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日语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6篇)
1.基础日语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 篇一
(一)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正确运用
苏教版五上《在大海中永生》课后有一个造句的练习,其中一个是“奔腾不息”。教学时老师让学生造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全班几乎都写了同样的句式:“长江奔腾不息,流向东海”、“小溪里的水奔腾不息”。这样的词语训练只能是学生已有水平的简单重复。教师在教学时,还需加以细致的引导,如:“结合课文说说奔腾不息是什么意思?”教师接着引导:“除了浪花,还有什么看起来也是奔腾不息的?”学生大都会想到溪流、江水等。教师接着启发:“你还看见哪些事物也是奔腾不息的样子的?”如马路上的汽车,奔腾不息还比喻其它事物多。此时,教师再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除了那些看得见的江河、车流外,还有什么也可以用奔腾不息来形容?”教师可适当点拨,如母爱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路层层打开,奔腾不息这个词语的运用范围一下子变得开阔。学生则可能造出这样的句子:“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奔腾不息。”“父母对我们的爱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再运用造句,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二)在体会情感色彩的前提下,准确运用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态度和感情。教学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感情色彩,学生在运用时才不会“表错情达错意”。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可先介绍日本侵略我国的本质和原因,特别是“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奠定本课的教学基调。在此基础上,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反复阅读及对比,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如同样描写夜晚进行偷袭:“为什么描写日寇用‘偷偷地’、‘摸’,而描写我军时用‘悄悄地’、‘进发’?”让学生体会到:“偷偷地”、“摸”这些词揭示了日本军队的险恶用心及卑鄙行径,都带有鄙视的感情色彩;“悄悄地”、“进发”则表现了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带有赞许之意。并总结要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一可结合语境,二可反复阅读,三可对比分析。趁热打铁,再让学生找一找类似描写手法的地方。发现同样写战败,描写我军用了“暂时退守”,而描写敌人则用了“哭爹喊娘”“狼狈而逃”等词语,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分析。相信在今后的写作中,学生会在体会词语情感色彩的前提下,准确运用。
(三)在推敲字词表达的效果后,恰当运用
如教学《推敲》一课,在揭示课题后,可先尝试着做“推门”和“敲门”的动作,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感知“推”和“敲”的不同含义。接着结合插图请学生观察画面上有些什么景物,以此来体会“敲”更显得月夜的宁静。再指导学生猜测当时贾岛的动作、表情、心理等,体会用“敲”更显得有礼貌。这样,多途径推敲诗句中用“推”和“敲”哪个更恰当。学生推敲后的结果和文中大诗人韩愈的想法不谋而合,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追求“推敲”了。这时,教师可把课后第4题,带点的词语能不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适时地穿插到课堂练习中。或者设计相关的练习,如比较词语“宁静、安静、恬静、幽静、平静”并选词填空。相信,学生在今后写诗和作文时,都会自觉地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词语更加准确、传神。
二、开发留白,想象中丰富语用
(一)开发文本叙述性留白,填补中丰富语言表达
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写得简略,给学生留下充实的余地;有的会出现情节上的跳脱,从而给学生留下个性填补的机会;有的标点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留白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教学《珍珠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教学时,教师可设计“说梦”的练习,放飞学生的想象——“假如你就是那只小珍珠鸟,做了一个甜蜜的梦。你梦见了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我梦到自己与主人在屋里玩捉迷藏”、“我梦见主人在教我学汉语,而我也教主人学习鸟语”等。“说梦”的设计,既实现对文本的充实,学生语言表达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二)开发文本插图类留白,想象中强化语言表达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运用了许多的插图,它是文本的有效组成部分之一,也有类似留白的地方。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找准插图的“留白”处让学生想象说话,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好途径。教学《母亲的恩情》一文时,编者在编排课文时特别设计了“孟母为儿子送行”的插图。请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分别时,母亲会对孟郊说些什么,面对母亲的叮嘱孟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结合插图进行说话练习,使得教材中静态的画面在学生眼中变成了逼真的分别场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留白进行语言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在插图与文本之间跳跃,不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三、续编文本,延展中提升语用
苏教版的课后练习中,有许多续编的练习。这是一个体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好方式,更是一个培养发展和丰富学生语言的好机会。当然,仅凭课后的练习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发现和挖掘教材中可续编的文本,设计优质的练习,为他们的语言训练提供机会。《狐狸和乌鸦》想来大家都很熟悉,这篇课文很适合进行续编,但要注意续编前的引导,可提供一些材料,如:“自从乌鸦被狐狸骗走了到嘴的一块肉后,乌鸦就一直很后悔。有一天,乌鸦又得到了一块肉……”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乌鸦一直很后悔,它会想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那只乌鸦,你会怎么对待狐狸呢?”并讨论故事的结局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1)乌鸦再次被骗了;(2)乌鸦没有再被骗,狐狸只好灰溜溜地走了;(3)乌鸦想出了好方法,惩治了狡猾的狐狸。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材料及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乌鸦是怎么再次被骗的;如果没有被骗的话,原因要合理;若是乌鸦惩治了狐狸,方法一定要恰当。续编文本时注重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而不是完全脱离文本的、漫无边际、甚至是违背课文价值观的瞎想瞎编。这样的语言训练,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有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纲,充分挖掘文本内涵、精心设计阅读教学活动,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基础日语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 篇二
