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2024-09-05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共10篇)

1.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篇一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姓名:周文锋

学号:2011211098

摘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多元统计分析理论为基础,采取因子分析法,运用SAS软件,来研究2012年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状况,并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因子得分进行排序,发现南北方农村居民消费存在一定差距,由此作出综合评价,进而为提高农村的消费水平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结构 因子分析 综合评价 南北差距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国家在完善城乡流通网络、增进农村消费便利方面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推动了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2014年公布的“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而历届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提出多个关于三农问题的议案,可见国家一直特别关注农村问题。而消费结构的变动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富裕程度,尤其对农村更能说明其进步的情况。因此,本文以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为依据,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截面数据,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进行综合探讨,这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我国的农村居民消费状况作了很多分析,总结来说,大致从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这两方面或文字性分析或统计方法研究或计量建模探讨,比如孙艳玲对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所做的因子和聚类分析,方国斌对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因素所做的回归分析等等。本文先进行我国各地区2012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主因子提取及因子得分排序,以反映这31个地区农村消费质量的特征,将结果与实际结合,来综合评价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二、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

考虑到各指标间并不是独立的,此外中国地域辽阔省份较多,因此统计数据繁多且关系复杂,要利用此数据对消费结构进行有效分析,基于消除相关性影响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较为理想的方法。而因子分析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就可以试图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分量。也就是从一些有错综复杂关系的经济现象中找出少数几个主要因子,每一个主要因子就代表反映经济变量间相互依赖的一种经济作用,抓住这些主要因子就可以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综上考虑,用因子分析来分析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比较合理,它可以有效地处理31个省市的大量数据,更加清晰深入的说明我国当今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状况。

由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得到关于我国31个地区2012年反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

8个有较强代表性的指标数据。各支出方面分别如下:X1(食品)、X2(衣着)、X3(居住)、X4(家庭设备及用品)、X5(交通通讯)、X6(文教娱乐)、X7(医疗保健)、X8(其他)。

表一:我国31个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表(单位:元)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x1 x2

x3

x4

x5 1398.8 604.33 625.99 912.25 668.71 699.03 611.34

x6

x7 760.41 543.75 490.25 588.87 548.77 840.52 727.02

x8 228.4 156.77 149.75 157.42 176.23 204.15 167.67 232.74 251.11 144 193.13 105.59 120.21 146.21 169.68 136.56 232.66 108.84 155.2 85.98 101.9 84.3 66.22 90.52 136.37 100.42 121.62 172.21 110.21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944.76 947.97 3019.86 780.72 1817 396.58 1859.98 501.77 2379.76 481.75 2299.99 517.86 2268.76 478.74 2164.94 544.64 4847.59 704.43 3049.11 610.7 3947.31 751.58 2180.8 331.94 3403.46 471.44 2232.83 264.96 2321.46 454.75 1701.75 424.12 2154.01 316.41 2574.81 317.99 3658.66 319.46 2085.63 156.47 2410.07 178.86 2216.15 380.18 2514.16 338.52 1740.58 226.81 2080.61 241.07 1592 1520.1 1648.6 372.62 332.72 303.14

2199.75 773.55 1263.51 451.3 1137.31 349.9 1142.14 298.29 1078.97 268.98 979.77 836.77 754.72

250.52 251.93 229.66

1152.67 1125.25 336.17 358.49 498.02 513.97 556.56 606.26 518.04

1066.27 766.08

1834.07 646.13 1493.21 532.95 1950.08 604.41 1139.78 346.9 1165.78 426.7 1030.18 278.31 1399.9 1060.7

405.75 361.63

1704.83 952.1 1499.95 902.23 516.6 794.98 494.46 937.55 525.11 496.1 481.58 760.07 453.01 435.58 489.31 463.94 371.35 470.19 363.95 503.34 436.03 683.73 620.79 646.42

385.92 565.83 342.7 500.98 343.83 394.63 400.22 466.63 270.24 253.97 394.23 329.29 226.44 289.22 40.86 445.47 327.3 283.28 373.36 261.74

1028.96 253.39 746.05 510.06 380.6 380.45 635.34 468.81 591.87 497.24 446.46 383.95 306.54 482.24 498.29 282.51 362.63 82.67 619.94 398.01 520.06 492.14 444.18

1311.05 1184.18 724.23

1206.16 397.86 1088.23 373.5 1196.1 1200.8 828.62 557.02 787.41 758.37 804.39 251.62 682.3

378.53 274.63 207.47 413.54 333.2 211.36 247 173.31 250.43

1258.06 298.69 1209.74 257.4 1033.17 304.95 1298.54 219.11 1858.62 404.47 1891.37 463.35 1891.1 429.95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分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

对上述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前两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87.13%,能够充分反应原变量信息,因此选取这两个公共因子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因子载

荷都在0.85以上,第二主因子载荷普遍偏小且有较多负值,这样对公共因子解释意义不明显,所以对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最大方差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图所示:

表二: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

指标 食物(x1)衣着(x2)居住(x3)家庭设备(x4)交通通讯(x5)文教娱乐(x6)医疗保健(x7)其他商品及服务(x8)

第一主因子(Factor1)

0.31002 0.86817 0.51620 0.51853 0.64179 0.75125 0.85310 0.67733 第二主因子(Factor2)

0.90191 0.37088 0.71229 0.77636 0.70290 0.58723 0.38472 0.61184

从表二可以看出,factor1在衣着,医疗保健,文教娱乐上有大于0.7的正载荷,结合实际该因子可以解释为发展富裕因子;factor2在食物,家庭设备,居住和交通通讯上有大于0.7的正载荷,可以理解为生存基本因子。

2个主因子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从整体来看,发展富裕因子成为第一主因子,反映了农村居民的生活逐渐走向富裕的发展方向。由此看出,我国现阶段农村居民消费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升,支出的比重正在向衣着、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倾斜,说明农民生活早已满足最基本的吃与住,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向着多元的消费文化迈进。

进一步,由分析得出的数据我们可以令公共因子f3.5480183factor13.4223480factor2

6.9703663然后我们计算各地区因子得分并对其排序,结果如下:

表三:因子得分及排序

Ob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group 北京 上海 浙江 江苏 天津 福建 广东 山东 吉林 内蒙古 辽宁 黑龙江 湖北 山西

n 1 9 11 10 2 13 19 15 7 5 6 8 17 4 Factor1 2.53276 0.75513 0.70289 1.22681 1.64547-0.90643-1.35324 0.16319 1.50205 0.47255 0.66407 1.35466-0.24621 0.50691 Factor2 1.53741 2.60414 2.06215 0.86579-0.0766 1.41688 1.80451 0.16193-1.28681-0.39177-0.73043-1.50894 0.05798-0.75526 f

2.04406 1.66296 1.37027 1.04955 0.79996 0.23428 0.19717 0.16257 0.13276 0.04818-0.02061-0.05132-0.09686-0.112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宁夏 河北 湖南 安徽 陕西 河南 青海 新疆 四川 重庆 江西 广西 海南 甘肃 云南 贵州 西藏 30 3 18 12 27 16 29 31 23 22 14 20 21 28 25 24 26 0.32133 0.14116-0.78756-0.41678 0.38776 0.06968 0.01797-0.15271-0.68941-0.40314-1.04057-1.40832-1.4559-0.36473-1.10994-1.10807-1.02139-0.66918-0.48389 0.41883-0.00541-0.88042-0.59122-0.58884-0.53876-0.05876-0.37134 0.12549 0.35831 0.28714-0.91951-0.22387-0.51887-1.10067-0.165-0.16573-0.19524-0.2148-0.2349-0.25481-0.27997-0.34225-0.37977-0.38752-0.46805-0.54093-0.6001-0.63712-0.67489-0.81878-1.06031

表三的排序方式是根据综合因子的得分情况来排序的(我们可以稍微改变一下程序语句,便可得出按照第一主因子和第二主因子的得分的排序情况)。下表是各因子排名的前几名省份。

表四:因子排名的前几名省份 第一主因子

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江苏、上海、浙江、辽宁、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山东、河北、河南、青海等

上海、浙江、广东、北京、福建、江苏、湖南、广西、海南、山东、江西、湖北、安徽、四川、天津、云南、重庆等

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天津、福建、广东、山东、吉林、内蒙古、辽宁等 第二主因子

综合因子

下面是第一主因子和第二主因子的得分图:

三、综合评价及政策建议

表三因子得分结果和表五影响因素相关分析表明:

(1)从综合因子排名来看,前十与第一第二因子排名省份大部分相同,而这些省份多处于东部沿海地区,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是由东部较发达地区的消费水平所决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上海、浙江、江苏,这些地区的农村居民在8个方面的消费普遍较高,其优良的地理优势和经济条件为农村居民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但区别来看,第一主因子得分较高的大部分为北方省份,比如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青海以及东三省等地,说明北方一些省份的农村居民在衣着、医疗保险、文教娱乐等方面支出比重大一些,生活向着发展富裕方向迈进,消费结构向着多元化均衡发展。而第二主因子得分较高的大部分为南方省份,说明南方一些省份相比北方来说在基本的生存支出方面还有很大的比重,在衣着、文教娱乐、医疗保险等方面支出稍低,消费水平有待提高。

(2)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消费由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水平决定。国民收入增加时,短期内消费也增加。因此,就收入的角度分析,为提高南方省份的消费水平,政府可结合当地多山多水的自然因素,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果园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实现农民增收。同时可加大乡镇企业的投资与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来增加农民收入。

(3)从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它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呈负相关,且相关性显著。由于近几年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农民迁移城市的情况,乡村人口逐渐减少。但因为农村人口基数较大,所以仍对农村的消费存在制约作用。因此,在农村应当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农民少生优生,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

(4)除了上述可量化因素以外,一些其他因素比如说交通因素也影响着南北方农村消费水平,南方山区丘陵多,这成了制约南方农村经济的条件,因此各地政府应该加大农村基础交通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快道路建设,进而加快物品流通,刺激农村消费,促进农民消费

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2】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孙艳玲.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03(12):39-41.【4】宁自军.因子分析在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分析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11(23):11-14.【5】吴栋,李乐夫,李阳子近年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的研究综述—关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9(26):776-781.

2.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篇二

(一)地域差异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秉承着一部分地区先发展,先富裕起来的模式,然后再带动其他较落后地区发展的原则, 因此消费结构会因为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我国沿海地区和南方的城市比较发达,人们不必因为基本的温饱而奔波忙碌,生活比较富裕和丰富,有更多的金钱和经历来进行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业余活动, 吃饭等日常花费所占总消费金额的比例比较低, 因为在先进地区食物和衣服的种类丰富且数量足够满足人们的日常消耗,因此价格相对比较便宜,人们不必因为吃穿而发愁。 但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比如山区或者是新疆西藏的城市,由于所处地域比较偏远、交通不方便和土地贫瘠等多方面的因素,它们的城镇工业和服务业大都不发达。 从其他方面来讲,即使能解决基本的食物问题,人们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有利的环境去进行精神娱乐,因此用于购买书籍和进行娱乐的花费比较少, 人们更偏向于将金钱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我国中部地区, 城镇人们生活较为富裕,就业压力和住房压力相对较少,因此消费结构比较平均,很少出现集中消费的情况。 并且在比较发达地区的城市,人们还会适当的购买保险、基金或者股票来进行理财和增加额外收入,而偏远地区的城镇,由于经济不发达和信息不流通, 人们对于炒股等先进理财手段还认识不足,因而投入到此的金钱并不是很多。

