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山水的作文

2024-07-06

家乡的山水的作文(共12篇)

1.家乡的山水的作文 篇一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我不那么认为,我觉得还是我的家乡天台的山水才是天下第一的。

你看,天台的水可真清啊!经过五水共治的努力,现在天台的水清得就像一面镜子,站在岸上,就可以清晰的看见自己的样子;天台的水可真凉爽啊!在烈日当空的夏天,只要你一踏入这水,马上就会变得凉爽,而且你踏入了这水,你就会不想出来,因为实在是太凉快了。

你看,天台的山也非常多,多得就像那是一片山的海洋,自己好像就生活在一个大花盆里,四面八方全都是墙壁挡着;天台山上的花可美丽了,你瞧,那春天华顶山上盛开着千姿百态的杜鹃,那夏天赤城山下绽放着美丽的“荷花仙子”,那秋天南黄古道上满是红彤彤的枫叶,那冬天自然就是历史悠久的国清寺里满身傲骨的隋梅。

天台这个地方你别看它小,其实里面可大了,风景名胜区可多了,数不胜数,有怪石嶙峋的琼台仙谷,“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石梁飞瀑,以及大家最熟悉不过的寒山湖......天台的风景名胜区还不止这些呢,这些风景名胜区各有各的特点,我说也说不尽。

听我这么一说,大家有没有动心啊!我呀,说的可都是实话哦,千万不要错过这么美丽的地方啊!我可真希望大家有机会就来天台游玩游玩,肯定会让你大开眼界的。

我爱故乡天台的山水。

2.家乡的山水的作文 篇二

如何缩小城乡学生间作文水平差距呢?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探索。

我首先调查分析了所教班级新生作文的态度及心理。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谈话分析: (1) 喜欢作文的人数与不喜欢作文人数相当, 只是不喜欢作文人数中乡村学生居多; (2) 喜欢作文的人中却有很多人为作文得不到高分而苦恼, 很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帮助; (3) 不喜欢写作文的学生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写作心理障碍: (1) 畏惧心理, 多年作文失败的记录, 使他们有一种“谈文色变”的畏惧心理; (2) 自卑心理, 总认为自己不是写作的料, 不可能把作文写好; (3) 无所谓心理, 自己作文成绩好也罢, 不好也罢, 觉得都无所谓; (4) 自我满足心理, 认为自己作文还行, 不求新的突破和长进。

心病还得心药治。消除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是当务之急, 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采取作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同步的方法, 进行集体疗救。《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初一学生正处在思想开放期, 易于接受新事物, 敢于用自己的笔书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乐于表达自己的向往和追求。

鉴于此, 我决定放手让他们写自由文, 培养他们讲真话, 抒真情, 求真务实的写作态度, 进而实现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益, 缩小城乡学生间作文水平差距的目标。

一.课例实践

开学第四周学校安排我上公开课, 我选了何其芳的《秋天》。这天适逢周末放月假, 课堂上我布置了一道课外练笔题———《家乡的秋天》或《感悟秋天》, 要求农村学生利用周末休息的机会回家乡转转, 城里的孩子可以到邳州公园、街道、小区、河岸等处遛遛, 慢慢看, 细细听, 静静想, 感受秋天的气息, 把自己的身心融化到秋天的美景之中, 像何其芳那样记下自己的感受, 形成一篇感悟秋天的文章。写作形式可以写成诗歌样式, 也可以写成记叙文。 (投影)

我略作指导, 提出要求:

1.出门前带好纸笔, 定下“寻秋”路线。农村孩子可以看看丰收的原野、乡村小路、母校校园、路边树林……城里孩子关注街道公园、小区广场、街上行人、运河风光带等等, 做到实地观察, 切身感悟。

2.观察时, 留心身边一草一木, 注意空中微风和周围的人群状貌, 记下写作素材, 触发联想与想象。例如:你到邳州公园来悟秋, 可以记下:秋天的花园里有些什么?颜色、味道、样子?人漫步其中有什么感觉?

3.可以联想与秋有关的诗句, 如咏菊的、咏秋风秋雨的……与古代诗人一起悟秋, 其乐无穷。

4.如遇有特殊天气, 毛毛细雨啊, 轻轻薄雾啊, 会有更特殊的感受……

5.回家后将所记所想变成一篇有自己真实观察、真正体验的文章, 我相信那一定是你最美的创造。

……

作业收上来了, 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超出我的预料。不管是城区学生, 还是乡下孩子, 均有佳作佳句出现, 读后我很激动。现略举两例:

刘欣怡 (城区) 写了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大雁是秋天的使者/丰收是秋天的心愿//落叶是秋天的蝴蝶/果实是秋天的彩灯/金灿是秋天的衣裳/我愿做秋天的画师……刘晗 (城区) 分别以“红色是那被秋霜染红的枫叶……”“黄色是那被秋风吹黄的稻穗……”“褐色的是那一颗颗可爱的毛栗……”“紫色是那一串串诱人的葡萄……”为中心句领起下文, 结构全篇, 很有些散文诗的味道。

王庭庭 (农村) :“秋姑娘挎着她神奇的小花篮, 迈着轻盈的脚步, 悄然来到人间。她轻轻地挥了一下她手中的花篮, 一瞬间, 门前的那盆玫瑰向着秋姑娘张开了笑脸, 红润润的脸蛋细腻而柔软……”闫宇 (农村) :“……秋国王统领着故乡的这方水土, 你看, 家里忙起来, 学校闹起来, 田野里的农民笑起来……”

针对这次课外练笔, 我精心准备, 认认真真地上了一节讲评课。课上, 我首先整体表扬了这次作文练笔写得很好, 我很满意, 并点名表扬了一大部分学生, 其中特别强调有一些人是开学初调查时不喜欢写作文的人, 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进步。接着声情并茂地范读了4个学生佳作全文, 12个学生作文中的好句段, 并给他们都打了满分, 以示鼓励。然后让学生分组议一议: (1) 被范读作文还有哪些可以修改的地方? (2) 听读同学的作文后有哪些收获? (3) 若让你重写这篇文章你将作怎样的修改?最后让所有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文章后上交老师。

