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散文

2024-06-20

山水之间散文(通用12篇)

1.山水之间散文 篇一

人声鼎沸的世界,处处充斥着令人厌弃的喧嚣和浮华,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浮躁和焦虑。这时的我,总会选择带心灵去旅行,逍遥于山水之间,赏绮丽壮美风光,品恬淡宁静之心.

一、自然

山水是上天赐予自然的无价之宝,是世间难觅的圣洁之地。在山水之间,你将和整个烦躁的世界都割裂开来,终于可以蜗居在自己的专属天地中自我沉醉;你会猛然发现,原来人生还有这样美好的一刻值得人去留恋和珍惜;你可以清晰地听到啾啾鸟鸣和潺潺水流,甚至与那耸峙的高山两两相望;你能真正让自己的心灵不染尘埃・・・・・・・

有时候,你甚至什么也不用做,什么也不用想,只要静静地伫立在山水之间,就好。山水是无言的挚友,是专吃害虫的啄木鸟,它们会竖起耳朵,专心地聆听你内心中不可告人的秘密,默默地为你排忧解难。你从来都不需要担心泄密,它们永远保持缄默,哪怕海枯石烂。

其实无需多言,当你的小舟轻摆,在桂林澄澈如镜的漓江上;当你的足迹延伸,在武夷山云雾缭绕的天游峰上。你将会不可思议地感叹:“原来除了梦境以外,大自然也可以给我这种感觉,多么妙不可言的山水之间!”

二、艺术

谁说山水是自然的独家珍藏?别看艺术的殿堂星光璀璨,但其中同样有山水之间的意境。子期一曲《高山流水》,曲高和寡,却不知引起伯牙多少共鸣,山水之大,全部凝练于这婉转的曲调之中了。现代以山水为题材的歌曲也不少,其中富有强烈地方特色的为多数,如《鼓浪屿之波》总能让人随着轻柔的音乐幻想到那片美丽的海岛;《珠穆朗玛》却总人领略前所未有的豪情壮志,《美丽的岳西》更是唱出如诗如画的山水旅游生态县的家乡。

说到艺术,唐诗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诗圣杜甫《望岳》中所抒发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俯瞰天地的气魄让人为之动容,孟浩然描绘洞庭湖的景象也着实壮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字一句的斟酌,皆是为了更好地描摹出山水之间的别样风韵。

三、内心

其实旅行的意义并不局限于踏足陌生的地区,还可以是去身边熟悉的地方寻找新意。相同的道理,只要带着一颗原始本真的心去触摸感受,对一切事物持有平和宽容的态度,那么人生之中便处处皆是山水之间了,再无可以烦恼之事了。

别让浮躁影响自己的心境,去山水之间休息片刻吧!如若你没有空闲去自然消遣,去艺术殿堂中寻找山水的踪迹,不妨试着调整一下心态,从内心深处根本改变自己吧,你将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2.山水之间散文 篇二

刘朴 / 登高 中国画 34cm×34cm 2007年

古语有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文人墨客,达则兼济天下,若庙堂之上无立锥之地则退而独善其身,寄情山水。能在庙堂之上一展胸中抱负的文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文人只能寄情山水,在山水之间追寻内心的宁静。因此,我国传统绘画中山水之作多若繁星,但成就也颇高。刘朴先生出生于巴蜀之地,巴蜀山高水长,奇峰峻岭多不可数。在此间熏陶使得刘朴先生“胸有丘壑”,这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多有展示,山水画也是刘朴先生的擅长之一。

我国山水画不同于西方风景画,西方风景画多注重写实,是对眼中景色的临摹使之在画作之中可以再现,而中国山水画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国山水画以心化景,注重表达作者对于山水的感受,既是观看山水之情在画作上的再现,又是心中寄托在山水之间,而非是对自然的照搬。自五代以来,中国画坛上分为以“李郭”和“董巨”为代表的南北两派,这主要是由于南北两地风景本身差异导致的。但巴蜀之地并没有具体的派别区分,或许正是“蜀道难”的缘故。一些画家试图去描绘巴蜀山水之景,却流落于南北画派的窠臼之中。而刘朴先生却另辟蹊径,从主峰取势,展现了较为完整的山势,这也使得其作品无论尺幅大小皆有一股完整的气象。刘朴先生的山水之作采用由近及远逐步递进的画法,主峰之势并不是简单陈列而是通过递进而出,这使得无限山水限于尺幅之间却不显得局促,反而有连绵无尽之势。山水之间有其势,山水的全部描绘是困难的,但理解山水的势之后将其展示于画作之中就是对山水的描绘。西方风景画是视觉上的再现,而中国山水画是观景感受的再现,这也不同于最近的写生主义风格。山水之间不仅有其势,也有其气。山水有形之势可以通过笔墨来描绘山势的层层递进,但无形绵延浩荡的气却难以表达。以有形来写无形,以具体可见的山川脉络来构建抽象的山水之气,这是刘朴先生取法五代北宋山水画精髓之后采取的方式。巴蜀之山苍翠多木,巴蜀之水氤氲毓秀,这些特点尽数被呈现在刘朴先生的画作之中,却没有落入南北山水画派的窠臼之中,这是值得欣喜的。山水之间寄此心,刘朴先生在这尺寸之间描绘出自己对于山水的感受,也在这山水之间寄托内心的思考。通过下面对刘朴先生山水画作的具体分析,我们将了解刘朴先生寄托在山水之间的思考与智慧。

刘朴/读书图中国画34cm×34cm 2012年

刘朴/龙泉冬晨中国画34cm×34cm 2012年

刘朴先生的山水画作品中鸿篇巨制较多,但其中于繁中取简,又从简中寓意繁,高山深壑,气象万千,《金风过处》算是代表,这幅画作曾获得“四川省优秀作品奖”并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后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巴蜀之山高耸俊秀,巴蜀之水博大汹涌,拥有独具一格的气势,这也是众多山水画家比较钟爱的绘画题材。刘朴先生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山水绘画手法并主编过《董其昌、八大山人山水画风》等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著作,加上先生生于巴蜀之地,对故乡山水的认识角度保持在一个哲学审美的高度,这使得刘朴先生对故乡山水的绘制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20 世纪80 年代的《锦官城外》的疏松到《听松》的雄浑,再到90年代初期的画作已经具备巴蜀之地的风骨。刘朴先生在《金风过处》中带有浪漫主义的情怀,着重描绘山水的气与势,同时画作又不缺少写实主义的精神,这是先生对故乡山水精神的展现。在作品《金风过处》中我们不难发现刘朴先生的趣向是化繁为简,简中见繁。画作上高山与幽壑相映成趣并和谐地展现,山谷密林更具意味,苍茫巨野在山水之外仿佛连绵不尽,近观细微之景依然可见,可谓是万千气象寓于尺寸画面之中,大象无形却被化为有形。寥寥几笔看似简洁之至,但自然万象却囊括其中,这展现了刘朴先生极高的山水画修养。《金风过处》的极简风格蕴含着刘朴先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思考,在展现眼中所见的同时又注重对于山水气魄的描绘,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却更能显出画家胸中的“沟壑”。先生认为山水画作品不必局限于尺幅大小,而需注重意境,而意境需要出自内心的人文关怀。

