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学习心得

2024-06-18

毛中特学习心得(7篇)

1.毛中特学习心得 篇一

学习毛中特的心得体会

小时候,印象很深的一点就是几乎每家每户堂屋最显眼的位置总会看到一幅长得一摸一样的墙画——毛泽东画像,那时候搞不懂为什么这个人这么受崇拜,后来明白了。他不仅是一个满腹谋略的军事家,更是一个才气纵横的思想家。

曾经多次读过一本外公留下来的《毛泽东传》,书本有点泛黄,散发着陈年的味道,里边有不少外公写的笔记,令我惊异的是,一篇不到200字的文章,竟然可以挖掘出如此多的东西,他的创见及战略远非常人所能及的,怪不得当时都把学习毛泽东思想看成必修课,掀起了一股思想热潮。几十年后的我们,远离了革命战争年代,仍然在学习着那些闪烁着智慧的毛泽东思想,可见它的价值非同一般。

今日和同学们讨论学习过后,更是体会尤深,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在继承先辈的优秀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用有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承担起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本学期,我们系统学习了毛泽东思想概论,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认识,我有如下的体会。就这门课来讲,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学说。它有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史论结合的问题。毛泽东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沃土之中,它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过程,也是近现代中国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过程。其二,则是与现实结合的问题。毛泽东思想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发展的学说。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这门课程帮助我们学生充分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这对于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关和深入贯彻学习“三个代表”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使之成为更自觉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新的世纪里,立志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令我感慨颇多的是我们的课堂也不是一味的是枯燥乏味的讲述大道理,而是结合实际更多的将生活中的事情与书本中的知识相结合,起到了融会贯通的作用,我们都可以参与进去,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冷静的聆听与思考书本中的内容,对我影响很深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同学们更多的讨论时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其实在当代物质丰富的社会我们讨论这个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在精神方面得到指引,不要把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情当做是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拥有高尚的灵魂,做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每个公民都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制的建立、国际交流带来不同文化的碰撞、现代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传播手段的广泛运用等等,这些剧烈的变化正在猛烈地撞击着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刻影响着学子们的行为,因此加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到二十一世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在改革开放日趋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作为祖国未来的大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时刻准备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

面对二十一世纪,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长期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首要的就是转变思想。我们应该在总结和继承原来工作经验的同时探讨新的工作方法,解决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提高能力,青年学生只有书本还很不够,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才能 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生产实习、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 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此同时,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为全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党把振兴民族的重任寄托在青年人身上,我们就应该为他们尽可能创造好的条件,呵护他们健康成长。在搞好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我们应该把学校、社会和家庭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工作,促使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篇二:毛中特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接触了《毛中特》这门课程后发现,这门课程与其他理论型课程的明显特点一样,也啊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枯燥性。虽然老师在授课 的过程中,能将其中的知识点和相关的事迹有机结合来进行讲解。但是,仍旧没有达到良好的习得效果。自我反思,大致上原因有二:一方面,在中学阶段已经对其中大部分的知识点进行了较为简略地学习,大学的深入学习,便面临着没有新鲜感,而失去兴趣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课程本身的枯燥性与目前较为散漫的大学生活难以适应。也和社会中不断凸显的现实问题常常脱节,导致对此类政治理论的合宜产生一定的迷茫心理。这也是我在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反省。

在课堂活动方面,我想,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课堂讨论和小组报告等环节。适当地课堂讨论发言,可以更好地将学习知识进行一个现实条件的交流。有利于较好的发展知识思维。巩固所学知识。而课堂的小组报告,可以更好地增加同学之间的知识交流的同时,培养同学们对理论研究的能力,锻炼知识交流能力。

我认为这门课是在为我们以后进入社会提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对我们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这门课程里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性的习得,还学到许多人生问题。人的一生从点滴的积淀自我到重大的人生抉择,是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实现自我的价值.篇三:学习毛中特的体会 ——期中作业

学习毛中特的体会

首先,我想谈一谈我的学习收获:

1.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纠正了我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以前,我一直想当然地把毛泽东思想也归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容上是相互独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构成的。

