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下的课时教学设计

2024-07-17

基于课程标准下的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基于课程标准下的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作者:赵睿  廖柏秋    邮编:400013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小学

Email:zhaorui611@eastday.com     电话:02363638176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一篇讲读课文,语句优美,也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学习这篇课文会让我们感受到充满童趣的夏天,感受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快乐的心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以游戏的方式复习生字词:摘荷叶    小朋友,你们瞧,圆圆的荷叶多漂亮呀!想得到它吗?只要你们能闯过生字关,把荷叶上的生字读准,读好,就能得到它!现在赶快练习吧。

3、出示课文插图:说说这幅图美在什么地方?

4、复习古诗《小池》:圆圆的荷叶绿得那么美,荷花开得那么美,孩子们你们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首古诗来赞美它吗?    齐背古诗《小池》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地感知课文,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把过去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联系起来,起到以旧带新的目的。)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谈话引入新课,提出本节课的要求:杨万里用诗歌展示他的才华,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要通过这节课向在座的所以老师展示我们小朋友的风采!展示什么呢?第一,展示我们小朋友读课文的水平;第二,展示我们小朋友写字的水平。有信心吗?

2、要把课文读好,首先要把字音(生回答:读准);再要把句子(生回答:读通);最后把意思(生回答:读懂)。

上节课,我们把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看你们能否把课文意思读懂?

出示问题: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几个小伙伴?⑵它们分别把荷叶当作了什么?

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

3、指名回答问题:

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几个小伙伴?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图

⑵小水珠把荷叶当作了什么?贴卡片,出示摇篮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和理解。

⑶小蜻蜓把荷叶当作了什么?出示飞机场的图片,再让学生贴卡片。

⑷小青蛙、小鱼儿把荷叶当作了什么?让学生先用完整的话说,再贴卡片。

⑸四个调皮的小伙伴分别把荷叶当作了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那么,它们是怎样在荷叶上玩的?    学生读课文找4个动词。再指名用完整的话回答,做动作,贴卡片。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以学生的阅读为主,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感情朗读,体会感悟

1、师生合作引读课文并配上音乐:看来,小朋友把课文读懂了,现在老师也想读读课文,和你们一起进行比赛,好吗?要想赛过老师,你们的眼睛可要盯好大屏幕,注意老师的手势,看谁接得好!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小水珠在圆圆的荷叶上滚来滚去,小水珠说:……

荷叶圆圆的,平平的,就像飞机场,小蜻蜓说:……

荷叶圆圆的,就像圆圆的歌台,小青蛙在荷叶上兴高采烈地跳来跳去,小青蛙说:……

荷叶圆圆的,就像一把撑开的凉伞,为小鱼儿挡住了刺眼的阳光,小鱼儿说:……

2、小朋友读得非常流利,老师觉得大家读课文再加把劲就更感人了。课文给我们介绍了4个小伙伴,你喜欢谁就读那部分课文。一会儿,你就把你喜欢的小伙伴介绍给大家,并把你喜欢的课文读给大家听,让大家评一评你的声音是否洪亮,有没有适当的动作和表情。

学生自己练习。

3、出示头饰:老师这里有4顶神奇的帽子,是什么呢?    生回答    它们可神奇了,只要你戴上它就能变成这个小伙伴。

谁喜欢小水珠?指名戴上,现在你戴上小水珠的头饰就变成谁了?想想,小水珠的声音、动作、表情是怎样的?     生走上台   你把荷叶当作摇篮玩得开心吗?现在就请你表演,下面的小观众注意听他是否把高兴的心情读出来,有没有动作和表情。表演,生评价。

谁喜欢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指名3个同时上台,戴上头饰,你们在荷叶上玩得开心吗?那你们也要把高兴的心情读出来。现在你们想一想,该怎样出场,怎么读,怎么做动作。分别表演,师生合作相互评议。

其他小朋友想来表演吗?现在老师请刚才四位同学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朗读,表演。一会我们进行比赛,看谁最会表演。       学生分组练习。分组上台表演。

4、指导背诵:根据板书背诵课文,齐背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进一步读好,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拓展延伸:

圆圆的荷叶绿得可爱,它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带来了欢乐。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到另一个很美的地方--荷花池,想去看看吗?

出示数张荷花图片,图片上有成语,诗词句。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成语、诗句,并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提高人文素质,并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课内外知识的贯通。)

五、指导书写:

小朋友刚才欣赏了很美很美的图片,背了一篇很美很美的课文,那么,你们还能写出很美很美的字吗?

出示“叶”和“机”,观察结构,说说要写好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什么?

现在我们看看“叶”,怎样摆才好看?范写,学生描红,作业展示,评议。

出示“机”,说说要写好这个字,你要提醒大家哪一笔?范写,学生描红,作业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字型掌握汉字的结构,养成写好汉字的习惯。)

六、作业:

画画写写:荷叶是我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讲述荷叶是我的……的基础上,再修改图画,写出句子,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与兴趣,避免学生将来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

作者邮箱: zhaorui611@eastday.com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下册《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基于课程标准下的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在历史学习中,有许多有分歧的观点、认识,或矛盾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教师要善于抓住可疑之处求疑,发动学生讨论解疑,触发其创新思维的灵感。

1)通过课文本身所包含的矛盾实事创设讨论情境,引发学生创新。例如:在学完《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一课后提问:“为什么掌权的少数民族首领孝文帝却要向被统治的汉人学习?”这个问题激发了大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各组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人认为:鲜卑族人少,却又是统治者,他们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不把汉人放在眼里,时间长了容易被孤立和推翻;有的认为:鲜卑人入主中原后已经摆脱了游牧而过起了农耕生活,所以不得不学习汉族;有的认为:北方已经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各民族都在互相学习,鲜卑人学习汉人也是身不由己;有的认为:鲜卑族虽然军事强大,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一个国家的强盛不能仅仅建立在军事上;也有的认为:只有军事上的强大,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做支撑,北魏的统治是很难长治久安的。孝文帝学习汉人是从长远打算……通过探索,学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同时经过老师引导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勇武并不意味着先进,不管处在多有利的位置上,只要落后就必须学习,不然,早晚会被淘汰,这是历史的规律。从而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活跃性。

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矛盾,组织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在讨论中探索,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如:我在讲完《戊戌变法》一节时,这样设计提问: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各面临怎样的社会危机?两国为挽救危机各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学生通过对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分析讨论,就会发现中日在19世纪下半期都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中国之所以未能象日本那样摆脱危机成为亚洲的强国,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通过集体探索,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精密性和活跃性。