(二)收入等级的差异

收入的多少决定着消费结构,一般来说,收入较多的人们消费范围比较广,而收入较少的人们则消费涉及面比较狭窄。 对于收入比较丰富的人们来说,他们的收入足够支付日常的基本消费,比如吃饭、穿衣和看病等,因此会有足够的金钱去进行其他方面的消费。 高收入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大都为新兴的高科技行业,比如计算机、高技术含量的电子产业等等,因此人们会有目的地购买一些书籍充实自己,这也不仅仅是指专业书籍,还包括一些发人深省、意义重大的国内外名著和伟人传记, 而收入较低的人所从事行业的技术含量和文化素养比较低,比如耕种、 零售、各种水电工和建筑工人等,这些人对于知识和文化的需求与兴趣都比较低,因此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去学习知识文化。 另外,旅游支出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也是日益增长的一项重要消费, 旅游有益于处于高压力职业生活的人们放松心情,更加了解我国的经典文化,但是对低收入的人群来说,旅游意味着金钱的消耗。 高收入的人群一般会进行未来规划投资,比如说进行进修学习和财产投资,但是低收入的人群更加注重当前的利益,他们用于未来规划的金钱比较少。 总的来说, 收入决定着人们用于消费的金额数目, 所以也是决定消费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思想差异的影响

每一个城镇居民都会有自己的消费理解, 因此每个人的消费结构与其他人会有较大的差异。 对于一些依靠自己奋斗而取得一定成就的人们来说,他们不会将金钱花在一些明显铺张浪费的方面,在日常消费等方面也会比较节省,但是对于一些出身富裕家庭的人来说,他们比较容易购买一些奢侈品来装点自己。 对于年轻人群来说,他们更加乐于将金钱花在娱乐消费等方面,比如吃饭、唱歌和旅游等等,这些消费能够使年轻人对生活更加充满热情,但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他们经历过几十年的奋斗和辛苦,因此不会在玩乐上花费太多的金钱,他们比较偏向于将金钱用于买房、买车和购买基金等比较稳妥的理财途径。 此外,不同职业的人在消费思想方面也有所不同, 偏向理科和工科的职业人群在会更加偏向于室外运动,因此用于购买健身器材的费用可能比较多, 而文科职业人群会将更多的金钱花在对外应酬和人际交往上, 比如吃饭请客和送礼等等。

二、关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有关讨论

针对以上各种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 我们要做到刺激消费、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引导文化消费, 才能构建合理的消费结构。 当前我国的消费需求相对来说,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因此要适当的扩大我国的内需,具体可以表现在商界和政府两个方面,商界可以通过折扣和搭配销售而取得更大的销售成绩, 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刺激居民进行电子产品消费、汽车住房消费和假日旅游消费等等。 收入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 虽然我国整体的经济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但是居民收入之间人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此, 国家应该通过相关的政策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从而真正发挥国内市场的内部拉动作用。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政府和社会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 提高居民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进而提高社会整体的资本存量,使我国的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消费理念较之前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进一步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关于消费结构的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地建议与参考价值。 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然后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我国消费结构的研究者有所帮助,从而促使我国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更加理性与合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和谐度实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

3.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篇三

【关键词】城镇居民 消费函数 极大似然估计

一、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现状

河南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日趋优化。但仍存在着服务开支比重过低,精神消费没有成为新的热点等诸多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物价上涨过快,生活负担加重

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过快,加重了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在所统计的八大类商品价格中,居住类价格受水、电、燃料等价格上涨的拉动全年上涨2.5%,食品类中粮食类、油脂类等涨幅特别明显,涨幅分别达到4.1和5.0%,食品全年涨幅达到3.6%。这些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给生活必需品呈刚性消费居多的城市低收入群体造成影响是最深的。

(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大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居高不下,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20.5元,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940元。高、低收入户收入差距大,在2011年达到6.7∶1,到2012年仍有6.5∶1。

二、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

(一)收入水平

居民的收入对消费有直接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及与之相适应的单一收入分配政策,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较低的绝对收入约束了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水平的提高十分有限。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河南省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所以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二)物价水平

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收入已定的情况下物价的高低会影响购买量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居民的消费是遵循价值规律的,物价上涨,居民就会减少对该种商品的需求,从而导致对其消费的减少;物价下跌,则会增加对该种商品的需求,从而增加对该种商品的消费。但是特殊情况下,对于刚性需求的产品,物价上涨时也不得不消费,从而导致现期购买相同种类相同数量的商品的支出总额的增加,即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上涨。价格作为各种经济杠杆中最灵敏、最有效的杠杆之一,在分析经济消费时要充分运用。

三、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特点分析

(一)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收入差距大

河南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虽然已经赶上全国水平,但是城镇居民收入仍旧相对较低,居民收入分配不均,收入差距大。城镇居民最高收入者和最低收入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是6.5:1。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收入低下,居民购买力的源泉不旺,直接导致了其需求不足,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低下成为制约其消费的关键因素。

(二)负担沉重

形成现实购买力的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河南省城镇房价的居高不下缩减了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随着社会进步,居民培育下一代的教育费用也在不断攀升,这些都在给居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有限导致消费减少。

(三)消费环境较差

市场经济体制不规范,城镇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与劣质服务,如各种伪劣产品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药物安全问题等。大量的产品制造商、经销商、服务供货商以虚假的广告宣传欺骗消费者,让消费者防不胜防。消费环境差导致消费者缺乏诚信同时也进一步恶化了消费环境,抑制了居民的消费。

四、主要建议

(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稳定政策,强抓机遇。确保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近年来,河南省正是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政策指导下,才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良好发展。在国家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环境下,河南省经济发展既面临量的扩张又面临质的提高。河南省应继续把发展放在首位确保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扩大消费。

(二)引导合理消费

引导合理消费,加强河南省城镇消费管理,采取综合措施治理不合理的消费现象。减少居民之间因为互相攀比而引起的社会资源的浪费。防止某些人为了一己之私而罔顾社会大众的利益,如环境污染等。要创造理性的“消费示范”,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加强居民的消费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减少人们消费的随意性和盲目模仿性。

(三)完善各项经济制度建设

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消费行为。完善产权制度,遏制产权模糊为争名寻位及消费畸形提供机会;完善税收制度来调节收入分配的不均;改革分配制度,缩小相对经济地位的差距,特别是从制度安排上遏制非法收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以实现消费的合理化。尽快完成各项经济制度改革,促进居民稳定预期的形成,减少预防性储蓄,从而扩大消费。

参考文献

[1]尹世杰.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吴玉霞.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述评[J].科技信息,2011(17).

[3]王明胜.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对策建议[J].中国商贸,2007(7).

[4]吴晓明,吴栋.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收入分配状况关系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5).

