口增长率也有可能下降, 经济增长仍有一定下行压力。总的来看, 投资仍是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14年总体投资增长速度预计会继续保持在20%上下。但是, 从长期可持续要求看, 消费作为内生增长动力的拉动, 尤其是信息消费有望成为最大亮点。预计2014年消费增速将达到13%到14%之间。因此, 2014年这个开头年首先要解决的“开头难”, 就是如何在保持投资和出口稳定的基础上让消费成为第一拉动力。

二、金融改革箭已上弦, 化解地方债风险刻不容缓

2013年, 被媒体、市场、政府关注最多的问题莫过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截至2013年6月底, 中央和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总额为20.69万亿元, 其中地方政府债务为10.88万亿元。审计结果总体符合预期, 处于市场的预期下限。同时, 鉴于地方债务增长速度仍然较快, 风险防范不可掉以轻心。中央决策层已将控制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列入了高级别的议事日程。目前, 审计署已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议, 考虑开展地方公债制度建设, 或将于2014年全国两会后正式启动市政债试点。

2013年6月和12月的两次“钱荒”, 2014年, 金融界普遍认为金融机构难以摆脱周期性的“钱荒”。各地必须要坚定不移地防控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紧盯流动性风险, 还要注意防范“互联网金融”可能会带来的全局化风险。

三、治理产能过剩事关经济转型大局, 如何跳出恶性循环怪圈

产能过剩是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病根”, 化解产能过剩, 是2014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往“去产能”的主要方式是简单淘汰落后产能, 但结果是屡战屡败, 并未触及产能过剩的根源。关键是要改变政府考核和官员激励机制, 彻底消灭GDP崇拜和政绩饥渴症。打赢治理产能过剩攻坚战, 要靠市场机制, 使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能够发挥出来, 主要通过竞争性手段淘汰落后, 通过增强企业的生存竞争压力, 调动过剩行业企业调减产能的积极性。

四、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 把好粮食安全第一关

虽然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连增”, 但粮食安全仍然是2014年各项工作之首。我国多年来一直将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目标, 但在2012年这个数字已经从95%跌到了90%, 而且已有过半的省份粮食达不到自给, 因此, 粮食进口比例的进一步提升就使得粮食储备以及中国的粮价面临着更多不可控的外部风险。

解决好吃饭问题, 是中国的头等大事, 中国的饭碗要装中国的粮食, 中国的粮食要靠我们自己生产, 这是各级地方领导的经济责任, 更是政治责任。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预计将对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作出调整。关键是要坚守18亿亩的耕地红线;在坚持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着力把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五、完善政策优化结构, 应对好“更难就业年”挑战

2013年因创纪录的699万应届高校毕业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2014届毕业生即将走出校门, 人数将达到727万, 被称为“更难就业年”。因此, 2014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将达到1000万人以上, 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这是比2013年任务更加繁重的攻坚战。为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 2014年我们一方面将重点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 政府购买的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要更多地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 要大力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开启大学生创业引领之门。

六、坚持以人为核心, 防止一哄而上的城镇化大跃进

中央城镇化会议召开后, 一些地方出现了新的造城运动。但很多地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 并不是以人为核心, 把提高城镇化质量放在首位, 仍然以投资为驱动, 以城镇建设为先导, 仍过分强调城镇化速度和水平, 甚至是城镇建设规模水平, 没有脱离旧有的路径依赖, 在当前地方债务已经累积到相当程度的情况下, 这样的发展路径, 存在极大的风险。

城镇化首先是改革问题, 而不是建设问题, 关键在“化人”, 重点是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引导有意愿、有能力、能适应的农民进城落户, 同时努力为愿意留在农村的农民提供公共服务,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领导干部要加强对城市治理的研究和学习, 努力成为城市管理专家。

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防止土改成为对农民的又一次剥夺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严守耕地红线, 更要守住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用途管制、农民基本权益这三条底线, 防止工商资本变相“圈地”。必须遵循中央精神, 要有序推进改革, 不要抢跑, 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 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 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2014年, 我国将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试点范围, 确定两个省开展整省试点。要做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注重“盘活存量”, 以点带面, 带动制度破局。

