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2024-08-31

怎样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共8篇)

1.怎样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篇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摘要: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要目标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可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音韵之妙、意境之美, 又可促进学生有效地内化语言。这对于推进课改, 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探讨的关键问题。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朗读水平;小学生;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学习者必须要能心悟其情, 并能以声传情。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 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会他们掌握这个工具, 更要重视其所负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所以,语文教学, 语言应当是本体,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核心, 离开了语言这个本体, 去挖掘文本所负载的思想内容、美学意境等方面,那是舍本逐末。而引导学生感悟语言, 品味语言, 培养语感, 才是当前语文课的根本, 而朗读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方法。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二三学段中对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得紧紧围绕着这句话。本文就是以此为切入点,谈谈如何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朗读首在“实”

朗读的首要要求就是学生能够正确无误地朗读课文。在这方面,教师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共性要求。这就要求在朗读教学中要明确正确朗读课文的要求:

(一)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

首先,就当前的小学教育状况,大城市的小学教学已经基本普及了普通话教 1

学,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还是有部分教师用方言给孩子们上课的现象出现。这就需要教师以身作则,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其次,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大声地读,这样,有利于学生打开口腔,更容易纠正他的发音;最后,要求学生读的时候不要急,一个一个字地读好,要吐字清楚,不能含在喉咙。

(二)读准字音, 做到语音正确

正音的问题是朗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基础,在朗读时, 如果语音不规范、不纯正, 口齿不清楚, 不利索,往往会发生音变, 或者变成另外的词,或者变成模糊不清难以理解的词,若是要读“南瓜”,但是学生n、l不分,就会读成“lán guā”,那么听众就会产生异议, 将词语理解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

1、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方言和普通话会有相似之处,有些当地方言与普通话属于基本音一样,但语调不同,这类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留意,适时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2、轻声。在朗读教学时要经常加以辨析和指导, 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字的读音规律。如小学阶段会出现的“衣服”、“玻璃”、“玫瑰”等这些轻声词语就要要求学生读准。

3、儿化音。这也是指导学生朗读关键的一步,儿化音的读法就需要教师时时训练,让学生知道儿化音读音的规律,小学阶段常出现的就有“哪儿nǎr”“大伙儿dàhuǒr”“泪珠儿lèizhūr”等,把儿化音读准会让朗读更好听。

4、多音字。多音字的读音就要求学生要看词语的组合,来辨别它的正确读音,这方面教师可在课文讲解中加强,使学生知道这些字在不同组词下的不同读音。

(三)语句完整,句读清楚

语句完整就要求不读破句,不丢字、不倒字、不添字。这个方面就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习惯和聆听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有耐心,一旦发现学生有丢字、倒字、添字的想象一定要及时纠正,让学生养成朗读时保证文章语句完整的习惯。

另一方面,字音正确、句读清楚是再现作品的基础。句读表达不清楚, 朗读也就很难正确再现作品内容,甚至还会颠倒原来作品的意思。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朗读前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不能在该停的地方不停,不该停的地方却停。

朗读的“实”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多下功夫,时时训练,日积月累,让学生的朗读达到“实”的要求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二、朗读次在“畅 ”

当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的时候,第二梯度的要求也就是流畅地朗读课文。

(一)避免几个朗读误区

1、有口无心地读

这种朗读缺乏目的性,不切合实际。教师在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一定要用任务型的教学,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才会有效果。

2、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地读

这在教师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就在跟学生说清楚,是又流利又准确地朗读,不是只求速度而不求质量,这是学生朗读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

3、只求形式,不求实效地读

这是部分老师没有深入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造成的,课堂上盲目要求读的形式多样化,在一节课中齐读、指名读、默读、轻声读都一一顾及, 却不管是否有这个必要,朗读的形式设计一定要因课文不同而设计。

(二)变换朗读形式,激发兴趣

1、集体齐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虽有营造声势、烘托气氛之妙用, 但也是“滥竿充数” 和产生唱读的温床。所以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组读。可全班分为几个大组,进行分组接读。