4.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因素分析 篇四

摘要:温总理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当前主要工作任务之一。要扩大居民消费首先应分析造成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所在。本文认为,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预期因素、高房价、消费环境欠佳、供需结构失衡等因素造成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居民收入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难题,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仍在低位徘徊。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降低了经济运行的安全性和长远发展的潜力,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为缓解各种经济矛盾所带来的压力,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号召居民扩大消费需求,但居民消费需求一直没有多大起色,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能力低是居民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

收入因素是影响居民消费、造成需求不足的内在动因。我国当前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而言,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根据西方消费函数理论,消费增长速度低于收入增长速度,因而造成了消费需求的不足。

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从到,我国的GDP从99,214.6亿元增长到335,353亿元,增长2.38倍;政府财政收入从13,395亿元增长到68,477亿元,增长4.11倍;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从6,280元增长到17,175元,增长1.73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253元增长到5,153元,增长1.28倍。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扩张来拉动,各地政府为加大投资力度,采取鼓励财政增收的做法保持了政府收入较快增长;各地发展经济时,大都采取了招商引资的发展方式,政府为企业提供了各种优惠条件,同时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大,导致企业在劳动力市场居于强势地位,企业利润增长大大高于居民收入增长,也导致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呈逐年降低的态势,即出现了国富却民穷的现象。正是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滞后,造成了居民实际的购买力不足,无法有效拉动消费。

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消费倾向下降,造成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疲软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公认的衡量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的指标,从20开始,中国基尼系数就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已升至0.496,近两年实际已超过了0.5,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世界银行报告显示,最高收入的20%人口和最低收入20%人口的平均收入,这两个数字的比在中国是10.7倍,而美国是8.4倍,俄罗斯是4.5倍,印度是4.9倍,最低的是日本,只有3.4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和行业间居民的收入差距。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存在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造成城乡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城市和农村的人均收入比为2.57∶1,到20这一比例拉大到了3.33∶1。从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值来看,绝对差距则从1978年的209.8元扩大到年的12,022元。

2、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自然条件、历史经济发展过程以及政策措施等因素,造成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居民平均收入高于中西部地区。如2009年浙江、贵州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611元、12,862.53元。

3、各行业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行业,如垄断性的行业、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行业,由于其垄断性等原因,收入大幅增加,而有些行业由于技术含量低,竞争加剧等原因其收入的增加速度相对落后。2009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工资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工资的4.7倍。按照细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证券业是最低的畜牧业的15.93倍。

后凯恩斯主义者温特劳布认为,由于高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低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高,如果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大,收入集中于消费倾向较低的高收入者手中,则全社会消费倾向就会下降,消费需求也将出现疲软;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使得居民消费断层明显,阻碍了消费链的平衡递推,对消费需求的扩张也形成较强的阻力。

三、居民的预期因素影响即期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

1、居民对于收入稳定性与增长性的预期。这一预期决定于就业状况及其前景。目前,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差不多有1,000万人,此外还有相当数量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而在需求方面,按经济增长保持8%~9%的速度,每年只能新增800万~90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劳动力在总量上实际还是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和失业的风险使居民收入预期不佳,影响即期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

2、居民对支出的预期。近年来,由于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不断上涨,延续这种通胀预期,居民的生活支出预期将不断增加。居民除了基本的生活支出外,还要应付将来子女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开支。虽然我国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也加大了社会保障力度,初步建立起了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但我们的`社保体系还是低层次、不完备的,制度建设过程中缺乏统筹考虑和系统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居民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的现象。高学费、高医药费、对未来养老的预期导致人们对未来生活成本的担忧,消费中的谨慎和预防心理增强,表现为储蓄倾向的强化(2009年城乡居民存款已超26万亿元,比20增长近10万亿元),必然会抑制当前的有效消费。

四、高房价是目前居民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房价与家庭年收入的比例已达到了10~20倍,甚至更高(一般认为,在3~6倍之间比较正常)。也就是说,在一些城市,很多居民每年不吃不喝要攒上几十年,才能买得起房。

1、高房价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高房价导致居民购房负担过重,有购房需求者为了还贷或将来买房,减少开支,增加储蓄,从而挤占其他消费,阻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挤出效应主要表现为减少消费和增加储蓄两个方面。高房价使越来越多的购房族被迫背上沉重的房贷沦为“房奴”,他们只有把有限的工资的一大部分节省下来,用于还贷或存起来为将来买房之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唐钧指出,虚高的房价抑制了居民正常、健康的社会投资和消费,透支了居民的未来消费。

2、高房价造成的收入差距加大也间接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房价上涨对居民的财富存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房价上涨使无住房家庭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降低,有房户的份额增加,而有房户多为收入高的富裕者,其结果使得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利于扩大居民消费。

五、我国消费环境欠佳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居民的消费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消费环境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目前,我国的现实消费环境总体欠佳。

1、我国的消费品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在一些领域存在着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如:假冒伪劣产品、食品安全问题、一些垄断行业服务质量差而产品和服务价格过高……这些问题造成了居民消费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下降,也带来了消费成本的增加。消费环境的不规范在我国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劣质种子、农药、化肥严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抑制了原本就不足的消费需求。

2、城乡基础设施状况不能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如,城市交通拥堵、停车设施建设不足严重影响了居民购车愿意;在农村,市场布局不合理,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条件差,售后服务滞后,影响农村居民对家电、汽车和电信服务等的消费升级。

3、金融对消费的支持作用不强。虽然近年来消费信贷发展较快,对住房、汽车等消费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消费信贷规模占信贷余额的比重还只有1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从消费者角度看,消费信贷额占居民消费的比重过低。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居民传统的“节俭、自给自足”观念使得许多人还不能接受信贷消费;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等因素,消费贷款的门槛很高,信贷资金主要不是用于支持消费倾向高的农民和中低收入阶层,而是支持消费倾向低的高收入阶层,信贷消费不能有效刺激消费需求。

六、供求结构失衡,抑制了居民有效需求的提升

需求与供给是相对应的,需求能够转化为现实消费是以有效供给为必要条件的。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也表现在供给与消费的结构失衡上,这种结构失衡主要是因为目前居民需求结构变化较快,供给结构变化相对滞后,供给结构的变化赶不上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不断变化,对个性化、高品质、便利性商品的需求大大提高,要求企业能够及时调整供给结构,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缓慢,适应最新消费需要的新产品开发周期太长,造成供求失衡,抑制有效需求的提升;另一方面表现为生产结构、投资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产品服务质量差导致产品供给过剩,不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等。

综上所述,造成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根本原因在于居民收入的增长缓慢,消费能力低;次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平均消费倾向低;对未来的预期使得居民消费意愿降低;高房价、消费环境欠佳、供求失衡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我们要在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努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消费环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平抑高房价,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等等。积极引导居民消费需求,从而使我国经济重新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梁朋.从通胀看提高居民收入的迫切性[M].学习时报,.12.6.