刘朴/晓雾图中国画33cm×33cm 2012年

刘朴/舍南舍北皆春水中国画26cm×26cm 2012年

刘朴/松岗中国画34cm×34cm 2007年

中国传统山水画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刘朴先生深入研究南北山水画派的特点,从古代山水画名家画作中汲取经验并应用到自己的山水画创作中,将古代精神与意趣延伸到现代山水画之中,《灵山客至图》可以说是这方面很好的尝试。古代传统山水画作品的创作与画家生活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虽然与现代已经有所区别,但并不妨碍传统山水画绘画方法与古典精神与意趣的借鉴,《灵山客至图》取用古人意趣,从山水大意之处取其气势,画面大起大落,自有雄浑的气魄。山水画简较为容易,画繁却困难。《灵山客至图》结构关系与空间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不空不杂,繁复却不拥堵,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山水气势跃纸而出,巴蜀之地山水气魄扑面而来,别具美感。险峰耸立,古木苍翠,溪水肆意流淌顺山而下,山中建筑生动可见,脉络清晰,其势连绵不尽,其气雄浑激荡。巧妙借鉴传统山水画绘画手法,将胸中沟壑寄托在山水之间,刘朴先生实现了景随情动,情在景中。

刘朴/旺苍途中中国画34cm×34cm 2011年

刘朴先生曾说过:“山水画作是用自己的语言符号去表现内在的东西,是为了把内心情感和自然的崇高付诸纸上。”《嘉陵春韵图》是描绘嘉陵江上春天到来的山水画作。远处山势高耸,向极远处连绵延伸,其势甚大,其气甚雄。山脉与近处相连,宛若一体。近处嘉陵江烟雨朦胧,雾气氤氲,万物开始复苏,山间树木一抹翠绿,田园小院夹杂期间,充满着春天的气息。近处着墨较浓,景物清晰真实可见,远处着墨较淡,山势连绵高耸向远处延伸,浓淡之间层次清晰,山水之间融入一体,疏松却不失风骨,展现了刘朴先生较高的山水画水平以及对巴蜀山水的思考。远处取其简,近处绘其繁,刘朴先生借《嘉陵春韵图》表现了心中对春天的喜爱,同时也将自己心中理解的春韵在这尺幅之间完美地描绘出来,充满了山水意境之美与诗情画意。

山水本是有形之物,然而众人眼中山水各有不同景象,这是景随心异。刘朴先生对于巴蜀之地山水有着自己深厚的感情,更是有着自己深刻的思考,心中沟壑在其山水画作中就有了展现。山水之间寄此心,通过对刘朴先生画作的赏析,我们可以从他的内心中看到他所爱的东西。

刘朴/仰止图中国画34cm×34cm 2012年

刘朴/锦官城外中国画41cm×26cm 2002年

3.徜徉于山水之间 篇三

这山水是一种享受。一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山水更是一种向往。身为右丞的王维并不沉迷于功名利禄,只钟情于山水。他宁愿抛弃现有的一切,流连于山水间:“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这山水也是一种心境。清澈的溪流旁、莫测的深山中,总是隐士的栖身之所,看上去清贫的他们,生活却并不孤独。

这山水是一种情缘。和那些诗人墨客们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山水,它忽隐忽现,似乎触手可及又遥不可寻,它促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去寻找它的影子,去靠近,去触摸,自然的渴望和追求便是对人性的回归。这个时候,往往是最平淡、最朴实、最真切的时候。

每每相约钓友垂纶于山水之间,不禁让人遐想万千。

钓鱼在钓不在鱼,修身养性两相宜,山山水水美如画,人在画中任我行,山水之间我有影,影中山水永留心。

让我们留住心中的山水,它会在失落时给予我们慰籍。在喧闹中给予我们平静,不时地,还有一份隐隐的感动。

4.山水之间作文500字 篇四

半生累,尽徒然,碑文完美有谁看,隐居山水之间誓与浮名散。

题记

父亲与友人相约去萌山水库钓鱼,见我在家无事,便带我一同前去。

因为鱼晚上容易上钩,我们便在黄昏日落西山之时到达目的地。

萌山水库三面环山,有心之人,便在环山开口处的对面开了几家小饭店,并在湖上搭了几个台子,共钓鱼爱好者们垂钓。见天色还早,我们便在台上坐下。正好对着环山的开口处。这是,太阳正一点点的靠近地平线,将周围的天空都染成了彩色,一颗星星在藏蓝色的.天空中若隐若现,十分漂亮。虽然见过大海吞吐红日的雄伟壮观,看到红日在海平线久久不褪,却也不禁感叹,这落日,是极美的。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见他人已甩开鱼竿,稳坐钓鱼湾。我便讪讪坐下,不觉一撇,已是惊鸿。天上的星星布满了整个天空,一片云彩若隐若现,上面布满了星星,像是一块如水般柔滑的绸缎,上面布满了闪耀的水晶。一轮明月在空中悬挂,竟是圆满无缺的,现在真是理解了李白的那首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我不禁感叹,在这山水之间,没有城市里钢筋水泥的冰冷,只有大自然清新的空气。

5.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作文 篇五

漫步林间,常见莺飞草长,静观云卷云舒,一岁枯荣是大自然给予的轮回;轻点鼠标,目及大街小巷,遍观全球风云,一寸方圆知天下是科技带来的福音。

自然之怡,科技之光,于精神于物质为人们所受益。人因亲近自然而生生不息,因探求真知而追求科技,但同时科技也使醉翁之意远乎山水之间。

历史的洪波涌起,从夜观天象,到宴酒酣饮,从天上明月到地上白霜,自然在古人心中往往是心灵的寄托,灵魂的归宿。“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是朱淑贞暮春的丝丝情愫;“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是王维隐匿山间寄情山水;“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是李白宴饮之时大伸雅怀。人,是万物的尺度。但若只是坐于封闭的楼房里,远离自然,又如何丈量万物?“儿童自然缺失症”以一种强硬的姿态界定了我们的童年,大人们也在家与工作的两点一线中陷入了恶循环。自然渐渐成为了一种想而不能的奢望。

科技的昂首向前,一方面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人性的弱点。科技使我们更全面、更理性的`看待自然,即便是远离山水,我们依旧能从山水之中体会物竞天择。生活节奏的骤然加快,疲于奔命之时又谈何感知自然?即使有机会一睹大自然,也只是过个场,在朋友圈里晒一晒。内心浮躁,只是追随人潮涌动,山水之美于他们而言怕也只是一纸之画。如此一来,自然的美更是“宛在水中央”。