2.在宏观上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各自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等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并进行了知识的整合,较以前系统化、体系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并从内在上把握各个具体问题之间的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其次,我对课程有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与建议:

1.我想建议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介绍,这样我们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地更全面一些,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某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在某时某地发生、此事件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及对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等。

2.我想建议老师在讲解历史事件时,可以多讲一些相关的历史小故事,这样一来,其故事情节的生动性不同于教材内容的枯燥、索然无味,可以引起学生好奇心与兴趣,调动课堂气氛;二来,小故事可以充当历史背景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更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某一历史事件;三来,小故事可以辅助我们进行记忆,其情节常常能够提示我们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信息,且由于故事的情节性,更方便记忆,并且相对来说不容易淡忘。

3.我想建议老师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开展一些课堂活动。比如在讲“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一章时,可以让学生编排以爱国为主题的情景剧,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在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程度的同时,还有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再次,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我认为自己以后应该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在思想上重视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关著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用知识武装头脑,并通过各种学习和活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多参加社会实践,重视实践创新,通过参加各类活动锻炼自己,在活动中把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3.重视自身基础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提高,开拓思维,启迪智慧,在日常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篇四:毛中特心得体会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37个年头,历史的脚步和时代的洪流在中国的这37年来流转得惊人的迅速,改革开放给我们全中国的经济、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藉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亲历改革发展”实践活动,我们小组决定开展一次围绕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怎样变化的民间走访调查,通过从别人口中了解到的感受结合自己的体会更深刻的感受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

为了能够得到有效的答案,我们小组决定探寻主城区内的老街以及至今居住其中的老人,一方面他们的年岁较高,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前后几十年的不同的生活,可以说他们就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所以对于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中带来哪些变化,他们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另一方面,具有历史沉淀的老街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化也是非常直观明了的。综上所述,我们选择了对老街居民的采访。

我们走访调查的路线是:黄桷古道—磁器口—十八梯。沿途将乘坐轻轨,索道,汽车等交通工具,穿越繁华的渝中半岛,在路上,我们也将一路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

队伍集合完毕后就出发,第一站便是位于学校不远处的黄桷垭街道,此地是黄桷古道的终点,黄桷古道乃是当年进入重庆主城、前往贵州的必经之地,由于交通的不断发展、发达,这一条路也逐渐的落寞下去,变为了人们周末休闲健身、锻炼身体的一处步道,从上新街一路沿古道拾级而上,穿过茂密的树林,便是到了黄桷垭街道。我们从公路一旁的斜坡向上而行,一排排的年代略显久远的老房子豁然出现在了眼前,房前的门旁上钉着“黄桷垭街道xx号”。

我们将走访对象选择为那些正在闲聊或者稍作休息的老婆婆老爷爷。我们走访的第一位是一位老婆婆,看到我们的突然出现,一开始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在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后,也还是不知道回答我们什么,我们试着用浅显的语言问了几个问题,希望能把对方带入进来,老人家这才渐渐地打开了话匣子,当我们问到改革开放给她带来什么变化的时候,她很肯定的告诉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不管是起居还是饮食方面,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吃饭要粮票,买肉要靠肉票,生活质量明显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但同时她也指出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些不足之处,虽然经济飞速的发展了,人们的腰包也渐渐的鼓起来了,可以经常出境旅游,可以吃大餐,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却在一点一点的变淡,她举出了现在很多人在街上遇到小偷不会选择见义勇去制止偷窃行为,而是看热闹一样的围观。的确如此,正如唯物辩证所支持的那样---凡事都有两面性,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的经济虽然是大步稳健的上升了,物质生活水平也极大地提高了,但人们的道德素养的进步却在这飞速的发展中被忽视了,或者说被耽搁了;我们还采访了一位年事很高的老奶奶,也许是早已看遍人生,老人家一见到我们就是笑盈盈的,十分大开爽朗的接受我们的采访,她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让她们这些老人家生活得到了很大的补助,虽然早已退休,但老人的社保福利还是能够让她们不用愁吃穿,这些让她感到很满足。

中途我们乘坐索道从南岸区跨越长江到达渝中半岛,又立即换乘轻轨前往磁器口,一气呵成。若是在改革开放前,甚至是十年前,这样一趟路程得花上多久的时间,翻山越岭、跨江钻洞。而如今,只需在网上事先查询好路线,了解起点和终点站即可,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的改变,不就是体现在这些上面么。

