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治理创新(通用8篇)
1.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篇一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中共XX市委组织部
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化解矛盾纠纷的中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的首道防线、应对突发事件的坚强堡垒和凝聚各方力量的重要纽带。为进一步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社会治理活力,我们围绕基层党组织如何推进社会治理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细致思考。
一、XX市基层党组织现状
XX市共有各级党组织884个,其中党委48个,党总支20个,党支部816个。共有党员24585名,其中,男19595名,占79.7%,女4990名,占20.3%。在全市党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6868名,占27.9%;高中(中专)有7201名,占29.3%;初中及以下的有10516名,占42.8%。35岁以下的5513名,占22.4%。
(一)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
XX市各级党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深化,建立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全面推进党务公开、“公推直选”,坚持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进一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二是村(社区)干部发挥出 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层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在组织建设、发展经济、安全稳定、征地拆迁、计生服务、农业发展、环境整治、精神文明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三是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有效加强,加大对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管理、教育、培训力度,实行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考乡镇公务员制度,建立了村干部离任补助、村干部参加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和办公经费标准。四是扎实推进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重点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突出抓好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全市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覆盖率均已达80%。五是切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今年来,全市发展党员176人,建起了覆盖全市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了多支党员志愿队和党员服务队,切实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二)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治理的潜在优势
全市202个村(社区)两委班子完成了换届选举后,村干部年龄年龄结构有所改善,知识文化水平有较大提升,服务社会治理意识不断强化。由“特殊党费”援建的村级阵地已全面投入使用,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成为集党员活动、村民议事、咨询信息、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阵地,服务群众的能力有效增强。在各村社区建立服务平台,党员干部参与群众相关事务的办理,深化推行上门办公制、错时工作制、服务承诺制等系列为民服务制度,确保一般事务 2 有人办,专业事务有人懂;每周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组一线,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通过上党课、民主生活、廉政教育专题会等多形式强化党员思想教育;村干部把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来抓,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档案,选好苗子、重点培养,加大党员积极分子发展培训工作。
二、基层党组织推动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
XX市以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社会治理。
(一)具体做法
创新组织设置,构建社会治理的网络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化,创新组织管理和设置模式,以“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立体化”为目标,夯实社会治理组织基础,让基层组织体系覆盖社会治理及其创新的全过程。推行“支部+协会”、“支部+公司”、“支部+基地”、“支部+合作社”等设置模式,切实加强了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领,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兴趣相投”的原则,以企业移交社会化管理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复转军人党员、未就业大学生党员、外地流入党员为重点,建立楼栋党支部、灵活就业人员党支部、离退休党支部、流动党支部等,3 对流动党员实行“双管”、下岗职工党员实行“托管”、离退休党员实行“直管”、在职党员实行“协管”,确保了党员管理不脱节、作用发挥好;加大“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创建力度,发挥好“两新”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带动一批,切实加大党的组织覆盖面。通过组织创新,构建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治理网格化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健全制度建设,提供社会治理的制度保障。社会治理,机制是关键、制度是保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决不能止于“硬件”,更要优化“软件”。健全责任机制,推行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切实督促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真正把基层党建工作重视起来;健全服务机制,推广第一书记“1+1”制度,党员、村(居)民代表联系户制度,基层干部撰写“民情日记”制度,镇村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度等,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健全基层党组织议事制度,不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重大政策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公开征求意见制度,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健全党内监督机制,推进以村干部述职述廉,进一步健全村务、政务、党务公开制度,促进村级民主政治的不断深入;健全村组干部管理的激励机制,重点通过让利于基层的方式,让村干部充分感受到在村工作既有工作压力,又有盼头和想头,能安心在村 4 工作。
强化队伍建设,夯实社会治理的人才支撑。实施“添活力工程”,加强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采取“三推两选一培”的方式培养选拔基层后备干部;实行采取公开招考、组织考察等形式招录基层工作人员,并作为后备干部加以培养;建立村后备干部信息库;加大对基层后备干部的组织推荐和上岗使用力度。实施“强能力工程”,提升基层党组织干部能力素质,举办全市性培训班,组织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选派基层干部到市机关或发达地区挂职;举办“支书讲堂”交流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建立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实施“增动力工程”,激发基层党组织干部工作积极性,建立基本报酬与业绩奖励报酬相结合的补贴保障制度;建立基层组织“两委”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从优秀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人员工作力度。实施“提魄力工程”,创新基层组织班子成员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目标公开承诺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考核办法;建立对基层组织班子成员“双检双述双评”定期考核制度;评选表彰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
加强阵地建设,建立社会治理的平台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了大厅开放式办公,将民政、计划生育、农村合作医疗、国土资源管理等12大类38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村级便民服务室,确定专人办理,建立了《首问责任制》等12项服务制度,进一步拓展了服务功能,实现“群众动嘴、5 干部跑腿”的转变;加强基层组织活动平台建设,积极整合资源,配套完善了教育培训室、学习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功能区,建立健全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积极向所有党员、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党建知识、党员教育培训服务和党员纳新、关系接转、流动党员管理、困难党员群众帮扶等基本服务,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成为联系党员的桥梁和纽带、服务党员的重要窗口,资源共享、服务共建的工作平台;积极打造基层组织干部活动中心,针对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缺乏平台的现状,结合每位无职党员的专长,积极推行设岗定责制,为其量身定做岗位,让无职党员有位而为,推行了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度,确定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书和大学生村官等村“两委”班子成员中推行轮流坐班办公,并向全村村民公布了坐班人员时间表和坐班干部联系电话,方便了群众办事。
(二)积累的经验
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领导核心、直接力量和重要纽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社会治理的着力点。抓班子、带队伍,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力量保证。拓宽选任渠道,加强教育培训,锻造党组织书记党性修养、道德品质,增强服务群众、引领发展、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先锋队和生力军。
抓基层、打基础,是强化社会治理的组织保障。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形成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城乡 6 党组织体系和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功能,使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抓重点、拓领域,是破解管理瓶颈的重要路径。实施党建品牌创建工程,精心打造农村“富民党建”、社区“和谐党建”、企业“活力党建”和机关“效能党建”品牌,在农村、社区、机关、企业等领域中形成一批看有形象、学有榜样、说有经验的党建典型,增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活力。
抓载体、搭平台,是激发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抓好重点行业及窗口单位破解发展难题,及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引导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激发出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的原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治理中作用发挥,主要有以下方面:
对社会治理工作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党组织认为只要抓好经济工作就行,无需顾及社会治理工作;个别基层党组织找不准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党建和社会治理“两张皮”现象比较突出,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工作结合不紧密。
党员干部服务社会治理的能力亟待加强。随着群众利益诉 7 求的多样化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给当前做好群众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群众的公共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在逐步增强,这些都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应对复杂矛盾、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进行社会治理的基层力量亟待加强。基层党组织资源整合不够,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状态,整体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城乡之间、社区与单位的“城乡互联、共驻共建”缺乏制度性保障,导致资源的闲置和资源匮乏的矛盾;急需建立一支职业化、规范化、知识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专业管理人才十分紧缺。
三、党组织有效服务社会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动力和源泉在基层。应努力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和服务优势,全面提高XX市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一)党组织助推社会治理的途径探索
以基层组织管理体系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注重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在面上完善一张网络,构建“全面覆盖、无缝衔接”的社会治理组织体系。依托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整体联动”原则,从横向来说,形成了与市工商局、市国土局等职能部门的源头管理协作机制,与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党群联 8 动机制,与行业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枢纽的区域联动机制;从纵向来说,形成了以各街镇为主体的区域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基层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责任四级网络建设,全力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管理新格局,确保基层管理实现全覆盖,努力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
以基层组织服务机制创新推动社会治理服务创新。注重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在线上提升一个中心,打造“上下贯通、贴心贴身”的基层组织管理服务综合平台。依托“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制度,实行干部包片、包村、包组的工作方法,提供党员干部“上门式”服务;构建县(市)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成社区服务大厅,将服务延伸到村、辐射到户,实现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推行“一站式”服务;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方法,对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不同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把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将群众关心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安全等服务逐项梳理出来,提供“菜单式”服务。
以基层组织阵地创新推动社会治理载体创新。注重发动群众、自我管理,在点上巩固一批阵地,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品质生活共同体。推进基层组织管理工作标准化,对社区(村委会)统一硬件配套标准,统一社区场所设置,统一管理服务措施,着力解决新型基层管理脱节、服 9 务缺失的突出问题;推进基层管理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基层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能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组织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推动基层组织管理服务长效化,实施“走门串户、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开展“支书进家门、组织作承诺、党员见行动”活动,发放“党群干群连心卡”,记好“民情日记”,将基层管理服务常态化、长效化。
(二)党组织助推社会治理的具体构想
坚持党委领导,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社会治理全员化参与。坚持党委领导,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充分发挥好党委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扩大基层民主,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做到关口前移,把街道、社区作为源头治理的前沿,综合协调和引导各部门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社会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建强基层队伍,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加强教育培养,重视在学习中提高干部、在实践中锻炼干 10 部,教育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选拔任用,打破陈旧的用人观念和做法,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基层干部,选拔到领导班子中来;真情关怀爱护,在工作上要多体谅支持基层干部,在生活上要多关心照顾基层干部,在舆论上要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注、支持基层工作的浓厚氛围,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干事创业的热情;抓好监督管理。对少数基层干部已经存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早打招呼,及时提醒,认真帮助,严加督促。要结合农村实际和基层干部的特点,认真研究选拔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和担任乡镇领导的问题、村干部报酬待遇落实以及正常增长机制的问题和村干部的社会保障问题。
密切联系群众,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推进社会治理常态化服务。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实行“干部包村包户”,每位领导负责联系一名致富能手,挂钩一户困难户,帮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定期开展民情走访、民意征询、驻点办公等活动;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定期开展接访下访、民情恳谈、蹲点调研等活动,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让“为人民服务”成为一种理念、11 一种常态,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狠抓基本保障,改善基层组织条件,夯实社会治理物质化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基层设施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改善各级组织的办公条件和基层干部的生活条件,让基层组织有地方办公,让基层干部有心思工作,让基层群众有条件办事;搭建基层组织活动平台,坚持“因地制宜、功能完善、适度超前”,将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党员活动、科技培训、医疗防疫和村民议事等硬件资源整合起来,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成“议事中心”、“培训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建设成凝聚党员、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加大基层组织建设投入,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让群众在基层就能把事办好,让各种矛盾纠纷能在基层得到解决。
2.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篇二
一、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 为化解社会矛盾提供组织保证
首先,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化解社会矛盾, 必须下力气搞好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的建设, 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要注重运用法治方式, 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健全村务公开、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 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抓好领导班子的配备, 坚持高标准选人用人, 选优配强乡村两级班子。切实把能力强、作风好、清正廉洁、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公认的能人选进班子, 特别注重把政治上有觉悟、加快发展有本事、解决困难有办法、化解矛盾有权威、有作为、敢作为的党员选拔到乡村两级领导班子中来, 从根本上提升村级党组织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2009年, 乡党委根据工作需要, 报经旗委批准, 新充实两名党委成员, 进一步强化了乡党委集体领导的力量。并以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换届为契机, 成功选出村党支部书记9名, 村委会主任8名, 村党组织书记连任7人, 新当选2人, 村民委员会主任连任3人, 新当选5人, 村书记主任一肩挑1人, 其他“两委”成员交叉任职28人。从而形成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 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机遇感, 能干事的人有成就感, 不干事的人有危机感, 大大地提高了乡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化解社会矛盾, 必须提高乡村两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和办事的能力。根据形势和任务要求, 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的适时搞好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党的知识等学习和培训, 以不断提高乡村干部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乡党委高度重视干部理论学习和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党员“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和乡党校、农家讲堂、远程教育等, 采取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2009年以来就举办乡村干部专题理论培训班、专题讲座等集中培训12次, 培训940人次。通过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 使乡村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迅速提高, 都能自觉做到不以权谋私, 依法行政, 秉公办事, 主动为老百姓服务的意识大为增强, 乡村干部经常下基层, 深入调查研究, 与群众打成一片, 变上访为下访, 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由昔日的疏远和隔阂, 逐渐变得密切与和谐。正因为如此, 有了广大群众这一化解矛盾主体的强有力支持, 才使乡村干部在化解各种矛盾中, 能够及时听到和了解到有关真实情况, 这样, 就为妥善解决各类复杂问题掌握了第一手材料, 争取了化解矛盾的主动权。