但自然孕育出的人类,集天地之精华,终究还是要落叶归根。科技只不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追寻自然才是我们的本真。我们应当去繁从简,从繁忙中抽出时间,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看日出日落,嗅花果清香,感人生百态。佛山的七星幼儿园园长说:“自然中处处是课堂,处处有教育。”于是他将“亲近自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一些企业也会定期组织员工出游踏青,在工作之暇与自然相处,让员工近距离感知自然。这是我们对科技的抗争,与未来无声的较量。但感知自然与凑热闹终究是不同的。武汉前段时间也开放了“萤火虫公园”,引来无数人前去游玩。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恰恰需要的就是那一点植物性,坦然而平静,平和而苍翠。

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写道: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6.散文一程山水一处人情散文 篇六

20XX年第一次来肇庆,居然在这个离工业城市广州和佛山如此近的地方,看到天还能是那种透明的蓝,白云更是像刚摘下的新棉——雪白蓬松,连缝隙里都藏不住一粒灰尘,单单在这一点上,心被莫名的感动,轻轻地颤抖。更不用说到肇庆的山山水水了,以及在山山水水掩映下的那一方城池、那几处古迹,映衬着夕阳的一段宋城、几座塔尖,倒映着晚霞的星湖和西江……景物美得到处无法形容,不知是因为一时词语匮乏,还是因为被美景震惊的目瞪口呆,此时仿佛只剩下心慌得很,心痛得很的感觉。

我真的是没有在现实的世界里见到过这样的美景,仿佛童话里描写的意境,被拍成动画的电视里才出现过,那也是因为美术加工过的效果。虽然我也来自一个还算山清水秀的皖中丘陵地待,但是它夹在江南的灵秀和皖北的粗狂之间,山水的美不免小家子气了点,更何况今天,它也早被现代工业浸淫的面目全非了。所以在面对眼看去都是图画的肇庆来说,有一种不知如何流落才好的无措,也许根本不用像莫名而来的游客一样,恨不得将肇庆的山水,在自己能支配的有限时间里,一口气度量完成,装在记忆里带走。于是走马观花似的跟着导游小姐奔命似的,一座山、一处水的跑,结果疲惫不堪。那些带不走的山水,也留不下的记忆,反而困顿住领悟山水妙趣的心灵,从而根本体会不到旅游的真正乐趣。

其实,在肇庆这幅灵动的图画里,你可以选择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把自己融进画境里,这样日子便都是当成可以歌唱的古事。比如,你可以站在西江边的灯塔傍,如同一只鸥鸟、一片渔舟,点缀一弯江水;你也可以在宋城的青砖下,仿照一颗树木、一片青草,叩问曾经的传奇;甚或,你就选择鼎湖山道傍的石碣坐下来,听听鸟鸣和泉吟,还有围坐在你对面的石桌边闲谈老人的呢哝方言。或许,你会听懂的他们个别词语的发音,你会发现他们方言里的某些词语,和你的家乡话的发音是何其相近,而你又有多久没有说家乡话了,于是你会不由得多看他们几眼,也许你想从闲谈里,找寻更多你熟悉的东西;许是,你想从他们褶皱的皱纹里寻找他们先人和今天的你一样奔波、迁徙的印记。这样在那一瞥的眼光里,你的眼底应该有一抹浅浅的笑意。

这种最近简单的融进画境里的方式,就是久居于此的肇庆人的生活常态。你大可不用去民居里巷里探寻肇庆的生活习性,你只要到肇庆的两大著名景点——七星岩、鼎湖山走一遭,就很容易分辨出来,那些是肇庆本地人,那些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因为肇庆人把生活常态中的慢和悠然很自然的带入山水之中,他们来此不是今天意义上的中国式旅游,而纯粹是休闲。与游客的疲惫和贪念不同,你满眼看到的尽是他们明亮的眼睛和笑脸,大人怡然自得,孩子秀丽天真。他们三五一起,走走停停,在某个石碣上坐下来唠唠家常,或者摊开一张旧报纸,摸出一副纸牌玩两圈,才继续赶路;在某处稍平缓点的山溪旁听听泉吟,或者卷起裤腿,捋起袖管走进溪中濯足,捧起水洗一把脸。不安分的`孩子们总是要向随行的同伴身上泼一捧清水,对方转身还击,于是一场祸及无辜的水仗就这样打了起来,参与人越来越多,相识的,不相识的,都全身湿透,没有谁抱怨谁,没有谁是输家,大家玩累了才嘻嘻哈哈找一块光滑的石头坐下来,边晾衣服,边闲谈,陌生人转眼即是好友。

都说今天的人与人之间很冷漠,都有一层深浅不一的隔阂,在网络的世界里朋友满九州,在现实的世界里却鲜有友人。但是走进肇庆这一程山水中就仿佛掉在另一个世界里一样,人不仅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之间失去一切障碍,就是和防范很严的陌生人之间,也很容易沟通。因为这里的山水让你很自然的撕开沉重的假面具,释放你内心的最真的赤诚,你高兴时尽情的笑声,感染了山水,感染了他人,于是一切障碍都平坦了,一切狭隘都辽阔了;掩藏的心,防范的情都舒展开来,延伸在每个人的意识里。

都说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我想肇庆当然不例外。在这个风景怡人的小山城里,人们都服帖地、满足地守着自己的那一角天地,做好自己,不干预他人,人与人之间少了你争我夺的尔虞我诈,也就多了份你敬我谦的真诚相待。所以,生活才可以缓慢下来,悠然起来。

7.山水之间散文 篇七

一、用功传统

危峦叠嶂、飞瀑流泉、云蒸雾绕、点缀屋舍,描绘北方山川之雄伟壮阔,皴染笔墨兼备,自然流畅,具有一定的写实风貌,可看出五代画家荆浩对邢津的影响。构图兼高远与平远,树木或有枝无干,或有干无枝,用笔简劲老辣,富有节奏感;山石先勾勒后皴擦,点皴与短条子皴兼用,笔法绵密,又有五代十国画家关仝的影子。邢津画作笔致爽利洒脱,墨色富有微妙变化,题材善于表现烟云泉石松涧和从近景到远景中山川大地的气魄;用墨清淡而有层次,很少用大块浓墨;所绘的山川渺远庄重,所画松枝老树形象劲拔枝干有力动人,有北宋画家李成的风格韵致。邢津汲取了北宋山水画家范宽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观察山川云雾气象的微妙变化的创作理念,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和老树虬枝的苍劲景色,生动呈现于笔下;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用笔短而有力,重视岩石的形貌质感;画作中,可以看出对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郁效果的影响,“得山之骨法”,所画山势险峻硬朗,整篇显示出古拙敦厚的风貌。