一、目标激励
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就将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高校基础日语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习对象大多是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不久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对学习日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例如,在一次接待新生的工作中,我曾对每一个前来报到并且即将学习日语的学生做了简单的调查,针对“为什么选择学习日语?”这样的问题,好多同学回答说是对日本动画感兴趣,有些同学回答说是父母希望自己学日语,甚至还有些同学根本回答不出来自己为什么要学日语,很少有同学对学日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努力的方向和动机,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一头雾水。激励理论中的过程学派认为,通过满足人的需要实现组织的目标有一个过程,即需要通过制订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人的行动。可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确立学习日语的目标。
夸美纽斯说过,“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高校日语教师,在基础日语教育阶段,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要注意在讲授日语专业知识的同时,讲解日本的历史、文化等知识,让学生了解日本,了解中日关系,了解日企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以及对日语学习者日语水平的要求,使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和升学前景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产生学习日语的需求,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身情况逐步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且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通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目标激励理论的运用,经过半年或一年的日语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对日语学习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一经确定,学生往往就把它作为行为方向的舵,朝着目标奋力前进。
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以后,还会有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出现,成为一种新的激励起点。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每个同学顺利达到不断提高的需求水平。愈能满足这种需求就愈能调动内部驱动力。
二、兴趣激励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使人们积极地观察和认识事物。按照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和态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始终非常感兴趣(二)从不感兴趣到慢慢产生兴趣(三)始终不感兴趣。在日语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会发现日语学得好的往往是那些对日语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而对学日语不感兴趣的学生往往学得比较吃力,即便是非常努力地学习,也往往达不到努力的效果。日语中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惯用句“好きこそ物の上手なれ”,中文意思是“爱好才能精通”、“爱好生巧匠”。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基础日语学习者的重要性。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它产生于认识和需要。要想使学生对日语产生兴趣,基础日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最初的几节基础课上得好坏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日语兴趣的关键。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教师必须讲课生动有趣,通过新颖、生动、活泼的例子进行导入,采用提问、设疑、幽默、讲故事等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发音阶段,可以告诉学生“雨”的读法是“あめ”,然后通过边提问边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雨”和“糖果”的音调区别,了解“大雨”、“小雨”等“雨”的读法。等学生准确读出了“春雨”的读法后,再告诉学生“春雨”在日语中其实还有“粉丝、粉条”的意思。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日语学起来很有意思,也便产生了学习日语的兴趣。在学习浊音、拨音等知识的时候,不光要让学生掌握浊音、拨音等的发音规则和技巧,还可以通过一些有意思的单词来巩固发音。例如,先让学生掌握“手纸”和“人参”两个单词的读法,然后告诉学生,这两个词在日语中其实是“信”和“胡萝卜”的意思。这样,学生听了老师的解释之后一般会哈哈大笑,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对日语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叩开求知大门的钥匙,而课堂教学是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在基础日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认识兴趣。
三、期望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早在1964年就提出了期望理论,弗鲁姆认为,人们对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取决于他对这种工作能满足其需要的程度及实现可能性大小的评价。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其公式是: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应用期望激励理论,要做到三点:第一,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和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第二,从实际出发,帮助选择学生感兴趣、评价高,即认为效价大的目标或学习方法;第三,提高期望水平,提高学生对实现目标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第四,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期望与结果的关系,防止学生期望过高,导致失望太大。例如,几乎所有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都要通过国际日语能力考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通过不同日语级别的考试。经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努力,大部分学生在大二时可以通过日语二级,大三时可以通过一级,当然也有个别学生与大部分学生相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速度稍快或稍慢。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充分运用好期望理论。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对于学习能满足其需要的程度及实现可能性大小的评价都不一样。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分析了个人对工作的满足与活动结果的相互关系。他们指出,对工作的满足依赖于所获得的激励同期望结果的一致性。如果激励等于或者大于期望所获得的结果,那么个体便会感到满足。如果激励和劳动结果之间的联系减弱,那么人们就会丧失信心。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位学生的“期望”和“效价”,帮助学生确立恰如其分的“期望”和“效价”,那么这种“期望”和“效价”的乘积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一些学生的性格和学习特点,建议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参加一些比较实用的考试,获得诸如导游证、商务日语资格证、报关员之类的资格证书,这样也能充分提高激励水平。
