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史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教育专业

2024-07-06

体育史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教育专业(精选8篇)

1.体育史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教育专业 篇一

一、名词解释:1.的,从传统社会中沿袭下来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民族传统体育:指一定的民族,一定的范围内开展彩和特征的对人体生理进行改造的身体活动。2.物主义为指导,以世界各民族传统民族体育为研究对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象,以田野调查和理论思辨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规律,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为目的的一门应用学科。3.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4.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社会生活的中和反映,是一个民族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指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与的群体性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5.项徒手进行较量,并将对方摔倒为胜竞技运动。中国式摔跤: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古老武艺,是一

6.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群众娱乐活动,同时也是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舟赛会”等,是一 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体育运动。⑴人数一般不多于

程的规定,龙舟竞赛项目包括:标准龙舟和小龙舟两23人⑵按照第八届龙舟竞赛规个项目人、替补队员⑶运动员(划手20人、舵手1人、鼓手7.育项目(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珍珠球:俗称“海珍珠”2人)1“投空手”,是满族流行的一种体⑴ 育运动会上,第一次列被列为运动会正式项目1991年,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⑵第珠球两个项目⑶每队上场8届民运会,珍珠球比赛设男子珍珠球与女子珍

8.行的娱乐健身活动蹴球:又称“蹴鞠”⑴每队不多余

“踏鞠”7“踢鞠”名队员“步打”,是我国古代流9.8人⑵第六届⑶最早出现于商代

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深受广抢花炮:是流行于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每队不多于10.时“打篮子”木球:是回族传统体育项目,8人第三届

目。11.⑶分为:放陀螺技术、攻陀螺技术打陀螺。⑴第五届 第四届“赶毛球”活动演变而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

云南⑵最大的可达四五斤12

射击,跑马射箭和跑马拾哈达(参赛马是国产马)赛马运动会将马上项目分为速度赛马,走马,跑马13.高度和触铃,双人高度和触铃及团体赛五个项目秋千。⑴只限女子参加⑵第三届⑶通常设个人 高度比赛:已在规定的试荡次数内荡达的最高点计算⑷成绩。触铃比赛则在规定的高度上和时间内以运动员触铃的次数计算成绩。在最短时间内哪个高,若相同看谁荡的次数少;触铃

比赛:触铃次数者为胜14.的体育运动。第六届押加:又称“大象拔河”,15.的脚踏瞪,在田径场上进行比赛,以在同等距离内所高脚竞速:是由运动员双手各持一杆,是一项在藏族人民中流行同时脚踩杆用时间多少决定名次,是队员在高脚马上进行速度和力量的比赛。第七届(16.动,毽球:是侗族、苗族、水族同胞喜爱的传统体育活2003年)

时,扔接稻秧的一系列动作启发下产生的,是侗族带“手毽球”演变而来,手毽是各族人民在播种水稻有社交性质的体育项目。17.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板鞋竞速:是一项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中较为 ⑴训练士兵的方法(与军事战争有关)

18⑵第八届 互认识,进而传递爱情的一种有趣的活动,也是娱乐姑娘追:是指哈萨克族青年男女,借助表演马术相性很强的民间传统游戏,多在节日时进行。19 代西方体育输入中国过程中,包括武术在内的传统体“土洋之争”:是指20世纪20—30年代人民围绕近育文化发生种种碰撞而展开的立场争论。20.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

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二、填空1.1997别是: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年,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四个2级学科,分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2.的核心是中国传统体育健康观的特点是

3.和谐 适度。注重整体,其方法论5.射与礼结合出现礼射是在春秋战国)②兴盛阶段(秦——南北朝)③繁荣阶段中国古代体育分为四个阶段:①形成阶段(夏—— 西周。

(隋唐)④完善阶段(宋元明清)6.1909

创办武术传讲所,推广“中华新武术”年霍元甲创建上海精武体育会;1914年马良术”列为中等以上学校的“体操课程”;1918年将“新武7.。

每四年举办一次。至今共民运会举办的宗旨是:平等、团结、进步、繁荣.。8.8届

性、传统性。确定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内容依据是 体育性、民族9.别是“摔跤”“那达慕”蒙语是“娱乐”和“游戏”的意思,10.“赛马”“射箭”。

“男儿三艺”分社会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群体传承,家庭传承,11.依赖式和亲密的家族传递式两种方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主要途径是:

高度的组织12.体、城市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途径:传人、媒介、受

13持续、传习、全民、主体、信息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原则:本真、整体、解读、14.跨学科理论民族传统体育体系现状:①基础理论②应用理论③ 15.景而产生的体育活动,现代体育是以西方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为背的大众体育,体育 以谋求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学校包含了 以增进社会健康为理想1617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和 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竞技运动676项,汉族 三部分301项。崇文尚柔②教育的德育性,礼仪性导致了娱乐体育的中国古代民族传统体育体质的共性:①重文轻武,等级性与非竞争性。18立“中央国术馆”唐代开始实行武举制,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1920现代毽类运动包括

毽球 私交民族摔跤⑴宋代摔跤称为“相扑”和 花样踢毽。国式摔跤运动员等级制度,⑵1953年正式列为比赛项目⑶;宋代出现官交,1956年颁布中1958为“且里西”年正式命名中国式摔跤1957⑸维吾尔族把摔跤称年颁布竞赛规则⑷称“格”,满族成为“善扑”,蒙古族称为“博克”,彝族2123唐代最盛行的球类运动—击鞠。六艺—射、御

族性和传统性。蹴鞠最早出现于军事训练—板鞋竞技。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质是:民24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的灵魂彝族—位于我国西南方—火把节 商代25

融合性 需要—赫哲族的“叉草球”的体育游戏26生产劳动与生活节律的是中华

三、简答1.⑴第一届全运动会举办时间、地点、项目。

体育项目分: 1953年天津市 年呼和浩特市竞赛项目:射箭邀请赛和中国式摔跤⑶竞赛、表演、(包括表演项目和体育项目)特邀表演。⑵第二届1982第三届射弩、1986年新疆乌鲁木齐徽、会标、会旗,这表示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逐步抢花炮、秋千五个项目 本届运动会首次启用会增设了赛马、叼羊、走向正轨⑷第四届珍珠球、木球项目规程和规则、制定了较为科学系统的总规程,竞赛1991年广西南宁市新设龙舟、风尚奖”昆明市,在拉萨设分赛场首次提出运动宗旨。⑸第五届表演项目评判方法,还增设了“道德新设毯球、打陀螺⑹第六届1999 1995年云南宁夏银川速(高脚竞速⑻第八届 大象拔河、蹴鞠 2007 ⑺第七届年北京市 2003年2.9)第九届 2011年 贵阳 年广州板鞋竞⑴按项目特点可分:竞技比赛项目、竞赛表演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分类?