[2]唐钧.半月谈(内部版)..2.

5.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篇五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典型相关分析

一、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结构的典型相关分析 典型相关分析是研究两个随机向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有力工具,因此可以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各项消费支出同各项收入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本文共采用了16个变量,其中有12个自变量,分别是食品支出、粮食支出、在外用餐支出、衣着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耐用消费品支出、家务服务支出、医疗保障支出、交通通信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居住支出以及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以表示消费支出结构.另外有4个因变量,即工薪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以表示收入结构.分别用和的全国30个省市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不包括西藏).

作 者:张宇辉 曹颖琦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刊 名:经济论坛英文刊名:ECONOMIC TRIBUNE年,卷(期):“”(10)分类号:F12关键词:

6.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篇六

本文利用河南省1992-2007年的数据,对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估计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两个变量对长期均衡关系的`短期动态调整力度,为通过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来拉动消费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 者:乔雅君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经济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刊 名:北方经济 英文刊名:NORTHERN ECONOMY 年,卷(期):2009 “”(24) 分类号:F1 关键词:协整分析   非平稳序列   误差修正模型  

★ 我国省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调性分析论文

★ 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结构与趋势分析

★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与对策的研究论文

★ 俄罗斯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辨析

★ 消费主义的社会评价与分析

7.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 2014年4月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了南京地区12所公办高校的大学生,其中1所市属高校随机选取4个不同专业,其他省部共建5所、部属1所、省属5所; 每所高校随机选择2个学院,每个学院随机选择1个专业的所有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 800份,有关医保认知的有效问卷为2 536份,有效率90. 6% 。其中,男生806名,女生1 730名; 农村学生1 207名,城市学生1 329名; 医学生719名,非医学生1 817名; 大一年级学生826名,大二年级学生1 078名,大三年级学生553名,大四年级学生79名。

1. 2方法 根据南京市医保中心的《南京市大学生医保指南》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基本情况、对居民医保政策的筹资、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封顶线设置、寒暑假期间费用报销等认知情况,共16个医保政策问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并预调查了150名大学生,对问卷信度进行一致性检验,Cronbachα系数为0. 801,说明问卷总体信度可信。还访谈了南京市医保中心和6所高校医院的居民医保负责人,了解他们怎样开展医保政策宣传,大学生对医保政策了解情况,影响大学生对医保政策认识的因素,当前在医保宣传等相关方面存在哪些突出问题,以及今后如何提高大学生对居民医保政策认知的建议。

1. 3统计分析 为考察大学生对医保政策知晓水平,以每正确回答一个问题得6. 25分,转化为100分制,一张问卷得分在60分以上者为知晓。具体每个问题的知晓水平,单项知识知晓率 = 正确回答某项知识的人数/回答某项知识的总人数×100% ; 总知晓率 =正确回答知识的总人题数/全部应答题的总人题数×100% 。利用Epi Data 3. 1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调查问卷,进行一致性检验。运用SPSS 17. 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 =0. 05。

2 结果

2. 1大学生居民医保政策知晓水平

在16个问题中,2 536名大学生对居民医保政策的认知总平均得分为25. 8分,总知晓率为17. 9% 。大学生对具体某个居民医保政策知晓水平也不高,知晓率排在前3位的为自愿参保形式、门诊报销有封顶、住院报销有起付线。平均得分在1分以下和知晓率在10% 以内的医保政策问题,从高到低依次是门诊费用实行学校包干报销、门诊大病费用按住院报销、门诊大病费用给予报销、连续参保封顶线会逐步提高、越到好的医院住院治疗报销比例越小、2013年财政每人补助320元。见表1。

2. 2 大学生居民医保政策知晓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表2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包括专业、性别、年级、1 a内有无住院及对医保作用评价。就知晓率而言,有医学背景的学生比无医学背景的学生高5百分点,男生比女生高6百分点,高年级( 大三、大四)知晓率整体高于低年级( 大一、大二) ,有住院的比未住院的知晓率高近7百分点。对医保作用评价的高低与认知率成正相关,即对医保作用评价越大,对医保政策认知水平也越高( χ2趋势= 11. 851,P = 0. 001) 。

2. 3 大学生居民医保政策知晓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大学生是否知晓居民医保政策知识为因变量,以可能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运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估计。除月消费支出引入其数值外,医学生 = 1,非医学生 = 0; 男 = 1,女 = 2; 农村= 1,城市 = 2;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别为1,2,3,4;因病就过诊、住过院的都为1,没有的都是为0; 认为医保无作用、有些作用、非常大作用分别为1,2,3。将变量引入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模型拟合较好 ( P = 0.612)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对居民医保认知且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专业、年级、近1 a内是否住过院和对医保作用大小的评价。见表3。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 。

( n = 2 536)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45. 7% 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应纳入居民医保,且对医保政策普遍了解很少,在16个问题中,总知晓率仅为17. 9% ,与许辉等[3]的研究结果相似。每张问卷得分在60分以上者的比例仅为17. 7% ,其中筹资、起付线及封顶线、门诊费用报销问题是大学生医保认知的薄弱点,需要重点加强宣传。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医学生比非医学生、高年级比低年级、对医保作用评价高的比评价低的、住过院的比未住过院的认知得分均高。医学生的认知情况好于非医学生,可能与医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对自身健康更关心有关。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相比对医保政策知道的多些,应与高年级学生参保次数多、享受到医保的实惠多有关。对医保作用评价高的学生认知高于评价低的学生,可能与是否熟悉医保政策、是否享受到医保报销有关,与1 a之内有过住院经历的学生比未住过院的认知度相对较高是一致的。从学生获知医保政策的途径看,通过学校宣传、听说和老师获知的比例分别有29. 3% ,26. 2% 和10. 8% 。通过电视、网络、报纸获知的比例分别占9. 6% ,5. 3% 和3. 9% ,而通过保险部门知道的人数比例最低,仅占2. 7% 。可见,学校在医保政策宣传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医保部门发挥的作用较小。