3)利用不同人物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而产生的矛盾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发学生讨论。如:我在讲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时举了一个例子:在广东国民政府第二次东征时,陈赓在战场严重失利时刻,曾帮助蒋介石脱离险境。延安整风时,康生对陈赓说:“当年,如果你不救蒋介石的命,不就可以少打这么多仗了吗?”陈赓坦然地答道:“当时,如果蒋介石死了,不就成了烈士了吗?”要求学生结合史实评价两人的观点。问题一出,立即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大家通过分析,不仅辩明了正误,而且掌握了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评价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培养了学生勤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设计冲突,诱发议论,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特性

我们的教学不但要在可疑处求疑,还须在看来没有疑义的地方求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其创新思维的火花。我们可以通过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激发矛盾的产生,诱发学生议论。例如:许多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出现,看似偶然,实为必然。如果我们把其必然性大讲、特讲,学生未必买帐,不如顺水推舟,假定其偶然因素不存在,让学生在偶然与必然的冲突中权衡,诱发其议论。如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时,我提出:“假如没有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讲“五四”运动时,我提问:“假如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上的失败,‘五四’运动还会爆发吗?”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白一战的发生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产物,也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扩充军备的结果。“五四”运动则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十月革命的推动等诸因素作用下的必然之举,进而使学生弄清历史发展的必然。通过讨论,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独特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增强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再现冲突,挑起争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和广阔性

历史本身具有过去性、不可重复性,我们不可能像物理化学那样用实验去验证它的结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角色地扮演模拟历史,让学生“亲历其域”,“触景生情”而感悟历史。因此,在讨论题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分别扮演有冲突的各方,再现历史,挑起争论,使学生在争论或辩论中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并在整个过程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才能。

如:在《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一课中,当讲完宋金义和之后,我让学生分别站在当年主战派、投降派和人民的立场上,分角色讨论他们“主战”或“主和”的原因。学生结合史料和已掌握的史实进行了大胆深入地推理和想象,并把自己深入到所扮演的角色中,去体验古人所处境况所具有的思想感情,达到与古人沟通,并与之产生共鸣。讨论中,站在“主战派”一方的代表从条约内容出发,逐条剖析其危害,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个要识记内容的印象;站在“人民”一方的代表,则从战争的灾难入手层层分析,大胆联想、推理,各方代表的语言也同时加深了同学们对战争的破坏性和和平的重要性理解;而站在“投降派”一方代表的分析论证,更是活生生的勾勒出投降派的丑恶嘴脸,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使讨论出人意料演变为辩论。通过辩论,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广阔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3.基于课程标准下的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G633.34

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该如何教学是一线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写作等问题予以探讨。

一、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發和培养

对初中生写作兴趣的重视和培养,对于其自主的投入语文写作是十分有益的,从传统写作教学中总结经验,结合兴趣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鼓励学生自主命题作文,并通过评比给予奖励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自主意识,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应当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喜欢的题目的作文写作,并鼓励学生将成熟的作文进行投稿,积极的参加各项作文比赛,一旦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奖,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更强的激发。学生创作的作文还可以在校园内部展开评比,例如演讲比赛、黑板报等,对于优秀的作文给予一定的奖励,促进所有学生的作文写作积极性。

(二)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大都只是由教师对作文进行讲解,很少由学生来阐述其作文的思想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下强调要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有必要在作文教学中通过讨论会、演讲等形式积极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将其写作初衷和意图表达出来,让老师和其他同学给予更加全面的评价和意见,也让其他学生从中吸取心得体会,从而为自己的作文提高奠定思想基础。通过这样丰富的课堂形式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还包括尊重和引导学生的作文创作思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在传统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对作文有着诸多方面的严格限制,包括体裁、内容、格式、字数等等,新课改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包括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包括在作文写作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写作特点,由于在现代生活中初中生所能接触到的事物越来越丰富,初中生在作文写作中往往也会有很多新鲜独到的视角,也会选择或形成自己喜欢的风格,对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写作创造能力。

二、开展实践教学,注重积累

初中语文作文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期,不再是小学语文作文简单的流水账式记叙,也还未达到成熟的论述文章水平,这一阶段的教学是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初中语文老师要做好引导,按照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作文要结合实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来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初中语文作文需要结合实际,在实践中观察并形成各种素材,再通过作文写作的方式进行加工创造,作文写作成果的水平高低与学生所掌握的素材、资料丰富程度以及文学功底都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写作素材和资料积累,鼓励学生在课外大量地阅读,适当地给学生指引阅读的方向,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中自己最为喜欢的句子并做简要的品析,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这样一来,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中,学生定会在平时的习作中尽力模仿,在模仿中提高。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开展一节阅读交流课,让学生在课上介绍自己在近期阅读著作或是自己所摘录的最好的句子、段落,给优秀的学生一定的奖励,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通过这样的长期的积累,可以使学生掌握的实践资料和文学功底都有一定的提升。

在实践中开展作文教学还可以通过日记、课外小组互动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日记来训练学生自主的写作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通过小组互动学习来促进写作的交流,扩展思维,对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益的,这也符合了新课改教学贴近实际的要求。实践教学还包括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从而将其观察到的事物和观察体会融入到作文写作中,这样的写作将更有生命力和意义,写作水平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实践是语文作文的源泉,只要能够在实践中用心观察和感受,将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通过作文写作描述和抒发出来就能使作文更加富有生命力。

三、教师要对初中生的写作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

无论课程标准如何变化,教学始终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的,但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从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解放出来。过去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通过教师选定作文题目,并进行分析后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分析思路进行格式化的写作,写出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阅也是按照是否符合思路进行评分。这种作文教学方法是十分不可取的,不但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维,也限制了写作水平。新课改标准下,语文教师需要做到是的正确的积极有效的引导,首先在作文题目选定后,教师不要急于读题目进行分析,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分析解读,要调动学生对写作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之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写作,对于观点相同或相近的同学结合成一组,进行自主的作文写作。在对作文进行评阅的环节上,教师要掌握好技巧,对于写作技巧等问题的分析要尽量与语文课程内容进行结合,这样不但能够教会学生写作技巧的应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找到相应的依据和实例,对学生学习语文课文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作文评阅的环节,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进行互相的评价和讨论,在小组互评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看到其他同学的作文,从中也能够发现自身作文的不足,这对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活力。

除了以上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还可以进行其他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四、结语

作文写作能力对初中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具有深远影响,培养初中生作文写作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与安排,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要求,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践教学以及教师的正确引导等方式来促进初中生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琴.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J].文理导航,2012(3)

4.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 篇四

摘要:在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习作的指导下,我尝试着新的教学习作观,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交流,充分地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乐于动笔,写作能力有很大地提高,习作教学上我取得了事办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树叶贴画、见闻感受、习作方法、米粒画、展示自我