此外,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化解社会矛盾, 必须把发展与稳定作为乡村两级基层领导集体成员的首要任务和责任考核目标。将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与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任务, 逐项分解落实到乡村每个领导成员的头上, 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 领导成员分工协作, 人大进行检查监督, 公安、司法、团妇、民兵组织密切配合。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 坚持一级带一级, 一级管一级, 层层负责, 抓好落实。构建责权统一、标本兼治的乡村两级共同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机制。即建立健全了责任制、预案制、预警制、会诊制、督办制和报告制。并且严格执行情况汇聚、分类归口、集中办理、统一反馈的四道程序。做到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与保持农村稳定相统一, 与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相统一, 与乡党委、人大、政府工作目标相统一, 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统一。年终时, 乡党委还对各村党支部抓党建、化解矛盾、促增收、保平安责任状完成情况逐一进行考核验收, 视所得分数进行排列名次, 将考核结果作为各村党总支、支部创优争先的重要依据, 形成了完备的考核机制。
通过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 乡村两级干部呈现出了“三多三少”现象, 即:深入基层、察民情、知民意的多了, 工作漂浮的少了;联系群众、听民声、集民智的多了, 官僚作风的少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聚民心的多了, 工作推诿扯皮的少了。
二、完善村级领导体制和集体财务管理模式, 为减少社会矛盾提供制度保证
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化解社会矛盾, 村级是前沿, 乡级是一线。为保障一线叫得响、调得动、打得嬴, 必须投入足够的力量, 夯实村级前沿阵地。现在, 农村有好多问题解决得不好, 引发农民上访告状, 甚至闹成群体事件, 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由于有的村干部不作为、乱作为所致。要解决好这一问题, 关键是要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 从利益源头上管好“两委”班子特别是一把手, 变事后查处为事前监督。所以, 在反复强调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中, 乡党委除注意抓好自身的建设外, 始终把重点放在搞好村一级的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完善上,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完善村级议事制。推行村级重大事务“五步决策法”, 即: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决议过程和实施结果接受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监督评议。使村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工作的重要载体, 村民从村务的旁观者、上访者变成参与着、管理者和监督者。“两委”班子议事公开民主, 既从根本上消除了很容易产生的社会矛盾, 又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或杜绝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是完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实践证明, 村级财务管理是否公开、公正、民主、透明, 不仅直接关系一个村的集体经济发展, 村财务是村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 村级财务管理实行“倒置式”管理模式, 在全乡9个村全面推行村级集体财务“先理财、后审批、再记账”管理新模式, 实行村帐乡管“五统一”, 建立村财务人员的定期业务培训和离任审计制度, 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 完善财务人员监督机制。
三、建立党员三级服务网络, 为化解社会矛盾筑牢三道防线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化解社会矛盾, 必须坚持书记、党员带头、教育为先、疏导先行、预防为主的原则。畅通党员和群众诉求渠道, 理顺他们的情绪, 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呼声, 为满足党员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及时有效服务, 尤其是要重视帮助解决好农村困难党员生产和生活问题, 不让一个党员落伍, 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 使每个党员都能保持先进性, 发挥应有的作用。乡党委在乡级建设一个党员服务大厅, 设置了为党员群众提供咨询、指导、协调、帮困、矛盾纠纷化解、涉农业务办理的服务窗口。
在9个村党支部建立党员服务站, 设置了政策咨询岗、信息收集反馈岗、矛盾纠纷调解岗、涉农业务领办岗。在全乡23个自然屯建立党员服务点, 设置了信息收集员、涉农业务领办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 形成一个覆盖乡、村、屯的党员三级服务网络。在党员三级服务网络运行中, 乡村两级尤为注重搞好“三道防线”建设:一是充分发挥在各屯建立的23个矛盾纠纷调解员的“前哨”作用, 负责解决比较简单的民间纠纷, 报告本自然屯内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二是充分发挥在各村建立的矛盾纠纷调解岗的中坚作用, 负责排查辖区内的不稳定隐患;三是充分发挥乡级矛盾纠纷调解窗口这个“后盾”作用, 加大调处力度, 做到不回避, 不压制, 正确引导, 让群众敢于说话, 把民意讲出来, 能够解决的及时解决, 暂时解决有困难的, 也要向群众讲清道理, 防止扩大事态、矛盾激化。乡村干部在调处和化解各种矛盾过程中, 始终以“群众是考官、矛盾是试卷、满意是答案”为座右铭, 通过党员三级服务网络的建立搭建了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平台, 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筑牢了矛盾纠纷化解的三道防线。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中, 基层是社会的单元细胞, 基层同时又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因此, 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夯实基层基础, 在创新社会治理中不断加强基层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关键是要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提高基层党组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驾驭全局的执政能力。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基层建设
参考文献
[1]记者, 袁东来.推进基层建设促进科学发展[N].九江日报, 2009-12-18.
[2]姜微.上海市委启动今年头号调研课题[N].新华每日电讯, 2014-02-27.
3.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篇三
第一种,有学者认为,社会矛盾是指人类社会当中各个阶级、阶层或者是社会群体在维护各自的生存空间、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或思想信仰过程当中出现的对立和冲突。简单来说,它是阶级或者阶层各个社会群体之间出现的这种对立和冲突,这个对立和冲突主要是因为利益,物质利益或是政治利益,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经济利益,这方面的对立而产生的。另外有学者认为,社会矛盾是社会当中个人和群体在维护各自利益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对立和冲突,导致不同程度的社会秩序的非和谐的那样一种状态。社会学家李培林他在前些年有一本影响很大的书里讲社会矛盾是社会阶层间的人民内部矛盾。他把社会矛盾界定为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包括了收入分配领域的利益分割、城乡关系及产业结构的矛盾、区域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收入差距的矛盾等。那么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可能有的学者不一定赞同,我自己也认为,我们在谈到社会矛盾的时候,除了我们一般印象说是人民内部的矛盾,比方说这种带有爆恐性质的,这种由暴力事件引发的这种矛盾,当然我们可以说这种矛盾是敌我矛盾,算不上社会矛盾。这里很复杂的一点是我们怎么来界定这种社会,是大的社会,还是小的社会,就是说我觉得有一些不同的理解。
我个人认为,社会矛盾和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的这个概念有很密切的一个关系。之所以这样说,我觉得是因为社会矛盾一个后果有可能会产生社会冲突,产生群体性事件,产生这种负面的社会影响。当然,如果社会矛盾调解得好,有可能并不会转化成社会冲突。关于社会矛盾的分析,毛泽东有一个经典的《论十大关系》,当中提到的这个十对关系或者说十对矛盾,有些可以是称之为社会矛盾,有些并不一定是社会矛盾。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矛盾主要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就是说最近30年的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我觉得第一个方面是由于体制的转型,主要是由于我们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人失业的问题、下岗的问题、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农民工进城的问题,这些我觉得都和我们这种体制的转型联系在一起。
第二个方面是由于体制的转型所引发的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比如我们经济结构的转型主要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很多城市都提出了要建设国际大都市,那么建设国际大都市一个目标要提高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当中的比重。这就意味着传统的一些产业关停并转,造成了一些工人的失业,在我们的术语中下岗用得比较多,失业用得比较多。还有在我们的社会结构的调整过程当中,阶层之间的这种分化变得越来越明显,不同的阶层之间的这种区隔、相互敌视、漠视,这种现象层出不穷。
第三个方面是和我们国家这种快速的城市化、城镇化有关,我们可以说大规模的城市化、城镇化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的,到现在差不多是3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是我们用30年的时间走了西方国家差不多是200年才能走过的这样一个路程。所以,时间的压缩、空间的压缩造成了大量的社会矛盾集中的爆发。如果从网上搜一下关于群体性事件,关于这种恶性事件的这种报道,这种统计数字,可以说比比皆是,很多是在最近十年集中的一种爆发,集中的呈现。
第四个方面,我觉得是跟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有关系,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我们的产业工人可以说从事的是最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他们获得的回报是在这个世界经济体的链条的最末一端或者说最低端,我们可想而知,由此产生的劳资的冲突、劳资的矛盾。还有,从制度方面来讲,是制度建设落后,但是大的制度包括法制,社会治理如何法制保障,这方面的推进所面临的困难应该说是最严峻的,由于我们很多制度建设跟不上,法律在很多方面处于真空,这就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产生以后,社会问题不一定是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不能解决,那么转换成为社会矛盾。社会矛盾处理不好,导致社会冲突,我觉得是这样一个逻辑。还有从社会的层面上来看,是一种社会的示范、道德的示范,旧的社会规范已经过时了,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会经常说,社会的发展会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他判断我们的社会建设至少落后经济领域是30年,我们从陆学艺先生他的很多论述当中可以发现。上海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在2012年对中国六省市进行了一个调查。在我们的被访者中,全部样本接近6000个样本中,大多都认为未来中国面临的十大挑战几乎是跟我们日常的媒体当中看到的,第一个是关于腐败的问题;第二个是关于贫富差距的问题;第三个是基层干群冲突的问题;第四个是高房价与低收入的矛盾;第五个是诚信危机、道德示范;第六个是民主制度的改革低于公众的预期;第七个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第八个是由老龄化所引发的劳动力的短缺;第九个是大学生的就业难、农民工的就业难;第十个是由于主流价值观被边缘化所造成的我们的信仰危机或者说是这种价值观的迷失。
