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案设计(共9篇)
1.中学语文教案设计 篇一
【文本分析】
《水调歌头》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课,要求学生在大致读懂古诗词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中秋之夜望月怀人的心路历程,渲染了空有一轮明月,家人却难团圆的凄清氛围,表达了对词人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词人虽遭贬谪却依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构思精巧,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情感真挚,融入了带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圆,月亮的圆缺总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在漫漫的文学长廊中,众多文人墨客对月抒怀,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佳作,既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童真无邪,又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温婉浪漫。那么在这么一个美好的夜晚中秋之夜,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水调歌头》,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体验情感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介绍方法:自由诵读,在诵读中体验词的情感美;读完后能用一句话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自由诵读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说说。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词人虽遭贬谪却依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接着深入学习,以对诗歌的情感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文载道,词缘情,诗言志。好的诗词能表现作者的独特情感。词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与忧伤,既有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又有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之情,但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传达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正一反,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本词多了一份旷达的气息。
在此处顺势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第二回,深入体验地读。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在齐读中一起体验作者的情感。读前让学生讨论:这次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体验?上阕在朗读中要读出词人的矛盾心理,下阕在朗读中要读出词人对天下所有人的祝愿,情感的基调是从消极、惆怅转向豁达、乐观。
三、再读课文,体验内容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现在用读来体验词的内容美,边读边体验;读完后能说说作者先后用哪些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内容有怎样的美感或特点。
每人先独立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学习体会。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这首诗先后写了以下内容:
上阕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作是知心朋友,把酒相问,展现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一正一反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此处的描写,既写出词人留恋人间,又写出其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相伴,一起舞蹈嬉戏。
下阕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叹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了空间的阻隔。让空中的一轮圆月将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板书)
上阕 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下阕 怀人(抒情) 情景交融
四、三读课文,体验语言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请各位边读边体验和欣赏表达内容的语言;读完后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两个词句,写下自己的“一句话欣赏”,说说作者在语言形式(包括音韵)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每人独立进行,然后在小组内书面交流。
最后教师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这首词有个小序,咋看无足轻重,其实不可或缺。其交代了写作的缘由,通过这个小序,可以读出背后的很多信息,词中所表达的旷达的胸襟与小序中的“欢饮”合拍,“兼怀子由”一个兼字,引出了下阕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显现了词人的情感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细微处的信息。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五、四读课文,换位体验情感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人们运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或者说,是想用特定的语言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有人说,诗和词在表达上的区别是:诗言志,词言情。诗表达的是“大我”,词表达的是“小我”,是个人真切细腻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在前面第一环节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换位体验。就是说,要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现在的你,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文豪苏轼,当时已是近不惑之年,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中秋之夜家人难团圆,现在,请你用生命去体验,去朗读。
朗读之后继续提出学习要求:请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依次对词句进行情景描述。
然后抽点两人左右现场表达,以渲染课堂气氛。教师接着介绍自己的描述,继续渲染课堂气氛:
丙辰年的中秋节,我高兴地饮酒直至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我端起酒杯问青天: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陪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是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虽然相隔千里之外,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然后让每人说说此时的感受。先在纸上写下来,然后自主发言。
第二回,深入体验的读。合上书本,带上深入一步的体验,全班一起背诵着读,要读出自己的生命体验,外声内情,声情合一。
六、五读课文,美读成诵
在前面“三美”依次理解、逐个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融合在一起,在诵读中整体体验,读出自己完整的理解,读出感受,读出享受,最后能够美读成诵。
七、总结学习收获或感受
每人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每个小组长代表本组向全班综合介绍。
八、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经典的古典诗词可以为同学们打开一扇扇敞亮的“天窗”,透过这些天窗,大家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向同学们推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再次感受苏轼的旷达的胸襟和博大胸怀。
2.中学语文教案设计 篇二
一、切实转变观念, 关注个体生命
作业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憧憬的生命。让作业多些诗情画意, 多点爱心, 多些创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每天都会出现新的情况, 演绎着全新的故事, 每天都会有新的收获、思考与心得。所有的信息通过作业这个平台加以展示。充满灵性和诗情画意的作业,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热情, 为成就美好的人生打下基础。作业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媒介, 成为心灵沟通的历程。让学生的作业成为沟通师生、家长、自我心灵的有效途径, 让家长、师生一起在作业中感受成长的力量。
二、明确作业要求, 大胆革新形式
教师可以给传统的语文作业变脸、整容, 让作业成为学生才华、个性的展示舞台, 成为放飞想象的空间, 让心灵的音符旋律飞扬。笔者做了作业“期刊式”栏目化的课题实验。收集资料、图片, 以达到图文并茂, 新颖有创意, 栏目相对固定, 有教师“规定动作”, 有学生“自选动作”, 要求版面美观。注重实效与美观相统一, 注重平面和立体相和谐, 图案可以粘贴, 凸显立体效果。色彩要和谐, 根据内容选择主色调, 或鲜艳或淡雅。材料可以是文字、图片, 也可以是实物、剪报, 别出心裁, 独具特色。版面设计生动活泼, 情趣无限, 充满美感的视觉效果必然引起强烈的心理反应。
三、借鉴品牌杂志, 巧妙设计内容
借鉴品牌杂志, 巧妙创设属于自我风格的作业内容与版面。让学生熟悉品牌杂志的主要栏目及编辑意图与编辑内容。比如:《青年文摘》栏目有成长笔记、名人故事、真情世界、今日视点、感悟人生、历史回眸、名家讲堂、文苑漫步, 等等。读者可以通过不同主题栏目的设计汲取成长动力, 领悟人间真情, 了解历史真相, 聆听大师话语, 欣赏精致文章。笔者在作业改革中设计了“词语之家”“时空对话”“问题探究”“名句欣赏”“智力测验”“QQ连线”“心情指数”“歌词欣赏”“名言视窗”“重大新闻”十个栏目。
其中“词语之家”“时空对话”“问题探究”“名句欣赏”都是规定动作, 源于课文, 基于课文。在“词语之家”栏目里边, 学生可以把汉字拆分, 利用加减方法, 分清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内外结构, 把汉字的认知动态化, 加深记忆与理解。在“时空对话”栏目里, 学生可以与作者、文中的人物作近距离的对话, 对文章进行总的印象点评。在“问题探究”栏目里边, 学生探究课后思考题, 或者自己读文后的深入探究。在“名句欣赏”栏目里, 学生摘抄文中美感强、内涵深的句子, 并从词语、修辞等方面进行评说。所有栏目的设计尽量体现学科特点, 体现语文的味道, 体现学生的个性, 体现时尚特色, 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学生视野, 既积累知识, 又发挥情感作用和理性思考功能, 让学生乐此不疲。
四、加强师生互动, 共享创造精彩
作业, 多一份互动, 就会多一份精彩。教师要对学生作业持一种欣赏的态度, 除了对知识的引导之外, 更多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发现能力、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比如, 诗歌单元学完之后, 让爱画画的学生为诗歌配图, 喜欢书法的学生抄写诗歌, 喜欢音乐的学生为诗词配乐, 喜欢文学的学生模仿创作。人人参与, 各尽所长。一个文化长廊就这样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一同参与、完善、欣赏、评判, 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也就形成了。有的学生能力弱一些, 就和其他同学合作,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在集体中增强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在作业评改过程中, 教师要起到指导、引导的作用。以口头评说和书面评语相结合, 评语可长可短, 关键是点评到位, 切合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笔者组织优秀作业展评, 学生的成就感被激发, 学生的表现欲被满足, 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起色。
3.农村中学的语文作业设计 篇三
关键词:语文作业设计;趣味性;差异性;实践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真正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多样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扎实、活泼、生动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完成作业,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价,能让学生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的语文作业形式不能呆板,内容不能枯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
1、查。在学习课文之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这样,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样也提高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本领。例如,在学《周总理,你在哪里》前,为了使学生情文相通,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阅读大量总理生前的事迹,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再如,教学《苏州园林》等课文前,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影象、文章等资料,教学时,结合资料理解文章内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搜索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2、画。学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让学生画一幅自己想象中的春天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以看、听、摸、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