来到了古镇磁器口,如今已是重庆的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每天慕名前来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此处旅游业的发展也拖动了当地人们的经济收入,我们采访了都是当地居民的一位环卫工人大妈和一位摆售小商品的大叔,大妈表示对于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自己没有一技之长,政府提供了这份工作,让自己能养活自己,并且社区也非常关心她们;大叔也有相同的回答,当问到对于经济的发展需要他们搬迁和对从小生活的故居的留恋的矛盾冲突时,大叔沉思了一下,还是希望能够一直住在老家。我想这便是国人的故乡情结吧,正如俗话说的那样“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面对经济的发展,不同的人又会是怎么不同的看法呢。

最后我们前往了十八梯,这个老重庆的下半城,现在已经被打满了“拆”的痕迹,许多稍有内涵的外地游客亦或是重庆本地人会来到这儿,看一看曾经的老重庆的风光。我们采访了一位号称有百年历史的老茶馆的老板,大约60多岁,有着作为茶馆老板所特有的豪爽性格与见多识广,他较为全面的总结了改革

开放,肯定了带来的巨大飞跃,同时也透露出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很大程度上隔绝了人们之间的情谊,人与人之间变得陌生起来,同样我们问了他关于老街拆迁与故居情结的矛盾,他则表示理解与支持旧房拆迁,认为这是历史发展所必须经历的。

上完毛概课给我的感想

上完毛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质就是半社会主义半资本主义,之所以这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因为好听一点,华丽一点而已,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并不缺乏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工厂制度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基础工业之中,中国存在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传统手工业,现代化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等大混合工业。

综合分析1949年建国之后以及1978年改革开放后这段时间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要想迅速在现代社会中崛起,就必须搞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先走这种半社会主义半资本主义化的发展道路,其实苏联解体给我们提供的经验教训是很重要的,作为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典型老大,中国是很有代表性的,也是当代唯一可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走这种半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化的道路一定要注意,绝对不能偏离社会主义这一中心,也不能太快地向这一中心靠近,靠的太快太过度了,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文化大革命就是个典型例子,大家啊,包括领导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去走。那为什么必须走这种道路呢?

在我看来,在世界历史上,大型社会主义国家几乎没有,我们建设都没有经验,要想纯粹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大可能的事,而另一方面,世界超级大国几乎是资本主义国家,他们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我们不能说资本主义的东西都是不好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格格不入的,同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怎么会格格不入呢?不过根据不同国家应该实行哪一种制度罢了,如果我们走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那么必然落后甚至永远不要想赶上资本主义国家,因为世界上是先有资本主义而后有社会主义,他们有很多先进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如果某一项科技在国外已经很盛行了,而自己不愿去学习,自主研发,那等你研发出来了,人家不知道又研发了什么高科技,这样你将永远落后于别国,永远被别人拖着,弱国不外交的道理大家都懂,中国落后的曾经也不是没有过这种经历。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不要搞拿来主义,随便什么都顺手拈来,那迟早我们社会主义将变成资本主义的奴役,适合的有用的才能拿过来,才会有用,如果拿来了一堆垃圾,不但没用,而且还会拖自己后腿,只有这样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像真正的社会主义靠拢,才可实现东方巨龙的再度崛起,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改革是必须的,但是幅度不能过大,得慢慢探索,幅度太大会偏离原有路线,导致一个国家的迷茫状态。以前感觉社会乱七八糟,到处是问题,我经常怀疑,社会难道就只有这样了吗?还有的救吗?可能是我阅历太浅,不了解社会,不了解国家的缘故,社会发展必然会有问题,不过得先解决