那么,怎么对这些社会矛盾进行分类。目前学界基本上有三分法和四分法之说,所谓三分法简单的是说成按照领域来分。第一个领域首当其冲的是经济领域,主要表现在贫富差距的拉大,既包括地区的差距,也包括部门的差距,由就业压力的增大所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够有效地转移的问题、湿地农民就业、大学生就业以及城镇失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经济领域还包括我们的经营管理者和劳动力的矛盾,既包括在公有制的企业中,也包括非公有制的企业中的工资拖欠、劳资矛盾,最后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资源的短缺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紧张所造成的经济运行当中的矛盾。那么,第二个领域就是政治领域的矛盾,这主要表现为干群关系的不和谐、腐败、工作方式的简单粗暴、决策的失误,民主发展程度的不够以及执政能力的缺失。此外还包括由于民族问题产生的分裂的暴力事件,还有社会治安领域的问题,各种犯罪事件、恶性案件、黑社会性质、犯罪大量的出现所导致和我们普通老百姓所感到的公共安全感的下降。
nlc202309051827
第三个领域是在价值观和文化领域,主要表现为我们由原来所谓的一元的思想到现在多元思想的这种碰撞,科学和人性的冲突,科学和宗教的冲突等等,以及现在在互联网+的时代,各种的由信息的管制无效所导致的信息垃圾、信息公害、病毒、黑客等网络示范现象也引发了大量的这种社会矛盾。那么,其他两位学者他们也是按照三大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来划分,只不过就是说细节有一些不同。另外一位学者把社会矛盾分成两大类,第一类称之为发展和改革过程的矛盾,第二是由于国家层面的制度因素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层面的因素滞后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所带来的一些矛盾,具体的包括制度性的矛盾、管理性的矛盾等等。
那么,为什么老百姓把官员的腐败,把贫富收入的差距列为最突出的社会矛盾的表现。这里我用一个数据,是上海大学2012年在全国六个省市进行的一个调查,这里,我计算出来的这个基尼系数高于我们国家统计局的这个系数,我们的这个系数达到了0.6。我们看国家统计局从2002年到2013年,基本上2008年以后,基尼系数是逐渐地降低的,而在2008年之前是逐渐地上升的。因为经济系数这样一个指标是衡量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的一个最通行的指标。这里边涉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这和我们通常的理解有些差异,这里面最高的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是西部地区而是中部地区。西部的基尼系数是最低的,大概这里我也做了一些回归的模型,关于收入的不平等、教育的不平等、职业流动的不平等,以及社会保障的不平等。
最后,如果仔细研读深化改革的报告,那里有几句话能够做到,我们这个社会矛盾就能预防和化解。比如,文件里有一个叫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权益,怎么保障?当然一方面需要我们学者的研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政策部门怎么给我们的决策者提供既可以操作,又不能够超越我们目前发展阶段的一些对策。这些对策要以能不能够操作,能不能够转化成决策以后能不能推行。我觉得从前面对于社会矛盾原因的分析,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找到这个矛盾的源头,所谓的源头治理、源头预防。比如简单地来说,经济领域的矛盾,比方说收入差距的问题、社会不平等的问题,能够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的。我记得在前几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说过,如果用人民币能够解决的矛盾都可以称之为人民内部矛盾,虽然很通俗,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换句话说,如果用经济能解决的矛盾可能是最简单的矛盾,而关于政治领域的一些社会矛盾,跟我们的民主的进程,跟我们的法制建设相关的,我觉得这个领域的矛盾可能解决起来就有难度,因为它涉及我们的法制建设、制度的建设等等。而人们的观念层面的这种矛盾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它有表现,我们还能发现一些苗头。所以我觉得找到了源头,找到了真正的原因,分头治理,这是一个大的思路。第二个方面,我觉得应该从心理的层面,因为很多的社会矛盾可能和现实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或者说跟我们的权益可能是没有直接相关的。所以,学者有一个概括叫非直接利益冲突的社会矛盾。
我觉得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媒体是有责任的,现在在这样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很多媒体把一些事件渲染、夸大、扩散,如果我们看现在的互联网,很多都有一个新闻排行榜的点击率,点击率最高的是哪些?并不是那些正能量的一些新闻,而是那些新奇古怪的新闻。做新闻的有一个黄金定律,叫做我们不要报道狗咬人,我们整天报道是人咬狗,点击率也高。包括我最近看到很多,有的是我们中央级的媒体中午在辟谣,晚上正式的消息就出来了,这让老百姓怎么来相信?所以,如果我们都从做研究的角度来讲,就是分析一个大媒体,我们看它的这些有关负面的报道有多少,它的点击率、它的关注度等,包括我们的微信群、各种社交圈,最流行的传播最多的是哪些消息的来源。所以,在这个方面,如果这种舆论的力量或者媒体的力量运用不好的话,会把一个小的事件推波助澜成一个大的事件。所以就是说,我们的整个社会心态需要优化,要重视人们的心理层面的核心。社会学有一个著名的理论是相对剥夺的理论,比如说我们讲到贫富差距的时候及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一般不会和李嘉诚去比我们的收入多少,我们跟他的差距有多大。因为我们说这没有可比性,他不是我们的参照物,我们参照物是跟我们差不多的同辈的群体,他们作为我们的参照群体。所以,我觉得这个方面民众的这种预期越来越高,这可能我觉得媒体要做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个方面,要创造一个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如果说社会矛盾主要是指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阶层之间的这种对立和争斗的话,那么作为不同于其他群体的一个社会成员,你对于其他的社会成员能不能有一种宽容、包容的一种心态,能不能少一点偏见和歧视,这个可能不需要投入多少,一种心态的改变就能够做得到。
建立畅通有序的社会矛盾的诉求表达渠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现在主要的渠道是信访,我们各级政府部门都有一个信访的渠道,但是信访能够解决多少问题?我们很难得到官方的实际数据。前两年报道了大量的这种各省都有一个北京办事处的,主要做的是什么,接访。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在评价这个基层政府部门作为一个评估他们政绩的一个硬指标,如果不把我们的上访率的多少作为一个指标的话,那我觉得可能会有所改变。当然,还有一个,我觉得在信访的整个操作当中有一个机制性的问题,你不论什么问题,到了中央信访办、信访局,最后还要转到基层,转过来以后,我们从媒体上也看到大量的这种打击、报复的,这种也是层出不穷的。老百姓对于他身边的基层有一种不信任的现象存在。
还有一个是要依法调解社会矛盾。当然,上海电视台有一个精品栏目,就是柏阿姨调解的那个栏目。对于这一点虽然她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有一些效果,但是我觉得不能够所有的发生了纠纷、发生了矛盾,完全靠调解。你知道调解的成本是最高的,而且是时间会持续很长。从负面的角度来讲,很多矛盾调解到最后的结果,并没有避免矛盾向恶性方面发展,反而好多小的事件变成了一种大的灾难性的事件。我觉得关键的一点,重视了调解,而没有关注到是依法调解,调解必须靠现行的法律和制度。
最后一点我觉得要保障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权益。如果现在我们有八个亿的弱势群体的话,那就基本上变成了我们接近2/3的社会成员都要优先进行保障。当然,说到弱势群体的时候,按照陆学艺教授他的研究《十大阶层的分类》,我们的公务员阶层,排在第一的阶层,网上会经常有公务员吐槽说,公务员也是一个弱势群体,我觉得也不能够把弱势群体泛化,我们重点的是关注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老弱病残,这些失业者,这些处于贫困阶层的人。首先优先保障他们的权益,然后我觉得这才是全体公民的这样一个权益,我们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有一个排序,我们不可能说一视同仁,当然我们从观念上讲可以说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但是,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解决社会矛盾的时候应该有一个轻重缓急。
(张文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
4.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篇四
工 作 方 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有效推进社会管理各项工作,根据《**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综治委[2012]6号文件精神,为推动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顺利开展,根据我乡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
为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特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专武部长***、党委副书**为副组长,徐一建、***、***及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指导、协调“社会管理创新”的开展,把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放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来研究、来谋划、来推进、来落实,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扎实、有效、有序地开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充分广播、专栏、简报等宣传方式,集中宣传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为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三、工作目标
1、加强和创新以场乡居委会、农村村委会为基础单元的社会管理模。进一步加强居委会、村阵地建设。
2、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
控体系,协助加强“天网”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着力实施政府与社会单位自建视频系统纳入公安指挥中心联网运行;加强学校和幼儿园等重点地区治安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限期改变面貌;充分发挥专兼职治安巡逻队伍的作用,大力开展巡逻守护工作,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3、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建立健全稳定风险评估制度,风险评估率达到100%;落实风险评估责任制,对未按规定进行稳定风险评估或未按稳定风险评估要求实施而引发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贵任,追责率100%。建立乡、村、组民情调查队伍。做好对邪教人员的教育回归工作。建立社会心态评估、疏导机制。
4、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建立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制度,流动人口《居住证》办证率达 100%,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全覆盖;加强对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管理及有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的帮教管理;加强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和矫正人员服务管理措施。