3、摘。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出师表》等文章时,可鼓励学生们阅读与其相关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并把其中的重要段落摘录下来。古诗《钱塘湖春行》让我们感受到了早春一派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其实在我国璀璨的文化宝库里还有许多描写和赞颂春天的优秀诗篇,请学生搜集并摘抄到“读书笔记”上。这样既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而且又使学生兴味盎然。
学生兴味盎然地完成了新颖多样的习题,不仅获得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又难忘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唤醒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怕做作业,写作业拖拉大都是因为不喜欢千遍一律的练习形式。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因此,教师设计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做到新颖多样,突出趣味性。
二、生活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业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缩短文字与情感的距离,学用结合。
教师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显示作业的实践性。
1、“口语表达型”作业。学生在家,可谓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为此可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如在学《范进中举》后,我就让学生回去给家长讲讲范进中举的故事,向别人讲述故事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过程,也是对文本进行在创作的过程。如在学习议论文单元的同时,我要求学生回去规劝父母改正陋习并讲清为什么要他们改正,或是通过交流与父母探讨他们自己种种要求的原因和目的,或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愿望,并极力想办法让愿望实现。学生在家人面前“显示本领”,往往态度十分认真,而家长直接听孩子“演讲”,又随时对孩子加以点拨,这种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双向互动,填补了教师不在时的空白,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动手操作型”作业。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语文作业不能受学科的限制,教师要打破学科的限制,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让语文与历史、政治、物理等学科结合起来。因此作业时可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小实验,作一些小研究,进行一些小探索。并写出自己真切感受,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知识面,又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3、“搜集整理型”作业。这类作业的布置可因人而异,一方面可根据学生爱好的不同,引导他们搜集邮票、图片等。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贴在专门的作业本上,并根据画面的内容写一些作品简介,还可以让学生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类,如“迷人的风光”、“古老的建筑”、“别致的民居”、“伟人的风采”、“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可进行“语言知识”的搜集。可让学生从书报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中去搜集一些名言警句、趣味常识;还可到群众中搜集谚语俗语,至理名言等。
总之,语文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形成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發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要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 王培峰.面对新课程,作业怎么做[J].中国教育教育报,2003.
[3] 吴世列.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作业设计[J].中国创新教育,2004(2).
4.望岳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
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5.读《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有感 篇五
工作了十几年,每次在听同事的课时,会发现有些老师一堂课下来,会啰哩啰唆的提了好多问题,有些问题提的让学生无从下手,摸不着头脑。我也常常在反思自己的课堂设计:我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是不是也犯了这样的毛病。课堂设计到底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对这个问题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参加了乡村骨干教师培训,听了经志芹校长的《简约设计,高品质课堂的追求》的讲座,读了魏本亚老师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一书,我才恍然大悟。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无论采取什么方法,一定要重视教学内容,要删繁就简。不仅教学内容要精当,教学方式要精当,所提的问题更要精当。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其实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可以采取“一线串珠”策略,即指用一个核心要素将其他诸要素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核心的整体。也就是说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收束点,一切问题都围绕目标“串珠”。
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主问题”化,就是围绕本堂课要完成的目标,结合课文的内容,设计一两个话题或问题,让教学顺着“主问题”展开,在问题的探讨和解决过程中,逐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听了余映潮老师的《夸父追日》一文时,余老师在指导学生在精细的认读,精妙的朗读基础上,品读的环节中提出了两个问题:
1、从“渴”字中,我们能够品味出什么?
2、“弃其杖,化为邓林”这句话为什么好? 学生经过反复的阅读品味,得出了精彩的结论。
于是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我也尝试了进行了简约设计和课堂上“主问题”化,力争获得别样的精彩。结果也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举例如下:
在进行《囚绿记》一文的设计时,我采取了如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
3、合作探究,走进文本
a.这曾经是一抹怎样的绿?作者此时对他怀有怎样的感情? b.作者为何要囚禁这抹绿色?仅仅是出于爱吗? C.为什么作者最后要开释这绿色的囚徒?
4、仿写,归纳课文:
这是一首赞歌!