邢津学习和借用了黄宾虹用笔的法度。用笔上重视起承转折,“平”、“圆”、“留”、“重”、“变”,体现出中国画笔法的多样性。“平”时用笔力度平均,“圆”处行笔如篆,有“折钗股”般的笔法的取势;“留”意在是行笔的缓急,留得住笔,似“屋漏痕”;“重”是为力度用笔,气走丹田,劲从腕出,点画有高山坠石质感;“变”讲究是用笔富于变化,一波三折,一折多韵。所以他的作品可以看到画笔的运行的丰富性,是用心“写”绘的自然场景。

用墨方面,浓、淡、破、积、焦、宿墨和泼墨均有所应用,除了用笔的熟练之外,在笔墨关系上也受黄宾虹的影响;对笔墨的理解也受道家哲学的影响,有着中国道家的太极哲学思想痕迹,讲求阴阳相异、变化和对立统一等法则。

在以笔墨为基础的水、色关系上,邢津的山水小品流露了文人画的笔墨情调,画面充溢着文人的淡雅气质。有些画作,主要是以水墨为法,并在墨气未足时偶以淡色补之,增加了画面氤氲气质;所以,我们在其画作中会时常看到淡雅的用色,简洁的造型与淡远的意境。“山被想象成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的肉,水则被看成是它的血。”[1]就是在这样的山水相融之间,气质韵味意境自出。

画山峰或峦头,有时也在水墨之间处加上淡赭色,墨色融合,别有韵致。由于他绘画色彩用得简而少,常常形成淡雅的色调。淡雅色彩与墨色浑然一体,色墨互不相碍,互有益彰,不温不火,给人一种庄重中见幽淡,朴雅中藏峻峭的感觉。

其《秋山欲雨》一画可见他用色的高明手法:此图虽取材为自然界中的寻常之景象,但在山岩树木的朦胧中用大胆的色彩呈现出一片秋色盎然,以纯熟的笔法肆意纵横的墨色表现出天空乌云密布的氛围,在秋雨欲来的景象又呈现出一派安静祥和的韵致。

二、力拓新象

近年来,邢津将其山水画定位于“新宋体山水画”,在继承并弘扬荆浩、关仝、李成、范宽、郭熙等五代至北宋诸大师的理论与技法之际,加入自己对真山实水的独特体验,大胆尝试新颖书画材料,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大气磅礴、庄重典雅、深邃朦胧的绘画风格,既延续了宋代山水文脉,又富于时代特征和当下意味。

要探究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大约需要追溯到公元400年前后,那时山水画刚成为独立的类型,魏晋的戴安道道出绘画的功用:“冀顺资和,涤除机心,容养淳淑,而自适尔”(《闲游赋》)。由这种艺术思想,后来山水画基本精神得以形成——寄情、悦意、畅神。宋代,山水画家郭熙道出了山水画要有景外之意、意外之妙之意,要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凡用笔先求气韵,次采体要,然后精思,……大概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自得于其间矣。”[2]当今,山水画家就依然在延续这种传统。单坚守传统不是一头扎进古人里出不来。树木勾勒之巧、山石皴法之技、人马桥船的布置等绘画构图的方法和形式,成了后来学习者取之不尽的宝藏。临古习古而又得脱古出古,构成了中国画学习上的辩证统一。师法古人难,食古不化推陈出新更难。

清代画家沈宗骞有言:笔墨之道,本乎性情。画家在对前人的借鉴中,体现出了自己的性情和感悟。面对雄峰峻岭、溪涧河流、草木屋舍、云雾山岚等自然景物,每一位画家都会因自己秉性和感悟的不同,使创作呈现出不同风貌。邢津认为,画家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感悟方式,摸索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至为关键,具有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就有了自身的艺术价值。邢津画作的题材、笔墨、色彩,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这是一种自觉的创新意识。其《山泉春意》,《秋山新趣》,《古刹传奇》,《幽林妙谛》等画作可称为“新宋体山水画”,在盎然古意中加入新的面貌。

三、尝试多貌

1、永恒的主题和静穆之美

松、泉、石、云是邢津画作常用元素。在对山水的表现中,透出安静永恒的主题。在《松涛鸣瀑》中,尽管有“鸣”,但瀑在近景和中景的苍龙般的松后面,渺远的声音似乎衬托了更多的安静,劲松峻岩,云涧其间,时空似乎缓滞,唯有永恒留驻。画家以大自然生动的山水为象,表达出了宋代山水画的恢宏气度。其《苍山舞龙》,描写群山峻岭中如虬龙般的松干松枝,笔力老健,结构布局别有特色,墨韵扎实,格调高远,而又显得峻峭。

2、空灵渺远的简约之美

《邢津信笔》等一批作品中,幽缈的山色、水光间,一条虚虚实实的桥,数座若有若无的屋舍,构图疏密有致,用墨干湿有度而又略施渲染,意境宁静空灵。在邢津的小品画作中,无论是松石、舟樯、烟云、山峦、树木、屋舍,构图清爽,用笔简约,写实和写意相间运用,营造出空灵渺远、心旷神怡的意境之美。

3、玄境和禅意之美

邢津近期的画作,又进行了诸多尝试,其中,最鲜明的特征是以大量的玄境描绘表达出浓郁的禅味。利用祥云、龟、神鸟、灵石、佛家造像、仙草等中国古代神话元素入画,营造出神秘古朴的东方韵味。画作传达出来的一股“禅”的高深意境,需要读者慢慢的参悟领会。浑厚淳朴,内敛而不张扬,浑厚华兹,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民族的气质。造化天地自然,取之神韵,把我其内外美,蕴藉多致,耐人寻味。这些表现在画面上的紧而密、厚而重之间的对比映衬。他在古典审美意境中寻找时代感,这些都是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的外在表现。

邢津的山水画艺术既来源于传统的滋养,又力求体现时代的元素;重视自然山川的形态又提炼自然形象的风骨,画面空间和造型观念,用笔用墨的技法和尝试,主题的探索和丰富,都是作者多年来在山水画上不懈努力的成就。

摘要:邢津的山水画基于对传统营养的投入和汲取,尤其对宋代山水画的深入领悟,其笔、墨、水、色,及经营构图,都有严格的法度,用笔功力深厚,内涵显明,变化丰富,气象苍健浑厚。他在传统的学养中又大胆开拓,努力尝试出属于自己的新的面貌。新的面貌既有技法方面的尝试,又有主题和意境方面的呈现。本文从立足传统和力拓新象两个维度,对天津画坛青年画家邢津的山水画进行评析。

关键词:山水画,立足传统,力拓新象

注释

1[1](英)L·比尼恩著,孙乃修译,亚洲艺术中的人文精神[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8.在山水与功名之间 篇八

孟浩然是棵繁茂、质朴、挺拔的大树,耸立成襄阳绝无仅有的亮丽风景,天下诗人纷纷慕名而来。杜甫评价这位同乡:“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王维为其画像:“状欣而长,峭而瘦衣白袍。”李白给予至高的赞美:“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此语出自“风歌笑孔丘”的狂人之口,可以推想,李白由衷地拜服于孟诗的高不可攀。

岘山和鹿门山是襄阳两座并肩而立的山峰,岘山是孟浩然人生之旅的起点,鹿门山则是终点。四面山峰环合、巅连相抱,氤氲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清幽与秀逸。汉水在山脚下滔滔东去,造就了一种形胜独标的孤高与自得。有这样的山水滋补灵性,孟浩然的生命怎能不鼓胀起创造的活力,怎能不张开自由的翅膀?