娱乐、健身操类⑵按性质和作用可分为:娱乐类、竞技类、健身养生类⑶按运动形式可分:空中运动,马上运动,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两类。⑸按价值和功能可分:强陆上运动,水上运动⑷按学科交叉领域可分:身健体,娱乐休闲,竞技对抗表演,祭祀文化传统⑹按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变化程度:化石型,原始型,.发育期型,较成熟型,成熟型。3.⑴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⑵增强道德修养,弘扬民族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必要性

精神⑶促进健康和娱乐 4①劳动起源学说.体育起源的几种学说:争说 ②游戏说

③巫术宗教说5.①生产劳动和生活节律的需要②原始信仰崇拜的需要民族传统体育起源 ⑤性选择说⑥精力过剩论 ④军事战

③军事训练的需要④种族繁衍的需要⑤经济活动需要6.①自然经济②宗教血缘社会③精神生活与哲学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基础

7.⑴对象:①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②民族传统体育制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度文化③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与外部世界关联 ④三者之间联系及⑵领域①基础理论研究②应用理论研究③跨学科研究

8.①历史价值②人文价值③社会价值④审美价值⑤健身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

价值9.⑴文化传承功能⑵人文教育功能⑶健身娱乐功能⑷精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神激励功能10.①民族性②地域性③交融性④多样性⑤适应性⑥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5)民族凝聚功能

性⑦文化性⑧娱乐性11.⑴与现代建设相融洽的科学发展观⑵与市场经济相适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走向

应产业化发展观⑶以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发展观⑷以健康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发展观⑸以人民大众为对象的全民健身发展观12.现在哪些方面?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出现的危机,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主导地位的失落⑵

主要体社会变革使民族传统体育失去存在基础⑶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⑷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和内容的自身萎缩13.⑴初始阶段建国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约从年至60(约从建国到60年代初)⑵停滞发展阶段14.90年代初)⑷改革深化期(年代初到1978年)⑶改革发展期90年代中期至今)(从1978 ⑴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改革与创新⑵对一些民建国后,民族传统体育提高表现在哪3个方面? 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陋习进行革新⑶对独特新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国门,扬名国外15.现在哪些方面?近代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和内容的自身萎缩主要体⑴民间游戏的自生自灭⑵军队、宫廷内体育项目消亡

⑶民族体育社团的散落⑷民族传统体育淡出学校16.⑴作用:①提高素质,健体防身②锻炼意志,培养品武术的作用、特点?

德③竞技观赏丰富生活④交流竞技,增进友谊⑵特点:①寓技击与体育之中②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③广泛的适应性

四、论述题1.答:全球化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人类社会整个全球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思路? 发展历程不断跨越自然,空间屏障,跨越制度,文化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实现信息相互沟通以求达到更多共识和共同行动,实现人类文明成果共享的过程,其具有文化多元性和全球一体化。全球化本身就是一种多元性文化的有机组成,它是民

族体育生存的基础所在,更是中华民族体育生存的根本,二者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既是机遇有时挑战。如何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全球化关键看民族传统体育自身是否能够把握全球化文化多元性的机遇。以下是发展思路:⑴正确评价民族传统体育,摒弃与弘扬并举⑵传统与现代结合,发扬创新,促进改革⑶推进产业化发展,繁荣新时代健身娱乐文化⑷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改革竞赛制度,去尽全面发展。2.⑴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试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

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器材,器械与设备,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文献典籍,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出土文物壁画及民族服饰⑵民族传统体育的制度文化。包括中国古代不同历史

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体制差异,以及中国古代民族传统体育体制的共性⑶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文化。

崇文而尚柔本位恋土的民族情结 ④重功利,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包括 ①重教化,轻嬉戏 ⑤以柔静为美 ⑥守内,③群体价值讲等级,尚礼,3.⑴传统道德观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试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成因?

首先,道德中的“君子之争”的思想,就是一种对体育

比赛中伦理道德的认识;其次,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对中国传统体育向非竞争性方向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还有,礼制思想作为传统伦理政治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王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因而难以摆脱封闭保守的意识。⑵传统血缘家庭生活方式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 响。血缘家庭生活方式阻碍了中国传统体育的普及和向大

众化方向发展,使得一些中国传统体育活动只能在很小范围内开展,普及化程度不高。⑶儒家“和为贵”思想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演绎下,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他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为贵”成为中国和走向起着导向和调试的作用。⑷传统哲学观念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看

法,努力去征服和战胜的心态相反。与西方传统文化主流看作同人不可调和的对立物,⑸传统审美意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注重形体美,杂技都将形体美作为修炼的内容。无论是武术,还是养生术、⑹宗教思想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在宗教祭祀中,表达着敬神和娱乐意愿,渗透着以身体运动为核心的体育文化,因此,对丰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得到证实,⑺传统娱乐与养生观念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娱乐使身体运动完全脱离于其他社会活动,成为独立 的娱乐休闲活动,并逐渐形成了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与运动体系。⑻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民族传统体育

①整体性思维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式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②直觉思维方体育的影响 ③内向型思维对民族传统一、名词解释:1.的,从传统社会中沿袭下来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民族传统体育:指一定的民族,一定的范围内开展彩和特征的对人体生理进行改造的身体活动。2.物主义为指导,以世界各民族传统民族体育为研究对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象,以田野调查和理论思辨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探索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规律,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为目的的一门应用学科。3.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4.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社会生活的中和反映,是一个民族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指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与的群体性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5.项徒手进行较量,并将对方摔倒为胜竞技运动。中国式摔跤: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古老武艺,是一6.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群众娱乐活动,同时也是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舟赛会”等,是一 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体育运动。⑴人数一般不多于

程的规定,龙舟竞赛项目包括:标准龙舟和小龙舟两23人⑵按照第八届龙舟竞赛规个项目人、替补队员⑶运动员(划手20人、舵手1人、鼓手17.育项目(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珍珠球:俗称“海珍珠”2人)“投空手”,是满族流行的一种体⑴育运动会上,第一次列被列为运动会正式项目1991年,在广西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 ⑵第珠球两个项目⑶每队上场8届民运会,珍珠球比赛设男子珍珠球与女子珍8.行的娱乐健身活动蹴球:又称“蹴鞠”“踏鞠”7“踢鞠”名队员“步打”,是我国古代流⑴每队不多余

9.8人⑵第六届⑶最早出现于商代

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深受广抢花炮:是流行于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每队不多于10.8人第三届

时“打篮子”木球:是回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由回族青少年放牧目。11.⑶分为:放陀螺技术、攻陀螺技术打陀螺。⑴第五届 第四届“赶毛球”活动演变而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

云南⑵最大的可达四五斤 12射击,跑马射箭和跑马拾哈达(参赛马是国产马)赛马运动会将马上项目分为速度赛马,走马,跑马13.高度和触铃,双人高度和触铃及团体赛五个项目秋千。⑴只限女子参加⑵第三届⑶通常设个人 高度比赛:已在规定的试荡次数内荡达的最高点计算⑷成绩。触铃比赛则在规定的高度上和时间内以运动员触铃的次数计算成绩。在最短时间内哪个高,若相同看谁荡的次数少;触铃

比赛:触铃次数者为胜14.的体育运动。第六届押加:又称“大象拔河”,是一项在藏族人民中流行15.的脚踏瞪,在田径场上进行比赛,以在同等距离内所高脚竞速:是由运动员双手各持一杆,同时脚踩杆用时间多少决定名次,是队员在高脚马上进行速度和力量的比赛。第七届(16.2003年)