一首歌颂常青藤的赞歌,歌颂他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一首歌颂的赞歌,歌颂他的精神!附:板书设计 囚绿记
爱绿——细腻多情 囚绿——孤寂抑郁 释绿——爱国情怀
又如在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2、预习检测
3、了解母亲的往事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本文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件事?母亲给你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合作交流。
4、品读母亲的眼泪
截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其中两件事写了母亲的眼泪,品读思考:找出描写母亲流泪的语句,并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5、认识母亲的时代
作者写这篇文章紧紧是为了怀念、赞美自己的母亲吗? 补充删节。
再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
2、解释重点词语
3、翻译句子
4、再读课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水清,环雅,凄清)探究活动一 寻小石潭之“清”
找一找小石潭“清”在哪里?以“这是的小石潭(含“清”的词语),具体表现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探究活动二 绘小石潭之“清”
你喜欢小石潭中的哪些景?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试着加以描绘。探究活动三 悟小石潭之“清”
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心情如何?文中哪些词句流露了这种感情? 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感情。
5、总结归纳:本文运用了写法,描绘了小石潭的,渲染了的气氛,抒发了情感。
通过这些主问题的设计,用主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课文内容的“珠”,串起了课文阅读探究与欣赏的过程。从而简化了教学头绪。
6.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篇六
一、有效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
问题的设计要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 要扣住教材的重难点, 结合文体特点, 从课文的内容、语言、手法、主旨等方面设计出适于学生理解与应对, 能激发起热烈的学习情绪的“牵一发而动全篇”的问题。如:
(1) 《生命, 生命》。文章选用了三个事例引发了对生命怎样的思考?选用这三个事例有什么妙处?
(2) 《香菱学诗》。香菱学诗如痴如醉, 请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描写语句, 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
(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诗句有描写、叙事、抒情, 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加以分析, 并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4) 《出师表》。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5) 《范进中举》。小说对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胡屠户进行了两次描写, 前后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6) 《故乡》重在写故乡人的变化, 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二、整体性:基于文本感知设计问题
整体性阅读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 也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它着眼于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研读、理解、赏析课文, 克服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一讲到底、肢解课文、零敲碎打等弊端;它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第一印象”, 突出“直觉”与“综合”, 也重视对内涵的把握与体悟, 彰显“理性”与“概括”, 它有助于学生对“文脉”、“文旨”的感悟, 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和“能力结构”, 改变阅读教学“重结果, 轻过程”、“重分析, 轻感悟”的现状, 从而引导阅读教学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著名特级教师洪宗礼认为, 要改变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微的现状, 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以系统思想为指导, 从整体上改革语文教学, 发挥语文教学的整体综合效应, 实现语文教学结构的科学化与最优化。
在教学《一双手》时, 洪老师立足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设计了以下几个“主问题”。
(1) 课文题目明明是“一双手”, 作者为什么偏偏列举出“各种各样的手”, 而且又是“未留下很深印象的手”呢?
(2) 作者所写的这一双手有哪些特征?怎么写的?请大家运用“读书四到”的方法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3) 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天下第一奇手”呢?从课文中找出四句话来具体分析。
(4) 在我们周围, 社会上、学校里、家庭中, 或者报纸上、影视中、书刊上, 看到的人事, 还有没有能说明“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个道理的。
整体感知文本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整篇课文, 同时也关注字、词、句、段, 落脚点仍是语言。教师对学生的整体感知不能放任自流, 需要精心指导。通过明确感知要求, 创设感知情境, 提供背景知识, 注重方法点拨, 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适切性:基于学生实际设计问题
学情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也是教学设计的依据。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知能基础为起点,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就可以缩短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所需达到目标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的思维强度出现“临界状态”。李镇西老师执教《提醒幸福》, 首先调查学生是否喜欢这篇文章, “读得懂吗?有没有什么读不懂的?”接着了解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说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随后重点让学生“读出自己, 读出问题。”李老师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一要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 以此设置教学的“高度”或者“标尺”;二是备课时, 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去研究思考课文, 设想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能有什么兴奋点或疑难点;三是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第一印象”开始, 让学生在没有教师任何“干扰”的前提下先进行“干净的阅读”, 这种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有利于教学对话的催生与展开, 学生各种独到的发现和见解才会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四、层次性:根据教学环节设计问题
教学的不同环节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方法, 对“问题”设计的要求也理当不同。教学起始阶段, 可以设计一两个“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整体理解;教学展开阶段, 要设计出最为精当的“主问题”, 形成重要的活动“板块”, 以构建自由、广泛的交流对话时空;教学深化阶段, 往往以“问题”加深思考, 引发讨论, 强化理解。
在教学《散步》一文时, 随着教学的推进, 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怎样解决的?