八、发挥好市场决定性作用, 建立起政府权力“负面清单”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由以往的“基础性”上升为“决定性”, 是中国新改革理论的一个重大飞跃。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市场化改革也会遇到陈旧意识形态和特殊既得利益的阻力和障碍。2012年以来, 国务院已经取消和下放了包括交通、通信、文化等领域334项行政审批事项。2014年, 继续把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 逐步向审批事项的“负面清单”管理迈进, 做到审批清单之外的事项, 均由社会主体依法自行决定。

九、国资国企改革重点要提高国企活力和竞争力

国资国企改革是2014年的重头戏。目前, 国资委正抓紧制定运营和改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具体措施。下一步将先从中央企业集团中选取“试点”进行改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方案成熟后将会尽快公布, 超过17家大型央企入围候选, 该项试点可能在2014年初推出。目前, 上海已经首先公布了“国企改革20条”, 成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动作最快的地区。

十、把治理雾霾放到节能减排的首要位置, 变“开头难”为“开门红”

3.中国迎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篇三

在研讨会上,高尚全以85岁高龄全程脱稿演讲,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发表了三点看法:第一、如何评价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第二,如何营造创新的内在动力;第三,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的管理经验。

改革的广度、深度比预期好得多

高尚全首先回顾了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的进展,在他看来,2014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之下,改革的广度、深度都有了新的变化,进展比预期好得多。

他认为,过去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都作出了很好的决策,但是落实不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力。而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以来,与以前最不同的特殊之处在于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央领导小组,并且由习近平总书记挂帅。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经开了九次会,这很重要,很不容易。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高老曾向中央两次建议,第一次建议是在2013年5月,题目是《关于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的建议》,其一,他建议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要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其二,全面深化改革要有一个时间表和突破口。突破口就是从老百姓意见最大的腐败问题入手,重要的是建立制度。首先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这在国外是常态,但是中国推进难度较大。为此他提出三个率先:率先在新上任的官员中实行公示,要当官就先公示;率先对新上任官员中的领导干部实行公示;率先公示不动产。其三,建议中央成立一个强有力的改革领导机构,成立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小组,“由总书记当组长,总理当副组长”。高老说,他的这三条建议报上去,中央主要领导同志都看了,也作了批示。

2013年7月,高老第二次向中央提交《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议》,共30条意见,这是他通过自己创办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所做的研究,——《改革跑赢危机的行动路线(30条建议)提供中央参考》。同时他向中央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智库的作用。此前他曾六次参加中央文件的起草工作,起草小组成员都是国务院各部门的领导和少数专家学者,虽然大家能力很强,但部门利益突出。他建议应选择4~5个智库,智库和起草小组两条腿走路,可以丰富提高全面改革方案的质量。二是如何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过去为了保密,中央文件的起草都是封闭式进行,一直到中央发布公报才知道中央作出的《决定》。当前,在不影响保密的情况下,应利用网络,让广大干部群众献计献策,使大家有一个参与感。高老的这两条建议,也得到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视。

让高尚全非常欣慰的是,现在的改革,有了坚实强硬的领导基础,总书记亲自抓,领导小组讨论的问题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到司法体制改革、党的建设,还有军队的改革,它的广度和深度不一样了,而且分工明确,强调督办,层层落实到每个部门,大家来承担这个责任。他说,一年多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展,为今后的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对改革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更有信心。

“创业”“创新”“创牌”

本届政府特别强调创新驱动,高老在谈到如何营造创新的内在动力时说,他一直主张“三创”精神,即:创业、创新、创牌。创业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创牌是目标。“三创”可以改变企业,也可以改变中国。他认为,经济新常态有两个转向,一个是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再一个是从追求速度转向效益和质量。提质增效创牌,是新常态下经济的必然要求。

高老回忆起自1997年开始对华为科技公司的案例研究,当年有同志给中央写信,说,“华为姓资不姓社”,理由是,华为是私人投资的企业;华为搞了职工持股,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当时高老正参与起草党的十五大报告,他想这个问题如果扣上“姓资”的帽子,改革就往回走了。所以他主动向起草小组提出要到华为去调查。华为所在地深圳的时任市委书记听说后,陪他一同前往。结果两人调查的实际情况是,第一,虽然国家没有给华为投入一分钱,但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税收;第二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第三让职工富起来了。于是,他提出,这样的企业有什么不好?这样的企业你要说不是社会主义的,那社会主义到底是为了什么?所以,在十五大报告里写上了这样一句话:“劳动力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这句话分量很重,对华为定了性,而且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理论上的突破。