四、情感激励
情感是语言学习必备的条件,也是语言学习的鲜明特征。日语作为一门语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激励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了情感,有了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就会产生不断前进的动力,取得卓越的成果。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情绪良好,大脑皮层就会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就易于激发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力。所以,在基础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技巧,比如:微笑、充满期待的目光、手势动作、声音的抑扬顿挫等等。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教学艺术和技巧,准确把握情感的表达方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并在行动上做出积极的反应,更好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的“皮格尔马利翁”效应证明,一个人在受到别人语言评价时,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被评价者对自己的看法,并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所以,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成果,否则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安全感和怕受批判、紧张的情绪,容易抑制学习的积极性。在日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例如,日语教师应该经常把“よくできました”(你做得很好!)这句话放在嘴边,及时表扬学生。即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回答得不够好或者回答不出来时,教师也应该用日本人常说的“がんばってください”(好好努力啊!)这句话来鼓励学生。自信心是创造力的要素之一,如果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他们就会以更大的激情投入学习和训练。教师这种激励性的语言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在基础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的前提下,研究和正确运用语言的艺术,才能起到较好的效应,否则就会导致负效应。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对待学生严格的教师喜欢批评学生多于表扬学生。然而,事实证明,在学生学习日语的过程中,老师的一句赞叹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甚至是不经意间的一丝微笑,往往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和潜能也往往在老师的鼓励中被激发出来。批评充其量只是一种应急之法,正面评价才是培养长期行为的较好方法。所以,教师应该尽量少去批评学生,应该多赞美和鼓励学生,让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主动去发挥和弥补。另外,教师在教授日语的过程中,应该认真研究日语,把日语本身所表达的情感体现出来,力争做到寓情于教,使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最佳效能。
五、竞争激励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成就需要是人的最主要的三种需要之一,是根据适当的目标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一种内驱力。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成就需要强烈的人成功的欲望强烈,而且喜欢那些能发挥其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环境。那么,在基础日语教学过程中,只要对成就需要强烈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机会和环境,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争强好胜之心,人皆有之,竞争能强化学生的求胜心理,使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前苏联学者斯拉斯捷宁曾说过,“竞赛被采用为教育方法,是从这样一个无可怀疑的社会心理事实出发的。这就是:企望参加健康的竞争,取得优胜的地位,渴求自我肯定,是儿童、少年和青年所固有的最大特点。在吸引学生为取得劳动和社会活动的最好成绩而奋斗时,竞赛可以把落后的学生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上,促进积极性。”由此,学校或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适当的比赛活动来吸引学生,并在活动中引导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比如,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举行日语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和配音比赛等活动,通过设置丰厚的奖品来激励学生。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与兄弟院校、企业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奖学金或去日本留学、旅游的机会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经常举出一些学习成功的模范典型例子和表扬表现较好的学生,因势利导,激发其他学生成功的欲望。
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学习和工作绩效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激励水平(即人们积极性的高低),用公式表示为:工作绩效=能力×激励。由此可见,在高校基础日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激励理论,运用目标激励、兴趣激励、期望激励、情感激励、竞争激励等激励手段,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充分地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并保持良好的情绪去实现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韦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6月
[2].李义清.《日语教学改革及教学法初探》.《哈尔滨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月.