主要问题,次要问题先放一放,不能主次颠倒,以前我总以为中国腐败问题很严重,但是和发展问题比起来,根本算不了什么,一个国家不发展,不富强,就算消除了腐败问题,那又如何呢?所以现在发展了,有一些富强了,也该搞搞腐败问题,在新一代的领导集体中,我看到了希望,当今中国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发展问题仍然是最主要的问题,其他腐败问题之类的,只有让他在发展中慢慢消亡,但是要根治是绝对不可能的,几千年来都有的东西,怎可消除,中国的关系问题已在民族之中根深蒂固,也只能是用法律政策尽量去约束他。我相信,中国迟早会再度崛起,不再让那些以前的西方列强再在我们的国土上猖獗,想当年唐朝时候,他们算什么呢?既然古代能崛起,今天没有不能崛起的说法。国民需努力,要崛起还是得看大众的。

2.学习毛中特的体会 ——期中作业 篇二

首先,我想谈一谈我的学习收获:

1.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纠正了我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以前,我一直想当然地把毛泽东思想也归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容上是相互独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构成的。

2.在宏观上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各自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等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并进行了知识的整合,较以前系统化、体系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并从内在上把握各个具体问题之间的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我对课程有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与建议:

1.我想建议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介绍,这样我们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地更全面一些,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某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在某时某地发生、此事件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及对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等。

2.我想建议老师在讲解历史事件时,可以多讲一些相关的历史小故事,这样一来,其故事情节的生动性不同于教材内容的枯燥、索然无味,可以引起学生好奇心与兴趣,调动课堂气氛;二来,小故事可以充当历史背景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更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某一历史事件;三来,小故事可以辅助我们进行记忆,其情节常常能够提示我们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等信息,且由于故事的情节性,更方便记忆,并且相对来说不容易淡忘。

3.我想建议老师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开展一些课堂活动。比如在讲“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一章时,可以让学生编排以爱国为主题的情景剧,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在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程度的同时,还有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再次,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我认为自己以后应该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在思想上重视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关著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用知识武装头脑,并通过各种学习和活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多参加社会实践,重视实践创新,通过参加各类活动锻炼自己,在活动中把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3.毛中特论文 篇三

调查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现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调查时间:2011年5.9-5.11 调查地点:河北工业大学 宿舍 教学楼 调查对象:河北工业大学学生 调查范围:河北工业大学 各院系 调查方式:问卷填写形式

小组成员:刘文静 刘晓宇 蒙艳红 王凌慧 王鹤

调查基本情况:此次调查的河北工业大学的各个学院的同学,男女比例相当,其中担任学生干部的有30%,我们调查问题针对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大学生责任意识也做了全面的问卷

调查结果:普遍的大学生都认为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可见大学中意识中有了解幷将改善的意识。大学生的人生目标是大多以赚钱孝敬父母为主,部分选择了建设国家。

对于社会上的公共道德,普遍学生都会选择乐于助人而对于当代的弄虚作假及盗版的情况大多数的同学不以为然,而普遍学生都表示在大学期间缺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

调查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现状

首先应该肯定,当代大学生除了应当承担普通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之外,还由于其所受的高等教育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期待,而对社会负有更多的特殊责任。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及专业技能方面付出极大的努力,但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当前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着非常令人担忧的责任感淡化甚至缺失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自我责任感迷惘

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具有责任感的前提。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三无”现象——“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情绪冷漠空虚,对一切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毫无意义。这部分“三无”学生,在行为上无所适从,在心理上失落无助,无法积极承担所必需承担的责任。表现出人生没有奋斗的方向,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没有可信任的朋友,没有生命的终极解释,自我责任感迷惘。这一切使得部分大学生对生命质量的感受下降,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空虚感、孤独感,严重的就会出现行为失范,甚至是人格分裂和精神的绝望。

(二)对他人责任感淡漠

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往往容易出现夸大人际冲突的倾向,忽视或排斥他人的存在,甚至有的出现“极端功利化”的趋势,只知道关心自己的命运,重视个人的前途,而缺乏对他人的责任感。大学生这种过度关注自我甚至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必然遭到社会的否

定和排斥,从而使个人陷入孤立、孤独的境地。

(三)对家庭责任感减弱

“爱幼”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但这却造就了部分学生对父母、亲人的付出习以为常甚至漠然视之,对家庭的责任感减弱,只知道一味索取而没有考虑回报。