现在华为在世界五百强里,占到了第284位。在世界一百个名牌中,排在94位,是唯一的中国企业。对于华为的成功因素,高老总结概括为:第一,华为地处深圳,有一个改革开放的环境。如果还是像别的地方什么都要审批的话,审批不出来华为这样的企业,它的内在创新动力也不可能激发出来。只有改革开放的环境,才可能生长出华为这样拼搏于国际市场的企业。第二,有一个好的领军人物,一心一意在创业。第三,有一个好的机制,华为实行员工和客户的共享机制,把广大员工和客户的积极性、创造性都调动起来了,这个力量是无穷的。员工的利益跟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员工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出来。跟客户的关系也不再是甲乙方关系,而是共享关系。所以华为这样的企业是真正名副其实的集体企业。第四,华为的创新动力还在于它对科研的高投入,华为的科研投入占了销售总收入的10%以上,每年都是如此。而且员工中48%都是在搞科研,力量很强。

华为现在每年给国家提供的税收是320亿,销售收入2890亿,利润330亿。高老指出,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个普遍问题,是劳动者的收入跟资本收入不匹配,资本收入远远高于劳动力的收入。而华为解决了这个问题,提出保持“三比一”的比例,即劳动者是“三”,资本收益是“一”的收益平衡。目前,华为遇到的新问题是持股的老职工很多,华为就安排老职工退休时,让出一部分来给新职工。所以,作为企业,因为有这样的创新体制机制,才能够形成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

要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高老认为我们党历来重视西方的管理经验。他告诉与会者,中共中央1984年作出的改革决定,是中国第一个改革的决定,他有幸参加。这个决定的最大突破,就是提出了搞商品经济。而且这个决定里讲到一条,就是“为了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须认真总结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同时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管理方法。”为此,《人民日报》约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正确对待西方国家的管理经验》(1984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验”,并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的必然要求”。当有人批判股份制姓“资”不姓“社”时,十五大指出,股份制既不姓“资”也不姓“社”,是资产的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后来我们改革的进展,从股份制到现代企业制度,都借鉴了西方的经验。

高老在1993年就曾提出过,要处理好“一般”跟“特殊”的关系。因为当时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此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一种理解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两种理解是不同的。高老说,他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我们的社会制度和在党的领导下搞的市场经济。所以市场经济是“一般”,社会主义是“特殊”。因为很多市场的规律,包括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经济规律都是“一般”。那么我们首先要把一般的东西掌握好,学习好,运用好,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中国特色。而不是因为有中国特色,就去否定“一般”。“一般”是人类经过长期总结实践得出的经验,是人类的文明成果。既然是人类的文明成果,我们就应当认真地去借鉴,而不是说这都是资本主义的,搞社会主义不能用,不能那么傻。所以,我们是在“一般”的基础上,根据国情形成中国特色,而不是因为社会主义就排除“一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这一论断,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定位。

当有人说,宪政姓“资”不姓“社”,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是坚持依宪执政。”高老强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治国理政是不是也有一般规律?应该说有。法治和宪政就是一般规律。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但对世界上治国理政的一般规律也要借鉴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增强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法治和宪政都是人类长期积累的文明成果,我们要根据中国的情况借鉴好。”

4.全面深化改革共筑中国梦 篇四

〖时事背景〗

1、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全面深化改革。

2、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共筑中国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全面深化改革、共筑中国梦的根本依据、根本出发点、根本办法、必须坚持的道路、高举的旗帜、最终的方向、面临的主要困难分别是什么?国家应当如何做?个人应当如何做? 答:根本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出发点: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根本办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必须坚持的道路、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最终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主要困难:①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②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⑤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⑤国内还存在民族矛盾、少数敌对分子;⑥国际和周边的安全环境依然严峻。

国家应当如何做?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④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⑤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⑥鼓励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个人应当如何做?①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②自强进取,自觉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终身学习的习惯;③热心公益,服务社会,自觉承担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④树立远大理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

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大实际: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核心问题〗

(一)国情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必须立足的“最大实际”是什么?)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①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②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3、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我国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5、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它们本质上都是发展问题。

6、你如何理解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但不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

答: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制度、路线、方针、国策、战略、方略

1、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是什么?具体(基本)制度有哪些?(区别根本与基本)(要“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必须坚持的制度有哪些?)