[3].邹克强.《谈激励教学法》.《中国教研交流》, 2007年第8期.
[4].范玉荣.《如何启发学生对日语的兴趣——怎样进行趣味教学》.《日语学习与研究》, 1993年04期.
3.基础日语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 篇三
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要对经历了十年实践后修定的英语课程标准重新认识,对全体与会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培训过程中,无论是专家讲座,还是同侪交流……新知识的输入、视听的新刺激、思想理念的冲击都是高密度与高强度的。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通过这次学习,我对2011版的新课标有了全新的认识。阐述如下: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内容和目标做了如下表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也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它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结合下图所示,从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看出:
① 掌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也就是吸收的技能,说和写是语言输出,也就是表达的技能。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
既是学习目的,又是学习手段。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② 学习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我们反对把英语课上成语法课,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必学语法。中国人学习英语掌握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方面。问题是不要把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不能把英语课上成语言知识课。目前的认识误区之一便是一提到培养学生的运用英语的能力,有人就认为是不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把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
③ 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是与他们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相关的。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心理因素和英语文化背景,不仅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只有对英语文化背景感兴趣才能抱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善于配合,乐于进取,把英语学好,才能对英语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热情与动力。同时还要指导中小学生选择正确的英语学习的策略。学习方法(包括应试技巧)就是充分运用智慧和智谋,也就是讲究学习策略。现在我们教学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备课要备学生,提出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实质上就是要讲究英语学习策略,以便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可是目前,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比较差,我们做英语教师的应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一、夯实基础,为运用知识服务
众所周知,基础知识是能力运用的基础,要建好一座高楼大厦,没有稳固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应从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抓起。
1、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
为了既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又能优化课堂教学,我们英语教师一定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多姿多彩,一定要根据中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特点,在认真备课,深入研究教材、教法的基础上,力求精练的讲授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点难点,易混易错,易忽视等主要内容,把近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学习和练习,并设法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新单词、新句子,强化理解新语法、新授知识、难点等,同时围绕当堂所授新知识,针对教学
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误点,有选择地出一些巩固练习,内容力求做到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层次性、精炼性的统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这样的教与练,大多数学生就能掌握新授基础知识,消化重点、难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目的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培养学生有意识注意,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克服困难,迎着困难上,对难以接受的知识,指导他们突破难点,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英语知识。2、学法指导
霍母林斯基说:减轻学生负担的主要途径是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其在思考中激活所学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治学能力:“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语言知识,有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比如学生学单词时主要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结果是前学后忘,我们就可以教会学生准确的记忆方法,教会他们用单词接龙,单词开会的方法记忆单词,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在短时间内记很多单词。这样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你会发现学生的词汇量增加很快。而在学生非常头疼的英语写作上,我们可以为他们选择贴近生活的内容,使他们有内容可写。课文教学一定要教会学生预习方法,从而减轻课堂上的教学负担。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一定要掌握学生,教会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接受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英语能力,养成学用英语的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训练要走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讲究训练的科学性,训练的内容要精,训练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叶圣陶先生说:“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才能养成”。这就要求我们把语言知识当做一种言语规范来指导学习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直至形成一种良好的运用语言的习惯。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汉语,使课堂教学英语化;充分利