5、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城乡居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基层群众自治纽织与综合服务站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管理格局。
6、加强“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加强矛盾纠纷调解组织网络建设,进一步建立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信访疏导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成立矛盾纠纷
“大调解”协调中心、村调解室建成率达100%,矛盾纠纷“大调解”协调中心和协调室工作人员到位率100%。
7、扎实做好防范处理邪教工作。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邪教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四零”目标;创新巩固工作机制,落实“回归社会工程”,确保完成教转攻坚与巩固目标任务;实现反邪教警示教盲活动常态化,大力开展 “创无”工作。
8、加强和创新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维护食品安全。强化生产环节监管,强化流通环节整治,加强消费环节整治;重点抓好药品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全力降低事故总量,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完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机制;加强防体系建设,重点对防洪体系、重点水土流失区、地下水超采区等实施综合治理;深化“警校共育”,强化公共交通安全、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幼儿园的消防安全;加强应急早台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9、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乡、村(居)建立统一规范的法制宣传橱窗。
10、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乡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广泛开展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活动,在乡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深入开展文明村(居)、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诚信建设,增强法制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乡综治委
5.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篇五
作者:褚松燕 《光明日报》(2015年10月09日 02版)
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一方面是执政党建设的需要,执政党的地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从社会各领域、各组织中提取公共利益需求和发现优秀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更好地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的需要。社会组织的需求,只要是不能在社会组织内部和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实现的,都需要公共权力机构来发现、甄别和协助其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当前社会利益多元、复杂风险显著,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往往难以实现,《意见》明确传达出执政党与社会组织携手、增强社会治理协同纽带的强烈信号,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功能更好地发挥提供了资源支持。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在“四个坚持”总体要求基础上明确社会组织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四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相统一;坚持从严从实,把握特点规律,防止行政化和形式主义;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分类指导,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立足中国现实,以问题导向来开展社会组织党建,并由此把“团结”和“服务”作为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双核,确立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六项基本职责,使执政党和多样化的社会组织共同构成多元利益的传送带,也为社会组织发展环境的优化提供了有力的表达通道。
二是以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来确保社会组织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在管理体系上形成归口管理、统一管理和兜底管理三种形态以及相关的工作指导关系,并用统筹协调机制、上下联动机制和直接联系机制来予以实现,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因素,而且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社会利益整合中的问题,确保形成社会治理合力。
三是明确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基础保障。《意见》提出,要建立多渠道筹措、多元化投入的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规定社会组织应将党建工作经费纳入管理费用列支,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据实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社会组织党员上缴的党费全额下拨;党委组织部门可用留存党费给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多种方式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这些举措一方面打消了社会组织对组织宗旨偏离和成本增加的顾虑,有利于实现社会组织与党组织共识的耦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逐步培育政府的协同意识,促成社会组织与社区和基层政府之间的资源共享。
四是强调了基于协同治理的责任制。《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将社会组织党建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构加强具体指导;民政、司法、财政、税务、教育、卫生、工商等部门结合社会组织登记、年检、评估等工作职能,协同做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并要求各级党委把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作为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和相关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这就形成了明确责任的基础之上确立考核和追责的责任链条,能够有力推动执政党、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围绕社会问题的治理形成和强化协同纽带。
再好的文件,效果如何取决于落实,我们有理由期待《意见》为社会协同治理打下坚实基础,同样,我们也做好准备来透过实践检验这份期待。祝愿加强党建和推进社会组织发展一路走好!
6.浅议加强农村社会综合治理 篇六
浅议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平安,就没有全中国的平安”。所以,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保持农村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加快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各级基层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势在必行,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一、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义
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依法治村,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障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障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巩固,推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一)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社会治安问题是诸多社会矛盾和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必须长期坚持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活动,但 1 是仅靠打击不可能有效地减少产生犯罪和社会治安问题的复杂因素,必须全面加强综合治理才能奏效。
(二)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在我国农村,8亿多农民怎样当家作主?怎样行使宪法赋予的管理政治、经济、社会事务和基层各项事业的权力呢?就是要依法进行自我管理,实行村民自治。实践证明,要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用法律来理顺农村工作各方面的关系。要巩固发展农村根本的成果,就必须用法律规范干部、村民的行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使农业生产、农民生活走向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因此,要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全面开展依法治村。然而这些都要靠稳定作为前提,农村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三)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确保农村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农村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一是西方敌对势力没有停止对我国的西化分裂及破坏活动,亡我之心不死;二是境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破坏我国安定的形势;三是农村“邪教”组织不断煽动闹事;四是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升级,一个人的问题可以酿成集体事件,五是群众集体上访呈上升趋势。所以,农村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维护农村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必须增强农村维稳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把集体维护好,把问题处理好,把坏人打击好,确保农村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四)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推动基层组织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前沿指挥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颁布实施多年,它对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起到了极大
2 的促进作用。但是,如何推动村级组织的有效运转,发挥其整体功能,又为我们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新课题。通过依法治理,把农村村级组织建设与管理融为一体,纳入法制轨道,使村级组织的整体功能得到加强,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找到了新的工作方式,为在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开辟了新的途径。农村基层建设的加强和高效运转,必须建立在农村的安全与稳定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五)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使农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开辟了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道路,而发展农村经济,深化农村改革,都离不开稳定作为保障。