(2) 在“分歧”解决的过程中, 是什么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选择?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3)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学《斑羚飞渡》, 随着教学的推进,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自由读课文, 试着用一句话从不同角度概括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 找出本文最让你感动的句段或情节, 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3) 从斑羚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以“小斑羚的哀鸣”为题, 写一篇短文。
五、实践性:拓展教学时空设计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而“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要跳出语文教语文, 走出课堂学语文, 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变通对话形式、拓宽活动渠道, 拓展教学时空, 在实践中,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水平。
教完余光中的《乡愁》, 我意犹未尽。让学生自愿报名, 以手抄报为载体开展一次纵深的语文实践活动。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把参加本次活动的人员分为三组:资料组——重在搜集丰富的乡愁诗, 创作组——重在进行乡愁诗创作, 编辑组——主要是将资料组搜集的资料和创作组创作的作品编成小报。每组推荐一名组长, 组长再作分工, 他们按照占有资料→创作诗歌→整合资料的程序开展了这次实践活动。一周后, 送到我眼前的有“资料组”搜集到的丰厚的材料, “创作组”创作的小册子, “编辑组”编制的精美的手抄报, 学生们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主动构建知识, 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陌上桑》, 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 增补一些情节, 把这首诗改写为一个故事;教学《威尼斯商人》, 可以组织一次戏剧活动, 排演“法庭审判”这场戏;教学《雨说》, 可以让学生以“雨的自述”为题, 将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 体会两种题材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六、拓展性:利于内容整合设计问题
为了扩大教学容量, 拓宽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 深化学生理解主题, 教者可以把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题材、主题、写法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读”、“联读”, 设计出拓展性的“问题”。
于漪老师教《晋祠》一文, 用三言两语引入课文后, 请每位同学口述一处祖国的名胜古迹, 并在速度与表达上提出要求。学生从上海的豫园讲到云南的西双版纳, 从杭州的西湖讲到长白山的天池……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也激发了爱国情怀, 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教者出示《中国名胜辞典》, 听写有关“晋祠”的条目, 将条目中说明的每一句话用数字标出, 和课文中相应的内容对照, 辨析异同。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训练了听写能力、比较思维能力、思维的敏捷性, 同时也检验了阅读理解的准确度。于老师将课内外资源有机的整合起来, 紧扣语文能力训练点, 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养。
余映潮老师执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 采取“吟诵诗歌”、“自由背读”、“抒发感受”三部曲, 围绕“抒发读诗之后的感受”这个“主问题”采取了“联读”的方式, 引领学生学习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理解“要乐观、坚强”的主题;学习宫玺的诗《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理解“要诚实、踏实”的主题;继而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生活的体会, 围绕“我们该怎样对待新的生活”自由写诗, 最后再朗诵邵燕祥的诗《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节选) 》, 进一步理解“要自强不息”的主题。“抒发感受”、“寻觅启迪”的“主问题”设计, 深化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层层深入的“联读”推进, 使三首诗得到了有效整合, 增加了教学密度, 增大了教学容量, 扩展了阅读视野。
教学《乡愁诗两首》,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乡愁是什么?”可以把台湾诗人彭邦桢的《月之故乡》、舒兰的《香色酒》、于右任的《望大陆》等放在一起“联读”;教学泰戈尔的《纸船》, 可以与冰心的《纸船》进行“比读”;教学余光中的《乡愁》, 可以和席慕容的《乡愁》“比读”;教学《南园》, 可以从格调上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比读”, 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可以在内容与风格上与晏殊的《浣溪沙》“比读”等等。
七、探究性:着眼能力培养设计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通过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因此, 在实施阅读教学时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设计探究性的问题,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活动, 培养其探究学习能力。
余映潮老师教学《死海不死》一文, 用“微型话题”的方式, 由课文内容生发开去, 开展从课内到课外、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首先在理解积累词语的基础上,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探究“点”, 接着对这些“点”进行探究, 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见解, 最后教师小结活动成果, 从方法上点拨。