二、大学生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这是部分大学生责任感淡化乃至缺乏的内在原因。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出生在改革开放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直接目标就是考大学,至于考上大学后要干什么并不十分明确。所以上了大学后,对这些没有很好地适应心理转变、没有明确进入社会角色的大学生来说,责任感常常只能是外在的东西。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与自身进入角色缓慢有很大关系。

(二)家庭原因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居多,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导致自私自利,个性强。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得他们对自己过分关注,经常考虑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差,经不起些许挫折。

(三)学校原因

目前的教育体系中,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责任感教育体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多方面不利于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在灌输式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学生被动接受的多,主动接受的少,使得社会主体意识无法在教育中得到加强。在教学上,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以及高校课程设置与社会联系相对模糊,使得学生把学习和考试当成了目的,无法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从而培养主人翁精神,增强责任感。

(四)社会原因

这是部分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甚至缺乏的重要外在原因。当前社会正

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期,诸如世风日下、权钱交易、分配不公、假冒伪劣、人际关系扭曲等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正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断暴露。对此,由于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入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能力,大学生的认识往往较片面,容易走极端。有的人因为惰性太强而跟不上形势,有的人因为缺乏竞争而被淘汰,等等。于是转型社会中的“不适应者”在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前,就感到突然失去了理想支柱和干劲,因而表现出一种对什么都“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消极倾向;有的人却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的“极端功利化”倾向。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甚至缺失与转型社会的剧烈冲击有很大关系。

三、培养构建大学生责任感的措施

(一)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价值的导向

责任感说到底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首先,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决定着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才能形成产生责任感的精神支柱和履行责任感的强大动力;其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价值的导向。

(二)加强民族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流的民族必须有一流的文化素质底蕴,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源远流长,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高校应当营造一种文明、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加强民族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撑起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支柱。

(三)加强道德情感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

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能起到调节作用,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大学生责任感。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深刻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古老优秀的民则传统和美德。其次,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他们任何时候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感恩,才能主动关心身边的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

(四)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的教育潜力,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首先,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教师在承担各种责任方面率先垂范,就会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育应采取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各种责任。

(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了解民生,了解国情、锻炼毅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广阔舞台,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产生和深化对应承担责任的认识。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性转变,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职责的了解,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牢固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受教育,增强责任感。

(六)完善评价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实行素质教育

4.毛中特论文题目 篇四

第七章

一 调查家乡所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改革对策

二 调查家乡所在乡镇农村土地征占补偿机制改革状况

三 调查家乡县市企业“走出去”状况

四 当前改革的困境及其对策探析

第八章

一 调查家乡所在村新农村社保政策实施情况

二 调查家乡所在县市失业保险政策实施情况

三 调查家乡所在乡镇环境污染与治理情况

四 调查学校周边乡镇对于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工程实施情况

五 美好乡村建设的环境对策研究

第九章

一 调查家乡所在乡镇的农村公共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二 调查家乡所在乡镇的“阳光村务工程”情况

三 调查家乡所在乡镇的法制教育情况

四 基层民主的现状与构建

第十章

一 对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二 对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三 对家乡所在村(小区)居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

四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构建

第十一章

一 对家乡所在村(小区)干群关系调查

二 对家乡所在村(小区)民间互助情况调查

三 改善民生与国民幸福的关系研究

第十二章

一 对家乡所在县市涉台经济活动调查

二 对家乡所在县市涉台文化交流调查

三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路径选择

第十三章

一 对家乡所在县市民间团体对外交往状况调查

二 新世纪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第十四章

一 对家乡所在乡镇学校留守儿童状况调查

二 对家乡所在乡镇宗教情况调查

三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与中华文化认同

第十五章

一 对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入党情况调查

二 对安徽理工大学班级党支部情况调查

5.毛中特15章教案 篇五

教学要求和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中国共产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充分认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途径和重大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改进党的领导。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怎样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

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讲授与讨论 教学时数: 5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2学时)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

1、党的性质是“两个先锋队”、“一个核心”与“三个代表”

“两个先锋队”是指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

“一个核心”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个代表”是指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中国共产党具有“两个先锋队”的性质的原因及“两个先锋队”的相互关系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因为: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第二,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须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能够把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凝聚起来,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团结奋斗。