文献:语文课程标准、叶圣陶的关于习作修改的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在习作教学中,根据这样的标准,我尝试着以下做法:

一、亲身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获取作文素材,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生活是作文之本。《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素材。”每逢秋季学校开学后一段时间,我让学生先观赏各种树叶的形状和颜色,再带领学生有计划地采集各种树叶,比如:冬青树叶、杨树叶、柳树叶、柏树叶等,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作文素材,然后在班上作树叶贴画的指导,比如我用一片大点儿的冬青树叶做身子,再用8片很小的冬青树叶做头、爪子、尾巴用双面胶贴成一只可爱的小乌龟。我在引导学生用柏树叶、冬青树叶贴长颈鹿等小动物,学生边听边做贴画,积极性可高了,有的小组合作,用树叶贴出了各种各样的新奇的贴画,什么《小金鱼找妈妈》,什么《小鹿找朋友》、《龟鱼的对话》、《聪明的小刺猬》、《龟兔赛跑》、《坐井观天》等。我再按照贴画让学生发挥想象写成作文,一篇篇作文想象丰富,词语丰富,语句优美,好极了,这样的树叶贴画即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促成了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比老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作文,起到的效果好上几倍。

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 想像。

去年秋季新学期开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学校的景点,先积累作文素材,如:写《美丽的光明学校》,我特别强调要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如一位同学在《玉波池》中写道“瞧,那一个个翠绿的睡莲叶,像一个个马蹄。而睡莲花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朝天怒放;花的颜色美极了,白的花似雪,粉的花似霞。池里的鱼儿像一群群快乐的小孩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一位王晓航同学在《秋雨》写:今天,老师让我们观赏秋雨,大家撑着雨伞陆续来到校园,五颜六色的雨伞像一个个伞花,衬着淅淅沥沥的秋雨,给校园增添了色彩斑斓的颜色。细细的秋雨远看就像一根根透明的线,落在地上,近看就像一颗颗珍珠滚落到小水坑里。一会儿,起风了,秋雨又像一群群漂亮的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大家蹲下来摸摸雨水,哇,好清凉啊,仰起头,张开嘴,品尝一下秋雨点的味道,凉丝丝的甜蜜蜜的。尽管学生的见闻和感受各不相同,但是写出来的都是他们的真实表达。

三、指导作文,掌握方法。

过去我让学生习作时,板书作文题目后,开始让学生写作,作文本交上一改,学生写得不分层次,中心句表达不清,改作文改得我头疼,叫人心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习作得让学生有一定的习作技巧,有好的习作方法,写作就事倍功半,写作方法我从以下八方面指导:

(一)、写作文时,我强调学生要把句子写具体,用上数量词、的字结构、地字结构即一定的修饰成分,也就是平时让学生做的扩句训练,如:火红的太阳慢慢地从东方升起。

(二)、把句子写优美要多用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反问句等修辞手法。如:《秋雨》写道:“早上,天空下着蒙蒙细雨,那雨就像数不完的针落地,凉丝丝的,可又像是天上下了小珍珠,不一会儿,雨下得越来越大,像多个珠子帘散了一样落在地上,地上水的颜色深了一层。”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比起干巴巴的句子好多了。

(三)、我让学生写场面描写或活动时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如:一位同学在《除夕之夜》中描写的烟花“满天的烟花,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绽放的礼花,有的像盛开的大菊花,还有的像满天的小星星。”这样的作文写出来一定很美。

(四)、我也让学生学会按顺序写作,即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或用顺序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进行片段写作,比如:写自己喜欢的小物品《文具盒》等。

(五)、我非常重视文章的层次训练,强调段落开头使用总句写作,如用总分关系写一段话。“今天天气真冷啊。寒风像针一样刺着我,冻得我的手都红了,我搓搓手,跺跺脚,用嘴里的哈气来暖手。早上,我去刷碗时,碗上的小水珠几乎要变成小冰珠。我赶紧回教室,放下碗,再一次用嘴里的热气哈着手。”

(六)、我平时让学生准确地使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强调在写人、物、想象作文时用上以上描写,使描写的人、物形象、具体,内容丰富。

(七)、我在平时习作时让学生学会合理的想象。在写作文时,我常常鼓励学生恰当地想象或联想,如:米粒画作文、续编写作文、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会更新奇,更富有创意,收到的习作效果很好。(八)、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很重视语文课的范文学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让学生学会仿写作文,这样的做法,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四、重视作文批改,乐于动笔。

学生写完作文,教师要参与批改,不能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要知道享受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作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应当在作文批改中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所以,我在批改作文时,因人而异给学生鼓励,评语要中肯、适当,对待后进生,要让学生能体会习作的优点所在。如:“你这个词语用得好,这个句子 用得妙!你的选材很新,你真是一个生活有心人......”这样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使其保持积极的写作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而对优等生,则使学生在自我欣赏的基础上,鼓励自我完善,从语言、标点、篇章结构上逐步提高。如“这里 的排比句写得具体生动,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你的观察力真好,能引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你的像象真丰富,思维空间很大!”,“这段话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真棒”等。另外,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让他们互相修改文章。因为“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叶圣陶。

五、小结:要扎实提高学生的水平需要: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2、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

3、教会学生谋篇布局。

4、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5、强调表达真情实感。

六、展示自我,积极发表文章。

抓住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在2001年的第一届、2012年的第二届、2013年的第三届全国“成龙杯”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我让学生积极参赛,三次共计投稿150余篇,充分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在2012年12月《 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中投稿54篇,24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学生面对自己的获奖证书,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

我经过语文课程标准下的习作指导,收益颇多,习作教学教得轻松,学生写作写得快乐,我看着学生写的一篇篇优美的习作,我感到由衷的喜悦,因为我在习作的课程改革中,尝到了甜头。

5.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作文教学 篇五

内容摘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之一,特别是目前的高考改革,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更是肩负着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基础的重担。但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学生兴趣冷淡化、作文内容虚假化、作文形式套路化、作文目的功利化等问题,造成这样的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当前作文教学走的还是老路子,应试教学,只重视课堂教学、轻生活积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作前指导、轻作后讲评,重共性、轻个性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目的、任务重新作了定位。其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那么,怎样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开展作文教学呢?本文在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现状,并作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究。提出了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以现实生活需要为作文能力培养目标,努力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作文教学