第一层面的话题有: (1) 《死海不死》的开头; (2) 《死海不死》的结尾; (3) 《死海不死》中故事的作用; (4) 《死海不死》的构思特点; (5) 《死海不死》中的说明方法; (6) 《死海不死》中的因果关系等。
第二层面的话题有: (1) 说说浮力的故事; (2) 为什么湖水有的淡, 有的咸; (3) 为什么种庄稼需要淡水; (4) 海水为什么具有治病功能; (5) 从死海的形成看地壳运动; (6) 死海真的会死吗; (7) 海面为什么“空气清新, 含氧量高”; (8) 矿物质与人的生活; (9)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死海等等。
这种着眼于能力培养的探究性活动具有探究性、活动性、合作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不仅适用于“单课教学”, 还可以应用于“单元教学”、“整册教学”, 甚至“学段教学”。
总之,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遵循有效性、整体性、适切性、层次性、实践性、拓展性和探究性的原则, 要瞄准教学目标, 立足文本感知, 贴近学生实际, 优化环节设计, 拓展教学时空, 整合教学资源, 培养探究能力, 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学对话的展开, 应以问题为支撑。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遵循有效性、整体性、适切性、层次性、实践性、拓展性和探究性的原则, 瞄准教学目标、立足文本感知、贴近学生实际、优化环节设计、拓展教学时空、整合教学资源、培养探究能力, 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国正.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3]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丁莉娟, 赵志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7.关于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思考 篇七
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最不愿写的就是语文作业,主要是觉得语文作业写起来比较麻烦,尤其对一些主观性的题目,抗拒心理非常严重。
一、问题现象
在日常教学之中,作业作为必要的检测手段,老师与学生都不陌生,但与师生交谈时不难发现,学生与老师对现在的语文作业都不很满意。细究其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中学语文作业形式单一,这就造成了学生热情不够高,应付差事,抄作业现象严重,教师虽然辛苦地改作业,但收效甚微。形式单一、机械重复的作业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和个性。如此恶性循环,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网络上可以轻易地找到答案,也让学生有了可乘之机。
二、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把中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改的立足点放在教材上,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扩展视野为目的,选取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方法方面,我将语文作业分了以下四类,结合恰当的时间进行布置:
1.日常作业形式多样
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参与性强的小竞赛,如成语接龙、背诵擂台、名著阅读知识考查、课前五分钟演讲、时事我来评等。在游戏中原本枯燥的背诵成为比赛项目,特别是初一的学生,效果更加明显。“课前五分钟演讲”“时事我来评”对于初二、初三的学生更有吸引力,既锻炼了写作与交流的能力,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时事,形成自己的见解。
2.严守综合性学习
结合教材中“综合性学习”部分,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组,再给不同的小组以不同的任务,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作为必要的指导者出现,在学生出现困惑时给予必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激励学生完成任务。
3.利用小假期开发本地资源
小假期布置一些“短、平、快”可速见成效而又不会打搅学生家庭计划的小作业。结合教材及课文需要,给出相应的任务,变本地的旅游资源为教学资源,如在清明小假期里开展走进公园的活动,既是完成综合性学习“寻找春天的足迹”,也是结合课文《春》引导学生发现春天、感悟春天。这样的作业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甚至一些家长也表示这样的作业已经成为家庭出游的指导。
4.寒暑假期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实践活动
寒暑假在时间上占足了优势,当然要合理地利用起来,针对不同年级布置不同的作业。
初一年级课程负担相对较少,许多家长也会带孩子外出旅行,此外,初一的孩子较活泼,思维也比较开阔。但有的孩子升入中学以后觉得课程有难度,学校所教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少。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将个性化的作业放在暑假内,要求学生在暑假时间外出旅游时制作一本旅行日记为主的小册子。要求手绘为主,可以加入部分相片和打印图片。
如果只是以完成学校学习为学习的话,那学生的人生不也太过单调了吗?这也与我们这个时代提出的终生学习理念背道而驰。学生不应只是在学校学习,更要有自己的爱好,愿意为自己的爱好去自主学习,并能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初二年级利用寒假时间,制作一个小制作教程,通过这样的作业希望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同时也希望学生有自己的“绝活”,有爱好的孩子,才能谈得上梦想,也不会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初三年级选在初二结束之后的暑假,制作一个回顾展望性质的小书。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在初中阶段的得与失,也引导他们展望自己以后的人生。在这个部分我们希望家长参与到“书”的制作中来,我们会请家长代写序言,参与部分板块的制作,请他们见证孩子的成长,这也是一次难得的亲子活动机会。很多家长并不把这样的作业当作一项苦差事反倒积极地投入进来,很多家长的水平也很高,写出了许多有感触的文字,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不但感动了自己的孩子,也给学生和老师更多的启示。