结合调查结果与访谈信息分析,影响大学生对医保政策知晓低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 ( 1) 大学生保险意识薄弱而不太关心医保政策。多数大学生不生病时不关心医保政策。门诊看病时也不主动咨询医保政策,保险意识薄弱,还有部分吃自己带的药或到校外就医。此外,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只重视课堂书本知识,对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社会变化关注不够,敏感性不足[4]。( 2) 学校在居民医保宣传教育方面还不到位。刘林等[5]研究指出学校宣传确实对大学生理解新医疗保险的知识有正向影响。目前高校普遍以教学、科研为工作重心,对城镇居民医保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6],只是被动应付这项工作[7],对医保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投入较少。承担具体工作的学工部门因缺乏激励机制,对医保政策宣传与动员的积极性不高。校医院对就诊的大学生偏重于看病,而忽视医保政策的介绍。( 3) 医保经办机构对大学生宣传不够重视。

针对调查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 1) 大学生应加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以及医保政策的了解,树立风险意识。同时充分认识到医保政策互助共济的本质,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应积极主动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医保信息。不生病时也应该主动查询了解医保信息,关心自身利益。生病时更应想着自己参加了居民医保,及时咨询和掌握医保报销政策和流程,能享受到医保带来的经济补偿。( 2) 要提高大学生对居民医保的认知度,首要工作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城镇居民医保的宣传[8]。学校应想方设法做到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讲解,形成常态化工作,普遍宣传与针对个别群体宣传相结合,重点针对知识薄弱点如筹资、报销比及封顶线、门诊费用报销等进行解答。学工部门应在新生入学前要做好宣传的准备和筹划,邀请医保专家定期举行讲座或报告会,制作新颖的、深刻的、容易接受的宣传片[9],充分利用校广播、布告栏以及校报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还可以请获得医药费报销的学生现身说法,重点针对没有门诊报销和没有住院经历的学生进行实例宣传。校医院应发挥好在大学生城镇居民医保中的作用[10]。校医务人员首先自己要加强对医保新政的学习,对前来就诊的学生多介绍门诊和住院费用的报销流程、起付线和封顶线、就医规定等具体医保政策内容。

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一部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关心[11]。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要主动担当。保险部门应凭借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医保政策的宣传。利用公众媒体和免费发放医保政策资料等措施,广泛介入大学生医保政策宣传。开通24 h咨询热线,随时解答学生的医保问题。及时公示报销费用表,加大其知情权[12],提高政策透明度。学生身体的健康是素质教育的前提与保障,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参保问题,督促各高校明确大学生参保经办机构和工作人员,做好大学生参保缴费和困难补助工作,积极督促、协助学校做好大学生参保的宣传组织工作[13]。

8.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篇八

摘 要:在城市化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衡量标准的背景下,一个国家若是想促进经济增长求得发展,就必须进行城市化建设[1],借助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本文利用1993—2013年共21年的数据,选取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持续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持续收入、城乡居民银行储蓄存款3个因素利用回归模型分析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都比较接近1,表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居民银行存款对居民的消费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收入;Eviews;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5.025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sumption Level

GAN Lu, GUAN Zhiqiang, XUN Mei, ZHANG Fang

(College of Management,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consumption was one of the three carriage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our country economy, only by relying on the increase in domestic demand and boost the economy, can we truly achieve the MFN Huimin. The three factors of urban residents per capita sustainable income, rural residents per capita sustainable incom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bank savings deposits were selected by regression mode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to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21 years of data from 1993 to 2013.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was close to 1, and the income level of residents and residents of urban and rural bank deposits on the consumption level of residents had a positive effect of one significantly. Therefore, to improve the income level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consumption of Chinese residents.

Key words: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income; Eviews; suggests

1 经济背景及研究意义

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经基本完成101个重点改革任务。在已开始的“十三五”规划时期,我国经济进入了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在增长的动力源上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和创新驱动转移[2]。在这一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城乡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扩张和消费结构升级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研究消费水平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经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理论综述

2.1 居民消费水平的定义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它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及质量反映出来[3]。

2.2 理论综述

2.2.1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在《货币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的理论,主要观点是人们的消费支出是由其当期的可支配收入所决定的。当可支配收入上涨时,消费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但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而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上升[4]。

2.2.2 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 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收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不了总储蓄率;储蓄率会随着收入预期、收入增长率、利率、收入分配及人口年龄分布等多种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在经济周期的短周期阶段,储蓄率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率,这也就是短期中消费会有波动的原因。该假说间接地说明了消费对于经济周期稳定的作用。

2.2.3 莫迪利安的生命周期假说 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为,正是因为组成社会的各个家庭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在人口结构没有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则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变化,如果中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降低,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

3 数据收集与模型的建立

3.1 基于经济计量模型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

3.1.1 经济变量的选择 通过以上政策与理论的描述,将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依据以往经验引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100)、城乡居民银行储蓄存款的变量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求能使模型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5]。选择的变量及其指标表示如下:Y —居民消费水平(元);X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100);X3—城乡居民银行储蓄存款(元)。

3.1.2 经济计量模型设计 该模型为线性模型,设计一般模型为:

=β0+β1*X1+β2*X2+β3*X3+β4*X4+μi

式中,μi为随机干扰项。

3.1.3 模型数据的选取 本文所用数据为1993—2013年的时间序列,来源于2013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6],所设计模型的样本容量为21个,具体数据见表格1[7]。

3.2 计量模型参数估计及分析

模型的拟合检验用Eviews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我们得到如下回归分析结果(表2):