用和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情景化;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内容生活化;强化提问意识,加强双向交流,使教材过程交际化;全面训练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使课堂训练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必要的英语知识,并最终把知识转化为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交际化
教师要把讲授的知识转化为初步运用知识的能力,必须增加语言实践的量。使学生获得充分利用语言实践的机会,进行高密度、快节奏的语言实践活动。要因材施教,使全班学生都有兴趣积极参与,因而我们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交际英语的重要性,把各种知识贯穿于交际中。要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课堂多用一些pair work 少用一些teaching,从而使学生尽可能多的练习、活用英语知识。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扩展交际法,通过做一些小游戏、讲英语小故事等,这样做既可以督促他们开口讲英语,提高了运用英语的机率,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熟练诵读英语文章是提高英语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英语教学实践证明,依靠熟读成诵而习得语言的方法非常有效。叶圣陶先生说过,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心理学研究表明,熟读成诵能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语言的要素词语、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证,尽而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了语感,就会在听说读写中分辨出语言使用的正误与优劣。
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开始于经验,教材内容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体现着思维的方式和思维的过程。诵读就是反复感受典型语言的语境。这个过程,体现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使认识和理解逐步深化。古人强调读书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诵读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并扮有多种思维方式。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诵读既能直接感知具体语境的表达技巧、语言气势,又能引发思维的聚合发散,反复感受规范语言,必然蕴涵着语感产生的契机。诵读的材料多了,语言运用的规则就会在脑海里自动组合成一种语言直觉,产生强烈的语感。由此可见,诵读是促进学生积累规范化语言的材料,是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是靠活动得以实现的,英语课外活动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和发展诸多能力的场合,它以学生自主实践力主线,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一体,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为一体,全方位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能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和谐发展。课外活动形式多样,我们可以采用口语抢答、背诵、表演、知识接力、听力竞赛、讲故事、小品表演、对话、课本剧表演等,把语言形式放到语言功能展现的背景下让学生掌握,学生通过模仿角色语言、潜移默化的认识语境,理解英美文化的背景、生活方式,逐步学习和使用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形式,进行自由交际,从而轻松自如的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我们只有在学生牢固的基础知识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把交际法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督促学生熟练诵读各种英语文章,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才能使学生有效的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我们的教与学达到最完美的结合。作为教师,一、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我们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自身必须要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方面的知识,构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我们不但要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还要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许多英语教师认为,讲课就是讲教材,只要将教材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课丝毫没有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考虑到自己驾驭教材的实际能力,尽量避免因本身的素质原因而影响教
学效果。其二,要考虑到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尤其要充分考虑这一重要因素,要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学校能够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的设备情况。既使学校设备较差,但我们应该尽已所能去挖掘课程资源,为充分利用教材奠定夯实基础。
因此我们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专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三、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仅注重传授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而学生则一味地模仿、背诵和机械操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思想和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是无法达到《英语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当把模仿、背诵、机械操练和真实语境下的语言练习、语言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语境和交际活动中去认识语言、学习语言,让他们通过目己所掌握的听、说、读、写技能,通过大脑的思维、观察、记忆、联想、想象和创造等认知活动,把书本和教材中的英语变成他们“自己的英语”,即掌握真正的英语运用能力。