中国共产党同时成为“两个先锋队”的原因是: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第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指挥组先锋队的政治前提。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

3、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

4、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各族人民的利益。做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从历史上看,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2、从理论上看,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的含义和根本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领导,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些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

2、改善党的领导的必要性

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

第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要求。

第三,从党对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3、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2)要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第二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学时)

一、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思想

2、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和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获得执政地位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使党群关系面临新的问题。因为执政党手中有权力,有资源的调配权,容易依靠命令行事,从而脱离群众;执政的地位,也容易使党组织和党员身上滋生骄傲自满情绪;有些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小集团或个人的私利,出现腐败现象,等。

3、党群关系对党的生死存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

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4、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物质利益的多样化和不同的利益要求,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根本课题,是能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正确把握三个基本原则(1)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在执政的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始终关系党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

(2)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制定的方针政策要充分反映和体现各个方面的利益要求,最大限度地赢得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巩固执政地位。

(3)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关心群众、代表群众利益,必须十分具体地落实到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上。党的各级干部对群众提出和反映的问题,必须满腔热情地对待和处理。

3、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

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学时)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党的建设是党的一大法宝,是党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一项伟大工程,并创造了许多经验。党的建设的不断加强,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

2、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党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进了党的建设这项伟大工程。邓小平提出了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的任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紧密联系党的政治任务,进行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强调要坚持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等。

3、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1)当今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4、在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党的执政能力的含义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领。

2、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强调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经济工作,从作风和本领两方面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2004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面总结了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3、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这些经验主要是: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等。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含义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2、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实践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些经验主要是:第一,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第二,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第三,必须保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第四,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第五,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些宝贵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长期指导作用。

3、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性和加强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的要求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始终抓好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广大党员要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增强党员意识。要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

4、要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新世纪新阶段,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使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5、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要高度重视从青年中发展优秀分子入党,补充新鲜血液。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青年一代也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成长为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所建树的人。

本章复习思考题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4、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5、如何认识现阶段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6.毛中特调查报告 篇六

近段时间,医务人员屡遭暴力伤害,从同仁医院耳鼻喉科女医生被刺到北大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两人被刺,再到伤害新华医院多名医生被刺,到今年震惊全国的哈尔滨暴力伤医事件,有的为此失去生命,有的因此丧失劳动能力,有的决定放弃自己的医疗职业,对医护人员的身心造成了严重创伤。于此同时,对医院等相关场所的公共秩序造成了严重扰乱,对广大人民的正常就医和卫生保健造成恶劣影响。而且,据调查,此类事件在全国发生相当普遍,为此,有必要对在公共卫生场所干扰医护人员正常工作和暴力、非暴力袭医的当前状况做一下调查与分析。

医务人员遭受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是相当高。根据2002年5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在题为<新的研究表明工作场所暴力威胁卫生服务>的公报中关于工作场所暴力的定义,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处理。调查的4062名医院工作人员中1年内有2619人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暴力的发生率为64.48%,其中心理暴力为49.12%,身体暴力为15.36%。另外在广州的一项调查中,758名护理人员接受了调查,有457人曾遭受暴力,暴力的发生率60.3%,同样验证了此结论。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辱骂、威胁、躯体攻击和性骚扰的发生率分别是68.5%、52.6%、17.9%和15.2%;护士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特点为58.9%的工作场所暴力发生在白班,36.4%发生在病房,63.6%的施暴者是患者家属;施暴者中男性的比例高达74.6%,54.5%的施暴者为中年;施暴者实施暴力行为时最常见的前三种情况分别是“素质低”、“ 不合理要求被拒绝”,“认为医疗费用贵”。

从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医疗行业中医务人员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负担以及威胁这一状况如不及时得到改善,将会极大制约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使得医疗工作者无法安心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卫生服务当中去。对于调查结果我们做出以下分析:

一、暴力事件的发生有其依赖性。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事件发生的时间多为白天;护士受到的暴力要高于其他类别;实施暴力的多为30~44岁之间,其次为30岁以下,44岁以上为最少;不同文化程度比较,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组,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组发生率最低;不同婚姻状况比较,其他婚姻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已婚组,未婚组发生率最低;不同岗位比较,发生率按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急诊科护士、精神科护士、急诊科医生、外科护士、精神科医生、外科医生、其他科医生、其他科护士、医技人员、行政后勤人员。