岘山是孟浩然的胎盘和摇篮,是他最初的生存课堂。他在幽静恬素的岘山脚下读书养志,间隙优游岘山,从中触到了学问中没有的生命的愉悦。他读懂了岘山,读懂了山上密树浓云苍茫的气韵,绿叶清泉的骨骼,古木岩石的风神,艳花异鸟的风姿。孟浩然独自一人或邀三五好友,在树林中弹琴、吟诗、赏月、饮酒。

怀有兼善天下经世济时理想的孟浩然,虽然过着隐居的生活,但他内心却充满矛盾。而立之时,他从岘山出发,开始了坎坷的求仕之旅,渴望凭借自己满腹经纶获得朝廷的赏识。他应试却名落孙山,皇恩浩荡、清正廉明只不过是一个幌子,幼稚的诗人哪知道官场比战场更凶险,四处碰壁是必然的结果。他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其诗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谦恭有度、落落大方地表明了他对仕途的热望以及期盼当权者援引的心情。孟浩然曾有幸亲瞻龙颜,但生性耿直的他没有抓住这独一无二的契机。一日,王维私下把孟浩然请进官衙内闲谈,恰巧玄宗亲临,王维借直言请罪之机,向皇上隆重推介:“这是襄阳孟浩然,我的朋友。”玄宗听此龙颜大悦,说:“我早闻此人诗名,相见甚欢。”玄宗让孟浩然吟诗作乐,不识时务的他却说:“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霎时,龙颜由喜变愠,口谕其终身不得录用。皇上喜欢的是柔顺、伏贴、善于阿谀奉承的读书人,这孟浩然又何尝不知?但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孟浩然又怎能为五斗米折腰?这注定了他的济世情怀终将被掩埋在历史深处。

昏暗的权势射落了孟浩然的“鸿鹄之志”。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诗人从点缀着归村人影的平沙远渡,乘坐着一弯新月的江畔小舟,踏着松径下的烟树月影,边吟边行,朝着鹿门山悠悠归来。他仰望鹿门山的目光和灵魂被岁月淘洗得更加清澈宽广。这是他人生最淡泊最辉煌的时期。鹿门山的清风、明月、飞萤、树影、露光、泉响都进入了孟浩然的心空,他在宁静清幽的意境和心境中尽情地创造人生。所幸,孟浩然并没因仕途不畅而消极遁世,更没有扭曲知识分子的精神人格,而是以积极热情的心态放情山水,回归田园,用毕生的智慧和才情将田园诗歌推向顶峰。

山水与功名,历来与中国知识分子结下了不解之缘,造成了他们双重的性格和矛盾痛苦的人生。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身上帶有大自然的胎记——自由、平等、博爱,而颇有棱角的诗人不可能为了成就功名而动摇山水在灵魂深处引发的共鸣。他们宁愿舍弃功名,也要保持生命自然无拘的状态和人格精神的独立。

9.描写山水的散文 篇九

这条河没有长江的浩瀚,黄河的雄浑,漓江的妩媚,但有她的美妙之处。

黎明,一层白色的浓雾,覆盖着她,渐渐地化成了一片薄薄的面纱,使湖成为一片汪洋大海。中午,烟波浩淼,水光滟潋,远处一个个绿色的岛屿,伸入湖中,时隐时现,近处花香鸟语,歌声悠扬。黄昏,墨绿色的山峦间吐出缕缕的白云,又渐渐地罩盖着一池湖水,真是壮观。所以不论春夏秋冬,每逢节假日,总是有那么多的游客为河水所吸引,涌向这里或登高远眺,或泛舟河上,或嬉水于岸边。今天的河充满了如此的朝气和欢乐,谁知她的过去吗?

小湖本来是连绵起伏的山峦群峰,自修建了大型水库,水不断蓄积,终于成这个面积如此之大,水位近百米深的人工湖泊。绵长的峡谷也早已沉睡在底,只露出山类形成一个个小岛了。

港湾上,一只游船停下来了,我们赶忙跳上去。

船启动了,慢慢地加速,向河中心驶去。船尾激起了一阵阵白色的浪花,水鸟跟在船后面飞翔,这壮观的景象令我心旷神怡。举目四望,远处除了水就是山,自己已置身于山水的怀抱之中。啊,一切烦恼飞去了,大脑松驰了,清醒了,真有一种“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感觉。

游河的最大乐趣莫过于观山了。透过游艇溅起的水珠,远处小岛的轮廓依旧是那么明晰,有的像空中展翅的天鹅,有的像飘然而下的落叶,有的像美丽奇异的风冠,有的像平实厚重的木屐……,千姿百态,绝不亚于桂林的奇山怪石。没想到一个个小山也能塑出如此多变的形态。艇驶景移,我好像品尝着一杯清净的山泉,甘甜的滋味涌上心头。湖中也有几个非常高大的山峰,山水相接,形成一排排屏障似的屏障。秀丽挺拔,造型别致的笔架山,山两端凸起,中间凹下,极像一座驼峰。山色呈黛青,山脊线条十分柔和、舒畅,大有“两山排黛送青来”之势。四周的小山包、小山峰则像众星捧月般围成一圈。这座山不仅秀美,而且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天上神仙羡慕宜人的湖泊景色,经常下凡来这儿聚会畅饮,吟诗作对。每当此时,他们提起如椽之笔,饱蘸湖水挥就。写累了,把笔往山头一搁,久而久之,竟磨出了两个深坑。

我们趴在岸边的石头上,俯着朝水中探望,每个人的脸庞立即映在河中,连眉毛胡子都看得清清楚楚,在河里穿飞着的春燕,那低翔的姿影、清晰地映入湖面,水鸟疾飞的倩影对称,一闪而过,相映成趣。

被大地颠簸过,山洪冲刷过,野火扫荡过的这片土地,凝聚着生灵万代的生死明灭……一个浪子一个时代的大潮,一个旋涡,一个千古的迷津,承接天河的倾倒,风雪的飞降,浪花飞溅,一代代苗家人的梦醒和新起的灵魂……

两岸山峦,剔透神奇,山花野草相伴,从遥远的天空中看到山顶间的雾霭轻纱缭绕,荡漾着远古苗疆无限的神秘。峡谷的水,晶莹澄清,含蓄柔情;峡谷的树,伴随春天的和煦、夏天的氤氲、秋天的妖艳、冬天的肃静,默默地选择着轮回燃烧延伸的永恒。峡谷的情结,像一股浸润着色彩的风,吹奏着古老的苗族情歌的神韵。啊!千百个漩涡,留下千百个故事的精彩,千百个浑潭,揭示着千百个天籁的神奇。