这一堂课, 我发现同学们始终精神振奋, 笑容挂在脸上, 听得认真, 议得投入, 发言积极。以此为契机, 我安排了第三单元写作训练——《感受自然》, 并在课后找那些没被表扬的同学谈话, 指出他们作文存在的问题, 了解他们内心的困惑给予个别指导, 提出修改建议。对个别没有经过实际观察应付作文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同时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让他们模仿本单元课文, 重新写自己喜爱的季节, 并表示对有进步的作文我将再次在全班表扬。这些同学态度很端正, 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反思提升

我对这次写作训练的教学, 初步做了如下反思。

1.凭借课文引路, 降低写作难度。

何其芳的《秋天》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 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农家丰收图——“秋天栖息在农家里”;霜晨归渔图———“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少女思恋图———“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在优美的意境中, 我们仿佛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 仿佛看到幽谷、农家、渔船、牧羊女……那么, 乡村秋景中还有哪些景物是你观察知道的, 而诗人没写到呢?请走进乡村, 用你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尽情观察, 用你手中灵动的笔尽兴描画《家乡的秋天》吧……学生的眼里闪着激动的光芒, 个个跃跃欲试。

仿照课文补画乡村自然秋景图, 像作者那样感悟秋天的诗情画意, 同学们也能做一回诗人啊……凭借课文引路, 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学生勤于观察, 乐于表达, 才能写出好文章, 以后要多做尝试与探索。

2.命题贴近生活, 消除畏惧心理。

“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圣陶先生用这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阐明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只有让学生“深入生活”, 才能获得生活的赐予, 才能进行写作活动。

这次写作训练我先安排学生去观察自然, 感受生活, 去经历秋天、体验秋天、感悟秋天, 所以他们笔下的秋天才色彩纷呈, 神韵各具。

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 而是不会在看似单调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生活的情趣和意义, 体验到生活的启示和波澜。也不是生活太单调, 而是教师没有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可谓单调, 但他反映童年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却写得情趣盎然、耐人寻味。这说明即便是枯燥乏味的生活, 也是写作的源泉。

我想, 只有研究学生, 做到“目中有人”, 想他们所想, 爱他们所爱, 命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才能为学生所喜爱, 才能让他们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有情可抒, 也才能消除他们畏惧作文的心理。

3.观察积累——写好文章的基础。

作文难,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同学们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熟视无睹, 没留心观察, 不善于观察。因此, 我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只要“处处留心, 时时在意, 事事关心”, 做到细心观察、体验分析,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进而体味到生活的道理, 作文也就不那么难了。观察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这次写作训练在指导上还没达到最优化, 没有教给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的技巧。应当先教育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然后引导他们学会把自己观察事物时所引起的心灵体验捕捉下来, 这种观察不是用眼睛, 而用心去体验, 用心去咀嚼。积累呢, 身边随时备有一个笔记本, 一旦有感悟, 就立刻记下来。这样, 观察才是富有个性的观察, 积累才是个性鲜明的积累,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个性特色, 才会富有灵气。

如果再次安排学生写秋天, 我将调整指导方案: (1) 写作知识讲座:观察与观察方法———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知识与方法。我认为, 对初一学生进行基本的写作知识辅导是必要的, 必须教给学生观察、积累生活的本领。 (2) 由何其芳的《秋天》引申到刘禹锡的《秋词》, 再对比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让学生感悟赞秋与悲秋两种不同的情怀, 认识到情不同而景亦有异:作者选的景物必须服务于主旨——抒发感情的需要,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然后, 再让学生到大自然, 到生活中有针对性的去观察, 去感悟, 效果一定会更好。

3.家乡的山水五年级作文 篇三

我家乡在安徽,爸爸跟我说,安徽的山水非常美丽!

春天我站在山腰上,阳光从密林中透射到了小泥路上,显得格外妩媚。坐在小石块上,不仅能看到村里的人在种田还能看到碧绿的湖水,那碧绿得比翡翠还要明亮!

下了山,我抚摸着湖水,凉凉的,给人不一样的感觉。看!那嫩绿的草坪,真像绿地毯铺在上面。躺在草坪上,有一股芳草的清香涌入你鼻子中,仰望湛蓝的天空,似乎是一幅画卷,像是被水洗过一样蓝。

走在小泥路上,有各式各样的小野花,给画卷增添了几分色彩。不管你走到哪儿,都能看到各家各户种着冬瓜、玉米……

在夏天里,我们最喜欢摘些花瓣,撒在小溪上,把脚伸进水里,非常凉快。还有一件我们村里的男孩儿、女孩儿都爱玩,就是——捉小鱼儿。我们拿着塑料瓶灌点儿水,在浅水里捉小鱼儿,我们用剪开来的塑料瓶的一半,看到小鱼儿就用这个捞起来。倒在塑料瓶里。拿回去喂小猫吃。

听完了我家乡的.水,该看看我家的山了。

爸爸跟我说,咱村是被山绕着的,其中有三四座山是我们的,里面有黄金,还有些煤碳。但很少有人去山洞里,因为山中有蛇等之类的动物。所以没人去山洞里只能在山旁种下许多苍翠欲滴的树。

我看过西湖雄伟的双峰插云,也游览过梦境般的华山,却从没看见过我家乡这样的山。它们虽然很朴实,但它们连绵起伏、碧绿万里,山下有一亩亩田地,山中央有一个小亭子,山顶圆圆的,漂亮极了!