3、分角色朗读。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

4、竞赛式朗读。小学生都喜欢竞赛,而且很有好胜的心理,利用竞赛式朗读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度,可以组与组之间,也可以个人同个人之间比赛。

5、表演式朗读。一种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如《狼和小羊》这类有鲜明人物性格的文章就可用这种形式。另一种是动作式表演朗读,如《小兵张嘎夺枪记》这类动作型描写的文章就可用这种形式。

6、配乐朗读。这种朗读主要是通过合适的音乐来渲染气氛,以情感情。像《桂林水平》这类写景的优美文章就适合配乐朗读,更能感染学生投入到当中。

以上的这些朗读形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不用的文章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 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优化朗读教学。不用形式的朗读其目的都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朗读贵在“情”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称之为“美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美读如赋予作品以生命, 以美读通情, 以美读传情, 以美读激情, 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 与作者感情共鸣, 心灵相通, 将那种不可言传的情感“言”出来。这才是朗读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方法指导地把握一个过程,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理解文章、把握基调——以声传情、再现文章。

(一)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一定的朗读技巧

朗读之所以会那么美就是因为文字的组合发音会给人一种抑扬顿挫之美。在教学中,多让学生感知语言,教师多引导学生,文章中哪些地方该停顿(/)、升调(↑)、降调(↓)、快速(→)、慢速(„)、重音(▲)、轻音(△)等。

(二)理解文章、把握基调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书读三百遍,其义自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整篇课文的基调来进行朗读。

1、引导学生同文本对话,同作者对话

这方面也需要教师在分析课文的时候,分析课文所蕴含的是什么感情,作者想要传达的又是什么感情。如:《一只贝》蕴含的就是作者对这只可怜又可敬的贝的敬佩之情,学生只有自己把自己融入其中,敬佩这只贝,才会用声音传达出敬佩之情。

2、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行想象

学生对于有些感情的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如《枫桥夜泊》这首诗,体会

作者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夜晚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他在想什么呢?把自己融入其中,面对同样宁静的江面。静静体会,再加上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想像、体会,只有学生体会了,学生才会读出感情,读出作者当时的惆怅。

(三)以声传情、再现文章

朗读训练不但要读出文本固有的轻重缓急,把握朗读基调,复活形象,引导学生读进去,还要根据文中的语句细细的品味意蕴,全身心地投入!与作者诚恳地交流,贴近读物所反映的生活,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感悟的沟通,喜则笑、哀则哭、羞则面红耳赤、惧则手足颤抖、将文中的情感读出来,让书声带出情感。情感如山中清泉静静地流淌,同时,朗读又是情、文、声三者不断碰撞,发现和融合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探寻,发现和调整,体会作者写作时的精神状态。悟得作者表现在文中的神气,唤起与节奏相伴的情绪,用最合适的声音形态淋漓尽致地表现文中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读的初始,一般会以五言诗的相对固定的节奏来处理停顿“低头/思/故乡”,但反复朗读感悟,读成“低头/思/故/乡”,更能表现思乡情深无处诉说的情感!

朗读水平的提高在一个有梯度性的特点,在第一梯度的时候,是要求学生必须共性地掌握,读“准”,读“实”,可是最后一个梯度却是个性的张扬,每个学生对一篇文章的感受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不可用统一的朗读停顿、重轻音的方式去规定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诵读,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

2.怎样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篇二

一、测试失分原因

但是,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有些学生测试分数不理想,下面针对测试失分的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错、漏、增现象