动,毽球:是侗族、苗族、水族同胞喜爱的传统体育活时,扔接稻秧的一系列动作启发下产生的,是侗族带“手毽球”演变而来,手毽是各族人民在播种水稻有社交性质的体育项目。17.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板鞋竞速:是一项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中较为 ⑴训练士兵的方法(与军事战争有关)

18⑵第八届 互认识,进而传递爱情的一种有趣的活动,也是娱乐姑娘追:是指哈萨克族青年男女,借助表演马术相性很强的民间传统游戏,多在节日时进行。19 代西方体育输入中国过程中,包括武术在内的传统体“土洋之争”:是指20世纪20—30年代人民围绕近育文化发生种种碰撞而展开的立场争论。

二、填空1.1997别是: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年,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四个2级学科,分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2.的核心是中国传统体育健康观的特点是

注重整体,其方法论3.5.射与礼结合出现礼射是在 和谐 适度。

西周。

春秋战国)②兴盛阶段(秦——南北朝)③繁荣阶段中国古代体育分为四个阶段:①形成阶段(夏——(隋唐)④完善阶段(宋元明清)6.1909

创办武术传讲所,推广“中华新武术”年霍元甲创建上海精武体育会;术”列为中等以上学校的“体操课程”;19181914年将“新武年马良7.。

每四年举办一次。至今共民运会举办的宗旨是:平等、团结、进步、繁荣.。8.性、传统性。确定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内容依据是8届

体育性、民族9.别是“摔跤”“那达慕”蒙语是“娱乐”和“游戏”的意思,10.“赛马”“射箭”。

“男儿三艺”分社会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群体传承,家庭传承,11.依赖式和亲密的家族传递式两种方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主要途径是:

高度的组织12.体、城市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途径:传人、媒介、受

持续、传习、全民、主体、信息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原则:本真、整体、解读、14.跨学科理论民族传统体育体系现状:15.①基础理论②应用理论③景而产生的体育活动,现代体育是以西方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为背的大众体育,包含了体育1617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和 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竞技运动 以谋求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学校 以增进社会健康为理想676项,汉族 三部分301项。崇文尚柔②教育的德育性,礼仪性导致了娱乐体育的中国古代民族传统体育体质的共性:①重文轻武,等级性与非竞争性。18立“中央国术馆”唐代开始实行武举制,19

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20现代毽类运动包括 毽球 和 花样踢毽。私交民族摔跤⑴宋代摔跤称为“相扑”国式摔跤运动员等级制度,⑵1953年正式列为比赛项目⑶;宋代出现官交,1956年颁布中19581957年颁布竞赛规则⑷为“且里西”年正式命名中国式摔跤称“格”,满族成为“善扑”,蒙古族称为“博克”⑸维吾尔族把摔跤称,彝族2123唐代最盛行的球类运动—击鞠。六艺—射、御

族性和传统性。蹴鞠最早出现于军事训练—板鞋竞技。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质是:民24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的灵魂彝族—位于我国西南方—火把节 商代

需要—赫哲族的“叉草球”的体育游戏26生产劳动与生活节律的25融合性 是中华

三、简答1.⑴第一届全运动会举办时间、地点、项目。

体育项目分: 1953年呼和浩特市竞赛项目:射箭邀请赛和中国式摔跤⑶竞赛、年天津市表演、(包括表演项目和体育项目)特邀表演。⑵第二届1982第三届射弩、1986徽、会标、会旗,这表示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逐步抢花炮、年新疆乌鲁木齐秋千五个项目本届运动会首次启用会 增设了赛马、叼羊、走向正轨⑷第四届珍珠球、木球1991年广西南宁市新设龙舟、项目规程和规则、制定了较为科学系统的总规程,竞赛风尚奖”表演项目评判方法,还增设了“道德昆明市,在拉萨设分赛场首次提出运动宗旨。⑸第五届新设毯球、打陀螺⑹第六届 1995年云南宁夏银川速(大象拔河、蹴鞠 ⑺第七届1999年北京市 2003年2.⑴按项目特点可分:竞技比赛项目、竞赛表演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分类?9)第九届高脚竞速⑻第八届 2011年 2007年广州板鞋竞

贵阳 娱乐、健身操类⑵按性质和作用可分为:娱乐类、竞技类、健身养生类⑶按运动形式可分:空中运动,马上运动,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两类。⑸按价值和功能可分:强陆上运动,水上运动⑷按学科交叉领域可分:身健体,娱乐休闲,竞技对抗表演,祭祀文化传统⑹按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变化程度:化石型,原始型,.发育期型,较成熟型,成熟型。3.⑴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⑵增强道德修养,弘扬民族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必要性

精神⑶促进健康和娱乐4①劳动起源学说.体育起源的几种学说: 争说 ⑤性选择说⑥精力过剩论 ②游戏说

③巫术宗教说

④军事战5.①生产劳动和生活节律的需要②原始信仰崇拜的需要民族传统体育起源

③军事训练的需要④种族繁衍的需要⑤经济活动需要6.①自然经济②宗教血缘社会③精神生活与哲学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基础

7.⑴对象:①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②民族传统体育制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度文化③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与外部世界关联 ④三者之间联系及⑵领域①基础理论研究②应用理论研究③跨学科研究

8.①历史价值②人文价值③社会价值④审美价值⑤健身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

价值9.⑴文化传承功能⑵人文教育功能⑶健身娱乐功能⑷精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神激励功能10.①民族性②地域性③交融性④多样性⑤适应性⑥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性⑦文化性⑧娱乐性11.⑴与现代建设相融洽的科学发展观⑵与市场经济相适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走向

应产业化发展观⑶以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发展观⑷以健康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发展观⑸以人民大众为对象的全民健身发展观12.现在哪些方面?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出现的危机,主要体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主导地位的失落⑵

社会变革使民族传统体育失去存在基础⑶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⑷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和内容的自身萎缩13.⑴初始阶段建国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约从(约从建国到60年代初)⑵停滞发展阶段年至60年代初到1978年)⑶改革发展期(从197814.⑴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改革与创新⑵对一些民建国后,民族传统体育提高表现在哪90年代初)⑷改革深化期(90年代中期至今)3个方面?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陋习进行革新⑶对独特新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国门,扬名国外15.现在哪些方面?近代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和内容的自身萎缩主要体⑴民间游戏的自生自灭⑵军队、宫廷内体育项目消亡

⑶民族体育社团的散落⑷民族传统体育淡出学校16.⑴作用:①提高素质,健体防身②锻炼意志,培养品武术的作用、特点?

德③竞技观赏丰富生活④交流竞技,增进友谊⑵特点:①寓技击与体育之中②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③广泛的适应性

四、论述题1.答:全球化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人类社会整个全球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思路?

发展历程不断跨越自然,空间屏障,跨越制度,文化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实现信息相互沟通以求达到更多共识和共同行动,实现人类文明成果共享的过程,其具有文化多元性和全球一体化。全球化本身就是一种多元性文化的有机组成,它是民

族体育生存的基础所在,更是中华民族体育生存的根本,二者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既是机遇有时挑战。如何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全球化关键看民族传统体育自身是否能够把握全球化文化多元性的机遇。以下是发展思路:⑴正确评价民族传统体育,摒弃与弘扬并举⑵传统与现代结合,发扬创新,促进改革⑶推进产业化发展,繁荣新时代健身娱乐文化⑷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改革竞赛制度,去尽全面发展。2.⑴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试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

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器材,器械与设备,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文献典籍,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出土文物壁画及民族服饰⑵民族传统体育的制度文化。包括中国古代不同历史

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体制差异,以及中国古代民族传统体育体制的共性⑶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文化。

崇文而尚柔本位恋土的民族情结 ④重功利,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包括 ①重教化,讲等级,轻嬉戏 ⑤以柔静为美 ⑥守内,③群体价值尚礼,3.⑴传统道德观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试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成因?