一条龙一样游动的河,环绕一座座挺拔的山,她孕育的生命,纺织的故事,便因之不同凡响。你不能不为之惊诧,几根树的枝桠,竟会将一角脱离主体的木屋吊挂起来,悬在树影竹影之间!其实,那是木屋隐在密林之中,远视出现的错觉。走进山寨,领略的又是另一种诗情画意。跨过古老的桥,沿盘旋的石阶而上,令人心旷神怡的世外桃源般的苗寨风景渐次展现在眼前:枝桠与枝桠的空中交谊,绿色的叶便交替堆叠,组成遮风避雨的天然屏障;河水的欢笑和鸟的鸣转组成交响,声声传来;忽然,一个美丽的村姑唱着甜润的民歌走出木屋,见到客人突感羞怯,她悠然转身“吱呀”一声关上了门,我们一下子便呆那里,好久都回不过神来。

这里的野草树木每天都是湿润的,叶片滴淌着水珠,那是苗寨千年的古井流出的山泉潺潺,奔向深至三四百米落差的峡谷河段,形成澎湃无限的热烈,猛击那厚重峭壁的苔痕,演出许许多多悲壮的气魄。据说水比人类更悠久,然而水流的方式与血流的方式毫无差异。于是,我就竭力膜拜起我们的祖先的胸怀,我无法描述他们年轻时候的勇敢,但从他们轮回的岁月记忆和惊奇生命的脚步中,叙述了祖辈们对大峡谷的生命追求,他们时常在悬崖上烧蜂窝、掏鸟蛋,深潭里摸鱼与猴群一起欢玩,间或发出震撼山谷的呼唤。

一位先生拉开架势如数家珍,绘声绘色地向我们评说那一处胜似一处的“画廊”景观,同时触景生情,览胜说史,侃侃讲述明代龙西波、吴黑苗揭竿而起,抗击封建残酷统治的神奇故事,以及沿岸苗家人犹如河水滔滔流淌似的美丽爱情传说……关于望夫岩,关于大湾渡口,关于玉覃峡,关于姊妹峰,那一幅幅无与伦比的巨大画面,那样的宏阔博大,气象万千,感觉无处不见笔触姿肆,意象飞动,一时不由令人心荡神驰遐想无边,于是身边仿佛掠过一阵阵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声——为生存、为正义、为真理而战的冲峰号角,义军勇士划破夜空的呐喊,开山先民的原始鼓乐,甚至仿佛听到了的白垩纪时代恐龙狂奔的沉重音,还有地壳运动大海在逍遁的呼啸……从远古蛮荒直到现代文明,万千年来这峡谷两岸所经历、所发生的一切,峡谷里的每一尊岩石,都是永恒的见证。

沿河两岸,但见异峰横出突起,千仞壁立,风骨嶙峋的灰褐色崖壁,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万千气象。恍惚中,那是山?还是画?感觉着好像并不是在仰面观水,分明是在看一幅幅精美绝伦,气韵生动的大画。这是真正的神来之笔,这是只有自然之神才能够生发挥洒的大灵感大手笔。再伟大的人也是大自然之子,也是大地的一员。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创造不可名状的抽象艺术的意境,人的思维的抽象和艺术的抽象都从大自然获得灵感腾飞,于是我感悟:马槽河就是一幅永恒的艺术作品。

继续沿着小径向前,便是田园,清澈透底的河水始终静静的,一丛丛青翠凤尾竹袅娜地立在岸边,背景是亭亭玉立的石峰,一方方稻田便卧在这青山与翠竹之间。

远远地有水声传来,当地人告诉我们前面就是“叠瀑”了,单听名字,我便对这个景点充满了诗情画意。

叠瀑,高百余米,蔚为壮观。她美就美在一个“叠”字。瀑床,像梯田一样向上重叠,叠向幽深的山谷,那绿得碧透的水,就从河谷中一路而下,跌落处白练翻滚。

浅浅的河水湍急地流过,带出一簇簇的白浪。两岸青山相对,河面水色蔚蓝,那银白的浪花果然像白云一样,行云流水般地逶迤而去。这时,蓝天也有几朵白云,缓缓地飘过……

细听瀑布繁弦交鸣,水吼如雷声闻数里,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石与泉那默默无声构成超然物外的各种幻影。石与泉如此,石与河水又是一番奇景,石与水相爱了千百万年,相守不厌,保持着永恒的默契,水自浮沉,石自坚硬。

再往下走,就是男人的河了,河水很清很静,看不出它是什么颜色。映着蓝天时,它是蓝色的;映着河边树林时,它是绿色的;而在山的侧映里,它是黛色的。当一朵花落进河中,它那耀眼的红缓缓顺河而下时,你才会感到这是一条流动的河。

渐行渐近时,我们立即感受到瀑布的气势。飞瀑如银河天降,浩浩荡荡直落深潭,但见水柱喷涌,水花迸碎,在阳光下折射出缤纷的色彩。顺着裸露的岩石,爬上瀑布的顶端;岩,又成了另一种形态;水,喷涌着如巨龙一样从我们的脚下飞扑而出,凌空跃下,水汽升腾,在半谷中缭绕成朵朵白云,那瀑声撞击着人们的耳膜。瀑布冲起的水雾,在阳光下形成数道彩虹,宛如道道天桥,横架在两岸石壁之上,恰如那“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景。几只白鹭在彩虹间悠闲地飞来飞去。那牛郎织女七月十五日相会的鹊桥,未必会有如此美丽。

10.静谧山水间散文 篇十

喜欢安静。

静静地坐着。看着茶杯袅袅上升的水汽,注视手中缕缕燃起的青烟,望着窗外飘飘旋落的飞雪,倾听键盘轻轻敲击的声音。

恬淡的日子真好。须臾,探了探身,端了端杯,弹了弹烟;水汽散尽香烟化灰,雪花落地键盘无声。复归静坐。今年的数九天寒极往年,如是的猫冬安逸渐次多了起来。

下意识地点开了今年的照片和视频,幅幅野景帧帧画面映入眼帘。鼠标轻移幻出画面:出土的小草葱绿柔嫩,枝上的花蕾粉红带俏,绽开的花朵招蜂引蝶,地里的庄稼齐整茁壮。幻动:时令渐深,该绿的时候绿了,该黄的时候黄了,该直的时候直了,该弯的时候弯了,季节的韵味定格在瞬间。凝眸:行过的深山、峡谷、水边;走过的森木、庙观、草原,画面回放的同时再次把记忆的激情点燃。理顺盘点心绪,一丝安逸伴着满足徜徉在心田。