答: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⑵具体制度有:①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④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制定的依据和出发点是什么?

答:A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C依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点: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要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或当前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体现什么发展观?

答:A关键是坚持发展。①因为坚持发展也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②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它们本质上都是发展问题。③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初级阶段各类问题和矛盾的根本办法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B体现科学发展观。

4、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5、“什么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

答:①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②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是什么?

答:就是要毫不动摇的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7、基本国策与重大战略有哪些?

答:A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依法治国等。

B重大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

8、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新中国成立65年来,都取得过哪些重大成就(现代化成就)?

答:政治方面:①建立了新中国;②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经济方面:①取消农业税。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中国物质贸易额跃升为世界第一。

科技方面:①载人潜水器“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

②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试航工作。

③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

④天河二号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文化教育方面:①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②在上海举办世博会。

③“孔子学院”开办于世界多国。

10、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和其他原因?(我国如何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梦”?)

答:A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其他原因: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②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④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⑤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⑥中国人民发扬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11、我们要始终高举什么旗帜?坚持什么道路?

答:A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B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2、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是什么?

答:①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②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1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后我国会是怎样的?(描绘“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之后的远景)

答:①结合国力显著增强;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⑤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14、请问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A、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它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5、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横线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1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国际社会给予高度关注,这充分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①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②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全面深化改革,投身中国特色伟大事业应具备的本领(应具备的素质?)

答:①具有丰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②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的胸怀、高度的责任感、团队精神、竞争意识,终身学习能力。

18、说一句祝福祖国的话:祝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二、沿着复兴路共筑中国梦

1、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是什么?“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答: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2、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是什么?(必须坚持走的道路是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实现“中国梦”需要什么样的精气神为支撑?实现中国梦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其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A、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B、①伟大的民族精神。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4、为什么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答:①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④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人力和精神保障。

5、“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主席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①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你认为我国如何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梦?(见专题一10)

7、相信每个同学都有一个美好的“个人梦”,你的“个人梦”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你的“个人梦”?

答:“个人梦”略;(答案要积极上进)如何实现?①要对自己的人生作出规划;②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确立理想并及时进行调整,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③坚定理想,脚踏实地,全力以赴;④增强自身实力,不屈不挠,坚持不懈。

8、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你将付出怎样的努力?

答:①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②自强进取,自觉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终身学习的习惯;③热心公益,服务社会,自觉承担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④树立远大理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①努力学习,提高素质。②自强进取,培养能力;③热心公益,承担责任;④树立理想,报效祖国。)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国之魂是什么?国家、社会、个人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5.中国迎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篇五

全面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播放视频)我国目前生态现状 各位老师:

听了前面几位老师的讲座内容,大家还沉浸在新时代、中国梦、民族复兴之路的宏伟蓝图中,可是看了这个视频,我们的思绪又被拉回到现实中,心情很沉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生态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自然资源逐渐匮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刻不容缓。要让生态文明落地生花,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全面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共包含三个内容。

一、生态文明

生态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词,生态建设包括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以前常说的环境保护,现在只是生态建设的一个部分。

下面请大家观看一个短片,了解一下生态、生态文明发展历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播放—历史的回望)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工业和农业上,直到上世纪80年代,人们才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自此以后,环境保护正式成为改革的重点。第九个五年计划中,决定实施可持续战略。十六大提出走新型 工业化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同志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保护生态环境的民生本质,升华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优、节、保、建。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制度,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对现行的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制度、体制、机制进行改革。

加强制度建设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当前我国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若要实现美好愿景就需要完善一系列与生态相关的配套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为其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请听来自中央的声音。播放视频---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的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基本特征的 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决心,为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和监督、约束力量。没有制度建设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完成。

1.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这一个内容在前面第三章《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讲到,这里就不在多说。