4.家乡的山水作文800字 篇四

我可爱家乡座落在巍巍长白山脚下,悠悠松花江畔。这里有国家AAA级旅游胜地仁义风景区,它素有北方小漓江之称。

那巍巍的山、粼粼的水、清新的空气、美味的佳肴处处入我心。

家乡的山,立壁千仞,一座挨着一座,蔟着,挤着,矗立于松江之畔。山上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有西天取经的师徒僧人;有斜晖脉脉”望夫归的美貌少妇;有身披铠甲,威严正坐的将军;还有立壁四围的一线天”,巨鳄上山等等,一切的图案都是那么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是上苍对家乡的恩赐。

春暖花开时,石壁上的美人松娇翠欲滴,与艳丽的映山红交辉相应,分外妖娆;秋高送爽时,山们好像穿上了一件花衣,染了霜的树叶,更是色彩斑斓,霜叶红于二月花”果真如此。看,红的似火,粉的像霞,黄的如金,五颜六色,鲜亮明艳,这就是北国特有的金秋山野五花山。

山有山的秀美,水有水的空灵。

家乡的水是松花江主流,源于长白山天池,经长白山瀑布蜿蜒来到这里。江域辽阔,水平如镜。

秋天的清晨,大片大片浓如牛奶的雾气笼罩在江面上,看不见远处的山,近处的树,万籁俱寂。此时张大嘴巴深吸一口气,哇!好舒服!如一股仙气沁人心脾,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令人神清气爽!太阳出来了,大片的烟雾渐渐散去,烟雾缭绕中,朦胧中群山如戴着面纱的娇羞少女,若隐若现,恍如仙境。再过一会儿,金色的阳光洒满江面,静静地水面是那么的祥和,远处悠然地漂来一叶小舟。远远望去水中有天,天上有云,水中有山,山中有树,水中有舟,舟中有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物我和一,水天一色,浑然一体,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这里江深鱼肥,地广菜丰,所有的美味佳肴皆取之于自然,馈赠与人民。

5.我与家乡的山水缘作文 篇五

我最喜欢的是家乡的山水。家乡的山,没有庐山那样峰峦林立、云雾缭绕,也没有黄山那般蜿蜒盘旋,举世闻名;家乡的水没有长江、黄河那样宏伟壮阔,也没有它们那么伟大,孕育着祖国山河。但是,家乡的山是轻逸秀美的,是高低起伏的;家乡的水是温柔安静,是小桥流水,是哺育大为屯的母亲河。

我们的山是绿树成荫,不掺一丝杂色,是那样的天然,似乎从未接触过世间烟尘。你知道吗?下雨前,树叶直冒青烟;下雨时,雨水打在树叶儿上,树叶儿活蹦乱跳的直喊“太好了,太好了!”;下雨后,太阳公公露出了微笑,光辉洒在树叶儿上,叶子闪闪发亮。天晴的时候,当你漫步山间,呼吸着山上的青草味、花香味,聆听着山间悦耳动听的鸟鸣,观赏正在采蜜的小蜂,别是一番悦性在心间,仿佛世外桃源!再加上一缕清风,胜似人间天堂。我经常会和伙伴们跑上山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夏天,山上还有有很多黑黑的小野果,甜甜的,香香的。

我们的水绕着山流淌,河水清澈见底,缓缓的向同一个方向不断地流淌,静静的,柔柔的,给人一种安适祥和的感觉。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一大清早小河边便会有来来往往的村民,捣衣的捣衣,洗菜的洗菜,挑水的挑水……小河的夏天是最热闹的,特别是傍晚时分,一大群小孩在河里玩耍,他们抓鱼,打水仗,嬉戏声在夕阳间徘徊,回荡在山间。看着天空中归巢的小鸟,小孩们也该与小河挥手说再见了。

你听,潺潺的流水,他们唱出优美的歌声,卖弄着清脆的嗓音,给人恬静之感“旧装渐退换新衣”,不错,走过四季,小河也穿着不同的衣裳迎风而来。我最喜欢秋天的小河,萧瑟的秋风吹拂在小河脸上,细波漾起,河水还点缀着几只白鹤呢!

6.家乡的山水的作文 篇六

1地域环境

日本与中国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洪积世, 洪积世的中国与日本是连在一起的, 期间没有海洋, 日本海也不过是内湖。地质的变动, 使日本与中国大陆逐渐分离, 但是两个地方对文化最初的理解与对艺术最初的感悟却或多或少地有着共通性, 可以从日本旧石器时代的物品与东亚古人和中国大陆古人的物品在形状和加工技术上的相似性上找到依据, 这也注定了后来日本能很好地接受中国先进文化, 并相容与深化为自己的文化。

与中国大陆的分离, 造成了中国与日本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国土的典型景观是园林创作的源泉, 仿照中国古典式山水园林再现中国自然山水景观, 海岛景观和丘陵景观成为日本自然风情的内容和庭院构思的主体, 所以, 早期的日本自然园林虽然有中国自然山水园林的思想, 却更讲究理水设岛, 形成了海岛型、智水型古典园林。

同时, 与中国大陆的分离, 使日本逐渐成为茫茫海洋中的一座岛国, 与外界很长一段时间脱离了联系。因为不像中国这般地大物博, 岛国因为地域狭隘, 资源有限, 心胸就有点闭塞;再者这国家四周都是大海, 火山多、海啸也多, 这里的人民往往具有一种危机感, 这种危机感很容易把它带到极端, 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造就了日本病态的审美情趣。所以在中国古典式山水园林和佛教与道教思想的连番轰炸下, 日本人完成了从自然园林到精神园林的完美过度, 形成了带有自己思想的枯山水园林艺术。