三、实际收效
1.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让学生不再以写作业为苦
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参与性强、形式灵活的假期作业,多数学生认为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2.拓宽学生思路,使课外知识促进课内知识的理解
课外“栽树”课内结果,“生活有多大,语文的舞台就有多大”,“联系生活”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也已成为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学语文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其他成人都是学习语言的老师。生活是语文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语文因生活而有生命力。
3.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享受完成作业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在作业设计中体现作业的层次性与多维性、实践性与开放性、人文性与发展性的相互促进,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激发兴趣,让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发展个性的舞台。
8.詹大悲中学-班会课教案设计 篇八
詹大悲中学
詹教育
詹佼杰
一、班会课设计理念: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因此,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爱父母,才会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才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针对本班有个别学生个性中暴露出的叛逆、自私、任性、自我等不良倾向,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
二、教学主题:感恩父母
三、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
2、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体谅关心父母,与父母和谐相处;
3、鼓励学生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以实际的行动来回报父母,从而推动学生更加努力、快乐的学习,回报家长、老师、社会。
四、教学内容:
1、教学方法:观看视频、讨论、师生互动
2、教学过程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Family”这个单词的理解: ①家庭;②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2)、提问:
①母亲节是哪天,父亲节是哪天?(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
②父母生日是几月几日?
③父母喜欢吃什么?
让知道这三个问题答案的学生举手,让学生反思自己作为子女对自己父母了解之少,反过来回想父母是怎么照顾、呵护自己的。(3)、观看视频
《让生命充满爱》
(4)、全体学生闭上眼睛回忆这十多年来父母照顾自己的点点滴滴。(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朗读以下文字)
当你还很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教你用勺子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穿衣服,绑鞋带,系扣子;教你洗脸,教你梳头发;教你做人的道理。所以,当他们有天变老时;当他们想不起来或接不上话时,请不要怪罪他们。当他们开始忘记系扣子,绑鞋带;当他们开始吃饭时弄脏衣服;当他们梳头时手开始不停颤抖;请不要催促他们,因为你在慢慢长大,他们确在慢慢变老。只要你在他们眼前的时候,他们的心就会很温暖。如果有一天,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的时候。请你紧紧握住他们的手,陪他们慢慢的走。就像,就像当年牵着你一样。有一天,你会发现父母有很多过错,但他们总是尽自己所能给你最好的,所以,从现在开始,请好好爱你的父母,除了没人会比她们对你更好!(5)、让学生睁开眼睛,一起学习走进父母的方法: ①多向父母表达你爱他们;
a.听父母的话;b.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c.适时为父母倒杯茶、削个水果等。②当和父母有分歧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想一想。
③回家和外出主动给父母打招呼。
④时时紧记,父母只会爱孩子,决不会害孩子。
只要能理解、孝敬、尊重父母,你就和父母走近了。
五、总结
9.中学体育教案—水平四教学设计 篇九
1、学生能经过亲身体验,总结出弯道跑的一些方法,并能提高和掌握弯道跑的运动技能。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运动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
3、进行自我评价,愉快学习,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学习内容
一、弯道跑
二、运动超市
重点
1、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结合2、创新意识的形成
3、自选项目活动的选择与实施
难点
1、克服离心关心,积极保持身体平衡。2建立弯道上快速跑的意识。
3、创造力的培养与表现
程序
教学 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组织 培养目标
导 入 课程
课前集合和宣布本课内容
散点集合在教师的周围
对学生宣布本课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
—男生 —女生 —教师
要求:做到快静齐(图1)
快 乐 热 身 活 动
舞蹈、慢跑、游戏、跳绳等
内容自选,篮球场上跟音乐自主练习,相互结伴如(图2)
讲解要求
2、组织实施、提出要求,督促鼓励,适时口头评价。
(图2)目标:自由、开放性练习,不强求具体形式。
探 索 研 究
体验、总结、模仿、掌握弯道跑技术或者最佳方法
带着问题,亲身体验,回答问题,总结方法
问题:
1、跑弯道和直道有什么不同感受?