遵循新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灵活多样的任务型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练英语中学英语,在学英语中用英语,边学边练,边练边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创造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整好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学到自己所要学的知识,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把语言形式的教学和语言功能的教学灵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参与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法,获得英语,以培养学生能够流利地运用英语,得体地进行交流的能力为教学目的。
四、认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1、掌握知识(含技能)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相应的技能越熟练,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如果离开掌握知识的活动去谈发展能力,则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两者都是教学的基本任务,都很重要,不应有轻重之分;两者应是同时进行的,不能有先后之分。
2、知识与能力之间不仅有联系,而且有区别
实践证明,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不一定同步,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许多事实也说明,同样的考试分数在不同学生身上有着不同的含义。有的学生分数高发展水平也高,表现出善于观察,反应敏锐,思维有条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分数高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理解能力差,思路狭窄,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所谓“高分低能现象”。
3、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但是,学生能力的发展不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发地进行的。认为学习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了能力,或有了能力就自然掌握了知识的看法都不符合实际。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化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对能力发展的影响起促进作用,有的还对发展起阻碍乃至抑制作用。
强调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升学考试以考察能力为主,考察知识为辅,及考察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搞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所学知识变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转化为实际能力。知识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要奢谈培养能力,是不可能的,培养能力是方向,是目的,但不能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一味去培养能力,落得两头空;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只能培养书虫和书呆子。知识和能力不可偏废。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再比如,新课程在内容上不是不要基础知识,而是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内容应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
4.基础日语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 篇四
英语是全世界广泛使用的语言之洲,是一种很重要的交称江具。我国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教育部制定了《英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语言的综合能力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把书上的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能,转化为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兴趣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因素。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学好英语的信心;创设可供学生“浸泡”的英语环境,使之在各种交际场合将自己“浸泡”于语育运用之中,即锄的有幼耘达到这个水平;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评价形式,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自我,改善自我,并勇于超越自我,通过这些方式,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英语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从少年儿童自身的探至愿望出发,为他们营造一种积极参与英语活动的氛围,实现“教学活动化,活动交际化”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语言,并从中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进一步学好英语的愿望和自信心。
二、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在日常的课堂教授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内容型教学和任务型教学。前者强调的是学生通过学习阅读的内容掌握语言;而后者强调的是通过运用语言交际所完成的学习任务。
在内容型教学中,学生的各项语言运用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而且,对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来说,这种教授的方式都能适用;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把握。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话往往占了很大的比重,且与基础的社交语用技能相联系;而对于学习程度相对高一些的学生来说,学习的材料往往具有叙事性或描述性强的特点。内容型教学正是满足了学生的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渴望,不是纯粹地从学习某个语言点出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某件事物或事件有了或多或少地了解,这让学生感到开心快乐,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多学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记单词、背短语总是记得快但忘得更快。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稍加指导,培养学生用整体的眼光来看部分,即把单词或短语放进句子甚至是文章中去理解和消化,而不是孤立地记忆没有生命力的个体。这样,不仅记得牢固,而且也学得轻松。同样都是记忆,但是效果却大相径庭。
任务型教学是教师设计或创造一种与实际社会活动相仿的语言学习任务。通过各种任务的完成,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语言在真实的语境中实现了真实化、生活化,学生的语感也进一步形成了。