首先,道德中的“君子之争”的思想,就是一种对体育

比赛中伦理道德的认识;其次,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对中国传统体育向非竞争性方向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还有,礼制思想作为传统伦理政治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王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因而难以摆脱封闭保守的意识。⑵传统血缘家庭生活方式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 响。血缘家庭生活方式阻碍了中国传统体育的普及和向大

众化方向发展,使得一些中国传统体育活动只能在很小范围内开展,普及化程度不高。⑶儒家“和为贵”思想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演绎下,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他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为贵”成为中国 和走向起着导向和调试的作用。⑷传统哲学观念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看

法,努力去征服和战胜的心态相反。与西方传统文化主流看作同人不可调和的对立物,⑸传统审美意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注重形体美,杂技都将形体美作为修炼的内容。无论是武术,还是养生术、⑹宗教思想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在宗教祭祀中,表达着敬神和娱乐意愿,渗透着以身体运动为核心的体育文化,因此,对丰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得到证实,⑺传统娱乐与养生观念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娱乐使身体运动完全脱离于其他社会活动,成为独立 的娱乐休闲活动,并逐渐形成了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与运动体系。⑻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民族传统体育

①整体性思维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式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体育的影响 ③内向型思维对民族传统②直觉思维方

2.体育史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教育专业 篇二

1.1 研究对象

本次统计分析以宝鸡文理学院艺术、体育类专业2009—2010年第二学期期末试题为样本, 包括教育科学与技术系、中国语言文学系、音乐系、美术系、体育系5个系部的30份试题。试题涉及7个专业, 分别是:教育科学与技术系的艺术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播音与主持专业;音乐系的音乐教育专业;美术系的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专业;体育系的体育教育专业。考试科目有《学前比较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学科教学论》、《中外教育简史》、《教育心理学》、《学前课程论》、《艺术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儿童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播音发声》、《传播学》、《外国音乐史》、《曲式分析》、《初级和声》、《中国现代音乐史》、《基本乐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概论》、《西方设计史》、《艺用解剖学》、《中国美术史》、《色彩学》、《体育测量评价》、《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法学概要》《运动生理学》等。其中大学一年级试题12份, 大学二年级试题11份, 大学三年级试题7份。详细统计参见表1、2。

1.2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调查法。

1.3 统计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Excel统计处理。

2. 试题统计结果分析

2.1 试题题型数量统计分析

本次统计分析的30份试题中, 4种题型以下试题2份, 占试题总数量的7%;4种题型试题19份, 占试题总数量的63%;4种题型以上试题9份, 占试题总数量的30%。详细统计参见表3。

2.2 客观性试题统计分析

本次统计分析的30份试题中, 客观性试题有选择题 (单选/多选) 、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简述题) 、列举题等。分别从小题数目、小题分值、最大分值、最小分值、平均分值、题型总分值、占试题总分值比例7方面进行统计。详细统计参见表4。

(小题分值栏:由于试题编制者编制风格及科目的差异, 带来同类型小题赋分的不一。)

2.3 主观性试题统计分析

本次统计分析的30份试题中, 主观性试题有论述题、材料分析题、活动设计题、实验分析题、应用题等。分别从小题数目、小题分值、最大分值、最小分值、平均分值、题型总分值、占试题总分值比例七方面进行统计。详细统计参见表5。

(小题分值栏:由于试题编制者编制风格及科目的差异, 带来同类型小题赋分的不一。)

2.4 主客观性试题所占比例统计

本次统计分析的30份试题, 每份试题满分均为100分, 试题总分值为3000分。其中客观性试题分值约占试题总分值的72%;主观性试题约占试题总分值的28%。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分值比例基本保持在7∶3左右。

3. 问题与建议

3.1 问题

3.1.1 试题的分类。

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内容的混淆。哪些题目属于客观性试题, 哪些又属于主观性试题, 标准不一。从30份试题的整体平均值来看, 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7∶3左右, 但从抽样来看, 有部分试题的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的比例依然不合理。这种分类标准的不一致, 导致试题题型的不科学, 从而降低试题的信度和效度。

3.1.2 试题的容量。

试题容量又称试题的长度, 指试题所包含信息量的大小。从试题统计信息来看, 艺术、体育类试题容量普遍偏小, 所有小题加起来的数量, 大多数都在20—30个小题之间, 有些试题的总字数甚至在100个字左右, 显得极为简单, 考生在30—40分钟内从容的答完试题, 不能合理地反映出试题的长度, 进而影响整套试题的质量。

3.1.3 试题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也是编制试题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要求。但从30套试题的分析来看, 选择、填空、判断、简答等考查知识与技能的题型占到总题型的72%, 试题内容大多数体现的是知识与技能, 很少体现的是过程与方法, 不体现的是情感与价值观。

3.1.4 试题缺少创新, 有的比较陈旧。

从30套试题带来的信息发现, 无论是试题类型还是试题的具体内容, 都缺乏新意。试题类型主要集中在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而缺少实例 (案例) 分析、教育叙事、基本应用等能够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题型, 从统计信息来看, 这种考查能力、体现情感价值观的试题仅仅占到总题型的28%;试题具体内容比较陈旧, 大多数试题都是往年试题的组合, 缺乏与时俱进的创造性。

3.1.5 试题具体题型的编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试题本身的问题。以选择和填空为例, 选择题题干和答案之间要么重复要么显得混乱;填空题要么空太多要么空的位置不合理。如:“%%%%是创作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空的位置不科学) 、“古代著名启蒙教材有%%%%、%%%%、%%%%、%%%%、%%%%、%%%%。” (空太多) , 这直接影响到试题本身的质量, 间接影响考生的水平。二是赋分的问题。分值大小不一, 同样是选择题, 有的赋1分, 有的赋1.5分, 有的赋2分, 有的赋3分, 最大和最小分值之间相差2分;同样是填空题, 有的赋0.5分, 有的赋1分, 有的赋2分, 有的赋3分, 最大和最小分值之间相差2.5分;同样是论述题, 最小赋分为6分, 最大赋分为32分, 最大和最小分值之间相差26分。赋分的不科学, 同样也会影响试题的质量。

3.2 建议

3.2.1 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的分类。

客观性试题以评分客观而得名, 主要包括判题、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优点是取样广泛, 命题的知识覆盖面大, 答案明确, 不易受评卷人主观态度的影响, 能有效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但亦有缺点, 编制测验试题任务繁重, 难于测定受试者的能力和价值观。主观性试题是通过少量的论述和对给定材料的整体把握来测定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类题目包含对考生情感和价值观的考查, 主要包括论述 (论文) 题、材料 (案例) 分析题、实际应用题等。其优点是能有效测定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是评分缺乏客观性, 易受评卷者主观因素影响。两种题型各有其优缺点和不同作用。任何一种题型都不能单独地对学习成绩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有效的、可靠的测量。因此, 建议根据考核目标尽量合理地将两种题型配合起来使用, 互相补充, 扬长避短, 以达到最佳效果。