因变量: Y

方法: 最小二乘

日期: 03/09/15,时间: 17:12

示例: 1993,2013

包括观察: 21

根据表2中的数据得到回归结果:

t=-153.970+0.188X1+0.985X2+0.005X3

T= (-1.264) (5.085) (10.523) (1.995)

r=0.999 677 r2=0.999 620

3.2.1 经济意义检验 根据最终模型,X1前面的系数0.188表示,在样本期间即1993—2013年间,保持其他变量不变,平均而言,城镇居民收入每增加1元,居民消费水平增加0.188元。同理,X2前面的系数0.985表示,保持其他变量不变,平均而言,农村居民收入每增加1元,居民消费水平增加0.985元。X3前面的系数1.995表示,保持其他变量不变,城乡居民储蓄每增加1元,居民消费水平增加1.995元。

3.2.2 统计意义检验 (1) 拟合优度检验。样本决定系数,R^2的值越接近1,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好;反之,R^2的值越接近0,说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越差。

由表格2参数估计结果可得,样本决定系数R^2=0.999 620,可见其模型在整体上拟合比较好。

(2) t检验。 假设:

H0: βi =0 H1: βi≠0

对于X1,t统计量为5.084 611。给定α=0.1,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为17下,得临界值t0.05(17)=1.740,因为t>t0.005(17),所以拒绝原假设H0∶X1=0,表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性影响;

对于X2,t统计量为10.529 23。给定α=0.1,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为17下,得临界值t0.05(17)=1.740,因为t>t0.005(17),所以拒绝原假设H0∶X1=0,表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性影响;

对于X3,t统计量为1.995 361。给定α=0.1,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为17下,得临界值t0.05(17)=1.740,因为t>t0.005(17),所以拒绝原假设H0∶X1=0,表明城乡居民储蓄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性影响。

3.2.3 计量经济意义检验 根据多重共线性检验,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由表3知模型中确实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4 各因素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分析

由以上回归数据以及相关检验,得出各个变量与我国居民消费的变动关系。(1)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居民消费水平增加;(2)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居民消费水平增加;(3)城乡居民储蓄额增加,居民消费水平增加。

5 政策建议

5.1 努力发展国民经济,提升居民整体收入水平

众所周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增加收入是扩大消费的前提。在居民有预期消费的条件下,将储蓄存款、现有收入水平和预期收入三者作为重点考虑因素。如果突发经济危机,一个工薪阶层的员工将面临减薪甚至裁员的威胁,在未来收入减少或者无收入的情况下,减少预期消费将是一个必然选择。由此可知,消费受现时收入决定的同时也受预期收入的影响。因此扩大消费不仅要增加现时的收入,同时也要保证预期收入不会降低,即需要持续保障永久性收入分配的增加。

5.2 扩大就业覆盖面,健全并完善就业优惠政策

增加就业机会是增加居民收入的最优途径。要逐渐健全完善和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小额信贷、税费减免等各类国家优惠政策措施,强化政府在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及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职能,切实提供优良的就业服务机会,减少社会成员的失业率。比如在农村,应积极打造“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供给模式多样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8],提高农民多元化的就业率,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步伐[9]。

5.3 稳定居民的消费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的平稳是对居民消费预期稳定性的保障,也是促进居民消费持续增长的前提。自2014年以来,我国商品市场原材料价格上调、劳动力成本递增、环境保护成本凸显,是影响居民消费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随着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消费习惯等因素变化,必须要重视农村市场开拓,激发农村居民的消费欲,将农村地区作为重要的商品销售、消费地,积极进行培育[10]。

5.4 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后顾之忧

从城镇居民来说,首先要逐渐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保障条件的群众纳入低保救助范围,落实低收入群体在医疗、就业和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保证制度健康正常运行。其次,将尽可能多的从业人员纳入到社会保险制度范围,认真实施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切实解决城镇居民的后顾之忧。

对于农村居民,除收入之外,农民考虑更多的是预防性储蓄,加之流动性约束高的原因,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基本呈现长期偏低的形势。由于传统养老防病思想的延续,中国农民的钱袋子里总要留一笔以防患于未然,消费也就精打细算,更不要说借贷消费。因此,一方面转变农民的传统消费观念势在必行,另一方面要加快包括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步伐,提高农村居民抵御风险的能力,逐步减少预防性储蓄。

参考文献:

[1] 李定洪,宋山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1):65-69, 80.

[2] 张娜.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76-80.

[3] 陈瑾瑜.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J].特区经济,2012(2):296-298.

[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48-450.

[5] 张瑞清.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7]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8] 裴育希,窦艳芬,姜岩.天津市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9):70-73.

[9] 丁冬想,刘畅,崔亚凝,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8):48-51.

9.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篇九

题目:关于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模型的计量经济分析

作者:武占云(复旦大学)

关键字:居民储蓄存款 实证分析 主要因素

二、研究问题

本文利用我国1978年以来的统计数字建立了可以通过各种检验的城镇居民储蓄率的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该模型的经济含义分析得出各种主要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数量的影响程度,并针对我国城镇居民存款储蓄现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三、可能影响因素

收入因数

利息率

物价水平

收入分配

四、理论模型

Y=β1+β2X1+β3X2+β4X3+β5X4+u

β1度量了截距项,它表示在没有收入的时候人们也要花钱消费,储蓄率为负。β2度量了当城镇个人可支配收入率变动1%时,储蓄增长率的变动。

β3度量了当利率变动一个单位,其实也就是1%时,储蓄的增量的变动。

β4度量了当通货膨胀率变动一个单位,储蓄增量的变动。

β5度量了基尼系数对储蓄率的影响。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变量。

u是随机误差项。

对Y做回归

五、结论

基于基尼系数对储蓄率的很大的影响,因此,国家应该重视对分配领域的调节,加大对低收入的者的转移支付,切合中国实际的对税收领域进行改革,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

六、感想

10.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篇十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进入消费加速转型期,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并行,消费升级通过衣食—耐用消费品—住宅、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和旅游等产业链不断演化。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优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消费结构 恩格尔系数消费支出城乡居民

正文:

一.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极为重要的指标,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 50%-59%为温饱,在40%-49%为小康,在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从1978年到199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50.1%,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从67.7%下降到