党在农村改革中形成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需要用法律形式将其固定下来,逐步建立制度化、法律化;对改革出现的新的经济关系,需要用法律加以确认;经济领域的正常秩序,需要用法律加以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财产的合法权益,需要依靠法制予以保障,使之不受侵犯。因此,必须保持农村的长治久安,才能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二、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法
(一)强化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全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1、开展依法治村,做好信访工作。信访是党和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反映社情民意的主渠道。抓源头,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反映的问题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而且要釜底抽薪地给予解决;抓基层组织建设,我们基层的干部作风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正绩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要坚决自觉执行党在农村各
3 项改革法规,只要基层干部财务清、工作实,群众就明白;抓好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化解群众矛盾,稳定群众工作,做到不推,不烦,不躲,不拖,要建立快速、有效的督查机制。抓势头,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稳定群众情绪,冷静对待上访群众,时时切入,防止反复。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
2、开展依法治村,解决民事纠纷。当前民事纠纷不断增多,不仅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麻烦和苦恼,而且影响了干部的精力,使干部不能很好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更重要的是给稳定的社会环境带来隐患,若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新形势下产生的新情况,农村社会治安怎么抓,民间纠纷怎样才能预防和减少,这一切都成了摆在基层干部和群众面前的新课题。要切实解决好这一新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全面开展依法治村。一是要巩固“四五”普法成果,搞好“五五”普法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做到学法、守法、用法;二是要依法健全完善各级管理办法,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三是要依法制定村规民约,规范群众行为;四是进一步加强镇、村人民调解工作;五是面对如家庭不和睦经常吵架,兄弟姐妹间因赡养老人互相扯皮推诿,婚嫁丧葬大操大办等问题不处理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要处理又无法律依据,就要针对农村实际,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约定俗成,较好地避免在工作中处理此类问题的盲目性和随定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法制观念强、文化意识浓、社会秩序好、村民安居乐业的新农村。
在依法治村的实践中,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是治标,抓教育防范是治本。要使社会稳定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依法治村,全面推进社会
4 治安综合治理的成功实践,归结起来,一是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是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证。二是根据宪法、法律、法规,结合本地社会生活实际,制定全体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守则,是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三是基层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键。四是为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建立群众性的监督机制,实行公开监督,群防群治是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五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队伍建设和加大经费投入保障。
(二)组织多功能综治工作中心
将乡镇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调解室、安办、警务室、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等基层组织进行整合,组建多功能综治工作中心,集中统一办公地点,接待群众来电来访、纠纷案件的排查调处和分流处理。建立完善综治工作议事、例会、通报、考核、记事、学习、上下班、值班、效能、保密制度和各部门的职责,中心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听取各部门工作情况汇报,分析形势,总结经验,制定相关对策,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每月组织成员进行一次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业务技能和执法水平。综治工作中心根据工作需要,在重大活动、节假日等重要时段对中心人员进行整合,联合办公,集中力量,突击检查,处理重大事项,克服原来多头管理、协调困难、动作迟缓、效率低的问题,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三)大打禁毒人民战争,强力推进反邪教工作
一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禁毒宣传能够入脑、入耳、入心,切实增强全社会的禁毒意识、防毒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远离毒品,拒绝毒品。重点抓好对青少年和高危人群的禁毒宣传教育,要积极组织开
5 展对在校学生的禁毒宣传教育,使学生对毒品危害的知晓率达到100%,努力实现“学生不吸毒,校园无毒品”;要按照“面向群众,贴近生活,确保实效”的要求,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馆站、文艺团体的作用,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近距离、经常性地开展禁毒宣传文化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全力推动“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向纵深发展;每年“6·3”虎门销烟纪念日至“6·26”国际禁毒日期间,要集中力量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掀起禁毒宣传高潮。
禁毒行动重在打击。打击工作要做到摸得准,打得狠,打出威风,打出气势,给社会以信心,给群众以安心,让犯罪分子死心。一要切实做好禁毒信息工作。全力构建广泛覆盖社会面的信息网络,不断拓宽信息渠道,进一步增强缉毒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要定期加强对涉毒情报信息的摸排、收集、分析和研判,服务现实斗争。三要进一步加大堵源截流工作力度,坚定不移地贯彻“严打”方针,从重从快,依法严厉打击,以公开的强有力的阵势,向毒品宣战,坚决遏制毒品来源。四要加强抓好禁吸戒毒工作,对发现的吸毒成瘾人员一律集中强戒。符合劳教条件的,坚决报送劳教戒毒,减少流入社会的吸毒人员,萎缩毒品消费市场。对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落实由家庭、单位、公安派出所和村(居)“四位一体”的帮教工作,做到帮教人员落实,帮措施到位,帮教对象不失控。
邪教反社会、反人类、反科学,是现今世界两大瘟疫之一。反邪工作一是要加大警示教育活动,二是要消除邪教精神控制,三是要做好帮教工作。
(四)全面实施整体联动治安防范,促进社会治安好转
6 建立完善防范体系。针对易于诱发违法犯罪的人、物和事、时间、空间,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手段,结合实际,全面实施“整体联动治安防范工程”,建立和完善以下三个方面的防范体系。
1、建立和完善以警民为依托的区域边际协作共防、堵卡守候的防范体系。在行政区域边际建立健全不同隶属关系的警民协作共防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协作共防活动。
2、建立和完善人员活动集中的车站、码头、市场、交通干线等重点部位、乱点地方、复杂场所的治安防范体系。要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在重点部位、乱点地方、复杂场所设立报警电话。
3、建立和完善以院坝联防、山湾联防、自防自治为主的农村乡镇、村、社、户四级治安防范体系,加强义务的或者有偿的治安巡逻队伍建设,广泛开展联防活动,增强群众自防自治能力。
三、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
(一)提高认识,选准路子。农村开展普法教育后,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农村的传统观念受到一定冲击。特别是随着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群众中要求干部依法行政的呼声越来越高。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渐渐感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会,工作难做,事难办,干部难当,只搞单项治理,总是“按下葫芦起来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基层领导干部必须提高依法治村的能力,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全面展开依法治镇、治村工作,使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法治的基础上不断深入。
(二)建设机构,明确职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镇、村是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指挥部,要建立起行之有
7 效的管理机构,充分发挥镇、村综治办,镇司法所、派出所的作用。一是镇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村委会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村民小组成立治保、调解组织,建立综治信息员队伍。二是要负责拟定依法治村工作规划和强化考核目标;三是建立起“党政挂帅、综合协调、部门联动、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治安的局面。
(三)依法建制,科学管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是在镇党委的组织领导下,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依照宪法、法律以及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通过村民民主协商形式,将本村的各项村务工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管理,制定出相应的规定,形成公约或守则,使各项村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遵,这样就可以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基层具体化,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行为规范。形成“四敢四不怕”的精神大力推进依法治村工作,即:一是敢于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怕得罪亲朋好友;二是敢于坚持原则,不怕打击报复;三是敢于依法致富,不怕别人非议;四是敢于带领群众大力推进依法治村工作,不怕牺牲个人利益。
(四)强化教育,奠定基础。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教育是基础,依法治理是普法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因而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需要强有力的法制宣传教育工