2.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要求

在改革的浪潮中,国家先后推出了“诚信中国”、“平安中国”、“青春中国”、“和谐中国”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样的论述,既反映了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又体现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应当 说,这些方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备条件,缺少任一要件都是不美丽的。其中,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度,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从而实现国家的永续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大格局,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因此,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制度建设的约束作用将为美丽中国建设保驾护航。我们相信,坚持不懈推动科学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绚丽画卷将会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3.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公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生态环境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却日益突出。环境问题的频发多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失去生态环境的保障,发展成就就会大打折扣,人民的幸福感就难以真正提高。人们在满足食物、水、住房等基本需求之后,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当前,一些地方存在雾霾频发、垃圾围城、饮水不安全、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等环境问题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损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群 众反映强烈。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让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梦想成真。人们希望安居、乐业、增收,也希望天蓝、地绿、水净。建设生态文明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中国现代化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大多数百姓摆脱了基本生存需求的制约,已从追求生活水平提高转变到全面提升生活品质。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供给不足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长期重点关注经济指标,而忽视了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制度建设更是滞后,目前还无法满足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诉求。人们期望吃得绿色、穿得绿色、行得绿色、住得绿色、用得绿色,只有体验到绿色,才能感悟到幸福、美好。但目前状况是人均绿地不足、分布不均,食品安全存在隐患、城市建筑密集、房价过高、土地短缺、交通拥堵、空气不达标、水质令人担忧、垃圾占田围城,等等。如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现状不能尽快改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就会化为泡影。

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途径

生态文明制度是指在全社会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规定和准则的总和。正式制度有原则、法律、规章、条例等; 非正式制度包括伦理、道德、习俗、惯例等。

怎样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呢? 1.科学决策,健全生态制度体系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影响评价、放射性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法律660余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刚才看的短片中提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八项内容,所说的“四梁八柱”,在这八项制度中,我们重点来了解以下几个内容

(1))明确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坚持资源公有、物权法定,清晰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逐步划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边界,划清全民所有、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边界,划清不同集体所有者的边界。推进确权登记法治化。明确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归属关系和权责,适度扩大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担保、入股等权能。明确国有农场、林场和牧场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权能。(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我国的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在这些区域中,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按照生态功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理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

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国家又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纳入的区域划入生态红线范围,禁止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从而有效保护我国珍稀、濒危并具代表性的动植物物种及生态系统,维护我国重要生态系统的主导功能。

(3)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目前,土地、水、矿产、森林、草原、海域海岛六类国有资源供居民有偿使用。

(4)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是指对个人或组织在森林营造培育、自然保护区和水源区保护、流域上游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荒漠化治理等环境修复与还原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的符合人类需要的有利影响,由国家或其他受益的组织和个人进行价值补偿的环境法律制度。例子:全国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补偿、全国性的大型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如退耕还林工程)补偿及大型生态修复工程(如淮河水污染防治)补偿。

生态补偿制度受偿主体

①生态环境建设者,典型的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范围内,受到禁牧、休牧和划区轮放政策影响,被政府给予粮食和饲料补助的农牧民。②生态功能区内的地方政府和居民,③环保技术的研发主体,④采用新型环保技术的企业,对积极主动采用无污染或者低污染、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的企业,也应当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等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制度补偿方式一般为货币补偿—生态补偿金。(5))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工业城乡关系

在生态文明体制建设中,解决“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目前,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总体上不断扩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城乡分治制约。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就存在二元经济结构。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户口被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还存在收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收入和保障二元性以及土地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二元性。这些都制约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并对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子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做了重要部署,给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国家提出了“三个1亿人”的目标。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一目标是在2013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被提出的,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是到2020年。新型城镇的例子。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华西村:华西村隶属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位于江阴市区东,华士镇西。从2001年开始,华西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帮带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建成了一个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达30340人的大华西,组成了一个“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机场”的乡村。

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2、强化法治管理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制度和决策的执行力 建立和完善资源环保的法治管理制度,目的是从资源环境角度形成对全社会的制度约束和规范,凡对环境有影响的人类行为,都有相应的法规制度进行调节和管束。近年来,国家连续对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等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推动重点地区污染治理。中国刑法还对破坏环境资源罪有专门规定。国家颁布《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建立起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并连续三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公民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依法查处7.5万多起环境违法案件,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1.6万家,对1万多个环境污染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国家还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依法处理多起违法行为。