3.2.2 试题的容量。

一套试题包含多少个题目, 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首先与题型有关。主观性的试题, 数量不可能太多, 客观性试题数量可以较多, 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比例一般维持在7∶3左右。其次与测验时间限制有关。时间长, 试题数量可以多些, 时间短, 试题数量可以少些。再次与所欲达到的信度和平均区分度有关。最后与被测验者的精神、情绪有关。试题数量太多, 考生易产生情绪厌倦, 导致敷衍塞责或不予作答, 试题数量太少, 又达不到考核的基本目标。因此, 建议出题者将可问可不问的问题最好删掉, 一些较复杂或大量超纲的试题尽量避免。

3.2.3 试题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考核目标中不可分割的三个维度, 融合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知识与技能”突出重点知识, 培养学科能力, 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主体参与, 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体现学生的人文价值, 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过程中, 体验情感的变化, 感悟人生的真谛, 逐步形成正确的人文意识、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 建议试题内容尽可能体现“三维目标”, 并恰当处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3.2.4 试题的创新。

艺术、体育类试题包含人文学科的内容较多, 而人文学科的内容相对于理工类, 其变化还是较大的, 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不同的时代背景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文学科内容的变化。因此, 建议试题内容尽可能的与时俱进, 多与学科内容的发展变化相联系, 多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联系, 倡导试题的时代感和地域感, 兼顾基础与创新, 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3.2.5 提升试题编制的科学性。

为提升试题编制的科学性, 就部分题型的编制, 提出以下建议。

3.2.5. 1 填空题的编制。

所空缺的词应当是最重要的内容和关键的词, 以避免学生去识记那些不重要的知识;每个空缺处应当有非常确定的正确答案;题目中空缺的地方不能太多, 以免使题目变得支离破碎;空缺尽量放在句子后面或中间, 不要放在句子开头。

3.2.5. 2 选择题的编制。

叙述要简单明了, 避免否定叙述, 特别是模糊的词语;每题只包括一个问题, 避免两个以上概念出现;每题被选答案数目要同样多, 答案顺序要随机排列;前后题目不要有暗示作用。

3.2.5. 3 判断题的编制。

题目的选取应当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内容, 而不应当是琐碎的、无关紧要的细节;题目应多是考查理解能力, 而不应仅考查记忆性的知识, 更不要直接抄录教材中的句子, 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求理解;题目的表述应当简单明了, 不能是似是而非、模棱两可;题意正确和题意错误的题数要大致相当, 并注意排列次序的随机性。

3.2.5. 4 简答题 (名词解释) 的编制。

在考查对一些概念的理解时, 题目的问法应避免让学生重复概念的定义。如“所谓××是××”, “××叫××”等, 应从应用角度考查概念的解释;题意要明确, 题目本身要对答案的范围有明确的规定;问题要具体, 让学生用简短的句子就能回答。

3.2.5. 5 论述题 (分析、应用) 的编制。

要避免题意笼统、空洞, 对作答无要求、无限制, 做答范围太宽太大;尽量不要让学生自由选择题目来作答, 如果学生自由选择题目作答, 其所得成绩就会失去相互比较的可能性。

在试题赋分上, 也要注意下述方面:注意学科的性质, 减少人为误差, 关注考核中“三维目标”的关系, 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所占分值的比例, 等等。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

3.体育专业考试训练之立定三级跳远 篇三

立定三级跳远通常作为三级跳远的辅助练习,并不是正式比赛项目,所以国内对其研究不多。但是作为体育专业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广大高中体育教师在日常训练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也有部分有关立定三级跳远的文章见诸报刊,大多停留在如何发展腿部力量及爆发力上,这些训练方法很重要,效果也不错,是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方法。但很少有人从脚着地、腾空、三跳间的比例等技术进行分析,偏离了立定三级跳远的研究方向。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行训练,能使学生正确掌握立定三级跳远的技术动作,提高立定三级跳远的成绩。

立定三级跳远成绩的好坏,与学生的速度、力量等素质有密切关系,所以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提高自身的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其次,良好的技术动作是发挥最佳成绩的保障。在日常训练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速度很快、立定跳远成绩很好,但是立定三级跳远成绩老是不行。究其原因,脚着地的部位、跳的高度、三跳的比例不正确是影响跳远成绩的关键因素。下面就从这三方面为大家浅析立定三级跳远的训练方法。

一、着地

立定三级跳远的每一跳都是以脚着地结束,在三级跳远中,第一跳、第二跳都是强调全脚掌着地。在立定三级跳远中,刚开始按照这种方法训练,效果不很理想。分析后发现,三级跳远因为有助跑,起跳后速度快,起跳的高度高,用全脚掌着地很合理;立定三级跳远没有助跑,速度不是很快,高度不是很高,重心跟进速度不够,不太适合全脚掌着地的方法进行训练。后来改为用脚后跟着地后迅速滚动至前脚掌再接第二、第三跳练习,效果很好。

二、起跳的高度

合理的起跳高度是立定三级跳远节奏和成绩的保证,三跳的高度为:“低—高—高”。

(一)第一跳

第一跳的主要任务是为第二、三跳获取较高的水平初速度,跳的过低,速度的确很快,但第二跳很难跳起来;跳的过高,没有了速度,影响成绩。合理高度在20公分左右。在训练中采用跳过二十公分左右的障碍进行练习,比如纸箱、排球、皮筋等。

(二)第二跳

着地脚着地后进入跨步跳,在获得较高的水平初速度后,身体重心移到脚面正上方稍前时,积极蹬伸踝、膝、髋三关节,同时双臂主动快速前摆,做有力牵引,摆的腿屈膝提拉式前摆至大腿接近水平时,髋关节积极前送,保持腾空步姿势向前滑行。起跳时腿的蹬伸要充分有力,蹬离地面角度稍大,腾空比第一步要高,高度在30-40公分左右。训练方法同上,只是适当增加障碍物的高度。

(三)第三跳

该跳的起跳技术同第二跳技术。在腾空后,空中动作的选择应根据素质能力来选用适宜方式,素质能力一般的学生应该采用“蹲踞式”,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宜采用“挺身式”腾空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强调保持腾空的平衡稳定,在完成了保持腾空稳定后,开始准备落地团身动作,在这一过程中强调不要急于落地,尽量延长动作时间,落地时屈膝,髋关节前移,坐在脚的落点上。跳起的高度也与第二跳差不多,或略高于第二跳。训练方法同第二跳。

三、三跳的比例

許多教师在训练过程中总结出了空中轨迹“步步高”“一步更比一步远”的道理。但是何为高、何为远?凭多年的训练经验可以判断,作为年轻教师要掌握这个度就不是那么容易了。通过近百人的三跳的数据分析,发现三跳比较合理的比例为:第一跳25﹪、第二跳30%、第三跳45%。