静谧河边。

这次去的时候刚刚融冰开河,下次去的时候已是河柳相依。桃红柳绿又一春,芦荡飞花秋轮回,这儿的四季变化分明醒目。除去冬日的萧瑟,每每来到这里回回感悟不同,这儿的树木多延绵不断,这儿的鸟儿多啼鸣婉转,这儿的水塘多蛙鸣鼓噪。多少次来这里观朝晖被晨露打湿了裤腿,多少次到这里看晚霞被流苏的美景迷幻。水波粼粼映出天上云和月,小径深深不时飞舞蜂和蝶。傍着河水潺潺流踏着岸边青青草。最惬意的是坐在马扎上就着荫凉读书,花香草香泥土香习习飘来,树叶筛荫晃得书页上碎金点点。蹲在地上,你会发现蚂蚁在草丛中爬行、蚯蚓堆积的痕迹、田鼠隐秘的鼠洞、冷不丁还会蹦出一两只蚂蚱来。

从黄土裸露到铺满翠绿,这里的每棵树、每棵草、每朵花、每株庄稼都参与其中,这些鲜活的生命,经历雨露滋润风云雨雪绽放出大自然的瑰丽。它们在绿色中嬗变,开花结果、长穗结籽、飞絮嘣荚传宗接代。从搭窝衔泥到小鸟学飞,那些知与不知的小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这神奇的河边,让人的心里充满了景仰与敬畏。

静谧大山。

只要走进大山,瞬间就能感受到博大与渺小、静谧与喧嚣、沉稳与漂浮的强烈对比。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植被,仰观山峰峭耸立平视森森林木,一种被吸纳融入的感觉油然而生。步入崎岖山路,走进羊肠小道,阳光忽的隐去,松涛阵阵传来,满眼皆是栅栏般的树干,炽热与清凉刹那间体验。这里地上的松枝散发着清香,那里的残枝败叶有腐殖的味道,树干透下的阳光在跳跃,走出茂密又是一重天。一声雉鸡的促鸣能在林间余音缭绕,冷丁松鼠折枝的脆音能在林间震颤,即使轻挪慢步还是能发出林荫深处特有的声响。山坳里的树木挣抢着长高为的是沐浴阳光,造就了树干的细挑修长,丛林下的小草少见阳光显得纤细嫩黄。大山有峡谷,峡谷有山溪,山溪依大山,大山偎山溪。冬天的大山绷着脸更是静谧,苍松劲柏墨绿点点大山冷峻雪藏诡秘。

大山是包容的,一旦走进就会摈弃烦恼感到慰藉,大山会接受你的呼喊和撒野,走进的人会觉得自己微不足道。大山深处还有那些质朴的山民,会用山里话劝慰你的心灵,一切世俗的偏见想不开都会在这里得到净化。桃花红杏花白会洗涤清除红尘里的是是非非,喜鹊叫山雀鸣能得到哪怕是短暂的愉悦,最起码生活里初始的冲动疑惑会得到缓释。一旦登上巅峰的时候,傲视苍穹的快感与蓝天白云为伍的时刻,心胸会豁然开朗,说不定会让人改变否定一些事情的初衷,大山的深处静悄悄。

静谧庙观。

天下名山僧占多,庙观秘境清幽地,这里是唯物与唯心的交汇处,游览与膜拜并没有什么冲突。但凡旅游与庙观接触是少不了的。即使不拜佛烧香,庙观的清净环境也是世俗少有的.。喜欢这里的环境,爱听这里的梵音,殿宇辉煌大德高坐,香烟渺渺古柏老松,菩提树下看经幢,莲花池边瞻浮屠。还是深山里的小庙道观清静些,除非尊者仙人的特定纪念日,往日里的氛围还是恬静的。院内几棵古松,墙外几株修竹,师傅居士寥寥,钟声木鱼阵阵。

小地方的土地庙是讲究领地划分的,龙王庙也是有着区域的定义,各路诸神也在十里不同天中享受着各自的香火。泛泛求大。西来佛法、本土道教、儒学始祖各自讲学播撒着自己的教义,不论高低贵贱来到这里似乎都降低了身份。求签许愿、布施募捐,谁人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呢,积德行善保佑平安,静谧的环境内心的祈福都可能在缓缓的跪拜中得到了升华。

静谧月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静谧从来就属于月夜。广寒宫里孤寂着嫦娥仙子,吴刚伐树月兔捣药的故事千古流传,或许只有在月夜里听到虫儿的唧鸣才算回到了现实。年年中秋月月盈亏,人们在忙碌中失去了几多赏月的愉情,除了刻意的追求,不能不说,从见到月儿的那刻起,常常是思念相伴。皎月如昼心绪坦然,即使是旅游在外月色下的徜徉也是少有的惬意。

月色下可以想起许多往事,可以沉定自己的心绪,可以码捋自己的心情,可以梳理因果的缓急。看着银盘数着星星,几朵白云挨近月色,几点霓虹辉映月光。月夜是思谋的时候,月夜是安静的时候,月夜是回味的时侯,月夜是想家的时候。

11.把城市轻轻放在山水之间 篇十一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市市长乔新江表示,信阳牢固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城市轻轻放在山水之间。他提出了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条建议,在这位城市主政者看来,“十三五”发展前景令人向往。

信阳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为了能保护好信阳的生态环境,加强环境治理,近年来,信阳始终坚持在保护美的前提下建设美、创造美。不仅仅在城市规划阶段就把生态摆在优先位置,在城市建设阶段更是严格执行规划要求,严禁破坏山体、植被、水系等生态资源。

此外,信阳还坚持硬起手腕“治”,狠抓源头“防”,着眼长远“建”,完善机制“管”,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和乡村清洁“三大工程”,积极推进城市河流清洁行动计划,努力给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家园。

有了绿色,如何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不矛盾。”乔新江强调,“我们坚决摒弃‘经济逆生态化、生态非经济化’的传统做法。”为此,在河南省率先出台了产业发展和区域开发环境保护负面清单,凡列入负面清单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吸引高成长性生态环保企业落户信阳。

如今信阳的生态农业、绿色工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阳良好的生态环境。”

乔新江对李克强总理所作的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深有感触,他认为总理作的报告不仅是一份充满高度自信的报告、一份充满责任担当的报告,还是一份充满美好希望的报告,更是一份充满民生情怀的报告。

“十二五”期间,信阳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前沿、生态、民智三大优势,“信阳经济社会发展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乔新江自豪地说。

下一步,面对“十三五”时期重要的时代机遇,“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紧紧围绕信阳‘一市一区三枢纽’战略定位,牢牢坚持加快发展、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改革开放、改善民生‘五个不动摇’。”乔新江强调,要“努力把信阳加快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充满发展活力的生态经济先行区和全国有影响力的交通、信息、物流枢纽。”

此外,乔新江还提出了三条建议。有关西合高铁,乔新江认为其具有较高可行性,不仅自然条件有利于工程建设,而且客源充足,经济和社会效益好,更重要的是沿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支持项目建设。

近年来,城镇教育资源不足与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学校规模越来越小两大难题愈发突出,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正是化解这两大难题的良药。乔新江认为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效益,保障学生安全,避免贫困代际相传。