新环保法从2015年开始实施,在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方面可谓力度空前。

新环保法中加入了“对拒不改正的排污企业实施按日计罚”,“对严重的违法行为采取行政拘留”,以及规定“政府及有关部门8种情形造成严重后果的,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等内容,被专家称为“史上最严”。

举例子:视频、事例

3、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 经常有人把建设生态文明与保护生态环境等同起来,认为建设生态文明主要就是防治污染、修复生态,只要环境质量改善了,生态文明水平就提高了。其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心是在“文明”上,更多的是反映人类行为的进步。当我们投入几千亿元治理环境,环境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如果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律法规标准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水平并没有得到大的提高。举例子:心脏上的垃圾

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这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生态文化,培养生态道德,开展生态教育,倡导绿色消费,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质,使其既明确生态权利,又明确生态义务,自觉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新型文化形态应运而生。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而今,面对生态危机等全球性挑战,培育生态文化更是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培育工作,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要以此为引领,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健全生态文化培育引导机制,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培养生态道德。生态道德,又称环境道德,是道德范畴具有特殊涵义的一部分,指反映生态环境的主要本质、体现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并须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规范。通过生态道德的培养,可以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生态幸福观,进而使人们在享有生态权利的同时,具有生态责任意识,履行生态义务,使践行生态美德成为公民的一种自觉行为,使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从美好愿景化为真正实践。

这就需要加大网络、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的宣传力度,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实践活动、宣传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图片资料、宣传手册等途径,向人们宣传生态道德教育的知识,把生态道德教育寓于生活中来,使人们认识到生态危机的危害性和树立生态保护意识的紧迫性,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为生态道德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道德能力。

开展生态教育。生态教育是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关系到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行为规范的形成。通过开展生态教育,能够鼓励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在社会中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使生态意识上升 为全民意识。中办、国办2017年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提出,“推进有条件的城市近郊风景名胜区等逐步免费向公众开放,有序推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适当向公众开放,建设一批开放型绿色生态教育基地”,这为开展生态教育拓展了平台载体。此外,开展生态教育,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创新教育方式手段,促进形成勤俭节约、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贡献。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

生态教育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涵盖各个教育层面,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其教育对象包括全社会的决策者、管理者、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工人、农民、军人、普通公民、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学生;教育方式包括课堂教育、实验证明、媒介宣传、野外体验、典型示范、公众参与等,教育的渠道主要有课堂教育、实验证明、媒介宣传、野外体验、典型示范、公众参与等。

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绿色消费模式的主要表现坚持以营养健康为导向的低碳饮食;开发以生态节能为导向的 低碳建筑;打造以绿色环保为导向的低碳交通;宣传以经济适度为导向的低碳生活等。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立了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了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了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生态文明新格局。请看视频---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6.中国迎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篇六

02.判断题: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

03.多选题:以下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有()。A.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B.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C.全面深化改革,是抓住和用好历史性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D.全面深化改革,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求

04.判断题: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05.判断题:中国的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美好的目标就在前面,风险和考验也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增强机遇意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

06.判断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勾画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

07.判断题: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08.多选题: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三个进一步解放”的理念。“三个进一步解放”是指()。A.进一步解放思想

B.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C.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D.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分配制度 09.判断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

10.判断题: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

11.判断题: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B.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C.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D.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

12.多选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A.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问题 B.必须有主张、有定力 C.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 D.必须学习外国的“普世价值”

13.多选题:我们要警惕借“普世价值”抹黑我们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传统的行为,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A.中国特色 B.民族特性 C.时代特征 D.求实特色

14.判断题: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5.判断题: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6.判断题: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

17.多选题: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坚持辩证法,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不断探索改革的内在规律,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A.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B.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C.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D.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8.判断题: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敏感期和深水区,能否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直接决定着改革成败。

19.判断题: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敢于担当的就是促进派,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的就是实干家。

20.判断题: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

参考答案

01.判断题:(对)02.判断题:(对)03.多选题:ABC

04.判断题:(对)05.判断题:(对)06.判断题:(错)

07.判断题:(对)08.多选题:ABC 09.判断题:(对)

10.判断题:(对)11.判断题:ABCD 12.多选题:ABC

13.多选题:ABC 14.判断题:(对)15.判断题:(对)

16.判断题:(对)17.多选题:ABCD 18.判断题:(错)

上一篇:旅游教育培训的意义下一篇:绿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