根据这一比例,在训练中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距离进行第一跳、第二跳练习,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某一学生立定三级跳远的预定成绩为9米,那么他的第一跳应该跳2.25米左右,第二跳应该跳2.7米左右,第三跳应该跳4.05米左右;某一女学生立定三级跳远的预定成绩为7.5米,那么她的第一跳应该跳1.875米左右,第二跳应该跳2.25米左右,第三跳应该跳3.375米左右。因此在训练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帮他们预测出目标成绩,然后按照比例进行练习。如:训练队有10名女生,最差的目标成绩6米,最好的目标成绩7.5米,在训练第一跳时,离起跳点1.5米处画一条横线,再在离起跳点1.9米处画一条横线进行练习,要求脚一定要落在框内;在第一跳练习好了之后,进行第二跳练习,离起跳点3.3米处画一条横线,再在离起跳点4.2米处画一条横线进行练习,要求脚一定要落在框内。两跳衔接好了之后,进行完整练习。

4.现代教育技术学期末考试重点 篇四

一、名词解释

1、学习需要:就是指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与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

2、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3、教学策略:是教学中为有效的达到特定教学目标,综合选择或采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媒体等的总体方案。

4、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

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5、评价量规:是一个真实性评价工具,它是对学生的作品,成果,成长记录袋或者表

现进行评价或者等级评定的一套标准。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是连接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

6、多媒体技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

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

7、授导型教学:是指在课堂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

8、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9、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在教授新教材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教

材更加抽象、概括和综合,并能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联系。

二、简答题

1、教学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2、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1)学科不同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信息 ;

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

(2)目标不同

信息技术课程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 即具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道德 ;

教育技术课程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 其核心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

3、多媒体技术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

基本特征:多样化、交互性、集成性

4、传播的过程及拉斯维尔的“5W”。

过程:传者、受者、信息、媒介、编码、译码、噪声、反馈与效果等

5W:控制分析——研究谁、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媒介分析——通过何种通道、受众

分析——对谁传播、效果分析——产生了什么效果

5、什么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

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者终端等方式能再现出来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信息。

6、简述编写教学目标的方法。

A——教学对象(Audience):它是目标表述中应注明的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r):是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说)什么,即获得怎样的能力。

C——条件(Condition):指学习者学习结果行为产生的条件限制,说明产生行为的情境。如“独立设计程序”、“在3分钟之内输入完这篇英文”等。

D——标准(Degree):是学习者行为完成的质量衡量依据,是行为准确性和质量的水平要求。

7、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积极反应原则、小的步子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8、多媒体素材的类型、分类及应用原则。

类型:文本、图像、图形、视频、动画、声音等

应用原则:科学性、艺术性、可控性、适度性

9、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策略;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的观点。

策略:知识切入点策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策略、思维训练核心策略、情感激动策略、情感激励策略、因势利导策略、实践感知策略、习作强化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自主探究学习策略、寓教于乐策略。

大整合论的观点: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的观点:将信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10、简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目标和内容。

(1)充实课程学习内容,为社会需要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教学环节的信

息化、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教学的信息化

(3)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5)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

11、什么是探究型学习?简述主要环节和步骤。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并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首先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然后学生进行调查、实验、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最后求的问题的解决。

主要环节和步骤:确定问题、形成探究思路、实施探究、结果展示/交流

12、多媒体课件设计的一般步骤和过程。

(1)项目规划、目标分析和选题

(2)教学系统结构设计

(3)编写脚本。包括界面设计、交互设计、反馈设计

(4)制作与修改

(5)评估和打包

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者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自己决定的,事物信息要被人理解,这依赖于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人常常会因此而建构不同的意义。

(2)学习观 :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

(3)学生观: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者,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4)学习的情境观:在教学中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比如医学中的具体病理、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案例,等等,让学生合作解决情境性的问题。

14、教学设计的定义、主要内容和作用。

是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并试行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

主要内容:1)教学设计的目的: 优化教学效果

2)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

3)教学设计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4)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其科学决策的依据

5)以学生为导向

6)连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应用学科性质

7)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教学过程、教学产品、课程设置等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 作用:(1)有利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系统设计的主要环节和步骤。

16、常见的视频、音频和动画格式。

视频:AVI格式、MOV格式、MPEG格式、RM/RMVB格式

音频:数字音频包括波形音频、Midi音频、Mp3音频

动画:GIF格式、SWF格式、FLIC 格式

三、分析题

关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四、设计题

5.体育史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教育专业 篇五

古代中国教育最早出现地时代是 夏代

<<学记> >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起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等都出自于《学记》。

1632年,杰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被称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完整的教育学体系创立者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家的奠基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代表。

“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是杜威。

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发展的互补性。在考试时是要回区分一些现象是属于哪个发展阶段?如人的生长关键期是属于发展的不均衡性,盲人调音期是在 发展的互补性等。

影响人发展的四大因素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3、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它不是教育方针的全部。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各种各样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所以,教育方针的内涵比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更广泛。

三种学制:

双轨学制 代表欧洲—英国单轨制其代表美国分支型学制其代表苏联 四大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

1901年制定《钦定学堂章程》又叫壬寅学制,是我国第一个以中央名义制定的学制。1904年1月统制了《凑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其是第一个实施学制,标志封建传统教育结束,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1912年9月,颁布“壬子学制”,又称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是明国时期制定的第一个学制。

1922年11月1日公布了“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美国用六三三学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第八次的新课改。

试述教学过程的四大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是相互作用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的科学文化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 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和法则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正确处理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防止重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的错误观点。2)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3)给学生进行智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尽量提供一些能够启发不同不同智慧的材料,启发儿童多元智力的发展

3、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史密不可分、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

约。

4、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系统性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条原则实际上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反映。贯彻这一原则,对老师的要求是1)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尊重学生的差异

7.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能长时间的保持记忆中,以便在需要是能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这一原则由教学过程的特点和人类的记忆规律所决定的。贯彻这一原则,对老师的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教学方法有:

传授法谈话法(提问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欣赏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

德育的任务:

根据德育目标,我国当前情况下培养学生品德的任务主要有三方面:

1)逐步提高学生道德修养能力并形成社会主义道德观

2)培养坚定地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道德思维、思想道德判断。思想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等素质有利于完成德育任务。现在的德育不知局限于或满足于该是学生什么是善恶美丑,不知单纯的要求学生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知道在思想道德是非面前能做出理性的分析评价、判断和选择。

德育原则 1.方向性和理论联系实际 2.知行统一3.长善救失4.循序渐进5.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 6.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7.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8.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

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2.陶冶3.标榜示范4.实际锻炼5.奖励和惩罚6.品德修养指导法 概念

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之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应该指品德教育,包括道德教育。

教学原则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学生的概念:

广义的学生指一切受教育的人或向他人学习的人;狭义的学生是指各种教育机构受教育的人;更狭义的学生是指在学校中专门从事学习活动、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教育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育组织形式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在特殊的时空环境中按一定要求组织起来的教育学诸要素结构形态及活动方式。

教育的含义

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可以称之为教育活动。

广义教育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它是众多形态教育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在家中、学校里、亲友间、职场中、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进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P119

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教育方针的概念: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教育工作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它是根据教育目标为指导学习者学习活动,有计划的编制…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学制的概念:

6.期末考试情况总结(体育) 篇六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本教研室开设的课程为公共必修课《体育》课程。本学期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旅游系、英语系、信息工程系、公共管理系(原公关文秘系)、艺术系、新闻出版系等各系2012级各专业的学生。