有关农村医疗,乔新江发现,近年来,尽管硬件提升很大,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软件方面仍是薄弱环节。因此,他建议不仅要构建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医疗人才向基层医疗机构流动的机制,还要逐步将乡村医生纳入统一管理和保障范围,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

12.山水人家散文 篇十二

我想不明白,她何时落脚大山深处,何以为生?她土坯的房屋何以躲过盛大的雪事,迎来花香鸟语的春天?独居一室时,山风呼啸着跃过屋顶,她何以枕着凉枕入眠成梦?也许,这些臆测根本与她无关。你看,她躲在名利的磁场之外,弯腰弓背,低头除草。都市人走进大山的喧闹,只是她耳旁微不足道的一场风,抑或鸟儿之间的一场纷争,转瞬间便会消散了影踪。留下来的,依然是日日潺湲的溪水,溪水崖畔年年盛开的野花,野花依托的大片茵草,还有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茫茫苍苍的山林。

她的土屋背靠壁立的石山。土夯的泥墙有剥落的斑痕。房檐与墙交界的地方,好多处裸露着雨水冲刷的苍颜,像倒立的一带远山,有绵延起伏的山形。房檐上,有几片瓦块被风揭掉,还没修补。也许她就没想过要修补。椽子裸露的地方,墙体有明显的裂痕。左侧的窗户少去两块玻璃,空洞洞的。窗框的边,留有风破洞而入的印痕。右侧的窗户旁,垂挂着三串老玉米残梗。窗户下堆放着粗细不等的木材。一条黑狗,静卧在房门的青石中央,凝视着来来往往的登山人。

门前有一条通山的羊肠小路。小路外侧,开垦着一小片田地。田地界临溪涧的一角,长着一棵挺拔的核桃树。繁密的枝叶笼着满树的核桃颗儿,风影里飒飒翻动,珊珊可爱。她就在核桃树旁边,深深地弯下腰,一棵一棵地清除杂草。那些野草,肯定不是玉米田里第一拨疯长的。它们是后起之秀,依着春季雨水的优势,悄无声息地生长,在她打盹的眼眉底下疯狂地生长。

也许,雨天里,她根本没有睡觉。坐在屋檐下,青石墩儿上,盯着那些草叶,看它们通身的绿一点点膨胀,她的心也跟着膨胀起来。这些玉米苗儿,是她一个冬季节省出来的玉米粒儿。种下去,该是种植着一个冬天的希望吧。这巴掌大的一块山田,收获的也不外乎墙上的三挂玉米串,她却是那么精心地抚弄它们。她怎么能知道,山外的平野,有多少肥沃的田地被荒废?有多少饱满的粮粒被糟践?

你看,她穿戴的衣衫多么古朴,她挽起的发髻多么圆合,她躬下的腰背多么虔诚,她伸向草茎的手多么瘦削。她微屈着膝盖,左手拿着一把野草,左臂拐向怀中,肘子枕在左膝盖上。整个上半身的重量全落在左腿上。这样,她的右腿、右臂、右手便能自由地活动。她的`脸孔一直正对着土地,我们一行人从她身边嘻嘻哈哈地走过,她都没抬起头望一眼。我拿着相机,变换角度,对着她的侧身不停地闪光,她似乎没受到一丝惊扰,依旧拔着苗间的杂草,边拔边移动双脚。

她的沉静如同眼前的这座大山,即便飓风把满山梁的树木摇得东倒西歪,即便雪粒把每一道流动的山溪冷冻凝结,她也要保持一种恒久的姿势,与日月星辉争夺生存的空间。面对她的沉静,我只有捂住浮躁的心,收起相机,退至远处,悄悄地看她。她把除草的身姿种进我的心田,开始不停地生长。长过了核桃树的末梢,超越了屹立的山峰,站上高高的云端。我的心长满她的影子:她的手臂,她的脚掌,她纯色的衣衫,迎着她鼻息生长的苗儿,陪着她夜间数水声的黑狗,还有那间老旧不倒的土坯房屋……

我不清楚她的年龄,也难以看出她的年龄。也许她根本不记得自己的年龄。其实,年龄原本无关紧要。活80岁也罢,活50岁也罢,该去的时候终是要去的。就像天黑了天也会亮一样,人的一生来了走了,来来走走的,同这满山野的树木一般,死了就朽了,朽了下一棵树木也就长起来了。如果一个人永远活在这个世上,与土石活得一样久远,那么,地球何以承受得了这么繁密的人群挤挤挨挨地活着?所以,她的处乱不惊,更像是一种古老的生存哲学。所以,她选择了远离人群,活在一个土屋之中,活在几行玉米之间,活在溪水潺湲透明的山涧,活在一种纯自然的状态之中。

其实,她完全可以顺着小路走出大山,走进密密麻麻的人海。也许,她早已走过。或许她发现自己没法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存活,她被拳脚相加的争斗吓着了,于是,她选择了退回,退到更深的山林里去了。她天生就是山的孩子,水的乳儿,是林林总总的树木无法割舍的情缘。她吃的果子一定没有农药的侵蚀。她无须担心身体自内而外的腐烂。她的容颜一天天苍老,她的骨骼却是那么强健,她的血肉却是那么鲜活。如果有一天,她躺下去了,也会笑对着头顶的一线蓝天,感恩降生她的云雨,感恩养育她的大山,感恩那条流淌不息的瀑泉……

逆着溪流,我们一直向上。几次回头,她依然弯腰弓背,清除田间的杂草。我们这些大多素不相识的旅友,走进了更深的大山深处。嶙峋的乱石挡住我们的去路,有人走在前面,搬开石块,露出踩脚的位置,扶着我们过去。陡峭的地方,有人攀援上去。站定后,拉起一只只陌生的手掌,给他们攀登的力量。更陡滑的斜坡,有人绑住一根绳子。旅友们依次攀援,说一些鼓励的话。河中满是光滑的石块,一不小心就会跌入水涡。有人站在河的对岸,伸出长长的手臂。即使够不着,你也会踩稳当了,一步跨过去。这样的跨越,哪里只是一条河流,更是一条心界,是行走尘世被利欲隔离的心界啊!

吃午饭时,大家彼此坐在一起。即便从没碰过一次面,说过一句话,她也会递给你一根黄瓜,一片牛肉,一块蛋糕,一粒火红的圣女果。那种穿越陌生的眼神让你根本无法回绝她的盛情。你接过来,放进嘴里,咀嚼得有滋有味,她的脸上便会浮现出天使般的微笑。你的心也跟着灿烂起来。接下来的山路,即使疲累,你也会勇敢地向前,奔向溪流的源头,看浮动人影的山景是多么的葱绿通透。

这山,这水,这游动的人群,哪里还能看到被利欲熏透的浮心?可是,回归了物质世界的他们,为何又会变换一副面孔,让你辨不清哪里是本真,哪里是伪饰?

上一篇:江南大学教务处下一篇:高中电影活着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