1.常用字的读音不准:声母、韵母、声调出现误读

2.多音多义字读音不准,形近字经常读错

3.对文章内容不熟悉,出现漏字、增字现象

(二)声韵母缺陷

1.舌尖前与舌尖后声母靠前或靠后,边鼻音不够明显,前后鼻韵靠前或靠后等

2.轻声和儿化不够明显

3.语速过快,有吞字现象

(三)语调偏误

1.方言语调与普通话语调混读

2.上声处于句尾,或上上相连、上非相连、三个以上上声相连处理不好

3.“一”、“不”、轻声词、儿化词和“啊”的音变规律不清楚

(四)表达技巧不当

1.节奏处理快慢不切合语境

2.停连不够恰当,造成语意肢解或歧义现象

3.语气、语调处理不当

4.轻重音表达不恰当,失误较多

5.有的只是照字或照词读音,出现“字化”或“词化”现象

二、提高普通话朗读水平的方法

针对以上情况,如何通过普通话朗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好语音基本功,从声、韵、调上加强字词句篇的训练

测试的第一步要学生做到的就是读音准确。指每篇短文400个字的音节发音准确,实质是要求发准所有声母、韵母和声调。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扫除朗读中的字词障碍,做到声母、韵母、声调准确到位,读音完整。如,“船到一个转弯处,只见前面黑黢黢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蓦地一闪。”(《火光》)这一句先抓住生字词“黑黢黢”“蓦地”的正确读音,然后再抓住翘舌音“船、转、处、只、山”字,最后明确“前面”“下面”可读轻声,这样逐个突破,反复强化,最后连成一句读出来就很流畅了。

其次,注意多音字和形似音异字。如:“品味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牡丹的拒绝》) 这句中的“为”根据语境应读 “wéi”,不应读“wèi”。有的学生把“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语言的魅力》)中的“木牌”读成“木碑”。这就是多音字与形似字的误读。

再次,注意减少声韵母缺陷或吞字现象。朗读中出现的声韵母缺陷是由于长期形成发音不到位或发音偷懒现象造成的,有的学生在读单字词时还能够做到字正腔圆,可是一到朗读就发觉口腔打不开,从而导致有的声韵母开口度不够,以至于出现舌尖前与舌尖后声母靠前或靠后,边鼻音不够明显,前后鼻韵靠前或靠后等现象。还有的学生考试时心里紧张或长期不良的朗读习惯,出现吞字或复韵母单音化,甚至调值发生变化等现象。

最后,注意音变现象。在朗读中,有上声与上声、上声与非上声、儿化、轻声、“一”“不”“啊”的音变,在平常的练习中,这是训练的重点,一定要熟练掌握其音变规律,有规律的按规律来记,没规律的词死记硬背,考试时和日常口语中就能够运用自如。

(二)教师做好朗读指导,注重表达技巧的训练

教师必须把朗读中需要掌握的一些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把学生领进朗读技能的大门。朗读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人们在朗读中利用有声语言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手段。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一项评分,主要包括停连、重音、语调、节奏等几个方面。

1.停连训练

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停连是一种特殊的 “标点符号”,即有标点的地方可能会连接起来,没有标点的地方可能有停顿,从而打破标点符号的限制。停连处理得恰当,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恰当的停连可以控制语速,强调语句的节奏,造成抑扬顿挫的旋律美感。在测试中,常有学生因字词读音或朗读不流畅而出现停连不当的现象。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散步》)这一句除了分号的地方要停顿外,前后两句有逗号的地方要连读。只有通过反复朗读,避免产生歧义的停连,减少因停连不当而扣分的现象,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重音训练

重音是有声语言传情达意需要着重强调的词、短语或某个音节。在朗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语句的意义,仔细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正确掌握重音的位置。重音常常落到有并列关系、对比关系、呼应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强调意味、比喻意义之处。重音可以重读,也可以轻读,也可以拖长;慢中见快,低中见高,弱中见强,实中转虚,连中有停都是重音的表达方式。如: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这一句“轻悄悄”“软绵绵”就应重音轻读;又如:“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海燕》)这一句中的“猛烈”需要重音慢读。因此,朗读文章时弄懂句意,多读体会其思想感情来把握重音。