2政治经济

从总体上看, 日本园林源于中国, 中国的汉末开始, 这段期间日本文化尚处于待发展之阶段。中国的物产和手工艺品大量进入日本, 其中包括了中国大量的园林书籍, 造园技术在日本得到发展, 我们可以在《日本书记》中, 追寻到踪迹。到奈良时代, 正值中国唐朝, 日本在外交上加强对唐的关系, 不断派出遣唐使, 全面向中国学习, 其中对中国古典式山水园林的学习也大大加强。他们仿造唐式的皇家山水园林, 在平安时期形成了皇家贵族的寝殿造园林和佛教的净土宗园林, 可以在其轴线式园林在池泉园中的表现中找到中国皇家园林的痕迹, 在其净土园林中的曼陀罗图式找到中国寺观园林的表现, 这为把现实山水园林引向精神园林创造了可能。除了经济外交对日本园林的影响, 在政治制度上也有诸多表现, “大化改新”就是学习的中国隋唐时的政治经济制度, 通过“大化改新”等一系列向中国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学习加强了国力, 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 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也促使日本开始从各个方面学习唐朝文化, 这也为园林在日本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圣德太子在大化改新后提倡佛教, 不惜巨资兴建了许多仿中国寺观园林的佛教寺院, 如“法王寺”、“天王寺”、“法隆寺”等壮丽的佛教寺院, 从而为日本的佛教和佛教文化以及佛教寺院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以上这些政治经济条件为枯山水思想的形成创造了可能。

3思想文化

中国古典式山水式园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引导了高筑台的风气, 在秦汉发展了美宫室的理论, 在魏晋南北朝定下了自然山水的骨干, 在唐朝融入诗情, 在宋朝注入画意, 在明、清上升至哲学, 这是一条以道家自然观为基础, 以儒家文人气为志趣的创作发展过程。日本的园林可以说是一种舶来品, 在中国各种古典文化的熏陶下以极其迅速的方式在日本扎根, 并深深影响了日本园林的建造。从最初的带有中国殷商时代苑囿特点, 到向中国自然山水园的学习, 日本园林开始逐渐尝试提取中国古典式自然山水园的精华。他们学习中国的诗歌, 在园林诗歌创作中多次引用了儒家思想和中国景物, 并试图把中国诗歌中描绘的自然山水园运用到自己的园林创作之中, 我们在很多历史资料中都可以找到例子。他们学习中国的水墨山水画中的意境, 学习里面所蕴含的大写意, 为后面极简的概括性园林的生成创造了条件。

随着佛教和道教在日本的兴起, 中国的神仙思想开始影响日本的园林建造。在镰仓时代, 整个朝代的武家政治和社会动荡使人们试图远离尘世的不安, 遁入佛门世界, 枯山水的思想已经产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日本园林从人在画中游的这种动关性园林走向了属于参悟式、敬畏式的游览方式的静观性园林, 可以说是把精神园林发挥到了极致。庭院内, 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几笔即蕴含着极深寓意, 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和瀑布, 这可以说是日本对中国古典式自然山水园在精神上的极端升华, 以残缺美和精神美来迎合当时的社会心理和审美需求, 并在全国迅速传播, 这其间虽然有明显的天型特征, 但也是在中国道教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下衍生出来的一种园林艺术, 我们能在枯山水中看到中国道教“一”和“恒”的概念, 也能看到道教“无为”的出世思想。

日本是一个擅于学习的民族, 他们对艺术与外来文化的吸收能力是惊人的, 这与他们自身的个性离不开关系, 枯山水就是一个典型。这种园林虽然很大程度上属于天型园林, 属于日本人的精神产物, 但是没有地域的影响, 与中国政治经济上的互动, 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吸收, 是不可能造就这么独特的园林艺术形式, 而中国古典式山水园林在其间起着不可缺少的纽带作用。这两种不同的带有典型的民族特色的园林艺术彰显了两个民族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他们一脉相承, 却又各自独树一帜, 都是两个民族的人民对人生, 对生命的理解的现实化体现, 也是安抚两个民族人民不同的精神补品。

摘要:日本的山水式苑园一开始就秉承了中国道家的思想, 在经历了宫殿式园林的大和时代后, 佛教意义开始贯穿于园林创作之中, 在平安时代形成了皇家贵族的寝殿造园林和佛教的净土宗园林, 在镰仓时代终于产生枯山水。本文试图在日本枯山水中找寻中国式自然山水园的影子, 通过日本与中国在地域环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对比, 探讨中国古典式自然山水园对日本枯山水的影响, 进一步理解日本枯山水的意味。

关键词:中国古典式自然山水园,日本枯山水,儒学,禅宗

参考文献

[1]刘庭风.日本园林教程[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5

[2] 敖诺.枯笔有意—试比较八大山人的绘画与日本枯山水两者在意境追求中的笔触特点[J].科技信息, 2006 (8)

[3] 张彦萍.论日本人的庭园自然观—枯山水[J].中外教育研究, 2012 (9)

[4] 王航兵.中国明清私家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风差异原因初探[J].中国园林, 2002 (5)

7.我与家乡的山水缘800字作文 篇七

大自然潇洒地一笔,便是青山精雕细琢的便是那苍翠欲滴的竹叶,然而最让我爱着的是那清澈的家乡之湖——黄山湖。

伫立在湖畔,我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湖面上笼罩着一层轻纱似的水雾,仿佛给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湖水恬静地流淌,享受着阳光的温柔,她是那么澄静安闲,仿佛是一个清丽纤柔的少女。

环视湖的四周,芳草茵茵,风吹来好似要流成一条绿意丛生的小溪,这透着草香的绿绒仿佛给黄山湖披上了一件翠绿的纱衣。草丛间掩映着小花,虽不知名,却芳香,天然悠长,好象是纱衣上一层缤纷绚丽的花边湖上弯着一座小桥和几道长廊,极其自然地成了黄山湖朴素的罗裙。

湖面清澈动人,好似一面光洁无暇的镜子,映照出周围所有的.美景,招罗所有的绿意,清风拂面而来,揉碎了闲静的梦幻,泛起圈圈微纹,一道道荡开来,重重叠叠地飘向远方。

湖面上坐卧着几多美丽的莲花姑娘也是恬静的,闲柔的睡意朦胧,只张开几缕嫣红的花丝,清洁的白色花瓣俯卧在碧绿的莲叶上,湖中心撑满了绿色的雨蓬,托着荷花少女,虽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势,却有“荷塘清影微风暖,红莲映水叶梳花之美”。

细细观望,湖下的小鱼穿梭轮回间,自由嬉戏,畅快无比,它们尽情享受湖水的温情抚摸,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畅游玩耍,给这静若处子的湖水带来了灵动的生机。水草们被风霜编织篮篓,拥抱着小鱼。

坐在湖畔,闭上眼睛,水一般的梦浸入到脑海中,带着自然的气息人倘徉在湖水带来的梦幻里。

细细闻闻嗅,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淡雅的花香,清柔的水草之气和遍野的茵茵草香,还有那和淡的湖水气息。

轻轻触叶瓣感受到那细细的脉络,用手捆起一捧清水如丝般滑落飘开一圈涟漪之后,又归于平静。

我爱这黄山湖,家乡美丽的湖。我常留恋在她的周围不愿离去,我在对岸的鹅卵石上走着,跳着,望着那恬柔的湖水,望着岸畔逶迤不绝氤氲溟蒙的树开心的笑着,漠漠的水帘盈满眼底,感到满足与宽慰。

黄山湖!让我怎样言说呢?