一.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小学作文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虽然国内的教育者没有间断对作文教学的研究,但最终没有形成完整的高效的作文教学体系。中央教科所自由研究员和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等同志,针对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着的“为考而教” “为考而学”的倾向,提出了“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的主张,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此外,作文教学还存在着派系之争,如,包全仁的序列作文;李吉林教授的情境作文;滕昭蓉老师的童话引路教学;吴立岗的层次性作文;最近一些教育专家提出生活作文,等等,作文教学可以说众说纷纭。这些学说为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提供了参考的价值。现分析当前作文教学主要问题有:

1.对教材的教程过于依赖

教材是作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参照,但教材仅仅是个例子,受地方文化、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有的内容未必符合本地区学生实际的作文需要(如教材版本的不同),另外教材改革比较滞后,多年反复地训练同样的题材或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节,使作文教学缺乏了创新的个性。

2.沿袭套路,框架式章法指导

目前的作文教学仍然没有摆脱老框架,依然的强调作文的方法与技巧,讲究语言表达的艺术,讲究文章结构的严紧。我们认为作文章法是重要的,但对小学作文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小学作文要适合儿童的作文心理,符合儿童的语言的发展规律。儿童怎么想就要他们怎么说,让他们“对写话有兴趣”(第一阶段),“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第二阶段)

3.教学环境受限,偏隅课堂教学指导

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多数教师除了利用教学计划的课时外,很少把作文教学拓展到课外,更缺乏在生活中指导作文。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没有生活也就缺少了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积累,边生活边写作,这是作文教学的最佳出路。要让学生建立生活与写作的联系,就要先明确写作目的,然后指向生活,再由生活回归写作。

4.说教过重,抹杀儿童作文的思想意识

作文就是表达,作文内容应该反映的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态度,然而受正统的思想意识的影响,要求学生作文必须反映积极的并有一定的价值取向的内容,或者我们总用成人的思想去量度学生的意识,那么也就在某种程度作文真的成了“作” 文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的世界是天真的,他们对事物往往是感性的认识,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思想意识。

5.作文教学没有和其他学科以及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课堂是生活,但生活不仅仅是课堂

我们一直把作文教学作为独立的体系来教学,为了学生作文而进行作文教学。其实作文的形式的无处不在,作文教学也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专利,应该和其他学科密切的结合起来,如一节音乐课就可以是学生作文的最好素材。实践活动更是学生作文不竭的资源,一次游戏,一次游园,一次参观,一次访问,都可以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作文教学不必按着教材的计划来进行,作文教学应该是开放的,随机的,生成的,要不断创新作文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的界定和意义

首先,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以前的作文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的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要走进生活,关注现实,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求学生能自由地表达真情实感。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作文反映出他们在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表达能力、阅读量、知识面、写字、人格等多方面的情况。作为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写作教学对打好学生的写作基础,以及打好语文素养的基础,有着特殊意义。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的策略

1、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

如果把学生比作小鸟,那么,我们的作文应该是一片天空,让学生在天空中开心地自由翱翔,而兴趣就是他们翱翔的最大动力。在学生初学写作的时候,教师要关注学生兴趣的焦点,不要定条条框框,应以新激趣,以疑激趣,以奇激趣,以美激趣,让学生之间多交流,通过交流找到共同兴趣。因为有了共同的兴趣,学生才能有更深的感受,而且在交流写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交流需要,是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需要。同时,教师要降低写作初始阶段的难度,这样提供了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

例如我们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会学生作文。儿童有好奇、好玩、好动的特点,应顺应儿童的心理,构建作文过程。游戏活动是他们的乐园,游戏不仅使他们情绪盎然,而且感悟深刻,他们乐于把游戏的过程介绍给他人,乐于把游戏的情趣表达出来与他人共享。例如开展一些班队活动“掰手腕”、“下象棋”等竞赛。

2、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其想像思维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经过夸张和变形的世界,他们的思维常有很强的想象性和幻想性,对所见的事物都带上主观色彩。教师要引导他们细心观察和体验生活,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去心去感受,多创造机会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捕捉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最有意思的事物和感受。有了这些感知的基础,写作时就能顺手拈来了。

在《新课标》中,多次明确提出了作文课要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第一学段提出“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提出“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觉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则进一步提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由此可见,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是《新课标》对作文课的一项重要要求。

3、要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新课标》第三阶段中也指出作文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表明,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的 3 重要策略。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思想开放,内容开放,形式开放”,提倡开放性写作、个性化写作、创意性写作。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爱写的内容。让学生的心灵松绑,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无拘无束的驰骋思维。当然,在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也要落实基本的写作规范。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正确引导。在这方面,笔者主要取用的是从写周记(日记)入手,因为周记(日记)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感受,学生也乐于在周记(日记)里和老师沟通,因为“写之皆心话,下笔如流水”。

在写作过程中,不但要鼓励学生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不人云亦云,还要强调个性化地表情达意,创意性地表达,而不总是“帮助孤寡老人挑水,帮老大爷推煤车,下雨后回教室关窗户,老师为了帮自己补习而病倒……”。“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殊的视角、独立的见解和独特感受,教师不能抹杀儿童作文的思想意识。

4、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写作从审题、立意、构建、草拟、修改、成文,都是一个实践过程。《新课标》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落实这一理念,我们首先要把修改的权利分配给学生,那种越俎代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修改,启发学生想改,肯改,乐改。同时,教师也要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自我检查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修改作文,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取用以下的方法:

念读修改:通过朗读自己的作文,容易发现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等问题,是修改作文的一个好办法,也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示范性修改:通过集体评议,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起示范性教育。肖复兴在回忆当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的作文《一幅画像》时仍记忆犹新,原因就在于叶圣陶先生确实改得好。

自改和互改,展示和交流:,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作文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通过自改和互改,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流传千古,妇孺皆懂,也缘于一改再改。

5、要加强写作与阅读、与口语交际的联系

“凡作文,须要胸中有万卷书的根柢”。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师,能在文章中纵横捭阖,广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览、勤读。大文豪鲁迅说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 4 得和方法。” 《新课标》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加以量化:“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列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下笔如有神”。

口语交际是口头表达和交流的训习,它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有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所谓“我手写我的口”,所以,结合口语交际,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话和习作,把听、说、读、写紧密结合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要加强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很多动笔的机会,如生活小调查、资料搜集等,要重视这些实践性的机会,认真指导学生写作。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合作过程: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及学生和社会的接触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合作意识。

过去的作文教学多独立少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狭隘起来。现在强调,作文也应体现对话的过程。学生对问题、对事物、对现象的理解,需要有一个交流的过程,通过讨论各自的见解,相互促进,相互启迪,相互沟通,从而更好地学会表达语言。例如让学生观察和讨论“圆”是什么,代表什么,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通过交流,打开了思路,激发了写作欲望。