8 作作保障。做到:一是领导干部带头学法。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成效。二是举办农民普法培训班、法制夜校。对在校学生、农民群众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使他们做一个科技明白人,法律明白人;三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墙报、会议进行宣传教育;四是健全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宣传法律知识,使群众把学法用法形成自觉的要求和行动,为不断巩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发挥作用。
(五)加大投入,搞好保障。加大资金投入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保障,多渠道地筹集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所需的经费,除政府财政适当补贴以外,应根据“谁受益谁出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由受益单位和个人适当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群防群治经费保障机制,群防群治经费农村村、组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来筹集,以便有效保障群防群治工作的开展,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
总之,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法律宣传教育是基础,民主监督、建章立制、群防群治是手段,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是保障,打击犯罪实现稳定是目的。
7.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篇七
基层央行要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加强对本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和监督管理,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
一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的原则,严格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
二是明确本行、本部门一把手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本部门安全负全责;落实综治目标管理责任制,逐级下达责任书,做到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完善目标管理考评、奖惩办法,建立行综治责任人政绩档案,坚持综治责任人述职报告制度。
二、要加强内控建设,严格落实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
基层央行根据部门业务工作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业务工作特点和业务操作风险,修订完善业务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有效解决业务创新产生的制度缺失问题。要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和督促、检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发行基金、联行资金、国库资金、外汇资金、计算机及其网络、发行库守卫、库款押运、枪支弹药、保密机具、印章、文件资料、消防、车辆交通、储油供电、锅炉、电梯、办公楼、宿舍区、职工食堂等安全管理,坚持按章操作,保障安全生产。
三、要加大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化解力度
基层央行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和内部和谐稳定的因素,则要加大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化解力度。
一是各行要健全舆论汇集、分析机制和排查工作责任制,定期研究分析本行、本辖区不稳定因素,认真做好来信来访接待工作,落实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领导责任制、矛盾纠纷调处目标责任制;
二是对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既要实行分级管理、归口调处,要充分发挥党、团、青、妇等组织和各业务部门在协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三是加强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了解掌握员工思想动向,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四要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加大金融舆情收集力度,强化金融运行指标监测,加快金融预警信息反馈,及时掌握群体性事件的苗头;
五要进一步完善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切实开展各项应急演练,严格执行应急管理规定,做到早发现、早化解、早控制、早处置,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行内部,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要加大对重大金融案件及涉嫌洗钱案件的协查督办力度
维护辖区金融秩序,确保节日期间和敏感时期的安全稳定。基层央行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所赋予的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加强与当地政法、公安及银监部门的联系与沟通,自觉接受和服从当地政法、综治部门和上级行综治部门的指导、监督、检查,并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加大对侵害银行安全金融案件的预防和打击力度。
一要加大对涉嫌洗钱和恐怖融资案件的协查、督办工作力度,通过对大额可疑资金进行监测、建立征信机制,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甄别、控制、冻结恐怖组织资金的国内、国际流动,防止金融系统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损失和人员伤亡,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秩序稳定;
二要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完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加强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制定符合辖内实际的自然灾害、发行库守卫、发行基金调拨和供应、反恐怖、机关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积极开展演练,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安全防范体系;
三要结合本行实际,加强国家安全和保密教育,有效地杜绝内案、减少外案的发生。四要充分发挥综治成员行部门的作用,落实好节日期间和敏感时期的安全稳定工作,坚持“五不放过”的原则,即:责任不落实不放过,工作不到位不放过,原因不查清不放过,隐患不排除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对组织、履职、协作不力的部门和个人,将严肃追究相应责任,确保安全稳定工作的严肃性。
五、加强综治宣传和调研工作
基层央行各支行要充分发挥金融系统综合治理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确保金融平安,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综合治理宣传工作力度,利用各种形式,积极开展综治教育宣传,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综治意识。
一要坚持普及综治知识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综治宣传月活动,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黑板报等大众传播媒介在综合治理宣传中的作用,重点加大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公布的《企业事业行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等有关文件法规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综治和安防意识;
二要对全行员工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把普法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全行员工的知法、守法、用法知识。坚持案件防范与警示教育相结合。大张旗鼓地宣传案件防范工作,时刻做到警钟长鸣。通过典型案件,组织职工进行了大讨论,使干部员工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世界观。积极开展预防金融职务犯罪活动,组织员工走出去,开展“现身说法”等警示教育,使全体干部职工引以为戒、以人为镜,自觉遵纪守法,自觉维护金融安全。
六、总结
基层央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每一个支行都应该认真、细心、谨慎的对待和处理。做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问题,已成为基层央行健康、平稳、有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笔者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五大建设性对策,鉴于笔者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有限性,本文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望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得到学习和完善。
摘要:伴随着金融经济事件的不断发生, 基层央行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成为银行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拦路虎。本文笔者主要是围绕如何开展基层央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基层央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波.浅议在基层人行如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J].时代金融 (下旬) , 2011 (9) :215-216.
[2]徐志勇.浅析保卫队伍现状、存在的心理状况以及解决措施[J].金融经济 (理论版) , 2011 (6) :122-124.
8.创新“镇管社区”加强基层治理 篇八
[关键词]城市化;镇管社区;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11-0033-03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上海市嘉定新城(马陆镇)于2011年8月调整成立,随着新城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楼盘落成、大量人口涌入,原来“镇——村(居)”的城镇化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滞后性逐步显现,新城核心区社会管理领域的体制缺陷和短板问题日渐突出。为积极应对新城建设发展的战略任务,推进基层治理,嘉定新城(马陆镇)创新“镇管社区”模式,在城市化地区基层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镇管社区”模式创新的核心背景是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城市规模膨胀与传统管理模式有限绩效之间的张力。近年来,随着郊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上海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大镇、大居社会管理的矛盾问题日益凸显,“镇管社区”模式正是通过增设和调整城市基层治理单元从而达到调和这种绩效张力的目标。
(一)政策背景:“镇管社区”模式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目标的积极呼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推动城市社会治理方式转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社会治理改革方向上,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镇管社区”的体制改革要求,要求探索构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使政府、社区、居(村)委共同履行好政治控制、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统筹协调、群众自治五大核心职能,这为嘉定新城推进社会治理方式转型提供了基本路线。嘉定新城(马陆镇)根据实际新增设六个社区,建立了“两委五中心”的社区管理体制,力图实现社区多元共治格局,强调通过增加主体多元性带动治理有效性的提高,呼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目标。