二、其发生有其特殊原因。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某些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态度不端正,不够耐心的问题。因此引起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其次,医务人员与患者和家属之间存在过多的误解是发生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比如有时因医药费太贵,对治疗结果不满意,自认为做太多不必要的检查等而引起的不在少数,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及医疗水平和一些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小差距,这些其实都是社会体制和医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并非医生等医务人员所能左右;再者,某些社会媒体对于事件的报道存在失实和不均衡的问题,因为卫生工作专业性极高的工作,因此,媒体对某些医疗举措屡屡发生错误报道,严重损毁了医院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由此引发人们对医院对医务工作者的不信任,从而导致医患关系愈发紧张。第四,社会体制存在某些不足,如医疗保险覆盖和力度不够,是患者存在极大心里负担,加之疾患带来的身体创伤,使其医患矛盾容易被激化,酿成惨祸;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面

实施了市场经济政策,医院也不例外,本是公益的代言者,却成了发财之地,医院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想办法从中获取利益,以药养医、以药养院的模式随此展开,由此患者和医院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医患矛盾由于医疗费用的发生随此突长;最后,从基层和省市调查对比来看,具有不同的特点,基层主要是小型的伤害程度不是太大的伤害,以抱怨、辱骂,而很少有人身伤害,而省市大型医疗场所进行身体接触型的攻击的较多。

三、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医疗工作人员安全。医院是还人们安全和健康的地方,如今却快成了最不安全的地方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反思。而据当前情况,政府和医院也有必要采取更多有效措施确保医务人员人身安全。虽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一定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医患矛盾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中的每个人参与进去,根据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应该积极稳定推进医疗改革,减轻百姓看病负担,这将极大地减少因费用问题而产生的医患纠纷;

2、应加大对我国医学事业的投资力度,加快提升医疗水平,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就业环境;

3、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降低患者和医院所承担的风险;

4、设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对于因治疗效果、治疗措施引起的纠纷等相关医学专业性问题作出公平、公正、公开评定,减少因这些方面而产生的患者投诉无门的弱势群体状态,使医患纠纷有正规渠道解决;

5、加强平民的医疗教育,提高他们对医疗的认识程度,减少因误解造成的纠纷;

6、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教育,重新树立医疗行业的形象,加强对于正面形象的宣传,改善大众对医护人员的偏颇印象,改善他们的执业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强医患沟通,将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

7、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医护人员人身安全,依法严厉惩处暴力袭医者,提升医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建立医务人员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渠道,切实保障他们安全有序的工作环境,保障人们正常的就医环境不受干扰,保障医院等公共卫生场所的正常秩序;

8、改变医院运营模式,让医院彻底回归到公益中来;

9、从调查中基层与省市医院的差别来看,基层的医疗资源更为稀少,在患者就医过程中,选择性就要少,因而他们的抱怨就相对少很少,同时由于基层医患关系的良好,矛盾就很少,而在大型医院或大中城市,市民的选择就相对多很多,因此患者容易激动而对医护产生不满,而选择其他医疗场所。从中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伤医事件发生的越多越严重,这与教育不无关系,因此,低质量教育对此同样富有责任。

10、国内关于医患关系成因、表现形式和对策的研究己涉及社会学、医疗技术、医疗信息、医疗法律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舆论监督等多个方面。从医技、医价、医药、医风和医疗制度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认识、研究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对医患关系的监督,密切注意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加大对医患关系的深入研究

7.毛中特会议会议总结 篇七

1.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大会明确了中共的最高纲领(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会议代表中,毛泽东、何叔衡是长沙的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是武汉的代表,王尽美、邓恩铭是济南的代表。出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大会决定党成立后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运动。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列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2.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举行。大会提出了党在当前阶段的纲领(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也就是党在当时的任务,这就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简称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决定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3.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大会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决定。

4.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的宣言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了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式是党内合作。国民党改组后,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5.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举行。大会提出了工人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中国革命的同盟军问题。

6.1927年4月,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大会继续了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未能担负起挽救中国革命的重任。