此外,人与人的交往,使学生对现实、对生活、对价值的认识不断的改变和加深,让学生把社会的体验表达出来,这就走向了与做人相结合的道路。社会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是做事态度的交往,是价值取向的交往,因此作文应重视学生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例如我们学校多次和珠三角地区的学生搞联欢,帮助学生结对子,相互感受各自的生活。在这个交往的过程中,学生有着独特的体验,也愿意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既反映了作文的真实,又反映了人生的态度。

故此,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自然,面向未来,实现内容选材的综合性、多样性、人文性。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和谐、宽松的作文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自我,削除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增强他们的信心,努力创造出良好的创造性作文的氛围。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里力。因此,作文内容和训练形式应符合学生内心的需要,让孩子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表达愿意表达的情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重视语言的积累,多种方式汲取

“文言无采,行而不远”,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文章如同嚼蜡。虽然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主张文体自由,表达形式自由,但不等于忽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一个好字好词,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大家所熟知王昌龄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各东流”等佳句。在各个学段里《新课标》对语言积累也有不同的要求,并具有递进性,这些要求都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积累才能更好的作文实践。

积累语言的主要方式有课堂积累、课外文本阅读、网络浏览等。

3、注重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写作特长

“一花开放不是春”,教学要充分注意学生的整体性和个体性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人程度、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在习作要求时,教师不应“求全责备”,而应针对不同的要求,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充分调动每位学生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推动整体素质的提高。

4、重视信息反馈,重视评改的实效。

信息反馈是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能够及时高速学习方法,弥补知识缺陷,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因势利导,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写作信息的反馈主要是体现在文章的评改,在上述各种方式的评改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自我修改、相互修改的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修改方法等。引导学生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6.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篇六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美术鉴赏能力,使他们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关键词】: 美术鉴赏 审美

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赋予美术鉴赏教学新的任务和要求。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也就是说,对于高的学生来讲,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学习,他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的美术技能,比如起码的描绘能力,设计和制作能力,现代媒体技术能力,美术欣赏能力,将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继续学习提供帮助。在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需要运用多种美术方面的能力。我参加了近几年暑期省教育厅举办的骨干教师美术新课程培训,教了几年高中年级美术鉴赏课,有了一些实践和经验,在这里,我想通过自己的上课感受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在课前要精心准备

1、教师根据将要学习的内容用相关的美术作品及资料引发学生对题材的关心,引导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准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

2、提高备课质量。作为高中美术教师在关注教育改革的同时,也应密切关注美术的演变与发展,要开展《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所倡导的美术教学活动,需要美术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其中包括美术理论方面的素养、鉴赏美术作品的素养等。丰富的美术史理论知识。高中美术鉴赏课涉及到大量的中西美术史知识,教师必须做到所有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这些是备课的基础,加强了备课,才能驾驭教材,才能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重点,安排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各个教学环节能顺利的进行,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备课很重要,我们可以充分积累教学设计,教学经验和教学素材。不备课会造成教师课堂术语表达不准确,提问方式不恰当,教师讲课的随意性。这种不严谨的教学是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备课,不要凭经验去上课。

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的好坏,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也就是决定了教学目标是否能够顺利的实现。高中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表现客观世界,传达内心思想、情感为主的美术创作活动。第二类是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侧重设计、工艺方面的美术创作活动。由于这两大类型的美术创作活动的过程有所不同。因此,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指导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创设有新意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前提。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术教学新课的导入的方法很多。例如在我讲到人物画这一课时,我在讲课之前,让两个学生到讲台演示人物画的常用创作手段——面对面写生,并提问“如果让你来画这位同学,你会如何表现?”同学感觉新鲜,津津乐道,然后我把写生的一幅4尺大小的人物画挂在教室,学生从未看过如此大而且近距离观看的写意人物画。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在介绍《步辇图》等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内容、思想感情、有关历史故事,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背后还有丰富有趣的内容。在讲到玉器鉴赏我先给学生讲述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故事,在讲到青铜器艺术鉴赏时用“楚王问鼎”来导入教学内容。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要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新课讲解要有亮点。普通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智力发展程度较高,一般而言,普通高中学生会更注重理解而不去死记硬背,更注重自我理解和判断。审美意识有所增加。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思维。在学生印象中美术课就是以老师画,学生临摹这样的方式进行的。一节课下来一看分不清谁谁的作业,而现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对于高中学生来讲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学习,他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例如“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是爱与美的女神”学生的思维就会就此而止。如果变成问题“你觉得如果把她的手臂复原应该是怎样的?”这样就能启动学生思维。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一个道理:思维止与结论,而起于问题。《马踏匈奴》这一作品,先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的一段场面。然后提问“这一作品为谁设计?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一下就能想到问题答案。学生思维扩展开来。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大量图片,这个特点就使得美术鉴赏的教学,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多的需要多媒体电脑课件来辅助教学。如果一节课让学生看书上的图片,全由教师捧着书本在讲、在介绍作品,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听得昏昏欲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在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用课件上课基本上取代“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老式课堂教学。一件准备充分制作精美的课件能让学生目不暇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让课堂效率有所提高,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书上没有的作品内容,让学生有新鲜感。从而让上好美术鉴赏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充分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我们学生80%来自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让农村美术教育有着无限地就地取材的机会。端午节、元宵节、等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富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为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很有必要的。例如讲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这一章节,玉石文化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学生比较生疏,平时的关注程度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品种有相当的差距。馆内可以有许多学生从未见过的工艺品。再者,邳州有许多玉器加工厂可以让学生实地考察这是很有必要的。同学们对这些有如此悠久历史的工艺品及人类如此灿烂的文化所吸引。可以树立起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观念。此外,高中美术教师应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本土文化,树立为促进我国的美术事业乃至文化事业而努力的志向。

5、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到中国民间美术鉴赏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到农村、集市中去搜集旧的剪纸、年画、民间玩具等,邳州是剪纸之乡,学校走廊橱窗展示好多剪纸图片,如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亲眼见到民间艺人熟练的剪纸工夫,也可以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我们就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这些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兴趣大增,又是最生动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如果一节课的学习基本由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我觉得是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许多学生懒于动口,阐述自己的观点更是“无言以对”往往用“不知道”来回答,长期下去,学生会形成你讲我听,不想动脑的惰性。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观点来描述、分析、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应该多鼓励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6、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美术鉴赏能力是由这几大因素构成:艺术修养、文化知识、社会生活经验、理论水平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以上因素加强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为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我们的美术鉴赏教学也应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在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用形、色、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过程中,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构思、探索表现的方法。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必须经过教育。”即使在传授美术技术的时候,也一定要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