纵是升腾再多灵感,我也无法描绘。

纵有李白杜甫的文才,我也不能将赞美的诗行蔓延你的眸底!

纵有贝多芬的音乐才华,我也不能将歌颂的音符拨动你的心弦!

纵有梵高莫奈的绘画灵力,我也不能将绚美的色彩融尽你的风姿!

8.家乡的山水的作文 篇八

金斗峪地处三市交界处,是祁连山脉的支脉。从村中向四周看,处处是青山!我像是处在一个绿色的大碗里。和表姐妹们最爱去的是后大山的那条河,流水清澈,它就是有一神奇的魔力似的怎么看,也看不够。我们喜欢在那条河里捉鱼,带回家里做汤最是鲜美。

妈妈和我说,她儿时在家里是最勤劳的人。春天会和长辈上山去采药,在地里种田、锄草,夏天会帮姥姥在这座山边水旁放牛,那头牛儿最听她的话了。秋天会和长辈一起上山采蘑菇。冬天会和姥爷一起从山上拉柴火,多美的山水,她像母亲一般哺育了世世代代的金斗人!

近些年来,金斗峪山上的植被去在减少,而原本那么清,那么迷人的水像盲人的眼一般带了一层纱。我怕,我怕这么令人迷醉的山水会像下一个抚顺的空气,下一个浑河的水下一个内蒙古草原

我们应该珍惜这美好的山水,我记得这样一则令人心醉的公益广告,在未来一位老师让学生们画眼中的世界,而学生们却都只画出了一片灰蒙蒙!还我春花、夏雨、秋霜、冬雪!我敢想像从河堤上,却不是天衬青山,映入绿水的样子!那一片灰蒙蒙成了我当天晚上的噩梦,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噩梦!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古人是如此的智慧!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如此恰好的写出了我内心世界!但留这青山绿水,留与吾女吟诗赋!二十年前的人们在这条河里清洗身体,饮这条河里的水,二十年后的人们说这里金属含量超标,有细菌。于是不敢喝,在这条河里洗衣服,大山中的金子矿石,如今矿发现了,拿走了,留下了什么?是被弄浊了的地球血液,上被伤了的山水之神!

9.家乡的山水的作文 篇九

关键词:山水画图式,陌生化,山水画地域性

自俄国形式主义大师维·什克洛夫斯基帅 (v c t o r shklovsky, 1893一1984) 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陌生化”美学理论被引入到中国以来, 再加上受西方现代心理学、艺术心理学、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 使得中国学界, 尤其是艺术界从心理学层面、美学层面、艺术本体的层面等多角度对艺术的“陌生化”展开了较深的研究。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邹元江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项目《陌生化理论及中国艺术的陌生化倾向研究》项目, 华中师范大学王昌凤的硕士论文《论现代艺术的陌生化特征》;西南大学陈小琴的硕士论文《当代花鸟画图式陌生化的研究》, 解安宁的《中国画创作的陌生化思考》, 宋文翔关于《中国当代架上绘画的“陌生化”语境方式》的研究, 刘显成对《陌生化理论”与中国美术的深层联系》的探讨、郭红专研究的《陌生化图式》等。这说明富有革命性的“陌生化”美学观点对中国人所固有的“继承中创新”之稳中求胜式的学术理念有着冲击和影响。尤其对于视觉艺术来说, 时代赋予了这一契机, 因为当代大众对视觉的要求不再停留于过去的“直观化”“开阔视野”就能满足, 他们“求新”“求奇”, 求“视觉张力”与“视觉惊艳”, 对那些完全确实的情境 (无新奇、无惊奇、无挑战) 是极少关注, 更别说引起兴趣或维持兴趣。显然, 这便是众多中国学者对艺术“陌生化”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

笔者也将基于此, 从山水画史学的角度并结合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图式创新而得其陌生化且有影响的山水画家为例, 对山水画图式陌生化的构建之精于山水画地域性的探究做一梳理, 以期让当代山水画家能精于山水画地域性的探究来实现中国山水画图式的创新, 让其既有陌生化的倾向, 又不失中国传统文脉, 并赋有当代性。