一、考试安排

本课程的考试方式为考查,其中平时成绩占比为4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为60%。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平时出勤情况及平时课堂表现包括部分项目的平时测试成绩。期末考试内容为篮球项目的定点投篮和排球项目的自垫球。

期末考试的时间安排在篮球项目和排球项目教学的最后一周。由于每个班级教学过程中各个项目安排顺序的不一样,每个班每个具体项目期末考试的时间也不一样,基本集中在第12周和第16周两个时间段。

二、成绩分析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注重考察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反映在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上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取得60分以上的成绩;一部分基本身体素质较好、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取得了90分以上的成绩;另有一小部分课堂表现很差,或者缺课情况较严重的学生最终未能达到60分的及格标准。

三、未来改进措施 针对平时教学及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本课程教师在今后教学活动中拟采用以下措施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锻炼兴趣,使学生更乐于投身于体育锻炼。

7.体育史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教育专业 篇七

一、体育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现状

教育部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在教育学门类下设体育学类,包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康复、休闲体育等。其中报考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等专业的考生,除了参加文化课考试外, 一般还要参加所在省(市、区)组织的体育类专业考试;报考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考生,可参加单独招生考试。本研究所指体育专业学生为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等或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其特点是招生过程中体育成绩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相对而言文化成绩的要求就有所降低,体育类本科文化分数线与普通本科分数线差距往往在百分以上;单招文化分数线也往往较低。体育生的文化学习要么是存在偏科严重,要么是普遍较弱,该群体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普遍较低且差异较大的现状,对四六级的学习产生较大影响。

二、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体育专业本科生发展的影响

英语四六级考试在现有的高校教育中除了作为判定学生英语能力的工具,同时也与本科生的切身利益相关。评定奖学金、保送研究生以及找工作都离不开四六级证书作为保障。结合体育专业本科生的英语能力现状,这一点显现的更为突出,本身该群体学生能够达到英语四六级水平的人就较少,因此对该群体学生而言,通过四六级往往代表了更多的收获。

三、体育专业英语教学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影响

通过阅读现有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基于四六级考试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是一个热点研究领域,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也的确以四六级考试为风向标,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与四六级考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针对特殊专业如体育类专业,却很少有研究关注其英语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其结果是该领域的英语教学现状令人担忧。英语教师在教授该领域学生之前就已有所定位,主观认为该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其结果是教学要求的放松,殊不知这种做法导致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进一步退化;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体育专业英语教学在进行四级课时时其教授内容还没有达到四级,且最高教授级别往往为英语三级水平,可想而知,体育专业学生英语四六级过关率低就显现的有情可原。

四、体育专业本科生英语能力提升存在问题及对策

体育专业学生英语能力较弱,四六级过关率低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必须结合该群体的实际,围绕教学进行改革。

1.从实际出发,弥补不足。体育专业学生英语能力弱是既定的事实,学生自身与授课教师都不应该放松要求自己; 学生应该认清自身实际,不能好高骛远,教师应当为该专业学生量身定做教学计划,从基础抓起,并注重区别对待。

2.深入分析考试结构,注重方法教学。师生应当根据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变化,深入探讨教学安排与计划,交给学生学习与作答方法。

3.营造浓厚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体育专业学生的转专业特色决定了英语等公共理论学习的忽视,院系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加强英语重要性教育与宣传,并为学生参与英语学习提供途径。

4.确保成绩真实性,杜绝投机取巧心理。院系不应该仅仅注重考证的结果,应当注重英语学习的参与过程,应该注重成绩的真实性;通过规章制度杜绝学生投机取巧心理。

结语

8.体育史 期末考试重点 体育教育专业 篇八

关键词:反拨作用;大学英语;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d the backwash effect of college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with descriptive research method. Data randomly collected from 70 college English learner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showed that college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brought strong backwash on the studying attitudes towards English, but weak backwash on the study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and although most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ought that college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spoken English, the current English teaching contents and forms are not suited for improving spoken English. It also advance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its positive washback in future practice.

Keywords: backwash; college English; college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反拨作用是语言测试社会效果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1],它是语言测试对教与学所产生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2]。口语测试是语言测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某种语言水平,同时也能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还提到“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充分考核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3]。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语口语测试符合《课程要求》的基本精神,对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特别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非常必要。

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测试在我国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国内学者对英语口试从不同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主要涉及口语测试手段、测试方法、评分方法、评分信度、任务复杂度与难度以及非面试口语效度[4-12];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测试设计、大学英语口语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必要性、大规模英语口语测试、测试任务的效度研究、测试的命题、诊断性测试、测试模式、测试研究的热点、测试程序及评分系统测试体系设计、英语测试与英语口语的关系、英语测试现状及分析[13-27];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对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28-30]。可以看出,关于口语考试对英语学习的反拨作用大都集中在CET等大规模考试中。期末考试虽然不像其它大规模测试那样直接影响考生的命运,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影响着学生能否获得奖学金和是否重修甚至退学,甚至直接影响着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所以研究大学英语期末测试也是必要的。近些年也有一些关于非英语专业英语期末口语考试的反拨作用的研究[31-34],但运用实证方法对其进行探讨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研究的问题是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的反拨作用如何?

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抽取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共70名,其中男生30名,女生40名,发放问卷70份,回收67份,有效问卷61份。抽取该校英语教师14名,发放问卷14份,有效问卷14份。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测量工具有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学生问卷由30个问题组成,2个开放式、28个封闭式。教师问卷由26个问题组成,2个开放式、24个封闭式。问题涉及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大学英语学习者在大学英语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影响。

1.3数据收集和处理

根据唐耀彩,彭金定(2004)的问卷,在试用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修改和优化,形成现有的问卷。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在2013年6月底前收集完毕,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问卷收回后编号,并输入电脑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结果与讨论

2.1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态度

表1 对五项基本技能的认识

Table 1 The cognition of five basic English skills

从表1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口语是他们最重视也是工作后使用频率可能最高的技能,学生最难提高和最急于提高的是听力,这和老师的看法完全一致。说明学生和老师都认识到听说的重要性。这也说明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尤其是提高学生英语听说是符合学生和社会要求的。

表2 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态度

Table 2 The attitudes towards oral English learning

表2中近一半的同学对英语口语感兴趣,但大多数同学认为学好口语是一种负担,近1/3的同学认为学好口语有助于找好工作,近一半的同学认为有必要举办期末口语考试。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英语口语学习和考试很认同,但学好口语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不易。这更要求英语教师改善英语口语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英语口语教学,增强学生学好英语口语的信心。

2.2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影响

表3 英语期末口试对英语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影响

Table3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on English studying contents and learning methods

表3中1-2项为教师问卷,3-8项为学生问卷。大部分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课外进行英语口语学习并参加英语口语活动,但大部分同学均没有进行课外英语口语学习或参加课外的英语口语活动,只有少数同学坚持利用各种方式练习和提高口语。教师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有所脱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口语的检查力度,同时学生要想提高口语,要加强自身的主动性,主动利用各种资源和方法进行口语练习。可以得出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但只产生了弱反拨作用。

表4 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英语水平的影响

Table 4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on English level

表4是英语期末口语考试是否能帮助提高英语水平,大部分的学生和老师都认为英语期末口语考试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这也说明加强大学英语期末口试的必要性。