三、因材施教

我们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中学,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对“美术”概念还停留在“美术就是画画”的水平上。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上美术课就是随便画一张画交了就行了。到了初中阶段由于作业多文化课压力较大,美术课基本没有,许多基本的美术概念、术语、现象、作品都不了解。我们在上课时面对一幅作品,有的同学熟悉的脱口而出它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内容等,有的同学一概不知,根本没有见过。这样会让教学难度增加,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我采取先让熟悉作品的同学先介绍作品再由我补充。再提供一些学生都陌生的作品,让学生讨论、评述、判断进而达到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这样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也可让教学效果显著。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高中美术教师,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特点,不断去钻研、探讨、思考,主动大胆开展美术鉴赏教学,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新课改对我们的希望。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的真实感受,而且还要善于动脑,善于总结,一定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鉴赏方法来的。【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3月

7.基于课程标准下的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一、反思:初中英语Reading第二课时课堂教学的现状

笔者听了许多Reading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 也做了一些调查。大体上, Reading第二课时教学呈现如下特点:

1. 让学生自习, 到文中寻找短语和知识点, 课上再进行狂轰猛炸式的语言点讲解, 最后再辅以一系列的练习。这种方式最后得到的教学效果反馈自然不会差。

2. 让学生背课文, 给学生整堂课的时间去背Reading的内容。由于第一课时已经进行了内容梳理, 教师在第二课时只是让学生单纯地去背。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到组长那儿背, 组长再相互背。这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能够回忆课文基本内容, 方便教师在课文的基础上剥离知识点、语言点。

3. 由于教育技术跟不上, 目前许多学校实现不了翻转课堂。教师让学生对着课辅资料, 逐个理解重点和难点。如果遇到不会的, 请组长写到黑板上, 由教师对难点进行扩充。学生则将知识点进行二次整合, 记到课堂笔记本上, 以后的复习就以这个笔记本为蓝本。

客观来说, 这三种Reading第二课时的教学模式都注意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再“满堂灌”, 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但这种脱离了语境的教学是否科学呢?学生在识记之余, 是否会运用呢?雅斯贝尔斯说:“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这三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精神状况进行过考量吗?

初中的Reading文本本身带有很强的故事性, 但这三种模式均未呈现出这一特性——既没有文本之外的故事, 也没有课本之外的学生的故事。这种没有温度、没有趣味的课堂, 就算知识总结得再到位, 也无法带着画面持久地植入学生的脑海。

雅斯贝尔斯认为, 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为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在教学中探索三“s”原则下的Reading第二课时教学。

二、探寻:三“s”框架下的Reading第二课时的教学策略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下的三“s”应该是融为一体的。

1.Science (科学性) :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 不一味地灌输知识点, 而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开启他们心灵成长的渠道。Read-ing第二课时其实是一个整体, 要将知识和情境结合起来, 让学生充分享受故事内外的乐趣。

2. Story (故事性) :Reading环节以故事居多。在Reading第二课时, 应该在故事里呈现知识点, 呈现问题, 呈现运用。由故事衍生出的思考是鲜活的, 也是科学的。

3. Spirit (精神性) 在讲故事的同时, 还要注意到学生灵魂的成长。要在无痕的教育里, 让学生用有限的词汇表达自己的精神修养。

只有将三“s”融为一体的课堂才是有信仰的课堂, 学生才能将所学知识和技巧加以运用, 扩充思考, 与心灵对话。

三、实践:重建故事、塑造精神、体现科学的一堂实例课

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一框架下的Reading第二课时教学, 笔者以9A Reading 2的一堂课为例, 进行适当的阐述和剖解。

首先, 笔者先让学生观看谭盾的影像资料, 并“Use the phrases below to retell Tan Dun’s story”。在复述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掌握重点词汇。这是一种入心的慢慢渗透, 学生讲述着别人的故事, 触动着自己的心灵。

然后, 笔者提出任务:“Share your successful story: Through hard work, what did you succeed in...?”让学生讲述自己关于成功的故事, 从学生心灵深处去汲取材料。笔者将可以运用到的重点词汇写在黑板上, 由学生自由选择, 将自己的情感、学到的词汇、语法点以及重难点作为有机成分融入到故事中。此外, 教师享受了学生的故事, 心灵也受到洗礼, 这是心灵共生的课堂。

最后, 笔者提问:“What can we learn from others’story?”这个问题已经跳出了文本。学生同样可以用学到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身边的人和事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对于表达中的语法错误, 笔者和组长可以在过程中进行校正。这种带着情感的句式和带着故事的语法更具科学性。正如赞科夫所言:“教学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 教师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有真切的情感体验。”

8.新课程标准下的分层教学 篇八

关键词: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数学

“分层教学”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差异性, 把一个班级或几个班级中的学生按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按照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旨在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发展。

“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业水平,认知能力、智力水平之间的差异,根据掌握学习、继续进步等教学原则,为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公正的机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

1.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

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和个性特征上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及生理方面。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布鲁姆提出的“掌握数学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的继续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将变得十分相近。而分层教学正是实现他的“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的理论构想的有效手段。

下面就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三类课型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同仁共免。

(一)新授课型:

新授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已知识的基础上,探究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准确定位的前提下,要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研究、探究,使学生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新授课中,我们主要采用学案导学法。

下面以“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学案为例作说明。

学习目标:

1、理解两个平面平行的定义。

2、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及简单的应用。

问题设置:

1、公理2告诉我们,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必相交于过这个公共点的一条直线,那么如果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那么它们可能的位置关系是什么?你能给出它的定义吗?

2、如果两个平面平行,凭你的直觉或生活常识能得出些什么结论?(尽可能多地给出你的结论,尽量给出证明)

以下是学生得出的结论:(1)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2)如果两个平面平行,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3)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和第三个平面相交,所得到的两条交线平行;(4)一条直线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相交(垂直),那么它必与另一个平面相交(垂直);(5)一个平面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相交(垂直),那么它必与另一个平面相交(垂直);(6)一个平面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行,那么它必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3、既然两个平面平行有如此多优越的性质,那么判定两个平面平行就显得十分关键,凭你的直觉或生活经验,满足哪些条件就能判定两个平面平行?(尽可能多地给出你的结论,尽量给出证明)

以下是学生的结论:(1)如果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2)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3)如果一個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4)如果两个平面都垂直于一条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5)如果两个平面都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6)如果一个平面内不同的三点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4、以上结论是否可靠,你能证明或否定吗?(可以讨论、研究)。