一、精于山水画地域性的探究是构建山水画图式陌生化的必然选择

袁牧曾这样概括构建中国画图式的元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建构画面的元素以及各个元素之间的组成关系, 涉及到表现画面的形式语言、造型方式;画面内部的组织结构、空间关系;图式与元素的互换异位和呈现样式”1。阿尔木则把这种关系概括为, 它是“主体经过长期的积累在头脑中形成的对外部世界的结构与形态抽象化的简洁构形样式”。2显然, 对于必须依赖于外部世界——自然山川的结构与形态抽象化与简洁化来构建的山水画图式来说, 精于某一地域自然山川的探究可以获得区别于其他山水图式, 它不仅可以从构图、笔墨、线条、色彩等视觉化因素方面获得新奇, 也可以根据该地域的地理、地质等特点在山水画作品中做形状的创造性排列及组合, 当然, 这是从客体层面上来说。另一方面, 从创作者主体上来说, 创作者在面对该地域之自然山川时, 正确、灵活并创造性运用“对称”“均衡”“运动”“节奏”“对比”“和谐”等“有意味的形式”之规律也是获得图式陌生化的重要因素, 因为创作者本体的心性、审美与学养, 思维的敏锐与敏感, 精神与情感的高度, 思想的深邃性均是影响图式陌生化构建的最基本因素。所以, 构建山水画图式陌生化的是既依赖于客观世界, 也得依赖于创作者主体所必备的山水画创新的基本素质, 只有二者皆备方能实现山水画图式陌生化的构建。当然, 精于某一地域自然山川的探究可以创建出陌生化山水画图式中最直观的基本元素, 在探究中, 可结合该地域自然山川最独特、最典型、最能区别与他地域的视觉元素, 寻找出创新点, 寻找出这些元素之间新的和谐、创建出新的内容与新形式的完美统一, 从而实现山水画图式的陌生化, 创造出全新经典的山水画图式。所以说, 精于山水画地域性的探究是构建山水画图式陌生化的必然选择。

二、精选地域性自然山川

1. 独特——地域性自然山川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独特性等特点、且赋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般来说, 不同地域的自然山川所呈现的特点肯定是有区别的, 但探究者在选择时仍要遵循几条最直观的标准, 即:代表性、典型性、独特性, 其实也就是需要有能区别于其他地域最为典型的特点、独特的审美倾向。对于这一点, 我们从中国山水画史的记载, 可窥见前人对地域性自然山川的选择 (或者是偶遇) 莫不体现于此:唐吴道子“写蜀道山水, 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3荆浩隐居“太行并创北派山水”, 关同选择关陕一带秦岭、华山之自然山水而独创“关家山水”, 李成精于山东平原自然山水的表现而得“烟林平远之妙”4 (p320) ;范宽对终南、太华的情由独衷;董源、巨然热中于江南山水等等。蜀道、太行、秦岭、华山、山东平原、终南、太华、江南等自然山川均充满着各自独到的特点和审美倾向、每位山水画家所创的山水画风格和陌生化的图式无不体现出这些地域所赋的最本真、最独特的特点及其审美倾向, 所以, 选择地域性自然山川时, 独特性是应该持有的。

2. 动力无限——地域性自然山川的选择应为探究者能为之忘情、能有为之“神遇“而“迹化”的动力。

选择好了富有地域性特点和独特审美内涵的自然山川后, 但自己不喜欢, 没有能倾其一生为之表现的动力, 其结果也是白搭, 所以对所选择的地域性自然山川探究的动力是能否实现图式陌生化最为重要的因素。这种动力来自于探究者能为自然山川忘情、能有为之“神遇“而“迹化”的动力。当代出生于河北的贾又福数十次的前往太行山写生, 没有忘情于太行山水, 并有求之于“神遇“而“迹化”的信念, 是不可能的。荆浩终身隐居于太行洪谷;范宽居终南太华, 往来于京洛间, 忘情于西北黄土高原和秦岭之自然山川之中;董源出生于南京, 狂爱家乡的江南山水, 并求之与神遇;等等。所有这些画家对某一地域之自然山川的喜爱, 并不是表面上对其所特有的美丽而倾倒, 而是为该山川之精神、气韵、形质、趣灵所感而形成为之书写一生的信念, 能有真正与该地域的自然山川“神遇”而“迹化”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 依赖于地域性自然山川的精研来进行山水画图式陌生化的构建才成为可能。

三、理与法——提炼该地域所特有的并能区别于他地域之自然山川的形质, 神韵与趣灵

不同的地域之自然山川因其特点与审美倾向的不同, 其直观呈现出来的形质、神韵与趣灵, 也是独到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便有对不同地域自然山川的对比性解读:“东南之山多奇秀, ……西北之山多浑厚”。5这种“奇秀”“浑厚”便是该地域自然山川所特有并能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特点及审美倾向。所以, 探究者必须深入该地域之自然山川中去探究、体悟, 并做到“深入其理, 曲尽其态”6, 以得“山川之质”“笔墨之法”。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表现出该地域自然山川之“形质”“神韵”与“趣灵”的理与法, 才能构建出承载有该地域自然山川之特点与审美的全新图式。这一点, 前人的经验能给我们更深的启示。例如:

荆浩终身隐居于太行而得北方自然山川之“形质”“神韵”与“趣灵”, 并创北派山水。他是怎样“深入其理、曲尽其态”而得“山川之质”“笔墨之法”的呢?据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记载:他常悠游于山林泉石, 观察万物之象, “因惊其异, 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 凡树万本, 方如其真”7 (p190)

在这个过程中, 他先“悠游”, 然后“观”, 随后“因惊其异”便“遍而赏”“携笔写”, 最后以写“万本”而得“其真”。所以他的作品是具有典型北方自然的地理、地质、地貌等特征的, 创建出了与前人不同的陌生化山水图式:石质山, 高山大岭, 飞瀑流泉, 长松巨木。山岩造型雄伟峻厚, 棱角分明, 山峰充溢着欲升之势, 既挺耸又深远, 雄伟、飘渺而俊秀。

与荆浩稍晚的范宽也是如此, 《宣和画谱》谓范宽:“卜居于终南、太华岩限林麓之间, 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雾难状之景, 默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 则千岩万壑, 忧然如行山阴道中, 虽盛署中, 凛凛然使人急欲挟扩也”8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谓也有类似的记载:“居山水间, 常危坐终日, 纵目四顾以求其趣, 虽雪月之际, 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对景造意, 不取繁饰, 写山真骨, 自为一家。”9显然, 范宽能“自为一家”与李成, 关全并为后世所范、创“峰峦浑厚、势状雄强”10 (p320) 之风, 也是因其精于终南、太华之自然山川的探究而“深入其理、曲尽其态”并获“山川之质”“笔墨之法”。其能得“理”与“法”也离不开这几个元素:一是“览”该地域“难状之景”“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雪月之际也徘徊凝览之”;二是在观察中“求其趣”;三是“最终默与神遇”。四是直接面对该地域之自然山川“对景造意”并写该地域山川之真骨。