3.语调训练

要在充分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充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之上,确定语速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调主要指语句的整体高低升降变化趋势与意义表达的和谐,应随感情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语调是指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通常以降调、升调、平调、曲调四种变化出现。借助语调,有声语言才有极强的表现力。在朗读训练中,应注意不同的语调表现不同的语气:表示陈述、说明、 庄重等语气用平调;表示提问、反问、惊讶等语气用升调;表示坚决、肯定、赞扬等语气用降调;表示怀疑、讽刺、气愤等语气用曲调。 如:“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落花生》)应用升调。只有把握好了恰当的语调才能感染听众。

4.节奏训练

节奏是朗读时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节奏包括语言表达技巧问题,但又不仅仅是语言技巧,它要求朗读者从内心情感出发,随感情变化的起伏跌宕控制节奏,体现出作品的内在韵律,真正让它起到烘托气氛、描绘环境、突出变化、增强作品表达效果的作用。节奏主要是针对全篇而言,有高亢型、紧张型、轻快型、低沉型、凝重型,舒缓型。如《海燕》一文属于高亢型,《春》属于轻快型;就某一段而言也有不同的节奏,如《听潮》一文“海熟睡了”到“海愤怒了”这一部分节奏由舒展缓慢变为急促有力再到奔放快速有力的变化节奏。总之,节奏是受文章内容制约的,是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制约的。

5.其他技巧训练

朗读中还需指导学生吐字归音、用气、胸腔腹腔头腔控制声音的训练,爆发感情和控制感情的训练,这样朗读的感情才会真挚、 强烈、深沉。

这些表达技巧在朗读中虽然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但它们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准确到流畅再到传情的过程,是朗读要求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练习作品、朗读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教师做好朗读示范,不断加强语感训练

范读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范读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美的鉴赏能力。教学中,从字到词再到句,要逐一突破,特别是一些难读的句子,要反复训练,捕捉最佳的朗读语感,在范读时一定要起到示范作用,不仅要通过读去感染学生,还要让学生有矩可循,有模可仿。但很多学生普遍存在语感较差的现象,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训练每个学生多读一些语段或几个句子,肯定其优点,并提出不足,指出每个学生训练重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平时,利用早读时间进行领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个人读等, 以多种形式进行练习。这样通过对语感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读作品中,理解、欣赏作品,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在普通话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研究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朗读方法来训练朗读篇目,就能减少了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从而使普通话水平得到提高。

摘要:朗读是书面语言转变为发音规范、形象生动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既能传递出文字所承载的信息和情感,同时也融入朗读者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在普通话测试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处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就语音规范、语调、停连、流畅度等方面提出一些训练方法,希望能够对学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3.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篇三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朗读一、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4.怎样指导小学生朗读课文 篇四

爱“唱读” 是农村小学生朗读最大的一个缺点。对于他们来说,似乎一字一顿,拖声呀气地“唱”那才叫“读书”。特别是集体齐读时,全班几十个学生一起“唱”,所有的课文几乎都用同样的腔调。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学生不理解课文。下面几种方法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唱读”。

一、教师示范,入情学读

教师的范读是一种再创造的劳动,这种劳动绝非轻而易举。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及感情。先受到感染和教育,然后再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创造的意境中去,感受其中的感情,从而激发起他们的朗读愿望。《凡卡》一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讲述了旧俄罗斯孩子的悲惨命运,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教师首先介绍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想象凡卡生活的画面,认真体会凡卡的叹气、抽噎、伤心和希望,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对凡卡的同情,对旧社会的愤恨抒发出来,从而深刻地打动了学生的心弦,调动他们的朗读兴趣。

二、抓住重点,读出感情

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感情基础,均有着它的灵魂所在,也有许多绝妙的佳句给人极强的美感,我们应抓住这些关键语句进行指导朗读,从中体会全文的中心内容,感受语言的魅力。反复研读,以读感悟,读出感情。

课堂中我们抓住文中关键的中心语句、佳词绝句进行朗读指导,根据表达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节奏、韵律,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想象读出感情。我采用多种读的方式深入细致地读出课文的感情,读出课文语言的精妙。