上述设计打破了教材的“概念——判定——性质”的逻辑结构。采用问题1,改给出定义为自主建构定义,而且各层次学生都能解决。而问题2、问题3采用开放性的命题,同时只需要学生凭借直觉和生活经验得出结论,不要求证明,这给留给学生广阔的空间。从教学实际情况看,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并且人人都能给出至少一个结论(不论是否正确)。而且这种处理方式也符合新课程“直觉感知,知觉判断”的理念。要完全解决问题4,要求是很高的,但是问题2中的结论(1)、(2)、(3)、(6)和问题3中的结论(1)、(2)的层次较低,学生基本都能解决。问题3中的结论(5)、(6)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模型给予否定。其余的结论则由水平较高的同学尝试解决,教师点评、讲解相结合完成。

知识结构和方法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十分明显,这里不再赘述。

(二)习题课和复习课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习题教学和复习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习题课和复习课的效率很低。就其原因,一方面,教师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以下简称“三基”)之间的差异,搞“一刀切”;另一方面,教师过于强化了其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习题课和复习课,一般容易成为教师的解题表演课, 虽然注意了思路的剖析,但只是一味地暴露我们事先设计好了的流畅的思维过程,教学生“应该怎样想”,而恰恰忽视了基于学生思维水平而产生的学生“可能怎样想”的思维过程。用学生的话来说,“老师,您讲出来,我听得懂,让我做,就做不来!”。老师讲了,能听懂的学生算是有根基的了。事实上,还有部分学生即使老师讲了,也不懂。

因而,在习题课和复习课教学中,要做到“变老师先讲为学生先想,变老师先讲为学生先练”, 变传统的“讲——练——评”为“练——讲(评)——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9.基于课程标准下的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内容提要:课堂教学设计在新课标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笔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对现代美术课堂的设计的探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课堂、教学设计

前言:目前,美术学科的课程改革已进入实验推广阶段,在美术课堂的改革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实施美术课程改革的主渠道,而美术课堂教学设计又直接关系到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一个美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领悟,对教材的把握会直接反映在美术课的教学设计中。因此,美术课的教学设计,在新课程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在美术新课程标准下,我们美术教师应如何进行美术课堂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其根本着眼点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学生学习,促使学生学习进步,要从培养学生个性。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学法等方面赖设计,选择合理教材、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诸要素有序而优化的安排,形成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案。

下面笔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1、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的选择和搭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程标准》构建是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时首先要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实施的方案,来选择和设计,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美术基础出发,而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或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偏高,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于激发学生兴趣。一定要选哪些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增加学生审美能力,认知能力的教学内容,避免教材重复化,竞技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思想已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我们正从“应试教育” 模式走向素质教育,这不仅仅是按书本来传播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性培养开放挖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创造能力。而过分强调某些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搞成“应考教学”剥夺了学生对其他项目的兴趣和爱好,枯燥单调的重复训练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了厌倦的情绪。因此,选择教材时应从学生身心出发,选择一些具有特色的,对学生有着很强吸引力,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甚至故事、游戏,音乐以及民间艺术项目,如剪纸、雕刻、书法等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制订好课堂教学目标,辅助学生学习。

课堂教学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要学习美术欣赏与评述的方法,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要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学生要努力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2.1目标的制订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程目标是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视角而形成的系统性目标,强调的是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倡在实践中锻炼、在探究中学习、在创新中进步,要求真正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因此,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足学生成长的要求,发展的需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评价观三个维度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

2.2合理定位和细化课堂教学目标

由于新的课程目标体系是一个可以自主调控和创造的结构体系,它有着总目标和若干层次的分目标,因此我们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根据课堂总目标来制定本课的分目标,本教材本课的教学目标究竟定位于哪一个层次,那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实际能力了。比如《化腐朽为神奇》这一课。教学目标是定位在“发现美,创造美”,而不是掌握单一的方法和技能。另外,确定教学目标,不仅要确定认知目标,能力目标,还要有情感目标等,还要指明学生通过学习,在认知、技能、情感等几方面所要达到的具体的细化指标,这样有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又便于学生自我认识和体验,又便于教师随时调控教学行为,统领教学各个环节,使教学活动沿着预定的方面进行。如《化腐朽为神奇》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就定得非常具体和细化,教学目标细化为技能目标,认识目标,情感目标,而它们又分别细化为“让90%的学生身边的废品,掌握不同材质,运用不同制作方法,让10%的学生能用语言表述制作的技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身边的废品”,变成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达到了变废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能够相互帮助、相互传授、相互学习、协作学习等一些的具体的行动活动,这样一来,教学目标就成了可调控的立体化的行动目标了。

3、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必须体现“教”与“学”的交融,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注重“能力”与“创新”的培养。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生活动,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先进化,以促进使学生乐学、会学和生动活泼地学。

3.1大胆启用探究式教学法

传统的“请你跟我这样学,我就跟你这样学”的教学方法,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如果进行研究性探索或学习,会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化腐朽为神奇》目标是发展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要求学生身边废旧材料,让他们进行研究性,探索性,“自由发挥”。这样由他们自己创造出“废品变美”的效果还提高了学生环保意识,比老师教的效果好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3.2设计好导入语

在美术教学中,合理、适时,新颖的导入语,会对学生的兴趣的激发,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开课导课语言要富有激情和感染力,行课时各个环节的导入语要自然连贯,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性,终课的结束语要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余味无穷,这样会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强烈的欲望。

3.3充分开启学生思维

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桎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并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维操作,比如《化腐朽为神奇》这一课,我先让学生想象,像笔筒、鸟、孔雀„„同学们三人组合再进一步进行想象,诸如此例不胜枚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和冲动,在学生的造型活动中,我尊重他们的个性表现。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创造意识和潜力,在美术教学中是大有可为的。

4、结论

10.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篇十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教育界热火朝天的全面铺开,我们临清市今年也步入了新课程改革的行列。作为本次课改的核心内容之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要求。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该如何进行呢?