例如,在6B “A letter to a penfriend.”的教学中,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布置这样一个活动化作业:给在国外的笔友回一封信。学生开始不知道怎么写没有关系,他们可以去图书馆、书店查阅有关英文写作的参考书,或上网查询,也可以问别人。在下一课时,教师先组织小组讨论,话题为“怎样向笔友做自我介绍和书信的地址格式和写法”。小组活动后,老师抽查几个组做全班展示,然后对与此练习相关的语言点和难点进行归纳解释。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参与、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学生的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在其中得以展现,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形成了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能够在同一时间最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总之,无论是基于内容型教学还是任务型教学,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不足之处:
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够。我班学生对一篇英语小短文却读不懂,应该是平时缺少这方面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了解和观察,发现目前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学生没有阅读匀惯。学生学习英语时只注重听和说,不注意看文字。有很多学生可以熟练的“读”或背课文和对话,但如果从文中拿出一个单词让学生认读,学生却不认识。这说明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并没有认真的看单词,没有养成阅读习惯。
2、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生词,即使是符合拼读规律的单词,有一大部分学生也不敢自己尝试按照拼读规律读出单词,而是等着老师教。
3、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够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意思,有时对于一词多义的单词不能够准确的判断单词在句中的语义。遇到生词就产生放弃的心理,不肯根据上下文尝试着猜测词义,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
4、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生进一步反映出在句型转换方面的缺陷。由于学生对词汇与句子结构熟悉程度较差,使大脑注意力较长时间停留在理解的过程中,迟迟无法获取句子语义,以及特定语境中篇章的意义,造成信息流中断。由于学生不能够熟练的进行句型转换,所以在阅读理解方面常常不能够得心应手。
存在的困惑或困难:
1、小学生的词汇量少。
2、很多学生不愿或不敢开口说英语。
3、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
5.基础日语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 篇五
探索认知语言学在日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为日语教学研究提示了一种新思路,笔者尝试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范畴、原型和隐喻认知等理论来探索日语词汇教学中的认知策略,以求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减轻学习者负担,提高日语词汇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作 者:管静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四川成都,611731刊 名:南方论刊英文刊名:NANFANG LUNKAN年,卷(期):“”(12)分类号:H3关键词:基本范畴 扩张轨迹 相似性和差异
6.基础日语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 篇六
一、背诵式语言输入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应用语言学家Peter Skehan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语言学习的内在机制。他指出, 语言知识在长期记忆中的储存形式有两种:一是以规则为基础的分析性体系, 二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言体系。前者在记忆中所占空间较小, 灵活性强, 但在时间紧迫的即时交际中, 临场运用规则造句则需要较多的时间和注意力, 所以难以做到准确、流利、地道。后一体系则包含了大量的语言, 所以能在有限交际时间的压力下快速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来, 并能够做到准确、流利、地道。这两种体系的优缺点正好可以互补[1]。另外, 语言学家Sinclair指出, 语言是一个以语法为基础的可分析系统, 又是一个以记忆为基础的公式化系统, 因此背诵式的语言输入对词汇的习得作用不言而喻, 因为一篇课文是由单词、短语和句子组成的, 背诵课文必然能熟记“公式化的短语”, 从而成为学生可直接运用的语言[2]。南京大学的丁言仁教授等人曾以南京大学英语专业的84名学生为对象做过实证研究。他们采用测试、回顾、周记的方法, 探讨背诵课文在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通过背诵课文, 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短语知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使用固定短语, 可使文笔流畅、写作速度加快;背诵课文对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3]。这项研究证实了语言在语法和短语层次上运作的双重性观点, 对我国外语教学和学习有一定的启示, 即除了强调语法知识以外, 熟读和背诵课文在外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背诵式语言输入法在高职日语精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背诵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重要语言输入和输出手段。通过背诵这一环节, 学生既可以强化所学的语言知识点, 又可以自我检验和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可以这样认为, 背诵式语言输入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之间的紧密联系, 是学生吸收和释放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日语精读课程教学中, 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 运用视觉材料提高学生背诵日语的兴趣。
日语有句谚语叫“好きこそ物の上手な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日语精读课堂所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 所以教师在讲解日语语言点和日本文化等知识的时候, 适当使用相应的道具、图片、视频等视觉材料作为教辅工具, 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认知理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视觉材料更容易激活联想, 刺激他们使用已掌握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进而增强自信心, 达到语言输出的目的。通常情况下, 人们在开口讲某种语言之前, 必须先接收一定量的语言资料, 并将这些资料在头脑中进行一定的加工, 然后才能开始逐步使用该语言进行表达。这说明摆在学生面前的不仅仅是文字生动、语言优美的文章, 还需要给他们提供简明易懂、形象逼真、主题突出的声像材料。例如在讲授新词时, 就可使用投影仪将该单词所对应的图片放映出来, 可以采取问答的形式, 比如老师问“これは何ですか” (这是什么) , 学生答“それは新幹線です” (这是新干线) 。再比如, 在学习“京都”这篇课文时, 同样先设置问题, 将京都比较有特色的东西比如皇宫、清水寺、舞伎等相关图片制作成具有动画效果的幻灯片,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达到引入有关知识点的目的。如此这般, 学生便会饶有兴趣地去背诵该课文了。