2.3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英语学习态度的影响

表5 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英语口语学习态度的影响

Table 5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on attitudes towards oral English learning

表5显示出大部分同学认为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有必要开设口语课,而且有必要在学期末进行考试。大部分同学认为进行期末口语测试是必要的,因为参加口语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一看法与老师的看法完全一致,可以得出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产生了强的反拨作用。大学基础阶段(大一、大二)学生的基础课相对较多,专业课较少,有足够时间进行口语学习和练习,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少有高校在基础阶段专门开设大学英语口语课程,开设的听说课程大都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听说能力甚至整体素质教育水平,加强基础阶段的英语听说教学势在必行,这与《课程要求》相一致。

2.4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

表6 英语期末口试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

Table 6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final oral examination on oral English teaching

表6显示出大部分的学生和老师认为英语期末口试能促进口语教学,而且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对口试的认识对口语教学有很大的影响。这要求广大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口试的规范化,使口试对英语口语教学起到正反拨效应,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英语口语尤其是英语口试知识的学习,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水平。但也看到大多数老师和同学认为目前的英语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利于提高英语口语。目前该校使用《新版综合教程》和《新视野视听说》两套教材,由于学生大多备考大英四、六级考试,课程内容还是以读写为主,虽加强听力教学,但学生和老师对口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要提高英语口语,就要继续加强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使其符合学生的需要。

主观题中,所调查的学生中,43人对我校口语教学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他们的建议包括引进外教教授口语课,开设英语角活动,建立口语交流和应用的网站,开设英语口语课程,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练习口语的机会。39名学生对英语期末口试提出了看法。他们提出口语考试形式要学生自己选择,不设定口试范围,学生可自由选题,口试前老师给出几个话题让学生准备,口试成绩计入总分的比例适当,考题要偏实际应用。而所调查的所有老师均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老师建议开设口语课程,增加英语听说的课时量,加大口语考试占总成绩的比重。从以上可以看出,期末口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了强的反拨作用。

以上结果显示,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对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态度方面产生了强的反拨作用,而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却只产生了弱的反拨作用。

造成英语期末口试对学习态度产生强的反拨作用的原因可能为:第一,当今就业竞争压力大,而良好的外语口语交际能力是找到好工作的基本能力之一。第二,口语考试影响学生的英语成绩甚至综合成绩测评,英语口试能逼迫学生加强口语的练习和提高。而造成英语期末口试学习方法产生弱的反拨作用的原因可能有:第一,现在国内的英语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重点考查学生的读写译等笔试能力,对口头表达考察较少。这就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就会在阅读等其它方面多下工夫,而在口语上少下工夫,虽然大学英语四、六级有口试,但只有少数达到一定要求的学生才能考试。第二,口语考试不是独立的一门课程,占英语总成绩的比重较小。第三,校内目前英语口语课程和活动欠缺,学生缺少相应的学习、练习和提高口语的机会。

要促使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产生正反拨作用,需加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规范大学英语期末口试,提高口试在英语总成绩中的比重,增开英语口语相关课程,加强开展英语口语活动,引导学生多参加校内外各类英语口语比赛,使学生有更多机会练习口语。目前该校开设《英语实用口语》选修课,将英语口语成绩计入学期英语总成绩的举措(占总评成绩的10%),不仅对老师英语口语教学有帮助,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积极性,从而真正达到《课程要求》的目标,使学生有日常交际的口语能力。

结语

本研究对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期末口语考试反拨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1)大多数同学对英语口语很感兴趣,认为也是找到好工作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学好口语是一种负担;2)教师要求学生课外加强口语练习,但是只有少数学生课下坚持英语口语活动,教师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有所脱节;3)英语期末口语考试使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态度产生了强的反拨作用,但对大学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只产生了弱的反拨作用;4)大多数老师和同学认为期末口语考试能促进学生口语水平和素质教育,但认为目前的英语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利于提高英语口语。

本研究的启示:1)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课外英语口语学习检查力度,建立评价机制,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英语口语水平;2)加强英语期末口语考试考查力度,提高英语口试的比重,促进英语口试考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正反拨;3)改善英语口语教学,开设英语口语课程或增加英语听说课时量,营造英语口语学习氛围。

本研究的限制:本研究受样本和研究工具的限制,尽管样本是通过随机抽样,但样本较少,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以后可以扩大样本加强口语考试反拨作用的检验;本研究对英语期末口语考试的反拨作用进行了探讨,但口语反拨不仅体现在学习者身上,一方面可以对不同任务难度、不同形式的任务的反拨作用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师、高校管理层、教材编写人员、家长以及用工单位人员等通过访谈、问卷等对口语反拨作用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Bachman L F, Palmer A 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 Hughes 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杨惠中.大学英语口语考试设计原则[J].外语界,1999(3):48-51

[6]邹申.试论口语测试的真实性[J].外语界,200l(l):74-78

[7]金艳,郭杰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非面试型口语考试效度研究[J].外语界,2002(5):72-79

[8]张文忠,郭晶晶.模糊评分:外语口语测试评分新思路[J].现代外语,2002(1):98-102

[9]熊敦礼,陈玉红,刘泽华.大学英语大规模录音口语测试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283-287

[10]何莲珍,王敏.任务难度及语言水平对中国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度的影响[J].现代外语,2003(2):172-179

[11]郭茜,邢如,沈明波.口试评分规范化与信度研究[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2003(增1):135-139

[12]易千红,曾路.口语测试中的评分模板设置与应用[J].现代外语,2004(l):98-102

[13]黄萍.从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研究看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3):21-23

[14]文渤燕.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探讨[J].外语界,2000(3):57-60

[15]陈彩霞,李志梅.大学英语大规模口语测试的探讨[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9-81

[16]吕长竑;宋冰;王焰等.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任务的效度研究[J].外语界,2006(3):72-80

[17]周忠新.大学英语大规模口语测试的探讨研究[J].教学研究,2007(30):44-48

[18]王檬檬,韩菁.关于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7):33-34

[19]陈珺.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模式与教学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l2):131-134

[20]高丙梁.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研究热点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l):92-96

[21]张蓉.大规模英语口语测试的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3):136-138

[22]刘晓燕,周俊英.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体系设计与实践[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l):131-134

[23]张晓松.大学英语大规模口语测试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2):19-21

[24] 古力斯旦木·哈德尔艾山;陆向鹏.大学英语测试与口语教学[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9(3):128-130

[25]宋晓春.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现状及分析[J].语文学刊,2009(4):153-154

[26]黄振羽.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与能力的培养[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56-58

[27]韩海艳,魏丽娟. 大学英语口语测试及其反拨效应研究[J].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2011(2):105-108

[28]唐耀彩,彭金定.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对英语学习的反拨作用[J].外语界,2004(1):25-30

[29]陈纪梁,陶伟. 谈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及其反拨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1():82-84

[30]王永,刘瑾. 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测试的研究和实践[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6):112-116

[31]贾绍东,杨云升. 大学英语期末大规模口试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54-56

[32]兰丽伟,张清东. 大学英语期末口语测试及其反拨作用的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2008(2):99-101

上一篇: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下一篇:医院进修个人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