三、角色朗读,进入课文角色

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只要真正进入了课文角色,同学们想“唱”也“唱”不起来,因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借生日》这一课中,孩子们自己都会知道,读妈妈的话时,声音要亲切一点;读小云的话时,声音要细一点儿,天真一点儿。还有《四季》这一课。草芽儿很嫩,声音要细一点,还可以有点奶声奶气的味道;荷叶很茂盛,声音可以粗一点儿;谷穗已成熟,可以学着老爷爷的声音;雪娃娃很调皮,当然可以读得顽皮一点儿了。

四、创设情境,语境交融

朗读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朗诵《春晓》一诗,首先要引导学生搞清古诗的感情基调;以乐写哀,用的是反衬手法,以春晓的生机反衬风雨摧残百花的凄凉,以喜情之意反衬惜春之情。按此基调,朗读时应先喜后哀,最后要低沉。其次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披文见情。该诗韵味优美,行文起伏跌宕,诗味醇永,通过初步讲解让学生产生这样的印象:春晨,处处鸟啼,婉转动听,春风春雨,纷纷洒洒在这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念那如烟似梦的意境和微雨后众卉的心姿。然后再指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更好体味莺转花香的烂漫春光,受到美的感染。

5.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详解 篇五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阳宗海小语名师工作室:李玉芳

2016年4月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目前,朗读教学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多数学生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但能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的学生却是极少数。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弊病:朗读时“多字、漏字”;朗读时“唱读”;“一字一顿”,速度过慢;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那么,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充分发挥教师、录音的朗读示范作用。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如在学习《燕子》一课时,老师抓住课文的基调,示范朗读出燕子的灵活、轻快,并请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相关画面。这样一来,音画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燕子的灵活、轻快,不由自主地喜欢起燕子来,朗读起来也就津津有味、兴趣盎然了。(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了;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赞歌。)

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但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悲同喜,更能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了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抽象的语言描述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示范作用,把范读贯穿于朗读指导中,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此外,利用好课文录音,潜移默化地提高朗读的审美能力。磁带上的朗读准确、规范、声情并茂,与之相配的情境音乐渲染出课文的意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融入感情基础,又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因此听课文录音,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对朗读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声音的无穷魅力。如教学有趣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小豌豆》等,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者用绘声绘色的语调把故事的情节起伏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下子被课文吸引住了,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受到了感染,有的不自觉地跟着录音默默地读起来,有的在随后精读课文时模仿录音中语气、语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有的语文课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听录音,一会儿又让学生看影视,一会儿让学生去表演,学生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不要忘了我们的语文课姓“语”,朗读是突出“语文味”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精心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在教学中,我们呢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朗读目标和要求。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感情朗读训练。而叙事写人的作品,言辞优美,故事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这些题材的文章都适合进行感情朗读训练。一般说来,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我们把这些内容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也要有所不同。

四、积极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如在教学三年级《荷花》一文第四自然段时,老师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老师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表情朗读课文,学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丽情景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中。(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引导学生读《两小儿辩日》一课时,老师采用煽情的“挑拨”提示语:“一儿不服曰”、“一儿扯着嗓门曰”、“一儿脚跺地曰”,让两组小儿的辩斗愈读愈激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学生也是在反复地读,但读的效果与我们平时机械的读截然不同。

五、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等。一般说来,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年级宜采用个别读,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一节课中,教师可采用几种朗读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则适合分角色朗读,如《陶罐和铁罐》;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进行集体朗读;而词句艰深,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创设情境导读,如朱自清的《匆匆》。

1.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2.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陷,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3.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4.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

5.比较读。每位学生都有好胜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更加努力。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6.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7.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六、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教会学生恰当地运用朗读技能,树立他们朗读的自信。

1、语气、语调要恰当。语气是指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及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的气息状态。句子的语气和语调也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就可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所谓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声调。如朗读《狼牙山五壮士》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时,就必须以高亢的声音、短暂的气息读出豪迈之情。