2. 以小组形式促进背诵。
如果说视觉材料是作为语言输入输出的辅助手段来促进学生背诵, 那么小组合作就是从学习策略的角度让学生乐于背诵。将全班同学按“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每组四人的学习小组, 每组设组长一人, 负责组织背诵活动。各小组有优等生和学困生各一人、中等生各两人。背诵需要大量的词汇和对句型的准确掌握, 所以在进入背诵阶段前, 要确保学生自主学习词汇和句型。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先将重点词汇、句型和语法根据班级学习小组的数量进行分配, 同时提供词汇的学习材料和训练材料。词汇教学采用“展示—训练—应用”三段式进行。展示阶段, 首先邀请各小组介绍相关词汇句法知识, 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 使知识系统化, 同时介绍词汇学习策略;训练阶段, 首先检查各小组自我训练的情况, 然后做进一步的练习;应用阶段, 由教师根据学生所学词汇的情况, 设计“头脑风暴”、“大胆猜词汇”、“串词讲故事”等活动。进入背诵阶段, 先请各组长做示范, 教师点评并提出意见, 然后由各小组评分, 提出相应意见。最重要也是比较困难的环节, 就是让每个小组长帮助、监督由各自的组员完成背诵。可以给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 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抽查,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3. 制定课外监督机制, 强化和巩固日语背诵。
由于受教学课时、场地以及学生人数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加上学生的焦虑、倦怠等主观负面因素的影响, 教师有必要采取课外监督的方式来强化和巩固日语的背诵。比如,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背诵专用记录表, 按组将每个学生的背诵进程进行实时记录, 并将背诵情况公布出来, 让大家互相监督、互相激励。也可以每周让学生交一次音频格式的作业, 即让他们用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录制自己朗诵或者背诵的单词、句子以及篇章, 然后通过网络发送给教师进行检查, 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总结,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 以期逐步完善背诵监督机制。
三、背诵在日语精读课程运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背诵作为一种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 强调大量阅读和诵读, 所以自古以来就留下“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佳句。结合现代外语教学方法, 在将这种传统方法进行创新并运用于日语精读课程时, 需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 中日文化差异问题。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日文背诵的过程中, 要注意中日两国间的文化差异。提醒学生不能“读死书”, 不能将背诵完全的变成死记硬背。比如, 日语中性别用语的差异很大, 所以男女生在背诵时需注意语气助词的使用。女生在背诵时要体现女性特有的温柔语气, 如果采用男性用语则显得生硬怪异, 甚至让人莫名其妙, 这样也不利于与日本人展开交际。另外, 会话体文章不仅表现在优美的文字上面, 而且更依赖说话者声情并茂的言语表达, 这时就要注意将日本人的体态语等知识融会贯通到指导学生背诵的活动中去。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观察思考的机会, 及时加以指点, 提高其观察力与理解力, 并通过与日本人的实际交流、观看日本影视剧等手段, 慢慢体会和揣摩日语。
2. 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问题。
现代外语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背诵时, 根据语用学理论设计一些能够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环节。比如上文提到的, 将学生分成小组, 通过各组间的相互合作与竞争来促进学习;适当选择一些会话体裁的文章给学生背诵, 这样比学生单独背诵效果要好。另外, 在教学内容和进度上要注意分清主次, 循序渐进。
3. 语言输入输出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问题。
日语的背诵并不适合日语零起步的学生, 它只能针对有一定日语词汇量、句型和语法基础的学生。所以, 教师要抓住高职学生不同于本科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 应尽量选择内容生动有趣、形式多样、比较实用的文章。同时, 教师也要掌握高职学生的一些认知特点, 在视觉材料的选取与课件制作等方面, 要采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 不断钻研业务, 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平, 这样才能增强日语文章的鉴赏能力, 从而选择更好的文章来供学生背诵。
四、结语
我们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 不能全盘否定诸如背诵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重要的是要结合教学实际, 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授。比如日语精读课程既可适当选用一些视觉材料来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 也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促进背诵, 同时进一步去完善监督机制, 巩固背诵成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的过程中, 还要善于发现问题, 并分析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最后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外语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管秀兰.背诵式语言输入在高职日语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12) .
[2]孔金仙.背诵式语言输入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2) .
【基础日语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基础语法日语07-15
基础日语课程总结07-07
日语基础知识教案10-07
2011南京大学日语专业基础专业综合真题(精确回忆版)07-01
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运用SMART原则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07-13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研究论文10-16
基于网络多媒体辅助的大学日语教学研究10-25
基础课程改革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08-04
日语一级能力测试词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