从荆浩与范宽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当代山水画探究者以深的启示:要想获得所选自然之山川的“理”与“法”并“神遇”而“迹化”就必须从这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忘情的“悠游”与“观”。这得区别于当代山水画家那种充满功利之心的旅游式的游和走马观花式的观、或者开着小车去写生、体验生活。荆、范是没有任何功利之心、而只是纵情于山水, 悠游于山林泉石之间, 或坐望于山水之间而澄怀观道、或“涤除玄鉴”。这种状态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心境, 这得要求当代山水画家急需排除功利而真正去与自然山川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碰撞, 真正在山川、林木、泉石之间去悠游, 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行万里路”, 这才能上升到真正有意义的“观”“体悟”。其次是在“观”“悠游”的过程中寻找和发现与自己心性相契合的独特之美, 就像荆浩在自然山川中“因惊其异, 遍而赏之”, 以寻找和发现“异”美, ;而范宽则“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而求自然山川之“趣”美。这里则要求当代山水画探究者不是再现客观的自然山川, 而是要寻找到与自己心性、审美观、价值观相契合的美。第三, 面对自然山川写出自己的感受, 荆浩是写自然山川之“真”, 而范宽则是“对景造意”。写“真”与“造意”均上表现作者观、体悟后对自然山川的感受。而非象当代山水画探究者或者完全对自然的照搬, 或者按照自己已有的经验、风格面对自然时做程式化、主观化的表现, 缺少那种对自然山川最本真的感受式表达。第四, 追求“神遇”而“迹化”之目标。

四、执著、勤奋并忘情于山水

勤奋是一种态度, 也是一种心境, 要使山水画图式陌生化, 并能创造出全新的山水画经典图式, 勤奋是不可缺的, 但是执著于某一地域自然山川的勤奋式探究才是核心。这是一种精神, 当今现状, 具备这种精神的山水画家并不多见, 多数人是今年“走进五岳”, 明年“体验革命胜地”, 后年又去名山大川, 数十年下来, 没有能留下一张能彰显某一地域最本真特性、赋有最经典图式的作品, 更多的是写生稿一大捆。其根本原因便是当代山水画探究者缺乏这种精神。没有能向被誉为“后世之范、标称千古”的荆浩、范宽所具的那种境界靠近, 也没有能向当代贾又福那种数十次进太行的执著而勤奋的精神学习。

五代的荆浩, 终身隐居于洪谷并悠游于太行山水、林木、泉石之间、忘情于太行山的同时, 执著而勤奋的耕耘之, 他在《笔法记》中有叙:“凡树万本, 方如其真。”“愿子勤之, 可忘笔墨而有真景。”11 (p194) 荆浩为了得自然山川之“真”景, 而以万本为之, 追求忘笔墨而得其真的境界。其所持勤奋及执著之精神可谓撼动人心, 是今人所无能企及的。

北宋范宽师荆浩也继承了这种精神, 他终身居于终南、太华, 以体悟西北黄土高原、秦岭一带的自然山川, 并勤奋探究, 忘情于山水间, 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中记载范宽耕耘并游于山水间的那种勤奋忘我之精神:“居山水间, 常危坐终日, 纵目四顾以求其趣, 虽雪月之际, 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12。“常危坐终日”“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这是何等的勤奋, 何等的执著。

当代的贾又福三四十次深入太行山, 足迹遍及河北、河南、山西三省数十县, 据水土在《贾又福其人其画之我见》一文中记载, 我们也可窥见到他所具荆浩、范宽那种忘情于自然山川, 悠游于大自然的境界:“1983年, 贾又福从太行山归来, 写下了这样几段感受:农历春节, 深入太行山区。曾攀上太行绝顶, 于寒风凛冽中野炊, 因山太高路太险, 不能从原路而归, 只得就近于林场投宿。夜大雪, 喜不能眠, 次日踏雪绕十八盘下山, 日行80于里, 四百群峰壁立, 不胜畅怀。”13无庸质疑, 其勤奋与执著不下于荆、范。正因为贾又福所具的这种精神, 为他创造一种全新的中国山水画经典图式, 构建陌生化的山水画图式提供了重要保障。薛永年则将其解读为“开创了精神性极强、时代感鲜明、个性突出的民族山水画新图式”。14

以上三例说明, 勤奋并执著于某一地域之自然山川的探究是成功创造山水画新风、构建山水画图式陌生化的重要保障。

结语

10.家乡山水作文 篇十

富春江的水,每月的初三十八,平静的水面就会泛起层层涟漪,并且江水猛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每到初三十八那几天,就会有一些潮水涌上富春江来,潮水从水底上来,水面便会泛起波纹,江水也跟着猛涨起来了。有时,富春江的水草与沙石。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看见有小鱼在奖励欢快地游来游去呢!水面波平浪静时,两岸的高楼似巨大的竹笋,倒映在水平如镜的富春江上,显得格外静寂。夏天,我与小伙伴们来到富春江玩耍、游泳,我们用脚拍打着水面,宁静的江水泛起了微波,反射着太阳闪耀你的光芒,就像铺满了片片碎银。

富春江旁有连绵不断的十里排门山,一眼望去,看不到尽头。群山连绵起伏,好似奔腾的绿色涌浪,而那涌得很高的浪头有时被棉花般的白云包围着,若隐若现,像一张绿纸上画了几朵洁白的花,纯洁、优雅而高峻雄伟。富春江边还有高塔顶立的桐君山,遥望它,如同拔地而起,山脚似乎与水相结合,碧绿的江水与翠绿的桐君山,分不清哪个是山,哪个是水,真是山水融为一体啊!桐君山虽不是十分陡峭、兀立,但在山脚下仰视那连绵起伏的山势,如同一个身穿绿衣的巨人屹立在眼前。