2、语速的快慢要合适。朗读的速度是指在读的过程中音节频率的快慢。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应根据课文的意思进行朗读,一般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读得快一些,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读得慢一些。在一篇课文中,速度也是有变化的。如若把握不好朗读的速度,一篇好的文章听起来都会变得很难听。

3、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在朗读中轻重、停顿都是非常重要的。重音是指在课文中需要突出强调的词或词组。句子的精华所在应进行强调,再配以准确、合理的轻读、停顿即可达到理想的效果。如《笋芽儿》一文中:“笋芽儿脱下一件件的衣服,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健壮”应读重音,读出笋芽儿从土中顽强地钻出来的那种自豪感。

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教育前辈于永正说:“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我们要力求把课文读“活”,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心情激动的句子,读的时候语速要加快,急促些;表现高兴、喜悦、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声音响亮;对于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一些;而表示悲痛,沮丧,伤心的语句可读得低沉、缓慢一些;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具体每段话,每一句怎么读,应结合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比如朗读《翠鸟》的第一自然段,应读得稍慢、轻柔些,读出翠鸟外形的美丽,可爱。(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但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应读得适当快一些,而且把描写翠鸟动作的词语读得重一些,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加强品味性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感情,品味语言,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文中的一段话:“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迎接过多少位国际友人,人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在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得兴奋些,语调略高,从而体会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当周总理的灵车缓缓到来时,要求学生用哀婉的语调朗读,把学生带到庄严、肃穆的送别场面,激发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限哀思,将当时那种巨星陨落天地恸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从而激起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真情实感。如: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母亲》时,要让学生听了深受感染、潸然泪下;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动物过冬》这类课文时,要让小朋友听了手舞足蹈;朗读《桂林山水》、《拉萨的天空》、《三亚落日》等文时,要让学生无不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课文读活了,便能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如果老师的朗读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他的学生朗读水平出众。师生朗读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富有情趣的课堂。

五、多鼓励、多赞扬,发现每一位孩子朗读过程中的闪光点。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发现他们朗读过程中的闪光点,就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从而提高朗读的效果。我在教读《哪座房子最漂亮》这篇课文时(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一位胆小内向的女孩在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时,不但读得准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赞美新房的喜悦、自豪之情,我及时表扬道:“你读得太美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能和她读得一样好呢?”话没说完,其他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朗读起来。

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在竞争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因此教师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活动,把竞争机制引进朗读教学之中。可以采取同桌互读推选其一,各小组推选代表参加班上朗读比赛,利用国庆、元旦等特殊节日举行专题朗诵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唤醒学生的灵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朗读比赛之中。

七、作好朗读评价,取长补短。

1.教师评价。教师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2.自评反思。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古人说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6.怎样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篇六

朗读与口语-谈如何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写轻说.其原因:一方面是高考只要笔试,另一方面也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口语训练方法.本文试图从朗读与口语的`联系入手,深入地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并经常性地大声朗读,简单易行,轻松高效.就这么简单,这就是最原始、最直接、最有效的口语突破方法!?

作 者:江景平JIANG Jing-ping 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29刊 名:江右论坛英文刊名:JIANGYOU FORUM年,卷(期):8(9)分类号:H3关键词:朗读 口语 突破口

7.怎样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篇七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很多课文, 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中, 有些蕴含着一种丰富的感情。读来或启人深思, 或催人奋进, 或让人潸然泪下。如《荷塘月色》中“但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的那种作者寓无限惆怅与平淡之中的“淡淡的哀愁”;《周总理, 你在哪里》一诗中那“周总理, 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啊, 你在哪里”的深情呼唤等。教师如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怎能感受作者复杂、细微的情感和遣词造句的精妙?像这样一幅静美、清丽、充满柔情的图画, 朗读时要运用舒缓、抒情的语调。而涨潮时海的气势, 犹如一曲雄壮有力的交响乐, 要读得快, 情绪要激昂。这样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才能领略到大海的美, 理解作者赞美大海是“伟大的乐章”的审美情趣, 从而领会文章的主旨。因此, , 老师在朗读教学中应采用恰当的方法, 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当好课堂情感的“调度员”, 释放情感能量, 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审美过程, 许多美文佳作都是作者精心营构出来的情感世界。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 把学生带入一个有血有肉的情感空间, 领略作品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从而达到语文的教学目的。