58.6%,从贫困提高到温饱水平。从1995年到1999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50.1%下降到42.1%,进入到小康阶段,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从58.6%下降到52.6%。从1999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42.1%下降到37%,进入到富裕阶段,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从52.6%下降到43%。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表明我国居民花在食品支出方面的钱占总消费的比重下降,消费总支出中更多的支出已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化。

2.实物性消费支出中,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上升,非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

明显下降。耐用消费品方面,我国居民对于房屋及汽车的消费支出大为增加,尤其是住房支出。自1993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很快。据统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93年的6.6%提高到10.2%,住房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由5.43%提高到7.71%。农村居民住房支出占总支出比重高于城镇,自1993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3.9%至16.4%的高水平上,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位居第二。非耐用方面,2001年,非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为63.3%,比1990年降低了18.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53个百分点,下降趋势明显。

3.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上升,消费总支出中更多的支出已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化。城乡居民为满足生存需要在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额虽在不断增加,但支出比例不断下降,相反,为满足居民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支出的比例则呈上升趋势。2001年,我国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为26.2%,11年间年均上升1.5个百分点,2006年城镇居民全部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441元,比上年增长9.7%,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24.8%提高到28.1%,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性支出、交通通讯支出份额上升较快。统计数据显示,1993—2005年十多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年均增长15.5%,高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3.1个百分点。此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由1993年的9.2%大幅提高到2005年的13.8%,平均每年提高0.4个百分点。在各类消费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重已位居第二位。从农村居民看,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也增长迅速,年均增速达14.5%,比同期人均纯收入增幅高3.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从1993年的7.6%提高到2005年的11.6%,年均提高0.33个百分点,居食品、居住之后的第三位。另外,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十分迅速,比重不断加大,在2001年到2005年之间,就由8.61%上升到12.55%。医疗制度的改革也导致人们用于医疗的支出增加,绝对支出额和支出比重都有上升趋势。1993年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56.89元增加到600.9元,增长了9.6倍。医疗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由2.7%上升到7.6%,年均提高0.4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从27.17元增加到168.1元,增长了5.2倍,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由3.5%提高到6.6%,年均增加0.25个百分点。

二.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食品消费比重依然偏大,恩格尔系数仍然偏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城镇居民更有进入富裕水平的趋势。可是,虽然恩格尔系数持续平稳下降,但我国跟西方富裕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早在1993年,美国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11.4%,法国为18.3%,荷兰为14.6%,加拿大为15.7%。因此,我国居民在食品上的消费比重仍有下降空间。

2.教育、医疗、住房支出比重不断增大,导致居民用于其它方面的消费受到一定抑制。我国教育的支出比重过高,在发达国家教育的支出比重都很低。其中法国最低,只占0.63%,最高的美国为2.41%。这些国家公共财政对教育的大量支出代替了居民在教育上的支出,使居民不必花太多的钱在教育上。在医疗保健方面,由于医疗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医疗收费过高以及我国当前的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使居民的医疗保障支出不断增长。住房方面,由于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会继续大幅上升,许多家庭抑制其他消费,以积攒首付款和支付月供款。过高的首付款和月供支出明显挤出了工薪阶层的消费需求,绝大多数购房者纷纷削减了其他消费。因此,住房价格居高不下,已成为挤占我国城乡居民其他消费的重要原因。教育、医疗和住房这“三座大山”,抑制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对整体消费需求以及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逐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严重偏低,恩格尔系数相对偏高,消费结构调整较慢。从消费水平看,自1978年以来,农民消费各年的增加额均低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与农民消费支出之比1985年为1.71:1,1990年为2.03:1。1995年为2.32:1,2000年为2.79:1,到2004年扩大为3.7:

1。城乡居民消费的绝对额差距由1985年的164.13元扩大到2004年的2166.30元。从消费结构看,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的差距在1985年时为4.5个百分点,在1990年时为4.6个百分点,在1995年时为8.5个百分点,在2000年时为9.7个百分点,到2004年为9.5个百分点。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都在呈扩大趋势发展。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严重偏低。2004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385.8元的水平,较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52.1元低2166.30元。农民的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市居民的39.01%。农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2004年农民生活每100元消费支出中,有47.2元用于食品消费,只有52.8元用于衣着、居住、购买家庭生活设备与用具、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交通通讯等生活。农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47.2%。较城市居民的37.7%高9.5个百分点。这表明农民消费结构还不合理、调整较慢,食品以外的消费不足。从消费水平看,农民消费增长缓慢的根源在于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造成的。

三.完善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一些建议

1.努力提高城镇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特别是中低收入户的消费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并最终决定着居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一方面,加快产业调整,广开就业渠道,努力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进而促进消费。另一方面,采用包括提高职工工资、增加下岗工人补贴和离退休金在内的各种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其购买力,刺激社会总需求。同时,国家还需采取措施改善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尽可能地缩小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保证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不再降低。就我国而言,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同时其消费总量亦处于社会总体消费的基础性地位。

2.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继续发挥财政在教育投资中主渠道的作用,壮大财政实力是增加教育投资的根本保证。另外,政府还要加快建立完善的包括住房、医疗、失业、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逐渐树立消费信心。特别在住房方面,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强化房地产价格管理,遏制房地产价格过高的现象。另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帮助低收入家庭改善居住条件。要让广大消费者买得起房,放心大胆其他消费。

3.缩小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要为农村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和厂商要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乡村集贸市场和商业网点以及信息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快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加大对农村消费信贷的投入力度;围绕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目标,积极办理农业生产与经营所需的消费贷款,积极支持农民购买冰箱、彩电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试办助学贷款,积极发放农村建(购)房贷款,以支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针对农村消费信贷风险较大的状况,金融机构可以在贷款农户中建立信用机制,对于较大额度的消费贷款,需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参考文献:

1.刘青芝《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现存问题与优化对策》

2.唐玲,《我国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宏观经济管理》2003年第八期

3.余明江,《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百度文库,《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5.《我国教育住房医疗“三高”使居民不敢消费》腾讯新闻

上一篇:项目部新员工工作总结下一篇:浅析距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