2、讨论怎样解决弯道跑出现的现象。
3、看我的跑法怎么样?
4、模仿并讨论
5、总结弯道跑最佳方法
提出要求,提出问题,督促鼓励,适时口头评价,注意引导发现,帮助学生解决、总结问题。直至学生理解和掌握弯道跑的动作要领。
分别在(图2)或者在(图3)的场地上练习(图3)
体验—讨论—探究—分析—再体验—分析讨论—总结,注重问题意识和思维训练。
知 识 和 技 能 的 运 用
弯道跑应用 A接力比赛
B、前赴后继接力游戏、A、男女均衡分成4组如(图4)
其中左面场地上的两组为一个队,右面两组为一个队,某队的任一组排头同学手持接力棒,听到发令信号立即沿着半圆跑向本队另一组并把接力棒交给其排头同学,然后到其队尾,依次进行,哪队先完成接力者为获胜队,共进行2组。
B、学生分成男女各一组围绕两个圆圈站成一队,在音乐伴奏下,每组的第一个同学手持红旗并和所有同学一起沿着弯道跑动,最后一个同学沿着弯道里侧加速跑向第一个同学并接过红旗,成为旗手,每当最后一名队员跑到队伍中间的时候,后面的同学就开始加速,依次类推,以一组同学全部接力完成为止。共进行2次练习
A、提出接力要求,比赛规则和方法,然后发令组织比赛,注意总结和评价 B、创造气势,让学生有激情,在前赴后继的情境中完成,并注意观察,评价
A(图4)
分组练习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运用,结合评价与自我评价。培养团结协作和竞争意识。
B、分组练习场地如(图5)(图5)
注重情感的升华
能 力 展 示
运动超市
自行车多样骑、花样跳绳、校园垒球、趣味手球、快乐板球等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讲清楚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巡回指导,并帮助学生完成练习,并作总结性的评价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了
自行车场地 垒球
练习综合场地如(图6)
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并学会自我评价分组和个人相结合 展示学生个人能力和特长
恢 复 身 心
1、音乐静态放松操
2、课堂总结评价
1、学生在音乐伴奏下和教师一起做放松操
2、学生进行整个学习过程的自我和相 互评
1、做放松动作让学生模仿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相互评价并作总结性评价
(图7)
1、学生在音乐伴奏下以教师为中心围成圆圈,按照教师的动作模仿练习,场地练习同(图7)集体练习。
2、自由评价和总结评价
场 地 器 材
篮球场地一块;录音机一台;接力棒2根;红旗2面(带旗杆);排球1只;跳绳若干根;自行车数辆(学生自带);板排球若干付;沙包3只
课后反馈与总结
本课设计说明 本课立足于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真正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中有选择学习项目和具体学习内容的自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和兴趣,同时提高身体机能和健康水平,直接体现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必须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
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教材需要设计课题,在弯道跑教学中,采用自由体验,问题意识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启发、创造,提高了学生在练习中的积极性,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以自选活动项目为主,以现有器材为基础,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去发现能体现自己活动特点的项目,发展学生的个性,身体、身心并育。课的安排主要是给予学生能自主发挥的空间,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论,力求使师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激情与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体现,选择了部分教学手段,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热身活动通过学生自由练习,满足需要和激发学生兴趣,达到释放运动欲望,提高兴趣和热身效果。
弯道跑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让学生在问题意识中去亲自体验、分析、总结出跑的最佳方法,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处于启发、引导的位置,教学采用层层推进的策略,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情感不断得到升华。教学设计过程大体分三个部分:即(1)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启发引导,通过自身体验解决问题实现学习过程(2)合作阶段,师生共同分析动作的结构、技术特点或者方法。(3)展示阶段,通过圆周接力游戏和“前赴后继”的创意活动,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运用,并给学生一些自尊、自信,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把所学动作技术表现出来。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论中学作文教学――“面对中学语文的沉思”08-21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06-20
中学语文阅读论文08-02
中学语文研修日志08-18
怎样学好中学语文10-01
中学语文期末复习11-23
福寿山镇中学语文12-01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09-16
安县中学高一语文测试09-26
中学语文教学随笔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