有位学者说得好:“文章的讲解是分析, 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 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开、摊平, 朗读是融会贯通;讲解是‘死’的, 而朗读是‘活’的;讲解只能让人知道, 朗读却能使人感知。”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 主要的方法有:1.教师范读, 学生循声朗读。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 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 发挥出最佳的水平。教师在朗读教学中, 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学生们的模仿能力很强, 学生听了教师的范读以后, 会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 从而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2.背诵朗读。这种方法就是通堂朗读, 达到背诵。像唐诗、学生喜欢的一些现、当代诗歌等, 语言优美的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荷塘月色》等, 很值得学生背诵。3.欣赏性朗读。就是放录音或录像, 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朗读。这对学生理解作品,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帮助很大。这种方法为学生所喜闻乐见。4.模仿播音朗读。一些议论性的作品, 在进行朗读教学时, 宜让学生模仿广播、电视优秀播音员的播音去朗读。现在广播、电视很普及, 学生对优秀播音员的播音是很熟悉的。教师一提出让学生模仿, 学生会很感兴趣, 脑中会很快形成清晰的朗读标准, 并且会努力去做。5.配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 唤起学生的想象, 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来品味, 自然而然地读出“文采”来。6.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增添情景交融的氛围, 学生们在朗读时感情才能更加投入, 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7.分角色朗读。如短篇小说《变色龙》一文所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一“变色龙”形象, 是通过他处理“狗咬人”事件时与围观者、部下、狗、被咬者的精彩对话来表现的。文章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作者的褒贬情感, 凭教师讲解, 学生是难以体会的。可分角色朗读, 让人物自己用自己的语言表现他因“狗主人”变化而变化对狗的态度的“变色龙”性格, 让学生将书中人物的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表达, 才能品评、理解课文深邃的内涵, 而学生也最乐于接受这种方法。同时, 这种方法能培养学生与他们合作交流的素质。所以, 朗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环节,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摘要:叶圣陶、朱自清先生曾强调指出:“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吟诵, 对于研究所得的, 不仅能理解地了解, 而且也能亲切地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方法就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8.如何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 篇八

朗读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那么,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呢?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对朗读的认识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是感知教材内容的第一步,通过朗读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深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课文难点、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会体味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走出解读表面化

在朗读指导中,许多老师虽然抓住了文本,也能够品出教材中许多重要的语句,但是不善于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真正走进人物内心,导致简单地望文生“情”,陷入解读表面化。这是由于过分注重形式,朗读目的不明确。有的老师出示一个重点句子或段落时,简单讲解后就让学生热热闹闹地朗读起来,学生只是被教师指挥着读,只能有口无心地“念经”。其实,朗读时要以深入理解课文为基础,至少要把握两个重点:第一,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用文字记录的图景,通过想象具体、生动地映现在脑海里,从而加深感受,引发情感。第二,在明晰形象的基础上,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意义,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课堂上还存在望文生义的朗读指导。

三、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形式。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

1.讲解在先,初次朗读。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讲解和朗读。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对文字段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客观上讲,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语音、合理的停顿和语调朗读课文,并表情达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必须规范朗读,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这是朗读的底线。中、高年级学生,要求朗读时把握文章基调,句子的节奏,能揣摩文章蕴涵的情趣意旨,并有意识地注意语段韵律、语流停延,达到充分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情义妙理、神思妙笔。

2.提供示范,以读促读。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3.反复朗读,激发情趣。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都是文质兼备,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把作者的情感美美地读出来,在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

4.創设情境,表演朗读。小学生的表现欲非常强烈,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再去朗读课文的时候,就能充分把握文中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

四、评读与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一旦学生得到肯定,其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

上一篇:编外人员聘用请示下一篇:如何提高小学毕业班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