7.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大会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寻找中国革命“新的道路”的任务。八七会议使中国革命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8.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大会在继续把城市工作的复兴视为革命高潮到来的决定条件的同时,肯定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2 量。

9.1929年6月,中共六届二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指出,中国革命要胜利,必须要有红军,必须要有广大的苏维埃区域的帮助。10.1929年12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史称古田会议)。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绝对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担负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的任务,必须加强政治工作。古田会议决议创造性的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在党组织和军队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环境下,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入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11.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选举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12.1931年11月,在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赣南会议),王明“左”倾路线的执行者剥夺了毛泽东对中央根据地红军的领导权。

13.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全体会议(宁都会议)上,王明“左”倾路线的执行者对毛泽东和他在红军中实行的战略战术原则进行了错误的批评和指责,决定毛泽东回后方主持临时中央政府工作。14.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的总责,并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5.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了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16.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洛川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次会议是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

17.1938年9月至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并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中共六届六3 中全会基本上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18.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19.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

20.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21.1945年4月20日,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全党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致。

22.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决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23.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24.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制定了抢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准备发动内战的反动方针。

25.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达成了五项协议。政协通过的协议,虽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它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是有利于人民的。26.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土地法大纲》纠正了《五四指示》的不彻底性。

27.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

28.1948年1月,民盟领导人沈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宣布不接受国民党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会议指出,中间路线是“行不通”的。这次会议,标志着民盟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

2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会议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并专门讨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问题,分析了当时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0.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在当时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4 人民政协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政党制度的确立。

31.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党在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党在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是不要四面出击。

32.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成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

33.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34.1955年7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经验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这是一篇指导农业合作化的重要文献。

35.1956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周恩来指出,我国的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代表党中央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

36.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十大关系”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讲开辟一条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

37.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我国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个人崇拜。在大会发言中,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邓小平为总书记。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

38.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5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其中,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方面,相矛盾的一面是非基本方面。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因此“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39.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八大二次会议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始终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后来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重要原因。

40.1959年7月,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着重指出了“大跃进”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和突出矛盾。但毛泽东认为,这是右倾势力对“三面红旗”的猖狂进攻,并错误的展开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

41.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42.1962年1、2月间,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这次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统一了全党认识,对全面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43.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后来更发展成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44.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四个现代化是指,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其中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45.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地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

46.1966年8月1日至1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

47.1967年2月前后,在有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人参加的不同会议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文革”的错6 误做法提出强烈的批评。然而,这次抗争却被诬称为“二月逆流”而遭到压制和打击。

48.1968年10月,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在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全会错误地作出了“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的一切职务”的决议。

49.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

50.1973年8月召开的中共十大,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方针,并使“四人帮”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帮派。

51.1975年1月13日至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会后,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52.1977年7月召开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一切职务。

53.1977年8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大,宣告“文革”结束,但仍然肯定了“文革”的错误理论和实践。

54.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55.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

56.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讲话明确回答了什么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问题。

57.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7 58.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

59.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60.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从根本否定了“文革”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基本结论。决议还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61.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党的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成为新时期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前进的基本口号。6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的作出和实施,使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63.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64.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基本方针。邓小平在全会上强调,必须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全会根据邓小平的思路,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思想,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65.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在北京举行。大会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的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十三大从五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大会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66.1990年3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强调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提出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克服党内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

67.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68.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8 干问题的决定》,将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进一步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成为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69.1995年9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发表讲话,指出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

70.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新形势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和规划,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四有”公民。71.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基本纲领。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五大从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了新的概括。

72.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73.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74.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大会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大会指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大会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

75.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胡锦涛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76.2004年8月,胡锦涛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77.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9 78.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坚强决心通过立法形式表达出来。

79.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80.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首次将“和谐”列入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81.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大会提出了从制度上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82.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83.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84.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大会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大会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大会要求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会提出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大会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会提出了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任务。大会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会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会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大会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10 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个总体要求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共十八大精神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5.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在理论上又一个重大创新,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标志着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三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四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五是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全会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第一,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第二,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第三,发展基层民主。

全会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11 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上一篇: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示范单位总结下一篇:物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