11.家乡山水作文 篇十一

家乡既然位于江南,当然少不了水。一条小河静静地流过,就是这条极普通的小河却带给了我幼年时无穷的快乐。每当春水泛滥时,河水便会悄悄地漫过岸边一块一尺见方的青石板,这正是捞鱼的好时机。从家里偷偷拿出一个筛子溜到河边,轻轻把脚伸入水中,再扔几粒米饭在青石板上,这时就只要等鱼儿游过来了,然后看准机会,轻轻用筛子一捞,嘿,一条小鱼就到手了。到了夏天,经过一天的炙烤,此时的小河成了人游泳的好去处。孩子们在父母的陪同下,套个救生圈在水里哗哗啪啪地游几个来回,可别提多惬意了。秋天,岸边的树木黄了,枯黄的树叶纷纷掉进河里,这时取一片大一点的落叶,再从草丛中捉一两只虫子,将它们放在落叶上并将叶子轻轻放入水中,用手在水面上拍一下,看着叶子随着水波向前漂去,大喊一声:“虫子去远航了。”这时又会引来一阵欢笑。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邀上几个伙伴,捡几块碎瓦片,一字排列在岸边,比赛谁扔得远,只听那一声,大家又笑开了。

在我家的前面就是一座山,这就是所说的开门见山吧。这座山并不高,或许更准确地说它还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山丘。可是即使是再寒冷的冬天,山下早已枯黄一片时,山上却总是一片青翠。步行于山间那条蜿蜒的小路上,耳边传来的只有那时断时续的鸟鸣声和风吹过林间时树叶相互碰击的声音,它们组成了一支纯朴的天籁之音。山路两边长满了野草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花,记得幼时,每当山花烂漫的时候,我时常一个人偷偷跑到山上来摘花,一朵一朵,等到采满一大捧时才肯停手,望着手里那满满一捧花儿,那时到我心里时常泛出一种成就感。有时等到松树结果的时候,我还会跑到山上去采松果,一颗颗都凝聚了我的欢声笑语。对于我来说,山就像是一座游乐园,到处都充满了新奇好玩的事情。

12.山水画的智慧 篇十二

“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之大哀乎!”(《庄子·齐物论》)在庄子看来,变与化,是自然世界运行的根本姿态。因此,山水画要生动起来,简单点讲就是要有变化,而且是“形化”。所谓“形化”,在我看来是用山水画表现人生之大变化、宇宙之大变化。不能像“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哪样就事论事,就山水而画真山水,实乃性情所为。

我画山水画依“三法”而为。首先是“看法”,即看其变化,寻其“形化”。观察自然山水之变,不轻易动用情感,“观物取象”,看到什么是什么,即观“自然之道”,宇宙之大道。“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循‘道’而趋,已至矣。”(《庄子·天道》)作为生长和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的“道”,在山水中可以化为一山一石、一树一桥、一壑一涧、一泉一屋……是自然而且自由自在的,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郭熙总结了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绘画实践后,在思想理论上创立了“三远论”。这是对处理空间关系的一种看法,即如何看山水的问题,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时空审美意识。“三远”看到自然山水的变化,以后又看到了“迷远”、“幽远”、“阔远”等景象。无论怎么看,都要注意空间的变化,但是不要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

而后我认为要有“想法”,不仅仅是看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想到了什么。即“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庄子·外篇秋水十七》)万物的生长像马儿奔驰一样,没有哪个动作不在变化,没有哪个时辰不在变化,该做什么?万物本来就会自行变化。山水画中不仅寓含着哲理,还显示着生理,显示着生命的韵律。山水不仅是人类的审美对象,也是“含道映物”而能够让人“澄怀味象”的事物。山水所呈现出的美在中国画中表现为山水之“神”。魏晋士大夫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渗透了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和宇宙意识。宗炳所说的山水之神,其实正是他发现了山水的美。这种美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涵养人的心胸,迫使你有“想法”。画山水时要跟着想法走,这想法与自然之道息息相通,方得山水画精妙之处。万物都是可以与你相通的,所以面对自身以外的自然景色,则应万物而“心动”,产生想法,但又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然山水之中,依据自然之景,写自家精神。具体的落实便是“心动”程度的表现,是对自然山水保持不感应、不干涉的态度,凭借精神意识上虚静的心态接物。由此,到达坦然而作、自然而生之境,所绘山水才能进入自然状态和自在境界。“心动”之后所画的山水即可达到谢赫所说的“气韵生动”。顺带一提,就气韵而言,中国山水画有大气磅礴、清气婉约和气韵风范之分。大气磅礴通常指一幅作品所表现出的阳刚之气,谋求整篇的恢弘,不斤斤计较一笔一画之得失,跌宕连绵,大璞不雕,一气呵成。清气婉约乃指一种秀美的阴柔之气。气韵风范主要介于大气和清气之间。我的山水画追求一种气韵风范,不知做到与否,努力而为之。如我字号“清源”一样,清气婉约而有大气磅礴,正是山水在我的心源之本。

有看法、有想法,还得落实,就是要有“做法”。我的做法是用自己的想法表现对自然山水的看法,将自身体会到的变化与自然山水的变化相统一,跨越时空,随物变化。中国山水画用仰观天地,俯察万物,搜尽奇峰作草稿,直抒胸中丘壑的方法作画。关于这种“做法”,宗炳曾说:“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以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形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图画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宗炳以方寸素绢能包容千仞昆仑来说明山画水的做法,说明在一幅画中可以表现出自己所认识的整个宇宙。我一向的做法是,将中国东部的山水表现在我的山水画近景中,将中国西部的山水表现为作品的远景部分,每一幅画总是在画对整个中国的感受。

我的另一“做法”是以《林泉高致》对山水画空间的精辟论述为依据:“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居可游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数十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所画作品追求诗意,力求诗画结合。写山水之美景,画山水之灵气,以心感悟“行、望、居、游”的境界。希望能像古代山水大师的作品一样,在尺绢上描绘气象万千、层峦垒嶂的大境界,希望在有限的平面上表现广阔无限的空间。

上一篇:直肠结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下一篇:2015山西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政治学科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