(二)现实背景:“镇管社区”模式是对上海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生成问题的积极回应。作为特大城市,上海的强大吸引效应带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膨胀的结果,这在城郊地区表现尤为明显,由此引发城郊地区社会治理困境重重。在嘉定新城(马陆镇),原有的镇级管理组织无法有效解决城郊城市化后的新问题和新需求。管理主体的地域界限和职责权限不清,管理环节上的权责失衡和条块协同不畅,导致管理盲区频现,社会矛盾凸显。“镇管社区”模式在镇和居(村)委之间设置社区管理中间层,一方面将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延伸到社区层面,为社区居民提供广泛的行政事务与公共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将社区内各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纳入到治理主体范围内,增加治理队伍力量,减少社区治理的行政成本,从而解决城市规模与治理绩效之间的矛盾。
(三)理论背景:“镇管社区”模式是对城市社会治理转型理论的现实回应。首先,是对治理理论的实践。治理理论主张主体多元,方式柔性协作。镇管社区模式中,社区治理的主体既包括党委、政府职能部门,也包括社区内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体现了主体多元性的特点。同时,“镇管社区”模式强调通过党委领导、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实现高质量的治理效果,强调运用去行政化的参与、合作、协商和评议等方式对社区事务进行管理,体现了柔性协作的特点。其次,是对科学设置城市基层治理单元的实践。科学设置城市基层治理单元就是要通过合理设置管理幅度和层级既实现服务均等,又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镇管社区”模式虽然增加组织的层级,但只增加必要的工作编制而不设置一级政府,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效果。
2013年8月以来,马陆镇立足于城郊地区新城管理的实际,进行了“镇管社区”模式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做法。
(一)合理整合归类,科学划分区域。嘉定新城(马陆镇)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嘉定新城核心区西面约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在兼顾现实要求与历史现状的基础上,参照城区街居制社区管理方式,按照“相对集中、规模适度、效能优先”的原则,整合区域内4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资源,科学划分出六大社区,每个社区的管辖面积为3-4平方公里,形成“镇—社区—村(居)”的管理架构。做到既有利于属地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又能确保权责统一、职责明确、运转灵活。
(二)创新治理体制,搭建治理平台。嘉定新城(马陆镇)围绕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城市网格化管理、发展社会事业(居务)、推进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等社区工作职能,搭建相应的社区治理架构。在区域划分的基础上,每个社区建立了“两委”的组织架构,即社区总支委员会和社区工作委员会,下设党建、居务、综治三大办公室。其中,社区总支委员会作为党委的派出机构,领导村与居委会党支部(一般每个社区有5-8个居委会),对社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负总责,并指导基层自治。社区工作委员会则承担政府委托的行政管理职能,对辖区城市管理、社区建设及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落地管理、督查协调和改进服务。由于对社区的主要职能、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科学界定,划清了社区、居(村)之间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了社区治理平台结构合理、能量充足。
(三)下沉管理力量,加强财政保障。为确保社区权事责的对等统一,嘉定新城(马陆镇)通过赋予社区相对独立的人财物权和必要的软硬件配套,切实夯实社区组织、壮大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此,各社区13-17名班子成员、管理人员都由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精兵强将选调组成,此外每个社区还配备了至少50人的联勤、安保和各类协管员队伍,各类政务、事务、居务的支出则按照核定标准,由镇财政全额支出。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为加强社区治理提供了必要的资源要素支撑。
(四)统筹资源配置,注重民生需求。为满足新城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嘉定新城(马陆镇)在原有8个邻里中心的基础上,统筹邻里中心规划布点,确保每个社区建立1个邻里中心,加快软硬件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大技防和信息化管理力度,为开展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必要的场所,在解决好“物”的依托的基础上,聚焦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注重协调好、监督好邻里中心公益性和经营性项目的开发和引进,确保邻里中心业态分布合理。同时,适时在邻里中心内开设“五中心”,即社区综治联勤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社区事务受理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分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提高社区的综合功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马陆镇探索的“镇管社区”基层治理模式,紧紧围绕“管理出实效、群众得实惠、基层有活力”的工作要求,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提高了社区精细化管理的效率。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在于通过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信息化的手段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镇管社区”模式打破了原有由镇行政区域所划分的村居界限,通过在政府与村居间搭建综合党务、居务、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社区层级,划小服务半径、消除管理盲区,并通过给予社区层级充分的人财物授权,确保了行政管理能够下沉到底,居委会、村委会管理更加井然有序。以居民区顽症治理为例,通过“条专块统”的整治方式(即职能部门提供执法保障、社区统筹整治推进),“群租”整治工作效果明显,全镇认定的878户“群租”户,目前约谈713户(约谈率为81%),自行整改387户(整改率为44%)。同时,在城市道路、绿地工地等方面由于“建管脱节”出现的工作盲区,也形成无缝对接,有效实现了社会管理的全覆盖,提高了社会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缓解了多元分化的公共服务需求。社区不仅是一个综合党务、居务的工作平台,更是公众表达诉求、资源集聚共享、解决民生需求的主阵地。实施“镇管社区”后,社区作为政府下沉到基层的一级行政组织,既能依靠区域内公安、医院、学校等“条”的垂直组织力量,又能有效整合“块”内的各方资源,在实现纵向联动和横向互动的服务资源整合、配置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社区服务中心分中心的建立,从文体、医疗等生活服务到党务、政务服务,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避免了管理区域过大容易产生的“一刀切”式服务带来的资源浪费。
(三)体现了社会协同的基层治理方向。“镇管社区”的社区层级,不仅是政府派出的一级行政组织,同时是一个综合党务、居务、社会事务于一身的工作平台和服务窗口,负有在其管辖区域内统筹引导、协调各方参与社会共治的职责。各社区以互利共赢为基点,建立了“网上议事日”、“希望树”微信平台等社区共商共治机制;以政社互动为推手,健全了社区事务联席会议、“义工”联合会等社区事务共管机制,社区治理正逐步由政府单一主体转变成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的新格局。
马陆镇基于城市基本管理单元的“镇管社区”模式,进一步明确了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为上海市城郊人口大镇加强社会治理探索了一条新路径,带来了许多启示与思考。
(一)党委领导、党建先行是政治保证。一方面,“镇管社区”是在区、镇两级党委的指导下探索的一条适合城郊结合部区域需求的基层治理方式;另一方面,在“镇管社区”探索中形成了“镇党委——社区党委——村(居)党组织”的垂直覆盖体系与“社区行政组织、村、居民区、驻区单位”的横向覆盖体系,从而实现了党建的全覆盖。
(二)建立“主体多元、合作共治”的管理框架是核心。马陆镇探索的“镇管社区”模式,构建了“主体多元、合作共治”的社会管理框架。其核心机制是社区共治,实践逻辑是行政分权与多元合作,有效实现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目标任务,推动了城郊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新设置的马陆、陆家、石冈等6个大社区均配备10余名专职管理人员和大约20人的社区工作者。通过引导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这些“小班子”撬起了社区的大资源,提升了社区共治和自治能力,让居民有了近在眼前的管理者和服务者。
(三)厘清行政性主体在社区共治过程中的角度与功能是关键。在现有社会管理体制行政主导的大背景下,要实现“镇管社区”模式的改革目标,关键要厘清行政性主体在社区共治过程中的角度与功能,科学配置各方主体在社区共治过程中的事、权、责。马陆镇在镇管社区实践中,科学界定了各行政主体的职责与功能,党组织专事党建,发挥引领作用,镇政府则专事协调管理,发挥组织协调和资源配置作用,社区专事共治,发挥议事执行作用,居(村)委巩固自治,发挥自治培育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
(四)合理划分基本管理单元规模是基础。城郊高度城镇化区域,要以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可及性为主要依据,兼顾服务效率与规模经济,合理划分基本管理单元规模,搭建镇——社区——村居管理架构。马陆镇地处城郊结合部,其中70%以上是外来人员。针对粗放型的管理体制与快速城市化的现实不适应带来的众多社会管理难题,该镇按照“相对集中、规模适度、效能优先”的原则,将区域内4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15个拟筹建居委会划分形成马陆、陆家、希望等6大社区,每个社区的管辖面积为3-4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人左右,缩小管理半径,消除了管理盲区。
(五)聚焦资源下沉,充实管理力量是重点。以需求为导向配置精简高效的管理能力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马陆镇着重将各类资源整合充实到社区层面:一是做实社区组织架构,在每个社区建立“两委、三室”,明晰职责,做到各司其职。二是下沉管理力量,配齐队伍体系。三是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社会组织开展为民服务项目。例如,2014年以来,该镇的白银社区与4家驻区单位、7家开发商、7家物业公司构筑了共建关系,建立了3个专业委员会,实现了社区事务的共管共治。物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动与“小蜜蜂家庭菜肴速配中心”合作,解决了居民买菜难的问题。再如,为了打造熟人社区,白银社区每月会举办一场便民赶集日活动,免费为居民提供磨刀、理发、量血压、心理咨询等各类便民服务。提供服务的除了社区志愿者外,还有来自辖区内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妇幼保健院等单位的专业志愿者。既满足了群众的需求,又密切了党群关系,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副教授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推荐阅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07-07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再思考11-17
加强机关党建工作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07-27
钟山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11-13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10-18
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07-14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10-21
创新社会治理讲话稿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