根据“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的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那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在物理教学中应逐步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激发起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保使每一位学生在自主、自动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的培养。而以往的传统教育常常有如下几种情况:1、有部分学生课上能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就是不会做题,或者自以为做得对,但老师一改才知错;2、有部分学生觉得物理中有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想象,靠死记硬背,有时虽然了解了一定的物理原理,但一遇实际就束手无策,学的知识较死,不能灵活应用。3、另外一些学生认为,现在的学科多,作业多,考试多,课后的复习过程无暇顾及,课上又有些囫囵吞枣,所以不知怎样才能学好。不仅如此我们老师们也觉得,现在的物理课难教,讲过不止一遍的题目,考试照样出错,为此经常埋怨学生学习不刻苦、不动脑筋。其实,以上现象不仅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情况,更反映了教学的问题。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师道尊严”的思想仍有影响,有的教师在潜意识中仍有很强的权威心理,学生往往被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的只有“继承”,几乎没有真正的“参与”学习,这不仅直接降低了教学效果,而且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萎缩,从而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怎样才能做到在物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尝试:

一、少批评多鼓励,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有一个重要的心里因素——“情感”。实践证明,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的感受和理解教材,促使情感非智力因素转化成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问题难度大,学生难免有回答不完整甚至是不会回答,作为教师,面对学生不应有太多的埋怨和批评,更不能去挖苦学生,而应学会赞美学生,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的才华。作为教师,严厉是永远需要的,但再严厉,也会包含着一颗对学生的爱心;而挖苦则是一杆鞭子,只会在学生的心灵留下伤痕,它是一种腐蚀剂,不但腐蚀了学生,同时也腐蚀了教师本身。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赞美,赞美是师爱的一种表现,教育心理学认为,师爱是教育之魂,是教育的生命线,也是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它应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教师要细心地去捕捉学生身上瞬间闪现的火花,及时的赞美他的闪光点,哪怕在别人眼里只是微不足道的,而对学生而言,那是他的骄傲。也许正在那一刻,由于教师那至真至爱的赞美之声,却扣动了学生心灵之弦,让他感到一种温馨和激动,让他心领神会,回味无穷。有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增强师生情感,一个眼神、微笑、鼓掌、拍拍肩膀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让他们的心中充满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这样才让学生喜欢物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其次在物理教学中,常采用适当而必要的“刺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兴趣性,以兴趣引路,并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激发和利用兴趣的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也可增强教师上课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例如进入初中物理的第一堂物理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魔术表演”。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点燃的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把上面实验中的水杯拿开,把你的手指放在原来水杯所在的位置上,他们会惊奇地看到一个很难相信的现象——你居然毫不在乎地把手指放在火焰里燃烧。看得学生满脸迷惑。此时学生会对物理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眼里老师就像是一个魔术师,物理实验好像在变魔术,这时教师就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鼓励他们去解开这些“谜”,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以让学生有更大的求知欲。再如讲到“压强增大沸点升高”这个内容时,做如下的实验:在烧瓶中盛半瓶水,用一只插有玻璃管和温度计的塞子塞紧瓶口,再用一段橡皮管把玻璃管和注射器连通(或者连接一个小气筒)。用酒精灯给烧瓶加热,你可从温度计上看到,当温度接近100℃时,瓶里的水沸腾了。这时你用力推压针筒活塞(或者压气筒活塞),增大瓶里的压强,你会看到,虽然仍在加热,水的温度也略有升高,但是沸腾停止了。这说明,水的沸点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升高了。这些实验不但有趣,而且对学生掌握知识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先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求知欲。实践表明,这大大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二、创设情景 开拓思路 自主讨论 取长补短

在物理教学当中,很多知识的获得都可以是老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完成。例如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安全用电》这节课,老师可以搜集生活中的一些用电实例让学生讨论,哪些符合安全用电规则,哪些违犯了安全用电规则。通过讨论,使学习气氛活跃,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获得了安全用电的知识。又如,在做奥斯特实验时,边做边提出下列问题:(1)导线上未通电前导线旁的小磁针北极指向什么方向?(2)导线通电后,小磁针北极指向什么方向?(3)断电后小磁针北极如何转动?(4)改变导线的电流方向,小磁针北极指向是否改变? 这样,通过一连串的发问,将学生带入一个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从而使学生理解并建立起电流的磁场概念。引导他们自觉地进行讨论、分析、比较、综合归纳,顺利地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和统一,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增强发问的随机性和灵活性,恰当的点拨、启发,或运用变式,或“借题发挥”,或激发灵感,有意识地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扩展学生的思维领域。要善于因势利导地向学生提出新问题,在学生成功的喜悦中添加新的刺激,将学生从已知境界带入新的未知境界,推动了思维的发展。物理教学中能多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会使学生的思路更宽阔,思维更灵活,让学生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活动真正的主体,是主动又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教师是为创设宽松、和谐气氛的组织者,并适时地稍加点拨的帮助者和指导者,不同见解的鼓励者和支持者。而且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对学习物理充满了热情的火花。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有把学生真正的当作学习的主人,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思维,热情的参与讨论,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

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验设计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能力,它的主要过程为:提出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在设计实验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方面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例如,在学生学会了通过实验方法计算浮力大小的知识后,向学生提出创造研究题: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由于学生已学会弹簧测力计来测量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并设计出实验装置:首先用弹簧测力计和细线测出石块刚好浸没在水中时浮力的大小;然后再让石块逐渐往下深入,看浮力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通过实验对此而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在水中深度无关的结论。通过对可行性实验方案的讨论设计,使学生走出了思维的陈旧性,增强了创新意识。

四、把实验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操作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基本技能,实验过程是培养学生使用各种实验器材来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安装各种复杂的实验装置进行各种物理实验操作,并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做好实验记录,做好实验结果的总结以及应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都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他们具备必要的科学思想素质,有能力运用实验的手段去研究物理问题。例如,在“测平均速度”的学生实验中,实验要求学生会用钟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同时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這个实验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和填写实验报告。通过这个实验,学生除了学会正确使用钟表和刻度尺,学会自己调节和改进实验装置的操作技能之外,还学会了处理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们还可以自行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

五、给学生提出质疑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热情

教育不在于能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在善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由学生发现的问题,就不要由老师给,凡是能由学生表述的,就不要由教师说,教师要服务于学生,教案要服从于课堂,速度要服从于效果,要多给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发挥学生更大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并使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在实验前向学生提出问题:1你知道为什么实验中每一步都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吗? 2.你知道每步实验小车最后都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吗?3.小车在哪种平面上运动最远,为什么?

4、如果小车不受到阻力的作用将会怎样?这时同学们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再一次的涌上心头,实验后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探究着其中的原因,也发表着自己的各种建议。然后得出结果:

1、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它在三种不同平面上开始运动的初速度相同,这样才有可比性;通过对比可知,小车最后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作用的缘故;

2、小车在光滑木板上运动最远,因为在光滑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最小;

3、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而得出的这些重要知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的高级思维:小车由于受到阻力才会停下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得越远,如果小车不受阻力的作用,小车不会停下来而永远运动下去。在此基础上,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就变得轻松了。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创见,尊重学生的异见,同时也能宽容学生的误见。同时教师应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肯定,会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激发了同学们敢于探究问题的热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学生的质疑往往也是物理知识重点和难点的重要切入口。在探究问题的整个过程中,他们不断探索,积极参与于激烈的课堂氛围中,进一步促进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上一篇:《拥抱文明》主题班会主持词下一篇:我的中国梦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